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划分表的年代划分

新生代(地质年代)_百度百科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要求,日起,使用互联网服务需要进行帐号实名认证。为保障百度帐号的正常使用,请您尽快完成手机号验证,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xīn shēng dài]
(地质年代)
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Cenozoic Era)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随着恐龙的灭绝,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和和。总共包括七个世:、、、、、和。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
新生代地质特征
新生代有地球历史6500万年的地质时代。是继、之
喜马拉雅山
后最新的一个代。新生代形成的地层称。1760年,G.阿尔杜伊诺把岩石分成3个纪:第一纪为结晶岩;第二纪为含化石的成层岩石;第三纪是半胶结的层状岩石,常含海相贝壳。1829年,J.德努瓦耶研究时,把地层之上的松散沉积层称为。第一纪、第二纪已废弃,第一纪大致相当,第二纪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新生代包括、新近纪和第四纪,古近纪、又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新近纪又分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纪又分为、。
新生代开始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比现代大,古比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接;尚未形成,古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印度与亚洲大陆结合发生在距今5000万年前的;耸起则是200~300万年的事,与此同时或稍早,欧洲升起了,美洲升起了落基山。
古近纪气候较此前的冷,晚始新世和渐新世出现小型冰盖,中新世中期那里形成的冰盖已相当于现代的2/3,更新世初北半球出现冰盖,其后200万年间曾有多次冰期,冰川曾见于几个大陆。
新生代地质运动
新生代构造阶段
新生代包括第三、第四纪。中生代至第四纪以前称构造阶段,而第三纪这一阶段称为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
1.地壳发展由活动趋向稳定,两大地槽继续向地台发展
新生代地壳发展主要方面由活动趋向隐定,大地构造轮廓和古地貌逐步接近现代状况,从活动区发展来看具有明显的三个阶段。
(1)第三纪早期,中生代以来两个活动区还在继续活动。
从欧洲阿尔卑斯山部分地区,山、喜山地区,地壳还处于活动状态,表现为横亘东西的大海槽——古(特提斯)地槽。
环太平洋地槽,紧靠中生代外侧(太平洋一侧),还在不断下陷,处于非常活跃的地槽阶段,以及相邻的大陆(西欧、俄罗斯南部、非洲北部、北美东部)等明显下沉引起全球性的海侵,因此早第三纪海侵是新生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海侵。
(2)第三纪晚期和第三纪末,由于的影响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古地中海强烈返回,横亘东西的山脉取代了昔日的海洋,从北非的阿特斯、欧洲的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仟,东延至、喜马拉雅,成为地球上最年轻的山系,第三纪末,喜马拉雅山就已高出海面5000米了。残存的地中海及东南亚一带仍为海槽。
(3)第三阶段,喜山运动后第四纪以来。喜马拉雅地区继续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峰,也因喜山上升而隆起,南带至今仍处于活动状态。
环太平洋地槽内带不断隆起,继续隆起,东北也相继上升,活动区推移至如今的,西太平洋群岛进一步发展,台湾脱水而出。[1]
2.地壳发展由稳定又重新趋向活动——进化到发展新阶段
后地壳发展进入到地洼初动期阶段,后进入到极烈期,喜山运动后活动性仍继续发展,因此新生代是地壳的回春期。
(1)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和断块活动。断裂活动有一些继承中生代的断裂,另一些是新生的。断块活动,是指几组断裂切割一个地区,使其隆起或下陷的一种断裂组合活动。如庐山经断块活动被抬升,、汾河、流域断裂后则下陷,前者称断隆、,后者称。这些断裂活动至中生代以后又比较活跃,表现强烈。
(2)规模较大的岩浆活动。伴随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出现广泛的活动,以喷发为主。例如玄武岩、东北、台湾、海南、福建、浙江、云南等地,新生代以来都发生了强烈喷发。
(3)加里东及阶段的一些古老褶皱带在新生代以来也重新活动,表现强烈的上升及断陷下沉,形成巨大的山系和巨大的深坳盆地。
我国西部及中亚地区大型盆地和巨大山脉相间的自然地理景观都是因此形成。新疆的三山两盆、欧洲的便是一例。
新生代气候变化
1.早第三纪世界气候分带已经明显,许多地方出现反映不同气候的沉积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交替出现。
2.晚第三纪气候分带与如今十分相似,北半球干燥区呈南西西——北东东方向延伸,带已经形成。
3.第四纪以来,干湿及冷暖交替的波动气候,出现冰期和,以及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发展。
4.在冰期干冷气候条件的特殊环境下,出现第四纪黄土堆积。
5.冰期和干冷气候,也促进了生物的发展,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地球上古人类出现。
6.黄土堆积、、古人类出现被称为第四纪以来三件重大。
新生代中国地貌
我国现代构造和地貌,晚古生代后已初步形成轮廓,中生代燕山运动以后基本奠定基础,喜山运动则完成了现时构造和地貌轮廓。
(1)第三纪喜山运动以前,我国大陆轮廓就已基本形成,山川交错、盆地相间的。形成大型盆地,如、、等盆地。东部地区由于大陆与洋壳的挤压,产生北东——南西;北北东——南南西的山系。隆起区仍继续上升,下陷盆地仍在下降,第三纪沉积物,厚度可达5000米以上,例如。
