中华国学和传统文化化教育,国学和传统文化化和国学的区别,台湾传统

两岸学者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06版:教科新闻
&& 往期回顾 & && &
两岸学者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建议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文言文比例
&&&&本报武汉12月18日电(记者夏静&通讯员何健)由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18日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60多位专家围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展开讨论,旨在交流两岸教育经验,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相符合。&&&&武汉大学台湾历史研究所所长冯天瑜就国学教育问题提出:“国学”要在“国文”(语言文字)、“国史”(历史统系)、“国伦”(伦理道德)三者中继承和弘扬,健康的国学教育应当今古贯通、吸纳外域英华,应通过相互比较取舍和观摩融会,达成创造性、综合性的转换。他指出,国学讲习不只是学校事务,更应汇入现实人文教育的规范中。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则建议在中小学教材中适当增加文言文比例,各类高校为所有大学生设立《大一国文》课程。&&&&对于台湾中文教育现状,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徐武军谈道:“台湾教育以多元化和国际化为目标,这导致一再强调英文的重要性而不断压缩传统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化的课时。”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主任曾春海和台湾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泉忠分别向与会嘉宾介绍了中国文化大学传统文化建设和台湾文化发展现状。武汉四中特级教师王先海从基层教育者的角度分享了对传承国学经典的体悟。&&&&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说,大陆与台湾同根同祖,两岸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意义非凡。&&&&中国社科院台湾所所长余克礼在发言中表示,希望借台湾研究所为平台,汇集两岸学者,以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愿望加深两岸学术交流合作,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加强理解,共商文化教育发展大计。&&&&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成立于2013年5月,由湖北省与武汉大学共建,致力于紧密结合两岸关系、鄂台合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参与论坛的还有华中师大、中南财大、台湾师范大学、慈济大学、成功大学、欧洲文教基金会等高校和学术机构。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国学&#40;传统文化&#41;的优长和缺陷,国学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区别,国学 传统文化 书院,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传统文化国学简笔画,传统文化 自然 国学,国学和传统文化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国学&#40;传统文化&#41;的优长和缺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传统文化该怎么理解该如何教育
日 09:41:15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徐梓 王立刚
  无论是传统,还是文化,都是一个歧义众多的概念,很难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比如,关于“文化”,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鲁伯(Alfred Kroeber)和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中,就列举了164条不同的定义。这两个歧义众多的词语,构成了“传统文化”这个合成词,其内涵和外延也就更加复杂,难以定义。正因为如此,近二十多年来,传统文化教育单就名称而论,就有“儿童读经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国学育德工程”、“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儿童国学经典导读”、“儿童经典育读工程”、“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等不同称谓。
  概念和名称的歧义,归根到底,是由于传统文化内容的繁复多样造成的。因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中撷取其一并冠以一个相对恰切的名号,进而开展一种教育活动也是可行的。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从教育的角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角度看,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最好是什么样的?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文化有哪些内容?如何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方法。比如,有学者将传统文化分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广泛吸收了道、法、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文化,它是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文化;而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信仰追求、日常心理、风俗习惯等,则是非规范性文化;介于两者之间、雅俗程度不一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如“四大名著”,对经史文化呈半游离状态的各种文化教育、宗教娱乐活动等,则是半规范性文化。也有的学者,将传统文化分为正统的儒家文化和世俗的民间文化。显然,这两种分类,都是从社会层级上分的。从教育的角度看,也有人将传统文化分为国学经典教育、礼仪修身教育、文学艺术教育、节庆民俗教育、传统技艺教育,等等。分类要坚持的起码逻辑,一是要标准前后一致,首尾一贯,不能一事一议,不能中道改易;二是要包举齐全,不能有逸出这个分类体系之外的内容。根据这样的原则,作为教育内容的传统文化,我们认为可以分为经典文本、文化知识、技艺技能三大类。
