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书都是假的上老百姓们说的都是文言文吗

当前位置: >>
2013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第1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1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文中的含义 第1讲 │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考纲在线] 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 考点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 [考情透析] 本考点是高考的必考考点,近三年高考卷都 单独设题进行考查,考查题型为客观题,分值3分。 考查范围以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和初高中课 本出现过的常见实词为主。 第1讲 │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2011? 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 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 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 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 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 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 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 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第1讲 │ 真题体验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 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 州。以治城障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 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 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 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 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 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 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 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 以礼让客耳。” 第1讲 │ 真题体验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 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 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 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 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第1讲 │ 真题体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A.辽人常越境而汲 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 穿透 第1讲 │ 真题体验[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义的能力。C项“敛”应为“停止、退缩”之意。 第1讲 │ 真题体验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 的一组是(3分)(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 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 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第1讲 │ 真题体验[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行事 有成”是指做事情有成效,有效果。①虽表明何灌 的军事才干,但其措施实施后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 不符合“有成”的题干要求;②表明何灌高超的箭 术,且为偶尔;④说何灌向皇帝申请的变通做法。 第1讲 │ 真题体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 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 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 惊恐起拜。 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 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 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 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 第1讲 │ 真题体验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 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 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 受伤战死。 第1讲 │ 真题体验[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错在“何灌阻止溃退未成”,原文中无此信息。 第1讲 │ 真题体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1讲 │ 真题体验[答案] (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 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2) 何 灌 来 到 , 请 求 入 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 能力。翻译句子应注意标准(信、达、雅)和原则(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1) 句 重 点 把 握 “整”(整理)、“中”(射中)、“诵叹”(赞叹)、 “劳”(犒劳)。 (2)句重点把握“乞”(请求)、“控 守”(把守)、隅”(边角)。 第1讲 │ 真题体验【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 登第,担任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个 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位子。”后来何 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 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并告知辽国人,不允许 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恨率兵马侵犯边境。 何灌面对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而且箭头都 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震惊地把他当成是神人, 就顾虑重重停止不前并退去了。其后过了三十年, 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从前这件事,历 数到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 第1讲 │ 真题体验何灌担任河东的将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 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穿透敌人的铠甲, 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 西夏人非常害怕就撤兵走了。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 灌,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起西北边境之事,何灌用 笏在御塌上画,以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 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何灌 担任提点河东刑狱,升任西上阁门使,兼任威州刺 史、沧州知州。因为治理沧州城障有功,再升为转 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 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承载船只,如果用陆路运输 要用马车八千辆,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 第1讲 │ 真题体验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岷州知州,在任上,他引 来邈川水灌溉千顷闲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 广利渠。后来又调任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 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 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遭受旱灾,则人民 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 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刚半年,就改善了 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弓箭手七千四百人, 是当时其他几路中最多的。何灌陪辽国使者在玉津 园射箭,一发命中,再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 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 让你。”何灌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 第1讲 │ 真题体验金兵大举南侵,朝廷把精锐骑兵都交付给梁方平镇 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 方平向南逃跑,何灌的军队也望风而溃逃。黄河南 岸无一人抵御敌军,金兵于是直逼京城。何灌来到, 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何灌背对城池抗敌共三天,身受重创,陷入敌阵中 阵亡,享年六十二岁。 第1讲 │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 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所谓“常 见实词”是指:(1)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2)语文 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40个常用实词。所 谓“在文中”,即指语境。实词考查常有语境的限 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这 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 的能力。考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 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 等,其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考查是 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 第1讲 │ 考点精讲一、通假字 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 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知” 和“智”。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 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这有两种情况:一 种是本无其字,语言中已有某词,于是音近或音同 的他字以代之。如语言中已经有第二人称代词rǔ, 却没有创造出表达的字体,于是借用“男女”的 “女”字,或借用“汝水”的“汝”字。所以“三 岁贯女”中的“女”通“汝”。另一种情况是本有 其字,可是写的人一时写了别字,而后约定俗成, 第1讲 │ 考点精讲3.古今字 指古时某一个字表示了许多概念, 后来为了把这个字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加以区 别,就造出另一个或几个字。古今字在时间上有先 后关系,如“莫”与“暮”。 课本为了方便起见,以上三种情况,都用 “通”表示。 第1讲 │ 考点精讲【对点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内:通“纳”, 接纳 B.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明智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 察看 D.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拥有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有”通“又”。 第1讲 │ 考点精讲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秦王还柱而走 C.悦亲戚之情话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A.“共”通“供”;B.“还”通“环”; D.“蚤”通“早”。 第1讲 │ 考点精讲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长乐王回深父 B.所守或匪亲 C.赢粮而景从 D.金就砺则利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A.“父”通“甫”;B.“匪”通“非”; C.“景”通“影” 第1讲 │ 考点精讲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三餐而反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B [解析] A.