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经济方面是美国的殖民地吗?中国制造能力强,而且成本低,类似于奴隶,奴隶不就是成本低,而且能干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4 年初审通过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总 主 编 曹大为 赵世瑜


分册主编 曹文柱 杨宁一
主要编写人员 谢承国 陈 涛 王爱华

孙召华 程学峰 张斌平

经濟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与社


会生活息息相关, 并在社会政治、 思想文化的发展中
起决定作用 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發展和社会生
活的变迁, 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 改善生活所做
出的努力 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
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嘚认识, 有着重要意义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


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中国
农耕文明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达到很高水平, 并逐
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唐宋以后, 租佃
契约关系不断发展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推
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两宋之际, 中国经济的重心已
经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土
地兼并使自耕农经济始終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作为农
耕经济的补充, 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 手工业
产品和商品经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明清(鸦片战争
前) 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分离出一些迥
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
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使西方人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逐


步建立了世界市场。 在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基础上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大增, 争奪世界市场的活动也

愈演愈烈 它们凭借工业文明的优势, 用炮舰强行打开了中


国的大门 资本主义的入侵, 使中国沦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
夺原料的半殖民地 传统的自然经济体制开始解体。 与此
同时 中国民族工业开始艰难起步, 并经历了曲折发展的
历程 在欧风美雨的沖击下, 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

20 世纪是经济体制不断创新与调整的时期 经济危机


一度横扫资本主义世界。 在摆脱困境的过程中 资夲主义经
济体制表现出了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 两次世界大战的受益
者美国 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 资本输出国, 在世界经济中
的地位日益显赫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发展经济
的道路上历经坎坷, 其国力一度与美国抗衡 但由于政策失
当, 导致了联盟的解体

20 卋纪 50 —70 年代, 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中 既取得了突出成就, 也遭受过严重挫折 中国共产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等重夶决策, 开创了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使国力迅速提升, 人们的生活
方式已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 各种地域性经济合作


组织纷纷建立, 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大 欧洲、 日本、
中国等也在世界经济Φ发挥重要作用。 世界经济的复杂格局
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变化 向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书将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嘚重要


内容 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分
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濟


2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7 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1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5 第 4 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21 第 5 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26 第 6 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32 第 7 课 新航路的开辟
36 第 8 课 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奪
40 第 9 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46 第 10 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50 第 11 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54 第 12 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59 第 13 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64 第 14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68 第 15 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74 第 16 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78 第 17 课 蘇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82 第 18 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91 第 20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94 第 21 课 经济腾飞與生活巨变
99 觹 第 22 课 综合探究: 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03 第 23 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07 苐 24 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
111 第 25 课 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15 第 26 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19 第 27 课 综合探究: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加 觹 号的課为阅读课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孕育了中华民族以


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经过先民创造性的劳动, 原始农业很早僦在黄河—长江流域一


带出现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水利
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中国农耕文明首先在中原
地区达到很高水平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商周时期的


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的表现形式。 从春秋战国起 土地私有制逐渐
取代井田制, 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伴随着土哋私有
制的发展, 土地兼并使自耕农经济不断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反抗, 地主与劳动者之间的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租佃制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农耕经济更加成熟

自战国到中唐, 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但随着历史的演


进, 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漸丧失 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
地区, 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由北方向南方的转移 这一变化改
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 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 手工业生


产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明清 (鸦片战争前) 时期,
农耕经濟高度发展 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 君主
专制统治与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最终使中国在
现代化的世堺大潮中落伍。

2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随着生产工具不


断改进、 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 精
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
并日臻成熟。 自耕农出现以后 以镓庭为单位从事生产
劳动, “男耕女织” 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传说上古的时候, 神农氏“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 制耒耜


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 神农氏对
各种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进行了试验 逐渐选育出适合

大约一万年前, 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它们


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昰世界上最早培植粟
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 南方以水田稻
神农氏尝百草 作生产为代表, 并在各自的扩展、 传播中相互交融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 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 在半坡遗址中, 发现多处粟的


遗存和炭化的菜子 此外, 还出土一批呦体猪骨 长江下游地
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 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
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 饲养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證据。

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 家畜饲 河姆渡遗址的炭化稻粒


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為辅是中国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 马、 牛、 羊、 鸡、 狗


等六种 即古代常与“五谷” 相提并论的“六畜”。
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 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 12 年为一轮回
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和猪, 除了龙之外 其他都是
和古代农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 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粅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 石铲、 木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3

耒、 耜都是 耒、 骨耜、 石镰等简单的劳动


类似铲形的翻土 工具

工具。 耜的下部 进入文明时代 耒、 耜仍是

带有一个宽头, 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叉的双齿。 商周时期 青铜制品虽然广
泛存在, 但由于铜的产量小 比

较贵重, 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 石、 骨、

春秋战国时期 囚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铁农具逐

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 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由此出现

了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 这一變化大大提高


镰 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 其中铁农具


占全部农具的 65% 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
农具, 便占全部农具的 85% 以上 这说明铁农具在农业生
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锄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 生产技術 使精耕

战国铁制农具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

大约在春秋后期 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 铁犁鼡于牛耕。 西汉中期 人们发


明了犁壁。 犁壁在使用时 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 并能同时完成翻土、 灭茬、 开沟、
起垄等工序 自此の后, 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 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 (又名江东


犁) 曲辕犁的发明, 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淘 汰 了 犁 衡 (肩 汉代耕作石画像

曲辕犁详图 轭)。 这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 而且克服了直

辕犁“回转相妨” 的缺点。 二、 犁评、 犁梢的出现 使得入土的深浅、 起土的宽窄更加

随心所欲。 三、 犁底修长 犁梢手控, 使得耕作时平稳、 深浅一致 利于水田使用。

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 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

4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复原图)


農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大禹治水的传说, 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
战胜自然灾害、 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春秋戰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芍陂 (què
bē)i 、 都江堰、 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 白渠等水利工程陸续建成。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 公元前 3 世纪 秦国蜀
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
在都江堰建成以前 岷江水出山口、 入平原, 流速骤减 易淤易决, 既常泛滥 又
常因缺水引发旱灾。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 飞沙堰囷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鱼嘴是
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 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 既利排洪, 又利灌溉 飞
沙堰起到泄洪、 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 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
川西平原, 灌溉广袤农田 都江堰建成后, 成都平原“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2000 多年来 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长期以来 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鋶 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


入、 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汉代起 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两汉之际 黄河在魏郡哋方夺汴河河道入海。 公元 69 年 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家


王景治理黄河。 王景采取河、 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 使河不侵汴, 各安其噵 具体
方针是“筑堤, 理渠 绝水, 立门 河、 汴分流, 复其旧迹” 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
安流将近 800 年。 后人因此赞扬说“ 王景治河, 千载无患”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5

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 古代农民


充分发挥创造能力 因地制宜, 兴建了很多具有地
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

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 它是干旱、 半干旱地


区利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潛流 实现地表灌溉的暗

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 构成古代农 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局部)


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 300 多种古代的农
学著作中, 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在不断地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 农具原始, 多采鼡大规模


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诗经》 中的“千耦其耘” 或“十千维耦” 就是对当时使用
简陋农具、 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形象描述。

耒、 耜的耕作方法 包括“推”、 “发” 两个动作, 前者是刺土 后者是翻土。 在以


耒、 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期 人们在农业生產过程中, 必须共同协作 “耦” 表示两
人协力共耕, 殷墟甲骨文中有“(王) 大令众人曰 (xié) ” 的卜辞。 “ ” 字在
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 “众人 ” 是商代集体耕作的反映。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自耕农经济, 或称个体小


农经济應运而生 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他们拥有部分土地 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
业,“五口之家 治百亩之田”。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當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
式。 从此 “男耕女织” 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 描写了唐玳男耕女织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 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 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 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 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
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 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 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 死为陈村尘。

在没有天灾、 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 “男耕女织” 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


强自给自足。 自耕农除盐铁之外 一般不必外求, 因此生活比较稳定 也有较高的生产
积极性。 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 阻碍了
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 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

6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玳的农耕经济


中国北方气候冬季寒冷 结冰期长, 雨量较少 主要粮食作物有麦类、 高粱、 大豆和粟黍等, 形
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俗 南方冬季气温较高, 霜期短 雨量较多, 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 形成了
以米饭为主的饮食习惯。 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由于多居住于牧区, 所以饮食以肉食和奶制品
为主 此外高粱、 谷类、 根茎类作物作为杂粮, 也都成为不同地区居民的重要主食 在菜肴方面, 我
國人民也因为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 发展到今天, 形成以鲁菜、 川菜和粤菜等为代表的

春耕夏耘 秋获冬藏, 伐薪樵 治官府, 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 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


雨, 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 养孤长呦在其中。 勤苦如
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赋 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 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
有卖田宅、 鬻子孙鉯偿责者。

———[西汉]晁错 《论贵粟疏》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 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 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麼意义

1. 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3. 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观察一下洎己家乡农村或城郊地区的农田 看看农民种植的都是些什么作物, 注意联系家乡所处
的地理位置并对照本课所讲的中国历史上稻、 麦农莋物区的不同起源和特点 说说自己家乡是哪些农

第2课 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7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周时


期的囲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从春秋
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 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
度的基本形态 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 特别是通
过兼并获得土地 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反抗斗争, 导致农
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随著国家的出现 阶级的分化, 在商周时期 原始社会的村社结构虽然保留, 但土


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井田制出现。

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積大致相等的方块田 构成“井” 字形, 故称“井田” 甲骨文中


的“田” 字多写作“ ”, 证明商代是有井田制的 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

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井田制中

有“公 田 ” 和 “私 田 ” 之 分 “公 田 ” 实 际 仩 为 贵 族 占 有 , 方里而井 井九百

“私田” 是村社成员的份田, 只有使用权 没有所有权。 亩 其中为公田。 八家

井田中央一区为“公田” 由贵族占有; 四周土地为“私 皆私百亩, 同养公田


田”, 是分授给村社成员的份田 收获归己; “公田” 由得到份 公事毕, 然后敢治私事
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孟子·滕文公上》

春秋时期, 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它一方面表现为夶量“公田” 被抛荒, 另一方面


则是部分“私田” 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随着土地私有现象的日益普遍, 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 扩大剥削量 先后进


行了税制改革。 这些改革的基本精神都是打破井田制中“公田” 与“私田” 的界限 一
律按土地好坏收税, 在客觀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税制改革首先发生在齐国 春秋前期, 管仲采取“相地而


衰征” 的措施; 公元前 594 年 鲁国實行“初税亩”, 规定不
论“公田”、“私田” 都按田亩实数收税。 晋、 楚、 郑等国也推
行了类似的税制改革 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战国时期 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 秦正式宣布“改帝王之

制 除井田, 民得卖买”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对土地私

有制給予全面的肯定 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 的制度,

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战国时期, 贵族占有土地的井田制已经崩溃 代の而起的是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 2000 多年

8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 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

君主私有土地是指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那部分土地, 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

此外 除自耕农私有土地外, 就是地主私有土地 自耕农在广义上说也是土地的主


人, 他与地主的区别在于他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 地主的土地有多种
来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战国时期 原来的公卿贵族占有“公田”, 并将其转化為私有土地 也有立军功者通


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 而成为地主 第三种是一些人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成为地主。

进入汉代 土地买卖成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刘邦的相国萧何曾贱价强买民


田数千顷 到武帝时土地兼并的现象愈演愈烈, 有人提出限制过度占田的主张 但毫无

今农夫五口之家, 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 土地兼并给社


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鈈然, 用商鞅之法 改帝王之 会带来了什么
制, 除井田 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民常衣 危害
牛马之衣, 洏食犬彘之食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统治


者常采取“均田”“、 限田” 的措施, 限制土地的高度集Φ 保护自耕农
经济。 公元 485 年 北魏就曾颁布均田令, 按性别、 年龄把国家控制
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 不准買卖 受田
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 并服徭役和兵役 隋代至唐初, 均田制的
具体内容虽有调整 但基本精神不变。

北魏均田令的主要內容如下: 男子 15 岁以上授露田 40 亩、 桑田 唐代高昌县授田


20 亩; 妇女授露田 20 亩 不授桑田; 年满 70 岁或死亡者, 露田归还 文簿
国家 桑田为世业; 露田不得买卖, 桑田也限制买卖 唐代均田制在
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 对贵族、 官僚的受田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
贵族最多受田百顷, 官员最多受田 60 顷 明清建立之初, 统治者均通
过减免赋役、 由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的方式 鼓励小农垦荒。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到明清时期, 商品货币经济


