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暮开空自许,无人解知芳心苦.杨柳回塘是什么意思

当前位置:
踏莎行阅读答案贺铸,,,上阕表达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踏莎行阅读答案贺铸,,,上阕表达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导读: 踏莎行阅读答案贺铸,,,上阕表达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共9篇)踏莎行刘克庄阅读答案篇一:踏莎行刘克庄阅读答案篇二:踏莎行刘克庄阅读答案您现在的位置:>>> > 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阅读及答案 感谢 3lian12 的投递 时间: 来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
篇一:《踏莎行刘克庄阅读答案》
篇一:踏莎行刘克庄阅读答案
篇二:踏莎行刘克庄阅读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 & 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阅读及答案 感谢 3lian12 的投递 时间: 来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北宋词人。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后迁卫州(今河南卫辉市)。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 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1.根据上阕内容,写出此首词的吟咏对象,并说出你的依据。(2分)
2.试分析前三句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3.请赏析下阕最后两句的妙处。(4分)
1.荷花红衣脱尽芳心苦(两点各一分)
2.描写杨柳环绕,鸳鸯休憩,绿萍涨浮,交代荷花生长的清幽偏僻的环境。(2分)描写鸳鸯双栖双宿,反衬水中荷花的孤寂。(1分) 莲舟路断 为下文写荷花无人欣赏作铺垫。(1分)(或交代荷花无人欣赏的原因)
3.托物言志、拟人。(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不肯在春天开发,只在夏日盛开,最终在秋风中凋零的凄凉命运。(1分)借荷花的形象表达词人不愿趋时附势的高雅节操以及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苦闷。(1分)
上一篇: 下一篇:篇三:踏莎行刘克庄阅读答案
篇四:踏莎行刘克庄阅读答案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②浙河西面:指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地方。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说说诗人情感的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样的意象有何好处?(5分)
答: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和对他们坚持抗争的声援,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2分。答到任意两点得满分)情感寄托物是归鸿。(1分)鸿雁,是一种候鸟,春季自南方飞往北方。鸟可以飞回,人却不能回去,真是情何以堪!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去口信,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表示慰问,个中滋味,难以尽表。真是蕴藉深致。(2分。答到好处得2分。如果写到含蓄、深远、意味深长之类,而无对词意的阐发,仅得1分。词句意思理解正确,得1分。)
(2)词的下阕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觉得整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3分)
答: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更何谈恢复的准备!昔日大好山河,沦落敌手,哀鸿遍野,了无生机。奢华的宫殿,满目凄凉。(2分意思大致对就可以得分。)感情基调是沉痛、悲愤的。(1分)
3、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的形象是要表达什么内容?这一形象与下片有什么联系?
答案:中国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词的上片借助鸿雁北归这一形象,是要带去词人对中原人民的问候,表达了对沦于金人统治的中原人民的关怀和收复失地的愿望。鸿雁北归引发词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随着鸿雁飞向北方,去了解抗金前线和中原沦陷区的情况。没有鸿雁北归的形象,下片就与上片失去了联系。
解析:刘克庄是南宋著名词人,写过许多爱国词章。这首词借鸿雁北归抒发感慨,表达了沉痛的关切和忧虑之情。上片从景物写到心情。江南的梅花谢了,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解冻了,南来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词人托鸿雁带信,问候汴京遗老身陷金人铁蹄的苦难。下片是词人顺着鸿雁北飞方向的眺望和想像:抗金前线,边声悄然,南宋统治者早已没有收复中原的雄心了;淮河以北金人占领的地区,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曾经繁华一时的北宋都城汴京,现在已是冷烟点点,衰草遍地。词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情景,既是对国家衰亡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可以看出,这首词的感情沉痛而激愤。在写法上,上下两片,都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写得很有技巧。
本题第一问的解答并不困难,鸿雁传书的意象,同学们大都熟悉,南宋爱国词人关切中原失地的词章,在中学里也学过多篇。鸿雁传书的意象与下片的联系,可能会使一些同学感到困难,因为下片没有这方面的蛛丝马迹。但只要把握了这首词在写作思路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下片运用的想像方法,解答起来也就不困难了。
《忆秦娥梅谢了》是南宋诗人刘克庄的一首词。刘克庄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的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强烈指责。
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遗老,年老的遗民。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词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随着鸿雁的北去而飞翔,展现出祖国大好山河残破冷落、人民流散、田园宫室荒芜的景象。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线之地。地处边防,却悄寂无声,反映南宋当局的苟且偷安,防务废弛,当然更谈不上恢复的准备。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领的地区。炊烟少,指在战争破坏和被金人奴役掠夺之下,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这里真实地揭示了广大民众的苦难生活。最后两句,感情浓烈而深沉: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号。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时期,城市的繁荣,宫廷的奢华到了极点。北宋末年统治者竭府库之积聚,萃天下之伎艺,大兴宫殿,广植花木,穷奢极欲,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金人的入犯无力抵御,结局是身为俘虏,生灵涂炭,而逃到南方的赵宋统治集团,则又在西子湖畔营造起安乐窝,在那里醉生梦死,将祖宗故国抛在脑后。这一句表达的感情不禁让人想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后主抒发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刘克庄在这一句中抒发的只怕是物也非、人也非的更为深沉的慨叹。
