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变谷歌和facebookk了?

谷歌、Facebook、百度:三巨头的三种媒体化变革
  谷歌是个喜欢创新的搜索引擎,Facebook是个社交平台,百度是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这是绝大多数人对这三家颇具代表性的网络平台的性质定位。而熟悉它们的发展史就能了解到,它们在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着与媒体的博弈。但随着环境的变迁、商业模式的一致性、广告主在选择营销和投放时都会优先考虑综合性媒体平台等原因,这三家正在不约而同地向大众媒体的方向发展,区别只是路径的不同。
  谷歌 : 在讨好传统媒体过程中 , 悄然完成自己的媒体化变身
  谷歌的媒体环境很好,鲜少有媒体会言辞激烈地批评谷歌,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谷歌对媒体的态度。尽管在广告变现和搜索结果上也一直与媒体间存在争议,但谷歌对媒体的&讨好&也是显而易见的。资助新闻项目,支持行业峰会和线下活动,谷歌一直在寻找和媒体的合作方式。
  谷歌工程副总裁和加速移动页面AMP项目负责人David Besbris曾经对外声称,谷歌与媒体的利益&高度契合&。谷歌需要媒体提供内容来吸引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对谷歌来说,媒体的内容是谷歌广告业务发展的推动力量。在谈及如果没有媒体的内容支持时,他用了&非常糟糕&来形容其后果。
  当然,一些谨小慎微的媒体依然对谷歌这样的庞然大物存在疑虑,谷歌的对策是怀柔政策。例如谷歌在2015年上线的News Lab,通过这一网站,谷歌为媒体记者提供工具和培训资源。此外还有包括1.5亿欧元的欧洲数字新闻倡议,通过AMP快速加载媒体的内容页面等等。在这过程中,谷歌悄然实现了自己的媒体化变身,并开始行使自己的媒体能力。
  Facebook:封闭式媒体化进程,把媒体得罪了个干净
  现代社会,大众媒体有四项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和提供娱乐。谷歌在成为媒体后,开始动用自己引导舆论的力量。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爱泼斯坦研究发现,在美国大选期间,谷歌总是显示有利于希拉里&克林顿的正面搜索关键词建议,而对特朗普则总是显示负面搜索关键词建议,同时会屏蔽对希拉里的负面搜索关键词建议。
  相对于谷歌,Facebook在媒体属性下影响力更为巨大。通过舆论引导,Facebook可以将特朗普推上美国总统的位置,也可以让英国脱离欧盟,剑桥分析公司的5000万Facebook用户数据事件就是一个例证。而之所以媒体对此事的批评言辞激烈,也同Facebook的媒体环境较为恶劣有关。
  同谷歌需要把用户向外输送导流不同,Facebook是一个封闭的社交平台,它会想方设法把用户留在自己的网页或APP上,并致力于开发新产品以此获得更多的广告曝光量和收入。但在这过程,Facebook并没有与媒体合作的兴趣,更没有向媒体支付报酬的动力。
  过去几年里,Facebook上的视频和资讯内容都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以致于外部资讯数量早已超出家人和朋友的帖子数,Facebook帮助人们彼此联系的功能已经大幅度弱化。但随着功能偏移带来的却是收入激增,Facebook当下已经开始扮演新闻资讯传播者的角色。
  而来自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的数据显示,2014年,64%的美国成年人使用Facebook,约30%的人用其浏览资讯。到2017年末,使用率上升至66%,但在Facebook上获取资讯的人的比例上升到了45%。在全球16亿用户的支撑下,Facebook已经成为了最大资讯平台之一。
  百度 :开放与苦练内功并重,目标是未来主流媒体
  在成为媒体这条路上,百度比较聪明。它既不像谷歌那样将内容来源完全寄托在其他媒体身上,也不像Facebook那样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得严严实实生怕别人抢食。百度打算要成为的,是未来的主流媒体。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的研究和观察,未来的主流媒体应该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有强大的新闻及公共信息的产生能力;第二要有自己的生态级大型用户平台;第三要有稳定成熟的商业模式,并能依托市场资源形成良性运转;第四应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持系统。
