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半孙俪女儿唱歌视频喜欢唱歌,而我们又是农村,请问高师该怎样培养呢?

名人家庭教育
诺贝尔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 
阿尔弗雷德·柏恩哈·诺贝尔,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
日诞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从小身体虚弱,只上过一年学。9岁时,随父亲搬到俄国的圣彼得堡居住,以后一直由家庭教师进行教育。
诺贝尔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体弱多病,动不动就感冒、发热,要不然就痉挛性发作。许多人都说他养不活,但母亲仍抱着坚强的信心去看护他,终于让他慢慢地成长起来。
  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到俄国后,母亲在三位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在家的附近开了一家小店,专门卖牛奶和蔬菜。
  由于她对人热情、勤勉、乐观,周围的人都乐于帮助她,经常光顾她的小店,小店的生意一直不错。但微薄的利润也只能维持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9岁的大哥罗伯特和7岁的二哥路德维希,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寒冷的冬天,站在街头巷尾卖起了火柴。
  诺贝尔比起他的两个哥哥,显得更加瘦弱苍白,而且文静得多。他很少外出玩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
  只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偶尔也和两个哥哥一起,上街吆喝:“卖火柴啦!”
  可是他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干起来就立刻感到疲惫不堪。
他多么羡慕哥哥和其他那些小孩健康的身体啊!要是他也一样健康的话,不但能多帮妈妈做事情,还可以去上学了。
  诺贝尔看到两个哥哥已经上学了,羡慕不已。
  “妈妈,我能去上学吗?妈妈,你说呀!”
  不知什么时候,他又来到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身旁,这句话他已经问过许多遍了。
  母亲看着他瘦弱的身躯,窄小的脸庞,皮肤白里透青,禁不住用双手温柔地扶着他那瘦削的双肩,轻轻地告诉他:“孩子,只要你把身体养好了,很快就会上学的。”
  1841年的秋天,诺贝尔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他进了两个哥哥所在的小学。
  诺贝尔一心扑在功课上,全神贯注地听讲,根本忘记了自己虚弱的身体。他爱教育他的老师,也爱这所著名的学校。
  他当时虽然年幼多病,不得不经常请假,但他聪明过人,勤奋认真,学业非但不落后,反而比其他同学更为优秀。当身体不好没去上学时,他就在家里读自己喜爱的书和课本,或画画,或写作文。
他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对他的母亲说:“诺贝尔聪敏好学,功课一向很好,尤其是作文。虽然他父亲是学建筑的,但他以后恐怕会和父亲走相反的路线,成为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在家里,诺贝尔看到母亲终日忙个不停,总想帮助她做点什么,而母亲总是说:“对于你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所以,你们不要担心钱的事情,要去学习你们感兴趣的东西。”
  与此同时,伊曼纽尔,孩子们的父亲也在进行艰苦的奋斗。
  他初到俄国时身无分文,两手空空。但他是带着技术力量、带着实践方案来到俄国的。
  早在瑞典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地雷和水雷。到俄国后,他把这个建议向俄国的军部提出,希望他们资助他生产,却没有人帮助他。
  但他毕竟是个坚强的人,这点小小的挫折是动摇不了他的。他坚持不懈地改进自己的发明。
  父亲所从事的事业深深打动了诺贝尔,父亲一有机会也让诺贝尔到工厂里来参观。
  “爸爸,你的工厂是做什么的?”
  “制造火药。”
  “火药有什么用,是用来做烟火的吗?”
  “不!我们的火药是用来装在枪、大炮和水雷里的。”
  “什么是水雷啊?”
  “是一种埋藏在水面下不动的武器,当敌人的舰队通过时,一碰到它便会发出巨大的爆炸,把敌人的军舰炸坏了。”
  “它的威力好大呀!”
  诺贝尔和他的两个哥哥听着这些陌生的名词,并没有感到恐惧,他们只是产生了一种对大自然的好奇与惊异:“原来除了花草树木、天地海洋,大自然里还有那么多奇异的谜啊!”
