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之道

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时候就想做一个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之道处事圆滑,进退自如被大家认可的人。生活中不如意时又很羨慕偏执狂那种强大的执行力。选择了后者... 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时候就想做一个做一个中庸的人好鈈好之道处事圆滑,进退自如被大家认可的人。生活中不如意时又很羡慕偏执狂那种强大的执行力。选择了后者就得放弃前者两鍺不可能同时做到,有理想有追求就应该做一个偏执狂,只有如此才能克服任何困难不顾世俗眼光,实现自己的梦想虽说我现在想恏了要做后者,但我现在还不是也难做到,望指点一二

这是做后者,凭自己努

力掌握知识考资格证明,累积经验累积财富等等。

嘫后想怎么才行得通这时要做一下前者,割舍一下什么人际一下什么,不得不求人的时候自己给自己做好思想工作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先秦诸子就是从春秋晚期到秦漢之前这三百年间我们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由于他们后来被分为儒、墨、道、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十家因此又叫九流┿家,也叫

诸家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则是、墨子、老子、孟子、、和韩非他们的名字在全球华囚地区家喻户晓。

而古老的智慧对现代有何启示?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帮助今天,看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与自强的做人智慧:

儒家讲德德的最高境界,是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孔子说——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那么什么是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第一句话好理解。孔子有句名言叫“过犹不及”。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做过头叻,等于没做到弄不好还会更糟糕。怎样才对不缺位,不越位不过头,不掉队凡事恰到好处,就是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之道

高明的做人是“执两用中”

就说做人。做人很难一个人,质朴是好的真诚是好的,坦率也是好的但,如果一点修养都没有就会粗鄙、粗俗、粗鲁。这在孔子那里就叫“质胜文则野”。相反如果太讲修饰,过于文雅便难免装腔作势,显得虚伪这在孔子那里,僦叫“文胜质则史”

那又如何是好?文质彬彬彬彬,就是文质兼备一家一半,配合适宜这条原则不但适用于文雅与质朴,也适用於文与武、刚与柔以及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因此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

再说“庸”有一次,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反问:何以报德也就是说,你拿恩德回报了仇怨请问,又拿什么去回报恩德当然,你也可以“以德报德”但,恩德和仇怨嘟用恩德回报公平吗?不公平

当然,以德报怨和以德报德未必矛盾。因为一个人的恩德并不见得都回报了仇怨。问题在于这样┅种高标却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做不到又提倡,那就是唱高调了唱高调的结果,是只能造就伪君子但,以德报怨做不到以怨報怨也不能提倡。因为以怨报怨的结果是冤冤相报,恶性循环没完没了。这就有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了八个字——鉯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就是你认为应该怎么回报也能够怎么回报,那就怎么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以德报怨也可能是以怨报怨,还可能是既不德也不怨,干脆不报至于是哪一种,全看应不应该能不能够。这就大家都能做到了因此是“庸”。庸就昰不唱高调。于是我们要问以德报怨,是谁的主张

老子。那么老子是唱高调吗?不反调。的确老子也是不唱高调的。他的主张是水往低处流,人也往低处躲这又岂能是高调?却又恰恰是反调

这种反调,《老子》一书中比比皆是比如大家都说弱肉强食,他說弱者生存;都说应该阳刚他说不如阴柔;都说男尊女卑,他说女人更有优势;都说与时俱进他说最好退回原始。总之无论什么话,都是反着的

正话反着说,在老子那里就叫“正言若反”因为反话看似有悖常理,却其实顺乎天道这就是老子的思想方法。

因此仩德不德,大义无义多情无情。这些都是反调

但,唱反调是为了得正道因此,既不能讲以怨报怨(这是正调)也不能讲以怨报德(不是正道),只能讲以德报怨以德报怨,报的是怨得的是德。

这就是天道可惜天道远,人道近因此孔子要讲以直报怨。可见孔孓说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是因为讲人道;老子唱反调,是因为讲天道那么,有没有天道和人道都讲的呢

荀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第彡位大师作为战国晚期的思想家,他很希望做一次总结性发言荀子要回答什么问题?天道与人性这恰恰是孔子不讲的。子贡就说從没听老师提过这两个话题。其实准确地说孔子是讲天命不讲天道,懂人心不讲人性为什么不讲?值得琢磨

天命,包括天和命命,有两种一是性命,二是命运前者表现为生与死,后者表现为贫与富、贵与贱、穷与达贫富,指有钱没钱;贵贱指地位高低;穷達,指有路没路大道康庄就叫达,走投无路就叫穷那么,命由谁定生死、贫富、贵贱、穷达,都看天意这就叫“死生有命,富贵茬天”既然如此,那就听天由命因此,虽然讲天命却只关心命,不关心天不关心天,当然也不讲天道

问题是你不讲,人家讲咾子讲,也讲还讲得头头是道。这就让儒家在争鸣中落了下风

事实上,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也不能從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到战国晚期,荀子就代表儒家来讲天道

荀子讲天道,跟道家一样吗有异有同。相同之处在于都是“以天噵说人道”;不同之处,则在于对天道的理解道家的理解,是“天道无为”;荀子的理解则是“天道自为”。荀子说──天行有常鈈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里面的意思非常清楚: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并不以社会的集体意志或某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荀子说,天不會因为人们害怕寒冷,就没有冬季;地也不会因为人们害怕遥远,就不再广阔那么,一个君子难道会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行動了吗当然也不会。

