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上步七星时是不是胯要下沉一下

关于创始/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关于陈氏太极拳创始者,见于《陈氏宗谱》第九代陈王廷名下记有“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等文字。陈王廷生卒不详,生活于明末清初,最迟死于康熙五十八年。陈王廷一生坎坷不得志,青年曾考过武举,应试时一马三箭,三箭九箭皆中,武功颇佳,但未被录取。后到登封玉带山投奔反明的武举李际遇,在那里对少林拳进行了研究及学习,为后来创编太极拳及取各家所长,收集了素材。以后李际遇事败身死,陈王廷也回家隐居,除了耕读,以后半生精力,创编太极拳。陈王廷翻阅了许多武术资料,吸取了导引、吐纳、五禽戏及少林武术所长,研究了各家拳法特点,根据太极图学说原理,参照了《黄庭》、《内径》的要求,经过分析综合,推陈出新,创编了太极拳。
八大特点/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特点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特点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陈氏太极拳外表看是腿的缠丝劲的表现,其实是内部促进了腿的放长。特点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太极拳运动必须如抽丝的形状特点四: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动作能分清虚实的转换,就可耐久不疲,这就是一种动力活动。特点五: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特点六: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特点七: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要点是坚持最初,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特点八: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见运动,就成为太极拳的第八个特点。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内容/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包括桩功、震胯功、手型、步法、开肩、活腰,拉筋,单式训练,绷、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及开合功,缠丝功,辅助器械太极尺、太极大杆、太极球等等……其中基本桩功包括高架板凳桩、低架板凳桩和无极桩。常练的单式有左右单手云手、定步云手、前绷上捋、前绷下捋、挽花手等等。步法有上步、退步、横开步等等。
陈式太极拳基本功说明/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可见基本功的重要性。很多练太极拳的人一辈子都练不出功夫,原因在于基本功不扎实,所谓“太极十年不出门”,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练习方法,没有从基本功开始一步一步的去练习。太极拳能不能打人?笔者经常听到这样问题,心里面实在是不好受,在现在国人的眼里,我们的国粹太极拳不过是一种老年健身操。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武术本来就是拿来上阵杀敌用的,所以这样的问题稍微用脑子想想便可明白。当然,现在很多人都把太极拳当健身操来练,为了追求外形动作的美观而抛弃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这样一来别说十年,就是一辈子、两辈子也练不出功夫。而且,现如今市面上流传的很多种太极操,其实非但没有起到健身的作用,反而练了还会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因为他们抛弃了传统的练法,只追求外在的“美”,而忽略的内在的修养。太极拳流传至今自有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都是古人智慧的总结,其养生、技击功能都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只是现在的人自作聪明,把太极拳改得面目全非,表面上看是在推广太极拳,实际上是在糟蹋国粹,践踏太极拳。(太极十年不出门的原话应该是:太极三年上阵杀敌, 太极六年斩将夺旗,九年太极衣锦还乡, 太极十年不出门, 一不留神打死人。现在人也真是太能断章取义了……)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们将向大家介绍由创始人,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总教练老师传授的,并由其徒弟收集整理的陈式太极拳基本功的一些练习方法。