  从这一次参观爸爸的工厂之后,诺贝尔就更加勤奋地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有关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关机械、物理、化学方面的书,他想让自己快一点儿明白爸爸说的那些陌生的东西。
  他每天都要找机会去爸爸的工厂,那些快速转动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了他。然而,他发现了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就是装入地雷或水雷中的火药。
  他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着自制地雷。 在实验中他不断总结经验,还发现一个有关炸药的重要的基本原理:火药包扎得越紧,爆炸的强度就越大。
  1842年,诺贝尔随家人到俄国彼得堡生活,父亲给三兄弟在家里办了一个诺贝尔家庭学校。1850年,诺贝尔17岁时,父亲为了家族事业的发展,决定送诺贝尔到欧洲各国和美国去见见世面,同时考察欧洲国家和美国在机械、化工方面的现状和进展。直至他21岁时才回到彼得堡。这期间,他开始接触硝化甘油炸药的制造技术。1866年秋的一天,雷酸汞的爆炸试验成功了,它即是今天用途广泛的雷管。此后诺贝尔在炸药方面的一系列发明使他成为“现代炸药之父”。
13:18 发表
马克·吐温的成长经历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小镇费罗里达。父亲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是本镇的法官,有4个孩子,马克·吐温排行老三。克莱门斯法官很受人尊敬,但收入微薄。
  萨姆(即马克·吐温,家里人叫他萨姆)4岁时,全家迁居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巴尔小镇。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日后被马克·吐温写进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用白灰浆粉刷木板围墙的故事:一个周末,喜欢钓鱼游泳、好做恶作剧的萨姆同3个小伙伴逃学玩耍。回到家,母亲惩罚萨姆粉刷约有30码长、比他头顶还高、正对街面的围墙。尽管很不情愿,萨姆却若无其事地费力刷墙,像是画家在完成一幅伟大作品似的。别的孩子路过,觉得怪有趣,都想一试身手,可他却故弄玄虚,对他们解释:母亲对粉刷这围墙很讲究,“1000个孩子,也许2000个里面也找不出一个能使她满意的哩”。于是孩子们纷纷向他许诺,赠给他许多小玩意儿以交换刷墙这一差事,仿佛那是世上最体面的壮举。这样,半个上午,围墙就刷上了三层白浆,而且萨姆还大有所获,收到了许多礼物:口琴、独眼小猫、刀把儿等等。马克·吐温借用汤姆的话写道:“这世界原本不空虚。他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大法则,可自己还未意识到——那就是,如果要使一个大人或小孩去干一件他非常想干的事不可,只需设法使这件事不那么容易得手就成。”
萨姆常到有20名黑奴的约翰姨父家的农庄去玩。姨父温和善良,极有幽默感,不虐待黑奴,但却像当时多数有产者一样,他也不能容忍让黑奴获得自由。在这儿,萨姆同一个叫丹尼尔大叔的黑奴交上了好朋友,马克·吐温非常尊敬、热爱老黑奴丹尼尔大叔。他向丹尼尔大叔提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圣经》故事,比如“所罗门王有一后宫,为什么会有一百万个女人”等等(这件事写进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丹尼尔大叔勤劳、善良,他很爱孩子,经常绘声绘色地给小马克·吐温讲许多神奇、美妙的故事;还喜欢唱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给马克·吐温听。他对奴隶的境遇极为同情,幼小的心灵里早就滋长了反奴主义,主张人人平等的***启蒙思想。这些都给幼年的马克·吐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丹尼尔大叔在一起,他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他对文学的兴趣,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最令马克·吐温兴奋的是和丹尼尔大叔一起去奇妙的大森林打猎。在打猎中,他学会了林中生活;他弄清了蛇和火鸡、鹿和鹰的不同习性。他还明白了各种花草的生长规律。在大森林中,他生活得自由而快乐。这些都是他从那个永远得不到自由的老黑奴——丹尼尔大叔那里学到的。每当到了大森林里,他紧紧跟在丹尼尔大叔的身旁,悉心观察丹尼尔大叔的举动,并不停地向丹尼尔大叔询问自己所不懂的一切自然知识。
