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SCI论文大修后拒稿概率会被拒稿,拒稿后怎么办

关注今日:6 | 主题:629414
微信扫一扫
SCI查重结果超过多少才会被期刊拒稿?
页码直达:
由于绝大部分的国际SCI期刊对投稿后的论文基本上都会进行查重步骤,若重复率较高则可能被会拒稿。经过Cross Check查重后的文章几乎都会被检测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这并不意味这文章就会被怀疑抄袭。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SCI论文查重报告中的相似率。整个查重报告的相似率是由每一个单独匹配来源的重复率累加所得,例如一篇相似率为20%的论文可能由20个不同匹配来源构成,且对每一组匹配文本都有1%的重复。由Cross Check数据库对SCI论文查重后给出的相似程度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相似率低于10% - Not Likely to Be an Issue (Disregard)这类文章中所检出的相似率一般都是一些来源相对分散的匹配文本或常见短语,通常每一处匹配来源仅仅占据1%~3%的相似率,通常在期刊允许的合理范围内。那么这类查重结果对鉴定论文是否抄袭影响不大,几乎是可以忽略的。第二类:相似率在10%~50%之间 - Possible Issue (Review Briefly)大部分的作者的查重报告结果可能处于该范围内,属于比较适中的百分比。相似率在此范围内可能存在一部分直接摘抄来的文字,此时有一定可能会被认为抄袭,但是也不一定,主要还是取决于每个匹配来源的相似率,尽管总体相似率偏高,但也有可能仅仅是某个部分的摘抄的比例特别大,因此首先至少需要确认没有一个来源的重复率高于10%,之后再对重复程度较高的部分进行改写。第三类:相似率高于50% - Probable Issue (Review Carefully)相似率超过50%的百分比就显得过高了,这时候说明有一处或多处单独匹配来源存在着高度的重复,即大段语句与数据库中的某几篇文献一致,需要引起警惕。此时有很大概率会被判作是抄袭。因此必须对语言进行重新评估和谨慎地改写。除此之外,对于查重报告的相似率结果,还有两种特殊情况需要注意:第一种情况:总体相似率高,但包含若干个低重复匹配来源。例如一篇论文的相似率超过了30%,也许会被认为有抄袭的嫌疑,但若仔细分析报告却发现每一处匹配来源的重复率均低于5%或更低,此时一般来说不会被指出抄袭,故作简单语言调整即可。第二种情况:总体相似率很低,但仅包含一至两处的高重复率匹配来源。例如一篇相似率12%(近似可忽略)的论文仅具有两处分别为11%和1%的相似来源。那么这篇文章同样需要格外注意,11%重复的部分可能包含了几处大段的摘抄,必须有所警惕,以免在投稿后被期刊指出问题,从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总而言之,SCI论文查重标准并不固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查重报告第一眼看到的相似率仅仅是一个参考,就算略微高于20%也不要太担心,主要还是要确定各个匹配来源的相似率合理即可。这就需要作者根据查重报告具体分析,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语言改写。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欢迎访问iThenticate中文网站,在这您可查阅相关文章以及免帐号检测您的论文哦!
> SCI拒稿原因,你知道多少?
写作SCI文章,投递发表却面临拒稿的命运,这对于辛苦写作的科研工作者而言都是十分失落的事情。就好比满腔的热情却被一桶冰水浇灭一般,从内心中感到挫败。但从失败中获得经验是成功的重要步骤,我们才能更好的避免这些误区。
没有任何一个期刊会随随便便就将来稿拒之门外,通常在决定拒稿的时候都会附带拒稿的理由。在收到期刊的拒稿信时,我们需要做到的便是针对期刊拒稿的原因认真修改,然后重新投递新的期刊。但,如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能知道那些容易引起拒稿的原因,是不是就能避免拒稿的结果呢?那么,常见的拒稿原因有哪些?
