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字句里面谁是主语,比如桌子上有苹果 主语被我吃了中我是主语还是桌子上有苹果 主语是主语

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 或“什么事物 .例如: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 或怎么样“.例如: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 或“什么事物 .例如: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 或怎么样“.例如: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 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 或“什么 一类问题.例如: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 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8.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 单句 1. 单句的种类: 单句是由短语或单个的词构成的句子. 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两类. (1)主谓句:由主谓短语带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 (2)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其他短语或单个的构成. 2. 几种特殊单句: 主谓句中.动词谓语复杂多样. 有些句式在结构和表达上有些特殊句式有: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存现句. (1)把字句 把字句是主谓句的一种.句中谓语一般都是及物动词.而且不能是单个儿的动词.应当是单个短语和动词的连用形式. 3. (2)被子句 被子句是被动句.是主语接受动作的句子. 被动句中的主语是受事者.由介词“被 引了主动者与“被 字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 4. 把字句和被字顺的典型结构都是:“主语+状语+动词+补语 .口语中常用“叫 “让 “给 来代替“被 . (3)连动句 连动句是用连动短评充当谓语的句子. 连动句的谓语就是两个动词短语连用.两个动词短语. 互不作成分.而是共同作谓语.但在语义上有目的和方式. 原因和结果.先和后的关系.因此短语的位置顺序不能相互颠倒.中间也没有语音停顿.如: 综上所述. 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连动句主要三点: 一是必须有两个动词连用陈述一个主语. 二是两个动词短语互不作成分.而在意义上有目的.方式.原因.结果.后先的关系.位置不能互换. 三是两个动词短语中间不能有语音停顿. (4)兼语句 兼语句是用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它有下列特点: 第一.兼语句的谓语是由动宾的宾语. 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 5. 第二.兼语句多有命令的意思. 所以句中前一个谓语 多由使令动词充当.常见的使令动词有:使.让.叫.派.命令.吩咐.禁止.请求.选举.教.劝.号召等.此外 前一个谓语也可以是“有 字. 6. 第三. 兼语句中兼语的谓语是前边动作所要表达的目的或产生的结果.即兼语前后两个动词的语义上有一定联系. 连动句.可以连续叙述一个人的几个动作,兼语句. 则可以连续叙述几个人的几个动作.连动句可以扩展.连动套接兼语,兼语句也可以扩展.兼语套接连动. 7. (6)存现句 表示人.事物存在或出现.消失的句子是存现句. 存现句的特点有三: 第一.主语常是处所词或时间词.如: 第二.存现句的谓语多是表示存在.产生. 消失的动词.即不表示动作.只表示动作产生状态的持续. 第三.存现句的宾语往往是动作的发出者. 因此有的存现句可以转换为一般主谓句. 3.单句的复杂化和单句的分析 一个单句的各个成分都由词来充当.这个单句就简单. 如果由复杂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一个某几个成分.单句就复杂了.这各复杂短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复杂单句概括起来说有两大类: (1)单句的主语由短语或复杂短语来充当. 8. (2)单句的附加成分复杂化. 还有的句子由复句结构充当了句子成分.复杂单句要进行分析时.需先找出主干. 单句的主干是指把句中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掉以后剩下的部分.也就是主语+动词+宾语.找出句子主干常常是检查病句的好方法. 分析句子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 表示主谓句.界分主语和谓语. “| 之前是主语.“| 之后是谓语. 9. 第二步.再分别分析“| 前的主语和“| 后的谓语. 10. 分析句子.明确句子结构.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句意.同时能够检查出成分之间搭配是否合适.句子是否完整等. 复句 (-)复句类型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 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 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A.又B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 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的关联词语有“A.于是B “A.然后B .“A.接着B .“A.便B . 3.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共联词语有“不但A.而且b .“而且 .“并且 .“尚且a.何况b .“别说a就连B . 4.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 .“非此即彼 .“与其这样不如那样 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b .“不是a就是b .“是a还是b . 与其A.个如b . 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a但是b .“a不过b .“可是 .“然而 .“却 等. 6.因果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a所以b .“既a就b . 因此 . 7.假设复句: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b .“即使a.也b .“再A.也b .“假如 .“假使 .“假若 .“要是 . 8.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a.就b .“只有a才b.“无论b .例如: 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 9.解说复句:也称总分复句.由总提和分说两部分组成.总提用一个分句.分说与总提相应.用几个分句表达. 10.目的复句.由两个有目的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个分句表示一种行为.后一个分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常用关联词语有“为了 .“为的是 .“ 以免 .“省得 .例如: 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11.连锁关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连锁关系的分句组成.常采用“一--就 .“越--越 .“谁--谁 .“哪里--哪里--的格式.前后分句紧密相连.前一分句怎么样.后一个分句就怎么样. 