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通娱乐有贴吧?主要讨论些什么东西呢

&p&修改一下过于情绪化的描述部分,以及刘据起兵的细节&/p&&p&------------------------------------------------------------------------------------------&/p&&p&补充:&/p&&p&如果汉武帝想把刘弗陵的太子之路铺好,他应该做些什么?&/p&&p&皇后待遇都有哪些?&/p&&p&昭帝真的“文景俱不如”吗?&/p&&p&内容实在太多囧,就都放在最后好了。&/p&&p&----------------------------------------------------------------------------------------------------------&/p&&p&补充:刘病已成婚后搬离掖庭,所居尚冠里的位置,放在昭帝无法为武帝立庙以示正统之后。--------------------------------------------------------------------------------------------&/p&&p&补充:从成长环境及境遇心理探究陈后媚道、祠祭祝诅的原因。放在关于陈氏的辟谣部分之前。&/p&&p&………………………………………………&/p&&p&咦我发现不点进来看题主的问题,只在搜索页面点“显示全部”回答的话,显示出来的还是以前的老版本。。但是我的老版本里有很多史料缺失啊囧。还是建议大家点进来看新版吧O(∩_∩)O&/p&&p&--------------------------------------------------------------------------------------------------------&/p&&br&&p&十分感谢题主提出这个问题,让我有机会可答。我的文字与其说回答问题,不如说是借着题主宝地,摘史料谈谈我对汉武帝皇后和宠妃,以及对其长子刘据和少子刘弗陵生平际遇的一点理解。&/p&&br&&p&写了这么多,其实并没有直接回答汉武帝更爱谁。有时候以爱不爱或者更爱与否来建立起对一位历史人物最初的印象可以收到好效果——翻阅史书进一步查证;但如果仅以此断定一位历史人物,那是愚蠢又肤浅的。&/p&&p&并且,仅以被不被爱来判断一位女性,有失偏颇吧?我们对女性的认定评价已经低到她被不被爱了吗?&/p&&p&帝后关系帝妃关系很难直观地以爱不爱来下定论。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姬,《史记》和《汉书》记录的宠幸程度是无宠,但她却育有二子,那你说汉武帝爱不爱她呢?&/p&&p&至于那种不看史书,想当然地yy历史人物的就更可笑。&/p&&br&&p&PS:如今宅斗小说里为了少爷第一次XXOO而让丫头献身这种没规矩没家教的情节都能意淫出来-_-|||对于普通贵族甚至只是壕的生活,作者们的想象都如此奇葩,宫斗小说就更不要提了。【一个小建议,想看清代旗俗,儿女英雄传更可信,红楼梦远远不及】&/p&&br&&p&我的观念就是:&b&想讨论历史人物,就拿出一手史料来。别想当然yy。&/b&&/p&&p&&b&以下分析皆以史书为基础,原文亦贴出,有哪些违背史书记录之处,愿不吝赐教。&/b&&/p&&p&&b&没有墓葬时,史书是了解和研究历史人物的唯一依据。&/b&&/p&&br&&br&&br&&p&-------------------------------------------------------------------------------------------------------------------------&/p&&p&因为不断地想到哪写到哪,又有不少是由一件事写出另一个人,所以在前面先做个&b&目录梗概&/b&。囧。&/p&&br&&p&武帝念及巫蛊之祸,提到转至未央椒房,遗诏有关刘病已。&/p&&br&&p&陈氏简易版生平(穿插陈氏并无外戚一说)&/p&&p&卫子夫简易版生平(穿插卫后非废后、李夫人配食、卫后自尽)&/p&&p&王李夫人、李姬、尹婕妤、赵婕妤简易版生平&/p&&br&&p&陈皇后详细分析(穿插景帝薄皇后、媚道手段、武帝对姑姑扶立的感恩、其母馆陶公主尊贵但无权、陈家兄弟、祠祭祝诅、退居长门、其他辟谣)&/p&&br&&p&卫思后详细分析(穿插建元三年武帝斥出宫人原因、卫夫人十年独宠、大赦天下立皇后、大赦天下立太子、年老得礼遇信任、刘据的用人不论出身及高军事素养和民心所向、巫蛊之祸武帝无法为卫氏母子开罪的简析)&/p&&br&&p&王夫人生平及死后武帝为其招魂(中间穿插卫青祝寿、请封洛阳之不可信、昭帝年间为刘病已造势之人疑为刘据残余势力、刘据与鲁国的渊源、刘据绝不懦弱、昭帝年间假太子事件看时人对昭帝态度、刘弗陵的受教育水平、刘弗陵被立为太子原因及其仓促而导致昭帝帝位不稳、昭帝一朝政全出自霍光、霍光干预昭帝后宫进幸、尧母门、昭帝无法为武帝立庙以示正统、霍光主持的盐铁会议、霍光筹迎立及废刘贺、巫蛊之祸中牟利之人的下场)&/p&&br&&p&李夫人生平→对倾城倾国、色衰爱弛、招魂、后礼下葬的质疑与驳斥(插李延年李季兄弟灭族、李夫人未能以夫人礼下葬的分析、李广利出征大宛见其军事能力之差、李夫人死因猜测、李广利刘屈氂在巫蛊之祸的黑手及二人下场、李夫人孙刘贺相貌)&/p&&br&&p&赵婕妤→装神女握玉钩入宫、嗑药/假孕14月生子、被赐死且武帝未为刘弗陵提拔赵氏、尧时代的恐怖及禅让、昭帝疑似死于巨人症、昭帝年间多次不祥天象、数次造反事件看武昭父子之情、昭帝死前出现臣子犯君的天象、昭帝平陵修建时间之诡异&/p&&br&&p&西汉帝后陵方位及武帝茂陵的后陵、卫子夫思后园地理位置、上以卫氏吉祥、王太后与卫皇后的和谐婆媳关系、卫皇后史良娣婆媳关系猜测、曹襄与卫长公主之门当户对、栾大高帅又贵震天下及死因葬地的猜测分析&/p&&p&--------------------------------------------------------------------------------------------------------------------------------&/p&&br&&br&&br&&br&&br&&p&说来我这种严以史料为依据的回答并不适合男主权倾天下只爱一人的玛丽苏yy,今天无意看到早年追的东宫番外,突然对这一段感慨万千。&/p&&br&&p&【自从朝阳死后,陛下对政务的厌倦一日胜过一日,他的身体也一日坏过一日,他似乎在厌倦朝政的同时也厌倦了生命本身,他不再游猎,亦不再宴乐,通常自己独自处在殿中,既不饮酒,亦不沉溺于女色,然而身体还是一日日衰败下去。】&/p&&br&&p&《汉书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车千秋)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b&日一食者累月&/b&,&b&乃何乐之听&/b&?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b&未央椒房&/b&,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a href=&///?target=http%3A///view/45995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有司&i class=&icon-external&&&/i&&/a&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后岁余,(后元二年)武帝疾。&/p&&p&&b&--------------------------------------------&/b&&/p&&p&&b&(下面这段临终托孤就跟玛丽苏没什么关系了,一可见立刘弗陵之仓促,一可见霍光之专权。)&/b&&/p&&p&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二月乙丑日),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两天后)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p&&br&&p&&b&而武帝这道遗诏的内容除了给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封侯外,还包括令掖庭养视刘病已,并将刘病已录入皇家宗谱。武帝对曾孙的身份认定,则是刘病已日后即位最有力的依据之一。&/b&&/p&&p&《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武帝病,封玺书曰:“帝崩发书以从事。”遗诏封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光为博陆侯,皆以前捕反者功封。&/p&&p&《汉书 魏相丙吉传》而&b&遗诏&/b&所养武帝曾孙名病已在掖庭外家者,吉前使居郡邸时见其幼少,至今十八九矣,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p&&p&《汉书 宣帝纪》后有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p&&br&&br&&p&&b&这是一代明主最后的智慧,也或是最后的私心。&/b&&/p&&br&&p&-------------------------------------------------------------------------------------------------------------------&/p&&p&史料暂时来看比较全了。&/p&&p&-----------------------------------------------------------------------------------------------------------------------&/p&&br&&p&这一次修改补充了史料。&/p&&p&-------------------------------------------------------------------------------------------------------------------------&/p&&br&&p&与汉武帝同时期的司马迁描述的后妃的宠幸程度,是最贴近当时现实的。研究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当然是从史书入手。又不能靠yy。宠幸程度选自后妃篇的《史记 外戚世家》&/p&&p&先说结论:无论是史书记录的&b&宠幸程度&/b&或是&b&家族后代&/b&,都是&b&卫子夫最佳&/b&。&/p&&br&&p&&b&孝武陈皇后。名字皆无载。对陈氏没有宠、幸的记录&/b&,无子。成婚立妃立后死亡时间亦皆无载。陈氏家族无人出仕为官,虽有爵但无权,包括其母馆陶长公主。陈皇后无子,且建立祠堂、祭祀诅咒汉武帝而被废。第二年其父去世。13年后其母去世。继承侯位的陈氏兄弟在为母亲服丧期间犯通奸、禽兽行、争财罪而双双自杀, 陈皇后的侄子昭平君也因罪杀公主傅姆被处死。【后数年,废后乃薨】。葬地在霸陵邑郎官亭(非陪葬霸陵),今址已无考。&/p&&p&对司马迁和班固无造假质疑的读者们可略过此段【对朝廷重臣或有特殊功勋的文臣武将,史官自会为其单独列传。但这些臣子自有的列传中无有陈氏(第一代堂邑侯陈婴出现于项羽本纪)。其他有侯爵,而无事迹的列侯则依照封侯时间被集中记录于《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史记 惠景间侯者年表》和《史记
