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迎风坡与背风坡为什么会侵蚀?

|经济|财经|金融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宋馥李
  11月上旬,在库布其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的腹地内,天空澄净得如一块镜子。登上十多米高的沙丘,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指着一排排在沙丘迎风坡种下的沙柳,向一个参访团讲解着沙峰绿谷的机理。
  沙柳,是库布其沙漠草甸的统治者,它耐寒耐旱耐盐碱,生命力强,根系繁大,可以把沙丘牢牢地锁住,涵养沙地的水分。更难能可贵的是,沙柳不怕风沙的侵蚀,即使被风沙没住了嫩芽,也能顽强地冲破地面。
  有着这样的特性,在库布其沙漠内,植树者们在沙丘的迎风坡种下沙柳,种植覆盖到沙丘高度的三分之二,西北风卷着风沙呼啸而来,难以撼动沙柳,便将尖尖的沙峰削平,沙子顺坡滚动,刚好填平了谷底。两三年后,沙柳长成成片的绿色,起伏的沙丘,也变得平缓。
  这是二十多年治沙经验的沉淀,如今的亿利,正在向中亚、非洲等荒漠化国家输出种苗、技术,并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项目。
  牧民张喜旺站在成排的沙柳丛中,演示着最新的种植技术:约1米长的铁管,一端连接着水泵,从水泵里冲出的高压水流,几秒钟便在疏松的沙地里,冲转出一个深洞。拔出铁管,一个充溢着水的树洞便形成了,随即沙柳的种苗被垂直插入洞里,露出约10公分的苗。
  这是种植一颗沙柳的基本流程,不到10秒钟。比起用铁锹挖树坑的老办法,这种技术成倍提高了植树效率,更关键的是植树和灌溉一步完成,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这种种树办法,全称为“水冲植柳造林技术”,如今已申请了国家专利。亿利也以诸多治沙技术为纽带,与成千上万个植树能手们,结成联盟。
  种树团
  2000年左右,内蒙古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周边,沙漠还在扩大地盘。原先在绿洲生活着的牧民,已经退无可退。牧民孟克达来家里虽然有上百亩土地,但都是荒漠化的沙地。气候日渐干旱,植被越来越稀疏,羊群觅食越来越难。
  那时,沙漠的步步紧逼,已经到了侵夺家园的地步。这一时期,为了鼓励植树,被库布其沙漠覆盖了大半面积的杭锦旗,出台了“谁经营,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特殊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治沙植树。受惠于这一政策,众多企业和牧民,纷纷投入到治沙行列中。
  亿利的治沙之旅,也始于同样的生存危机。
  26年前,亿利是库布其沙漠腹地一个盐场,每年产品要运出沙漠,运往黄河北岸。需要沿着沙漠边缘,向西绕行300公里,运输成本几乎耗尽了利润。为了缩短运输距离,亿利开始修建直达北岸的65公里的穿沙公路。可公路修好后,常常一夜之间就被黄沙掩埋。不得已,亿利沿公路造林绿化,探索可以存活的沙生植物,就这样,走上了治沙和生态修复的道路。“再不植树,家就没了!”孟克达来也是被逼着加入了植树大军。但种活一棵树的艰辛,起初超乎想象。用挖坑植树的土办法,耗费人力且效率低下,因为没有能力浇水,只能靠天上下雨。那时,即便是最耐旱的沙柳,成活率也只有20%左右。
  2005年,亿利修建的穿沙公路延伸进了沙漠中,孟克达来原先与世隔绝的生活,得以和现代社会接轨。治沙和植树,也告别了单打独斗。孟克达来搬到了亿利新建的牧民新村,将荒漠土地流转给了亿利,自己也顺理成章成为了亿利的合作者,成为亿利生态修复组织体系中的一员。
  每年四月份开春的时候,黄河几字弯里的库布其沙漠,迎来一年中最温润的时节,张喜旺和孟克达来就会忙碌起来,他们的手机里,存储着来自甘肃、宁夏甚至四川的很多劳务工头的电话,一个电话,他们会从全国各地聚拢到这里,组建成一支五十人到上百人的种树团,开赴沙漠腹地。
  孟克达来相当于一个植树工程队的总包工头。每年春季,他的种树团,都会随着亿利资源集团生态修复业务,奔赴全国各地。那时是他最繁忙的时节,因为“要把树种活了,才能拿到钱!”
  近些年,各地政府在生态修复上的投资持续加大,成为亿利资源集团盈利前景最为可观的业务,亿利集团的生态修复板块,也随之迅速壮大。
  生态生意
  实际上,钱学森在1984年便提出:用新的思维来对待沙漠,在广阔的沙漠中建立起可产生上千亿元产值的大事业。在钱学森沙产业的理论基础上,围绕着库布其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掘沙漠这片宝藏。
  对于亿利集团,在沙柳之间种植甘草,是最早发现的沙漠商机。甘草同样是耐寒耐旱的植物,是2000多种草药中用量最大的一味。在库布其沙漠中,甘草能顽强的生存,在不破坏其甘草根系的情况下,人工采集其可用部分,可作为药用的作物。
  这一发现,在亿利沙漠经济的探索中至关重要。甘草作为豆科植物,具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以及氮含量的效果,在生态修复中一举多得。其后,无论是普通的农牧民,还是亿利,都大面积种植甘草,形成了甘草产业体系。亿利向制药产业延伸,形成了以“甘草良咽”为优势品牌的复方甘草片,甘草合剂等一批甘草药品。如今,“梁外甘草”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
  被视作不毛之地的库布齐沙漠,从甘草开始,也找到了开发沙漠的经济良药。
  亿利生态修复股份公司董事长尹成国告诉记者,在穿沙公路防沙护路绿化中,亿利是切切实实得到了启示,原来沙漠是一种宝贵资源,沙漠不仅是可以治理的,而且是可以开发利用的。
  甘草等植物种植数年之后,沙漠的土地得到了改良,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广袤的土地。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在已经改良好的土地上,现代化的蔬菜大棚已经建立起来,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种植出香脆可口的蔬菜。一部分瓜果蔬菜,已经销往周边城市。
  今年4月份,亿利资源和汇源集团结盟,在库布其沙漠实施现代农业开发项目,双方致力于集约化农业、种植、养殖、牧草和观光旅游等产品的研发。以化工起家的亿利,规划建设的年产260万吨的生物炭基复混肥,即将投入生产。这项雄心勃勃的生产计划,用沙柳的平茬废料、牛羊粪便、劣质煤炭资源等原料,合成为有机肥料,用于荒漠化和盐碱化土地的改良工程。除此之外,在光伏发电、风积沙建筑材料、沙漠生态旅游等产业,也已经逐步完善。
  从公益到盈利
  迄今为止,亿利资源集团与3212户农牧民签订了合作协议,通过围封限牧、飞播、大自然修复和林草药集约化,使得6000多平方公里的荒漠披上了绿色。探索并确立了“锁住四周、渗透腹部、以路划区、分割治理”的防沙用沙战略。5条全长234公里的纵向穿沙公路,实现了对库布其沙漠的“分而治之”,只要路修到哪里,水电就通到哪里。
  以穿沙公路为轴,亿利在靠近路边的沙地,种上松树和杨树。在广阔的沙漠腹地,则种植沙柳、羊柴、花棒等沙生植物,在这些沙生植物之间,再种甘草、梭梭等经济作物。
  杭锦旗林业局副局长蒋有则告诉记者,在库布其沙漠,从事生态修复的,绝大部分由企业完成,这些企业,都能从生态修复中找到盈利模式。进军库布其沙漠的企业,以亿利为龙头企业,总数已经达到了2000多家。
  蒋有则举例说,内蒙古一家葡萄酒酿制企业,通过在沙漠里种植葡萄,既改造了恶劣生态环境,又获取了优质的、无污染的葡萄原料。另一家企业,则开发成功了用沙柳生产刨花板的技术,可以使沙柳资源就地转化,实现产销两赢。
  不过,王文彪告诉记者,沙漠生态经济的最终目标,是把生态做成生意,中国有几十亿亩荒漠化的土地要修复,相对于广袤的沙漠,现有的治沙力量仍然是薄弱的。而其中的关键,仍然需要找到一条可以盈利的路子,让人们扭转认识,不再认为治沙只是公益事业。
  王文彪告诉记者,相对于其他领域来说,投资沙漠回报期漫长,却是可以延续百年的产业,可以吸引众多的资本参与生态修复。而眼下,一些体制性的障碍仍亟需解决,为市场化治沙铺平道路。
  目前,沙漠化土地大部分属于集体所有,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人往往没有治理的能力,需要承包、流转。而承包年限只有30年,这一轮土地承包,目前只剩下13年,但生态建设属于周期较长的行业,树刚长起来,承包期到了。到时,林木使用权与土地使用权会产生矛盾,如果全部交予土地使用权者,刚刚修复的生态环境,或许会毁之一旦。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王文彪曾在大会上宣读建议,稳定沙漠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延长沙漠土地承包年限至70年到100年,并赋予承包者对沙漠的使用、收益、流转和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王文彪说,用商业力量来修复沙漠生态,只有政府的力量不行,需要动员众多的企业和个人来参与,只有更多的企业家参与进来,沙漠才能变成掘金的宝库。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关于风蚀坑迎风坡是陡是缓的问题【地理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3,062贴子:
关于风蚀坑迎风坡是陡是缓的问题收藏
选择题第二题。想不通为何此题迎风坡是陡坡,沙丘迎风坡是缓坡、风蚀洼地迎风坡也是缓坡啊。
看不清 甲乙丙丁的具体位置
初中做这种题一作一个准
初中时候做我姐高中地理题
“蒙”对好多
沙粒的颗粒大小不一样,颗粒小的沙粒被吹得更远,颗粒大的在前面,所以迎风破是陡坡,背风坡平缓但是更长
天气越来越热了,翻箱倒柜找了半天短袖,结果找出来一看,全是些名牌短袖,感觉穿出去太高调了,比如什么中国电信啊、格力空调啊、太太乐鸡精啊、金龙鱼花生油啊、海天酱油,金伟玛咖啊......最珍贵的一件,要数那件史丹利复合肥,跟刘能同款!哎头大了,纠结该穿哪个好呢?穿出去不会被人说我炫富啊???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您现在的位置:>>
民勤县“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严格执行国家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遵照温家宝总理关于“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指示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民勤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民勤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民勤县“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规划为“龙头”,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保护三个历史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局,以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为契机,以建设全国生态县为目标,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坚持“内节外调,节调管并重,以节为主”的水资源利用方针和“保重于治,以保为主,以治统保”的生态保护方针,调整经济结构,治沙兴水办教育,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遏制生态恶化势头,有效防治荒漠化,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市有较大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  2、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围绕我市水资源总量,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发挥综合治理效益。  3、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停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  4、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与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5、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6、坚持依靠群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保护资金。  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期限与依据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以年为重点。