1)未引用领域内重要参考文献
之所以把参考文献放在第一条,因为一篇论文的绝大部分参考文献出现在前言介绍部分。每一个研究领域,每年都会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有些领域每年可能发表几百甚至上千篇论文。在撰写的一篇研究性学术论文中,通常引文数量会小于一定数量,有很多期刊要求研究性论文引文数量少于60条,有一些是30条。在这个时候,为了更好地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与领域内的主要研究进行关联,在引用某些主要研究成果的同时,最好将本领域内的主要综述性论文进行引用,这样就可以间接引用了绝大部分研究成果。另外,在很多人的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基本上都是10年以前的论文,对近年的成果没有引用。在这种情况下,评审专家可能会认为该报道的研究领域过旧,没有创新性,这样也有可能直接导致拒稿。在这方面,有些期刊明确要求引用参考文献的50%必须为近3年的论文。
2)实验步骤描述不完整
很多人在撰写论文过程中,都认为结果漂亮才是最好的。也因此,他们会忽视或者不重视实验研究步骤的描述。审稿人在遇到这类稿件的时候,很容易给出“研究结果是非常好,但是由于实验研究步骤描述不清楚,对他们的结果感到不能让人信服”。如果遇到“善良”的审稿人,他可能让作者进行修改。如果遇到审稿人“太忙”,则稿件可能直接被拒稿。原因很简单,任何人的实验结果都是基于实验步骤正确的前提。如果实验步骤不对,研究结果最“漂亮”,也是不“成立”的。
3)实验结果的过度“加工”
研究论文之所以能够发表,是因为作者的研究结果中存在很多以前没有做过或者发现过的现象或者发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实验研究都能够得到好的结果。也因此,很多人为了论文能够“发表”,在研究结果中进行过度“加工”。第一种类型:直接修改研究结果。通过修改后,所有的实验结果都非常的漂亮,以达到骗过审稿人。第二种类型:直接应用他人的研究结果。有时候,作者没有做出好的结果,但是,发现他人的研究领域与自己相似,也因此直接将他人的研究结果占为“己有”。或者将他人的英文成果修改为其他语言发表,或者将其他语言的论文修改为英文论文发表。第三种类型:“挑选”结果。在一个实验结果中,存在部分为阳性结果,部分为阴性结果。为了能够发表,只说阳性或者只说阴性部分结果。很显然上述三种情况如果被发现,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4)研究结果分析不深入
经常评审一些论文,研究结果是不错,但是,就论文撰写而言像是实验报告,而不是研究论文。因为,论文只描述他们的实验发现,而不证明他们的发现是可靠的,也不说明他们的发现对该领域是否有重要意义。很显然,这样的论文容易被认为理论深度不足而拒稿。通常情况下,一篇好的论文,讨论部分应该占到论文的三分之一篇幅。
5)研究结论不成立
正常情况下,研究结论应该只说研究结果和结果讨论中出现的事情。然而,有一些作者将很多非本文的研究结果罗列进结论中,让人造成误解。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很多人的研究结论与论文摘要重复。这种论文是不能接受的,应该予以重视。
6)数据或分析存在严重缺陷
这类问题常见的是:样本量不足等。这类文章可以先放一放,等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确的结论后,再将修改的文章投稿至相应的期刊。期刊编辑会考虑重新受理。有些作者存在侥幸的心理,认为换个期刊后审稿人或许不会找出数据或分析层面的不足。这种几率非常小,毕竟论文的数据处理及分析方式决定了结果的可靠性。
7)文章重要性或创新点缺乏
那么,作者就要仔细考虑审稿人的意见并认真修改,转投到影响因子低一点的期刊尝试。不同期刊对论文的创新点要求不一,作者投稿前有必要了解其刊发要求,进而缩短收稿周期。
8)格式问题
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风格,你的文章和该杂志的格式相差很大,审稿人就有点不高兴,说明你对他们的杂志关注的少,不够真诚,第一感觉就不好,可想后果如何。所以一般在投稿之前我们对期刊的选择是要十分慎重的。如何正确的选择适当的期刊呢?
