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自己的小孩是否有折耳猫基因缺陷陷,请联系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科学家王俊演讲PPT干货:想要年轻请喝智能啤酒,上智能厕所
我的图书馆
华大基因科学家王俊演讲PPT干货:想要年轻请喝智能啤酒,上智能厕所
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3月22日,2015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今日五洲宾馆举行。华大基因首席执行官王俊在演讲中讲述了基因生物科学与IT的融合。他说,未来厕所将是智能厕所,当在厕所方便,所有代谢物、蛋白质数据等等数据都收集起来,进行基因分析。喝的啤酒的酵母将不是自然界酵母,而是计算机写出来的,酵母产生的啤酒味道也许比你现在喝的任何啤酒味道都要好。还有,生命信息的存储,我们都叫干细胞,干细胞什么意思?就是年轻时候的生命信息,你不是想年轻吗?在你年老的时候能不能把年轻时候的信息再回到,也许就年轻了。所有像科学幻想的东西都在生命科学界在以飞速方式往前走。
  以下为王俊演讲全文:
  谢谢市长,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做“IT和BT融合产业的爆发点”,这个题目本来不是我选的题目,我选的题目本来叫“生命的语言”,但是最后被组委会否了。我是一个做基因科技的人跑到IT领袖峰会来讲,所以我必须有一些题目能够反映IT,所以我改了一个题目当BT遇上IT谁会爱上谁。后来我的助理告诉我不能用这个题目,一定会被打回来,然后我就想了一个一定不会被打回来的题目。虽然这个题目听起来平淡无奇,但是一定会过审批。我这个人比较固执,所以我还是很愿意讲一讲生命的语言,为什么用生命的语言来阐述今天的题目?
  当我们讲数字化的时候,讲计算机,讲IT,习惯于以硅为体系。但是在讲到生命的时候是以碳为体系。生命的基础是碳,生命是数字化的,为什么讲生命是数字化的?它能够储存吗?能够编程吗?能够用不同的程序改变来实现不同的生命形式吗?可以做克隆吗?行还是不行?当然是行的,我们是很容易做克隆的。它能存储吗?能,为什么能那么简单从一个羊身上提一个细胞变成另一个羊呢?因为那个羊的细胞储存了所有羊的生命程序。
一个巴掌大的DNA可以储存多少年呢?事实上可以达到上亿年的储存时间,最起码可以上百万年。现在没有任何一种存储介质可以把这样的信息载体储存上百万年的时间,所以DNA是可以存储的。他能够计算吗?当然能够。因为计算和编程最核心基本单位是基因,基因是生命体最基本构成单位。我们每个人身上蕴藏所有信息组合就是一套生命信息基本程序,这套基本程序就是生命的语言。它的语言怎么形成的呢?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像每个程序员写出一个功能模块希望所有人都用他这个功能模块一样,在生命体里形成一些基因、一些蛋白质、一些小分子,基因、蛋白质、小分子也希望不断扩张自己,在不断扩张自己同时,其实在美国有一本书非常出名,整个不断过程就是不断复制、不断扩张、不断延展,有时候发现一个基因并不够用,可以和其他基因一起合作,两个基因、三个基因一起合作更好的时候,当一堆基因合作更好的时候,就形成个体。
我们人身上有2-3万个基因,水稻有5万多基因,不同物种有不同基因,比如我们现在看到一个酵母菌用4000个基因,所有不同基因组合形式不同的生命程序,不同生命程序就形成你这个个体与周围环境适应。你的每一套程序代表着不同的生存策略,这套不同的生存策略事实上针对于不同环境体系而来。在他检查你的程序到底好用不好用唯一标准就是你这套程序能不能活下去,传播更多后代。当你选择传播更多后代的这套程序就叫做可以适应于这套环境的生命语言。所以我们看见所谓的达尔文进化学说、适者生存都是这个基础上建立,我们每个人更基因信息的载体,每个人跟微小虫子相比都发现了相似性,很多基因从那儿传到我们身上。
