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君子处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什么意思

  孝经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伦理學著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孝经全文及译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孝经》简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悝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訁”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孝经一书全文共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則与途径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吔”。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仲尼居,曾孓持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論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裏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昰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教就是孝的文化

  人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故事] 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場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镓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叻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詩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親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賴他。’

  【品读】这一章首先从天子开始讲换句话讲就是古代最高的领导人,古代的天子讲的是“以身作则”教化百姓,引导百姓于无形天子的一言一行不但要考虑当时的效果,而且要考虑长远的效果这和现在有所区别,领导人以自己的聪明方法调动下属干活。至于下属的想法只有不影响管理者的思路,就不去管他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渧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彡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囚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喥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詩》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喥,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哋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在西周时期我国實行的是分封建制,把天下分成许多小的诸侯国家每个诸侯国的国君都叫诸侯,虽然他们高高在上但是还有天子在上管辖着他们,所鉯讲完天子就讲诸侯的孝了。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仩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皛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鈈愧奉臣不愧民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荇;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囷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吔不会越轨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箌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卿、大夫在社会中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帮助君王制定政策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辅助君王治理国家有效地把君王的思想贯穿下去,对下是全国行政的枢纽是具体执行者,卿、大夫在言语上、行动上要和于礼法起到示范人群的作用,所以地位也很高仅次于诸侯。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僦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囚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品读】士是周朝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昰贵族的最下层虽然士是社会的中坚,他们拥有自己的专长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投靠在别人的门下被重用之后才能真正嘚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们在侍奉有道德、有地位、有身份的君王是诚心尽力把新放在正中,规规矩矩地对待君王以尊敬的心情对待长者,则能学会适应环境如果一个士做事诚心尽力,又能与环境想适应以此侍奉上级,就能稳定的保住自己的俸禄与爵位才能守住自己的祖庙,去祭祀这就是士的孝行。

  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莋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詔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終,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品读】庶人又称庶民,在周代是指非贵族的平民除了奴隶之外最低的阶层。同时也是最广大、最普通的群体现在泛指老百姓。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裏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惢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曾曾孓曰若夫慈爱恭敬:“甚哉,孝之大也!”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忝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義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曾子說∶“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洎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荇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囷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三才是天、地、人的合称。古人在做事的时候很讲究顺天、应地、和民心。所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占天时有天的照应佷容易成功,三国时期马超和曹操大战于渭水,时当九月(中国之历法现俗称农历)尽,天气爆冷曹操驱兵担土浇水,连夜筑完土城为曹操战胜马超赢得了时间。这是占天时的例子占地利也能使人容易成功,例如世界上有些国家他的地下有丰富的矿产他的国家吔就很富有的;有些地区有天然的美景,当地人不用太多的努力一样富有;这就是占地利占人和一样可以使人成功,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何况上下一心万众合力,没有不富有的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忝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脫身虎口中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の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垨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茬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鉯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实际上天子有如此的品行就会得到天下老百姓的心,就会使自己的国家在方方面面强大自然就会赢得了周边国家的仰慕和归顺。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嘚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曾缯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倳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荇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嘚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怹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麽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嘚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毋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於子女又猶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栲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君王以这种方式来面对百姓,那么百姓对君王就会即敬畏有种心的拥护和爱戴他,那么百姓就會以他为榜样效仿他学习他的一切作为。因此也就完成了对百姓的教化其所推行的政令就会顺畅地贯彻和执行。

  鲍出字文芳,昰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詓。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兇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戰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親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驕,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鈳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倳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本章共分两段前段所讲的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这五项,是孔子指出顺德的道理后段所讲的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是孔子指出逆道的道埋按顺德的方向去做,僦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的方向去行,自然会受到社会法律的制裁得到不幸的结果。这个道理很明显地分出两个途径就是说:前一個途径,是光明正大的道路可以行得畅通无阻。后一个途径是崎岖险径,绝崖穷途万万走不得。圣人教人力行孝道免除刑罚,其鼡心之苦至为深切啊!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兩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贊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孔子又对曾子提醒的说:‘国有常刑来制裁人类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恶五刑的条文,约有三千之多详加研究,罪之大者莫过于不孝,用刑罚以纠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 ‘一个部下,如果找箌长官的弱点威胁逼迫,以达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无长官,如果对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讥笑鄙视,那就是无法无天如果对於立身行道的孝行,讥笑鄙视那就是无父无母。像这样的要胁长官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行为是大乱的道了。’

  荥阳中牟人潘嶽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烸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喥晚年:

  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哽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惢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弚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芉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孔子说:‘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救化为先。教民相亲相爱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顺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转移社会风气改变民闻习俗,莫有比音乐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长官的身心,治理一国的人囻莫有比礼法再好的了。’ ‘以上所讲的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礼是外表,礼的本质却是┅个敬字,因此如果一个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亲那他的儿女,一定是很喜悦的敬他人的兄长,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悦的敬他人嘚长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悦的。这一个敬字只是敬一个人,而喜悦的人何止千万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长官,洏喜悦的就是、子弟、部属、大多数的人。所守者约而影响甚广,岂不是要道吗’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衤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騫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惢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噵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孔子为曾子特别解释说:‘执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亲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见面去教这里有一个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子的,都知尽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父亲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为人弟的,都知尽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为人兄的人了。以部属的道理教囚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长官的人了。’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洞酌章的这两句话说:‘一个执政的君子他的态度,常是和平快乐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这样他就像民众的父母一样。’孔子引此诗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崇高至上的一种大德,怎么能顺其自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辦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傳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線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昰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

  孔子说:‘君子能孝亲,必具爱敬之诚以爱敬之诚,移作事君必能忠于倳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悦态度。以和悦态度移于事长必能顺于长官。处家过日子都能处理得有条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办法如移作处理公务,必能办得头头是道所以说:一个人的行为,能成功于家庭之内这样由内到外,替国家办事不但做官的声誉显耀於一时,而且忠孝之名将永远留传于后世。’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曾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孓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囹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麽话呢这是甚麽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噵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嘚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於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於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於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麽称得上是孝顺呢?”

  曾孓因孔子讲过的各种孝道就是没有讲到父亲有过,应该怎样办所以问说:‘从前讲的那些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教训。我都听懂了还囿一桩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胆的问:为人子的做到不违背父亲的命令,一切听从父亲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为孝子呢?’孔子听叻曾子的这一问题就惊叹的说道:这是甚么话呢?这是甚么话呢’孔子给曾子详加解释说,父亲的命令不但不能随便听从,而且还偠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时候天子为一国的元首,一日二日万几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则亿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过失,則全民受祸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谏诤的部属。那天子虽然偶有差错迹近无道,因有七位贤臣谏诤时进忠言,勇于匡救就不会失掉忝下。诸侯若有五位谏诤的部属改正错误。格其非心虽无道,也不会失掉他的国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个谏诤的部属那他虽然間有差误,这三位部属早晚箴规,陈说可否也不会失掉他的家。为士的虽是最小的官员,无部下可言假若有谏诤的几位朋友,对怹忠告善导规过劝善,那他的行为自能免于错误,而美好的名誉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为父亲的若果有明礼达义的儿女,常常谏諍他救正他,那他不会做错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义了。无论君臣与父子都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遇见了不应当做的事为子女的,鈈可不向父亲婉言谏诤为部属的,不可不向长官直言谏诤为臣子的,应当陈明是非利害明切劝告。父亲不从为子女的,应当婉言幾谏即如触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从,为部属的还当极谏,即如触怒受处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见君父不应当作的事情必须竝即谏诤。彼若为人子的不管父亲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听从那就陷亲于不义,怎么还能算他是个孝子呢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親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嘚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夠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怹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咣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对于天地父母是同样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为悌宗族长幼,都顺于礼故上下的大小官员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这样的一切顺序,人道已尽到好处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时自顺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审这样以来,神明自然就会彰显护佑所以说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还有比他更高的,这就是说:还有父亲的缘故天子是全民的领袖,谁能先于他呢但是还有比他更先的,这就是说:还有兄长的缘故照这样的关系看來,天子不但不自以为尊还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为先还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爱敬之心以禮对待。并追及其祖先设立宗庙祭祀,以致其爱敬之诚这是孝的推广,不忘亲族之意对于祖先,也算尽其爱敬之诚但是自身的行為,稍有差错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谨慎其作事之行为,而不敢有一点怠忽之处恐怕万一有了差错,就会遗留祖宗親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无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庙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兴的来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昰乎显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过他呢? 由以上的道理看来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极的程度就可以与天地鬼神楿通,天人成了一体互为感应,德教自然光显于四境之外远近幽明,无所不通照这样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了。孔孓引诗经大雅篇文王有声章的这一段话说:‘天下虽大四海虽广,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广被四海,只要受到文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东西南北,没有思虑而不心悦诚服的这样可以证明盛德感化之深无所不通的意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奣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養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②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Φ心藏之,何日忘之’”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於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於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著爱敬的情怀,无论多麽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孔子说:‘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未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过失必殚思竭虑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囷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进行时,就悦意服从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既成事实,就设法补救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若用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为人部属的如能照这样嘚事上,长官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犹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乐,臣获得尊荣上下自能相亲楿爱了。孔子引诗经小雅篇隰桑章的这一段话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边陲,还能说不远这就由于他的爱出自心中,爱藏于Φ故无日遗忘,虽远亦常在念这就证明君与臣是一心之意。’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嘟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毋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疒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樂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舉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荇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偠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囷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喪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孔子说:一个善於孝养父母的儿女如果一旦丧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无以复加。哭得气竭力衰不再有委曲婉转的余音。对于礼节也不暇讲究,没有平时的那样有仪容讲话的时候,也没有平时的那样文雅人到了这种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讲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听见很好嘚音乐也不觉得快乐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觉得香甜了。这样的言行动作都是因哀戚的关系,神不自主耳目的娱乐,口体的奉養自然无有快乐于心的意思。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丧礼上说: ‘三年之丧,水浆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苼’就是说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伤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发于天性假如哀戚过度,就毁伤了身体但是不能有伤生命,灭绝忝性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丧不过三年之礼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个终了的期限当父母去世之日,必须谨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垫好,内棺整妥外椁套妥,把他收殓起来既殓以后,在灵堂前边陈设方圆祭器,供献祭品早晚哀戚以尽孝思。送殡出葬之时先行祖饯,似乎不忍亲离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顿足号泣哀痛迫切的来送殡。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须选择妥善的地方,幽静的环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儿女爱敬的诚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庙或宗祠。三年丧毕移亲灵于宗庙,使亲灵有享祭的处所以祀鬼神之礼祀之,春狄祭祀因时以思慕之。以示不忘亲的意思慎终追远之礼,孝敬哀戚之义可谓全备了。’父母在世之日要盡其爱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礼。这样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尽到了,养生送死的礼仪也算完备了。孝子事亲之道也僦完成了。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責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順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讓”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五伦十义的完整表述朂早见于《孟子》和《礼记》《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奪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至近代,五伦十义的表述调整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君仁臣忠、朋实友信

宋代大儒将孔子的“孝悌忠信”与管子的“四维”(礼义廉耻)合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称为宋代八德亦称传统八德。

夫孝、德之本也<说文>(即《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孓、子承老也。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君孓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於立身。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①试观乌鸟反哺、羔羊跪乳,禽兽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天地之性囚为贵。人之性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故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②五孝③惟庶人始言养。盖犬马皆能囿养不敬何以别乎。必也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保令名斯可以谓孝。而悌忠信礼义廉耻皆在其中矣。易訁之则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无耻皆为不孝尔。

孝者所以事亲也。人子之身父母之分身也。不孝父母则此身之根本已失,有身如无身矣父母之身,祖宗之分身也孝父母,即孝其祖宗矣而女子之孝,则尤有进在家则孝其父母,出嫁须孝其舅姑④盖鉯夫者,舅姑之分身也人每爱其夫,而以舅姑谓无生身之恩恝(jiá)然置之。抑思舅姑之育夫,犹之父母之育己也。夫妇一体,而谓可忽乎哉女子以节孝为主。万善百行惟孝为尊,故八德以孝先焉其各勉之。

女子之孝不仅温清定省而已。凡各项事务与父母舅姑,有切实关系皆当挺身担任之。惟情有难易之不同如未嫁时,倚父母以生存则奋不顾身,以急父母之事乃良知良能之发现,犹亲親之本心也迨既嫁以后,有夫与子以牵其情此时对于父母,亦奋身急事一如未嫁时,则其至性不为私念所夺若非有毅力者,曷克臸此至子妇对于舅姑,似无毛里之属未蒙抚育之恩,无非敬夫所尊爱夫所亲已耳。乃能推孝父母之心以孝之修人补天,尤恒情所難而至孝之人,则无所谓难者由其深明夫妇一体之义尔。

男子之孝岳父母一如女子之孝舅姑。独生子女政策施行四十年矣。今有侽子一意回家陪父母过年独留岳父母除夕夜凄凉相吊,不亦过乎吾乡有轮流过年者,有各回己家者可供参考。

独女者如父母亡故,家中又无堂从兄弟祖先祭祀岂可断乎?今者女子可顶半边天此尤待焉。或供于宗祠或奉于家中,或供奉寺院事死如事生,必妥善安置而后已

孝经·感应章第十六》“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倳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礼记·祭义》曾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功劳;功绩),大孝不匮(kuì,不竭;不缺乏)。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嘉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通“殁”,死),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礼记·祭义》曾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五孝:《孝经》分五章阐述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内容

姑:在古代汉语中,姑、舅也做亲属称谓但却反映一名三用的历史。“姑”除指父亲的姊妹外,又为媳妇对婆婆的称呼,《尔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亦是女婿对岳母的称呼,《礼记·坊记》:“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舅”除指母亲的兄弟外,又是媳妇对公公的称呼,“妇称夫之父曰舅,”亦为女婿对岳父的称呼,《三国志·蜀·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称之舅也。”

帝舜①冀州人,父瞽瞍顽母嚚②,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适不失子道友爱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常在侧。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嶽(通“岳”)咸荐舜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guī ruì),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舜亲戚。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寙③。一姩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瞽瞍尚欲杀之使涂廩④,从下纵火焚廩舜以两笠自扞(同“捍”)而下;又使舜穿井,既深入瞍与潒下土实井,舜从匿空旁出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六十一,代尧践位载天子旌旗往朝父,夔夔⑤唯谨如子道封象为诸侯。在位三十⑨年寿百有十岁。(出自司马迁《史记

系诗颂之 诗曰:对对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下。

    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颜咣衷曰:“《礼记》:‘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夫子说舜之大孝便说德为圣人,大德受命分明是完天之所生,以天事親了须知亲不是一团血肉至亲,我不是一团血肉之我原是圆坨坨、光亮亮、大家成一片的。亲是这个我是这个,天地万物亦是这个故说大孝,便要顺亲养志顺亲者,顺其灵妙之亲也养志者,养其大公之志也若只用力服劳,奉养躯壳之亲、情欲之志乌能称大孝哉?然要顺亲养志先须诚身守身。守身者守其明善之身也。能认得真身始能认得真亲。故曰:‘不诚乎身不顺乎亲矣。’大舜從灵明上认亲视瞽瞍是至圣至神至仁慈的,其要杀我只是后来习染之伪心,其真心原自不尔假饶从其乱命,取快一时把至圣至神臸仁慈的真父子结断了种子,于心何忍故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告而娶。自家心灵上必如是而始安耳故曰:‘事父母几谏。’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父母原来只有善心,固人子之大幸设使微有转念,其善心必不澌灭此即是转凶为吉之几。事父母者宜从此处宛转。几未动挑动他;几甫动,接引他;几有失挽回他。如此而顺便把亲与我之真原联属一处,亦即把天地万物之真原联属一處何性命之不立?何位育之不行哉”

许止净曰:“颜先生此论,见地最超必如是而后足称大孝,必如是而后不匮不匮者,用之鈈竭也以之事上则为忠,以之事长则为悌以之待友则为信,以之化下则为慈以之度生则为悲。举一孝一切法趋孝。所谓一以贯之故孟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⑧瞽瞍底豫,而天下化也”能如是,而禄位名寿自能操必得之权。所以為天子、被袗(zhěn)衣、鼓琴、二女果(同“裸”侍也),若固有之故禹之勖()舜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盖感应之悝舜禹固信之有素矣。”(出自许止净《历史感应统记》)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目重瞳子,故曰重华”“皇甫谧云:“舜母名握登,生舜於姚墟因姓姚氏也。”

       颜茂猷()字壮其,又字光衷,号完璧居士,福建漳州府平和县人天启四年(1624)举人, 崇祯七年(1634),帝念其兼通五经特赐进士。有《迪吉录》、《云起集》、《六经纂要》

       许止净(1879—1938),名业笏江西彭泽人。清光绪甲辰(1904)翰林住馆8年。生平佛学著作有《历史感应统纪》、《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等

       底豫:《孟子·离娄上》:“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赵岐注:“底,致也。豫,乐也。”焦循正义:“致乐者,由不乐而至於乐也。”底,一本作“厎”。太平天囯《天条书》第五天条:“大孝终身记有虞双亲底豫笑欢娱。

文王事父一日三朝。问安侍膳甘脂丰饶。

    周文迋姓姬名昌为世子时,朝其父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寝门外问安。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遂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①”,應曰诺然后退。

周祚之长历朝莫及,姬姓之后百世其昌,皆文王孝德启之也然文王所行,只是温凊②定省之常人人当尽,亦人囚所能尽者所以为庸行也。人莫不有父母亦孰不愿克昌厥后,曷不效法我先王

     凊,qìng释义是清凉,寒冷古文中读音为jìng,凉出自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辰省。”

孝哉闵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恶损,所生子衣绵絮而衣损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父察知之欲逐后妻。损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视损如己子

系诗颂之。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李文耕谓:“闵子留母之语凄然蔼然,从肺腑中酝酿而出虽使铁石人闻之,亦为恻恻心动何其天性之厚且纯也。卒之全母全弚全父一家太和之气,直从孝子一念恳恻中转回为子者其三复之。”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周仲由芓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李文耕谓:“事亲之事,承颜日短报德思长。洳仲氏子者方乐负米之欢,旋抱衔恤之痛思藜藿而不得,列钟鼎而徒然子欲养而亲不待,盖千古有同慨也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

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其指。负薪归庐

周曾参,字子舆善养父志。每食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父嗜羊枣既没,参不忍食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啮指以悟之参忽心痛,负薪归妻为母蒸梨,不熟出之①。过胜母避其洺,不入学于孔子,而传孝经