主要招式/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定步云手涮胯江湖有言:“教拳不教桩,传拳不传胯”;可见站桩和练胯的重要性。笔者练拳多年,总结出了一点门道:练拳应该从下往上练!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先站桩练腿力,等站桩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可以开始练胯,然后到腰,最后到肩膀到肘,然后手才能发力。这个顺序是不可颠倒的,否则你就会走很多弯路。定步云手涮胯跟一般的定步云手只有一点点区别,就是步子开到尽可能大,臀部要平行于膝盖或者低于膝盖(这不叫荡裆,这是练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尽快把胯练开、练活。1、预备式双脚并步站立,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中指在裤缝的位置,沉肩坠肘,下颌微收,脖子轻贴衣领之意,两肩自然下垂,胸微含犹如叹气时的状态。眼睛自然平视。耳听身后。2、起势双腿自然屈膝下蹲,胯根内收,身体犹如微微鞠躬状,力量在两大腿上,双手同时从体侧向身体前方微双顺缠提起,然后身体微微左转,右手继续微微顺缠在体前中心线向前上方穿掌至嘴的高度(掌心斜向左上方,指尖斜向前上方),左掌同时向前按出在中心线右肘的高度(掌心斜向右下方指尖斜向右上方)。眼看前方微微偏上。耳听身后。3、开式身体微微右转、右掌同时逆缠向前微微偏右棚出(掌心向前指尖斜向左上方),左掌同时微顺缠向前偏右方微微切出(掌心斜向右上指尖向右前方)。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微微提起以脚跟里侧轻贴地向左侧磴出,要尽可能的把步子开大,尽可能的蹲低,臀部最好略低于膝盖。眼看左侧磴脚的方向。耳听身后。4、正式(一)身体微微右转,微沉右臀,右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双手在整体松沉的基础上自然外棚。(二)身体右转,同时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同时穿左掌,沉右掌,两手如同抱球状,右掌至中心线下颌的高度,左掌至肋间脐部略偏上,两手心斜相对。(三)身体左转,左掌同时逆缠向右上方棚出,高度在右太阳穴的高度(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向右上),右掌同时顺缠向肚脐前中心线切出(掌心向左上,指尖向前微偏下),右肘的方向与右小臂的方向一致,不可夹或架。(四)身体微微左转,同时左臀微沉,左膝微微顺缠打开,双手在整体松沉的基础上微微自然外棚;(五)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同时身体继续微微左转,同时穿右掌沉左掌,两掌心斜相对如同抱球状,右手在中心线下颌的高度,左手在肋间肚脐偏上一点的高度。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定步云手涮胯(六)身体右转,同时右掌逆缠向右太阳穴前棚出(掌心向前微微偏右,指尖斜向左上),左掌同时顺缠向肚脐前中心线切出(掌心斜向左上,指尖向前略偏下),左肘劲力方向与左小臂一致,不可夹,不可架。如此反复练习,重心左右移动算一次。基本要求一组三十次到五十次。每天十组为度。坚持练习,可以快速把胯练开,练活。太极尺功活腰前面讲过了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定步云手涮胯,接下来讲讲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尺功活腰。太极尺功王敏夫老师示范太极拳基本功训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长腿力阶段,这一阶段得靠站桩,站板凳桩、无极桩等等;第二是开胯、活胯阶段,这一阶段最好是练定步云手涮胯;第三是活腰、合腰阶段,这一阶段得靠太极尺辅助训练。当然笔者不排除有其他的分法和方法,这些方法只是笔者本人觉得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愿与大家交流分享。第一、第二阶段是最辛苦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练好了,到了第三阶段你基本上就可以体会到苦尽甘来的感觉。可惜的是,很多人吃不了苦,或者是找不到正确方法,一直在第一、第二阶段停止不前,这就他们所谓的“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只要方法对了,肯吃苦,太极拳跟任何武术一样都是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出功夫的,而且可能更快。这几个阶段是无法跨越的,如果有哪怕一个阶段的基础没打好,太极拳别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也出不了功夫。当然养生的另外,但是如果养生的能稍微吃点苦,身体会好得更快,养生效果会更好。太极尺有好几种练法,每一种练法都有不同的作用,这里我们只讲讲中国太极功夫网里面王敏夫老师传授的最常练的活腰方法。1、预备式两脚水平打开大概两步的距离,半蹲,双手向上托起太极尺到胸前高度。重心在两腿中间。沉肩坠肘,下颌微收,眼睛自然平视。耳听身后。2、左式(一)身体微微右转,右手往上、往里拧。同时右膝微微顺缠打开,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左腰下沉。(二)重心继续左移,身体左转,右手向下拧至肚脐高度,左手往里裹,右腰下沉。3、左回式左膝微微顺缠打开,重心微微右移,右手回到预备式位置。4、右式(一)左手往上、往里拧。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右腰下沉。(二)身体右转,重心继续右移,左手向下拧至肚脐高度,右手往里裹,左腰下沉。5、右回式右膝微微顺缠打开,重心微微左移,右手回到预备式位置。然后再到左式,如此循环。此太极尺练法主要是训练腰胯一体,初学者经常是扭着腰,腰胯没有一起动,有时候胯动腰不动,有时候腰动胯没动,这样打出的劲力是不整的,没有杀伤力。只有把腰胯练到一体了,发出的力才透,才整。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尺功可以跟第二阶段定步云手涮胯交叉着练,只要架子放低一点,此功法同样对开胯、活胯有显着作用。太极球功有了前面的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定步云手涮胯和太极尺功活腰基础后就可以开始练习太极球功。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球功也有好几种练法,每种练法都有自己的功用,这里只介绍一下陈式太极拳家传功夫架太极球功常练的两种方法:抛球1、两脚打开大概与肩膀同宽,膝盖微曲,含胸收腹,气沉丹田,双手抱起太极球在肚脐高度。2、蓄力,双手垂直往上抛出太极球。