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金传记电影深受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

导语:印度已经今非昔比,然而只要你懂得如何寻找,就能发现永世长存的圣雄之魂。

  撰文:汤姆?奥尼尔

  摄影:雷娜?埃芬迪

  如同在静修院度过的每天一样,他在破晓前就早早醒来。黎明前的黑暗中,他在萨巴尔马提河上方的一片空地上主持了一场祈祷会。一切准备就绪。他腰上裹着一条腰布,肩头搭着一块披巾,手里拿起一根竹棍,走出门。他离开居住了13年的家园,这里的人们一直遵循着他生活简朴、思想高尚的生活准则。


吉塔?布亨从农活中解放出来,目前为古吉拉特邦西霍尔一家受莫罕达斯?甘地启发建立的妇女合作社纺织纱丽。  莫罕达斯?甘地不是孤军作战。当他踏上他所出生的古吉拉特邦最大城市艾哈迈达巴德市郊的一条土路,78名身着白衣的男人两两一排,肩并肩地在他身后形成一支队伍。有人涌到街道两旁,有人爬到树上,还有人从窗口探出身子,成千上万的民众(既有支持者也有好奇者)大声高呼:“甘地必胜!”

  那是在1930年3月12日,他带领着队伍跋涉25天,行走380公里前往阿拉伯海,对英国禁止在殖民地采集食盐的不公正法规进行抵抗。甘地在岸边弯下身子,掬起一捧含盐的泥巴。随着非法采盐在全国盛行,遭到逮捕和殴打的情况随之发生。甘地被捕入狱近九个月。这次被当局当作一次小规模政治煽动行为的活动,最终却演变成一场全国范围的独立斗争。各个领域的印度人,无论种姓高低,是男是女,是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第一次全部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英国的统治。如今大众有了头领。从展开“食盐长征”的那一日到18年后离世,甘地的思想渗透至印度的政治和精神领域。他将自己以行动为根本的一套哲学称为“非暴力不合作”。


工人在古吉拉特邦的西霍尔收集食盐。1930年5月,甘地为抵制英国的食盐限制发起游行一个月后,经过非暴力不合作斗争方法训练的活动家游行至此,遭到毒打,该事件推进了印度争取独立的进程。  甘地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他引领印度走向独立,他促使国人对根深蒂固的种姓偏见、宗教偏见和暴力行为提出质疑。 1948年,印度重获新生仅仅五个半月,甘地就死在暗杀者枪口下,数小时之后,印度的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宣布“国父”的光辉将闪耀千年。

  今日国父的光辉是否依旧?为了寻找答案,我决定重走甘地之路。“请看看我。”他说,“从我的劳作中认识我,从我的局限中认识我,你将会了解真正的我。”我要重走他“食盐长征”的道路。他发表的演说和撰写的文章道出了印度今天面临的问题,而印度人仍旧为这位圣雄留下的影响争论不休。


甘地的纺车象征着他对农村工业和自力更生的信仰。  他究竟是先知还是圣愚?是英雄还是恶棍?他带领人们走的是阳关大道还是死路一条?没人质疑甘地在世界舞台上表现出的杰出影响力,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哲学启发了马丁?路德?金和纳尔逊?曼德拉。但在甘地的祖国,他的影响力却表现得更为晦涩。甘地无所不在却又无迹可寻。印度的卢比钞票上印着他戴眼镜的头像;许多座城市的街道都以圣雄甘地命名,城中还有他的雕塑;政客用他的名字为自己担保。但甘地影响力的消失也是不争的事实。甘地曾构想出一个由自给自足的村庄构成的印度,在这样的社会中,种姓和宗教等身份标签日渐糢糊,平等和非暴力在统治过程中得到强调。如今让我们看看这些构想实现了多少。在巨大而喧嚣的城市(德里、孟买和加尔各答)中,日益膨胀的中上阶层对物质狂热追求,核武器工业屡禁不止,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普遍存在,这些都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国家面貌。


10月2日,孩子们打扮成“国父”的样子庆祝甘地的生日,“国父”是人们对他的爱称。这里是古吉拉特邦拉杰果德,甘地童年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许多甘地的追随者担心随着印度的城市化和物质化程度越来越高,年轻一代会忽略了他为贫苦之人服务的训诫。

  “印度对甘地的理解很分裂,要么将他视为全然的善之本,要么将他视为十足的恶之源。” 特里迪普?苏赫鲁德说,他是甘地开始“食盐长征”的那处静修院的信托基金机构负责人。“你可以反对他,也可以拥戴他,但如果你想了解印度,就绕不过甘地。” 甘地在世期间就被证明是一位严苛的导师。他对家人、朋友和政治盟友有一套严格的要求,使他们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标准。他在饮食(他在不同时期靠食用坚果、生鲜蔬菜和干果维生)和性(他发誓禁欲,并在去世前的42年中信守誓言)方面的坚定信念,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饱受大众争议。然而他所扮演的角色——政治家、社会改革家、精神领袖、新闻工作者、调停人、教育家和发明家——多种多样,犹如一部史诗小说中的角色,让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有所收获。


受到甘地关于男女平等理念的教化,女人们身穿土布衣服在泰米尔纳德邦科代卡纳尔的街道上游行,参加一场颂扬甘地精神的庆典。  “食盐长征”的第一天,甘地在距离静修院三公里的地方进行了一次饱含深情的停顿。他止步在一所学校跟前,这所学校是十年前他为与英式教育抗衡而建立的。