但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复杂工程,因此,有些措施与工程建设适当展望到2020年,以保证规划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二)规划依据  1、国家及地方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  2、温家宝总理及省市领导关于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及民勤生态环境问题的多次批示、指示及讲话精神。  3、《石羊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民勤县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民勤县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民勤县“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民勤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民勤县生态移民规划》等规划文件。  4、《民勤县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民勤县落实“三禁”政策加强生态保护的实施意见》、《民勤县水资源配置方案(试行)》等规范性文件。  三、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自然条件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全县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沙漠、戈壁、剥蚀山地和盐碱滩地面积占91%,绿洲面积仅占9%,绿洲边缘风沙线长408公里,是典型的沙区农业县。全县辖18个乡镇、244个行政村,共30.7万人。   1、地质与地貌  境内地势四周高、中部低,四周被低山、沙漠环绕,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具有明显的盆地地貌特征。红崖山以南的蔡旗、重兴属祁连山地槽的河西走廊武威盆地,海拔m,地面坡降约为1/600;红崖山以北是阿拉善台块边缘,称民勤盆地,海拔m,地面坡降约1/0;昌宁地区是金川河下游的一个冲积湖积盆地,称昌宁盆地,地面坡降由南向北为1/600~1/1500。根据地貌成因,全县分冲积—湖积平原(主要农业活动区域)、风积地貌、洪积—坡能地貌和低山丘陵地貌四种类型。  2、气象特征  民勤县地处内陆腹地,伸入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中,属典型的大陆气候,风大沙多、气候干旱、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是本区的基本特征,夏热冬寒,昼夜温差悬殊,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3021小时。区域年平均气温7.8℃,平均气温日较差15.2℃。全年大于10℃积温3147.8℃,无霜期130天,年平均风速2.8m/s,县境内蒸发十分强烈,多年降水量在42.2~185.5mm之间,年均降水量110mm,而年均蒸发量高达2644mm,是降水量的24倍。  3、河流水系及水资源  (1)河流水系及径流变化。县境内因降雨量小,且地势较为平坦,不自产地表径流。唯一的地表径流是南部进入境内的石羊河。受石羊河流域大气环境的变化、石羊河上中游人类活动的影响、上游调蓄工程的相继建成和中游地区地下水的逐步开发的多种因素影响,使石羊河进入民勤境内的径流自五十年代以来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武威市水利局提供资料显示:五十年代进入民勤的总径流量年均5.42亿m3,六十年代年均4.028亿m3,七十年代年均3.238亿m3,八十年代年均2.287亿m3,九十年代年均1.524亿m3,但近年来已不足1亿m3,多年年均减少量由0.1亿m3增大到近年0.15亿m3。入民径流量占流域出山口径流的比例:五十年代30.3%,六十年代28.6%,七十年代23.8%,八十年代15.6%,九十年代11.8%,近三年不足8%。  (2)地下水形成及变化。境内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区内的气候、水文、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自然特点、条件密切相关。地下水补给来源有三部分,一是入境地表水入渗补给,补给量与地表水引入量成正比;二是大气降水、凝结水入渗补给量,是限于地下水埋深小于5m的区域;三是侧向潜流补给。三部分现状补给总量1.58亿m3。  综合上述分析,境内水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两部分组成,2000年水资源总量1.78亿m3,其中入境地表水资源1.138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0.64亿m3。可供水总量1.594 亿m3,其中地表水可供量0.858亿m3,地下水可供量0.736亿m3。  4、土地利用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2380.62万亩,其中,宜农耕地103.39万亩,占4.32%;园地2.14万亩,占0.1%;林地68.88万亩, 占2.92%;牧草地481.43万亩,占20.21%;设施用地23.44万亩, 占0.99%;水域15.75万亩,占0.66%;未利用土地1685.59万亩,占70.8%。  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可垦面积大,但受水资源的限制,使土地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土地因无水源无法开垦,已开垦耕地也因水源条件不足而逼迫弃耕。反过来讲,面对民勤这样一个生态极其脆弱区来讲,相对于境内水资源总量而言,耕地垦殖已远远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尤其是在牧草地、绿洲外围过渡带已不同程度地扩垦为耕地,不仅使耕地直接面对沙漠威胁,同时,用于耕地的灌溉水是掠夺了区内生态用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使弃耕与新开耕地并存,天然植被造成破坏,形成了新的沙源地,而且现今治理难度加大。当前生态林建设不仅成本高,而且需要一定的水源才能保证成活。  5、植被及生态系统  民勤历史上水草丰盛,沼泽和草甸植被是过去绿洲的主要原生植被,以后水源减少,湖水干枯,沙漠入侵,原生植被退化,逐渐演变为现在的荒漠植被类型,生长衰弱,并有进一步退化的趋势。如绿洲内部及边缘地带,属荒漠化草甸植被。生长耐盐灌丛,如盐爪爪、珍珠和草甸草本等,总覆盖度20%以上;盐土地带为盐生荒漠植被,生长白刺等盐生小灌木,极少草木,生长不良,覆盖度5~10%,牧用价值不大;绿洲两侧广大灰漠土区域,属沙质荒漠植被,多以沙生或荒漠小灌木为主。  草地植被特点。可分为砾质荒漠,沙质荒漠,盐碱草甸草地三大类。植被分布共有36种115属、152种,多为旱生、超旱生、盐生的灌木、半灌木、小灌木及部分多年生灌木组成。天然森林以灌木为主,主要树种有毛条、拐枣、黄蒿等,胡杨是唯一的天然乔木。  境内天然植被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表现为:一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率低,远远挡不拄风沙的侵袭;二是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沙生植被逐渐凋萎,三是绿洲外围天然植被退化,使农田绿洲失去外围屏障。  人工植被因受水源条件限制,造林保护难和成活率低,表现为:一是宜林地条件严酷,造林难度大;二是四旁树虽发展较快,但耗水高,难以保证水源;三是灌木林多,耗水少,固沙效果好,但地下水位受农业区开发影响,水位下降快,灌木林吸收水分条件变化,林木保存少,发展缓慢;四是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  (二)主要生态环境  1、水源枯竭,水质恶化。民勤境内无自产地表水资源,石羊河是唯一的地表径流,50—80年代,随着气候的变迁和上游绿洲的开发,其入境流量锐减,从上世纪50年代的5.42亿m3减少到目前的1亿m3左右,绿洲内部已形成极为严重的水荒。面对上游来水锐减的实际,为了绿洲的生存和发展,解决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困难,民勤人民不得不作出打井取水的痛苦选择。从70年代至今,全县共打井11000余眼,其中250—300米的深井达264眼,年提取地下水近6.0亿立方米,净超采地下水4.6亿立方米,导致地下水位以每年0.3—0.8米的速度下降,境内地下水位埋深最大已达30米,较浅的地区也在15米以下。采补失调,使地下水质急剧恶化。全县浅层水质矿化度每年升高0.2—0.35克/升,深层水矿化度年均升高0.24克/升,湖区及泉山部分地区由于浅层水质恶化已不能用于灌溉,更为严重的是全县已有14个乡镇、166个村、14万人、18万头牲畜发生饮水困难,部分村社已丧失生存的基本条件,人口外流、土地撂荒,甚至沙化。  2、植被大面积枯死,天然草场退化,荒漠化日趋严重。风沙加剧、气候干旱,使降水量明显减少,绿洲年降水量仅11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646毫米,为降水量的24倍,大片林木、草场和沙生植物因失水退化衰败。五十年代,分布于丘间低地、湖畔及沟渠两旁的大量湿中生系列植物,植被覆盖度在80%以上,半固定的白刺沙丘也在30%左右。但至目前,全县已有13.5万亩人工沙枣林枯梢和死亡,35万亩白刺、红柳等天然植被处于死亡和半死亡状态,50万亩林地沙化,60万亩天然沙生灌草植被朝不保夕,历来被视为农田保护屏障的柴湾衰败枯萎,名存实亡。全县1979万亩天然草场,其中荒漠草场占2/3以上,由于气候干旱,季节草场不平衡,优质牧草少,产草量低,加之人为的过度放牧,鼠虫病害严重,近400万亩天然沙砾质草场退化为荒漠草场,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3)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近年流沙每年以3—4米的速度向绿洲腹地逼近,绿洲年均风沙日数达139天,8级以上大风日29天,沙暴日37天,最大风力11级。每年有30万亩耕地直接遭受风沙的袭击,10万亩耕地被沙化, 仅湖区就有近30万亩农田被弃耕,“5•5”(1993)、“5•30”(1996)、“4•12”(2000)、“6•5”(2000)等四次强沙尘风暴不仅给全县农业生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亿多元,每次农田受灾面积在50多万亩以上,而且对整个武威、河西乃至华北地区的气候造成严重影响。仅2001年就出现8级以上大风16次,沙尘暴14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8万亩。民西、民昌等县乡公路因风沙侵袭和埋压经常影响交通,红崖山水库受风沙危害,年进入库区的流沙淤积量多达30万立方米。  (三)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民勤县地处沙漠腹地,沙源深广,风大沙多,干旱缺水,俗有“十地九沙,非灌不殖”之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沙治水的历史。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荒漠化是民勤人民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和根本大计,多年来民勤人民同风沙和干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节水治水稳步推进。五十年代,民勤就拉开了水利会战的序幕,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民勤逐步建成了蓄引提并举、干支斗配套、机井补充、田间工程结合的农业灌溉体系。建成了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兴利库容达到9800万立方米。并建成纵贯民勤南北,总长94.947公里的输水枢纽工程—跃进总干渠。目前,全县建成干渠11条,长150公里,支渠79条,长506公里,斗农渠6583条,长3836公里,机井主沟4610公里,钻打机井11000眼,其中配套使用的9395眼,累计衬砌各类渠道2979公里,大部分乡村基本实现了渠路林田相配套,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灌溉体系。全县农田配套面积达到68.3万亩,渠系水利用率由50年代的30%提高到目前的65%,田间水利用率达到82%。特别是从1996年起开工建设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历时5年建成,调水能力可达6100万立方米,可灌地13.2万亩。