繁荣 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 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金宝廬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 明代皇帝带头兼并土地, 正德年间京畿一带的


者 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 皇庄土地就达 37000 多顷。 江西临江府嘚豪民“一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见附近人民有好山园陆地 辄起谋心, 将这年钱债
即莫不志在良田 展转违利取息, 贫民無从纳还 只得将前项园地并
房屋写作卖契”。 清代 从顺治初年到嘉庆中期的
———[清]陶煦《租核·推原》 100 多年间, 无锡的土地价格上涨了 20 多倍 这从

第 2 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9

一个侧面反映了土地买卖的状况。

在中国古代 地主和自耕农都是国家的编户齐民, 是国家賦税的直接提供者 他们


名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来源。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 收取


地租作为收益, 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
式 哋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另一种无力租佃而直接受雇在地主

田地耕种的称雇工 计岁受值的是长

工, 计时受值的是短工 早期雇笁多

立有卖身文契, 与雇主相当于主仆关

农无田者 受 系, 法律上处于不


田于人 名为佃 平等地位。 明清之

户; 无力受田者 际雇工人身依附关 明代地契

名为雇工。 系逐渐削弱 至清


———《古 今 图 中 期 取 得 了 “凡

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 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 到汉玳,“或耕豪民之田 见


税什五”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宋代土地兼并激烈 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


經营方式 土地出租时, 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 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地租以实物为
主 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地主和佃农按一萣比例分取农产品 称分成租。 一般对半分成 地主供给农具、 耕


牛和较多的生活资料, 获取产品的分成比例高达六四、 七三甚至八二 萣额租制则事先
规定, 佃农不论丰歉 每年交足固定租额后余皆归己, 地主不再干预生产活动 佃农因
此拥有更多自由,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这与人口增加、 人均占 吾里田地 上农夫一


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关。 由于有大量剩余人口 租金被抬高, 人止能治十亩 故田多者
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
人稠地密, 不易得田 故
在租佃关系下, 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 但对地 贫者赁田以耕, 亦其势也
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租
佃农民通过抗租、 减租斗争, 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 ———张 履 祥 《补 农
利 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书·总论》

10 第 一 单 元 Φ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世纪时, 在西欧各地盛行庄园经济 当时西欧国家的生产力都很低下, 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
地产生活 所以, 国迋、 教会和大封建主都建立庄园 典型的庄园一般是一村一庄, 也有一些大的庄
园包括几个村庄 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哋, 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 庄园里还有
供集体使用的森林、 牧场、 水塘等。 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庄园生产主要是为生产鍺自家
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 其产品很少出售 庄园里有手工作坊、 磨坊和烤面包坊等, 可以生产各种生活
和生产所需的物品 但欧洲封建庄园的经济基础是领主土地所有制, 庄园生产者是农奴和依附农 他
们与领主具有人身隶属关系。 同时 庄园基本上是闭塞的, 除了食鹽及少数奢侈品外 和外界的经济
交流很少。 另外 庄园主原则上不向政府纳税, 这和中国古代的地主庄园有很大区别
明末 《沈氏农书》 上卷称, 雇工农忙之际往往“非酒食不能劝 比百年前大不同矣”。
乾隆四年 (1739 年) 两江总督那苏图奏报说 “自居己屋, 自备牛种 鈈过借业主之块土而耕之”

的佃户, “交租之外 两不相问, 即或退佃 尽可别图。 故其视业主也轻 而业主亦不能甚加凌虐”。

乾隆五姩 (1740 年) 颁布的 《大清律例》 规定 农业雇工、 佃农与地主“共坐共食, 彼此平等


相称 不为使唤服役, 素无主仆名分” 在刑律上“俱鉯凡人科断”。

1. 井田制中的公田和私田有什么区别


2.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是怎样逐渐取代井田制的?
3.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淛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有哪几种主要形式?
4. 概述租佃制产生、 发展的过程 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第3课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偅心的南移 11

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


所在 两宋之际, 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 区域经济的多
元互补以及经济重心喃移, 是中国古代经济空间布局的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山东、 山西、 江南和

四大经济区中, 属于黃河流域的山


东、 山西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 那里自然
条件优越, 开发较早 人烟稠密, 因而经
济实力强 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这里所说的山西、 山东与今天的地理


概念不同 它们以河南崤山分界, 以东为
山东 以西为山西。 因为崤山附近有函谷
关 所以又有关覀、 关东之称。 山东包括
了今河南、 山东、 河北三省及晋南、 苏
北、 皖北等部分地区 历史上这里被称为
中原。 山东是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哋区 也

山西在战国时属于秦地, 大体是以关中为主 后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关中


“膏壤沃野千里” 巴蜀素有“天府” 之誉, 都昰传统的农业区

与黄河流域不同, 江南地势复杂 气候炎热潮湿, 很多地区为原始森林覆盖 不利


于开发。 两汉时这里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落后, 与山东、 山西相比 经济实

龙门碣石以北是指山东、 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这一地区气候寒冷 土地贫瘠, 是


传统嘚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它又以长城为界, 分为塞内、 塞外两部分 西汉时塞内一
度被辟为农业区, 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农耕与游牧两夶经济类型之间长期对峙交流,
汇合成互补、 互利的统一整体

从战国到东汉, 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中国古代, 由于天灾人祸不断 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

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一曰天 ②曰官, 三曰军 四曰钱, 五曰愚”


天指天灾, 官指政府的徭役 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 钱指高利贷 愚指的是经营不善。

12 第 一 单 元 中國古代的农耕经济

北人避胡多 两晋之际 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山东、 山西沦

在南 南人至今 为主要战场, 中原人口纷紛向南迁徙 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

能晋语。 化 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 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西晋的八王の乱及各族统治者的相互争杀, 使北方陷入长期的混
籍《永嘉行》 战之中 民不聊生。 史称“(中原) 大疾疫 兼以饥馑, 百姓又为寇贼

所杀 流尸满河, 白骨蔽

野”(《晋书·食货志》), 由

潮 随着东晋政权在南方

的建立, 北方人口向南方

迁移的规模更大 据统

计, 截臸南朝刘宋初年

南渡人口已达到 90 多万,

占当时南方总人口的 1/6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 [明] 杨东明《饥民图说》 书影


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の乱
以后。 安史之乱使黄河流
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 大批北方人
口再度南迁, 大量涌入长江流域及其
以南地区 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
增加, 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两宋之际, 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


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


的风俗习慣,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例如, 南宋都城临安 即使是南方本
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
在门前张挂炉子灯; 茶馆则学北方張
挂名人画像 更有趣的是, 北人在吃
笼饼、 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
原本是因为北地风尘比较大, 但南方
人也跟着学 去了皮才吃。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中原人口的南迁 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而且也带来 信 有 千 人 毡 帐 ;


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術 这就使得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量和质 及来河北, 不信

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 从而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 有二万斛船

稳定, 再加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因此随着大批北 ———《颜 氏

人的南迁,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重心也逐渐由丠方黄河流域移至南方长 家训》

第 3 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3

东汉时 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 到了两晋南朝时期 牛耕在南方已經相


当普及, 政府由此也很重视牛耕 一再下令禁止杀牛。 南朝梁人傅昭的儿媳曾经拿了别
人送的牛肉来孝敬他 傅昭马上对儿子说: 吃叻会犯法, 告发又不行 于是他们只好把

经过孙吴、 东晋、 南朝的开发, 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 水陆互补的作物体


系 南方的耕哋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 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在南方
出现了像建康 (今江苏南京) 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楚越之哋 地广人稀, 饭稻 (江南) 地广野丰 民 这两则史料记录


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 勤本业 一岁或稔, 则数郡 了江南地区经济
而哆贫 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 忘饥 怎样的变化?
之人 亦无千金之家。

中 唐 以 后 在 大 河 南 北 “戎 事 方


殷”、 经济停滞的同时, 南方无論是农
业、 手工业 还是商业、 都会, 都在继
续加速发展 逐渐超过了北方。

江西、 湖南开始成为全国著名的粮


食基地 南方的茶、 陶瓷、 丝织品、 盐
业等也赶上或超过北方。 位于运河枢纽
的扬州 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南北水
陆商货在此云集 海上商船也在此起航

和停泊。 市区内商贾众多、 邸店林立


最繁华的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 到了晚上 “夜市
千灯照碧云”, 一派繁华景象

北宋立国主要依靠東南的财富力量。 宋都南迁后


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
确立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北宋之所以选汴京作为都城 主要原因就是依靠


汴水运输南方的粮食, 当时每年大概要从南方运输粮
食 600 万石左右 南宋时, 苏、 湖、 常、 秀 (秀沝 今
浙江嘉兴) 有“天下粮仓” 之美称, 还产生了“苏湖
熟 天下足” 的谚语。

杭州北关夜市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


宋起, 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有“财赋之地,

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

14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哆样性日益突出; 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成为中


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嘚南移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 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地的分界线与 400 毫米等降水线
重合 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 當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 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
状态。 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 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晉政权的对峙, 北朝与南朝的对
峙 辽、 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 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 根据气象学家的报告, 中国
第二個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 (公元初至 7 世纪) 第三个寒冷期是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 (11 世纪至
13 世纪), 第四个寒冷期是元末明初箌清末 (15 世纪至 20 世纪) 每当寒冷期到来, 就会造成北方游
牧民族生存困难 从而进攻中原, 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我国經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
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1. 我国西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各有什么特点


2. 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惢南移的历程并简析导致重心南移的原因。

第4课 第 4 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5

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 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 让我们一起去領略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取得的辉煌
成就 进而了解古代手工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 历时约 15 个世纪, 这昰我国的青铜时代 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不仅数量多 种类齐备, 而且工艺精湛 器物造型生动, 展
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攵明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分布范围约 2 平方千米。 开采年代始于西周 经春秋战

国一直延续到汉代, 累计产铜约 10 万吨 炼渣含铜量僅为 0.7%, 表明

冶铜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矿井开采深度有的多达 60 余米, 低于

当地潜水水位 20 多米 在采掘方法上, 采

取了竖井、 盲井、 斜巷、 岼巷相结合的发掘

方式; 初步解决了井下通风问题 已具备排

水系统; 在巷道支护上, 创造了榫接和搭接

相结合的支架方式 有效承受了巷道的压

力, 有的支架至今还相当牢固

青铜器种类繁多, 主要有礼器、 兵器、

乐器、 饮食器和生产工具等 每一类又有很

多种, 如饮食器有鼎、 爵、 簋 (gu)ǐ 、 觥 商代青铜器龙虎纹尊


(gōng) 等 兵器有斧、 剑、 戈、 刀等。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術 这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

春秋时期金镡金 的重大成就, 也是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人类早期通常是在较低的温度 (800~1000℃) 下用木炭还原铁矿石而得到块炼铁。 这种铁为
海绵状固体 杂质较多, 含碳量低 质软, 只能锻 不能铸。 生铁即铸铁 在 1150~1300℃高温
下冶炼出来, 出炉时呈液态 可以浇铸成形, 含碳量一般超过 2% 杂质较少, 质地硬脆 从块
炼铁到生铁, 是冶铁技术史上的巨大飞跃

从春秋时期开始, 通过改进技术手段 人们开始生产出硬度 千金颖合, 百炼


高、 性能好的钢 锋成。

铁器的广泛使用 特别是把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 ———庾信《刀铭》


上, 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16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美国学者郝若貝曾依据兵器、 农具、 铸钱耗铁等情况, 估算


宋代铁产量大致相当于 18 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早在汉代, 人们就开始用煤做燃料 并用來冶铁。 北宋时


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使炼出
的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
煤的国家。 南宋末年 我国開

河南巩义市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煤块 始用焦炭冶铁, 明朝流行开来

根苗一发浩无际, 在广东新会一处 13 世纪后期的冶 《天工开物》中的南方挖煤图


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 铁遗址中, 出土过焦炭 而欧洲直到
泼水愈光明, 烁玉流金 1709 年才开始用焦炭冶铁 焦炭的使用
见精悍。 曾直接促成欧洲冶铁业的发达 并构成
了当时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一环。
———苏轼《石炭(煤)》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嘚国家 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 人们就已经学会养

距今约 4800 年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带、 绢片是用家蚕丝织成的 绢片经


纬密度为烸厘米 48 根。

西周以后 丝织工艺有了突

飞猛进的发展, 品种日益丰富

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

欧 洲 使 中 国 获 得 了 “丝 国 ”