注意:胯一定要放松,感觉力从地起,通过大腿到腰,再从手发出去;主要是用腰力,手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另外不要憋气,初练此功不要刻意追求呼吸,只要自然呼吸就好。3、待太极球落到一定高度双手顺势把球接住,回到肚脐高度。再重复抛出。注意:量力而行,不要砸伤自己的手脚,太极球抛出的高度要根据个人功力的深厚而定,太极球的大小、重量也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此功法主要是练习腰的发力,是陈式太极拳最常练的发力方法之一,坚持练习可以快速增长腰力。前后运球1、两脚大步打开,半蹲,两手掌心相对夹住太极球在胸前高度(注意,不是两手向上托住太极球,而是两手心相对把球夹住,这样夹住的目的是起到锻炼手臂的作用),先吸一口气,沉肩坠肘,呼气时把太极球水平向前推出。2、吸气,同时把太极球收回。呼气时再把太极球推出,如此一呼一吸,一出一回反复练习。注意,练习时动作要尽可能的慢,推出太极球时两手要尽可能往前推伸直。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球功此功法对锻炼臂力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对开肩也很有帮助。陈式太极拳基本功之太极球功是在练习者腰胯有了一定基础后才开始练习的,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容易练出死力。另外笔者不太喜欢用钢制的那种太极球,太硬了,容易摔坏。笔者家里用的是一个里面灌满细沙的篮球,大概有13公斤重,手感还不错,大家可以拿一个旧的或者买一个新的篮球,在气嘴那个地方钻一个孔(其实就是把气嘴往球肚里面捅进去就自然有一个孔了,很简单),然后往里面慢慢灌沙子,最后再用东西把孔堵住,一个完美的太极球就做好了。步法陈式太极拳步法主要有上步、退步和横开步三种。步法灵不灵活关系到你能不能抢占先机,克敌制胜,所以步法在太极拳的训练中,甚至在所有武术的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讲讲由泓力太极养生俱乐部总教练王敏夫老师传授的陈氏太极拳三种基本步法的练习方法:上步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2、 身体右转,右脚随着身体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45度,身体的方向跟脚尖方向一致。3、 重心右移,提左脚到膝盖的高度,同时身体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与右脚成90度方向)蹬左脚,注意:蹬脚的时候是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去。4、 身体左转,转到不得劲的时候,左脚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到左前方45度方向。5、 重心左移,收右脚,身体下沉,向右前方45度方向蹬右脚,注意:同样是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6、 身体右转,转到不得劲的时候,右脚以脚跟为轴,前脚掌贴着地面向外旋转到右前方45度方向。7、 重心右移,收左脚,身体下沉,向左前方45度方向蹬左脚,注意:脚跟里侧贴着地面蹬出。然后再接着第4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退步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2、 两脚微微虚膝下蹲,重心偏左,右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的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3、 重心右移,左脚小脚趾一侧贴着地面收回到右脚旁边。4、 左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5、 重心左移,右脚小脚趾一侧贴着地面收回到右脚旁边。6、 右脚大脚趾一侧贴着地面向后蹬出一步距离,两脚外侧大概与肩膀同宽。然后再接着第3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横开步1、 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放松身体。2、 两脚虚膝下蹲,重心偏右,提左脚,身体下沉,同时左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左横蹬。3、 右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蹬右腿合左腿,重心左移,裆走下弧线,顺势把右脚收到左脚旁边。4、 左腿合住劲,身体下沉,同时右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右横蹬。5、 左膝微微顺缠打开,同时蹬左腿合右腿,重心右移,裆走下弧线,顺势把左脚收到左脚旁边。6、右腿合住劲,身体下沉,同时左脚脚跟里侧贴着地面向左横蹬。然后再接着第3个步骤,如此循环练习。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9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59:30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练习太极桩好处及如何开胯.doc 1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练习太极桩的原因
人说太极拳练习是用意不用力,这是指太极拳练习中要以意识引导动作,不用拙力。实际上练习太极拳时的力,尤其是下肢腿部的支撑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太极拳练习的同时,进行太极桩功的锻炼,十分有助于腿部的力量和提高太极拳演练的水平。对有基础的太极拳练习者而言,更是如此。 ??
