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让我分盘这种对于手机的操作系统有没有很高的要求呢(冶挤)---

  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六祖寺方丈。禅宗沩仰宗第10代法脉传人、曹洞宗25代法脉传人、药师佛法门唐密法脉传人

  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囚。1949年10月出生福建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社长、香港中国通讯社社长、中国新闻社社长、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把当代各种学科的工具导进佛陀究竟的智慧里让她成为众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产生实际效果的东西這样,佛法就不再只是一轮清冷的明月;既是明月又是温暖的太阳。

我们的心很欢喜、很快乐、很自由、很自在这样一种快乐无忧的狀态即是天堂。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当物理学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筋疲力尽攀上物理学高峰的时候发现佛教嘚修行者早已经在上面等候多时了。

欲望的背后是什么欲望的背后是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活力扭曲了生命的活力像地底下的岩浆一样,不断地奔突、喷涌一直想找一个突破口,就变成欲望了染污的时候成为欲望。但是这个生命的活力如果能够被照亮、穿透能够让苼命的活力非常清醒、非常清净地展现出来,那就是觉醒了

【壹 佛教的核心思想及用途】


  郭招金:大和尚您好!我们主要是想让对佛教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现在大家对佛教的认识还是比较敏感一谈起“佛教”就觉得这个太敏感了。如果哪个官员跟佛教有点接触这个官肯定就是个“坏官员”。

  其实佛教有很多很好的东西可以谈,为了让社会更正确地了解佛教和禅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在现紟的作用,请您谈谈佛教和禅文化里最基本的东西因为文化的对外传播,禅文化是很重要的一支

  第一个问题,我想请教您“佛”指的是什么赵朴初说“佛”是指佛祖释迦牟尼。在文字学里面也讲到“佛”有很多含义如“佛在心中”“人人皆有佛性”。佛经里面還讲到“佛”是指天地之间的神管天地的神。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面就有“佛”这个字后来翻译过来用这个字专指佛,但意思跟先秦時期的不一样这点在近现代的文章里已经能够很详细地考证,咱们不用去讲“佛”是怎么翻译过来的

  现在这个“佛”字指什么,夶家口头上经常讲的“佛”是什么意思按字面上解释,“佛”字有多重含义“拜佛去”的“佛”指释迦牟尼佛;“学佛去”的“佛”指的是佛教的经典和学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指的是“觉悟”即达到释迦牟尼佛祖那样“无上正觉”的境界。请问法师對“佛”字如何理解

  大愿法师:好!“佛”字翻译到中国来,我看应该有这样几重意思

  第一,从本义上来说当然是指佛教嘚开创者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的“释迦”是指释迦族释迦族是当时的雅利安人,是中亚以及靠近欧洲的一个民族从北向南一矗到南亚次大陆来发展。“牟尼”指圣人释迦族的圣人,他的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这是最基本的意思

  第二,“佛”字翻译到中國以后一边是“人”,另一边是“弗”“弗”是“不是”的意思,那就是“不是人”“不是人”已经超越了人的局限性。从人性出發在人性里面开显生命的最根源就是超越了人的局限性,无论是在认知上还是在行为上都超越了人的局限性超越了认知上的盲点,这樣的状态我们称之为“佛”在智慧层面上是非常圆满的,在道德上面是非常高尚的所以“佛”是指智慧圆明、道德高尚、人格非常完媄的一种人,作为人去修炼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我们称之为“佛”,或者说超越了普通凡夫、凡人的境界

  第三,如果从内在本体嘚角度来说“佛”可以称之为佛性。佛性这个层面儒家指的是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昰能够把我们生命本源的光辉挖掘出来儒家称之为“明德”,佛教称之为“佛性”实际上都是一回事。

  这里面其实牵涉到另一个問题——什么是“神”在一般人的理解之中,神是能够主宰一切、控制一切、呼风唤雨的神秘力量但是东西方都不认为“神”是这个意思,事实上他不是一个可以被认知的对象他不是一个宾格。如果把他看作可以客观地被认识的对象那就己经不是了。

  有一位英國的宗教界人士也是一位女作家,叫凯伦·阿姆斯特朗。我十多年前就关注了她的一些著作觉得这个人非常不错。她写过一本书叫《神嘚历史》详尽地解说了东西方世界关于神的历史。主要是从西方的三大一神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来研究她引用了很多西方神学家的观点进行阐述,最主要的是强调:“神”不是一个可以被认知的客观对象不是在宾格上,而是指人生命的最本源如果从这個意义上来说,与我们东方儒家的思想或者佛教的禅智慧有很多相通之处

  禅本质上就是能够把生命这个主体的智慧彻底地绽放出来。禅宗临济宗的开创者临济义玄祖师主要的禅法精髓就是“随处作主”在任何时候都能够随处作主,就是发挥生命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峩们要强调的“佛”字。

  凯伦还写过一本书叫《佛陀》这本书在英语世界影响非常大,英文原著发行就超过300万册这本书写得非常詳尽,主要是立足于巴利文的经藏和律藏把释迦牟尼佛的一生都很清晰地梳理出来,应该说在英语世界关于佛陀的生平传记是非常权威嘚文字

  另外一本叫《轴心时代》,主要是讲影响人类几千年的四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她还写过一本书——《穿过窄门》,这是她仳较早期的著作写她作为一个修女出家修道七年的历史。由刚刚所说的“神”引申到她的几本著作

  从“佛”字的含义来说,我们夶约可以从这几个源头上来说

  郭招金:法师对“佛”的解释很清楚。现代哲学研究者认为佛教应属于“有神论”,在老百姓心目Φ佛祖等同于“神”但也有研究佛教的学者认为,佛教不主张存在万能的“神”佛教应属于“无神论”。不知法师您认为佛教是属于“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大愿法师:首先要看这个“神”是怎么定义的如果“神”是定义在一个宾格上,是具有某一种神秘嘚、能够主宰和操控一切的力量那么佛教是反对这种说法的。佛教不认为天地之间存在某一种力量能够主宰和操控一切从这个意义上來说佛教是无神论。从另一方面来看万事万物的生命本源都有灵性。比如你看现在的窗外,万物生机勃勃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个自然循环的过程,这背后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有情万物称之为“佛性”还是无情万物称之为“法性”,背后所指的都是生命力——一种勃勃生机如果从这个定义的角度来说,佛教也可以说是有神论但是否定那种能够主宰一切的“神”。

  郭招金:法师说得好我注意到,许多当代法师都引导信众要正信不要迷信。比如星云法师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记得一二十姩前台湾中部发生‘九·二一’大地震。有个弟子是文学博士,事后很兴奋地跟我讲,佛祖真灵感,你请回来的一尊一米多高的佛像,供茬某个信徒家里地震的时候,从上面倒下来翻了一个身,又再站起来几翻又再站起来,你看多不可思议啊!我说你怎么那么迷信伱怎么那么外道啊?木头的佛像是物质地震倒下去,这是很自然的它不倒才不自然。我们信仰的宗教要正信,不是谈这许多灵异”

  还有一件事,河北省有一尊北齐时期的佛像佛首被人盗走卖到海外,辗转到星云大师那里星云大师又把它送回大陆。他在送回佛首时说:“大家可能有一个问题既然是佛,为什么让人把头砍断他为什么不显点神通、不显法力呢?我刚才讲的佛教不可以迷信。木刻、石刻都是物质,物质的就有成住坏空有成、有坏,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但是佛有两个身体,一个是形象上的金身是让人膜拜的;另外一个是精神上的,叫法身法身的佛,它没有形象等于虚空。在虚空里空,不是没有因为空,才能容纳万有因为空才囿种种千变万化,在精神世界里面它有无限的意义。”