“反”通“返”;C.“有”通“又”; D.“孰”通“熟”。 第1讲 │ 考点精讲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 颇蔺相如列传》)______通______ (2) 张 良 出 , 要 项 伯 (《 鸿 门 宴 》)______ 通 ______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______通______ (4) 君 子 生 非 异 也 , 善 假 于 物 也 (《 劝 学 》 )______通______ (5) 师 者 , 所 以 传 道 受 业 解 惑 也 (《 师 说 》 )______通______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1)“不”通“否”;(2)“要”通“邀”; (3)“颁”通“斑”;(4)“生”通“性”;(5)“受”通 “授”;(6)“见”通“现”。 第1讲 │ 考点精讲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 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 和假借而形成。文言文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 普遍,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并且 多个义项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往往是由引申而形成 的,在学习中要注意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如,以 笔画最少的“一”字为例,常用义项就有六个。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荆轲刺秦王》)( 数目)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相同, 一样) 第1讲 │ 考点精讲用心一也(《劝学》)(专一)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满,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意动用法, 把……看做一样) 第1讲 │ 考点精讲要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知识。 1.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 来源而言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 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 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另一种是就 词的应用来说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作为词的 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 “士兵”,“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 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义是指后者。 第1讲 │ 考点精讲2.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 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深”的基本意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 面的距离大。从“深”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这 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如“道理很深”;②深 厚,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④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 本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 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 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 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 第1讲 │ 考点精讲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坏人的党羽”。又如“不 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 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一句中的“首领”,本义指 “头颅”,比喻义为“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4.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是借用另外一个同音 的词的意义。实际上可以同古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联 系起来理解。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 “蚤”通“早”,其假借义就是“早一点”;“至 莫夜月明”中的“莫”通“暮”,其假借义就是 “夜晚”。 第1讲 │ 考点精讲【对点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亡”字,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失去 B.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C.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逃亡 D.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 , 没有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逃兵、逃亡的人。 第1讲 │ 考点精讲2.下列句子中对“谢”字的解释,全都正确 的一组是( ) ①阿母谢媒人 拒绝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辞别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道歉,认错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诫 ⑥及花之既谢凋谢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⑥D.③⑤④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B [解析] ②道歉;④感谢。 第1讲 │ 考点精讲3.下列句中加点的“顾”字,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回 头 看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拜访 C.顾计不知所出耳 反而, 却 D.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考虑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不必。 第1讲 │ 考点精讲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 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 有得 B.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 度我至军中,公乃 入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D.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A.①名词,心得,收获;②动词,获 得。B.①动词,推测,估计;②名词,制度。C.都 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D.①动词,帮助,辅助; ②名词,容貌。 第1讲 │ 考点精讲三、词的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 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 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 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 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1讲 │ 考点精讲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 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 变宽了。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 “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长江”和 “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 “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中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 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 物都可以修饰限制。再如“中国”,原指中原地区, 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1讲 │ 考点精讲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是指同样 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宽,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 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 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 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 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 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 “瓦”。 “劝”,古义常用义项有:鼓励、劝说、规劝。《 劝学》之“劝”,就是“鼓励”的意思;王维《送 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劝”即“劝 第1讲 │ 考点精讲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是指同样的 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 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 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 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又如:“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 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苏武传》“置币遗单于”中的“币”,古义指礼物, 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 窃计欲亡走燕”中的“走”,古义为“跑、逃跑”, 今义的“走”是“步行”的意思。再如,“闻”, 本指听见,是听觉,现在一般指“嗅觉”。 第1讲 │ 考点精讲4.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 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 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 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 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 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 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则是褒义 词。 “衣冠禽兽”,原来是指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 现在指穿衣服戴帽子的禽兽,比喻道德败坏、行为 像禽兽一样的人。 “乖”古义指偏执、不驯顺,如《林黛玉进 第1讲 │ 考点精讲“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如《邹忌讽 齐王纳谏》中的“能谤讥于市朝”即用古义,今义 “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 5.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 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 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 “少”,“足”现已换用“脚”了。 由于语言在发展中,词义或扩大,或缩小, 或转移,所以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古今 异义的词,以免理解失误。 第1讲 │ 考点精讲【对点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 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沛公居山东时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叶叶相交通所以游目骋怀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悦亲戚之情话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B [解析] A.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 男子的配偶。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 省。C.交通:古义指互相穿插着,今义指运输业。 所以:古义指用来……的,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 词。D.洗马:古义指太子洗马,即太子的侍从官, 今义指给马洗澡。情话:古义指知心话,今义指男 女表示情爱的话。 第1讲 │ 考点精讲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 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大江东去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A.