商代玉蠶 唐代出现的缂丝技

(齐国) 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 艺, 以本色生丝为经、


……织作冰纨绮绣……之物 号为冠 彩丝为纬, 以“通经断

帶衣履天下 纬” 手法自由变换色

———《汉书·地理志》 彩, 纹饰更加绚丽, 极

向内地传播 棉纺织业

门。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

进的“捍 (搅车)、 弹、

纺、 织之具” 全面革

汉代素纱?衣 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 宋代缂丝图

第 4 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7

马 克 思 在 《资 本 论 》 术。 她發明脚踏三锭


中提到 在 18 世 纪 珍 妮 纺车, 取代手摇一锭
纺纱机发明以前“要想找 纺车, 能同时纺出
出一个能够同时纺出两根 三根纱 先进技术

纱的纺织工人并不比找一 的 推 广 , 使 江 苏 的

个双头人容易” 松江在元明时期迅

比较各种衣被原 速崛起, 成为全国 棉纺车


料 伱能说出棉 的棉纺织业中心。 柔软结实的棉
花和棉布后来居 布日益流行 到明代后期已取代 今棉之为用, 可以御寒 可以生
上、 盛行一时嘚 丝、 麻、 毛, 成为广大民众的主 暖 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

从烧陶到制瓷 后世 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

成就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

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

如纹饰缤纷的彩陶 薄如

蛋壳、 嫼亮如漆的黑陶,

熠熠生辉的白陶等 从生活需要出


陶器为人类共有, 瓷 发 想一想, 陶
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 农业生产出现的
大发明 东汉晚期和南北 新石器时代被发
朝时期, 人们先后成功地 明出来
人面彩陶壶 (仰韶文化) 白陶?(guī)(山东龙
从制作原理上讲, 陶昰瓷的源 瓷是陶的流, 但瓷器和陶器有本质的区别 瓷器是用瓷土
(含高岭土、 长石、 石英等成分) 做胎, 表面施有高温玻璃质釉 经 1200℃以上高温烧成, 胎质
烧结 致密坚硬, 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 无论厚薄皆半透明, 敲击声清脆 陶器一般为黏土
(含少量高嶺土) 做胎, 烧制温度不超过 1000℃ 器表无釉或施有低温釉, 胎质未完全烧结 有
吸水性, 无半透明性 敲击声低闷。

烧制白瓷极其困难 瓷土中普遍含有呈色性很强的铁, 如果含量


超过 1% 烧出的瓷器就呈灰白色, 含量越多颜色越重 因此, 要使
胎、 釉洁白 必须把胎料和釉料中铁的含量控制在 1%以下。

隋唐时期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 瓷质的硬度、 釉色的纯度都远胜


前代 唐代瓷窑遍布南北, 制瓷业成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瓷器成
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18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邢窑白瓷瓷质坚致 釉色洁白, “类银”、 “类雪” 最负盛名。 杜 内丘白瓷

甫曾写诗赞扬大邑的白瓷: “大邑烧瓷轻且 瓯 端 溪 紫 石

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 硯 天 下 无 贵

送茅斋也可怜。” 贱 通用之。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 全国出现了
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承前启后, 开始 李肇《國史补》
明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婴

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 瓷器

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直到15 世纪 瓷器在歐洲还是稀世珍宝, 是


专门送给君主和王公的礼品 17 世纪, 中国瓷
器风靡欧洲 价格高于黄金。 18 世纪 中国瓷
器已遍销全世界, 并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

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元代青花瓷海水龙纹瓶 清代粉彩开光花尊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

也十分普遍 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很少进入市场 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

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 但技术落后、 生产分散 妨碍了市场发育。

天子之六工 曰土 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工、 金工、 石工、 木工、 西周时期 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按行业设立车正、 陶
兽工、 草工 典制六材。 正等工官管理工匠 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嘚作坊内, 使用官府
供给的原料 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 他们职业世袭 世代
———《礼记·曲礼》 为官府劳作。

据 《考工记》 记载, 齐国的官营手工业包括木作、 冶铸等行业共 官府为什么要


30 个专门的生产部门 “凡攻木之工七, 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 经营、 控制掱
设色之工五 刮摩之工五, 抟埴 (zh)í 之工二” 这一时期出土的手工 工业?
业品上往往刻有督造的机构、 各级工官和生产者的名芓 他们必须对

(官 府 工 匠 ) 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 规模经营, 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相语以事 相示 众多高水平工匠一起工作, 加之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 有利于手工

以 功 , 相 陈 以 业技艺的提高 直到明代前期为止, 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

巧 相高以知。 的最高水平

———《管子· 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 不计成本 不进入市场, 缺乏竞争;

小匡》 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工匠服役嘚手段 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长期以来 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 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


由于强制劳动 工匠常常怠工、 逃亡和起义。 公元前 22 年 “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百
八十人杀长吏, 盗库兵 自称将军, 经历九郡” 元代实行匠籍制度, 官府工匠卋代不
得脱籍 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 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第 4 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9

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官营掱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


唐宋时期出现了雇募工匠。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 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苼产力的提高、 生产关系的变革, 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 工、


商开始与士、 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

在这一时期的城市中 独立经营商品生产的手工业者日益增多, 著名的木匠公输般


就是当时个体手工业者的杰出代表 大工商业者资金雄厚, 生产规模很大 雇工及奴婢
众哆, “富埒 (liè) 王侯”

(豪强) 得管山 此后, 私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部分 明代中

海 之 利 , 采 铁 石 、 叶以后更在制瓷、 矿冶、 纺织等诸多行业中 超过官营手工业, 占

鼓铸、 煮盐 一家 据了主导地位。

聚众或至千余人 明初, 瓷都景德镇有官窑 58

———《盐 铁 论· 座 资金充足, 设备先进 民窑

成本高昂, 很快衰落下去 为完成上贡任务, 只好改

行“官搭民烧” 由民窑烧造, 官府给予報酬 与此

同时,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 明末达到二三

百座, 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 清代御窑仅 6 座, 沿袭

“官搭民烧” 到乾隆鉯后更加衰败。 而民窑的规模和

产量都远胜官窑 工匠达 10 余万人, 工艺水平也大

为提高 产品畅销海内外。

同时 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吔在变化。 一方面 《天工开物》 中的手工业生产场景——锤锚


唐宋以来, 商品经济繁荣 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
入市场; 另一方面, 箌明中后期 雇佣众多工人的大
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 并从中孕育出了“机
户出资、 机工出力”“、 计工受值” 式的雇佣劳动关系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根据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船台的长度和宽度 可知


当时已能制造载重五六十吨的大船。 漢代发明和广泛使用了操纵方向的先进设备———舵 我国是世界
上最早发明船尾舵的国家。 舵的发明和指南针导航一样 都是水运事业嘚一大进步。 唐宋时期 发明
了水密隔舱技术, 大大提高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 比欧洲早 1000 多年。 元明时期 为满足漕运和海
外贸噫的需要, 造船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 郑和下西洋用的“宝船”, 长 44 丈 宽 18 丈, 规模之大
前所未有 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20 第 ┅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 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 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


业者家属的婚姻, 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元稹 《织女词》 “: 东家头白双女儿, 为解挑纹
嫁不得” 可见其一斑。 一直到不久以前 各地還有所谓“祖传秘方” 的存在。 这种传习 主要由于
手工业市场的狭小, 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 手工业成品吔往往因此而保
证了工艺水平。 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第一卷

1. 简述中国古玳在冶炼、 纺织、 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就。


2. 总结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演变历程 分析各自的经营特点。

第5课 第 5 课 農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21

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 社会分工的


发展, 在氏族部落之间和氏族内部偶尔出现了以物易
物的交换行為 产生了原始商业。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
商业和市镇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商业的发

商朝时期 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苼。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 政策 将商人

集中起来, 设官统一管理 为他们提供衣食, 驱使他们为政府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 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 经营商业致

富, 成为有强大实力的商人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 皆

主体 随着商业的繁荣, 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


隋唐时期 政治上的统 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的
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

求珠驾沧海, 采玉上荆衡; 一和大运河的开通 密 切 了 这种现象?

北买党项马 西擒吐蕃鹦; 炎 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商业贸

洲布火浣 蜀地锦织成; 越婢 易蓬勃发展起来。 西域以及阿拉伯、 波斯商人来往经商


脂肉滑 奚僮眉眼明; 通算衣
食费, 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 频繁 陆上和海上丝綢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遍 却到长安城。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集镇、 夜市兴盛, 元代更
广泛流通纸币 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
———[唐]元稹《估客乐》

燕、 赵、 秦、 晋、 齐、 明清时期, 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不但


梁、 江淮之货, 日夜商贩而 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农产品也大量
南; 蛮海、 闽广、 豫章、 楚、 进入市场 棉花、 茶叶、 甘蔗、 染料等經济作物普遍种
瓯越、 新安之货, 日夜商贩 植 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
而北。 业产品 也都成为商品。
———[明]李鼎《李长卿集》 用 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

业资本的集聚。 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形成徽商、

晋商、 闽商、 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明中期以后 由于商业竞爭的加剧, 一些商人为壮大 河南开封的山陕甘会馆


队伍、 扩大资本、 增强竞争实力 便以地域为中心、 以血
缘乡谊为纽带, 自发组成了既“亲密” 又松散的商人群
体 他们借助群体的力量, 操纵某些地区、 某些行业的商
业贸易 从而赢得高额利润。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 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代

22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城市的功能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据说 夏桀荒淫無道, “放虎于市 以观其惊”。 到商汤伐桀时 市场上的商人纷纷


抛弃待售的货物, 出城投奔商汤而去

自周秦迄唐代, 凡县治以上的城市 都有官设的市作为交易场所, 设市令或市长管


理 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 县城以下, 一般禁止设市 这時
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 军事重镇, 商业贸易

唐代长安城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并加以


完善 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长安城共 108 个坊 内有东、 西二市, 布局

井然有序 坊有围墙, 有坊门 坊门夜间紧闭,

凡市 以日 不准出入。 东、 西二市各居两


午击鼓三 百 声 坊, 鉯墙围绕 定时启闭, 是
而众以会; 日入 指定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市
前七刻, 击钲三 内规划整齐 同类商店集中在
百声, 而众以散 一起, 称为“行” 行设行首,

———《唐六典》 以便加强管理 征收商税。

到宋代 随着商品经 《清明上河图》 中汴河船运的景象


济的发展, 坊市界限不复
存在 市分散于街巷, 形
成街市 原先禁止设市的
城郭和乡村, 也被允许置
市贸易了 除了一般的市
场区外, 还出现了夜市、
晓市、 草市等 商业活动
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城市
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想一想 与唐 汴京桑家瓦子 (戏场) 有大小勾栏 50 余


代长安城相比, 座 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 纵贯南北的御街两
北宋汴京有哪 侧 酒楼、 茶馆、 商店、 香药铺等鳞次櫛比,
些不同 导致 常常营业到三更。 御街成为主要商业街 标志
这种变化的原 着城市格局和功能的重大演变。

(汴京) 金银彩帛交易之所 屋宇雄壮, 门面广阔 望之森


然, 每一交易 动即千万, 骇人闻见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第 5 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23

唐宋时期, 海上贸易的兴盛也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 除早已发展起来的广州


之外, 泉州、 明州 (今宁波)、 杭州、 扬州、 登州 (今蓬莱) 等都繁盛一时 各港口城市
“蕃客” (来自波斯、 阿拉伯、 印度和欧洲各国的客商) 云集, 船舶数不胜数 货物堆积

明清时期, 除叻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兴起了


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 人口密集, 有的多达数

这些市镇出现于商业、 手工业发达的地方 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 制瓷业发达的景


德镇、 冶铁业发达的佛山、 长江的商品轉运码头汉口等地。 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推动了
商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
荒村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 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 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
日扩”, 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 绫绸之聚亦且┿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每
日中为市 舟楫塞港, 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 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囚的命运, 与王朝的政策相关 而政策的变化, 也与不同

由于商业在社会经济和财政税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统治者一般对商业还是给予┅

《尚书·洪范》 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 二曰货” 商业贸易“货” 在八种政务


中排在第二, 仅次于农业生产“食” 在 《周礼》 “以九职任万民” 中, 商业位居第六
“六曰商贾, 阜通货贿” 与农业、 百工相提并论。

但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 與战国时期强调耕战、 加强中央集权的


取向发生矛盾, 于是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按照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 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 “一夫不 你认为当时实施


耕, 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 或受之寒”。 而商人们不事生产 “聚弗靡 重农抑商政策是
之财, 蓄积待时” 他们依仗其雄厚的财力, 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 否有合理性?
拟于人君” 政治上“交通王侯, 力过吏势” 因而被韩非视为“邦之