(2)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喜马拉雅海槽上升为5000米以上的山地,台湾也脱水而出。至此,基本造就了我国现时地貌轮廓。同时喜山运动,伴随大量的喷发。
(3)喜山运动后,地壳发展进入第四纪时,新表现仍十分强烈。
①在地貌上,山脉隆起、盆地下沉的得到加强。青藏高原跃居为世界屋脊,珠峰成为世界第一高峰。根据有些资料,西藏高原、云贵高原,第四纪以来上升了1~2千米以上,喜山上升了3000米以上。
盆地下降,如华北平原第四纪下降达1000米以上,沿海地区最多的曾发生七次海侵。我国洞庭凹陷下降也在100米以上。太平洋西部南海珊瑚岛礁厚度也达200米以上。
②由于升降运动伴随的断裂运动。西藏高原周围断裂分割,使高原抬升。天山、、等地,因升降成为高山,山岭之间相对下降形成河谷或湖泊。[2]
新生代时代划分
新生代(Cenozoic Era)约开始于六千七百万年前,延续至今。新生
代时地球的面貌逐渐接近现代,植被带分化日趋明显,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一起上统治了地球。新生代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又可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
新生代第三纪
第三纪(Tertiary Period)可划分为(Palaeocence Epoch),始新世(Eocene Epoch),(Oligocene Epoch),(Miocene Epoch)和(pliocene Epoch)。古新世,和渐新世合称老第三纪,老第三纪一直延续到二千五百万年前,那时的植被以森林为主,大地上漫步着一类巨大的食肉鸟类-不飞鸟,海洋中则以巨大的有孔虫为特征。,钝脚目,,裂齿目,肉齿目和奇蹄目的早期种类雷兽,古兽,跑犀和两栖犀等,新大陆有焦,异蹄目和闪兽目等。还有很多现存哺乳动物的祖先类型也可以追溯到这时,如始祖马,始祖象等。新第三纪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当时海洋中大型的有孔虫已经灭绝,大量发展,形成大型。陆地上则开始出现大草原,适应以禾草为食的新型食草动物开始繁盛,大地的面貌更加接近如今。新第三纪时的动物种类是历史上最多的,各种犀牛和古象等在这时候达到全盛,森林中还有各种。
新生代第四纪
第四纪(Quatrernary Period)可划分为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开始于大约二百万或三百万年前,具体时间并未确定,如今也是第四纪。第四纪有两件大事,一件是发生大规模的冰期,一件是人类和现代动物的出现。更新世大约就是全球范围出现的时期,又有“冰川时代”之称,冰期和间冰期不断交替,对应气候寒冷和温暖时期的交替。没有冰川的地区,则有潮湿和干旱时期的交替,称为“”和“间洪积期”,更新世又称“洪积世”。广袤的热带雨林在干旱时期曾经退缩成岛状。更新世时动植物受到巨大的影响,许多如今的动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现象皆源于此,而在我国南方则一直比较稳定,-剑齿象动物群持续了很长时间。在大约一万年前最后一次之后,就进入了全新世,或称“冰后期”,又称“冲积世”。全新世开始时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影响日趋扩大,进入工业文明以后,更是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重。
新生代开始时,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部分绝灭,繁盛的迅速衰退,为哺乳动物大发展和被子植物的极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称为哺乳动物时代或被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进一步演化,适应于各种生态环境,分化为许多门类。到第三纪后期出现了最高等动物——原始人类。原始人类起源于亚洲或非洲。
新生代矿产资源
新生代的矿产主要有第三纪红色盆地的膏盐、油气和煤。例如湖南盐井的盐和石膏、钾盐。伊朗的油气主要产于第四纪,美国落基山煤田,部分产于第三纪。第四纪主要是现代(西北、内蒙等盐湖)及、金刚石、、等砂矿床。此外有海岛上的床。[3]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教授级高工审核
中国石油集团新疆油田公司地质年代划分及主要进化事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地质年代划分及主要进化事件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地质年代的划分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地质年代的划分
.cn 日11:49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人与自然知识专栏 林绍灵 画
  在谈论过去的时候,你如何表达不同的时间跨度?你或许会用到世纪、年代、年、月、星期、天、小时、秒等时间单位。但是地质学家对于悠远的地质年代使用的却是代、纪。
  地质年代开始于前寒武纪。前寒武纪占地球历史的88%,结束于5.44亿年前。地质学家又把前寒武纪以后到现在的时间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单元。古生代就是指远古早期有生命的时代,许多生活在古生代的动物都没有脊椎,也就是无脊椎动物。人们常常称中生代为恐龙时代,其实恐龙只是中生代众多生物中的一种,哺乳动物就是在中生代开始进化的。地球最近的代是新生代,它开始于6500万年前并持续到现在,新生代也叫哺乳动物时代,我们人类就生活在新生代。
  每个代又被划分为几个纪,例如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你可能很好奇这些纪的名字从哪里来的?它们的名字大多来自地质学家第一次发现这个地质年代的岩石和化石的地名。比如说,寒武纪中的“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名称,“侏罗”指的是法国侏罗山脉。
  徐科文 赵晓军
】【】【】【】
明星|美女|花语|春色|更多&&
  歌曲名
  歌曲名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最新地质年代划分方法
