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哲学大神解决政治疑惑 摆脱通俗点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

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唯物论核心考点-中公考研网
中公考研部落
直接手机输入网址
扫描二维码
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唯物论核心考点
辅导课程:&&
来源:中公考研&&发布时间: 14:51:59
[摘要]现在进入考研复习的倒计时冲刺阶段,为了方便考生复习,中公考研政治教研组老师整理了考研政治各科目核心考点,以供考生复习参考。
  2017考研奋进群:
  第二节 唯物论
  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1.物质范畴
恩格斯初步概况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明确指出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列宁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客观性、可知性)
物质范畴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和唯一特性。根据这一规定,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①划清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的界限。
②划清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③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界限。
④划清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界限。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旧唯物主义观点
①&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②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客观存在,把历史过程看出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观点
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使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
②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①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②实践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运动观
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绝对性、变动性、无条件性。
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性、稳定性、有条件性。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物质运动的衡量尺度。
认识事物的前提和条件。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从运动角度看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从物质角度看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形而上学不变论:只强调静止否认运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只强调运动否认静止
  【真题示例】
  (2013)有一幅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三、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有限包含、体现着无限。)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时空会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变化。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①机械唯物主义:时空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②唯心主义:时空是纯粹的主观形式,先验的、理念的产物
方法论意义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真题示例】
  (2014)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标志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016)南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两句诗蕴含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含着相同哲理的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手方知读书迟
  D.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马克思主义意识观
  1.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意识是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①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②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③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真题示例】
  (2010)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3.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基本途径-实践。
③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①唯意志论:只强调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性。
②宿命论:只强调客观规律性忽视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意义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客观规律。
②社会发展既要合乎主观目的,更要合乎规律。
  【真题示例】
  (2016)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的使用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 等于&由自&,&由自&及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A.前者是唯物辩证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五、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①直接现实性(实践高于理论的品格)。
②自觉的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①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主导)
②社会政治实践
③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实践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②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③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
  【真题示例】
  (2010)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以上是中公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唯物论核心考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选择,建议选!
  推荐阅读》》》
  本文为中公教研组老师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张珍珍)
| | | | | |
研友互动师兄学姐答疑解惑群
中公名师导读
精华文章推荐唯心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 对吗? 唯心主义把_百度知道
唯心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 对吗? 唯心主义把
唯心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
唯心主义把主观能动性作为客观规律的前提对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是唯心主义.当年大庆油田会战时期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车就人拉肩抗,如果主观上都没有信心,客观上怎么能把贫油的帽子摔掉.
采纳率:41%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安远一中唐灿茂工作室
当前位置:&&&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上传: 钟荣颖 &&&&更新时间: 9:42:11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0、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1、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5、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7、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8、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19、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20、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前对后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 4、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 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8、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9、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0、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4、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 16、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7、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8、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3、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6、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8、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 30、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 &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概括和总结)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 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 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 & &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 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6、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注意: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 7、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注意: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8、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9、规律有好坏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0、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1、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2、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3、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5、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6、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 17、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18、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注意: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 19、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注意: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21、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22、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注意: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24、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2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6、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2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8、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 29、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注意:不一定是不同的) 30、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注意:不存在终极真理) 31、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注意:不一定) 32、实践决定于认识。 (注意:决定不等于决定于) 33、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改造客观世界) 3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注意:实践是唯一标准) 35、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注意: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3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注意:根本动力) 37、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8、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注意:唯一来源) 39、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注意: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40、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注意: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4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注意: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42、客观世界是真理的标准. (注意: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3、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4、&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注意:&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注意: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4、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注意: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 5、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不一定) 6、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注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7、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注意: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8、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注意: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9、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0、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用现状标准来判断是错的) 11、科学算命是科学与传统算命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是错的) 1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注意:错,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13、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注意: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4、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注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5、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注意: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注意:总趋势是前进的) 17、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注意: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18、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注意: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9、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注意: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20、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注意: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21、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注意: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2、矛盾就是斗争 (注意:说法片面,简言之,矛盾是对立统一.) 23、矛盾越少越好. (注意: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24、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 (注意: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25、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注意: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26、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注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7、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 (注意:个别是普遍存在的前提) 28、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注意: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9、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 (注意: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3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31、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注意:有影响) 32、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注意: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33、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34、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3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注意: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矛盾多少,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3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注意: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37、扬弃就是抛弃. (注意:错误,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的事物发展. (注意: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9、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没有必然联系 (注意: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注意: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 (注意: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注意: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 4、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注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5、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 (注意: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注意:这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同. (注意:错,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8、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 (注意: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9,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注意:颠倒了二者关系) 10、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 (注意: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注意: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所谓价值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注意: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13、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注意:价值观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 & & & & &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注意: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注意: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8、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9、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注意: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10、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注意: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11、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注意: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注意: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除了哲学还有具体科学) 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注意: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注意: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8、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注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0、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注意: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21、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注意: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2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注意: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2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注意: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5、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注意: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注意: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27、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注意: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也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 3、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4、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注意: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5、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注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6、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注意: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7、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8、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注意: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9、、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注意: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10、所有正确意识都是相同的。 (注意: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 11、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注意:唯物主义中的很多分支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 1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注意:&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3、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注意: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1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而言,都是客观的。) 15、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7、规律有好坏之分。 (注意: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8、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注意: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9、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注意: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20、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注意: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21、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意: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22、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注意: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23、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注意: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24、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注意: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辩证法部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注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注意: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注意: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4、原因和结果可以任意转化。 (注意:转化是有条件的,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5、只要是先行后续关系就一定是因果联系。 (注意:因果关系不仅具有先行后续的特点,而且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6、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注意: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 7、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 (该说法正确) 8、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 9、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10、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注意: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1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注意: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2、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注意: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13、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注意: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4、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注意: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5、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注意: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6、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每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 (注意: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17、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注意: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9、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注意: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0、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注意: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注意: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3、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注意:前对后错) 24、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注意: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意: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注意: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 27、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8、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9、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3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这是知识的混淆) 31、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注意: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 32、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 (注意: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 【认识论部分】 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 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注意: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注意: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 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注意: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 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注意:颠倒因果关系) 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注意: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注意: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2、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13、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注意: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15、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16、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 (注意: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 17、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 (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18、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注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19、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注意: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 20、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 (注意: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 21、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注意: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22、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注意: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 (注意: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注意: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4、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注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5、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 (注意:价值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注意: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 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注意: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注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注意: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注意: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 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 (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注意: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 (注意: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注意: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 哲学概论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2.哲学决定生活。 (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 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6.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7.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1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唯物论 & 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本质和属性) & 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来说,都是客观的) &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形式是主观的) & 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相同;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 & 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 & 6.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 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能够成功。(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 8.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认识论 &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 2.有用就是真理。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或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 3.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社会热点链接 &1.党的十七大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 & 知识链接: & ①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 &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 ③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 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 (发展的观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坚持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 2.科学发展,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知识链接: &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 ②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 ③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针 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 & ④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现阶段实际出发,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成果,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而提出来的; & ⑤意识的反作用,认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唯物辩证法部分 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4.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不一定) 5.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6.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 7.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8.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 (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9.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 10.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1.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2.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3.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14.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15.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6.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17.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18.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19.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21.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2.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23.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24.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