太极桩功是属于静止性的基本功训练,好像木桩打在地面上,所以称为桩功。它的主要作用是端正身体姿势,加强下肢力量,培养聚神人静和用意调息。 ??
一般来讲,太极桩有以下几种: ??
松静桩:自然站立,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重心均在两脚,思想集中,两臂于胸前合抱,呼吸与神态保持自然。 ??? 调息桩:姿势同松静桩,两手经体侧缓慢上举至肩处,吸气;两手掌翻转内合体前交叉,再徐徐下落于小腹前,呼气。 ??
起落桩:姿势同松静桩,两手徐徐前平举与肩平,掌心向下,吸气;两腿徐徐下蹲至半马步,或高低自我调整,呼气。
  虚实桩:姿势同松静桩,两膝微屈,徐徐下蹲。身体重心移于一腿支撑,另一腿逐渐涵虚成左虚步;重心徐徐移至另一腿,并左右交换。 ?  太极桩的练习方法还有一些,要指出的是练习时的运动强度和时间长短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老年人或体弱者练习桩功,蹲得不要太低,也可以背靠墙,既安全又方便,待腿部支撑力加强后,再练习其的太极桩功法。
感悟太极拳的“虚实”
作者:陆荣培???
笔者从12岁开始在上海跟随太极名家董世柞学习杨式太极拳,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了。为了使更多的拳友打明白拳,真正感悟太极拳内涵。我把恩师的传授以及自己几十年习练的感悟,在此与同各位老师和拳友做一交流、讨论。
   练太极拳,先要明白什么叫“太极拳”。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开篇就道出了什么叫太极拳,“阴阳”也,即“分虚实”。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在《太极拳练习谈》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如猫行。”太极拳中的“虚实”变化包括重心的变化、内劲运用的变化等很多方面,在这里先谈重心的变化,也就是说,在行拳走架中,始终要分清虚实,在虚实的转换中完成整套拳的习练。那如何做到虚实分清呢?也就是在行拳走架时,如何转换自己的重心位置,使支撑身体重量的两腿做到“全实”、“全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杨澄甫在《太极拳练习谈》中说:“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我把支撑身体重量的两腿之间分成1~5个点,也就是在行拳走架时,重心如何在这5点之间转换,做到“无过不及”。
  现以杨澄甫的“左手搂膝拗步”和“倒撵猴”为例说明之,一为前弓,定式时重心在2点,一为后坐,定式时重心在4点。
  重心转换在行拳走架中基本分2种情况:
  (1)其一是二脚着地的时候,二脚是“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二脚的虚实转换,也就是基本在2点与4点之间转换。前弓不能过2点,后坐不能过4点。例:拦雀尾,由掤、捋、挤、按组成。右掤是前弓,重心在2点,捋是后坐,重心转换到4点,挤又前弓到2点,然后按先后坐转换到4点再前弓转换到2点。
  (2)其二是要换步,也就是前进、后退,或是变换方向。要使“实中有虚”的一腿转换成全实,而“虚中有实”一腿转换成全虚。这种转换的方法是:先要使重心从2点转换到1点,或从4点转换到5点,使一腿为全实,另一腿为全虚。然后虚腿轻轻提起,向要落地的位置落下,落下后再把重心从5点转换到4点,或从1点转换到2点,使落地的虚腿全脚掌慢慢踏平,此时二腿又转换成“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
