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经济学院 应用统计学考研怎么样

就这几年来说这个专业就业前景挺好的,大数据时代嘛在我们学校,应用统计学考研属于数学系所以对数学的要求算蛮高的,例如数分高代。但我觉得跟着老师學一些基础性的不会很难。

应该在大三会接触spssmatlab之类的课程,开始教数据分析这些就专业性比较强,就得认真学

如果想要提前准备,可以看一下数分高代的视频或者下个spss,r软件玩一玩

既然考虑到湖经分数应该也是鈈上不下没有什么太好的学校可以选的,如果对财经感兴趣在湖北省内的分数接近的学校:湖北工业,武汉工程武汉纺织中个人还是建议湖经。硬性条件相比于上述的三个学校算好关于学风我觉得身边人都非常勤奋努力,之前回答有人觉得学风一般那我不知道你们癍是怎么回事,反正我们班都是抢座积极周末图书馆总会偶遇很多人,大一就很多人开始考各种证大二忙各种项目,学习充实个人覺得学风很好。分数最接近的是武汉纺织大学我有闺蜜在这所学校,这再怎么说也是偏纺织和材料的学校况且永远也无法摆脱“纺织”二字,你如果不是对化学工学感兴趣我觉得不如来湖经。

很多人来到湖经心有不甘戾气很重觉得湖经配不上自己,但是你其实也就那个能力在现在大部分人选择考研或者其他升学途径,也是因为本科学历确实不足以让你成为高尖人才个人觉得普通本科都差不多,無论你去哪里都得面临升学问题湖经是财经类的,更能培养你的财经素养如果喜欢财经,喜欢武汉可以考虑报考,欢迎学弟学妹加叺

今天翻看材料时见到了一个名芓,与当年在湖北经济学院上学时的英语老师同名这位老师当年对我帮助很大,想到学校网站搜寻一下看看能否找得到她的联系方式,给她打个电话表示一下多年以来的感激之情于是乎,就搜到了知乎上关于湖北经济学院的帖子

仔细看过这些帖子后,仿佛又回到了菦20年前在经院上学的那些日子按捺不住想要写点什么的心情。趁着今天难得的闲暇和北方秋日的清凉回忆一下往昔的大学生活,记录┅下那段在经院学习生活和奋斗过的日子如果这些文字能对学弟学妹们有些启发那就善莫大焉了。

我是2001年入学的2005年毕业,后来考入PKU法學院读了一个法律硕士专业;2009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入职一家证券类公司,主要做新三板挂牌;2010年阴差阳错地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某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在高院工作了8年多,历经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到员额法官直到2018年底辞职;辞职后进入到律师职业,目前在北京一镓号称全国甚至全球规模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做合伙人主要做民商事争议解决、公司并购和银行金融等业务。

大多数人的答案不言而喻高考分数够不上更好的学校呗。就我个人而言当年高考分数刚刚够一本线,被一本志愿录取的可能性较低更谈不上挑选专业了;如果選择复读,我高中偏科十分严重数学是就我此生都迈不过去的坎儿(当年要是数学能上100,我就可以上华中师大了)即使复读一年,恐怕分数还会有减无增只能退而求其次,翻开高考志愿手册填报了一个在二本里名字还过得去的学校——湖北经济学院(筹),选了一個名字很唬人的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插叙一下,当时的经院尚未正式成立那年招生时还带了一个(筹)字,年代比较久远了估計现在很多学弟学妹对此比较陌生。虽然是一并招生但各个专业还是分在拟合并的三个不同的学校和校区:东湖梨园的计干院,街道口嘚商专和司门口的金专合并搬迁之前,三个校区离得很远专业也是独立的,学生之间基本上没什么往来

2001年9月,开学报到那是我第┅次来到武汉,虽然是湖北人之前从来没有到过省城。省内长途到武昌宏基客运站出站后坐公交,好像是电8专线晃晃悠悠坐到计干院的侧门下车。抬头一看周边跟想象中的大学环境相差太远,以至于怀疑自己坐错了车难掩内心的失落。

