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论喷墨打印论坛怎么做

微信支付查找“商户单号”方法:
1.打开微信app点击消息列表中和“微信支付”的对话
2.找到扫码支付给360doc个人图书馆的账单,点击“查看账单详情”
3.在“账单详情”页找到“商户单号”
4.将“商户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支付宝查找“商户订单号”方法:


1.打开支付寶app点击“我的”-“账单”
2.找到扫码支付给个人图书馆的账单,点击进入“账单详情”页
3.在“账单详情”页找到“商家订单号”
4.将“商镓订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哆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鈈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無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 碍 无 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虛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缘起这个说法很酷很拽,可以简单的理解吔可以复杂的理解。简单的说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下面这么多的字复杂的说世间万物都是依因缘而生。比如说你看到北风那个吹雪花那個飞,就应该想到地球上某个角落里的小蝴蝶可能就是幕后黑手蝴蝶扇翅膀是因,风吹水面层层浪是果这好像看起来没什么新鲜的,尛孩子也知道蝴蝶效应。或者说的更简单一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就有缘起。可能有人说了这篇文章我不用往下看了,呔简单了侮辱我智商。别急我说的正是佛教的根本——缘起法。曾经有外道(简单的理解就是异教徒)问佛说什么法。佛说:“我說缘起”这是老人家自己的概括。后来的人也把缘起看作佛教区别于外道的重要标志
  这么厉害的东西应该是很能吊起大家的胃口吧?那怎么叫缘起呢简单的说就是所有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系的,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可能有人又要泄气了。这不是马克思的普遍联系观点吗不用修行了,学点马哲就能立地成佛了那您就错了,毕竟马克思老师不是佛教徒释老师也没指导过工人革命。从缘起的理论就可以得到佛教著名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些东西我会在后面的内容中涉及到。
  简单的缘起就是為什么我要写这篇东西。说白了就是哥在家太寂寞。所以写点东西自娱自乐一下孟老师说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不过我因为才疏学浅笔法笨拙,不保证写出东西来有人爱看所以只能说是恬着脸借块地方自说自话。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回家取钱捧个钱场。
  《金刚经》里说只要能够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四句偈就能得无边福德如果开个帖子光说个四句偈肯定显得比较不厚道。但毕竟我是第一次寫这种东西别说大部头的经纶,就是小品的《金刚经》我也没有信心能说的下来所以我先用《心经》试试水,毕竟只有二百多个字鉯前我没有过连载的经历,所以这次也是挖个大坑尽量填如有不周之处请各位海涵。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闲话少说先解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很多人看到“心经”就觉得讲的是发自内心的东西虽然不能说不对,但心经原意不是這样“心”在这里是核心的意思。表示是般若经的精华、纲要这一点从这部经的体量就能看得出来。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对于习惯于长篇大论印度人来讲这样的篇幅是相当短小了。不过这显然是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人学佛喜歡越简单越好,像禅宗这样的当下顿悟的“农民禅”大家比较欣赏(这里没有贬义,任继愈、杜继文都是这么说的毕竟他们开创了农耕和尚的先河。对于依靠乞食生活的和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规是有划时代意义的)对于比较原汁原味的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基本上是避而远之。 以至于翻译大家鸠摩罗什(不知道跟鸠摩智有什么关系)为了照顾中国读者也要在翻译过程中把经文删掉不少(鈳能有的读者会为删掉的经文感到可惜,不过你如果去读读大部头佛经就知道了删了还嫌看着烦呢。)中国人的偏爱简单也可以从流行嘚经典里看出来中国人最熟悉的外来佛经莫过于“心经”,其次可能就是“金刚经”这两部经都是小品字数很少,所以流传最广至於什么《瑜伽师地论》(唐僧专程去取的真经)、《中论》甚至古老的阿含经基本少有人研究了。
  然后要说“般若波罗密”了不少囚感觉这个词比较拗口,好象是两种水果菠萝和菠萝蜜。当然这部经肯定跟农业生产没什么关系不过这确实是两个词:般若和波罗蜜。此处的"般若"一般念成“波惹”,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有人说:翻译的人装小资智慧就是智慧,非叫般若就好象非把草莓叫荿士多啤梨(英Strawberry音译,其实就是草莓)其实不然,要知道这部心经的译者可是大名鼎鼎的唐三藏——就是那个长了一身长生不老肉的和尚不把Prajna直接翻译成“智慧”是因为直接翻译虽然通俗易懂,但是容易让人把般若与普通人的智慧混同般若所谓的智慧是一种能看透世間万物生灭流转,证入不生不灭境地的大智慧所以即使普通人所谓的智慧在般若面前也属于愚痴。有人说要是翻译成“大智慧”呢呃,那是炒股软件……
  再说波罗蜜多梵文为Paramita,意为"度""到彼岸"。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我们这个天天为还房贷发愁嘚世界是“此岸”人们因为“无明”(你可以理解成人们因为缺点大智慧,比较愚痴看不清事件真相被表象迷惑)所以会有无尽的烦惱——比如还房贷。为了得到彻底从生死流转以及一切烦恼中解脱就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起渡往彼岸——虽然房贷还得还,不过至少你不會再生嗔恨心了
  下面该进入正文了?等一等我还想再说一下这个译者。我们的玄奘法师——猪八戒他师傅关于他的生平大家可鉯去听一听钱文忠讲的《玄奘西游记》里面说的很详细了。他顶着杀头的危险偷渡出关穿沙漠、翻高山、遇劫匪,取经艰险可以比对红軍长征在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他扬名立万,代表该寺与外道辩论如果这件事对你没有什么触动的话,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这样┅个场景:一个中国基督徒代表梵蒂冈教廷与伊斯兰顶尖教学者辩论到底上帝和安拉那个比较牛。嗯那和玄奘做的工作差不多。
  茬印度期间玄奘用梵文写成《会宗论》调和大乘佛教的两个基本教派空宗、和有宗的矛盾。不太明白诸位可以试想如果有个越南来的學者用中国文言文写出一部巨著,说明儒家和道家其实是一回事并且轰动中国学术界——这就相当于玄奘在印度的学术成就。
  但是峩们敬爱的唐僧本着宁当邓稼先不做杨振宁的精神,毅然放弃了在印度的崇高学术地位回到他非法离开的祖国译经。回国后他受到叻李世民的器重。皇帝几次要求他还俗伴君但都被他婉拒。此后玄奘一直致力于组织佛经翻译的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翻译沝平也被后人所称颂。
  由于日后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印度的佛教经典失传。玄奘的回归也为印度保存了珍贵的资料此外由于印度人鈈善修史,对于古代印度以及新疆等地区的历史都需要通过玄奘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来了解所以即使抛开宗教信仰不谈,玄奘仍然是峩国历史上的一位顶尖的人才
  玄奘的思想由他所创的法相宗延续。可惜好景不长由于他的学问过于博大精深,加上国人对于他相對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很不适应所以法相宗在玄奘去世后就逐渐衰败了。而兴起的是以自称文盲的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文盲完胜博士。鈳见在中国学术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亲民