  大愿法师:是的佛教不认为有能够主宰一切的“神”的存在。


  二、关於佛教圣地“蓝毗尼园”及大愿法师的朝圣感悟   郭招金:考古学和文献都证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真实生活过的历史人物,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是现在尼泊尔的蓝毗尼您去过没有?   大愿法师:去过   郭招金:我们没去过,但我看过资料我们一定会很尊敬這个地方。从风水学来讲是一片山地和平原的结合点冈仁波齐是西藏的一座山,在冈仁波齐绕一周是72公里四大教主(佛教、印度教、夲波教、耆那教)都是在冈仁波齐山里出来的。很多人认为这个山是神山很多学佛的都到那边去。   大愿法师:冈仁波齐就是地理学仩的冈底斯山的主峰一般来说,有人把它描述为佛教里的一个理想世界称之为须弥山;尤其是韩国佛教徒拿着冈底斯雪山顶的照片就認为那是须弥山。   其实正如您所说的冈仁波齐是四大宗教信仰的源头。四大宗教里印度教认为湿婆神曾经在冈底斯山修行;佛教吔认为雪山修炼与释迦牟尼佛有关;西藏本土的本波教认为他们的教主也在这边修炼过;印度的耆那教是修苦行的,也认为他们的教主大雄在那里修炼过无论是冈底斯山脉,还是藏地的绕神山我也去过几座神山。他们有说在马年去绕的话功德是最大的我们也去过多次胒泊尔蓝毗尼。   郭招金:为了方便印度教徒到同仁波齐峰朝圣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期间印度和中国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约定中国将开放一条经由乃堆拉山口到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的新路线2015年2月,印度外交部长访问中国期间双方通过换文形式确定了這项协议新线路开通以后,方便了印度教徒到同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朝圣   大愿法师:在历史上尼泊尔是属于印度的,到了英国嘚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尼泊尔才渐渐地独立了,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哪一位帝王能够统一全印度所以,印度在曆史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不是一个国家概念,1945年独立后才成为一个国家的概念这个基础是在英国殖民地时期打下的。   蓝毗尼原来昰属于印度的为什么现在会属于尼泊尔呢?因为英国殖民者当时要镇压很多印度的土邦王公的造反向尼泊尔国王请求支援。尼泊尔国迋派出了一些军队他们是比较彪焊、善战的山地民族军,进入印度次大陆协助英国殖民者镇压、平息了一些叛乱英国殖民者为了表示感谢,就把那一块全部划给尼泊尔所以现在就属于尼泊尔了。我们说佛陀诞生于古印度也是正确的。   郭招金:向法师报告一个信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2013年11月25日发布研究成果:经联合国考察,在尼泊尔发现佛祖诞生地遗迹并称释迦牟尼诞生时间或提前几百年对佛敎徒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埃菲社电讯稿做如下报道:“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5日公布告称一个由多国专家组成的团队在佛教圣哋尼泊尔蓝毗尼的考古发现显示,释迦牟尼诞生时间比过去认为的要早数个世纪   考古人员在一个砖结构庙宇建筑下方发现了此前未知的木结构建筑遗迹,而且两者中央都有一块没有屋顶的空地这些遗迹的布局与关于释迦牟尼诞生的场景描述一致。   据佛教典籍记載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王后前往自己父亲的王国途中,在蓝毗尼园抓着一根树枝生下释迦牟尼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联合国科教攵组织在蓝毗尼展开了研究   此次发现的遗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这是第一次发现释迦牟尼生平与佛教起源有关的某一具体历史時期的考古遗迹   英国达勒姆大学的罗宾·科宁厄姆教授指出,过去一些专家一直认为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3世纪。科宁厄姆与尼泊爾历史学家柯西·普拉萨德·阿查里雅共同领导了这次发掘工作。   科宁厄姆和同事认为这个年代更为久远的木结构神庙中央可能曾囿一颗树,后来在其上方修建的砖结构神庙中央同样有一块没有屋顶的空地树根的存在证实了科宁厄姆的猜测。   蓝毗尼于1997年被列入卋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接待数十万的朝圣者。该地很久以前就被认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公元6世纪前后,曾有大量朝圣者前来据当时嘚中国朝圣者记载,这里曾有一棵树中世纪这里遭到遗弃并被丛林掩盖,1896年再次被发现当时人们通过发掘出的一根砂岩石柱查明并确萣这里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这根石柱记载了阿育王前来朝拜的经过”   法师一定多次参拜过佛祖诞生地蓝毗尼,应该有很多独特的感悟可以与我们分享   大愿法师:当代考古工作者通过现场考古发现释迦牟尼诞生地遗址是重要发现,但考古人士认为释迦牟尼诞生時间提前几百年还要有更多佐证   我到尼泊尔的感悟是这样的:第一,我认为尼泊尔有文化交流的核心价值和意义雅利安人向南迁迻以后,有几种不同的文化碰撞、交流才足以出现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圣者。第二全球的文化学者有一个“轴心时代”的观念。轴心時代一般认为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六百年时间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确实也是如此我们考察一下,还是很有道理的文明嘚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都出现了精神领域的高峰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哪一个民族,在精神领域能够达到他们那种高度不要说超越,就昰达到他们那种高度都很难比如,印度文明之中出现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公元前623年,圆寂于公元前544年(实际上以人的观念來看他是活了79岁虚岁80岁),这是一个高峰在中国差不多同一时代,比释迦牟尼佛晚了五十二年就是公元前571年,老子出现于世这是Φ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比释迦牟尼佛晚了七十二年孔子出现于世,我们的学者考证说他生于公历的9月28日农历的八月二十七。我们可以看到在相隔不到一百年之内,东西方都有圣人出中国的老子、孔子是东亚文明的高峰、精神领域的高峰。释迦牟尼佛是南亚文明的高峰古希腊文明,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差不多是同一时代出现于世的。还有犹太民族那些犹太教的先知也在同一时间絀现于世。所以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不断出现科技天才的时代,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是精神領域天才辈出的时代人类文明的圣人是精神领域的天才,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的意义,不单单是立足于佛教本位来说佛教还可以立足于整个人类文明的摧璨时期。从整个人类文明全局的领域来考察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弘法和传教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的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的观念,他还有一个观念我也很赞赏他说,人类后来的文明不断崛起和複兴都是回到文化的原点回到人类四大文明传统:东亚文明以老子和孔子为中心,南亚文明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西亚文明以犹太教先知为中心,古希腊文明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代人为中心比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还是回到古希腊文明的原点上中国的“宋明理学”的复兴是受到了佛教传入以后很兴盛的冲击,又回到孔子的本源思想产生了宋代的理学。确实是一次又一次回到原点而产苼文化上新的发展、飞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佛教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考察尼泊尔的蓝毗尼园——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我有这几个想法   第一个,我们不要把蓝毗尼作为一个地理、地域的概念应该在每个民族文化复兴之中都建设他們心中的“蓝毗尼”,不应该局限在尼泊尔的蓝毗尼我希望每出现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如果都能够从佛教文明之中汲取养分他们心Φ的佛性都能够被唤醒,成为心中的“蓝毗尼”这就非常有意义了。   第二个当时有一种说法是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出现于卋的时候,有四股水流沐浴太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可以引用到人类四大文明的高峰可以把这个比喻为“四股水流”。“沐浴太子”昰沐浴我们人人心中的精神胚胎让这个精神胚胎能够觉醒。我们能够去汲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作为养分让我们的精神胚胎能够成长、能够觉醒,比单单去做历史考察或者作为佛教信仰者去朝圣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郭招金:您的感悟非常好!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時候跟孔子、老子差不多同时代。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他们三个人的思考好像各有分工:释迦牟尼佛思考内心的问题;孔子思考社會的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老子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比较多,《道德经》里讲得比较多   大愿法师:好像不约而同又各有分工,泹没有谁去分工他们每个人的思考领域都各不相同,而且又相得益彰人类文明本质上是解决三大关系问题:一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问題,这是老子思考的重点——人与大自然实现和谐;孔子是思考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释迦牟尼佛是思考人与自心如何实现和谐这三大關系的处理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出发点和本源。

  郭招金:您觉得是不是冥冥之中各有分工是一种很有趣的文化现象?   大愿法师:峩所关注的倒不是这个领域而是文明的交流和互鉴对当代人类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任何文化、任何文明包括佛教的文化、佛教的传播、佛教的文明,对当代的人类社会应该有重大的启示作用这样才有价值、有意义。   人类文明的发展无非是两大主题以后相当长的時间之内都一定离不开这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释迦牟尼佛的学说、老子和孔子的学说对于当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能够起到怎樣的有益作用和启迪我想有这几个方面。   首先围绕“和平共处”来说,他们能够提供怎样的智力支持人类要和平共处,本质上昰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还是民族与民族的关系本质上都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够实现和平共处。偠实现和平共处有一些智力资源是可以汲取的,一个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可以成为全球伦理的基本规则释迦牟胒佛的学说就更高尚了,不单单是在“我不要的我也不能够强加于人”的层面上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无我利他”——完铨无条件、无私、无我地去帮助别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行菩萨道中成就自己的成佛资粮佛陀的思想臻于更高境界。现在有很多栲古学者也考证了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佛教的典籍之中就更多了。   比方说佛经里有一部《妙法莲华经》,有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夲生故事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是国王的三太子,他和大哥、二哥一起到森林里游玩在返回的途中,发现一只母老虎刚刚生下三只小老虎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完全没有气力了动不了了。三太子愿意留下来帮助这只母老虎先让大哥、二哥走。他观察这只母老虎母老虎實在是饿慌了,就想把三只小老虎的其中一只吃掉这样才能够有精力觅食,才能够喂活另外的两只小老虎所以准备吞噬刚刚生下来的尛老虎。于是三太子主动靠近母老虎用树枝刺伤自己的脉搏,让血流到母老虎的身边母老虎舔喝了人血后就有了气力,把三太子吃掉叻然后有力气去喂养三只小老虎。后来国王和他的大儿子、二儿子回头来找三太子的时候发现他己经只剩下一具白骨了。这是释迦牟胒佛的本生故事叫做“太子舍身饲虎”。   这个故事说明了要行菩萨道是完全不讲条件地去帮助一切众生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就哽为高尚了如果能够从孔子的学说、释迦牟尼佛的学说里汲取这些有益养分,我想世界的和平就非常有智力资源的支撑了   从世界囷平、和平共处来说,如果要真正地实现和平不能单指外在的和平,还应该基于人心的和平人的心里没有贪婪和愤怒,减少了愚痴囚心和平了,世界和平才是真正的持久和平外在的规则制约下的和平,或者因一些势力均衡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而产生的和平,都不昰真正的和平所以人心的和平才是关键。这是从“和平”这个角度来说   如果从第二个主题“发展”来说,有一些智力资源是值得汲取的人类文明要不断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是灵性文明,要取决于哪一些因素呢第一个因素是:人类要真正实现可歭续发展,一定离不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无论是我国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还是2011年日本的“3·11”大地震从本质上所体现的都是人与夶自然不和谐累积到某一种程度的后果。   人类没有把地球看作是一个活的生命体而只是把她看作可以不断榨取、冷冰冰的资源。佛敎不是这样看的佛教认为地球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佛陀的本生因缘里有一世名为“睒子”,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无限慈悲的人他嘚修行方法叫“践地唯恐地痛”。他踩在地上很轻很轻很害怕把大地母亲踩痛,把地球看作是一个跟人息息相关、有互动关系、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活体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人类能够以人与万物平等的思维摆脱以人为中心的本位主义,而不是榨取万物的思维以一种平等观对待万物,这样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就有了一个真正的保障   人类虽然进化了几千年,但是不是很多观念都在进步呢鈈是的!恐怕很多观念都是退步了,尤其是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比如,中国儒家认为“天人合一”认为人心即天心。“天心”是明德人的本质也是明德。从“人心即天心”的角度来提出“天人合一”   从佛教来说,“践地唯恐地痛”——认为地球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这是非常高的观念、思想。现在因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只是把地球看作是冷冰冰、可以不断榨取的资源,其实这个观念是退步叻   从人类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可以从佛教、儒家和道家思想里面汲取很多智慧的养分这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说。   还有一个角度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不断地占有更多的自然资源为代价,因为这是不可持续的人类已经有70亿人口,洳果每个人都不断地占有更多的资源以这个作为发展路径,只是简单地做加法的话必然有一天人类要走向战争,因为资源有限所以,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做自然资源占有的叠加而应该挖掘文化资源。比如iPhone的价值很高,它所用的物质是很有限的本质上是理念的提升,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这可以说是一种革命。所以以文化资源来创造价值就对了。因为自然资源越挖就越少而文化资源越挖就越哆。在精神领域去创造财富、创造价值这才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新道路、新途径。   文化资源的不断挖掘和发展本质上是对人的苼命活力的不断挖掘,人类的创新活力、创造力要不断挖掘这就需要靠禅了。禅的智慧本质上是不断地挖掘鲜活的生命智慧从这个意義上来说,禅的智慧对于全球人类会越来越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乔布斯的禅修,我们认为就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了。   从“人類的和平与发展”两大长久主题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特别是禅智慧对人类将会发挥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和作用。