1、了解所选SCI期刊的办刊宗旨和范围,包括期刊的读者对象、侧重点和研究兴趣。只有自己的论文主题跟所选期刊的办刊宗旨和范围相符,才有被接受刊发的可能。另外,如果你的论文信息交叉了几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则可以有多种选择。查看投稿论文是否在期刊的收稿范围内多通过浏览其期刊网站主页的方式,可以通过查看Aim & Scope,或者Introduction to Author部分。
2、明确所选SCI期刊的审稿周期。一篇文章从投稿到刊发,不同的期刊,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大部分发表的SCI论文首页的作者单位下,都注明了稿件的投稿日期(received date)、修改日期(revised date)和文章最终被接纳的日期(accepted date),我们可以根据这部分内容判断自己的文章在这本期刊上发表需要多长时间。
3、准确定位自己的文章,选择恰当影响因子的期刊。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够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因为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如果被接受,说明自己的文章水平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但是首先要对自己的文章有个准确的定位,只有选择与自己文章定位相符的期刊,发表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4、确定所选期刊是否在自己单位的统计源内。许多人发表论文是为了评职称,而单位内都有规定的有效期刊,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确定自己所选的期刊在自己单位的统计源内,以免辛苦发表的论文得不到单位的认可。
9)表述问题
表达很重要,好的表达让人看了很舒服,也很容易懂。很多专家都是写作高手,招博士生时也很注重文章功底。写好文章后,你还要推敲推敲,看是否清楚到位,不要因为自己的表述让人产生模糊不清的概念。因此,在自己的论文完稿后,还要多加检查,避免低级错误,力求表述准确,推断合理,达到合格水平。在SCI写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内容呢?
1、以摘要代替前言
摘要动辄几百个字,充斥着各种实验方法和数据。有些作者特别喜欢罗列数字,让人看得头晕眼花。而到了正文的前言部分,反倒惜墨如金,几十个字了事。这样的前言作为摘要的背景部分还差不多。多数期刊要求摘要限制在250个单词以内,作者必须以最简洁的语句阐明文章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而前言则应回顾研究背景,提出问题或假说。很多中文作者对此没有理解,只是简单的说明研究目的,而对研究背景和问题不加理会。
2、分组名称隐晦难懂
实验动物按照治疗方法分了几个组,作者命名为A组,B组,C组,A+B 组,B+C组和A+C组。读者需要记住这些代号的含义才能理解各组不同的治疗方法,读到一半不小心忘记了,还要到前面再看一遍。其实直接用治疗方法来命名简单又明白。
3、滥用缩写而不予介绍
有些作者似乎以多用缩写为荣,以此来显示文章的高水平。而且使用了缩写也不予以介绍其全称,让读者去猜。其实应该尽量减少缩写的使用。特别是不要自己创造新的缩写,除非的确非常有必要。
4、结果部分灌水
一些初入科学殿堂的作者,好不容易做出些结果,敝帚自珍。几乎把文章的结果部分写成了实验记录,囊括了细胞培养照片、质粒酶切电泳,甚至固定动物的架子。其实这些“结果”并不是实验数据,而只是中间过程。
5、 讨论空洞无物
讨论部分很多作者常见的问题是,要么重复前言,要么重复结果。总之就是不给你讨论。讨论部分应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他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异同并加以探讨说明。临床研究特别要注意是否有limitation,并进行充分讨论。
10)作者态度问题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关系成败。很多被拒的文章犯了不少低级错误,而这些错误只要作者仔细的多看几遍,是可以挑出来的,并且也很好改正。一旦作者疏忽这些低级错误,那么到了审稿人那里就是一个拒稿有力证据。
本站的文章和资源来自互联网或者站长的原创,按照 CC BY -NC -SA 3.0 CN协议发布和共享,转载或引用本站文章应遵循相同协议。如果有侵犯版权的资源请尽快联系站长,我们会在24h内删除有争议的资源。期刊把你的SCI稿件拒了,往往都是因为这些_-赛恩斯
>>列表页>详情页
期刊把你的SCI稿件拒了,往往都是因为这些
  众所周知,SCI期刊的拒稿率高达70%,甚至有些高分值的拒稿率更高。但,这并不能成为你的稿件被一拒再拒的理由。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你投递的SCI稿件总是被拒呢?今天,小编就告诉你为什么?
