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自学可以“自学”吗

太极拳最难学的是什么
中国太极拳网
对力道的把握是太极拳难点之一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古代拳谱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明了,是不存在尚没有公开的秘密需要谁去解去揭的。之前有的人所谓对太极拳的“解秘”无非是有名无实的吹嘘、哗众取宠的商业炒作甚至是欺诈而已。太极拳古代拳谱明白说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由于随人而动形成的,因此是没有某些外家拳那样十分花俏奇异复杂的主动技巧的,就此而言,太极拳其实是简单易学的。然而再简单易学的动作也是有难度的。比如走路谁不会啊?谁都认为走路是简单易学的,然而走钢丝其实就是走路,会在百米高空的峡谷之上走钢丝的世界上有几位?所以,走路也是有难度、有诀窍的。其实,世界上任何技艺理法再清楚明白,学习都是有难度、有诀窍的;任何技艺要达到尖端更是有难度、有诀窍的;学习太极拳自然也是有难度、有诀窍的,而且对于一般人而言,难度是十分大的,甚至对于有些人而言其难不啻于上青天。不然怎么会有“学练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寥若晨星”之说呢?这种状况不能改变吗?当然不是。就像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里所说的,学习太极拳如果有正确的指导,就可以“一年习熟,五年练好”。著名近代太极拳家濮冰如、郑曼青先生是杨澄甫先生刚到上海就跟随杨澄甫先生学拳直至杨澄甫先生逝世的弟子,时间无非至多也就五年多点。所以,说“太极十年不出门”的人肯定是太极拳的门外汉,或者自己对于太极拳一知半解、对于太极拳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没有弄清楚就倚老卖老信口雌黄瞎说一气。当然,太极拳能够“一年习熟,五年练好”,正确的指导是十分的关键。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对于一般人而言,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除此以外,求学者本人的思维或者称为悟性也是关键,如果自以为是、对于一般的武术常识先入为主,经验主义地以为可以用外家拳的思想理解、剖析太极拳,以为学习太极拳可以对于其它武术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一体、以为一个人可以是太极拳家兼其它的武术家,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这样的人要明白、学会太极拳必然是难于上青天的。但一个人的初学悟性再好,也是需要培养提高的,一年时间往往还达不到能够完全理解太极拳的理法要领的程度,所以,即使正确指导与悟性这两个关键或者条件都具备,“一年习熟”的太极拳往往主要还是一个外壳,这个外壳也可以成为外家拳的形式。所以,“一年习熟”的太极拳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太极拳。可以说所谓“一年习熟”了太极拳不等于已经真正学会了太极拳了,还需要继续接受老师的指导。而有五年时间,如果正确指导与悟性这两个条件具备,就可以达到濮冰如、郑曼青先生这样的水平而可以凭自悟自修提高功夫了。当然,太极拳“五年练好”的人也不是达到太极拳的顶峰了,这样的人相互还是有水平高低差别的,还是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的,但就学会太极拳而言是已经达到了。所以就此而言,太极拳应该认为是简单易学的。但如果正确指导与悟性这两个条件没有完全具备,这样的人不仅不可能达到濮冰如、郑曼青先生这样的水平,而且如果离开了老师,对于太极拳的进一步合格与提高就会举步维艰,甚至会始终原地徘徊、踯躅不前,甚至一辈子也不能完全进入太极拳之门。这样,太极拳学习就表现为难度很大了。为什么太极拳有这样的难度呢?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一般人难以理解,有的人自以为是理解了其实是误会了,而且往往总是误会得南辕北辙,这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难度用现代语言表述,就是太极拳的基本行为是违反人类与生俱来之本能的,是超出一般人的正向思维而需要以逆向思维去理解的。仅仅根据这两句话应该就可以掂量到太极拳的难度了。而如果能够改变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超出一般人的正向思维,那么,太极拳的难度就像是有的人所说的就是一张窗户纸,没有点破之前,别说十年,三辈子也别想知道窗户纸对面究竟是什么场景,一经点破就可以清楚看明白了,难度的消除也就是指日可待,无非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看时间、精力如何投入了。这样,太极拳就是属于简单易学的了。