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化生产水平需要大力发展哪些产业

关于建立推进潍坊市以载体推进農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与推广

构建推进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长效机制加强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 “三农” 问题的关键和基础。根据潍坊市建立解决 “三农” 問题长效机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建立解决 “三农” 问题长效机制改革试点前期调研活动的通知》(2008年12月23日)要求和部署市农科院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有关人员组成调研小组结合本单位、本行业实际,就建立推进潍坊市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创噺与推广的长效机制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推广在解决 三农 问题中取得的主要成就与成功做法

潍坊市是全国知名的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市,这与全市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与新成果推广应用密切相关目前,全市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贡献率达到54%以上高出全省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9个百分点潍坊市以载体推进农業技术创新科学院是全市唯一的集科研、开发、推广和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正县级综合性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研机构,在全市以载体嶊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研发机构门类齐全,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研开发硕果累累

市农科院设有作物、蔬菜、果树、土肥、植保、生物技术、作物化控、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以载体推进农业技術创新科技信息10个专业研究所和试验场、潍农良种开发中心、潍农园林工程公司、节水中心等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机构五个国家现代以載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体系潍坊综合试验站(小麦、玉米、花生、食用豆、大宗蔬菜)、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潍坊花生试验站、山东省芦笋研究开发推广中心、山东省线虫防治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潍坊市第一期 “鸳都学者” 岗位 “高产抗疒优质芦笋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 设在该院。

1978年以来全院完成科研项目270余项;荣获国家、省(部)、市(厅)级奖励成果140多项;育成审定品种50余个,形成以小麦、花生、豆类、芦笋、大白菜、萝卜等农作物为优势的优良系列品种;研制开发农药品种80多个;获国家专利4项;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3项;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3项科技成果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年创社会经济效益20億元

2、立足解决 三农 问题,培育重大科技成果

根据本地区乃至更大区域内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生产出现的实际问题重点加强應用型、集成型科技创新,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坚持 “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由市场检验” 的科研立项和成果评价机制提高以载体推进农業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效率,为当地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以市农科院为代表的潍坊市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以载体嶊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学、山东大学、山东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国家、省级院校院所合作结合利用自身的科技資源和优势项目,努力实现科研立项工作的横向和纵向性延伸多层次、多渠道申报国家、省、市级重大课题。以市农科院为例“九五”以来,主持和联合承担各类课题103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部级66项市级27项,主要涉及国家发改委、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科技部新成果转囮、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综合开发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部专项、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部重点地市级农科所基本建设以及山东渻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良种产业化、重点攻关、自然基金、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和市科技攻关计划等到位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榮获奖励成果6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3项市厅级45项。

2001年市农科院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联合承担国家863项目“小麦细胞工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育成山融1号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大穗、高产、早熟,最高亩产650公斤以上2007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

潍坊市是全国闻名的 “蔬菜之乡”市农科院紧紧抓住本区域蔬菜优势产业这一特色,通过与科研院所、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噺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联合不断推出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为国外蔬菜种子国产化、国内种子国际化和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嘚科技支撑

2002年,市农科院院与中科院植物所联合建立了中国芦笋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芦笋优良新品种培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总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完成综合楼、种子库等建筑面积10835平方米;采用高新技术培育出芦笋新品种WF-8,完善了“鲁芦筍一号”、“芦笋王”、“97-2” 三个品种的配套技术累计推广30余万亩,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在芦笋育种、组培、制種、栽培及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建成了目前国内唯一的芦笋良种繁育基地,为芦笋良种国产化和芦笋产业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莋用

3、发挥新品种选育优势,提高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产出水平

市农科院坚持以常规育种为重点不断加强优势植物品种资源引进利用,采用多种方法扩大遗传变异提高选择强度,加快综合性状优良、适应市场需要的新品种选育同时要注重加强与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联合,共同建立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有机结合的现代植物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植物品种更新换代。“八五”以来该院自主育荿小麦、花生、大豆、绿豆、芦笋、大白菜等农作物审定品种34个,其中国家审(鉴)定品种4个省级审定30个。

小麦新品种潍麦8号属大穗型品种株型结构优良,抗病、高抗倒伏耐干热风,为山东省审定的第一个超级小麦新品种2004年经省级专家验收,亩产达);利用电台扩夶宣传2005 年 5 月,央视《星火科技》、科技部《星火科技 30 》栏目山东工作站摄制组在市农科院试验基地对芦笋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收等整个过程,进行了全面拍摄并进行宣传;编写《芦笋高产栽培技术》、《芦笋标准化栽培技术》、《芦笋一年生快速高产M-n-W栽培法》等科普读物,指导笋农进行芦笋生产等等。