  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文本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守护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一个民族的活力与资源、常理与常道、未来与希望都蕴藏其中。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学经典,就是我们祖宗中那些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的书,是我们先民中那些智慧头脑的结晶,是指我们民族历史上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奠基性的著作,是塑造我们民族的性格和气质的著作,是对我们民族语言和思想具有示以准绳、匡其趋向意义的著作,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有效性不限于一时一地、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代生命力的著作。
  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与人类历史上伟大心灵沟通的过程,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智慧的头脑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一个心灵启示、感受其襟怀、浸濡其思想、分享其智慧的过程。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就能了解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之中,都遭遇了怎样的挑战,面临了怎样的难题,我们又是凭借什么资源,根据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成功地应对了这种挑战,化解了这样的难题,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经典教育在功利泛滥的时代,致力于培养高贵的气质,呼唤摆脱实用主义的桎梏,冲破名利场的喧嚣、浮躁和表浅,追求那些深邃的、最基本的、永恒的价值。显然,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唤起人类自身的优异和卓越感。
  什么是国学经典?是狭义的儒家经典?是所有重要的古典文本?还是一切历史文献?是一个富有包容性的体系?还是一个独占性、排他性的体系?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人不认可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是核心内容。其实,经典不应该定格过高,不能由“四书五经”所独占,更不是只有那些自命为“经”的著作才是。它应该是一个包容、发展的体系,举凡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历史文本,都可以看作是国学经典。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学经典,都可以作为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内容,更不意味着这些经典可以在各个学段学习。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教育的传统,也要照顾现今的需要;既要考虑这些经典内在的逻辑,更要照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具体来说,在小学阶段,应该以传统启蒙教材和古典诗词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小学低年级,可以以《弟子规》、《小儿语》、《朱子治家格言》等为主,以养成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在小学高年级,则以《千字文》、《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为主,以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感受祖国语言的优雅和精致、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目标。在初中学段,可以选读四书和诸子,让学生体味经典所具有的跨越时代的生命力,从而热爱经典,热爱经典诵读。在高中学段,可以选读五经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名篇,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感悟并了解传统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走进我们的历史,体认我们的传统,亲近我们的祖先。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就是感受、体味、掌握并逐渐能灵活应用优雅和精致的祖国语言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传统文化丰厚土壤的过程,是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说到底,经典是我们和自己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是我们和自己悠远历史之间的一根纽带。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找到回归自己精神家园的路,只能是一个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经典教育当然会产生现实的功效,而且种种功效可以说不胜枚举。比如,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掌握并自由应用汉语这种优雅、精致的语言,而且在高声朗读或密咏恬吟中,能感受经典中的气势和气韵,体味经典中独特的节奏,这本质上是一个养气的过程。在养成了“浩然之气”后,作文就会字字千钧,气势磅礴,笔下风雷,气韵生动。同时,国学经典往往具有厚重的伦理色彩,关系世道人心,阐明性学治法。接受国学经典教育,长期受其熏染,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增进道德信念,升华道德情操,优化道德行为,而且还能由此及彼,由远及近,一定程度地改良社会风气,阻止社会道德的滑坡,疗治社会失序的乱象。
  现代社会高度分化,离心力很强。由众多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职业、不同年龄的男男女女组成的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这个社会或国家就没有粘合剂,没有凝聚力,没有共同的立足之基。国学经典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生活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共同体中的人,不仅有一个共同的知识体系,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稍纵即逝的现在,不过是历史发展链条中的一环,是历史的现实性呈现。我们与其说是生活在现在,不如说是生活在不断行进的历史过程之中。如果没有一个共同的历史和过去,那么这个共同体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接受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自觉走进“文化”的过程,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和古典文化的熏染,改变性格和气质,最终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我们的先民在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大到各种社会政治制度,小到一个概念,都属于文化知识的范畴。前者如科举制度、封建制度、三省六部制等,后者如华夏、九州、中国、炎黄子孙等。过去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各种问题,也是文化知识的重要内容。物质层面的如衣食住行,精神层面的如人伦关系、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生老病死,等等。