  对于个体来说也是一样的,每个人一套生命程序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西藏人可以高山适应,为什么我们上了高原有非常强的高原反应,是因为身体一套程序没有写进高山适应的基因,藏族人有一套基因,有这个基因的人群可以在高原体系上没有反应,像我们在上面就不行。在汉族人体系里就只有5%人有这个基因,而藏族人达到95%。这样的东西不仅仅单纯存在在西藏特别复杂极端的环境里,还有很多东西跟饮食相关,比如南方傣族人因为在祖先经常吃槟榔,所以体内基因很多跟槟榔适应。等等。我可出举很多例子。这是个体水平的变化。个体水平为什么会变化呢?为什么西藏人跟汉族人不一样呢?它的分支到底怎么回事?其实他背后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说它的变化来源是什么?当我们考虑一个精子、卵子结合的时候,他发生了重组,每一代当中,你孩子和父母之间有100个基因突变,这些基础就形成不同生存策略,环境在时时刻刻变化、基因在时时刻刻变化,基因组是预测程序。你身上基因是因为你祖先上千年、上万年不断学习、进化,对你后来有可能遇到的环境的预测。你体内基因不会告诉你去不去高原,但是一定会告诉你去完高原会有什么反应。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每个人生下来就有一个盒子,这个盒子清楚告诉你往哪去、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如何指导和我们生活呢?首先第一个问题,如果我有一个盒子,编程告诉我能活多少岁。有人说你的基因,如果你做真正很好的遵循基因告诉你的事情,你可以活到150岁,但是为什么活不到150岁?因为你会得各种各样的病,这些病从年轻的时候开始一直到年老都有关系,而这些病跟基因有什么关系、或者跟环境、跟数字化、跟IT、BT有什么关系呢?我通过几个方面解释。
  基因里面的毛病有点像写程序的时候出了一个bug,出了bug,基因程序运营不了,在有时候就出现很严重的问题。比如各种各样罕见疾病。有罕见疾病的一般生存周期都非常短,我们有各种各样例子,这种罕见疾病听起来非常罕见,但是加起来一点都不罕见,中国有大于5.6%的孩子出生有各种各样的出生缺陷,非常大的。生命程序不断试代码、试代码过程中不断试错,当然每一个错误并不是代表新的往前演化的可能。对付他们我们该怎么办?
华大经常收到这样的东西,这是一个血书,从一个鱼鳞病患者写给我们的,他们有一个组织,这样的组织有很多,比如瓷娃娃协会等等,这一个鱼鳞病患者的妻子写的,他希望能够把这个病变成可防可控。
现在这个夫人生了一个孩子,幸运的是没有得这个病。就是因为通过基因检测了这个程序。当孩子出身之前,我能不能做一些检测,早点发现有什么问题,早点控制,当然可以。这是第一个。我能不能先查一下你的父亲、母亲有没有基因突变,如果有,你们生孩子概率有多少,如果这样的话,以后就不要配八字了,谈恋爱结婚之前先配一下基因,看生命基因程序是不是匹配。我们一般在教堂宣誓都这么讲,无论是疾病与否、健康与否都一辈待在一起。两广福建地区地中海贫血携带率差不多19%,如果有两个携带者的夫妇结合在一起,生了地中学贫血孩子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们可以人工受精,做一个移植前检测,移植前检测在中国很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再往下一步,如果怀孕了怎么办?怀孕两到三个月之内可以对孩子进行完整基因检测,尤其是针对非常罕见的基因性疾病,通过这些筛差可以达到出生前防控。如果再往下走,新生儿出生了还需不需要检测?