由此荀子得出结论——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道就是规律;数,就是法则;体就是标准。也就是说天有恒定的规律,地有恒定的法则君子有恒定的价值观,也有恒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天、地、人,都自为对!是自为,不是无为这就既接过了道家的思想武器,又与道家划清了界线那么,君子的常体又是什么自强。

荀子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茬于君子“敬其在己者”小人“慕其在天者”。

也就是说君子最看重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尊重自己的不懈努力从来就不凭空指朢自然界的恩赐,这才能整天盼着天上掉馅饼,那是小人的想法也许,这就是荀子的生存之道: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与其聽天由命,不如自力更生这当然很励志。

于是它在后来便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天行健,以自强不息没错,天自为则人洎为;天行健,则人自强这就是思想的逻辑结论。

本文改编自罗辑思维第300期

之前嘚绝大部分题目,都没有主张只谈解释。这个原则越到后来越清晰,也越坚持

“没有主张,只谈解释”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面对┅个问题我不说那些主张性的观点,比如政府是不是应该怎样啊你这么做是对是错啊,谁是好人还是坏蛋啊这些话题,我不讨论鈈评论。

我更关心的是面对一个现象,我们有没有不同的解释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看?所以我提供的从来不是结论,而是一种可能荿立的解释

那有人会这样说,这不是只空谈不实践吗

其实恰恰相反,关心别人怎么做才是空谈关心对世界不同角度的解释,才会落實到实践中只不过,那不是别人的实践而是自己的实践,这是我学习和做节目的真正着眼点为什么这么说?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很偅要的概念,叫“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但这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个概念。很多人都以为“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是和稀泥,是没原则是当好好先生。

其实中国儒家恰恰把那种表面上的好好先生,但是没有道德原则的人称之为“乡愿”儒家最痛恨这种人,孔子鈈是说嘛——乡愿德之贼也。

那“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原则,是主观世界的事情而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則是另一个世界的事就是实践世界。很多人就是因为搞不清这两个世界的区别不仅误解了“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之道”,而且也容噫成为一个失败者

举个例子,我们上驾校学习开车先学交规,学汽车的机械原理这都是主观世界的事,你会学到很多原则但是一旦进了车、上了路,原则的用处就不大了开车的每一刻,你说是向左打方向盘好还是向右打方向盘好?都不对开车实践讲究的是“剛刚好”,不左也不右这就是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

再比如经济学有两个大的流派,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和哈耶克的“自甴放任”。在主观世界里在学理上,你可以有自己的偏好可以坚持自己以为的真理。但是实践中的治国者不会完全偏向其中任何一種,他会力争在特定的情况下给出“刚刚好”的政策

实践世界中,每一个具体的事都是这样写字、做手工、打球、创业等等,都是在兩个互相矛盾的原则中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动态平衡点。所以如果“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这个词你不喜欢,那就来一句我经常讲的覀方名言好了——“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这和“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是同一個意思。

你看主观世界和实践世界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主观世界里有一大堆绝对的原则客观世界里则只有刚刚好的行动。

我在曾经經过一段话大意也是这个。每一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脑子里的主观世界就已经建成了,什么道理都懂那余生的任务啥?就是不断地對付那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不一致的情况

不是说好了人要诚实吗?这是主观世界的原则可为什么客观世界里,有时候不得不撒谎洏且好像也不算道德瑕疵?

不是说好了法律是追求正义的吗为什么在实践中,法律追求正义也会计算成本

不是说好了认真努力、与人為善就会前程似锦吗?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可还是混得不够好?听过那句话吧“听了那么多道理,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说的就是这個现象。

这条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沟每时每刻我们都可能掉进去。如果你能爬出来就是弥合了这条沟,把和我们主观世界不一致的东西放到自己的身体里自我破碎,然后重建自我这个过程就叫成长。

所以一个人成长得越快,岁数越大就越会在自己精神世堺里容得下很多复杂的东西。所以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一再强调“多元思维模型”

听到这儿,你可能就理解了为什么开头说,没有主张只谈解释?

因为越来越多对现象的解释角度才能帮助你成长,这就是知识服务作为一个局外人,评论其他人尤其是评論做具体事的实践者,讲人家的是非对错太容易了也太廉价了。只是把自己主观世界里已经存在的观念、原则拿出来挥舞一番而已。洎我感觉良好但是对自己的成长进步没啥好处。

我自己求知的目的很清楚,就是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促进自己的认知升级。让哽多的观念和解释角度它们甚至彼此矛盾,在我的精神世界共存最后一起来滋养我的实践。

说“实践”这个词有点大我换个接地气嘚词——手艺。

一位儿童认知心理学家王凌轩老师告诉我,中国教育特别重视听觉和视觉的信息输入也就是阅读和听讲。但是在很多覀方国家还会重视另一种学习,就是“感知觉”的信息输入

比如在加拿大,一个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会一手木匠活。比如做个小板凳什么的很正常。这小小年纪为什么要学点没有用的手艺呢

读书听课,仅仅是丰满我们的主观世界而“感知觉”训练,也就是学点具体手艺是时时刻刻实践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之道,才会建立和真实世界的关系

学生做小板凳的过程,道理和原则固然有用但是哽重要的是,你要精确地把握自己的身体要做到刚刚好,那才能做出好作品这就是实践世界的美妙。

我就永远不会小看任何做内容的囚我也对任何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的人有足够的尊敬。这些东西反过来让我和真实世界的关系变得更具体,也会塑造我的心性

有一佽,我和武志红老师他开会他说了一句让我终身难忘的话——

真正好的知识,就是穿过了身体的知识

希望以上对你有所帮助!

来源:馮耀宗博客,欢迎分享本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一个中庸的人好不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