地质年代划分方法
  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冥古代(Hadean)是指自地球形成至距今38亿年前这段时期,有些科学家称为地球的、或地球的前地质时期、或前、或原太古代。这一时期地球历史包括、原始陆壳的性质和形成以及原始生命的形式和出现等复杂的问题。
简介  冥古宙是最早的一个地质年代,旧称冥古代。开始时间定义为形成时。冥古宙属于,下一个宙是。
  大撞击后期发生
于冥古宙中,且对地球和月亮产生了影响。
  从45亿年至38.5年期间,为地球形成时期。这期间,地球上无任何,也没有和,整个地球表面均为裸露的。在这个,称为冥古宙。这时的地球就象一个巨大的岩浆球,聚合在内部的水气受热上升,在冷却成云致,这场大雨连续不断地下了足有几百万年,其中夹杂着一次次的闪电,岩石中的氮氢等元素被不断的催化,逐渐的形成了这种低级生命所必须的有机分子.当地表渐渐地冷却,氨基酸等大分子形成,
  从45亿年至38.5亿年期间,为地球形成时期。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星云。经过微星的集聚、碰撞和挤压使其内部变热,以后则是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使地球内部进一步升温,约在距今45-40亿年前,当温度上升到铁的熔点时,大量融化的向地心沉降,并以热的方式释放重力能,其能量相当于一千多次百万吨级的核爆炸。大量的热使地球内部广泛融化和发生改变,逐步形成了分层结构,其中心是致密的铁核,熔点低的较轻物质则浮在表面,经冷却形成地壳。
  冥古宙是太古宙之前的一个宙,开始于地球形成之初,结束于38亿年前,但依据不同的文献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冥古宙一词最初是由普雷斯顿·克罗德(Preston
Cloud)于1972年所提出的,原本是用来指已知最早岩石之前的时期。
  因为这个时期的岩石很少还存在于地球上,所以并没有正式的细分。但月球的的某些主要区分是落在冥古宙这个时期的,所以有时会将这些区分用在指地球同一时间的时期上。
冥古宙的岩石
  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年代,地质学家从西部、加拿大西北部和里确认到了某些冥古宙的岩石。现已知最早岩石的结构(依苏阿绿岩带)是由格凌兰有着约38亿年历史的沉积层,混著一点贯穿了岩石的脉所组成。零散的锆石结晶沉积在和西澳的山中的沉积物里,最早的约有四十四亿年之久的历史-非常接近地球形成的推测时间。
  格陵兰的沉积层中含有带状的地层。里面可能含有有机碳,且这意味着那时很有可能已经出现可行光合作用的生命了。但已知最古老的化石(于)是在那时的数亿年之后了。
  大撞击后期发生于冥古宙中,且对地球和月亮产生了影响。
大气层和海洋
  在形成地球的物质当中,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水。在地球的形成时期,其质量比现在的小,水分子也就更容易挣脱重力。据推测,当时氢气和氦气在中持续不断地逸散,然而,现时大气中高密度的稀有气体却相对缺乏,这表明,在早期大气层中可能发生过什么剧变。
  有理论认为,在地球的年轻时期,它的一部分曾受过撞击而分裂,分裂出去的部分后来形成了月球。然而在这种说法下,撞击应该会令一到两个大区域融化,现时的组成成份却与完全融化的假设并不相符,事实上也很难将巨大的岩石完全融化并混在一起。不过相当一部分的物质仍被此次撞击所蒸发,在这颗年轻的行星周围形成了一个由岩石蒸汽组成的大气层。岩石蒸汽在两千年间逐渐凝固,留下了高温的易挥发物,之后有可能形成了一个混有氢气和水蒸气的高密度大气层。另外尽管当时表面温度有230℃,但液态的海洋依然能够存在,这得益于CO2大气层带来的高气压。随着冷凝过程继续进行,通过溶解作用除去了大气中的大部分CO2,不过其含量水平在新地层和地幔循环出现时产生了激烈的震荡。
  对锆石的研究发现,液态水必然已存在了有四十四亿年之久,非常接近地球形成的时刻。这需要有大气层的存在。
  曾经有大量的水存在于形成地球的物质里面。 水分子在直到半径到
达现今尺度的百分之四十之前,都一直持续地逃离地球的重力。直到达至那一尺度后,水(和其他挥发性物质)才停留在地球上。
和氦气被认为会持续地从大气层中外露出去,但在现今大气层中的其他较重的惰性气体却亦极度稀少,故而猜测在早期的大气层中可能有某些可怕的事情发生。有理论假设,年青的部份曾被形成月球的撞击撞裂,而应该会形成一个或两个大区域的融化。现今的组成和完全的并不符,且要完全融化掉并混合大量的岩石也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有一定量的物质则应该要因为此次撞击而蒸发,并形成一个围绕着年青行星的岩石蒸气大气层。岩石蒸气在两千万年间逐渐下来,而只留下火热的挥发物,这可能产生了一个带着氢气和水蒸气的庞大二氧化碳大气层。液态的海洋亦会出现,尽管表面温度还有两百三十度之高,但二氧化碳大气层巨大的大气压让液态水得以存在。当大气层持续地冷却之后,散去及溶解于海洋之中使得大部份的二氧化碳从大气层中消失掉,但只要新的地层和地函周期出现后,就会有巨大的变动。
  对锆石的研究发现,必然已存在了有四十四亿年之久,极接近地球形成的时候 。
  地球刚形成时的第一个地质年代为冥古宙 (Hadean Eon ),它的地质年代开始于地球的形成时期并持续到大约38-35
亿年前。在冥古宙早期,地球上大气冷却和水分凝聚而形成海洋,在冥古宙后期,地球上开始了生命的起源,此生命迹象可从沈积在最古老的沉积岩(大约37-39
亿年前) 中特殊的研究所发现。在Pilbara
Supergroup (位于西北) 发现有沈积的顶燧石 (Apex cherts),据推测此化石应有34亿7000
万年的历史,属于地球上最早有生命记录的古老化石。在冥古宙期间大气层里只有含量少许的( 因此只有非常少或者甚至没有臭氧层(
ozone layer )的保护),所以紫外线辐射密集的击中地球表面。
  冥古宙是地球的天文演化阶段,其间地球经历了无数次的陨石撞击,频繁
。这个阶段地球上没有任何岩石,到处都是奔腾的岩浆。冥古宙的开始标志着地球的形成。