  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强大的新闻及公共信息产生能力&不能被简单理解为数量庞大但质量参差不齐的自媒体,而是百度联合人民日报、央视等多个一线权威媒体打造的权威媒体属性新平台百家号。
  这些权威的内容汇集在在百度的媒体平台上,通过百度APP的信息流资讯、好看视频等一系列通道以&搜索+推荐&的智能手段对外分发,由此获得收益且内容提供者也能参与分成。
  一组数据说明一切,百度的信息流月活用户目前已超6亿、日均阅读量相对于去年提升了105倍。而在&搜索+推荐&这种更为全面和精准的分发模式下,百度信息流业务每日分发量环比增加了20%以上,百度APP用户总使用时长同比增长了30%,其中短视频日均播放量提升169倍。
  从这些数据来看,百度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新闻资讯平台。从&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到&有事搜一搜,没事看一看&,百度已经不再是一个工具型的搜索引擎,而是一个成熟的媒体平台。
  可见,谷歌、Facebook和百度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媒体化变革。同谷歌通过&讨好&媒体获得内容、Facebook通过自成体系&自绝于媒体&不同,百度的做法比较深得中国人的中庸传统。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百度在媒体化过程中的明智之举,取长补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需要剑拔弩张,也不需要山崩地裂,潜移默化,未尝不可。
责编:李文瑶注册 | 登录
次饭,碎觉,打豆豆。
从零开始学运营,10年经验运营总监亲授,2天线下集训+1年在线学习,做个有竞争力的运营人。
这是一篇曾在2014年发表于Buffer的老文章,但今天在Medium上重新引发了一阵热议。虎嗅将其译出,希望对你有所用。原文标题,虎嗅翻译。
“我们所知所爱的事物,都始于精简。”——Joel Gascoigne
社交工具Buffer的CEO Joel在不久之前发了一篇文章,讲述项目要从“小”做起的重要性。他写道,当我们看到了一款好用又完美产品时,不会记得产品是怎样一步步演化成今天的样子,也不会记得团队为此努力了多久:
“人们很难想象一个产品的演进和品牌的建立过程是多么的艰辛,这些最终成就了产品的成功。”
Joel接着写道,成功往往发生于小项目上。产品始于小,始于精简,再不断完善它,这才是产品成功的本质。
“根本不要去尝试创业。那并不是最优选择。只去做看起来有趣的事情”——Paul Graham(译者注:Y Combinator创始人,被誉为“全球最牛的风险投资家”)
为了让大家体会到“始于精简”,这里为大家展示几家如今主宰互联网的公司们,看看他们起步时是多么的精简。我们时光倒退,去了解他们最开始的样子。也许光从设计上我们并不能看出一家公司所有的变化,但至少可以从一个可视化角度看出产品和服务多年以来的演变过程。另外,我还会在加入每家公司创始人的观点,关于他们为何将产品从“小”做起以及他们是怎样成功的。
那么,让我们看下这几家公司从简陋走向主流的进程吧:
Facebook——“为长线发展而战”
“我正在为了长线发展而拼尽全力。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干扰。”——Mark Zuckerberg
Zuckerberg对于Facebook有很大的格局:用社交连接世界。尽管Facebook最初只是一个简陋的同学通讯录,但如今,它已然坐上社交网络头把交椅。并且它仍在成长,Zuckerberg曾放下豪言:
“我知道这话听着老套,但我真的希望产品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在社交方面…但让世界更开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许要花10到15年的时间。”
2004的Facebook
现在,Facebook已经比它最初的版本强大复杂太多,但Zuckerberg依旧初心未变:
“Facebook的发展都围绕‘人们之间是否建立的更多连接,是否可以获得更多信息’,这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人们才能更加互相理解,增加同理心。这一原则指引着我的工作。在曾经的艰难岁月里,我停滞不前过,但那个信念一直推着我向前努力。”
2013的Facebook
Google——“将一件事做到极致”
“当Sergey和我创立Google时,我们希望,但从未期待过它有一天能达到今天的规模和影响力。我们强烈而持久的欲望去帮助人们更高效地搜索信息。”——Larry Page
1998的Google