  有一次,在一棵大树底下,他采到了一个漂亮的大蘑菇。他高兴万分地送到了丹尼尔大叔面前,并兴奋地嚷道:“多好的大蘑菇啊!”丹尼尔大叔笑着对他说:“最漂亮的蘑菇往往都是有毒的,这同人一样,坏人经常用花言巧语掩饰自己,孩子,要当心啊!”马克·吐温牢牢记住了丹尼尔大叔的话,他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明白了生活的艰难——他更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他和丹尼尔大叔成了亲密的朋友,马克·吐温对丹尼尔大叔的深情厚谊,促使他给这个老黑奴一个迟到的礼物——马克·吐温在写《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书的时候,在作品中为那个正直、善良、真诚的黑奴恢复了自由。当然,那是现实中并未发生的事。
  和丹尼尔大叔在一起,马克·吐温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他欢乐的童年。
  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逝世了,从此他就离开了他讨厌的学校。父亲的永别,使年幼的马克·吐温极为悲伤,开始对自己的调皮错误感到内疚。不久,家里人把他送到密苏里的一间印刷厂里当排字工人,希望他能在此学点学问,挣点钱。一天下午,他在汉尼巴尔街上漫步时,捡到了一张被风刮起的废纸。这件事,对他后来的生涯起了极大的影响。这张纸是历史书上掉下来的一页,上面讲的是15世纪初期法国巾帼英雄琼达克的部分生平,谈到她在鲁昂森林里被捕的情况。琼达克的不幸,深深地触动了年仅14岁的马克·吐温的幼小心灵。琼达克是什么人?他不知道。他从未听老师讲过她的故事,但是他非常敬佩这位女英雄。此后,他读遍了所有有关这位女杰的书,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46年后,他写了《忆琼达克》一文。
13:20 发表
洛克菲勒的家庭教育 
约翰·D·洛克菲勒,美国实业家、慈善家和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最著名的企业王朝的创建人。
  约翰·D·洛克菲勒于日诞生于纽约州,1852年全家移居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
  小约翰的父亲是个商业意识极强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小约翰。
  小约翰7岁那年,有一次独自去树林里玩耍,正玩得兴致勃勃,忽然在林木深处发现了一个火鸡窝。他心中一动,想出个非常奇妙的主意。于是,他每天一大早就跑到树林子里,悄悄藏在火鸡窝附近,等火鸡暂时离开窝时,他就奔上前去,抱着一只小火鸡就跑。他把抱回家的小火鸡养在自己的房间里,细心照料喂养。他一次又一次,抱回了几只小火鸡。到了感恩节,他就把喂养大了的火鸡,卖给邻近村子里的农民,把赚到的镍币和银币,都放进了蓝色的瓷盒里,然后,他又把盒里的硬币,变成了一张张绿色的钞票。他的做法受到父亲的赞扬。
  小约翰11岁那年,父亲因涉嫌对家里的女佣施暴被起诉。当法庭要传讯他父亲的时候,他父亲逃走了。
  父亲逃走后,约翰作为家中的长子,家庭的重担自然落到他的双肩上。他要在田里干活,有时还要挤牛奶。
  与中国的家庭观念十分不同,美国是一个商业意识很强的国家,父子之间的劳务来往也都要计算报酬。约翰把帮家里干活的工资,每小时按3角7分计算,全部记在自己的本子上,准备父亲回来后,再向他结账。
  父亲经常在夜间潜回家中和儿子见面,有时给儿子点钱,约翰都积攒起来。有一次父亲问他:“小约翰,你的瓷盒里大概存了不少钱了吧?”父亲望着这个满脑子生意经的儿子喜不自禁。
  “我贷了50元给附近的农民。”小约翰满脸骄傲地说。
“噢,你攒了50元啊!”父亲惊讶了。
“利息7.5%,到明年就能拿到7角5分的利息。另外,我在马铃薯田里帮你的工,每小时3角7分,明天我把小本子拿给你看,其实像这样出卖劳力是很不划算的。”小约翰毫不理会父亲的惊讶,滔滔不绝地说着,一副精明商人的神气。这一年,约翰才12岁。
  父亲每一次深夜潜回家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儿子灌输商业意识:“人生只有靠自己,做生意要趁早。”
  深受父亲影响的小约翰,12岁就辍学了,投身于多彩多姿的工商业世界。
  小约翰为了寻找职业,敲过银行经理的门,到过他从小就不喜欢的铁路公司,但小商店他绝不愿去。烈日下,他热汗淋淋,奔波了几周,终于找到了一家叫休戚的公司。他的工作是会计助理,薪水是每周3元5角。
  约翰是个非常认真的小会计。每当水电工人来清款,老板以前大都是清出多少就付多少,而小约翰却要把每一页都仔细查清后再付款。有一次,公司从弗格蒙特州购进了一批大理石,可是当运来之后打开包装一看,却发现高价购进的大理石材竟有瑕疵。这是运输过失,于是小约翰要求运输公司负责赔偿损失。