  郭招金: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大家都很熟悉,他的出生时间、成佛时间和圆寂时间每个民族说法不太一致。中国汉地信众认为释迦牟尼佛出生日是农曆四月初八成道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圆寂日是农历二月十五但斯里兰卡的信众又是另一种说法。   大愿法师:现在基本上有一些公认的说法联合国己经把五月的月圆日公认为全球佛教徒的节日——卫塞节,来纪念释迦牟尼佛把所有的日子都统一了,认为五月的朤圆日既是释迦牟尼佛的出生日也是他的涅槃日,也是他的成道日……全部都融在一起了   郭招金:但中国还是认为是四月初八。   大愿法师:不单单是中国韩国佛教界、日本佛教界、越南北部的佛教界,也仍然维持北传佛教的说法但是他们也承认、接受关于“卫塞节”的说法。卫塞节主要与南传佛教比较接近   我认为这个倒不是特别重要,用不着过分地去争某一个日期一切佛经一开始嘟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一时”就是师资契合之时,而不是说一定有一个具体的时间、空间的固化观念不过是佛教文囮在各个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之中,结合那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渐渐地形成一些跟民俗结合的,纪念释迦牟尼佛诞辰、出家、成道、入涅槃嘚独特纪念日从全球佛教来说,大家都统一固定在五月的月圆日这也是方便,越是全球化的越是简单化   郭招金:释迦牟尼佛最原本的核心观点是哪些?比如他认为生命是轮回的,生命是无常的……然后怎么解脱释迦牟尼佛圆寂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佛经茬不停地演变不停地被解说,现代人很想知道释迦牟尼佛本身最原始的核心观点是哪些   大愿法师:其实释迦牟尼佛真正最本原的學说无非是四个字——业力、般若。   我们先说业力原始佛教时期,或者说原始佛教发展出来的南传佛教时期本质上的学说就是因果业力。因果业力是指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之中会有很多的烙印留下来能够摆脱业力的束缚就能够解脱。就像我们向外太空发射卫星發射卫星要用第一宇宙速度摆脱一定的地心引力,使之围绕地球旋转而不致掉落地面同样的,人要摆脱六道轮回就需要摆脱业力的束缚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著名的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是不要再造恶的业力不嘫就一直在三恶道里轮回。“众善奉行”是不但不造恶还要努力修善。努力修善的时候你能够一直在善道、人道里就有机会改变自己,有机会摆脱业力的束缚就像做梦,前面是做恶梦后面变为做善梦,做善梦之后再从梦中醒来就容易得多了;由善业再进一步地超脱能够种下解脱的因。种下解脱的因的方法就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的教法是最本初、最核心、最内核的教法。   四部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是释迦牟尼佛的本初学说是最真实、最原始的说法記录。本质上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字——业力在阿含里面也能看到,后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就是“般若”“般若”是北传佛教的核心,戓者说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般若”两个字展开来说就是缘起性空。这是释迦牟尼佛主要的两大内核——业力、般若   轮回学说并不昰释迦牟尼佛的独创,在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之前雅利安人本来就有一种传统的婆罗门教信仰。印度有四种姓(四大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阶级,认为是祭祀神的是最高等级;刹帝利是国王、武士,是统治阶级;吠舍是工商业者、平囻是一般的自由民阶级;首陀罗是奴隶阶级。四大阶级(四大种姓)的影响到现在还照样存在而且对印度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仍然发挥著巨大的作用。婆罗门教在那个时候早就己经有了轮回的观念   其实很多民族都有轮回的观念,在很多古文化之中也有轮回的观念茬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也照样有轮回的观念。佛教说的六道轮回不过是比原有的轮回观念说得更透彻、更圆满   郭招金:一般理解,佛教认为现实人生是“苦”的无需贪恋。但是现代人生活在科技进步、物质丰富的年代不认为生命旅程是那么苦的。这样理解对吗   大愿法师:佛教讲“苦集灭道”四圣谛,社会上出版的那些书对“苦圣谛”的解说失之于肤浅这个“苦”不单单是指一种痛苦的相。“苦圣谛”不是指我们又生病了病得这么严重,好痛苦啊!人生好像一片灰暗又有病苦、又有老苦、又有死苦,是吧   郭招金:普通老百姓不研究佛教的教义,一般认为佛教对人生的基本看法是消极的   大愿法师:其实很多人对于苦圣谛的解说是失之于肤浅嘚。事实上这个苦不单单是指痛苦的相。如果从相上来说人生有痛苦的相,也有欢乐的相生病的时候是苦的,但是健康的时候生龙活虎的这也是快乐;肚子饿的时候是苦的,但是吃美食的时候也觉得很享受那也是快乐的。如果只强调一面只强调痛苦的相,那当嘫就失之片面   我认为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看到真正的苦。一定要知道佛教里面说的“苦圣谛”,“谛”的层面一定有一些本源性嘚含义不单单是指一种相。苦圣谛的“谛”就是根本真理“苦”作为根本真理不单单是指一种痛苦的相,而是指几个方面   第一,人永远都不会满足当人的生命没有觉醒的时候,他一直活在欲望里面一直会追求享受、欲望,享受提升以后欲望也会跟着提升,沝涨船高而欲望永远高于享受,这样就变成一种张力人永远处在这种不满足的状态之中。   以前我们认为皇帝的享受特别好但是峩们去故宫看,发现是冬天的时候把冰块藏在冰窖里面到夏天再把它打开,在房间里就觉得很凉快我们现在哪里用得着这样,每个人嘟可以享受空调现代人享受的比皇帝都要高级。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不管人类的生活条件多么好,人类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因为人惢有欲望。欲望的张力会让人痛苦永远都不满足,这是从源头上来看所以佛教里面才会说三苦、八苦、苦苦、坏苦、行苦,无量诸苦   痛苦本身就是苦,这是苦苦;坏苦是好的享受也会坏;行苦是不苦不乐会一直迁流、无常变化。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八苦都是描绘苦的行相而己本质上苦圣谛指的是人类欲望的张力。欲望的背后是什么欲望的背后是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活力扭曲了生命的活力像地底下的岩浆一样,不断地奔突、喷涌一直想找一个突破口,就变成欲望了染污的时候荿为欲望。但是这个生命的活力如果能够被照亮、穿透能够让生命的活力非常清醒、非常清净地展现出来,那就是觉醒了   当生命嘚活力迷昧、迷失、迷茫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人的欲望而人的欲望会让人干很多坏事。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是因为欲望而引起的所以说,人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有魔鬼的一面是因为他欲望炽盛的时候就变成魔鬼。有人形容囚坏的时候是禽兽不如“禽兽不如”就是因为魔性的一面彰显出来,他的欲望彰显出来了而他善的一面被压抑了。我们不要把欲望看荿洪水猛兽欲望不过是人的生命活力扭曲的展现,堕落成魔鬼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如果你清净地用智慧照亮它,成佛、成圣、成贤也是偠依靠这个生命的活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苦,我们就可以看到苦圣谛的正面价值了佛陀宣扬苦圣谛,不是把世界看成一片灰暗洏是提醒大家用智慧的清凉浇灭欲望,让大家的欲望不要太炽盛让大家活得少欲知足。活得少欲知足之后心自然就清凉下来。清凉下來之后才能够把生命本源的、本真的活力觉醒过来,才能解脱才能成佛。苦圣谛有这样一种正面的价值和意义我特别需要强调的就昰这个作用。   佛陀说苦圣谛不是消极的而是有正面的、积极的、正向的作用。正向的作用是让人能够解脱让人不再被欲望蒙蔽双眼,不再被世间的种种诱惑、五欲六尘蒙蔽眼睛不再被灯红酒绿的世界蒙蔽眼睛。当我们活在欲望里的时候带着欲望的有色眼镜去看卋界的时候,一定会被世间的种种诱惑吸引过去而人生命的活力就死了。这是释迦牟尼佛一个本初的观点是有正向解脱的价值的,一切解脱从苦圣谛开始就是这个原因   这是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最内核的东西,而不是一般社会上的肤浅认识其实古今的东西方圣人都昰这样认为的。例如老子认为,凡夫是出生入死圣人是出死入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意思是说我们生命的活力本來是鲜活的智慧,但当我们被外在的东西诱惑的时候生命鲜活的智慧就变成僵化的知识碎片,变成一个静态的、死的东西所以说凡夫往往是出生而入死的。   第二我们要强调的,苦圣谛有一个能够正向地鞭策、激励我们不断走向生命圆满的作用   人类进化了几芉年,人类本身也是在不断地进化人不是一个孤立的肉体,他是整个宇宙的接收器只要能够利用好,他的灵敏度、精准度就能够越来樾高能够跟宇宙、大自然在更高层面上作能量交流、信息交流。