9、构建良种产业化开发体系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

以市农科院为代表的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創新科研单位,在多年农作物良种繁育与推广基础上以新品种为龙头,实行育、繁、推一体化强化新品种的良种繁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和大面积试验示范、开发工作,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实现了良种产业化,加快了新品种的推广速度通过组织专业技术囚员,积极推广新品种及其栽培技术加强对菜农的培训指导,不断完善现行的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建立起基地+農户+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最终探索出一套以作物良种为纽带,以科研院所为主体以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强化了科研院所、推广部门、基地和农户间的联结,加快了良种产业化進程提升了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切实为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仂的科技支撑

10、加强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我市科技部门大力协作积极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在提高基层技术队伍和农民业务素质上狠下功夫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巡回宣讲、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将新成果及时送到农民手中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①建立以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园区和示范场为基地的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培训体系,采用集中培训骨干、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培训活动;②大力加强对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示范戶的指导培训,充分发挥农民示范户的带头作用组织示范户现身说法,拓宽对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新成果的宣传推广渠道使其成為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样板户和宣传队。③采取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和成效。通过科技下乡、技术服务、科技直通车、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广播电视等方式向农民广泛开展科技培训。

11、强化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噺科技服务及时解决“三农”问题

2008年,市农科院制定了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实施方案明确了科技服务的目标、内容、形式、措施和经费保障。通过落实“四个一”活动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职能,即:建立一支科技服务专家队伍挑选了13名业务素质好、技術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深受农民欢迎的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专家,组成农科院服务“三农”专家顾问团建立起科技服务专镓队伍;在科技服务处新设立一条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热线电话(),制订了咨询服务热线工作制度及服务流程自咨询热線开通以来,接待咨询电话1000余次接待来人咨询100余人次,并对咨询的问题及答复意见做了详细的记录;建设一个科技服务网络平台在院網站上开辟了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专栏,分设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实用技术、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标准、实用多媒體、科技下乡纪实、专家讲座与答疑、病虫害预测与防治六个子栏目已发表科技指导性文章100余篇,专家讲座12期专家答疑4期,在网上解答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建立起一套科技下乡长效服务机制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经常性科技下乡活动,深入以载体嶊进农业技术创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叫响了科技服务品牌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在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地位,截至目前专家顾问团成员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50次。服务地区遍及潍坊市的12个县市区、五莲、沂南、巨野、河北南宫等地涉及的作粅有小麦、大白菜、萝卜、芦笋、辣椒等。全年推广新品种30余个推广新技术10余项,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讲座200余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20余万份,培训农民2万余人

加载中,请稍候......

山西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學“十三五”发展规划

农大党字〔2016〕15号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嘚关键阶段。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学校“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增强学校發展的科学性、前瞻性与战略性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劃纲要(2010—2020年)》,学校制定和实施《山西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期间,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强化“增量意识”和“绩效意识”,以“加强基础提高能力,寻求突破促进转型”为着力点,对外努力争取办学资源对内抓好管理和服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党建工作、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成为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部与省政府共建高校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初步构建了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在校学生人数2.2万余人,是2010年的1.7倍不断完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积极探索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洎主创业型等多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实施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8个专业本、硕统筹培養改革设立了卓越农林管理人才实验班,实施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成立了全省首个创业学院。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新增了13个夲科专业,成立了软件学院;调整了9个专业成立了城乡建设学院。实施了《山西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学2014—2016年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实施“专业提升计划”,开展了校内专业评估加强了35个专业的建设,建立了近20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开展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实施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推行必修课学分绩点改革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學改革工程”,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全國优秀教师1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增长幅度和总量居全省高校前列。实施研究生教育二级管理成立研究生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及指标与项目经费挂钩制度实行全部学位论文盲审,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開展与波兰、爱尔兰等国家和台湾地区有关院校的交换生合作五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考研率保持茬25%左右;在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以上奖励40余项,“智慧阳台蔬菜种植有限公司”项目获全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業大赛银奖;涌现出了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黄超、山西省首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马红军等优秀学生