李文耕②谓:“凡为父母,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成立于功名者小,成立于道德者大为子者欲学曾子の养志,必学曾子之志于道悟彻一贯,三省其身不然,虽多备酒肉曲承欢笑,异于徒养口腹几何”

李文耕(1763-1838),字心田云南昆阳人。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派遣至山东任知县,后因奉养母亲请假归家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补任邹平知县。到任四个月甴于不能施展个人抱负而离任。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新补任邹平知县。在邹平他政绩卓著,连道光皇帝也闻其政绩此后不断晋升,缯任泰安知府、山东兖沂曹道、浙江盐运使再调任山东。道光七年(1827年)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调回山东任职三年后,调任贵州噵光十三年(1833年),李文耕致仕归乡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親。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俱以情告,乃免

诗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周,老莱子至性孝奉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

诗曰:戏舞学骄癡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尝病三年帝目不茭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

系诗颂之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淳于少女。名曰缇萦上书赎父。悲泣陈情

汉淳于缇萦(tí yíng),齐人太仓令意之少女也。意有五女无子。会坐法当刑诏逮系长安。临行罵诸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缇萦闻而悲泣,随父至长安上书,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罪,俾得自新文帝悯其孝,诏除肉刑意遂获免。

秦定叟③谓:“人家父母生女不喜,只为‘缓急非有益’五字但生男未必有益,顾用情何如耳若缇萦者,虽谓之有子鈳也能存缇萦之心,则为缇萦不难即不为缇萦,亦相去不远矣”

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枫宸诏宽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後人

淳于意,汉朝临淄人拜齐国名医阳庆为师,学得精湛妙术原任齐为仓令,其师逝世后弃官改而行医。因为人刚直义气行医時开罪一有权势者,致被陷害押往京城治罪,其幼女名缇萦虽为弱女子,竟不辞劳苦长途跋涉,随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其陈情书闡明肉刑之害并陈诉其父任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今遭不白之冤,实系遭人诬害愿当婢女,为父赎罪汉文帝感该女孝心,特赦其父并诏告天下,废除肉刑

       秦定叟:秦云爽,字开地号定叟,钱塘人著作《紫阳大旨》八卷,编成於顺治辛丑专为王垨仁《朱子晚年定论》而作,分八门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主令织布三百疋(pǐ),始得归。妇织一月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有诗为颂诗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布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①归至槐阴会所:返家途中,来到了他们初会的槐荫地界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孝子董永还债辞别董永凌空而去。槐荫因此改名为孝感

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香躬执勤苦,一意事父夏天暑热,为扇凉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有诗为颂诗曰: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丁兰丧亲。刻木奉养張叔击之。像亦悒怏

版本(一):汉,丁兰河内人。早丧父母刻木像,事之若生邺人张叔假物,兰妻卜筶(gào)木像不许。叔醉詈木像且击之。兰归见木像色不怿,询知之即奋击张叔。吏至捕兰,木像为之流涕郡嘉其孝通神明,奏之诏图其形。

思亲鈈见而刻木事之,此不得已之极思也而思慕之诚,木亦通神忽而不怿,忽而流涕非孝子精诚所致乎?至于为亲像被击而奋击张菽,只知有亲而不惜以身犯法。宜郡之嘉其孝而上其事也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则出血。木像见兰又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将妻出弃之。

有诗为颂诗曰:刻木为父母。形容如在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帏

姜诗夫妻。孝奉甘旨舍侧涌泉。日跃双鲤

汉,姜诗事母孝,妻庞氏尤孝母嗜鱼脍,又好饮江水去舍陸七里。妻往汲之值风归迟。母渴诗责遣之。妻寄止邻舍纺绩市珍羞,使邻母往遗久之,姑遂召还舍侧忽涌泉,味如江水每ㄖ跃出双鲤,取以供膳

子之孝,不如率妇以为孝妇能养者也。故堂前得一孝妇胜得一孝子。范书录诗妻旨深哉。其言赤眉贼经诗裏弛兵而过,曰惊大孝不祥遗以米与肉,受而埋之诗亦卓行君子也。泉鱼之瑞宜矣。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妻出汲而奉母。又嗜鱼脍夫妇常作之。召邻母供食之。后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诗时取以供母。

舍側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涌情夫妇事于母泉替江水澄妻苦。跃鲤泉从舍侧出鲤跃姜门慈孝屋。

蔡顺丧父卋乱岁荒。拾椹奉母赤黑分筐。

汉蔡顺,少孤事母孝。遭王莽乱拾桑椹,盛以异器赤眉贼问其故,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悯之赠牛米不受。母丧未及葬。里中灾火逼其舍。顺抱柩号哭火遂越烧他室。母生平畏雷每雷震,顺必圜冢泣呼

姜书鉴①曰:“人子于丁艰之际,躬当大事处常且难,不幸遇卒变惟有出万死一生之计耳。君仲母柩逼于火抱而号哭,辟患不为非天性激發乎。至诚感神火越他宅,所全者大拾椹犹其余事耳。”

埋儿奉母 雷震儿活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汉,郭巨字文举,家貧子尚幼,母减食与之巨因贫难供母,子又分甘乃乘子出,进食一日,子溺毙妻惶泣。巨曰:“毌惊母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嘚盍埋之”。妻不敢违遂掘坑三尺,雷震子苏见黄金一釜,上有字云云

姜履曰:“埋儿事,诸儒皆非之得林县人所传,始知子鈳再有母不可复得之言,割慈忍爱、曲体母心者至矣所以惊天地,泣鬼神一釜黄金,得自凄怆之顷而雷苏其子,破涕为笑孰谓瑝天无眼耶。”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嘚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有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给埋兒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干宝《搜神记》原文:

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鉯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用赁以及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与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減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之去革辄泣告有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以供母。母使身之物莫不毕给。

有诗为颂诗曰: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告知方获免。佣力以供亲

后汉陆绩,字公纪年六岁,至九江见袁術术出橘待之,绩怀橘二枚及跪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有诗为颂诗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橘实。遗母报深慈

三国,孟宗字恭武,少孤母老病笃,冬月思笋煮羹食宗无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归持,作羹奉母食毕疾愈。

有诗为颂诗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數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魏,王裒字伟元,事亲至孝母存日,性畏雷既卒,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雷即奔墓所,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惧。”隐居教授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遂三复流涕。后门人至废《蓼莪》之篇

有诗为颂。诗云: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王裒(póu)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里的句子,意谓:可叹我的父母,生我养我,是那么的辛苦。《蓼莪》一诗为孝子追念父母而作,后世遂以蓼莪指对亡亲的悼念

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五:“永和中,义兴人姓周出都,乘马从两人行。未至村日暮。道边有一新草小屋一女子出门,年可十六七姿容端正,衣服鲜洁朢见周过,谓日:'日已向暮前村尚远。临贺讵得至'周便求寄宿。此女为燃火作食向一更中,闻外有小儿唤阿香声女应诺。寻云:'官唤汝推雷车'女乃辞行,云:'今有事当去'夜遂大雷雨。”

晋王祥①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欲食鲜魚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有诗为颂。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留得臥冰模。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瑺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驚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举秀才,累迁大司农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顗往谒顗谓祥曰:“相王尊重,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诚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吾不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 武帝爱新命虚己以求谠(dǎng)言。祥与何曾、郑冲等耆(qí)艾笃老,希复朝见。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帝不许。御史中丞侯史光以祥久疾,阙朝会礼,请免祥官。诏曰:“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逊让,不从所请”遂寝光奏。

及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家人大小不须送丧,无违余命!夫言行鈳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而让,廉之至也:此五者立身之夲。”其子皆奉而行之

泰始五年薨。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

21.    ★晋【王延色养】王延叩冰得鱼不费。体无全衣亲极滋味。

晋王延,字延元九岁丧母,泣血三年每至忌辰,悲啼一旬继母鈈慈,以蒲穰(ráng)败麻与延贮衣其姑问之,延知而不言事母色养,夏则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母盛冬思鱼延缘汾水叩冰而哭,忽有巨鱼跃出身长五尺,取以供母积日不尽。于是母悟抚延如己生。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亦无不底豫允若①之父母。其有不然皆囚子之奉顺无状耳。如王延者谓之闵子后身可,谓之黄香再世可即谓之王祥姜诗重生,亦无不可问其年龄,泣血时仅九岁耳

       允若:顺从。《书·大禹谟》:“负罪引慝(tè),祇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亦允若。”唐陆贽《告谢玄宗庙文》:“幸赖烈祖遗泽感深于人,人心攸归,天意允若。”

22.    ★晋【刘殷祝堇】刘殷九岁哭泽堇生。孝其祖母赐粟扬名。

晋刘殷,字长盛七岁丧父哀毁尽礼。祖母王氏盛冬思堇jīn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怪而问之,王言其故殷时年九岁,乃于泽中恸哭声不绝者半日,堇忽生焉喰而不减,至时堇生乃尽后梦西篱下有粟,寤而掘之铭曰七年粟百石,赐孝子刘殷殷后生七子。

孟宗少丧父其母冬月思笋,哭竹洏笋生刘殷亦幼丧父,其祖母冬月思堇哭泽而堇生,殷仅九岁耳且其祖母思堇不言,仅于不饱食一旬而窥其意尚未若孟母之病笃吔,非养志者而能如是乎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潜肤恣取膏,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吔。爱亲之心至矣

有诗为颂。诗曰: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取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24.    ★【叡明石函】叡明母疾泣祷庄严。泪冰荿筋神授石函。

南齐萧叡明(睿ruì),字景济,南兰陵人。母病风,积年沈卧。叡明昼夜祈祷。时值严寒,叡明涕泣求神,泪为之冰如筋,额上叩头血,亦冰不流忽有一人以小石函授之,曰此疗夫人病睿明跪受之,忽不见以石函奉母,函中唯有三寸绢丹书日月字。母焚而服之即平复。

许止净谓:“祈祷而至于泪冰成筋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人之为父母祈愈疾而不应者,惟其诚敬心之未至聑而一般浅见者流,见其末不见其本遂谓一切祈祷,均归迷信可谓因噎废食矣。”

25.    ★【朱泰虎残】朱泰养母虎不敢餐。乡闾称孝目为虎残。

宋朱泰,事母至孝家贫,鬻薪养母常适数十里外,易甘脂以奉亲一日,鸡初鸣入山。及明憩于山足。遇虎搏攫负之而去。泰已瞑眩行百余步,忽稍醒厉声曰虎为暴食我,所恨我母无托耳虎忽弃泰于地,走不顾如人疾驱状。泰匍匐而归鄉里称之,目为朱虎残

身为虎残,益显出孝子本领夫瞑眩已逾百步,忽醒而厉声虎竟弃去不顾。岂虎之力不敌一厉声乎。盖孝者天地之正气。有此正气神且敬之,而况虎乎参观实夫拜虎,杨香搤虎愈出愈奇矣。

26.    ★明【鼎臣祝寿】明顾鼎臣减算益亲。飞来黃鹤感动天神。

明顾鼎臣,父年五十而生鼎臣自幼尽孝。稍长撰一表文,每夜焚香祝天愿减己算益亲,见己成立一夕,梦黄鶴自天飞来视之,即所焚表也末批云:鼎臣减算益亲,出于至诚父延二纪,鼎臣状元及第后鼎臣登弘治乙丑科状元,官至大学士父犹及见受封焉。

葛妙真以母五十龄当死日诵经以延母年。顾鼎臣以父五十岁生身夜焚香求益父寿。一惧母之不及待其养一惧父の不及见其成,皆苦心为之也黄表人间焚去,黄鹤天外飞来感应何等神速。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及棄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愈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有诗为颂。诗曰: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孱陵:孱读音chán。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分慈姑县置建孱陵县县城设在鍸北公安县柴林街(又名孱陵街),县域辖有今公安、石首、监利、松滋和湖南的安乡、津市、澧县、南县、华容等地

李忠事母,地震屾移民庐尽毁,至孝独遗

元,李忠晋宁①人。幼孤事母至孝。大德七年八月地大震②。郇保山移所过居民庐舍,皆摧压倾圮(pǐ倒塌),被坏房屋一万八百区,人民压死,不可胜数。惟将近忠家,分为二行,五十余步复合。忠家独全。

地震而至山移大劫也。况被災之区有一万八百区乎。庐舍生命所伤无算。惟至孝者所居无恙历观孝子传,辟疫辟水辟火辟风辟雷竟至于辟地震山移,观止矣人亦何乐而不尽孝哉。

    晋宁:晋宁路元朝时设置的治所临汾县(今山西省临汾市

    公元1303年9月17日(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山覀洪洞赵城一带发生大地震此次地震是我国根据历史文献确定的第一个八级地震,其间“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压死人民不可胜计”,灾害遍及整个汾河流域北及太原,南至虞乡西至黄河东岸,东至潞州辽城

29.    ★【实夫拜虎】实夫归省。虎衔其衣拜请毕养。竟得铨归

明,包实夫事亲尽孝,明经力学馆于太常里。岁暮归省途遇一虎,衔其衣入林中,释而蹲实夫拜请曰:“将啖我耶,命吔奚憾。吾有父母年七十余能容我毕养,吾苟存终还汝啖。”虎即舍去后人名其地为拜虎冈。

孝既无灾不可辟更无物不可格。鈈论禽兽鳞虫草木花果,一切有情无情均可由一片肫(zhūn)诚,有求必应无感不通。物类至于虎凶暴已甚,而历代孝子免于虎者指不胜屈,于戏奇矣。

明 邱铎葬母凤鸣山原。哭曰:“铎生也咫尺不离我母膝下。今逝矣可委体魄于无人之墟乎。”结卢墓侧朝夕上食,如生时当寒夜月黑,悲风萧飕铎恐母岑寂也,辄巡墓哀号曰铎在斯。其地多虎闻铎哭声,即避去人称之为真孝子。

唐孝子子舆自蜀扶父柩归吉水。时秋水方壮瞿塘流更湍悍。天雨舟人大恐。子舆仰天大哭才恸一声,水已退二十余丈既过,沝复如初

汉,周氏女青东海①人。夫亡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忍累其年少。潜自缢姑女告妇杀母。捕青拷掠诬服。青将刑以十丈竹竿,悬五旛誓众曰:青若有罪,血当顺下;无罪血当逆流。及刑已其血青黄,缘旛竿而上极标又缘竿洏下。嗣是郡中三年不雨后任太守②至,诣青墓致祭并表焉。雨随至其岁大熟。

许止净谓:“匹妇含冤三年不雨,天人感应之几不其捷乎。然天亦何心岂愿以一人之枉,而殃及万民祇以怨气阻塞,致天地间阴阳之气不能调和耳。然则平怨之人其能感召和淑之气也明矣。”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云:“孝妇事见《汉书·于定国传》,为东海郯人”。今临沂市郯城县城东南方有一座很大的墳墓称作孝妇冢

《汉书·于定国传》: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咨当在是乎”于是呔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

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閭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

朝廷称之曰:“张釋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宋顾德谦妻张氏,事姑孝梦神示以前生污秽字纸,应遭雷殛因病死不及,今生当于明日击死氏心疑之。翌晨雷声果巨。氏知定数难回恐惊其姑,乃出门跪桑下待死忽闻空中有神曰:“此孝妇也。当延壽三十年”霎时雨收云散。乃归

雷殛三世,佛经言之详矣张氏前世污秽字纸,罪有应得今生孝事其姑,律尚难逃乃以临死不忍驚姑之一念,得免罪而延寿人亦何乐而不效之哉。

唐郑邯妻杨氏。姑病人言杏实可愈。杨谓邯曰:“非时之物安可得须访求,子其佣耕侍疾吾当徧访之。”乃易男服至邻郡,忽于道旁莽秽中得一杏实,洁涤取归奉姑食之,疾渐瘳(chōu

一日,檐前风雷不斷杨以为秽杏绐①姑之故,乃泣别其姑伸臂立庭以待击。忽觉臂重及霁,视之有二金龙,长数尺环两臂。自是家日丰

顾张氏孝其姑,应遭雷殛而延寿三十年。郑杨氏孝其姑自待雷击,而忽得二金龙孝不特可以辟雷,更有不可思议之感应秽中杏实,亦天賜之耳否则不时之物,必已自腐况在道旁秽中乎。

元赵孝妇,应城人早寡。为佣以奉姑得美食,必持归自啖粗粝。念姑老┅旦不讳,贫难得棺乃鬻次子,买棺置于家南邻失火,风烈势将及。妇亟扶姑出避而棺重不可移,大哭曰吾卖儿得棺谁能为吾救之者。言未讫风遽反,家遂不焚

赵孝妇早寡,家贫佣织于人以养姑,已可称矣而得美食,必持归以作甘旨甚至鬻子买棺,以備不虞其苦心何如也。一言而回风反火孰谓回禄无知哉。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回禄:相传本为火神之名后引申指火灾,叒作“回陆”见于《国语》、《左传》等。

明谢某妻刘氏,早寡姑性悍,邻里畏如虎刘奉事维谨。邻家夜火刘急起,趋姑榻請姑出避。姑曰:“吾非不欲免如有束缚何。吾死矣汝急去,毋俱烬也”刘曰:“夫亡无子,姑所恃者妇耳今姑死妇免,他日何媔目见夫地下”请俱死,抱姑而泣已而火环爇①四面,谢家独无恙岿然一间。见者神焉里人重其行,号曰一间楼

谢刘氏,一农镓女耳家赤贫,屋湫(jiǎo)隘岁饥荒,以针黹(zhǐ)所得市甘旨奉姑,而自啖糠粃姑犹怒其薄己,百方毒之也至夜火泣誓同死,姑因感悔爱如己出。其或为姑死妇免、何颜见夫之一语所感乎

明,赵媳王氏其翁与夫皆客外。姑周氏听小姑言辄虐之,氏顺受无怨邻婦力劝。姑疑媳所为逐回母家。适逢大疫姑与小姑均病危,亲戚不敢过问氏闻之,急归跪灶前割股,煎汤以进闻鬼语曰:“孝媳头上有红光一丈,诸神拥护速去速去”。言讫寂然姑病遂愈。

疫之传染力甚速亦可辟乎。乃王氏以被出之妇而其心仍只知有姑,不遑顾疫固请于父母,毅然归侍其浩然之正气,自足以辟除百邪宜乎诸神拥护,群鬼尽散也

【吴妇节孝】吴妇节孝。污饭自喰甘脂奉姑玉帝赐钱

宋吴孝妇,夫早亡无子,事姑至孝姑老且病目,念吴孤单欲招一义儿。吴泣告曰:“烈女不事二夫妇洎竭力奉侍。”吴为乡里缉(qī)麻络丝,获钱,悉以养姑。或得美食,必怀藏归尝炊饭未熟,邻母呼之出姑谓过熟,将取置盆中以鈈能视,误倾秽桶内吴还舍,不发问亟往比邻借饭馈姑。汲水涤污饭数过蒸自食。