【】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面为同学们推荐部分热门搜索同步练习册答案,要查找更多练习册答案请点击访问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字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生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生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漱溟在北京大学哲学门(系)任教四年后,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这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B.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C.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1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3.本文题目是《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那么,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6分) 1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8分)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刘仰东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章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小题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小题3】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6分)【小题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刘仰东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章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6分)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字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来面目……谈学问,在我只是不得已,非是有心……我只是好发现问题--尤其易从人事上感触发现问题。有问题,就要用心思;用心思,就有自己的主见;有主见,就从而有行动发出来。外人看我像是在谈学问,其实我不过好用心思来解决我的问题而已,志不在学问也。”   此时,梁漱溟不足40岁,他的后半生,依然没有变。在梁漱溟看来,儒学也好,佛学也好,都是人生实践之学。他曾说:“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他认为如果在大学讲堂里把孔子学说只当做哲学思想来讲,则“其固有精神实质亡矣”!梁漱溟曾再三强调,孔子的学问是专门致力于人的身心进于自觉、自主,使人的生命整体上有所变化和提高,将自己的智慧用于修养实践上。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这个观点贯穿于梁漱溟的一生,他晚年依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有的是需要学习的东西,而中国古书汗牛充栋,除了少数研究者,未必人人都要去读,但有一本书,即《论语》,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是不可不读的。  1924年夏天,他在当讲之年毅然辞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大教职,此后,再也没有回到大学的讲台上。当时也有几所大学请梁漱溟去,但梁漱溟谢绝了这些邀请。多年后,他在写给侄子的信中说:“我这里没有旁的念头,只有一个念头:责任。”又说,我“处处皆有责任,而我总是把最大的问题摆在心上。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在这样的信念驱动下,梁漱溟南来而北往,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他的“人生实践”之路。   他在1924年(31岁)辞去北大教职后,先用七八年的时间,到山东、广东、上海、山西、河南等地办学和考察。自1931年起,梁漱溟落脚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他的长子梁培宽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水电,我们生活在那里,吃的是井水,点的是油灯。……基本上过的就是农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梁漱溟一干就是七年。他在自撰的《生平述略》中说:“1931年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它以全体乡民或村民为对象,培养农民的团体生活习惯与组织能力,普及文化,移风易俗,并借团体组织引进科学技术,以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   抗战的爆发,让梁漱溟为之努力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戛然而止。但随后他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1938年1月,梁漱溟访问延安,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广泛接触。1939年2月,梁漱溟赴晋冀豫皖苏鲁等地的敌后游击区巡视,与国民党将领和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罗荣桓、陈光、彭雪枫等都进行了会晤。1940年底,梁漱溟与黄炎培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试图以“第三方面”的力量促成两党的团结,以求抗战的最后胜利。   30岁到50岁,被视为生命的黄金时期。而梁漱溟从31岁退出北大后,二十余年间奔走于社会,他参与的所有社会活动、政治活动,无疑都属于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自这个意义上看,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梁漱溟23岁时,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四年后,就因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使他享有了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 B、抗战爆发后,梁漱溟进入了自己政治上的活跃岁月,其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所谓最大的问题,即所谓中国问题。 C、梁漱溟认为,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儒家的精神用在自己身上,用在人类社会。为了实践这一观点,他在山东邹平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乡村建设活动。 D、提高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本上建设国家,这就是梁漱溟与同仁赴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研究院的目的。 E、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这正是他在儒家大义指导下的远离书斋的人生实践意义之所在。 (2)梁漱溟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学者?他辞去北大教职,转而到许多地方办学考察,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题目是《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那么,请根据全文,简要说说梁漱溟的“与众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作者认为,梁漱溟虽享学者之名,实乃一个社会活动家。