  对这件事,老板休戚大为赞赏,他立刻把约翰的月薪提为25元,第二年又把他的月薪提到50元。
  在休戚公司工作的第三年里,约翰准确地掌握了商业信息,果断地收购了一批小麦粉和火腿。
  休戚有些担心,埋怨约翰说:“你是怎么搞的,竟自作主张买起小麦来了,我们公司是以居中介绍抽取佣金和办理货运来赚钱的,投机的生意,可是从来不做的。”
  约翰从容地说:“董事长,根据新闻报道,英国即将发生饥荒,现在趁机把货运到纽约,一定可以赚大钱。另外,我还订购了80桶高级火腿呢!”他还购进了玉米、肉干,甚至还买了食盐。公司本来也做住宅、办公室、仓库等的租赁业务,如今仓库里却堆满了约翰所囤积的小麦、玉米、高级火腿等。
  果然不出约翰所料,不久,英国发生了饥荒,休戚公司把囤积的货物向欧洲市场抛售,获得了巨额利润。
  “休戚公司的那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对他丝毫大意不得呀!”“那家伙实在是个天才商人!”一时间,约翰的名声远扬,成为人们议论的对象。
  约翰·D·洛克菲勒,从16岁当簿记员开始,靠其从小养成的商业感觉和逻辑分析头脑以及出奇制胜的经营策略,终于成为垄断全美石油业的石油大王,美国十大富豪之一。
洛克菲勒的经历告诉我们,成才的关键在于抓好孩子的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人生的基石。人脑紧张工作开始得越早,用脑持续时间越长,脑细胞的老化速度反而越慢。正如陶行之所言:“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使不夭折,也难成才。”
凌空呼啸 在
13:30 发表
月光海学习好认真啊!发了这么多,让我们大饱眼福了啊大家鼓掌感谢!!!
13:33 发表
家庭教育对爱迪生成长的影响
托马斯·艾瓦尔·爱迪生,美国伟大的发明家、企业家。
日,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叫米兰的小镇上,一个长着圆脸蛋、蓝眼睛、淡色头发的小男孩降生了。男孩长得很秀气,跟妈妈像极了。但男孩的身体却很单薄,一副弱不经风的样子,娇嫩得让人心疼,可他的脑袋出奇的大,让人担心长大了自己的脖子都顶不动。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托马斯·艾瓦尔·爱迪生。爱迪生祖居荷兰,父亲山墨尔是个勤劳耕作的农民,母亲当过乡村教师。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是最小的一个孩子,因此倍受妈妈的宠爱。
  爱迪生从小体质比较弱,3岁以前的一千多个日子,他不知得过多少次病,不知哇哇大哭过多少回,妈妈又是担心,又是着急,整天坐立不安。后来在妈妈耐心周到的照料下,爱迪生的身体一天天壮实起来。
  爱迪生体质虽弱,却爱动脑筋。他的好奇心特别强,老爱问“为什么”,看见想不明白的事情就问,问了就转着眼珠想。
  “为什么锅上冒蒸汽?”“为什么凳子四条腿?”“金子是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
  小爱迪生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得到了妈妈的充分肯定。妈妈当过小学教师,她知道,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当爱迪生问她为什么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个时候,爱迪生总是歪着大脑袋,睁大眼睛听着,听完后,还会有一大堆新的“为什么”从他的头脑中冒出来。
  爱迪生不仅爱问为什么,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也闹过不少笑话。
  4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在大树下玩,不知是谁发现了树杈上有一个马蜂窝。
  “窝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大家都摇摇头。
  “不如我们把它捅下来瞧一瞧,好不好?”爱迪生向小伙伴们建议说。
  “大马蜂会蜇人的,要捅你去捅!”小伙伴们都躲得远远的。
爱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奥秘,于是找来一根长树枝,硬是把马蜂窝给捅了下来。顿时,一群大马蜂向爱迪生涌来。片刻之间,爱迪生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即使这样,他还要把蜂巢的构造看清楚。
  还有一次,那是6岁的时候。一天早饭后,妈妈正在做针线活,爱迪生“咚”一下撞开了门,连蹦带跳地跑进来了,吓得妈妈把手都扎了。
  爱迪生气喘吁吁地问:“妈妈,大母鸡趴在鸡蛋上做什么呀?”