  有关文化知识的分类,更是大相径庭。王力先生主编过一部流传很广、影响极大的《古代汉语》,在每个单元都有“古汉语通论”。第三册的“古汉语通论”的四个单元,都是“古代文化常识”。其中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14个方面。台湾学者王尔敏先生,致力于民间传统世俗文化生活的研究,他的《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一书,依次介绍了民间多神信仰、日常生活节奏、饮食医药与养生益寿法、日常礼仪规矩、应世规矩与关禁契约、玄理术数之信从、游乐才艺和风月调教8个方面的内容。
  实际上,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著名的启蒙教材《幼学琼林》,就设置有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武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妇女、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人事、饮食、公室、器用、珍宝、贫富、疾病死丧、文事、科第、制作、技艺、讼狱、释道鬼神、鸟兽、花木等32个类目,这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知识结构的一个缩影,传统的知识类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有一部名叫《万宝全书》的书,是明清时期庶民日常用书,虽然不是高文典册,但重在实用,深受缺知识、少文化大众的喜爱,所以流行于民间,自明代以来,各种版本不下60种。清嘉庆十三年的刊本《增补万宝全书》中,就分为天文、地理、人纪、养生、诸夷、民用、诗对、种子、杂览、侑觞、相法、农桑、八谱、仙术、笑谈、武备、数命、琴学、宅经、书柬、算法、堪舆、清律、爵禄、劝谕、祛病、时令、画谱、字法、牛马、状法、解梦32类。明清时期平民的文化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知识世界如何,他们关注什么,他们受到什么知识的影响,这类日用类书提供了最直接的答案。
  这些文化知识对于生活在传统社会的人来说,往往是生活之所必需,是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者是通过进学读书,或者是通过他人耳提面命,或者是在生活实践中耳濡目染,必然要学会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传统知识中的很多内容,已经不再成为中国人必备的知识了,成为了只有在历史文献中才能看到的内容,在历史博物馆中才能目睹的情景。但要了解我们先民的生活,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了解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那么想、那么做,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知识结构、人际关系、情感世界和崇奉信仰,一句话,必须了解他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传统当然不是凝固的,所以人类历史上有众多破除旧的传统、同时建构一种更加适宜、更富有想象力的新传统的努力。但是,传统作为人类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在《论传统》的作者希尔斯看来,至少要持续三代人才能成为传统。传统文化知识也是如此,虽然古人对天地、四时和人事的认识,一部分已经成为陈迹,但也有不少内容至今仍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为中国人所特有。比如关于中国、华夏、九州、炎黄子孙等的称谓,民间日用的知识如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六十甲子、传统节日,等等,这些内容既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的模式,是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如果说,学习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见踪影的文化知识,主要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祖先的话,那么,学习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定影响的知识,则是为了认清我们自己。通过检视我们身上的文化基因,可以看清我们的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受到了传统怎样的影响,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先民怎样的血液,我们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此外,学习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还有一个直接的功效,这就是能够了解历史文献中的专有名词和典章制度,对于我们读懂古文、理解作者的意思会有极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对这些茫然不知,我们面对古文献就会如同天书一样。传统文化知识不仅对我们读懂古文、理解古人的社会生活有帮助,而且对于我们搞清楚今天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来龙去脉也大有裨益。特别是这一部分内容中,有很多地方与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十分切近,学习这些知识,会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国传统文化之技艺技能
  技艺指富于技巧性的武艺、手艺、工艺或艺术等,而技能则可以看作是拥有特定技艺的能力或才能。就是说,技艺特指某种技巧,而技能是通过长时间反复演练后习得和掌握该技巧的能力。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比如,剪纸、抖空竹、下围棋、说相声是一门技艺,而擅长剪纸、能抖空竹、会下围棋、能说相声则是技能。
  传统的技艺和技能,至为繁多,难以一一举列。如果以从事的主体而论,就有儿童和成人的区别,男人和女人的不同,庶民和士人的差异。以宗旨目的而论,有的在于表现技巧,满足心性,纯为娱乐;有的制陶纺织、印染刺绣、冶炼铸造、炮制中药,纯为实用。儿童的技艺技能主要是户外空旷处的娱乐游戏,如抓子儿、抽陀螺、打蝶螺、放空钟、踢毽子、跳百索、摸瞎鱼、撇泥钱、风鸢戏;成人的技艺技能则偏向于室内的博弈竞技和斗智游戏,包括围棋、象棋、弹棋、骨牌、马吊牌、麻将牌、掷钱等。男人的技艺技能多表现在龙舟竞赛、蹴鞠、骑马射箭、舞刀弄枪、徒手对搏等方面,女士则集中在绣荷包、荡秋千、猜枚儿、抓(石)子儿、弹珠儿、跳绳儿、捉迷藏等上面。