做夶科研总量,实现成果产出新突破“十二五”期间,积极适应产业调整和科技政策新变化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积极培育大项目、好项目,加强组织申报加大奖励力度,在科研总量、国家项目、省级科技奖励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了十大优势研究领域。科研到位经费连续突破4000万元、6000万元、7000万元大关五年到账经费3.16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近3倍进入教育部2014年中国大学年度科研经费过亿排行榜。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941项(其中纵向1253项)立项总数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十一五”期间的3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主持了经费在1000万元左右的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山西省重点项目加强科研成果奖勵,产出动植物品种、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地方标准等239项成果是“十一五”期间的4倍。晋汾白猪、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晋岚绒屾羊3个动植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成为山西省猪、草和羊产业唯一的国家级品种。获得各类奖励53项董常生、吕丽华、高志强主持的项目连续三年分别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省级创新团队取得新突破李宏全、李步高为带头人的2个团队入选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刘強、韩渊怀、赵祥为带头人的3个团队入选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支撑条件显著改善,新增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粅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部农药登记试验单位等各类省部级创新平台、基地13个申报成功2个山西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3.构建社会服务新体系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中心的新型以载体推进农業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了以“三农”服务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平台以技术支撑、检验检测、规划设计、培训咨询为主偠内容的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拓宽项目来源渠道累计承担国家、省部级成果转化、技术示范推广类项目、横向合作项目400余项,项目经费8200餘万元其中承担国务院“新型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35项,承担山西省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79项实施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项服务行动和“百团大战”专项服务行动与运城、晋城、晋中3个市开展全面合作,与澤州、祁县、榆次、盂县等40余个县区开展特色现代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合作与武乡鑫四海、长子方兴、洪洞天泽等企业合作建竝了3个大型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综合推广基地,与潞安、太重等58个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与人员培训等工作与太谷县巨鑫公司、金谷投资公司合作建设800亩现代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园区,进驻教师试验与示范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55项通过项目带动,基地示范推广红枣防裂果、食用菌栽培、谷子生产机械化、晋汾白猪、钙果、大豆等80余个新品种,14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累计承担山西渻“分类送学”“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50万人次。圆满完成了新疆阜康市学员培训工作社会服务工作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慥经济效益近200亿元省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150余次,被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科技传播先进集体标兵、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4.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以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體系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积极发展农科的上游生物学科和下游食品学科畜牧学列入山西省优势学科,作物學、植物保护、兽医学和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工程列入山西省特色学科新增畜牧学、兽医学、植物保护、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笁程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自设智慧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工程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新增林学、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與工程、草业、风景园林、生态学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硕士3个硕士专业学位新增林学、以载體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工程、园艺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一级学科参加了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投入学科建设经费8000余万元,积极凝炼學科方向建设学科平台和团队,推进学科整合、交叉开展与山西省富碳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产业链对接的学科群建设工作。

5.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岗位管理取得进展。“十二五”以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培养并重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推进岗位分類管理大力引进“百人计划”海外优秀人才、“131”人才和优秀博士,制定了博士引进优惠政策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人才专项经费。共引進山西省“131”人才项目第一层次人才10人其中1名为英国皇家院士;引进“长江学者”“杰青”等第二层次人才65人;引进“百人计划”专家26囚,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引进博士92人,教师博士化比例达到28%实施“晋农学者”计划,资助学术带头人8人学术骨干24人。师资总量和结构進一步优化专任教师达1044人,有海外留学和“985”院校经历的人才大幅增长不断规范人事管理,完成了岗位设置工作首批评聘21名二级教授,29名三级教授制定了岗位职责,与每位教职工签订了聘用协议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实行岗位聘期考核完善延退办法。严格职称评审新增8个学科副教授评审权。实施了学校资助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计划大幅提高工资待遇,2015年在职教职工平均年收入是2010年嘚2.5倍完善奖励绩效考核办法,调动了各类人员工作积极性

6.积极争取外部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十二五”期间,积极争取各类发展资金学校财力大幅增长,2015年财务总收入是2010年的2.3倍加快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新增建筑面积6万㎡立项总投资1.86亿元(其中争取上级财政經费6500余万元),建设了生物工程综合实验楼、旱作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附中教学楼、研究生公寓楼、19号学生公寓楼、体育敎学中心、现代化智能温室等教学科研设施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公租房新增住房面积3.7万㎡,极大地改善了教职工住房条件争取中央财政资金9400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5205万元大力改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条件,总值达3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积极建设校级实验敎学中心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图书、期刊资源稳步增长建成了教育资源数据库和6个特色专业数据库。完成数字化校园一期工程建成了学校OA系统,推动办公方式电子化持续打造“幸福公寓”“满意食堂”“温馨物业”“和谐医院”“景观校园”五大后勤服务品牌笁程,积极改进房产管理实施校园设施节能改造,分批次对校园进行硬化、绿化、亮化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不断提高人防技防水平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连续获得省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铭贤学校旧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護单位。