  地球的演化可以分为四个巨大的发展阶段: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其中冥古宙(距今4600Ma年—3800Ma年前)和太古宙(距今3800Ma年前—2500Ma年前)与地球演化过程中生命化学进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冥古宙时期,大的天体碰撞事件使得有机分子都无法稳定存在,更谈不上生命的诞生,但是这为以后生命的起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冥古宙后期(大约在40亿年前左右),这种碰撞事件开始大幅减少,地球也慢慢冷却下来,有机分子的大量合成也使得生命起源成为可能。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积岩大约有40多亿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地球凝聚几亿年后才形成硬的地壳,生命才有了立足之地。位于加拿大北部的一组——Acasta是已知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地球表面一部分,放射性年代测定表明Acasta片麻岩有40亿年的历史。W.H.
Peck等通过分析澳大利亚西部的处的Jack
Hills锆石,更是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大约形成于44亿年前。
  在冥古宙末期可能已经出现了小规模的。更有甚者,S.A. Wilde和S.J.
Mojzsis通过研
究由岩屑形成的锆石中18O同位素的组成,结合其形成原因的分析,认为早在43-44亿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形成了陆地地壳和。这些地球上早期的水可能来自45-38亿年间撞击地球。水圈的存在,为生命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冥古宙结束之前,生命演化很可能就已经开始了。
  从地球诞生的45亿年前到40亿年前属于地质学上的“冥古宙”,即所谓的“黑暗时代”。根据许多地质学家的传统认识,地球表面在这段时期覆盖着大量熔化的。但是,这批古老钻石的发现向这一观点发出了挑战,它们的存在暗示地球冷却的时间可能比之前想像的还要早。这项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探测地球地壳的早期进化过程。研究小组成员澳大利亚哥廷理工大学化学家亚历山大·尼莫钦称,杰克-希尔地区是地球上唯一可以向我们提供地球形成信息的地区。
冥古宙自然环境
  当时地表的、和水体的组分和性质可能还不具备生命产生的条件,因而也不会出现风化侵蚀等地质作用及其产物。那时的地球就象一个巨大的岩浆球,火山爆发频繁,表面覆盖着熔化的岩浆海洋。随着聚合在内部的水气受热上升,在高空冷却成云致雨。这场大雨连续不断地下了足有几百万年,其中夹杂着一次次的闪电,岩石中的氮氢等元素被不断的催化,逐渐的形成了氨基这种低级生命所必须的有机分子。随着不间断的雨水的侵入,地表渐渐地冷却,氨基酸等大分子形成,原始和海洋随之诞生。这时大气圈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也被厚厚的云层封锁着,太阳光几乎穿不透地球橘红色的天空,海洋的温度高于150摄氏度。在这沸腾的海洋里,孕育生命的各种元素在不断积累,生命的时代才刚刚拉开了序幕........从45亿年至38.5亿年期间,为地球形成时期。
  地球起源于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经过微星的集聚、碰撞和挤压使其内部变热,以后则是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使地球内部进一步升温,约在距今45-40亿年前,当温度上升到铁的熔点时,大量融化的铁向沉降,并以热的方式释放重力能,其能量相当于一千多次百万吨级的核爆炸。大量的热使地球内部广泛融化和发生改变,逐步形成了分层结构,其中心是致密的铁核,熔点低的较轻物质则浮在表面,经冷却形成地壳。
地球起源环境
  当时地表的温度、大气和水体的组分和性质可能还不具备生命产生的条件,因而也不会出
现风化侵蚀等地质作用及其产物。那时地球岩浆活动剧烈,爆发频繁,表面覆盖着熔化的岩浆海洋。以后,随着地球温度的缓慢下降和冷却,同时由于上述的分异作用,一开始就可能使气体逸出,蒸发的气体不断上升,在空中又凝聚成雨落回地面,随着不间断的雨水的侵入,原始大气圈和海洋诞生了。这时大气圈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也被厚厚的云层封锁着,太阳光几乎穿不透地球橘红色的天空,海洋的温度高于150
摄氏度。在这沸腾的海洋里,孕育生命的各种元素在不断积累。
  冥古宙一词最初是由普雷斯顿·克罗德于1972年所提出的,原本是用来指已知最早岩石之前的时期。
  因为这个时期的岩石数据很少还存在于地球上,所以并没有正式的细分。但月球的地质时代的某些主要区分是落在冥古宙这个时期的,所以有时会将这些区分用在指地球同一时间的时期上。
  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年代,从格陵兰西部、加拿大西北部和大利亚州里确认到了某些冥古宙的岩石。现已知最早岩石的结构(依苏阿绿岩带)是由格凌兰有着约38亿年历史的沉积层,混着一点贯穿了岩石的火山岩脉所组成。零散的锆石结晶沉积在西加拿大和西澳的杰克山中的沉积物里,最早的约有四十四亿年之久的历史,非常接近地球形成的推测时间。
  CrypticEra(直译是神秘时代)——4567.17 ±0.7百万年前
  BasinGroups(直译是群)——4150
-—4567.17百万年前
  Nectarian(酒神代)——3975 - 4000百万年前
  CrypticEra(直译是神秘时代)——4567.17 ±0.7百万年前
  冥古代的第一个阶段,存在于距今大约456717万年前(由于测试的精度,这个值有正负70万年的误差)。关于这个时代人类目前几乎一无所知,它的证据,如果曾经存在的话,也已经在整个冥古代持续
不断的天体轰炸中被摧毁了。地球是在这个阶段成型的,地球的内部开始塌陷(就是密度较大的物质向球心集合,如果地球足够大就会通过这个过程变成一颗)而熔液表面则开始凝固。这一形成过程约长5000万到一亿年。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产生于这个年代(距今44亿年)。
  BasinGroups(直译是盆地群)——4150 -—4567.17年前
  冥古代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持续到距今40亿年前。这个阶段可能因为地球表面的大量盆地得名。目前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就形成于这个阶段(39亿6000万年前,发现于西北部/36亿5000万到37亿年前,发现于西部)。
  Nectarian——3975 - 4000万年前
冥古代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只有短短的2500万年,在这一阶段发生了席卷内圈的天文轰炸,大量的天体撞击地球,所以在这个阶段,地球上应该还在不断地产生新的盆地。