  文章缺乏新意是SCI期刊拒稿的第一主因。新意,是一篇论文的根本,也是决定论文成功与否、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要素。只有当你的论文有了较为新颖的论点,你的论文才具备有发表出版的价值。
  图表绘制出错是SCI期刊拒稿的第二主因。为什么说图表的绘制一出错就容易被期刊拒稿呢?因为在一篇纯文字文章中图表的出现是最易引起别人注意的内容,所以图表的绘制是十分重要的。
  英文写作错误是SCI期刊拒稿的第三主因。SCI期刊一般都只接受以英文写作为主的稿件,故而,英文写作存在错误或是无法让审稿人明确了解自己所表述的意思,那么稿件被拒都是常事。那么,英文写作应该注意哪些内容呢?
  1 时态方面
  时态发挥着传达信息的作用。通过时态的选择和在同一篇论文摘要中不同时态的搭配使用,译者可以很便捷地表达出各个研究行为间的时间先后次序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与联系。然而。在许多论文摘要翻译中存在着时态运用不当的问题,这样会严重影响读者对论文的理解也会降低科技论文的水平。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常选用的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这三种时态适用于以下的不同情况:
  1)一般现在时用来叙述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结果等,通常表示现在存在的状态、客观事实或普遍真理。
  2)一般过去时则往往用来说明过去尤其是论文写作之前某一时间的发现、研究过程或最终试验结果。此时态用来表示过去某一时间内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
  3)现在完成时用来介绍已经完成的研究和试验,并强调其对现在的影响。此时态将过去时间发生的事情与现在的情况联系起来,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The result has been proved that??
  2 语态方面
  在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最常采用的语态是被动语态。如:A new approach is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that??/Conclusion can be drawn from the experiment that??通过体会这些被动语态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较之主动语态,被动式在科技摘要翻译中有着如下的优势:
  1)科技论文常常需要介绍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研究过程、实验结果等方面内容。使用被动语态可以更好地突出科学研究的客观性。
  2)使用被动式也可避免提及动作的施动者,这样反而使研究动作有了更广泛的普遍性。
  3)由于被动语态的特殊结构,使其在句子结构调节方面有着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在添加短语结构、扩充句子信息的同时保持句式的平衡、工整。
  ,欢迎咨询赛恩斯,赛恩斯是一站式科研学术服务平台,专业致力于医学领域SCI服务,包括SCI论文评估、SCI论文编译、医学论文编译、SCI论文润色、科研基金申请等,可以协助医学科研工作者发表SCI论文、医学论文等。
客服电话:020- &&020-
版权 广州赛因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扫描二维码
小程序二维码
手机版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吴斐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SCI投稿过程总结、投稿状态解析、修稿处理、拒稿后对策及接受后总结等全程荟萃 [精华]
SCI投稿过程总结、投稿状态解析、修稿处理、拒稿后对策及接受...