从1987年开始,积极开展以工程节水、生物节水、管理节水和农业节水为主要内容的常规节水工作,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改大水串、漫灌为小畦灌和沟灌,坚持推行“三小”(小地块、小渠道、小流量)灌水技术,常规节水推广面积发展到62万亩,年节水量达2422万立方米。  2、防沙治沙成效显著。长期以来,民勤县把防沙治沙工程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大事来抓,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和“外治风沙,内建林网,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的方针,以“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国家大型生态建设工程为重点,采取工程固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封、育、造相结合,带、片、网相结合的措施,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增加造林投入,坚持科学治沙,实施科技兴林,创立治沙示范样板区,推广治沙造林先进典型,重点抓好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经济林为主的全县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截止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15.12万亩,其中防风固沙林88.84万亩,农田防护林13.76万亩,经济林12.52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63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了长达330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重点风沙口191个,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五十年代的3.4%提高到现在的7.2%。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外镶边、内建网、乔灌草相结合”防护体系初步建成,使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四、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目标: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恶化趋势。使重要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切实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使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按规划进行,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建设,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初步实现山川秀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具体讲,到2010年全县农田灌溉面积控制到80万亩,农田内部粮经草种植比调整为40:30:30,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总灌溉面积的100%,地表水、地下水渠系水利用率分别达到60%、84%,田间水利用率达到90%,农田净灌溉定额下降到356m3/亩;工业万元产值耗水控制到55m3/亩;城镇生活用水全部推行节水型器具,人均日用水控制到80L以内,农村乡镇装量水设备普及率达到80%,人均日用水控制到60L以内;畜禽用水采用集中饮水方式,羊单位日用水控制到8L;保证人工生态林的灌溉水源,使人工植被成活率达80%,生态林用水比例调整为总用水量的23.2%。全县总用水量控制到5.95亿m3。水资源供需失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先进的节水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分配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完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  远期目标:到202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重要生态功能区、物种丰富区和重点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部分重要生态系统得到重建和恢复;全县一半以上地区初步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五、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内容  (一)开发建设活动生态保护与生态破坏恢复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大建设项目环境监管力度。对总体规划和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政府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实施;对未列入总体规划的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环保部门不予受理;对未按规定经过审批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和行业不予审批立项,不予核准,不予批准用地,不予贷款,不予工商登记。对严重违法的,应依法取缔。建设项目初选地址时,应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或擅自投产的项目,必须依法责令停止建设或停产并补办环评手续。对违规环评或弄虚作假的,要严肃查处。严格实施环保“三同时”制度,对可能造成重大生态影响的建设项目,要进行施工期环境监理。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做好红沙岗矿区、勤锋滩沙产业示范园区、城东沙产业工业集中示范区、西渠乡镇工业园区、苏武庄园等园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尤其要落实园区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破坏的恢复工作,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占一补一”及“三同时”等生态保护制度。同时要加大对公路、水利、小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限制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及时恢复受损生态环境,防止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  资源开发过程中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所有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都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必须与资源开发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加强国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证各类生态功能区用地需求,优先保护林地、草地、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土地。各项工程建设项目要全面规划、科学选址、严格管理,切实落实生态保护方案。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恢复重建,严禁在易导致生态、景观破坏的区域采石、采沙、取土。  维护和恢复森林、草原的生态功能,防止荒漠化。加大天然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等生态林地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草)、封沙育林(草)、植树造林活动。坚持以草养畜,防止超采过牧,严重超载过牧的区域,应核实载牧量,限期压缩牧畜头数,建立禁牧期、禁牧区和轮牧相配套的草原养护制度。积极开发多种饲草,推行舍圈饲养,实施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工程,加快草场的恢复。  (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是落实党的执政方略的现实需求,是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生态立县”的强大动力,也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县农村环境保护要以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依托和载体,在做好农村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同时,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解决农村的环境问题,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循环经济型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饮用水源保护与净化工程  在现有基础上,合理规划设置农村集中式生活用水源供水站(点),新建农村自来水站(点),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抓紧进行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的全面普查,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及水质情况的专项调查,编制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进一步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关闭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排污口,严防农村面源污染影响饮用水源。对不符合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的要重新寻找替代水源地。建立全县农村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监测饮用水质,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对总硬度、氧化物等指标超标的饮用水进行净化处理,使水质全部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2、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建设农村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置系统。在全县各乡镇、村社统一合理规划设置规范的垃圾堆放处置场所,使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能进行分类收集,合理处置和综合利用。作物秸秆等可再生利用废弃物进行堆肥、还田、加工饲料、修建沼气池等方式予以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塑料袋等废弃物及时清理回收,进行再生处理;废弃农药瓶等农药包装容器统一回收交危险废物处理中心安全处置。消除农村废弃物对农村环境、景观的污染和影响。  3、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在牧区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在农区大力发展太阳能和沼气,按《民勤县农村能源沼气建设规划》(年)要求,稳步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沼气项目建设,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形成能源建设、生态环境与种植业、养殖业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在全县13个乡镇133个村修建沼气池3万座,按“一池三改”的建设原则,即沼气池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以农户为建设单元,逐步整村推进建设,发展以能源利用、种植、养殖为一体的能源生态模式。  