&u&&a href=&///?target=http%3A///shibu/0101/00sjj/027.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建元以来侯者年表&i class=&icon-external&&&/i&&/a&&/u&》。年表中史官只录列侯们的封侯原因及时间、封邑户数、爵位传递、失侯原因等。故陈氏的堂邑侯、隆虑侯事迹皆只见于年表,并不是因为史官曲笔,只是陈氏无出仕之人可列传,故只在年表中记录其侯位的传承与丢失情况。至于为什么陈午与馆陶公主的儿子如此不孝,可分析的因素很多,但史官只负责记录侯位丢失原因,不负责录其家事。事实上自汉初至孝武太初年间,百余侯爵只五家仍保有侯位,经济在发展,列侯们“ 富厚如之 ”,然“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国法日渐严密,而列侯的承嗣者们“ 皆身无兢兢於当世之禁云 ”。若犯法而失侯,朝廷的处理是光明正大的。历代外戚莫不如此。】&/p&&p&&b&对卫子夫&/b&,&b&尊宠日隆、大幸、有宠&/b&。三女一子&/p&&p&建元二年入宫,元朔元年立后,赦天下。征和二年自杀,葬于刘据博望苑旁。其家以军功封五侯,是著名的外戚集团之一,功高不盖主,富贵仍守礼,颇为难得。卫后年老后得汉武对信任和礼遇----汉武帝每出行,后宫尽付卫皇后。汉武帝回来时,卫子夫将重要的裁决汇报给武帝听,武帝从来没有异议,有的时候甚至免去卫子夫的汇报。巫蛊事件中卫子夫没有被查出巫蛊,其治理下的整个后宫掖庭也没有被查出巫蛊。卫子夫因使用皇后权力调动宫卫车马支持儿子起兵杀江充,被收走代表皇后实权的玺绶,未有废后诏书,未有有司执行废后程序比如进行调查、搬出宫殿等,所以在研究历史人物最有说服力的本人传记中,无论班固还是司马迁都没有在卫皇后传记提到废后(武帝收走玺綬,也有可能等待事态进一步发展而把玺绶还给皇后。只是卫子夫没有给他进一步行动的机会)。卫后妻抗夫权,帮助儿子子弄父兵,哪怕原因是为了自保,武帝也无法为她开罪,故卫皇后并未葬入茂陵。卫后被收走玺绶时太子已出奔,或许是为了避免自己成为人质,或许是以死证清白,或许为了缓和刘彻刘据兵戎相见的父子关系,或许想代儿子为蒙难的长安百姓负责,卫子夫自杀身亡。&/p&&p&(PS:卫子夫的女儿中只有卫长公主因为母姓“卫”可以确定。《史记》只有阳石公主坐诛,未云生母。《汉书》则阳石、诸邑公主都坐诛,但同样未云生母。唐初司马贞著《史记索引》说三女为卫长公主、诸邑、石邑公主;唐中颜师古注《汉书》说三女为卫长公主、阳石、诸邑,二人互相矛盾。但据巫蛊之祸,宦官与大臣联合至太子于死地来看,丧命于此案的两位公主即便不是卫皇后亲女,也和卫氏关系密切,否则不会在巫蛊前奏中,与公孙贺一家(太子在朝堂上唯一可倚仗的外家)一道被牵连至死。导致江充七月查蛊时,太子与汉武帝之间再无可通信之人)。&/p&&br&&br&&p&&b&卫后非废后 &/b&有人以东汉臣子讨论窦后是否应该配食桓帝而所说的话--【后汉书卷五十六《陈球传》曹节、王甫复争,以为梁后家犯恶逆,虽葬懿陵,武帝黜废卫后,而以李夫人配食。今窦氏罪深,岂得合葬先帝乎?李咸乃诣阙上疏曰:“臣伏惟章德窦后虐害恭怀,安思阎后家犯恶逆,而和帝无异葬之议,顺朝无贬降之文。至于卫后,孝武皇帝身所废弃,不可以为比。今长乐太后尊号在身,亲尝称制,坤育天下,且授立圣明,光隆皇祚。太后以陛下为子,陛下岂得不以太后为母?子无黜母,臣无贬君,宜合葬宣陵,一如旧制。”】,资治通鉴写到后汉篇章时也原文抄录了后汉书中这个臣子的发言,便认定卫后被废。&/p&&p&但&b&第一&/b&,没有废后诏书怎么算废后?卫子夫非但没有苟活地等那一道废后诏书,她连无实权的皇后都没当,因为收走玺绶同时,皇后自杀。根本没给汉武帝进一步观察和动作的机会。而汉武帝在她死后四年也没有把那道废后诏书补发出来。倒是为刘病已做了许多事。&/p&&p&&b&第二&/b&,研究西汉人物当以《汉书》为准,《后汉书》可补充说明,但不能喧宾夺主啊。难道班固为西汉人写的个人传记都不可信,要以范晔记录的东汉两名臣子之言为准?《汉书 外戚传 孝武卫皇后》《汉书 武帝纪》两篇这么重要的传记都从未提到卫后为废后,卫后非废后是显然的。&b&资治通鉴&/b&对后汉书部分原文抄录可以不提。在汉武帝部分,亦从未提及卫后为废后——“诏遣宗正刘长、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后自杀。”&/p&&p&&b&第三&/b&,&b&后汉书中这个例子本身就说明卫子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废后。因为类比的对象---东汉窦皇后,没有被废黜。&/b&&/p&&p&为什么曹节王甫举卫子夫,而不举废后薄氏陈氏霍氏这些正式被废的不能配食或与先帝合葬的女人?&/p&&p&举卫子夫正是因为她是唯一一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废后却没有和皇帝配食、合葬。作为类比,东汉窦后也没有被先帝废黜。&b&纵观史记汉书包括举例的后汉书,卫子夫被认为是废后的唯一理由就是她没有和武帝配食,配食的是李夫人。&/b&事实上,她没有配食最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武帝死时巫蛊之祸尚未完全盖棺定论,对太子刘据尚未彻底平反,何况皇后?卫子夫虽然是不能自明而自杀且没有完全被废,但在武帝下葬的时刻任何人都不可能以她未退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废后从而提议由她配食武帝,那就意味着刘据一脉的彻底平反和刘询超过刘弗陵的皇位继承资格!&/p&&p&而下面李咸的观点是窦太后当然要和先帝合葬--“而和帝无异葬之议,顺朝无贬降之文”,为了反驳曹节王甫所举卫子夫作为皇后也未能配食武帝,所以下一句必然也只是提了一句“至于卫后,孝武皇帝身所废弃,不可以为比”。而后就与卫子夫再无关系。下文继续窦后活得比先帝长,所以今上“太后以陛下为子,陛下岂得不以太后为母?子无黜母,臣无贬君,宜合葬宣陵,一如旧制”认为当与先帝合葬。&/p&&p&两方详细说卫子夫是如何被废了吗?并没有。都是为支持自己观点找的论据,随口一提而已。尤其是李咸的这里。&/p&&p&&b&西汉所有皇后被废都是被写入皇帝本纪中的——除了卫子夫。 &/b&&/p&&p&《汉书 武五子传》开篇:卫皇后生戾太子,赵婕妤生孝昭帝。&/p&&p&废后是没有谥号的,但卫子夫有,谥号思。&/p&&br&&p&&b&关于李夫人的配食 &/b&霍光“缘上雅意”配食李夫人,本身就是个政治事件。以“缘上雅意”为理由,说明霍光手里根本没有武帝令李夫人配食的诏书。如果汉武帝想让李夫人配食,卫后死后四年,他怎么不配食?如果想让李氏配食,怎么不在遗诏里提及?还用得着霍光去“缘雅意”吗?&/p&&p&没有武帝本人的配食诏书,导致了&b&李夫人的“皇后”,没有被后世承认。&/b&就连班固自己在《汉书 叙传下》把所有皇后,皇太后,被废的皇后都数了一遍,也没有“孝武李皇后”。&/p&&p&其次,关于配食,看后世的例子,汉成帝许、赵两任皇后皆被废,都没有配食资格。皇太后王政君对许赵两位皇后都不喜欢,她喜欢班婕妤,但在儿子成帝死后,两任皇后皆废的情况下,也没有诏令班婕妤配食成帝。王莽连庙号都给后几位皇帝上了,也没去操心配食的事儿。只能说,配食真的没那么重要。而当时李氏已两次被灭族,即便追尊为皇后其家也无人可提拔,霍光此举阻止昭帝追封生母为皇后的同时,也不用担心李氏分权,无论是何初衷,都是一举而两得。&/p&&br&&p&言卫后为废后,一切都来自《汉书外戚传 孝武李夫人》中班固那句“及卫思后废后四年,武帝崩。霍光缘上雅意乃以李夫人配食 ”。&/p&&p&然而,西汉的废后们都是没有谥号的,班固在这里没有按照写废后的惯例写成“及卫后废”“卫氏之废也”,却写成了 “卫思后废后”,或许正凸显了卫子夫与其他废后的不同。&/p&&p&事实上连班固自己在这件事上都充满了矛盾,因为李夫人被配食,所以当然要写因为卫子夫被废,不然李氏为什么被配食?而若真认为卫子夫是废后,&b&在后文列举西汉的废后们的时候,卫子夫又被班固忽略了:&/b&&/p&&p&《汉书 叙传下》诡矣祸福,刑于外戚,高后首命,吕宗颠覆。薄姬坠魏,宗文产德。窦后违意,考盘于代。王氏仄微,世武作嗣。子夫既兴,扇而不终。钩弋忧伤,孝昭以登。上官幼尊,类祃厥宗。史娣、王悼,身遇不祥,及宣飨国,二族后光。恭哀产元,夭而不遂。邛成乘序,履尊三世。飞燕之妖,祸成厥妹。丁、傅僣恣,自求凶害。中山无辜,乃丧冯、卫。&/p&&p&惠张、景薄,武陈、宣霍,成许、袁傅,平王之作,事虽歆羡,非天所度。怨咎若兹,如何不恪!进《外戚传》第六十七。&/p&&p&&b&从高后吕雉到冯卫二太后,西汉全部皇后皇太后的这一部分,没有【“孝武李皇后”】。&/b&&/p&&p&&b&从孝惠张皇后到平帝王皇后所有废后的这一部分,没有卫子夫。&/b&&/p&&br&&p&这是西汉全部废后记载,出自&b&汉书外戚传&/b&,&/p&&p&&b&孝惠张皇后&/b&【独置孝惠皇后,&b&废处&/b&北宫,孝文后元年薨,葬安陵,不起坟。】&/p&&p&&b&孝景薄皇后&/b&【立六年,薄太后崩,&b&皇后废&/b&。&b&废后&/b&四年薨,葬长安城东平望亭南。】&/p&&p&&b&孝武陈皇后&/b&【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后数年,&b&废后&/b&乃薨,葬霸陵郎官亭东。】&/p&&p&&b&孝宣霍皇后&/b&【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荧惑失道,怀不德,挟毒与母博陆宣成侯夫人显谋欲危太子,无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庙衣服,不可以承天命。呜呼伤哉!其退避宫,上玺绶有司。”霍后立五年,&b&废处&/b&昭台宫。】&/p&&p&&b&孝成许皇后&/b&【许后坐&b&废处&/b&昭台宫,亲属皆归故郡山阳,后弟子平恩侯旦就国。凡立十四年而&b&废&/b&,在昭台岁余,还徙长定宫。】&/p&&p&&b&孝成赵皇后&/b&【后月余,复下诏曰:“皇后自知罪恶深大,朝请希阔,失妇道,无共养之礼,而有狼虎之毒,宗室所怨,海内之仇也,而尚在小君之位,诚非皇天之心。夫小不忍乱大谋,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今&b&废皇后为庶人&/b&,就其园。”是日自杀。立十六年而诛。】&/p&&p&&b&而卫皇后这里&/b&是【卫后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江充为奸,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充,发兵,兵败,太子亡走。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b&自杀&/b&。黄门苏文、姚定汉舆置公车令空舍,盛以小棺,瘗之城南桐柏。】&/p&&br&&p&【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武帝的下诏派遣宗正和执金吾拿着文书策书收回皇后的玺绶,这个&策&的内容已经非常明确——就是“收皇后玺绶”。而不是陈霍两位废后那般“不可以承天命”、“退居某宫”。卫后正是行使用了皇后权力--调动宫卫车马、打开武库帮助太子起兵诛杀江充,所以太子败走出奔之时,武帝收回玺绶收回皇后权力,其实情有可原。&/p&&p&&b&而这道内容为收回皇后玺绶的“策”也和废后诏书并不相同&/b&。类似的例子可以参考东汉杨震,也是被皇帝一道策书收走象征官员权力的印绶,“&b&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b&”,之后自杀身亡。顺帝即位后下诏改葬杨震,诏书中用的称呼是“故太尉震”,显然不承认曾经剥夺过杨震的太尉官位,自然也不存在追封官位,策书内容是给予中牢祭祀待遇,而非追尊:&/p&&p&《后汉书 杨震列传》乃下诏策曰:「&b&故太尉震&/b&,正直是与,俾匡时政,而青蝇点素,同兹在籓。上天降威,灾眚屡作,尔卜尔筮,惟震之故。朕之不德,用彰厥咎,山崩栋折,我其危哉!&b&今使太守丞以中牢具祠&/b&,魂而有灵,傥其歆享。」于是时人立石鸟象于其墓所。