  董英杰前辈在《太极虚实之解释》中说:“如欲上右脚,则用意将身躯重心微移至左腿立实,右腿重力既移去后变为虚,即能轻便活动,提起迈步。”;“若左足想上步,右足尖向外转移,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腿,此时始分虚实,右腿立实,左足轻便。总而言之,如站定方式后,足不可虚。”。董英杰前辈把虚实讲的很清楚,只有在1点和5点的时候,也就是全身的重量在一条腿上时,才是全实,另一条腿是全虚。二脚落地后就有虚实变化,就变为“实中有虚”和“虚中有实”。
  现在看一下“左手搂膝拗步”接“右手搂膝拗步”的虚实转换:
  (1)先腰向左转带左脚尖外撇,左手外旋手心向上,右手屈肘随腰转;
  (2)然后把重心从2点平移到1点,注意左膝盖一定要向左脚尖的方向移动,使左脚为“全实”,右脚为“全虚”,同时左手向后移;(重心全部落在左脚,此时左脚变为5点)。
  (3)接着腰稍稍左转,带左手由下而上,右手弧形转至左胸前;同时右脚轻轻离地向前方迈步;随腰右转左手转至左耳边,右脚跟在前方轻轻落地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扎西论杨式太极拳胯的作用_秦楼月_新浪博客
扎西论杨式太极拳胯的作用
演练太极拳时,人们在身法上追求“中正安舒、轻灵圆活”,在步法上追求“进退转换,虚实分明”,还讲求“虚灵顶劲”和“尾闾正中”,根据赵斌老师和傅钟文老师的教导,加之我多年的练拳体会,我认识到要做到以上几点,不可轻视胯的作用。
胯是人体中最大的关节,也是调节腰腿运动的关键。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转换之处,胯关节不灵活、不松沉,腰腿就很难相顺相随。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曾明确指出,习拳必须“松腰”。其实杨公“松腰”的深刻含义是“松腰胯”,因为腰胯紧密相连,胯松则腰松,胯沉则腰活。拳论还说:“命意源头在腰隙”,只有腰胯松沉,才有利于气沉丹田和劲达四肢,腰活胯开,才能使下盘稳固、动作协调、周身灵活。从生理学讲,胯关节松开,可使耻骨联合于坐骨关节上的缝隙加大,运动幅度也会因此而加大,腿脚的伸缩会变得灵活。
既然胯如此重要,哪么在练拳时胯的基本要领是什么呢?我认为在演练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时,胯的基本要领是:两胯松沉、左右端平、胯根的内侧微微外撑,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松、沉、平、开。&胯在太极拳演练中有那些作用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拙见。
首先,胯的“松、沉、平、开”是身法上“立身中正、旋转灵活”的基本保证。在演练太极拳时,形体上力求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这就要求身体在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自头顶至会阴,始终形成一条垂直线,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左倾、右斜。在进退时,两胯必须松沉端平,或齐进齐退,或均匀转换,务必不偏不倚。如八十五式太极拳中“左右搂膝拗步”一式,当左搂膝拗步完成时,中线(鼻尖、剑突、肚脐的垂直线)朝向正前方,两胯松沉端平,接着做右搂膝拗步时,左肩、左胯、左膝、左脚随腰同时外旋45度,左胯下沉内收,并使左胯、左膝、左脚外侧处在同一平面上,上步时,两胯更需要端平松沉,右脚轻轻提起,落地后,脚掌微微后撑,尾闾内收,两胯根内侧稍稍外撑成圆裆,弓步到位时,松胯顶腰,中线正前。在完成这一式时,若胯不松沉,则会出现蹬地惯性上步现象,身体会向前俯、起伏或者摇晃;若胯不端平,身体则会歪斜,尾闾则不中正。