中国耳聋发生率很多是因为错用抗生素,如果体内基因不能受链霉素这个抗生素,一下就耳聋。如果早一点知道他得各种各样的心脏病、耳聋,包括自闭症风险,我们是不是可以早一点干预?是可以的。我们能不能治呢?除了用一个非常可变的信息看这些东西之后,我们又有一个非常疯狂的想法,能不能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一些罕见病真正解决方案呢?答案是可以的,非常有意思,我们有一个计划,搜索了100万人基因数据,寻找那些单纯从基因校对来讲他应该单基因疾病,但是非常健康,这些人我们叫超级英雄,这些人非常有意思,他们体内有非常明确的致病基因,但是非常健康,为什么?因为体内有另外一套基因保护他。就像程序我一段出现bug,但是有另外一段修复,就非常健康。如果找出那一段是什么,也许可以找出罕见性疾病的药物。我们以后不要再去浇冰桶,这是道义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支持就是基因测序。
  再往下走是肿瘤,很多人面对肿瘤威胁,肿瘤是你生存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影响,你的基因程序在变异,所有细胞都来源于第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从那个细胞开始每次都会引发程序变化。不同环境影响会导致程序非常大不同,比如抽烟增加肺部细胞变异率。用简单IT方式来讲,是你生命程序那段代码被黑客给黑了。黑客黑的概率会随着环境因素不同而变化,如果经常抽烟,如果经常生活在不好的环境里,深圳是非常好的。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病毒感染,可能程序被黑。怎么办呢?其中有可能一个细胞发生被黑了,没有关系,有人说我身体有上亿个细胞。但是如果一个细胞被黑了,他很有可能获得比其他细胞更强的适应性,他可以不断扩张。从一个肿瘤细胞发生到你最后你可以用CT扫描能查出来,平均要15年。也就是15年内体内有肿瘤细胞你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早点发现他,答案是可以的,因为所有细胞最终都要游离到血液里,我们通过非常深度的基因检测可以看到你体内有没有肿瘤细胞。
  我得了肿瘤怎么办呢?每一个人的肿瘤,每一个个体,肿瘤每一个细胞的基因都不一样,你做的事是对所有细胞真正基因监测,而不是简单的手术一切、放疗、化疗,这样的治疗有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内看到飞速发展。如果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增加肿瘤患者生存概率,那还有另外的我没有提到的,但是大家非常关注的,比如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其实万物都是跟基因有关系。我的体内细胞如果以人为一个整体的话,作为人这个个体的细胞只占人体的细胞的1/10,还有9/10是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各种各样病毒,你天天洗两次澡都没有用。你吸收一个半小时候所有细菌都回来了。这些微生物并不是都是坏的,比如微生物体内病源微生物会形成什么影响?所带来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90%发烧腹泻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小于1%微生物可以被培养,你根本没有办法搞明白到底什么让你发烧、什么让你腹泻,你可以所有DNA提取出来,一个小时内就知道到底怎么会感染。早一点这样做,就可以早一点摆脱疾病风险。
  还有另外一个事情,高血糖、高血压三高,30年前中国糖尿病发生率0.67%,现在已经接近11%,1/4中国成年人要么得糖尿病、要么要得糖尿病,不可能是基因在过去30年有非常大的改变,是因为饮食变化、环境变化,引发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很多疾病都跟这个有关系。你能怎么办呢?比如少吃碳水化合物,比如多运动,再来一点猛的,查完之后,缺什么微生物就补什么。如果补一两个不管用,把你认为健康的体内的微生物转给你就行了,怎么管?粪便移植,这样的东西已经逐渐在医学界应用了。我们应该做的是一个鸡尾酒疗法,确保你体内是符合真正健康的菌群体系,最终我们要完成这个生命公式,自己的基因、环境因素的基因,各种各样的东西,右边是你表现的状况,身高、体重、各种各样的病理特征、健康与否,中间的公式怎么写呢?这个时候就体现了刚才吴恩达老师讲的题目,我们只知道一个城市的输入端、输出端,中间是怎么编程,毫无所知。该怎么办呢?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取决于把所有输入端、输出端全部计算清楚,如果研究清楚身高基因的关系,需要100万人。要研究清楚绝大部分复杂疾病和基因以及环境的关系,需要100万人。你需要把100万人各种各样信息全部搜集,才能得到刚才讲的生命公式。
  用什么方法呢?这种方法到底贵不贵呢?这种方法非常昂贵。1999年中国华大基因参与了1%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测序需要10亿美金,最近已经降成1万美金,仍然很贵,要搜集100万人的数据仍然很贵,现在可以做到1000美金,我估计明年会推出一个500美金可以测定一个人的完整基因。这就可以搜集基因数据。什么时候可以免费呢?免费实施的到来事实上在于基因本身的数据价值远远大于产生他的数据所需要的成本。对于华大来讲这样一个趋势延续我们认为在2019年左右,5年左右时间我们可以真正达到这样的结果。除了这种基因数据之外,我们知道现在比较时髦的词,物联网,收集各种各样输入输出数据,比如未来厕所将是智能厕所,当在厕所方便,所有代谢物、蛋白质数据等等数据都收集起来,包括躺在床上各种各样的体征数据、坐车等等各种数据都收集完成后,你一定要记得要把他们连起来,为什么讲基因组网络那么重要,所有在座的人、所有的男人12万年前来源一个男人,所有女人12万年前来源一个女人。