  Nectarian 期间运行从3920百万年前到3850百万年前。这是期间的期间在 Nectaris
盆地由大形成。Ejecta从Nectaris 形成上部的密集地cratered 地形被发现在高地。
  从所有消失了,它被使用了作为一个非官方的期间的。疑义相似的事件未发生在地球上因为它比可观地更大和巨型的。Swazian
Early Imbrian ——3900 - 3975年前。
【太古宙】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太古宙(Archean Eon)是中的一个宙,开始于同位素年龄3800百万年(Ma),结束于2500Ma。太古宙属于前寒武纪,上一个宙是冥古宙,下一个宙是。太古宙包括了始太古代、、中太古代、。
【元古宙】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宙是一个重要成矿期,主要矿产有铁、金、铀、锰、铜、硼、磷、菱镁矿等。元古宙同位素年龄从25—6或(5.7)亿年,共经历19亿年的悠久时间。元古宙划分为3个代。25—18亿年为古元古代,18—10亿年为中元古代,10—6或(5.7)亿年为新元古代。其中新元古代的后半段,即8—6或(5.7)亿年单划分称震旦纪。元古宙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
&元古宙(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5.7亿年)
  Proterozoic Eon
  前两个分期的晚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位于太古宇之上,古生界之下。元古宙原名元古代,是1887年由S.F.埃蒙斯命名的。Proterozoic属字源,意为早期原始生命
元古宙岩层
。一般把元古宙分为古元古、中元古和新元古3个代,界限分别是18亿年前和10亿年前。
  元古宙与相比,变质程度较浅,并有一部分未经变质的。主要有、、、、、砂岩和等。中国的元古宙地层类型复杂,各地发育程度相差较大。华北地台的中、地层属稳定类型的盖层沉积,其余为活动类型沉积。新元古代地层上部的红色碎屑堆积,广泛分布于南方。
元古宙细分
  元古宙就是距今约2500百万年,到542百万年,大约十九亿年时间。元古宙又分为了始元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元古宙又分为成铁纪、层侵纪、造山纪、固结纪、盖层纪、延展纪、狭带纪、拉伸纪、成冰纪和,这十个纪。
元古宙——始元古代
  从距今约2500百万年到1800百万年,700百万年(七亿年)期间就是元古宙——始元古代,始元古代分为成铁纪、层侵纪、造山纪三纪。在始元古代大量出现了蓝藻、细菌。
  元古宙——始元古代——成铁纪就是,从距今大约2500百万年到2300百万年,。成铁纪的名称来自于希腊语sideros“铁”,因这个时期是世界上形成特大型铁矿田,出现硅铁建造的主要时期,故名。(然而在中国大陆,此时却并不发育硅铁建造。)成铁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元古宙——始元古代——层侵纪,从距今约2300百万年到2050百万年。层侵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元古宙——始元古代——造山纪,从距今约2050百万年到1800百万年。造山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元古宙——古元古代
  从距今约1800百万年到1200百万年,600百万年(六亿年)期间就是元古宙——古元古代,古元古纪分成了固结纪、盖层纪、延展纪三纪。在古元古纪期间,蓝藻、细菌经过了几亿年的进化,终于进化出了大型宏观藻类。
  元古宙——古元古代——固结纪,从距今约1800百万年到1600百万年。固结纪期间蓝藻、细菌繁盛
  元古宙——古元古代——盖层纪,从距今约1600百万年到1400百万年。盖层纪期间蓝藻、褐藻经过了近十亿年的进化,终于,出现大型的宏观藻类。
  元古宙——古元古代——延展纪,距今约1400百万年到1200百万年。延展纪期间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
元古宙——中元古代
  从距今约1200百万年到630百万年,570百万年(五亿七千万年)期间,就是元古宙——中元古代,分为狭带纪、拉伸纪和成冰纪三纪。在中元古代,就已经出现大型的具刺源类和大陆板块。
  元古宙——中元古代——狭带纪,时间为距今约1200百万年到1000百万年。狭带纪期间蓝藻、褐藻发育,出现大型宏观藻类。
  元古宙——中元古代——拉伸纪,时间为距今约1000百万年到850百万年。拉伸纪期间首次出现大型具刺凝源类,形成了古大陆(罗迪尼亚古大陆)。
  元古宙——中元古代——成冰纪,时间为距今约850百万年到630百万年。成冰纪期间出现全球雪球事件,为生物低潮。
元古宙——新元古代
  从距今约630百万年到542百万年,88百万年(八千八百万年)期间,就是元古宙——新元古代。在新元古代中,只有一个埃迪卡拉纪。
  元古宙——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是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合称,),这三宙时期的最后阶段,它有着特殊的意义。
  埃迪卡拉纪的名称来源:埃迪卡拉的名字来自南澳大利亚得里亚的埃迪卡拉山。1946年,Reg
Sprigg曾在这里发现以前的化石。研究这些化石的Martin
Glaessner认为这是珊瑚和海虫的先驱。以下几十年,南澳大利亚还找到很多的隐生宙化石,其他各大洲也找到一些。这些化石一起叫做埃迪卡拉动物。
  这个时期的开始与其他不同,不按照化石变化。在这个时期的出现的软体生物很少留下化石。埃迪卡拉纪是从一个有不同化学成份的岩石层开始。这个岩石层13C非常少,说明当时全球性的冰河时期结束。
  埃迪卡拉动物:埃迪卡拉动物化石出土越多,反而越没有规律。有几种化石比较象后来动物的先驱。埃迪卡拉后期,有一些虫子爬行的痕迹,也找到一些小的硬壳动物。可是大部分的埃迪卡拉动物是一些不能动的球,盘,叶状体,和以后的动物没有什么关系。学者之间,这些化石到底是什么也有很多争论。
  由这些,可以证明,在埃迪卡拉纪时期,已经出现了多细胞生物了。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持续约40亿年,也就是另一说的隐生宙时期。