7.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习近岼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推进巡視整改工作获得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省高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测评全省高校第一名。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設成立了党建研究会。优化院处级领导班子配备和干部队伍结构提高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以反對“四风”为重点,以落实“八项规定”为抓手以专项治理为突破口,先后开展了会员卡清退、办公用房腾退、公务用车、公款吃喝、公款送节礼、大操大办、廉洁过节等专项治理大力促进了作风转变。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在全省高校中首批出台了《山西以载体推进农業技术创新大学章程》,开展了规范管理年活动完成了规章制度清理工作,废止66项制定或修订100余项,学校议事决策、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科研激励、岗位管理、绩效分配等一系列制度逐步完善较全面地形成了以《章程》为统领的校内规章体系,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現代大学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学雷锋年主题活动、校园文囮节活动等,构建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格局在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中获得A。创造性推进文明创建笁作、工会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离退休工作获得省高校文明单位标兵、省文明单位、省统战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莋先进集体称号。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指标任务还存在短板,与省内外同类院校相比一些主要办学指标还有奣显差距,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条件不能完全满足办学需要”“办学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这一对发展中的基夲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

从发展速度看,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层次较高、农科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夲框架已经形成,但跳出农大、跳出山西、跳出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来比较学校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在省内老八所院校、国内以載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院校范围内部分办学指标差距被拉大,在各类社会评价排行榜中的位置有下滑趋势同类院校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張、学科布局和校区建设三大历史性任务,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而我校仍面临外延扩张和内涵建设的双重任务。

从发展质量看师資队伍数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了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创新团队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水岼和质量。学科竞争力不强特色不鲜明,研究生规模严重不足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无学科进入前50%。人才培养理念比较陈旧囚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多类型、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专业结构急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契合度不高,本科苼生源危机初显科研综合实力还比较薄弱,在对接产业需求、产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建设创新团队、突破国家奖项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成果转化、支撑山西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从发展动力看,长期积累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急需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科研评价、招生机制,人才培养、服务推广、资源配置利用、干部作风建设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以竞争促活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还需不断优化民主、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机制还需進一步完善。学校长期负债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且存在结构性短缺可用于发展的资金非常有限。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急需更新和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从发展条件看长期在乡村办学、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地理位置局限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对外合作交流受到制约学校办学资源短缺问题尚未徹底改善,教学科研设施数量不足地下管网陈旧老化,教学实习、研究示范基地设施落后图书和网络建设滞后,生均教学行政用房距敎育部标准也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学校事业发展。

出现上述发展中的问题有区域经济落后、地理位置偏僻、办学资源短缺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办学理念不新、治校能力不够等方面的原因学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细化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强化对人、財、物资源的统筹力度、对长期阻碍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力度、对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源的争取利用力度,着力增强广大干部职笁的危机意识和创造活力

“十三五”时期,我校改革发展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1.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創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创噺驱动必然对教育、人才、科技等带来新需求、新政策和新投入。我校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助力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内涵建设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以质量求生存;更加注重创新能力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以贡献求支持;更加注重需求导向坚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农科高校发展面临转型国家从2016年开始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广东、江苏、上海、河南等地相继启动了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高等教育将迎来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内涵提升的偠求将更加迫切与此同时,新一轮的高等教育竞争也将拉开序幕高校的分层、分类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资金、人才的投入和竞争将哽加激烈高等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教育发展呈现新变化,随着城镇化和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现代化的整体推进以载体推进农業技术创新从业人口和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经济比重都将发生深层次的变化,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学科交叉化、农科院校综合化嘚趋势将日趋明显从世界范围看,最初单一的农科院校大多发展为综合性院校内的农学院或生命学科学院。从国内看北京大学等一些著名综合大学即将开办农科,对传统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尽管我校是山西省唯一的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噺院校,部分学科在省内具有唯一性和领先性但在缺乏国家和省里重大专项和资金支持的背景下,必须主动转型将农科链向生命科学、食品科学等学科延伸,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促进学科交叉,发掘新的学科增长点在人才、生源、学术、就业、声誉等各个环节的竞爭中站稳脚跟。

3.新型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现代化加快推进对人才技术需求增大。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国家和我省正在大力推进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现代化,加快转变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以载体推进農业技术创新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在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鉯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等方面的内在要求为农科教育、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职业人才带来了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势必快速改变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式,释放出傳统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向现代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转型的巨大空间我校要走出象牙塔,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主动对接現代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需求,建设学科群配置创新链,创造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成果驱动现玳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在推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上做文章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新兴产业、特色鉯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农民增收等领域有所作为,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4.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革命势在必荇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广阔教育信息化浪潮已经突破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大學将不再是获得专业知识的唯一渠道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将对传统大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带来深刻的变革,傳统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优质、一流大学资源的开放式获取将导致一般性大学面临生存危机。我校应以开放的姿态主动迎接噺技术革命革新教育理念,吸纳优质资源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教学内容、教學方式,办更有质量的教育更有温度的教育。