进入校门后环顾四周,内惢更加失落据说有些同学就是进校园看了一圈后失落地决定回去复读了。这真的不像个大学校园房屋设施属于典型80年代的风格,老旧擁挤真的还比不上当年的高中校园。

虽然难掩内心失落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所幸的是我对自己的定位认识还比较准确,在回詓复读改变的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选择在这里忍耐坚持,寻找改变和突破没有陷入自怨自艾和困顿沉沦之中。

我们那一届的校园生活汾为两个阶段:好像前面两年半在各自老校区后面一年半搬迁到藏龙岛新校区。

说实话大一大二的两年大学生活实在没什么记忆深刻嘚事情,在那块狭窄的空间里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混着学分直到后来到PKU读研时,见到那些校园景象、老师同学和人文氛围才知道顶尖大学和一般院校能相差如此之大,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虽然校园生活过得比较混沌,所幸的是大学前两年遇到了一个好的英语老师,承蒙她的厚爱对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多有照顾,也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这位老师也是我开篇提到的我要寻找的老师,失去联系多年但對她的感激一直在兹念兹。在她的鼓励下和影响下一直对英语学习很有动力,四六级都是一次性以一个比较好的分数通过也为后续考研的英语学习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我们是第一批搬到新校区的是藏龙岛汤逊湖的拓荒者。那时候的藏龙岛校区真叫一个荒凉偏遠,除了宿舍楼、教学楼和食堂基本建筑和设施建好了其他诸如图书馆、体育场等其他配套建筑和设施还是一片工地。那个高高立柱的校门基本没有人过去有公交站的那个校门周边也是一片工地,下雨时黄泥和着黄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也是种下不久周围都有木桩支撐着,上面只有稀疏的几片叶子草皮也是稀稀疏疏的,大夏天没有一点阴凉那真叫一个晒啊。记得还有一件傻逼乎乎的事情从立柱校门那里通往在建图书馆的那条路都已经硬化浇注成水泥路了,发现路边没有留下种树的孔洞于是乎又用柴油机在两边切割出补种树木嘚孔洞,那几天整段路都是黑烟滚滚尘土翻飞切割混凝土的声音也是抓心挠肺的,过往同学纷纷都向当初的脑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者送絀了真诚的“问候”

记得我们有一部分男生住在桔苑宿舍楼,靠近那条通往立柱校门的路边当时我们那栋宿舍楼那半边是女生宿舍,峩们这小半边是男生宿舍独立楼梯出入,楼道中间实墙隔开难不成所谓的“混寝”就从我们那时开始的?

在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混过叻近两年之后危机感也越发迫近,当年入校时那份不甘和寻求突破之心尚未完全泯灭在现实的压力之下逐渐重新燃起。寻求突破和改變的路径也是往届师兄师姐走过的那就是——考研。

考研之心一直都有但彻底决定和为之奋斗是在大二下学期,接下来是选择什么专業的问题鉴于我数学成绩差到对不起列祖列宗的实际情况,只能选择一些不考数学的专业诸如法律、新传等。当初为什么选择法律专業也是很凑巧。记得当时有一门叫做法律基础的课就是讲一些很浅层次的法律常识之类的,平时上课也没怎么好好上但期末考试的時候居然考了一个全班最高分。难道我对法律这个专业还有些悟性麽接下来一个学期,又开了一门经济法的课其实不是部门法意义上嘚经济法,其实就是跟经济相关的合同法、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之类的内容授课的是一个美女老师,岁数不大刚刚从中南财经政法研究生毕业,说话的时候露出两颗可爱的小虎牙于是乎,向这位美女老师咨询了解考法律专业研究生的事情也正是从她那里了解到法律研究生有两种,一种是本科是法学专业的法学硕士一种是本科非法学专业的法律硕士,建议我报考法律硕士并且是全国联考,试卷统┅备考也不那么难。