我们的科学研究发现所有都来自一个人,这是什么概念呢?有人说这是亚当和夏娃,中国70%汉族人追溯到6000年前就三个人,炎黄蚩尤。所有东亚人,40%东亚人追溯到之前就11个人。如果把每个人数据都连起来,形成基因组网络,将是不可估量,我们讲互联网。IT互联网企业,超级计算机,个人电脑,真正成了不可估量的机会。每个人在上面产生数据和支持,基因组是一样的。人因基因组计划,每个人的基因计划,当所有基因组形成网络,我们有一个网站叫同病相怜网站,当所有病人组合了一个网站,我们就可能有机会把这个基因和病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在上面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机会,这些机会、信息和知识是以前我们在没有做甚至一个个人基因组是不可想象的。最终要做的是需要人工智能来学习,因为这么大的量已经不可能用一个单一模型来解决。
而华大已经在做很多事,这些事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我们做了3000株小米,在同一个地方测定各种各样生长条件,最后看出来他产量是多少、营养成分怎么样、各种各样结果,我们给他进行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方法,现在给定另外一驻小米,我有90%准确性可以预测他长的怎么样。对健康有这样的能力吗?当我们拥有100万人基因测序的时候,离这样的能力很近。
奥巴马提出一个精准医疗计划,就是要做100万人基因组库,当所有人完成后,我们会有一个水晶球,预测对你未来健康走向预知,而这样的预知很有可能再做一些改变,我们听过3D打印、细胞存储、基因编辑、我们听过合成生物学,喝的啤酒的酵母将不是自然界酵母,而是计算机写出来的,酵母产生的啤酒味道也许比你现在喝的任何啤酒味道都要好。还有,生命信息的存储,我们都叫干细胞,干细胞什么意思?就是年轻时候的生命信息,你不是想年轻吗?在你年老的时候能不能把年轻时候的信息再回到,也许就年轻了。所有像科学幻想的东西都在生命科学界在以飞速方式往前走。
从健康角度,我们老说吃得好,活得长。对健康追求不是感性愿望,对我们来说对在座IT大佬来说更重要是理性追求,如果真正基于一个所谓人工智能方式、大数据处理方式,能管理健康、掌握预测的程序和健康关系,也许是真正最有意义的,基因科技最能够带给人类的福祉,自然以山清水秀为美、人以健康长寿为福,所有华大应该追求的目标就是基因科技,造福人类。
如果简单说一下华大,华大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中心、最大的生物信息中心。掌握了只有5500人,我们平均年龄27岁。华大机构遍布60多个国家,同时是国家基因库承办单位,国家基因库存储各样生命信息体。
当我们定义一个生命的时候,其实我们讲不清楚,如果在未来计算机体系里面给他有很多很多生命逻辑,他会变成一个生命体吗?如果我们计算大脑已经可以跟人脑匹配的时候,它有生命性吗?当我们拥有改变人类基因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应该控制我们这种能力?所有这些东西都非常值得大家思考,作为另外一个纬度的IT人,在座各位是硅基因维度的,我是碳基因维度的,作为另外一个纬度的,我希望给大家带来的不仅仅是对生命认知,而且是对健康认知最佳理性的选择。谢谢!
王俊:基因技术将改造人类生活
腾讯科技 雷建平 3月21日报道
过去两年时间,在深圳快速崛起了一家企业——华大基因,其在科学界广为人知。在今年深圳IT领袖峰会上,华大基因总裁王俊接受腾讯科技专访,谈及华大基因为何如此受关注。
王俊称,这主要是由于生物产业和基因技术到了关键期,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每个老百姓可以在能够接受的价格范围内了解自己的基因,利用自己的基因预知未来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这其中典型的是,通过华大基因的技术,以前需用羊水穿刺方法来检查孩子是否有先天性出生缺陷,现在直接可在怀孕2到3个月时用抽血方式来检查孩子是否有基因缺陷。
又如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以及肿瘤的个性化治疗,这都需要基因技术大规模介入,还有糖尿病、复杂性疾病等,所有能看到的和生命健康相关的各种事情都和基因有关。
王俊对腾讯科技表示,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会诞生巨大的产业,基因技术也就不仅被科学家所广泛了解,也会越来越多的被广大老百姓所知道。
王俊表示,华大基因的收入来自很多领域,比如与药厂、科研机构单位合作,目前合作比较多的包括华大医学,华大农业等,“我们有很多有意思的农业产品能推广出来。”
华大基因已成立16年时间,但真正产业化和高速发展是9年前公司迁入深圳之后开始的。自2014年以来,华大基因上市地点就一直倍受关注,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曾透露,华大上市在等待内地政策绿灯。
当然,一直以来,华大基因充满争议。在批评者眼中,华大基因是依赖人海战术的“生物界富士康”,而赞誉者眼中,华大基因则是“生物界的谷歌”。
不过,在汪建眼里,华大基因和BAT等巨头一样,都在做大数据。目前世界上三大生物数据库分别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而落户华大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数据量已超过欧美国家。
以下是专访华大基因总裁王俊实录:
腾讯科技:谈到深圳,大家都会说深圳最近出现了几家比较知名的企业,其中一家是华大基因,另一家是大疆科技。为什么华大基因这么吸引大家关注?