&/p&&p&&b&皇帝本纪&/b&中的废后记录:&/p&&p&《汉书 文帝纪》春三月,孝惠皇后张氏薨。&/p&&p&《汉书 景帝纪》秋九月,&b&皇后薄氏废&/b&。&/p&&p&《汉书 武帝纪》秋七月,大风拔木。乙巳,&b&皇后陈氏废&/b&。捕为巫蛊者,皆枭首。&/p&&p&
秋七月,按道侯韩说、使者江充等掘蛊太子宫。壬午,太子与皇后谋斩充,以节发兵与丞相刘屈氂大战长安,死者数万人。庚寅,太子亡(逃亡),&b&皇后自杀&/b&。初置城门屯兵。更节加黄旄。御史大夫暴胜之、司直田仁坐失纵,胜之自杀,仁要斩。八月辛亥,&b&太子自杀&/b&于湖。癸亥,地震。&/p&&p&《汉书 宣帝纪》八月已酉,&b&皇后霍氏废&/b&。&/p&&p&《汉书 成帝纪》冬十一月甲寅,&b&皇后许氏废&/b&。&/p&&p&(孝成赵氏从皇太后废为皇后在平帝纪中有记录-----辛卯,贬皇太后赵氏为孝成皇后,退居北宫。数月后赵氏被废为庶人而自杀则在本纪中无记载。&/p&&p&孝惠张氏与赵飞燕这二人情况特殊在不是被自己的丈夫所废黜,故在其夫和新皇帝的本纪中并无记载,但个人传记里已明确写出被废)&/p&&br&&p&如此鲜明的对比,卫后显然不是废后。&/p&&br&&p&&b&关于卫后自尽 &/b&我觉得还是强调一下,卫后自尽时帝后二人都是年过六旬的老者,卫后自尽也与支持儿子起兵、擅自弄兵息息相关,不是争风吃醋的宫斗也不是所谓爱不爱情。卫后若不自尽,玺绶被收走,或许也是形同废后,像孝惠张后乾隆继后一样生前死后都根本不是皇后的待遇。刘彻父子二人已兵戎相见,怎能和好如初?卫后支持的是儿子而非丈夫,又怎能与丈夫冰释前嫌?父慈子孝、夫信妻贤的相处模式,从刘据被迫起兵自保那一刻起,就已如地上破镜,再不能重圆矣。历史没有如果,保有皇后名号但形同废后的皇后很多,可卫子夫没有坐等“天恩”让自己落入那个境地。或许在她违抗夫权与皇权,决定调动宫卫支持儿子起兵的那一刻,她就意存死志,想好了自己的结局。一如建元三年涕泣请出的少女,或许是真不愿意把一生都埋在这不见天日的九重深宫,或许是她的命运她想自己掌控。所以武帝派来收走玺綬的宗正一来,她没有求情没有分辩,自杀身亡。】&/p&&p&汉武帝晚年失妻丧子后曾每日一顿饭数月,痛心不听音乐,提到巫蛊转至未央椒房,说明老妻的死,他不是无动于衷。卫后以小棺葬在城南桐柏亭,(葬地应由武帝指定)临近太子的博望苑,正对长乐宫,距离长安城门覆盎门不到3公里,汉成帝时在思后园附近祭祀皇天上帝。宣帝即位改葬卫后,设思后园,唐时犹存。卫氏悉灭。灭非灭族。宣帝年间赐卫青之孙钱五十万,复家。卫后女儿一脉有平阳侯家一直封侯到东汉,儿子一脉有宣帝的帝脉繁衍至今。&/p&&p&&b&对王夫人&/b&,&b&幸&/b&。有一子刘闳。早卒。刘闳无后早薨。王氏家族无人得到富贵。王夫人死后武帝封其为齐王太后,并为其招魂。&/p&&p&&b&对李姬,无宠。&/b&但李姬育有二子,刘旦、刘胥。史记未记载刘胥、刘旦生母姓氏,“他姬子二人为燕王、广陵王。其母&b&无宠&/b&,以忧死。”《汉书 武五子传》记该姬为李氏,“&b&李姬&/b&生燕刺王旦、广陵厉王胥”。&/p&&p&&b&对李夫人&/b&,&b&有宠&/b&。有一子刘髆。早卒。李夫人死后她的兄李延年和弟李季犯了奸罪被灭族。其兄李广利欲立刘髆为太子并诅咒汉武帝,事情败露后投降匈奴,其家被灭族。李氏两次被灭族,已无男丁。故昭帝朝霍光拿不出诏书的“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茂陵,追尊皇后,一来不涉及李氏外戚,二来阻止了昭帝追封自己母亲为皇后。如此一来,昭帝至死亦为庶出。李夫人的后礼葬和招魂都是不存在的。倾城倾国高度疑似班固杜撰。&/p&&p&对&b&尹婕妤&/b&,&b&有宠&/b&。无子。PS:更有宠的“更”,是更替的意思。史记原文是“尹婕妤之属”,说明当时的宠妃还有其他无子且未记名的宠妃。&/p&&p&&b&赵婕妤&/b&,号拳夫人、钩弋夫人,但事实上她并没当过夫人,只是婕妤。司马迁《史记》年份下限为天汉年间,没有记载到太始年间得宠生子的赵婕妤,《史记》中记载她的是西汉八卦达人褚少孙。但褚少孙的补记多与《史记》《汉书》相悖,当然不矛盾之处还可参考。赵婕妤入宫的故事,可非普通的霸道总裁爱上我。赵婕妤身有奇气,以神女入召,且双手握拳不能伸展,武帝一摸,随即展开,手中握有玉钩,因此得宠,号钩弋婕妤。赵氏的出场方式可谓深得皇帝求仙长生之心。其父曾受宫刑,为中黄门。而巫蛊之祸中诸位黄门宦官对太子的陷害,不知与赵婕妤是否有关,但实难解释若没有靠山,黄门们为何偏偏要与太子对立。汉书记载她&b&大有宠&/b&。生皇子刘弗陵那年武帝已62岁。后随驾甘泉宫时被武帝谴责,忧惧而死。家族无富贵记载,昭帝即位后追封早死的赵父为顺成侯,其余亲戚只赐钱,未(能)赐官职。钩弋之死,褚先生说是杀母立子。个人认为是因为武帝发现了赵婕妤在巫蛊之祸里利用宦官黄门推动逼死太子+为防年轻的赵氏成为太后重用宦官/外戚而乱朝纲,故赐死之。&/p&&br&&p&《史记》中汉武帝后宫记录了名/字的只有卫皇后卫子夫一人。(汉书也一样,但只有字,名不详。)前面景帝朝是刘彻的小姨王兒姁。文帝朝无。惠帝朝无。再往前高祖朝,吕后,吕后的妹妹吕须,再有就是小妾赵子兒,子女不详。&/p&&p&其他今天流传的后妃姓名皆为后世野史小说的记录,可信度不高。&/p&&br&&p&按时间顺序先上陈氏的:【初,上为太子时,娶长公主女为妃。立为帝,妃立为皇后,姓陈氏,无子。上之得为嗣,&b&大长公主有力焉,以故陈皇后骄贵&/b&。闻卫子夫大幸,&b&恚&/b&,&b&几死者数矣&/b&。上愈怒。陈皇后挟妇人&b&媚道&/b&,其事颇觉,於是废陈皇后,而立卫子夫为皇后。】&/p&&p&
在皇帝的本纪《史记 孝武本纪》及《汉书 武帝纪》中,二人成婚时间、立陈氏为太子妃时间、立后时间都没有记载,只记载元光五年废后,陈氏什么时候死亡时间也无载。&/p&&p&&b&---------------------------------------------------------------------------------------------------------------------&/b&&/p&&p&本来是想把&b&刘彻为什么得立为太子&/b&发出来,想说明在&b&刘彻立为太子这件事上,景帝本人对胶东王刘彻的喜爱重视和王夫人算计栗姬的阴谋手段是起到多么决定性的作用&/b&,绝不是无脑小说里馆陶找刘彻当女婿刘彻才能立太子那种凤凰男逆袭的SB情节,馆陶的确“有力”但也仅仅是“有力”——向景帝说栗姬谗言、说刘彻好话而已。其余史家未记但也许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有力”,可能是劝说景帝,没有让年幼的胶东王前往胶东就国。刘彻若前去就国而不在景帝身边成长,那刘彻此生就只能是胶东王了。但若读者们了解到刘彻与陈氏二人9+的年龄差距,并不高的陈家门楣,和唯一记录金屋藏娇的志怪小说《汉武故事》里对于馆陶长公主急于让女儿当皇后而不顾太子是谁,想订婚于刘彻遭到景帝的“上未许”,和刘彻说完金屋藏娇后刘嫖仍然“长主乃苦要上,遂成婚焉”。篇幅实在太长了,所以不贴了,大家想看就去&a href=&///?target=http%3A///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悠悠桐柏】从金屋藏娇说起,详细分析陈氏的一生&i class=&icon-external&&&/i&&/a&看第一页吧。&/p&&p&&b&-----------------------------------------------------------------------------------------------------------------------------------&/b&&/p&&br&&p&立后时间没记载,皇后里陈氏是第一人。废后何时薨没有记载,废后里陈氏也是第一人。可见或许是年龄差距和性格本就不受少年天子的喜欢,后来她行巫蛊事诅咒皇帝/诅咒皇帝无子(因罪行为“大逆不道”),连司马迁也心无同情,笔下记录陈皇后完全透明;也或许是太史公秉承他的个人习惯:对不重要的人物惜字如金。&b&和陈皇后上位类似的还有景帝薄皇后&/b&,【《史记 外戚世家》景帝为太子时,薄太后以薄氏女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宠。薄太后崩,废薄皇后。】陈氏的经历与她何其相像!&/p&&p&1968年我国对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墓进行了发掘。窦绾即为窦太后家女。薄太后将薄氏女嫁与太子刘启,窦太后未必没有立窦氏女为太子妃之心。只不过或许是晚了一步,被自己女儿刘嫖抢了先?连一个毫无即位希望的皇子都娶了窦氏女为妻,如果不是【长公主欲予王夫人,王夫人许之。】,只怕今天孝武皇后就是窦氏女了。&/p&&br&&p&史记中薄皇后被废时间是有大致范围的——薄太后崩后。而在史料更全的《汉书》里,薄氏有了更详细记载,【《汉书 外戚传上》孝景薄皇后,孝文薄太后家女也。景帝为太子时,薄太后取以为太子妃。景帝立,立薄妃为皇后,无子无宠。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废。废后四年薨,葬长安城东平望亭南。】废后和去世时间有了详细记载。&/p&&br&&p&薄氏和陈氏一样,都是与皇太后有亲属关系才当上太子妃,在太子即位后被立为皇后,且同样无子无宠。只不过不同的是薄皇后从未“骄贵”过,虽然她不能生育,但也从不阻碍后宫嫔妃生育,所以景帝在即位前就生了9个儿子。无子被废,对皇后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p&&p&而陈氏就不同了,虽然她不能生育,但是她吸取薄皇后的教训,在她为太子妃和皇后的阶段,后宫没有一位皇子出生。哪怕淮南王已经以“今上无太子”准备谋反,陈皇后也不为所动。无论是否是巧合,事实都是这样:一旦皇帝驾崩,因皇帝无子,新帝必由陈皇后指定,陈皇后也自然成为了皇太后,她是不受无子的影响的。而卫子夫的入宫对她而言是一件失控之事,或许这是卫子夫入宫后被冷落一年的原因。即便如此,卫子夫也是在被她母亲威胁失败后,她和她的家族受到皇帝提拔,卫子夫开始了接连生育的十年。&/p&&p&【《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时为太尉,乃逆王霸上,与王语曰:“&b&方今上无太子&/b&,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b&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b&”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b&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畔逆事&/b&。】&/p&&br&&p&而陈氏立妃立后死亡时间在史料最全的《汉书》中依旧没有记载【明年,堂邑侯午薨,主男须嗣侯。主寡居,私近董偃。十余年,主薨。须坐淫乱,兄弟争财,当死,自杀,国除。后&b&数年&/b&,废后乃薨,葬霸陵郎官亭东。】班固有权查阅西汉所有史料,或许立妃不重要所以班固没记(但卫太子刘据元鼎四年纳史良娣生史皇孙刘进记了→_→这还是纳妾不是娶妃。不过刘据太子妃没有一笔记载,所以我猜武帝正是吸取了他爹和他立妃的双重失败教训,而对儿子立太子妃无比谨慎,新妇没生出来儿子没看清德行就不能轻易立妃,所以让史氏先当个次一等的良娣观察观察。史良娣出嫁时刘据刚16,刘据长子是史氏所出,长女也疑似,所以这也算是初恋了吧),立后也没有记载具体日期,那只能说明陈皇后在汉武朝真的只是个不愉快的插曲,当废后诏书昭告天下后,她是何时立后的资料就就湮灭了。死亡时间不详,不客气地说,武帝对陈后是真的不喜欢。把陈氏废回娘家的长门园,远远赶出长安,本身就已经是对堂邑陈氏非常严厉的警告。有馆陶公主在,皇室自然不必费心对废后的供养。而馆陶死后,当陈氏的两兄弟忙着争财产,陈家是否还有人顾得上废后呢?而随着陈家兄弟的自杀、失侯,陈皇后很难不落入无人照拂的处境,所以她是何时死亡,也就无人知道了。&/p&&br&&p&关于&b&媚道&/b&,褚少孙补记的《史记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记录了一例媚道案,&/p&&p&【(侯)国名:将陵&/p&&p&史子回。集解名曾。以宣帝大母家封为侯,二千六百户,与平台侯昆弟行也。&b&子回妻宜君,故成王孙,嫉妒,绞杀侍婢四十余人,盗断妇人初产子臂膝以为媚道。&/b&为人所上书言,论弃市。子回以外家故,不失侯。】&/p&&p&史子回的妻子宜君是成王(疑为济北王刘胡)的孙女,嫉妒,绞杀侍婢不说,&b&媚道的手段残忍到砍掉婴儿的四肢去施术。&/b&&/p&&p&这种残酷的行为,果然是“贵族”才玩得起。咋舌。&/p&&br&&p&
