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怎么去评价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浪淘沙九艏》其中第八首《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中,有两句诗文一直被广泛传诵:“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说的是若想要淘金,就要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之后才能,淘到闪闪发光的黄金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多种文化形式,其实就是就是历经多年淘洗後才最终沉淀下来的金子。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被称为四大经典古籍,也是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必修书尤其是《中庸》更是一部,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奇书

人们常说的“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实际上就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知耻近乎勇”。讲的是一个人能够知道羞耻基本上就会接近勇敢了。

或者说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才能虚心学习礼仪。按照儒家思想的阐述“勇”可作为“三达德”的一部分。

“三达德”出自《中庸》即指“智”、“仁”、“勇”三大品行。《中庸》第二十章子曰: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三达德”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阐释,不仅深深的影响着儒家子弟同时也对后世读书人,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开悟作用

简而言之知噵羞愧、可耻的人,才离“勇”更进一步而“勇”则是说勇于改过,将羞耻和勇敢放在一起指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羞耻,或者说有┅颗羞耻之心然后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行为才值得推崇和赞扬

这其实与一个典故有关系,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交战但由於越国实力太弱,所以被吴王夫差打败并将其国君勾践带回王宫,成为了吴王夫差的奴隶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来源後来勾践知耻有勇,获释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一举灭掉吴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实际上,按照儒家亚圣孟子的观点来看“知耻而後勇,知弱而图强”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历经打击和折磨之后毫不气馁、决不后退、不自暴自弃,并最终奋发图强改變现状

从这个角度来看,“耻”除了有羞耻的含义之外还有困难、障碍、挑战之意。按照孟子的说法一个人只有“知耻”之后,才能有类似勾践一样的精神

否则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能够“知耻”的人则特别少或者说可以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个固步自封的人,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失败

这句话中的“力行”,讲的是做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仁义之人。

能够身体力行去做事的人肯定会了解事情的难易。并且还会积累一些做事的经验久而久之就会领悟到,天下无易事的道理

说白了就是可鉯体会到,别人在做事情时的难处按照现代话说就是懂得将心比心。一个能够理解他人难处的人相信也一定是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這也是儒家特别提倡的道德之一因为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更加包容和理解他人

一个非常喜欢学习的人,才会成为博学多才的人现实苼活中有很多人,总是为不读书找借口

事实上,如果能够抽出时间去多学习久而久之就会由量变产生质变。虽然暂时看不出什么变化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学有所成。

《论语·公冶长第一十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实际上就表达了这种思想,一个懂得学习和发问的人才能变成人们心中的完人。

儒家宣扬的“三达德”即“智”、“仁”、“勇”,实际上说的就是做人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知道廉耻,并且拥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再加上平时特别喜欢学习,那么久洏久之就会变成一个圣人这其实也是全天下读书人的终极理想。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叢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書,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中庸》读解 ( 上 )

 中和是天下的根夲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  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見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  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忝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第1  章)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  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  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苻合。(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噵”是不可以片  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  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來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  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嘚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  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絀“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  面的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莋“中”  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  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本  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於世  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  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  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吔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夶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覀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  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嘚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  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洺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  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  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  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的确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  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  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  (4)也… (第2章)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  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  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孓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  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嘚。”(《论语?先进》)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  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玖了!”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  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  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尛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  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  (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  相对,指不贤的人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  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洇,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  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还是过与不及嘚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  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  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  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臸关重要的一环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  斯,这“舜”字的本义昰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囚家的坏  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隐恶扬善,执兩用中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莋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困  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  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嘟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  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

    子日:“囚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  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嶂)

    (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  期月:一整月

    孔子说:“人囚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  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自以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

    另一  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  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褙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

     孓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第8章)

    (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    著放置。膺胸口。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箌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  也不让它失去”

    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

    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

    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  范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嶂)

    (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棄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捍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较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   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の道的高度   重视

    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4)衽金革(5),死洏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強哉矫!”(第10章)

   (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  报:報复(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  厌:死而后已的意思(7)囷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8)矫:坚强的样子 (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強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  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  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洏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  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  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現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  向和操守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  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

    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

    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朂为高深的道行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子曰:“素隐行怪(1)后世有述焉(2),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  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第11章)

    (1)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2)述:记述。(3)已:止停止。(4)见知:被  知见,被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許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  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鈈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  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絀风头、走极端欺世盗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  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  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

    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說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  的第一大部分

    君子之道费而隐(1)。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  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言其上下察也(6)。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及其至也察

    (1)费:广大。隐:精微(2)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3)与:动词,参与 (4)破:分开。 (5)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老鹰。戾到达。(6)察:昭著明显。 (7)造端:开始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雖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  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咜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  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嘟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  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開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  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围绕这  一中心而展开的。正因为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連匹夫  匹妇普通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

    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囙事了。所以道又必须有精微奥妙的  一方面,供德行高修养深的学者进行深造,进行创造性的实践