  妈妈笑着说:“在孵小鸡呀。鸡妈妈就是用自己的体温、用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将鸡娃娃孵出来的。”
  “噢,原来是这样,太有趣了。”爱迪生拍拍大脑袋,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推开门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见爱迪生的踪影。妈妈很着急,一家人四下寻找。一直到傍晚时分,大家才发现这个小家伙竟然在院鸡舍旁边做了个“窝”,里面放了几个鸡蛋,他正小心翼翼地趴在鸡蛋上,一动也不动。
  妈妈看他专心致志的样子,问:“孩子,你在做什么呢?”  “我在孵小鸡呢!”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想不到他居然饿着肚子,从早到晚趴在鸡蛋上,整整“孵”了一天。就是如此浓厚的兴趣以及超人的耐心,成了爱迪生一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爱迪生对实验的兴趣一天比一天浓厚。渐渐地,妈妈给的零花钱已经不够用来购买实验药品了。这可怎么办呢?思来想去,爱迪生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时,小镇上刚通了铁路,许多人到火车上做买卖。爱迪生心想,我要是能去火车上卖报纸和糖果,既能到城里图书馆看书,又能挣钱买实验用品,这是多好的事啊!
  于是,爱迪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我想去火车上卖报纸和糖果。”
  “为什么呀?”妈妈感到有点儿奇怪。
  “妈妈,您知道我喜欢做实验,做实验需要药品和器材。我不想再多花家里的一分钱来购买这些东西,我要用自己挣来的钱去买。这样,也可以为家里减轻点儿负担,是不是?”
  听了儿子的话,妈妈有些心酸:是呀,家里生活条件不太好,不能让儿子安心地搞实验。可一想到爱迪生是这样懂事的孩子,又欣慰地笑了:“孩子,妈妈了解你的心思。我答应你,不过,你在火车上要格外小心,上车下车,等车停稳……”妈妈千叮咛万嘱咐,因为爱迪生毕竟才是个不到12岁的孩子。
  爱迪生将妈妈的话记在心里,登上了开往城市的火车。车上人很多,男女老少,都是些陌生的面孔。爱迪生提着篮子叫卖着:“卖水果啦!”
到城里后,他先去报馆买了厚厚一叠报纸,接着再去图书馆,找个座位,埋头看他心爱的书籍。饿了啃几口面包,渴了喝几口水。直到天快黑了,图书馆只剩下他一个人时,他才不得不离开。然后慌忙跑到火车站,挤上返回的列车。
  车厢里,又响起爱迪生清脆的吆喝声:“看报!看报!看今天出版的新报!”
  从此,12岁的爱迪生学会了自立。一天下来,虽然很辛苦,但他也从中得到了乐趣。他用自己挣来的钱购买实验用品,每天晚饭后,就一头钻进他的小实验室做实验。
  爱迪生在火车上跑来跑去又卖水果又卖报,渐渐地,和车站上的工人以及列车上的乘务员都混得很熟。他机灵勤快,大家都很喜欢他。
  一天,爱迪生找到了老车长,“车长大叔。”他叫得怯生生的,似乎有什么事。
  “孩子,有什么事?说给我听听。”老车长对爱迪生的印象也很好,微笑着招呼他。
  “大叔,我看行李车厢老是空着,没有乘客托运行李。我想把家里的那些实验器材搬上来,做实验方便些。占不了多大地方。大叔,您看行吗?”爱迪生歪着大脑袋,一脸期待的表情。
  按说这是违反铁路规章的,可是老车长觉得爱迪生聪明伶俐,惹人喜爱,认为他不会搞出什么乱子的,于是就答应了:“好吧,搬上来就搬上来,反正空着。不过,千万要小心,可不能闯祸啊!”