不然的话,太极拳就是复杂难学甚至根本无法学会的。那么,太极拳难度之最或者说难度的根本是什么呢?这个答案的最佳表述应该就是老子(四十一章)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也”。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翻译为“相反是世界总规律的一个动态表现”。太极拳就是充满了矛盾辩证统一十分典型的表现,虽然有不矛盾的,但其根本是矛盾,处处是矛盾。如果认为矛盾是不能辩证统一的,以为圆就是圆、直就是直,以为相反只能相斥,不能相成,那么,太极拳就是说不清楚的,要想学会,那就必然是难于上青天的了。其实,太极拳的简单易学与复杂难学就是一个矛盾,就是说,太极拳的复杂难学其实质是简单易学,而太极拳简单易学的实质对于某些人会表现为复杂难学。太极拳有许许多多似乎说不清楚的矛盾。聊举数例于下。(一)不用力与用力太极拳最被人诟病的就是杨澄甫先生首先直白表述的所谓“不用力”。确确实实,按照正向思维一般常识,说肢体可以既活动又不用力这纯粹是胡说八道。然而,宇宙世界上又确确实实存在许许多多的物体既活动又不用力的例子。比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虽然在不断移动却并没有用力、抽动的鞭子鞭身本身也并没有用力。所以,对于“不用力”其实是并不需要太逆向思维就可以理解的。实际上,无论是客观上还是感觉上,学习太极拳是不是能够局部不用力正是太极拳入门的一个瓶颈,学习太极拳是必须想方设法局部不用力的,非此,太极拳是不可能学会的。然而,“不用力”其实是一种模糊的主要是着眼于自身感觉的说法,这就像是说某物品是纯金,其实一般所谓的“纯金”无非是99金而已,还有百分之一并不是金。说太极拳客观上不用力,虽然自己实际上确实已经最大限度地不用力了,但客观地从精确的微观而言还是存在静止性用力的,不然的话,手臂能够持续悬置是不可能的。那么,究竟这不用力中用力的情况如何呢?只有到了太极拳研究现代化达到能够分辨清楚具体一条条肌肉纤维的收缩情况了才能够有准确的答案。不然,按照感觉,只能用“不用力”来表示。除此以外,太极拳的明显局部不用力(包括不用劲)还是必须要靠另外某些局部的用力、用劲发生传递形成的。比如活动手臂的不用力必须要依靠腰骶、腿脚的用力将这种用力传递过去,由于躯干含胸拔背的带动而形成的。这就同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可以没有用力是靠汽车有动力使得汽车行驶、抽动的鞭子鞭身可以没有用力是靠握鞭把的手有用力发生是同样的道理,换句话说,坐在行驶的汽车里没有用力的人是存在往前移动之力的、没有用力的抽动中鞭子的鞭身是存在着抽动之力的,同样,太极拳活动中没有用力的手臂也是存在着活动之力的。故而杨澄甫先生又说“用劲不对,不用力不对,绵而有刚对”。这所谓的“绵”就是没有用力,这所谓的“有刚”就是有力。所以,杨澄甫先生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不矛盾的。如果有人总是说杨澄甫先生没有说清楚,那么,这样的人与太极拳就是根本无缘的。而且,不仅认为太极拳“不用力”是错误的人学不会太极拳,有的人一味讲太极拳不用力、不用劲,认为凡是用力、用劲的就不是太极拳,这样的人也是学不会太极拳的。(二)放松与未松太极拳的根本是放松,太极拳无论是武术的还是养生健身的所有效果,都是由于放松,不用力就是为了实现放松,太极拳处处都要一心一意孜孜以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太极拳如果没有放松,就根本不可能不用力、不顶抗地化解别人的攻击,就不可能由脚而起爆发强大而又耗费较小体力的劲力。所以古代拳谱、杨澄甫先生都指出太极拳必须“松净”。然而,实际上太极拳这种放松状态往往会感到并没有完完全全的彻底放松。如果真的完完全全的彻底放松了,也就没有掤劲了,那么既开展又紧凑的姿势体位就必然会被别人轻易破坏,就会任人摆布根本谈不上保护自己攻击别人了。比如两肩虽然十分放松,表现为手臂能够轻易被别人作用动灵活被动地上下活动,然而胸臂的夹角却会由于躯干的转动使得别人是难以改变的,这种情况反映两肩其实有些肌肉纤维并没有放松,所以这是十分矛盾的,古代的太极拳先人只能用“似松未松”来表述。究竟是怎样的“似松未松”状态,显然也只有等到太极拳研究现代化达到能够量化分辨清楚肩关节那些肌肉纤维是松弛的、那些肌肉纤维是收缩的才能有答案。在此之前,这种情况也只能用“放松”来表示。同样,如果没有老师手把手指导体会这种似乎矛盾的、却是实际存在的“似松未松”,太极拳是无法学会的。同样,不仅认为可以不用放松的人学不会太极拳,那些一味强调放松,不承认有“似松未松”的人无疑也是学不会太极拳的。(三)活动与未动太极拳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是活动的行为。然而太极拳不论是练习还是实际应用是必须十分追求近代杨澄甫先生等太极拳家所说的“不自动”的。对于这种“不自动”,太极拳古代拳谱表述为“动犹静”。这“静”就是“不动”的意思。太极拳古代拳谱里的“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意思与“动犹静”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对于太极拳而言,“动”与“静”是同时发生的,“一动无有不动”与“一静无有不静”是同时的,“静如山岳”与“动若江河”也是同时的。