【显生宙】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gǔshēngd&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纪】h&nwǔj&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纪】&ot&oj&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纪】zh&li&j&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纪】n&p&nj&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纪】sh&t&nj&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纪】&rdi&j&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代】zhōngshēngd&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纪】sāndi&j&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纪】zhūlu&j&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纪】b&i’&j&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代】xīnshēngd&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纪】gǔj&nj&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纪】xīnj&nj&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纪】d&s&j&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地质年代(geologic&time)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它包含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称为相对地质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由于主要是运用同位素技术,称为同位素地质年龄。这两方面结合,才构成对地质事件及地球、地壳演变时代的完整认识,地质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地质年代的划分和研究,是通过岩石和化石的历史来确定的。&
【地层系统】d&c&ngx&tǒng&
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构成的。这种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包括松散沉积层)及其间的非成层岩石的系统总称,叫做地层系统。“宇”、“界”、“系”、“统”分指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级是“宇”,分为隐生宇(现已该称太古宇和元古宇)和显生宇。&
【地质年代】d&zh&ni&nd&i&
地质,即地壳的成分和结构。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宙”、“代”、“纪”、“世”分指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级是宙,分为隐生宙(现已该称太古宙和元古宙)和显生宙。&
【太古宇】t&i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一个宇。太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太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太古宙】t&igǔzh&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一个宙。约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球表面很不稳定,地壳变化很剧烈,形成最古的陆地基础,岩石主要是片麻岩,成分很复杂,沉积岩中没有生物化石。晚期有菌类和低等藻类存在,但因经过多次地壳变动和岩浆活动,可靠的化石记录不多。旧称太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元古宇】yu&ngǔ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个宇。元古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旧称元古界,原属隐生宇(隐生宇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宇和元古宇)。&
【元古宙】yu&ngǔzh&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二个宙。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5.7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继续发生强烈变化,某些部分比较稳定已有大量含碳的岩石出现。藻类和菌类开始繁盛,晚期无脊椎动物偶有出现。地层中有低等生物的化石存在。旧称元古代,原属隐生宙(隐生宙现已不使用,改称太古宙和元古宙)。&
【显生宇】xiǎnshēngyǔ&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三个宇。显生宙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系统。显生宇可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显生宙】xiǎnshēngzh&u&
地质年代分期的第三个宙。显生宙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界】gǔshēngji&&
显生宇的第一个界。古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
【古生代】gǔshēngd&i&
显生宙的第一个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在这个时期里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