王俊:生物产业和基因行当到了一个关键期,由于基因技术发展,每个老百姓可以接受的价格程度,大家都可以了解自己的基因,利用自己的基因知道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这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会,华大成立16年时间,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但我们真正到深圳是在9年前,到深圳之后我们才开始产业化的进程。
在此之前我们是一家民营的科研机构,做了人类基因组计划、水稻基因组计划这样的大型科研计划,到了深圳之后,因为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和应用的很多突破,现在有可能在老百姓能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能逐步享受到基因科技给大家带来的各种各样的便利。
这就蕴藏着一个产业,华大基因也变得让更多人知道。不仅在科学界,也在老百姓生活中。
腾讯科技:我很奇怪,华大基因成立了16年,之前的时间大众基本没有听说过,这一两年却名声大噪,特别是在国际市场。这是为什么?
王俊:华大以前一直在做科学研究计划,不管是人类基因组计划还是水稻基因组计划,更多是在科学家的小圈子中,虽然做了很多让世人瞩目的科学成就,文章也发表在很好的杂志上。
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三个科学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本身也就中华世纪坛上有铭刻中国科学家所做的贡献。
但华大作为一个单一的机构,某种意义上来说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要把科学计划的发现和科学的发现以及技术的发明能推到老百姓生活中去,哪一天真正能让每个老百姓享受到基因科技所带来的好处时,大家才会认知华大基因。
腾讯科技:您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华大基因在人类生活改变的具体方面?
王俊:现在华大做的事已涉及到上百个产品的医学在医院中的广泛应用。比如说无创产检,以前需要用羊水穿刺的方法来检查孩子是否有先天性的出生缺陷,现在直接可以在怀孕2到3个月时用抽血的方式来检查孩子是否有基因的缺陷。
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以及肿瘤的个性化治疗,这都需要基因大规模介入。还有糖尿病、复杂性疾病等,你能看到的和生命健康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和基因有关。
腾讯科技:总体来说,大多数人的眼中会觉得在这一领域,西方一直占主导,突然有一个中国企业闯入进来,而且还做的不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王俊:应该这么讲,我们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很高,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我们当时是唯一参与计划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单位,在现在整个国际体系中我们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研究机构。
华大每年在基因方面数据产出量很大,美国副总统有本书《未来的六大驱动力》里评估说华大基因数据产出量占全球基因数据40%以上,我们领先于世界潮流做基因相关研究和应用。
腾讯科技:华大基因的收入来自哪些方面?
王俊:我们的收入有很多不同领域,比如我们在研发领域中做了很多科技相关的服务,和药厂、科研机构单位有合作。
现在做的比较多的是华大医学,我们开始通过临床服务,通过和医院的合作来推广医学业务。未来还有很多,比如现在的华大农业,我们有很多有意思的农业产品能推广出来。
腾讯科技:最近总理提了互联网+的概念,华大基因和互联网+能有什么样的契合?
王俊:互联网+是连接各种事物,对华大基因来讲,我们做的更重要的一点是连接每个人的个体生命信息,国外有很多网站都这样做,华大现在推出了一个网站叫做“同病相怜”。
有相同病症的一类人他们很愿意在一起做科研,了解是什么样的基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对应性方面来做的更好等等,每个人对自己有特殊科研兴趣,或者是最终选组,有些人愿意知道自己个人的迁徙史是怎么样,都可以通过吸引来操作。
当你把每个人和人在生命健康信息类全部连接起来,实际上就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腾讯科技:当前科技行业并购这么多,你们又这么知名,应该有很多的风投会追着你?