然后来看&b&大长公主有力焉,以故陈皇后骄贵&/b&,“以故”说明陈氏“骄贵”是因为母亲扶立刘彻的“有力”,跟情爱根本无关。爱一个人的象征也从来没听过用骄傲贵气描述的。【所以非常不理解玛丽苏小说yy的原理是啥???陈皇后一直无子,建元三年卫子夫复宠,她听闻卫子夫得到大幸,愤恨,几乎死去数次。弱弱地问一句,她妈当年三番四次给景帝送美女她不知道吗?【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景帝,得贵幸】而平阳公主不过是效仿她母亲啊。&/p&&p&并且“几死者数焉”寻死觅活这种事,想到她和汉武帝9+的年龄差距,只觉得很恐怖=_=&/p&&p&另外,为皇帝或让皇帝开枝散叶,不正是皇后的责任?她出身侯府,母亲是长公主,当然自幼就知道皇后在后宫处境的,既然入太子家为妃,就该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何况爱情、专宠岂是强求得来?总不能默认刘彻注定多妾而成为太子妃,当了皇后却想单方撕毁这份契约,还想好处占尽。&/p&&p&再说现在电视剧小说里渲染的馆陶公主有权势这种错误观念。&b&馆陶公主身份的确尊贵&/b&,她是唯一被封为大长公主的帝姑,说明武帝对于姑姑当时的出力确实抱有感恩之心。&b&对姑姑馆陶的出力,刘彻并不忘恩负义&/b&——唯一记录金屋藏娇的《汉武故事》载:“太子年十四(其实是16)即位,改号建元。长主伐其功。求欲无厌,上患之。皇后宠亦衰。···上纳皇太后戒,复与长主和。”可武帝对姑姑的索取也是都应准了才“患之”后来也都和好了不是吗?堂邑侯还活着,馆陶就与情夫董偃在长安招摇,汉武帝不是也没有将这乱婚姻之礼的二人治罪么?武帝对姑姑的感恩,这还不够?&/p&&p&刘嫖身份尊贵,但&b&尊贵不等于有权,更不等于影响朝政,也没有任何一本史书告诉我们馆陶公主能够左右朝政&/b&。馆陶公主和太平公主这种摄政公主何能相比?“ 开府置官属 ”、“ 主每奏事,所言皆从”、“有所论荐,或自寒冗躐进至侍从,旋踵将相。朝廷大政事非关决不下,闻不朝,则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画可而已。 ”这种政治头脑和待遇,馆陶公主何得能比?何况太平公主内善谋划,外则检点,私德从未出差错:“ 而主内与谋,外检畏,终后世无它訾 ”,丈夫在世就公然包养男宠的馆陶公主更无法相比。刘嫖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尚未谋求到一官半职,权倾朝野之言,出于何处?&/p&&p&堂邑陈氏不过 600户起封的小侯,功臣表里排名86,后来加到1800户,尚不算大户列侯。相比平阳侯家起封的10600户,且子孙皆出仕,陈氏门楣可以说相当不高。如果有权,她何必大手笔撒钱让男宠董偃结交士人以博名声?如果有权,为何不像太平公主那样,推荐董偃从寒冗之位骤升至侍从清职,甚至拜为将相 ?摊手。&/p&&p&【《汉书 东方朔传》(董偃)为人温柔爱人,以主故,诸公接之,名称城中,号曰&b&董君&/b&。主因推&b&令散财交士&/b&,令中府曰:“董君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乃白之。”】&/p&&br&&p&插一句再说陈皇后的两个兄弟陈蟜和陈季须,母丧期间未除服就互争财产,犯“奸”罪犯“禽(乱)兽(伦)行”罪,其行迹实在令人怀疑陈氏家教。&/p&&p&【《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堂邑 元光六年,季须元年。 元鼎元年,侯须&b&坐母长公主卒,未除服奸,兄弟争财&/b&,当死,自杀,国除。&/p&&p&《史记 惠景间侯者年表》隆虑 以长公主嫖子侯,户四千一百二十六。 中元五年五月丁丑,侯蟜元年。元鼎元年,侯蟜&b&坐母长公主薨未除服,奸,禽兽行,&/b&当死,自杀,国除。】&/p&&p&武帝元光六年陈季须继承的堂邑侯侯位是1800户,而陈蟜拼娘在景帝中五年封的隆虑侯则是4126户,汉书中记为15000户,无论是哪种记录,兄弟二人家产差异都很大就是了。这或许是兄弟争财的起因。&/p&&p&&b&卫子夫出现之前汉武帝也不会没有后宫嫔妃,陈皇后对卫子夫反应这么激烈,大概是因为卫子夫怀孕而她自己无子、害怕后位失掉的现实缘故。&/b&&/p&&p&关于“骄贵”的概念,司马迁在记录窦皇后兄弟的时候补充过,老臣们经历吕后乱政害怕再来一次外戚祸乱,【於是乃选长者士之有节行者与居。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b&不敢以尊贵骄人&/b&。】可见,骄贵并不是好家风,更不是好行迹。陈氏这种言行作风在司马迁笔下尚不予同情,可见一斑。&/p&&br&&p&
关于元光五年的巫蛊事件汉书在外戚传里补记了,包括诅咒过程——“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祠祭,建祠堂祭祀;并且祝诅,可不似江充诬陷刘据时挖小木人那么简单】、行事人——楚服、罪行——“大逆无道”、处理方法和株连人数——“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等,可谓证据确凿。&b&陈氏是真正拿到废后诏书并被正式下策废后、收走玺绶、搬出椒房殿的废后——&/b&“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p&&br&&p&《汉书 外戚传上》初,武帝得立为太子,长主有力,取主女为妃。及帝即位,立为皇后,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闻卫子夫得幸,几死者数焉。上愈怒。后又挟妇人媚道,颇觉。元光五年,上遂穷治之,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b&祠祭祝诅&/b&,&b&大逆无道&/b&,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使有司赐皇后策曰:“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p&&br&&p&关于“擅宠”的年限分析,在&a href=&///?target=http%3A///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悠悠桐柏】从金屋藏娇说起,详细分析陈氏的一生&i class=&icon-external&&&/i&&/a&也写过了。陈氏真正说得上受【宠】的年头,也就是刘彻作太子和刚即位(年龄段12-18)这几年,而这六七年里还要除掉刘彻16初即位就欲废后陈氏已经“宠衰”、17岁初遇卫子夫、与韩嫣“学书相爱”坐卧同起分散走的宠。建元三年,武帝18,卫子夫复宠后开始“尊宠日隆”“大幸”“有宠”,陈氏则在宠幸程度上再无声息。陈氏擅宠没有十余年,那这十余年强调的是立后到废后的十一年中都无子。&/p&&br&&p&“祠祭祝诅”这种盖祠堂诅咒这么明晃晃的诅咒方式真心是西汉头一份,三百人无一人反咬,满朝文武无一人质疑,认为这是栽赃陷害的依据是什么?且陈氏也不是独一位干出这种事情的皇后,东汉和帝阴皇后也能相媲美——“朱及二子奉毅与后弟轶 、辅、敞辞语相连及,以为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罪行罪名都一致。只是阴皇后有娘家人参与了,而陈家馆陶忙着给董偃一掷千金结交士人,陈家兄弟又无权势可帮助,可能无人顾及得上。所以平阳公主轻轻巧巧的“以无子故废尔”就说过去了,总要给姑姑一个面子。皇后因蛊祝而废是昭告天下的理由,无子而废也是惯例,哪个都是光明正大的废后原因。关于陈后和阴后的罪行“大逆无道”,如果仅诅咒妃嫔,定罪是不够格“大逆无道”的,只有危及君父宗庙等谋反作乱的重大罪行才会被如此定罪。所以陈氏诅咒的对象,只会是她的丈夫汉武帝。相关史籍中的例子在“大逆无道”的百度百科列的很多了,这里不赘述。&/p&&br&&p&&b&关于退居长门&/b&&/p&&p&《资治通鉴》:女巫楚服等教陈皇后祠祭厌胜,挟妇人媚道;事觉,上使御史张汤穷治之。汤深竟党与,相连及诛者三百馀人,楚服枭首于市。乙巳,赐皇后册,收其玺绶,罢退,居长门宫。&b&窦太主惭惧,稽颡谢上。&/b&上曰:“皇后所为不轨于大义,不得不废。主当信道以自wei,勿受妄言以生嫌惧。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 &/p&&p&此段在史记汉书中皆无载,而其中的“&b&上宫&/b&”,并不是皇后的位置或者椒房殿。翻译成和皇后的待遇一样是大错特错。这里的上宫泛指皇宫后宫。《诗·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毛 传:“桑中、上宫,所期之地。”后以“上宫”指美人居住之所。也就是说,虽然被废,看在馆陶公主的面子上,她的吃穿待遇不至于和前废后薄皇后一样立马猛降到不堪的地步。&/p&&p&陈后是西汉第一位居所远远远离长安的废后。自陈后之后,霍后许后被废皆被赶出长安城居住在城外离宫,长门宫本身也远远离开长安,可见&b&从陈氏之后,废后罢退城外离宫成了汉家制度&/b&。&/p&&p&武帝正是为了把表姐赶出长安的这个前代废后们都没得到的处置安慰姑母:&b&虽然我把她赶出了长安,但是不代表我给她的待遇还不如张后薄后,她的待遇和她们这些居住在长安城的废后是一样的----------------------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b&。&/p&&p&可见,无论时候娶陈氏为妃,还是不让陈氏的废后待遇太为不堪,&b&武帝都是看在窦太主的面上&/b&。第一说明汉武帝不是忘恩负义、不顾姑姑扶立有功的人;第二,跟陈氏从头到尾都没有情爱。&/p&&br&&p&………………………………………………&/p&&p&浅谈陈氏媚道、祠祭祝诅原因。&/p&&p&首先说成长环境。文帝即位第二年就强制列侯就国,即令列侯都到自己的封邑去。其中有的身居高位要职与诏令恩准留京的由其太子到封邑去。&/p&&p&而陈氏的父亲堂邑侯,从头到尾也没有做过官,所以馆陶公主刘嫖必然要跟着丈夫就国。&/p&&p&堂邑,属临淮郡,在今天的南京以西,六合地区,浙江江苏安徽交界处。所以馆陶公主可谓是西汉嫁得最远的公主了。