从设计上来看,多年以来Google变得更加简明,即使它的业务在持续地扩张,加入了像地图、YouTube、邮箱、云盘等服务。但当现在你访问Google.com时,你看到的只专注做一件事情的Google:查询信息。
“我们想努力做到当你访问Google时,你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你想要的。”——Larry Page
2014的Google
Tumblr——“创建你自己需要的产品”
Tumblr的创始人David Karp创建这款产品的最初就是要满足他自己的需求。当时博客正变得越来越流行,但大家普遍只能“写”博客——Karp认为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想这么干。
“如果给你一个空白的博客,它会需要一些很猎奇的标题去吸引人们点击进去看你发了什么,它需要几张用HTML精心排版过的图片,一条编辑过的语音以及发自内心的文字内容。”——David Karp
2007的Tumblr
今天,Karp已造就了Tumblr的成功——他让博客做到了更多,包括在视觉上加入的图片和GIF图——而且还在创造更多即使Tumblr团队自己都会喜欢会去用的功能:
“我认为Tumblr之所以有此成功,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坚持首先做自己都会使用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要做出我们每天不停使用的功能,让我们自己成为产品的重度用户。我相信这不仅关乎产品生产,也是Tumblr的本质,这使我们不会离用户太远,我始终在坚持Tumblr最初的愿景。”
2014的Tumblr
Youtube——“不要以你已经知道答案为前提”
YouTube团队对于产品的不同尝试和改变都是基于用户对产品的行为,基于他们之前的经验:
“关于产品的服务,其实我们有很多想法。比如自Paypal和eBay以来,我们考虑过用YouTube为竞拍插入视频,但其实并没有人使用这个功能,所以我们没有再为此投入更多。”——Chad Hurley
2005的YouTube
YouTube的联合创始人Chad Hurley建议其他创业者要勇敢去试错,然后倾听用户的声音,而不是把自己丢进一盘产品生产的大棋中,以自己的视角作为产品依据:
“当你开始创建一款产品时,不要假定你已经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要去听用户的声音并不断改变。”
2014的YouTube
雅虎——“要为扩张做准备”
雅虎,像其他成功的公司一样,始于一款功能精简,但目的明确的产品:当创始人们想找到曾经他们去过的某个网站时,根本有如大海捞针,所以他们开始着手为网站分类。
“有种说法是‘Jerry是互联网的向导’。当我们听到这个说法之前,世界人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我们开发的这套数据库了。”——Jerry Yang
1996年的雅虎
Jerry Yang根据自身的经历建议创业者要时刻准备着扩大自己的业务:
“我认为你必须将它的发展规模考虑在内。如果一个商业模式永远不会有扩张的可能,那么它在走一条行不通的路。”
2014年的雅虎
亚马逊——“永远将消费者放在第一位”
“我们的创新点子都来自己于消费者,然后我们将它们实现。这种模式成了我们前进的试金石。”——Jeff Bezos
亚马逊的创始人,Jeff Bezos,始终坚持将消费者放在第一位,后来这成为了亚马逊可以绝杀的武器。
“亚马逊18年来一直遵循着3大法则,它们是我们成功的原因:将用户放在第一位。创造。耐心。”
1999年的亚马逊
亚马逊起始于一个简陋的在线购书网站,如今变成了一个超级在线零售商,在亚马逊你几乎可以买到一切你想要的。尽管亚马逊已如此成功,Bezos仍然在关注消费者需求:
“我们的竞争者可能会在洗澡时想如何超越更强的竞争对手。如果这里是浴室的话,我们会想如何去创造满足消费者利益的事。”
2014年的亚马逊
来源:虎嗅
原文地址:http://www.huxiu.com/article/.html
收藏已收藏 | 5赞已赞 | 5
次饭,碎觉,打豆豆。
产品经理群
运营交流群
数据分析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家都在问
15个回答14人关注
2个回答1人关注
10个回答9人关注
17个回答19人关注
18个回答21人关注
20个回答28人关注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锋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发私信给洁颖
导语:Facebook发布了Deep Text——为理解所有用户发布到Facebook上消息和声明背后的意义和感悟,而打造的AI引擎。
同步到新浪微博
How you doing?