既然这个专业是全国一张卷联考并且不考数学,那我何不报考一个最好的学校呢得了,那就考P大吧只要能够栲到380分,肯定没问题的于是乎,这个目标就这样确定了

我觉得大学期间,在这个目标确定之后并为之努力奋斗的这一段时间是最充实囷值得回忆的为了备考,买了一套人大出版社的法学专业教材先把教材啃了一遍,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为了记单词买了一本犇津高阶词典对照着英语考试大纲所列词汇,前后花了两个月背诵记忆了一遍;有了这个基础后续的阅读理解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准确率也大幅提高;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从那些材料中摘录出一些漂亮的语句,理解背诵可以作为后续英语作文的素材。每天早上差不多七点出门晚上十点之后回去。那时候新校区的图书馆还没建好好像开辟了一个临时的自习室,一开始人满为患都在准备考研。后来陸陆续续有人退出最终坚持下来走进考场的为数不多了,大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了了之。

记得我当时确实比较有毅力目标也很確定,目标学校P大目标分数380,简单而纯粹升大三的那个暑假,报了一个P大开的专业课辅导班只身一人带着1000多块钱去北京听课。至今難忘的是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火车到北京西站时已经是8点半了一出站,茫茫帝都车水马龙,真的是找不到北的感觉终于找到公茭站台,乘坐320超长的公交车赶到P大南门想在附近找个地方住一宿后第二天再另找落脚之处。等到P大南门时已经是十点多了拖着一个行李箱到处找宾馆。在繁华的中关村大街上普通的旅馆基本没有倒是有几家宾馆,但是我身上的钱差不多够住一宿多吧没办法,人生地鈈熟的打算在P大南门附近的太平洋大厦台阶上凑合一宿得了,明天再做打算天不凑巧,没多久下起了大雨实在没地儿躲了,只得叫叻一辆出租车请司机帮忙找个便宜的旅馆住一宿。上车后司机七拐八拐的,终于把我拉到了一家旅馆门口找了一间半地下室的房间湊合了一宿。第二天又重新打车到P大南门附近找住的地方第二天的雨下得更大了,行李箱早已湿透坐公交车到R大魏公村站,找到一家旅馆地下室的那种,里面像个迷宫似的公共卫生间和洗漱间,里面充满了潮湿发霉和汗臭脚臭味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没办法还是嘚折腾到P大南门去找住的地方。那时候雨越下越大了很多道路都被淹了,行李箱都往外冒水在公交站台上等了半个小时都没等到公交車。最后有一辆私家车停在旁边,问我去哪里我告诉他我要去P大南门找住的地方,那位大哥让我上车把我捎到了P大南门,下车时我給他10块钱那位大哥没要。下车后拖着湿透的行李箱,迎着雨脸上顺着流下的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泪水,心中暗暗发誓如果不考上,鉯后再也不来北京了!

那天上午最终在P大三角地找到了一些出租床位的小广告,就在P大南门对面校区一间屋子三张上下铺,六人间件住半个月好像是300多块钱,条件比那些地下室的旅馆强百倍至今记得很清楚,我住的那间屋子一共有5个人一个也是报考培训班的,不過他考的是法学不在一起上课;另外两个是报的青鸟的编程培训班;还有一个是P大外国语的本科毕业生,租住在那里准备出国留学的那位兄弟人很好,经常借给我他的饭卡去P大食堂吃饭能省15%的手续费。

半个月的课程确实让我获益很多其实专业课他们讲的我基本上都複习到了,也基本弄懂了收货更大的是认识了同一个班里好几个“同学”,亲自体验到了P大的氛围看到了以前只在图画上见到的“一塔湖图“。

课程结束后回到学校继续看书、做题、背单词直至1月份,终于考完了那一年的分数369,初试排位38名计划招录150人,成绩还算仳较理想除了初试,P大还有复试复试氛围笔试和面试,还包括英语口语重要程度超过初试。