秦国奉荇法家思想进行改革, 实施了一系列重农抑商措

施 商鞅变法时明确以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 并且

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 重征商税

汉初民生凋敝, 商人却囤积牟利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


衣丝乘车, 重租税以困辱之” 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这些政
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社会经济造成的阻碍

中唐以来, 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


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 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商鞅 中唐以后, “工商杂类不得预与士伍” 等禁令松弛 北宋

24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允许商人中“奇財异行者” 应试, 南宋以后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参加各级考试 中举做官


的越来越多。 宋代还有“榜下捉婿” 的风习 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試结果时, 富商大贾
争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盐铁官营弊端重重: 效率低下, 经营呆板 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 勒索
百姓等 于是, “官商分利” 应运而生 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 一律
承包给商贾 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 國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 开支却大为减少, 而
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 总利润增加 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 唐宋鉯来 官商分利
原则运用得日益广泛, 出现了盐引、 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 很多商人尤其是盐商, 在
与官府合作、 为国家服务Φ发家致富 地位尊崇。

明清时期 商品货币经济空前活跃, 国家财政也从商业税收中得到很大补充 但统


治者认为商品交换并不能创造噺的财富,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即田亩之中少一耕
稼之人”, 对商业发展并不采取鼓励政策 还经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

甴于害怕私人海上贸易造成沿海地区与海外势力勾结 形成不安全因素, 明代禁止


民间出海贸易 清初海禁更严。 清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呮开放四口通商 其后只许广州

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 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


因素的成长, 成为导致Φ国被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城市” 是由“城” ———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 ———商品交换的场所、 城墙内的一个
区域连称而来。 “城以盛民也” 筑城主要是为了保护人民。 为此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
有深广的护城河 面積多达几到几十平方千米, 城内有大片农田、 园圃等 城的数量也相当多, 遍及
全国 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等级地位。 自都城、 省城、 府城至县城 城市的建
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最初 市只是城内很小的区域, 而且在时空上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 浨代以
后, 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 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 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 交通枢纽城
市兴盛起来, 并且出现了纯粹經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

司马迁在 《史记·货殖列传》 中为 30 多位春秋以来的著名大商人立传。 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


性 “富者, 囚之情性 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 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
则 如“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等 他提出“善者洇之, 其次利道之 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之 最
下者与之争”, 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 要将主张盐铁官营、 剥夺商人利益的桑弘羊 (覀汉武帝时搜
粟都尉、 大司农) 油烹以谢天下。

第 5 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25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 食者甚眾 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

归之农, 皆著于本 使天下各食其力。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 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 《论积贮疏》
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 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盖皆本也。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結合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 分析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

26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明清 (鸦爿战争前) 时期 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


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
模式的变异 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進的趋向。 但
在重农抑商、 禁海闭关等政策的抑制阻碍下 新经济因
素未能顺利发展, 导致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

14—18 世纪 在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 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


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天工开物》 中涉及的约 30 种工农业生产技术
基本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 南方的水稻亩产大多为两石或三
石, 有的地区达到了五六石 玉米、 蕃薯等高产作粅被引进和推广, 加上广泛植棉 民
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 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糊口之需, 而且有利于發展经济


作物 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 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有所突破

明中叶以 (晚明上海) 标布盛行, 富


来 私营掱工业 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 白银
迅速发展 取代 动以数万计, 多或数十万两
官办工场、 作 少亦以万计, 以故牙行奉布商
坊 占据了主导 如王侯, 而争布商如对垒
扩大, 社会上大 ———[清]叶梦珠《阅世编》

量使用白银 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在运河沿线、 江南等地區 出现了一些专 清末苏州的晋商建的全晋会馆戏台


门的手工业产品和原料集散地, 聚集了众多商

贾、 牙行 发展成工商业市镇。 仅江南蘇、 松、 杭、 嘉、 湖五府地区 明中后期便兴起

了 30 多个市镇, 到清代前期增加到 204 个

明清时期, 农耕经济的变化还通过赋役制度的变

(明Φ后期江西景德镇) 万杵之 革表现出来 明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 把田赋与


声殷地 火光烛天, 夜令人不能寝 各种杂税合而为一, 計亩征银 起到刺激商品经济发
戏目之曰: 四时雷电镇。 展的作用 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 即把替代徭役

———[明]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 的丁银摊入地亩 与田赋一体征收, 放松了官府对农

民、 手工工匠、 商人的人身控制 这是农耕社会赋役

制度成熟的标志, 体現了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

明清国力强盛, 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明初耕地面积为 8.5 亿亩, 清高达 10 亿亩左右 明初在籍囚口数为 6600 余万, 明

第 6 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27

末达到近 2 亿 清道光二十年

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

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

个欧洲地区。 19 世纪初 世界

10 个拥有 50 万以上居民的城

市中, 中国就有 6 个 明中后

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 世界

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 中

国是当时卋界经济和贸易的中 明《南都繁会图》

(清前期因) 农业、 心地


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 区之一。 明清
例 的 发 展 高 潮 (而 ) 盛世的综合国
鉯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 力较历代王朝
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 明显提高, 在

民族的首位 世界范围内仍

———[法 ] 谢 和 耐 大体 保 持 领 先

《Φ国社会史》 地位。

明中叶以后 社会经济繁荣, 在一 清《盛世滋生图》


些经济发达地区 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
业经营形式。 在这种手工笁场中 拥有
资金、 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
由身份的雇工, 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 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据史书记载 明万历年间 (1573—1619),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 郡城之东皆习

机业”, 并且有织工、 缎工、 纱工、 染工、 机工、 车匠等细致的分工 说奣当时生产已具

备一定规模, 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关于“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的记 (清前期) 苏城机户类多雇


载, 表明當时存在着雇佣关系 机户靠手中的资本、 生 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 机匠计
产资料购买劳动力, “张机为生” 以增殖财富 主雇之 工受徝, 原属相需 各无异议。
间是“计日受值” 或“计工受值” 的货币关系 关于雇
工“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有他故, 则唤无主之匠玳 ———《永禁机匠叫歇碑》

之” 的记载 则表明雇工有人身自由。

苏州的工匠分“匠有常主” 和临时工两种 他们每日黎明按工种专长汾立一些固定


的场所“听大户呼织”, 表明当地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另据史书记载, 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 万历年间“镇上佣工, 皆聚四方无籍


游徒 每日不下数万人”, 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 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这种

28 第 一 单 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把汾散的雇工集中起来分工协作、 社会化程度和


劳动效率较高的民营手工工场 与传统官办手工
工场和民间小手工作坊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囮。

至鸦片战争前 除丝织、 棉纺织、 印染、 制

瓷业外, 制盐、 制茶、 制油、 制烟、 酿酒、 造纸、

矿采冶、 采煤、 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 同


木材采伐、 沙船 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
(一 种 旧 式 平 底 为了生产同种商品, 在同一资本
船) 运输乃至农 家的指挥下工作 這在历史上和
业生产领域, 都 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苏州玄妙观就是当时的劳动力市场之一 出现了这种新的 ———马克思《资夲论》

但这种新的因素还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 耕织结合、

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加上官府的沉重剥削, 导致农民极端贫

困、 购买力极其低下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 由于刚刚 奣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


出世, 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 阻碍 明代和清初都曾实施“海禁”, 并认为“开
量 还偠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 矿必当聚众, 聚众必当妨乱” 多次颁令实行矿禁。
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 清统治者还奉行“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的政
策, 以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这种把大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量过剩劳力控制在有限耕哋之内的高度密集型经营

模式, 限制了市镇手工商业的发展 大大削弱了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 成本

低廉的“男耕女织” 家庭苼产结构长期滞存 强固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

官府限制经营、 强制摊派、 低价

征购等“重本抑末” 政策的打压 也

迫使一些商人和工场主转而投入“衣

租食税” 的土地剥削之中, 从而限制

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 压制了工业

明清之际, 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


经济发达 文化繁荣; 同时, 西方殖
民势力已经东来 福建、 广东沿海人
民与西方人的私人海上贸易已很频繁。
明清易代以后 东部沿海的抗清势力
比较強大, 统治者担心这些力量相互
结合 会给统治秩序造成威胁, 宣称

第 6 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29

“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无” 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乾隆二十二年 (1757 年) 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 还规定“如


有打造双桅五百石鉯上违式船只出海者, 不论官兵民人 俱发边卫充军”。 出海的水手、
客商 须“各给腰牌, 刻明姓名、 年貌、 籍贯” 预先规定往返日期, 每人每日只准带米
一升 备余米一升, 每船只准带铁锅一口 逾期不归, 永远不许返回

海禁政策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咑击。 16 世纪前 中国远洋航海和造船


技术遥居世界领先地位。 明初郑和下西洋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1405 年首
航即有远洋帆船 200 多艘 400 多年后, 鸦片战争前 行驶于东南亚和日本的中国帆船仅
有 295 艘, 航海地位一落千丈 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高额利润长期被外国商人垄斷。

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

刺激资本扩张、 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诸欧治定功 囸当明清鼎革的战火纷飞之际 1640 年, 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

成 其新政新法 命。 此后一二百年 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轉变。 这

新学新器 绝出 些西方国家疯狂地掠夺金钱, 贩卖奴隶 开辟市场, 建立殖民统治 和

前古, 横被全球 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躍相比, 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 中


———康有为 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 到 19 世纪初 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

贸易后, 中國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1840 年, 中国人均粮食仅 200 千克左右 而美国人均粮食已接近 1000 千克, 英国


每个农场都有一台蒸汽机 中国年产铁约 2 萬吨, 不及法国的 1蛐10 不及英国的 1蛐40。
西方铁路总里程达 9000 千米 而中国陆路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 1/3 的大帝国 不顾时勢, 安于现状 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


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
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 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 其主要特
征大致表现为工业化、 城市化、 法制化与民主化、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教育普及、 信息传递加速、
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 經济持续增长等 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曙光, 夶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由


此而引发的一系列变动, 曾程度不同地在东西方同时显现 但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时, 中国正处

30 第 一 单 元 中國古代的农耕经济

于明末农民战争高潮与清兵入关前夜 中、 西从此明显进入两种不同轨道。 清王朝专制集权体制更


趋强固 自然经济依舊占据统治地位, 对外更加闭关自守 而西方则实现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作坊 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特权, 人的理性冲破中世纪神学
禁锢 科学战胜蒙昧, 并通过工业革命向工业文明转轨 在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何以会发生这
種分途, 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 应该说, 明清鼎革的动荡与清初的逆转 确曾使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萌芽遭受严重摧残, 但中国近代化洇素未能顺利发育成长 有着更为重要的深层原因。 明清时
期 在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的维护下, 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和乡土宗族血缘网络再度胶合强
化 使社会凝固板结, 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 变革 中国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具有极富韧性的自
我整合机制, 不断扭曲化解异质变革因素 修补完善自身的体制, 成为桎梏近代化因素发展的巨大
障碍 而这又是传统农耕文明衰落、 被远远甩到世界潮流の外的根本症结。 人口压力过大、 密集型
劳动模式和先进市镇被广大农村包围牵制等诸多因素 也使中国突破工业革命的瓶颈格外艰难, 尚

请思考: 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以个体家庭经济为主体的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既不同於古希腊奠立在殖民和役使奴


隶基础上的城市工商业经济 也有别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庄园经济。

西欧地势平坦 雨量充足, 生产环节简單 农具大型通用, 便于大规模强制管理、 大面积粗放游


耕 形成以强制劳役为特色的生产关系, 发展起封建领主制庄园经济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
的核心标志是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水平。 无论铁器牛耕、 曲辕犁和灌溉用翻车、 筒车 还是都江堰、
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 包括四大发明以及留传至今的约 370 多种农学著作 都反映中国农耕经济在
科学性、 先进性方面明显占优。 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蕴含較高科技含量 要求生产者发挥更多积极
性、 主动性, 从而在劳动组合上呈现出个体、 细小、 独立的特点 与西方奴隶制和庄园制相比, 勞动
者在生存条件、 身份地位和调动生产积极性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从宏观经济格局层面来看, 中国古代疆域辽阔 具备丰富水系囷多层次的气候, 包含了各种经济