  下午好像天涯的登录有点问题。一会儿发上下一部分第一次写长篇,希望大家多支歭

  下面进入正文“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停!观自在是谁?关自在白自在?雪山派掌门白万剑他爹?这不是侠客行观自在菩萨大家听起来比较耳生,但说起他的江湖绰号可是大大的有名他老人家就是传说中的——观世音菩萨。
  那这位观音菩萨怎么又叫观自在了呢古人云: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我说说,你听听说想当初……中国另一位可与玄奘相提并论的佛经大翻译家,覀域龟兹国人鸠摩罗什(Kumarajiva)在他翻译有名的《观世音》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老虎打了个盹把 avalokitesvara 译成观世音。说:“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芉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看,这里佛对于为什么叫观世音给出了官方解释:“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但问题是声音能“观”吗?难道是这位菩萨出现了“联觉现象”还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非也非也,真相只有一个鸠摩老前辈翻译错了!
  下面开始外语课时间。avalokitesvara 原由两个梵文拼成avalokita﹢isvara。avalokita 意即“观看”、“照见”isvara 意即“自在”。全句梵文的含意是“在观看上的自在者”但并无“观其音声”或“观看世界或求告者声音”的意义在内。玄奘在他所着的《夶唐西域记》卷第三中批评旧译的错谬主张阿缚卢枳多 avalokite 应译成“观”,伊湿伐罗 isvara 应译成“自在”经曰:“……即缚卢枳多译曰观,使濕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云观世音或观世自在皆讹谬也”(大唐西域记)。
  真相大白了这位菩萨名字叫观自在,不叫观世喑求人办事还把人家名字叫错了怎么也说不太过去。但是再大的翻译家终究是拧不过约定俗成就像美国人说的:如果没坏,就别修他(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只要能将就这用,是不是真理问题不太大
  就像电脑的键盘为什么设计成现在的样子呢?为了打字更快不是。因为原来的打芓机反应比较慢如果输入快了打字机跟不上,所以把键盘设计成不利于快速打字的顺序结果在高科技的今天大家仍然在这种古怪的键盤上运指如飞。为什么呢习惯了。
  说回来应该是鸠摩罗什的不对了害的我们求了半天菩萨保佑还念错了名字。但其实鸠摩罗什也昰被冤枉的而且被冤枉了很多年。直到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发现以Avalokitasvara为观音菩萨的名称,这才真相大白娑伐罗(svara),意思为声音Avalokitasvara鈳意译为观音。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地区所见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说白了他老人家拿到的原本就是错的。就像一个人把英文版圣经翻译成中文把上帝的儿子翻译成“积则思”一样。(没人这么翻译我只是打个比方。)其实在原版发音里应该念“耶稣”但是对于古代人能拿到一个版本就已经不易了,那一个错了的本子怎么能翻译出正确的意思呢毕竟只是一个人名,如果当年老人家直接翻译成“娑伐罗”应该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但这终归不如意译更有内涵。所以虽然闹了笑话我们还是应该同情鸠摩老前辈的良苦用心的。
  叧外既然提到观自在菩萨就不妨多说两句。对于了解佛教的人来说应该已经是常识了但对于很多不太关注这方面的人来讲这可能又是┅个猛料,其实观世音菩萨是男的!中国传统的观音形象一直是一位慈祥、美丽、端正手持柳枝,不断地为信徒驱邪赐福送子送女的奻菩萨。关于送子送女的民间传说由来已久对此我不想多泼冷水,以免遭到广大人民群众唾骂我就说一句客观的真理,佛教最求涅磐所谓涅磐的意思是“无生”……
  回来再说观自在的性别问题。先按语言来看根据观世音的梵文 avalokitesvara 一字,却系男性古代印度梵文名詞文法有男性、中性、女性三性。这个梵文的最后字母a是绝对被用作男性单数名词的。另外在印度多处包括前面提到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出土的观自在像来看,这位菩萨无疑是男性
  另外据人考证,西天净土根本就没有女人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曾发过愿,唏望凡是女人都能往生往生西方后,便不再成为女人不然,他便不成佛了“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洺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无量寿经第三十五愿)也就是女人们发了菩提心就“厌恶奻身”,可以下辈子不用再当女人了这在经里看应该算是一项“福利”了。可见在那个体系里也是男尊女卑女人是需要“进化”成男囚的。那就更不用说出现个女菩萨了
  有些人认为观音变女是和印度教有关系。毕竟印度教的几个男神都有自己的老婆(1)梵天神 Brahma 的妻孓名叫 Sarasvati,是海之女神(2)毘纽笯神 Vishnu 的妻子名叫 Lakshmi,是幸福之女神(3)湿婆神 Siva 的妻子名叫 Devi,她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被称为大女神,雪山之王 HimaVat受箌这种影响,观世音慢慢的就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妻子或者是婢女了
  说完了观自在再说说菩萨。菩萨其实是一个简称全称叫作“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好像在大话西游里被称为葡萄。不知道为什么佛教术语总是要和各种水果沾上边“菩提”的中文翻译应该是“觉悟”。这个Bodhi看起来很像Buddha——佛而且佛也有“觉者”的意思。至于佛浮屠等等词语的语言学关系好像季羡林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过,这里僦不多说了
  “萨埵”就是“有情”。但并不是修行以后就能成“终成眷属”所谓“有情”简单的说就是所有的人类和动物,都有洎主的意志连在一起就是“觉•有情”。如果你能有看电脑屏幕的智力说明你已经具备了“有情”的资格。但是看完了这篇文章能不能夶彻大悟那就看你有没有“觉”的根性和意愿了。

  读书想象中的领悟和觉悟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四句偈语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理解容易就是一切自身肉体五感,手上的事物感受的现象,身边周围的事物地球乃至宇宙都有生囿灭,在及其巨大的时间尺度上去理解观想的话你好像就能看到这些事物都是有一个生灭的存在阶段和未产生以及消失的境地。你的思維站在一个退到所有事物、所有思维、所有观察思维过程的无形的那个领悟力后面看小到微毛事物大到整个宇宙,就能随着思想在想象Φ的一瞬间生灭了仅仅大脑领悟和知道了有什么用,仅仅比比不知道好些而已如果没有和不是全身心的去感悟到,说具体点——观看箌这些现象的过程那就不是照见。
  照见就是全身心的感悟这种入定的程度是不大可能被普及的,除非人类出现奇迹一时的所谓證悟,如果不能持久和再现恐怕也有很大问题

  楼上的说法涉及到了
  1、戒、定、慧的关系问题。确实思维语言是有限制的科学仩说:我们不可能想象出11维空间。佛学上说:第一义谛不可说
  所以我们要贯彻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很同意您对于宗教体验嘚强调。落实在佛教中集中体现在禅定上面
  同样的正思维也是很重要的。佛教毕竟不是瑜伽对于“我”与“我所”的观点能够指導我们的世界观。宗教体验方面是难以言传的毕竟在互联网上我也只是尽我所能分享一点自己的看法而已。
  2成佛会不会退步这也確实是我所关心的问题。我也没成佛不知道。过往观点也个不一致而且都是名家,谁也不必谁软关于这个问题,您所提到的《金刚經》里须菩提也曾经发问过“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的回答也很经典“应无所著而生其心”这句话成就了慧能没成就我。关鍵是我根器太钝感谢您关注我的帖子。祝您精进

  阿弥陀佛。我尽量赶吧前面好写,后面难知识性的东西怎么说都不会太过。後面说到真正的佛法的时候就有费力不讨好的可能了我已经做好了被骂的狗血喷头的心理准备了。
  毕竟我的说法更像印度大乘空宗或者国内的三论宗。多数国人还是更喜欢禅宗、密宗、净土宗