SCI投稿过程总结、投稿状态解析、拒稿后处理对策及接受后期相关问答综合荟萃目录(重点是一、二、四、五、六):(一)投稿前准备工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投稿过程相关经验总结(二)SCI期刊投稿各种状态详解及实例综合(学习各种投稿状态+投稿经历总结)(三)问答综合篇(是否催稿、如何撤稿、一稿两投及学术不端相关内容等)(四)如何处理审稿意见(回复意见、补实验、润色、重整数据、作图及调整、申辩及其他)(五)Reject 或者Reject and resubmit后的对策和处理 (六)稿件接受后期的相关问题(作者信息、地址版权、单行本、彩图费、版面费、如何汇款、清样相关等)(七)进阶篇(如何选投SCI杂志、各专业方向期刊选择、SCI写作经验)(一)投稿前准备工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投稿过程相关经验总结投稿前准备工作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总结提示语:1)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区别: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通常是实际统筹处理投稿和承担答复审稿意见等工作的主导者,也常是稿件所涉及研究工作的负责人。通信作者的姓名多位列于论文作者名单的最后(使用符号来标识说明是Corresponding author),但其贡献不亚于论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文章的成果是属于通讯作者的,说明思路是通讯作者的,而不是第一作者。第一作者仅代表是你做的,且是最主要的参与者!通信作者标注名称:Corresponding author,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或 The person to whom inquiries regarding the paper should be addressed若两个以上的作者在地位上是相同的,可以采取“共同第一作者”(joint first author)的署名方式,并说明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work。2)作者地址的标署:尽可能地给出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有二位或多位作者,则每一不同的地址应按之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列出,并以相应上标符号的形式列出与相应作者的关系。如果第一作者不是通讯作者,作者应该按期刊的相关规定表达,并提前告诉编辑。期刊大部分以星号(*)、脚注或者致谢形式标注通讯联系人。3)挑选审稿人的几个途径: 很多SCI杂志都需要作者自己提出该篇论文的和您研究领域相关的审稿人,比较常见的是三名左右,也有的杂志要求5-8人。介绍几个方法:①利用SCI、SSCI、A&HCI、ISTP检索和您研究相关的科学家;②文章中的参考文献;③相关期刊编委或学术会议的主席、委员;④以前发表的类似文章的审稿人;⑤询问比较熟识的一些专业人士;⑥交叉审稿,邀请以前的作者;⑦若是团队序贯研究,斟酌考虑自建期刊审稿人专家库。PS: 如果有熟悉的同领域的专家,可以推荐一两位为宜(若你全部推荐熟人也无可厚非,但编辑基本不会全部考虑,可能对你还有点特殊“眼色”了)。考虑推荐自己文章的参考文献作者较为常用,当然,如果你是负面引用的话,务必慎重了。4)重视审稿人较为关注的问题,对照修改自己的稿件最后定稿①有的审稿人特别重视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假说和意义凸显点存在(我之前投shock有位审稿人就是抓住这个不放,重投杯具原因之一就在于此);②论证是否合乎逻辑,讨论和结论是否合理;③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妥当;④内容是否新颖、重要;⑤文字表达是否正确、简明、清楚;⑥实验描述部分是否清楚并且能被读者重复、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⑦论题是否适合于相应的期刊;⑧图表的使用和设计是否必要、规范、清楚;⑨摘要、引言、体例是否合适。5)合理应用一些小技巧:①了解所投杂志刊登文章的主要方向,投其所好;②阅读目标期刊的征稿说明,按要求逐一修改;③参考文献要有1-2篇来自该期刊或者审稿人;④请在该期刊发表过较多文章的同行或朋友修改一下文章。