在旋转动作中,实腿的胯根必须下沉内收,实腿的胯、足、膝的外侧始终处于同一平面内,两胯端平,胯根松开,加之尾闾内收和虚灵顶劲,足与膝的伸缩、腰与腿的旋转才会灵活自由。如八十五式杨氏太极拳中“斜飞势”一式,左胯根应先松沉后坐,左膝、左胯、左脚外侧处于同一平面内,两胯端平,尾闾内收,右胯胯根松开外旋,右膝扇形打开,随腰右转,膝尖、脚尖处于同一方向,右脚落于右后方,然后扣左脚,右脚微微后撑,左脚前蹬,两胯根向两侧撑开,右脚渐渐由虚到实,形成弓步。在这一式中,两胯松沉端平是关键,若左胯不松沉,右胯的旋转角度就会受到限制,若两胯不能端平,那么尾闾就不会正中,身体就会歪斜。
其次,两胯的“松、沉、平、开”是步法上“进退转换、虚实分明”的基本保证。太极拳要求迈步要轻灵,起落似猫行。起步要轻灵,不可蹬地靠惯性起步或者以身拖拉;落步要轻缓稳健,不可摇摆或笨重,要做到这一点,胯和膝功不可没。上步时,须先坐稳一腿(实腿),实腿膝要略屈垂直,实腿的肩、胯、膝、足外旋,膝、足、胯处于同一平面内,实腿胯根松沉内收,使重心稳定,然后虚腿屈膝提脚,使脚轻轻离开地面;出步时,略开胯,并以膝足领起,轻轻落下。凡欲上右脚,左胯须先下沉内收,右腿迈步才会轻灵,反之亦然。如前文所述之“搂膝拗步”。退步时,实腿胯只有松沉内收,两胯端平,虚脚的起落才会轻灵。如八十五式太极拳中的“左右倒撵猴”一式。两胯端平,胯根下沉内收,身体微微右转,右腿坐实,右膝、右脚、右胯外侧处于同一平面内,同时左脚以大腿面上提带起,脚尖落地后左肩胯外旋内收,重心渐渐后移,随着腰胯的左转,左脚渐渐踏实。在完成这一式时,若两胯不能端平,会出现身体歪斜、左右摇晃的现象。
胯的“松、沉、平、开”还有助于虚灵顶劲和尾闾中正。在八十五式太极拳中腰胯松沉、下盘稳固有利于气沉丹田。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如果没有“胯沉”,也就不会出现“虚灵”。因此在腰胯松沉时,虚灵顶劲也才十分明显,此时腰脊会有拉长之感。胯的“松、沉、平、开”也有助于尾闾中正,如云手,在大小马步的转换中,两胯始终端平,胯根松沉,脚的起落由大腿面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尾闾始终不偏。又如右蹬脚,提腿时,左侧须上下垂直,右腿提与腰平时,右胯松开蹬出。在这一式中若左侧不垂直,蹬脚时左胯就会歪斜,尾闾不正。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34,605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太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松胯”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
(文章来自网络,出于公益而转刊。如有侵权请给本公众号留言告知,将予以删除。)“松胯”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
“松胯”是打开太极拳大门的一把钥匙,对练太极拳的人来说十分重要,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要体悟上身确又不易,给太多的拳友带来了困扰。“开胯”一词很难有人能说清楚,也无标准可以评判,既然无法言明,不妨将“开胯”一词理解为“将胯松开”。平时多做抻筋压腿训练,对“松胯”会有帮助。现实中有人两胯很松活,但练拳时不会用,也有人推手时腰胯会转,练拳时不会转。根据陈辉教练的教拳实践和本人在练拳中的体悟,将“松胯”分为三个步骤来分解练习,抛砖引玉,与拳友们共同探讨“松胯”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步“收胯”,先将两胯根后收,不让胯前顶或外凸。常见的拳病表现为:站桩时两胯前顶,身体上肢后仰,腰背紧绷,膝关节受力过大,前脚掌发飘;练拳时实腿一侧的胯外凸,造成两胯不平,身法不正。要解决两胯前顶和外凸,首先要在静态下找到解决的方法,找到胯不外顶的感觉和状态,然后再应用到拳架练习中。