当月热门文章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请填写申请人资料因为这些挑战者,Google、Facebook、腾讯们如今也睡不了安稳觉!_凤凰资讯
因为这些挑战者,Google、Facebook、腾讯们如今也睡不了安稳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者Neo;36氪经授权发布。
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数据显示,2017年Google和Facebook在数字广告上有望“斩获”737亿美元和362亿美元,总计1099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广告客户在数字广告上总支出的49.2%。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高枕无忧了,任何一个时代从来都不缺挑战者,强如Facebook,Google、百度和腾讯,也依旧需要面对来自明处或暗处的新对手。
Facebook:抄赢Snapchat?
扎克伯格说Facebook在2017年迎来了一个“开门红”,刚刚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中,公司营收几乎全部来自广告,广告部分营收为78.57亿美元,同比增长达51%,结果喜人。
在其他两个关键指标用户数和ARPU值上,Facebook的月活用户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达到了19亿的规模,亚太是用户增速最快的地区。
而在用户平均收益上,同比也有所上升,意味着Facebook从每个用户身上赚到的钱也更多了。
但是从历史个季度的增速来看,Facebook的月活和ARPU值都出现了一定的增速放缓的趋势。
摆在Facebook面前的难题是:接下来该如何保持收入增长?
Facebook广告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柱有三个:不断增加广告展示空间(Ad load)、用户数增长以及用户使用时长的增长。现在其中之一已经遇到了瓶颈,Facebook在之前的财报中就已经预警,公司的广告展示空间很快就将到达上限。
目前Facebook广告收入的85%来自移动端(q1财报数据),如果在信息流中继续增加广告展示,必然损害Facebook用户在手机上获取信息的速度和阅读体验,进而造成另外两项支柱数据的损失。
所以,要想保持增长,Facebook仍需要从三个支柱出发找答案:寻找Facebook之外的新广告展示空间;吸引更多的人群;从产品功能上把更多用户留在Facebook中。
Instgram似乎就是这三点最完美的答案。在财报公布前的f8开发者大会上,Facebook把Instagram放在与Facebook同级的生态系统中去,显然是在对投资人说:嘿,现在到了让Instagram挣钱的时候!
从用户总量看,Instagram 目前的用户有 7 亿人,其产品功能几乎完美的契合最新的广告潮流,是视频广告和即拍广告的天然土壤,在广告空间上还能有所发展。而在产品层面,Instagram已经打造了一个成功的图片社交平台,并且是 Facebook 旗下所有应用中,模仿 Snapchat 最狠的一款。
在短短的时间里,Instagram 已经先后模仿 Snapchat 的 Stories 功能、Location Filters、AR Stickers(AR滤镜)、Create-Your-Own-Stickers (自创表情)等等,几乎每次大版本更新都要把snapchat的亮点拿来一个。
在市场已经被snapchat教育之后,他们对Instagram产品的接受速度非常快&。2016 年 8 月,Instagram 效仿 Snapchat 推出了 Stories 功能。 2016 年 10 月,使用该功能的用户突破 1 亿;2017 年 1 月,突破 1.5 亿。
教会学生饿死师傅,在今年 4 月 13 日,Instagram 在官网发布消息称,Instagram Stories 的日活用户已经突破&2 亿 大关。这一数字已经超越 Snap 曾在招股书中公布的&1.58 亿 日活用户量。
新的广告展示空间,活跃的用户体量和高使用时常,Instagram把所有要素几乎都占全了。所以它才能从“10年规划”的预备军中跳出,成为Facebook盈利的新引擎。
今年 3 月 1 日,Instagram& 正式开放全球广告主在 Stories 里投放广告。Facebook 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在电话会议上说 Instagram 和 Facebook 是两个最重要的移动广告平台,Ins已经拥有 100 万广告客户和 800 万个企业账号,而在2016年9月的公告中,Instagram还只有50万广告主。