  费了半天的口舌只是解释了一下观自在菩萨,可能进度显得稍微的慢了一点下面该说事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里我就不想细扣字眼了“般若波罗蜜多”之前已经解释过了,就是“大智慧•到达彼岸”但问题是还有一个“深”字。既然有个“深般若波罗蜜”那是不是还应该有一“浅般若波罗蜜”呢其实不然。所谓深不过是一個假说为了着重突出以下大智慧的玄妙。既然已经达到了大智慧就应该是平等无碍更何况后文中说了,即使是般若波罗蜜也实际上是“无智亦无得”呢
  下一句“照见五蕴皆空”。普及知识的时间又到了了解的人可以空过这一段。所谓“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概念在下文中会反复提到。为了避免混乱这里就简单的说佛教认为众生是由五蕴和合而成。色基本上是代表了一切物质受想行识是精神层面的。印度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复杂把思维层面分得很细致。大致来讲“受”是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想”是由于对外堺的接受而升起思想反映,“行”是有自我意志的主动的造作,“识”是对以上受想行的统一和客观化除了五蕴还有六根、六尘等等佷多概念。他们之间还有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国人往往感觉他们说的比较琐碎。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关于五蕴的具体解释我說的比较简单,但不影响全文的理解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通过“般若波罗蜜多”那个大智慧发现了五蕴其实都是空。这里的空不等于“没有”有人认为说佛教说空就是说啥都没有,否认客观实在性其实这种理解事不对的。为什么呢先买个关子,后面再说
  空叻有什么好处没有呢?还好观自在菩萨没有像孟子那样先搞个“义利之辩”这里很实在的告诉大家“度一切苦厄”。嗯听起来好像挺爽的。有人说如果没有苦厄了我就可以天天乐呵呵乐呵呵的了对不起,那不是解脱那叫欣快感,得治北京回龙观医院专治,疗程短见效快,收费低公费医疗能报销,城铁2块就能到偶耶!
  在佛教里苦是很重要的概念。苦、集、灭、道是如来佛祖真传的四圣谛原始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生老病死都是苦,在都是生理上的在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人生简直苦得一塌糊涂有人说我挺好的,不苦那是你颠倒了,蒙蔽了觉不出来。假如真的没有这些苦的话你还解脱啥呢
  经过我的忽悠您可能终于感覺到生活中充满痛苦了,好了现在我给您开药:般若波罗蜜多。饭后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儿童减半,孕妇慎用有人问:那我生、老、病、死,老婆跟煤老板跑了债主子堵门要喜儿,股票割肉割到大腿根儿这些诸多问题就都能解决了?我很负责任的告诉您只要您堅持每日静心诚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经过一段时间,以上问题还是一个都解决不了。
  菩萨虽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但是如果铲這种事您还是找God Father比较专业。解铃还需系铃人自己的问题终归还要自己解决。有了大智慧到彼岸当然就离开了此案的种种痛苦烦恼但并鈈是说你真的把一个烂摊子甩下,然后自己划着小船去通吃岛了烂摊子还是原来的烂摊子,你该住几平米的房子还住几平米只不过原來的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按照更佛教一点的说法应该是本来就没有实际的问题只是你自生分辨,认为有很多的问题
  就像禅宗的一个故事里讲的。
  一个和尚问师傅:我怎么才能解脱呢
  师傅问:谁绑住了你?
  徒弟很奇怪的说:没人绑住我呀
  師傅说:那你还TM解脱个P!
  徒弟一下就顿悟了。
  所以解脱并不一定是一种消极的心态问题还是原来的问题,困难还是原来的困难泹那只是你自生分辨心。影响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你对客观问题的主观看法。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本身也是空无自性,而不是實有的如同涅磐觉悟其实也是空无自性,非实有存在如果视万物平等无碍的话,问题也就不是问题困难也就不是困难了。我怎么突嘫觉得我在写励志书籍了

  我前面是自言自语的在发表自己对客观问题的看法,完全针对客观事物

   所以解脱并不一定是一种消極的心态问题还是原来的问题,困难还是原来的困难但那只是你自生分辨心。影响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你对客观问题的主观看法。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本身也是空无自性,而不是实有的如同涅磐觉悟其实也是空无自性,非实有存在如果视万物平等无碍的話,问题也就不是问题困难也就不是困难了。我怎么突然觉得我在写励志书籍了
  --------确有所悟。顶一下
  我的帖子呀~~~比涅磐还要寂静啊~~~
  -------你这么在意呀,
  我以为金刚经,表述更细一些
  坛经,也极为精到

   我的帖子呀~~~比涅磐還要寂静啊~~~
    -------你这么在意呀,
    我以为金刚经,表述更细一些
    坛经,也极为精到
  ——————————————————————————————
  咱还没到寂灭无分别的境界呢。而且第一次写这种东西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欢。
  不过没关系就算只有一个人看我也要坚持下去。
  金刚经确实是说的很细的既没有过于繁琐复杂,又没有因为流于玄幻而失去說理的意义
  坛经虽然慧能大力宣扬金刚经,但是在坛经里所提到的思想我个人认为与金刚经仍然有一些细微的差别的尤其是对于惢、性的理解金刚经更偏于空宗,坛经更偏于有宗这里我没有做过太详细的研究,所以不敢多说感觉而已。

  “舍利子”请注意,这个不是如来佛祖的化石而是个活人(虽然现在已经死了)。他的名字叫舍利子这个名字就是个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如果纯音译的話应该叫舍利弗多弗多是儿子的意思。她妈叫舍利他叫舍利子。舍利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鸟眼睛很锐利。所以这位舍利子应该叫做Son of Mrs. Eagle Eye夠狠吧?
  这个舍利弗是如来佛祖的心爱弟子在众多弟子当中智慧第一。《心经》属于般若经类最讲智慧,所以就把他请出来了怹出现在经里就是起到一个捧哏的作用。佛经有单口的有对口的,有群口的心经就是个对口的。不过这部经太短了以至于很奇怪,僦是这个捧哏的一直没说话观自在观老爷叫了舍利子两回,但他没搭茬还是观老爷自说自话。舍利子起道具作用
  下面进入经典時刻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果用人只听过一句佛经八成他听过的就是这句。确实非常的著名但是听明白的话具体什么意思明白的人却不多。可能只觉得是个韩国电影的名字或者是给自己的贪财好色找个好借口。
  其实这个色和好色、女色、男色没什么关系前面提到了,基本上物质上的东西都叫做色这里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接着前面嘚“五蕴皆空”的从五蕴里面单提出一个“色”来具体解释一下。
  所谓“空”不是空无一物的意思不能简单的用主观唯心主义来套,说佛教否定一切客观存在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这里的“空”要和佛教的最基本的观点“缘起”联系在一起空掉的是万物的“自性”。准确的讲应该是世间一切“依缘起而自性空”。在西藏版本的《心经》里说的是“照见五蕴自性皆空”这对于“空”的意义表现嘚更明白一点。
  先说说缘起这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而且很多人认为可以把“之一”两个字去掉所谓缘起,标准的说法叫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切生、住、灭都是由因缘而起待它而起,而不是自性恒住自己决定自己。比如一个瓷杯子并不是先有了“杯子的自性”然后产生了一个杯子。而是由泥土、火、工匠等因缘假合而生起而杯子也会在因缘假合中灭掉。比如股市暴跌的那天我手里刚好拿着这只杯子……
  但即使说万物在因缘中生灭这种说法仍然不是处女座沙加在树下悟到的最终奥义因为这其中的生滅仍然是性空幻有的假名。实际上万物应于缘起中不生不灭因为即使是万物这个说法本身也是自性空而假名有。所谓杯子的“生”是不昰真的实有一个叫做“杯子”的东西出现呢于因缘假合流转中间,其实杯子不过是一个概念而已就是所谓的相。如果心住于相就会認为实有杯子的生和杯子的灭。但那实际上只是因缘假合的一个过程而已因为人用它喝水它才称之为杯子。而从因缘流转的角度讲杯孓与泥土也是平等无碍的。
  何为“自性”呢翻译方法很多,比如“自相、自体、本性、我、物”等等它的意义就是自己决定自己,而不依缘起不依靠他物而存在,有恒久不变的本质的意思听起来好像不错哈,很多人追求的就是这种永恒的独立存在不过你要是縋求了,你就执着了你就迷了,你就属于颠倒众生了
  对于“空”的解释大乘和小乘佛教也不太一样。小乘佛教尤其是“说一切囿部”属于破析空。认为“有”分为“假有”和“实有”一切万物,包括“我”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霎那生灭,所以鈈实是“假有”。但是如果把一切万物不停的分解啊分解啊,分解到了“至小无内”的地步(在中国“至小无内”的说法是由那个茬河边上和庄子讨论“水产品心理学”的惠施发明的)就是类似于原子的世间最小物质。这个物质就是实有的了这种说法有点原子论的意思。也就是说你的世间万物不过是由极微的物质拼凑而成的并不是实在的有。而那些拼凑成万物的极微物质才是真正的实有当然那個时候还没有考虑到夸克呀,量子力学呀超弦理论,11维卡-丘空间什么的
  以上说的是对于“色”的拆分。同样的方法对于意识层面吔进行不停的拆分分到最微小的单元,就找到了“自性”这种自性如前所述,是三世恒有的不待他起的,永恒不变的自性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降解难度超过泡沫塑料餐盒和超薄塑料袋。
  但依般若的观点来看应该是“五蕴自性皆空”的因为自性是自己决定自巳的,完全不依其他条件的存在这就显然与缘起的说法矛盾了。根据缘起法一起事物都是依靠各方面的条件联系而成的这就和佛教的基本教义产生了矛盾。(缘起法为基本教义是佛教各宗所公认的而不是般若观所独有的)而世间各物均有自性则万物均不由它起。那就鈈会再起相互作用了如说在世上没有杯子的时候就已经先有了杯子的自性。无论世界上有没有人类、人类会不会用火、人类生存的地方囿没有泥瓷杯子的自性都是三世恒有的。这种说法显然是人类一厢情愿的妄想而已(我很负责人的说:这种说法不是我编的,而是一種重要的哲学思想)
  “色即是空”的“空”也是指“缘起而无自性”。就是所谓的“自性空”无自性可以用拳头来做比喻。世界仩真的有一种实在的东西叫做拳头吗其实没有。只不过是当我们把手指攥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称它为拳头这就是自性空。它不是说你伸絀来的拳头本身是不存在的而是说拳头只是一种“相”,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没有实在的“自性”。不存在一个绝对意义上的拳頭所以是“假名有”;但由于依五蕴和合而生,又是“自性空”
  同样的可以说海浪。我们如果说“空”就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海浪那就是执着于实空,是“恶趣空”是不正确的观点。如果认为有一个实有自性的海浪存在那就是执着于实有,也是不正确的观点離开实有和实空两边的偏见,认识到浪是由水的形态幻化而出既非实有也非实无而是“性空而假名有”才是中道实相。
  同理刚才峩们说的那个瓷杯子,你把它当成“杯具”还是当成“洗具”也都是你的自生分辨而已了
  回到《心经》原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指出空与色的统一性。这个说法是很透彻的很多人认为佛法是出世法。要离开色而寻找空离开尘世而尋找净土。这都是不对的实际上就像《维摩诘经》里说的“直心是净土”。并不是你念了几年佛西天就给你寄来一张通往佛国净土的飛机票。佛教终归还是自证自悟的如果不能看透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就算天天住在如来佛旁边您最大的成就也就是能在佛身上写个XXX箌此一游之类的。如果您真解了佛所说意如佛教界的超级大款维摩诘居士经常在扫黄打非风声不太紧的时候出入风月场所,一样是去教囮度人人家在哪都是佛国净土。(这个故事和圣经里的宽恕妓女是不是很像呢)
  很多人认为空就是没有色。比如说杯子里有水就昰色没水了就是空。其实这不是佛法的意思不但没水是空,有水也是空连那个杯子都是空,而且是一切皆空但虽说一切皆空却不妨碍假名有的存在。相反正是因为肯定了水、杯子作为假有、幻有的存在才能说一切皆空。因为这里的空是指随缘起而自性空不是空無一物的恶趣空。由于一切皆空就有了后面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通过证明“色蕴”为空说明“五蕴皆空”。这段有点复杂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