也就是肢体既是动的,又是不动的。这不是太矛盾了吗?其实准确地说“动犹静”、“不自动”就是没有主动的被动。太极拳的核心精髓、最难学的、需要尤其强调的就是这“动犹静”、“不自动”的“不动”。所以太极拳古代拳谱要强调说:“神舒体静,刻刻在心”,杨澄甫先生也要强调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太极拳的“不动”集中体现于这“不动手”。学习太极拳尤其要追求动中求静、追求动中的不动。通过正确的真正的推手锻炼,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这“不动手”最充分地体现了太极拳的放松与不用力,体会到只有“不动手”,才可能会处处始终保持自己既开展又紧凑的姿势与体位,处处有攻击别人的机会,处处可以游刃有余地不用力、不顶抗地化解别人的攻击,这“不动手”实在是太重要了,太极拳所谓沾粘连随的实质就是“不动手”,同时“不动手”也最充分地体现了太极拳违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超出一般人正向思维的奥妙,虽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然而对于一般人而言实在又是太难了。而且太极拳这某些局部没有主动的被动对于全身而言,其实又是存在主动的。对于一般人而言,这又是十分矛盾的。对于这种主动,太极拳先人已经有定性的说明,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这种主动是所谓的“四两”。这“四两”对于太极拳是既不能或缺,在数量上又是可以忽略的,而且这种主动对于对方而言是必须表现为被动的。非此,太极拳不用力、不顶抗的引进落空是不可能实施的,既体力消耗较小又强大的特殊发劲也是无法出现的。这被动与主动的量化情况究竟如何也只有等到太极拳研究的现代化到了一定高层次才能准确表述的。同样,认为肢体要么是动、要么是静,认为“不动手”是不可能的人要学会太极拳也是不可能的。(四)外形与内在太极拳的外形与内在是既存在着形如其内,同时又是存在着许多形内相反,还存在许多形形相反的。比如对于弓步状态,许多人都认为前弓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后蹬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太极拳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太极拳弓步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后蹬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前弓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的。还有虚步变为弓步躯干虽然往前移动,然而躯干往前移动过程的始终却必须是始终往后撑的。不仅躯干前移必有后撑,而且躯干后移必有前撑、躯干左移必有右撑、躯干右移必有左撑,这些都是内外相反的。还有虽然太极拳存在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种如同货郎鼓转动带动绳珠的情况,但许多情况下,却是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左带动、躯干往左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样形形相反的情况。还有手臂与躯干,虽然太极拳有手臂与躯干同向移动的情况,但很多情况下却是手臂前移躯干后撑的等等等等。这种反应古代拳谱表述为“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等,其中有许多是违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与正向思维使得许多人难以理解的。学习太极拳就必须改变人的这种本能与冲破这种正向思维,不然的话,要学会太极拳也是不可能的。(五)有根与无根有根与无根自然是相反的,然而太极拳却要求两者必须是合一的。所谓“有根”是形容站立十分稳固,古代拳谱的“五指抓地”、“沉着”就反映了“有根”。近代有的太极拳家如郑曼青先生则表述为“欲将足心贴地,进而则欲足陷入地……则我之足已有根矣”,甚至有的太极拳家称之为足似“入地三尺”。足有根的程度反映了站立沉稳的程度,对于任何武术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站立不能沉稳,怎么能够有效攻击别人与保护自己呢?然而任何武术移步轻灵也是性命攸关的重要。有的人练武术,沉稳有余、轻灵不足,其它功力再强大、技巧再好也容易挨打败北。所以太极拳古代拳谱尤其强调要“举动轻灵”,如果不能举动轻灵那就是古代拳谱所谓的“双重之病”了。太极拳要求有根与无根合一就是要求“沉着”与“轻灵”必须是同时的。打个比方,虚步变为弓步过程的始终,既必须站立十分沉稳,同时又必须两脚随时都可以轻灵地提起。