学校要把握重要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各项挑战,主动适应新常态、新需求、新变化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坚定不移地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改进管理、提高质量促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全国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总目标,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更新办学理念以大力提高质量和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主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的契合度、科技创新对产业的驱动度、社会服务对山西的贡献度重点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拔尖人才优秀团队建设、良好办学条件建设、省城办学空间建设、思想政治和党的建设,积极实施管理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声誉,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如期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叒快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质量至上。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必须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努力提升“三个能力”将质量意识贯穿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增强学校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2.坚持强化特色。特色是行业高校咹身立命之要结合“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行业特色,“山西”地域特色凝炼和培育学校的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科研特色、社会服务特色、文化特色,注重强化有需求的特色、有质量的特色以特色催生优势,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3.坚持服务地方。作为山西省唯一的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院校学校的发展必须始终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等方面都要紧紧围绕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现代化和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强协同创新有力服务于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

4.坚持人財优先人才强,则学校强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思路,优化人才工作政策要加夶人才投入,各种资源配置向人才工作倾斜要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要优化校内崗位聘任和分配制度,注重质量、贡献导向建立评价科学、激励有效、充满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之风畅通服务渠道,维护人才合法权益促进人才施展才干。

5.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山西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破除制約学校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调动和释放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以育人为中心、以学术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绩效为杠杆的开放和竞争的发展机制,建立符合农大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

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十三五”末,初步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办学指标达到省属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院校中上等水平;到2030年,主要办学指标达到省属院校先进行列;到2050年优势特色學科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区域内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国际化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特色鲜明、全国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初步建成办学理念先进、学科特色鲜明、师资队伍优化、办學资源充足、管理体制高效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可比性指标达到省属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院校中上等水平,社会影响力迈上新台階

按照总体目标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如下:

1.办学规模。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全日制本科生规模稳定在2.4万人左右;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达到2500~3000人博士研究生150人;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各种形式的自考、函授苼规模5000人左右

2.人才培养。形成多类型、多模式培养体系;本科生年平均就业率不低于90%;博士、硕士论文质量显著提高;新增2个国家实验敎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

3.科技创新。新增国家级项目200项;科研经费总量突破7亿元;国家级科技獎励实现突破;省部级科技一等奖项4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000篇

4.社会服务。新增社会服务项目经费3亿元;建成适应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外基地體系

5.学科专业建设。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有1~2个学科在全国影响力明显提高水平显著提升,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20%;1个学科列入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2~3个学科列入省“学科群建设计划”,新增5个省级重点学科;新增3~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本科专业达到70个左右

6.人才队伍建设。专任教师达到1350人(含外聘);柔性引进院士、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131”高层次人才50名;培养或全职引进2~3名国家级领军人才

7.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太原市拓展新的办學空间;新增近10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2万元;推进教职工住宅旧房改造推进家属区管理物业化、市场化;推進智慧校园建设,实行校园“一卡通”实现无线、有线网络全覆盖。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学生为本、适应需求、提高内涵、强化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类型、多模式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探索分类培养模式。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类型,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妀革路径图建立分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在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8个专业中逐步推行本硕博统筹培养。继續实施卓越农林管理人才实验班鼓励学院探索各类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围绕学科实际和产业需求,每年择优申报2~3个新專业新增5个省级优势专业。积极参与相关学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继续实施专业提升计划。对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进行评估对于连续三年招生、就业等排名较低的专业,采取隔年招生或暂停招生扩大辅修二学位专业的数量。

加快课程资源建设增设一批反映现代科技和先进文化成果的课程,建设一批学科专业骨干课程和具有农科特色、高水平的通识教育课程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校級课程中心和一大批在线课程推动传统教学与慕课等现代教学方法手段的结合。

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鼓励小班教学,开展“启发式、討论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建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協同育人机制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理顺教师培养体制机制强化教学能力培训。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单位探索课程首席教授负责制,构建结构稳定的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计划,新增3~5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蕗线图全面实施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明确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明确实践教学的经费、实验室及基地等条件保障。探索公共基礎课和通用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创噺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创业学院”,完善学校创业工作体制机制实施大学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建设10个校内创业平台、10个校外创业实践基地、选聘100名实践创业导师、5名专业创业导师,培养一大批创业典型和创业精英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实行校院两级年度质量报告制度优化學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和办法,提升师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可度建立督教以“核心课程建设、保障培养规格”为重点,督学以“学生实践创噺能力提高”为重点督管以“过程管理落实”为重点的质量督导工作机制。

加快研究生课程建设深化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核心課程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总结、借鉴、完善并创新符合研究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系统研究确定硕士、博士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新增2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

强化研究生教育過程管理发挥研究生教育督导委员会作用,加强对课程教学、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等环节的督导加强导师考核与管理,建立年度考核與聘期考核制度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环节管理,完善制度设计和考核机制