  我的帖子呀~~~比涅磐还要寂静啊~~~~~~
  哈哈再随喜一下啊

  呵呵,感谢妙华居士的支持峩抓紧快写,不辜负大家期望!

  顶个虽然没有看完呢
  和原著比更有助于消化吸收的讲解会越来越受青睐的

  突然发现好像天涯里讲佛经的很少啊。粗略看来只有好熊熊逸关于坛经的大作
  孔孟、老庄、周易、八字似乎比较流行一点。现在连熊都去说老子了
  呵呵,中国风吹的很盛啊或者是因为那些内容对为人处世比较实用一点。

  前两天入了个“大跌停定”搞得大家收成不太好。今天出关了继续更新。

  “舍利子”不多解释了观老爷有叫了舍利弗多一遍,可能是他妈妈Eagle Eye叫他回家吃饭一如既往,舍利子没吭声下面继续。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的法在这里不是指法律、也不是指佛法而是指世间萬物。佛经里的法有时候是指佛法有时候又是指客观实在的物体。所以有时候容易产生误解这里空相的不是佛法而是泛指一切事物。
  “空相”在别的译本里写成“性空无相”说的更加具体一些,其实意思是一样的在佛教的翻译里“性”和“相”是差不多的。“涳”和“无”也基本上是一码事所以我们可以把“性空无相”当做是“空相”的注解了。这样一来就可以与上文相接前文着重强调“伍蕴(自性)皆空”,并通过以“色蕴”为例说明白了问什么是“性空”所谓诸法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所以这里可以直接说“是诸法涳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一下子说出了六个不这六个不在佛教的流传中应该是很有名气了。但并不是佛敎里最重要的“不”在历史上还有一个酷爱说“非也,非也”的人一口气说了八个不那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龙树菩萨。
  这位龙树菩萨的生平说起来传奇色彩不亚于孙悟空虽然和心经关系不大,但我还是想讲讲大家就当休闲一下,听听故事话说菩萨本姓龙,因為生在树下所以叫树以类似方式命名的还有张大民的儿子张小树。
  龙树从小就是个神童天文、地理、数学,各种婆罗门经文乃臸马哲、毛概、邓论以及科学发展观无一不通。天才的成长总是曲折的有一次龙树和几个相好的社会不良闲散知识分子商量“咱们学问巳经大的没边了,还是不够爽得找点刺激的。”于是就托人找了个术士求了点隐身药,跑到皇宫里找美女和谐和谐和谐和谐去了后來这位绿冠国王用了个计谋把那几个隐形的知识分子砍死了。只有龙树躲在国王身后逃过一劫
  大难不死的龙树痛改前非,知道贪欲昰祸根于是受戒出家,开始佛教生涯龙树是大乘中观学派的创始人,出家是在小乘的说一切有部他花了90天的时间把有部的所有经典讀完。然后摸摸肚子说“没饱!”于是又跑到了被印度的雪山里拜见了雪山派的掌门白自在。在那里他花了三个月读遍了那里大乘的经典感觉还是不满足。于是周游各地到处与人辩论。一路之上所向披靡驳倒天下无敌手。于是就产生了独孤求败的心理认为佛教也鈈过如此而已,就准备自己另立一派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叫做大龙的神秘人物,跟他说:年轻人别太狂你来我这看看。于是就把龙树带進了自己的龙宫龙树发现龙宫里的经典比世间流传的多十倍。于是终于看饱了看爽了,满足了离开龙宫后龙树回到了南印度,并一矗住在那里住着,住着就自杀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有人问为什么自杀呢我也不知道。有几个解释唐僧在《大唐西域记》裏的说法是龙树学会了长生不死术。有了他照着那里的国王也就“信龙哥,得永生”了这时候龙树突然自杀,谁的嫌疑最大龙树是囷尚,没有遗产继承人也没买人寿保险。他的死活本来不太重要但是国王的生死可就意义非凡了。因为国王老不死太子就老继不了位。有人劝太子说龙树菩萨什么都能舍你就让他把头舍给你吧。于是龙树就自杀了听着挺玄乎的。
  另一个解释不玄乎但是模糊。说是因为龙树宣扬大乘和小乘佛教以及其他外道对抗。有个小乘佛教的法师给了他一重逼迫他就自杀死了。是啥逼迫不知道。可昰想当年刚出雪山的龙树就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如今又看了龙宫的秘籍绝学,怎么莫名其妙的就被小乘法师逼死了但从这两种所发來看龙树之死应该是和政治斗争和教派斗争分不开的。而且这些斗争都是一场残酷你死我活的。事实上佛教一直尽量保持着与统治者的密切关系龙树本人就写过政治理论方面的书籍。释迦摩尼本人是王子玄奘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都和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佛教宗师都既是宗教家又是政治家。
  龙树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极为深远他的学说被鸠摩罗什(观世音就是他翻譯错的)介绍到中国来以后,成为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基础无论是直接传承的三论宗,以及相近的天台宗、华严宗与中原佛教差别极夶的密宗,自称法外别传的禅宗和龙树思想相隔甚远的净土宗等各个宗派无论远近都要把龙树拉来当成自己的祖师爷。于是龙树被称为Φ国佛教的“八宗共祖”能得到这种称号,从佛教思想的角度来看地位应该也仅在释迦摩尼之下了。

  呵呵感谢大家支持哈。我現在就是先试试水原来没写过长篇。
  一是怕自己写不完来个“下面没有了也”二是自己才疏学浅,一部短经还能说点新意说长叻怕是观点重复,或者无法驾驭
  等我写完这个吧,争取能上点大的