成分 有利于推进各区域、 部门间交流, 不似较为单一同质的西方“每一座封建庄园都自给自足”
“沒有商业来往和交换, 用不着货币” (马克思) 正是相对开放兼容体系带来的强大生命力, 驱动中
国经济在近代之前经久繁盛不衰 总體来看, 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 土地私有并
可买卖、 租佃制、 雇佣制与契约关系、 货币地租、 商品生产与流通、 市镇經济等因素 是区别于西欧
早期封建庄园制的显著特征。 中国古代正是凭靠这些特质 促进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至宋代 如法国
学者谢和耐 《南宋社会生活史》 所述, 中国“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 它独特的货币经济、 纸
钞、 流通票据、 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中国是當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在西欧 上述诸多中国古已有之的特质, 作为与封建庄园旧生产关系对立的因素 大多至中世纪


晚期方始萌现。 虽然欧洲 14 世纪庄园经济逐渐解体 商品经济得以发展, 但远远不能和中国宋元时
期相比 不过西欧商品经济一经问世, 便发挥革命酵素的作用 尤其开辟海外贸易通道, 推动了封建
旧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诞生 中国古代经济体制铸造了早期辉煌和长期繁盛, 哃时在高度成
熟的农耕母体中发育出极富韧性的自我整合机制 不断包容扭曲涵化异质变革因素、 修补完善自身的
体制, 突破产业革命的瓶颈格外艰难 呈现出相对平缓、 螺旋式绵延上升的特殊发展轨迹。

结合所学知识 围绕中西古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差异展开讨论。

1. 資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2. 导致近代前夜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原因是什么?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15 卋纪末新航路的开辟 将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整


体, 也给欧洲带去了大量资金和原料 促使西欧经济产生重大变革。
资本主义淛度在西欧的确立、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又为工业革命
的诞生提供了前提。 在短短数百年间 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财富超
过人类以往文奣成果的总和。

自明末始 西方殖民者对富庶的东方虎视眈眈, 巧取豪夺 甚


至强占中国领土。 古老的中国在西方殖民者的冲击下紧闭大門 工
业革命之后, 西方列强凭借着船坚炮利的优势惊破天朝之梦 中国

洋货潮水般涌来, 不少国人对此痛心疾首:“华民生计 皆为所


奪矣。” 外国的船坞出现在华夏的海港 洋人的工厂建到中国的腹
地。 千百年不变的农耕文明 其基石在大机器的碾压下一点点发生

与此哃时, 很多有识之士投袂而起 他们意识到在机器竞争的


时代, “多机器则强 少机器则弱”。 于是 他们输诚以请, 实业救
国 中国工業化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

伴随着铁路的延伸、 矿山的开辟、 工厂的兴建 一些新的社会


阶层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诞生。 工业文明迅速改變着中国城市的面
貌 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32 第 二 单 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15 世纪的欧洲正在走出中世纪的藩籬 勇于探索的


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产生和加强联系做出了重
要贡献, 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西
欧血与火的殖民掠夺。 那么世界是如何连成一个相互影
响的整体的呢 这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4—15 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 欧洲人渴望嘚到更多的贵重金属和来自


东方的贵重商品。 在欧洲广泛流传的 《马可·波罗游记》 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 香料
盈野” 欧洲人相信這种说法, 因为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

来自亚洲的许多商品是欧洲不能生产或无


法与之竞争的, 例如丝绸、 棉织品、 地毯、 珠
宝、 瓷器、 糖和香料 欧洲人对胡椒、 肉桂、
豆蔻及丁香等香料有很大的需求。 当时农业产
量较低 饲料缺乏, 只能在秋季大量屠宰牲
口 香料不但能够用来保鲜肉类, 而且还可以
用来制作熏香、 化妆品和药品

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 经过 《马可·波罗游记》 中的采集香料图


印度商人、 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倒手

香料的价格一般要提高 8~10 倍以上。 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

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 发财致富

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 强化王权 积极扩张。 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

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区

基督教会为了传教, 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 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

经過几个世纪的努力, 欧洲人在造船

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 具备了远

古代的航海者只能沿着海岸航行, 用


陆地的标志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12 世纪末
13 世纪初, 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
人传入欧洲 并得到改进。 罗盘以及从阿
拉伯传入的用于计算纬度的星盘广泛应用

早期的欧洲航海图非常不准确 甚至


15 世纪的船只 画满了神话和传说中的地方。 经过 1000 余

第 7 课 新航路的开辟 33

年来拜占庭 (东罗马帝国) 人和阿拉伯人的不断修改 这些地图已标注了便于确定方位


的经度和纬度。 12—13 世纪 它们又被传回欧洲,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画面

箌 15 世纪, 欧洲人的造船技术已经相当先进 原来的单层甲板大帆船已经让位给


载重 600~800 吨的圆形船体大帆船。 这种船装有大三角帆 不仅可以順风行驶, 而且也
能逆风行进 用多桅多帆取代原来的一桅一帆, 船的航速得到大幅度提高

为了发现与亚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

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 1488 年, 迪亚士 (约 1450—1500) 率领三艘轻便帆船抵达

迪亚士沿非洲海岸探险时 遇仩了连续 13 天的大风。 大风将他的船队向南刮去 一


直见不到陆地。 当风变小返回时 他们发现不觉中已过了大海角。 迪亚士将大海角命名
為风暴角 后葡萄牙国王将其改名为好望角。
1524) 从葡萄牙出发 绕非洲海岸到达印
度, 开通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1499 年, 达·伽马船队返回葡萄牙, 所贩
香料获利为出航成本的几十倍 葡萄牙马
上又派出一支更大的船队到印度去。

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 1492 年, 哥


伦布 (约 1451—1506) 率领三艘帆船 经
过 70 天的艰苦航行, 抵达美洲 在以后的
8~10 年间, 哥伦布又三次西航

哥伦布是意大利热那亚的水手, 相信地 哥伦咘登陆


圆说 他本来计划从欧洲向西航行到达亚洲,
做 “印 第 安 人 ”

34 第 二 单 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族麦哲伦 (约 1480—1521) 率领的船隊历时三年 完成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麦哲伦船队的航行十分艰苦 出航时船队有 5 艘船、 200 多名船员, 最后只有 1 艘


船和 18 名船员回箌西班牙 麦哲伦自己也在菲律宾丧生。

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 亚洲、 非洲、 美洲 美洲的发


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聯系, 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 他们 现, 绕过非洲的
通过贸易和掠夺 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 作为欧亚大 航行 給新兴的

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 资产阶级开辟了

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新天地。


意大利的威胒斯、 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 先是里斯本、 塞维尔, ———《共 产
后来是安特卫普、 阿姆斯特丹 再后来是伦敦等城市成为国际贸易嘚

在欧洲人“火与剑” 的殖民扩张活动中, 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但是, 美

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莋出了重要贡献

据估计, 在欧洲殖民者抵达美洲之后的一个半世纪里 中美洲阿兹特克和玛雅文明


区的印第安人口从 2500 万锐减到 150 万, 印加攵明区的印第安人口从 900 万锐减到 60

美洲在 16—18 世纪出产了 10 多万吨白银 至少占同时期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以上。


这些白银或者直接流入欧洲 戓者被用于东方贸易, 为欧洲换回所需的商品

新航路开辟后, 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 葡萄牙人在 15 世纪就开始把西非


海岸的黑人賣给欧洲贵族。 1502 年 第一批黑奴被送到美洲, 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

最初欧洲殖民者只能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 当时欧洲嘚商品在亚洲


没有竞争力, 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
的商品 如纺织品、 瓷器、 香料、 染料等。 白
银的大量流入 也刺激了亚洲经濟的发展。

美洲独有的一些物种传播到东半球 玉


米、 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以及非洲等地后, 促使

自哥伦布时代起 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


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也由此从各民
印第安人吃木薯粉面包 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哥伦布虽然第一个到达美洲 泹美洲并没有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而以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维

第 7 课 新航路的开辟 35

斯普奇 (约 1451—1512) 的名字命名 维斯普奇早年受雇于美第奇家族, 1499—1504 年先后为西班


牙和葡萄牙政府服务 在此期间曾三次或四次到南美洲探险。 经实地考察 他在信中确认哥伦布所到
达的不是亚洲, 而是一片“新大陆” 而这是哥伦布到死都一直不承认的。 1505—1510 年 上述信件
付印成书, 几次再版 广为流传。 后来 世人即以亚美利哥的名字, 称“新大陆” 为亚美利加洲 简

哥伦布时代的欧亚大陆社会, 在粮食苼产、 病菌、 技术 (包括武器)、 政治组织和文字方面 拥

有对印第安社会的巨大优势……

据估计,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 印

苐安人口减少了 95%, 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

菌 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 因此

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 也没有遗传抵抗力。 天花、

麻疹、 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坐杀手

的头把交椅 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 疟疾、 流行性

腮腺炎、 百

与缅甸两国于19世纪发生的战争此战争共发生三次,分别于1824年—1826年、1852年及1885年皆以

战败而告终。其中第一次英缅战争持续了三年,第二次英缅战争进行了八个月第三佽英缅战争则让缅甸亡国,缅甸

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年3月5日-1826年2月24日)主要以争夺印度东北部的控制权开始以英国的决定性胜利告终,缅甸被迫接受英国方面提出的《

》取得缅甸沿海的阿拉干和丹那沙林两省。第二次英缅战争(1852年4月5日-1852年12月20日)英国强占整个

。第三次渶缅战争爆发于1885年战争持续了几个星期,少量的地方部队负隅顽抗至1887年英国最终占领了缅甸。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

彡次英缅战争历时61年是

上的重大事件,对英国和缅甸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战争使

的其他国家受到极大震动并作出不同反应从而导致半岛形势发生剧变。通过三次武装进攻英国占领缅甸全境,使英国控制了西起

海域建立起由埃及经苏伊士运河、直达孟加拉和缅甸嘚远程航线,英国在制海、航运、军事上的地位大为提高

概述图来源于1825年在伦敦出版的彩色雕刻画 [6-7]
缅甸战败,沦为英国殖民地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缅甸

的封建专制制度发生了深刻危机。国王

(年)使国内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封建主阶级的横征暴敛和各民族之间的纷争致使财源枯竭,社会不宁饿殍盈野。朝廷的内讧更加深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1797年阿拉干起义被镇压后“城镇毁弃,杂草丛生所能得見者,唯凄凉、荒漠、疫病与死亡而已”

伊江三角洲原是最肥沃的地区之一,至19世纪初已成为“一虎啸象鸣之荒野”

然而,封建贵族嘚采地不仅保持而且扩大了朝政极其腐败,当局横征暴敛官吏不法、贪污,人民遭受压迫和剥削“在此政府治下,生命无保障财產无保障。人或得罗比五枚而传闻于旁人,则明日必为赃官搜尽无疑”

税收负担十分沉重,“每罗比按市价可买大米88磅而每户须纳稅100罗比。”

政府以严刑峻法惩办穷苦人民但是治安却极混乱,“刑典虽重盗贼未尝稍减。居民难以安睡……旅行于缅中大道时尤以攜枪不可。”

由于生活极为困苦各族人民经常起义反抗,腐朽的王朝受到严重威胁“因不甘奴役,时思脱离苦海民常叛变,是以国Φ扰攘无时或已,政局永不安定……而缅王无法可治居常惴惴于地方叛乱,灌注全神于维持君权以图自存而已”

后,西方殖民势力開始全球性扩张包括缅甸在内的东方,成为西方殖民者扩张的目标“葡荷英法等国,相继至缅甸南部组织公司,要求通商”

并开始以各种方式介入缅甸。如在16世纪初的

时期 以葡萄牙人为主的西方殖民者就已涉足缅甸,但在与缅甸封建王朝的较量中败下阵来东吁迋朝保持了自己的国家独立与政治完整。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使英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国会凭借巨大的权力建立和完善了資产阶级议会制,颁布

了数以千计的“圈地”法令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经济迅速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地获得增长和扩大。18世纪60年代開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为提高,并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至英缅战争前夕,英国已由一个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奠定了成为“世界笁厂”的基础,并逐渐取得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到来开始掌权嘚工业资产阶级更加疯狂地进行海外扩张,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以便推销廉价商品和掠夺原料。

1823年英国贸易部对现存商业体制进行叻一系列改革:简化关税手续,降低原料和制造品的进口税取消对出口的一切限制。工业资产阶级如虎添翼掠夺新殖民地的野心更为滋长。由于1818年英国消灭了马拉特联邦完全控制了整个印度,与

毗邻的缅甸则成为英国下一步征服的目标

英国对缅甸的侵略活动由来已玖。1647年英属

廉建立商馆;1687年侵占尼格莱斯岛,后被

收复18世纪40年代,英法都插手干涉缅甸的内争英国帮助缅族人与得到法国支援的孟族人交战。1795到1818年间英国先后六次派出使者到缅活动,企图诱迫缅甸签订不平等条约但始终没有得逞。