数据机构eMarketer预计Facebook在2017年的广告营收将达到362亿美元,比去年增长36%。这一数字将占到全球数字广告总量的16.2%,仅次于google的33%。鉴于Facebook不公开Instagram的财务数据,所以eMarketer只能估计其全球广告收入约为39.2亿美元,占Facebook总量的12.3%。
除了Instagram,在上面的“十年规划”的产品层里,还有两个10亿级的应用,Messenger 和Whatsapp,他们都是未来接替Instagram成为Facebook广告业务增长的新引擎。
所以Facebook不光把Snapchat的产品抄到了Instagram上,还把他们克隆在了Messenger和Whatsapp中,取名&Messenger Day 和WhatsApp Status 。
你肯定好奇为什么Facebook盯着snapchat抄,因为Snapchat已经是个大威胁了。Snapchat在崛起的初期,把握住了市场缺少图片类聊天工具的空档,在以“阅后即焚”为卖点抓住首波以年轻人为核心的种子用户后,利用“stories”这样只保留24小时的图片/视频类社交功能将用户持续吸引在自己的平台上。
Snapchat已经有了非常多的用户和高活跃。在招股书中,公司表示每一天,有25亿个snaps被发送,用户平均打开次数为18次,人均使用时长为25-30分钟。60%的日活用户每天使用Chat功能,25%的日活用户每天使用Stories功能。
Snapchat的种子用户给其用户基因做了定义:年轻一代。所以有一个观点出现在美国等地区:Facebook是你们这一代人用的,现在年轻人都用Snapchat。
时常,用户群和高粘度,带来snapchat在变现时,广告收益的高增长。3月份,在eMarketer的预测中,snapchat的增速位列各大公司的第一位。
Snapchat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或许正是Facebook所欠缺的,在收购Snapchat失败后,Facebook就一直在想办法,而对snapchat产品功能的“学习”现在已经起了作用。
由于竞争对手 Instagram 也推出了类似的 Stories 功能,这影响到了 Snapchat 的用户增长速度。同时,也在影响广告主投放的热情和预算。Snapchat需要保持对Facebook的竞争力就要持续增加产品研发的投入,在其新财报中提到2017年的研发投入将达到8亿。
压力不断在挑战者与守擂者中螺旋上升。
Google:争夺“话语”权
Google一季度财报同样稳定。母公司Alphabet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本季度录得247.5亿美元营收,远超华尔街分析师242.2亿美元的预测,较去年同期增长22% ,其中,净利润涨幅29%,达到54.3亿美元。
和扎克伯格一样,CEO Sundar Pichai也表示“开门红很重要。”但在惊人的增长之前,Google刚刚经历了诸多大型品牌广告商因不满自己的广告出现在Youtube的极端视频之前,表示要减少甚至撤回广告投入。这场风波的背后其实是对于程序化广告透明度、品牌安全性和广告质量的质疑。
移动和视频广告依旧是新一季度增长的主力,尽管在费用上,Google调低了广告费用,平均点击价格相比上季度有所降低,不过仰仗同比增加44%的点击总量,Google的广告收入继续保持了近20%的增长。
Google面临的威胁在哪儿?
首先,在垂直领域和电商中,消费者越来越多的直接从内容社区中获取资讯,或者到利用电商平台自己的搜索工具进行查找,而不是Google,这意味着搜索广告的份额在被更细化的平台所蚕食。
其次是社交网络,消费者会更依赖于社交网络获得产品或者服务的参考信息,而不是通过搜索引擎。结果之一就是在展示广告上面,Facebook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领先。根据eMarketer的预计Facebook在2017年美国市场展示广告的收入将是Google的3倍。
而在程序化广告业中,从2016年开始的Header bidding变革潮,也被看作是行业中的其他公司对Google的媒体垄断地位所发起的挑战。Google在坚持了数个月之后,也开始尝试自己的Header bidding标准。
而在用户层面上,消费者个人时间中使用PC的频次在缩短,间接导致了更多的搜索需求出现在多样化的设备和场景中。当下Google在移动设备中有Android系统所构建起的壁垒,但是当计算平台向下一阶段迁移的时候,如果消费者和制造商们不再接受Google的产品和技术,对于其主体营收——广告来说,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例如在移动端,人们的搜索需求转向了特定的app或是社交网络,而在新产品上,AR,VR,智能助手等新兴设备,也表现出了作为下一阶段计算平台的潜力。