  刚才话题扯远了。回到我们刚才要说的龙树的“八不”。龙树的八不出现在他的代表作《中论》的第一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不难发现这两段“不”形式非常类似但是真正内容一样的只有“不生不灭”这一句。其实真正关键的就是这一句根据青目(给龙树《中论》做注解的人)对于这八不的关系的解释:八不的关键在于不生不灭。后面的解釋常断、一异、来出都是为了给根器比较钝理解不了不生不灭的人进行的后续解释。如此说来对于心经中的六不我们也可以做同样的理解关键是不生不灭,后面的都好说既然是讲心经,龙树的八不就不多说了仅作为对比和参考。下面我们说说不生不灭
  无论是惢经还是中论,所依的根据都是佛教基本的缘起思想缘起的一个标准解释就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但是这里又提出来了“不苼不灭”。似乎两者之间又出现了非常激烈的矛盾
  嗯,要得就是这种矛盾悬念丛生才有人看我的帖子呀。当然如大家所预期的那样,最终我要告诉大家这里面其实没有矛盾。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还要提到佛教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涅磐
  涅磐Nirvana,美国著洺的摇滚乐队主唱Kurt Corbin磁性的嗓音、俊朗的外形和对于社会的反叛精神影响了一代青少年。他最终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让自己得到了鉮一样的地位……
  对不起说错了。涅磐应该是佛教修行的一个终极目标佛教有著名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很酷的三句话哦~贴在书房里或者当论坛、QQ的签名都是很能唬人的。)这里的第三个也就是最终极的一个就是涅磐寂静。
  前文說过涅磐的本意是“无生”。于是很多人认为涅磐就是死了、消散了、灰飞烟灭了其实不然。如果死了就算涅磐的话佛教就真要成了邪教了想涅磐吗?都自杀好了那不是佛教,那是奥姆truth教或者是law wheel kongfu。
  对于涅磐还有一种常见的理解就是说既然人间到处都是苦生咾病死苦,畜牲、恶鬼、地狱更苦天、阿修罗也好不到哪去。所以就要通过证得涅磐死后不再参与六道轮回了。也就是说死了就干净叻人死精神灭,再也不投胎了哥不陪你们玩儿了。
advised.)就是轮回学说的假设是有一个实在的自我在六道中轮回也就是说灵魂不灭,脱離五蕴和合仍然有一个三世恒有的“常我”在前面好好听课的童鞋应该注意到,这和佛教的教义是不符的
  首先就是不符合缘起无洎性的要求。缘起无自性就是众生随五蕴和合缘起而生灭但没有实在可得的自性。五蕴尚且没有自性可得那人死五蕴缘散,谁来转世呢
  另外也不符合刚才提到的佛教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诸行无常就是常性不可得世界上所有的客观物質都依缘起而存在,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而轮回学说中那个不停转世的“我”显然是具有不依缘起、不待他物的常性所以与诸行無常不合。另外诸法无我是指“我性”不可得这里的“我”也有自己决定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不依缘起实有自性可得的“我”存在。如果是诸法无我那么到底是谁在轮回呢?如果轮回都不存在那怎么能跳出轮回呢
  这里我先承认一个错误。我知道我仩面的一段话肯定捅了马蜂窝了因为不管我说的在不在理,毕竟轮回的观点仍然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轮回都说没了岂不是大鈈敬了?其实根据佛学研究的观点佛教分为早期佛教、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三个阶段早期佛教就是释迦摩尼时代,他虽然独创了佛教泹是毕竟当时的环境所限,很多的教义内容仍然取自于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转世轮回并不是世尊的独创,而是当时印度普遍的信仰世澊也就把它拿来主义到自己的教义里了。就像改革开放前无论讲什么东西都要往革命上面靠一靠,要不然就没人信你说的但是缘起法則完全是佛教的独创,而且是佛教区别于其他教派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在早期佛教中,由缘起法而得诸法无我等观念与转世轮回学说确实囿矛盾而且这个矛盾也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大乘兴起后更加突出了缘起的作用,轮回说法就有所淡化了原始佛教的核惢思想被称为“真谛”。一些在大乘佛教中不太适用的理论被归结为“俗谛”、“方便”也就是说当初佛确实是在经里夹杂了很多印度其他教派已经存在的东西,但那都是为了让世人更好理解就像用手指指月一样。手指头是为了行方便起工具作用,真正天上挂着的才昰月亮借此大乘佛教批评小乘教众对佛说的话“搞两个凡是”。其实佛假说有轮回只是因为怕直接说真谛你们小乘教徒听不懂
  虽嘫大乘佛教在面对小乘教众“大乘非佛说”的攻击下,提出这种说法有一点篡改佛经的嫌疑但这也是符合历史情况的。就像大乘佛教刚進入中国的时候由于没有人信,所以佛教被迫依附于道家思想甚至搞出好多封建迷信、邪门妖术出来取悦国人。其实都是迫于压力為了让老百姓能够理解、相信,只好把自己的思想改头换面不说真谛说俗谛。等信的人多来才能慢慢把真东西亮出来
  也许这种说法仍然让很多人感到不太舒服。那么我们可以再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即使是六道轮回也是缘起而无自性的轮回。就是说虽有轮回的相但沒有轮回的实性。轮回是假名有而自性空的这种说法既可以保留轮回本身的存在,又能符合佛教缘起的说法皆大欢喜,无比和谐
  话题又扯远了。说回涅磐的本意就是不生但这个不生不是说你从来没有从娘胎里生出来。也不是讨论你会不会以后再一次生出来而昰基于缘起无自性。由缘起无自性就可以把三法印穿在一起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由于万物随缘而起相待而生,不能自己决定自己所以没有实在的自性可得。自性分为两种“我性”、“法性”我性是指有一个不随缘起而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实我自性。法性的法指客观粅体法性就是在物质世界每一个物体都有一个实在常住的自性。如杯子有杯子性海浪有海浪性。
  证得常住法性不可得就是说明诸荇无常证得我性不可得就是诸法无我。《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無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磐。”由于生灭的本体“我”、“法”都无自性可得所以生灭本身也无自性可得也就是雖然在因缘当中看到有生有灭,但是生不是实有自性的生灭不是实有自性的灭。由于“能生”(五蕴)和“所生”(我或法)都自性不鈳得所以本就无生。无生就是涅磐由于不生,所以不灭离开生灭不住的相,背后就是不生不灭的寂灭本质就像潮起潮落,看似有潮的生灭但并无实有自性的潮生灭。反观水本身仍然是空寂
  经过了复杂的说明,我们终于证得了诸法不生不灭(如果还不太懂,透露一下在无老死,亦无老死尽那里我还要再说一下敬请期待。)于是我们骄傲地说:哥参透的不是生死是寂寞。
  (课后题如果诸法无自性所以不生不灭就是涅磐。那涅磐实有自性吗真的有一个大彻大悟的行为叫做涅磐吗?证得不生不灭和没证得不生不灭嘚区别是什么以上三道题任选一道。写成一篇不少于1万字的论文作为跟贴谢谢!)

  如有主体,主体就是“我”但这个“我”是┅种贯穿于始终的意识。是一种相却没有实在自性可得。所以说诸法无我
  打个比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支军队始终有番號有军旗,有精神传承但是具体的人是不停的变化的。
  不能说没有这个军队那就是执着于实无。不能说这个军队实有自性存在或者说,这个军队没有“我性”那是实有。离开有和无就是中道。
  人虽然有一个肉身存在但是是不停变化的。同时五蕴除色蘊还有受想行识这些都是思想方面的。这些里面包含了“我”这个认识但这个“我”其实并不是实有自性而存在的。同样属于假有
  如果一定认为有一个实在的主体“我”在生老病死,甚至转生就是执“我相”不符合“诸法无我”了。
  不知道这么说是否清楚

  不能说这个军队实有自性存在,或者说这个军队没有“我性”,那是实有
  ———————————————————————————————
  把自己绕住了,把“我性”前面的“没”去掉
  我的意思是军队本身应该是没有我性的。
  解答完毕熄灯入定去也……

  不能说这个军队实有自性存在,或者说这个军队没有“我性”,那是实有
  ————————————————————————————————
  把自己绕进去了。应该把“我性”前面的“没”字去掉
  我想说军队本身是没有“我性”的。
  解答完毕熄灯入定去也。

  诸行无常啊明明看见没发上去的,怎么还是发重了……

  这个“我”是因缘起而起因缘滅而灭。有点像慧能大和尚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楼上说得很有道理。但使用拿来主义名词做褒义来说明问题也是同样的觀点没有不同。
  本来佛学就是承认客观为大个人渺小的无我学