  今天,穿过一道砂岩拱门,就是古吉拉特邦大学树木葱郁的校园,学生们走在校园的小路上,他们身穿用印度土布制成的宽松衬衫和长裤,这种土布象征着甘地的革命,它既代表着对英货的抵制,也代表着复兴印度传统工业的决心。可以肯定地说,如今印度其他大学里没有学生会穿土布,它意味着“手工编织”,由于不够时髦而遭冷落。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个偏远地区,一位助产士正在照料孕妇。2013年由甘地塞沃格拉姆静修院展开的移动诊所行动实践着他的承诺。  甘地走路很快,作为一个61岁的男人,这位队伍里年纪最长、并承受着风湿造成的关节疼痛的老人,步伐却快得惊人。队伍平均每天要在无处躲藏的酷热中步行16到19公里,在定居点停下脚步祈祷、休息、吃东西,他们的领袖则在全神贯注的听众面前发表演说。甘地是第一个与印度农民建立起联系的国家公众形象,对他而言农村才是印度的灵魂所在。

  如果甘地今日故地重游,他很可能会伤心地发现,印度的农村似乎在时间的河流中停滞不前了。在甘地的构想中,农村是印度孕育进步的最肥沃的土壤,如今这种想法看起来更像是一场乌托邦的狂热之梦。城市才是工作、学校和社交生活的所在。城市问题——污染、犯罪、人口过多和交通拥堵——是全国热议的话题。然而印度超过12亿人口中的近70%仍旧生活在农村。对于甘地这样一位深受基督影响的印度教徒而言,其最高的生活目标就是到穷人当中去,“先让他们吃饱,再让自己吃饱。”他呼吁志愿者到农村生活,给那里带去改变。


在古吉拉特邦的拉斯诺尔,工作中团结一致的人们在生活中也其乐融融。这是自主就业女性协会(一个信奉甘地主义的工会)扎根的数千个村庄之一。协会的创建者艾拉?布哈特称女人是“农村社会的栋梁”。  在“食盐长征”的道路上迎候甘地的人群是现代印度人无法想象的。在学校操场和田野里,有成百上千的女性前来聆听甘地讲话。她们从四面八方的街道蜂拥而至,随游行者一起穿过城市。尽管甘地由于担心发生暴力冲突只选择男人参加游行,但在他心中女性是他天然的盟友。“我认为女性是极佳的非暴力诠释者,”他说,“并非因为她们脆弱,就像男人自大地认为的一样,而是因为她们更有勇气。”


在甘地为抵抗英国的食盐限制法规进行“食盐长征”的卡普莱塔,女性仍旧承受着贫穷带来的压力。她们在砖窑辛苦劳作一天挣的工钱还不足3美元。  与他倡导的许多道德改革运动一样,甘地为争取男女平等所作的努力在那个时代显得太过超前。从根本上说印度还属于保守的、家长制的社会。甘地大声疾呼反对童婚,反对针对女性的暴力、反对嫁妆制度、反对限制女性受教育,然而尽管偶有改善,这些问题仍旧存在于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但像甘地一样做出有力反击的人也同样存在。

  最后,他们听到了海浪的声音。经过三个多礼拜的长途跋涉,“食盐长征”的队伍终于接近沿海村庄丹迪,就像许多印度人和西方世界看到的一样。安全部队、媒体和由围观者及支持者组成的人群,都等着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们的领袖为这一刻已经准备了几十年。


在古吉拉特邦,一张便宜的车票让这个男人坐上了这趟重走甘地“食盐长征”之 路的火车。在走遍全国的旅途中,甘地始终坚持和印度穷人一起坐三等车厢。  甘地在 1930 年 4 月 6 日清早干了件违法的事。在沿海的丹迪,这个被朋友和陌生人称作“父亲”的男人弯下腰,掬起一捧泥土。一天下来,他的成百上千名支持者都做了同样的事情。接下来的数月时间里,印度各地的人们纷纷参与进来,他们用海边含盐的泥土非法制盐,警察的查抄速度根本赶不上这燎原之势。“食盐长征”没能推翻英国的统治——17 年后印度才获得独立——但它动摇了其根基。

  当年的情景难以再现。海岸的轮廓已经改变,当年甘地捧起含盐泥土的地方如今已成了一片旱地。要在急速变化的印度寻找甘地的影子绝非易事。


在比哈尔邦的一个节日庆典上,印度教祭司对着升腾的烟雾低声念诵祷词。甘地在信仰印度教的环境中长大成人,他在自己的祈祷词中加入了《古兰经》和《圣经》的内容。他关于世俗与民主共荣的国家构想如今渗透在印度社会体制的方方面面。

  在许多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和活动家眼中,“食盐长征”是甘地最纯粹的成就。通过示威游行、绝食、非暴力不合作和对妇女、青年和无产者的动员,甘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运动方式。在印度,受到甘地启发的组织者领导了大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尤其是针对森林砍伐和水坝建造一类的环保事件。“如果你信奉甘地,你不会只是动动嘴皮子,你会采取行动。”一位名叫 P. V. 拉杰戈帕尔的活动家说,他和他的追随者都投身于实践。


在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的达利特人(一度被称为贱民)学校中,甘地端坐在两名学生肩后的照片里。这所学校是甘地所建,是他“对于真理的实验”之一。  但在寻找甘地的过程中,我在喧嚣复杂的城市和乡村生活中还是发现了他的影子。他敢于反抗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激励人们发动了一场又一场反对腐败、强奸、种姓暴力和贫民窟清拆的运动。女性自信心和成就的提高,让人想起甘地提出的承认女性在印度公共生活中地位的要求。在他之前生活过的静修院,我感受到了他倡导的简朴生活的力量。在某些人眼中甘地一败涂地,他没能阻止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也没能阻止穆斯林占大多数的地区被划分给巴基斯坦。但在丹迪的海滩上,穆斯林和印度教家庭冲到海里冲浪,有人提着纱丽的衣脚,有人将头巾捋到脑后,充分证明了世俗社会的包容性和民众的宽容,甘地将这些视作印度的传统。在这里没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甘地会怎么做?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华夏地理》7月号)


瞎扯非暴力不合作非得拉曼德拉和马丁路德金陪绑造声势是很蠢的。

甘地是个废物,而曼德拉是个枭雄,马丁路德金则是个聪明人。

甘地本身可有可无只是积极配合让本来就准备撤退的英国人更顺利撤走财富人员所以英国人很开心拿他当典范宣传。

德拉则是看破了非暴力的忽悠靠武装斗争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个人威望。

马丁路德金则是清楚敢在华盛顿用坦克镇压退伍老兵的美国最好选一条统治者喜欢的道路成功被树立成牌坊。

首先一个基本的小常识是:

一战期间英国就曾经承诺战后让印度独立,并以之为理由征用了大批印度人给他卖命当炮灰。

那时候印度的所谓民族领袖们包括甘地那叫一个满心欢喜积极配合让炮灰们安心去死啊

然后一战打完了英国人把脸一翻,做梦呢你,继续军管。

当然英国人的法制传统是值得夸奖的,专门立了《罗拉特法》也被称为镇压法。

根据规定,可以随意逮捕无限拘押印度人并且不准上诉,至于什么集会游行?当然是依法解散,胆敢违法的嘿嘿你死定了。

那时候甘地在干什么呢?