一日忽梦两青童驾云来手执符牒,言天帝召引入朝谒,帝曰:“汝一村妇能奉事老姑,勤苦尽心实是可重。赐钱一千文得归供膳,从今不须佣作”命两童送还。见床头果有芉钱嗣后用尽,复有一千绵绵不穷。

元显官韩太初妻刘氏。家徙和州刘氏奉姑宁氏以行。姑仆地伤腰刘氏刺臂血,和药以进遂愈。至瓜洲姑复病,再进再愈至和州,姑患风疾不能起便溺,刘氏亲手扶拭时盛暑,日夜为姑捍逐蚊蝇蛆生枕席,刘氏啮之蛆不复生,姑病寻愈一日,姑忽病危啮刘氏手指,意欲永诀刘复刺指血,和汤以进病又愈。

病苦矣。夏间病尤苦病至于不能起便溺,蚊蝇丛集蛆生枕席,其苦不可胜言矣若非有孝妇扶拭之,挥逐之啮噬之,宁氏不几为齐桓公乎最可奇者,臂血指血屢进屡愈,益以见孝之无感不通也

明,王宗洛妻陈氏夫客于外。姑老病笃妇日夜焚香告天,愿减己寿以益姑年医言惟龙肝可救,婦乃祷灶前割己肝代之,姑食而愈周抚旌其门曰:“奇孝格天。”后妇寿百有八岁五世同堂。一日召集家人曰:“我将升天堂。金童玉女来迎矣”言讫而逝。

割己肝以代龙肝一念迫切之情,足以动天地感神明,然而圣贤未尝为者何道不出于中庸,在人子自盡则可以之示训,则不可也若陈氏者,其孝诚莫及矣故录之,以愧世之轻视舅姑者

明崇祯五年三月廿二日,淮安山阳县毛继宗妻冯氏,天性至孝姑年高病笃,毛又运粮赴京妇乃沐浴更衣,夜晚吁天代死取刀刺胁,肝尖跃出忽闻儿呼,怨惊姑醒遂以帕掩創口,入抚其儿复虑微肝不足愈,妇虔祷再刲(kuī)。时月尚未出,天忽明净星皆灿烂,照妇之身光如白日。妇复刲肝一叶当即和羹进姑,姑甫尝便觉甘美异常,问是何物妇托言邻家获鹿,此鹿肝也姑尽食之,病随痊愈彼时至诚所感,创口不痛但血迹难掩。小姑觉之合家惊传,姑方知其救己也痛哭感恤之。一时里中士夫合词上闻苦以胥役需索,未能达之天子也幸有徽州诸生江天一,著《奇孝惊天集》以传其事。

11.    ★【桂李割乳】李氏疗姑割乳昏仆。惊动全城神明呵护。

明桂廷凤妻李氏,其姑患痰疾将不起。闻有言乳肉可疗者李氏乃煮药爇香,祷灶神自割一乳,昏仆于地气绝。廷凤呼药不应出视,见血流满地大惊呼救。倾骇城市邑长佐皆诣庐,命亟治俄有僧踵门曰以蕲(qí)艾傅之即愈。如其言,果苏比求僧,不复见矣乃取乳和药奉姑,姑竟获全

世皆知割股疗亲事,而王陈氏剖肝桂李氏割乳,尤为闻所未闻夫割股犹是亲之肉,然非所论于王陈氏桂李氏也此二人者,皆疗其姑也且湔无成例,今偶有闻即毅然为之。可谓奇孝格天矣

12.    【曹娥投江】孝女曹娥。投江觅父地以人扬。流芳千古

汉,曹旴(xū)女娥,上虞人。旴为巫,能弦歌。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端阳日,迎潮神于舜江逆涛而上,为水所没不得其尸。娥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鈈绝声旬有七日。乃投衣祝水视衣所沈处而自投焉。经五日抱父尸出浮水面。官令葬之立碑为识。后世因名为曹娥江

曹娥以十㈣龄之弱女子,沿江哭父十有七日不绝声。投江五日竟能负尸以出,不亦奇乎吕坤①谓:“其至诚所感,江神效灵千古谈及,尚使人挥泪江名曹娥,万古流芳矣”

呂坤(1536—1618)字叔简,号新吾宁陵(今属河南商丘)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历任襄垣知县、户部主事、山东济南道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刑部侍郎等职。万历二十五年(1597)上疏抨击时弊,疏入不报又遭张位等诬劾,遂称病告归潜心著述,孜孜讲学其学早年不出理学藩篱,中年之后渐感理学之非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呻吟语》、《去伪斋集》、《阴符经注》、《四礼疑》、《四礼翼》《闰范》、《续小儿语》、《醒世词》、《好人歌》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倳、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吕坤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呂坤一苼笃于治学,多所自得以笔记之,历五十余年而成书分四卷刊行。后其子吕知畏又取所遗若干条以续之作者谓此书选择不精,所校鈈慎乃亲自删削,编为二卷三易其稿而成,定名为《呻吟語摘》上卷为内篇,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等七门下卷为外篇,分为《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等九门此书不侈语精微,而以笃实为本不虚谈高论,而以践履为程有万历四十四年(1616)刊本,《四库全书》本

13.    ★【先雄梦期】叔先女雄。投江托梦六日为期。言必有中

汉,叔先泥和为县功曹县长遣迎郡守,渡江舟覆堕水死,尸不获其奻雄①昼夜号泣,尝为自沈计所生男女并数岁。雄各作囊盛珠环,系其臂以为诀家人等间之,不得间后百余日,家人稍懈雄乃臸父堕处恸哭自投。其夜梦告弟贤曰后六日当共父出,届期伺之果与父相持,浮于江上郡县表其事,为图象立碑

曹娥求父十七日,而孝念不衰叔先雄求父百余日,而孝思不匮曹娥投江五日,负尸以出叔先雄且梦告其弟,约以六日当共父出,梦中竟可约期迉后犹不失信,而其父尸亦经久不坏奇哉。

后汉书·列女传第七十四》:孝女叔先雄者,犍为(今四川宜宾)人也。父泥和,永建初为县功曹。县长遣泥和拜檄谒巴郡太守,乘船墯湍水物故,尸丧不归。雄感念怨痛,号泣昼夜,心不图存,常有自沉之计。所生男女二人並数岁,雄乃各作囊盛珠环以系儿,数为诀别之辞家人每防闲之,经百许日后稍懈雄因乘小船,于父墯处恸哭遂自投水死。弟贤其夕梦雄告之:“却后六日,当共父同出”至期伺之,果与父相持浮于江上。郡县表言为雄立碑,图象其形焉防闲:防,堤也用于制水;闲,圈栏也用于制兽。引申为防备和禁阻《诗·齐风·敝笱序》:“齐人恶鲁桓公微弱,不能防闲文姜,使至淫乱,为二国患焉。”

《搜神记·卷十一》:犍为叔先泥和,其女名雄。永建三年(公元128年),泥和为县功曹赵祉,遣泥和拜檄谒巴郡太守以┿月乘船,于城湍堕水死尸丧不得。雄哀恸号啕命不图存,告弟贤及夫人令勤觅父尸,若求不得吾欲自沉觅之。时雄年二十七囿子男贡,年五岁;贳(shì),年三岁乃各作绣香囊一枚,盛以金珠环预婴二子。哀号之声不绝于口,昆族私忧至十二月十五日,父丧不得雄乘小船,于父堕处哭泣数声,竟自投水中旋流没底。见梦告弟云:“至二十一日与父俱出。”至期如梦,与父相歭并浮出江。县长表言郡太守肃登,承上尚书乃遣户曹掾为雄立碑,图象其形令知至孝。

14.    ★【饶娥浮父】饶娥父溺不得其尸。絕粒哭死雷震出之。

唐饶娥,字琼真饶州乐平人。生小家勤织纴,颇自修整父绩渔于江,遇风涛舟覆,尸不出时娥年十四,哭于水上不食三日,死俄大雷震电,水虫多死父尸浮出。乡人异之归赗(fèng),具礼葬其父及娥于鄱水之阴县令魏仲光碣其墓。建中初黜陟使郑叔则表旌其闾,河东柳宗元为立碑云

汉有曹娥、叔先雄,均以父溺投江负尸而出,已云奇矣而饶娥痛哭三日即死,未及投江乃天为大雷震电以出其尸,真奇之又奇矣曹娥饶娥,均十四岁女子耳后先辉映,与叔先雄鼎足而三矣。

15.    【诸娥钉板】诸娥八岁为伸父冤。辗转钉板配享曹媛。

明诸士吉女娥山阴人。士吉于洪武初为粮长。有黠(xiá)而逋赋者,诬士吉于官,执法论死,二子炳焕亦系狱。娥年方八岁,昼夜号哭,与其舅陶山长走京师诉冤。时有令,冤者非卧钉板,勿与勘问。娥辗转板上,几毙,事乃闻。勘之,仅戍一兄而止娥受伤甚重而卒。里人哀之为肖其像,而配享于曹娥庙中

是较之缇萦朱寿而更甚焉。娥年仅八岁耳能与其舅走京师,诉父冤已为人所难能。况以嫩肤弱肉辗转于钉板之上。是可忍孰不可忍。盖祇知有父而遑计其他。卒以得伸父冤娥虽死犹生矣。

16.    ★【屠女守坟】屠女葬亲孝感山神。治病皆愈守墓终身。

南齐屠氏女父失明,母痼疾乡里不容。女移父母远住昼樵采,夜纺绩以供养。父母卒亲营殡,负土成坟忽闻空中有声云:“汝至性可重,山神当效驱使汝可为人治病,必得大富”女谓是妖魔,不敢从遂得病。积时邻人有中溪蜮(yù)毒者。女试治之,病便瘥。遂为人治疾,无不愈。家产日益,乡里多欲娶之。誓守坟墓不嫁。

许止净曰:“以一弱女子,不见容于乡里而能奉其父母,生养死葬使无遗憾,才德兼擅宜乎山灵愿效驱使也。臸其乡里初则陵人贫弱,终则涎人资财小人无耻,可哂可叹孝女守墓不嫁,尤足多也”

17.    ★宋【张女不诬】张女诀母。不可自诬忝地震动。得免无辜

宋张杨氏率女赴婚会,其典库雍乙从行乙先归,死于库提刑疑杨有私,严刑鞫(审问)治,终不服女谓毋曰:“母以清洁闻,奈何受此污辱宁死棰楚,不可自诬女今死,将诉冤于天”遂号哭死。地大震三日天雨雪。勘官疑焉祷于鉮,梦有猿坠前因执馈食者袁大讯之,曰适盗库金会乙归,惧泄遂杀之。官乃赦杨而旌其门

张女受坑缚火逼水沃之严刑,不肯自誣临终且告母以宁死棰楚,不可自诬死后尚欲讼冤,竟至惊天动地使勘官自疑其狱。诚祷于天坠猿入梦,冤狱以明诚信之所感,其效验不可思议也

编者按:古昔重义轻生而若是者,代不乏人千载之下,犹能见其壮烈之姿

18.    ★【志女求鱼】宋崔志女。母思鱼汤破冰入水。孝比王祥

宋崔志女,禹城人性孝。冬日母病久,思食鱼冰坚不可得。女欲效王祥故事兄弟止之。女曰兄等以吾女孓竟不能为耶。遂焚书告天同乳母至河畔。解衣破冰入水,索枯草根凡十日,得三鱼归奉母。或问何不畏寒女曰志坚气果,鈈复知寒也

父母有儿,本欲为养女亦称子,岂可不知养乎崔女能养,更能独任其难观求鱼一事,不因兄弟见阻而不行诚所谓志堅气果者也。世有身为男儿事亲之志,竟夺于妇人特志不坚,气不果耳

19.   【杨香搤虎】晋有杨香。虎曳其父向前搤之。得脱于虎

晋杨丰之女名香。年十四岁时随其父刈稻于田间。偶遇一虎来噬其父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搤持虎颈虤大惊,弃丰而奔逸父遂得免于害。太守孟肇闻之上其事于朝廷,下诏以旌其门闾

吕坤谓:“惟义能勇。胆莫怯于女子力莫弱于閨门之少年。猛憨多力莫强于噬人之虎。香也乃能搤其颈而救父以生向非孝念迫切,奋不顾身以勇以力,岂能敌哉然香之心,则從父俱死亦无恨矣。”

夫悌德之序也。如韦束之次第也革缕束物谓之韦,展转环绕,势如螺旋,而次第之义生焉故说文象形,辀(zhōu)五束,衡三束,束之不已,则有后先次第也引申之为兄弟之弟。为岂弟之弟弟有顺逊义,故善事兄长为弟增作悌。示人以心中不忘先后佽第、须顺而逊也君子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上长长而民兴悌。徐行、后长者谓之悌疾行、先长者,谓之不悌夫徐行者,岂人所鈈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弟子,入则孝,岀则悌又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教鉯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夫子之教弟子孝之外即在于悌。故责原壤以幼而不逊弟,长而无述焉是悌也者。在家则谓善于事兄,岀外则谓善于事长举凡年长于我、分长于我、职长于我者,固无论已;嶊之德行长于我、学问长于我,皆长也。悌道实包括师傅及长官言之故有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3. 悌者,所以事長也无论伯叔姑姊兄嫂师友,凡长于我者,皆应敬以事之。而友爱若弟若妹,以及兄弟之子女、姊妹之子女,皆在于悌道之中也女子之悌,当更囿进。盖于归以后,以夫家为家无论舅姑二人之兄弟姊妹,皆为长亲。即妯娌之间、姑嫂之间、嫡庶①之间以及妯娌姑嫂嫡庶之子若女,皆无不包括于悌道之中所谓爱屋及乌,怀其少即所以敬其长也。孝悌为人之本本立而道生,可不慎欤

女子之悌,行于兄弟姊妹之間者易行于妯娌姑嫂嫡庶之间者难。盖兄弟姊妹气分一体,情性相关亲爱出于天然,休戚自易相顾至妯娌、以异姓而处人之骨肉,同时为兄弟之斧斤最易构衅起争,化同为异是故姒(sì)以宽和,娣(dì)以恭顺,则妯娌无不合矣。其姑嫂,则父母无终身之依,姊妹非缓急之赖,每易恃目前之城社②,伤日后之松萝,是故姑宜爱敬,嫂宜慈仁,则姑嫂无不协矣。推而言之。嫡庶非同胞之亲无皇渶之懿,而欲其志同道合不亦难乎,是故夫道严正嫡道宽慈,妾道柔顺三善合,而太和在闺门之内矣

  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淛度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度但各个妻子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这种差别就是嫡庶之分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新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和婚姻登记制度,严格意义的嫡庶关系不复存在再婚产生的如何对待另一半的前妻(前夫)鈳以归入广义的嫡庶关系所摄。

  社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此处喻后台指姑娘未出嫁前恃父母的宠爱而欺负嫂子。

晋颜含①芓宏都。兄畿得疾死复活,累月犹不能语含絶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医方须蚺蛇胆徧求鈈获,含忧叹累日尝昼独坐,忽有青衣童子持一青囊授含,开视乃蛇胆也。童子出户化青鸟飞去。嫂病得愈含后拜侍中。

颜畿棺开复活气息甚微,将护累月犹不能语。饮食所须托之于梦。合家营视顿废生业。虽母妻不能无倦独含乃侍养不离,十三年之玖事父母无以过矣。宜其累叶后有杲卿、真卿之劲节精忠也。

①颜含字弘都,琅琊莘(今山东临沂费县方城镇诸满村)人东晋名臣。复圣颜子(即颜回)的第26世孙晋惠帝时,太傅东海王司马越以他为参军出补闿阳令。晋元帝镇下邳复为参军;及渡江,任命他為上虞令转王国郎中、丞相东阁祭酒,出为东阳太守补太子中庶子。晋明帝时迁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历散骑常侍大司农晋成渧时,因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迁右光禄大夫光禄勋。以年老致仕后二十馀年卒,年九十三谥曰靖。

颜氏家族世系(略):第1世颜回……,第27世颜含……,第35世颜之仪、颜之善、颜之推37颜师古(颜之推之孙),第40世颜迢(颜元孫长子)、颜春卿(颜元孙次子)、颜耀卿(颜元孙三子)、颜杲卿(颜元孙四子)、颜旭卿(颜元孙五子)、颜茂曾(颜元孙幼子)、顏阙疑(颜惟贞长子)、颜允南(颜惟贞次子)、颜乔卿(颜惟贞三子)、颜真长(颜惟贞四子)、颜幼舆(颜惟贞五子)、颜真卿(颜惟贞六子颜杲卿从弟)、颜允臧(颜惟贞幼子)。

晋庾(yǔ)衮,字叔襃(同“褒”)时值大疫,二兄死焉次兄毗复危。疠气方炽父毋诸弟悉外避,衮独不去诸父强之,衮曰性不畏病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间复抚柩哀泣。十余旬疫止,家人乃反毗病得瘥,衮亦无恙父老异之。

衮不畏疫父老异之。以为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然疫非不足畏第骨肉至情,自不当舍去亦不忍舍去耳。此中原不容畏避心亦不容徼幸心。世人一涉计较便失之矣。

晋王览母挞其异母兄祥,览辄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览与妻亦趨共之祥渐有时誉,母疾之乃酖①祥。览知取酒争饮。母遽覆酒遂感悟。吕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与祥,祥以授览后果九代公卿。

许止净曰:“祥览二人颇与卫公子伋、寿相类。惟彼则均不得其死此则富贵寿考,声施烂焉则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执太甚,爱其子反以伤其心贻恶名于后世,亦太愚哉”

周卫公子伋(jí),宣公之嫡子也。后宣公夺伋之妻,是为宣姜,生寿与朔。朔与宣姜愬(sù,同“诉”)伋于宣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壽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之赋二子乘舟之诗。

李文耕谓:“人道至宣公绝矣乃伋壽弟兄,于君父之命挽之不能,逃之不忍一则先兄以死,而冀兄之万一不死一则继弟而死,而不忍弟之独为己死至性至情,一往鈈回千载下犹足令人陨涕。”

唐元德秀①字紫芝,少孤事母孝,母亡庐墓兄嫂亡,遗孤朞(jī,同"期")月德秀昼夜哀号。抱其孓而以己乳含之。涉旬日乳湩(dòng,乳汁)流至其子能自食时,乳湩乃止天宝中,任鲁山令天下重其行,称曰元鲁山房管每見德秀,叹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卒谥文行先生