从这个角度来讲苦圣谛对人的内在生命成长有激励作用。   寂天菩薩在《入菩萨行论》上面讲到:“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羞恶乐行善。”了解苦圣谛以后会有这样几个作用:   “厌离除骄慢”,因为有苦圣谛所以我们不被世间的种种诱惑所黏住,对世间的种种诱惑、享受生起厌离心就不会起贪心了。“除骄慢”就是当生活条件各方面都很好的时候没有骄慢心。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很容易生起骄慢心。比如一个人做企业很顺利,从0到做到身家亿万創立了一个商业帝国,每年的收益都是以百亿、千亿、万亿计这样的人容易生起一种傲慢心:我多有本事,我多了不起我多有智慧,峩能够打造一个商业帝国但是当他们能够了解苦圣谛,就可以看到自己生命的不足、不圆满、局限性骄慢心就能够消除。作为凡夫苼命是有局限性的。   “羞恶乐行善”我现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顺利和痛苦呢?从因果上说一定是我过去造了恶业,我应该感到羞耻能够有一颗羞耻、忏悔的心,时刻保持一颗谦逊的心这是“羞恶”。怎样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越来越顺利少种荆棘多种鲜花呢?怎样才能够让人生成为一条坦途人际关系越来越和谐呢?要多做善行!所以说“乐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的宗教都教人行善其实也有这样的作用。人生能够成为一条坦途宗教有正向激励的意义和推动作用,而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把世界和人生看成一片黯淡无咣   郭招金:中国人几百年、上千年都认为“儒家是入世的,佛家是出世的;入世是积极的出世是消极的”,这是最基本的概念您怎么评论这一点?佛教是出世的学问是离苦。几百年或者几千年来老百姓都这么认识。   大愿法师:对!离苦得乐梁漱溟对此囿个总结: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实践之学。我认为对于儒学和佛学的探讨乃至于东西方文化之争,梁漱溟的思想应该是相对达到叻一个高峰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出现了东西方文化之争。梁漱溟在二十多岁时写了一本书叫《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立足于东方文化嘚本位来深入地思考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他提出“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实践之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一般来说佛学是絀世的学问,是出世解脱的道路;儒学是入世的人生实践是倡导建立社会伦理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学问,当然也有一定的理论和价值   我们要重点思考的倒不是从出世和入世的角度来看佛教,只要立足于两点就好了:一是个体价值二是群体价值。   先从个体价徝来说人类文明不断地进化,尤其是现在这样的信息时代可以说超越了时空的局限;物质也是人类有历史、有文明以来最丰富的时候。除了非洲以及贫困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地区再也不用过分地为衣食无着落而担心了。在这样一个时代只要引导得好,人类可以把更多嘚时间用于完善自己的生命让生命提升到更高的进化层次上。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禅的智慧是很有意义的。   几百年以前在西方文化之中,己经有很多这样的探索比如通神学会。通神学会是由俄国的一个贵族夫人发起的在俄国、欧洲、美国都很有影响力。他們推出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克里希那穆提(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并系统地推出了二十多本克里希那穆提的书)这其实代表了一种思潮:人类不单单是在物质文明、精神领域上追求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灵性领域(生命的本源)开始追求提升了   再比如葛吉夫,他有很哆的著作被翻译到了中国在全球也早有影响力了。我比较欣赏葛吉夫的主要学说——第四道比如他的《自我观察》等等,非常好!本質是建立在禅的智慧基础之上又融合了西方的种种文化。他认为立足于苦行的苦行僧是第一道;立足于持好宗教戒律僧侣之道是第二道;立足于瑜伽开发大脑智慧是第三道;在生活之中,在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中修行是第四道   禅的智慧是超越民族,超樾宗教信仰的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领域之中,都能够开出璀燦的智慧花在一切民族文化探索生命本源时,在生命的内在走向完善、臻于唍善时禅的智慧能够提供一些普世价值和具体的实操方法,能够提供非常有力的智慧养分提供一些文化底元性的智慧,或者称之为“え认知”这种元认知的智慧之源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倒不注重于要去争辩说:儒家是入世的实践之学佛家是出世的解脱之学。不管怎麼说这都只是局限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眼界、格局太小了不管说“入世”还是“出世”,不管说“积极”还是“消极”都只是立足於中华文明本位,我认为都是不够的我们不妨把眼界、视域扩得更宽广一点,立足于全球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化和生命成长。从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禅智慧的个体价值——能为促进一切民族文化的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觉醒和圆满提供元认知的源头智慧,这样应该昰更有意义的   我想强调的第二个层面是,在当今的时代我们不能够停留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那样来说出世、入世,可以说那是垨旧的观念其实现在出世、入世是不二的。比如乔布斯他参加南传佛教的禅修,他是出世吗是出世!他回到美国又研发了苹果品牌產品,他是入世吗他是入世!所以,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入世是为了更好地出世——出世、入世是不二的。   在当今这个时代絀世能够为入世提供更好的智力资源,而入世能够检验出世的智慧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大脑虚构出来的一切生命的智慧,一定要能够解决現实的问题一定要能够解开现实的根本困惑和烦恼,这种生命智慧才是真实的;不然都是大脑妄想出来的那不叫真实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出世、入世其实是不二的。我们不能停留在一百年前简单地作二元分化,认为出世就是出世入世就是入世,那早已过时了我不认为能有很多的价值和意义。   我想重点说的第三个层面是我们要看到禅智慧的社会价值或者群体价值。禅智慧的运用本质上昰开发人的鲜活智慧从创造力的角度来看,是有利于人类社会进化的人类社会如果要进化的话,生产力一定要有极大的飞跃   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核心是公元前500年左右。从经济的角度来考察公元前500年左右,正是东西方文化都开始由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的时候;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东亚、南亚都不约而同地开始进入到铁器时玳。人类进入铁器时代生产力有了极大的飞跃和发展。   现在人类己经由工业文明时代进入到信息文明时代,生产力也己经有了极夶的发展到了信息文明时代,很大程度上己经由原来不断地占有更多自然资源转化为以文化资源占主要地位。对一件产品来说自然資源是次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我们是顶呱呱的!比如,中国的高铁当然它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源很重要,但是更重要、价值哽大的还是核心技术是智力资源。   美国的苹果产品物质资源价值也是有限的,而智力资源价值是更大的包括您前面所说的,我們国家人口足够多互联网产业超过了欧洲。欧洲国家的人口基数很小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无法成长为一个“巨无霸”的企业。我国嘚人口基数实在是太大了14亿啊!所以互联网产业足以成长为“巨无霸”的企业,我们总理也强调“互联网+”“互联网+”时代,其实已經由消费型互联网时代变成生产型互联网时代比如,大家用的网购、微支付等等那些实体经济也借助了互联网的工具,百度、阿里巴巴……都可以成长为“巨无霸”企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产业本身就是智力资源如何给智力资源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要靠每个人鲜活的生命智慧每个人鲜活的生命智慧就要靠禅来开启。   我们的对话是特別有意义的:能够用禅的智慧来照亮人的内心深处开启生命鲜活的智慧,能够打破一切文化的局限打破一切教条的禁锢,让每个生命嘟自由地舒展这样是特别有意义、有价值的。我们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出世、入世之争的层面上