已经开始宣传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了,然后结果是什么呢?是“阿姆利则惨案“中英国人毫不犹豫的突突突。

1919年4月13日,约5万人在阿姆利则市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举行集会,抗议殖民当局专横暴虐,群众大会完全是和平性质的。有不少人还带着孩子来参加集会。下午 4时,戴尔率领 149名廓尔喀和锡克士兵前往广场。日落之前,他命令装甲车堵住广场狭窄的入口,自己带领 105名士兵进入广场。5时 15分左右,戴尔下令向密集人群开枪。射击持续10分钟,发射子弹1650发。关于死亡人数,说法不一。仅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数字,死379人,伤1200人。据收尸者估计,约有500具尸体。在事后的调查中,戴尔因为坚决果断捍卫大英帝国的利益受到了英国政府内阁的嘉奖。

于是不管甘地怎么呼吁印度人非暴力感动英国人,子弹是不会留情的,实施暴力手段最方便的就是遇上信奉非暴力不抵抗的对象,英国人是杀了又杀,印度人也不都是傻瓜,再也不肯乖乖受死搞什么非暴力,于是1922年甘地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一停就到了1929年,甘地又出来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了,这一次的结果更加有趣。正当全国性的抗议进行之中时,甘地跑去跟英国总督谈判参加圆桌会议了,然后另一边英国人再次猛下杀手把运动镇压下去了,第二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收获了什么?什么都没有。

再然后?再然后就混到二战了,甘地还是只会宣扬那一套,但是英国人也毫不客气还是只会镇压,总之结果就是第三次、第四次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被暴力镇压掉了,毫无成果。

比如说第三次的“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只是在杂志上打了打反暴力、反法西斯、要求独立的嘴炮而已,就落了个周刊被查封,30000人被逮捕的结局,至于实际效果嘛,基本没有。

再如第四次的“退出印度”运动,1942年8月8日刚刚宣布开始,8月9日国大党和甘地就全部被英国人抓起来了,这个在英国人手掌心上跳舞的故事一直持续到了1944年,实际上这帮子一直在蹲监狱的家伙什么作用都没起到,在印度各地展开的也完全不是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没了那帮嘴炮的妨碍,在频繁的罢工和暴动中,光是1942年,就有250个火车站被破坏,500个邮局受到袭击,150个警察局被攻击。

直到英国人觉悟了,还是把废材们放出去更方便控制,于是1944年以生病的名义释放了甘地,甘地也投桃报李,一出狱就宣布“退出印度”的决议作废,于是这场从头到尾既跟甘地不相关也跟非暴力不相关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这样从名义上被甘地消灭了,剩下的镇压工作英国人轻车路熟做得那是再快捷不过了。

再后面?后面没有了,二战结束后英国死了40万人,虽然比一战死得少得多,但是一战英国才损失大约150亿英镑,二战则是损失超过1500亿英镑,已经是强弩之末完全无力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了,1946年印度皇家海军和英属印度陆军发起全面兵变,终于把把英国人逼到了绝路上,总不能光靠少量的英国军官去镇压大部分由印度人组成的军队吧?还是一帮打过二战的印度老兵。当然,对于这么不和谐不文明的兵变起义,甘地是压根没开腔,所以功劳也划不到他头上去。

面对全面兵变的局势,1947年到任的新印度总督蒙巴顿说:“犹如坐在一艘着了大火,并且装满火药的大船中,一旦火药爆炸,就有船毁人亡的危险。”于是为了保障仅剩的人员和海外资产,英国人终于选择了妥协,在1947年撤出印度的时候选了一个配合他们最好的人物来进行了宣传,馅饼就这么掉到嘴里了。

总之,看过相关历史,就知道甘地玩的非暴力游戏仅仅只是游戏而已,根本对印度的独立没啥意义可言。

纵向比较完了之后,再来个横向比较,免得有人真以为是靠甘地的不抵抗游戏感动了英国人。

1947年英国最后玩了一手印巴分制让他们慢慢打去自己撤退了,但是这不代表他们被甘地感动了改行做好人了。

实际上,对于离欧洲够近又有足够利益的埃及,英国就完全不肯撒手,宁死都要死死咬住。

虽然名义上埃及在1922年就独立了,但只是英国扶植的傀儡王朝而已,按规定英国可以随时为了保护英国利益对埃及出兵。

所以直到1952年纳赛尔发动起义推翻了傀儡国王,才算是真正独立。

但是就算是独立了英国人可不会松手,还死赖着只肯分批撤军,直到1956年英军才全部撤出埃及却仍然卡着苏伊士运河。

随后埃及政府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于是英国人立刻不顾自身的虚弱拉拢盟友再次发动战争。

英国联合法国和以色列发动突袭入侵了埃及,占领西奈半岛,围攻塞得港,围歼了埃及多支军队,并且持续轰炸埃及五大城市6天,炸毁民房1万多栋,炸死1000多人,受伤20000多人。

最后,是美苏为了自己的战后秩序地位出面调节,苏联甚至以投放核武进行威胁,才让英法以色列撤出军队。

假如埃及没有纳赛尔起义推翻傀儡王朝?英国人会感动地泪流满面给他们独立吗?