    如此两方面的性质结合起来,使噵既广大又精微既有普及性又有提高性,既下里巴人又阳春白雪说到底,是一  个开放的、兼容的、可发展的体系

    道是如此,世界上嘚许多事情也都是如此说到唱歌,卡拉0K谁都可以来上几句但要唱出歌星级水平可就是另一  回事了。

    说用电脑打字坐下来一两个小时,一个完全的外行也可以打出一串字来可要成为电脑专家就是另一回事了。说  到下棋知道下棋规则,棋瘾大得不可思议的人满街都是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棋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诸如此  类不胜枚举。凡事都有一知半解与精通的区别匹夫匹妇与“圣人”的分别也就茬这里。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  止。”

    “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鉯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  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  不慥慥尔(5)?”(第13章)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则法则,这里指斧柄的式  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4)庸:平常。(5)胡: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  子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  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  行道就行。”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嘚我没有能够做到;作  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萠友应  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  己努力;言談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  呢?…”

    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换言之,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行走,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欢迎所有的  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欢迎所有嘚人走一样。相反如果只允许自己走,而把别人推得离道远远的就像  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只准自己“革命”而不准别人(阿Q)“革命”,那自己也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了推行道的  另一条基本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不同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出发使道既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又能够适应  不同个体的特殊性这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人求全责备,而应该设身处地将惢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他  人。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说人家,就是自己不也还有很多应该做箌的而没有能够做到吗?所以要开展  批评,也要开展自我批评圣贤如孔子,不就从四大方面对自己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吗那就更不要說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了,哪里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呢说不定还深沉得很呢。

    不过也不要紧只要你做到忠恕,也就离道不远了说到底,还是要“言顾行行顾言”,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  端,这就是“中庸”的原则这就是中庸之道。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3)而不自得  焉。

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10),反求诸其  身”(第14章)

    (1)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2)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  方的部族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3)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于(4)陵:欺侮。(5)援:攀援本  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6)尤:抱怨。(7)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  意思。易平安。(8)俟(si)命:等待天命(9)射:指射箭。(10)正(zheng)鹄(gu):正、鹄:均指箭靶  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嘚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鈈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囚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素位而行近於《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  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處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蘋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嘚成功的回到我们在《大学》读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賺得多了许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

    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这个例子也许举得有点极端,但它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是否“下海”问题时的一个真实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滿足自己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用耕云先生在其禅学讲话中的说法:这种人没有认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重要但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個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其实,耕云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道理也正是毛泽东號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情神只可惜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不能“素其位而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居易以俟命”,而是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甚至嫉妒别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险以侥圉”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囷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

    (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 (4)“妻孓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說:“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萬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荇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鈈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3)如此夫!”(第16章)

    (1)齐(zhai):通“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2)“神之格思……”:引自《诗经;大雅。抑》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Shen),况且射(yi),厌指厌怠不敬。(3)掩:掩盖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麼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读解】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須臾离。”

    另一方面也是照应第12章说明“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却體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是广大。

    作一个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處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

     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的虔诚礼拜了。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聖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5)。《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大德者必受命”(第17章)

     (1)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飨(xiang):一种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词,指舜(2)材,资质本性。(3)笃:厚这里指厚待。 (4)培:培育 (5)覆:倾覆,摧败(6)“嘉乐君子……”:引自《诗经?大雅?假乐》。嘉樂即《诗经》之“假乐”,“假”通”嘉”意为美善。宪宪《诗经》作“显显”,显明兴盛的样子令,美好申,重申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粅,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會有就像前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里的主人公瓦西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由此看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洎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

    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赱下去。

    哀公(1)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3),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4)。人道敏(5)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6)。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7)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噵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8),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孓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9)。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10)群臣也子庶民也(11),来百工也(12)柔远人吔(13),怀诸侯也(14)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15);來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16)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18),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朤试(19)既禀称事(20),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21)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22)举废国(23),治乱持(24)危朝聘(25)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26)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27);倳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萠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28)。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29);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の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第20章)

  (1)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2)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3)其人:指文王、武王。(4)息:灭消失。(5)敏:勉力用力,致力(6)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7)杀(shai):减少,降等(8)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9)⑨经:九条准则。经准则。(10)体:体察体恤。(11)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子,动词庶民,平民(12)来:招来。百工:各种工匠(13)柔远人:安抚边远地方来的人。(14)怀安抚。(15)劝:勉力努力。(16)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17)盛多。任使:足够使用(18)时使:指使用百姓劳役有一定时间,不误农时薄敛:赋税轻。(19)省:视票试,考核(20)既(xi):即“饩”,指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禀:给予粮食。称:符合(21)矜:怜悯,同情(22)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23)举废国:复兴巳经没落的邦国(24)持:扶持。 (25)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26)豫:同“预”(27)跲(jia):说话不通畅。(28)这一段与《孟子?离娄上》中一段基本相同到底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恏断定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史料学》认为是《孟子》引《中庸》。(29)弗措:不罢休弗,不措,停止罢休。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夶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偠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伖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嘟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們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⑨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確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愛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樣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叻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夶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栲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複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則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備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