古义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为招待来客的主人。B.古义指不会走路,今义 为不可以。C.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带的 包裹、箱子、网篮等。 第1讲 │ 考点精讲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 同的一项是( ) A.千古风流人物 B.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A.古义:英俊杰出,有才华的。今义: 轻浮放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B.古义:地位低下, 见识浅薄。今义:卑鄙下贱。C.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第1讲 │ 考点精讲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 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C.可怜体无比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A.古义:指给……看。今义:上级对 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B.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C.古义:可爱。今 义:值得怜悯。 第1讲 │ 考点精讲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左右既前,斩荆轲 左右:左边、 右边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处分适兄意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涕:眼泪 处分:处理 不必:不一定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A [解析] 左右:近臣,身边的人。 第1讲 │ 考点精讲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 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 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 例如:《孔雀东南飞 》“ 便 可 白 公 姥 ” “ 我 有 亲 父 兄 ” 句 子 中 的 “姥”“兄”表示意义,而“公”“父”不表示意 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 例如:“以先国家之 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是 相关词,此处只取“国”之意。中学课本中出现的 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 辛。 ” “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 第1讲 │ 考点精讲【对点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 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C.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申之以孝悌之义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偏在 “ 亡 ” : 灭 亡 。 B. 偏 在 “ 作 ” : 劳 作 。 C. 偏 在 “入”:侵入。D.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 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第1讲 │ 考点精讲2.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孰与君少长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C.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D.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中间力拉 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A.异同:不同,“同”是衬字;少长: “长”偏指长,年长,“少”是衬字。B.国家:偏 义在“国”,“家”是衬字;远近:偏义在“远”, “近”是衬字。C.死生:偏义在“死”,“生”是 衬字;父兄:偏义在“兄”,“父”是衬字。D.浅 深:偏义在“深”,“浅”是衬字;中间:不是偏 义复词,中间夹杂。 第1讲 │ 考点精讲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 项是( ) A.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A.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 字。B.公姥:偏义在“姥”,“公”是衬字。C.非 常:古今异义,不同寻常。D.远近:偏义在“远”, “近”是衬字。 第1讲 │ 考点精讲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 项是( ) A.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B.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第1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A.女子:偏义在“女”,“子”是衬 字。B.弟兄:偏义在“兄”,“弟”是衬字。C.因 为:古今异义,根据(此事)创作。D.异同:偏义在 “异”,“同”是衬字。 第1讲 │ 技法点拨技法点拨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不仅是我们解读 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 重点之一。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平时注意积 累,加大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 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 题技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代入语境检验法 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 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一个词在 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 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 第1讲 │ 技法点拨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 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如“仍充岭南采访 使”(2011?辽宁卷),结合前文宋庆礼没有代理什么 官职和本句中的“仍”,代入“充”解释为“代理” 的意思,很明显是不正确的,在文中意思应是“任 职、充任、充当”。又如“以公少年易之”(2011? 江苏卷)中“易”解释为“更换”,把这个意思代入 原文,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明显是错误的,“易” 应解释为“轻视”。 2.联想课本迁移法 高考题目尽管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 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 第1讲 │ 技法点拨有的文言实词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 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如“庆礼躬至其 境”(2011?辽宁卷)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中的“躬”意义相同;“侍者如言而至, 无爽者”(2011?安徽卷)与“女也不爽”(《氓》)中 的“爽”意义相同。“亦不能夺之矣”(2011?江西 卷)中“夺”解释为“强取”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在 《陈情表》中学过“舅夺母志”,“夺”意为“改 变”。这一类词语在高考中占绝大多数,重点考查 一词多义,是高考的重点、难点,更是考查热点, 最应引起考生的注意。它主要考查考生依据语境推 断词语意义的能力。 第1讲 │ 技法点拨3.位置定性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 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 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 “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 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 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 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而且,一个句子什么都能 省略,唯独谓语动词不能省略。所以我们解释实词 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 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第1讲 │ 技法点拨如大纲教材《劝学》文后练习中“绝”字的5 个义项: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自云先世 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以为妙绝;④ 佛印绝类弥勒;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这时要想迅速给出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而利用 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①句中“绝”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字“毕”, 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 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 在句中的语法成分是谓语,是动词,译为“停止”。 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 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世隔绝的”。 第1讲 │ 技法点拨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 成分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④ 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应当是副词 作状语,解释为“非常”。⑤句中“绝”后面跟的 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 “渡过”符合上下文的语境。以上是对“绝”字5 个义项的分析,如果能一眼看出词义最好,如不能, 则很有必要先分析句子成分以确定词性。又如“铁 骑 来 追 , 灌 射 皆 彻 甲 ” (2011? 课 标 全 国 卷 ) 中 , “彻”,前面是副词“皆”,后面是“甲”,推知 中间应为谓语动词,解释成“穿透”是正确的。 第1讲 │ 技法点拨4.结构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 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 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 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忠不必 用兮,贤不必以”一句,“忠”与“贤”相对, “用”与“以”相对;“忠”与“贤”意思相近, “用”与“以”也应意思相近。再如“提点河东刑 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2011? 课标全国卷),“提点”与“迁”句式结构相近,意 思也应相近,大体应为“提拔”的意思。 第1讲 │ 技法点拨5.字形推断词义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 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记住下列常见的偏旁,有利于快速推断汉字的字义: 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如:耨,除草的农具。鬼: 与鬼魂有关。如:魃,旱神;魄:阴魂。斤:与斧 子有关,本义是伐木。如:析,用斧子砍。贝:与 钱货有关。如:贯,串贝,古人用贝作货币;贺, 以礼物庆贺;质,用于抵押的财物;贪,贪财物; 贱,货物不值钱;赋,敛收钱粮。又如“辽人常越 境而汲”(2011?课标全国卷)中“汲”的偏旁是三点 水,它的意思应和“水”有关,所以解释为“取水” 第1讲 │ 技法点拨总之,要做好文言文阅读里的实词题,在有 一定量积累的前提下,再懂得运用一些方法,才可 以有备无患。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瞻前顾后,从语 境出发,兼顾多种方法。 第1讲 │ 训练VS检测训练VS检测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 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也尽。其子患之,告 其父曰:?盍 ① 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坏 吾衣,穿吾垣墉 ② ,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 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郁离子》) 【注】①盍:为何不。②垣墉:墙壁。 第1讲 │ 训练VS检测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乞猫于中山 乞:乞求 B.其子患之 患: 担心 C.不病于无鸡乎 病:疾病 D.去饥寒犹远 去:距离 第1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C [解析] 病:比……更厉害。此项的解释属于典 型的望文生义,实际上只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就会 发现这个赵人剖析道理给他儿子听时,运用了对比 的手法,将“无鸡”与“有鼠”放在一起来比一比 谁的后果更严重;再从词性推断的角度看,这个 “病”字,在此句中应该做谓语,故解释成名词肯 定错。 第1讲 │ 训练VS检测2.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山人予之与: 给 B.是非若所知也是: 判断动词 C.坏吾衣坏: 破坏 D.