这两句不用动词和虚字而把时间、地点、景象和人物感情自然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雄浑苍凉的广阔图画,鲜明形象,而含意却十分深远,耐人玩味,与李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来购购购【一元夺宝】,手机、电脑统统一元就购了。 点此注册即领88元红包 上一篇:下一篇:篇五:踏莎行刘克庄阅读答案
踏莎行 初春 徐灿 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
踏莎行 初春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
(2)下片 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8分)⑴(4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⑵(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篇二:《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篇一: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 (2)下片 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参考答案⑴(4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⑵(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二:1.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5分)【答案】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的初春美景,(2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上片所写景象, 芳草 梨花 柳絮 晶帘 金衣 樱桃树 等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是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 天涯絮 为谁垂 等词,写出了诗人飘零、落寞、感伤之情。所以上片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此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词的末尾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3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3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 碧云 旧河山 月痕 深深处 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 犹 休 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注释踏莎行:词牌名。莎,音suō。春魂已作天涯絮:春天的精灵已化作柳絮飘向天涯。春魂,春之精灵。晶帘:水晶垂帘。金衣:指黄莺。故国茫茫,扁舟何许:故国不知消失在何处,任凭小舟漂流,不知将飘向何处。故国,指明朝。碧云犹叠旧山河:美丽的碧云,覆盖的仍是原先的河山。表示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月痕:月影,月光。赏析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 ,八字写初春景象,神貌毕至。这是春愁还远未滋生的时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骚人墨客准备好了无数瑰丽的辞藻来讴歌美丽的春日,可徐灿笔下却是一片萧瑟伤情。 春魂已作天涯絮 , 春魂 写其悲凉, 天涯絮 则隐隐逗出 山河破碎风飘絮 之感,其实乃是心造的幻境。惟有此幻境, 晶帘宛转为谁垂 之疑惑、 金衣(即黄莺 作者按)飞上樱桃树 之跌宕就别有意味,预示着在词人的心中,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初春。故国沦亡,身世浮沉,作者和她的丈夫应该选择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隐《安定城楼》)之路,可是那一叶扁舟又在哪里。赵宋遗民张炎曾写道 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甘州》)的凄恻词句,而徐灿面对的仍然是那一轮夕阳,天上碧云,层层叠叠,依稀做出旧日山河的模样,那无情的月亮不要照到山河深处,免得清晰的呈现出残山剩水,令人痛伤!这就是徐灿笔下的初春。词的上片景中寓情,下片情中带景,章法井然,笔致蕴藉,传达出沉郁悲凉的时代感觉,因而获得高度评价。如谭献《箧中词》云: 兴亡之感,相国愧之 ,带入陈之遴,所评极精审;又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其末二句云: 既超逸,又和雅,笔意在五代北宋之间 ,亦得个中三昧。 相关阅读:篇二: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8.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5分)
【答案】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的初春美景,(2分)以乐景衬哀情,(1分)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上片所写景象, 芳草. 梨花. 柳絮. 晶帘. 金衣. 樱桃树.等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 是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 天涯絮. 为谁垂.等词,写出了诗人飘零、落寞、感伤之情。所以上片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此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词的末尾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3 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3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 碧云. 旧河山. 月痕. 深深处.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分析情感时可抓住 犹. 休.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原创说明】课标卷的诗歌鉴赏采取主观题的形式考核,两道题目11分,分别考核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其中情感是必考的内容。选材一般为唐 诗、宋诗和宋词,近几年考核宋诗和宋词的几率较高,课标二卷去年出现了对比阅读,但主要也是考核上面的内容,此题选取的是宋词,考核的是意境和情感,和课 标卷较为接近。
篇三: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踏莎行 初春 徐灿 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
踏莎行 初春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
(2)下片 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4.(8分)⑴(4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2分)