6)稿件及其相关材料准备:Manuscript.doc、Tables.doc、Figures(多大多数杂志要求tiff格式,少数可接受jpg等)、Cover letter,有时还有Title page、Copyright agreement、Conflicts of interest等(二) SCI期刊投稿各种状态详解及实例综合(学习各种投稿状态+投稿经历总结)1.Submitted to Journal 刚提交的状态——新手请看这里!!!一般的步骤是这样的: 网上投稿-Submit a manuscript:先到每个杂志的首页,打开submit paper一栏,先以通讯作者的身份register一个账号,然后以author login身份登录,按照提示依次完成:Select Article Type、Enter Title、Add/Edit/Remove Authors、Submit Abstract、Enter Keywords、Select Classifications、Enter Comments、Request Editor、Attach Files,最后下载pdf,查看无误后,即可到投稿主页approve submission或直接submit it。 总结提示语:对于投稿之前和提交确认投稿过程,这里还需要对投稿新手强调以下几点。因为这些小问题被编辑评个低印象分不划算,被打回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一条条说来:1)大多数系统是要求word投稿正文内容的,pdf多不为接受格式。但也有很少数要求用pdf格式的,务必注意细看稿约。2)文献格式是否按拟投杂志标准要求核准?有的投稿系统是可以直接检查的。3)引用文献条数是否符合该杂志要求?有的杂志不特别要求,有的还是非常重视的。如我之前投shock杂志,编辑和一位审稿人都提到参考文献不要超过35条。如果你文章写完后,能够适当精简文献条数,那么,请删减几条吧。4)很多系统要求勾选同意一些如伦理道德的声明文件5)提交后可能会有一个小栏目提示对提交图片的质量做了初步审查(不合格的最好重新作图再上传)6)绝大多数投稿完成后需要view submission和最后确认(approve submission)。view submission 就是要求你再整体看看投稿填写的这些资料信息+cover letter+正文+图片表格,所生成的pdf全文是否满意、合格,也是你投稿完成前最后一次检查的机会了。PS:有的新手可能不注意这点,提交后就不管了,还开开心心以为自己投稿成功,殊不知结果邮箱里一直没有收到投稿后的邮件回执和稿号,直到最后纳闷几天了才回去看系统状态。2.Manuscript received by Editorial Office文章到了编辑手里了,证明投稿成功3.With editor 若投稿时未要求选择编辑,则先到主编处,主编会分派给副主编或者其他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I)Awaiting Editor Assignment指派责任编辑 II)Editor assigned是把你的文章分给一个编辑处理了。 III)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如果编辑接手处理了就会邀请审稿人了。 总结提示语:一般情况下,投稿(submit)状态后一个星期内会出现编辑处理稿件(with editor)这个状态。很多老外编辑很不能理解中国人喜欢催稿,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像国内某些期刊一样能拖上一年半载再给屁大点修回意见。要适当给编辑一点时间处理,他们也很忙的。不要轻易催稿,也有人因为催稿而立马收到杯具消息——不知是编辑不耐烦了,还是一种巧合。当然,如果submit四个星期后网上投稿系统还没出现with editor状态信息,就要询问主编了,要注意委婉用语。不过要注意,也有期刊没有with editor状态。4. with editor后送审可能有的2种状态(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或Reviewers invited): 总结提示语:Ⅰ)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 就是编辑没找审稿人就自己决定了,一般而言此时很危险。一可能是英文太差,需要语言润色。 二可能是内容太差。 除非被大牛们直接接收。 Ⅱ)Reviewer(s) invited 找到审稿人了,就开始审稿 5. Under review 此过程的等待较为漫长。当然之前各步骤也可能很慢,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总结提示语: 这个过程也不要轻易催稿,一般都是已邀请审稿人和已送审等过程中。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我之前一篇SCI投inflammation research 初审就用了四个半月,而且还是中途催稿两次。之后小修两次,不符审稿人口味,8个月杯具了,那时心情万分沉重难受。