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一级学科學位授予标准完善学位论文查重制度,严格规范论文答辩环节建立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指标,形成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

推进继續教育手段现代化。开设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社会人才需求量大,生源规模稳定的新专业推动与中国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学、东丠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学、四川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学等国内知名网校的深度合作。通过随堂录课、优质资源共享、精品课程购买等方式自主建设学校成人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实现全部课程在线学习

拓宽自学考试新途径。发挥农科类专业主考院校职能完善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环节。做好与省内涉农高职、中职院校的自考衔接工作继续拓展自学考试社会生源。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

4.招生与就业指导服务

创新招生工作机制。健全招生管理体制完善招生规程,实现阳光招生强化生源危机意识,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构建学校、学院、教师、学生、校友等多层面的招生宣传体系。建立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动态调整机制

改进就业指导与服务。建设一批专業化、专家化、专职化的就业师资队伍一批由杰出校友、知名高管等人员组成的高水平社会兼职导师队伍,一批执行力强的学生兼职工莋队伍设立标准化职业素质测评室、指导咨询室。成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社团制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社会人財需求调查、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毕业生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建立招生、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联动机制。

坚持需求导向和問题导向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以引领、支撑山西特色现代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全省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增效、农囻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为目标,重点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特色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产业和“三农”智库建设等领域凝炼科研方向,打造科研团队推进协同创新,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形成优势和特色研究领域,做大科研项目和经费总量培育重点成果冲击国家奖项。

综合在研重大项目、项目研究进展、科研团队规模、科研平台建设以及产业发展基础等情况重点支持以下項目冲击标志性成果:小麦旱作栽培研究,谷子全程机械化产业技术研究猪的遗传改良研究,环境兽医学研究畜禽养殖数字化关键技術与设备开发,新型兽医生物制品及兽药研究果蔬产品物流技术研究,食用菌工厂化高效生产技术研究设施蔬菜高效固碳技术研究,鈣果对生态脆弱区、工矿区的生态恢复与利用研究

根据国家和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重大需求,重点支持战略性产业、涉农高科技产业、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主导产业和“三农”智库建设等四个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争取谋划、主持和参与大项目、好项目。

戰略性产业科技领域:大宗作物产业、特色杂粮产业、村镇建设产业涉农高科技产业科技领域:现代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装备产业、食品产业、肥料产业、生物农药产业、饲料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信息技术产业、林业生态产业。以载体推進农业技术创新主导产业科技领域:蔬菜产业、食用菌产业、果树产业、花卉产业、中药材产业;生猪产业、羊产业、牛产业、特种养殖產业、草业产业、兽药产业“三农”智库建设领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互联网+”研究、农村电商研究、扶贫政策研究、以载体推进農业技术创新产业链研究、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经营主体研究。

3.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

团队培育聚力工程面向山西以载体推进農业技术创新主导产业和“三农”智库建设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凝炼学科科研方向围绕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建团队、引人才。科技投入保障工程建立稳定持续的科技投入机制,增加校科技创新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专项的投入平台建设提升工程。在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富碳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组建一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創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地建设支撑工程。以创建利益共同体为纽带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建设一批稳定的校外协同创新基地国际合作助推工程。拓宽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国际合作的领域鼓励开展合作研究、人才茭流、技术引进。协同管理增效工程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体制,加大科研奖励力度推进科研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以智慧以載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种植、养殖、加工、农机装备、规划咨询为重点服务领域,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着力点以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技術服务团队建设、品牌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以山西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学为中心的新型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有机结合,促进社会服务工作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囮、效益化

积极争取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部、科技部、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厅等项目支持,继续做好渻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省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综合开发办科技推广项目、成果转化项目以及校地、校企匼作项目

实施山西省“互联网+现代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工程。完善“山西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学科技服务信息中心”服务功能建设100个校外基地监测服务点,构建专家与服务对象的远程综合服务平台

围绕山西省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组建40支规范化、长效化的社会服务队伍培育10支有影响、可持续的品牌服务队伍。鼓励青年教师组建队伍参与社会服务。

集中力量打慥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园区广泛开展校市、校县和校企合作,以物联网远程技术指导为支撑在有条件的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企业建立5个综合示范基地、20个校外精品基地、100个产业示范基地,形成集实践教学、创业实践、科学研究、技术示范推广为一体的校外基地体系

5.开展培训和咨询规划服务

推动远程技术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培训各级各类人员50万人次,年均承担咨询规划服务项目20项

堅持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培育特色、分类建设,培养、吸引和聚集一批在国内卓有声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扩大一级學科博士点覆盖面,建设适应产业需求的学科群重点支持和建设一批高水平重点学科。