穿吾垣墉穿: 穿透 第1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B [解析] “是”放在句子的开头,一般是指示代 词“这”的意思;另外,从句式的角度考虑“是 ……也”一般是判断句,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 “是寡人之过也”。 第1讲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 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 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没有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 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在乎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 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 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严重吗?没有 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所以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第1讲 │ 训练VS检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 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 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帕 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 强记默识如此。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 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 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第1讲 │ 训练VS检测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使背而诵之 背: 背诵 B.不失一字 失: 丢失 C.局坏,粲为覆之 覆: 恢复 D.棋者不信 信: 诚信 第1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C [解析] A项,背:背对着;B项,失:差错;D 项,信:相信。 第1讲 │ 训练VS检测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强记默识如此 识 : 读 zhì , 记 B.善属文,举笔便成 属 : 读 zhǔ , 连缀,接连 C.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加:超过 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垂 : 流传 第1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D [解析] 垂:接近。 第1讲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 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 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 ?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没有一 字差错。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 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 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 错。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好。王粲擅长写文章,一 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 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王 粲写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第1讲 │ 训练VS检测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Z 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 会稽之耻邪??身自操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 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 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置胆于坐 ③饮食亦尝胆也 ④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⑤振贫吊死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第1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C [解析] ①“反”通“返”;②“坐”通“座”; ⑤“振”通“赈”。 第1讲 │ 训练VS检测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苦身焦思 苦:使……痛苦 B.身自操作操 作:操练 C.衣不重采 重:重视 D.与百姓同其劳 劳:劳动 第1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A [解析] A项,苦身焦思,即“使自己亲身经历 痛苦”;B项,身自操作,指“亲自去耕种”;C项, 衣不重采,即“不穿有两种以上色彩的衣服”;D 项,与百姓同其劳,指“与百姓一样辛苦”。 第1讲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 使自己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 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 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 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有两 种以上色彩的衣服,放下架子礼待贤士,厚待宾客, 救济贫苦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辛 苦。 第1讲 │ 训练VS检测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 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 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 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 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节传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第1讲 │ 训练VS检测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书未发 发:出发 B.岁亦无恙耶 岁:年成 C.使者不说 说 : 同 “悦”,高兴 D.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先:以……为先, 意动 第1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A [解析] 发:打开。 第1讲 │ 训练VS检测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身不正 身 : 身体 B.悛悛如鄙人 短浅的人 C.天下知与不知 同“智”,聪明 D.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信赖 鄙人:目光 知 : 诚信:确实, 第1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D [解析] A项,身:本身,自己;B项,鄙人: 乡下人;C项,知:认识。 第1讲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 齐王派使者去问候赵威后。还没有打开齐王的 书信,赵威后就问使者说:?贵国的年成还好吗? 老百姓还好吗?齐王身体还健康吗??使者听后不 高兴,说:?我奉齐王命令出使赵国来问候您,您 现在不先问齐王身体是否安好,却先问年成和百姓 怎么样,哪里有以贫贱的为先以尊贵的为后的道理 呢?? 太史公说:《论语》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 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 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 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 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 第1讲 │ 训练VS检测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孟业)名行, 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 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 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 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 郡人以为政化所感。 (节选自《北齐书?循吏传》) 第1讲 │ 训练VS检测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河王岳拜司州牧 拜:拜见 B.闻业(孟业)名行 行:出行 C.业形貌短小 形:形容 D.后寻业断决之处 寻:寻找 第1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D[解析] A项,拜:授予官职;B项,行:品行; C项,形:身体。 第1讲 │ 训练VS检测1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用 :才能B.寻迁东郡守 不久 寻 :C.以宽惠著 著:著称 D.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集合合 : 第1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D[解析] 合:全。 第1讲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 天保初年,清河王岳被任命为司州牧,听说 孟业的名声品行后,便又召他做法曹官。孟业身形 矮小,等到谒见时,清河王岳因其矮小而看不起他, 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后来王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 案件,才对孟业说:?您判案英明,可以说超过了 您的身体和容貌。?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太守,为 官以宽和仁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茎长五个穗, 其余的也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全郡人认为这是 被(孟业)政治教化感动的结果。 第2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第2讲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2讲 │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考纲在线] 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 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情透析]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考点,近三年福建卷虽 然都没有单独设选择题考查,但不等于虚词考点不 考,因为不理解虚词,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没法 进行文言文翻译。从福建卷命题的实践看,文言文 翻译题中至少有一个虚词得分点。 第2讲 │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题。 万贞文先生传 [清]全祖望 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 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 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 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 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 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 第2讲 │ 真题体验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 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 之,汗浸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 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 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 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Z之绛帐中高坐。先生 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 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 不读,而识其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 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 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 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 第2讲 │ 真题体验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 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 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 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 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 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 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 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 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 ?