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教育孩子究竟该教孩子什么?

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和孩子处理好关系?_家庭教育_妈妈网
父母究竟应该如何和孩子处理好关系?
  孩子竟然对我拳头示威
  一个叫“父亲不如西门庆”的网站曾一度炒得很火。19岁的女儿上告中纪委,控诉父亲“包二奶”的罪行。她公开宣称,父亲是“没有道德的人”“不知廉耻““包养二奶中的全能”“把偷情做为崇高职业”。我们暂不论父亲是否存在“包二奶”的事实(此事自有法律做定论),作为一名女儿,对父亲说出这些阴毒的词汇,不能不令人寒心。被迫隐居于乡多年的父亲也谈到:“最令我心痛的不是这件事给我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而是女儿蛮横的态度。我觉得自己白养了她十多年,她的行为让我感受到自己做家长的失败。”
  某市妇联在三所高中的家长中做了一个调查,其中有一项是:“您的孩子是否曾对您出言不逊或有骂的言语?您的孩子是否曾打过您或对您动过武?” 调查结果是:有95%的家长回答孩子对自己曾出言不逊或有骂的言语,有63%的家长回答孩子曾对自己动过武,这63%的家长中有96%的是男孩子的家庭,也就是说男孩子打骂父母的行为更加普遍。很多家长都在感慨:“现在的孩子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难管教了!”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导师,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行为方式的问题呢?
  小龙的讲述:
  我们家小龙16岁,小时候特别听话懂事,成绩也很好,可最近几年,这孩子却变了,成了我们的一块心病。
  2003年,我和他爸买断工龄下岗。当时,菜场有个临街的摊位,我们准备接下来卖猪肉。我们和小龙商量这事,可小龙却坚决不同意,说菜场离他们学校近,同学们如果他爸妈是卖肉的,肯定要讥笑他。拗不过倔强的小龙,我们只好放弃了这个机会,另谋出路。我到一家超市做了营业员,他爸到一家小工厂开货车。
  我们每天起早贪黑工作很辛苦,但每月的收入合起来不到两千元。菜场那个摊位被另外一对夫妻接下来后,生意火爆,第就赚了4000元。小龙他爸心里很不平衡,回家就找我的茬,发脾气。我备感委屈,在小龙面前数落他爸的不是,小龙和我站到统一战线,和他爸对着干。那段时间,家里整天吵吵闹闹的,不得安宁。
  小龙被我们吵烦了,不想回家,去找同学玩。不久,他与同学不知发生了什么矛盾,要求我们帮他转学。我们按他的意见,将他转到另一所中学。可是上学没几天,他又开始旷课了,说那儿的教学质量差,学风很乱,怨我们不负责任,将他往火坑里堆。他爸狠狠揍了他一顿,才将他赶到学校。但是他却人在曹营心在汉,根本不将心思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男孩长大了,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我们能力有限,家庭条件差,不能给小龙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我们只好自己节省一点,尽量满足他的需求。但小龙却根本无法理解我们苦心,还常常斥责我们吝啬,没有给他买名牌跑鞋。今年3月,他提出要买电脑,我们不同意。小龙为此和我们大吵了一架,恶狠狠地说:“我知道你们是舍不得钱!你们没本事也罢,为什么要拖累我?让我跟着你们受穷受苦?!我受够了!”一个孩子竟然对父母说出这样的话,让我很伤心。
  更让我伤心的事在后面。小龙迷上了网络,经常在网吧“泡”通宵。一天晚上,我强行将他从网吧拽出来,并告诫他,沉迷网络对身心健康很不利。小龙突然操起路边果摊上的刀,逼向我,说:“你少罗嗦!你没知识、没文化,有什么资格给我上课!你以后少管我!”幸亏水果摊的老板及时劝阻,才制止了恶性事件的发生。
  这以后,小龙对我的态度越来越粗暴,说话也很冲,一旦和我话不投机,他就会抡起拳头,在我面前晃。他在他爸面前虽然不敢这样嚣张,但也从来没一个好脸色、好语气,总是凶巴巴的,好像和我们有仇,我们欠了他什么似的。
  我真搞不懂,小龙怎么会变成这样?我们对他如此疼爱,他却对我们这样一种态度,真让人寒心。
|||||||||||||||||||
客户端下载关于孩子的教育,父母平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知乎14被浏览839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家长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
领导班子&| 单位 | | 信息
 v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家长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编者按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很累,中国的父母更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   不幸的是,作为传承性很强的家庭教育,今天的父母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为孩子设计好的人生计划,很有可能是自以为是的凭空规划。其结果可能是,父母使的力气越大,孩子受的罪越多,偏离正常发展轨迹的可能性也越大。   每个人都曾为人子女,每个人大都会为人父母。为了孩子,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我们够格吗?当我们责骂孩子不爱学习时,我们自己是否做好了榜样?当我们指责学校教育有问题时,我们是否意识到很多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 【现象一】小提琴夺走了我的童年   在许多人眼里,川子是个非常出色的青年。今年28岁的他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高校,但对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许多话要说。   很难用一个词汇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强,凡事喜欢究其根底,父亲发现了这一点,从并不宽裕的家庭预算中为我买了很多的书籍。那时候还没有许多的娱乐项目,读书成了我最大的乐趣。   大约从我小学三年级开始,父亲开始了他的育才计划――英语、日语、书法、小提琴……我的童年从此开始改变。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那时,各种学习班还没有那么多,所有的讲授均由我父亲完成。其实,有些他也不懂,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他跟大多数家长一样,都是那么自以为是。   