直到景帝后元二年初,才正式废除了文帝强制列侯就国的命令,也是这一年开始,列侯公主夫妇们才可以正大光明地返回长安。&/p&&p&后元二年时刘彻都已15岁,陈氏的成长环境,就是位于吴楚交界的的临淮堂邑了。&/p&&p&而这里的风俗,“本吴、粤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楚地本就巫风极盛,“信巫鬼,重淫祀。”再加上西汉时期巫医不分家,陈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对巫鬼之风不会一无所知。&/p&&p&有了这样的基础,再来看当时陈后的境遇。建元三年卫子夫复宠后开始尊宠日隆大幸有宠,十年间连生三女。而陈后本身早已失宠,太皇太后窦氏在建元六年也已去世,此为一。元光年间,陈母馆陶公主开始公然宠幸少年董偃,一掷千金为其结交士人,而此时陈父堂邑侯陈午尚在人世,母亲如此行径,陈后必然颜面无光,此为二。陈氏的兄弟隆虑侯陈蟜的禽兽行…陈蟜不会丧心病狂到就在母丧期间进行吧=_=而且景帝年间就封侯的陈蟜必然早早就从堂邑侯家分户出去,民不告官不管的性犯罪,估计在其母去世前就已开始,只是母丧后兄弟争财相互揭发,才家丑外扬双双犯罪自杀。(关于禽兽行究竟是何种类型的性犯罪,禽兽行的百度百科也已列得很清楚)那么兄弟无靠,则为三。四则陈氏无子,没有孩子的指望。&/p&&p&四管齐下,足以让一个女人心理失衡,宠衰的境遇又让她有充足的机会行事,成长环境又让陈氏对巫鬼淫祀耳濡目染,那么把媚道、祠祭祝诅这种邪魔歪道当作寄托,对陈氏来说,也并不是天方夜谭。唯一记录金屋藏娇的《汉武故事》里陈氏和楚服的“女而男淫”“相爱若夫妇”,既是心理失衡的佐证,也是欲望发泄的出口。&/p&&p&退一万步说,如果汉武帝真被咒死,武帝无子,陈氏又没被废黜,挑选宗室子即位,她必然是皇太后。富贵荣华仍可保。毕竟当年她娘打定主意把她送到太子家就是这个目的,只是刘荣母亲拒绝后刘嫖又为了她能嫁给刘彻而苦求景帝。&/p&&br&&p&以上史料:《汉书 地理志上》临淮郡,武帝元狩六年置。…堂邑,有铁官。&/p&&p&《汉书 地理志下》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信巫鬼,重淫祀。…吴地,斗分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本吴、粤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p&&p&《汉书 文帝纪》二年冬十月,丞相陈平薨。诏曰:“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欢欣,靡有违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训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p&&p&《汉书 景帝纪》二年冬十月,省彻侯之国。&/p&&p&禽兽行在前面已说过了。董偃的得宠可以去看其百度百科,史料都已列出。&/p&&p&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女巫楚服,自言有术能令上意回。昼夜祭祀,合药服之。巫著男子衣冠帧带,素与皇后寝居,相爱若夫妇。上闻,穷治侍御巫与后。诸妖蛊咒咀,女而男淫,皆伏事。废皇后,处长门宫。&/p&&p&………………………………………………&/p&&br&&br&&p&&b&其实关于陈氏可辟谣的有很多&/b&,比如&b&她与汉武帝起码九岁的年龄差距&/b&;比如她的身份根本不是翁主,更甭提什么以翁主礼下葬,史书里也从来没有所谓翁主礼;&b&她的名字不可能是陈阿娇&/b&;她的母亲在父亲在世时就公然养了十几岁的小面首,长安城人尽皆知,而皇后对此居然没有反应;&b&陈氏没有陪葬霸陵&/b&,但她母亲和情夫董偃确实陪葬霸陵;陈氏是第一位被废出长安的废后,且长门园距离长安极远,根据废后死后就地下葬的惯例,陈氏葬在霸陵邑的郎官亭东,郎官亭距离长安就有三十里,她还在更东边。文帝陵园里是没有任何亭的,西汉亭为行政单位,不是亭子,十里为一亭,刘邦当过亭长。亭之上就是乡,十亭为一乡。郎官亭,显然不可能在霸陵陪葬区,只会在迁徙百姓到皇陵附近聚居形成的霸陵邑;&b&长门赋不可能是西汉作品&/b&,绝非司马相如手笔,而是后人托相如之名之伪作。史料和具体分析可以参考&a href=&///?target=http%3A///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悠悠桐柏】从金屋藏娇说起,详细分析陈氏的一生&i class=&icon-external&&&/i&&/a&&/p&&p&
说汉武帝喜欢陈氏,从史书的角度,难以苟同。实在一丝一毫也看不出来。且在记录了金屋藏娇这个故事的《汉武故事》里,武帝即位第一年建元元年就欲废后,太皇太后窦氏薨时又欲废后,都是王太后劝阻才罢了这念头,说武帝不喜欢陈氏,倒有不少依据。记录金屋藏娇的《汉武故事》记载陈氏是又与楚服不清不楚,【女而男淫】【相爱若夫妇】。。一切都实在难以与情爱联系到一起。&/p&&p&--------------------&/p&&p&说汉武帝宠幸卫子夫重用卫氏是为了打击陈氏外戚,可谓天方夜谭。第一陈氏外戚压根不存在,只有爵位而无官职,武帝何须忌惮?第二,窦氏子弟封侯是因为皇太后窦氏,窦氏男子做官也是因为姓窦,而最后陈氏被废也丝毫没影响窦家的侯位,窦氏外戚和陈皇后有什么关系呢?陈家没官也不能拉外姓人来充陈氏外戚的数吧?-_-||第三,去看书吧亲,史记汉书白话文随手可百度,看时间线啊!窦婴田蚡相互攻讦的时候卫青压根没有出征,窦田于元光四年死亡,元光五年陈氏被废,直到那时卫青还在当着文官——太中大夫一职。那元光初年,没打过仗的卫青,没生出来儿子的夫人卫子夫,这样的卫氏,怎么用来打压皇太后王氏和太皇太后窦氏家的外戚???&/p&&br&&br&&p&来看卫子夫,司马迁笔下这么多后妃,对卫子夫的宠幸记载的用词可以说是最华丽的。&/p&&p&【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邑。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武帝初即位,数岁无子。平阳主求诸良家子女十馀人,饰置家。武帝祓霸上还,因过平阳主。主见所侍美人。上弗说。既饮,讴者进,上望见,&b&独说卫子夫&/b&。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上还坐,&b&驩甚&/b&。赐平阳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宫。子夫上车,平阳主拊其背曰:“行矣,彊饭,勉之!即贵,无相忘。”入宫岁馀,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b&尊宠日隆&/b&。召其兄卫长君弟青为侍中。而子夫後&b&大幸&/b&,&b&有宠&/b&,凡生三女一男。男名据。···卫子夫立为皇后,后弟卫青字仲卿,以大将军封为长平侯。四子,长子伉为侯世子,侯世子常侍中,贵幸。其三弟皆封为侯,各千三百户,一曰阴安侯,一二曰发干侯,三曰宜春侯,贵震天下。天下歌之曰:“&b&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b&”】&/p&&p&
中间一段讲卫氏因为军功而一门五侯的就不贴了(五侯包括霍去病的冠军侯)。&/p&&br&&p&
卫子夫不属于平阳公主为汉武帝准备的良家子,她是侯府讴者。但是汉武帝不悦平阳主准备的美人,然后大家饮酒,讴者来唱歌,【上望见,独说(悦)卫子夫】,可见是当时不到17岁的汉武帝对卫子夫一见钟情的。尚衣轩中卫子夫得幸,司马迁还记录了一个细节,【上还坐,驩(欢)甚】,还赐平阳公主千金。固然是皇帝,17岁的少年,大概还是孩子心性吧。入宫一年,【竟不复幸】,从前面的欢乐记载,和后面&b&卫青出征匈奴前&/b&卫子夫&b&十年尊宠&/b&,及&b&当了皇后还霸天下&/b&来看,&b&卫氏显然有相当高的容貌资本。&/b&欢天喜地被刘彻带进宫,一年内竟然没有再次得到宠幸,恐怕不是汉武帝自己主动的选择。&/p&&p&而【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本身也很可疑:&/p&&p&&b&一是&/b&刚即位是该扩充后宫的时期怎么会斥出宫人?在这之前也没有类似记载。景帝崩时该斥出的宫人才刚斥出过【甲子,帝崩于未央宫。遗诏···出宫人归其家,复终身。】,刚即位三年,汉武帝此时没有任何理由斥出宫人。&/p&&p&&b&二是&/b&“不中用”更是亘古未有的斥出理由。这时的宫人,只会是陈氏作为皇后为皇帝选进来的。武帝要斥出,很可能是&b&陈氏作为皇后为他选的宫人都非常不合武帝的意&/b&。(太丑所以让武帝变弯了?【时嫣常与上卧起】?再参考卫子夫这一年的冷落)&/p&&p&&b&第三&/b&,一国之君日理万机,怎么有时间打理斥出宫女这种芝麻绿豆大的小事?这样的后宫事,要么由掖庭令主管,再不济也是皇后负责,难道要皇帝跟宫女一个个亲切话别吗?&/p&&p&建元三年武帝已经掌握兵权——出兵救东瓯、建立期门军、做伐匈奴的最初准备工作,虎符就在武帝手里,他平时还有日常政务要处理,哪有那闲工夫管这种后宫小事?&/p&&p&【《汉书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上曰:“太尉不足与计。吾新即位,不欲出&b&虎符&/b&发兵郡国。”乃遣助以节发兵会稽。会稽守欲距法,不为发。助乃斩一司马,谕意指,&b&遂发兵浮海救东瓯&/b&。未至,闽越引兵罢。】【《汉书 东方朔传》 初,建元三年,微行始出,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微行常用饮酎已。八九月中,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b&能骑射者&/b&期诸殿门,故有“&b&期门&/b&”之号自此始。 】&/p&&p&卫子夫得到过宠幸,她跟普通宫女身份是不同的,为什么也在其中呢?陈皇后在上,卫子夫是孤立无援没有后台的,她为什么能得见皇帝呢?这个头一份的“不中用”斥出+皇帝亲自接见,很有可能,&b&是汉武帝自导自演的一场复宠旧爱的戏。&/b&建元三年,当武帝已经对前朝朝政一手掌控,所以前两年窦氏的干(打)预(压)过去后,这一年刘彻在后宫掖庭敢于要自己想要的人,也可以理解。毕竟除了皇帝本人惦记,实在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的巧合都发生在一个孤立无援又看不到未来的卫子夫身上。&/p&&br&&p&&b&尊宠日隆、大幸、有宠&/b&,这种宠幸程度,汉武朝卫子夫如果是第二,恐怕无人敢认第一。【&b&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b&】的歌谣更是头一份,直到八百多年后才出了翻版——杨贵妃的“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元光五年陈氏被废,其后半年卫子夫再度怀孕,元朔元年生男。在后宫不缺女人的情况下还是卫子夫先生出男孩,至于原因,恐怕不单是幸运二字就草草解释得了。汉武帝生了儿子非常高兴,群臣也感到欢喜,为儿子做的一切都超出了汉家旧例的规定,并且直接让大臣做了《&b&皇太子生赋&/b&》和《&b&立皇子禖祝&/b&》。【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载:“武帝春秋二十九乃得皇子,群臣喜,故皋与东方朔作《皇太子生赋》及《立皇子禖祝》,受诏所为,皆不从故事,重皇子也。 】&/p&&p&再说卫子夫当皇后的三十多年里汉武帝又生了五个儿子,陈氏当皇后时后宫还真是没一个男孩只有女孩,看来陈氏的巫蛊诅咒是有效果的。。。