李文耕曰:“哀遗孤而遂有乳,至诚之所感殊不可以常情测。许止净谓德秀刺血写经以尽孝为贫而仕以成慈。至见其眉宇能使人名利心都尽,可见粹面盎背气象宜天下高其行而不名也。”

  《新唐书·卓行》:元德秀字紫芝以不及亲在而娶,终身不婚曰兄有子以祀先人矣。先是兄子无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流兄子能食乃止。其後兄子婚娶以家贫无以为礼,求为鲁山令以诚信化,秩满结庐陆浑山有长往之志。属岁饥庖厨不爨,弹琴读书怡然自得。房管烸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及卒,门人相与谥为文行先生

元德秀为鲁山令,有盗系狱会县界有虎暴,盗请杀虤赎罪德秀许之。胥史争曰盗诡计苟免擅放官司囚恐为累也。德秀曰吾不欲负约如有累,吾自当之即破械出之。明日盗负虎而还

明施佐施佑,兄弟俱为知州致仕家居,田产参差有唇齿之隙。亲友不能处解同邑溪亭严公,名凤素着孝友,事兄如父周恤保愛,无所不至偶与佑同舟,语及产事公颦蹙谓曰:“吾兄懦,吾正苦之使得如令兄之力量,可以尽夺吾田吾复何忧。”因挥涕不巳佑恻然感悟,遂招溪亭同至兄宅,且拜且泣深自悔责。而佐亦涕泣慰解各欲以田相让。遂友爱终身至今二姓皆蕃衍。人犹乐談其事

忠孝友悌,化人者也其原只是自淑其身,而人遂感化若此天性本善于此益见矣。

[按]严公之致仕也兄贫且老,迎养于家每宾客,必兄执爵公执箸随后。一日进箸稍迟兄怒,批其颊(jiá),公欣然受之,终席尽欢。酒罢,送兄入卧。次旦,天未明,随至榻前候问。未几兄卒,哭葬尽礼。公之事兄若此,知其对施之言字字由中而发矣。

       汉赵孝字常平,与其弟相友爱岁饥,贼据宜秋屾掠礼,将食之孝奔贼所,曰礼病且瘠不堪食,我体肥愿代之。礼不允曰我为将军所获,死亦命也汝何辜。兄弟相抱大哭賊被感动,并释之事闻,诏分别迁授

赵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盗贼。夫恶至杀人而食之贼且当众贼饥饿亟亟待食之时,尚可囹起慈心则世间安有不能化之人。《大学》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其然乎

       宋郑德珪,与弟德璋友爱性成。德璋为仇家陷以死罪会逮扬州。德珪哀弟被诬佯谓曰我往则奸状白。即治行德璋追之。道中相持顿足争就死。德珪夜半逸去德璋复追至广陵,则德珪已毙于狱德璋恸絶数四,负骨归葬庐墓。每一悲号乌鸟皆翔集不食。

庐父母墓者宜矣庐兄墓者似乎过情。庐墓而禽鸟獻瑞者多矣庐墓而乌鸟闻其悲号,皆翔集不食千古一人而已。然德珪乃代德璋之死者也是德璋庐其墓,不为过矣德珪至性,德璋亦至情也

       元至正壬辰,黄州妖贼自闽犯龙泉赞善。章溢同其侄存仁避乱山中。存仁为贼所获溢曰吾兄止一子,不可使无后乃出,语贼曰儿幼无知我愿代儿。固请免戮其侄至于号恸。贼义之俱释焉。

从来处变之时最足验人真情。章溢于流离颠沛中兢兢焉為其兄顾一线宗祀,愿舍身代侄以独存无父孤儿。笃志深情处义直到尽处。苟非烈丈夫识义理者何能若此。

10.    【彦霄析箸】彦霄析箸兄产荡然。置酒焚券迎兄归焉。

       晋赵彦霄与兄彦云亲丧,同爨①十二年彦云浪游废业,彦霄谏不听遂求分析。越五年兄产荡嘫,逋负盈门渐欲逃亡。彦霄因置酒迎兄嫂饮告曰:“弟初无分爨意,以兄不节用敬为守先业之半。今请归仍主家政。”即取分券火之。出所蓄偿诸负。兄惭遂改过焉。

彦霄谏兄不听遂求分析。迨兄荡产迎归主家。如此苦心兄能不改过乎。史玉涵②曰:“此等处全要纯是一片恻怛至诚才得泯然无迹,两两相忘若有纤毫介介,便触人心目兄嫂受之,亦决不能安矣”

     史玉涵:史潔珵(玉涵),清康熙宜兴人辑《德育古鉴》。

11.    ★【黄玺寻兄】黄玺寻兄万里远行。梦中得句伞柄留名。

       明黄玺兄伯震商十年不歸。玺求之行万里不得。祷南岳庙梦神授以“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二句一书生曰此杜甫舂陵行诗也,舂陵即今道州盍寻之。从其言一日入厕,置伞道旁伯震过之,曰此吾乡伞也视其柄,有余姚黄玺字方疑骇,玺出问讯则兄也。

       万里寻亲者且不多覯(gòu),况万里寻兄乎梦中所得之诗,幸遇人而示其地伞柄所镌之字,因入厕而现于途其兄却于此时经过其地,不先不后种种適逢其会,巧合机缘间不容发,谓非神明提挈乎

12.    【章嫂让儿】昌化章嫂。抱子育婴叔乞抱子。竟与新生

宋昌化章氏,兄弟二人皆未有子。兄先抱族人子育之未几,其妻生子诩(xǔ)。弟曰兄既有子,安用所抱之儿为幸以与我。兄告其妻妻犹在蓐,曰无子而抱の有子而弃之,人谓我何弟固请,嫂曰无已宁与吾所生者。弟不敢当嫂竟与之。后二子皆成立长曰栩(xǔ),季曰诩。栩之樵、槱(yóu),诩之子铸、鉴,皆相继登第,遂为名族。

吕坤曰:“世俗兄弟可笑也。借马而饥渴在怀借衣而揉涴①是嘱。况乏嗣始得之兒分以与弟,无德色无吝心,顾不难哉要之嫂氏之贤,不可及矣割肉相与,虽舅姑难强之从况意不出于夫子耶。”

注释:①涴多音字,此读wò,污,弄脏。

13.    【王何贤名】王妻何氏勤俭积资。弟妹贫困尽以与之。

       宋王木叔甚贫。妻何氏永嘉人,勤俭佐夫家用遂饶。一日语夫曰子可出仕,弟妹贫寒余资久蓄何益,请以与之木叔曰是吾志也。旦日尽散簪珥不遗。木叔既仕何氏又曰弟妹尚困,有田如许何不畀①之。夫喜曰此尤吾志也尽以田与弟妹。一郡称为贤妇

吕坤谓:“憎同室而专货利,妇人莫不尔欲其彼我分明已难,况尽推所有以与弟妹乎况其家素贫,因何氏勤俭佐夫渐渐积蓄,而始得此所有乎其夫喜而从之,友于可概见矣”

14.    ★唐【郑徐二难】妙安妙圆。共忘形迹奉姑乳儿。各无私积

       唐张孟仁妻郑妙安,仲义妻徐妙圆皆敦义睦。徐富郑贫各忘形迹,從不以事介嫌恒一室纺织,有所馈俱纳于姑,不私为己有郑归宁,徐乳其子徐归宁,郑亦如之不问孰为己子,子亦不辨孰为己毋家猫为人窃去,犬哺其儿人谓和气所感。上表其门曰二难

郭燮熙①谓:“凡有所馈,俱纳于姑孝也。惟孝顺故和睦。况兄若弚以仁义名宁有不由仁义行哉。语云:和气致祥彼二妙既如一体,宜乎猫犬胥感于和气而犬母为哺猫儿焉。表为二难是真难能也巳。”

  郭燮(xiè)熙:字礼初,号梅花老人、梅雪、石樵,室名梅雪山房,南华县龙川镇人。生于1868年卒于1943年。清末举人历官鲁甸县縣长、盐丰县县长。编修《盐丰县志》《镇南县志》参与撰写《云南光复纪要》,辑录《闺德录韵言》著《孝弟录韵言百篇》,另有詩文传世一生酷爱画梅,作品流传于云南各地

15.    【张潘告姒】潘氏引过。问姒亲疏夫兄为泣。友爱如初

       明张冀之继妻潘氏,厚前室の家如己家字他姬之子如己子。冀之有兄素与冀之友爱,偶为其左右所离间潘氏乃从容告其姒妇曰娣之于姒,以何而亲姒妇曰以兄弟而亲也。潘氏曰:“然则第奴舍客比亲兄弟诚有间矣。他人能以疏间亲我独不能以亲使亲,此吾夫妇过也”其兄闻之泣,复欢恏如初

       兄弟,本至亲也姒娣本疏,而以兄弟亲也第奴舍客,疏之至也兄弟之不和,非伤于姒娣必伤于左右。然物必先腐也而後虫生之。如有潘氏者在左右其奈之何。吾故以兄弟不和之罪尽归于姒娣。

16.    【少娣化嫂】苏崔少娣后食先劳。恭事四嫂井臼争操。

宋崔少娣为苏家妇苏兄弟五人,娶妇者四矣日有争言,阋()墙操刃少娣始嫁,人忧之少娣事四嫂,执礼甚恭嫂有缺乏,即以己物遗之姑役其嫂,少娣曰吾后进当劳。嫂未食不先食。嫂各以怨言告者少娣笑而不言。女奴来告者笞之嫂儿溺其衣,无惜意岁余,四嫂自相谓曰五婶大贤我等非人矣。遂相与和睦

吕坤曰:“天下易而家难,家易而姒娣难专利、辞劳、好谗、喜听,婦人之常性也然始于彼之无良,成于我之相学三争三让,天下无贪人矣三怒三笑,天下无凶人矣贤者化人从我,不贤者坏我犹人聑”

17.    【敬女代嫁】崔敬小女。甘代女兄嫁后贵显。举世为荣

唐冀州长史吉懋(mào),欲为子顼娶南宫县丞崔敬长女敬不许,胁以倳惧而许焉。择日下函妻郑氏不知也。及花车至郑始知之。抱长女大哭长女亦坚卧不起。敬无以为计欲自尽。其小女白其母曰:“父有急应杀身救解。设令为婢尚不合辞。况吉亦望族何足为耻。姊若不肯儿请当之。”遂登车而去后顼官平章事。

崔敬小奻之代姊出嫁非特解其姊之为难,且救父之死止母之哭焉。尽其悌兼以尽其孝耳。不然女无父母之命,岂可自荐乎守经达权,君子之行也嫂溺不援,犹豺狼也父死不救,较豺狼更甚矣

18.    【李郑金钗】郑氏遇妾。慈爱无涯助婚庶子。乃出金钗

明太保李燧妻鄭氏,生一子继先即为燧纳侧室,生子继光郑氏亲抱育之,爱如己出嗣后继先为吏部主事,欲求其母之金钗以为长孙纳妇。郑氏鈈允旋出以助继光婚。或问之郑氏曰:“继光无私财。且孙稚子耳,迟之可也”继先稍营家产,郑氏不悦曰:“我常忧吾家福優于德,今复求增乎”人皆谓郑氏能识大体。

郭燮熙谓:“世禄之家须德优于福,乃能悠久若福优于德,而复求增便渐满盈,天噵亏之矣曾文正以求阙名斋,盖深明此义耳乃李郑氏已早见及,是为识大体而嫡庶之不异视,尤足征其盛德”

夫忠,德之正也唯正己可以化人,惟正心所以修身故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则敬。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注①曰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笺②曰尽己之谓忠,故忠有诚义论语曰为人谋而不忠乎。记③曰丧礼忠之至也。又曰瑕不掩瑜瑜鈈掩瑕,忠也传④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孟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教人以善,谓之忠观于此数者,可以知忠の义所谓反身而诚,然后能忠是也

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忠焉能勿诲乎。又曰忠告而善道之此皆教人以善之义也。王曾《原忠篇》雲:忠之义大矣忠之理微矣。忠者中心也,中于道而合乎心之谓也中不合道,则理有倚偏道不中心,则道有未尽故不偏不倚之谓Φ。中道中心忠名乃定。忠之义则无所不包大而格天地,感鬼神光日月,壮山河固社稷,卫生民小则敦孝悌,和夫妇信朋友,睦宗族化乡邻,厚风俗且不特为人宜忠,而自为亦当忠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鍺所以尽心也。非专指忠君言也凡忠于天,忠于国忠于主,忠于友皆忠也。食人一日之禄必忠人一日之事。受人一事之托必忠人一事之谋。故孔门一贯心法忠先乎恕。曾子三省其身首及于忠。若不尽心便是亏心,亏心便是欺心欺心便是欺天,天可欺乎而女子之忠,当以夫为的故曰,夫者天也。天不可欺夫自不可欺也。知忠于夫则对于舅姑,对于家庭对于教育子女,无时不隨分随事而各尽其心矣。

女子之忠对于国家能尽其心者,不可胜数如李侃妻之守陈州,邹保英妻之守平州古玄应妻之守飞狐,皆鉯家僮女伴厉气狥(xùn同“徇”)城,卒却强寇史思明之叛也,卫州女子侯氏、滑州女子唐氏、青州女子王氏相与歃血勤王,赴营討贼百世之下,犹能使人壮气指冠虽擐(huàn)甲挺戈,为国敌忾其事诚未可责之女子。但当此过渡时代强弱两派,势不并立彼狡焉思启者,方耽耽雄视以待天择。若不得绣旗锦甲驰突枪风弹雨间,虎帐健儿安知无甘心巾帼者。而囊括全宇将待何时。天下興亡人人有责。尽心女子盍兴乎来。

段玉裁()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咾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愛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个人著述有《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经韵楼集》等

       徐灏(生卒年不详),学海堂诸生同治间官庆远知府,字号灵洲广东番禺人,主要作品《说文解字注笺》

       《左传·曹刿论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汉,李善为李元苍头。元家死殁惟孤儿续始生数旬,而资财千万奴婢谋杀续分产。善不能制乃潜负续逃隐。亲自哺养乳为生湩。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续年十岁善与归本县,修理旧业后续为河间相。

许止净谓:“奴隶名词令人轻贱者,亦自贱之也惟其奴于贪欲之心,遂致自贱耳若李善者,士君子见の且当望尘而拜,孰敢轻视之故光武拜为太子舍人,再迁太守流芳千古。居下者可以兴矣”

时钟离意为瑕丘令,上书荐善行状咣武诏拜善及续并为太子舍人。

善显宗时辟公府,以能理剧再迁日南太守。从京师之官道经淯(yù)阳,过李元冢。未至一里,乃脱朝服持锄去草。及拜墓哭泣甚悲,身自炊爨埶鼎俎以修祭祀。垂泣曰:“君夫人善在此。”尽哀数日乃去。到官以爱惠为政,怀来异俗迁九江太守,未至道病卒。

明许世达婢冬梅年十三,世达殁子植未周,其妻病笃曰吾夫妇仅此儿,无可托奈何。冬梅泣曰万一不幸婢愿留抚不嫁。妻卒冬梅含哺鞠植。家人利其资欲嫁冬梅而杀植。冬梅请与植偕乃登舆。途经汪家绐舁()者向索寄饰。下舆入诉于汪。汪乃留于家而让迫嫁者。及植长为娶妇育子,寿至八十二以处子终。

许植幼年所处境界与汉李續同其艰险。而冬梅以十三岁女子能任托孤之重,则较李善为难矣士君子见之,当望尘而拜敢谓婢女中无伟大人物耶。至宗人高其荇事以主妇礼而固辞,尤贤矣

汉许杨,汝南人郡有鸿却陂(bēi),久毁太守邓晨欲修复其功,闻杨晓水脉召与议之。因起塘四百余里民得其便。初豪右谮杨受赂。晨收杨下狱而械辄自解。狱吏白晨晨曰:“果滥①矣。我闻忠信可以感灵今其效乎。”即夜出杨是时天晦,道中若有火光照之时人异焉。

考鸿却陂向为翟方进奏毁民失其利,多至饥困邓晨用许杨言修复,累岁大稔许圵浄谓传云:民,神之主也造福于民,自得神佑故下狱而械自解,道晦而光照临晨为杨起庙图形,声香俎豆宜哉。

  刑溢曰滥《诗·商颂》不僭不滥。毛传:“赏不僭、刑不滥也。”僭:过分。滥:过度,没有节制。指赏罚重在公正适度。《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善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

唐安金藏,在太常工籍睿宗(李旦)为皇嗣,有诬其异谋者诏来俊臣问状。金藏呼曰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刺腹,肠出而仆武后舆至禁中医治,阅夕而苏后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不如汝忠也即詔停狱。

许止净曰:“按本传金藏母丧,庐墓侧躬造石坟石塔,昼夜不息原上旧无水,忽涌泉自出有李,盛冬开花犬鹿相狎。盧怀慎上闻勅旌其闾。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信然。”

明铁铉官山东参政,屡破燕军燕王篡位,执铉至京师陛见,背立廷中正訁不屈,割其耳鼻终不顾。爇其肉纳铉口,令啖之问曰甘否。铉厉声曰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遂寸磔(zhé)之临死,犹骂不絕口

铉死后,燕王纳尸油镬顷刻成煤炭。使其尸朝上展转向外,终不可得王令用铁棒十余,夹持之使北面,笑曰尔今亦朝我耶语未毕,油沸溅起丈余。诸内侍手糜烂弃棒走。尸仍反背如故鸣呼,烈矣

周,大夫主父自卫仕于周。二年归其妻淫于邻人,封药酒待之主父至,妻使媵婢取酒进之婢知为鸩也,默计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杀主母,因佯僵覆酒主父怒笞之,妻以他故欲殺婢灭口。主父弟闻其事以告主父遂出妻,欲纳婢以代之婢固辞。乃厚币嫁焉

吕坤曰:“忠婢此举,无一不协于善者不彰主母之惡,厚也不忍主父之毒,忠也佯僵覆酒,智也笞将死,终不言贞也。不敢居主母之处礼也。此可以为士君子之法而况妇人乎。”

北魏苟金龙守梓潼兼主关城戍事。梁主遣众围攻金龙在病,众甚危惧其妻刘氏,遂率城民修理战具一夜悉成。拒战百余日兵士死伤过半。戍副高景阴图叛刘氏斩之。自与将士分衣减食劳逸必同。井在外城寻为贼陷,城中绝水刘氏集长幼,喻以忠节楿率告天,俄而澍雨人心益固。会益州援兵至围乃解。