对于Google来说,想要保持竞争力,就不能错过每一种可能性,所以近些年所有热门的智能设备或可能发展起来的智能平台中,都会看到Google的身影,而且必然出现在第一集团中。
而现在,战场转移到了智能助理设备最可能成功的地方——音响,在他背后可以讲的故事太多了,家庭助手,语音识别,人工智能,营销与广告,家庭智能终端的入口等等。
Global Market Insights数据显示,未来七年全球语音市场的年增长为34.9%,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0亿美元。
而在eMarketer的报告中,亚马逊在语音控制市场占据统治地位,即亚马逊凭借Echo智能音箱占据美国语音智能音响用户约70.6%的份额,远远领先于谷歌,谷歌只占了23.8%。
在市场研究公司Statista的调查中,人们使用音箱类语音助手的功能还很有限,但其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潜在的营销和广告机会。目前智能音箱在设计上也限制了更多功能拓展的可能性,比如没有触摸屏,无法进一步深化互动等原因。
广告巨头自己也意识到,下一次广告时代的变革就隐藏在这些新的智能平台中。Google&广告与商业部的高级副总裁Sridhar Ramaswamy就曾表示“在语音优先的世界里,搜索页面中出现3条文字置顶广告的时代已经是过去了。”
我们无法完全肯定未来一定会从“移动优先”转向“语音优先”,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包括了如何用语音来购物、投放广告;如何实现语音支付;以及与其他计算平台的联动。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成为现实,这必然会颠覆现有的广告展示、交易和计费模式。广告主不可能在对话中插入广告,但是却可以在答案中提供推荐,这与“广告=价值信息”的理念不谋而合。也是原生广告未来可能的形式。
在亚马逊的Echo中,消费者已经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将买过的产品重新选购,或者在推荐的商品中进行选择,放入购物车。
除了智能设备之外,亚马逊在广告业务上也正在追赶着Google。在之前的各大平台增速预测中,亚马逊的位置很靠前。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称,亚马逊的广告业务将在2018年达到50亿美金,主要来自大品牌,给予品牌更高的客单价和复购率,而不是第三方的中小卖家。估计到2020年,亚马逊的广告业务将增长到70亿美金,但即便在这样的增长率之下,亚马逊占网络广告总额的比例也仅有4%。
这一数字显然还不足以威胁Google的搜索业务。相较于产品搜索的增长,关键字搜索的涨幅更高,前者是亚马逊广告模式的基础。我们可以从数据上更直观的看到这一点。彭博社估计去年亚马逊在广告上只赚了12以美元,美国市场大约9.2亿。谷歌占到了900亿,整个在线广告市场的规模大约为2000亿。
从整体的市场份额中看,Google和Facebook占去了美国市场近7成的份额。但是在特定的领域如零售,消费电子商务,媒体娱乐和快消品方面,亚马逊都有机会从Google手中抢到更多的份额。
亚马逊的广告业务还不能与其在电商和云服务相提并论,但其上限很高,因为在电子交易中亚马逊积累了足够的消费数据,这对于广告来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
亚马逊在数据方面,通过用户的搜索、购买甚至对音乐和视频流媒体的使用,有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本。消费者可能会在谷歌上浏览产品,但亚马逊在电子商务市场的主导地位意味着,它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要更准确地了解人们的消费选择。对于那些想锁定互联网销售的广告主来说,这些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信息。数年来,Facebook、Google以及其他数字平台通过设置广告商品购买链接、联通现实购物凭证等方式,想方设法想要占领的资源。
但最终的结果是,当人们真的决定购买某样东西的时候,他们还是会选择先来亚马逊。这正是后者的优势所在。
百度、腾讯:“头条”之战
百度在4月底公布了第一季度的财报,在经历了去年的舆论风波之后,百度止血了。
财报显示,百度第一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168.91亿元,同比增长6.8%;净利润为人民币17.7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10.6%。