许多人都无法这样,那就是双重了,太极拳就难以学会了;其实弓步只要能够步幅合适、体重始终由后脚支承、前胯内收等,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种情况就是以一脚之沉保证另一脚之轻灵,也就是太极拳的轻灵是必须以沉着为基础的。因为如果一脚的移动没有另一脚的沉着是无法轻灵的。而太极拳的沉着又是有赖于轻灵的。因为太极拳的沉着不仅仅是依靠体重与技巧,主要还是要使得别人难以将攻击力作用到自己的身体重心,这就需要依靠另一脚的轻灵。所以,太极拳的沉着与轻灵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如果认为既有根又无根是不可能的,太极拳自然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有的人以为太极拳是无根而不能有根,以为手臂完全被躯干带动、全身动作就如同是水浪的动态就是太极拳,其实是将太极拳的灵魂“随人而动”完全摒弃了,这样的拳是根本不能认为是太极拳的。太极拳的矛盾还可以举出很多,如太极拳的掤劲对于别人的攻击是既不顶抗又有阻力的,如果不是这样,如现代有的名家所说的对于太极拳家“掌扶,便有掌大的极空极松,什么也摸不着的空松区域。用力或是想用力按,这块掌大面积立即变得坚刚无比”,这“坚刚无比”其实就是顶抗无比,那就是将古代拳谱的“进之则愈长”否定了。而这种所谓“摸到哪儿哪儿空,什么也摸不着”又将阻力否定,那就根本谈不上随人而动与借人之力的掤劲了。那么这样的太极拳高人其实根本不是太极拳功夫的表现了。又如太极拳手臂往往既与人接触很轻,在别人没有觉察的情况下贴实对方,然而手臂又是沉重的,其实,手臂接触很轻与沉重都是放松的表现,这很轻与沉重也是相反相成的。又比如太极拳手臂的活动轨迹往往表现为圆弧,但手腕对于身体某部位却始终是表现为直线往返移动的,这圆弧与直线也是相反相成的。太极拳的所谓“引进”与“落空”也是如此,使得别人的攻击往自己身躯外落空是必须依赖于使得别人的攻击往自己身躯正中引进的,所以“引进”与“落空”也是相反相成的。再如太极拳的攻击与化解也是如此,太极拳的任何瞬间是可以既化解又攻击的,攻击与化解也是相反相成的。还有太极拳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同时又是难以牵动的;既是上下相随全身节节连带的,又是全身似乎节节脱开的;既是竖起往上的,又是沉坠往下的;既是开展往外的,又是紧凑合拢的;既是反映为柔的,又是反映为刚的都是相反相成。还有太极拳所谓的“神内敛”与“用意”,太极拳的“神内敛”与“用意”必须是同时存在的,不然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拳之所以有令人神往的养生健身效果与匪夷所思的武术效果,“神内敛”是十分重要的核心关键。而“神内敛”就是无思无虑,这种情况也可以称为“用真意”,因为古人所谓的“真意”就是无思无虑。太极拳所谓的“用意”就必然是包括了“用真意”的。也就是说“神内敛”与“用真意”其实是一回事。但太极拳的“用意”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指记忆、体验、检查、思悟等等思维意识,这思维意识的“用意”与“神内敛”是相反矛盾的。太极拳的这些矛盾有的会表现为时彼时此,如所谓的“极柔软”的化解与“极坚刚”的发劲就是会忽彼忽此的;然而,这些矛盾都是同时共存的,如“动手”与“不动手”等等,即使是“极坚刚”的发劲也必然是以“极柔软”放松的肢体作为载体的,也是同时共存的。太极拳处处矛盾的情况不能以诡辩相对主义所谓“白马即黑马”这样的错误理论理解为无所谓彼无所谓此。比如有人说“太极拳无所谓沉无所谓浮,沉就是浮,浮就是沉”,这种说法就是诡辩相对主义十分错误的。这是因为太极拳每一矛盾的彼此都是有明白无误判断标准的。比如“不动手”就是手臂放松、不用力、毫无主动、被动、无所为的等等,有丝毫违反就不是“不动手”了;“动手”就是手臂在空间发生位置的移动或者转动,如果毫无这样的情况就不是“动手”;但太极拳同一手臂的“不动手”与“动手”确确实实又是同时的等等等等。太极拳的这许多矛盾都有学习锻炼的难度,难度当然也是有大有小的。而要真正学习、继承、传承太极拳,这些难度就都必须一一克服,克服的关键,或者说打开太极拳一道道关隘大门的金钥匙就是放松、不用力的“不动手”。总而言之,太极拳的最难、消除太极拳之最难的方法,也就是太极拳的总规律,就是“反也者,道之动也”。这“反也者”的能够认识、能够同时掌握也就是王宗岳所说的“须知阴阳”与“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能够这样了,太极拳的最难也就消除了,就如王宗岳所说的从此就能够“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而使得太极拳“愈练愈精”了。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megan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太极拳讲义之《想学好太极拳究竟难不难》_运动攻略_运动知识_运动信息_百度攻略
相关攻略推荐
当前位置: > 文章阅读页