&/p&&br&&p&经过元狩六年的十月怀胎,卫子夫生刘据是元朔元年春,即1月-3月,我倾向于一月或二月初刘据出生。因为为刘据立禖祠是在仲春二月,刘据必定早于此而出生—— 范晔《后汉书 志第四 礼仪上》载:仲春之月,立高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 主父偃上书尊立卫子夫为皇后,武帝准许,三月甲子日立卫子夫为皇后,从二月来算,正好过了满月。立后诏书在汉书中补充了,诏书里提到赦天下,遂发现&b&西汉立皇后大赦天下的惯例是从卫子夫开始的&/b&。之前只文帝立窦皇后时只是给天下80+和90+的老人发食物布匹。自卫子夫立后赦天下后,西汉历代皇帝再立皇后统统赦天下。而主父偃也因为尊立卫皇后和其他事情有功,大臣们都贿赂他,钱数达千金之多。&/p&&p&【《汉书 武帝纪》春三月甲子,&b&立皇后卫氏&/b&。&b&诏曰&/b&:“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b&其赦天下&/b&,与民更始。诸逋贷及辞讼在孝景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p&&p&【《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p&&p&【《汉书 文帝纪》三月,有司请立皇后。&b&皇太后曰:“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 &/b&诏曰:“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於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又曰:“&b&老者&/b&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有司请令县道,&b&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疋,絮三斤。&/b&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或许立皇后是皇太后薄氏的意思,所以文帝很孝顺地借着立后的机会给天下老头老太养老发钱。。&/p&&br&&p&再结合武帝“&b&元朔&/b&”这个年号,元者,长也;朔者,始也。武帝有了儿子,有了新皇后,从这年号也能看出来,&b&他是真的想要一个新的开始了&/b&。&/p&&br&&p&
卫子夫做皇后38年,是历史上在皇后位时间第二长的女性。&b&年老后&/b&,资治通鉴补记卫后犹&b&得汉武帝礼遇与信任&/b&。【《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皇后亦善自防闲,避嫌疑,虽久无宠,尚被礼遇···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b&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b&】&/p&&br&&p&【贺子敬声,代贺为太仆,父子并居公卿位。&b&敬声以皇后姊子,骄奢不奉法&/b&】&/p&&p&恩,这是某些生怕卫子夫不可悲的人,口中“项上人头常感不保”的卫子夫的地位。&/p&&p&公孙敬声当太仆是太初二年,距离元朔元年卫子夫封后已经过去26年。距离建元三年卫子夫复宠已经过去36年。按卫子夫入宫时是14岁这种最保守的估计,这一年她也51岁了。&/p&&p&今人对卫子夫皇后地位不买账,其实是无所谓的,毕竟西汉当朝人对年老无宠皇后的外甥,仍然买账。&/p&&p&公孙敬声当太仆的12年后,征和二年春,因挪用军费被弹劾,与其父公孙贺都被诬陷巫蛊而冤死狱中。而这对父子直到死,也没有吐出丝毫对刘据不利的口供。自此,太子刘据在朝堂之上再无外家,亦无近臣可与其父沟通。征和二年夏,江充查蛊,矛头直指太子宫。&/p&&br&&p&巫蛊之祸中,卫子夫并未巫蛊诅咒谁,是太子刘据宫中被挖出木人(史家定论为江充造蛊),当时汉武帝与诸子疏,不单单是与太子疏。武帝在甘泉宫,皇后太子的人见不到皇帝,“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请问皆不报,上存亡未可知”,刘据为避免重蹈秦始皇大公子扶苏的覆辙,从皇后卫子夫那里调遣长乐宫的车马卫队诛杀江充。&/p&&br&&p&
我要强调一下起兵的严重性。这段是引用:&/p&&p&【“&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5%25B7%25AB%25E8%259B%258A%25E4%25B9%258B%25E7%25A5%25B8%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巫蛊之祸&i class=&icon-external&&&/i&&/a&”跟别的冤案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个事件中子夫确实是调了长乐宫卫队和车马,打开了武器库,参与释放犯人并支持太子起兵,太子确实也是是用了父亲的军队和武器起兵了,还引用了外援——&b&属于大汉军队的长水胡骑,由西汉八校尉之一的长水校尉统领&/b&(尽管没引用成功,父子俩同时想到调来胡骑,最后武帝调来了。长水是浐水支流,浐水就是八水绕长安的其中之一),造成了&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9%2595%25BF%25E5%25AE%%259F%258E%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长安城&i class=&icon-external&&&/i&&/a&内激战五日,死伤无数&/p&&p&------------------------------------------------------------------------------------------------------------------------------------&/p&&p&&b&插一段刘据。&/b&&/p&&p&太子三次调兵,三次受阻,最后只得以囚犯百姓为临时武装,这样毫无战斗力的“军队”还能与左丞相刘屈釐所率军队相抗五日,最后是百姓以为太子谋返故不依附太子而战败,&b&刘据无论是其军事素养还是民心所向&/b&,&b&都表明他已经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接班人。&/b&&/p&&p&侧面也表明,武帝是没废太子之心的。不然如果一开始就昭告天下废了太子&b&,&/b&刘据的临时武装就会主动解散了,根本撑不了五天。&/p&&br&&p&那些年当想长生的武帝面对逐渐成熟有力的太子,当太子也有了儿子孙子,他不愿见老去的皇后不愿见几个年长的儿子,他宠幸年轻的赵婕妤和幼小的刘弗陵,甚至是弗陵这个简单又直白的名字;当老皇帝的身体江河日下,太子却走向盛年民心日盛,又总和他政见相左,最终经有心人挑拨而终成大祸,也似乎找到了一点因由。&/p&&p&------------------------------------------------------------------------------------------------------------------------------------------如果整个事件中没有起兵这件事,只是单纯的皇后太子受人污蔑含冤而死,&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6%25AD%25A6%25E5%25B8%259D%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武帝&i class=&icon-external&&&/i&&/a&没为娘俩平反大家可以肆无忌惮的去骂他,甚至&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9%259E%25AD%25E5%25B0%25B8%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鞭尸&i class=&icon-external&&&/i&&/a&都不解恨,但是这件事涉及到了在历朝历代都这么敏感的“起兵”,(而且太子起兵还不是在皇帝说了要杀太子之后,而是“先下手“为强),那么整个事件就复杂了。】&/p&&p&
再引用一段:&/p&&p&【起兵对么?当然不对。不管你的理由多么大义凛然,私自弄兵就是不对。前头举了两个栗子,一个信陵君的,一个西安事变的。&/p&&p&如何评价?进退两难的情况下绝不坐以待毙,因为那是卫氏骨子里的刚烈和不屈。但是私自调兵,就是不对。&/p&&p&为何没有给卫后平反?因为没法找借口开罪,否则以后大家都有理由随便调兵了,子弄父兵罪当答已经是田千秋挖空心思给找到最能接受的罪名了。&b&兵权有多重要引用两句话吧,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b&】&/p&&br&&p&
再来一段:【没有任何人想要让&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5%E6%258D%25AE%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刘据&i class=&icon-external&&&/i&&/a&当扶苏,刘据起兵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不想重蹈扶苏的覆辙。 &/p&&p&罗列一下&b&扶苏含冤自杀的组成要件:宦官&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8%25B5%25B5%25E9%25AB%2598%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赵高&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4%25B8%259E%25E7%259B%25B8%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丞相&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6%259D%258E%25E6%2596%25AF%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李斯&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5%25A7%258B%25E7%259A%%25B8%259D%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始皇帝&i class=&icon-external&&&/i&&/a&病故后秘不发丧、赵高李斯伪造的勒令自杀圣旨 &/b&&/p&&p&再对比一下&b&&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5%E6%258D%25AE%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刘据&i class=&icon-external&&&/i&&/a&当时面临的人和事:宦官苏文、&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4%25B8%259E%25E7%259B%25B8%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丞相&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5%E5%25B1%%25B0%2582%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刘屈氂&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6%25AD%25A6%25E5%25B8%259D%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武帝&i class=&icon-external&&&/i&&/a&病在甘泉生死不明皇后太子家臣无法觐见、刘屈氂手中“捕斩反者”置刘据于死地的皇帝玺书 &/b&&/p&&p&别的话我就不多说了,只说这一句!扶苏的结果是很显见的,我不觉得&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5%E6%258D%25AE%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刘据&i class=&icon-external&&&/i&&/a&要是跟他一样的选择最后可以善终。子弄父兵不是什么好事,不是迫不得已,谁都不愿意走这最后一步,这等于是绝了自己的后路的。
