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 盗汗 心悸 头晕眼花 恶心 口干口苦 胸闷 女性失眠多梦盗汗 有生命危险吗

循环题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疾病调理:
当前位置: >
多梦-晚上睡觉多梦-睡觉多梦怎么办-多梦的原因-多梦的治疗方法
晚上睡觉多梦:神经衰弱、大量脑力劳动导致脑神经兴奋过度、睡姿不正确、失眠症的影响也会导致多梦。睡觉多梦怎么办:放松心情,睡前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不宜思考问题或看书等,应作适当的体力活动,避免紧张的脑力活动。多梦的原因:气血不足、情志损伤、阴血亏虚、痰热内扰肝胆、劳累过度、饮食失节等原因都会导致多梦。多梦的治疗方法:适当参加体育活动、睡前热水洗脚、按摩足底、睡前饮热牛奶、还可以多食用安神补脑食品等进行调节。
焦点内容:[348人顶][4918人顶]
大家都在看
您可能会喜欢看:当前位置: >>
中医各系统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前 言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贯彻落实《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 》和《中医药 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的有关要求,从中医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开展了“中医优势 病种研究”这一重大项目。所谓“中医优势病种” ,是指在疾病总体和疾病的某一阶段、 某一环节的防治上, 中医的效果较西医为优的病种, 开展这项工作, 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1、可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中医要发展疗效是关键。作为中医院的医生,务必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本学科优势病种 的理论知识和诊疗方法,临床做到运用自如,了熟于心,这样,方能成为一个造诣精深、 医术高超的名副其实的名中医。 2、扩大中医临床阵地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治疗的病种越来越显得狭隘,临床阵地渐趋萎缩,因 此,必须努力研究中医的优势病种,开展专科、专病工作,扩大中医临床阵地,扭转中医 临床阵地持续萎缩的局面。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中医学是一门极富原创的学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医优势病种研究的深入开展,必将大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医 的前景一定会更加辉煌, 有鉴于此,晋江市中医院根据临床各科近年来住院的收治病种,每科选择三个优势病 种,就概述、临床诊断以及近年来我院对这些病种的治疗方案、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几 个方面进行临床总结,编写《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书,供各科医生学习、掌握应 用,今后将每年进行更新,切实将中医院的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工作做好做实。二 0 一二年三月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目第一章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录第一节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1 第二节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9 第三节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14 第二章 脾胃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19 第二节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5 第三节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30 第三章 心血管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34 第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38 第三节 胸痹(心绞痛)诊疗方案????????????????????43 第四章 内分泌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49 第二节 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55 第三节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诊疗方案???????????????61 第五章 肺病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68 第二节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73 第三节 哮病(支气管哮病)诊疗方案??????????????????77 第六章 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肺癌诊疗方案?????????????????????????83 第二节 胃癌诊疗方案?????????????????????????88 第三节 乳岩诊疗方案?????????????????????????92 第七章 外一科中医诊疗方案2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第一节 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95 第二节 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99 第三节 肠痈(急性阑尾炎)诊疗方案???????????????????104 第八章 外三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诊疗方案??????????????107 第二节 水火烫伤(烧伤)诊疗方案????????????????????112 第三节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118 第九章 骨伤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124 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129 第三节 尺桡骨骨折诊疗方案??????????????????????135 第十章 手足外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掌骨骨折诊疗方案???????????????????????141 第二节 指骨骨折诊疗方案???????????????????????143 第三节 跖骨骨折诊疗方案???????????????????????146 第十一章 妇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盆腔炎诊疗方案????????????????????????148 第二节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154 第三节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159 第十二章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肺炎喘嗽(肺炎)诊疗方案????????????????????163 第二节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168 第三节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174 第十三章 肛肠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180 第二节 肛裂病(肛裂)诊疗方案?????????????????????184 第三节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188 第十四章 针灸推拿科中医诊疗方案 第一节 项痹(颈椎病)诊疗方案????????????????????1953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第二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200 第三节 中风后遗症诊疗方案??????????????????????206 第十五章 眼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疗方案?????????????212 第二节 瞳神紧小(虹膜睫状体炎)诊疗方案????????????????215 第三节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疗方案?????????????218 第十六章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222 第二节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227 第三节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231 第十七章 皮肤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白H(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235 第二节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240 第三节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245 第十八章 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第一节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249 第二节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253 第三节 胸痹(心绞痛)诊疗方案????????????????????2574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 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 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 具备 2 个主症以上,或 1 个主症、2 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 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国急 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 CT 或 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 CT 或躲 I 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5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 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 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 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 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绎, 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 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 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s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治疗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 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菊花、茯苓、白芍、赤 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 中成药: 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口服局方至宝丸、牛黄清心丸、紫雪散等。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 草、生姜等。 中成药:6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口服复方鲜竹沥液等。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人参另煎兑量、附子先煎半小时等。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 治法:清热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 枯草等。