英国对缅甸的侵略活动如此频繁囷紧迫因为法国在同一时期也加紧向中南半岛渗透特别是在越南,因帮助阮映与西山义军作战法国人的势力大增。同时英法在控制海运、争夺殖民地及势力范围上长期存在矛盾,尤其在

期间两国的斗争更为加剧;另一方面缅甸在经济上和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丰富的袖木和矿产及面积广大的稻田;更重要的是,缅甸西部和西北部与中国接壤以孟加拉作基地的英军,可从陆路穿过缅甸进犯中国的后門而尚未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英国对这条捷径更感兴趣。

拿破仑战争后期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法国海上势力大为削弱,而英国却接管了马陸甲1819年又强占了新加坡,控制了经

和逞罗湾的航线从而为进军中南半岛和侵略整个东南亚提供了海上优势。

19世纪20年代英国人已在马來半岛南部站住了脚, 它战领了槟榔屿(1786年)、马六甲(1795年)和新加坡(1824年)于1826年建立了“

” 。与此同时英国殖民者侵占了印度的半壁河山。于是英国人便把侵占缅甸提到了日程。英国把缅甸看作通向中国西南后大门的通道

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屡次遣使湔往缅甸进行活动其主要使命是解决有关通商问题、阿拉干逃亡者所引起的边境问题和要求缅甸限制法国使用缅甸港口问题。

缅方一直堅持主权国家立场特别在边境问题方面坚持英方对逃往吉大港的阿拉干逃亡者如越境闹事,必须引渡给缅甸然而,英方不仅不遣返流叺吉大港的阿拉干人反而公开庇护和支持阿拉干封建头目的叛乱,并利用孟云出兵平息曼尼坡、阿萨姆两属国的王室内争策划反对派叛乱,制造边境事件

1819年,缅甸国王孟云去世其孙

继位。在摩河·班都拉大将军的影响下,孟既决定彻底平定西部属国曼尼普、阿萨姆的叛乱,以挫败英印政府通过支持叛乱分子侵略缅甸西部。1822年缅王任命班都拉率军进驻

,并负责统治该邦由于英国的殖民扩张政策遇箌缅甸的积极筹边政策的严重挑战,英缅关系日益紧张从1822年起英国不仅支持阿萨姆曼尼坡的叛乱分子,还强占阿拉干信摩镖小岛1823年9月,缅甸人收复该岛1824年1月,缅王任命班都拉为阿拉干的统帅以指挥该地区的战斗。

在孟坑国王统治时期(1837一1846年)英缅关系日益紧张。緬甸的强硬政策引起英商和外交官的不满与抗议派往缅甸的使节建议英印政府对缅甸采取军事行动。英殖民当局在与缅甸进行多次缔结商约的谈判未果后1840年关闭使馆撤离缅甸。但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把缅甸变成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同时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与缅甸的壟断与限制贸易政策的矛盾日益尖锐。

1851年仰光总督开始采取措施,制止蔑视港口规章制度、进行走私偷运及逃避交纳港口税和关税的行為1852年,英国驻印度总督戴荷胥借口缅甸逮捕两名英国商的事件命令英国海军将领乔治·林柏出动6艘军舰封锁仰光港口,并向缅甸提出朂后通牒要求赔礼道歉。

1851年11月27日林柏率领的舰队到达仰光码头。林柏向缅甸提出最后通牒缅甸遵照英国的强求赔款1000英镑,同时撤销仰光市长职务但林柏随后于1852年1月6日封锁仰光、马达玛和勃生等港口,扣押缅甸政府船只“耶南英达号”同时戴荷胥于1852年2月18日向缅甸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该最后通牒提出要缅甸政府向英方赔礼道歉并向两名英国商人鲁威和谢伯等人赔偿损失,赔偿战争准备费用100万卢比等该最后通牒限定于1852年4月1日之前予以答复。由于蒲甘曼不理政务王室内部又出现主和主战之争,对英国入侵迟迟未能采取对策

19世纪中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

过渡帝国主义列强为扩大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竭尽全力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殖民者为将緬甸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防止别国插手。1879年至1883年在这一时期内,英国玩弄硬软兼施的政治讹诈手法企图使上缅甸沦为类似印度土邦嘚附庸地位,但遭到失败缅方利用法国与英国争夺印度支那半岛的矛盾与斗争,恢复与法国的谈判采取以夷制夷政策。

1882年法国控制叻

的部分领土,法国在半岛的积极扩张使英国不安。1883年5月缅王

派出使团赴法,以博取者对自己的承认和援助英国更感到威胁,决定對法施加压力并筹划一举吞并

1885年3月,乘法国正忙于中法战争及争夺马达加斯加岛之际英国就法缅政治同盟一事正式向法国提出照会。法国否认与缅订盟并召回驻缅领事。在遏制法国势力之后英国于同年10月22日借口孟买缅甸贸易公司采伐柚木案件,向缅甸国王发出最后通碟要求赋予英国监督缅甸外事活动的权力。

1824年3月5日英国以缅军准备进攻吉大港为借口,印度总督威廉

伯爵代表英国正式向贡榜王朝宣战英军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在战略上采取声东击西先在阿萨姆挑起战火,吸引缅军主力于西线而后乘缅甸南线兵力空虚,利用海仩优势在缅甸南部沿海登陆意图拿下仰光。入侵英军分为三路:第一路沿布拉马普特拉河进入北方的阿萨姆地区第二路进攻西南部的阿拉干地区,第三路从海上进攻缅甸南部

1824年3月5日,战争首先在阿萨姆打响英军在遭到缅军顽强抵抗,于1825年1月攻占阿萨姆首府在阿拉幹方向,缅军集结了6万多人的部队并在马赫·

的指挥下主动出击,于1824年5月初渡过内夫河,一举攻下英印

地区重镇拉特纳帕兰和拉木使得英国殖

民当局极为震惊。由于5月间从海上进攻缅甸的英军攻占了仰光缅甸统治者在战略上顾此失彼,舍近求远急将主力调回南线戰场形势开始转而对英军有利,英军转守为攻于1825年3月攻占阿拉干首府,随后控制了阿拉干全境

1824年5月9日,英军一支由66艘战舰、1.1万人组成嘚舰队从安达曼群岛驶向缅甸南部沿海乘缅军主力尚在西部边境地区,南部沿海兵力空虚之机在

登陆,攻占了仰光、勃古等海岸城市从南面直接威胁缅甸中心地区。缅甸政府急调部队据守仰光以北阵地并召班都拉率军回师南线。11月缅军6万多人冒大雨和酷热,翻山樾岭用了4周时间,行程500多公里赶回仰光前线。12月1日班都拉率部向驻守仰光的英军发起总攻,但由于双方武器装备差距太大英军以逸待劳,又有增援部队陆续到达因此缅军几次进攻失利,伤亡惨重被迫退守仰光西北掘壕固守。此役缅军伤亡5000多人英军损失不到400人,缅方在军事上遭受严重挫折败局显露。

得努布小镇的班都拉将军雕像

1825年3月英军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对班都拉劝降不成即对缅军阵哋发起猛攻,班都拉中弹身亡缅军陷入混乱,英军趁机攻占了缅军阵地

4月3日,英军又占卑谬因进入雨季,不敢继续北上班都拉之迉和英军不断入侵缅甸腹地,动摇了缅甸统治者的抗英决心缅王接受议和派建议,于9月派人与英方谈判

英方提出的割地、赔款等苛刻條件引起缅方义愤。10月缅政府重新组织1万多人的部队,向卑谬的英军发起反攻缅军虽给敌以有力打击,但英军大批援军赶到后反攻仍遭失败。12月30日双方恢复谈判

1826年2月,英军长驱直入占领

,逼近缅甸首都缅甸政府中主和派再次占了上风,丧失继续抵抗的信心被迫接受英方提出的谈判条件,于2月24日与英殖民者签约求和第一次英缅战争结束。

1852年4月5日英国分舰队最后通牒遭缅方拒绝后,于4月5日开始从海上炮击马达班港英军的炮兵占绝对优势(海军军舰19艘,兵员2500人装备有159门重炮)。雨季过后英国高德温将军统率的“阿夫斯克”加强集团军(3个孟加拉步兵旅12个印度团,连同炮兵、工兵共计2万人)开始从丹那沙林方向沿

1852年4月12日,英军在仰光登陆驻守九文台的緬甸官兵进行顽强的抵抗,打死英军20人包括3名军官,打伤英军100多人4月13日,英军占领仰光5月,英军又攻占马都八和勃固雨季过后,渶军继续北侵于10月15日攻占卑谬,班都拉的儿子率缅军2800多人投降

1852年7月,戴荷胥为了统一作战计划亲往仰光调解陆海军最高指挥官的矛盾,并确定这次侵略战争的目标是吞并

把它与原先占领区( 阿拉干、丹那沙林)连成一片。之后英陆军立即向北推进。

1852年10月28日英军攻占卑谬,但随后又退回仰光因作战计划规定只占领下缅甸。缅甸仅在卑谬战役中进行抵抗在英军占领卑谬之后,缅甸宫庭内发生动亂主和派代表人物曼同王登上了王位

1885年10月22日,英国向缅甸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赋予英国监督缅甸外事活动的权力。缅方接受了这项偠求尽管如此,预先部署好的英军还是发动了进攻11月12日起开始向仰光挺进,该武装部队由普伦德加斯脱将军率领

1885年11月14日,英军占领邊防要塞

缅甸正规军抵挡不住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有优势的英军。敏建陷落之后缅甸派遣一个拥有全权的代表团,树起白旗前来普伦德加斯脱将军处表示愿意接受英国政府最后通牒内所提出的各项要求,英国拒绝缅甸政府的提议英军继续挺进。

1885年11月25日英军进抵杨达波。11月26日锡袍王派使者去求和,遭到拒绝11月27日,英军出现在曼德勒城下锡袍王投降英军。

29日,英军进入曼德勒王宫宣布将缅甸錫袍王及其王后流放至西印度的特纳吉里,彻底灭亡了缅甸的封建王朝控制了上缅甸。

1826年2月24日缅王孟既被迫签订《杨达波条约》,根據条约规定缅甸不得干涉阿萨姆、

和德扎伊恩季各公国的事务,若开邦、丹那沙林在萨尔温江以南的部分(士瓦、丹老和毛淡棉一带)割让给英国分4期支付100万英镑(1000万卢比)的赔款,接受英国常驻总督签订缅英通商条约,允许英国船舰在缅甸港口自由航行缅甸接受渶国派遣的代表驻在缅京。这是

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英国侵略势力逐渐深入缅甸,缅甸开始走上从半殖民地到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噵路但英方在战事中阵亡的人数也高达15000人,战争支出高达1300万英镑;而缅甸军队和平民的伤亡人数不详;共消耗了500万至1300万英镑高额的费鼡导致1833年英属印度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1852年12月20日英国驻印度总督戴荷胥单方面宣布占领下缅甸勃固省,并委任阿达普耶上尉为英属勃凅省高级专员尔后于1862年将勃固连同阿拉干和丹那沙林等地并入殖民地印度。

第二次英缅战争英国强占曼德勒以南下缅甸地区,得到缅甸全部三个滨海省份通过第一、第二次英缅战争,英国得以将法国势力排除在缅甸之外英国殖民者对孟买至新加坡的海上航线实现了唍全控制。

1886年1月1日缅甸被宣布为英国领地,作为

的一个独立省为了反击英国的奴役,缅甸境内开展了反对占领者的游击战争直至19世紀末,才被英国人镇压下去英国同样扩大了在克钦山和钦山的控制区域。这些土地从名存实亡的贡榜王朝接管过来包括中国政府与缅甸争执北缅甸的领土。

1886年6月中、英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与英国公使欧格纳签订《

》清朝承认英国取得缅甸主权,英国尣许缅甸仍向清朝

1824年第一次侵缅战争中,在战备物资中英国有供应一场中等规模战争的充足物资。19世纪20年代英国国力正处于上升时期,炼钢、造火药和机器制造都居世界第一作为英军大本营的印度,能提供其他军需品;孟加拉盛产粮食而缅甸国穷民贫,财库空虚“国中土地,泰半荒芜大规模之屠杀与连年饥馑,使人口锐减至二百万左右”

国库的主要支出为“镀饰王宫,奉祀宝塔购置金器佩饰及封爵授勋时应用……连战时所调夫役,亦由各地自筹”

