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问答丨作为一个女性读者,我读博士会经历怎样的困难和收获

读者问答丨作为一个女性,我读博士会经历怎样的困难和收获?
和你分享两位政见女博士的人生经历:读博士,她们收获了什么?有什么困难?什么鼓励她们走下去?
答题:王菁、尹月/ 政见成员
整理:徐驭尧/ 政见成员
政见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读者问答” 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在每一期栏目中,我们选取一个或几个大家关心的、和学术相关的问题,由政见成员用轻松、短平快的方式回答。这次要回答的题目,关乎性别:女性读博士会是怎样的体验?我们邀请了政见团队中两位女性博士研究生,和大家分享她们在博士就读期间遭遇的压力、困难与读博士给她们带来的收获。
今天,我们把评论区留给大家,欢迎大家也和我们分享你在博士就读期间最大的收获与感受到的困难。
王菁(莱斯大学人类学博士在读)
我之所以选择读博士,其实是一个意外。家里老一辈人并没有人上过大学,而和我同一代的亲戚里,大家基本连硕士都没有读过。所以,当我本科毕业申请到博士的时候,家里人对这个事情没有概念。我的母亲比较开放,也就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
本科同学里,除了自己外,只有没几个女生选择读博士,自己属于同龄人中的极少数。作为一个学习人类学的博士,我对于女博士收到的一些压力可能更多地抱着一些观察者的态度来审视。
女博士收到广泛关注,实际上是因为这些年来选择读博士的女性数量在增加。人们对于女博士,或者说对于博士都有一些刻板的印象,比如他们可能在婚姻求偶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他们在外形上可能都是那种蓬头垢面的 “死宅” 等等。但随着大家身边的女博士渐渐多了起来,人们对于女博士的这种印象也开始受到冲击。
在国内读博士和出国读博士,我们可能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在海外读书,压力可能主要来自于学业上的压力、对海外生活的不适应和突然进入一个比较严格的规训的环境。而在国内读博士,由于国内的导师一般会像一个家长一样对全面指导自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受到的压力可能主要来自于社会。毕竟身在国内,出于一个熟悉的社会环境里,会接触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会更直接。
读了六年的人类学,我感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曾经是一个相对压抑和纠结的人,而在这几年人类学博士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境变得越来越开阔。读博士期间,我去了阿根廷、巴西这些拉美国家。我曾经想做一个背包客,但后来发现,作为一个人类学的博士,我在这些地方旅行的过程中能收获比一个普通背包客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当然, 人在做一件长久的事业时,都需要一个人来支持和陪伴自己,可以互相理解。很幸运能遇到现在的那个他,可以守望相助,可以相互感受彼此身上所背负的压力。
尹月(东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在读)
因为爸妈都是大学老师,所以很支持我读博士,没有特别担心一些问题。当时考上博士,而且拿到奖学金,就继续读了。
目前社会上对女性读博士的偏见主要是指女性没必要取得高学历,学历太高嫁不出去,读书太多没有女人味之类。这些偏见当然是歧视女性的表现,希望随着社会进步有所减少,虽然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自己没有这些顾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家庭和学校环境都没有限制过我作为女生的可能性。
我觉得我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未来事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找高校教职比较困难)和博士论文的写作,当然也有部分语言和跟导师沟通的问题。这是大多数留学生都会碰到的,我觉得和性别关系不大。关于职业发展困惑也和性别关系不到。主要因为高校教师职位比较紧张,怕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于是对读博这个选择产生怀疑。现在还在论文阶段,先专心写作,找工作的事情要等到下个阶段。
读博士的这几年,我最大的收获是有很多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是一段很奢侈的经历。另外就是锻炼了自己接受困难,并且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快乐的背面也有痛苦的时候,把论文写好,得到导师认可是最困难的:向期刊投稿后收到审稿人非常 harsh 的意见是很痛苦的……对自己学术能力的怀疑贯穿了整个博士生涯..