其中网络广告部分为140亿元,占到了80%以上,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1.3%。隐患在于百度的活跃广告主相比2016年下滑23.2%,去年百度实施广告主重新登记对此也有影响。好在单个广告主收入上相比同期增长了26.8%。
百度CFO李昕晢说公司收入目前分为两大块,核心业务以及“爱奇艺”的付费内容部分。在核心的广告业务中,除了搜索和广告联盟的部分,百度把不小的精力都放在了信息流业务中。
从2016年开始,手机百度等诸多过亿用户的百度系产品开始加入信息流,没过多久,这些信息流产品中就开始出现广告。百度早已经过了积累用户的阶段,因而变现被提到了非常前的位置,不然这笔钱就要被“对手”抢走了。
这个对手就是“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已于2016年年末完成10亿美元左右的D轮融资,投后估值110亿美元。两年前的今日头条还是一家估值不到5亿美元的技术型公司。而现在,据知情人士透露,今日头条已有数千名员工,2016年营收突破60亿元。
创始人张一鸣曾提出,希望公司在2020年前完成100亿美金收入、20%市场份额的业绩目标。为了做到这一点,今日头条将在2017年中扩大自身的销售团队;在图文传播之后,引入“短视频创作激励计划”,提供更多内容……
与百度同样靠搜索起家的Google,业务的核心与百度相同,也面临着搜索广告与Facebook为代表的信息流广告一争高低的境遇。在接受36kr采访时,百度展示广告高级总监黄艳说,信息流在2017年“会有接近100%的增长”。“2015年的美国市场,信息流广告与传统展示广告的份额各占一半。此后两者将出现黄金交叉,预计到2018年,信息流广告占比将达到65%。”
但百度更像是一家中国本土的公司,而谷歌是一家国际公司,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谷歌只有不到一半的收入来自于美国本土,其他都是来自国外;而百度的所有营收,都来自于中国,Google有足够的缓冲空间和时间去做不同的尝试,而对于百度来说,今日头条收入的增长几乎等于从自己的口袋里“抢预算”。
今日头条可不只百度一个对手,还有腾讯。
在腾讯的2016年报中,以游戏为主的增值服务,占到了整体收入的71%,达到1078亿,而网络广告的占比为18%,总额为269亿。
腾讯的广告业务主要分为效果广告和品牌广告两部分。16年第四季度效果广告收入增长 77% 至人民币 51.68 亿元,增长的主要因素来自微信朋友圈、移动端新闻应用及微信公众账号广告收入的不断增长。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信息流广告的形式所出现的。
与Facebook几乎全部收入来自广告的情况不同,腾讯在加速微信商业化的同时,也保持了克制。虽然同为信息流,但微信在多数用户眼中首先是一个通讯工具,在广告频率、内容和形式上讲求“克制、低频,减少入侵”。所以我们在微信的广告策略中看到了:以高单价,大品牌的客户为优先,不断尝试并放宽广告主资质的情况。
相比之下,在本就以信息为主打的今日头条等资讯类应用中,用户对于广告的宽容度更高,广告展示的可操作空间也更大。在questmobile 的春季报告中,综合资讯类产品的用户规模增速达到了46.5%。
所以在社交软件之外,腾讯通过发力移动端新闻应用,天天快报和腾讯新闻,寻求另一条信息流广告之路。QM报告中,腾讯新闻和天天快报在新闻客户端类DAU 排名一个第一,一个第四,对今日头条前堵后追。在微信和手机QQ中的新闻类推送,最后都会导流到腾讯新闻和天天快报,这样的生态优势是其他公司所没有的。
在今日头条向短视频发力的同时,腾讯也通过投资的形式,领投了快手3.5亿美元的新一轮投资,用投资弥补劣势一直是腾讯的选项之一。在这之前腾讯还对内部的架构进行了调整,由任宇昕负责OMG,内部邮件中提到“期待Mark(任宇昕)能进一步整合全公司资源,驱动资讯与公司相关内容分发平台的合作与协同,加快OMG产品技术升级”。
此话所指的正是今日头条,腾讯要在在内容生产上,与今日头条一战。
信息流讲求的是通过源源不断的信息来增加用户的使用时常,时间越多,才意味着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广告变现。解决时常的方式除了类似Facebook的智能排序,以及资讯类产品普遍主打的算法推送,另一点就是在内容上的搭建。从这个角度看,短视频和直播将会是接下来所有平台都将争取的,内容的好坏多寡,对用户的吸引力,将决定商业化的天花板在哪里。
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44840
播放数:149458
播放数:194108
播放数:58089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谷歌 facebook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