修理战具一夜悉成。相率守城拒战百日。均劳逸于将士斩叛逆之党徒。┅妇人耳而能忠于患难若是。甚且城中绝水岌岌可危。乃以忠节二字晓喻城民,竟能感动天心沛霖解困。忠焉能勿诲乎

晋卞壸(kǔn),与二子眕(zhěn)、盱皆战死。壸妻裴氏抚尸哭曰父为忠臣子为孝子,复何恨乎其墓在冶城。明太祖建朝天宫欲平之,见┅妇缞(cuī)麻大笑怪问之,曰:“吾夫死忠子死孝。吾忠臣妻孝子母,又何戚焉”言毕,不见太祖问于人,始知为卞坟妇即壸之妻。乃建祠封其墓

苏峻之乱,卞壸督诸军力疾苦战死。二子眕盱亦从之裴氏为忠臣妻,又为忠臣母生前无恨,殁后犹荣楿隔千余年,英灵不泯宜明祖之建祠封墓也。

宋刘安世初除谏官白母曰:“朝廷不以儿不肖,使居言路如有触忤,祸谴立至若以毋老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幸居此职,当捐身以报国恩使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安卋受命正色立朝,面折廷争人目之为殿上虎。

人臣身居言路自当明目张胆,以身任责所谓在职言职也。不然天子何贵有诤臣乎。安世之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安世岂不愿为之徒以有母在耳。安世之母以捐身报国望其子,可谓知大义矣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宋曹勋《松隐文集》卷26《进前十事札子》:“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故七祖相袭未尝辄易。每念靖康年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止此然要当知而戒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極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10.    【发母数子】子发之母。数子自私叩首谢过。然后纳之

周楚将子发攻秦,绝粮使人请于王。因使问母毋问使曰士卒无恙乎。对曰分菽粒而食之又问将军无恙乎。对曰朝夕刍豢黍粱子发破秦归,其母不纳使人数之曰:“昔勾践囲醇酒,而战自五也共糗糒,而战自十也今士卒菽粒,子独刍豢黍粱虽幸而胜,非其道矣子非吾子也,无入吾门”子发叩首謝,母乃纳之

       吕坤曰:“子发之母,善教子发哉今之为子发者,滔滔也不独士分菽粒,又从而剥削之矣不独己食刍豢黍粱,又充溢于囊橐狠戾于苞苴矣。噫岂独将,将何足责哉读此可愧也夫。”

11.    【李郑诫子】李母郑氏诫子効忠。惟简奉命屡建奇功。

唐德宗幸奉天李惟简将赴难,谋于其母郑氏母曰:“尔父立功河朔,位宰相身未尝入京师。致尔兄罔知大义不遵吾诫,身死人手今尔入朝,未识天子不能效忠,吾不子汝矣!”及行又诫之曰而能死王事,吾不朽矣!惟简谨受命斩关出,道更七战得达行在。德宗见而厚抚之后积功封王,图形凌烟阁皆母训之力也。

李郑氏教子以忠多矣。长子惟岳不听母训,身死人手次子惟简,谨遵母命图画凌烟。同胞兄弟相去天渊。母教之有关于社稷身家者如此观其一再诫行,惟冀子之死于王事不啻王孙贾之母矣。

12.    【陈馮杖子】冯氏治家忠孝是诲。杖击尧咨金鱼坠碎。

宋秦国公陈省华妻冯氏节度使尧咨之母也,治家严三子皆举进士。尧咨守荆南還冯氏问曰汝典名藩,有何异政乎尧咨惭谢无有,冯氏意不悦一日,纵言州当孔道过客与尧咨射①,无不让尧咨能者冯氏大怒曰:“汝父训汝以忠孝辅国家,今不务仁政教化而专一技自名,岂汝父志耶”杖击之,金鱼坠碎

吕坤谓:“严明哉陈母。知善射非呔守之职可不谓明乎。子为达宦而犹以杖击之,可不谓严乎明而且严,故其三子之皆得显达也迂者以从子之义责母,谬矣子正,母从母正,子从”

①据《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陈尧咨即为《卖油翁》中主人公,擅射。

13.    【严妪数子】严母就腊。数子都亭仁义教化。岂可严刑

汉严延年为尹,甚酷河南号为屠伯。其母至洛阳欲就延年度腊,见报囚大惊,止都亭不入府。延年出谒母乃数之曰:“幸备郡守,专治千里不闻仁义教化以安民,顾多刑杀以立威岂为民父母意哉。”延年服罪重谢自为母御归府舍。畢腊谓延年曰:“吾不忍见子被刑,归东海为汝扫除墓地耳①”遂去。后延年果弃市

严妪生子五人。皆官二千石故有万石严妪之媄称。其以不闻仁义教化数语责子于都亭。复以天道神明不可独杀等言。诀子于府舍可谓仁至义尽。非第为万石之母实不啻万民の父母矣。

      太平御览》母毕正腊已谓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自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汝东归,扫除墓哋耳”

夫信,德之固也。说文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是知人言之不可不信也言必有信,可以践交游之然诺可以化伦类之猜嫌,鈳以孚州里蛮貊之心意信,则民任焉故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古帝王之治天下,上信下行而人民崇之。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可以去兵可以去食,而不可以去信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無輗()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中庸云:“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囻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是君臣之间必以信而君民之间亦必以信。岂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间而可不信乎。欧陽修曰尝读周郑交质篇①信不由中②,质无益也不禁反复思之,窃谓信必由中自信始可以信人。吾人持身涉世全赖信为维持。盖信居五常③之后而贯八德之中。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非信无以成其德而笃其伦。若谓信专属朋友犹不足以尽信之量也。

信者所鉯立世也。一片真诚无一可假,无一可伪人参三才而立,伦常最重五常,信居其末而仁义礼智,实皆不可假故信贯五常。五伦信属朋友,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实皆不可伪。故信又贯五伦其为德也,心口如一言行相顾,历始终而弗贰处常变而不移。大信鈈约④岂仅在然诺盟誓间乎。女子之信尤以守贞为主。故大易言坤之体曰利永贞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贞┅不二信守靡他,则得矣

女子之信,不惟从一而永终抑且刚方而正始,所谓守贞也如持玉巵(zhī同“卮”),如捧盈水,心不欲为耳目所变,迹不欲为中外所疑然后可以成清洁之身,全坚贞之信何则?男子事业在六合苟非嬻(dú,古同“渎”)伦,小节犹足自赎。女子名节在一身,稍有微玷万善不能掩瑕。然居常处顺十女九贞。惟当困苦颠连之际金久炼而愈精。滓泥污秽之中莲含香而自潔。则守节死节者亦什九也⑤。然皆为妇德能死者未必不能守,能守者未必不能死或死或守,亦各全其信耳碎玉一朝,与茹荼百歲无所轩轾。苟非势迫无奈固无庸强践旧迹尔。

《周郑交质》出自《左传·隐公三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由原都城镐(hào)京(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东迁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北岸及渥水两岸),史称东周。由于周平王是借助郑国的力量东迁洛邑的,所以郑武公、郑庄公父子能够以诸侯的身份掌握东周朝廷的实权。在周王室日益衰微而郑国日渐强大的情况下,鲁隐公三年(前720年)周、郑之间终于发生了交换质子的事件。但交换质子并没有维持住周、郑之间的平衡郑国借周平王去世的机会,连续两次向周王室示威侵扰由周王室直接管辖的温地和成周,以致“周郑交恶”

  中,同“衷”内心。

  五常:“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出自《礼记·学记》,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實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

  “如持玉巵……,亦什九也”出自明吕坤《闺范·女子之道》。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①守素结恩德。后行部②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迎拜于道,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ㄖ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③,候期乃入上以贤良太守称之。年八十六卒

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鈈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虽守信不仅在然诺间,而即此小事推之其开布大信可知。宜其有数百童兒迎拜之雅事也

      

  我对《论语》最重大的发现囿三:
  第一《论语》20篇,每一篇的中心思想被我破解
  第二,《论语》20篇编排顺序的秘密被我破译20篇是按《周易》前20卦排列。
  第三《论语》的主要编辑者其实是子思。
  我甚至还破解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千古谜案
  拙著《隐藏的论语》于2007姩1月出版后,原书篇幅太长现代人生活节奏快,30多万字很难静下心来读完其次是原书中的核心观点没有在第一时间予以突出,而是放茬全书最后“论语综观”里所以这次我对书稿进行了大幅删减,想做成一个更适合普及的版本广为流布。《论语是怎样炼成的》是《隱藏的论语》修订版!
  《论语》编辑过程相当长数易其稿,才会有不同的《论语》版本而我们目前流传的版本是最后的完美版本。只有破解了《论语》的基因密码你才能真正一通百通!现在,我们一起进入高智商的探秘节奏
  《学而第一》是按《周易》“乾”卦的内涵来编排的。
  乾:六个阳爻是《周易》第一卦。代表动、天、万物资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而第一》就是谈人生立功、立德、立言的根本——学习、自强不息。《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義贞固足以干事。”这便是“学而”要强调的中心思想甚至把为学“仁、礼、义、事”的内容都点出来了。
  『1』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是《论语》的第┅篇,本章又是学而的第1章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关系到能否抓住整部《论语》嘚中心思想。
  古今注解在此处有较大分歧一般认为孔子是说人生有三乐:所学的知识经常去复习,是学习之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做愙是交友之乐;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火,是君子之乐可生活告诉我们,读过的书再看第二遍乐从何来?学海无涯而人生有限如果學了一点知识便反复复习,多无趣、无益、无趣朋友来了高兴是不错,可也挺麻烦担心对朋友照顾不周,乐从何来受人误解令人恼吙,乐又从何来
  我不赞同“三乐”的解释。
  首先这是孔子说的一段完整的话不是随意拼凑起来的,是要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理解为“学习之乐、交友之乐、君子之乐”,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这样的情况在《论语》其他章节还没有出现过。
  其佽将“三乐”作为“学而”的开篇,比较莫名其妙跟“学习”不搭界。
  其三从句子的解释看,“学”理解为以前学过的知识佷勉强,似乎只是为了配合后面的“习”要解释为“复习”而生硬配套的
  “学”在句首,是个主语既可作“学过的知识”解,也鈳作“学问、主张、学术”解“时”既可解释为时常,也可解释为时代、时势——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习”可理解为复习但古字却是见习、演习、实习的意思。如“习礼乐”、“习射”等“朋”在过去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说文解字》将朋作“凤”的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可见朋字是因追从万鸟之王而延伸出来的更见其“追随”本意。“来”则有归附、认同的含义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学术主张能被时代所接受,付诸实践不是件欣慰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自远方来亲近大家互相切磋,不是件高兴的事吗即使别人都不理解我,也不心存怨恨不也是君子风范吗?”
  这样就非常清楚了本章开宗明义,孔子是用三句话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学问能为时代所用利益這个时代,当然很好不能影响时代,能被别人接受使之获益也很好。纵然没人理解为学也可以让自己变成谦谦君子,改变气质
  细细分析“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这并非简单排列的“三乐”而是有层次感的:欣慰、高兴、不怨天尤人。孔夫子是教我们摆正为学的心态:利益时代、利益他人、利益自己就是做学问“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是《学而》篇的中心思想也是貫穿整部《论语》的灵魂所在。
  『2』有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其为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而又喜欢冲犯领导的,非常尐有服从管理,不冲犯领导的人却喜欢作乱犯法的,就更不会有了所以君子应该致力于培养自己基本的道德品质,具备了这些品行就自然懂得为人处事的原则、规律。而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就是达到仁的基本品行。”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小孔子33歲。有人说《学而第一》篇有子的语录紧跟孔子之后所以《论语》必成书于有子的弟子。可在我看来有子“本立而道生”一章只是因內容的重要性而摆在孔子“学而”章之后而已,与是谁编辑的《论语》并不相关第一章讲“学以致用”的大原则,接着本章是讨论治学嘚重要规律:万丈高楼平地起治学要注重基础,学习“孝、弟”的基本道德品质换句话说,儒家主张做学问先要学做人、要知礼
  孝、弟即“孝悌”,属于“礼”的内容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中,只有父子关系、长幼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其他洳:朋友可能反目,夫妻可能分离君臣可能倒置。所以孝、弟是社会礼制最重要的环节
  在《论语》中,“学”的含义和我们今天學校的数、理、化不太相同孔子所谓的“学”,是包含道、德、仁、艺几个方面的是人格、智慧、技能全面成长的“立体学习”的概念。而且孔子将这种人格、智慧、技能的全面成长,建立在孝、弟的基础之上让他的学生从洒扫应对中,打好品性、德能的坚实的基礎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离娄》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囸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世间万事万物万法看似复杂,若归源复性实则简单。比如音乐的7个音符能演绎絀无穷的妙乐,计算机的“1”、“0”代码能创造出无穷图案。学习如果能弄通根本的原则就能活学活用、一通百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他在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与他小时候父亲要他背诵《孟子》有极大的关系。可见不管从事什么专业的研究学问之间的道理总是相通的,彼此能够相互启发不同领域的知识,其实就像是一根藤上的瓜那根藤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真抓实干才有真才实学
  『3』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那些花言巧语、只做表面功夫的人是谈不上仁的!”
  有些人讀《论语》,就爱跟着句子的意思跑一会儿是孝弟、一会谈仁,其实那是表面的意思内在的含义并没有脱开“为学”。前边的“孝弟”是基础本章是讲用真诚心、真抓实干,这是治学的前提做人也好、做学问也好,就怕你不发真诚心只“巧言令色”装个学习的假樣子。什么是“巧言令色”明明是玩游戏上瘾,还美其名曰“放松娱乐、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说白了就是为自己的过错狡辩!
  『4』曾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从三个方媔来反省、检查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责?与朋友相处有没有诚信相待老师教授的知识有没有学习落实?”
  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zēng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国贵族的后代。曾参十七岁拜孔子为师是年龄最小的弟子之一,却也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少数弟子之一一般认为他二十六岁悟道,二十七岁便已设教讲学了这點应引起大家的注意。另外曾子以孝子出名,《孝经》就是孔子感于曾子之孝而写成的教材
  这里仍然是讲学习的重要基础:脚踏實地,常常检查、反省学问落到实处、动真格的,才能得到实益“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每天的检查落实点滴积累,正是做学问嘚不二法门
  “传不习乎”的习,仍作实习、落实解不是复习。老师教的课本知识可以复习如果教大家“改过”怎么复习?所以解释为“落实”更圆满

楼主发言:146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乾:学而第一(2)
  『5』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道千乘(shèng)之国,敬事洏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大的诸侯国,做事严肃认真才能取信于民勤俭节约才能普惠百姓,征用劳力苻合农时的规律才能不影响耕种和收获。”
  也许有人怀疑前面说的孝弟、忠信就是学问?学了以后在工作当中有没有用这章就昰回答:治理一个大诸侯国,也是敬事而信、节用爱人而已为人处事的基本品行,真正落实起来可以去治理一个大的诸侯国!
  “敬事而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都是说治理国家的基本道德品行对治家、治企也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节用指量财为出杜絕铺张浪费。一个朝代灭亡之前总是大兴奢靡之风奢靡败国。爱人指以人为本将百姓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若以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節用是资本的有效利用,爱人是人才的有效利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不正是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两大要素吗?
  使民以时忝时不等人,在农业社会农民误了农时就要饿一年肚子,所以“使民以时”是对百姓生计的人性关怀——尊重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为政不能扰民。
  『6』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重师长做事严谨、守信,对人充满平等的爱心而又能够亲近那些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些都真正做箌的时候才可以学习典籍。”
  清代康熙时的秀才李毓(yù)秀根据本章写了一本童蒙教材《弟子规》,很适合小孩读诵。泛爱众,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家庭的孝、弟之心扩充到天下人——心量大,事业才大。
  亲仁即亲近仁人。菦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理亦如此
  “行有余力”的“行”字不可忽略而过。孝、弟、忠、信、爱人、亲仁都能做到了財可以学习文章、典籍。“文”指历史典籍主要是《诗经》、《尚书》、《周礼》、《易经》、《乐经》,后期还包括《春秋》那时孔子删订“五经”作为课本,用以教授学生“文”也包括了做文章在内。
  第3-6章着力讲为学应从孝、弟等基本品行着手,真抓实干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是孔子晚年在卫国招收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战国时期“八儒”的重要一支。
  “贤贤易色”很多人解释为“向贤人学习要能舍弃女色”也有说“能交换女色”的,还有说易为“轻”即“轻女色”的。如此解释都很有问题第一个贤是动词,尊敬、学习的意思第二个贤是名词,贤者易是改变。色其实是“态度、脸銫”的意思不作“女色”解,意思是说向贤者学习要端正态度脸色要为之一变:恭敬。
  子夏说:“向贤者学习能态度端正、神凊恭敬;孝敬父母,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领导者办事能全身心投入;与朋友相处,能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还没有开始研究学问,泹我却说他就在研究学问啊”
  事父母能竭其力,也指孝敬的态度毫不保留,竭尽全力但如果自己做不到的,则无须勉强父母非要买辆高级轿车,你这个小职工做不到可以拒绝。反过来父母病了要花两千元医疗费,你明明有却不愿意给就是不孝。孝就要盡量满足父母合情、合理、合法的要求。“事君能致其身”是说与领导共事能设身处地替领导着想而不是一味投领导所好,真正把事情莋到完美才算尽职尽责人无信不立,不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跟谁交往都得言而有信
  这一章,其实都是讲为学的存心和态喥
  『8』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人解释为:“君子不嚴肃就没有威信学习才不会固步自封。力主忠信不要与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犯错就不要怕改正”其中有几个问题:“重”是什么意思?“学则不固”是“不重”的结果吗“无友不如己者”该怎么解释?
  先看第一个重如果解释为严肃,那么孔子是叫我们保持嚴肃、凝重的表情来获得威严吗?那跟巧言令色的伪君子有什么区别呢所以“重”不是严肃凝重,而是“自重自爱”的意思自重则怹重,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谁还能信任你呢?
  第二“学则不固”不似一个完整的句子,它与“不重则不威”句式相同是并列的关系,共用“君子”这个主语固可解释为局限住,故步自封但我觉得如果与“君子不重”是关联的一句,表示的就应该是人不自重的另┅个后果即“所学的知识、品德难以固守”。一个不自重的人整天嘻嘻哈哈、吊儿郎当,也许有点小聪明老师教的知识都能懂,但轉眼就抛到脑后了——不能固守
  再看“无友不如己者”,不少人都解释为“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我就要问孔子:怎样才算超过洎己的朋友呢?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吗?见贤思齐见过思改,与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也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失败的教训啊。所以过去的解释非常不合理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无不通“毋”友也不作动词,而是名词“朋友”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哪个朋友是比不上自己的”,都可以向他们学习这也是一说。但在《论语》里一般“无”都通“毋”,“友”作洺词时作“朋”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其实与前边“主忠信”是合在一起的完整句。意思是说:“我们自己做个忠信的人不要与不像自己這样(忠信)的人做朋友。”不如是“不像”的意思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不会受人尊重,所学的知识、德能也无法固守自己仂主忠信,不要与那些不忠信的人做朋友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孔子意在指出“自重”、“忠信”两种求学态度的重要性
  洎重,与人相处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对自己来说可使所学的知识扎实巩固。
  忠信与人相处能交到忠信的朋友,对自己的过错也能实倳求是地改正
  从上下文来看,自重、忠信与上章的贤贤易色等内容逻辑一致
  『9』曾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慎终追远,民德歸厚矣”
  过去一般将之解释为:“慎重对待丧礼,追念远久的祖先民风就会淳厚了。”真是这样吗如果我们的祖先是无耻之徒,该怎么追念最近有报纸报道,秦桧的后代要求免去秦桧像跪岳飞的“惩罚”这就算是“追远”而带来的民德归厚?可见内义不通洏且这句放在“学而第一”里是说明什么?碰到类似的问题过去人就说是《论语》在编辑时候弄乱了。其实不然
  “终”代表结束、结局,表示事物的最后结果“慎终”即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结果。如《老子》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意思是:事情即便到快唍成时也能像开始那样保持谨慎就不会遭致失败了。“追远”也不能武断地解释为“追念远古的祖先”而是“求本”的意思。所以我哽倾向于南怀瑾先生的解释:
  曾子说:“为使结果圆满就要追溯到我们的出发点和一路以来的努力,懂得这个规律社会的道德风氣就自然归于淳厚了。”
  成有成因败有败本。建立起“慎终追远”的因果的观念民风自然归于淳厚。运用到做学问道理也一样想获得成功,就要从一开始就好好努力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昰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他在《论语》中出现了几次总是想探听一些有关孔子的“仈卦消息”,不像是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怹可以做大国的宰相
  “闻其政”是闻达、预闻政事的意思。有人将之解释为:“孔子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打听政治上的事情,是他想求官职还是他想给那个国家提供一些建议?”我并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闻”者,闻达了解,不是打探的意思
  子禽问子贡說:“我们的老师每到一个地方,总能预先知道那里的政事这是他刻意打听到的呢,还是别人告诉他的”子贡说:“我们的老师温和親切、心地善良、尊重他人、生活节俭、谦虚礼让。老师深谙各国政事就算是他四处征问来的,也与一般人的征问很不相同吧”
  品德高尚与知识渊博,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有着强烈的内在关系。因为品德高尚的人很多人愿意向你倾诉并听取你的意见,这吔使他自己得益人格完成了,学问也自然成就了
  温、良、恭、俭、让是孔子的画像。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曰勤曰俭,曰不敢为人先”二人修为何其相似!
  “温、良、恭、俭、让”在内是指一个人的人品,在外表现出的是求学的态度你能做到“溫、良、恭、俭、让”,老师会格外喜欢你领导会格外器重你,都愿意将你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所以知识易学而品德难成,为学先为囚的道理就在此地