⑵(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
徐灿①芳草才芽,梨未,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月痕休到深深处。【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
人。②金衣:指黄莺。1.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说明。(4分)2.下片 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两句,含蓄隐曲,历来为人称颂。请对此进行。(4分)【答案】
1.(4分)借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独居闺阁的作者以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树上黄莺鸣啭等初春美景,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落寞之情。(2分)2.(4分)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2分)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亡国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2分)【解析】1.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词的上片描写的景物特点及关键词来分析, 芳草 梨花 絮 晶帘 金衣 樱桃树 等景象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是用来烘托人物心情的,由关键词 天涯絮 为谁垂 可知,词人有飘零、感伤、落寞之意,故可得出,上片景物描写属于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此类题可从词句描写特点及抒发的词人情感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在分析词句描写特点时,可抓住 碧云 旧河山 月 深处 来联想和想象,体会其寓情于景的用法;分析词人情感时,可结合着 犹 休 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悲伤之情。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篇三:《贺铸《天香》阅读答案和翻译》
贺铸《天香》阅读答案和翻译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逦迤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墙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①骎骎: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②东君:司春之神。
①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②本词的对比手法和起笔三句的炼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仕途不得志的苦闷(或老大无成的感伤)、游宦羁旅的孤独,永夜怀人的落寞情怀。
2.对比:从时间方面看,当年与如今对比;从形象方面看,“狂生”与“倦宦”对比,从心情方面看,“自负”与“幽恨”对比。三组对比写出了青春梦想在生命历程中的破灭,自己浪迹天涯、无人倾诉的愁苦。
上片起三句写旅途中黄昏时目之所接、耳之所闻:暮霭氤氲,萦绕着远处呈横向展廷的林带;天边,落日的余晖渐渐消逝蜿蜒起伏的群山中;隐隐约约传来一声声报时的钟鼓,告诉旅人夜幕就要降临。词人笔下的旷野薄暮,境界开阔,气象苍茫,于壮美之中透出一缕悲凉,发端即精彩不凡,镇住了台角。三句中,“络”、“沉”、“逦迤”等字锻炼甚工,是词眼所。“烟络横林”,如作“烟锁横林”或“烟笼横林”,未始不佳,但“锁”字、“笼”字诗词中用得滥熟,不及“络”字生新。且“锁”、“笼”均为上声,音低而哑,“络”为入声,短促有力,“烟”、“横”、“林”三字皆平,得一入声字乎其间,便生脆响,若换用上声字,全句就软弱了。“沉”定本是寻常字面,但用这里,却使连亘的山脉幻作了湖海波涛,固态呈现为流质;又赋虚形以实体,居然令那漫漶的夕曛也甸甸焉有了重量。至于“逦迤”,前人多用以形容山川的绵延不断,如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夫登东岳,然后知众山之逦迤也。”唐韦应物《澧上西斋寄诸友》诗:”清川下逦迤。“词人此处用”逦迤“来描写钟鼓声由远及近的迢递而至,这就写出了时间推移的空间排列,将听觉感受外化为视觉形象。
这是一首抒写人世沧桑之感的词作。诗人仕途失意,游落江湖,追忆往日豪情,倾诉了徙怀壮志却请缨无路的悲愤心情,内容与作者另一首《六州歌头》词相近,但语判决书较隐晦,不如其苍凉激越,可能是贺铸词风转变不久后的作品。本词抒写羁旅漂泊之恨。上片写暮秋黄昏时的寂寞凄清,有声有色,下片开头回忆年轻时的自负,后几句是对大半生坎坷经历的喟叹,进而抒发情人之情,上片起首三句气象苍茫、字字精炼,壮美中透出一缕悲凉;下片结尾三句以健笔抒柔情,意境微妙,构想奇特。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赖明月”突然发奇想,绝望中转出“柳暗花明”之幻境:明月知我与恋人的旧游之处,就求明月伴云来,将梦去,让自己与恋人的梦境相逢,如晤巫山神女,倾诉羁旅悲秋之
“共苦”与“幽暗”。寄希望于梦幻,亦实可怜无奈也。整首词儿女、英雄之气兼备,不可多得。视野开阔,形声兼备。“流浪”三句一抑,概括写大半生浪迹天涯的生活。最后四句淡淡地抒发怀旧之感,怨而不怒,并无哀飒之感,故朱孝臧称此词“横空盘硬语”(《手批东山乐府》)。
此词咏游子愁思,羁旅行役。“天涯倦宦,岁华行暮”。上阕由黄昏的秋色秋声到晚间捣衣声,制造秋风苦人的氛围,以烘托飘泊者的悲秋嗟老之愁。下阕开头转忆青春时光,认为青春在我,不知爱惜,结果备受流浪之恼,孤独寂寞。“赖明月”以下自安,自慰,希望明月将我的梦魂带回到当年胜游之地。这根本不能实现的希望,只不过益增其凄楚而已。全词情景相生,内含神韵,耐人寻味。篇四:《诗词题目加答案》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1.下列对这首宋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鸟雀呼晴”的“呼”字很传神,通过描写小鸟的欢快叫声来表达词人轻快心情。
B.下片“故乡遥,,,,久作长安旅”四句,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归的羁旅之情。
C.下片“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
D. 全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意境深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2.首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作者用什么意象作为两片之间情感纽带?请简要分析。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夏日午后作者看见风中的荷花而“触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细带的意象是“风荷”,由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从而抒发怀乡之情。3.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有“梦回吹角连营”之叹,
3.周邦彦则有“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之慨,同样是“梦”,这两位词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辛弃疾的“梦”所表达的是为国杀敌的愿望,是深沉而高昂的爱国之情的体现;周邦彦的“梦”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4.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首先这两句词有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沙落日圆’的精髓。第二,语言简练之美。“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更是为人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构图美与炼字美两处能从一处分析即可酌情给分,不用面面俱到。)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关于《声声慢》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C