】&/p&&br&&p&【就算刘据能够活着回来洗刷掉冤曲,父子再也不可能如以前那般父慈子孝,无论是刘彻还是刘据,父子兵刃相见,便注定了如此。】所以卫后自杀,也有可能【是要替刘据担责任,因为不管什么理由,擅自弄兵都是大罪,必须得有人承担责任。也是为了他们父子之间能有个缓和。】&/p&&p&皇后自杀。或许是为了证明皇后太子是“惶恐无他意”而不是居心叵测的谋反,或许是避免自己成为威胁儿子的第一号人质。&/p&&p&武帝派代表家法的宗正(而非废陈皇后时代表国法的有司),和一个执金吾陪同去收走皇后的玺绶,因为卫皇后正是运用了皇后的权利——玺绶,调来宫卫车马帮助太子起兵,开始了这一幕悲剧。&b&但武帝并未作出进一步废后举动,没有昭告天下的废后诏书,也没有令卫皇后搬离椒房殿。&/b&而他的老妻没有给他任何解释,没有搬来卫氏的功劳为太子求情开罪,没有推卸责任给江充等人,甚至没有等他对事态的判断和处理,便自杀身亡。二十多天后,太子刘据不愿被捕受辱,自经身亡。&/p&&br&&p&这娘俩啊。&/p&&p&武帝无法为卫皇后动兵而脱罪,或许他心里也是很伤心的。毕竟节骨眼上,陪伴了自己49年的妻子,当两个人都已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卫子夫选择的是儿子,而不是他。&/p&&br&&p&有人问,如果刘据忍了,不自尽的话,历史会改写吗?&/p&&p&我不多说什么,只列一段史料,各位自行判断刘据当时的处境吧。&/p&&p&【《汉书 武五子传》久之,巫蛊事多不信。上知太子惶恐无他意,而车千秋复讼太子冤,上遂擢千秋为丞相,而族灭江充家,焚苏文于横桥上,及泉鸠里&b&加兵刃于太子者&/b&,初为北地太守,后族。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p&&p&而那两个因为捉到卫太子被封侯的人:&/p&&p&【《汉书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p&&p&题侯张富昌&/p&&p&以山阳卒与李寿共得卫太子,侯,八百五十八户。&/p&&p&九月封,四年,后二年四月甲戌,为人所贼杀。&/p&&p&邗侯李寿&/p&&p&以新安令吏得卫太子,侯,一百五十户。&/p&&p&九月封,三年,坐为卫尉居守,擅出长安界,送&b&海西侯&/b&至高桥,又使吏谋杀方士,不道,&b&诛&/b&。】&/p&&br&&p&李寿,与李广利关系匪浅。&/p&&p&而刘据得民心也只会是在其加冠、建博望苑以后,他“谏征伐四夷”的背景,只怕是太初年后李广利接连十年的败仗。一则百姓困苦,二则没有了卫青庇佑的太子,也不会乐见李家外戚壮大。太子出自卫家,而当朝外戚却姓李,二者水火不容,是自然的。&/p&&p&&b&我不认为刘据选择不死,他能活着回到长安见到父亲解释这一切。&/b&&/p&&p&或者,是丞相刘屈氂、海西侯李广利组合和宦官们(也许受赵婕妤的驱使),不会让太子活着见到武帝解释这一切。&/p&&p&【&b&广利曰:“愿君侯早请&a href=&///?target=http%3A///view/26755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昌邑王&i class=&icon-external&&&/i&&/a&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屈嫠许诺&/b&】昌邑王刘髆不能立为皇帝,刘屈氂就会忧惧,刘屈氂可正是置太子于死地的重要人物,这背后的交易,还不清楚吗?这样看来,也许李广利刘屈氂正是被利用除掉太子的打手,宦官们负责隔绝皇帝视听,然而最后的胜利果实,属于赵婕妤。是她的儿子被立为皇帝。&/p&&p&所以,非但要除掉太子,史皇孙也不能活。那是嫡系大宗,长房长孙,仍有继位正统性。为了防止武帝接触到太子家人而心软,以至于太子的老婆、儿子、女儿、儿子的小老婆,都斩草除根。&/p&&p&而唯独,他们遗忘的,或是未能成功斩草除根的,是那个出生仅月余,被邴吉拼死保护而活下来的刘病已。&/p&&p&是汉武帝死前“寤之”,为了他“因赦天下”的,刘病已。&/p&&br&&p&关于刘据的性格,可以参考&a href=&///?target=http%3A///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讨论】刘小据的性格,兼谈野猪和小据的父子关系&i class=&icon-external&&&/i&&/a&&/p&&p&------------------------------------------------------------------------------------------------------------------------------------------&/p&&p&啊好长。。不想写了o(╯□╰)o&/p&&p&继续写完奋斗脸&/p&&br&&p&
王夫人,还是非常受宠的。王夫人死后武帝追封她为齐王太后。对于她得幸的时间,司马迁和班固的记录都很一致----卫皇后色衰后,王夫人得幸。《史记 外戚世家》里说【卫后色衰,赵之王夫人幸】,卫将军骠骑列传里说【(元朔六年)大将军既还,赐千金。是时王夫人方幸於上】,《汉书 外戚传上》说【皇后立七年,而男立为太子。后色衰,赵之王夫人、中山李夫人有宠,皆蚤卒。】只有《史记 三王世家》里,褚少孙补记说【与卫夫人并幸武帝,而生子闳】。但是王夫人早卒,就是说死时20左右,在卫子夫独宠的建元-元光年间,她还是个小萝莉,最多12岁,不太可能。汉书也没采用褚少孙这个说法。所以还是以卫氏色衰后她得宠为准。&/p&&br&&p&卫将军骠骑列传里特意提到了元朔六年王夫人方得幸,很有可能这一年就是刘闳的生年。&/p&&p&《汉书 武五子传》里明确记了王夫人的儿子刘闳是“&b&闳母王夫人有宠,闳尤爱幸&/b&”,而李夫人的儿子刘髆则是《汉书 夏侯始昌传》“&b&時昌邑王以少子爱&/b&”。同在班固笔下,相比还是王夫人得宠。&/p&&br&&p&
卫青还跟王夫人家有个故事。元朔六年,卫青出征胜利归来,回到京城,皇上赏赐他千金。这时,王夫人正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宁乘就劝说卫青道:“将军您所以军功还不太多,自己却食邑万户,三个儿子都受封为侯的原因,只是因卫皇后的缘故。如今王夫人得幸,而她的同姓亲戚还没有富贵,希望将军捧着皇上赏赐的千金,去给王夫人的双亲祝寿。”于是大将军卫青就用其中的一半,五百金,给王夫人的双亲祝寿。武帝听到这消息,就问大将军卫青,大将军卫青把事实报告了皇上,皇上就任命宁乘做东海都尉。&/p&&p&
卫霍二人当然是以军功起家,战功赫赫。“只是因为卫皇后的缘故”是小看了卫青。不过卫青三个的儿子封侯确实是裙带。卫氏一门五侯,一位皇后,一位丞相夫人,一位詹事夫人,一位大将军,一位骠骑将军,还有疑似卫广的那位中郎将,这样的富贵荣耀,也确实符合“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的歌谣。&/p&&p&
而王夫人这样得幸,家族却未富未贵。与卫家当年数日间赏赐千金,卫家男人入朝做官,女人嫁高官相比,武帝是没有照顾王家的意思。卫青的确会做人,反正金子是皇帝赏赐,拿出一半照顾王家,以示对天子的臣服,而另一半,卫青压根也不差这五百金啊。&/p&&p&
而卫青据实以告之后,武帝把宁乘封官,东海都尉。东海郡啊,多么遥远,升官,也是远迁了。&/p&&p&然后,依然没有打赏王家的举动o(╯□╰)o&/p&&br&&p&褚少孙补记了这一段,刘闳将立为王时,他的母亲生病,武帝亲自前去探问。问道:“儿子应当封王,你想把他封在哪里?”王夫人说:“有陛下在,我又有什么可说的呢。”武帝说:“虽然如此,就你的愿望来说,想封他到什么地方为王?”王夫人说:“希望封在雒阳。”武帝说:“雒阳有武库敖仓,是天下要冲之地,是汉朝的大都城。从先帝以来,没有一个皇子封在雒阳为王的。除了雒阳,其他地方都可以。”王夫人没有作声。武帝说:“关东的国家,没有比齐国更大的。齐国东边靠海,而且城郭大,古时只临菑城就有十万户,天下肥沃的土地没有比齐国更多的了。”王夫人以手击头,感谢道:“太好了。”王夫人病故武帝很哀痛,派使者去祭拜道:“皇帝谨派使者太中大夫明捧着璧玉一块,赐封夫人为齐王太后。”皇子刘闳为齐王,年纪小,没有儿子,立王以后,不幸早死,封国废绝,变为郡。世人说齐地不宜封王。&/p&&p&&b&真实性待查。&/b&&/p&&p&因为外戚外戚外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卫霍一出,谁与争锋?王夫人得幸有宠,不假,但那时卫皇后是什么状态?霸天下啊。所以无论是家世还是受宠程度,我认为王夫人都不会傻乎乎地碰硬给自己找没趣。&/p&&p&且按褚少孙的说法,时间线也不对。王夫人卒于元狩二年,武帝复置齐国是元狩五年,同年将燕国复置,将江都国更名为广陵国。褚少孙说王夫人病逝前武帝就答应刘闳封王齐国了,难道三年后才实践?还是三个儿子一起?丝毫体现不出来刘闳的特殊之处啊。上任齐王无子,元朔二年齐国就被废除为郡了。如果元狩二年王夫人真的请封雒阳失败而封王齐地,那这一年武帝没有任何理由不复置齐国。所以按褚少孙的说法不合常理,我对这段记录存疑。&/p&&br&&br&&br&&br&&p&&b&-----------------------------------------------------------------------------------------------------------------------------------------&/b&&/p&&p&&b&再插一段刘据。&/b&&/p&&p&武帝对长子,那是一路按接班人培养的,该请的老师该建的苑囿该给的信任该监的国该理的政,武帝一样都没落下,要不刘据哪来的民心所向呢,&b&宣帝即位前怎么就出现了那么多反自然的祥瑞&/b&,他去买饼店家就火爆、住的地方发光、泰山有巨石自立、祥瑞白乌飞来、昌邑枯木重生、皇家园林枯木自立重生虫子啃树叶啃出公孙病已立、&b&鲁国&/b&眭弘上书昭帝要他学习尧当年禅让〈昭帝娘是尧母啊233〉——把皇位让给天命所归的“公孙病已”、刘病已光临的店铺就生意红火、大家都看到刘病已睡觉的地方有光、刘病已脚底长毛,&b&如果不是卫太子残余势力,实难解释为何有人如此为刘病已造势。&/b&眭弘少时好侠,斗鸡走马,可不是那种读腐了书的书呆子。