想学好太极拳究竟难不难太极拳师王明波 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常听人说,要想学好太极拳真难。其实并不难。否则为什么以前太极拳高手有这么多,除了杨家三代人之外,李亦龠、李香远、武禹襄、武汇川、吴全佑、吴鉴泉、孙禄堂、陈徽明等,近代的则有董英杰、乐奂之、董世祚等等,不胜枚举,如果真的很难学的话,不可能有这么多前辈成为太极拳高手的,他们是人,不是神,其中个别人更是缺乏文化基础的,那么我们也是人,他们所能取得的成就,照理说我们也应该可以达到的,问题是要明瞭所谓难,难在什么地方,愚以为难在用意不用拙力,与不能差之毫厘以及要无过无不及,这三方面。 什么是无过无不及,什么是不能差之毫厘,这不仅仅是拳架上的姿势问题,姿势式样,不但可以各不尽同,而且可以差异得很多。试观杨家三代人的拳架,亦皆不尽同,余如李氏、武氏、孙氏、吴氏等人,更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具有了高手的造诣,由此足以证明,太极拳的姿势是可以不相同的,这犹如天气一样,寒暖、风雨天天不同,但皆出於自然界之现象,与万花之异彩,人类之异相等等本源,则皆出之於原子之母体是也。於太极拳言,其最重要具有母体意义的原则性问题,则是一个意识问题。唯意识问题是不可有丝毫之差的、也不可有过与不及的,这是学太极拳的关键问题。所以说凡此皆是意,意是决定一切的,决定成败的。但是对意的认识,亦有正确的与不正确的正反两方面的现象存在于想学好太极拳的人们之中。正确的则能百分之百的对前辈拳论之言,深信不疑,努力的遵循实践,毫无个人主张,实际上表现在借前贤之教导,彻底的在改造自己,教育自己与修养自己。例如在盘架锻炼方面,前贤是这么说的:“意为令,腰为主宰,其根在脚,发于腿,形于手指”,“虚实分清,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迈步如猫行”“欲左先右,欲上必有下,动如缚兔之鹘,形如捕鼠之猫,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目无旁视,耳无他闻”“形神俱全”等等,还有松、整、开展、紧凑、无有棱角缺陷,绵绵不断,滔滔不绝等不胜枚举,详尽无遗。凡是常见的通病都已一一指出了,前贤指点后人免走弯路,免入歧途,盖有鉴于太极拳系是一种无物质可以传世之珍贵之国宝也,又有鉴于人们多习惯于本能之抵抗行为,而惘知太极拳是一种无抗意运动的、深层次物极必反的、出乎常情的哲理、而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之技艺故也。因此所谓意识上的正确,亦即是对前辈拳论的认真实践,不但不难,且很简单,只要深信不疑,持之以恒,不知不觉,无意之中,自然而然的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苟思想意识上存在着不正确的东西的话,就会有自作聪明,稍有成绩,自以为是,得意之余,甚至骄狂自满,殊不知一个人投入一项锻炼之后,多少皆会提高自己的体能,强愈常人,久练之,总会优于初练,狡猾者胜于老实人,但这些仍是本能之为,并不是真正出于自学太极拳而具有了太极拳的实质。所以王宗岳指出这是非关学力而为也,因为大多数学太极拳之人,仍是属于快打慢,力大打力小之故,以快和力量为尚,未尝不是功夫,但不是太极拳的功夫,亦不可能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神奇之感,不可能做到以弱胜强,以力小克力大的能耐,更不可能百战不殆常胜不败,确保自卫的可能,应知天下之大,强者自有更强者,总有一天遇到强和快皆愈于己者,则必败而无疑也。再者,既然你喜欢太极拳,学练太极拳,也知道前辈拳论中,对太极拳的一切要求,就应该依照拳论所说的去做,像学书法一样,把拳论当作碑帖一样来学才对路了,如学颜鲁公的,总要揣摩其书法的精神实质的内在东西,因为表现在外在的东西是出于内在的意识的,现在有一部非常好的经典的太极拳之碑帖流传于后世之人的学习,这是祖先赐予后世之宝,岂可不认真对待。先贤叫我们要认真对待太极之义而说“掤、履、挤、按、须认真”以及要“对待无病”之金玉训示,我辈应重视教导,很好的去实践,揣摩,清除认识上不正确的意识。例如明明拳论上说的要不顶不抗,为什么我们还是要以顶抗为能呢?明明说的是要“舍己从人”“后发制人”,为什么还要不肯让人先动手为强呢?明明说的是要按,还要硬去推人呢?明明说的是履,为何却去拖拉人呢?拿按字来讲,按似医生之按脉,不用力的,轻轻与对方肌肤相接触,相贴,以听取对方之消息,以便顺应敌之变,否则干脆就说掤、履、挤、推不是更好吗?有人怀疑用意不用力而说不用力怎能打得人出,言之似乎道理实是,殊不知你如用力去迎接对方之出拳,而且在不知对方有多大力量的情况下盲目的用力去招架的话,那么怎么去从人呢?怎么能顺敌而变呢?他的这句话,所能反映的就是以常识和本能说法,於常情言,没说错,但从深层次,高哲理言乃是大谬误矣,这就是意的不正确一面,久而久之积习难改,那就一辈子也难学好太极拳,对初练太极拳来说,一年半载,肯定能学会一套拳架,但应该有自知之明,即使你是杨露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禅亲自所教的,也不能说我学到了太极拳,严格的说,只要像小学生一样学会描红字薄而已,必须经过数年的小学课程全面学习,考试及格毕业后,等待的又必须读中学、大学的课程,即使大学毕业了,拿到了文凭,也不能说我已具有了世上一切文化知识,因为一切艺术是无止境的,太极拳虽是武术之一门,但其中包含着人类在世的一切知识,太极拳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大自然科学哲理的综合,因而学太极地好处是不但提高吾人的健康与精于自卫的艺术之外,更是反过来他是促进吾人开最高智慧的枢纽是也,要想学好太极拳,必须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的。