A、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之一。当时诗人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全词抒写了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
B、叠词的运用是本词的一大亮点。开头连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把诗人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融为一体。
C、本词语言含蓄典雅。诗人选取了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抒写内心的忧伤,似是信手拈来,实则精雕细琢。
D、全词借景抒情,透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景象, 表现诗人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2、下列诗句与例句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不相同的一项D
例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1)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4分)
答:①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2分)②直接写愁 ,直接抒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分)间接写愁,借景抒情。如:借“淡酒”
“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愁国恨。(1分)
(2)请赏析本词的语言特色(4分)
答:①妙用叠词,有韵律美,增加了音乐性,增强了抒情性。(2分)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1分)②语言朴素清新,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尽了作者晚年的凄苦悲愁(1分)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湘去。
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④为谁:为什么。
1.填空:秦观字( 少游
)是北宋时(
)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
)等。(请写出一位)(2分)
2.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雾失的“楼台”、月迷的“津渡”、无寻处的“桃源”、封闭的“孤馆”、悲鸣的“杜鹃”、料峭的“春寒”、惨淡的“斜阳”等意象(答出4—5个给1分,答出6个以上给2分),表达了一个屡遭贬谪的词人失意的怅惘(惆怅)、内心的凄苦和对前途的渺茫。(答出任两点即可给2分)(共4分)
3.有人认为这首词的开头三句具有象征意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①同意。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雾气弥漫,月色朦胧,让人看不清楼台,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绕,无处可寻),实际上这里的“楼台”“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官后感到美好的生活已经消失,内心具有一种无所适从、找不到出路的惆怅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4.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一种“有我之境”,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6分)
(1)词人居住在寂寞的孤馆,料峭春寒不时袭来,杜鹃啼血之声凄厉无比,恰逢日暮时分,夕阳西下,郴州客馆其境不胜其悲。(3分)
(2)可堪,即不堪。词人羁旅之身,感受此境,抒发了客居的寂寞孤单,游子的归思,遭逢贬谪的凄苦心情。(3分)
5.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①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等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等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词人屡遭贬谪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②运用象征(想象)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凄迷朦胧象征前途的渺茫,表现了词人屡遭贬谪的怅惘之情。③运用寓情于景(触觉、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词人客居孤馆,感受到料峭春寒,听到杜鹃哀鸣,见到日暮斜阳,通过对眼前凄凉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惆怅凄苦。(手法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分,情感1分)
6. 善于用典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两个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②这两个典故起到反衬愁苦和使愁苦之情变成具体形象的作用。本来收到朋友寄赠的礼物和慰藉的书信,应是高兴之事,但由于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而且这种离愁别绪就像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一样越积越多,越积越厚,从而使离愁别绪这一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形象。
7.“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5分)
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束束梅花,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1分)(2)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如砖石砌墙。(2分)(3)同时也可以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2分)
8. “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
“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
9.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6分)
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对化,示例如下:(6分)
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
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解释原句意思,1分)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3分)
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旋涡中去呢?”