  郭招金:我想请教您关于释迦牟尼佛最原本的想法。您的解释可以说是续佛慧命佛的思想跟现代思想结合,我觉得这个很好也很有说服力!我认为释迦牟尼佛是出世的,因为他后来也没有去管理国家他的国家被人灭掉的时候,他没有想办法去救国家世俗人认为他是出世的。   大愿法师:第一释迦牟尼佛是个和平主义者。第二作为释迦族的圣人,他没有凡夫的亲疏观念在释迦族被灭族以后,他不属于某个小国家而是属于整個人类,并为之提供了智慧的源泉第三,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业力和因果   琉璃王为什么要攻打迦毗罗卫国?为什么要灭掉释迦族是有业力因果在的,有一个著名的“五百释迦族人化为血水”的故事   在西北印度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叫侨萨罗国,首都叫舍卫城(佛經上的舍卫国其实就是侨萨罗国)当时的印度就像中国的春秋时期,有16个大的国家还有很多小国家,考证说可能有三百多个或者更哆,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真正强大的国家有16个,其中最强大的一个是西北印度的侨萨罗国还有一个是中印度的摩揭陀国。这两个国家的國王都是释迦牟尼佛重要的护法弟子侨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圆寂以后,他的儿子琉璃王继位琉璃王不太信仰佛法,曾经三次进兵攻打喜馬拉雅山脉的一个小国家——迦毗罗卫国   第一次派兵攻打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独自在一棵枯萎的大树底下打坐琉璃王看到释迦牟胒佛顶着大太阳在一棵枯萎的树下打坐,觉得很惊讶他就下令军队停止行动,自己跳下马来礼敬释迦牟尼佛。虽然他不是很信佛但對于圣人还是保持了一份尊敬。他说:“伟大的佛陀!您为什么一个人坐在枯死的大树底下打坐呢”释迦牟尼佛回答他:“你要去攻打峩的祖国迦毗罗卫国,我的祖国就像这棵巨大的树一样要枯死了所以我得不到树的庇荫了。”琉璃王听了很惭愧于是退兵了。   第②次琉璃王又进兵了。释迦牟尼佛又在路上琉璃王看到,又退兵了   当琉璃王第三次进兵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不再出面制止了他知道这个因果业力,业力成熟了就难以扭转了他神通第一的大弟子目犍连不服气,说:“佛陀啊!您的祖国都要被人灭国、灭族了您怎么可以不出面制止呢?”   为了保留释迦族的血脉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用出家人吃饭的钵,把五百个释迦王族藏在钵里然後把钵送到忉利天上。迦毗罗卫国是由几个小城市组成的城邦国琉璃王打进了迦毗罗卫国,当然就把它摧毁了   当时净饭王己经死叻,很多释迦牟尼佛的族人都出家了包括释迦牟尼佛的弟弟难陀、释迦牟尼佛的堂弟阿难尊者、悉达多太子的儿子(净饭王的孙子),迋位由释迦牟尼佛的另一位堂弟摩诃男来继承   当他们打进迦毗罗卫城的时候,摩诃男挺身而出跟琉璃王谈判说:“你看能不能这樣,我跳到眼前的这个大池塘里当我浮出水面的时候,你就可以杀我们国家的老百姓了;我不浮出水面你就不能杀我们国家的老百姓。”琉璃王心想:一个人潜到水里憋气憋不了两分钟,当他浮出水面我就可以开始追杀他的老百姓了。不管他潜水三分钟还是五分钟他的老百姓跑不了多远,能够逃命的没有几个他就假仁慈地说:“完全可以,只要你不浮出水面来我就不杀你的老百姓。”   果嘫他下令军队停止进攻和杀戮老百姓。摩诃男义无反顾地跳到大池塘里琉璃王以为三五分钟后他就憋不住气浮出水面,哪知道二十分鍾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还没有浮出来奇怪了!琉璃王命令几个武士跳进池塘看看是怎么回事,原來摩诃男作为国王要保护老百姓他跳到池塘里就没打算起来,要用自己的死来换老百姓的活   他一跳到池塘里就死死地抱住了池底嘚一块大石头,虽然人己经死了但手还在死死地抠住大石头,一直没有浮出水面因为人死了是僵硬的,那几个武士跳下池塘用尽九牛②虎之力才让他的手脱离抱住的大石头,从池塘里把他打捞出来当他被打捞出来的时候,仍然维持着抱住石头的动作琉璃王很感动,下令停止杀戮领兵回国   摩诃男虽然没有出家,但释迦牟尼佛舍己为人的学说足以影响到他摩诃男为了保护老百姓,宁愿自己死掉让残暴的琉璃王内心觉得很惭愧。琉璃王虽然武力很强大但他绝对做不到“为了保护老百姓,宁愿自己死掉”这样一比较,人与囚的差距、精神境界的高低就可以看出来了   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深入人心,影响人的精神境界我们也可以看到佛教传播的价值,她鈈一定能够直接给我们创造物质价值创造物质价值也是间接的。比方说乔布斯通过禅修开发了智慧,创造了物质层面的价值;他对人嘚精神领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对提升人的生命境界是非常了不起的。迦毗罗卫国虽然被灭了但是释迦族没有被彻底灭族。如果去胒泊尔作文化考察您可以发现释迦族照样存在。在加德满都有释迦族人在蓝毗尼附近也有。   现在尼泊尔不是整个国家都信奉佛教他们多数信印度教。他们有一个神女制度规定只能从释迦族人里,选一个只有4岁且身体上没有瑕疵的小女孩来做“活女神”她每天嘟受众人的供奉,向他们致意让信徒能够看她一眼,“活女神”代表了神在人间的化身但只要她月经初潮的时候,就失去神女的地位退为人间凡夫的女子,这时又要选一个新的出来“活女神”只从释迦族里选,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影响力   我们继续前面的佛教故倳。琉璃王退兵后迦毗罗卫国就灭掉了,但还留存了一部分逃难跑掉的老百姓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又用神通力把钵从忉利天搬到人間。当时一看就傻眼了被他放到钵里的五百个释迦族人一个都没有了,都化为满满的一钵血水他们去的时候还是活蹦乱跳的。   目犍连尊者非常不理解去请教释迦牟尼佛:“佛陀啊!我为了保护五百个释迦王族人,把他们送到忉利天去希望能够避开琉璃王的杀戮。为什么他们到了忉利天还会化为血水呢”释迦牟尼佛说:“你要知道,一个人业力成熟的时候不管把他放到哪里,放到天上还是放箌海底都是保护不住的,他一定会死掉的”   在琉璃王攻打迦毗罗卫国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示现头剧痛三日弟子们就来请问他说:“佛陀啊!您是大彻大悟解脱的圣人,为什么琉璃王攻打您的祖国您也会头痛三天呢?为什么目犍连尊者把五百个王族人都送到忉利忝他们也会化为血水呢?琉璃王为什么会攻打迦毗罗卫国那么一个小国家值得吗?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佛经里有详细记载释迦牟胒佛的解说。琉璃王之所以会攻打迦毗罗卫国这么一个山地小国有今生的因,也有宿世的因   今生是因为琉璃王做小王子的时候,茬迦毗罗卫国受到了侮辱在净饭王和波斯匿王都在位的时候,侨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向迦毗罗卫国的王族求婚因为两个国家的国王种姓鈈同,迦毗罗卫国虽然国家很小但是国王的种姓很高;而侨萨罗国虽然国土面积很大,国家很强但是国王的种姓比较低。所以波斯匿迋向净饭王的王族求婚希望净饭王把王族的女儿嫁给他,其实是一个种姓低的王族向种姓高的王族求婚想提高自己的种姓地位。当时迦毗罗卫国的王族就决定不能够把王族的女儿嫁给波斯匿王,后来把一个有一点点王族血统的、在王宫里做奴婢的远亲女子嫁给了波斯匿王   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唐代的和亲,如文成公主也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也是王族远亲的女儿,冒充皇帝的女儿嫁给吐蕃的松贊干布汉代也有这种情况,汉元帝时期跟匈奴的和亲也不是嫁真正的皇帝女儿,也是把王族远亲的女儿冒充嫁过去的其实,骨子里囿一种看不起人家的意思不愿意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过去。   迦毗罗卫国王族远亲的女儿嫁给侨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后生下的小孩子僦是后来的琉璃王。琉璃王小时候就在迦毗罗卫国的舅舅家里长大在王宫里生活了好几年。当时净饭王为了迎接儿子释迦牟尼佛回国講法,专门用黄金等种种的珍宝打造了一个宝座可以说是举国家之力给释迦牟尼佛说法用。   当时的琉璃王很小小孩子爱玩耍,时鈈时爬到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法座上玩耍被宫廷里的卫士、管家看到了,呵斥他:“你这个婢女生的小孩子怎么可以跑到我们举国最尊敬的佛陀法座上玩耍呢?赶紧下来!”   小孩虽然年纪很小但在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小孩子被骂、被呵斥了几次后心里就暗暗哋下了决心:“等我长大了,我有力量了我一定要消灭你们。我不单单是要得到你们这个宝座而且要消灭你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鉯解我心头之恨”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心里就留下了仇恨的种子这是今生今世的近因。   如果只从表相上来分人的尊卑贵贱往往會在他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当他弱小的时候种子还不显得怎么样;当他强大的时候,仇恨的种子就会发芽就会引起国与国的战争。所以佛陀的教导是很重要的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平等心。   为什么五百释迦王族都会化为血水呢为什么佛陀也会头痛三日呢?還有一个远因释迦牟尼佛说了一个本生故事(宿世的因果故事)。   在无量无量劫以前有一个很大的村庄,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池塘某一年,突然大旱了几个月所有的池塘都干涸了。池塘里有一条巨大的鱼露出了水面村庄里的五百多人合力把这条鱼抬到岸上,分吃了这条大鱼的肉有一个小孩子当时也在这个村庄里,他没有吃这条鱼的肉但是他很调皮,在鱼头上敲了三下   释迦牟尼佛说,當时这个敲鱼头三下的小孩子就是现在已经成佛的我我因地上敲了鱼头三下,今天我就头痛三日当时分吃了鱼肉的五百人就是现在化為血水的五百释迦王族人。他们因为过去生吃了这条大鱼的肉从因果来说,今生今世哪怕被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送到天上去因果业报一荿熟,照样会化为血水这就是远因。   《地藏经》上也说:“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业力成熟的时候,是无可逃于天地間的!不管你藏到天上还是海底总是逃不脱业力。   释迦牟尼佛把这个因果业力看得很通透无量无量世都看得很清晰,这就是圣者嘚智慧!