没有美苏的武力威胁?英国会主动放弃黄金水道战略关键苏伊士运河吗?

当时的英国首相安东尼.艾登是这么说的:“孤立纳赛尔,还有这个'中立'纳赛尔,这都是些什么胡话?我要打倒他,你明白吗?我要除掉他……我才不管埃及会不会出现混乱。”

还是说英国人已经在印度受过甘地的教诲和感化,不肯放过埃及只是因为埃及人的劣根性?

因为埃及人没有甘地宣扬的温顺听话奴性十足印度人风范,所以英国人喜欢迎难而上绝不放过埃及人?

为什么英国人宁可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不开一枪主动放弃利益离开确实广泛信奉非暴力毫无威胁的殖民地印度,也要公开入侵一个早就在名义上独立的国家埃及甚至不惜屠杀轰炸平民来保障殖民利益?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到底有没有用处?应该有答案了吧。

此外,在这一次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之后,英国人必须面对出钱出兵打了一仗杀了不少埃及人却没能获得战利品的倒霉局面,主张武力维持殖民统治的艾登被迫承担责任辞职,日不落帝国的形象对英国国内也失去了号召力,只得面对二战后在美苏两极争霸之间沦为二流国家的现实,于是不得不从殖民地继续撤退,宣布“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退”,从1957年到1963年逐步撤出象“海峡殖民地”即新加坡和马六甲这种战略要地,“锡兰”即斯里兰卡,“马来亚”即马来西亚,此外还有科威特、肯尼亚、乌干达、巴林之类一长串名单。

所以英国人绝对不是吃素的,你要说他只被甘地感动了而不是无力镇压参加过二战的印度老兵起义才放过了印度人,他怎么隔了十多年都毫无动作,甚至还是在猛杀了一顿埃及人发现没有效果之后,才放过这些国家呢?

因为他们没有高举非暴力不合作的大旗?所以他们就是贱就该英国人统治?

拜托,这都是些缺乏军事力量的小国,明明是他们被英国人暴力镇压得说不出话好吧。

不信?再看看南非,这个日不落帝国霸权的最后光辉是怎么消逝的,反正绝对跟非暴力无关。

要说南非,先提一个国家纳米比亚,1990年,全世界最后一个独立的殖民地国家,从谁手上独立?

英国人建立的南非自治领。

对,虽然后来名义上退出英联邦改名为南非共和国,但实际上一直是一个白人统治的殖民地而已。

为什么又是英国人?爪子伸得也太长了吧,被打了又打还不死心?

其实南非自治领跟英国的关系已经不太大了,更类似于加拿大澳大利亚之类。

但仍然是盈格鲁撒克逊人压制了法德移民为主的布尔人占统治地位,这当中当然少不了英国的各种插手和干涉。

英国在南非投资的规模极其庞大。80年代初,其直接投资为50亿英镑,约占南非外国直接投资的50%。据英国一南非贸易协会的出版物透露,到1982年初,英国在南非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额达110亿英镑。这些资本主要集中在矿业开采(黄金、钻石和铬矿)、制造业和金融业。英国的巴克莱和标准银行拥有南非商业银行总资产的2/3。所以为了给这些特权和利益保驾护航,确保白人殖民者的统治地位是必要的。

类似于97年香港回归英国人也下绊子黑手想主权换治权就没安过好心吧,会信殖民者为非暴力感动的都是傻逼,纯的。

真正怎么对付白人殖民者看曼德拉就知道了,他就是一个白人殖民者试图塑造成甘地却反过来成功利用白人殖民者的枭雄。

说到曼德拉老有骚情小资跳出来吹嘘非暴力,不知道这个抛弃了甘地非暴力思想的枭雄人物怎么也被算成了甘地信徒。

早年曼德拉最初加入非国大确实被忽悠着玩了阵非暴力,然后他就发现了那只是白人统治者哄傻子的玩意儿。

在议会上高呼“我反对!”虽然看起来风光气派又上镜,但实际上也仅仅是表演,既没法推动想要的也没办法阻止不想要的。

白人统治者直接经过投票推出法案来个依法办事,立了条“班图斯坦法”把黑人限制在保留区内,还在全国随时检查通行证。

多么民主的法案啊,你看黑人议员都参加投票了,虽然他们都投了反对票,但是既然反对无效那就代表全国人民都赞同法案。

都给你公开反对的权利了还不够么?让你们住保留区随时查证是民主投票的结果,所有胆敢反对的一律都是恐怖分子。

要权利?要平等?做梦呢,你以为南非白人殖民者有英国老家可回啊?都扎根南非好几代了哪能让黑人翻身。

英国的许多自治领如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当初都是有大量白人定居的地区,有暴力统治的基础又人口众多自然不用撤退。

唯一的区别是,南非在非洲,没办法象杀印第安人一样杀光,镇压土著的努力最终失败了,于是丢下了一帮白人穷鬼受罪。

实际上,南非地区最早居住的黑人部族确实被白人杀光卖光了,但是附近地区的黑人不断迁移加入,最终避免了美洲的状况。

所以经常有一种奇怪的论调,那就是宣扬17世纪那一批最早的南非白人殖民者后代才是南非的真正主人。

因为比他们更早的当地黑人要么死在枪下要么死在船上,要么活在美洲,所以现在南非的黑人都是霸占了白人土地的侵略者。

这一无耻逻辑,类似于美国白人痛骂印第安人入侵白人的土地侵犯捍卫家庭妻儿的农场主,屠杀起印第安人来完全义正言辞。

当然,为了确保白人的统治,在武力镇压的同时宣扬当地土著应该信奉非暴力思想不做反抗是一大流行殖民宣传战略。

所以,表面上南非白人统治者是很正义很讲法律很讲规则的,唯一的问题就是黑人居然不相信这些。

非暴力好啊,让你住保留区就住保留区,出门查证就老实查证,可以说是民主典范美国亲传的管理印第安人先进经验。

当时曼德拉还很傻很天真搞了非暴力抗议,于是惨案发生了。

1960年3月21日,南非军警在沙佩维尔向正在进行示威游行的五千名抗议示威者射击,惨案共导致了69人死亡,180人受伤,曼德拉也因此被捕入狱,但是最后通过在法庭辩论上为自己的辩护,而无罪释放。