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15分)映照死亡的是生命(节选)孟晖(1)在我们这个犬儒的时代,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   (2)《与吴质书》中,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谈到徐干、陈琳、应、刘桢――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我们不得不承认,魏晋人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和我们太不一样了,他们固执地坚持真相,坚持直视死亡。他们似乎对死亡这个主题异常执著,一次次地,他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死亡,谈论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人们常说魏晋时代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觉醒,其实,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时代同时也是死亡意识的觉醒。 (3)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曹丕更深一层的痛苦。一方面,他对人间痛失才俊,自己痛失知音,而感到难以抗拒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他“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对朋友吴质,曹丕吐露道,自己“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朋友的死去,自己的年岁渐长,都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致急得终夜难以成眠。可是,这种焦虑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在接下来的一段倾诉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曹丕的思路:他感到自己没有年轻时的“志意”了,还没有白头,就已经在精神状态上成了“老翁”,这是在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同时,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在痛切的自责之后,他得出的感慨却是,“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应该抓住青春,抓住人生的每一寸时光,来努力创造丰盛的人生!直视死亡,并没有让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畏缩,相反,这反而成了让他们无比眷恋生命的最大动力。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相反,魏晋精神,恰恰是“未知死,焉知生”。  (4)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尽情展现生之美丽,没有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达到人之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无限遗恨。这个主题,也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恨,就是不解脱,这样岂不是不够达观么?可是,魏晋南北朝人好像不知道“达观”是怎么一回事。《恨赋》满篇的怅恨之情,皆因生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生命不能自主。这种想法让我们惊异;一种观念早就深深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液:这就是所谓“知天乐命”的人生观。魏晋人是“知天”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远比我们要更达观得多,所以,他们才不回避死亡,才把死亡当作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但是,他们“知天”,却不肯“乐命”,恰恰相反,他们“恨”命,并且在文章中反复啸吟着这种恨意。   (5)也许,在那个时代,佛教还刚刚传入,道家也还在成形之中,中国人还不像后来那样,有那样多的退路,那样多自我解脱的方式,于是,他们的生命热情就像火一样炽烈,燃烧着他们自己。因此,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不肯“苟活”,“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在江淹看来,正因为人生的注定不能圆满,因此,人之死,就无一例外地成为一种痛苦的结局。但这痛苦不是因为死的来临,而是因为在死亡到来之前,没有让生命如花绽放。   (6)今天的人普遍更喜欢《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赋》,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逍遥和隐逸,更合乎我们的犬儒态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仿佛已经是很久了,知天乐命、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就支配着我们的灵魂,也支配着我们的散文写作。这种支配所持续的时间是如此之长,以致我们往往误以为这就是中国人固有的文化精神,是中国散文所惟一可以表达的人生情调。像《与吴质书》和《恨赋》中这种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不仅为我们所陌生,而且也让我们难以接受。然而,这种态度的存在,正证明了中国思想从来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单一。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终于厌倦了把散文当作犬儒精神的传声筒,而重续起中国文学史上另一种精神的散文写作? &5.曹丕的父亲是&&&&&& (填写人名),其父字&&&&&&& 。文中提到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是&&&&&&& (填写人名)的自称。(任选2空填写)(2分)6.在第(1)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1)&&&&&&&&&&&&&&&&&&&&&&&&&&&&&&&&&&&&&       &&&&&&&&&&& (2)&&&&&&&&&&&&&&&&&&&&&&&&&&&&&&&&&&&&&       &&&&&&&&&&& 7.请分条概述“知天”、“恨命”在曹丕身上如何体现。(3分)知天:&&&&&&&&&&&&&&&&&&&&&&&&&&&&&&&&&&&&&&&         &&&&&  恨命:&&&&&&&&&&&&&&&&&&&&&&&&&&&&&&&&&&&&&&&&         &&  & & &&&&&&&&&&&&&&&&&&&&&&&&&&&&&&&&&&&&&&&&        &&&&     8.下列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A. 文章以曹丕和江淹的两篇文章作为引子和线索,在对魏晋精神的肯定和赞扬中中肯而委婉地批评了当代某些人身上的犬儒精神,对改变这种精神寄予了热切的希望。B. 第六段中“把死亡当作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的比喻含义隽永,突出了魏晋时代人们对死亡意义的深刻认识。C. 本文结构上由总而分,再由分而合,章法严谨;写法上对魏晋精神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语言上,质朴与绚烂结合,风格多样。D. 用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之语并加以翻新,准确揭示了魏晋人士看透了死亡的本质,也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因而也就更加珍视生命的心态和精神实质。9.通观全文,文末“犬儒精神”和“另外一种精神”分别指什么?(4分)“犬儒精神”:&&&&&&&&&&&&&&&&&&&&&&&&&&&&&&&&&&&&&&&&&&&&&&&&& “另外一种精神”:&&&&&&&&&&&&&&&&&&&&&&&&&&&&&&&&&&&&&&&&&&&&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被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