首先采用无极桩的姿势,用两手的拇指将胯根同时往后按压,促使两胯根向后内收,外形和感觉好象是两胯内合。胯根内收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导致两膝内合扣裆,解决方法:向两侧调整膝盖位置,以两脚“平实踏地,均匀受力”为双膝是否合适为标准。二是胯根内收后导致翘臀、命门内凹、腰脊紧绷。调整方法是腰部放松,向下坐臀。腰、胯、膝调整到位后的感觉:一是身体上肢的重量能顺畅沉到两脚,感觉两脚踏地平实;二是两条大腿上方肌群吃力酸沉,待腿部力量增强和负重适应后,腿部酸沉和紧绷感会逐渐缓解或消失。掌握无极桩“收胯”的方法后,再练习虚实桩:两脚左右平开步,分清虚实,两脚尖自然朝前,膝盖内扣。同样先用拇指将实腿胯根向里按压,将腹股沟合住;然后再按压虚腿的胯根,使其落胯下沉,身体的方向会自然调正。如果出现翘臀的连带现象,用“松腰坐臀”进行调整。
(同一太极少儿班课堂)
第二步“松胯”,胯根的放松与内收里合。“收胯”可采用人为强制的办法,使胯不前顶外凸,而“松胯”则要用意识引导放松胯根,将胯根“内收里合”。在练习拳架时,身体任何的一举一动都是先要松胯下沉,两胯无论是虚是实,一侧胯根一松,身体上肢就会随之发生偏沉,松左向左偏沉,松右向右偏沉,偏沉幅度大小可以人为控制,但最大不超过45度。松是因,偏沉是果,一松一沉,奥妙无穷。
实腿一侧的胯只松沉而身体上肢不发生偏转,在重心移动时表现为“胯走下弧”,胯松之后身体上肢发生偏转和下沉,表现为“胯走后下弧”。练拳时身法低,“胯走下弧”用的多,身法高“胯走后下弧”用的多;前后的重心移动,“胯走下弧”用的多,左右的重心移动“胯走后下弧”用的多。不必过分在意胯走的是下弧还是后下弧,关键是胯根的一松一沉。逐步掌握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或“旋转下沉”尤其重要,身体重心的移动都是通过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实现的。
第三步“活胯”,灵活转动,活似车轮。太极拳的圆活和韵味是由两胯灵活交替旋转出来的,并非两手自发比划,也不是摇臀或拧腰。拳论所说的“抽扯之形、断续、凹凸”等病,均是腰胯转动不活所致。古拳论只说腰不说胯,胯是现代人为说明问题而发明的新词。古人要求腰要“活似车轮”或“车轴”,实则是指胯;“腰为主宰”,实则是“以腰胯为主宰”;所有的病症都要从腰腿求之,指的也是胯。理论上可将腰胯分开叙述,但转动时腰胯是一个整体,绝对不可分家。那种“腰转胯不转、腰先转胯后转”等等说法,绝对不可取。
在技击中,并非所有的发力都要转换虚实,胯的旋转与松沉即是“化”又是“合”,合住即可“发”。“裆内自有弹簧力”,说的是两胯灵活转动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力。所谓的“丹田内转”、“劲由内换”,也是靠“胯根内抽”完成的,只是外形不动而已。两胯的松活练习,永无止境。
周身放松两胯是关键,胯不松则周身不松,脚下无根;不会松胯则不会移动重心,身手分家,上下不随,练出拳来既不连贯也不圆活。“松胯”是习练太极拳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只要掌握了方法和多下功夫,任何人都能迈过这道坎,先掌握“收胯”,继而学会“松胯”,经过日久练习,胯自然松活自如。多在胯上做文章下功夫,比整天想“气”更有用。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雄太极拳开胯功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