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等。 (2)风痰阻络证 治法:息风化痰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大黄、胆南星 中成药:华佗再造丸、通脉胶囊等。 (3)痰热腑实证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胆南星、瓜蒌等。 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 (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代赭石先煎、龟板先煎、白芍、 玄参、天冬、川牛膝、川楝子、茵陈、麦芽、川芎等。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全当归、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 中成药:消栓通络片、脑心通胶囊等。 3.常见变证的治疗 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1)呃逆 如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 粳米汤加减(西洋参,粳米)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7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脉滑数或弦滑而大者选用大承气汤加减。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厚朴、枳实、沉香粉冲 服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 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呃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经验方)治疗。炒刀豆、青皮、枳 壳、旋覆花(包) 。制半夏、枇杷叶、莱菔子,鲜姜以和胃理气降逆。兼有气虚者,可加 生晒参。 (2)呕血:出现呕血,神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 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可予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先煎,生地、赤芍、丹皮以凉血 止血,或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还可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生大黄粉等鼻饲。如出现高热 不退,可给予紫雪散以清热凉血。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中脏腑 痰蒙清窍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痰热内闭证: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 元气败脱证: 选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 液静脉滴注。 2.中经络: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香丹注射液、川 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 (三)针灸治疗 1.应用时机: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 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值和适 宜的手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腹讣、梅花 针、耳穴敷贴、灸法和拔罐等。 3.针灸方法 临床可分为中脏腑、中经络,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辨证取穴和循经取穴。主穴:肩龋、 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抻、 太溪;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 根据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常见症状,如吞咽困难、便秘、尿失禁、尿潴留、复视、语言 障碍等加减穴位。如吞咽困难可加翳风等,或采用咽后壁点刺等;尿失禁或尿潴留可加针 中极、曲骨、关元等,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也可按照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不同特点和治疗原则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划醒脑 开窍针刺法、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抗痉挛针法等,可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项针治疗 假性延髓麻痹技术、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技术等。 (1)醒脑开窍针刺法8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治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完骨、天柱;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 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圈、合 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 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k、手三里、合谷;下 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中脏腑闭证加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太 冲、合谷;脱证加灸关元、气海、神阙。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穴,直刺 0.5―1 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操作 1 分钟; 再刺水沟,在鼻中隔下向上斜刺 0.3~0.5 寸,用重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佳。 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 45。角,进针 1―1.5 寸,使针尖刺到三胡交穴, 用提插补法,使下肢抽动 3 次。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 1 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 刺 l―1.5 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抽动 3 次为度:尺泽屈肘成 120 度角,直刺 l 寸, 提插泻法,使前臂和手指抽动 3 次:委中采用仰卧直退抬高取穴,直刺 O.5_l 寸,用提 插泻法使下肢抽动 3 次。风池、完骨、天柱均针向喉结,进针 2―2.5 寸,采用小幅度高 频率捻转补法 1 分钟,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合谷针向三间穴,进针 l-1.5 寸,采用提插泻 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展开为度。上廉泉针向舌根 1.5-2 寸,用提插泻法; 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1-2 毫升。丘墟透照海穴约 1.5―2 寸,局部酸胀为度。每 日针刺 2 次,十天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 3―5 个疗程。 (2)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 适应症:假性延髓麻痹。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取 O.40×50mm 毫针,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供血,刺入 约 1-1.5 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 100 转捻转手法各约 15 秒,留针 30 分钟, 期间行针 3 次后出针。 再取颈部廉泉、 外金津玉液, 60 眦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 1-1. 用 5 寸,吞咽、治呛、发音分别直刺刺入 O.3 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 15 秒后出针, 不留针。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 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 (3)病灶头皮反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 适应症:中风失语症。 操作方法: 片示病灶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 28―30 号 1-1. CT 用 5 寸不锈钢毫针, 围针平刺, 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 针尖皆刺向投射区中心。 得气后以 180~9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0 次/分的频率捻转 l 一 2 分钟,留针 30 分钟,中间行针 1 次。配穴哑门、廉泉、通 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紧张时不宜针刺;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 不宜针刺;出针按压针孔。 4.治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 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四)推拿治疗: 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 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 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他手法如弹 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五)熏洗疗法 中风病(脑梗死)常见肩一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 部的肿胀,按之无凹陷,似肿非肿,实胀而非肿。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予活血通络的中 药为主加减局部熏洗患肢,每日 l~2 次或隔日 1 次。 可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 (六)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香疗法、蜡疗法、水疗法等。 (七)内科基础治疗 中经络和中脏腑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 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 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 法等。(具体内容参照指南原文) (八)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在神志清楚,没有严重精神、行为异常,生命体征平稳,不伴有严重的 并发症、合并症时即可开始康复方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康复方法的选择。急性期患者以良 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对于意识不清或不能进行自我被动运动者,为预防关节挛 缩和促进运动功能改善,应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九)护理 (1)体位的选择 中风急性期患者的头部抬高 15~30°最为合适,切忌无枕仰卧。凡有意识障碍病人 宜采用侧卧位,头稍前曲。病初期可注意患者良肢位的保持,病情稳定后即可辅助病人10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被动活动,而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 神志清楚无吞咽障碍者,应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意识障碍早期,禁食 1~2 天, 避免吸入性肺炎, 或引起窒息; 可通过静脉输液维持营养。 日后, 3 如病人神志仍不清楚, 无呕吐及消化道出血者,可鼻饲流质饮食,以保证营养。在拔除鼻饲管后应注意喂食方 法,体位应取 45°半卧位;以茶匙喂食糊状为妥;喂食中呛咳时应拍背。 (3)口腔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人宜采取侧卧位, 可用镊子夹棉球蘸湿淡盐水为病人擦洗口腔及唇部, 还可用小纱布蘸湿温开水敷盖于口腔。对有假牙的病人,睡前及饭后将假牙取下,用牙 刷将假牙刷洗干净,放在清水杯中浸泡。 (4)呼吸道护理 勤翻身多拍背。能咳嗽者,鼓励病人咳嗽。咳嗽困难而多痰者,应用超声雾化,属 于痰热证可鼻饲竹沥水清化痰热。昏迷病人应使病人头偏向一侧,呕吐物及咽部分泌物 应及时用吸引器吸出,舌后坠者,可将下颌托起。 (5)皮肤护理 每隔 2~3 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后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可应用气垫床。定时检查骨 突部位是否有发红、发紫、水泡等现象,尤其是尾骶部,髂骨,大粗隆及足跟、内外踝、 肩胛骨等处。卧床病人早晚要洗脸,定期擦净,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床单以 免发生褥疮。发现皮肤有发红现象,应增加按摩次数,并使受压部位皮肤悬空,也可使 用复元通络擦剂(草红花、川乌、当归、川芎)按摩受压骨突部,以活血通络,促进气 血流通。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脑梗死治疗难点如下: 1、严格的时间窗和可能导致的并发症限制了溶栓疗法的临床广泛应用,不能溶栓的 脑梗死早期患者采用的西医治疗方法较单一,中医治疗方法虽在我国应用广泛但缺乏循 证医学证据; 2、对部分并发症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吞咽障碍、语 言障碍等; 3、虽然临床多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但部分患者仍不能 避免复发; 4、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血管性痴呆的发生难以避免。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脑梗死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 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11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1、以提高脑梗死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目标,提高各专科脑 梗死早期的中药治疗率, 组织专科协作组开展中药早期干预对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 结局评价研究,为形成临床实践指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2、针对中风恢复期偏瘫痉挛状态开展脑梗死康复技术与中医康复方案的研究,规范 操作规程,建立可推广的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组织专科协作组进行临床验证,客观评价其 疗效,提高中医康复方案的可重复性及临床可操作性,以减少偏瘫痉挛的发生或改善偏瘫 痉挛状态,降低病残程度; 3、对中风后轻度认知损害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建立中医药干预方案,组织专科协作 组进行多中心临床验证,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发挥中医药在控制中风患者认知障碍进 展方面的作用,延缓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或控制痴呆的恶化。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 Glasgow 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神志、肢体偏瘫、面瘫、失语等;通过 Barthel 指数 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穿衣、活动能力等;通过改良 Rankin 量表评价别残程度。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 发症进行评价, 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 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陡 (MMSE) 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二)评价方法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不同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GCS 量表、NIHSS 量表等进行评价。 2.入院 15~20 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 、NIHSS 量表、Barthel 指数等评 价。12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 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 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 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眩晕由风阳上 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 证部分》 (2008 年) ,及《实用中医内科》 (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年) 。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 (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 版,2008 年) 。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 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 形、复视等) 、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 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 X 线 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 CT\MRI 或 MRA 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 级标准: 0 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 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13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II 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 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IV 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 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1 级;重度:II 重度:IV V 级。 (二)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 心欲吐、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看 哦片、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疼,其势较据,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 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 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s白,抓甲不荣,神疲乏 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数。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身倦乏力,腰酸膝 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三、治疗方案 (一) 中医辨证治疗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 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 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14III 级;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方药:条谈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 麝香(冲服,或白芷代) 、丹参、赤芍、桃仁、川^、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 、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芎、熟地黄、 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灸甘草。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 党参、茯苓。 口服中成药 : 1、步长脑心通:4 粒,3 次/日,口服。功能:益气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者。 2、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功能滋养肝肾,每次 6-8 粒,日三次,1 个月为一个疗程。 3、金匮肾气丸:功能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每次每次 6-8 粒,日三次,1 个月为一 个疗程。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益气养阴扶正类 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 参芪扶正注射液 :扶正固本,益气活血。 2、活血化瘀类: 香丹注射液、脉络宁:活血通络。 (二)中医外治 1、针刺治疗 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 、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 ;肝火上炎加行间、太 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2、其他疗法 (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仪、针刺手法针疗仪; 智能通络治疗仪等。15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三)护理 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等。 四.转归预后 本病以阴虚阳亢、气血亏虚的虚证多见,由于阴虚无以制阳,或气虚则生痰酿湿等, 可因虚致实,而转为本虚标实之证;另一方面,肝阳、肝火、痰浊、瘀血等实证日久,也 可伤阴耗气,而转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年以上眩晕由肝阳上扰、肝火上炎、瘀血阻窍眩晕 者,由于肾气渐衰,若肝肾之阴渐亏,而阳亢之势日甚,阴亏阳亢,阳化风动,血随气逆, 夹痰夹火,上蒙清窍,横窜经络,可形成中风病,轻则致残,重则致命。 眩晕病情轻者,治疗护理得当,预后多属良好;病重经久不愈,发作频繁,持续时间 较长,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则难以根治。? 五.预防与调摄 保持心情开朗愉悦,饮食有节,注意养生保护阴精,有助于预防本病。 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光线柔和。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 合。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 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可配合食疗,加强营养。眩晕发作时 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重症病人 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六、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如何须防眩晕复发 眩晕成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时,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缓解期中医药辨证 施治,求因治本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 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 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 阴补血柔肝,药用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 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 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黄、女贞子、早莲草、何首乌、白芍、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 用肉苁蓉、菟丝子、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在使用培补肾精约时,要 避免滋腻呆补,必补中寓通,可加人陈皮、谷芽、麦芽、砂仁等健脾开胃药,慎防脾胃受 伤,运化失司,复引痰浊内生而致复发。 