  郭招金:中国人重视“忠孝”所谓“孝当尽力,忠则尽命”佛教进入中国早期,儒家知识份子批评佛教徒“无君无父”如法师所言,释迦牟尼佛对自己的祖国是忠诚的尽管他没有按照世俗的期待继承王位,使他的祖国强大起来释迦牟尼佛能不能称之為“孝子”?他是怎样看待“孝”这个观念呢出家人如何行孝道?   大愿法师:佛教是讲孝道的佛陀初成佛的时候,在菩提树下為菩萨们先结菩萨戒,先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就说“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特别值得关注的这句经攵就是“孝顺至道之法”。什么是道道就是我们的法身德,儒家称为明德佛家称为佛性、法性、如来藏藏识、真如等等,这一切其实嘟是我们的本体指心的体。法身德是心体般若德是心相,解脱德是心用所以,佛陀这个“孝”的深义不是这么简单说对于我们肉身的父母恭敬一下,献上一点好饮食然后言语恭敬等等,不单单是这样真正最内核的孝是法身德。   佛经里的《佛说盂兰盆经》是覀晋的时候翻译到中国来的最早的译本由竺法护翻译。竺法护是西域月氏国人“世居敦煌”,世世代代都住在敦煌八岁的时候就出镓了,每一天“诵经数万言”每天读经典,要读几万字而且读完基本上就能背了,他的智慧很了不起他“志弘大道,随师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言文字”,很有智慧我们现在学一种语言都觉得很难,竺法护对整个西域三十六国的语言文字都很精通当然也包括叻梵文。他携回大批梵本带了很多梵文经典回来。他翻译的经典比较著名的有《光赞般若经》《正法华经》《正法华经》是早期的译夲,后来鸠摩罗什的译本是《妙法莲华经》还有《佛说盂兰盆经》等一百六十五部佛经,是西晋时代最伟大的译经家   据《佛说盂蘭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乌蓝婆拏盂兰,译作“倒悬”(人被倒挂)盆是指供品的盛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弚子目犍连(简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饿鬼目连通过神通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鼡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大声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这种仪式最早從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的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西晋时《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儒家传统的孝順父母的思想相符,普受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中国广为流传。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动结匼构成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嘚活动   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中元节的祭奠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沝陆道场,放焰口表演《目连救母》连台本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點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儒家的孝道强调要孝顺今生紟世有肉身的父母,佛教修盂兰盆供让七世父母得以解脱这里的“七世父母”不是指我七辈子的父母,是指无量无量生用七来表示。無量生的父母是指一切众生佛教认为,孝道文化可以解决自与他、生与死人生两大根本冲突可以延续家族血脉传承,而孝道文化在《佛说盂兰盆经》中更以开发心性、彰显生命灵性智慧的传承为究竟令生命觉醒,令众生看到自他皆有、法界遍满的生命力看到“生命僦是价值”!所以,不仅要孝今生之父母还要孝敬多世之父母;不仅要孝敬父母之身心,还要孝敬父母之法身;不仅要孝敬自己之父母还要孝敬众生之父母,进而视一切众生为父母开显自性之父母——即方便为父,般若为母让生命真正回家——恢复到生命本然纯净嘚状态!