读博过程中经常犹豫动摇,考虑过退学去找工作。如果不是我老公一直鼓励我,而且自己也不喜欢半途而废,估计早就放弃了。老公也是东大博士,已经拿到学位,算得上学术道路上的同路人。他常常帮我改论文,改得很仔细!也常听我吐槽研究室的老师,听我讲读书的体会,跟我分享写论文的经验等等……他几乎每天都会对我有鼓励和帮助。
微信编辑:邓哲远
图片编辑:魏子杰
最新合辑下载
百度网盘:http://t.cn/Rt1JGbW
GitHub:http://t.cn/RG9BdvX
Dropbox:http://t.cn/RG91Exk
近期文章推荐
读者问答丨政见的博士们告诉你:博士一般读多久才能毕业?
读者问答丨当年收到博士offer时,你在想些什么?
美国高校是如何培养博士生的?| 政见CNPolitics
我们是政见CNPolitics(微信号:cnpolitics2011)。我们致力于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读懂学术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新知。 分享我们的文章,传播更多靠谱观点。
我们的内容均为原创,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网站链接 http://cnpolitics.org;媒体机构(含各类网站及微博、微信公号)转载请联系授权:Webmaster@CNPolitics.org
长按二维码关注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读者问答丨当年收到博士offer时,你在想些什么?
政见CNPolitics
图片来源:Ben White/Unsplash
又到了一年的申请季,多年之后,你是否还能想起当年拿到博士 offer 时的场景?
刘冉、刘冬舒、李泽人&/ 政见成员
徐驭尧&/ 政见成员
政见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
“读者问答” 栏目又和大家见面了。在每一期栏目中,我们选取一个或几个大家关心的、和学术相关的问题,由政见成员用轻松、短平快的方式回答。这次要回答的题目,和每个博士生的经历都密切相关:当收到博士 offer 时,你在想些什么?我们邀请了政见团队内的三位博士生,为我们回忆了他们拿到博士 offer 时的情景、体验与思考,与各位申请过博士、正在申请博士、准备申请博士的同学分享。
今天,我们把评论区留给大家,欢迎大家也和我们分享:你收到博士 offer 时在想些什么?如果你正在申请,也可以向我们讲一讲,你对收到 offer 时的预期与想象。
刘冉(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生)
收到 offer 的时候,我正在家里打游戏,那第一个反应肯定是抓紧时间存盘啦。
这是我第一个 offer。收到宾大的 offer 时,我是很开心的。因为自己一开始就很喜欢宾大和费城。我本人不是很喜欢大城市,但是几年前第一次来费城的时候,就对这座城市产生了好感:一方面是这座城市对行人非常友好,另一方面对于美国来说,费城有一种浓郁的历史感。
费城街景,图片系受访者提供
因此,在对几所学校了解差不多的情况下,我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宾大。我下定决心之后,就把当时还没出结果的几所学校的申请都撤回了。
除了宾大之外,我当时还考虑过 Northwestern(西北大学),因为 Northwestern 负责的老师态度特别好,一直非常耐心地有问必答。个人感觉两所学校在研究上的实力差不多,权衡之后,因为更喜欢费城的环境,同时宾大还有熟悉的老师在,最后还是选了宾大。
我收到 offer 之后就告诉了我男朋友(现在已经是丈夫)。此外,还在给父母的电话里提了,不过爸妈并不知道宾大,让我自己做决定就好。
刘冬舒(雪城大学政治学博士生)
雪城大学 offer 发过来的时间是大年初一晚上,我正在国内,年初二早上一起来就看到手机里邮件。我那个年过得很悲催,大年三十还在收拒信,所以收到这个 offer 还是很开心的。
虽然之前有设想过收到 offer 的时候会是什么情景,会不会大喜大悲啊?但其实没有,当时的感觉没有那么大的起伏。年初二那天吃饭的时候,就立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大家都蛮平静的。
当时的感觉用四个字形容,是“如释重负”。虽然还申请了更好的学校,但是雪城已经是我可以接受的结果了。当时最大的感觉,是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起码有一个地方可以去,这种感觉是最强烈的。
其实,申请这种事情,总会有各种玄幻的结果。虽然之前也能想象,但是这个结果还是让我很惊喜。像政治学专业,有很多美国人在申请,许多申请人都是 GPA3.8+,GRE 写作 5.5 以上。看到这些录取数据的时候,我心里也很忐忑:按照这个要求,我估计是啥也申不上了。