同时,应提高身体素质,量力而行,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 力的过度劳累,避免强烈、突然的头部运动,少作或不作颈部旋转、弯腰动作,特别己发 现某一体位容易引发眩晕时,更应避免,以防诱发眩晕;向时要结合调情志,保持心情舒16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畅、乐观,忌暴怒、惊恐等刺激: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结合适当的饮食方法;忌暴饮 暴食,过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伤及脾胃,酌生痰浊而发眩晕。 七、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 199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 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 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大于等于 90% 显效: 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 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 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疗效指数大于等于 70%,同时小于 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 但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疗效指数大于等于 30%,同时小于 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小于 30%17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一、概述:偏头痛是一组常见的血管性头痛,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临床 是以反复发作性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样头痛, 常伴有恶心、 呕吐为特征; 发作前可有视觉, 肢体感觉,运动障碍,情绪改变等先兆.多在青春期发病,常有家族史。在头痛间歇期一 切正常。中医文献,把偏头痛归于“头风”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9 年)。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疼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 等。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 cT、MRI 检查、脑脊液、脑电 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 年)第二版(:ICHD―II)原 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 (1)偏头痛不伴先兆 A、至少 5 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 B―D。 B、每次疼痛持续 4―72 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a. 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日常活 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 A、至少 2 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 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 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形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② 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③完全可 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C、以下标准至少二项:①双侧视觉症状和/或单侧感觉症状;②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 渐发展历时&/5 分钟和/或不同的先兆症状相继出现历时/&5 分钟:③每种症状持续≥5 分18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钟且≤60 分钟。 D、头痛符合无先兆偏头痛的标准 B_D,开始时伴有先兆症状发生,或在先兆发生后 60 分钟以内出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3)偏头痛其他类型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头痛而胀,或抽搐跳痛,上冲巅顶,面红耳赤,耳呜如蝉,心烦易 怒,口干口苦,或有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2.痰浊内阻证:头部跳痛伴有昏重感,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沉弦或沉 滑。 3.瘀血阻络证:头痛跳痛或如锥如刺,痛有定处,经久不愈,面色晦黯,舌紫或有 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4.气血两虚证:头痛而晕,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咣白,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5.肝肾亏虚证:头痛,颧红,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或遗精,性欲亢 进,舌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治疗 1、发作期治疗、预防性治疗均可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 9g、栀子 9g、黄芩 9g、杜仲 9g、益母草 9g 桑寄生 9g、 夜交藤 9g、朱茯神 9g、川牛膝 12g、钩藤 12g、后下 12g、石决明(先煎)18g。 (2)痰浊内阻证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 4.5g、白术 3g、天麻 3g 陈皮 3g、茯苓 3g、甘草 (炙)1.5g、生姜 2 片、大枣 3 个、蔓荆子 3g。 (3)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昧。桃仁 9g、红花 6g、川芎 9g、生地 12g、当归 9、白芍 9g、 羌活 10g、独活 10g、鸡血藤 12g、白芷 9g、细辛 3g、防风 6g、泽泻 9g、薏苡仁 12g。 (4)气血两虚证 治法:补气养血,缓急止痛。19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方药:八珍汤加减。当归(酒拌)10g、川芎 5g、白芍药 8g、熟地黄(酒拌)15g、人 参 3g、白术(炒)10g、茯苓 8g、炙甘草 5g。 (5)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育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枸杞子 40g、菊花 40g、熟地黄 160g、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山药 80g、茯苓 60g、泽泻 60g。 2、对于病程长、证候要素较多如同时具有风、瘀、痰湿等证的偏头痛患者可选用正 天丸等治疗。 3、 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 在头痛缓解后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维持治疗, 如正天丸(胶 囊)、川芎茶调丸(散、颗粒、片)、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养血清脑颗粒、镇 脑宁胶囊等。 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在偏头痛发作期或住院患者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香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等。 (二)中医外治 1.一般头痛可按摩太阳,推印堂,拿风池,点按合谷穴。 2.根据头痛的轻重缓急,或针、或灸、或点刺放血,或局部取穴、或远道取穴、或 两者兼用,方法有耳针、腕踝针、电针等。 主穴:风池、太阳、百会、合谷。 配穴:瘀血头痛可配合阿是穴、血海、三阴交;痰浊头痛可配合头维、丰隆、阴陵泉; 肝阳头痛可配太冲、太溪;气血两虚头痛可配心俞、脾俞、胃俞、足三里;阴虚阳亢头痛 可配肾俞、肝俞、太冲、太溪。 3.可选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热敏灸疗法、浅针疗法、火针疗法等,用 于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或预防性治疗。 (1)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标出阿是穴,使用 0.30mm 直径,长 40mm 的不锈钢 毫针,以 10~15 度的角度进针,缓慢边捻转边向阿是穴透刺;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 柄 180~360 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强,然后行 250~500 次/ 分的震颤法 1 分钟,轻轻回转针柄 180~360 度,留针 5 分钟;如此反复操作 5 次后出针。 注意事项: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按压针孔 1 分钟以防出血。 (2)热敏灸疗法:热敏穴位以头面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头部局部 压痛点、风池、率谷、至阳、肝俞、阳陵泉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 2~3 组穴位。每次治 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每天卜 2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 (3)浅针疗法 取百会、合谷(双侧)、上星、神庭、太阳(双侧)、列缺,宜先补后泻。久病者,宜补20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多泻少。若偏头痛,加风池(双侧)、丝竹空(双侧)、足三里(双侧),用平补平泻;痰多, 加尺泽(双侧),用平补平泻;风邪外感,加外关(双侧)、风府、大椎,用泻法;湿盛,加 脾俞(双侧),用补法,小肠俞(双侧),用泻法。每日 1 次,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 1 星期。 (4)火针疗法:取阿是穴(痛点)。局部酒精常规消毒,选用细火针,烧红烧透后,对 准阿是穴,速刺疾出。不留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每周治疗 2 次,5 次 为一疗程。点刺头部痛点注意速度宜快,避免烧燃头发。 4.根据病情可选择塞鼻法,选用活血、通络、止痛等中药研细末后,用布袋包少许 药末塞鼻。左侧头痛塞右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孔,发作时用。如用川芎、白芷、制远志 各 50g,冰片 7g,共为细末,和匀,用布袋包少许药末塞鼻。也可采用搐鼻法,将中药研 末后,每次用少许药末吸入鼻内。 5.相关中医诊疗设备 光电治疗仪、疼痛治疗仪可辅助止痛。 (三)内科基础治疗 1. 治疗原则: (1)积极开展患者教育; (2)充分利用各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包括按 摩、理疗、生物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针灸等; (3)药物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治疗和 预防性治疗两大类,注意循证地使用。 2.发作期治疗:早期可选用麦角胺制剂,可肌肉注射安定 10~20mg 或氯丙嗪 25~50mg 以 控制症状. 可给予 1.0g 利多卡因加入 5%葡萄糖盐水 500ml 中,以 1ml/ 分的速度静滴,同 时监测血压. 3.预防性治疗 (1)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托吡酯等。 (2)β 肾上腺受体阻滞剂,如普纳洛尔、美托洛尔等。 (3)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氟桂利嗪、维拉帕米。 (4)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氟西汀、丙咪嗪等。 (四)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脑科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并注意做好健 康宣教工作。 四、注意事项 1.并发症处理 (1)脑血管意外:结合病史、神经系统定位及颅脑 CT、MRI 检查结果,及时予以相 应的治疗,必要时请神经科诊治。 (2)高血压脑病:应及时给予降压治疗。21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应戒烟、酒,保持情绪稳定。 3.头痛剧烈者,宜卧床休息,环境宜清静,光线不宜过强。 4.饮食:宜清淡,忌辛辣、肥甘之品。 五、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顽固性偏头痛的止痛,偏头痛发作期的治疗以控制症状为目的,在发作先 兆期迅速给予药物以图阻止发作, 在发作期给予药物以图减轻头痛程度和缩短发作持续时 间, 临床上尚能达到一定的疗效。 但顽固性的偏头痛痛性剧烈, 需多次重复使用止痛药物, 或长期使用预防性治疗药物,这些药物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副作用,如①由于血管收 缩剂的使用,可使患者更易发生心肌梗死、肾动脉狭窄、脑梗死、外周小动脉闭塞引起坏 疽,或部分病人可发生纤维化疾病;②前列腺素抑制剂――阿司匹林,主要有胃肠道刺激 症状,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慢性中毒;③若使用可待因、吗啡、哌替定等麻醉止痛剂,止 痛效果较好但易成瘾,导致其使用受到限制。 解题思路:发掘中医药参与治疗的优势,关键在于合理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早期先 用止痛药控制病情,同时施以辨证论治,这样既可以见效快,又可巩固疗效,减少止痛药 的剂量及减轻其副作用。中医药治疗不可拘泥于使用止痛药,而应以中医整体观念对本病 辨证论治,辨经用药,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长期与短期治疗相结合,以能全面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之间的平衡,使人处 于最佳状态。 对偏头痛目前尚缺少高效、速效的中药止痛剂,应采用中成药口服、针灸、外治等综 合疗法进行止痛(参照“治疗”部分的内容) 。其中针灸治疗可调理经络气血及脏腑功能, 达到迅速止痛的效果。外治法可通过敷、熨、滴鼻、塞鼻或蒸熏使药物迅速起效以止痛。 六、疗效评价 发 作 期 疗 效 评 价 参 照 以 下 标 准 ( 参 考 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2006 年((EFNS guide]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report 0f an EFNS task Force))、2009 年((guideline on the drug treatment of migraine revised report of an EFNS task force))): (1)治愈:用药 24 小时内疼痛消失,其后 48 小时内头痛无再次发作。 (2)有效:用药 24 小时内头痛症状从中度、重度减轻到轻度,其后 48 小时内并维持 疼痛减轻。 (3)无效:用药 72 小时内头痛无明显缓解。22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胃疡(消化性溃疡)诊疗方案一、概述:消化性溃疡是指暴露于酸和胃蛋白酶区域(主要是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 黏膜溃疡,有时可穿透黏膜肌层及浆膜层。属祖国医学“胃脘痛”、“吐酸”、“胃疡” 之远血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2009 年)。 主要症状: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脘腹胀满、嘈杂泛酸、 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 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具备主证 2 项加次证 1 项,或主证第 1 项加次证 2 项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2008 年,黄山)。 (1)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伴反酸者。 (2)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史或现症者。 (3)胃镜证明消化性溃疡。 (4)X 线钡餐检查证明是消化性溃疡。 (二)疾病分期 A1 期: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厚白苔,可伴有渗出或血痂,周围潮红,充 血水肿明显。 A2 期:溃疡覆盖黄色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充血水肿减轻。 H1 期:溃疡处于愈合中期,周围充血、水肿消失,溃疡苔变薄、消退,伴有新生毛 细血管。 H2 期:溃疡继续变浅、变小,周围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S1 期:溃疡白苔消失,呈现红色新生黏膜,称红色瘢痕期。 S2 期:溃疡的新生黏膜由红色转为白色,有时不易与周围黏膜区别,称自色瘢痕期。 (三)证候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暖气频繁;23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消瘦;色淡苔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 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质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4.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 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脉弦数或脉弦。 5.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 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脉细数;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苔。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 10g、香附 6g,炒白术 10g、陈皮 6g、白及 10g、乌贼 骨 10g、甘草 3g。 中成药:逍遥丸。 2、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芪归海参汤,黄芪 15g、当归 6g、海螵硝 10g、党参 10g、白及 10g、枳壳 6g、 三七(研粉冲服)3g。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 3、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生黄芪 15g、炒白术 6 克、党参 10、陈皮 10g、干姜 5g、三七 3 克、白芨 10g。 4、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 方药:加减清化饮,绵茵陈 15g,黄连 6g,大黄 3g,枳实 10g,佩兰 10g,白芨 10g, 乌贼骨 10g,三七 3g(冲服),柴胡 6g。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沙参 6g、麦冬 6g、白及 10g、三七粉 3g、玉竹 6g、佛手 10g、 甘草 3g。24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二)针灸治疗 1.肝胃不和证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合谷、太冲。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重在泄肝 气以和胃气。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2.脾胃气虚证 选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以上腧穴可以交替 针刺。 3.脾胃虚寒证 选穴:足三里、血海、关元、天枢、里内庭、脾俞、章门。针刺手法以补益为主。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4.肝胃郁热证 选穴:选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太冲、内庭等穴,针刺用泻法。 以上腧穴可以交替针刺。 5.胃阴不足证 选穴:选脾、胃、中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以上腧穴 可以交替针刺。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三)中药穴位贴敷 1.中医辨证穴位贴敷 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 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1)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 (2)热证:黄连、黄芩、乳香、没药、冰片 使用方法:辨证选用上述各组药物,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 于穴位,胶布固定。 亦可选用奇正消痛贴、胃痛贴、元胡止痛贴、暖脐膏等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 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四)热敏灸疗法 热敏穴位以腹部、背部及小腿外侧为热敏穴位高发区,多出现在中脘、肝俞、脾俞、 阳陵泉、足三里等区域。每次选取上述 1~2 组穴位,每天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每次 治疗以灸至感传消失为度,疗程间休息 2~5 天,共 2~3 个疗程。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 选用多功能艾灸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五)其他治疗25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可选用胃镜下喷洒三七、白芨粉。 (六)护理 1.饮食调护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2)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 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忌寒凉生冷 食物等;禁忌坚硬的食物。 (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 2.心理调护 针对溃疡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文化的护理。通过下棋、看报、听音乐等消 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气功松弛法等,减少或 防止溃疡的发生。告知病人情绪反应与溃疡的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情锗的自我 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全面客册地认识溃疡病;告诫病人重视不良行为的纠正。 4.健康教育 (1)去除诱因 去除溃疡病发生的诱因,如饥饱不调、烟酒及辛辣饮食刺激、过度劳累及精神抑郁、 焦虑,滥用药物等。嘱溃疡病患者生活、饮食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得当,保证睡眠充足。 (2)出院指导 出院时,嘱患者停药后 1 个月务必回院复查。避免使用致溃疡病药物,如皮质类固醇 激素、非甾体类药物:出院后仍要注意休息,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避免寒冷和情志 刺激,谨遵饮食宜忌。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如何预防溃疡病的复发是目前治疗的难点 无论是用中药还是用西药治愈活动期的消化性溃疡一般不难。 特别是西药如 H2 受体阻 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 因其制酸作用强烈, 不论是控制上腹痛症状, 还是治愈溃疡, 其疗效是非常显著且快捷的。 但是, 不少患者停药后又复发, 年内的复发率达 50%以上。 5 即使近 10 多年来发现本病的复发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经根 除 Hp 治疗后,其复发率明显降低,但临床上有不少病人经 Hp 根除后仍可有溃疡复发 -或者根除后又可重新感染 Hp。所以说,真正完全彻底治愈溃疡病仍是一大难题。中医药 治疗不仅可控制症状,药后病情较稳定。还可较长期服用,使复发率降低。中医药为何能 取得这样的效果,这是与中药既可对抗致溃疡的攻击因子、又可增强胃黏膜保 护因子分小开的。现代研究发现,胃黏膜的修复分为两种方式,①快速修复:靠上皮 细胞的移动和冲延,②慢性修复:深层结构的修复。靠深层细胞的增殖,细胞间质的补充。26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常规西药抗溃疡治疗主要是作用于快速修复方面,溃疡面表面虽然愈合。