4、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污染土壤生态恢复  建立健全农业化肥、农药安全使用监管制度和机制,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农膜,大力开展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推广,防止化肥农药对农田土壤和农村环境的污染。在大力推进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从强化监测和监管入手,保障食品安全。建立废弃农膜回收处置系统,定期捡除废弃农膜,建立健全清除、考核、奖惩机制,清除“白色污染”。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向土壤排放,开展全县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和防治工作,加强土壤的监测,采取施加抑制剂、客土深翻、改变耕作制度等措施治理受污染土壤。通过栽植耐污植物吸收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接种施入特定工程生物菌,分解土壤污染物,对受污染土壤进行生态修复。  5、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小城镇排水工程、垃圾处理工程、绿化工程和防护林带。重点建设东湖、西渠、泉山、东坝、昌宁、红沙岗等6个建制镇及有条件的重点乡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6、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强农村通讯、通水、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村镇和环境优美乡村创建。认真抓好改厕、改圈、改水和清理“三堆六乱”工程,积极开展对农民的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必要农业生产、环境卫生、生态建设技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7、农村生态保护与建设  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基础,突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两个重点,以石羊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项目为依托,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按照“减人口、压面积、调结构”的思路,科学处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借助外力,激发内力,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8、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在乡镇设立环境监理所或环境监察中队,或在乡镇街道设立专兼职环保员制度,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建立乡镇、街道环保综合执法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  (三)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结合城镇化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使城镇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城镇建设过程中,规划和建设各类生态用地,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创建绿色单位,加强公园、绿化带、防护林的建设和保护,构筑城镇生态防护体系。  建设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进行垃圾、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基础上,对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  采取有效措施严防高消耗、重污染的落后工业及“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向我县农村转移,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逐步实行乡镇工业污染的集中控制,关停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严防已关停“十五小”企业死灰复燃。  加强小城镇道路、绿化、供水、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在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的小城镇,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继续开展环境优美乡镇(村)创建活动。  (四)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示范工作,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严厉打击滥捕滥杀、滥采滥挖和倒卖野生动植物的违法活动,加强生产、流通和市场监管,重点做好禁采禁销“一菜两草”工作。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尽快开始运行。  (五)水资源保护与节约用水  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民勤县地处石羊河流域最下游,县境内无自产地表径流,唯一的地表径流是南部凉州区进入境内的石羊河。随着石羊河流域上游水库调蓄工程的不断完善,流入下游民勤境内的地表水自五十年代以来一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占石羊河流域总径流的比例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30%减少到近三年不足7%。目前民勤县红崖山灌区己由一个以地表水灌溉为主的河水灌区演变为一个以井水灌溉为主,河水灌溉为补充的井河水混合灌区,地下水提取量占农业总用水量的85%左右。  (1)全县水资源总量  2000年,石羊河香家湾断面地表水天然径流量1.138×108m3,民勤县内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为0.736×108m3,水资源总量为1.874×108m3。  (2)水利工程现状  截止目前,民勤县己建成了蓄、引、提、输、配为一体的水利工程系统。建成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建成各级输配水渠道7101km,其中总干渠1条94.95km,干渠13条171.37km,支渠78条494.51km,斗农渠2861.97km,农井渠3478.6km。配套机井9519眼,全县已采用砼薄板衬砌渠道总长2667.33km,全县农田灌溉面积106.52万亩,林草灌溉面积6.01万亩。  (3)水资源开发利用  民勤县2000年国民经济各部门总用水量7.82×108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7.38×108m3,工业用水量0.065×108m3,生活用水量0.11×108m3,生态环境用水量0.33×108m3。  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506%(总用水量中包含地下水超采量)。  2、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石羊河进入民勤县境内的地表径流在不断减少,以每年0.1×108m3的速度递减。随着民勤县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石羊河进入民勤的水资源量已远不能满足民勤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现状可供水量1.546×108m3,需水量7.82×108m3,供水差6.287×108m3。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2)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位持续下降, 水环境日益恶化  全县地下水年超采量高达4~5亿m3,水位年均下降速度0.4~1.Om,地下水位埋深已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1~5m,下降到目前12.8~18.8m,最深达40m;矿化度平均年升高 0.1g/L,坝区、泉山平均达到1.35~1.89g/L,湖区高达4.18g/L,且由北向南蔓延。  (3)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  现状全县己兴建各级输配水渠道7101km,其中骨干输水渠道(干支渠)76Okm,己衬砌612km,但80%以上是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衬砌,老化失修,渗漏损失严重,斗农渠长2862km, 基本为土渠输水,全县地表水渠系利用系数为0.55,灌水技术落后,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65,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0,农田综合毛灌溉定额为692m3/亩,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1m3/亩。  (4)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低下  2000年民勤县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环境用水比例分别为 94.31:0.83:1.36:3.50,而全国同期水平为63.7:20:10.1:5.5,农业用水比例过大,“一头沉”的用水结构造成区域单方水GDP产出仅为1.38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  (5)水资源管理水平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①水资源多部门管理,权属分割,管理责任不清,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②工程管理体制与水价形成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③水资源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落后,与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6)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使沙漠化日趋严重,天然沙生植被大面积衰败、死亡,绿洲内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部分治沙地区贫困加剧。  (7)水污染严重。由于上中游对水资源的调控及围载,导致水资源总量锐减,水体自净功能降低,加之上游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放,致使石羊河民勤段及红崖山水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污染急剧加剧,水质呈劣V类,甚至出现了鱼类大量死亡的污染事故。  3、水资源管理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民勤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分为近期和远景两个阶段目标,近期目标作为试点阶段的实施目标,试点建设时期为年,目标实现和考核时间定于2008年;远景目标是节水型社会整体框架基本形成,时间初步拟定为2020年。  