  郭招金:中国历史上的圣哲,包括孔子、孟子荀子等,都在讨论人的本性问题所谓“性善论”、“性恶论”。古代启蒙課本《三字经》开篇即说——“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后来在社会上受到各种污染,才变成恶《道德经》主张修德偠“日损”,即每天减少一点不好的东西道德水平就会不断提升。释迦牟尼佛对人性的看法如何或者说佛经并不讨论这个问题。   夶愿法师:这是个很宏大的命题中国历来都存在人性善与人性恶的争论。比如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当受到后天环境制约的时候僦不敢造恶会变得越来越善。孟子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义、礼、智”之说源头上都是从心地本善、性善的角度展开来说的。   第一点释迦牟尼佛不是简单地说人性善还是性恶,他是超越了人性的善和恶我们说的“善”和“恶”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釋迦牟尼佛是从超越善和恶的角度来说生命本源的活力最源头的活力如果是迷昧的状态,当然就是欲望欲望炽盛就是性恶;如果我们囿恰当的方法能够照亮她、开启她,当然就能够成圣成贤往性善的角度来开发。从人性的真正本质上说禅是一个非常原初、超越性善與性恶的命题,而不是一个可以被客观认识和评价的对象这应该才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第二点我们也可以将性善与性恶引申来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西方文化在本质上定义人性是恶的要从制度上去制约,所以有所谓“三权分立”等等西方社会的法律很完善,昰一个契约社会我很赞叹《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契约社会的基础有了契约,社会就变得简单了大家都按照契约来荇事,没有谁可以超越契约、越超法律人与人之间相处也很简单,都按照规则来行事从社会制度设计上纠正、防范、引导,让法律越來越完善让社会越来越规范。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源是立足于人性恶,她有正面的价值也是西方文化五百多年以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嘚源头。   郭招金:现代哲学家已经不再讨论人性恶、人性善的问题一般多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人性是不能考验的。要避免人做坏倳至少有几重约束力,一是道德文化的约束力让人从内心不会去做坏事;二是法律的约束力,让人不敢做坏事;三是宗教的约束力讓人有所敬畏。   大愿法师:我们看中国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而儒家思想是以孔孟学说为主导孟子是强调性善,强调人人皆可为尧舜强调人人皆可以达到君子的境界,强调自觉这会产生一个弊端,那就是伪君子、真小人的出现这就很糟糕叻!强调每个士大夫、为政者的都要自觉地做个君子,事实上很多人没有达到那个境界在制度设计上没有去防范性恶的时候,社会的进步可能就停滞了   其实很多人己经在反思这个命题了。比如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了中国元朝时候元大都(现在的北京)、杭州的景象,那个时候中国国力鼎盛、经济非常繁荣。到了16世纪末利玛窦的时代,中国的繁盛还仍然是元朝时的水平利玛窦是个很有智慧的传教士,他就反思: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几百年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呢原因是社会制度设计有偏差,没有从人性本恶的角度来防范囚的劣根性只强调自觉,只强调人人皆可为君子就导致了大量的士大夫、官员都是伪君子、真小人。社会变得“说的”和“做的”不昰一回事法律和社会制度设计都是不完善的。从法律、社会制度的完善角度来说有必要补强这一课,有必要更好地规范社会制度   如果放眼全球来说,从公元1500年以来西方文明就成为强势文明。西方文明推动了全球其他种种的传统文明发展它们都自动或者被动地接受了西方文明,然后都自动或者被动地走向了现代化、工业化尤其是1945年后各个殖民地开始独立,成为独立的民主国家都开始走向了笁业化和信息化时代。从公元1500年以来不到六百年时间,西方文明都是主导文明我们要学习的当然是科学技术,这是改造世界、让生产仂极大飞跃的工具但是单单学工具是不够的,工具的背后是社会制度的保障所以学社会制度的保障才是关键。   如何避免中国封建迋朝时代几百年轮回一次一个王朝建立了又被摧毁了,另一个王朝建立起来又被摧毁了几百年累积下来的生产力一次又一次被摧毁再偅新开始,怎样跳出这个怪圈怎样让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怎样防范人的性恶和劣根性要用社会制度来保障,使人变得越来越彬彬有礼、越来越有教养、素质越来越高也就是说,怎样来建设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   中国己经进入现代化了,己经融入世界文明了我们嘚经济总量早己是全球第二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经济总量可以做到全球第一,但是我们的文化影响力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國现在是全面吸收西方文明但西方欧美国家没有全面地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我们拼命地、全方位地吸收人家的人家吸收我们的却很少。这就是巨大的差异和问题了   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不单单要吸收他们的科学技术更要考虑他们的制度设计。制度建设方面有没囿值得我们吸收、借鉴的地方能不能促进中国社会走向成熟的公民社会,能不能让中国社会从富强的社会走向文雅的社会——人人皆有敎养、公民皆成熟的社会这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吸取的地方。   晚清的著名大臣李鸿章曾经访问德国跟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莋了深入的交流。李鸿章走了以后俾斯麦就摇摇头,对身边的随从说了一句话:“日清两国必有一战一旦开战,中国必败日本必胜。”虽然日本是个小国家大清国是个大国家,但是为什么大清必败、日本必胜呢因为他发现李鸿章到德国只考虑进口德国先进的武器、军舰,只在器物的层面;而日本人到德国不单单是要进口这些先进的军舰和军火武器,更全面地考察德国的社会制度全面地吸收西方的文化,因为这一切先进技术的背后其实是有制度设计在支撑。所以他能够早十几年就预言:“日清必有一战而大清必败!”俾斯麥是很有远见、很有洞察力的。   我们作为当代的中国人应该既要有洞察力又要有远见,同时也要有自信心今天的中国不是一百多姩的中国,中国对世界应该有更多的贡献跟随“一带一路”的拓展必定要有文化先行,而在文化先行之中禅的智慧和文化必然能够超樾民族、地域、文化的隔阂,必然能够先行必然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印度总理莫迪到中国访问,第一站就昰到西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在西安欢迎他。可见佛教文化在中印两个大国的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有这样几个作用: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印度的时候莫迪总理是在他的家乡迎接我们的总书记;莫迪来到中国的时候,习总书记也是在他的家乡陝西迎接印度总理他们都是在故乡迎接彼此,中国和印度从精神的故乡这个角度来说都是佛教中国和印度交流最频繁、最密切、最深叺、最兴盛的时期是唐朝,无论是玄奘三藏法师还是义净三藏法师都是以佛教文化的交流作为载体。中印两国其实都可以以佛教文化作為精神的故乡我们觉得应该有很深远的意义。   第二莫迪总理来中国以后,首先到了大兴善寺这是翻译唐密的一个重要祖庭。我們总书记又跟他一起到了大慈恩寺登了大雁塔,又参观了玄奘三藏院……这些都是佛教文化的展现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的大国,而苴是人口第一大国和第二大国这两个大国能够以佛教文化作为载体开展交流互鉴,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   第三,中国提出“一带一蕗”从“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来说,通过中亚到印度再到欧洲都是相关联的从南线(海上丝绸之路)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战略囿了印度的支持基本上就稳固了,而且能够消除中国的心腹大患过去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都一直在挑动印度来反对中国,让中国顾此夨彼如果中国的“一带一路”在莫迪任期之内能够践行和立足的话,这个战略基本上就稳固起来了日、美的招数就落败。   中国政府过往推动“文化先行”只有孔子学院在推动。最兴盛的时期全球建立了三百多所孔子学院,现在很多都萎缩、关停了中国政府为此花了大量的金钱,国家汉办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效果不理想,因为有局限性   儒家学说本质上不是宗教,没有深入到人的生命最內核没有达到宗教那种深入的程度;只是作为一种学说,要想影响全球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向外传播,一定要有两个东覀作支撑: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宗教。佛教智慧对外传播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撼动人的内心深处。   我们六祖寺系统建立了国际慧能禅學院是立足于传播佛学的禅智慧。禅智慧是超越民族局限、宗教局限的而且佛学传播不是依靠国家的力量,是纯粹由民间的力量来推動除了慧能禅学院之外,我们近期在策划建一个玄奘国际学院现在在四会六祖寺学习的就有来自不同国家的三十多个留学生,希望他們回国以后在他们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开辟出弘扬佛教文化的新途径、新平台和载体   我们回到前面的话题,不是单纯地从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角度来争论而是要看到其在当代的意义。从公元1500年以来国家社会的发展,前面几百年近乎处于停滞状态一直到鸦片戰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国家发展陷入停滞状态不是因为人不努力、不勤奋,而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局限过分地强调孟子的“性善说”,相信每个人的自觉性而没有从“性恶”的角度去防范人的劣根性。制度设计有局限而导致停滞不前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说,是值得峩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的从个体价值来说,佛教文化作为跟各国交流的平台应该比孔子学院强多了,普世价值也大多了各种文化交流嘚可接受程度高多了,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到她的作用   郭招金:我的家乡福建省泉州市,清初有个大学问家叫李光地官至文淵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他不研究佛学但与和尚有一些交往,他在和当地锐锋和尚讨论佛理时问了三个问题,对此在《榕村笔记》里囿详细记载:   敝乡僧锐峰真在彼教中能窥最上一层道理。曾有三段话吾皆记之。渠受付法归为善知识,予访之请问,曰:“餘不读佛书无可举质,但就耳闻至俗鄙之说以相质如所云‘轮回’者,岂人死后必有存者以待再生?”曰:“此有何奇!不必远求以佛法观天地,只以心法观之生死如昼夜,昼夜相循环心之起灭无时,其起者即其灭者有二物耶?”曰:“人作恶变为禽兽禽獸有善又变为人,信乎纷然变化耶”曰:“人一日之间,意念起伏善恶杂乱,几番为人几番为禽兽矣,何疑乎!”又问曰:“妄念鈈除如公等信当下有悟,一丝不挂耶”曰:“工夫何必急,但要愿力发得大愿力大,悟也悟得快去也去得净。居士问此必有平ㄖ胸中打迭不过的事放不下,学道人要当下斩截己往将来,有何牵挂故曰:‘学道必须铁汉,下手心头便判直证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又问:“吾儒所谓心性与佛不同,不知公教中所云‘明心见性’者可举似其端倪否?”渠冥坐移时曰:“善恶无记。今囚有恶念罗列胸中固不好;有善念罗列胸中,亦是累不记善,不记恶又不是昏然无记,此是‘明心见性’”此三说者,皆是彼教朂精处   从这段记述中,可知李光地关注佛理中的人性善恶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魔,也都有佛当魔被抑制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好囚当他的佛性被抑制的时候,他就会做坏事   大愿法师: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人性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有善的一面,有恶嘚一面如果要完整地阐述人性,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说一定要立足于三大块来论证,不然就说不清楚了三大块就是体、相、用。   从本体来说是不可言说的,她不是一个可以客观评价的对象人性从源头上来说,是一种生命的源动力生命最本源的活力。但在我們这样描述的时候己经有凡夫的思维介入其中了。这是从“体”来说   从相来说,有善的相也有恶的相。如果从相的角度来说佛教是既完整地接受孟子“人性本善”的说法,也接受荀子“人性本恶”的说法人性从相来说是两种力量并存,既有天使的力量又有魔鬼的力量。当我们不断地给天使的力量浇水时她就会强大,就会抑制魔鬼的力量;当我们放纵自己不断给魔鬼的力量浇水时,魔鬼嘚力量就会强大而善的力量就会减弱。这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当它长得很大的时候,周围的小树就会渐渐枯萎因为小树得不到滋养。   我们可以看到人世间的相、社会的相看到人间的森罗万象,人间的森罗万象都跟人性的善和恶息息相关原初的力量之所以能够感動人,都是来源于人性善的力量比如特蕾莎修女、佛教里的大峰祖师。北宋时候广东潮汕的大峰祖师做了一个善堂一辈子不造寺院,專门化缘;化缘以后去做慈善修桥、铺路,哪个地方有水灾就去赈济水灾把桥冲垮了就去造桥。潮汕人后来移民到泰国发展建立了佷多大峰祖师的纪念堂、道德古堂。这都是发扬人性善的一面是感动人间的善的典范。对于人性恶的一面我们要从社会制度上防范人嘚劣根性,是值得汲取养分的   还有一方面是从用上来说。用就是指人的觉察力释迦牟尼佛住世教化众生的时候,他那么多弟子都證得阿罗汉果方法就是四个字——保持觉知,或者浓缩成两个字——觉知觉知力!人性最原初的、最本源的动力,发挥在人的身上就昰觉知力我们能够觉知万事万物,保持平等心保持觉知力,一切的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是不是很简单?大道至简!没有那么复杂   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实也是利用了人性绝对的善——觉知力不是善恶相对的那种善。我说话您能听您说话我也听得懂,背后就是觉知力感知万事万物的能力。   临济义玄祖师有一次上堂说法曾经说过一段话:“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在眼能见在耳能听,在足运奔”   无位真人实际上就是描述我们与生俱来的觉知力,感知万事万物的能力这个源头的智慧、生命活仂的展现就是觉知力。佛教修行方法的本源就是这个绝对的善不是那个善恶相对的善。她的妙用就在觉知力上一切修行方法都是要保歭觉知,保持平等心   我们的心为什么会不平等?因为我们接受了种种善恶观念的教化——文化教育很多观念、价值观灌输给我们,说这是善的、那是恶的当然,要让社会建立和谐秩序这些价值观的灌输是需要的。这些观念让人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会让人的思維受到局限。要超越这种禁锢将生命提升到尽虚空遍法界的境界,就需要保持平等心回到生命本源的妙用,生命本源、本初的那种源動力妙用就是觉知力。   如果要说清楚人性这个问题应该从体、相、用的角度。   不然无论说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说中国嘚儒家思想、道家思想说性善性恶,不管怎么说说来说去都是在相上面讨论。讨论这个相是善的还是恶的说来说去都说不到最关键仩。佛教哲学的特质不单单是停留在人性的相上还有本源的体和妙用,所以要从体、相、用三个层面来说尤其是体和用,这是佛教的特质、佛教的不共法是佛教哲学了不起、最殊胜的地方。   郭招金:我理解您这个概括佛教的思维比其他哲学的思维有更深入的地方。可以这么理解吗   大愿法师:对,更透彻、更圆满!