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
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写法,任取其一得2分)
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
这(“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解释原句意思,2分)(以下分析可任选一,4分)
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以用典手法(注:“斜阳”的思乡意味,可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写法,2分)
②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诗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伤心的景物,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写法,2分)
10.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采用了拟人手法,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使山水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②采用了象征手法,本应环绕郴山,而却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的郴江之水,象征了作者本想为国效力,如今却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如答“比喻”、“反问”(或“反诘”“诘问”)也可。(5分;①②各2分,其中“手法”1分,“简析”1分)篇五:《安徽卷04-14诗词鉴赏真题》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第 12 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
第(1)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认。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范围一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解答本题必须注意后面的“具体说明”的要求。对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答案如下:
修辞手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 , “花”对“鸟” , “自落”对“空啼” 。
第(2)题考查对诗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题时,一定要具体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两者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答案如下: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柳梢青〃送卢梅坡
①②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踏莎行阅读答案贺铸,,,上阕表达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12.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
鉴赏资料:
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古诗词鉴赏选用的材料是清代陈维崧的《醉落魄 咏鹰》,设题两道,分别考查对古代诗词中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指向明确。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①②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③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附补充注释和讲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②堵: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③“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 ④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⑤身手:指才能、本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⑥轩举:昂扬貌。 ⑦汝:指鹰。
【讲解】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12、(1)参考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解析】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2)参考答案: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本题难度较大,大多数考生不能回答全面。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8.(4分)踏莎行阅读答案贺铸,,,上阕表达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后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②
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篇六:《词五首赏析题 (2)》踏莎行阅读答案贺铸,,,上阕表达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踏莎行阅读答案贺铸,,,上阕表达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女为悦己者容”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洗修饰的经过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心情。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4.“斜晖脉脉水悠悠”这句写景有什么意味?
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
5.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比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2、对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3、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祖国 的豪情壮志。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冯唐赦免魏尚一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表达委婉含蓄。
5、“ 左牵黄,右擎苍”写出了一副出猎的雄姿,“千骑卷平冈”写出了壮观的出猎场面。
6、本词上阕围绕“狂”来写,根据词的内容,请你写出词人怎样狂?
①报知全城人出看自己出猎②猎必射虎③自比孙权
7、表现词人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爱国之志的三句是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9、“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指代什么?最后三句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西北边境的辽和西夏,词的结句表达了词人要报效祖国,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这句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4)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限2个字)。
(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 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6)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答对其中一点得全分,若答“交代时令特征”或“借景抒情”、“渲染气氛”之类的内容,也得1分。)