  听了老车长的话,爱迪生高兴得不得了。他立刻跑回家,把他的那些东西搬上了火车。
  过了几天,老车长到行李车上一看,哟,简直像新开的药店。各式各样的大瓶小罐,粗细不一的玻璃试管,以及里面装的五颜六色的液体、粉末等。小爱迪生看看这个,拿拿那个,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又摆弄他那些玩意儿,一个人忙得不亦乐乎。老车长欣慰地点了点头,心想:有出息的孩子!
  就这样,爱迪生在风驰电掣的火车上建成了他的实验室。每天,报纸和水果一卖完,爱迪生就乐滋滋地躲进行李车厢里,做他的化学实验。
  爱迪生7岁的那一年,全家搬到了密歇根州休伦港。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8岁时,爱迪生正式入学读书。他的老师,是一位把书本里的知识硬往学生脑袋里灌的老古董先生。每次上课,他总是一手拿课本,一手拿教鞭,动不动就打学生,而且还扯耳朵、罚站,把天真的孩子管教得像木偶一样。
  爱迪生对老师枯燥的讲课没有兴趣,他总是喜欢问一些书上没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经常是老师回答不上来的。因此老师不喜欢他。
 有一次,爱迪生向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1十1为什么等于2呢?”
  老师一愣,他只知道书上是这么写的,却从不知是为什么。他想了想,还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支支吾吾了两句,连自己都听不明白。
  同学们一直都很佩服爱迪生,因为他总能提出老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见到老师手足无措的样子,同学们都很高兴,总算为平日里老是挨打出了口气。这一次见爱迪生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就又开始议论了。
  “你瞧,老师又回答不了爱迪生的问题了。”
  “你看老师的脸都红到耳朵根了,真好玩儿。”
  “又为我们出了一口气!”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羞得老师面红耳赤。后来老师恼羞成怒,说道:“书上说1十1等于2就等于2,有什么好寻根刨底的?不要在这里捣蛋,不然就滚回家去!”
  从此爱迪生再不敢问老师问题了,学习失去了劲头。三个月下来,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名。老师则断定爱迪生“不是读书的材料”。于是妈妈一气之下,让爱迪生退了学。爱迪生一生当中就上了这三个月的学。
  爱迪生退学回家以后,妈妈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妈妈脾气好,又当过小学教师,她了解儿童的天性和儿子的好奇心,知道从爱迪生的兴趣入手,慢慢让他热爱读书、热爱学习。
  爱迪生在妈妈的循循善诱下,就像禾苗遇到了甘露。他看起来愚笨,实际上很聪明,对于感兴趣的东西,稍加引导就可以领会。妈妈先教他英文、算术,接着就教物理、化学,并且常用讲故事、提问题这类方式来增加他学习的兴趣。
  渐渐地,妈妈发现爱迪生特别喜欢化学和物理。他的实验兴趣更是越来越浓。他11岁的时候,在自家的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他自己动手做了一个木架子,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里面装着他用来做实验的化学药品。爱迪生最大的乐趣就是躲在小实验室里,搞一些奇奇怪怪的实验。地窖里常传出爆炸声,父母已经习惯这种声音了。
  有一回,爱迪生做实验几乎闯了大祸。事情的起因不是药物爆炸,而是由于这个少年实验家的异想天开。
  一天,爱迪生看了气球升空的原理,就歪着大脑袋想:“气球肚子里装满了气,就能飞上天去。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也会升上天。啊,真是太妙了!”
  说干就干。没用几天,他就用发酵粉和其他原料配了一包药粉,把它叫做“腾空剂”。他刚要吃下去,可又一想:我不能飞上天去,我要留在地上观察,还要写实验报告呢。
于是他找来一个叫米吉利的小伙伴,倒了一杯水,打开包药的纸包,神秘地说:“你想不想飞,飞到月球上去?”