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 第2讲 │ 真题体验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 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 衿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 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衿意气, 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唯恐失之,于讲会中 橙乱庋桑枪芯右病W浜竺湃怂节衷徽晡摹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 第2讲 │ 真题体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D.先生赎而归之 归 : 归还 第2讲 │ 真题体验[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D项,“归” 应是使动用法,“使……归” 。 第2讲 │ 真题体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3分)( ) 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A.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 因杂出经义目试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持之而泣,以告户部 农人告余以春及 D. 乃知先生之深于经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 第2讲 │ 真题体验[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C项, 均为介词,把。A项,代词,他/助词,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连词,于是/介词,通 过。D项,副词,才/副词,竟然。 第2讲 │ 真题体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 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 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 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 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 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 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第2讲 │ 真题体验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 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 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第2讲 │ 真题体验[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项,“常 跟兄长们讨论学问”有误。应是“一日伯兄斯年家 课,先生欲豫焉”所引发的事,使兄长对万斯同刮 目相看。 第2讲 │ 真题体验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伯 兄 骤 闻 而 骇 之 , 曰 : “ 然 则 吾 将 试 汝。”(4分)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 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6分)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2讲 │ 真题体验[答案] (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 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2)有个 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在路上死了, 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 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 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第(1)句,最容易出错 的地方是“骇”与“然则”;第(2)句,最容易出错 的地方是“走”“道”“退”。 第2讲 │ 真题体验【参考译文】 万斯同先生,字季野,鄞地人,是户部员外 郎万泰的第八个儿子。从小就桀骜不驯,不肯服服 帖帖地跟随他的几个兄长,所到之处总有很多的破 坏,他的兄长也都忽视了他。万泰想把他送到寺庙, 不久因为他的顽劣,将他关闭在空房子里。万斯同 看到架子上有几十册明代的历史资料,读了以后非 常喜欢,几天就读完了;又看到有经学之类的书, 也全读完了。从空房子里出来后,于是常常跟在兄 长的后面,听他们谈论。一天,长兄万斯年在家里 开课,万斯同想参加,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 呀??万斯同回答说:?看诸位兄长所为,也很容 第2讲 │ 真题体验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 ?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就从经义中 选了题目考他,(万斯同)洋洋洒洒数千字,一会儿 就完成了。长兄十分惊诧,拿着文稿哭了,把这件 事告诉了户部员外郎说:?差点儿耽误了我的弟 弟。?户部员外郎也惊愕地说:?差点儿耽误了我 的儿子。?从这一天开始给万斯同添Z了新衣新鞋, 送他到私塾读书。过了一年,把他送到梨洲先生那 里接受学业,梨洲先生将他安Z在最好的位Z上就 座。万斯同读书一目数行,犹如大海决堤,然而他 坚守先儒的告诫,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要看,没有 益处的文章不要写,所以,他没有什么书不读,但 第2讲 │ 真题体验清代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学问丰富渊 博的学者,浙江巡道许鸿勋推荐了万斯同,由于万 斯同极力推辞才作罢。第二年,诏令修撰《明史》, 昆山人徐元文请万斯同先生参与,当时史局中聘用 的士人可享受七品的俸禄,称为翰林院纂修官,学 士想引用成例把(七品俸禄、翰林院纂修官)授给万 斯同,万斯同请求让他以平民的身份进入史局,不 要官衔,也不拿俸禄,总裁答应了他。诸位纂修官 将稿子交来后,都送给万斯同修订审核,万斯同审 阅完,告诉服侍的人说: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 应当补进去;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可以参照校 对。服侍的人按照他的话去做,没有有差错的。 第2讲 │ 真题体验《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斯同亲自定稿,虽 然后来不完全是万斯同的原文,然而看万斯同的底 稿,完全可以自成一书了。万斯同刚到京师时,当 时的舆论认为他的专长在于史学,等到昆山人徐乾 学守丧期间,万斯同与他交谈《丧礼》,人们才知 道万斯同对经学的精通,徐乾学于是就请万斯同编 纂了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等方面的书二 百多卷。当时京师才子贤士荟萃,每人都把各自的 特长展示出来,而万斯同最低调,然而上自王公大 臣下至一般的士人,没有不尊称他为万先生的,而 万斯同与别人往来,他只自称为?布衣万斯同?, 不曾有别的称呼。万斯同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十 第2讲 │ 真题体验原来督师的亲家正担当要职,乞求史馆对于 原督师稍微宽容,万斯同则将原督师的罪过一一列 举告诉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 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 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 了他。钱忠介公的儿子窘迫至极,万斯同为了帮他 谋求一个职位而十分劳累,最终也没有如愿,然而 万斯同没有感到倦怠。父亲的朋友冯跻仲的几个儿 子被没收到勋卫家做奴仆,先生为他们赎身使他们 得以回归。不意气行事,不大张旗鼓,尤其喜欢奖 掖后生,唯恐失去人才,在集会中诚恳地反复申明 自己的意愿,或许他就是孔子所说的身体力行的君 第2讲 │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语言文字贵在表情达意,“词意相扣,佳作 也”。文言虚词虽然不都能直接地“达意”,但它 们可以使“情意”表达得更完整、更到位、更有味 道!我国古代文言文中的虚词,正是其一大特色。 所谓“之乎者也矣焉哉,酸不溜丢烂秀才”,不正 是以文言文为古代读书人的标志,而文言文不正是 以虚词为标志的吗?静言思之,我们的文言理解(翻 译)之所以不到位,多是虚词理解不到位,让我们难 以体会到虚词所传达出的“酸”(情)味。 第2讲 │ 考点精讲新课标《考试说明》在虚词考查方面的要求 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考查范围 关于“常见文言虚词”这一点,《考试大纲 》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 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 何则而于焉,与其乃且若),但平常学习也要适当涉 及这18个之外的常见虚词,来补充对虚词的理解和 把握。 第2讲 │ 考点精讲2.考查内容 “虚词的用法”指的是虚词的词性、语法功 能和在句中的关联关系(词法、句法)。明晰“理解 ……在文中的”这个说法的含义。这个说法的含义, 是指具有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懂得并能 判断或加以具体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着 对这些虚词的掌握情况随意去历数那些常见文言虚 词具有哪些用法。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机械地背诵 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而应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识 并运用,真正读懂和领会、掌握某个文言虚词的用 法。 考点精讲 第2讲 │ 考点精讲3.考查形式 (1)选择题。一般设四个选项,要求比较虚词 在两个句子中用法的异同。(一般一个句子出自阅读 材料,另一句出自必修教材课文) (2)主观题。结合句子翻译考查。 第2讲 │ 考点精讲【对点训练】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臣 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D项,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与 例句相同。A项,为音节助词,不译;B项,为代词, “这”;C项,为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 译。 第2讲 │ 考点精讲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 是( ){ B.{ C.{ D.{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其孰能讥之乎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句末语气词,反问语气, “呢”。B项,相当于介词“于”,翻译为“在”;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相当于介词 “于”,翻译为“对”;相当于介词“于”,翻译 成“比”。D项,句中助词,表示停顿;句末语气 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第2讲 │ 考点精讲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 是( ){ B.{ C.{ D.{A.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 今者项庄拔剑舞 言之,貌若甚戚者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D项,前者是代词,表示“……的人”; 后者为助词,是判断的标志,用在主语后,表停顿。 A项,均为代词,“……的(人、东西、事情)”;B项, 均 为 助 词 , 舒 缓 语 气 ; C 项 , 用 作 “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第2讲 │ 考点精讲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 是( ){ B.{ C.{ D.{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汤之问棘也是已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D项,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 顿;句末助词,判断。A项,均为助词,表判断。B 项,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项, 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 第2讲 │ 考点精讲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 是( ){ B.{ C.{ D.{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蒙故业,因遗策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不如因而厚遇之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D D项,为介词,“趁此、趁机”。A 项,介词,“通过”;介词,“凭借”。B项,介 词,表凭借,“依靠”;介词,“趁机”。C项, 动词,“继承”;连词,“于是”。 第2讲 │ 考点精讲6.与“为天下笑者,何也”中“为”的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C项,介词,表被动,与例句相同;A 项,介词,“替”;B项,动词,“作为”;D项, 语气助词,表反问“……呢”。 第2讲 │ 考点精讲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B.{ C.{ 希冀 D.{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若属皆且为所虏 失其所与,不知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C项,名词,“处所”;助词,与“为” 一起表被动。其余三项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 成“所”字结构。 