后来还收到了波士顿大学的 offer,所以最终是在波士顿大学和雪城大学之间做一个权衡。在和两个学校的导师都有所联系之后,我觉得雪城大学的导师更有活力一些。因为雪城的导师是个年轻人,感觉回应比较快,性格很搭,而且学术上也比较高产。跟着他,自己能学的东西和能接触到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现在想来,当时申请的时候也是有遗憾的:一方面,如果本科加把油,少浪费点时间,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另一方面,感觉自己在选校上还是功夫不足,虽然查了一些项目,但实际上还是漏掉了很多不错的学校。如果我当时能多花些时间去了解更多的项目,最后可选择的范围会更大一些,建议申请人之前做好功课。
李泽人(杜克大学政治学博士生)
那天睡到了上午十一点多,一起来就看到了 offer。一开始还蛮激动的。不过一会儿也就平复了,去食堂吃了个饭,开始了新一天的搬砖生活。
因为 Ph.D 和 MA 都申请了,我那段时间收到了两个有吸引力的 offer:除了杜克的博士之外,另一个是带奖学金的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的硕士。虽然是带奖的硕士,但是毕竟给 offer 的是哈佛,我还是有点犹豫。不过后来觉得读书也不能只看学校,所以我还是选择了杜克的博士。
我拿到杜克 offer 的时候还是很激动的,有一种 “上道了” 的感觉。在申请之前,我对自己能拿到的结果有一个预判:只要在某个门槛之上的我都可以接受。我的预期是我能在这个学校接收到相应的前沿知识,受到较好的基础训练,有熟悉的做中国政治和政治经济学的老师。杜克当然能满足我的要求,所以,能来杜克我已经很满意了。
不过当时最好玩的是,我和我爸说了这个 offer 之后他的反应。他给我发了一段很官方的话 “李泽人,非常高兴你能实现自己的想法 blahblah”,感觉像是 Duke 官方发来的录取函的口气,当然我也能感觉到我爸是挺替我开心的。
现在我刚到杜克开始博士生涯,这里的学习量和学习压力都超过我的预期。不过这里氛围都很好,学生之间有各种非正式的 workshop,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快的提高。大家都蛮友善的,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大家庭一样。
在今后的 “读者问答” 栏目中,你想让政见成员们回答什么问题呢?欢迎在文末给我们留言,或者向主页君发送消息、提出你的问题!
文字编辑:徐驭尧
微信编辑:邓哲远
图片编辑:王婧雯
最新合辑下载
百度网盘:http://t.cn/Rt1JGbW
GitHub:http://t.cn/RG9BdvX&
Dropbox:http://t.cn/RG91Exk
近期文章推荐
政见CNPolitics(微信号:cnpolitics2011)。我们致力于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读懂学术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新知。
分享我们的文章,传播更多靠谱观点。
我们的内容均为原创,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网站链接 http://cnpolitics.org;媒体机构(含各类网站及微博、微信公号)转载请联系授权:Webmaster@CNPolitics.org
长按二维码关注
新加坡政府为什么要从 “重实用” 转向 “听民意”?
政见公开课第01期政见公号回复01报名7月23日(周日)20:00开始基于微信的千聊直播平台 语音+图片+文
有NGO曝光:谷歌花钱收买教授。其实,这是一份方法粗糙、内容极具争议的报告,不值得被严肃对待,但是企业对学术界的金钱渗透是一个真问题。
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博士招生制度上放弃统考而转向申请 - 审核制,计划考博的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方不方?
福利落差使离开体制的人有强烈的失落感,并使他们比留在“体制内”的人感到更加不幸福。
最近地王频出,上海土地市场火的不得了!特别是松江,一连两个地王!松江的楼市也火!火!火!却是因为一个楼盘——
超嗲的网红西瓜,你也能吃到!
预计,今晚到明天,大雨转多云,气温22至28度;22日多云,气温23至29度。
京东618来了,该颤抖的可以颤抖。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n是你明明想要\\n却不去做。
我们想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读懂社科学术研究,接触靠谱思想资源。
感谢您的支持,请按照如下步骤取消屏蔽ABBAO的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读者文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