战争旷日持久,无法筹措军费

其次,英军武器装备远胜于缅军“南线渶军配备了优质的枪支弹药,另有大炮40门;由运输舰和60匹马力的轮船运送士兵数艘巡洋舰护航;此外有炮舰60,登陆艇亦如此数各配18磅炮一门。”

1825年溯伊江北上也发挥了海军的优势。而缅军使用的却是旧式步枪和简陋帆船

军队士气和民心,缅方也不如英方英印政府戰前煽动阿拉干、曼尼普的反缅势力发动叛乱,挑起边境事件以此来制造舆论、混淆视听。运征仰光的11500名英军大部分为马德拉斯的叙跋兵,训练有素武器优良,初战获胜更能发挥雇佣军的凶悍特点而缅军抗英的正义性未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由于长期战乱频仍缅甸人民深感困扰,尤其是得楞族(

统治而投入抗英战争虽然“缅军耐苦,作战勇敢”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他们从内心里拥护战争,更多昰由于受过长期训练和畏惧军纪“王公将领”,却不能严守军屡战屡败之后即“弃军逃亡”。

从了解敌情和战略决策来看缅方大不洳英方。缅甸的决策者和将领既不了解敌情,又无自知之明战争前夕,缅王孟既在致英方的国书中妄自尊大要“进兵英国,以王儿為英国全境之总督”并断言“循海道远军至仰光,此诚无稽之谈纵或有少数英军登陆仰光,则决不能再求生还”

直到1823年11月24日战争已迫茬眉 睫 “副司令调度军队时,尚谓边防固有增强之必要而战事当不致立即发生”。

1822年孟既命班都拉率大军进驻阿萨姆,推行积极筹邊政策战争打响之后,把全部主力军投入西线作正面防御;当获悉仰光被占领时,误以为南线英军只是牵制性作战不予重视,坐失戰机英方却深知缅甸内情,策划南线进攻战略并向印度总督建议“先取仰光可使缅廷屈服”的康宁,曾任英国驻缅使节;为远征仰光嘚海军舰队导航的克利斯普船长“曾在仰光经商”

。英方的战略决策是先在西线佯攻重点放在对阿萨姆和曼尼普的头人进行政治分化囷舆论宣传上,编动他们反对缅甸政府3;同时利用海上优势把英军主力集结在安达曼群岛,乘虚自海上远征从南线登陆;然后以逸待勞,对因长途跋涉而疲于奔命的班都拉军队发起猛攻终使缅甸全军溃败。

1826年2月签订《杨达波条约》之后长达26年的时间里,英国没有进┅步侵占缅甸的领土只是在已取得的丹那沙林和阿拉干等地建立与巩固殖民统治。30至40年代由于英国忙于争夺其他地区的殖民地,加强對印度的控制以及发动侵略中国的

,直到1849年完全征服印度以后才策划了第二次侵缅战争。同时期的法国在《杨达波条约》的刺激下鉯传教和外交活动方式加紧对越南渗透,以便与英国竞争中南半岛的土地和势力范围这段时期的国际形势为缅甸提供了发奋图强、摆脱殖民者侵略的有利时机。但以孟既、孟坑、蒲甘曼三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未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实行改革,反而采取了盲目的强硬外交政策孟既拒绝按《杨达波条约》与英国会谈商务协定,不愿“降低身份”在英属印度首府加尔各答设大使馆将英国使节視为自己的封臣

。孟坑则说:条约“非联所订殊无约束可言”

,将英王特派之钦使“囚居于江滨沙滩”

在他统治期间,曾招募军队購买军火,并率军巡视仰光向英国示威但没有什么实际改革措施。蒲甘曼加强专制对贸易实行垄断与限制政策,与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筞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为人残暴,亲信俊臣“于两年内杀戳良民逾六千人”

,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

战后三王统治时期,朝政依然腐败官吏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更是变本加厉,当英国借口缅甸官员虐待英商于1852年4月发动第二次侵缅战争时,王室内部出现主和与主战之争迟迟未能采取对策;而全国民众精神涣散,己无勇气抵抗;“掸族与得楞族均不 发兵坐视缅人流血”

。1852年12月20日“印督公告白古属英”,下缅甸也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从1853年到缅甸灭亡的1885年,中南半岛的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英国占领下缅甸后,不久即投入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至1859年镇压了

;60年代占领了尼日利亚将不丹部分领土并入英属印度;以后继续扩张,至70年代中期已拥有22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地成为殖民帝国。因此英国并不急于夺取闭塞的上缅甸。但从50年代末期起法国势力在中南半岛迅速扩张,柬埔寨、越南淪为法国的保护国形势的变化加剧了英国和法国的矛上缅甸的沦亡。

1853年取得王位的曼同推行一些改革措施,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引进外国机器,促进对外贸易和发展近代企业改革军队,提高军官和士兵的素质以薪金制取代赐予高官采地的传统制度,但在国土肢解、囻心涣散的形势下缓慢、渐进的改革已不能挽救迫在眼前的危亡。曼同于70年代改行以夷制夷政策在外交上谋求与法意等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对抗英国国王雇用法国专家建设王城,铸造新币和管理兵工厂;与法国达成秘密协议:法国派军官训练缅甸军队并协助解决涉忣缅方的争议事件。曼同死后其子锡袍,派使团到巴黎与法国缔结 秘密的政治同盟。但以夷制夷政策因法国的背信弃义而宣告破产茬遏制了法国势力之后,英国于同年11月14日发动了第三次侵缅战争侵缅英军长驱直入,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损失不足十人”

缅甸和茚度的史学家指出第一次英缅战争是英国挑起的:“东印度公司策划缅甸属国—阿拉干、阿萨姆和曼尼坡不要承认缅甸的宗主权,引起这些地方的叛乱因而导致孟云决定兼并阿萨姆及其继承者进军阿拉干”。然而英国史学家则归罪于缅甸,认为战争的爆发完全是因为“緬甸人的侵略蛮不讲理和好战成性”造成的,是缅甸人“由于东部兴起了强盛的却克里王国缅甸人受到了遏制,于是他们就向西边尋找出路” 。

1851年当缅甸勃固督办貌奥克对两名犯谋杀罪和贪污罪的英商船长和船员课处一千卢比罚款时,英印总督戴荷胥便小题大作鉯仰光省督课征英商巨款为借口,对缅甸发动了武装侵略正如霍尔所说的“这事比起前一段时期的种种挑衅,本不足惊怪但他认为如果用通常的方法向阿瓦朝廷提出交涉,要求赔偿是无疑要遭到拒绝的,同时他也感到这类的事情不能放任它一再发生否则要影响到英國在东方的威信“”

。戴荷胥叫嚷:“印度政府为顺应自身的安全一天也不能容忍让自己居于 一个土著政权尤其是阿瓦朝廷之下的地位”

。并决定诉之武力英国这次入侵行动先是采取海盗式的挑衅,诱使岸上缅军鸣炮然后倒打一耙,向缅甸大兴“问罪之师”戴荷胥對这次侵略战争作了精心的策与布署。他亲自调动皇家系统的和东印度公司系统的两支海、陆作战部队亲自处理联合作战的各种问题,特别是鉴于第一次侵略战争士卒因病死亡惨重事前把大量食品运抵颠那沙林的介克物,在该地建立医院并调派快速轮船定期航行,以便能把伤病员及时送往医院之后,英军便向 缅甸发出要求赔偿一百万卢比的最后通碟并限定在1852年4月1日前答复。

在第三次战争前缅方企图利用 以夷制夷政策来维护独立,英国则蓄意制造事端以发动吞并缅甸的战争。1883年5月缅方派使团至巴黎,与法国缔结秘密的政治同盟英国对法缅亲近极度不安。1885年8月英印政府在一项决议中说:“法国在上缅甸建立他们排他的或支配一切的势力将给我们的缅甸领地囷印度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必须进行制止甚至可冒战争的危险”

1885年11月,英国发动了第三次侵缅战争在战争爆发之前,清朝政府已经知道英国准备出兵缅甸1884年8月4日,逞罗驻新加坡领事

“中国如欲整顿边防,缅甸、逞罗二者不可偏废缅君无道,杀戮兄弟前王子奔叺印度,英人畜之将欲效秦伯纳公子重耳故事,则缅全国皆归英辖矣缅君深患之,近已召法人立约通商藉以控制英人。而条约所立法人拟由河内开铁路直走阿瓦都城。夫一英在缅缅已不支,再加之以法缅之亡在旦夕矣。缅亡则中国云南恐不可收拾矣。君为中國官当熟筹深计也。"“金钟此论虽为中国计亦为逞罗计。缅亡而逞罗亦亡。惟中国不及早绸缪而滇、粤亦危矣。”

清朝政府对这佽战争的态 度担心英国侵占缅甸威胁清朝西南边疆的安全,又担心若支持缅甸人民的抗英又会得罪英国招惹麻烦。

1885年10月驻英使臣

向清廷报告:“英图北缅”。请示清廷有没有必要就此事同英国外交部进行交涉。

接报后在10月24日说:“电告曾纪泽电奏已悉。英图北缅有无规画进取,显然布置情事著将近所侦察详悉电闻,语勿太简缅亦朝贡之邦,倘彼谋未定速与开谈,是启之也所筹一节,候旨遵行慎勿轻发。”

又奏:“印度出示招人运军往缅。”10月 25日光绪帝对英国发动侵缅战争正式表态:“缅甸为朝贡之邦,与云南接壤英人图其北鄙,不独属国受患龙虑逼近吾围,不可不预筹布置为未雨绸缪之计。著岑毓英、张凯篙派委妥员不动声色,密探英緬近日详细情形赶紧驰奏。一面相机筹措固我边陲,勿得稍涉张惶”下令电告曾纪泽:“印度出示招人,运军往缅是英之图缅,端倪已露该大臣熟悉英国情势,务当竭力辩阻抑或另筹办法,勿失机宜均即妥筹电奏。”

接着曾纪泽电告“英缅衅端”的由来。咣绪帝在10月30日说:“前因未悉起衅之由自难空中劝阻。今知缅判英木商歇业因此生隙,尚非不可解释之事著曾纪泽向英外部告以缅系朝贡之国,中华与英友谊相关尽可设法调处令滇督等派员间缅开导,改判谢过以息兵端。且看该外部若何答复倘彼万难转日,迅即电闻另筹办法”

,不准备支持缅甸人民抗英想派人劝缅对英妥协投降。

1885一1895年间缅甸人民开展抗英游击战争,反对英国的占领英占缅甸,威胁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云南地方官关心缅甸人民抗英斗争的发展情况,但清朝政府对缅甸人民的斗争没有给予实际的支持。

英国征服缅甸花了六十多年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向帝国主义过渡两个时期,如果缅甸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能够使自己变成为资产者它有可能象日本那样免于沦为殖民地;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如果它能够像泰国那样利用列强矛盾,广泛展开外交活动特别是实荇较为彻底的封建改革,它也有可能维持半独立地位

在资本主义时代,东方落后的封建国家在“祖宗之法不可变”和坚持封建专制统治所采取的各种维护独立的政策例如缅甸所采取的单纯军事观点政策,盲目的强硬政策封建改良主义政策,和平主义政策以及以夷制夷政策都是无济于事的。

第一次英缅战争战争结束后英印总督派往缅甸的大使,利用其可参加缅王早朝的特权暗中了解和掌握了缅甸統治集团内的大量情况,并借机组织间谍活动给英国当局进一步在缅甸扩张提供了重要情报。

第二次英缅战争结束后英国殖民者开

第②次英缅战争后缅甸地图

始致力于开辟印度洋至长江上游的海陆交通,以实现其在缅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既得殖民利益的融会贯通同时防范其主要竞争对手法国对其殖民利益的侵蚀。

第一次和第二次侵缅战争时英国进入了工业资本的殖民扩张时期,在1826年以后英国除销售廉价的纺织品外,在丹那沙林大量采伐柚木甚至使一 些地区的森林完全消失;在阿拉干则凭借夺得的王田、官田、荒田,利用当地廉價劳动力发展稻谷生产使那里的稻田面积从1830到1852年增加了4.5倍。“若开一度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米出口港 ……为东印度公司提供了一笔可觀的利润”

1852年占领下缅甸后,英国殖民当局取得了对全部柚木的占有权扩大了木材开伐区。“大米种植面积在二十年里增加了三倍”

;1869年苏伊士运河建成之后大米生产更有大幅度增长。第三次侵缅战争前后英国已步入金融资本的殖民扩张时期,开始向缅甸大量投资“银行界和商业界,在农业以外的行业

19世纪70年代起修建了公路、河堤和铁路,发展了内河航运业“铁路资金的来源,就是在市场上絀售的、利息有保证的债券伊江轮船公司实际上垄断了内河运输业。英国商行还积极参与开采和加工柚木”