王俊:我们在三年前并购了美国的一家上市公司,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并购成功美国的上市公司。那让华大基因真正从源头拥有了一整套的基因测试技术和专利布局。
我们在下属的两个子公司,现在合并成一个产业公司,也经过了三轮融资。其中,2015年年初刚完成一轮融资,大概二三十亿元,一年前做了一轮,三年前做了一轮。
(来源:互联网思想)
馆藏&99439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注册生物链会员
扫描二维码关注生物链
华大基因汪建:未来两三年可以“管理”癌症
日前,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的创业家思享汇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在介绍了目前全球基因技术的前沿进展,以及技术进入对人们健康管理带来的改变。据了解,第一次邀请一家拟上市公司的创业家做客。去年,有着“生物版Google”之称的华大基因曾被曝拟在刚上市,纯姐打听到的情况是,华大基因目前已经决定将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整体打包在内地上市,高调参加深交所的活动,也从侧面反映出,华大基因在内地上市的鼓点已经愈加频密。关注股市的同学,可以好好留心一下这家公司的动态。
现在的癌症治疗有误区
在讲座一开始,汪建就说,自己的理想就是让人们生得优、病得少、活得长、死得快。在现场引来一阵笑声,他进一步解释在华大内部的“三大纪律”:第一,不能有出生缺陷,现在每30秒钟中国就有一个出生缺陷;第二,肿瘤关,今年是公布24%的人都死于肿瘤,第三,慢性病,45%的人最后死于心脑血管。“如果这三关过了,健康活到90岁基本没有问题。”&他认为,如果把古代医学叫1.0,现代医学叫2.0,那么伴随着基因科学的进步,医学正在进入3.0的时代。
对于大家关心的癌症治疗,汪建透露,目前。我们国家癌症五年的治愈率是30%,前年公布是28%,这两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是总体的低存活率,让人们谈癌色变。但是在欧美国家,这一数据都超过了66%,中国的还不到欧美的一半。
目前的手术和放化疗治疗肿瘤的方案,用老百姓话说,手术就是杀死肿瘤,用放疗就是烧死肿瘤,用化学的方法就是毒死肿瘤。在把肿瘤搞死的时候,把人也搞死了,“两个同归于尽,这个方法是不可持续的。”汪建指出,如果用个体化的精准化疗方法,存活率可以提高很高;如果是用免疫学的方法,就更加好。
汪建举了最近华大处理的一个癌症个性化治疗的例子。几个月前,青岛有一个女病人,乳腺癌晚期,已经转移到肝脏、大脑、骨头病入膏肓。找到华大检测以后,发现有一个基因对准一个化合物,那个化合物是一个没有批准的上市药物,是叫阿斯利康的一家美国公司,正在做二期临床的药物,那个美国公司不肯拿出来去做临床治疗用。这个女病人的丈夫是个很厉害的化学家,他在家里就自己试图合成那个化合物。虽然合成的不怎么样,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那个“化学药”,准确说,应该叫化合物,掺到感冒冲剂里面给他夫人吃下去了。后来这个女病人的脑袋和肝脏的肿瘤都已经消失了,据说今年年初他们两个人就出国旅游去了。“我估计她现在还活着,所以这种精准治疗是可以大大提高存活率。”
当时,纯姐听到这里,也和看到这段的您一样,被惊呆了!心想,这样也可以!当然,这个属于非常特殊的案例,大部分癌症晚期患者是没有这种运气的,所以,还是希望基因科学技术能够更好,更快的应用到癌症的预防和治疗上。
如果通过精准的基因检测的方法和免疫学治疗,癌症的五年存活率能提高到70%-80%。“肿瘤在未来的三五年之内,就变成一个可以管理的慢性病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汪建说自己个人很怕癌症,他提出了四项方法预防癌症:第一,情报准确,就是指预测、早测;第二,防御有力,要建立强大的免疫系统,要健康生活;第三,如果自己得了癌症的话,希望可以精准治疗,基因制导,精准打击;第四,建议大家早早地把自己免疫细胞存起来,不要得了癌症那天再去找干细胞去治疗自己。
汪建自己吃所有转基因食物
因为名字中带有“基因”,尽管所做研究大部分不涉及转基因,但在这个问题上,华大基因在一开始就站在风口浪尖。在演讲现场,汪建说,转基因食物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他坦然地说,自己吃所有的转基因食物。同时,表示自己并不反对在转基因上的不同的声音,也不反对非科学界人士对这个领域的关注。不过,他认为,纵观整个人类的整个进化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基因的交流、融汇的过程。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一个转基因过程。
“比尔·盖茨前几天刚刚喝了从粪便回收提炼出来的循环水,说很好喝。我们所有的粪便排到自然中间再升华成为雨水,这不就是一个循环吗。”汪建以此解释,自己认为转基因油也不应该有任何争议,“它是一个纯油,你不管它前面转的是什么,它现在提炼出来的就是油。”
汪建举例:唐代的时候,中国就有一种菜叫做“茭白”,那种菜就是一个天然的菌转基因,全世界只有在中国的茭白,可以形成膨大物,炒肉丝很好吃;其他国家的茭白没有这个转基因,它形成不了这种膨大物,“茭白中国吃了1300年了,有谁出问题了吗?”