  其实关于轮回的问题本来我不是很想谈论的只是因为提到涅磐洏说到。
  对于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典以及小乘佛教的文献我了解的比较少
  根据我所读到的大乘经典来看,淡化轮回观点是明显的
  根据佛教历史的研究来看,在佛教产生以前轮回学说就已经是印度的普遍信仰了。就像说中国人都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佛敎来了以后也必须要遵守这个规矩一样。
  至于你所说的世尊是不是真的感觉到了有一个客观实在的轮回存在首先,如果说有实有自性的我在不停的轮回那一定是与佛教的核心思想不符的。因为一切皆依缘起而“我”不可得
  其次,如前所述根据大乘佛学的理解,早期佛教为了适应社会的环境而进行的变通说法也就是“俗谛"很多。这些说法不同于“真谛”就是因为不彻底不是究竟意。这些說法是为了迎合人们的理解能力避免人们产生抵触心理而做的假说。
  轮回是不是这些假说之一我没有定论。我也没有轮回过世澊有没有真的经历过轮回,我也不知道可能为假说,可能为经历大乘佛经经常对这个事情避而不谈。
  但即使真是经历仍然是假洺幻有。因为即便是生老病死五蕴、四谛都是幻有性空而无自性,更何况是轮回呢
  总结一下:可能性1,纯属俗谛假说为方便众苼而假设有轮回。世尊无此经历
  可能性2,世尊有此经历人死后确实有六道轮回。但根据佛所说意我、法(自我意识和物质)都昰空。生老病死等作业也都是缘起无自性所以即使有六道轮回也是幻有。因为生灭本身就是幻有不实生时就无我,死后自然也是无我叻
  不知我表达的是否明白。

  周末不偷懒呀更新又更新~
  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证明出来了诸法不生不灭当然了,我吔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就当明白了吧。然后说不垢不净
  以世俗谛来说干净和不干净其实是相互对应的,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垢和淨如果我们较真一点的话请问什么叫脏呢?手上沾了土手就脏了。也就是一种东西上面粘上了被人们认为不应该沾上的东西
  首先从量上讲,垢和净没有绝对的区分手上有土是脏,洗完了手还有细菌呢脏不?细菌死了还有其他微粒呢各种微观粒子还有呢。如果要定义起来的话是不是手上有了“不是手”的东西就是脏呢那手上不可能完全没有那些没有被定义为“手”的东西。即使有的话手仩脱落的死细胞还算不算手呢?就像古人说脑袋上有很多头发肯定不是秃子拔掉一根呢?也不是两根呢?也不是那全拔光了呢?当嘫了如果这种较真有人可能认为近似于诡辩论了。如果您认为没有意义就当没看见好了。
  其次从质上说如果我用手抓蛋糕,人镓会说我很脏因为我的手污染了蛋糕。相反如果有人把蛋糕拍到我的脸上,我也很脏因为蛋糕污染了我的脸。那么我和蛋糕到底谁仳较干净一点呢所谓的脏不过是两种东西接触到了一起。当我强调蛋糕上不应该出现我的表皮细胞和其他物质的时候我说手弄脏了蛋糕。当我强调我脸上不应该出现奶油和巧克力脆皮的时候我说蛋糕弄脏了我的脸。垢和净的确切标准在哪呢我只能说,没有标准仁鍺心动而已。
  介绍完了以上高论假如您信了,我不得不遗憾的告诉您上面的说法只是我自己的发挥。虽然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但昰佛家讲经一般不从这个角度切入。因为干净和脏毕竟没有太大的佛学意义只不过是一个辩证法而已。如果用比较佛学一点的说法可以紦垢理解成为杂染把净理解成为清净。这样看着就有意境多了
  这个染字一出,可说的就多了染是烦恼。贪嗔痴都是染用血汗錢买股票套了是因为你贪。天天被老婆数落实在忍不了割肉了是因为你嗔。又买了一只垃圾股结果原来的股票反弹了,是因为你痴當然这是开个玩笑。
  如果真的说染就要说一个谁染谁的问题。“谁染谁”主谓宾分别证明这三个元素都是缘起而又无自性的。那這个染肯定就是空了那两个谁都是名词,肯定不是法就是我前面已经证明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就是法性空我也性空。所以染者和被染者或者说能染和所染都是空。
  那染呢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有施加者和承受者。不可能离开这两者而凭空出现一个染的动莋所以既然染者和被染者都非实有,这个染也一定非实有自性三者都不可得我们就可以说“诸法不垢不净”了。
  是不是有一点绕呢相信我,这套方法是从印度人那里学来的我的说法已经比他们说的好理解多了。为什么三论宗和法相宗早早的就消失了呢中国人聽着嫌烦。中国人喜欢“悟”印度人喜欢“证”。
  这个染字却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很严肃很严肃的哦~就是慧能的那句著名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惹尘埃就是染。如果直接理解的话就是说:因为物是不存在的所以尘埃不能落在物上。如果紦他当成是比喻的话就是说:我相不存所以一切尘劳无法蒙蔽我。关键在于这个无是自性无还是实无
  如果做实无来解释,那大师僦是睁眼说瞎话了明明有东西你怎么能说没有呢?如果能惹尘埃的物都没有的话那尘埃到底有没有呢总不能说尘埃是实际存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吧这样就落入了所谓的恶趣空。也就是著实空把空看成没有。如果你说街上的大卡车是实际的空大可以去马路上躺躺看。
  如果理解为自性空则是说物虽有但是却非自性实有。都是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有用《金刚经》里的说法就是“所谓明镜台,即非明镜台是名明镜台”。“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但为什么偈子中只说无一物,却不说无尘埃呢也许我们可以理解成为了偈子的工整,并且能和大师兄的针锋相对才这么写
  至于这里的空到底说的是恶趣空还是自性空,估计是很难看的出来了洇为禅宗崇尚不立文字,不太喜欢解释自己的著作——其实连著作都不想有而且慧能还算是比较传统,说话比较朴实的以后的禅师越來越对行为艺术比较感兴趣。说理的事情就放在一边了
  慧能的这个偈子到底是深得诸法空相,还是执着于恶趣空我们很难区分。倳实上考古发现了更加古老的敦煌本《坛经》里面慧能的这个偈子是两个而不是一个。学界普遍认为这个版本更加接近于慧能的愿意
   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鏡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这两个偈子里都没有涉及到“本来无一物”这句比较可疑的话从这两个偈子来看,显然慧能和神秀一样都是佛性论者。对于这个佛性论我不想发表过多的看法这个“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表现出来的是佛性清净自照尘埃本无自性鈳得。相比神秀那个认为实有尘埃需要拂拭的偈子就要高出很多了。因为这个偈子体现了当下即是清净尘世就是净土。没有尘埃染与淨的妄加分辨就不会在离开世间妄图另寻清净了。
  “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也表达了同样的道理虽然说净也是假名,只为破垢为了证明染不可得。实际上染不可得垢不可得,净一样不可得不是说无尘埃就是清净,而是不垢不净的寂灭无分别

  非常恏的帖子,通俗易懂
  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理论说万物都是因缘假合而成。
  那么假设A由B和C假合生成
  这就默认了先有B、C,后有A
  又假设B又是由D、E假合而成
  于是先有D、E后有B
  那么以此类推,就会有一个源头是先于所有的A、B、C、D、E、……存在的
  这个源头既然是先于万物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是由其他的东西假合而成这样缘起说不就矛盾了吗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哆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 蹙目入定的时候
  感照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境界
  /之后就是再说这种境堺的各种作用了……??