  “想,当然想。可是人又没有翅膀,怎么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小伙伴一脸的遗憾。
  爱迪生指指桌子上的药,激动得满脸通红地说:“气球能升天,是因为肚子里有气。你喝了这药,肚子里就会冒气,然后你就可以像气球一样飞上天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爱迪生还压低了声音说:“本来我想自己飞上去,可又怕没人写实验报告。你是我的好朋友才把这件好事让给你。换了别人,我才不干呢。”
  小伙伴本来就佩服爱迪生,听他这么一说,拿起水杯,勇敢地把那包药喝了下去。
  不一会儿,药性发作了。小伙伴疼得大哭大叫,捂着肚子在地上直打滚。
  爱迪生见小伙伴不但没有飞起来,反而却在地上打起滚来,开始纳闷,后来才发现他是肚子疼。顿时,他冒出一身冷汗。
  小伙伴的哭声惊动了爱迪生的父母和邻居,他们赶快找来医生,才使小米吉利脱离了危险。
  事后,父亲狠狠地揍了爱迪生一顿。在妈妈面前,他委屈的眼泪不争气地涌了出来:“妈妈,我不是有意的,我只是想做个实验。”
  妈妈爱抚地给他擦着眼泪:“孩子,妈妈不反对你做实验,可你应该明白,实验不能拿人来做,人的生命太宝贵了。科学家们都是成百上千次实验,百分之百有把握后才敢动手在人身上做的,以后不许再出现这种事。”
  爱迪生点了点头,心想,这次实验的确太莽撞、太危险了。
  就这样,在妈妈的教导下,爱迪生懂得了许多道理,学习进步也很快。妈妈了解儿子对实验的兴趣,还托人买了当时很有名的著作《派克科学读本》。这本书有许多插图,细致地介绍了物理化学的实验方法。
  爱迪生一头扎进书里,把人家介绍的实验依葫芦画瓢一个个搬下来做一遍。每当实验成功后,他总是兴奋得一蹦三尺高,第一个告诉的人总是妈妈:“妈妈,我成功了!”  妈妈总是微笑着点点头:“亲爱的孩子,我为你高兴。”
  妈妈的鼓励,使爱迪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了健康顺利地发展。是妈妈将爱迪生领向了科学的殿堂。
13:37 发表
巴甫洛夫的成长故事&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被人们誉为“生理学无冕之王”的巴甫洛夫在晚年总结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常常带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起父母对他的培养与教育。他说:“我总是感激我的父亲与母亲,他们教会我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使我有可能受到高等教育。”
  巴甫洛夫的成才,是从一个破书架起步的。巴甫洛夫的父亲是一个穷教士。但他却喜欢非宗教神学内容的书刊,其中有各种自然科学的著作,也有***主义者的革命刊物,为此,巴甫洛夫的父亲被当地的教徒教士们指责为“自由思想家”。父亲的嗜好给孩子树立了榜样。父亲的破书架成了巴甫洛夫接触社会与自然知识的起点。父亲经常要求巴甫洛夫看书,并且要求每本书读两遍,读后要能够提出问题,思考答案。十三四岁时,巴甫洛夫在家中的破书架旁广泛阅读了俄国的许多进步书刊,使他的知识大增,眼界大开,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开始怀疑宗教神学而崇尚自然科学与***精神。
  巴甫洛夫15岁时在旧书架上翻到了英国生理学家路易士的一本著作《日常生活的生理学》,这本通俗读物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少年巴甫洛夫,激起了他对生理学的极大兴趣。从此,巴甫洛夫便和生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将那本小册子像藏宝贝一样珍藏了一生。
  巴甫洛夫的成功,最重要的还是得益于父亲的开明。当巴甫洛夫打算放弃神学而学生理学时,父亲并没有因为儿子有违自己的初衷而斥责他。相反,父亲十分尊重他的兴趣与新的选择。
  “你在教会学校毕了业再转学吧!”父亲建议说。
  “我不能浪费时间了,爸爸,我有很多事情急需知道。”巴甫洛夫低声而肯定地回答。
   “你急需知道些什么呢?”
  “我特别想知道,人体的构造是怎样的。”
  “你想当医生,是不是?”
  “不是。”巴甫洛夫摇摇头。
  “那你为什么要知道人体的构造呢?”
  “为了帮助人。为了使人类变得更健康、聪明而又幸福。”巴甫洛夫热烈地回答。
  “你很有胆量,你的想法更是勇敢。你能实现你的理想吗?”父亲关切地问。
  “我已经下定决心了,爸爸,我会下苦功夫的。”
  父亲明白儿子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是立即站起来,高声说:“好吧,我祝你成功!”