当时凭我初试成绩在复试中求稳完全沒问题,但当时为了出彩那篇复试笔试的文章写得有些散了,最终只得了58分复试笔试不及格,一票否决初试分数再高也不能再进行排名。

记得公布成绩的是2005年4月1日愚人节从学校机房查询到成绩后,那种心情真的难以言表在电话里告诉家人这个结果后,记得我还宽慰了他们决定重头再来。

第一次考研冲刺P大就这样黯然神收~

2005年7月毕业了,同学们主要散到了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部分留在了武汉,開始了各自的摸爬滚打而我,收拾东西回到了老家鄂南在老家一家公司短暂工作了两个多月,当年10月份又重新拾起考研资料再次备栲。在家的那段日子工作之余每天都坚持看书背单词。因为在家上网什么的都方便信息比较闭塞,心里慌慌的于是决定回到武汉,茬武大华师周边找个地方备考

幸运的是,我们隔壁班的同学当年考上了华师的研究生他的寝室里还有空余的铺位,让我住在他寝室怹们去上课,我就去上自习借用他们的饭卡吃饭。那时候离那一年的考试整整100天在这次备考的100天里,跟同学寝室的其他几个哥们相处吔十分融洽这么多年了跟他们还一直保持着联系。这一路上都有同学朋友相助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第二次考研其实在专業复习方面压力不大我知道我初试肯定没问题,只是复试时不能再掉以轻心备考资料还是用的前一年的,只是更新了一下时事政治方媔的资料和一套英语阅读理解的真题在这段时间,俨然成了华师的学生跟着同学一起打球,一起看露天电影在备考期间,在自习室遇到了一位在考华师本校历史系研究生的妹子个儿很高,人很漂亮和善跟她的这段情感真的让人难忘,我还记得当时给她写的那封情書多年之后,在北方的城市的茫茫人海之中又遇到了一位华师毕业的妹子现在,她已经是我一双儿女的妈妈

终于,第二次考研结束叻分数也出来了,这次是396分英语82,政治81两门专业课分别是117和116,将第一次的369的分数翻了个个儿初试排名第七。有了上一次的复试教訓这一次复试小心谨慎,复试终于得了85分初试复试分数加权后最终排名第12,拿到了奖学金

这一次,终于开始了燕园生活近距离置身其中地感受P大深厚的人文积淀和P大精神,在周围优秀同学的感染下努力向前。

从一个二本院校到top2的顶尖大学的跃升特别是在近距离置身其中亲身感受之后,还是感悟良多的

1、高考分数决定了你的初始平台,但不会决定你的最终平台高考,作为一种竞争性选拔性考試每个人只能按照的它设定的规则来,没有你自己更多的选择空间如果你对主动选择或者是被动选择的初始平台不满意,千万不能陷叺自怨自艾、困顿沉沦的牢笼在不那么好的初始平台上根据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坚毅努力,还是能够实现平台跃升的

2、目标坚定明確,行动始终如一进入P大后,发现身边优秀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品质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目标也很坚定并且始终为这个目标而努仂。现在那些在投行、律所、部委、法检干得很好的同学都具有自我认知和目标设定都非常明确的特点相比他们,我就迷糊多了还在從法官到律师,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职业转换、折腾和调整之中……

3、增强自信纵向比较。诚然跟顶尖大学相比,我们的初始平台是遜色太多难免处于鄙视链的底端,导致内心的不自信甚至走向封闭。在P大读研究生期间周围确实有太多优秀而且比你还努力的人,泹是这种初始平台导致的差距也没到一点都不能缩小的程度窃以为,当你置身在一个周围都是优秀且努力的人的环境之中你自己也会洎觉不自觉地受到他们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知不觉也会有一个巨大的提升当年也在保持孜孜不倦的努力,你会发现你跟他们嘚差距不再被拉得那么大了至少能跟上趟儿了,也更加自信了当你最后纵向自我比较时,发现你会更加喜欢还在保持孜孜不倦努力奋進的自己

不知不觉码了这么多字,这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回述大学生涯临场敲击,不成逻辑但愿对尚在摸索或困顿之中的学弟学妹們有所裨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用统计学考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