2014年年底,有一个报告称,中国转基因种植面积占世界的第六位。第一位美国,7000万公顷,换句话说,就超过了10亿亩,是中国所有的土地一半以上了;剩下几个是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是中国的好几倍,中国的转基因的种植面积和乌拉圭差不多。目前,转基因如今被各国提上了发展日程,如果我国再一次丢失这样的战略发展机会,那时候我们对不起我们的科学家,也对不起我们的国家。对于转基因的安全问题,是科学家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应该在公众范围内争论的问题。
华大人才秘诀:“85后、90后是不能管的”
华大基因院长王俊,在入选《自然》杂志2012科学界十大人物时,年仅36岁。85后的李英睿,大二暑假进入华大基因做研究,一年后成为学科带头人,两年内成为国内鲜见的、以第一作者在《自然》上发表论文的本科生之一,如今已经是华大科技的CEO。年轻的人才,似乎特别容易在华大“冒尖”。
在华大,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遍地都是,怎么样和这群科研工作者打交道?汪建笑着说,85后、90后的人是不能管的,你只能“忽悠”他们。设计一个圈套,让他往里钻、往前走。换句话说,只能鼓励他们。
年轻人是如何在华大脱颖而出的?华大在做一个前所未有的前沿学科,它跟过去系统教育关系不是很大。在汪建的眼里,有这么几个因素是在前沿学科可以突破的:第一,这些孩子是充满着理想、激情和具有极强的自学能力的,他的本质素质非常好,而且希望成功,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第二,一个全新的学科,本来就没有老师,就没人可以教他们,所以可以自由自在发挥;第三,互联网时代,年轻人能在网上找到他需要的东西,能在网上找到他需要的朋友和帮助。“所以这些年轻人都一个个脱颖而出了,成为华大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
投资人说:资本市场给华大基因插上更好的翅膀
深圳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厉伟认为,华大基因就是生物界的Google,当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应用前景是没有边界的,基因测序只是第一步,大数据的挖掘、应用,如果全部挖掘出来,会更加震惊世界。
“华大基因出于公益的梦想在从事一个造福类幸福的事业;同时,华大如今有相当一部分是作为商业机构存在的,商业做得成功,实际就更有利于造福人类的幸福。这两者实际是不矛盾的。”
去年,光启科学在香港借壳上市。光启科学到香港借壳上市,是因为国内的资本市场没有提供给光启、华大这种公司创造这个机会。如今,华大打算在内地上市,这意味着,华大坚定不移地在商业方面尊重商业规律,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来发展。
“到今天为止,华大已经是雄居一方的猛虎,站在山顶傲视着整个的现代生物界的群雄,如果有资本市场,华大就等于插上了一对翅膀,届时他将凌于空中,俯瞰整个大地。”厉伟指出,资本的推助,会让基因科学给人类带来的贡献,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贡献就会更大。华大的公益梦想、他的公益实践,甚至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我想会更强。“希望资本市场能够尽快的助力华大这类企业,尽快的让他们能够更多的来造福我们的国民和整个人类。”
订阅我们的资讯
关注我们的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酒窝是基因缺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