在那之后,曼德拉不玩什么狗屎非暴力了,他一手创建了武装斗争组织“民族之矛”并担任总司令,开始了地下武装斗争活动。

然后呢?民主救星的美国中情局来提供情报了,于是南非政府就把这个胆敢反抗民主的白人政府的恐怖分子抓起来了。

但是曼德拉即使被抓住坐牢多年始终坚持一点:在南非人民赢得自由以前,我和我的战友们是不会放弃武装斗争的。

正是因为他在狱中坐了27年牢都没放弃武装斗争的思想,才在南非的革命组织中一直享有巨大威望。

例如1976年的索韦托惨案中,1万名学生走上索韦托街头,抗议将阿非里卡语作为授课语言,遭到残酷镇压,官方宣布,共有175名非洲人被打死,1140人被打伤,约1300人被捕。

对这一惨案,曼德拉代表罗本岛的囚犯们发表了紧急号召谴责种族主义殖民者,号召继续斗争。

此外,曼德拉还秘密与这一惨案中被抓到罗本岛的青年运动领袖们交谈,制定教育计划培养他们继续斗争。

与其相反的是一直喊着非暴力口号坐在议会里陪白人政府玩立法和抗议游戏的黑人领袖们一事无成缺乏认同。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南非的马丁路德金——198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

如今在西方媒体鼓吹民主自由人权的同时,捧曼德拉的时候总是不忘吹捧自己,比如说什么1983年,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之类,说得好像不是英国人一直控制这南非的经济支持着南非的白人政府疯狂掠夺迫害黑人一样。

但是事实上是什么呢?事实上当时白人媒体真正吹捧和喜欢的还是宣扬非暴力思想的模范黑人图图,最终他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奖,至于曼德拉,还是继续在吃他的牢饭。

当然,图图最终没能成为南非的马丁路德金,这虽然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南非黑人的大幸。

同样是信奉上帝的宗教信徒,同样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同样是非暴力思想的宣扬者,同样受白人赞扬的模范黑人。

同样是在黑人中声望更高名声更响牺牲更大的曼德拉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反而是宣扬非暴力的图图被吹捧上了天。

正如被暗杀的黑人领袖马尔科姆·爱克斯被选择性漠视,马丁路德金却一路名声鹊起一个样,因为白人更喜欢这样的反对派。

他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无能,1984年图图获得诺贝尔奖,1985年,,在兰加纪念沙佩维尔25周年的活动中,南非警察再次暴力镇压,杀死19名黑人群众,引发了新一波的反抗浪潮。。

图图么,他愤怒了,他抗议了,然后什么都没有,诺贝尔奖,谁也拯救不了。

对了,他在美国寻求支持还是得到不少好评的,但是别忘了谁把曼德拉送进监狱?美国中情局!

跟被美国列入恐怖分子名单的曼德拉比起来,简直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当然这是在白人媒体的宣传中,与黑人想法无关。

所以说,图图和马丁路德金唯一的区别在于:

南非的白人政权最终被推翻了,于是图图失去了价值,反正有门路的白人早跑光了,就剩下几百万无路可逃的白人贫民。

他们的生活证明了在一个受歧视的社会制度下,白人表现得并不比美国贫民窟的黑人更出色。

现在说到南非已经没有人记得图图,都只知道曼德拉,既然图图没用了浪费了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当然只好再发一个改吹曼德拉了。

因为曼德拉才是能够影响南非政局的真正人物,是靠坚持武装斗争唾弃非暴力不抵抗思想赢得民族独立的枭雄。

于是为了在名义上赞颂曼德拉上台后善待无路可逃的贫穷白人避免了人道危机,实际上关键的是肯签协议保障白人军队退出后白人财团资本家的南非矿山工厂不被收归国有,对长期宣传的曼德拉所谓恐怖主义罪行避而不谈,赶紧给他送上诺贝尔奖,然后宣布双赢,大家合作发财忘掉过去那些不愉快的所谓屠杀之类小问题改做朋友,就成了必然选择。

这里好像有点奇怪,为什么坚持武装斗争的曼德拉明明被美国宣布为恐怖分子也能得诺贝尔和平奖?

啊,虽然说美国的战争总统也能得诺贝尔和平奖就是了,但是南非没那么强啊。

这里就要说到曼德拉为什么是枭雄的理由了,能够通吃两头把暴力斗争和非暴力言论当做手段自由运用的高手。

首先要知道的是,南非白人政权的镇压和屠杀一直是非常残酷的,如果曼德拉一味叫嚣暴力斗争,他已经死了很多年了。

1977年9月12日,卓越的青年黑人领袖斯蒂夫·比科被害死在狱中。其他的一些青年政治家也不明不白地死去。如马佩特拉·莫哈皮在拘留中死去;艾哈迈德·蒂莫尔在约翰内斯堡从保安警察总部第10层楼跌下身亡;南非学生组织的领导人亚伯拉罕·蒂罗在博茨瓦纳被邮包炸弹杀害;B·马拉查在监狱里上吊身亡;M·詹姆斯“从监狱逃跑时中弹死去”;诺布哈杜拉在拘留所死去……1981年,马普托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办公室被袭击,13人被杀害;同年11月20日,“争取释放曼德拉委员会”的司库、同情非洲人国民大会的辩护律师格里菲斯·姆曾格被残杀在德班的一个运动场上;曼德拉的朋友、积极参与反对种族主义的民主人士鲁思·弗斯特于1982年8月在莫桑比克被邮件炸弹杀害;同年,南非又派人袭击了非国大在马塞卢的“据点”,共有42人被害。