6. Required Reviews Completed 表示审稿意见已经返回给编辑。 总结提示语:这个状态大多情况下不会持续太久,几小时到几天为多,基本上根据最初投稿后分配的稿件编号数量可以预测到这个过程的处理时间。稍安勿躁,安心等待吧。7. Evaluating Recommendation 评估审稿人的意见,随后你将收到编辑给你的decision 8. Decision in process 等待稿件处理意见总结提示语:这时候应该全部审稿人意见回来了,编辑开始斟酌意见、处理稿件。有的稿子评价都很好,一般都很快就决定accept或者小修;有的稿件审稿评价均很差,则无一例外会reject;值得重视的是:相当一部分情况是等待时间一周以上的,多是由于审稿人意见不统一,有好有坏,这时候编辑可能会自己决定此文章的命运,可能充分尊重审稿人意见而拒稿(这种情况处理也很快的),可能编委会讨论决定是再修(major revision可能性较大,否则就直接Reject),也可能会找一位审稿人。这时要根据不同的状态而出现等待时间不一了。9.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或大修。至此问题一般不会太大,充分尊重审稿人和编辑的意见。总结提示语:能有条件就尽量补实验,是在不行就认真考虑理由申辩,但谦虚谨慎的语气必不可少。毕竟大修的也存在一定的拒稿率,而小修的绝大多数是能够最后搞定的。 10.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又开始了一个循环。 11. Accepted 接受(这是最开心的时候了)目前需要做的事有:1).享受accept后的小幸福和快乐 2).了解稿件接受后期的其他相关问题主要有:作者信息和地址的准确性、版权转让、校样proof、单行本、版面费等。注意了解本帖之(六) “稿件接受后期的其他相关问题 ”内容。3).动态关注邮箱情况,注意查收邮件,编辑会要求尽快完善copyright transfer agreement的,后面的工作就会转给出版商了。清样proof的时间不定,短的一两周,长的半年都有,但一般情况下都是4~6周左右。后面还会陆续提及版面费(若你所投期刊免版面费除外)、彩图费、单行本等问题。4).最最后重要的一件事——在论文版分享你进行课题设计、完成实验,以及写作与投稿中的经验收获。12.reject (将在后面推出专栏、专楼或另外专贴谈谈拒稿后如何处理的专题篇)总结提示语:这里就不必多说了。对于我们广大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而言,绝大多数人是有着杯具经历的,那种心情大多体会过,一定要振奋精神。希望大家整理好心情,重新上路。13.其他相对少见的、or细分的状态(期待大家补充):Initial QC Started: QC=quality control, Initial QC Started就是说编辑刚开始初审,还没有提交给审稿人。这个是编辑部会有个对文章格式、附图等的检查,等着就行了。如果有问题他们会联系你的,关注邮箱或系统吧。 pending如投稿后editor assigment pending 等待责任编辑处理审稿后decision pending 目前已外审结束,等待编辑决定(写评论意见ing)(三)问答综合篇(是否催稿、如何撤稿、一稿两投及学术不端相关内容等)总结提示语:①何时可询问状态?也即如何催稿?一般来说,根据这个杂志通常审稿周期来定。具体审稿周期不建议询问,但可以参考一些投稿系统和公司的查询网页,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上DXY求助。写信一定要委婉,否则你的催稿信就可能成拒稿信了。②关于撤稿——投稿本身就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撤稿则相当不严肃。实际上,撤稿,除非极特殊的原因,是很坏的行为。不能把稿子发现问题,要重新修改等作为撤稿的借口。你每次投稿,以及相关的行为和结果,都是有记录的。撤稿会严重影响你们课题组的credit。最后导致你们组的稿件会受到特殊“照顾”,可能你以后不投那个杂志了,但可能对今后的师弟师妹投稿造成不良影响。(四)如何处理审稿意见(补实验、语言润色、重整数据、回复、统计方法、生存率作图、申辩、版面费和彩图费减免,及其他)如何回复审稿人意见~~总结提示语:①所有问题必须逐条回答。②尽量满足意见中需要补充的实验。③满足不了的也不要回避,说明不能做的合理理由。④审稿人推荐的文献一定要引用,并讨论透彻。一般而言,审稿人提出要补充的实验,如果不是非做不可的,还是可以进行解释。有时审稿人即使想接受你的文章,总还要提出一些不足之处。