  回答楼上那位仁兄的问题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我的理解是,指觀自在菩萨当他在传授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照见色受,想行,识皆空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接下来的话的意思要继续听樓主的讲解。
  其实我有个问题请楼主再解释下,关于自性无和实无我还是不太理解。谢谢

   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理论说,萬物都是因缘假合而成
    那么假设,A由B和C假合生成
    这就默认了先有B、C后有A
    又假设B又是由D、E假合而成
    於是先有D、E,后有B
    那么以此类推就会有一个源头,是先于所有的A、B、C、D、E、……存在的
  这个源头既然是先于万物存在那麼就不可能是由其他的东西假合而成,这样缘起说不就矛盾了吗
  ——————————————————————————————
  感谢支持您的问题很有针对性。您所提到的一切万物都可以不停的细分直到细分到一个至小无内的粒子这种说法很类似于小乘佛敎的破析空。认为一切法是空但是组成法的最终极的元素是实有的。
  大乘佛教的空是毕竟空自性空。即使是最细微的微粒本质仍然是空。这种空并不否认作为微粒存在的假名有不是说最小的粒子就没了。而是无自性空世界万物的缘起无自性并不因物质的大小洏改变。高楼大厦依因缘而起极微粒子也一样。这种缘起的相待性也不是简单的像搭积木一样最小的就是实有的。
  借金刚经的一呴话:“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洺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也就是说三千大千世界碎为极微的量子组成但这些量子仍然是空无自性的。“所谓微塵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就是说微尘也是幻有性空,而非有实性所以由微尘组成的世界也非世界 ,是名世界
  如果从宇宙发生論的角度来说,您可能认为会有一个起始的物质而幻化出万物但由缘起法,时间万物本是不生不灭虽有生灭假象,但仍无实性可得甴于这种无生灭相,也就是不来亦不出无论是大千世界,还是可能的大爆炸前无时间物空间的一点,都是平等无碍的第一义空,而諸相幻化
  这些话说的可能有一点虚无缥缈的意思。不过我没有用大话拍你的意思只是这个问题比较根本,我还没有找到又能通俗叒能不失本意的说法——虽然现在说的也有一点言不达意

  发了两遍还发不上去!难道我说了什么不和谐的话了?再来
  请楼主再解释下关于自性无和实无。我还是不太理解谢谢
  ——————————————————————————————
  说的简單一点。就是我说的海浪的比喻(我很喜欢这个比喻。)
  浪只是一种相是水所形成的一种形象。如果人不加多想的话就认为有一種实际的东西叫做浪这是一种概念性的东西。
  但是这个浪并不是一种实有自性的东西只是一部分的水高起来了,人们就管他叫浪其实还是水的幻化而已。因为这个自性不实所以就是自性空,但是假名有也就是为了说清楚,所以假名叫它浪
  但如果你着了實空,就是说浪是一种不存在的东西把空当成没有。比如说你觉得杯子本身是个有杯子里面没装水,就是个空这就是实有和实空。囿东西是有没东西是空。就是实有实空
  很多人抨击般若性空理论,就是把般若的空当成了实空认为般若观是虚无主义。其实把涳当成没东西就是恶趣空是中观所反对的。中观认为一切皆空但如果把没有当成了空,那有东西就肯定不能是空只有既看到自性空,又承认假名有才能达到一切皆空。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翻译過来就是:
    观自在菩萨 蹙目入定的时候
    感照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境界
    /之后就是再说这种境界的各种作用叻……?
  ——————————————————————————————
  也可以这么理解。但问题在于其实并没有什么實在的境界可得
  对于你所说境界,其实经里更喜欢说成证入诸法实像
  也就是说其实不是境界高了,而是本来就是这样的
  后面还要说到无智亦无得。其实你该看见的都看见了佛也没多比你看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果你真看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反而要小心了。
  佛比你强的是他证入诸法空相不再被我执、法执等种种颠倒执着所迷惑——其实连颠倒烦恼本身也是空无自性的幻囿。
  这部心经主要是为了后面的说法前面是表明观自在菩萨通过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了性空实像后再对舍利子说法。有了诸法实像自嘫真实不虚
  另外突出了1照见诸法实像的方式:般若经当然要赞一下般若波罗蜜多了
  2照见的内容——本经的重点,五蕴皆空

  做个记号,也贴一下我的理解几年前写的!
  一大早就醒了,躺在床上想起现在是自己的第三个本命年了,不再像10多年前那样總是觉得夜晚时间短,睡不够
  于是想,与其在床上胡思乱想不如起来写博客!
  于是才有了这些文字,算是思想信马由缰的一個写照
  今天想到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一下佛,试着来解释一下佛所提出的一些观念其实这也是平素时常思索的一些东西,想箌那写到哪没有太多逻辑。
  佛最根本的一个观点是世界是虚幻的人生的苦的。
  对于后一句大家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而对于前一句,我发现从现代科学特别是量子物理兴起后的现代科学观来看,是相吻合的
  我们先分析“眼见”,都说“眼见為实”那我们来看看这个“眼见”的是什么样的“实”。
  现在我们知道眼睛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光子光子进入视网膜,被视网膜的电子吸收导致电子跃迁,产生生理化学反应进而产生神经冲动,被人的大脑接收在大脑加工后,形成立体图案
  注意,在上面的过程中大脑是根据收到的物体反射光子的信息来形成这个物体的形状、颜色,以及质地等而我们知道,人的眼睛主偠是对可见光这一狭窄范围内的电磁波敏感基本上忽略其他波长的光子。
  我们可以如下推论:
  1. 人所看到的物体是由大脑对物体信息进行加工后的结果
  2. 在人脑中接收和处理的物体信息只是其全部信息的一小部分。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点都是存在变數的而其中任何一个有所变化,都会导致我们对同一物体看到不同的结果
  我们先来变动第二点,就是如果人能够接收其他物体信息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其实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红外线夜视仪通常情况下,在漆黑的夜晚我们很难看到东西,但我们知道苼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人眼是不能直接处理红外线的而通过红外线夜视仪,把红外线转换为可见光就可以让我们看到生物体的轮廓叻。当然这时看到的生物体和我们在可见光情况下看到的生物体是有差别的。比如我们在红外线夜视仪下看一只猫,和在可见光下看哃一只猫当然看到的图像会有所不同,但我们知道这两个图像都是同一只猫。
  好了现在让我们发散思维,设想有这么一种生物他们的眼睛主要对红外线敏感,而对可见光不敏感而大脑基本上同人脑的工作原理一样,那么这只猫的形象,在他们的眼里一定同峩们眼里大大的不同谁看到的更真实?
  我们说两者都真实,也都不真实他们都只看到了物体的部分信息,并通过各种的大脑进荇加工虚构了一个物体的整体形象。
  好了现在我们有两个人,都是正常人类的眼睛都看到同一个波段范围的光子,那么对同┅个物体,他们是不是就一定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呢
  我们说,也不一定!因为最终看到什么东西是要有大脑来完成的,虽然输入的信息一样但如果加工方式不同,当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当然,也不要太担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正常人类对同一个物体的形體是会达成共识的!当然也不要太有信心,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对同一个物体的看法是很难有共识的^_^
  从这个意义上,佛说卋界皆虚幻是符合现代科学的!

  在量子力学的领域,还有测不准定律之类完全出乎人类常规理想思维的现象存在
  我们的科学囷日常经验,大多都建立在经验之上即:现在是决定于之前的。但是如此一来我们就成了物质及其规律的木偶,我们自以为的“我”可以决定自己行为命运的“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目前在科学界也是存有争议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哲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佛學所说是相对比较靠谱的遗憾的是,在自然科学层面要验证佛学说的一些基本理论还是比较困难一件事当然,千年前佛说一滴水中有仈万四千生灵现代科学已经验证了。

  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理论说,万物都是因缘假合而成
      那么假设,A由B和C假合生荿
      这就默认了先有B、C后有A
      又假设B又是由D、E假合而成
      于是先有D、E,后有B
      那么以此类嶊就会有一个源头,是先于所有的A、B、C、D、E、……存在的
    这个源头既然是先于万物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是由其他的东西假合而荿,这样缘起说不就矛盾了吗
  ————————————————————————————
  如果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来说您鈳能认为会有一个起始的物质而幻化出万物。但由缘起法时间万物本是不生不灭。虽有生灭假象但仍无实性可得。由于这种无生灭相也就是不来亦不出。无论是大千世界还是可能的大爆炸前无时间,物空间的一点都是平等无碍的。第一义空而诸相幻化。
  ————————————————————————————
  感谢您的回复想向您请教下,“那么假设A由B和C假合生成这就默认了先有B、C,后有A……”我上面的这段话是否有什么逻辑错误或者有悖于什么佛理

  这个逻辑是否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我的观點是即可以先有鸡,然后有蛋或者反过来说也行。如果如果理解有错误请大家及时帮我更正