第2讲 │ 考点精讲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 项的一项是( )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B[解析] B项,介词,“按照”。其余三项都是 介词,“用”。 第2讲 │ 考点精讲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 是( ){ B.{ C.{ D.{A.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大王来何操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不然,籍何以至此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B [解析] B项,代词,“什么”。A项,动词, “呵斥”;代词,“什么原因”。C项,均为代词, 第一个“哪里”;第二个“什么原因”。D项,副 词,“怎么”;代词,“什么”。 第2讲 │ 考点精讲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组是( )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则寡人之罪也 B.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 C. 一瞬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木受绳则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右手L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 { { {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D项,转折连词,“却”;表承接关系 的连词,“就”。A项,副词,“就是”。B项,连 词,“那么”。C项,连词,“就” 。 第2讲 │ 考点精讲1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 一项是(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C项,连词,表转折关系;A、B、D三 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第2讲 │ 考点精讲12.下列句子中的“于”同“寡人之于国也” 中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皆以美于徐公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不拘于时,学于余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A [解析] A项,介词,“对”“对于”,与例句 相同;B、C两项,都是表比较的介词,“比”;D 项,介词,表被动。 第2讲 │ 考点精讲13.下列句子中“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 A.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B.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C.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D. 盘盘焉,镅桑2恢浼盖蚵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于是余有叹焉{ { { {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A [解析] A项,兼词“于之”。B项,疑问代词, 什么;句末语气,相当于“呢”。C项,语气助词, 不译;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代词; 句末语气词。 第2讲 │ 考点精讲1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 组是( ) A.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B.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C.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D.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则与一生彘肩 失其所与,不知{ { { {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C项,介词,“跟、同”,有比较之义。 A项,介词,“跟、同”;连词,“和”。B项,介 词,“替”;动词,“给”。D项,动词,“给”; 动词,亲附,结交。 第2讲 │ 考点精讲15.与“失其所与,不知”中“其”的意义 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B [解析] B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与例 句“其”同义;A项,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C项,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D项,副词, 表推测语气,“大概”。 第2讲 │ 考点精讲1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组是( ) A.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 B. 留君 C.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 得归 D.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D项,代词,“你的”;副词“就”。 A项,副词,“竟然”。B项,副词,“才”。C项, 判断词,“是”。 第2讲 │ 考点精讲1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 组是( ) A. 示赵弱且怯也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B.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若属皆且为所虏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 { {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D项,副词,“将”。A项,连词,表 并列,“又”;连词,“况且”。B项,副词, “暂且,姑且”;副词,“将”。C项,连词,表 让步,“尚且,还”;连词,“又”。 第2讲 │ 考点精讲1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 组是( ) A.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 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其翼若垂天之云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 { { 第2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C项,动词,“像,如”;表假设, “如果”。A项,均为代词,“你、你们”。B项, 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项,“像……一 样” 第2讲 │ 技法点拨技法点拨理解虚词的基本方法如下: 1.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 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 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 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 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第2讲 │ 技法点拨2.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 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 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 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 时,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后缀,一般用在形容 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 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第2讲 │ 技法点拨3.同位互推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从 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 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 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 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第2讲 │ 技法点拨4.语法辨析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 中的用法。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 “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 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 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 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 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第2讲 │ 技法点拨5.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 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 其中许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 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句中“是”的意 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唯命是 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 的标志。 第2讲 │ 技法点拨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 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了。 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 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 “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 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 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第2讲 │ 训练VS检测训练VS检测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 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 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 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 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第2讲 │ 训练VS检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 久之遂善画 A.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B. 贼闻其善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胁以白刃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 又数年,乃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 第2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C [解析] C.介词,用。A.音节助词,无意;代 词。B.代词,他;代词,它的。D.于是;竟,却。 第2讲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小书童。 李伯时作画的时候经常让他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 (赵广)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 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 说他擅长画画,就让他画掳来的妇人。赵广毅然推 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赵广)不顺从,(金兵) 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 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 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 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第2讲 │ 训练VS检测二、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 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 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 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 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 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 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第2讲 │ 训练VS检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 相同的一组是( ) 而少所嗜好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余因谓希深曰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C. 