25.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多少矛盾,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2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2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社会热点链接 &1.科学发展,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知识链接: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 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劳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 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做工作 必须抓住重点和关键。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 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 的灵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党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 2.强力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效;用货币、财政政策&组合拳&构筑中国经济安全门;一系列惠农、惠民政策出台 & 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房价上涨过快 会直接影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影响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甚至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 ②正确对待主次矛盾。将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投向以及大力 加强薄弱环节,严把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等,体现了办事情要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 原理。 & ③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国 民经济的发展。这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中央决定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但幅度并不大,这说明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坚持适度原则,既达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又能使我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 3.&多管齐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积极应对气候变暖挑战,治理蓝藻&&& & & (d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与水电等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 ②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节能、应对气候变化要从我做起,从小处着眼, 注重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节能减排目标既要注意水、能源、环境的整体治理,又要注意重点推进火电、冶金等高耗水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凡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3.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矛盾)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6.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7.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就是改变现在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8.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价值观就是指对人生的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0.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 (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11.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 &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12.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看物质贡献,也看精神贡献,把二者区分开来是错误的) 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 (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14.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同时还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15.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 社会热点链接 1.&&&& 民生问题 (1)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哲学原理分析: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 (1)背景资料: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组织开展了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经群众推荐、审核公示、评委评选和群众投票评选等程序,李明素等53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孙茂芳等254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 (2)哲学分析:①人生价值及其实现;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等。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1)十七大对这个问题的主要论述有: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②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④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 (2)上述观点主要与下列原理相契合: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在不同的场合下又可以相互转化;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经济生活易错知识点 经济生活部分一 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价值才是) 2.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4.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5.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一定的) 7.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价值量减少。 (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量不变) 8.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9.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变化,价格一定变化。(不一定,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lo.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11.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是观念中的货币) 12.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13.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特有的规律。(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4.商品供应量与需求量互相制约。(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 , 15.等价交换就是指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价格与价值不一致也是等价交换的形式) 16.价值决定供求,供求影响价值。(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17.等价交换是指每一次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不一定每次都一致,而是经常不一致) 18.价格由购买力决定。&& (价格的决定因素是价值,购买力只能影响价格) 19.生产是消费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1.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交易方式不同,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货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2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享受性消费所取代。 (取代说法错误) &&& 23.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便不由自主地加入,仿效和重复人家的行为,所以从众心理不可有。& (盲目从众才不可取) &&& 社会热点链接 &&& 1.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 &&& 2.防止我国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 近期我国物价上涨是结构性上涨,是粮食、肉禽、蛋类食品价格上涨,属于结构性的上涨,不是全面的物价上涨,还不能称之通货膨胀,只是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 经济生活部分二 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应该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3.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劳动者各项经济权利的基础是享有平等就业权。(应该是劳动权) 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不可放弃的。(权利可以放弃) 6.银行存款利率提高,储户的买际收益越多。& (居民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存款利率和物价涨幅的对比) 7.金融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收益高和流通性强等特点。&&& (应该是政府债券) 8.通过购买社会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 (商业保险)&&& . 9.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不能将分配原则等同于分配制度) 10.个体劳动者的分配方式属于按劳分配。&&& (按劳动成果分配) 11.私营企业中的工人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成果分配。&&& (按劳动要素分配) 12.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体现了公平,忽略了效率;按生产要素分配体现了效率,忽略了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不可分割的) 13.劳动生产率越高,产量越大,效率越高。&&& (劳动生产率与效率是不同概念) 14.要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增加税收收入。 &&& (关键是发展经济,调整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15.税收具有固定性,一旦确定就不能改变。 &&& (固定性是指不经过国家法定程序批准不能随意改变,而不是不能改变) 16.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最终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 (直接负有) 17.消费决定生产。&&& (生产决定消费) 18.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合作制。&&& (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是股份制) &&& 社会热点链接 1.(十七大报告)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 自2003年以来,一方面,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大都保持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且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化工和建材等少数产业上,投资的&潮涌现象&十分明显,导致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最终消费支出比重则从2001年的59%下降到2006年的50%。 & 与消费的作用联系。 & 2.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七大报告)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市场调节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 就业与创业、自主创业与自谋职业都涉及就业观念的转变。 & 《劳动合同法》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经济生活三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是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平等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混淆)&&
3.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就是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还包括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4.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 (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是坚持共同富裕) 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 &&& (宏观调控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7.必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步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 8.我们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9.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0.经济全球化是主要通过生产的全球化来实现的。(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来实现的) 11.世界贸易组织的最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1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13.面对开放的世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自己发展 的根本基点。& (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根本基点) &&& 社会热点链接 1.关于分配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 (1)解决分配不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决定的。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有利于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2)如何解决分配不公。 & ①在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 ②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要注重公平。 & 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④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 ⑤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 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 ⑦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竞争,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 2.科学发展观 &&& 党的十七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怎样贯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自主创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发展循环经济等。 & 文化生活易错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什么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注意:经济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哲学属于文化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如: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庐山自然美不是文化现象     ③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     注意: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④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非广义或狭义的文化。     2、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注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不能表述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了社会发展&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注意: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③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④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     注意:不是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⑤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原因是1、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2、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注意:1是优先选择的原因     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注意:不是永久不变的影响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     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注意:不能表述为&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文化传播     ①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贸、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注意:途径和手段不要混淆     ②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注意:错误的表述&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失去作用&或&新传媒取代旧传媒&     ③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④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人际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     电视: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互联网: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     手机短信:精炼的语言,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哲理性     3、文化继承     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中华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建筑(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学艺术(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与&文学艺术(传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的区别,这两句话都是正确的。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p71)     ④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⑤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文化创新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注意:错误的表述&发展的实质是理论创新&     ②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注意:错误的表述&爱国就必然爱社会主义&     ⑧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注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注意: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注意: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①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注意:错误的表述&文化生活出现多样化的原因:文化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②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先进文化     ①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注意:错误的表述&&三个代表&思想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即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思想道德     ①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心主义哲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