如果你真的不想补充实验或者补充很困难,可以合理的解释,一般没问题的。最重要的是逐条回答,老实交代。绝大部分实验是不要真追加的,除非你受到启发,而想该投另外高档杂志。 ⑤修回后投稿一定要核对初稿中改正的地方:作者的一般信息和各种联系方式、标题、摘要、图片编号、数据值、cover letter等。版权协议和利益冲突表格要谨慎填写。签名时尽量不要代签。对于要求增补实验的问题~~总结提示语(1)审稿人要求用其他细胞、造模方式、实验技术进一步验证的问题。 回复对策:1.如果实验难度不大,建议尽量补充。2.如果实验不可能重新再做一遍,不可能全部换个造模方式把动物再杀一道,经费和时间不允许重来.....eg:1).指出你文章中所用的细胞是本研究所主要关注的,目前已研内容可基本证明研究目的和问题所在,说明.....2).如果找到相关的文献依据(近年份、分数稍高于你所投杂志)也只是用了某一种细胞,会更好。3).务必十分感谢审稿人的意见,我们将遵从您的指导,在后继研究中继续探讨,用其他细胞进一步验证结论,并与目前的研究进行对比,继续投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揣摩审稿人的态度强硬程度,其他审稿人的好评程度,编辑的倾向性。如果总体是好评,其他审稿人和编辑也倾向于修,那么尽量往小补实验+论辩思路走。倘若审稿人主要是刁难,编辑也不太看好本文,那么还是要尽全力补充实验,毕竟补了后发表机会会更大些,人家审稿也会看你的修稿态度的。关于版面费和彩图费~~总结提示语:关于版面费,有的杂志可以在接收后申请减免,有的杂志必须在投稿时附信中即有希望能申请减免版面费的说明,如EBM(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杂志。相当一部分杂志不收版面费,但是可能要收彩图费。文章投稿过程用的彩图,accept后转给出版商处理,会有邮件就发表相关事宜进行商量,如清样proof有无问题?彩图费多少及如何交付?是否需要将彩图转成黑白图?订购单行本offprint的数量?是否开放获取open access?由于诸多科研工作者获取全文都是通过在线阅读pdf文献,而那些订阅纸质版的读者对你的文章图片十分感兴趣的话,也可以通过网上数据库获取,以进一步了解。由于彩图的电子版免费,纸质版收费。故对于彩图费的问题,你完全可以跟出版商如是说明“我们选择电子版用彩图,纸质版用黑白图”。此过程不影响文章接收和发表,不必担心。(五) Reject 或者reject & resubmit后的对策和处理。审稿人直接给出意见,或者几位审稿人意见不统一,编辑可能直接拒稿reject,或者处理为拒稿可重投(Reject and resubmit)。总结提示语:如果是reject了,那么就只能改投别的杂志了。当然也不能盲目投稿,如果还期待投个IF比较合意的杂志,那么还是要认真考虑审稿人的拒稿意见,针对修改。而如果是reject & resubmit,相当于是给了次机会再修改投稿,务必珍惜。一定要充分考虑是否能达到全部审稿人的所有要求,尤其是对待那个别持反对、尖锐意见的审稿人。要根据意见逐一修改所有问题,否则此番再投,审稿人还是会觉得没有达到其期望值和满意度,文章必然凶多吉少。我先前投过shock(五年来IF在2.87~3.5之间),经历有些坎坷,是重投后三位审稿人通过两位(有位审稿人纠缠初投时提出的两点意见不放,认为我的回答和修改不满意),编辑拒掉了。当然,如果觉得难度较大,初投被拒可重投时就果断地另外考虑其他杂志投算了。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18:45
吴斐大夫的信息
吴斐大夫电话咨询
吴斐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吴斐大夫
吴斐的咨询范围:
颈动脉硬化狭窄的外科治疗、脑梗塞综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静脉曲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静脉血栓、血栓性浅静脉炎、动静脉畸形、大动脉炎、脉管炎、锁骨下动脉狭窄、糖尿病足、雷诺综合症、上腔静脉综合症、血管瘤、布卡综合症、急性动脉栓塞、血管外伤、淋巴回流障碍、颈动脉体瘤、血管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粥样硬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肾动脉狭窄、脑供血不足、颅内血管狭窄、淋巴回流障碍。
血管外科中心好评科室
血管外科中心分类问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议论文拒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