深愿学太极拳者,人人都能入门,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不自量力,建议一种简单易于学好的锻炼方法,即在盘架时,要假设身前有人要这样那样的打我,而我是那样这样的化解卸脱,说句俗话,就是避让,使对方打不着我,摸不到我的中心,使他落空,抓不到辫子,捞不到东西,然后才可能有回击的意识,千万不要单纯的以为拳架中我的手出击,就是推人打人的想法,这一想法只能在化解后才允许的,在对方落空,在自己得机得势后,为了自卫,为了制人,才不得已而允许的,至于在运用化解让人的具体方法,一方要粘连、粘、随的劲意决不能以拙力的力量而为之,有了假设有人打我和自己做出化解,避让,引进,顺应之过程,必然会符合太极拳最重要的要领原则,即凡此皆是意的发挥,从而在用意不用力这一几乎无一人能做到的内容,而你在不知不觉中取得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惯性自动,法乎自然的效果。
相似攻略推荐您的当前位置: -
零基础的人如何学习练习太极拳(一)
浏览量:1046
& & & & 一、 初学者怎样练好太极拳
& & & &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拳是非常有益的一項体育活动。它不受性别、年龄、场地环境、体质条件的限制。尤其脑力工作,长时间坐着工作、学习,以及体力活动逐渐减少的中老年人,体弱者,练后都能感觉到身体状况有明显的改善。首先它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使人的精神得到锻练。又能使血气循环畅旺盛。对神经类疾病,如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平衡能力的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
& & & & 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通过绷、捋、挤、按、前进、等动作使肌耐力得以提高,使人的腰腿各关节的柔韧度增强。太极拳的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收腹敛臀等身法要求,使练习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锻炼,练出良好的体型。还能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去提高心肺功能。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能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有着一定的改善。
& & & & 常听一些朋友说想练太极拳,但觉不易上手。其实认识到太极拳的好处,对它产生兴趣,入门并不是件很难事。为了让您学得快一些,少走点儿我走过的弯路,告诉你一些我的学拳体会:
& & & & 首先要从简单的套路学起。比如24式简化太极拳就很好。它动作不多,时间短(4-5分钟),式子较全面。当时全国一些名家编这个套路时,还考虑到它的动作符合人的运动生理,既能得到锻练又不易造成运动伤害。然后再学些稍复杂一点的套路。再就是练过四、五套拳之前先不要急于练器械,有了扎实的功底,再去练刀剑枪棍就会简单一些,要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 & & & 再就是要方法正确。买一些教学碟和书看看。找个自己觉得练得不错的老师学练会更快一些。多看,看碟或老师练,注意手、足、身的运动状态、轨迹及起始位置。最重要还得多练。练拳,练拳,多练才能出拳。俗话说:&拳不离手&,就是这个道理。以前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叫人们耐心练习,所以武术又叫&功夫&。不过现在用不了十年就能练就了。现在的师傅开放多了,不像以前怕徒弟抢自己的饭碗。再说还有那么多书。买张光碟,你叫他给你练几遍他就给你练几遍。很方便的。学拳时要学习一些基本功。如压腿,踢腿,蹲马步等拉韧带和增加腰腿力量的基本功。有道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松&。
& & & & 学拳时一定要认真学习自我保护。练前做好功前准备;练后注意做一下整理放松活动;压踢腿时不要过猛,以免拉伤韧带;练拳过程中注意膝关节弯曲方向尽量和脚尖方向一致,并且注意膝盖前弯不要超过脚尖。还有大家在做其他体育运动时的一些保护措施都可以借鉴。总之,要搞清楚我们练拳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不是让自己再受到伤病的缠绕。
& & & & 还得有恒心。有不少人练到半路放弃了,也不是不想练了,就是半路想偷个懒。可是放下时间长了就不太容易再拾起来。坚持练习,有空多练,没时间抽点小空琢磨一两个动作也可以。