(8)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1)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间、夸张),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3)对下列一首词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尘香”二字写落花已化为尘土,流露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帖。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1.这首词中,作者用大部分笔墨追忆当年火热的军营生活,请结合诗句,合理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年的生活场面。
军营生活情景的描述宜选择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等场面,烘托出豪迈热烈的气氛,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2.在这首词中,哪两句集中吐露了作者的心声?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曹 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有何异同?
词中集中吐露了作者心声的诗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同写久经军旅的老者,英雄之心尚在,不同的是,辛弃疾哀伤较重。
3.作者有意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请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提示:可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这首词是一首“壮词”。
(1)“壮”在场面,“壮”在军营生活活的雄豪、壮美: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秋点兵的壮大场景。
(2)“壮”在人物超常的本领:骑飞快奔驰的“的卢”马,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风驰电掣。勇猛雄健。
(3)“壮”在志向:率师北伐,统一南北,为国立功,成就英名。
(4)“壮”在心迹的表露:“可怜白发生”,不是一味的嗟叹,而是对现实的抗议,充满了壮志难遂的抑郁、愤慨。
(5)“壮”在语言:文辞壮丽而不“纤巧”,洒脱而不拘谨。
篇七:《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踏莎行贺铸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返照④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⑤: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注释】①回塘:曲折的水塘。& ②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 ③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④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晚潮。⑤骚人:诗人。相关试题(1)根据上阕内容,写出此首词的吟咏对象,并说出你的依据。(2分)(2)试分析前三句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3)请赏析下阕最后两句的妙处。(4分)(4)此词咏荷,词上片刻画的荷花具有怎样的特点?简要分析上片最后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5分)(5)全词咏写荷花目的在于寄情于物,结合下片内容,请简要谈谈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6)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荷花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7)本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参考答案(1)荷花&& 红衣脱尽芳心苦(两点各一分)&(2)描写杨柳环绕,鸳鸯休憩,绿萍涨浮,交代荷花生长的清幽偏僻的环境。(2分)描写鸳鸯双栖双宿,反衬水中荷花的孤寂。(1分)&莲舟路断&为下文写荷花无人欣赏作铺垫。(1分)(或交代荷花无人欣赏的原因)& (3)托物言志、拟人。(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不肯在春天开发,只在夏日盛开,最终在秋风中凋零的凄凉命运。(1分)借荷花的形象表达词人不愿趋时附势的高雅节操以及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苦闷。(1分)(4)上片中荷花具有孤寂、悲苦的特点。(2分)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孤芳自赏的美人(1分),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芳华零落的悲苦(1分)(5)抒发了不愿趋势附俗而致年华虚度,失时零落(怀才不遇)的悲叹。(3分。如答&保持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或&由于坚持自己的操守(选择),以致发出仕路崎岖、沉沦不甘的感叹(或&愤懑&、&激愤&)&亦可)(6)词人在上片通过对周围的环境和荷花&红衣脱尽芳心苦&的正面描写,突出了寂寞地开落、无人欣赏的荷花形象特征;下片将荷花比作美人,似与骚人语,不肯嫁春风,曲尽它的情态风神;显示了荷花的幽洁高雅。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7)水上鸳鸯,双栖双宿,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在此与水中荷花的幽独形成对照,用反衬手法表现了荷花的悲凉命运;作者在词中还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借以抒发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本词全篇咏写荷花,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词人以荷花自况,以荷花的清亮绝俗和难免凋零清苦,寄托个人身世的感喟,抒写怀才不遇的苦闷。二:【阅读训练及答案】(1)前两句中的&____&、&_____&用来陪衬荷花。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中,一绿一红,色彩鲜艳。&&& (杨柳& 鸳鸯)&&& (2)第三句由荷花的美丽转入她不幸的命运。&______&一词,表明因为&莲舟&不能来,所以美丽不被人发现。诗人以此比喻自己不被用是由于被人阻碍。& (涨断)&&& (3)第四句说&莲舟&被绿萍折断不能前来采摘,那么能飞的蜂与蝶该是可以来的吧。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蜂和蝶,又不来追慕幽香。这是以荷花的幽香,比________;以蜂蝶之断然不来,比___。&&& (自己的品德& 统治者对自己的不欣赏)&&& (4)诗中的&骚人&指的是谁?(屈原,也可指一切怜爱荷花的诗人墨客。)&&& (5)&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表面上指的是荷花的物性,实际上作者想说的是什么?&&& (借以抒发有才之士沦落不遇的感慨。)三:1.从诗句的字面内容看,这首词吟咏的对象是(&&& )(填入一种花卉名)(1分)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文章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出自。(2分)(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参考答案(1)荷花(2)①托物言志,(1)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不肯在春天开发,只在夏日盛开,最终在秋风中凋零的凄凉命运。(1分)借荷花的形象表达词人不愿趋时附势的高雅节操以及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苦闷。(1分)②拟人,(1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孤芳自赏的美人,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芳华零落的悲苦(1分)③反衬,描写鸳鸯双栖双宿,反衬水中荷花的孤寂。(1分)译文:&& 杨柳遍布曲折的池塘边,鸳鸯嬉戏在水流交汇处。水面长满了绿浮萍。阻断莲舟往来路。绝没有蜂蝶恋清香,荷花落尽莲心苦。&& 夕阳返照回潮涌,飘浮的云朵降细雨。悲苦只有诗人知,与之低声相泣诉:耻与春芳争娇妍,谁料遭际风妒。赏析此词全篇咏写荷花,借物言情,暗中以荷花自况。诗人咏物,很少止于描写物态,多半有所寄托。因为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类比,情感可以相通,人们可以利用联想,由此及彼,发抒文外之意。所以从《诗经》、《楚辞》以来,就有比兴的表现方式。词也不在例外。贺铸《踏莎行·杨柳回塘》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此词起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回塘&,位于迂回曲折之处的池塘。&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叫做浦。另外的所在谓之别,如别墅、别业、别馆)回塘、别浦,在这里事实上是一个地方。