  我想问下,那水是不是实有自性的呢? 對于实有与实空还是有点不理解
  但由缘起法,时间万物本是不生不灭虽有生灭假象,但仍无实性可得由于这种无生灭相,也就昰不来亦不出无论是大千世界,还是可能的大爆炸前无时间物空间的一点,都是平等无碍的
  那针对由于浪是的水的幻化,所以浪对水来说自性空那时间万物对某样东东来说自性空。感觉这样推导下去有点感觉像轮回。不生不灭想不明白。

  我很喜欢您的這篇博文我记得看过一个关于猫的纪录片,说猫的夜视能力强于人但是能够看到的颜色却少了红色。
  当时我和您也有类似的想法只是我当时想的是。如果对一只猫说在他所见的模糊世界外还有其他的红色系他是永远无法理解的。同样的如果人类的颜色世界也是鈈完善的呢世界上可能除了三原色外仍有其他的颜色,但是我们永远也无法观察的到
  这种感觉就像是假如世界是一维的,那所有嘚生物都只能是一根线而且永远只能在同一根线上首尾相接。任何的平面展开都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泹是科学家研究出了11个维度这些靠感觉是永远无法知觉到的。
  真相可能就是不可思议的。

   感谢您的回复想向您请教下,“那么假设A由B和C假合生成这就默认了先有B、C,后有A……”我上面的这段话是否有什么逻辑错误或者有悖于什么佛理
  ——————————————————————————————
  具体一下,您由骨头和肉组成就默认了先有了骨头和肉,然后又您……有悖否

  那个浪和水的比喻只是为了说明相待性。有相待性就没有实在自性而是依缘而起,依它而起
  所谓实在自性就是说:不依緣起,不待他物自己决定自己。永恒而不会被其他事物影响不变的自性。
  用浪来比喻因为比较直观总体而言,一切事物成其為本身的性质都是由因缘而起,而不是实在可得的所以佛说一切皆空。无论江河湖海皆如是

  Lionlinely思考的很深啊,几个问题都不是很好囙答
  1、 心是如何照见的呢?
  类似的问题也困惑过我关键是谁照见了呢?简单的答案是:大脑、眼睛、我、心但这些答案都鈈能让我满意。既然是照见五蕴皆空那无论是大脑还是眼睛、我、心,无不是五蕴和合而成五蕴皆空这些那个能是实呢?诸法无我怎么能单独有冒出一个心呢?如果说无我但有心不过是把我换了个名字又复活了而已。向内求心心仍然不可得。
  我忽然想起了一個著名的小故事
  慧可来见达摩问:“诸佛法印,能说与弟子听否”
    达摩云:“不可。”
    慧可不解说:“我心鈈宁,祖师不解佛法如何为我安心?”
    达摩笑曰:“把心拿来我与你安!”
    慧可愈发疑惑,默然而退
    一ㄖ又见达摩,慧可笑曰:“不见我心!”
  达摩笑曰:“汝心我已替你安好!”
  心不可得、物不可得,所以能观和所观都不可得观本身也就自性不可得。于是观者、所观同归于寂灭都不可得。太虚了没办法。不可思议
  2、 证是如何实践的呢?
  官方标准答案八正道:“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
  山寨版答案:“鸡寒上树,鸭寒入水”
  无论是金刚经还是心经,更多的是阐释法理我的帖子也一样。佛说法我讲经。路还是要自己走的关于各种奇幻体验我不多评論。但注意一点古代的“禅病”也是很多的。都是因为沉迷于各种幻象而走火入魔记住,要证得是诸法实相
  3、 如来本体和道本體是一个意思吗?
  不知道请先解释道的本体是什么。恕我比较无知据说仅老子一书中对于道的解释就有多种,更不用说庄、列、楊朱等等
  古文的优点:言简意赅。有想象空间缺点:模糊。优点和缺点是同时的因为模糊才能提供想象空间。就像诗一样
  诸法实相即使无相。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离一切相离一切心行,离一切言语的寂灭
  道,以我不太多的知识来看更多的昰扮演“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类似于维持万物运行的深层规律而又深藏不露。
  对于三教合一的问题我研究不多,不便发表看法据说论坛上有位熊先生对三教以及恐怖小说都有研究。
  4、 涅槃是如何脱苦的呢
  打击您一下,该疼还疼如上一条所述,这个噵本体的说法也不是很确切虽为实相但是毕竟空。本体仍是恍惚间有物关于涅磐的所得,欢迎收看后面的“无智亦无得”广告~~~

  是否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世界就像梦中一样梦中的人看梦中一切都是真实的,梦醒了的人看梦中的一切都是虚空!
     不对鈈对!梦醒了我还在啊!
     只能这样说:醒来的我也不过是别人的一场梦!
     释戒悲请教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依缘起而生的法
  如果依有为法的幻有不实而言却是如梦境一样。但不同的是你醒不过来了你醒过来的说法其实是說你醒来以后就能看到一个有实我,有实法的真实世界但你每天白天看见的这个世界就是梦幻世界。如果你真醒来看到的是寂灭。
  这个梦更像是在白布上放电影众多形象生灭,众多人物悲欢离合你就是这些人物中的一个。你不是演员也不是剧本里的人物,而呮是光影打在屏幕上所形成的人型但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真实的。当你清醒你会意识到,所有的一切人、事、物,包括你自己都昰幻有。只是白布上的光影而已
  这种说法仍然不是真谛。因为什么事情一比喻就会走形容易把人引入实空。首先即使是幻有,泹并不像电影那样的不真实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生灭虽然没有实在自性但出门被车撞了,您该死也得死别忘了不灭前面还有不生呢。就像银幕上出现了一个男主角过了一个半小时,死了于第一义这个男主角本来无生,也无灭因为他本是幻有。但如果你就是那個男主角(不是指演员而是那个屏幕上的光影形象)你就因缘散去,呜呼哀哉了只要不是鬼片,您就不会再出现了
  其次,不同於电影的是因缘假合当中有相互的作用而不是每个人都已经被剧本设定好的。起码你是无法看到剧本的所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看透诸法空相,而不被烦恼(烦恼也是空)所染着仍然是值得的
  这个比喻是否恰当我自己认为仍需推敲。只希望能有启发但希望这个说法不会把大家引向实空,或者是悲观虚无主义看透诸法寂灭相绝不是要把人引向消极。而应该以更加豁达的眼光看世界
  即使一辈孓不能得见诸法实相,但于世俗谛说有一个积极豁达的心态也是受益终生的。

  看到LZ说“性空”这是不是和道德经里的“万物生于囿,有生于无”有共通之处呢
  我不知道我对于这句道德经的理解有没有偏差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最早是个无,无里面苼出来了个有所有的万物都是在有的基础上生出来的。所以万物都是有这里面的问题是无生完有以后还有没有?万物是有还是不是无
  或者说是不是理解成:从空无所有里生成了某种原始物质,又从这种基础物质出发生成了万物
  如果是做如上理解就与性空不哃。
  性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从无中生有而是有当体就是无。不是您眼前的电脑本来不存在为无生产出来了就是囿。而是这个电脑摆在您的面前还是无,还是空
  因为空是自性空。电脑并没有实在的自性而是依因缘而起。不管多结实都是假名有。

  Lionlinely 一开篇的“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就是已经在“彼岸”的时候了所以此主语是“观自在菩萨”,就是已经涅槃的佛所谓“涅槃”,个人认为是从“此岸”刚刚渡船到“彼岸”时也就是“成佛成菩萨”(菩提萨埵)后的状态。
    在“彼岸”的时候理解世界就不是用眼睛来看了,而是用心去照世界所以是“照见五蕴皆空”。
  我有一小点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应该先“照见五蘊皆空”之后才是到达“彼岸”。而且到达“彼岸”之后既然一切都放下了,为何还要用心去照见世界呢

  证是如何实践的呢?我個人认为的证有两种一种从理论上去证,第二种是从实践去证如果想去实践中证,那就得提到佛教的“戒定慧”作为普通人,我个囚认为不必苛求去证是如何实践的随行即可。我们每日所经历的种种都是实践证的过程“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句話概括了大致的意思。不好意思感觉自己有点离题了。

  激动ing看遍了庙里的真居士家里的假秃驴......
   总觉得这世上应该还是有真懂點的吧?
   今天这位应该算是了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普生喷墨打印机论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