& & & & 学拳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学一些太极理论。明白了拳式的用法和攻防意识,动作才会正确好看。并且越练兴趣越大。杨式太极拳谪传大师杨澄甫的&太极十要&是为多数习练太极拳者熟悉的。
& & & & 既易记又比全面,其中讲述丁太极学习中必须掌握和熟悉的要领,包括必懂的立身中正、上下相随、连绵不断等要点。
& & & & 关于太极拳的要点有各种提法,我体会重点要求四个字,它们既是要求同时注意的,又有由浅到深的顺序,即:正、圆、活、松。正是根基;圆、活是要领;松既是一种状态,又是意念,是练武者需要始终追求的东西。
& & & & &正&,是讲立身中正,太极十要中的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收腹敛等要领都含有这方面的意思。
& & & & &圆&,就是指拳式中,一举手一投足其动作轨迹须走圆弧形,不可直来直去。所以有人说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有时看到一些老拳家发拳出脚,其线路似乎不太圆。你仔细观察其实他们走的是旋劲。
& & & & 在动作扎实熟的基础上,这个&圆&越走越小。这里有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由外圆到内旋的长期锻练修养过程,非一日之功,初练者一定得老老实实走圆。
& & & & &活&,是指动作要灵活,不可僵硬。头项要虚灵,腰胯得松灵,手足要灵动。有一处僵硬则影响全身。
& & & & &松&,要求全身放松,这种松是在意识控制中的,绝不是松懈软弱。松,既是初学者应注意的要点,又是习练太极拳的极高境界。很多大师们已经将拳修练到出神入化,仍不忘时常求松。
虚灵顶劲的正确姿势
& & & & 二、打太极拳必知的规律
& & & & 学任何东西都一样,聪明人掌握规律,一般人学姿势。学练太极拳,掌握规律非常重要,否则容易陷入【请不要乱说话,词语被禁止】阵。
& & & & (一)掌握规律:
& & & & 1、中正安舒,八面支撑。
& & & & 2、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 & & & 3、运劲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进步必跟,退步必撤。
& & & & 4、腰为旗杆,手为旗帜。
& & & & 5、其根在脚,主宰于腰(实际是胯),形于手指。练胯、腰腿间求之。
& & & & (二)主要问题:
& & & & 1、概念:搂膝拗步(掌),是太极拳标志性的动作,最具有代表性。&掌&是李雅轩专门加上的。我们平时往往是搂腰,因裆打不开。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上下相随,协调,右脚左手称&拗步&。手足到位,腰为轴,手为车轮。
& & & & 2、动作要领:接手挥琵琶式。
& & & & (1)先旋腰右转,再打开手(肩肘手)成前后平衡状。
& & & & (2)重心下沉出左胯膝足,左脚跟落地。
& & & & (3)腰从右后方向左前方旋沉肩、肘、手,随腰落成搂膝拗步掌。
& & & & 3、定型:左弓步状、左手指第二关节与左膝尖平、跟膝于左边一拳远,右手与胸部同高向前一掌。
& & & & 4、要领:腰要旋,并带动肩肘手;腰要沉,用上肢下沉于两腿根上(胯)使腿根处向两边胀开。前7后3为标准(矛盾桩称歇步,前3后7)。
& & & & (三)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 & & & 第一阶段是打基础:动作形似阶段。主要是在熟记动作名称、顺序、方向及外形规范、姿势正确上下功夫。身体要中正,不偏不倚,不前仰后翻、挺胸凸肚、弯腰驼背。力求做到&松柔绵缓、圆活连贯、上下相随、左右协调、重心平稳、步法轻灵&。&外部势正招圆,内部舒适自然。&或者说,一招一式都适合于自己个人的身体条件,不要为追求&完美无缺&而与自己的身体条件过不去。四川李雅轩传的杨式大架里的基本功,目的达到扎实的腿功,练出的劲有弹性。24、40、42、、48、85式等根据传统套路结合所谓陈吴武孙四家精华编制而成,以杨式传统套路为主。
& & & & 第二阶段:气息顺畅阶段。第一阶段的呼吸,一般说来是自然呼吸:&顺应自然,吸满当呼,呼尽当吸,力求呼吸均匀。&第二阶段则要求&起吸落呼,开吸合呼&。或者说:肺部舒展的时机要吸,肺部紧缩的时机要呼。例如:两臂上伸外展、扩胸展体时吸;相反则呼。一般说来,太极拳有开必有合,有起必有落,有伸必有缩,有蓄必有发;动作的次序,总是与人的正常呼吸相配套的。每个动作的开合、起落、伸缩、蓄发,都是一个完整的呼吸过程。一般说来,开、起、升、退、蓄、虚、柔的动作是吸,合、落、降、进、发、实、刚的动作是呼。
& & & & 第三阶段:求意自然阶段。意是意念,是对太极拳内涵的&悟&性和深刻理解。&若言体动何为准,意气是君骨肉臣&。动作是否正确,主要决定于意念和气息,骨架和肌肉搭建的外形,是完全服从体内的意念和气息的。例如:太极拳的功防意识,要求是&意在先,身在后&&神为主帅,身受驱使&&意动气随力到&。例如:海底针的意念是吸气,并用左手把对手捋向身边,再转腰俯身,用右手攻击对手的档部,同时呼气。意念、呼吸、动作,都是配合默契的过程。