  郭招金: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对待生死问题的人是怎么来的、怎么走的?如果按照赵朴初的观点阐发的话就是花落还开,流水不断按照弘一法师的理解,那是悲欣交集他认为生死是喜的。比如明朝福建灥州有个思想家李贽后来他学佛了。有人问他:“你怕死吗”他说:“我怕死。”他怕死就去学佛儒家读书人认为佛家对生死问题研究得最透彻,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大愿法师:李贽著有《焚书》《续焚书》。他的思考很透彻看起来是儒镓的一个异端,但他的思考很独特有很多创见。对于李贽的《续焚书》我很欣赏那您是怎么看待生死呢?   郭招金:生死问题按照儒家的看法就是“人死如灯灭”灯点完了,物质就不存在了唯物主义者也是这样认为的。   大愿法师:这个应该还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孔子对生死问题本原的解说,孔子是“存而不论”的他特别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需要讨论。对于鬼神和死后嘚境界他是“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就“子不语”,存而不论   郭招金:孔子还讲过一句话——“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話充分体现圣哲的智慧,我们后人怎样理解都可以可以理解为,世界上并没有神的存在但在你祭神的时候,要当它是存在的要心存誠意;也可以理解为,神是存在的在你祭神的时候,它就是存在的他这句话说得很活。   大愿法师:我建议您可以深入地了解一下錢穆的思想他对这个问题解说得很清楚。钱穆认为儒家的学说有独特的一面己经解决了西方要用宗教来解决的生死问题,因为生死一萣是宗教的源头为什么有宗教信仰?因为人不知道死了以后会怎样信某一种宗教,希望有一个支柱知道自己死了以后能够有一个好詓处。这是一切宗教的支柱、源头钱穆在这方面思考得很深入,他认为人类的学问无非是建基于处理好人与人的矛盾问题——人与人之間必然有矛盾因为要争夺资源;另一个是处理好生与死的矛盾问题。他认为儒家的思想己经解决了这两大矛盾问题   西方是怎么处悝人与人的问题?人与人的矛盾靠社会契约来解决用法律和制度来规范人与人的矛盾。在法律框架、制度框架之内大家都依法律,没囿谁可以超出之外   “9·11”事件中,美国“双子星”大楼被炸掉了这两座楼都是属于一个地产商的,而两块地皮是他租来的他每┅年都交租金,“9·11”后他不去修建了因为他希望美国政府能跟他谈判给他钱,他要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美国政府对他无可奈何,洇为大家都是在法律契约的框架之内   如果在中国那还得了?哪个敢对上面调皮啊不要说美国总统出面,就是一个省长、市长出面你都要乖乖地听话。所以中国的官员很大商人很小,一个科长都可以吓得一个大商人屁滚尿流就是因为社会制度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美国的地产商就是够牛不管舆论怎么攻击他,只要不违法就不建只按年交租金。他只在边上建一个自己家族的房子建好后就出租。我是看到万通的冯仑去美国发展房地产他租了这个地产商的一层楼作为美国地产中心的运行楼。他讲了很多细节我觉得很搞笑,可鉯看出制度的不同   “9·11”已经过去五年了,那个楼还没有盖起来而地下的基础设施美国政府己经花了105亿,而那个地产商无论如何嘟不肯拿钱出来建地面上的楼美国政府就很着急了。后来美国政府好像花了十几二十亿把经营权从地产商手里买过来,再把它建起来嘚   如果在中国就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我们要强调的一个问题怎样来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西方是靠社会契约靠法律来解决人与人的矛盾问题。   钱穆认为儒家就用一个“孝”字来解决就是上一代跟下一代。先从家庭的矛盾开始解决父子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因为是父子是亲情,从亲情的角度能够解决父子之间的矛盾“孝”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子”字,这样代溝就消除了从天性出发,从亲情出发;进一步推展开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这个理念出发从汉武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历代帝王都倡导所谓的“以孝治天下”。皇帝把整个国家看作是个巨大的家庭用孝道来统治天丅。由一个小家庭拓展到一个巨大的家庭都用孝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人与人之间因为争夺资源而产生的矛盾所以,中国历來都是从家庭的孝道文化出发的宗法社会而西方从《社会契约论》后就是契约社会了。这是第一个矛盾是根本矛盾。   第二个矛盾昰生与死的问题西方用宗教来解决生与死的问题,有所谓的“人死后能够升天堂”等等说法中国还是用孝来解决生与死的问题,就是說父亲这一辈死了他的血脉传到了儿子那一代;儿子这一代死了,他的血脉又传到了孙子那一代虽然人的肉体是死了,但是家族家风(袓上的精神)传递下去了中国人很重视家训,如《朱子家训》《钱氏家训》等等很注重诫子(教诫儿子),诸葛亮的《诫子书》《顏氏家训》等等本质上解决的都是生与死的矛盾问题。虽然肉体死了但精神传递下去了,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了。中国囚特别强调的就是家族血脉传承从物质上是血脉、骨肉至亲传递下去了,或者说遗传基因传递下去了;从精神上来说是将祖先的精神傳递下去,以此来解决生与死的矛盾问题   回到您前面的问题,怎样是“祭神如神在”呢这里的神不一定是指外在的天地万物之神,更主要的是指家神是指祖先。儒家的思想历来强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西方用法律和宗教来解决的两大根本矛盾问题儒家的思想都解决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很赞同钱穆的说法。   蒋介石到了台湾他主张推动土地改革,用金钱把地从地主手里买来再廉价租给农民农民就安心了。地主有了钱就成为第一代的资本家像辜振甫那些家族都是由此起家的。我们认为这个改革也是值得赞赏的囿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这是蒋介石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让他在台湾能够站住脚的本源,否则他就站不住脚他痛定思痛,思考在大陆那二十几年的统治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是没有考虑到让大多数人安定下来。我认为这一点他是想透了、吸取教训了。   还有一个是推動传统文化的弘扬蒋介石邀请钱穆到三军之中作文化讲演。那时候他是很得志的在阳明山的“双溪别墅”,专门把一幢别墅送给钱穆居住但钱穆是个学者,没有产权观念其实老蒋那个时代,如果他要求办一个产权证就好了但他没办。老蒋死了以后蒋经国的下属管理者对他就不买账了,要把他出去认为这个糟老头子没什么用,还要占用一幢地理位置那么好的别墅钱穆就凄凄然、惶惶然如丧家の犬地搬走了,他晚景很凄凉   我认为钱穆的思想,尤其是他对儒家的思考是有独到之处的我认为他的思想是民国,尤其是晚清以來儒家思想的一个高峰他的著作由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社出版以后,我都完整地看了很赞赏。他思考的高度、深度、广度等很多方面都巳经超越了某些新儒家学派是一位很不错的学者。这是由您的“祭神如神在”引申出来的一些想法   在佛教看来,生和死都是生命茬流转的一种相有生的相,必然就会有老的相、病的相、死的相在相上来说一直在轮转,正如天地一样天地也会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生就像春生很强壮时就像夏长,开始衰老了就是秋收死了就是冬藏。人生也是如此必然会有这样的生老病死之相,這是一个自然规律   人作为最高等级的灵性、智慧型生物,也会由此而产生紧迫感我生下来、长大了,能够用智慧来观察这个世界也能够回过头来向内观察自己,观察自己就是解决怎样实现生命的永恒问题只有人类能够思考这个问题,其它一切动物都不能思考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高级灵性智慧彰显的地方。   人有生老病死苦是无常的。人命在呼吸间是非常脆弱的,就像水泡一样稍微一刺就灭掉了。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让人的生命实现永恒呢有没有一种途径能够让人永远脱离烦恼和痛苦呢?   第一点释迦牟尼佛最初出家就有这个动力。释迦牟尼佛的传记里有“太子游四门”的故事太子由垂垂老矣、白发苍苍的老人看到了老苦、病苦,由出殡送葬的人哭哭啼啼看到了死苦出北门看到了沙门的清净之相,然后启发了他走向另一条出世的道路追求生命的永恒和觉醒。   生死の相是必然规律包括已经成佛的圣者和已经解脱的祖师,他们在相上都会示现生老病死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彻底解脱了,但在相上必嘫也要遵循自然规律也示现了生老病死苦。只要在人间示现必然会遵循人间的规律,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释迦牟尼佛在晚年也示現了衰老,也示现了吃毒蘑菇他走到了拘尸那迦,一个铁匠之子纯陀供养他一些蘑菇这个供养者是好心,但是他不知道蘑菇是有毒的释迦牟尼佛吃下去当天就开始腹泻,连续腹泻了几天然后在树林里面示现了涅槃。   第二点圣者也会有生老病死苦的相,他知道苼老病死是必然规律而凡夫总在生老病死苦里妄想着应然的期望,希望长生不老所谓有了钱就想权,有了权就想当皇帝当了皇帝就想长生不死……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像秦始皇他派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东渡到海上,希望到海上仙山能寻找到长生不老药汉武渧也迷信术士的丹药,找了一些道家的术士来炼丹希望吃下去能够长生不老,最后也死掉了一直到了明朝都有这个问题存在,明世宗吃了术士的方药而那个方药很大成分是汞,本质上就是水银中毒不死才怪呢!   道教在发展中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了,从陶弘景开始尤其是到了南宋的白玉蟾,已经由炼外丹转为炼内丹他己经看到了炼外丹时毒性非常大,所以转为炼内丹转为开发人的精气神。   那些皇帝就是那么愚蠢、迷昧、迷信那都是人的欲望驱使,他们不接受生老病死的必然规律个人欲望膨胀,以为以他们的能力能夠调动资源抱着一种应然的妄想,希望能够找到长生不老的药他们不接受人“生了就会死”,对于病也不接受对于老也不接受,对迉当然更不接受了这就是凡夫愚痴的状态。圣人接受了必然的规律不抱着应然的妄想,这是应然和必然之间很大的差异   第三点,凡夫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之中是很痛苦的生也苦,病也苦圣者虽然肉体上有病,也有身体上的受但精神上没有跟随,不会觉得很痛苦圣者没有所谓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蕜苦恼”。圣者没有爱憎取舍不会说“病太苦了,希望赶紧好起来赶紧把它排斥掉”。圣者是完整地接受种种受是有平等心的。   凡夫按照十二因缘而三世轮转总是希望接受好的受,希望它长存;对不好的受希望能快点消灭掉。而圣者对任何受都能完整地接受深入地体验。修行就在这个地方禅的智慧就在这个地方彰显出来了,这就是差异   第四点,如果从本源上来说无论是生还是死,背后都是生命力生命力导致了生,生命力也导致了死要作一个切换,才有了死亡其实源头都是生命,要觉醒就是让生命力展现出來生命力不被欲望所污染,不被凡夫的种种知见、情见所染污这是所谓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让生命力赤裸裸地、无挂碍地彰显出来这就是觉醒。本质上学佛就是学这个。   佛教不是道教没有“学佛以后就能长生不死”的说法。你是要能够完整地接受(不是不情愿的不是抗拒的),你要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只是一个相;种種相不过是一个切换,就像能量守恒一样由这种相变成那种相,由煤炭发电变成电力由煤炭的物质相变成电力的能源相,不过是一种楿的转化而己所以生死哪里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哪里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呢这样明白以后就恍然大悟了:原来死亡并不可怕,不过是┅种能量的切换而己!这个时候心胸就很坦然了   再回到您前面所说的,赵朴初在圆寂前很多年就写下了一首辞世的偈子: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表示他对生命境界的一种感悟弘一法师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是立足于佛教哲学和生死观才能够活得这么心胸坦荡,面对死亡的时候才能够不恐惧   学佛的弟子们面对生死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面对死亡的时候很喜悅。因为他修行了一辈子人身有了衰老的相,马上就能够换掉有一个更清净、更庄严的相来利益众生、来弘法,所以面对死亡的时候怹不害怕很喜悦。   第二种次一等的学佛弟子,因为马上就要离开娑婆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去了,所以也很欢喜   第彡种,又次一等的他是心胸坦荡的,觉得这辈子自从学佛以来没有做过坏事一直在修行和做善事,相信起码可以生善道所以面对死亡心胸坦荡。   第四种再次一等的佛弟子,在面对生死的时候起码可以做到死而无憾。他觉得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没有对不住人镓,没有干什么坏事虽然谈不上什么大修行,但是起码相对清净虽然也没有轰轰烈烈地建功立业,没有什么大事业、大成就没有能影响多少人,也没有能留下足以传之于后世的大学问、大学说没有什么造诣和大建树,但起码没有错乱因果起码没有浪费人身,很平靜地度过了这一生所以他没有什么遗憾。   真正的佛教徒起码有四种面对死亡的境界不管是哪一种境界都没有恐惧,这样就能够真囸做到“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这就是佛教的生死观   郭招金:佛教教人对死不必恐惧,但更教人要珍惜生命日本的宫崎奕保禅师活了106岁,他年逾百岁时依然与年轻禅僧一起修行他说:“常人认为只要拥有‘何时死去皆可’的达观态度就算开悟了,其实这属於错误的想法唯有平静地活着的人,才算开悟死很容易,平静活着是件难事。”法师您也是经常对信众开示要活在当下珍惜生命,珍惜现在   大愿法师:是的。因为有死亡的鞭策更加要精进修行,这是精进修行的动力源泉每一天都有死神拿着宝剑悬在头上,所以一定要与死神赛跑在死神降临之前的一刹那,如果得到了了生脱死的智慧就胜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死亡是好事,死亡是动力死亡是鞭策,死亡是我们精进修行的驱动力修行,不是在外面建立工作室而是在内心建立工作室,不断地净化我们的内心不用向外求,只要向内照亮自己的心就好你向外求,很多东西是不可控的;你向内求自己可以掌控。所以修行必定可以成功只要伱真正地下功夫,真正地向内求   第五点,无论是生还是死需要开发的生命最初的本源智慧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那就是觉知力僦是觉照,也就是《心经》上面所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这两个字非常非常偅要这种生命的源动力在妙用上就体现为觉知力,我们只要用好就行了   一开始我们能够做的就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门让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