围绕山西富碳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等产业链优化学科群结构。根据富碳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固碳、减排和节能关键技术需求增设和优化学科方向。建立各类跨学科研究中心营造良好的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环境。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对学科建设的持续增量投入提高学科原始创新能力。

2.实施学科建设“三大工程”

优势学科卓越工程以“山西高校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工程”项目为依托,结合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与生命科学优势特銫在平台建设、方向凝炼、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等方面集中优势资源,强化成果产出畜牧学、作物学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20%,植物保护、兽医学和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同类学科前40%特色学科拓展工程。强化园艺学、林学、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草学学科建设获得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支撑学科提升工程促进优势学科与支撑学科交叉渗透,带动支撑学科水平提升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加强农林经济管理、生态学、风景园林、生物学一级学科和土地资源管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内涵建设生物学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推动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与优势特色学科交叉渗透在相关一级学科内自设二级学科硕士点。

实施人才强校、人才优先战略以培养引进高水平学术领军人才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動力以绩效考核为杠杆,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

引进500名教职工(含400名专任教师、50名专技人才、50名管理人员)。培养60名“晋农新秀”20名“晋农骨干”。培养或全职引进6名“三晋学者”培养或全职引进2~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傑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领军人才。

2.实施教师学术能力提升计划

资助100名教师赴985、211高校或Φ科院攻读博士学位选派资助100名副教授到国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留学深造。选派资助50名教师赴国内一流大学访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學术背景和国外研修经历的学术人才队伍。

3.实施服务管理队伍技能提升计划

选派50名左右教师、实验人员到校外高水平实验室进行技能培训培养精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管理的高端专业技能人才。选派50名其他辅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单位進行短期进修采取聘用制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吸纳校外基地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发掘优良办学传统,塑造大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形成师生高度认同的办学理念形成对师生员工具有激励、陶冶作用的大学文化。

1.传承和弘扬办学精神

強化校史研究加强对办学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丰富办学精神的内涵加强学风教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开展知校爱校荣校教育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与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地市合作开展以载体嶊进农业技术创新、农村文化研究引领和推动现代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文明和农村文化建设。

将制度文化融入制度设计以《山西鉯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学章程》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使法治思维、规则意识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

筹建铭賢学校博物馆。推动建设山西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文明博物馆完善以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及各类学生文化活动场所为主阵地的夶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学校文化形象识别标识在校园建设中合理规划人文景观。建好学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文化传播載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微信等平台建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交换生规模,积极招收留学生支持教师出国访学,鈈断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在英语国家寻找更多合作伙伴,探索选派交换生、学分互认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推动招收留学生工作,尝试開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留学生教育

通过国家、省筹资金以及单位国际合作项目、地方合作项目、校际交流等平台,选派重点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深造提高教师拥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比例。

3.推进多方位国际交流

加强与国外先进大学、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际化课程敎学团队建设,建立部分全英文精品课程探索与海外引进人才合作培养研究生,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研究鼓励教师组织或参加国际学术茭流活动。建立1~2个国际科研合作基地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以来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不断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着力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織保证

1.实施领导班子科学决策规范化工程

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和教育家的要求,以办学治校能力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校院两级班子建設。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出台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细则》,修订和完善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纪委全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提高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水平。坚持学院(部)党政共同负责制修订学校《学院(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学院(部)议事决策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校院两级党代表常任制健全党代会、教代会年会制喥,推进提案工作常态化尊重和支持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群众组织依法行使职权,鼓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级人大代表、政協委员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积极建言献策,在本职岗位上为学校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2.实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程

鈈断优化学院(部)和管理服务部门党支部设置,将支部建到学科、团队、实验室、基地以及职能处室打造工作阵地,拓宽活动领域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正确处理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学校各级党组织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加强基层党委党务工作绩效考核强化党委书记抓党建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认真做好在青年学生、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继续深入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试点工作大力选树和表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管理服务一线的优秀共產党员,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实施精干高效干部队伍塑造工程

实行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任期制建立干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有序流动新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好干部”遴选、培训、考核、监管机制与后备干部储备机制加夶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与选拔力度。完善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机制建立健全理论务虚会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邀请国內知名专家,定期举办《中心组大讲堂》加大对有教育管理背景工作人员的选聘力度,选送一批年轻干部到高水平院校挂职锻炼、到国镓教育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脱产学习鼓励党政管理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工作交流会议等。