& & & & (四)学习过程:
& & & & 1、推手:减掉了单推,直接进入双推(四正推手),掤捋挤按,达到浑圆的弹簧劲(掤)即向外撑的劲。
& & & & 2、做好开合、劲的均匀,最难匀,特别是转弯处断续。合(收)时,百会、会阴上下一条线;开(出)时,中轴线变粗,向外膨胀。
& & & & 3、传统的练法,从推开始(三年)&&对拔(三年)&&浑圆(三年)&&虚无(一年),太极十年不出门。实际上方法恰当,直接进入浑圆阶段,不需要三年,进入虚无阶段。
& & & & 4、每个人起步有高低,不要一下子期望过高,只与自己比、与最接近的人去比较。
& & & & 5、求实态度,不唯名人唯真理,太极拳不在架式在气势,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
& & & & 三、习练太极拳时的身体姿势要求
& & & &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 & & &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 & & &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 & & &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 & & &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 & & &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 & & &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 & & &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 & & &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 & & &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 & & &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 & & &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教学频道】陈式太极拳名满天下,已成为中国...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教学频道】王战军,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教学频道】陈式太极拳名满天下,已成为中国...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教学频道】摔法中最重要的要领一是步法,二...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教学频道】王战军,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太极教学频道】太极功夫扇是北京老年体协为支持...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太极教学频道】太极功夫扇是北京老年体协为支持...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教学频道】吴阿敏生于1967年出生,她自幼习...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太极教学频道】吴阿敏生于1967年出生,她自幼习...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教学频道】本视频由和有禄大师对和式太极拳...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太极教学频道】张全亮,1941年10月生,北京大兴...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太极教学频道】张全亮,1941年10月生,北京大兴...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教学频道】视频中翟维传大师谈武式太极拳要...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教学频道】本视频由和有禄大师对和式太极拳...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太极教学频道】本视频由和有禄大师对和式太极拳...
【中国国际太极拳网 太极教学频道】 赵幼斌又名靠恩,赵斌次子,195...
400-601-2217
交流QQ群:
会员QQ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自学泰仁太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