就储水之地而言,则谓之塘;就进水之地而言,则谓之浦。荷花在回塘、别浦,就暗示了她处于不容易被人发现,因而也不容易为人爱慕的环境之中。&杨柳&、&鸳鸯&,用来陪衬荷花。杨柳在岸上,荷花在水中,一绿一红,着色鲜艳。鸳鸯是水中飞禽,荷花是水中植物,本来常在一处,一向被合用来作装饰图案,或绘入图画。用鸳鸯来陪衬荷花之美丽,非常自然。第三句由荷花的美丽转入她不幸的命运。古代诗人常以花开当折,比喻女子年长当嫁,男子学成当仕,故无名氏所歌《金缕衣》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荷花长在水中,一般都由女子乘坐莲舟前往采摘,如王昌龄《采莲曲》所写:&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但若是水中浮萍太密,莲舟的行驶就困难了。这当然只是一种设想,而这种设想,则是从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来,而反用其意。以荷花之不见采由于莲舟之不来,莲舟之不来由于绿萍之断路,来比喻自己之不见用由于被人汲引之难,被人汲引之难由于仕途之有碍。托喻非常委婉。第四句再作一个比譬。荷花既生长于回塘、别浦,莲舟又被绿萍遮断,不能前来采摘,那么能飞的蜂与蝶该是可以来的吧。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蜂和蝶,又不知幽香之可爱慕,断然不来。这是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之断然不来,比在上位者对自己的全不欣赏。歇拍承上两譬作结。莲舟不来,蜂蝶不慕,则美而且香的荷花,终于只有自开自落而已。&红衣脱尽&,是指花瓣飘零;&芳心苦&,是指莲心有苦味。在荷花方面说,是设想其盛时虚过,旋即凋败;在自己方面说,则是虽然有德有才,却不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终于只有老死牖下而已,都是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将花比人,处处双关,而毫无牵强之迹。过片推开一层,于情中布景。&返照&二句,所写仍是回塘、别浦之景色。落日的余辉,返照在荡漾的水波之上,迎接着由浦口流入的潮水。天空的流云,则带着一阵或几点微雨,洒向荷塘。这两句不仅本身写得生动,而且还暗示了荷花在塘、浦之间,自开自落,为时已久,屡经朝暮,饱历阴晴,而始终无人知道,无人采摘,用以比喻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遭遇过多少世事沧桑、人情冷暖。这样写景,就同时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性格。&依依&一句,显然是从李白《渌水曲》&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变化而来。但指明&语&的对象为骚人,则比李诗的含义为丰富、深刻。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正因为屈原曾设想采集荷花(芙蓉也是荷花,见王逸《注》)制作衣裳,以象征自己的芳洁,所以词中才也设想荷花于莲舟不来,蜂蝶不慕,自开自落的情况之下,要将满腔心事,告诉骚人。但此事究属想象,故用一&似&字,与李诗用&欲&字同,显得虚而又活,幻而又真。王逸《〈离骚经〉章句序》中曾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宓妃、佚女,以譬贤臣。&从这以后,香草、美女、贤士就成为三位一体了。在这首词中,作者以荷花(香草)自比,非常明显,而结尾两句,又因以&嫁&作比,涉及女性,就同样也将这三者连串了起来。&当年&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看即知,而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确切。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分,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南唐中主《浣溪沙》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均《离骚》句。)这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个偏安小国的君主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发出的叹息的。晏几道的《蝶恋花》咏荷花一首,可能是为小莲而作。其上、下片结句&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和&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与这首词&无端却被秋风误&和&红衣脱尽芳心苦&的用笔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参照。由于古代诗人习惯于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义、出处之节,以美女之不肯轻易嫁人比贤士之不肯随便出仕,所以也往往以美女之因择夫过严而迟迟不能结婚以致耽误了青春年少的悲哀,比贤士之因择主、择官过严而迟迟不能任职以致耽误了建立功业的机会的痛苦。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杜甫《秦州见敕目薛、毕迁官》:&唤人看腰?,不嫁惜娉婷。&陈师道《长歌行》:&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虽立意措词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婚媾之事,比出处之节。这首词则通体以荷花为比,更为含蓄。作者在词中隐然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借以抒发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宋史》&虽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这些记载,对于理解此词的深意颇有帮助。
篇八:《鉴赏阅读答案__周之琦《踏莎行》》
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王以宁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幽人独立瞰长淮。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洞庭湖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此身天地一浮萍。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注】:鉴赏阅读答案__周之琦《踏莎行》鉴赏阅读答案__周之琦《踏莎行》①龟山:在江苏盱眙县,作者此时仕宦于淮南。②洞庭湖:作者是湖南人,家在洞庭湖边。③烟蓑伴:指渔翁一类的朋友。鉴赏阅读答案__周之琦《踏莎行》文章鉴赏阅读答案__周之琦《踏莎行》出自篇九:《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湘去。注: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④为谁:为什么。1.&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5分)2.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一种&有我之境&,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6分)3.& 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4.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5.&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6分)&&&&&&【参考答案】1.(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束束梅花,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1分)(2)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如砖石砌墙。(2分)(3)同时也可以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2分)2.(1)词人居住在寂寞的孤馆,料峭春寒不时袭来,杜鹃啼血之声凄厉无比,恰逢日暮时分,夕阳西下,郴州客馆其境不胜其悲。(3分)(2)可堪,即不堪。词人羁旅之身,感受此境,抒发了客居的寂寞孤单,游子的归思,遭逢贬谪的凄苦心情。(3分)3.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4.& ⑴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⑵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凄迷悲凉的意境。【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⑶运用典故,&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清静安乐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独,前途渺茫。(评分标准: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虚实结合&或&用典&并分析,给2分。