但组织学检查可 发现黏膜下血管、腺体的结构、黏膜厚度、结缔组织等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状态, 而这些将直接影响细胞的氧合作用、营养供养和黏膜的防御功能,成为复发的病理基 础。很多患者由于修复不完全,从而导致溃疡反复不愈或容易复发:针对这种情况,西医 提出了加强黏膜保护和使用表皮生长因子等方法;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其先天的优势。中 药药理研究证实缝脾益胃、行气活血方药可以增强胃黏膜保护因子、促进胃黏膜 血液循环及免疫功能、调节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荫止胆汁等碱性液胃反流,改善胃 的内环境,这些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机制不仅能促进溃疡在急性期的快速修复,而且可 以加强溃疡的慢性修复过程,从而使溃疡得到彻底的治愈.减少了碳疡复发。我们认为, 要减少溃疡病复发,就必须在中医辨征施治的基础上适当使用如下中医治法方药。 一、腱脾益胃 脾胃虚弱在溃疡病,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占有很大比重。不少脾胃虚弱者在溃 疡治愈之后,仍会在食用生冷后胃脘不适或疼痛,空腹或夜间有胃空虚感、得食后减轻, 溃疡复发多于冬春之交,这些都是脾胃虚弱的证候。所以,在预防溃疡复发时,要重视健 脾益胃法的运用。脾胃虚弱的病理状态得以改善,就没有溃疡复发的温床,正所谓“四季 脾旺不受邪” 。增强胃黏膜自身的抗溃疡能力,就可以防止溃疡的复发。临床上可选用党 参、黄芪、白术、茯苓等以健脾益气。若脾胃虚寒者可加千姜、肉桂、制附子等。脾胃气 虚兼有阴虚者,可加用沙参、麦门冬、石斛、白芍等。 二、行气活血 不少溃疡病在溃疡愈合后,仍有上腹胀感,餐后多发或有嗳气,暖气后减轻,这表明 有脾胃气滞之候。溃疡病属于胃脘痛范畴,胃属六腑之一,腑以通为顺,胃以降为和。行 气和胃药可消除胃腑气滞。气机通畅,胃气和降,则邪不得以留连致病。气行则血行,气 滞则血瘀。在行气的同时,适当使用活血药,使溃疡易发部位及其周围血液循环改善,使 溃疡愈合后的瘢痕、纤维组织改善,这对防止溃疡瘢痕组织致十二指肠球部变形,影响胃 内容物的正常排空将有一定作用。所以说,行气活血作为一种重要的辨病治疗手段,在预 防溃疡复发方面同样具有实用价值。临床上常选用郁金、延胡索、佛手、三七等中药。 三、制酸护膜 “无酸不溃疡”这是经典的理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酸较正常人高 3~20 倍,即使 在溃疡愈合期其高泌酸状态仍不能完全纠正。溃疡愈合后其胃泌酸功能可能还很强,而西 医的制酸药因副作用不宜长期使用;这就有赖于中医药以中和或抑制胃酸。要明确一点, 就是反酸症状的有无与实际胃酸分泌高低不成正比,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正常的病人并无反 酸症状,但其胃酸度仍可能很高。所以,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护膜制酸药,如选用乌贼 骨、瓦楞子、煅龙骨、浙贝母、珍珠层粉等。27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五、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和中药新药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一)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按症状轻重分为 4 级(0、I、lI、m),积分分别为 0 分、1 分、2 分、3 分。 主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 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原有症状消失; ②显效:原有症状改善 2 级者;③有效: 原有症状改善 l 级者:④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二)证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 1.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2.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3.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4.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三)胃镜下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治愈:溃疡疤痕愈合或无痕迹愈合; 2.显效:溃疡达愈合期(H2 期),或减轻 2 个级别; 3.有效:溃疡达愈合期(H1 期),或减轻 1 个级别; 4.无效:内镜无好转者或溃疡面积缩小小于 50%。28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概述: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分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可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嗳气,嘈杂,纳少,消瘦等。该病缺乏特异性症状,且症状的 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患者可无症状,相当于中医学“胃痛” “胃 痞”等范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 病分会)、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 深圳) 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暖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 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 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 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 糜烂、 黏膜内出血等, 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 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 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 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 Hp、慢性炎症、活动 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29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 参照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 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暖气频 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 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 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 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 瘀点、瘀斑,脉弦涩。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 10g、香附 6g、白术 10g、陈皮 6g、白芨 10g、乌 贼骨 10g、甘草 3g。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加减清化饮。选用绵茵陈 15g,黄连 6g,大黄 3g,枳实 10g,佩兰 10g,白芨 10g,乌贼骨 10g,三七 3g(冲服),柴胡 6g。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 6g、陈皮 10g、枳实 10g、竹茹 10g、黄芩 10g、 滑石 10g、乌贼骨 10g。 4、脾胃气虚证30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抗萎协定方。选用生黄芪 10g, 生白术 10g, 茯苓 10g, 佛手 10g,陈皮 10g, 丹参 10g,当归 10g。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选用黄芪 15g、干姜 5g、白术 6g、陈皮 10g、党参 10g、三七 3g、 白芨 10g.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 6g、麦冬 6g、玉竹 6g、乌药 10g、佛手 10g、 生甘草 3g。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扶正化积。 方药:扶正化积方。选用生黄芪 10g,炒白术 10g,绞股蓝 10g,当归 10g,白花蛇舌 草 6g,三七 1g(研粉冲服) ,穿山甲 1g(研粉冲服) ,生蒲黄(包煎)6g,五灵脂 6g(包 煎) 。 (二)中医外治法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1、针灸:针刺取内关、公孙、中脘、足三里等穴。肝气犯胃者加太冲、期门、章门 等穴;情志抑郁者加神门穴;食滞者加解溪穴;长期消化不良者加胃俞、脾俞等穴。灸法 选用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等穴,用艾条灸或隔姜灸。 2、推拿:掌摩胃脘部及天枢、气海、关元等穴位,按摩足三里、脾俞、胃俞等 穴,拿肩井穴。 (三)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 TDP 离子导入、 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四)护理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四、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慢性胃炎的难点在于病情迁延、 难以根治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 生。 难点之一:病情迁延、难以根治31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慢性胃炎患者往往在服药期间上消化道症状可减轻或缓解,但停药后症状又作,不少 患者认为本病不能根治,有的医生也认为要终生根治确实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饮食 不洁、幽门螺杆菌没有根除或重新感染,精神紧张,胃肠动力障碍,十二指肠液反流没纠 正,破坏胃黏膜屏障,这些因素致胃黏膜炎症逐渐加重甚或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或非典 型增生,病情加重。但临床上有的病人症状的严重与胃黏膜炎症的程度并不吻合,症状发 作、缓解与炎症程度亦无密切关系,炎症并不是引起临床症状的惟一原因,很大程度还与 胃的动力障碍和容纳性张力、对胃内容物敏感性增加等有关。所以在治疗上除了要根除 Hp.保护胃黏膜,制酸减少 H+弥散外。安定病人情绪、调整胃肠动力也显得非常重要。 理论上,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胃肠动力药有促胃动力和调整肠胃括约肌作用,临床上也有 一定效果。但事实上,不少病人用久了也不奏效,体虚病人用了会有头晕。或腹泻副作用, 影响了这部分病人依从性。因此,要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以中医的健脾养胃、行气降逆法 调整,守法守方,灵活加减,结合饮食、起居、精神的调理。评价疗效的标准要重视临床 症状缓解与消失与否。不应以活检病理中的炎症程度轻重作为惟一标准,这样才能增强病 人和医生治愈疾病的信心。 经过相当一段时期的中医药调整, 慢性胃炎是可以彻底治愈的。 难点之二:药物治疗不易阻断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易伴肠上皮化生与非典型增生, 这称为胃黏膜的癌前 病变。肠上皮化生系指胃黏膜及腺管出现肠腺上皮,根据肠化生上皮分泌黏液所含酶的不 同.采用生物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可将其分成小肠型化生和大肠型化生。小肠型化生的 上皮分化好.而大肠型化生上皮分化差,因此大肠型化生上皮与癌的关系更密切,可视为 癌前病变。非典型性增生系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及腺管结构偏离了正常状态,其增生的细胞 向不成熟的方向发展,介于癌前状态,尤其是重度非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已近胃癌,宣手 术治疗。对于上述两种胃癌前病变.目前尚无能明确阻断其进展的西药,即使找到导致个 体慢性胃炎的原因. 如针对幽门螺杆菌行杀菌治疗, 或针对胆汁反流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 对于降发的胃癌前病变也无济于事。因此,开展中医药逆转胃癌前病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 要。中医学认为,本病变多因慢性胃炎日久损伤脾胃,在正虚的情况下,气滞血瘀,内毒 由生。治疗宜益气养阴.行气活血,祛瘀解毒。正气充中,阴阳调和,气血通畅,癌前病 变就会逆转。临床上常用的益气药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养阴药有沙参、麦门冬、 生地黄、女贞子等:行气药有郁金、延胡索、佛手、木香等;祛瘀药有三棱、莪术、丹参、 桃仁等,解毒药有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等。