余平生所作文章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 { { 第2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B [解析] B .于是;沿袭。A.连词,表转折关系; C.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D. 表判断。 第2讲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很 少有别的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 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躺着则读 各种杂记,如厕的时候则读小辞,大概从未把书放 下片刻。谢希深也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 的时候,他每次如厕一定带上书,读书之声,清脆 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 因此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 ‘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 可以好好构思罢了。 第2讲 │ 训练VS检测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孙膑脱险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 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 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 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 客待之。 第2讲 │ 训练VS检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 同的一组是( )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秦伯说,与郑人盟 B.庞涓恐其贤于己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 兰亭 C.孙膑以刑徒阴见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 匈奴使留在汉者 D.窃载与之齐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第2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C [解析] C.介词,凭借……的身份。A.连词, 和;介词,和。B.比;在。D.动词,到、往;代词, 它,代指褒禅山。 第2讲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 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 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 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 国),庞涓害怕他的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 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的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 了字,想让被他埋没不被发现。齐国的使者到了魏 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 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地用车 把他带到齐国。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 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 第2讲 │ 训练VS检测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晏子论“社鼠”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 ?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 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 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 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 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为乱,诛之则为人主所 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第2讲 │ 训练VS检测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 相同的一组是( ) 治国何患 A. 王问:“何以知之?” B. 鼠因往托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 以社故也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 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 { { 第2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B [解析] B.兼词;于此,于之。A.疑问代词, 什么;C.表原因,因为;D.表被动。 第2讲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 齐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怕的是什么?? 晏子回答说:?怕的是那些土地庙中的老鼠。?景 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子答道:?土地庙 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并给它们涂上泥,老鼠 于是前往栖居于此。用烟火熏则怕烧毁木头,用水 灌则又怕毁坏涂泥,这种老鼠之所以不能被除杀, 是由于社庙的缘故啊。国家也有社鼠啊,国君身边 的便嬖小人就是社鼠啊。在朝廷内便对国君蒙蔽善 恶,在朝廷外便向百姓卖弄权势。不诛除他们,他 们便会胡作非为,危害国家;要诛除他们吧,他们 又受到国君的保护,视他们为心腹并包庇他们,这 第2讲 │ 训练VS检测五、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 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 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 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 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 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第2讲 │ 训练VS检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 相同的一组是( ) 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A.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B. 编茅为庵 削荆为笔 C. 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D. 不学者虽存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 { 第2讲 │ 训练VS检测[答案] D [解析] D.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 A.连词,那么。B.动词,作为。C.目的连词,来。 第2讲 │ 训练VS检测【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时,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 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 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 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 照亮。看书看到符合心意的地方,写在他的衣服上, 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 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 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 也好像活着;不喜欢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 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第3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3讲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 的句式和用法 第3讲 │ 考情分析考情分析[考纲在线] 新课标《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中 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情透析] 本考点在福建卷中一般不单独考查,而是结 合在实词单项选择题或文言翻译中,从这一角度说, 它也是高考的必考考点。考查题型以主观题为主, 偶有客观题。 第3讲 │ 真题体验真题体验[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 集 延v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 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 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 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 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 第3讲 │ 真题体验石级盘旋以上,L结 ② 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 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 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 ③ 以涉,颠覆 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 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V然怒,奋然 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 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 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 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 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所偏倚,而震凌冲激 ⑤ ,八 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 第3讲 │ 真题体验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 之旧人 ⑥ ,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 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 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当为, 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 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 ①某:我。 ②L结:砖块建筑。 ③聚 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徙倚:来回走动。⑤震凌 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第3讲 │ 真题体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第3讲 │ 真题体验[答案] A [解析] 次:住宿,停留。 第3讲 │ 真题体验2.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 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 )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第3讲 │ 真题体验[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筛选 能力。题干包含两个重要的筛选条件,一是“新 修”“亭”,包括“新修”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二是“直接”,句子本身与“新修”“亭”无关的 不能选。在题干所给的六个句子中,①写作者公务 的内容和目的地,与“亭”无关;②写旧亭的特点, 与“新修”无关;⑥写作者对李维肃的赞赏,与 “新修”“亭”都没有直接关系。 第3讲 │ 真题体验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 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 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 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 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第3讲 │ 真题体验[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B项 “虞集认为彭泽县令失职”不合原文,应是“彭泽 县令自感失职”。 第3讲 │ 真题体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3分)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3 分)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3讲 │ 真题体验[答案] (1)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题名 为“一柱”,可以吗?(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 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第(1)句 中的得分点为 “新”“其”“更”:“新”形容词 活用为动词,译为“新修建”;“其”为指示代词, 译为“那”;“更”作副词,可译为“重新”。