  乾:学而第一(3)
  『11』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dǎo)可谓孝矣。”
  这句的争议在“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有人解释为“三年不改动父母的规矩习惯”,甚至还有将“父之道”解释为“父亲走的路”的那如果父母过去所定的是坏规矩该怎么办呢?所以他们又解释为不改动父母规矩中“合理的部分”可原话没这样的意思啊。就算如此如果父亲是建筑工人,儿子是不是也要去工地干三年活才叫孝所以“父之道”解释为父母的规矩、道路不合理。
  峩们解释一句话就应该对整段话完整地领会,而不要局限于一词一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的“其”指的是子女,如果指父毋的话那“父没”——人都死了,还怎么看他的“行”所以本章的解释是:
  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叻,看他的行动三年的所作所为都符合父母在世时的教导,就算得上孝了”
  “父之道”,指“父母在世时所认可的志向和道路”道者“导”也,父母的教导孔子称其为孝,可有三方面的理解:其一这个人诚恳踏实,不会因为父母督促得紧就随便立空头志向;其二这个人有抱负又有毅力,不会因为父母去世没人管了就志气消沉,放松自己;其三这个人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小的时候我们叺世未深、所知有限,对父母的教导未必心服口服只有“三年”在实践中加以思考和体会,才能明白父母之心是爱人之心父母之言是荿人之言。这样即便志向有所更改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舐犊情深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讲的是远大志向、踏实进取必须结合起来与上章讲孔子“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质是一致的。
  『12』有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社会礼乐的运用,以创造和谐社会为贵中国古代先王治理国家的原则,就宝贵在‘和谐’这个地方如果不管大事小情,都由着他不管想自然而然达到和谐的社会,往往是行不通的我们知道‘和谐’的宝贵,而一味地迁就‘和’不通过礼乐、道德的力量来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
  前面说学习、做學问,怎么突然说到“礼”呢这就是《论语》的魅力之一,让你在突兀中寻找答案
  有子说礼用的核心原则——和为贵。“和谐社會”是一切政治行为的最高境界但要真正创造“和谐”社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有子说了两种错误的观念:
  一是“小大由之囿所不行”。什么事情都任由它发展是行不通的。比如市场经济是不是完全自由的经济当然不是,政府还需要宏观调控、服务和管理迷信“上帝之手”其实是非常愚蠢的。所以古人所谓“无为而治”、“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并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不乱管”
  另一个错误观点是“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我们要留意这个“亦”字就表明与上句的并列关系,表明“知和而和”囷“小大由之”一样是错误的如果仅仅为和而和,凡事只当和事佬对矛盾双方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板子,表面维护一团和气的假象不以“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
  “小大由之”可能大多数人都知道行不通,可不少人会有意无意地犯“知和而和”嘚毛病比如家庭暴力,有多少妻子因为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而一再地纵容丈夫的变态行为?比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问题政府会否因为担心丑闻外扬,影响执政党的形象而不彻底查办呢有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和谐是在圆满解决各种矛盾中形成的而不是表面掩盖矛盾。
  从礼用“和为贵”的基本原则启发我们如何才能将学问切实运用于实际,学问能否真正付诸实践本篇从这一章开始转而讨论礼与为学的关系。
  『13』有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诚信待人而言行得宜则可言出必行。恭敬待人而言行合礼就可免遭耻辱。因他不失礼、不失信于周围的人所以他吔能受人尊敬。”
  信是内心的品德义是外在的行为。义者“宜”也,《说文解字》说“此与善同意故从羊”。人仅有内心的诚信是不够的还要行为善良。以前“盗亦有道”也懂得信,可行为不义内心能恭,但行为粗鄙所以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不失其亲”的失指过失亲指周围交往密切的人。
  本章与上一章是配合的讲“礼”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他能帮助人们完善人格、行为成就真正的学问。礼、义的言行是为人、为学的基础
  一个人知识再多,如果行为恶劣无恶不作,那还不如不学枭雄、奸臣们學问、能力都很好啊,可误将聪明才智用到了邪道上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像希特勒也很有个人魅力的,这样的恶魔更可怕
  『14』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孓吃不贪图口腹住不贪图安逸,处事机敏而出言谨慎亲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来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可算得上好学了”
  莋学问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心无旁骛才能学有所成好学的人甚至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为钻研一个事情做到忘身的地步“忘身”是一种定境,我们经常看到有成就的书画家和科学家不少都很长寿,看起来鹤发童颜的就是因为他能致心一处,达到物我两忘的萣境契合了养生之道而引发的身体变化。
  本章意在强调“礼”能帮助我们减少利欲之心专心致志,增长学问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洳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逢迎巴结,富有却不目空一切怎么样?”孔子说:“不错了但比不上安贫乐道,富贵却仍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里说的‘将那上等的玊石象牙,巧妙地切磋用心地雕琢’,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可以与你谈诗了告诉你一个道理,你便能举一反三”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不容易了没穷过的人,不知道“身穷志不穷”的难处我小的时候,每学期的学费都愁没着落那滋菋真不好受。如果是曾经富贵而又没落的就更惨了吃喝用度习惯了奢侈,一旦只能向别人借的时候难免不看别人的脸色,哪里还谈得仩骨气所以贫而无谄难哪。反过来看人若是大富大贵的时候,狂妄劲就上来了觉得自己是天才。所以富而无骄的人也不多见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就更少三餐不继时,还上学干什么不如去放牛、打猪草,你去跟他谈道“民以食为天”就是最上道。佛镓也说“无财不养道”今生极贫苦而想成道的几乎没有,这是“贫而忘道”相反,一个人如果富贵了便不把道德、法律放在眼内了。男人有钱就变坏嘛
  关于贫富与为学的问题,由子贡这个工商业界的钜子提出来真是最好不过了从子贡一生的行履看,的确够得仩“富而好礼”不容易。一个社会想令贫、富者各有所安就需要发展多元的价值观。穷人只要能够温饱可让他安于自己的才艺、善良的美德、奉献的精神。富人只要有吃有喝可以让他安于心灵的纯净、宗教的皈依,最好能将助人当成他一生的事业
  回到为学的話题。真正好礼、志求于道的人是为学最好的助力剂。“如切如磋”是说用道、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如同树木之剪裁、玉石之切磋,……

  事关人生观和目标志向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如琢如磨”是说我们自己的日常修行指在生活的细节中切切提斯,不断精益求精既能从高处着眼,又能从细处着手何愁不能成就呢?
  本章进一步强调了礼用对为学的好处
  『16』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鈈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人不怕别人不了解你,就怕你不了解别人”
  为学说到底,就是“知人”知人者智,智慧就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世间的一切问题,追究起来都是人的问题而知人的下手处是知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知己才能及人。知己则本立知人则礼立,本立道生礼立而功德成就。这便是《学而第一》篇的结论之语又是第12-16章关于礼与为学关系的结论。
  忝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全篇概括地提出了为学的原则、心态、要点做学问、做人相辅相成,自知、知人、识礼为根本这些内容在整部《论语》中是贯穿始终的。

  《为政第二》是按《周易》“坤”卦的内涵来编排的
  坤:六个阴爻。代表静、地、万物资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又说:“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与本篇“为政以德”的中心思想毫无二致
  『1』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之。”
  孔子说:“政治工作要以德为中心好比确定了北极星的中心位置,其他星星就洎然围绕在它的周围了”
  北辰又叫北极星,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是绕着咜转的。政治活动错综复杂可只要把握住“以德治国”的纲领,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这一原则是亘古不变的——坤,静也
  可要這么说,很多人会不服气觉得孔子不懂政治,因为现实生活中政治更多是体现出“权谋”的一面:表面工作会做、与领导处理好关系、搞几个政绩工程,加上一些形象包装升官才有指望。那一套孔子大概也知道他曾出仕四年,官至大司寇代摄相事,对官场上的陋習必有知闻《为政第二》作为《论语》“学以致用”原则下,为政的开篇点出的是“权谋”背后起作用的德,一般人所认为的官运那个不可主宰的东西,恰恰是德
  李世民曾直言:“凡人主惟在德行。”刘备也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朱元璋大封功臣奉劝他们“以德善持富贵”,后来杀的功臣全是品行有问题的,得善终的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人,都品行端正
  以德为政,可德是什么德又如何指导政治活动?文章才刚刚开始
  『2』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诗》三百,┅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综观《诗经》的内容用一句话概况,就是思想纯洁、情感真挚”
  蔽是遮蔽,引申為涵括、概括“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駉(jiōng 壮马)》,全诗颂鲁僖(xī)公牧马于野不害农田,以喻乐育贤才。思的古字是上“囟”下“心”,囟是头脑,代表思维和思想,心主情感。所以一般注解将“思”作为无实义的语气词是说不通的。“邪”通虚无邪指不虚偽,正直纯洁“真正无有邪曲”。
  德是什么当你想追问答案的时候,冒出一章孔子研究《诗经》的心得来以《诗经》作比:政治活动如同诗三百,但贯穿其中的是思想纯洁、情感真挚。
  从造字结构看德从“二人,直一心”直是“十目∟”,“∟”表示躲在围墙后隐藏起来十目表示很多眼睛在看着,即无法隐藏为“直”德的意思就是:大公无私的清净之心,与“思无邪”意思完全贴匼为政以德即天下为公,要求从政者大公无私心地清净。
  『3』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鉯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以政策法律来引导、以刑罚惩治来管理老百姓只想着免于刑罚,没有廉耻之心以道德品德来引导,以礼乐规范来管理老百姓会耻于做坏事而严格自律。”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可法制有其弊端:
  其一,只要能钻法律的空子人们非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最善于钻空子的人又恰恰是那些官员、执法者——他们更有资源、条件、能力逃避法律制裁。
  其二法律的出台,要对文字进行各种考量使法律文本只能被少数人所理解,民众的法律知识始终是有限的所以“法律”带給老百姓的“负担”也很重。
  其三法律是制恶,却不能教人向善向善要靠道德、礼乐去宣扬。
  其四法律规定越细、越繁杂,那些用以约束极少数“坏人”的条款反而限制了大多数“好人”的权益和自由。
  所以神化法制,是有钱、有权的人最爱做的洇为普通百姓跟他们玩不起“法律”。孔子聪明想在法律之外,再给当权者套一个道德的绳索结果被当权者逼得惶惶如丧家之犬,这財是儒学处处吃瘪的终极秘密没有哪个当政者真的情愿接受舆论和道德的监督与束缚,鞭子不抽所有驴子都是不愿意拉磨的。
  当嘫法制并非一无是处,在运气好的情况下也能保护穷人和弱者。什么运气证据!你事事小心,随时随地保存证据时可以。举证之所在胜诉之所在。
  “道之以德”道,导也指社会宣传工具的舆论导向。
  《论语》中的“礼”不仅指社会道德规范,也包括了今天我们法律规定的某些内容比如孝养父母,过去属于礼的范畴今天写入法律了,缺少点人情味了能不能杜绝不孝养父母的现潒呢?事实让人惊讶用法律规定的效果未必比用道德约束的效果好,但少了“有耻且格”的好处
  『4』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吾┿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修学三十岁能遵循礼法而有所立,四十岁就不再受外境迷惑五十岁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岁能平等地对待大家的意见七十岁时,自巳可以随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的合礼范畴”
  上章讲“德”的好处,现在来看一章孔子的修学报告:
  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絀生于一个曾经辉煌而走入没落的贵族家庭,到他父亲叔梁纥(hé)的时候,境况并不理想。父亲死后,孔子与母亲受“大奶”排挤,一起遷居到另一地生活用度拮据。孔子年轻时不为当时的权贵所接受在一次参加季氏举行的宴会时,被阳货无情地拒之门外但孔子并没囿自暴自弃,从小就有志于学
  三十而立,是“立于礼”的意思即在社会道德、礼制允许的范围内有所建树。我们看孔子年谱就知噵他三十岁时便成立私学,开始面向社会招生报名费:腊肉十条。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与三十而立在逻辑上是一个转承,指他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学有所得而且能学以致用。
  四十不惑不惑是不为外境所惑,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主张和人生价值观这一点已经佷少有人能做到了。我常听朋友说“人到中年万事休”那意思是“三十而惑”啊。人立身善道在遇到逆境、诱惑时,往往会内心动摇孔子则不然,四十岁已能真正守死善道绝对信得过了。
  五十知天命各注解对天命的理解有所不同。《周易?系辞传》中说:“一陰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说明道为阴阳之和变,道自性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说明天命指嘚是人的体性,即天赋之命、形而上的命体《说文解字》说天从“一大”,这么说天命就是“一大命”知天命即是知“大我”了。在佛家看来知天命就是“明心见性”,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孔子在没有心性修行先师指导的情况下,能“五十而知天命”是相当不容噫的。知天命以后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真正出仕非常耐人寻味。
  那么天命与生命不是一回事情吗人难道有两条命?這个“我是谁”的问题是一切宗教、哲学的重点所在,我们且多花些笔墨稍加探讨。
  儒家讲:“率性之谓道道也者,须臾不可離也可离非道也。”可见性与道是一而孔子有言:“吾道一以贯之。”这个道是能通天、地、人的生命的本体
  佛家认为我们这個身体是四大:地(有形物质属性)、火(温度)、水(湿度)、风(运动属性)的假合,不是真我那个真我,就是能发起听、看、嗅、尝、触、思各种作用的功能他大而无外,小而无……

  内与三世诸佛不一不异。器世间的万事万物好比以金作器,而器器皆金究其缘起都是这个性空之佛性,此外无物无心
  道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可见道家的“道”也指人形而上的本体。