且眭弘这道“汉家尧后”“禅以帝位”的意见,是通过一个名为赐的内官长而上书朝廷的。如果说外人不知刘病已还可理解,那么赐这个人,做到了内官长这种类似大内总管的官,会一点政治敏感性都没有?难道会不知道刘姓宗室刘病已?他会不知道武帝嫡系的皇曾孙?这种诛心之言,冒着被杀头的代价,也仍然帮忙?&/p&&br&&p&我突然想到了资治通鉴里的一段记载:有一次,汉武帝感到身体有点不舒服,派宦官常融去召太子,常融回来后对汉武帝言道:“太子面带喜色。”汉武帝默然无语。及至太子来到,汉武帝观其神色,见他脸上有泪痕,却强装有说有笑,汉武帝感到很奇怪,再暗中查问,才得知事情真相,于是杀死常融。 父亲身体略不舒服,儿子就担心到哭泣,且恰好表现在常融的诬陷以后。&/p&&p&再结合这个蓄意上书的内官长。太子副君三十八载,说刘据没有人脉,没有死忠,太小看刘据了。&/p&&p&而巧合的是,眭弘也是鲁人。&/p&&br&&p&【《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眭弘字孟,鲁国蕃人也。少时好侠,斗鸡走马···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b&大石自立&/b&,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b&白乌数千&/b&下集其旁。是时,昌邑有枯&b&社木卧复生&/b&,又&b&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b&,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b&公孙病已立&/b&”。孟推《春秋》之意,以为“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外。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枯社木复生,&b&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者也&/b&。”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b&汉家尧后&/b&,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b&禅以帝位&/b&,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孟使友人&b&内官长&/b&赐上此书。时,昭帝幼,大将军霍光秉政,恶之,下其书廷尉。奏赐、孟妄设袄言惑众,大逆不道,皆伏诛。后五年,孝宣帝兴于民间,即位,征孟子为郎。 &/p&&p&《汉书 宣帝纪》时会朝请,舍长安尚冠里,身足下有毛,卧居数有光耀。每买饼,所从买家辄大雠,亦以是自怪。】&/p&&br&&p&我把&b&鲁国&/b&加粗,是因为刘据的史良娣,正是鲁国人。刘据爱谷梁,谷梁也正是鲁学。拼死护佑刘病已的邴吉,也是鲁人。武帝本人也说过“生子当置齐鲁礼义之乡”,那么他授意儿子结交很多鲁人可以理解。天汉二年泰山、琅琊发生农民暴动,剿盗不力的官员被处死,百姓也被严查。资治通鉴补充过太子的施政风格“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那么鲁地百姓对于刘据的爱戴,也或许找到了理由。所以祥瑞的开始,正是始于鲁地泰山、莱芜。&/p&&br&&p&【《汉书 儒林传》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b&太子既通,复私问《穀梁》而善之&/b&。···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穀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b&穀梁子本鲁学&/b&,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穀梁》。···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穀梁》。由是《穀梁》之学大盛。】&/p&&p&【《汉书 外戚传上》卫太子史良娣,宣帝祖母也。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称皇孙。史良娣家本&b&鲁国&/b&,有母贞君,史恭。以元鼎四年人为良娣,生男进,号史皇孙。】&/p&&p&【《史记·三王世家》 会武帝年老长,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来上书,请身入宿卫于长安。孝武见其书,击地,怒曰:“生子当置之齐鲁礼义之乡,乃置之燕赵,果有争心,不让之端见矣。”于是使使即斩其使者于阙下。&/p&&p&【《汉书 武帝纪》泰山、琅邪群盗徐?等阻山攻城,道路不通。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刺史、郡守以下皆伏诛。冬十一月,诏关都尉曰:“今豪杰多远交,依东方群盗。其谨察出入者。”】&/p&&p&【《资治通鉴》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p&&p&《资治通鉴 汉纪十四》:及太子至,上察其貌,有涕泣处,而佯语笑,上怪之;更微问,知其情,乃诛融。&/p&&br&&p&&b&刘据从来不是死读书的刻板腐儒,&/b&他三教九流无不结交,从官宦子弟到游侠到卖草鞋的。史书把他的自杀归于结交&b&异端&/b&,说明刘据结交的人并不是正统儒生眼里的同路人,而是游侠等结合在一起的野路子。&b&可偏偏刘据得民心如此,他又酷爱那本强调尊王而不限王的谷梁传,还有着丝毫不差的军事素养&/b&,叹息啊太子。&/p&&br&&p&子不类父么?相反,这份固执己见和不问出身,太类其父了!&/p&&br&&p&当朝司马迁和东汉班固都没有描述过刘据的性格,倒是宋朝司马光,说刘据性格“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可事实是从刘据的行事及他所结交的人,你可以说刘据韬晦不够,你可以说刘据确实不悔前过,你可以说他胆大妄为,可&b&刘据绝不懦弱&/b&。他绝不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坐以待毙。&/p&&p&&b&宽厚多平反冤案,这是刘据的施政风格,或是性格使然,或为拉拢民心;但“屡屡”的频率,可见,刘据在顶撞君父、得罪酷吏这件事上,是毫不害怕的。或许这是拉拢百姓做出的姿态,也或许是他对自己地位的安全感使然。&/b&&/p&&br&&p&从皇后处调兵,斩了江充,押着江充的脑袋巡视朝野,在上林苑活活烧死一众胡巫,接着部署宾客为将帅,攻入素来与他不睦的刘屈氂丞相府,接着三处调兵,想把军权掌握在手里不被动挨打,实在无兵可调,率百姓囚犯与前来“捕斩”他的刘屈氂大战长安,最后寡不敌众出逃到湖县藏在百姓家,这家人清贫至卖草鞋为生也愿意倾其力供养他。&/p&&p&我始终看不出来刘据哪里懦弱。&/p&&br&&p&----------------------------------------------------------------------------------------------------------------------&/p&&br&&p&武帝对长子刘据可不像刘邦对刘盈,或者说,武帝对刘弗陵压根达不到刘邦对刘如意的程度。&/p&&br&&p&昭帝时的&b&假太子事件&/b&,更加说明了昭帝这个皇位的水分。&/p&&p&汉昭帝即位第五年,有一个男子乘着黄犊车,插着画有龟蛇图案的黄旗帜,身穿黄色长衣,头戴黄帽,来到皇宫北阙,&b&自称是卫太子&/b&。公车令将此事上奏皇帝,&b&皇帝下诏让公卿将军中二千石等官吏一起去辨认真伪&/b&。&b&长安中官吏百姓围观者达数万人。右将军率军队来到宫城下,以防备发生意外情况。前来辨认的丞相御史中二千石等官吏都不敢表态。&/b&&/p&&br&&p&&b&在武帝为刘据塑造的思子宫、望思台、无辜而死、天下闻而悲之形象,随着新君即位告一段落之后,这个假冒之人的表演,不管是不是为了求富贵,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在百姓中重新唤起了刘据的存在感。而且,是身为宗子的太子刘据。&/b&&/p&&br&&p&《汉书 &a href=&///?target=http%3A//so.gushiwen.org/guwen/bookv_3823.asp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隽疏于薛平彭传&i class=&icon-external&&&/i&&/a&》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p&&p&--------------------------------------------------------------------------------------------------------------&/p&&p&&b&插一段刘弗陵。&/b&&/p&&p&就算是刘弗陵,汉书说他“年五六岁,壮大多知”,但&b&刘弗陵真的“多知”吗?&/b&这一句极其笼统,他知的是什么呢?&/p&&p&刘据七岁立太子有老师,刘据爱谷梁,汉书有载,宣帝听闻祖父爱谷梁,也将谷梁传发扬壮大。【《汉书 儒林传》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b&太子既通,复私问《穀梁》而善之&/b&。···宣帝即位,&b&闻卫太子好《穀梁春秋》&/b&,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b&由是《穀梁》之学大盛。&/b&】】&/p&&p&武帝做太子时就喜欢枚乘的赋,这也人尽皆知。【《汉书 贾邹枚路传》梁客皆善属&b&辞赋&/b&,&b&乘&/b&尤高。孝王薨,乘归淮阴。&b&武帝自为太子闻乘名&/b&】&/p&&p&可刘弗陵爱读啥?无载。刘弗陵出生直到即位这八年,武帝都没有为他指定任何一位老师/太傅,临死前也没有。刘弗陵即位后,史书记名的老师有两位,大儒韦贤,儒者蔡义。但是两位都只教了昭帝《诗经》==(&b&所以昭帝的教育水平就是复读诗经么=-=&/b&)没有教过其他。【《汉书 韦贤传》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于学,兼能《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征为博士,给事中,&b&进授昭帝《诗》,稍迁&/b&光禄大夫、詹事,至大鸿胪】【《汉书 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上召见义,说《&b&诗&/b&》,甚说之,擢为光禄大夫给事中,进授昭帝。】&/p&&p&昭帝自己还发过一道诏书“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诵《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因为这几本书都读不懂所以求贤教书。说明这时基本读物《诗经》已经学完,该学尚书论语了,可是韦贤却没教,教完诗经就去做上官皇后的詹事。蔡义就是因为讲诗经被昭帝喜欢所以才给昭帝当老师,没有教授其他书的记载。&/p&&p&所以刘弗陵这个“多知”,估计是五六岁时他的傅姆多教了几首诗经,或部分尚书论语,刘弗陵会背,他是始终成长在父亲身边的幼子,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