近期目标  试点建设总体目标是:到2007年,初步建立起适应民勤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节水防污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协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与其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能力,在政府监管、部门监督、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的推动下,解决地下水严重超采、用水效率低下和水资源管理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重失调等突出问题,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水资源利用效益显著提高,初步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体目标:  1、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2007年全县社会经济各部门需水量控制在5.11×108m3。其中,农业需水量4.44×108m3,工业需水量0.12×108m3,生活需水量0.13×108m3,生态环境需水量0.43×108m3。农业部门节水量为2.94×108m3。  2、用水效率与效益控制指标  2007年全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现状的9852m3 降为3524m3,比2000年降低64.2%;试点期间地下水超采量逐年减少,至2007年地下水超采量比现状减少3.35×108m3。  农业节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5提高到0.61,其中:地表水渠系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4提高到0.58,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1提高到0.47;地下水渠系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71提高到0.75,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7提高到0.65。综合亩均毛灌溉用水量较现状年减少107m3左右。  工业节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5%,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由现状的746m3 降为459m3左右。  生活节水: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公用和民用建筑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争取降到1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达到150L/(人•d)。  3、国民经济用水结构调整指标  全县国民经济各部门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环境用水比例由现状的94.31:0.83:1.36:3.50调整为86.7:2.29:2.47:8.52,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结构趋于合理。  4、生态环境治理目标  全县50%的生活污水纳入排水系统,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生活饮用水水质指标达标率100%。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使水质达到环境功能区划目标。  远景目标  民勤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在扩大强化近期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内部潜力,并适当开源来实现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以及本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并使水资源实现最大化的高效利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以水定产,配置优化,用水高效,污水回用,技术先进,制度完备,水权明晰,水价合理,宣传普及”的管理目标。因此,远景目标是利用非工程措施和适当的工程措施,彻底解决全县水资源紧缺的被动局面,提高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满足生产、生活、生态和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  (六)畜牧业及沙产业发展  1、畜牧业  为了充分发挥光热资源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人工饲草种植,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推行舍饲圈养,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治体系,依托草畜产品特色优势,打造知名品牌,兴办龙头加工企业,大力开展产业化经营,力争用三年时间把草畜产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向全省“草业大县”、“畜牧强县”目标迈进,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建设的“双赢”目标,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到2007年,全县人工饲草留床面积达到25万亩,占到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青干草产量达到90万吨以上。牲畜饲养总量达到300万个单位。饲草加工转化率达到85%以上。其分年度实施的规划是:2005年牛的饲养量达到7.2万头,年均递增7.7%,到2010年达到10.69万头,到2018年达到16.27万头;羊的饲养量达到140万只,年均递增14.3%,到2010年达到300万只,到2018年保持300万只;生猪的饲养量达到22万头,年均递增3.5%,到2010年达到28万头,到2018年保持到28万头;鸡的饲养量达到200万只,年均递增8.3%,到2010年达到283万只,到2018年达到300万只;肉类总产量2005年达到1.82万吨,到2010年达到3.5万吨,到2018年达到5万吨;奶产量2005年达到0.43万吨,年均递增5.4%,到2010年达到0.59万吨,到2018年达到0.97万吨;鲜蛋产量2005年达到0.3万吨,年均递增10%,到2010年达到0.35万吨,到2018年保持0.5万吨;毛产量2005年达到0.1107万吨,年均递增10%,到2010年达到0.15万吨,到2018年达到0.18万吨;畜牧业增加值2005年达到2.86亿元,年均递增14.9%,到2010年达到5亿元,到2018年达到6.45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8%提高到2010年达到35%以上,2018年达到40%;人均牧业纯收入2005年达到800元,到2010年达到1550元,到2018年达到1800元。  根据县委、县政府制定的“草业大县”、“畜牧强县”发展方针和各乡镇畜牧业生产特点,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内建成以下几个畜产品商品基地:  一是在城郊三雷镇重点发展奶牛、蛋鸡,建立奶牛、蛋鸡养殖基地,年产鲜奶、鲜蛋分别为4300吨、2500吨,使基地奶牛、蛋鸡饲养量分别达到全县的80%和40%以上。  二是建成以苏武、大滩、泉山、东坝镇、双茨科为主的5个万头养猪乡。坚持保主保母相结合,重点扶持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积极发展苏武乡邓岔、西茨、东坝镇中岔、泉山镇西六、大滩乡下泉、双茨科二分村等20个养猪村,瘦肉型猪基地养猪总数达到全县养猪数的20%。  三是建成蔡旗、重兴2个万头肉牛养殖乡。扶持发展蔡旗乡蔡旗村、金家庄村、官沟村、重兴乡上案村、薛百乡何大村5个养牛专业村,力争使全县养牛总数“十一五”达10.69万头。  四是建成以花儿园、东湖镇、西渠镇、收成、红沙梁、昌宁、重兴、大坝、夹河、南湖为主的10个肉羊养殖乡。扶持发展花儿园板滩井、西渠镇万顺、号顺村、夹河乡国栋、朱案村、收成乡庆丰、兴隆村、东湖镇下润、红沙梁花寨等村10个养羊专业村,力争使基地羊总数达到全县养羊总数的60%。  2、沙产业  在不断优化和切实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前提下,经过5年的努力,建立起具有竞争力强、区域分工合理、种养加销统筹、覆盖优势产品的沙产业体系,提高沙产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与优势产业相适应的加工销售布局,稳步提升沙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把建成一批优势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作为沙产业开发的重点,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稳步提高生产能力,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初步建成一批优势产品产业带,每个产业带形成1-2个拳头产品,培育2-3个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从实际出发,结合沙产业发展状况,研究确定切实可行的沙产业发展目标,逐步实现村有当家品种,乡有特色项目,县有龙头企业,区域有优势产业的发展目标。  (1)绿洲高效节水农业:结合耕地面积压缩,有效整合绿洲内的热量、水分、日照、土壤等生产要素,积极引进并推广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绿洲农业,切实减轻农业对水土资源的依附程度。借助地表覆盖农艺改善土壤水热条件,采用渠系防渗衬砌、低压管道输水等节水技术减少水分渗漏和蒸发损失,加快发展节水高效型作物,取得节水并增产的效果。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小拱棚栽培等设施型“阳光农业”,推广滴灌、渗灌、无土栽培、组织培养等高新技术,用人工调适的水热环境取代变幻不定的天然条件,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新鲜细嫩蔬菜和优质特色瓜类生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2)草食畜牧业:围绕建设草业大县、畜牧强县,充分利用本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合效率高的特点,以绿洲边缘的弃耕地、沙荒地和耕地压缩后退出耕种的土地为重点,稳定发展饲草种植,建立以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为主的草地农业系统,在绿洲边缘形成良好的植被层和保护屏障。开发和生产苜蓿草粉、苜蓿干草、苜蓿草捆等不同层次的草产品,抓好草产品深加工项目,促进草业产业化建设。加速肉羊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发展;以肉类加工、皮革加工为重点,大力兴办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和商品率,形成以牧草种植加工和肉羊养殖及其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草畜产业链,使草食畜牧业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  (3)沙漠林果业: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指导的原则和“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的方针,按照将绿洲生态保护与治理区划分为荒漠草场封育区、沿沙退耕还林区、内部高效种养区的分类治理框架,逐步建立沙漠林果产业与生态保护体系,在确保生态防护效益的前提下,开发和生产品种多样、品质优良的经济林果原料,促进沙漠林果产业持续长效发展。  (4)沙漠特种经济作物产业:充分利用沙漠野生食用植物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开发价值高的资源优势,遵循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在不影响植株生长和不造成植被破坏的前提下,采取分区轮流采挖的方法,掌握适宜的采集时间,适时进行采收,并在采过的地区及时进行更新,以保证野生植物资源长期供应和永续利用。积极引进并试验开发已经成熟的生产技术,开展沙葱、沙米、沙蒿等沙漠生食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开发沙生野菜、沙米凉粉、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加工业,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生产档次,实现长年均衡供应,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  (5)沙漠藻类植物养殖业:在广阔的沙漠地区发展藻类养殖,不仅在固沙、固氮和植物群落演替中能起到特殊作用,而且是人类未来的农业和可观的食物来源之一,是沙漠地区发展的重要产业。