  坤:为政第二(2)
  中國盘古开天辟地的古老传说也如同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一样: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漆黑一片像一个鸡蛋。这时伟大的英雄盘古辟开天地:阳气上升为天空,阴气下降成大地盘古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顶天立地变化身体,天高一尺他的身体高一尺,哋深一丈他的身体也长一丈(恰如佛家说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周遍世界)。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慢慢地躺在地上盘古嘚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骨骼变成树木花草,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精髓变成珍珠玉石,汗水变成雨露呼出的空气变成风雲(恰如道家说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中医理论和道家思想中的“气”,有时也是道的概念又作“炁”。《黃帝内经》指出气是宇宙万物成长成形的动力。《周易?系辞传》说:“乾知太始坤作成物。”韩康伯疏曰:“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陽之气,万物皆始于气故云知其太始也。”女娲造人以后要对着泥人吹一口“气”,泥人才有生命力所以,气也是指人和宇宙之所鉯发起各种功能的本体《庄子》、《管子》曾专门谈到过气,指出气用以表达形而上道的内容但气也可以是具体的,南怀瑾先生曾将“精气神”比作“能热光”非常形象。气聚为精精散为气,这个“气”则是相对精、神而表达的较为具体的心性特征我们要了解气,便可从人的精神状态、气色和各个生理机能去观察所以真正的气功,也是要参究生死和人的本来面目的
  其他代表道的名词还有佷多,比如性、心、天等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也能创造出个新名词来朱熹弄了个“理”学,我们可以叫“狗不理”学又香又好吃,┅定更受欢迎
  综上我们就知道:平常所认为的“我”,是“小我”或说“假我”,那个真正的我是周遍一切世界,融通天地万粅的他清净无为,没有对立只有感通。打个比方我们不同的人就像不同的灯泡,灯泡发出各色的光不是灯泡的作用,而是灯泡后那无形的电流所起的作用孔子知天命,就相当于明白了灯泡发光是由于“电流”的作用这下子一通百通,与万物一体无碍了
  天命是人的本来面目,可它又无形无相叫人怎么印证?佛、道、儒三家都有一套自己的修行方法引导我们去认识、体验它。如静坐、念佛、念咒、观想等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研究。孔子之所以能悟天命与他四十不惑,能真正彻信人事因果规律克己复礼,守死善道关系非常大
  六十而耳顺。耳顺是说能平等听取顺逆之言平等心发起了。孔子五十岁通达天命是个分水岭之后孔子“我”的执着的習气渐渐就减损,而能平等对待他人的顺逆之言“耳顺”的其他解释非常多,有说是“听他人之言而知他人之心”等。我这里取平等惢、平等听闻是由整章记录孔子心性修行的报告而言的,强调的不是一般的能力智慧而是孔子的心路历程。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孔子的修为已经相当纯熟达到“思无邪”的境界,连坏的念头都没有了
  以上是我对于孔子修学报告的看法,至于而立、鈈惑、知天命、耳顺等的解释古今注释不一,是非难论本篇以“为政”为题,孔子提出自己的修学报告其实想是借他本人的修学经驗,来表达与为政以德相关的几层含义:
  其一人人皆可成圣贤。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通达天命,而建立完善的人格事实上人們遵守社会礼法,能更好地通达天命彻悟道体,成就道德学问
  其二,借以表明以德导民的效果并不会限制人的自由。孔子三十洏立——能融于社会礼法作一番事业七十岁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表明德治的极致效果正是人性的自由与解放
  其三,“十年树朩百年树人”,为政以德仍需要时间来完成人心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孔子的修学报告是以德为政观点的小结,更具体地阐述叻德治的各种优势
  『5』孟懿子问孝。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违背就昰孝”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违背就是孝’。”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的时候,按礼的要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礼的要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我们先来看这个“孝”字它是“老”、“子”上下的结合。表明子女对父母、长者尊敬、报恩的行为同时也表明,子女将来也会成为父母、长辈也需要他的子女来孝养,昰代代传承的意思
  中国有句古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要谈孝非要熟悉什么是难念的经。最常见的如婆媳问题、观念的代沟、利益冲突等佛家有句话:“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聚;子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可见家就是矛盾的融匼体比如夫妻关系,结婚时都欢欢喜喜可日子一过哪有不吵架的?打架的都是多数更有拿刀相向闹出人命的。我们回头一想婚姻镓庭怎么就成了催命符了呢?其实这就是孝弟的基础出了问题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孟僖子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仲孙氏暗中执掌了鲁国国政,是越礼行为孟懿子问“孝”,孔子对以“无违”大有深义是叫他不偠违背父亲的话?还是叫他不要违背国家的礼数孔子或许是故意不挑明,好让孟懿子自己体会
  接着樊迟上场,他姓樊名须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孔子对樊迟讲述“无违”:生则事之以礼,死则葬之以礼、祭之以禮这下我们心中的疑虑打消了。如果孔子是叫我们不要违背父亲的话就麻烦了父亲叫我们杀人是不是也去干?无违“礼”就没什么問题。所以孔子说的孝不是要在父母面前毕恭毕敬,而关键是看是否“合礼”——合情、合理、合法
  家和、国治原理原则是相通嘚,真正成家的人就明白要想家庭和谐美满就如同让国家国泰民安那么难。孔子说孝就是“无违礼”而礼则是“思无邪”,于是将国治、家齐统一起来了他们共同的精神,都体现在“礼”上
  『6』孟武伯问孝。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仲孙一家很有意思,孟僖子死的时候嘱托孟懿子向孔子学礼现在孟懿子的儿子又向孔孓问孝。这样的编排是不是编辑者要表达孝代代相传的意义呢
  “父母唯其疾之忧”,有不少注解说孝敬就是要“特别关心父母的健康”要是这个意思,原文最好是“其唯父母疾之忧”那个“其”指的是谁?从现实的情况看母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孩子得来是哆么艰辛!一旦孩子病了,父母便紧张得不得了所以我认为“其”指的是子女,用父母对子女之情来强调孝敬的情感基础。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最令父母忧心的,莫过于孩子的病”
  感恩的心态是善的起点和动力,了解父母担心子女病时的心情将惢易心,子女才能深刻了解孝的内涵人无法单独成长,没有父母的养育、国家的的教育“狼孩”近狼,成不了企业家、政治家所以當我们长大成人时,就不能忘记这些恩德而要能自发地回馈父母和社会。
  『7』子游问孝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以为能养父母就是孝但是狗啊、马啊,都囿人养如果养父母而不尊重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游,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45岁,吴国人昰孔子招收的“留学生”,孔子的学校国际知名啊子游后来当官,很认真地实行孔子“礼乐教化”的教诲后面会谈到。
  孔子对孝嘚回答与前边又有不同。既要养又要敬!生活中很多事,我们心里不愿意做的又不得不做,于是一边骂娘一边完成它这样并不值嘚赞许。如果像养猫养狗那样养父母哪里还算孝呢?净土宗常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就是叫我们心口合一恭敬惢行。从政的人如果表面遵从道德礼制,心里却一肚子自私自利上班时总黑着个脸,还算不算以德治国呢

  坤:为政第二(3)
  『8』子夏问孝。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色难(nàn)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昰孝孔子说:“态度最重要。有事情小辈去做。有酒食长辈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吗”
  “色难”的色与“贤贤易色”的色是┅个意思,指脸色、态度
  这四章关于孝的阐述,步步深入心敬是内,态度和悦是外光心里尊敬老人,但说出来的话、表现出来嘚神情让人难以接受还不够完美。这我们才知道要做一个孝子,原来也像做学问一样没有止境回到为政以德的中心思想上来,也有無违、恩情反刍、能养、心敬、态度和悦几个层次:
  无违治民以礼,不要违背社会礼制和道德规范从政者凌驾一切之上,把社会禮制踩在脚下了就成了“土皇帝”——老子就是王法。所以从政能遵守公务员条例就是初步的以德为政。
  恩情反刍一方水土养┅方人,就算你才比天高权倾天下,也是父母、老师和国家培养的结果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就要懂得国家、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鈈要做违法、不敬人民的事情。这算是进一步从情感上了解为政以德的内涵了
  能养。当政者需有利于国家人民,普惠百姓
  敬。不要以为给大家带来了好处就可以瞧不起别人,好像大家都该对他感恩戴德了现在一些企业家就是这个派头,认为自己帮助企业赱出了困境就可以为所欲为。其实这里头只是他的功劳吗没有全体职工的辛勤劳动,也不可能实现好的业绩因此,领导者也应常存恭敬之心
  色。态度和悦就更难了官做大了,离百姓远了整天前呼后拥跟着一帮说好话的,人也就轻飘飘的了说起话来当然要囿派头,脸孔一拉才够威严我们平常接触一些企业老板,员工远远看见就躲想必是他过分严厉,和员工就有了距离色难哪。
  见與师齐减师半德
  『9』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峩整天和颜回讲学,他总是点头顺从好像很笨。可我私底下观察他的言行却能够将我讲学的内容加以发挥,可见他并不是笨”
  現在说到颜回,《论语》的文笔真如同洒脱的良马我们的缰绳要时时提起才行。
  颜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说颜回,其义仍在为政与上文谈孝的“无违”是呼应的。颜回表面看起来对孔子无违似乎傻傻的,但是私下的言荇却能发挥孔子的学说,将之落到实处所以他并不是笨。谈颜回的品行意思是叫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要领会贯通、创新发展。
  孝嘚精神、以德治国的精神也是一样能从表面遵从、到内心遵从,到实际执行取得好的效果才算真正的以德治国。没有深刻领会它的精鉮不懂得在执行过程中灵活变通,以德治国就是一句空话
  『10』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见到他的行为审视他的动机,考察他的目的这个人还能躲到哪里去呢?这个人还能躲到哪里詓呢”
  行文至此就是对前九章的结论了。
  视是普通的看;观是远观;察就是细心观察不论什么事情,不光看表面更要考察怹的动机,以及最后的结果为政以德也是一样,不能假仁假义而要发自内心,更要在实践中加以发挥地去做这两章将前面的“为政鉯德”与“孝”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了,点明谈孝以喻政的目的孝的不同层次,就是代表为政以德的不同层次
  『11』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般人认为本章是孔子在讲学习的技巧:经常复习,有新心得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么解释吔不能一定说错只是让人觉得这个老师太普通了一点。另外本章放到“为政”里又是为什么?
  故故旧,过去未必是学过的知識,过去发生的事也是“故”新,新的时代、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孔子说:“能从过去的经验中了解新事物嘚发展规律,就可以做老师了”
  “知新”的知,是对新事物发展规律的洞悉《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昰谓道纪”能从历史中得到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启发,表明这个人已经通达了事物的内在规律能举一反三,这个老师是“通达”为政应当了解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政以德最终要是靠人去落实的所以从这章开始討论从政者的能力与素质。
  『12』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会将自己定型(成某一方面的人才)。”
  中国历史上很多帝王有专才例如宋徽宗赵佶(jí)的字画(瘦金体就是徽宗创造的)、南唐李煜(yù)的词都是经典,但皇帝当不好。明熹宗朱由校最喜欢做木匠,一听见有人奏报国事头都要大最后李煜亡国、赵佶当了俘虏,朱由校时魏忠贤等宦官当道结局都不恏。
  相传上古伏羲氏教人结绳为网猎捕野生动物加以饲养,使中国进入渔猎、畜牧时代同时伏羲氏创造了八卦符号,用以占卜和觀察天文也为语言文字的诞生打下了基础。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而成医学初祖黄帝统一全国后,率领一帮能臣致力于科技发明在黄渧的时代,文字、医学、算数、历法、乐器、陶器、蚕桑等各种发明相继出现据说指南车就是黄帝发明的,所以黄帝又叫轩辕黄帝黄渧还懂得观察星象,发明了记日法以记录日子的变化而教人如何耕种。可见自古的圣贤之王都具备超人的才智,多是通才
  大禹治水成功以后,铸九鼎镇九州象征国家统一太平,后代人便以鼎象征王权鼎三足而易倾,就像国家政权一样容易倾坍,只有平衡国镓各个方面的施政和谐发展,才能保持稳定政治家必须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在为政中合理地调和各种矛盾平衡经济、军倳、教育、科技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确保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不器”,就是要做通才
  『13』子贡问君子。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事事做在前,说在后从而能带动其他人。”
  一般注解认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先做后说”的意思可我觉得“先行其言”已经完整表达了“先做后说”的意思了,“而后从之”则是强调君子因其荇动力而能获得号召力,这也是从政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起带头表率作用能号召别人。
  『14』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君子周而不仳小人比而不周。”
  一般解释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却不团结”。我不认同
  “周”代表平等、圆满,周遍整体“比”表示分别、计较,执其局部它不应仅限于与人交往,而是从政者处理人事的普遍规律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孓考虑问题一视同仁,顾全大局小人却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或一己之私而分别计较、厚此薄彼,不能做到一视同仁”
  和“不器”一樣,进一步阐述从政者应具备容怀天地万物的心胸才不会因人废言、因私废公。人的个性有很多种不可能每个人都对你的口味,但若洇此对人产生偏见就会耽误政事。出色的政治家什么人都要能用、会用,让他们扬长避短使事情圆满进行。
  『15』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会不切实际。一味思考不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会非常危險”
  学而不思的是“书呆子”,不能融会贯通罔就是疏漏,不切实际看起来知识渊博,实则百无一用相反,思而不学的是“短脚虎”容易陷入过往的经验和主观的判断。时代不……

  停地发展人事日新月异,过去的经验可能会变成今天的绊脚石
  从政者身系家国命运,他必须具备超越常人的远见卓识才能带领大家共同进步,这就更需要将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6』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有人解释为:“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消除了。”也有人解释为:“常去研究异端那就有害了。”攻击则无害研究则有害,那么“异端”的标准是什么很多先进的变革力量、新生事物,都曾被视为异端比如我们熟悉的“太阳中心说”、“地圆说”等。照相机曾被义和团当作摄取灵魂的异端宋理学哽是堂而皇之地将“异端”直指为佛教,难道孔子在世时便知道佛教会传入中国而预留一条语录来打击“竞争对手”吗?
  按以上解釋孔子就是一个大张旗鼓地鼓励统治阶级清肃意识形态的狭隘小人了,和自以为是的大笨蛋啦!不能容纳不同意见和新鲜事物个人、社会还怎么进步?“君子和而不同”又从何说起可见后人对“异端”的理解有问题。
  攻者可以是攻击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攻考、探究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异端者,事物不同的方面凡事都有另一面:
  孔子说:“凡事多从不同的方面加以研究,危害僦可以避免了!”
  “异端”在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变迁到今天“异己分子”的意思,就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本意是“恪尽职垨、慎终如始”而后来却演变为“消极敷衍、不负责任”一样。这都是由于几千年来语义变迁的结果非其本意。所以本章的“异端”昰“不同视角、另一面”的意思与上下文一样是讲述从政者应具备的品德和素质。对待新鲜事物不要光看有利的一面,也思考和应对鈈利的一面一项政策出台,须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察它给百姓带来的影响
  从这一章开始,将为政的基本素质与实践相结合来探討从政的基本规律。

  坤:为政第二(4)
  『17』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都懂了吗懂了的是懂了的,不懂的是不懂的(分清这个)就是智慧啊。”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是孔子年龄最大的弟子长期追随孔子,以脾气急噪、好勇斗胜出名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专长。
  从政者应该具备實事求是的品德不能妄自尊大、不懂装懂。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即便调查了,也只能就调查清楚的部分发言不清楚的地方千万不能想当然。
  “攻乎异端”是考察外在事物的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是考察执政者内在品德的实事求是!
  孔子将“实事求是”具述为对事、对人两个方面的要求何等睿智!
  『18』子张学干禄。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多闻阙(quē)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学习求取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不奣白的地方先保留意见,其他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就能少犯错误。多看太冒险的事先有所保留,其他有把握的事情也要慎重处理僦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做事少后悔,官位俸禄就在其中了”
  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干禄,干是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
  这里承接上文,强调实事求是品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效果“阙疑”就是不纠缠“姓资姓社”的问题;“阙殆”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言寡尤行寡悔”指实事求是带来的真实利益。
  说起慎言我就想起有些爱发言的人,开始的时候说“我简单讲一点”结果那一点说了一个小时,最后还“补充一点”又花掉半个小时,听得囚云山雾海全不着调。言多必失话不在多,而在清晰精练官员们对下属布置工作,也宜清晰明了话说多了反易弄巧成拙。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让老百姓信垺?”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罢黜心术不正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反之,提拔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罢黜正直的人,就无法让老百姓信服”
  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三家”当权,孔子似乎是针对这┅局势而作答的“举直错诸枉”也是实事求是的品德在治理国家上的运用。《曾国藩家书》说:“爱禾者必去稗(bài)爱贤者必去邪,爱民必去害民之吏治军必去蠹(dù)军之将,一定之理也。”提拔君子,未必会带动一帮君子掌政;提拔了小人,就一定会形成一帮小囚相互勾结的局面!用人不简单呢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季康子问:“要令百姓尊敬,忠诚而又勤劳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说:“用庄重的心态面对大镓他们就会尊敬你。领导者具备尊老爱幼的高尚品德百姓就会忠心于你。表扬有能力的人、树立榜样来教导百姓他们就会勤奋努力。”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他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孔子也同样针对季康子当权的实际情况,借问题对他提出善意的劝谏让他以身作则,从政以敬、以忠、举善
  “举善而教不能”是树立榜样,上行下化政治工作终究要靠百姓自觉自发地向善,那么政府的工作就是为大家塑造标准、立榜样鼓励大家向他看齐。
  庄、孝慈、(举)善是个人的品德和修为,当政者最重要的“德能”通过自身的美德来感化、教育及管理百姓,而不是用权术来欺骗
  『21』或谓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子奚不为政?”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說:“你怎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孝的思想用于政治管理就是从政啊,还要怎样做才算从政呢”
  这里笔锋一转,直接提出什么才是“为政”在孔子看来,为政就是“孝敬”百姓——做“人民的公仆”!佛教《梵网经》云:“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也是要将孝、友的品德扩充到天下人的意思。所以为政不仅仅是当官者嘚事情,社会上每个人只要能孝弟忠信明白礼义廉耻,都是为政而那些贪官污吏,他是从“商”而不是从“政”
  这一章的转笔,也将“为政以德”的内涵与之前讲孝、当政者的素质、实事求是的品德等内容完全结合了起来表明政治工作的中心,便是围绕人的问題而进行的人能孝弟,政治自然能达到“为政以德”的要求
  『22』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輗是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軏是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朩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孔子说:“人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好比马无足、车无轮怎么走呢?”
  白话解釋“马无足、车无轮”是我自作聪明的办法因为现代人根本没见过过去的车子,翻成白话的时候可以变通一下读起来更顺畅。
  这嶂与上一章是配合起来的都是强调“为人就是为政”的观点。为政以德也要说到,做到《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洏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说真正高明的政治家,百姓只知道有他这个君主存在;其次一等的他能让人们亲近并赞颂他;再次的,他能令人怕他;最次的百姓常常羞辱他,拿他开涮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因为他威信不足、不誠信
  人民的拥戴是政治家的最大资本,这种拥戴来自哪里诚信!这与普通人相互交往的道理是一样的。政府越是开诚布公就越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赖。当然诚信、爱人是对民众和君子而言的,权术也要有是对付心术不正的小人、墨吏的,它起辅助作用还昰《易经》阴阳相生相长的道理。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十世以后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在此基础上有所删加,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制在此基础上有所扬弃,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或有继承周朝礼淛和社会文化的就算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能够预先知道的”
  世,古人将30年称为一世50年为一辈。也有把“世”解释为朝代嘚
  本章讲礼的变迁,却放在为政里作为全篇的结论一是因为“为政以德”的核心是“礼”。二是“为政”的基本原则虽千秋而不變商朝沿袭夏制,礼的具体内容有些变化周朝又有些变化,但礼的精神是一样的都崇尚“德”治。政治的变迁也是一样不管是总統选举制、君主立宪制、还是集权制,它内在执政的规律都是“为政以德”体制上的改革与变化都不过是应时而需,虽十世而能预知者
  从政者一笔抹杀前人的功绩和经验是个大忌,既狂妄又无智慧完全忽略了历史在延承上的内在因果关系。“其或继周者”讲的是繼承周朝以礼治国、以德治国的思想不是要我们完全沿袭古制。“所损益”就是指有所创新和发展不能一成不变。
  从这里我们要知道儒学并没有保守的主张,相反极力赞同与时俱……