  在传统社会,除了书法、绘画、围棋之外的其他技艺技能,要么被认为是玩物丧志,要么被视为奇技淫巧,从来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技艺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社会上,也有的是在家庭中,通过民间娱乐的形式你我传习,或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
  传统技艺技能极富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的智慧,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情趣。比如,围棋就是一种智慧的游戏:松下林间,庭前室内,两人一壶清茶,对弈纹坪,眼前只有一盘棋,一切纷争,种种烦恼,都被抛却在脑后。正如叶朗、朱良志在他们合著的《中国文化读本》中所说的:“围棋不是确立一个对手,而是请来一位同好。围棋的‘好局’是与对方一道完成的,一递一着的落子,与其说是在竞争,倒不如说在共同修建一座美妙的大厦。……围棋是与一位‘同好’来交流心灵,来共同创造一个‘好局’,最终共同生存,达到心灵愉悦。这是中国人的围棋之道,也是中国人的竞争之道。”通过传统技能技艺的学习,不仅能够娱乐心性、激发兴趣、宣泄情感、强壮筋骨,不仅能使广大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传统文化的素养,而且能切实理解先民的用心,感受古人的情志,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必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不是传统文化的问题,而归根到底是教育的问题。传统文化本身虽然是古代社会、传统时代的文化,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当代社会的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为了让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进而在文化上找到归属,在精神上变得丰富,在思想上获得一种根基。这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虽然来自过去,但对象却在当代,是生活在当代社会的青少年,从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说,则更是要面向未来。所以,与传统文化是在过去形成、经由现在、而通向未来正好相反,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将未来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经由现在的选择和过滤而指向过去的。
  这样看来,传统文化教育虽然以诵读古代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传习传统的技艺技能为主要内容,但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复古主义”,不一定只有通过私塾和书院才能传承,更不一定要穿着古人的装束、在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才能习得。在当代社会,学校教育始终是最重要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途径。学校教育的正规性、系统性和高效性,也决定了传统文化教育要健康、有效、可持续地开展,也有必要充分利用这个途径。当代的学校教育体系,尤其是基础教育部分,也有必要充分接纳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在当代的教育中增加或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
  主编视点
  教育该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参观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这也成了由教师节引发的社会热议话题之一。近几年,“国学”日渐升温,从幼儿园开始的公办基础教育,乃至社会上以各种名目与形式出现的私塾、国学堂等,都对国学教育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甚至有了让儿童专门读经的国学教育机构,一些大学也专门开设了价格不菲的专门针对企业界成功人士的国学课程,似乎不学习中国式智慧与中国式为人处世,就枉称成功人士。
  这种种现象说明,当今社会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与民族价值观自信的回归。这种认同与回归,也成了当下中国人共同梦想不可缺少的基石,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则是传承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前不久,教育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通过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必经之途,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生活在当代的青少年,能够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进而在文化上找到归属,在精神上变得丰富,在思想上获得一种根基,更好地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
  那么,如何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除了概念以外,大多数人是否有更加具体而深入的认知呢?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复古的教育吗?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读经和营造古人学习的场景就可以奏效吗?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如何遵循教育的规律,如何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着哪些问题,需要哪些保障?这也是大多数中小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基于此,本刊将月度话题的视点落在了传统文化教育上。我们试图从形而上的意义、从教育的意义、从现实的实践案例与面对现实的思考等层面,以期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些思想上、行动上的有益视野与视角。
网站编辑: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你见过最恐怖的教育是什么样子?
  网友调侃道,“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细思极恐……”
  这几天,有地方的教育部门发出“增加传统文化在中考所占比重”的通知。很多家长开始绞尽脑汁地想:只看《诗词大会》估计远远不够吧?如何让孩子身上也有传统文化的气息?是不是该送孩子参加国学兴趣班?