民勤地处沙漠腹地,阳光充沛,云层稀少且停留时间短,是发展藻类养殖业的最佳地区之一。要以勤锋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区为依托,引进生产技术和成套设备,进行小球藻商品性生产的探索,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  (6)沙区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业:积极开展沙区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源的物理转化,推广应用户用型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把分散的风能、太阳能聚集在一起成为可以利用的能量,弥补能源短缺,为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新的能量来源。  (7)沙漠观光旅游业:积极搞好沙漠旅游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围绕红崖山水库—宋和治沙示范区—沙生植物园—瑞安堡—圣容寺大漠风情旅游线和苏武山葡萄庄园—勤锋滩沙产业生态园—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三角城绿洲生态旅游线的重点开发,新建和完善旅游区功能设施,开发沙漠驼游、大漠观日出、沙漠跳伞、沙漠滑翔、沙漠滑板、沙浴按摩、狩猎观光、沙漠野餐、民俗风情游等旅游项目,以完善的设施和优质的配套服务吸引中外游客来沙漠地区观光、旅游、探险,把民勤丰厚的文化资源变成巨大的发展优势。  (七)中药材产业  重点抓好中药材生产源头,以沿边沿沙乡镇和南湖乡为重点,建立板蓝根、甘草、麻黄种植示范基地;在西部和北部沙漠沿线地带建立梭梭接种肉苁蓉、白茨接种锁阳试验示范区,并建立规范的中药材流通渠道。使中药材产业成为民勤沙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生态移民  1、生态移民的意义和必要性  (1)维系生态平稳。我县湖区地处腾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合围之中,近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干燥,水质变坏,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持续不断恶化,天然植被大面积 枯萎死亡,地表水补给严重不足,荒漠化程度加剧,形成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悲惨现实,为了切实改善我县湖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实施好国家退耕还林(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湖区沿沙沿边一些贫困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势在必行。  (2)改善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我县湖区气候条件不断恶化,风沙侵蚀严重,可耕地逐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减少,就是国家从政策上进行扶持,也很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因此对湖区进行生态移民是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移民就水是改善人民经济条件,加快湖区群众全面进入小康的一个重大举措,对湖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具有深远的意义。  (3)提供生存基础。由于连续多年自然灾害,沙尘暴的侵袭,湖区部分村社的群众已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群众生活困难,人均纯收入在600-800元左右,已不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进行生态移民既有利于当地的生态恢复,也为湖区群众今后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  2、生态移民的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1)移民规模  根据生态移民安置的要求,民勤县拟对湖区红沙梁乡、西渠镇、中渠乡、东湖镇、收成乡五乡镇,因生态条件恶化,水源严重短缺,不能维持正常生产和生活的贫困人口进行生态移民。计划在2003年一2010年累计完成生态移民29000人,其中流域外移民15000人,县内移民14000人。  (2)主要建设内容(县内移民)  开发平整土地45200亩;修建U型渠176公里;新打和更新改造旧井67眼,其中:新打300米深井7眼,改造和更新旧井60眼;架设农电线路104公里,其中:高压线路54公里,低压线路50公里;移民区主干道路54公里,田间道路30公里;学校卫生院建设:建小学7所,中学1所,建卫生院1所;村委会7个,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移民区住宅建设21万平方米;农田防护林6000亩,防风固沙林24000亩;供电所一个,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  3、建设方案:  (1)土地开发  民勤县所选移民区,耕地已基本形成,经过细平改良和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就可直接耕种。  (2)灌溉设施  湖区合并村组灌溉用水主要为石羊河上游来水和地下水,由于湖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必须在300米以下进行提灌,所以需新打和改造300米深井7眼。  其它各移民区灌溉用水主要为地下水,由于部分机井设备老化或水质变坏,无法承担移民区农户正常生产所需,所以需改造和更新机井60眼。  为节约用水,移民区输水渠道需要全部衬砌(U型),共176公里,其中湖区合并村组30公里,南湖乡移民区55公里,糖厂农场移民区35公里,供销社农场移民区26公里,种子公司农场移民区30公里。  (3)道路建设  通往供销社农场等移民区主干道路、田间道路已经基本成型;需要建设通往南湖移民区主干道路54公里和田间道路30公里,主干道路按四级沙砾路面标准已由县公路局完成规划设计,田间道路按农田基本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路面宽3米。  (4)农电线路  供销社农场、糖厂农场等移民区农电线路,高压线路架设已经完成,需新增和改造低压线路20公里。种子公司农场、南湖乡移民区尚未通电,拟修建35KV变电所一处,架设35KV高压线路54公里,0.4KV低压线路30公里。  (5)防护林建设  完成农田防护林6000亩,其中:糖厂农场1000亩,种子公司农场2000亩,南湖乡2000亩,供销社农场1000亩,防护林建设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以道路为骨架,结合带小网络。  防风固沙林完成24000亩,结合各移民区的特点,南湖乡移民区完成13000亩,种子公司农场完成5000亩,糖厂农场完成6000亩,在流动沙丘迎风坡采用麦草沙障压沙配合栽植灌木林以阻止流沙侵蚀农田。  (6)居住区建设  根据民勤县县内移民人数,该项目移民区共设置7个行政村,其中:南湖乡3个,种子公司农场2个,县供销社农场1个,糖厂农场1个;设置村民小组46个,其中:南湖乡20个,种子公司农场12个,县供销社农场6个,糖厂农场8个;村民小组均按50户左右设置。  (7)公共设施建设  学校:  根据小学生就近读书的原则,凡设置村建制的移民区必须建设小学一处,共7所小学,按照移民区人数的20%一25%规划学校规模,平均建设一所小学需投资60万元。其中南湖乡因地处偏远,移民人数又相对较多,需建中学一处。总建筑面积6300约平方米,并配套相应的教学、办公设施。其它各移民区中学可在就近所属乡中学就读。  卫生所:  为方便群众就医,预防治疗地方病和常见病,在南湖乡建设卫生院一处,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设置药房、治疗室、诊断室、观察室、伙房、简易厕所等,建成后可服务人口人。  村委会办公用房:  为满足移民村管理和建制需要,移民区7个村委会都要建办公用房,每村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砖混结构,在土地利用规划时,可考虑将村委会院落适当留大,目的是除办公之外,还可兼作全村文化娱乐中心,也可作为农业技术培训学校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示范。  供电所:  为解决移民区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南湖乡现无大电网通过,拟在南湖乡建35KV变电所一处,具体由电力部门规划实施。  六、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任务  (一)实施兴水保水工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预计2010年农业种植面积由压缩到80万亩,节水工程面积占总面积的100%,综合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8,田间水利用系数达到0.92,净灌溉定额降为322.9m2/亩,则农业用水量2.;全县人工造林面积达到195.12万亩 ,需要灌溉的林草面积达到52.83万亩 ,则林草用水量1.;工业及人畜生活用水0.。因此 ,到2010年全县总需水量预测为3. 。在实现水资源统一分配的前提下 ,石羊河来水量达到 2.67x108 m3,景点二期延伸调水入境量不少于0.72x108 m3 ,总入境量不少于3.0x108 m3,依此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0.,则远期全县可供水资源量为3.。经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010年在内节外调,石羊河流域合理分水的情况下,水资源供需基本得到平衡。  1、目标任务  以2010年水平年为重点,实现以抢救民勤绿洲,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为重点的流域近期治理总体目标。五年实施方案完成后,应当实现2010年水平年治理目标,即: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度,在民勤、凉州两县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用水,增加生态用水,正常年份使民勤蔡旗断面水量不少于3.0亿立方米(其中景电二期延伸续建工程向民勤红崖山入库断面调水量不少于0.72亿立方米),丰水年份有更多水量进入民勤,基本实现民勤盆地地下水采补平衡,使民勤生态系统不在恶化。  2、重点治理项目  (1)水资源配置保障工程  年主要安排三大工程,总投资73584.97万元。  杂木河至蔡旗专用输水渠:起始于杂木河渠首,终点至蔡旗,全长69公里,输水流量每秒6立方米,采用箱型暗渠,设计年输水量0.3亿立方米。项目总投资18583.12万元。于2007年开工建设,至2009年建成投运。  西营至蔡旗输水渠:全长69公里,设计输水流量每秒15立方米,设计年输水量1.1亿立方米,采用暗渠型式。西营至蔡旗输水渠投资32800.6万元(不包含共用段),于2007年开工建设,至2009年建成投运,专用输水渠共用段匡算投资为4701.25万元。  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续建工程:全长54公里,设计输水流量每秒6立方米,考虑景电工程的节水挖潜和管理措施的到位,民调工程向民勤年调水8000万立方米是可行。项目总投资1.75亿元,其中:2006年投资2000万元,建设施工准备临建工程;2007年投资8548万元;2008年投资6952万元,建成投运。  (2)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主要包括两大工程,总投资48788.6万元。  骨干工程:衬砌改造以总干渠、干渠、支渠为主的红崖山灌区骨干工程466公里,投资29130.17万元。  田间工程:改造以渠灌、管灌、喷灌、滴灌为主的农田节水灌溉面积63.53万亩,总投资19658.40万元。其中红崖山灌区为57.26万亩,投资16938.40万元;环河灌区为3.98万亩,投资1244.45万元,昌宁灌区为2.29万亩,投资1475.55万元。(渠灌54.36万亩,投资1168 .40万元,管灌4万亩,投资1300万元,喷灌0.7万亩,投资6258万元,滴灌4.47万亩,投资6258万元)。  (3)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程  水平年生态建设任务主要是民勤盆地的人工绿洲基本生态体系建设和北部荒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缓冲功能区的建设,其中人工绿洲基本生态体系包括农田防护林和紧邻灌区北部的北阻风沙的防护林带两部分;其他包括民勤湖区和昌宁盆地退耕还林、恢复荒漠植被、封育及工程治沙等。  完成生态建设工程总面积15216hm2,总投资5992.8万元,其中公益林11216 hm2 (退耕还林6830 hm2,防风固沙林4386 hm2),投资4192.8万元;工程治沙4000 hm2,投资1800万元。  完成生态保护工程总面积64340 hm2,总投资6083.8万元,其中灌木林地保护11040 hm2,投资662.4万元;草地保护26760 hm2,投资802.8万元;封育25320 hm2,投资4557.6万元;病虫害防治1220 hm2,投资61万元。  完成部分配套工程及购置环境监测设备1套,建立监测站1座等,并进行人员培训。投资862.2万元。  以上项目总投资12938.8万元。  (4)生态移民安置工程  年,拟对民勤红沙渠、西渠镇、东湖镇、收成乡等四乡镇分年度完成生态移民29000人,总投资18914.5万元。其中县内移民8000人,投资5264.5万元;县外移民21000人,投资13650万元。  县内移民安置:在东湖镇、西渠镇安置4100人,红沙岗镇、机关农林场安置2600人,南湖乡安置1300人。  县外移民安置:向疏勒河移民10500人;向内蒙阿蒙移民6000人;向新疆奎屯、芳草湖农场等地移民4500人。  (5)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  实施人工降雨,开发空中水资源以治理民勤干旱,改善生态环境。投资800万元,建设民勤县空中水资源开发(人工增雨)项目,使作物生长季年增透雨4—6次,为抗旱保农保牧,减轻大风、沙尘暴危害,消除冰雹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6)其它配套工程  包括水资源和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水文测站建设、基础研究及前期工作、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等项目,总投资12186万元。  (二)实施防沙治沙工程,确保民勤绿洲的生存和发展  1、目标任务  利用10年时间,使绿洲边缘风沙线66个风沙口基本得到治理,绿洲外围林草植被得到恢复,绿洲内部林网配套完善,完成退耕还林(草)25万亩,新增人工造林面积90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0万亩,商品林40万亩,封育人工及天然林木植被30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目前的7.2%提高到12.2%,净增5 个百分点。建成10万亩酿造葡萄基地和30万亩红枣基地,全县林业产值达到1亿元,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达到200元。再用二十年时间,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并呈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繁荣的奋斗目标。其中“十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草)10万亩;采取工程封育措施,封禁管护人工及天然林木植被60万亩,植被覆盖度达到41%以上;新增人工造林面积36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20万亩,商品林16万亩,封育人工及天然林木植被12万亩,每年完成育苗1000亩,义务植树90万株,通道绿化300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2%。  (二)重点建设内容  1、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按照《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到2010年,投资1.338868亿元,完成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保护区规模扩大到38.99万公顷,力争把保护区建成民勤绿洲的生命保护线和生态屏障线。  2、加强防风固沙体系建设。到2008年,投资1.9138亿元,完成民勤县百公里防风固沙绿色屏障营造工程建设项目,新建农田林网2000公顷,农田林网改造3200公顷,营造防风固沙林20000公顷,封沙育林50000公顷,飞播牧草100000公顷,建设人工牧草基地2000公顷,营造牧场防护林2000公顷;年,分别投资0.2397亿元和1.966992亿元,完成民勤县沙质荒漠化综合治理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建设项目,新增人工造林面积31333公顷,封沙育林草56667公顷。通过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建立更加完善的绿洲边缘防风固沙体系。  3、搞好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完成平原绿化三期工程项目,建成标准化农田林网41387.62公顷,新增森木面积33517公顷,建成薛百等9个生态经济复合性农田防护林样板示范乡、昌宁乡中胜村等10个高标准生态建议村;完成标准化农田林网样板工程建设项目,在重兴、薛百、三雷、苏武、东坝、夹河、双茨科、泉山、大滩、大坝等11个乡镇农区内营造标准化农田林网5000亩。完成绿色通道工程建设项目,在农区内主干道路实施绿化1000公里。  4、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按照“东坝葡萄、西坝红枣”的经济林发展格局,建成民勤县10万亩酿造葡萄基地,以东坝片四乡镇为主,辐射薛百、大坝、三雷、大滩、双茨科、泉山等乡镇;建成1万亩鲜食葡萄基地,以国营机关农林场为主,辐射周边乡村,年产鲜食葡萄1.2万吨;建成民勤县30万亩红枣基地,以西坝片乡镇为主,辐射昌宁、重兴、大滩、双茨科、泉山、收成等乡镇。  5、抓好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依托勤锋沙产业示范园区,完成民勤县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在勤锋滩植被站、林业站实验基地、连古城植被站、邓岔苗圃、二坝苗圃,建成苗木繁育基地3000亩。  6、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民勤县退耕还林(草)项目建设。在湖区苦水区和绿洲沿沙区,完成退耕还林(草)25万亩,其中还草10万亩,还林15万亩,强行关闭电机井2000眼,从而限制超采地下水,缓解水资源危机,遏制日益严重的沙漠化、盐碱化趋势。  (三)实施生态保农工程,大力发展生态节水型高效农牧业  1、目标任务  积极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使粮、经、草结构比例达到40:30:30,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培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全面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力争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由4.76亿元增加到6.0亿元,年均递增2.34%,其中牧业产值达到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粮食总产量由1.49亿公斤增加到1.8亿公斤,年均递增1.9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960元,年均递增6%。  2、重点建设内容  (1)加快建设生态型节水农业基地。以地膜覆盖和垄作沟灌节水技术为主,建成20万亩加工型玉米生产基地,实现单产600公斤,年产优质加工型玉米1.2亿公斤;以地膜垄作和设施农业技术为主,建设5 万亩优质果用瓜生产基地,实行反季节栽培,实现果用瓜的周年平衡供应,年产优质无公害果用瓜1.5亿公斤,实现产值0.6亿元;采取技术节水与生物节水相结合,建设10万亩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年产优质商品棉16.4 万担,年实现产值8200万元;充分利用我县有利的制种条件,建设5 万亩制种基地,以种子生产为主体,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年产各类商品种子1334万公斤,实现产值1.2亿元。  (2)努力建设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完成民勤县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勤锋滩沙产示范园区、黑河滩万亩生态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农技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场、城郊高效节水农业、湖区无公害果用瓜周年生产、畜牧站种畜禽繁殖推广园区和畜牧局种草养畜综合示范等高新技术示范园区。通过示范带动,使全县主要农作物商品率和农产品优质率各提高15个百分点;农产品附加值增加20%,亩生产成本降低15%。  (3)大力发展商品畜牧业。建成30万亩饲草基地,大力发展羔羊、奶牛、肉牛等草食畜,稳定发展瘦肉猪、肉蛋鸡,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到2010年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0万头,羊达到100万只,猪达到30万头,鸡达到300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4)综合治理土地和荒漠草场。重点抓好以下五个项目建设:3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30万元盐碱地改造,民勤县荒漠草场治理工程,农田污染综合治理和食品安全工程建设,土壤水库工程。  (四)实施基础保障工程,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步伐  全面实现村村通电,户户通电,消除无电区,使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为生态治理和建设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公路建设要建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贯通干支线,连接县内外,县、乡、村、社四级公路标准化网络,达到主干线路上等级,重点路段上油路,农业乡镇实现村村通油路的目标,使公路交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从而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要切实抓好市政设施建设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工业污染,改善城镇环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8.36%。信息化建设要建成初具规模的、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化网络体系,信息产业业务总量达到1.2亿元,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8%。教育事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力度培养实用人才,为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卫生防疫要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县医疗和防疫整体水平,促进全县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工作,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良的医疗保健服务,帮助群众积极投身于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事业。  