说实在话,曼德拉不是英雄而是枭雄的原因就在于此。

这么多人都被南非白人政府杀光了,曼德拉却在监狱里喊着武装斗争口号最终活着出来了,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不说私下谈判妥协之类,曼德拉在监狱中主要保持的姿态是这样的:

呼吁和平,但是绝不放弃武装斗争,于是他既是南非黑人武装斗争组织的旗帜和领袖,又是白人政府用来谈判的唯一选择。

以在南非马塞卢屠杀之后的报复行动为例,民族之矛炸毁了开普敦附近的库伯格核动力发电厂的部分设施,5月,民族之矛以比勒陀利亚的空军总部为袭击目标,但炸弹投放在白人汽车里导致19人被炸死,200人受伤。对此,曼德拉并不赞同,他明确表示:袭击的目标是建筑物,不应采取暗杀手段。

这段话,你可以多种方式理解,反正民族之矛看来是鼓励袭击空军总部,白人政权看来是可以减少伤亡。

但是,袭击空军总部之类军事建筑,想要不死人?那是不可能的,不过只要宣称不是为了暗杀袭击而去的就能争取舆论。

出自同样的理由,曼德拉虽然坚决不放弃武装斗争,但同时并不公开排斥批驳无用的非暴力思想,例如对图图主教这个白人塑造出来的黑人典范,他同样是极力赞扬,甚至在愤怒谴责白人种族主义罪行的同时,又时常提到共存互利和白人的贡献之类,不但最大限度地拉拢各方面势力获取支持,也让白人统治者认为是一个可以合作的对象。

毕竟那么多黑人运动领袖都杀光了,自然不在乎多杀一个曼德拉,但是正因为曼德拉外有武装强援威慑,内有和平口号示好,一旦被杀必然引发民族之矛的疯狂报复再无妥协余地,才让他顺利地活着出了监狱。

总之,一代枭雄曼德拉就这样一边在监狱里宣扬武装斗争,一边宣扬要和平不要滥杀,就这样熬到了出狱上台。

这里还有一个同样被历史遗忘的人物,南非的白人总统德克勒克。

但是以为这是某个白人从天而降善心发作拯救南非黑人就可笑了,前面列举的血腥杀戮没这么快忘记吧。

应该问的是,为什么会轮到他上台?南非的白人种族主义屠夫都哪去了?

为什么习惯了用杀掉黑人来解决问题的白人统治者们会让德克勒克上台而不是直接把他当作叛徒打死?

这是整个南非和周边国家的局势决定的。

在冷战时期,整个非洲都有美苏角力的影响在内,尤其是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更是热火朝天。

不要看现在舆论一边倒,只能看到一片谴责苏联横暴恐怖独裁的声音,那只是美国冷战胜利后作为战利品的宣传成果而已。

在那个时代美国高举“自由”大旗攻击苏联”奴役控制个人思想“,而苏联则高举”民主“大旗攻击美国”种族主义歧视压迫“。

例如在1947年,美国全国黑人协会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递交陈情书控诉美国实施种族主义政策蔑视人权欺压黑人引起轰动。

又如在1960年扎伊尔从比利时独立后,美国和比利时再次武装入侵,受到非洲统一组织的公开谴责并援助扎伊尔反抗斗争。

在整个二战后亚非拉的民族解放潮流中,美国不仅有歧视镇压黑人的种种臭名,还一直坚决跟欧洲白人殖民者站在一起。

当然你要说对英法以色列入侵埃及的调停美国也是出了力的,那只能算为了不让埃及倒向发出核弹威胁的苏联选择妥协而已。

所以当时美国的名声可是臭不可闻,经常受到世界舆论谴责,相反苏联才代表了大多数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国家的民主和正义。

虽然在长期的军事竞赛中苏联最终被拖垮了,但是非洲的民族独立组织已经成长起来并且影响和实力越来越大。

非洲联盟的前身非洲统一组织,就是以解放整个非洲根除所有殖民主义为奋斗目标

随着南非的邻国安哥拉、莫桑比克陆续独立,南非的民族之矛武装斗争越来越激烈,甚至开始由国外培训的精英分子执行破坏活动转入发动广泛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南非的白人政权无力维持统治地位已经成了必然。

1975年苏联支持下的莫桑比克解放战线打败了葡萄牙殖民者获得独立。

1975年,安哥拉独立,1976年安哥拉内战,苏联阵营的古巴军队和美国阵营的南非军队都加入了安哥拉内战,然后美国南非一方输了,电视上白人士兵被黑人士兵押解的画面在南非引发了巨大的冲击。

1978年,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南非撤出纳米比亚,通过联合国监督投票实现独立。南非一直拖延,最后以古巴撤出安哥拉为条件达成协议,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1984年,南非政府军从空中和陆地上同时袭击了与它相邻的3个英联邦国家:博茨瓦纳、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但是筹备武装起义的非国大成员都安全逃脱了。

在整个非洲独立浪潮中,苏联阵营支持的黑人民族解放运动占了压倒性的上风,而民主救星美国阵营支持的白人殖民者政权逐一溃败,这些国家的独立,没有一个是殖民者主动放弃的,看看地图就知道,到了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之后,南非已经完全被包围了,白人殖民者的武力统治已经无力维持,改为安抚收买政策转换为经济殖民的形式也就成了必然。

所以,最后的白人总统德克勒克的上台就成了一个过渡性的必然,上百万白人富裕阶层带着多年搜刮的财富离开了,剩余的白人贫民自然也没有了再为他们确保特权地位的必要,只有请出曼德拉来收拾局面了,于是最终达成了一个妥协局面,然后大力鼓吹这是双赢这是楷模,希望能给其他非洲国家做个榜样。