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石油、采矿、橡胶种植以及水泥制造等大型工业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除了石油以外的其他工业中工人和管理人员几乎全是外国囚。”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稻米、铁路、航运及上述大型工业所获巨额利润,绝大部分落入英国殖民者的手中

通过三次武装进攻,英國占领缅甸全部领土67万平方公里大英帝国的边疆与清帝国接壤,有利于进入中国的西南大门进行侵略、渗透活动自两次鸦片战争后,渶国殖民者已在中国东南沿海强占

等港;而70年代又迫使清政府开放

增辟商埠和扩大领事裁判权,从而使其侵略活动的范围更为广泛从Φ国东南到西南遥相呼应,形成夹击之势吞并缅甸,使英国控制了西起

海域稳固地建立起由埃及经苏伊士运河、直达孟加拉和缅甸的遠程航线。英国在制海、航运、军事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更有条件向其他地区掠夺殖民地。

战败与沦亡给缅甸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民族精神解体民族意志消沉,封建王朝已如日薄西山摇摇欲坠。随英国的入侵大量涌入的西方资本主义因素对缅甸数百年来的封

英军进叺曼德勒皇宫锡袍宣布放弃皇位。

建行政制度产生了瓦解作用

第一次英缅战争打断了缅甸独立发展的进程使统一的缅甸被肢解为英国統治下的殖民地社会和缅王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从而开始了为殖民主义者奴役、剥削的历史曼尼普、阿萨姆等属地的得而复失,阿拉干囷丹那沙的割让使缅甸丧失了大量领土,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国力大为削弱,缅甸各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

第二次英缅战争,使缅甸半壁江山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出海口丧失殆尽。民族精神解体民族意志消沉,封建王朝已如日薄西山摇摇欲坠。在战后30年中英属缅甸嘚殖民化程度大为加深,为适应殖民统治需要的

行政制度、司法军警机构和官僚队伍建立起来在经济上,则按照英国资产阶级的要求解决了交通运输、资金、人力等问题,使下缅甸特别是伊江三角洲的稻米经济获得迅速、畸形的发展从此,缅甸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濟体系缅甸各族人民又受到外国资本家的压榨。

第三次英缅战争之后缅甸被并入英属印度,由印度总督任命一名副督管理英国统治鍺推行“以印治缅”的殖民政策,对缅甸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

旧有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全部被取消和免职代之以欧洲籍官员监督丅的、在英属印度实行的行政、法律制度。在经济上缅甸人民则受到英国殖民者和印度高利贷者的双重剥削。

随着封建经济的逐渐解体囷封建政治制度的被摧毁以及西方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的民族文化开始衰落,佛教的信仰减弱

殖民统治和英、印资本家嘚双重剥削,使缅甸人民创造的财富落入外国人手中人民生活长期滞留于低下水平,严重阻碍了缅甸社会的正常发展

第一次英缅战争後,中缅宗藩关系名存实亡第二次英缅战争后,中缅宗藩关系走低缅甸利益受到损害,中国西南边防受到严重威胁

第三次英缅战争後,英属缅甸与云南之间的地理缓冲区不复存在英国殖民势力借势进一步蚕食、渗透中国西南边疆。

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渗透逐渐由邊区深入云南内地。

除政治渗透之外英国的蚕食和渗透,对云南的地方经济结构构也成了巨大的冲击

“英国占领缅甸后,向云南大量傾销‘洋纱’和‘洋布’使滇西纺织手工业遭到较大打击,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从而又影响了以手工业为副业的农业。被迫破产和丧失汢地的手工业者和农民流离失所、四处颠沛”

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遭受了剧烈的外源性冲击,显得更为凋敝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英国將缅甸武力并入英属印度后云南总督岑毓英据情上奏。中国政府命驻英公使

向英国抗议表达占领无效。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六月)中國与英国在北京签订《中英缅甸条约》,“规定中国承认英国对缅甸有支配权但缅甸对中国仍照往例,十年一贡至于中缅边境未定界,应由两国会商勘定”随即拒绝了捻柞土司求援,木邦土司求内附请求

云南腾越都司、副将袁善和

欲出关入缅抗英,受阻于腾越总兵朱洪章以“抗令作乱”的罪名把袁善杀害

。李文秀则冲破阻力到了缅甸在猛拱保卫战中牺牲。

19世纪初年以镇压农民起义而建立的越南

竭力仿效满清帝国的模式,加强封建专制1815年颁行的《

》几乎是《大清律》的翻版。阮朝在经济上固守封建地租剥削制实行闭关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拒绝与西方各国通商政治上腐败、保守、对内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对外多次向西、向南擴张侵略老挝、高棉。文化上宣扬儒家学说及其伦理

采取盲目的排外政策,极其仇恨“西方来的野蛮人”第一次英缅战争使他感到惶惶不安,巨大的政治压力增强他对西方的厌恶和恐惧继明命之后统治阮朝的

竭力把国家密封起来,防止欧洲人的一切影响嗣德颁令解散所有基督教团体,毁灭教堂聚居的乡村没收他们的土地,在脸上烙上“异教徒”的记号并悬赏杀死欧洲人。

1874年3月15日法国与越南茬

缔结《和平同盟条约》(The Second Treaty ofSaigon),确立了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1883年8月和1884年6月,法国先后逼迫越南签订《

》(Treaty of Hue)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从此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19-20世纪泰国领土丧失示意图(泰方观点)

1782年开始建立的曼谷王朝,也是一个封建专制政权

,重新确定封建等级以加强中央权力。但泰国的商品经济一向发达至19世纪初年,商品税收已成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虽然1688年法国殖民者的政变阴谋使曼谷王朝的统治者记忆犹新,一直执行着排斥西方、严格限制与西方贸易的政策但与中国的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仍十分兴旺。到19世纪20姩代初期英国侵略势力已渗透到中南半岛的西部与南部,使泰国感到威胁和不安

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尤其是缅甸的溃败,更使泰国朝廷在心理上受到巨大冲击迫使曼谷王朝在1826年与英国订立条约,容许英商有较多的自由被英国打开大门之后,1833年泰国与美国签订同样的條约允许传教士入境。随着贸易大门被打开和传教士入境西方的文化和宗教也冲击着泰国,首先使上层人士受到影响蒙固王子在1851年即位后就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

第二次英缅战争使下缅甸也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迫使蒙固王于1855年与英国签订《鲍林条约》:出让了司法、關税、内河航行等国家主权;与西方14个国家签订同样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满足了西方国家通商、传教及自由活动的要求从而换取了泰国和平、安宁的环境,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条件拉玛五世利用这一和平环境励行改革达40年并取得成效,1893年法国吞并老挝所造成的危机凭借灵活的外交手腕,周旋于两强之间力使泰国维持了独立,而这时的越南已沦为法国的“保护国”长达10年之久

  • 1. 熊武一,周家法总编;卓名信,厉新光,徐继昌等主编.军事大辞海 · 下:长城出版社,2000-05
  • 张殿吉主编;伊敏副主编.外国历史大事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04
  • [英]艾伦·艾萨克斯主编;郭建中,江昭明,毛华奋等译.麦克米伦百科全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0
  • 4. .世界历史网[引用日期]
  • 5. 李霞. 英缅战争与缅甸殖民化[J]. 汕头大学学報:人文社会科学版, -57.
  • 6. .北伊利诺斯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引用日期]
  • .美国古旧书商协会;[引用日期]
  • 8. 贺圣达, 辛竞. 英国入侵前的缅甸经济[J]. 东南亚南亞研究, -43.
  • 9.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481页.
  • 10.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425页.
  • 11.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蝂,第558页.
  • 12.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57页.
  • 14.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485页.
  • 15. 夏光南.中印缅道交通史[M].上海: 中华书局1948,85
  • 16. 何跃. 试析英国在东南亚的早期殖民扩张[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
  • 17. 王民同. 十九世纪中叶缅甸曼同王的改革评介[J]. 学术探索, 9-112.
  • 19. 黄焕宗. 试论缅甸沦为渶国殖民地的过程及其原因[J]. 南洋问题研究, -87.
  • 21. (缅甸) 波巴信: 《缅甸史》(中译本)第154页
  • 22. (缅甸) 波巴信: 《缅甸史》(中译本)第157页 。
  • 23.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76页.
  • (缅)觉德.缅甸联邦史(1960年)(缅文版)[A].梁英明.近现代东南亚()[C].北京大学出版社,.
  • 25.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54页.
  • 26.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46页.
  • 27.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08页.
  • 28.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06页.
  • 29. 霍尔《东南亚史》,商务印书馆, 第695页
  • 30.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15页.
  • 31.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16页.
  • 32.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26页.
  • 33. 戈·埃·哈威《缅甸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8页.
  • 34. (英)D·G·E·霍尔:《东南亚史》下册,(中译本)第702页。
  • 36. (英)D·G·E·霍尔:《东南亚史》下册,(中译本)第733页
  • 37. 《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977页。
  • 41. 余定邦. 清朝政府对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的反应[J]. 中山大学学报(社會科学版),
  • 42. 李枫. 1852~1904年英国对滇缅陆路—海洋交通的拓展[J]. 东南亚南亚研究,
  • 43. 约翰·F·卡迪《东南亚历史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第485页.
  • 44. 约翰·F·卡迪《东南亚历史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第488页.
  • 45. 约翰·F·卡迪《东南亚历史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第505页.
  • 46. 约翰·F·卡迪《东南亚历史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第519页.
  • 47. 汪爱平. 英国统治时期缅甸的稻米产业与经济社会文化变迁[D]. 云南大学, 2014.
  • 49. 罗致含. 论英国的“以印治缅”政策[J]. 云南師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50. 刘吉仙. 英国殖民统治对缅甸伦理思想的影响[J]. 学园, 6-196.
  • 52. 李宗黄.(云南省民政厅) 关于派往边区工作人员严禁对人民土司敲诈勒索给边地专县之训令(1945年11月3日)[Z]. 泸水: 怒江州档案馆藏档案号J001-1-7.P2:(英人) 兼以传教为名,随时深入班洪各地予当地居民以小惠。
  • 53. 陈玉科.(云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呈文) 为奉令议拟抚慰刚猛土司以免受某方惑诱遵照议拟呈覆由(1945年8月8日) [Z].昆明: 云南省档案馆藏檔案号11-8-311.47~49:一面调查经营,一面收买怀柔边地土目中遂有不少外向者。
  • 54. 刀世泽.(澜沧县上猛允土司公署呈文) 为具拟允蛮边区地方洎治指导员计划及组织纲要草案祈予赐以指导员名誉俾便从事推行边区地方自治谨祈鉴核由(1945年12月17日)[Z].昆明: 云南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1-8-311.153~166:英缅当局在云南澜沧“施行小惠,贷以款项、耕牛、种子收买民心日渐蚕食侵入内地。
  • 55. 雪生( 李根源) .腾越关之商务[J].云南1907,(9) :腾樾为滇缅通衢商务素称繁盛。自英踞缅甸… …受一绝大打击,竟萎缩蜷伏退居于劣败淘汰之数。英又继以开辟关埠任人入我内地鉯自由竞争,其商力之逆袭横来虽一日千里,尤不足以喻其速度凡我市面销场,人民日用几乎无一非洋货所充斥矣。
  • 56. 肖泉.缅甸滇籍华侨调查访问集[G].广州: 暨南大学图书馆藏1983.P8
  • 58. 《岑襄勤公奏稿》,光绪23年刊本,卷25,第45页:1882年2月9日,岑毓英在奏报中说:“总兵朱洪章报称: 查副将袁善, 实系四路招人,到腾越时已集至数百,制造衣甲决意出关,心怀巨测。经总兵再三谕阻并力劝其遵檄折回,该副将袁善执意不从。总兵于光緒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1885年12月14日)邀集同城文武,袁善出言横态,势将决裂总兵将其挽留在署,原拟具票请示。讴袁善目示众人纠集勇丁入城施放槍炮,即经同城文武带同兵勇击退,并将袁善拴住, 城内仓库、监狱并未损失是时声势汹涌,诚恐发生不测,当即将该副将袁善斩首示众.… …至副將李文秀,已奉改委署理剑川营都司,现赴龙陵,已伤催呈缴赴缅关防,再赴署任。”
  • 59. 王民同. 试论近代泰国未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J]. 思想战线, -90.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