记得那时我每天早上5点就被揪起来,开始跟他读两个小时的外语,然后才是跟其他孩子一样,背起书包开始一天的学校生活。如果说外语、书法仅仅算是“加码”的话,所谓的业余爱好――小提琴,对我来说则不啻于一场噩梦。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爱好,完全是他自己的爱好,和很多家长一样,把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强加给孩子,夺走了我童年的欢乐。也是从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开始,我的生活中多了一项重要的内容――练琴,教师当然也是他自己。条件所限,那时的我甚至没有一把适合自己的儿童琴,直接用成年人的琴练,这对我的臂力以及下颌是个严峻的考验。记得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练8小时的琴,开学后也是同样,挤掉了我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   在父亲看来,若是看到我放学后不做点儿什么就是浪费时间。那时,父亲天天挂在嘴边的就是“不能荒废了时间”。随后是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获得这样那样的荣誉,父亲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拉琴的要求当然是变本加厉,稍有懈怠,随之而来的就是拳脚暴力。与别的孩子相反,那时的我最害怕放学和寒暑假,至少在学校里,我还可以轻松应对,但回到了家,我却要为那个不属于我的“业余爱好”付出我的汗水和眼泪。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6年,直到我进了高中,住了校,才暂时摆脱了家庭。   牺牲了我宝贵的童年,收获又是什么呢?上大学以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因为一看到它就会让我回忆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大学时放假回到家,发现想找点话题都很难。平常给家里打电话,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亲情的需要。最为糟糕的是,长久的暴力和反抗,甚至改变了我的性格,让我在大学以及工作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其实我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绝不是个案,每当看到寒暑假里父母带着孩子背着电子琴、小提琴等赶场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感到深深的悲哀。很多人说父母之爱是无私的,我想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点儿不同看法,有多少孩子学这学那是因为自己真正爱好的呢?又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呢?   我想对天下的父母说,孩子不是你们的私有物,让孩子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川子) 【现象二】儿子的埋怨让我伤透心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儿子好,希望把儿子设计成才,结果却适得其反。   我30岁才有儿子,那真是如获至宝,捧到手里怕冻了,含到嘴里怕化了。从小儿子就听话,我决心按照我的计划培养儿子。   上小学时,我为他选择了当地最好的学校,还一口气给他报了3个课外辅导班,我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儿子学习成绩很好,五年级时,我已经让儿子把六年级的课程学完了。所以儿子没有上六年级就结束了小学的学习生涯,我决定让儿子直接“跳”到初中去!而且要上全市最好的初中。   于是,我托关系、找门路,好不容易让儿子进了离家百里的市重点初中。儿子从小没有离开过家,我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子,请他外公外婆去做陪读。我和丈夫每个星期天去看望他们,平时晚上我只能通过电话来跟宝贝儿子联系了。   跟儿子通电话是最痛苦的事儿,刚刚开学时,儿子总是在电话里给我哭诉。终于有一天,儿子在电话里说他头痛,以至上课不能听讲了。我赶紧赶到学校,把儿子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而形成的脑神经紊乱引发头痛。   考高中时,儿子没有跟我们商量就填报了B类高中的志愿,他可能感到自己考不上A类重点高中。后来,儿子果然被B类高中录取,可是我们说什么也不让他去,我想办法把儿子转到重点高中。可是,儿子却老大不愿意,做了许多思想工作才勉强去了重点高中。   不知道什么原因,儿子在重点高中始终提不起精神,学习成绩当然每况愈下。他告诉我说:“我在重点高中,每次考试都排在老末,自信心全没了,都怨你们!”   儿子的埋怨,让我伤透了心。到高二分文理科时,儿子想学文科,我说:“学文科将来就业面太窄,高考录取比例也小,学文是没有前途的。”儿子最终还是听我的话选择了理科。但是,儿子数学、物理两科基础太差,每天放学回来没见他高兴过。结果,高考成绩只上了专科线。   填报志愿时,儿子报了内蒙古的一所专科学校,我嫌学校离家太远,儿子却说:“我就想离你们远远的!”选择专业时,儿子想学工商管理专业,我说:“上专科还是学一门实用技术好,报计算机专业吧?”儿子又听了我一次话,填报了计算机专业。   谁知道这回我又错了,儿子到学校后,对计算机专业极不感兴趣,我在电话里劝他找学校领导改专业,谁知道他竟然对我说:“你就把我当成死人,永远也不要管我的事情!”   现在儿子放假回来,基本上不愿和我说话,我想找机会和儿子好好谈谈,可是儿子却故意躲避我……■辛愿(张桦 采访整理) 【观点】   家庭教育需要创新   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最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传统的断裂和失承。   其实,家庭教育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只要按照父辈教育我们的经验来教育子女,就大致不会出错。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获得的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因此,当代中国的每个父母都在摸索。   