  在培养孩子传统文化的路上
  家长你会错意了
  悄无声息,一场“国学文化运动”正发展壮大。以后,当你在周末看到身边有穿汉服的小姑娘匆匆走过时,请不要好奇“她是有什么演出?”没准儿,她只是去学《诗经》。透过教室窗户,不大点儿的小孩子正摇头晃脑诵读《五经》、有模有样地烫杯温壶、手持毛笔画着交叉线,体验国画的“以画立骨”……
  而实际上,家长们在培养孩子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是会错意了。大家过分的追求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却常常忽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是道德理性。终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彭林教授忍不住说“在学风浮躁的当下,某些表演性强,热闹、花哨,容易显示成就的活动,可能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的首选,但它注定是光开花、不结果的造势运动。”回归本质,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修养呢?
  台湾父母这样教孩子中华传统文化
  早在2003年台湾地区就颁布了《家庭教育法》,目的是培养孩子拥有家庭生活所需的知识、态度与能力。而在台湾的家庭教育中,很多方面都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展开。
  ● 家长有意识的教孩子背诵诗文
  在孩子上学之前,台湾父母会有意识教孩子背诵一些浅显的古诗文,会给孩子讲中国的童话和寓言故事。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这也是许多大陆家长所忽略的。
  ● 家庭重视父子纲常、孝悌之仪
  比如在“伦理教育”上,台湾父母非常重视父子纲常、孝悌之仪。很多孩子在外面也会迷恋电子游戏、流行音乐,但回到家里,这些孩子都能对父母有着恭敬之心。一位台湾作家曾讲到台湾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节:电视机前,一对父子面对两位领导候选人应当谁选争论得面红耳赤,可是一到饭桌前,就“有酒食,先生馔”,立即恢复了传统的礼让孝悌。
  ● 父母和老师自发创办读经班
  台湾社会有一些读经班,其学员大都是未成年人,有不少孩子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台湾父母会主动将孩子送往读经班,他们还会主动联系老师创办读经班,因为他们认为在家学习不如在学堂学的多。
  比如,有一个台湾家长非常想让自己的孩子跟有经验的老师学国学,可学员不够,于是家长就主动为老师招揽学员。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学习和背诵国学经典,比如《诗经》、《论语》等典籍。虽然孩子们不会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但通过诵读可以印刻孩子们的心里,但长大后内化为一种气质或精神。
  看完台湾父母在传统文化培养上的良苦用心,不少家长依然困惑: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有区分吗?答案,当然有。
  小学生以礼仪教育为主
  在传统文化中,“修身进德、知书达礼”是孩子上学的首先要完成的任务。甚至《大学》中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就是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就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自律自爱,彬彬有礼。这些都是修身的主课,而且应该在小学教育中完成。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这也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将孝亲、尊师、友爱、勤劳、节俭、礼让、谦和等礼仪融汇进来。这些礼仪大多简明易懂,孩子在小学阶段心性单纯、可塑性强。让孩子每天践行,久而久之自然变成修养的一部分了。
  中学生以人格与社会担当教育为主
  中学时期,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要的是人格教育。孟子就将仁、义、礼、智等“四端”作为人格标准来提倡。而家长在这个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博爱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培养孩子有健全的人格后,随之而来的任务是让孩子自我价值与社会紧密相连,勇于担当责任。这个时候,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存者神,所过者化”等座右铭用来激励孩子养成品德,孩子定将胸有大志。
  各位家长们,关于传统文化教育你们怎么看?
  回复【情商】查看:哈佛惊人发现成功80%靠情商,但最好的情商教育居然是……
  回复【转学】查看学区房变成拦路虎?秒懂北京跨区转学问题
  回复【幼升小】查看:激烈|10人抢一个入学名额 校长说幼升小面谈看这个
  回复【小升初】查看:5分钟足够|读懂2017北京小升初入学途径
  知名教育心理学专家零距离
  第一时间推送最权威最干货的教育政策
  榜样父母的家庭教育方法论
  ???????
  想要获得
  扫我啊
  (ID:Taxiaoyi-edu)
  !!!
  微信公众号ID : zxxjzq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想家长所想,急家长所急。每日分享中小学家长关心的升学资讯、...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学传统文化家庭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