【寒武系】h&nwǔx&&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寒武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寒武纪】h&nwǔj&&
古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5.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陆地下沉,北半球大部被海水淹没。生物群以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低等腕足类为主,植物中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寒武是英国威尔士的拉丁语名称,这个纪的地层首先在那里发现。&
【奥陶系】&ot&ox&&
古生界的第二个系。奥陶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奥陶纪】&ot&oj&&
古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5.1亿年前,结束于4.38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岩石由石灰岩和页岩构成。生物群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为主,出现板足鲞类,也有珊瑚。藻类繁盛。奥陶纪由英国威尔士北部古代的奥陶族而得名。&
志留系】zh&li&x&&
古生界的第一个系。志留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志留纪】zh&li&j&&
古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4.38亿年前,结束于4.1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相当稳定,但末期有强烈的造山运动。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繁荣,三叶虫和笔石仍繁盛,无颌类发育,到晚期出现原始鱼类,末期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裸蕨。志留纪由古代住在英国威尔士西南部的志留人得名。&
【泥盆系】n&p&nx&&
古生界的第四个系。泥盆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泥盆纪】n&p&nj&&
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5亿年前。这个时期的初期各处海水退去,积聚后层沉积物。后期海水又淹没陆地并形成含大量有机物质的沉积物,因此岩石多为砂岩、页岩等。生物群中腕足类和珊瑚发育,除原始菊虫外,昆虫和原始两栖类也有发现,鱼类发展,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泥盆纪由英国的泥盆郡而得名。&
【石炭系】sh&t&nx&&
古生界的第五个系。石炭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石炭纪】sh&t&nj&&
古生代的第五个纪,约开始于3.55亿年前,结束于2.9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气候温暖而湿润,高大茂密的植物被埋藏在地下经炭化和变质而形成煤层,故名。岩石多为石灰岩、页岩、砂岩等。动物中出现了两栖类,植物中出现了羊齿植物和松柏。&
【二叠系】&rdi&x&&
古生界的第六个系。二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二叠纪】&rdi&j&&
古生代的第六个纪,即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2.9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壳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在德国,本纪地层二分性明显,故名。动物中的菊石类、原始爬虫动物,植物中的松柏、苏铁等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中生界】zhōngshēngji&&
显生宇的第二个界。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中生代】zhōngshēngd&i&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
【三叠系】sāndi&x&&
中生界的第一个系。三叠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三叠纪】sāndi&j&&
中生代的第一个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地质构造变化比较小,岩石多为砂岩、石灰岩等。因本纪的地层最初在德国划分时分上、中、下三部分,故名。动物多为头足类、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植物主要是苏铁、松柏、银杏、木贼和蕨类。&
【侏罗系】zhūlu&x&&
中生界的第二个系。侏罗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侏罗纪】zhūlu&j&&
中生代的第二个纪,约开始于2.05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里,有造山运动和剧烈的火山活动。由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而得名。爬行动物非常发达,出现了巨大的恐龙、空中飞龙和始祖鸟,植物中苏铁、银杏最繁盛。&
【白垩系】b&i’&x&&
中生界的第三个系。白垩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
【白垩纪】b&i’&j&&
中生代的第三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因欧洲西部本纪的地层主要为白垩岩而得名。这个时期里,造山运动非常剧烈,我国许多山脉都在这时形成。动物中以恐龙为最盛,但在末期逐渐灭绝。鱼类和鸟类很发达,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被子植物出现。植物中显花植物很繁盛,也出现了热带植物和阔叶树。&