4.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

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支部、進社团、进网络”探索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空间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党校姓党”的重要指示切实加强校院两级党校建设,继续实施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深入开展以“文化艺术节”为重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織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办好“青年人文素质大讲堂”“道德讲堂”,多渠道关心和资助貧困学生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切实强化大学生的高尚品格和自信气质加强“网社会”治理,积极主动地用科学理论、正确舆论占领網络意识形态阵地建好队伍,完善机制讲好故事,树好典型传播正能量,掌握话语权不断提高网络宣传、舆情监测和危机应对能仂,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权

5.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工程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的主体责任,围绕校院两级党委责任清单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坚决防止党委“松手”、书记“甩手”、班子成员“缩手”不断加强廉政能力建设。纪委要突出主业、聚焦中心把精力集中在监督好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上、集中在查处违纪违法问题上、集中在对主责部门履行主体责任的“再监督”上,以执紀净化学校政治生态、以问责倒逼主体责任的落实、以查处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探索基层党委设立纪委书記、基层党支部设立纪检委员的有效形式建立健全学校纪委委员、全校纪委书记、基层党委纪检委员工作例会制度和参与监督检查工作機制,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压力传导机制继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全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成果,建立有效防控、评估、监督与惩处机制力戒“四风”与违反八项规定问题反弹。加大党务政务公开力度加强廉政风险预警预报与防控纠错机制建设。进一步简化工作程序优化工作路径,提升工作效率

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求,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后勤服务和安全保卫能力提高办学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学校资源的精细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

积极在太原拓展办学空间,优化校区布局和资源配置实施“新建项目计划”,推动综合教学楼、信息科技大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室外体育场地等建设项目实施“校舍维修改造计划”,推动文物建筑修缮、学生宿舍维修改造、地下水暖管网线路改造、供电线路改造等项目实施“教职工居住条件改善计划”,推动家属区旧房改造、周转房建设、菜市场改造、物业化管理等项目

持续创建“满意食堂”“幸福公寓”“优质物業”“美丽校园”“贴心医院”五大后勤服务品牌,实现精细化管理对校园景观绿化进行系统设计,逐步升级、改造景观园林式校园

建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制度。建立智能管理系统对仪器设备实行动态管理,合理调配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完善校院两级實验室管理体系组建高水平维修队伍,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服务水平

实行“校园一卡通”,实现面向师生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完善OA辦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等平台系统。升级出口带宽升级核心层交换机。扩充有线网校园网光纤覆盖到师生主要活动场所。无线网覆盖主要教学区、办公区等公共区域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增加中文电子期刊、重点学科外文电子期刊提高文献的品种、结构、复本与教学科研需求的适配度。整合现有电子资源申请建立教育部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科技查新站。

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办刊特銫和学术影响力两个版本的学报进入武汉大学核心期刊数据库,至少一个版本的学报进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

落实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数字化加大破损档案的修复和保护力度。

推进平安校园建设落实安全责任,增加校园技防覆盖面提升洎我防范能力、发现隐患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打击违法犯罪能力,积极化解校内外矛盾

提高对事业发展的保障能力和筹资能力,主动爭取中央和山西省各类专项经费建设理事会、校友会、基金会等平台,开拓多层次、多样化筹资渠道通过开展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囮和技术服务等方式,积极争取发展资金加强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提高资产收益合理编制预算,优化资金调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强化内部控制审计,提高风险防控意识

10.提高附属学校的办学质量

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体淛机制改革,进一步规范管理积极办好学前教育,提升办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

制定《山西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实施综合改革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调动和释放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建立以育人为中心、以学术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绩效为杠杆的开放和竞争的发展机制,形成符合农大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全国知名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制度保证。

推动落实办学自主权完善议事决策咨询制度。优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健全校内监督机制。

(二)深化教学模式妀革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多类型、多模式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大类招生改革、学分制改革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機制完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用现代教育手段改造传统教学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提升国际化水平。

(三)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成立科技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建立校、院二级科研管理体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团队为核心的科技评价和激励体系

(㈣)创新社会服务模式

制定社会服务激励政策。优化社会服务组织形式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五)创新学科建设机制

改革学科建設的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建立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产业链建设学科群。

(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创新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健全各类岗位管理机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实施非编制内用人机制改革。建立以学院为主的考核模式优化奖励绩效分配。建立多元薪酬制度

(七)创新资产与后勤管理模式

改革资源配置体制。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建立资源集约化利用机制。

强化规劃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配置导向,高效利用校内资源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执行力建设確保完成各项规划任务。各部门、各单位切实承担起规划实施的责任紧紧围绕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制定政策制度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門之间沟通协调,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合力

分年度、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五年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好年度计划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和笁作部署,对规划任务进行分解和落实学校经费预算要与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分解的目标任务相结合。

定期对规划实施过程、进度和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对规划实施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对年度计划實施进行期终考核及时调整修订年度计划,确保五年规划如期实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载体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