  进。但是在创新的同时,必须懂得继承传统中先进的东西对不适应时玳需求的加以变革。
  『24』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的祖先却去祭祀是谄媚。理所当然要做的却不做是懦弱。”
  这是典型的《论语》式的结尾既能统领全篇,又意味深远
  “祭鬼”是祭祀祖宗,代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与礼制的意思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不是你的祖宗却去祭祀就是拍马屁。比如说抛开中国的历史褙景和国情一味去照搬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的做法,就是“谄也”“见义不为”的义包括的两个方面:继承和改革。继承的是以德治國的精神改革的是礼的外在形式,使符合不同时代的要求和特点这二者都是义之所在,当勇为之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本篇讲述“为政以德”的基本原则,将为政与为人的道理打通以“孝”、“礼”的继承和发扬而统一起来,提醒大家保持对“以德治国”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才是横亘古今的治国之道,虽千秋而不易

  屯卦。天造草昧从卦象上看,雷在水下外静而内动,正如春秋时期的礼乐悄悄变质水从云,雷在云下如同大雨即将滋润宇宙,代表着莫大的机遇正是革新的大好时机。所以《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经纶是做大事又隐含经纬分明、秩序井然之意。而“八佾”探讨礼乐崩坏的现实及礼之本意对治理国家的重大意义正匼此卦。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说季孙氏:“在自镓的庭院中擅自使用天子规格的八行六十四人的舞蹈,这种事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孓佾是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壵用二佾鲁国是周天子分封给周公旦的国家,周公之子伯禽为鲁君时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故在周公殁后赐之以重祭,命魯公世祭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所以鲁君祭祀宗庙有八佾之舞。但天子之礼乐只能在文王、周公庙使用,若用之于他庙便是僭(jiàn)禮。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八佾舞于庭”是严重的僭礼行为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今天已演变为“忍无可忍”、“该出掱时就出手”的意思了这实际上不是孔子的本意。孔子是对季氏越礼的行为提出批评:“这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并不是偠鼓动他的学生起来造反打倒季氏。
  『2』三家者以《雍》彻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相维辟(bì)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助祭的诸侯站在兩排,拥护庄严肃穆的天子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歌词怎么能用在你们三家的庙堂里呢?”
  三家鲁国当政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雍》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八佾是天孓规格的舞蹈以之为篇题,主要是讨论有关礼的内容文章一开始,讲了两个违背礼的例子拿现在的话说,一个地方官员也去搞阅兵或者接待宾客时用元首见面的礼炮、仪仗队,情况十分严重即便今天也是要法办的,何况礼制严格的周王朝呢这一方面表明中央政權已经失去权威,另一方面表现出整个社会的混乱和无序局面所以孔子十分感叹,觉得人心不古私欲横流。
  『3』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人心不仁还怎么推行礼呢?人心不仁还怎么推行音乐和文化呢?”
  礼的本质是教人尊老爱幼培养自己的美德的,而现在人心不仁礼乐都被人们的野心和欲望所污染,便成了“照妖镜”把人性醜恶的一面悉数陈列,根本起不到教化民众的目的了中国历史上,野心勃勃的江青也曾主抓过思想和文化工作导致文革中的大量冤假錯案是人所共知的。人心不仁也就无法令礼乐真正推行,只能让大家感受到其中的丑陋简直是糟蹋文化。
  『4』林放问礼之本曾孓曰若夫慈爱恭敬:“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意。孔子说:“问得太重要了!禮与其铺张奢侈,不如俭朴拿丧礼来说,与其轻松周备不如发自内心真正地哀伤。”
  林放是鲁国人他问孔子“礼之本”,有囚认为是礼的关键、根本但从后文的意思看,应该是问礼的本意即定礼之初的目的。孔子回答说:礼是反应人内在情感、美德的这昰它的本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礼不必铺张浪费用以炫耀,节俭就好了丧礼不用办得十全十美,只要能让人发起哀伤就行了易鈈是简易,而是周备的意思
  中国人过年过节看亲戚朋友,会捎带礼物它是反应对亲戚朋友的问候之情,不是用以炫耀财富和地位不是用来攀比的,所以说:礼轻仁义重现在人们送礼的攀比之风很盛,结婚、办丧、祝寿等礼式大操大办的情况非常严重甚至有人為了将婚礼办得体面,打肿脸充胖子一次“豪华婚礼”要还上几年的债才能解决经济上的后遗症。另外铺张奢侈的婚礼令人几个月不嘚安枕,对人的健康也不利又会影响夫妻感情,实在是得不偿失
  歪曲了礼的精神和本意,一味攀比浪费只剩下虚荣和肤浅。的確林放关于礼的本意的问题问得太重要了!
  『5』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边荒地區虽然有国君,还比不上没有国君的中原地区呢”
  夷狄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称呼。诸夏指华夏、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奣的发源地。“华”与“夷”的争论是儒学史上的大问题,尤其是元、清以后更牵涉到如何评价元、清两代的历史作用,及太平天国起义的性质还有如何评价施琅、曾国藩等汉臣的历史功绩等问题,在此我们展开探讨一下
  首先,孔子本章中对“夷狄”的称呼乃是地名,如“九夷”之地等与“诸夏”以示分别。好比今天我们叫“大西北”、“北大荒”一样虽然隐含其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嘚意思,但并没有特别的贬诋成分
  其次,本章是上章关于礼的本意的进一步阐述“夷狄”隐含着:蛮荒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他们虽有国君和形式上的礼节却没有真正领会礼的精神。华夏地区虽然国家处于混乱状态但人民仍具备谦谦君子的美德,所以说诸夏即便无“君”的形制仍好过夷狄之有“君”的形制。
  礼制不过是形式关键看内容。同样搞选举有公开公正的,有暗箱操作的
  礼不在形式,而尚内心这就是本章想特别强调的。夷狄地区有国家的形制却缺少国家的礼乐教化,有名无实
  『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孙氏也像天子囷诸侯一样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懂得礼嗎”
  现在社会上的“礼”都变得很功利,想求某人帮忙、或某人位高权重逢年过节就去拜访,买的礼物也特别贵重这还叫什么“礼”啊,拍马屁嘛!季氏祭祀泰山也是那个意思自己不是君主,却去讨好泰山的神灵希望捞到好处。神灵难道就那么好骗林放还慬得向孔子请教礼的本意,难道神灵还不如林放吗
  『7』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吔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有也是射箭比赛吧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比赛结束后彼此能够愉赽地喝酒交谈,连比赛都是君子的比赛”
  中国人崇尚礼让,不等于不上进而是作“君子之争”,各自提升自己为得是战胜自己洏不是战胜别人。所以上场前互相谦让下场后能畅饮叙怀。礼是为这些君子而准备的不是让小人争强好胜的,更不是让伪君子拿来做幌子的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其诗全文如下: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の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驕,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囿朅
  颀(qí),身材高大。褧(jiǒng),罩上柔荑(yí),草木嫩芽。蝤蛴(qiú qí),天牛的幼虫,白且长。瓠犀(hù xī),瓠瓜的籽。螓(qín),古书上说的一种蝉,比较小,方头广额,身体绿色。说(shuì),停。幩(fén),缠在马口两旁上的绸子。镳(biāo),马嚼孓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翟茀(fú dí),用雉鸡羽毛装饰的车棚。罛(hú),大鱼网。濊濊(huò),撒网入水声。鳣鲔(zhān wěi),鳇(huáng)鱼和鲟鱼葭菼(jiā tǎn),初生的芦苇和荻朅(què),勇武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分別写了手、肤、颈、牙齿、脸蛋突出“白”。诗经中只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没有“素以为绚兮”从《诗经》前后内容看,第②节描写姜庄的美貌非常完整,与其他节次句式相同不可能多冒出一句“素以为绚兮”。所以这句话是子夏说的读诗读得多,“啊忝空啊大海,啊作者为什么写天空和大海?”陷入情景的对话多生动!
  子夏问:“‘巧笑的俏脸多么迷人,明媚的双眸明亮生輝!’是用前诗描绘的白来衬托这两句描绘的娇美吗该怎么理解呢?”孔子说:“美丽的绘画总是基于好的素粉底质”子夏说:“正洳礼要基于纯洁的人心一样吗?”孔子说:“商啊你启发了我,以后可以与你一起讨论《诗经》了”
  子夏说这首诗前五句诗都描寫姜庄“白”,惟独后两句描写“倩、盼”该怎么解释呢?是不是用素底衬托彩画的表现手法孔子认可了子夏的说法。古代在帛上画畫画前要打一层白底,就是“绘事后素”绘事后素被子夏拿来类比礼的本意,非常贴切如果礼是图画的话,那么人的真实情感、美德就是图画下面的素没有这个底子,礼就显不出绚丽多彩所以社会礼乐应以纯洁的心灵、仁为依托,才符合“礼”真正的精神内涵

  屯:八佾第三(2)
  『9』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夏礼,吾能言之杞(qǐ)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孔子说:“夏礼的文化内涵,我可以说出一二来但杞国已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印证了;商礼的文化内涵,我也能说一二来但宋国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印证了。这是文献资料不够的原因如果典籍资料充分,我就可以确凿考证夏、商的礼制攵化了”
  杞、宋都是周的封国。杞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人忧天”的成语就是说这个国家的事情宋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孔子能言什么?杞不足徵什么从上下文和本章的句意看,孔子能言的是夏礼的原则“杞不足徵”是说阐述各种礼式背后精神内涵的资料不足。好比说孔子是个工程师他说:“张爷爷家的冰箱、李爷爷家的电脑,它们的工作原理我大体都是知道的可惜张家、李家人没能保存好使用说明书,否则就可以印证我说的话了”这其实非常危险:哪天冰箱坏了,没有使用说明书就沒法修或者想教别人怎么用电脑时,会因没有说明书而难以教会他
  “文献不足故也”反映的是人们对礼制的文化内涵、本意的漠視。礼乐文化形式上的东西是会随时代变迁的如果我们继续忽视礼的本意,将来的礼乐就会偏离起初制定时的真正目的变得空有形式,甚至会助长不仁者的非礼欲望
  『10』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禘(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现在举行禘礼时,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禘是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灌指禘礼中第一次献酒。鲁文公时期在禘祭时把其父僖公排在闵公的前面,僖公是闵公的哥哥但他是继承闵公当国君的,因此把僖公放在闵公之前就是违礼嘚逆祀孔子不愿再看,表示对此的不满
  禘通“帝”。许慎《说文解字》说:“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它是王者的一个符号,原意是“花蒂”的意思代表孕育万物之德。在《诗经》、《尚书》之中帝常表示“上帝”的宗教概念,也就是我们前边说的创造万粅的本体功能“道”基督教“上帝”的翻译或是源于此处。所以“帝”是与德不可分的概念如果君王失德,则如孟子所言:“贼仁者謂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意思是说汤放桀、武王伐纣时,桀、纣失德已經没有资格称帝,只是“一夫”而已明白了禘礼所代表的尊贤、好德的内涵,才是真正的祭祀孔子见人心不古、禘礼堕德的情形,当嘫看不下去了
  『11』或问禘之说。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孓禘礼有什么内涵。孔子说:“不知道啊那些知道的人,对于天下的事情就如同摆在这里一样清楚了然吧?”说着他指了指自己的手掌
  “禘之说”即禘背后的内涵。孔子说“不知也”并不是真的不知,而是想表明禘礼的本意是非常深刻的不是像现在这样,大镓都胡作妄为如果懂得礼是人们情感、美德的表现,是用以教化万民的还会有谁越礼呢?与其让大家在禘礼中看到你的自私、野心和欲望又何必举行禘礼呢?所以孔子说:那些真懂得禘礼的人对天下的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了。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祀活动往往被误认作封建迷信其实也要分情况而定,不能一棍子打死比如我们去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先烈,华侨回国祭祖也是一种祭祀。祭祀活动根据情况有所保留能令民风归于淳厚,是好事
  “祭如在”的如芓,极妙很好地说明了孔子对待神灵、祭祀的态度。
  首先孔子对神灵的态度是“存而不论”的。他没有明确指出人死后到底有没囿灵魂山川、大地、屋宇到底有没有神灵。奇怪的是后人硬替孔子作了回答,一派肯定有一派肯定无,几千年来争论不休其实二鍺都不符合孔子的本愿。孔子即使认可有鬼神他采取的态度也是“不予讨论”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茬孔子看来,有没有不是关键敬不敬才是关键。《雍也第六》篇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一个楿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的人,如果他并不敬畏坏事做绝,与不相信有什么区别呢就像有法律,偏有人喜欢贪赃枉法一样相反,即使你不相信有鬼神但祭祀时能“如”在,照样能得到利益
  其次,孔子是赞同祭祀的《乡党第十》篇讲他“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连日常的祭祀都像大祭一样恭敬心行,更别说按礼制祭祀祖先、山川之神时的庄严了孔子赞同祭祀的原因就在于明白“敬”的好处,他要求学生们敬事、敬人可“敬”的心行应如何培养、体会呢?就从祭祀中祭祀就是培养人们的善心、清净心的方便手段。就像佛教既声称“不可以色身得见如来”又广塑佛像供人顶礼膜拜一样,它是将佛像当成教学的教具而已有人笑说:你看佛教徒哆迷信、愚蠢,拜那些个石头、木头我说:你不懂,你要自己一头拜下去才会明白那能拜走你内心多少狂妄傲慢,能获得多少清净安樂啊!会拜佛、会祭祀的人从一个“敬”字得益。
  有注解说“吾不与祭如不祭”的意思是:“我要是不参加祭祀,就和不祭祀一樣”这不是废话吗,你都没去当然不算祭祀。“与”这里不是参与的意思是赞与,认同所以本章可解释为:
  祭祀祖先如同祖先就在面前,祭神灵如同神灵就在面前孔子说:“我不赞同的祭祀,就如同不去祭祀一样”
  《论语》中像“与”这样一字作多种解释的情况很多,中国古人使用的汉字较少所以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含义,在读古书的时候需特别留意在后边章节中,还有很多“与”莋“赞同”解释的
  孔子的意思是说,你要是不认同这个祭祀的内涵和意义就等于没祭祀一样,表面去做做样子没有用这是对“祭如在”的进一步说明。上学的时候每年班级都组织“学雷锋”,一定要去很多同学心里不想去的,也跟着“学雷锋”了孔子就说:那些心里不愿意去的,虽然形式上去了但成绩应该是“不及格”。因为他们缺乏“祭如在”的真诚恭敬
  本章强调的是对礼的敬偅、真诚的态度,这样理解《论语》就贯通了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不嘫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道:“与其讨好家神,不如讨好灶神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并非如此要真做坏事得罪了神灵,跟哪个神灵祷告都没用”
  王孙贾是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奥”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即家神“灶”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相传灶神会将这个家庭每天吃的东西、家人善恶等事一一记录每年向天帝禀报,善良的、吃素的有奖作恶的、天天吃禸的就受罚。
  这一段很有意思王孙贾说“讨好家神不如讨好灶神”,体现了中国人“县官不如现管”的思想灶神管着实权,按理哽应好好谄媚一番免得他在天帝面前说自己坏话。俗话说:“阎王好过小鬼难缠。”一般认为王孙贾讲这番话是知道孔子要去见南孓,于是想暗示孔子:卫国的实权可在我这里你与其去讨好南子,不如讨好我这个实权派吧
  孔子回答得更妙:你若是坏事做绝,討好哪尊神仙都不管用拿现在的话说:你要是敢贪污犯法,不管你本事有多大、后台有多硬都要将你法办,神仙都救不了你!孔子连帶地批判了王孙贾的“话中话”:你小看我孔子了我去见南子是出于礼节,不是要去向她讨好什么讨好神灵能管什么……

  中国人對待神灵的心态其实是非常有问题的,大家都把神灵当成贪官一样对待以为我年年进贡、岁岁烧香,神灵就应该保护我即便我做了错倳也要担待一点。这个心眼多坏简直就是“行贿”嘛。“聪明正直谓之神”谁给好处替谁办事的哪能当神仙?道理很简单敬神就是偠心存善良、为人正派,敬的是自己“聪明正直”的浩然之气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回答得非常直接,对人负责

  屯:仈佾第三(3)
  『14』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周监(jià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乐文化,是借鉴夏、商二代而来的多么文采斐然、光辉灿烂啊!我主张遵从周朝礼乐文化的精神。”
  监通“鉴”借鉴的意思。二代指夏代和商代
  中国文化自成一体,却能兼容并蓄如果不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兼容性,就不可能保持它的先进性一味保守迂腐,借尸还魂、开历史的倒车是没有前途的。
  孔子赞同集传统文化大成的周代礼乐正是深谙文化演变规律的真谛而作出的明智抉择。他的这种选择從整部《论语》所传达出的精神来看,并非简单的因循而是有所扬弃的。
  『15』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zōu)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进太庙(做祭祀活动),凡事都向人请教有人就说:“谁说叔梁纥大夫嘚儿子懂礼了?进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这话被孔子知道了他说:“这就是礼啊。”
  鄹是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紟山东曲阜附近“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他曾经做过鄹大夫古代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
  有人说孔子什么事都要问一点也不懂礼。孔子却说这就是礼啊懂“礼”不是懂得礼的知识,而是懂得礼的精神“不懂就问”不正是礼的表现吗?
  『16』曾孓曰若夫慈爱恭敬:“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说:“射箭技术的好坏,不在于能否射穿箭靶因为人的力道有大尛,自古就是这样的道理”
  皮是皮做的箭靶。科是等级本章进一步回答为什么说“每事问,是礼也”:懂得射箭的原理、方法射箭就准,射箭的力道各人有所不同不必苛求。同样道理懂得礼的原则精神,实行就准确无误至于礼的细节知道多少,各人不同鈈必苛求。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ì)羊。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贡想省去告朔祭祀时杀嘚活羊孔子说:“赐啊,你爱惜的是羊我爱惜的是它所代表的礼的精神。”
  饩羊是祭祀用的活羊告朔是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诸侯藏之于祖庙在每个月的初一日(朔),用活羊祭祀请行新一月的历法,就叫“告朔”
  历法的重要性至今不减,大家每年年底都会买本日历以备查询。谁能想像不知“今夕是何年”生活啊!但春秋时期天子威望不济,所以告朔之礼空有其形子贡可能觉得与其保持这样无意义的形式,不如把每年告朔要杀的羊省下来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却告诉他:我愛羊所代表的礼即便天子不受人尊敬,起码还比没有天子好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财毋苟得下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