只有不脱离中医辨证论治.在辨证施 治的基础上,适当选用上述中药,胃癌前病变是可以预防、阻断和逆转的。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32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主要症状(胃脘痛及痞满)的记录与评价。 按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一治疗后 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 (1)痊愈:症状消失。 (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 (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 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内镜下胃粘膜疗效评定 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 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 (1)痊愈:胃粘膜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 2 级以上。 (3)有效;胃粘膜病变积分减少 1 级。 (4)无效:胃粘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 4.胃粘膜组织学疗效评定 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 各单个病理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粘膜病理恢复正常。 (2)显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 2 级。 (3)有效:胃粘膜病理积分减少 l 级。 (4)无效:胃粘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 5.量表评价标准 以所采用量表(如 SF-36、PRO 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 定。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 1~7 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33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 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价标准”中“中医证候学”和“生活质量进 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胃镜、病理组织学”评价。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功能失调,或幽 门括约肌的关闭功能不全,引起胃和(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非一过性地反流入食管,经 过长期、反复的刺激而引起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纤维化等病变。本病以反酸、 烧心、胸骨后或心窝部烧灼样疼痛及间歇吞咽困难等为其主要症状,多数患者可与胃炎、 十二指肠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并存。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三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病、糜 烂性食管炎(也称反流性食管炎)和 Barrett 食管。在中医上,本病属于 “吐酸”“食管 、 瘅”“胸痞”等范畴。 、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 共识意见》 。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尚无对应固定中医病名。根据主证归属于“吐酸”“食管瘅”等范 、 畴。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 《中 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 (2006 年,三亚) 。 (1)临床症状 当患者出现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等典型症状,或同时出现咽喉 不适、咳嗽等食管外症状时,可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如能证实存在食管黏膜炎症和/或 反流,则能明确诊断。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可明确有无反流性食管炎(RE)及 Barrett 食管(BE)。 RE 的分级参照 1994 年美国洛杉矶世界胃肠病大会制订的 LA 分类法。 A 级:食管黏膜有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小于 5mm; B 级:一个或几个黏膜破损,直径大于 5mm,但破损间无融合现象; C 级:超过 2 个皱襞以上的黏膜融合性损伤,但小于 7 5%的食管周径; D 级:黏膜破损相互融合范围累积至少 75%的食管周径。 BE 的诊断主要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当内镜检查发现食管远端有明显的柱 状上皮化生并得到病理学检查证实时,即可诊断为 BE。34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二)证候诊断 1.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 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脉弦。 2.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 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3.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 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4.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半夜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 5.瘀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暖气,胃 脘隐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以上主症必备,加次症两项以上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柴胡、枳壳、黄连、吴茱萸、延胡索、白芍、丹皮、 煅瓦楞、香附、焦山栀、旋覆花、代赭石、甘草。 2.胆热犯胃证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方药:柴芩温胆汤加减。柴胡、黄芩、陈皮、姜半夏、枳实、竹茹、旋覆花、代赭石、 龙胆草、白芍、延胡索、甘草。 3.中虚气逆证 治法:健脾和胃,疏肝降逆。 方药: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柴胡、枳实、白芍、半夏、陈皮、 旋覆花、代赭石、砂仁、生姜。 4.气郁痰阻证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方药:旋覆代赭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旋覆花、代赭石、苏叶、苏梗、半夏、厚朴、 枳壳、茯苓、川芎、香附、陈皮、砂仁、甘草。 5.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延胡索、柴胡、枳35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壳、半夏、陈皮。 (二)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针刺治疗、注入式埋线疗法、烫熨疗法、循经重灸、穴位贴敷疗 法、药穴指针疗法等治疗方法。 1、针灸:穴位取足三里、中脘,依次施针补泻,必要时加灸。 2、穴位注射: 足三里方法选用阿托品注射液穴位注射,每次每穴 1-2 毫升,每 2 日 1 次,3 次为 1 疗程。 3、灸法:处方:中脘,足三里,神阙,气海,关元。 方法:艾条温和灸或雀啄炙,每次 30min,关元可施行艾炷隔姜灸,神阙宜隔盐灸, 每次每穴 5-7 壮,每日 1 次,适于胃寒、脾气虚。 4、外治法:磁贴穴位覆贴。 (三)预防调摄 1.情志调摄 胃食管反流病人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气郁结之象,所以保持心情舒畅尤为重要,宜 疏导患者,修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调节好心情,以利疾病早日康复。 2.饮食宜忌 (1)对于肥胖的病人,要控制饮食,平衡营养,尽快减轻体重。 (2)减少高脂肪膳食的摄入。 (3)忌食咖啡、巧克力、薄荷。 (4)禁烟、酒。长期大量摄入酒精。 (5)避免进食过冷、过热及甜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疼痛症状加重,导致病情反 复。 3.用药指导 避免服用可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的药物。 4.起居调摄 (1)由于反流易发生在夜问;睡眠时应抬高床头 15―20cm。 (2)睡前不进食,晚餐与入睡的间隔应拉长,不得少于 3 小时,以减少夜间食物刺激 泌酸。 (3)每餐后让病人处于直立位或餐后散步,借助重力促进食物排空,避免剧烈运动。 四、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之一:本病易复发 本病经治疗后可暂治愈,但由于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基本因素仍存在,故易复发。如何 防治本病的复发,成为本病的最大难点。理想的治疗是从根本上恢复食管和胃的动力,达36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到治病求本目的。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优越性。西医学目前已观察到强力抑酸对胃排空及 胆囊动力有抑制作用,在顽固的重度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长期予以质子泵抑制剂,但完全抑 酸对胃动力及胃内细菌增生有影响,不宜长期使用。因此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是通过中医学 的辨证施治来改善胃食管的动力。本病中医的病因病机关键是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 故适当选择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和胃降逆等治法,可逐渐改善 LES 的动力,达到根治的 目的。 难点之二:风、痨、鼓、膈是中医四大顽证,故属于“膈”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 也较棘手。解题思路:其一,不能见炎消炎,一味使用清热之品,应强调辨证施治。治疗 上紧抓脾虚肝郁气滞、脾胃不和的病机关键,着重调理脾胃、疏肝解郁,注意调摄患者情 志。其二,在抑制胃内容物反流时.可用旋覆花、代赭石,并配姜竹茹、清半夏等。其三, 解除胸骨后疼痛,在于抑制胃酸。可重用煅瓦楞、海螵蛸、白及等。胸膈不畅,可用威灵 仙、鹅管石畅膈。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 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 评价。 1.疗效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反流等典型反流症状)的记录 与评价。 显效:原有症状消失。 有效:原有症状改善 2 级者。 进步:原有症状改善 1 级者。 无效:原有症状无改善或原症状加重。 (2)主要症状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 980%。 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 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 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37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概述:心脏在正常惰况下冲动起源于窦房结,以一定范围内的频率发生有规律的 搏动并传布于心房与心室,引起收缩。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 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异常。心律失常有多种,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这、心律不齐及异位 心律等。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本病常见症状有心悸、乏力、头晕、晕 感等,亦可无症状。我国中医药学的古典著作中,类似心律失常证候的描述很多,散见于 “心悸”“怔仲”“眩晕”“晕厥”“虚劳”以及有关脉律失常(数、疾、迟、缓、促、 、 、 、 、 涩、结、代以各种怪脉)等病篇中。