第 (2)句的得分点为“观”“少”以及省略句式:其中 “观”根据上下文,可译为“考虑,体察”,“少” 为通假字,通“稍”,稍微。翻译时,应记得补出 全句主语“我”,介词“以”的宾语“之”(这,此 第3讲 │ 真题体验【重要提示】 由于福建高考对文言虚词和句式没有单独命 题考查,因此,所考查的翻译句,往往会有意识地 选择含有虚词和句式考点的句子。考生判断句子的 得分点时,应注意将这两个考点内容考虑在内。 第3讲 │ 真题体验【参考译文】 元仁宗延v五年,我奉天子的命令,到临川 征召吴幼清先生。七月二十八日,船停靠在彭泽。 第二天去攀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雄伟突出险峻壮 观的景象,不由得豪情勃发,想起那些旷达逍遥于 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 有感慨的人登上这座(小孤)山时,没有一个不(因 此)觉得心胸开阔,乐于登山后的眼界高明,目光 远大,觉得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 (小孤山)原来有一座亭子在半山,(站在亭子 里)完全可以把天下的流水容纳在自己脚下,把万 里美景尽收眼底。 (登山之人)轻松自在地坐在那 第3讲 │ 真题体验(亭子的)石级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 而细密。栏杆扶手完整坚固,能让登山的人忘记了 它的险要。这座亭子大概是宋朝江州守臣厉文翁修 筑的,距离现在已经六十二年了,因为看守此亭的 人存心不诚,(以至于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每登 一级台阶,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 (现在)甚至有人在亭上牧羊,弄得荒芜肮脏 不堪,竟使人一点也不能在亭上来回走动。这时彭 泽县令在场,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他们)振足 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问看亭人的意见, 看亭人却回答说:?(小孤山)不属于彭泽县管辖。? 他们这才一起含怒而无奈地离开。第二天经过安庆, 第3讲 │ 真题体验他说:?这是我管辖的土地。我为你新修那座亭子, 并重新题名为‘一柱’,可以吗?所以称‘一柱’ 的原因,是因为它卓然独立,不偏向哪边,也不倚 傍什么,而江水的侵凌撞击,从四面八方一起涌来, 亭子始终也不会因此而动摇;使它具有排斥上天, 浇灌太阳之势,即使穷尽天下所有骄横强悍的力量, 也都将拜倒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一柱亭的命令而 离开。不是这个山峰,那么有谁能够抵挡(这种力 量)呢?要修建的一柱峰亭那高峻特立的模样,现 在好像已在我的眼前了。你应当为我记录下它。? 李先生是真定人,在朝廷做官几十年,历任 郎官,被称为有资历的老臣。 第3讲 │ 真题体验他文雅有高材,以正直有骨气作为自己的操持,很 是被迎合世俗风气的人们所顾忌。很久之后,才被 任命为安庆府判。有的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 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李维肃认为不值 得与他们计较。(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 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况且一座微小的亭 子,对于郡政并没有大的损益。(李维肃)到这里上 任不到十天,一旦知道自己应当做的事,立即把它 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想而知(李维肃)对于 兴办那些比筑亭更重要的大事,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我对此确信不疑。 第3讲 │ 考点精讲考点精讲“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 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高考命题中,句式往 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 作为“采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 一种的可能性更大。设题的方式有:①判断省略成 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选项; 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选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 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 解等。 第3讲 │ 考点精讲“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 种新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 容词的活用和动词的活用。高考命题主要通过选择 题(实词理解题)和翻译题的方式考查词类活用。 一、文言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 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 句式,就叫做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 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 主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 后置句、固定句式。 第3讲 │ 考点精讲其中,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 后置句在《考试说明》中没有明确要求,固定句式 一般认为可作为虚词考点理解。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 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 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 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第3讲 │ 考点精讲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 字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 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司马迁《鸿门 宴》) 2.“……者,……”式。主语后面用“者”表 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 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 “是”。如: 第3讲 │ 考点精讲3.“……,……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 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 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 间加判断词“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 相如列传》) 4.“……,……”式。“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 “是”。如: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贾谊《过秦论》) 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 第3讲 │ 考点精讲6.用“乃、即、则、皆、诚、非”等副词表 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诸葛亮《出师表》)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⑥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苏轼《赤壁赋》) 第3讲 │ 考点精讲7.用“是”作判断动词。在古代,一般情况 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如: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 断句的标记。如: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 第3讲 │ 考点精讲【对点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刘备,天下枭雄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 { 第3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解析]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若舍郑以( 之)为东道主”的省略句,其余为判断句。 第3讲 │ 考点精讲2.下列句中的“者”表判断语气的一项是( ) 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B.然而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第3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A项,表舒缓语气;B项和C项,代词, ……的人。 第3讲 │ 考点精讲3.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刘备,天下枭雄 第3讲 │ 考点精讲[答案] C [解析] C项为疑问句。 第3讲 │ 考点精讲4.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蔺相如者,赵人也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汝是大家子 第3讲 │ 考点精讲[答案] B [解析] B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第3讲 │ 考点精讲5.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第3讲 │ 考点精讲[答案] A [解析] A项为宾语前置句。 第3讲 │ 考点精讲(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 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 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在古 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 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 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 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用“为”或“为……所……”表被动。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贾谊《过秦论》) 第3讲 │ 考点精讲②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如: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司马迁《廉颇蔺相 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 列传》) ③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④“被”字句在先秦汉语里,“被”是一个 及物动词,是“覆盖”“遭受”“蒙受”的意思。 如: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第3讲 │ 考点精讲2.无标志的被动句 如:王之蔽甚矣。(这里的“蔽”是“被蒙蔽” 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3讲 │ 考点精讲【对点训练】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第3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被”是遭受之意。 第3讲 │ 考点精讲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是( ) A.洎牧以谗诛 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为仲卿母所遣 D.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第3讲 │ 考点精讲[答案] B [解析] 判断句。 第3讲 │ 考点精讲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 B.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第3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D项为被动句,其余是判断句。 第3讲 │ 考点精讲4.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不拘于时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 C.戍卒叫,函谷举 南 D.晋军函陵,秦军 第3讲 │ 考点精讲[答案] D [解析] D项为省略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 锬稀 第3讲 │ 考点精讲(三)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 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但 是,在一般特殊条件下,文言文中的宾语有时候也 可以提前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形成宾语前置格式。 宾语前置的条件如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 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 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 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第3讲 │ 考点精讲这一类宾语前置实际包含两个条件: (1)宾语必须是代词。常见代词有:吾、我、 予(余)、己、自,汝、尔、若,之、是、此、斯、 兹、彼。 (2) 全 句必 须 是否 定 句 , 即 必须 有 否定 副 词 “不、未、毋(无)、弗、勿”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 代词“莫(没有谁)”。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 第3讲 │ 考点精讲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为 “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 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老百姓未来很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