1990年,纳米比亚从南非独立,德克勒克宣布释放曼德拉。

1993年,曼德拉和德克勒克同时获得诺贝尔奖

1994年4月,新南非诞生

1994年5月,曼德拉赢得大选担任南非总统

1994年6月,非洲统一组织接纳新南非作为第53个成员国,随后宣布解放全非洲的历史使命达成,解散了解放委员会。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即使没有白人的撤退和政治交易,白人殖民者政权被打倒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所以,西方国家一直极为痛恨曼德拉,把他拉来给甘地贴金实在太滑稽了。

曼德拉被关了整整27年都无人搭理,偏偏在他出狱后革命成功即将就任南非总统的前一年才送他一个诺贝尔奖,何其可笑。

说白了,不过是在白人政权被推翻之后收买他继续合作,并对剩余白人手下留情不赶尽杀绝的一个示好罢了。

要说南非白人的悲惨生活确实比得上美国贫民窟的黑人了,但白人富豪没有利益时除了偶尔嘴炮也真没心思出钱出力去关心。

在曼德拉掌权后用收买的方式确保垄断南非的矿产资源,才是白人跨国财团和政府由压制抹黑改为安抚吹捧他的最大理由。

这一被白人捏着鼻子吹捧的待遇,跟甘地这废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不是靠哀求配合而是纯粹抽白人脸抽出来的。

不过,话说回来,曼德拉是枭雄而不是英雄,也在于他虽然获得了个人的成功和民族的解放,但也同西方白人势力妥协了。

留在南非的那一批白人贫民,倒是不比黑人日子好过,但真正过上了好日子的,也仅仅是非国大掌权的一批黑人而已。

很多白人富豪离开了,然后他们又回来了,虽然不全是原来的那一批,但是仍然是他们控制着南非的经济。

而这一次,充当白人资本家打手的同样是南非的黑人,所以也不再有种族压迫的名声了。

2012年8月,南非的矿业工人对阿奎里厄斯铂业公司这个1920年成立的英美控股老牌殖民矿业公司发起罢工抗议,要求改善矿山工作环境,保障工作安全措施,并提高事故赔偿和工资待遇,然后他们得到的是南非警察的开枪扫射,当场打死36名工人,震惊全世界。

讽刺的是,事后的调查宣称罢工为非法,是工人们开枪攻击警察,警察被迫自卫,

最终这一屠杀惨剧的结果以提高了矿工部分工资待遇,在媒体上放出几名黑人矿工载歌载舞欢呼表示满意的新闻和配图而圆满结束,再无所谓人权追究和关注,自然也没有不知趣的良心媒体跳出来鼓吹什么独裁国家恐怖国家血腥屠杀的名头,大家继续和气生财皆大欢喜。

在南非,许多事情改变了,但同样很多事情完全没有改变,无论事实是什么,都与所谓的诺贝尔和平奖无关。

马丁路德金则是个地道的聪明人,选择了白人喜欢的一条道路,所以不但上时代周刊还拿诺贝尔奖顺利成名了。

虽然从1961年开始美国就发布了所谓的反歧视法案,但是除了口头宣扬反歧视并没有具体的保障所以黑人并不认可。

同一个时代的黑人领袖马尔科姆·爱克斯宣扬黑人应该有正当防卫的权利和独立建国的权力,在黑人中的威信比他高多了。

甚至最早的“黑人权利”运动创始人斯托克利·卡迈克尔都公开批评马丁路德金并不重视黑人的权利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

因为当时3K党到处屠杀烧死黑人,所以马尔科姆号召黑人团结起来自卫的理论更受黑人认可,可惜,白人不喜欢他。

哪怕他在黑人中威望再高,塑像?宣传?时代周刊?做梦去吧。

只有毫不知情的小资们会以为美国的黑人权利运动是马丁路德金喊了两句非暴力口号游了几次街就文明优雅地顺利完成了。

与此相反,马丁路德金63年上时代周刊、64年得诺尔贝尔奖,名声虽大实际上对黑人平权运动的影响力却极为虚弱。

1965年2月21日,马尔科姆·爱克斯在纽约市哈莱姆区的黑人集会上发表演说时被暗杀,完全没有媒体宣传捧他成为英雄。

道理很简单,掌握舆论的白人统治者不喜欢他这种不听话的家伙,想做民主斗士?下辈子吧。

只有黑人自己为此而愤怒,团结起来发起武装斗争,大规模抗议和武装斗争次数不断上升。

在1967年前十个月,美国就有一百多个城市发生黑人斗争,大规模武装斗争75次,在1967年7月的纽瓦克骚乱中(1967 Newark riots)中,黑人群众同军警交战四天四夜,示威黑人中有22人被打死,2000人被打伤,1600多人被逮捕,军警中3人被打死,50多人受伤。8月,底特律爆发了震惊世界的空前规模的黑人同军警的武装冲突,全城六分之一被夷为平地,史称底特律骚乱(1967 Detroit riot)。

全国黑人一片“要站起来战斗,不要跪着求生!”的风潮的时候,马丁路德金在干什么呢?

还是继续宣扬非暴力参加罢工抗议活动而已。

简单来说,马丁路德金是个什么地位?就是一个白人捧出来驯化黑人的模范摆设

但是这个摆设光出风头不干事,眼看着黑人的武装斗争越来越火热蔓延全国,这个摆设还是只会刷声望跟着凑热闹。

是可忍孰不可忍,反正留着你也没用,不用压着了,还是让他们啪啪了吧。

更为讽刺的是,不但马丁路德金活着的时候非暴力的招牌不管用,仅仅是一个白人希望树立起来的模范黑人偶像而已。

1968年他的死更是进一步激发了黑人对于非暴力主义的抛弃,连宣扬非暴力的都被暴力了,还有谁信啊?