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 /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 (ACC/AHA/ESC 制定, 2006 年)。 (1)临床表现 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 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 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 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 QRS 波群,时限&O.12s,其前无 P 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 偿间期,T 波方向与 QRS 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 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 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 2 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 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 2 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 续 3 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 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 且偶联问期固定者, 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38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室性早搏。若室性早搏在同 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 ①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 示&5 次/min,DCG 示&30 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 示&5 次/min,DCG 示&30 次/h; ②按形态分类 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 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 多形(联律间期相同, 形态迥异): 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 但配对间期相等。 (4)病情分级: Myerburg 室性早搏危险程度分级 室性早搏的频率分级 0无 l 少见(≤1 次/h) 2 偶发(卜 9 次/h) 3 常见(10 一 29 次/h) 4 频发(≥30 次/h) 室性早搏的形态分级 A 单形、单源 B 多形、多源 C 连发、成对(2 次连发) 成串或连发(3―5 次连发) D 非持续性室速(6―30 次连发) E 持续性室速(t&30 次连发) (二)证候诊断 1.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 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2.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结代。 3.阴阳两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 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 4.痰瘀互阻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 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5.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目时容 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6. 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39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方药:生脉散加味。生晒参、麦门冬、五味子、黄精、百合、天门冬、生地、茯神、 远志、石莒蒲、龙齿(先煎)、炙甘草。 中成药:稳心颗粒等。 2、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神、远志、木香、炒枣仁、 石菖蒲、浮小麦、炙甘草。 中成药:归脾丸、补心气口服液、安神补心胶囊等。 3、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西洋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阿胶(烊化)、桂枝、 当归、黄芪、元胡、甘松、炒枣仁。 4、痰瘀互阻证 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当 归、赤芍、瓜蒌、元胡、甘松、苍术。 5、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当归、生地、牛膝、桔梗、赤芍、桃仁、红花、川芎、 枳壳、酸枣仁、鸡血藤、丹参。 6、痰火扰心证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丹皮、郁金、远志、 石菖蒲、焦山楂、全瓜蒌、胆南星。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择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内关、神门、心俞、膻中、厥阴俞,每次选用 2~3 个穴位。 配穴:气虚加脾俞、足三里、气海;阴虚加三阴交、肾俞;心脉痹阻加膈俞、列缺;40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阳虚加关元、大椎;痰湿内蕴加丰隆、脾俞:阴虚火旺加厥阴俞、太冲、太溪。患者取卧 位,用平补平泻法,得气为度,留针 20~30 分钟。 2、耳针疗法 选穴:心、交感、神门、皮质下、肝、内分泌、三焦、肾。 方法:每次选 3~4 穴。中度刺激,留针 30~40 分钟。留针期间捻针 3~4 次,每日 1 次。 (四)护理 起居:居室环境安静;生活起居规律,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饮食:应适当的饮食调养,可辨证选用红枣、莲子、银耳、黑木耳、牛奶等食。水肿 者,低盐或无盐饮食,适当限制水的摄入量。戒烟忌酒,限制茶、咖啡的饮入量,忌食辛 辣刺激性食品:体胖者应清淡饮食,忌肥甘厚腻多形之品。 调整心态,减轻紧张情绪,避免精神刺激。当病人心悸发作时,患者常心情恐惧,最 好有人陪护,使病人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四、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心律失常变化往往比较迅速。在猝死病人中,大多数由于心律失常所致。怎样防止心 律失常者这些突发情况的发生,是临床工作者最重要的问题,尤其是从事中医心血管专业 工作者,对此更为关注。我们的对策是:①提高认识水平;⑦掌握应急本领,做好应急准 备;③发挥中西医持长,治疗难治性心律失常。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的室性早搏,如无 明显症状,无需治疗。有症状时,应先向病人解释,减轻其顾虑,并避免过度吸烟、饮洒 及喝浓茶、咖啡等。对伴发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应针对原发病治疗,有诱发心律失 常的因素存在时,应采取措施消除。对有潜在危险性的室性早博,应积极治疗。急需控制 的室性早博可静脉给药,首选利多卡因。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 2002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童,证候积分减少&30%: 2.西医疗效判断标准:参照 1979 年全国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 究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判断标准》制定。 显效:室早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ECG 示&5 次/分,DCG 示&30 次/小时)。 有效:室早发作减少 60%以上(时间和次数)。 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二)评价方法41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1.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2.西医疗效评价:按照西医疗效评价标准以自身症状积分及 DCG 的结果评价。 3.生活质量评价:基于病人结局报告的 PRO 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SF-36 健康简表) 评分进行评价。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一、概述: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各种病毒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性 病变。临床表现不一,约 89%以心悸(心律失常)为主要症状。其中轻者为胸闷胸痛、心 悸、乏力、恶心、头晕;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猝死。发病前第 1 天到 2 周 内可伴有发热、咽痛、咳嗽、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相当于“时行感冒”“心悸”“惊悸 、 、 &、 “怔忡&、 “胸痛”等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66 ―2008)。 (1)主要症状:心悸、胸闷或痛。 (2)次要症状:气短、乏力、心烦、头晕、纳差、口干等。 (3)发病前多有病毒感染。 (4)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下。 具备 2 个主症,或 1 个主症 2 个次症,结合诱因、年龄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 《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 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中国循环杂志一 2001 年 4 月)。 症状与体征:在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后 3 周内出现心脏表现,如出现能用 一般原因解释的感染后严重乏力、胸闷头晕、心尖第一心音明显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 包摩擦音、心脏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阿一斯综合征等。 (二)证候诊断 (1)邪毒犯心证:心悸气短,发热咽痛,胸闷不舒,纳差乏力,舌红苔白,脉浮数或 促。 (2)湿热侵心证:心悸胸闷,寒热起伏,全身肌肉酸痛,肢体乏力,恶心呕吐,腹痛 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结代。 (3)气阴两虚证:心悸不安,胸闷或痛,或咽红,自汗倦怠,疲乏无力,口干少津, 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弱。42 中医院优势病种诊疗方案(4)心阳不足证:心悸怔仲,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头晕多汗,甚则肢体 浮肿,呼吸急促,舌质淡胖或淡紫,脉缓无力或结代。 (5)气虚血瘀证:心悸不安,胸闷或心痛,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或青紫,舌苔薄 白,脉沉缓、沉涩、缓滑或结代。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邪毒犯心证 治法:清热解毒,佐以活血。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山栀子、牛蒡子、丹皮、竹叶、桔梗、 赤芍、丹参、甘草等。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等。 (2)湿热侵心证 治法:清热化湿,宁心安神。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陈皮、石菖蒲、茯苓、郁金、苦参、黄苓、黄连、 板蓝根等。 (3)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生脉散加减。太子参、黄芪、当归、麦冬、五味子、丹皮、菖蒲等。 中成药:补心气口服液、参松养心胶囊、稳心颗粒、荣心丸等。 (4)心阳不足证 治法:温振心阳,宁心安神。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桂枝、甘草、党参、黄芪、龙骨(先煎)、牡蛎(先 煎)、淫羊藿、巴戟天、酸枣仁、茯苓等。 中成药:补心气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年盗汗多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