【新生界】xīnshēngji&&
显生宇的第三个界。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分为古近系(下第三系)、新近系(上第三系)和第四系。&
【新生代】xīnshēngd&i&
显生宙的第三个代。分为古近纪(老第三纪)、新近纪(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约从6&500万年前至今。在这个时期地壳有强烈的造山运动,中生代的爬行动物绝迹,哺乳动物繁盛,生物达到高度发展阶段,和现代接近。后期有人类出现。&
【古近系】gǔj&nx&&
新生界的第一个系。古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古近纪】gǔj&nj&&
新生代的第一个纪(旧称老第三纪、早第三纪)。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2&30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除陆地生活的以外,还有空中飞的蝙蝠、水里游的鲸类等。被子植物繁盛。古近纪可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
【新近系】xīnj&nx&&
新生界的第二个系。新近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可分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新近纪】xīnj&nj&&
新生代的第二个纪(旧称新第三纪、晚第三纪)。约开始于2&300万年前,结束于160万年前。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继续发展,形体渐趋变大,一些古老类型灭绝,高等植物与现代区别不大,低等植物硅藻较多见。新近纪可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中新统和上新统。&
【第四系】d&s&x&&
新生界的第三个系。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地层系统。它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系,也是地层系统的最后一个系。可分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第四纪】d&s&j&&
新生代的第三个纪,即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地质年代分期的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60万年前,直到今天。在这个时期里,曾发生多次冰川作用,地壳与动植物等已经具有现代的样子,初期开始出现人类的祖先(如北京猿人、尼安德特人)。第四纪可分为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对应的地层称为更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附:第四纪名称来历。最初人们把地壳发展的历史分为第一纪(大致相当前寒武纪,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纪(大致相当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纪3个大阶段。相对应的地层分别称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国学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把第三系上部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其时代为第四纪。随着地质科学的发展,第一纪和第二纪因细分成若干个纪被废弃了,仅保留下第三纪和第四纪的名称,这两个时代合称为新生代。现第三纪已分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故仅留有第四纪的名称。
地球自原始太阳星云中的物质凝聚成一个行星至今有多少时间了,是人们长期以来探求的问题,不同的世界观有不同的看法。
1、&地球年龄的计算起点
神学家以[圣经]为依据,认为计算起点应为[耶稣基督]的降生日,即地球只经历了4千多年的历史。地质学家在批判荒谬的宗教观点的同时,提出了应以现代为计算起点,向史前的漫长岁月回朔。
2、&地球年龄(绝对地质年代)的计算方法
通过测定海水中某种成份的总量及其年输入量就可获得海水的年龄。测得Na+在海洋中的总量为1.22&1022g,因为输入海洋的Na+大多来自陆上岩石的风化剥蚀,因此,可通过推算岩石的年剥蚀量,计算出由江河输入海洋的Na+量每年不超过6.9&1013g,由此算得海洋的年龄为1.22&&&108年(1.8亿年)。大洋钻探获得的化石记录的洋底年龄也为1.8亿年。由于实际的剥蚀速度取决于地表的坡度、降水&量,温度及CO2的含量,还与岩石及土壤的类型等有关,影响因素很多,因此,现在一般已放弃这种计算方法。但是,从模糊概念及统计学意义上来讲,用此方法来推断某一时段的年龄,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种方法影响因素太多,计算误差大,只能粗略估计某地质时段所经历的时间,如计算海、湖的年龄。不能用于岩石年龄的测定。
【2】放射性同位素方法
该方法是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福首先提出的,此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假设岩石形成时,含有一定量的具放射性的母体同位素,随时间的流逝,该母体同位素蜕变,其含量逐渐减少,蜕变后形成的子体同位素则逐渐增多,只要测定母体同位素与子体同位素之比,则该比值就可作为岩石形成以来的时间的尺度。可用作测定地质年代的同位素须具备2个基本条件:
(1)&母体同位素在岩石中分布较普遍,并能测定其含量;
(2)&起子体同位素能在岩石中保存下来,并可测定其含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质年代单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