意合即可)5.&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二:(1)有人认为这首词的开头三句具有象征意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①同意。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雾气弥漫,月色朦胧,让人看不清楼台,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绕,无处可寻),实际上这里的&楼台&&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官后感到美好的生活已经消失,内心具有一种无所适从、找不到出路的惆怅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2)善于用典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两个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答:②这两个典故起到反衬愁苦和使愁苦之情变成具体形象的作用。本来收到朋友寄赠的礼物和慰藉的书信,应是高兴之事,但由于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而且这种离愁别绪就像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一样越积越多,越积越厚,从而使离愁别绪这一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形象。(3)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等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等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词人屡遭贬谪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②运用象征(想象)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凄迷朦胧象征前途的渺茫,表现了词人屡遭贬谪的怅惘之情。③运用寓情于景(触觉、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词人客居孤馆,感受到料峭春寒,听到杜鹃哀鸣,见到日暮斜阳,通过对眼前凄凉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惆怅凄苦。(手法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2分,情感1分)(4)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答案】&砌&字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1分),把无形之&愁&化为具体可感之&砖石&(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5.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雾失的&楼台&、月迷的&津渡&、无寻处的&桃源&、封闭的&孤馆&、悲鸣的&杜鹃&、料峭的&春寒&、惨淡的&斜阳&等意象(答出4&5个给1分,答出6个以上给2分),表达了一个屡遭贬谪的词人失意的怅惘(惆怅)、内心的凄苦和对前途的渺茫。(答出任两点即可给2分)(共4分)&&&&&&&&&&&&&&&&&&&&&&&&&&&&&&&&&&&&&&&&&&&&&&&&&&&&&&&&&&&&&&&&&&&&&&&&&&&&&&&&&&&&&6.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5分)答:①采用了拟人手法,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使山水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②采用了象征手法,本应环绕郴山,而却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的郴江之水,象征了作者本想为国效力,如今却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如答&比喻&、&反问&(或&反诘&&诘问&)也可。(5分;①②各2分,其中&手法&1分,&简析&1分)三: ⑴填空:秦观是北宋时  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  等。(请写出一位)(2分) ⑵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6分)答案:⑴婉约(词) 柳永(李清照)(2分)⑵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对化,示例如下:(6分)  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  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解释原句意思,1分)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3分)  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旋涡中去呢?&  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  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章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出自这(&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解释原句意思,2分)(以下分析可任选一,4分)  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以用典手法(注:&斜阳&的思乡意味,可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写法,2分)  ②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诗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伤心的景物,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写法,2分)译文  雾失楼台,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可堪孤馆闭春寒,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  杜鹃声里斜阳暮。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  砌成此恨无重数。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幸自绕郴山,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了谁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写作背景〕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宋绍圣初年,秦观以旧党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削去官职,远徙郴州(湖南郴县)。此词为绍圣四年(1097)在郴州所作。  此约作于1097年,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  秦观由处州贬郴州,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分析表明,秦观作于绍圣四年春天的那首著名的《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其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赏析〕《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下片写客地思乡。起三句写远方亲朋寄来的礼物与书信,本来极可宝贵,却又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离恨,&砌&字化抽象为具体,表现离恨的积累与坚固。最后词人发出苦闷的呼喊:郴江本来绕着郴山,为谁又流下湘江去,而不陪伴我解除这寂寞的离愁呢?无理的发问,深刻地表现了离愁的深重。
相关热词搜索:
1、“踏莎行阅读答案贺铸,,,上阕表达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由烟花美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烟花美文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踏莎行阅读答案贺铸,,,上阕表达词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地址:/fanwen/haoci/28379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芳心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