七、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意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会议等各种手段,在全县乃至更大范围内继续大力宣传加强全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深入宣传民勤治沙造林的先进模范事迹,大力弘扬民勤人民战风斗沙、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提高全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全民改善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力营造生态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动员和鼓励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在治沙造林第一线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美好家园,促进民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政策和法治宣传教育,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广泛宣传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护法》、《水法》、《草原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环保意识。对全县生态环境状况进行执法监督和预防保护,严格依法治理,重管严罚,坚决依法打击乱垦荒地、滥伐林木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和犯罪活动,巩固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果。  (二)强化节水措施,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始终坚持“内节外调,节调管并重,以节为主”的方针,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走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依法用水之路,综合平衡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制定合理的用水价格,用经济杠杆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继续实施大规模的渠道衬砌工程,全面推行小畦灌、沟灌等常规节水技术及微管、滴灌、管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减少输水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水利的科技含量,试验研究节水新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重视高新节水示范园区建设,在新技术、高科技、高效益上求突破。按照以供定需,以水定地的要求,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经济结构及需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耐旱、节水高效作物的面积,培育壮大专用小麦、加工型玉米,优质瓜类、棉花、优质红枣、酿造葡萄、蔬菜、饲草、畜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低耗水、集约高效的现代精准农业。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充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严格按照《水法》的规定,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对全县的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管理水质水量,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全面实施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利用,严禁乱打井和无序开发水资源的现象发生,逐步实现地下水的净开采量和总补给量的基本平衡,切实做到依法治水,优化配水,节约用水。  (三)制定完善配套政策,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保障。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和放宽放活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谁绿化谁所有,谁投入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鼓励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投资者来进行建设和保护。对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骨干项目,要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税费征收、用水用电、道路交通等方面给予最大的优惠。农村要通过以粮代赈的办法,为实行退耕还林草、发展林牧业提供条件,鼓励农民多去承包荒滩、荒坡、荒地植树种草,积极发展家庭小林场、小牧场和小果园,一包30年不变。同时把林草权益落实到个人和农户,让广大群众确实获得利益和实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进程。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投入和激励机制,调动各种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拓宽融资投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措建设资金,逐步建立生态环境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的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各种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资,通过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和独资、合作等各种形式,形成国家资本、集体资本、私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并依法保障其投资收益和合法权益。金融部门要增加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贷款,适当延长贷款偿还年限。财政部门要拿出适当资金,用于生态建设项目配套资金和贷款贴息。其他各部门单位都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智能优势,挖掘投资渠道千方百计争取国家专项投资,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的资金投入。  (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质量和效果。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组织科研力量,重视生态环境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完善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努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效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广泛宣传和普及治沙造林、水土保护、荒漠治理、草原建设、城乡节水、旱作农业、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把多年探索总结出的林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中去,引进优质苗木新品种,加强种苗培育,提高苗木的适应性和品质。同时要建立健全林业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机制,调动广大林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服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完善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技术交流网络,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攻关,引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抓好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六)抓好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进程。立足本县资源和优势,突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难点,认真研究国家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目标、方向、政策、步骤,有计划地精心论证筛选项目,积极申报项目,全力争取项目,力争有一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进入国家、省、市的投资扶持计划。同时,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落实《民勤县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范项目资金运作,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项目资金,加强项目建设监督检查和资金审计,建立健全项目招标制、法人制和监理制、实行质量终身制,严格杜绝项目资金被挪作它用,确保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的按时到位,提高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  (七)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要人口警钟长鸣。充分认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严峻形势,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强化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黄牌”警告制度和“一票否决制”,坚持推行“三结合”方针,巩固和提高“三为主”成果,努力控制人口数量的无序增长,努力降低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有效控制人口对水、土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缓解人、地、水的矛盾,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影响,促进人口和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以及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八)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全面实现。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振兴民勤、促进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各乡镇要对本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本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负责,层层签定责任书,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人大、政协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目标。县委、县政府要定期组织考核验收,对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失职,渎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mqxx 来源:
民勤经济信息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丘迎风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