最初在马丁路德金大受媒体追捧的时代,优雅有风度的明星请愿式文明抗议很有偶像市场。

引用圣经条文当众对白人官员述说黑人的悲惨生活,寻求白人的怜悯和支持,在当时美国的黑人中还是很流行很有吸引力的。

但是自从1965年马尔科姆·爱克斯被暗杀,黑人就开始觉悟了。

1964年美国有十五个城市爆发黑人的武力抗暴斗争,1965年有九个城市,1966年迅速发展为三十八个城市,1967年一跃而为一百二十八个城市,1968年扩展到一百三十一个城市。

尤其在克利夫兰和格里这两个安排了黑人市长来忽悠黑人的模范黑人城市,武装斗争最为激烈,克利夫兰市的黑人甚至使用了机枪与镇压的警察部队通宵激战,打死警察三人,击伤十九人。

正是因为美国黑人全方位的暴力革命使得大量城市陷入了瘫痪,所以美国政府一边全力镇压屠杀,一边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让步,包括让被通缉的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回国,除了名义上的黑人投票权外给予黑人更多的平等权利。

顺便一说,罗伯特.威廉为什么被通缉?

因为他主张武装反抗,面对3K党的白人恐怖分子,黑人应该有权利拿起枪保护自己。

对于经常吹捧美国持枪反抗暴政权利的中国小资们大概难于想象。

既然美国人有持枪反抗暴政的权利,为什么不允许黑人拥有持枪保护自己生命的权利?

为什么白人统治者要极力吹捧黑人都应该搞非暴力活动?

事实证明,马丁路德金活着的时候非暴力运动没有成效、死了之后更是彻底废弃,全是靠黑人的武装斗争才真正争取到平等和让步,但是在掌控媒体的白人统治者宣传下,推崇非暴力的马丁路德金成为了地道的偶像派。

当然,在当今时代,黑人已经不需要再进行流血的暴力革命了,崇拜下马丁路德金不仅有利于政府维稳,也同样有利于黑人自我标榜道德,但是,他们不应该忘记他们的先辈在美国的城市街头武装斗争流的血才是权利的真正来源。

武装斗争胜利逼得美国最后也不得不让步的曼德拉可绝对不想被当成是甘地那种弱鸡或者马丁路德金那种牌坊:

美国将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从恐怖分子名单中删除

新华网华盛顿6月27日电(记者杨晴川王薇)据《华盛顿邮报》网站27日报道,美国参议院26日通过一项议案,终于将年届90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从美国的“恐怖分子名单”中删除。

该议案的通过意味着美国国会已批准正式解除对曼德拉的入境限制等制裁措施。美国众议院已于上个月通过这项议案。

上世纪80年代,受当时在南非执政的白人种族政权影响,美国将曼德拉和他领导的“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列入“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名单。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以强化反恐为借口,仍不愿将曼德拉和非国大从恐怖名单上删除。因此,尽管曼德拉领导的反种族隔离的斗争得到世界公认,并担任过南非总统,但他的名字一直留在美国的恐怖名单上。

美国一些议员和政府官员称美国将曼德拉列入恐怖名单是美国的“耻辱”,并一再催促国会采取行动予以纠正。在今年7月18日曼德拉90岁生日到来前,美国国会终于批准上述法案。

顺便一说,美国在曼德拉全面洗白得了诺贝尔奖十多年后才有议员突然知道了什么叫耻辱,难道他们不知道曼德拉能得奖全靠美国中情局送他进监狱?于是一帮美国议员高呼良心要求把曼德拉删除恐怖分子名单,真是太让人感动了,虽然听起来似乎是件蛮奇怪的事。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你要说他们真记得曼德拉的生日?呵呵。

查查看,2008年都发生了些啥?

2008年当然是美国的金融危机最出名的,但是对于非洲的美国公司来说另一件事更重要,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签订了本土化和赋予黑人经济权利法案,要求外资企业把51%的资产股权出售给津巴布韦黑人,类似于中国国有企业控股的中外合资模式,全球第二大铂金生产商因帕拉铂金控股公司(ImpalaPlatinum HoldingsLtd.)和阿奎里厄斯铂业公司(AquariusPlatinumLtd)可能因此放弃一座矿场的控制权,这两家英美控股的铂金公司股价大跌。津巴布韦是仅次于南非的世界第二大铂金和铬资源所有国,并蕴藏大量金矿、钻石、镍等资源,主要矿产控制在英美和澳大利亚矿业公司手中。

附带的背景是2007年到2008年之间频繁的南非矿山工人罢工,比如2008年6月3日英美控股的阿奎里厄斯铂业公司宣布:旗下Everest矿山的42名机械操作工和1300名地下矿工发生了非法罢工,并表示该公司与工人工会一致认同正在罢工的工人应回到工作岗位,该公司将到法庭要求下令迫使这些工人恢复工作,同时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推行新政策,2008年南非的政治斗争也异常激烈,并最终导致总统姆贝基辞职,老牌执政党非国大分裂出了新的人民大会党。

相对来说南非的黑人经济权利法案在2004年就开始实行了,要求25%的股份和1票否决权必须出售给黑人股东,比起津巴布韦来说轻了太多,所以在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也有进一步推动修正案增加黑人控股比例的舆论潮流,这对控制着南非大部分矿业资源的英美公司来说,简直是要命了。

所以说,对于美国来说,2008年的南非确实是很重要的,曼德拉的名单被删应该仅仅是保障南非的美国利益过程中一件属于公关活动的小事而已。

①“爱心是我们唯一的武器。”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受迫害、遭凌虐的一方主动撤出“以暴易暴”的恶性怪圈,这包含着伟大的勇气和智慧,是人类争取自由、平等,维护世界和平最理智,也是最理性的革命手段。?

②“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仁爱的一面,只要我们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友好地对待你。

③“冤冤相报何时了。”只有从这个怪圈中脱离出来,就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斗争方式。

④“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国家动荡不安,整天动刀动枪,人们就不会感到安心,国家就会灭亡。

①对于国家制度的变革来说,显然“非暴力对抗”方式的力量是不够的。

②“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③采用“暴力对抗”方式,也许会有流血、牺牲,但胜利和幸福也许早就来临。

④“枪杆子里出政权。”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拿起武器。

⑤采用非暴力抵抗同样要受到恐吓,受到炸弹的袭击,同样会寝食不安。(言之有理即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丁路德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