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由家庭问题造成的,虽然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却在成年人身上,在父母身上,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因此,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社会必须回答的问题,更是每个家庭必须正视的问题。它需要每一个家庭来回答,需要每一个人来回答!   教育在学校,素质在家长!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的高素质。这道理就像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学生“减负”问题,我的看法是,学生“减负”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减负”只有一条路径可走,那就是教师和父母要“增负”。一方面,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父母不能再靠经验来教孩子,应该学习怎样做个称职的父母,怎样做个优秀的父母。   千万个孩子就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对于成年人来说,没有一种成功能够弥补家庭的失败,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果家庭渎职,即使有再多的学校、社区工作站、心理咨询室和劳动教养所,都将无济于事。(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   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   是否只有“坏”孩子才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所谓的好孩子并不需要呢?在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些“好”孩子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袒露出来,他们不想因此破坏在家长、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他们活得很累。所以,很多的“好”孩子都成了两面派,表面上乐观快乐,内心深处却悲观孤独。   然而,上述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视了。有很多高学历的父母,总是自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一个高中生曾在来信中说道:父亲是复旦大学的教授,母亲是某公司的副总经理,从小家庭就给了她一种无形的压力,当她转入一所新的重点高中后,因为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以及长期以来家庭给她的压力,她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然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直到高考前,她的恐惧达到了极点,最后她想到了自杀……幸运的是,这个女孩得救了,但女孩的父母仍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他们一直认为是孩子太不懂事了,不懂得珍惜生命,不懂得知恩图报。   天下哪有生来就懂事的孩子呢!孩子不仅需要好的朋友、好的老师,更需要好的父母!从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要每个父母重视的。(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 陶言)   我们该有什么样的孩子观   教育的背后隐含着社会的孩子观:孩子是什么?应该成为什么?这种观念决定或影响着教育的模式和内容。近代以来,中国居支配地位的孩子观曾经历了一个从“家族本位”到“民族国家本位”再到“家庭―民族国家本位”的过程,我们的近代教育制度也在这种观念脉络中建立起来并逐步演变。   民族国家本位的孩子观,与家族本位的孩子观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孩子是整体目标的手段。孩子的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家族的利益,个体需求必须让位于整体需求。与这样的孩子观相适应,我国近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教育中教化式、被动式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观念和制度支配下,中国孩子的某些社会状况和问题一直遗留了下来。儿童和青少年的一些基本权利缺乏切实的保障,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制度的保证,他们的心理品质养成、性格发展等需要,更为我们的教育所忽略。   如今,社会急速变化的价值多元、信息开放的趋势,越来越个人化的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反衬出既有教育模式对孩子的独立、自由的人格、自主的能力以及自我责任感的培养等的不利。   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并得到起码的制度保证,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面对社会、进入社会,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责任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映芳) 【相关链接】   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陈鹤   琴孩子的首席教养者、第一位教师,就是母亲和父亲。   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什么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苏霍姆林斯基   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福禄培尔   母亲是儿童最好的教师,她给孩子的教育比所有的学校教育加起来还多。――克鲁普斯卡娅   《中国教育报》日第1版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怎么教育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