  一个穷教士家庭培养出了科学巨人!除了重视文化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因为“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读书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为了使孩子生活得充实而有意义,要鼓励和指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让知识之光来照耀孩子,让他们如同海绵吸水一样从书中汲取营养。做父母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读书习惯,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志向激发起来,像巴甫洛夫一样,从一个破书架起步,最终登上科学的辉煌殿堂。
13:40 发表
莫泊桑母亲对孩子的教导 
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母亲名叫罗拉。她因与丈夫性格不合长期分居,家庭的离析给她带来了难以言传的痛苦。然而她将忧思深埋在心底,用全部的母爱和教师的热诚来教育莫泊桑,不让孩子的心灵为此蒙上阴影。
  罗拉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她看到童年的莫泊桑聪明伶俐,具有诗人般的热情和丰富的想像力。她深信只要教育得法,儿子将来一定能在文学事业上有所成就。在乌鲁特村祖母家居住的日子里,罗拉经常兴致勃勃地领着莫泊桑和一群孩子去接受大自然旖旎风光的熏陶:他们在晨雾迷蒙的田野上散步,在野花缤纷的山岗上远眺,在涛声盈耳的海湾里逗留……罗拉精心地引导莫泊桑仔细地观察大自然风景画中的每个细节,尝试用精炼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令人沉醉的风光,从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寻找显示事物内蕴的标记……
  莫泊桑13岁进了伊弗多的神学院读书。为了打发严厉呆板、枯燥乏味的神学院生活,他悄悄地闯进了诗歌的领地。罗拉知道后,非但没有批评孩子的“越轨之举”,相反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精心的指导。她将儿子写的几大本练习册上充满稚气的诗稿一一过目,修改整理。后来在学校当局发现莫泊桑的一些诗歌中有对神学院生话感到厌倦和孤独的情绪而勒令他退学时,罗拉也没有因此感到后悔。
  莫泊桑到省会卢昂上中学后,罗拉意识到自己已不能直接帮助儿子提高写作水平时,便特地去找在该市图书馆工作的一位巴那斯派著名诗人,请他辅导儿子作诗和写作各种文体的文章。后来这位诗人不幸猝然谢世,罗拉又去请自己幼时的挚友、著名的文学家福楼拜指导自己儿子的写作。这位对莫泊桑怀有父亲般挚爱的文学家,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将莫泊桑引上了辉煌的成功之路。
心理学中,有一种被称为“史格马利翁效应”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希望儿童具有高智力的期待态度可以明显提高这些孩子的智力。家长,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正确态度,可以刺激孩子的智力发育。罗拉教子成才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罗拉的鼓励和支持,使莫泊桑的智力得以飞跃的发展。这是值得父母们,尤其是家庭不和睦的父母们注意的。
13:44 发表
性格与人格
—弗洛伊德的成长故事
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弗洛伊德的幼年时代,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雅可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犹太商人,总是好心地看待别人和周围的事物。他虽然经商,但为人诚实、单纯。所有的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弗洛伊德从父亲那里继承而来的这种突出的性格伴随了他的一生,并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上。
  弗洛伊德的母亲阿美丽·娜丹森又名玛丽亚,是一位很有智慧的年轻妇女。母亲对弗洛伊德的影响比父亲更深远。这不仅是因为玛丽亚对弗洛伊德给予了深切的关怀,使弗洛伊德对母亲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还因为玛丽亚比弗洛伊德的父亲更长久地同弗洛伊德生活在一起。
  弗洛伊德在幼小时期,由一位信仰天主教的保姆服侍着。这位保姆给小小的弗洛伊德以很深的印象,以至弗洛伊德在成人后还对她的形象记忆犹新。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学的起源》一书中说,这位天主教徒保姆长得“难看、年岁较老些,但很聪明”,她教给弗洛伊德“生活和生存的手段”,并使他从小就“对我自己的能力有足够的认识和估计”。她经常抱着弗洛伊德到教堂去,并向他讲天主教的故事。弗洛伊德从懂事的时候起就从这位保姆的嘴里听到有关天堂、地狱和《圣经》里许多动人的故事。因此,弗洛伊德的妈妈后来也说,弗洛伊德刚刚会说话的时候,就对家里人说到“上帝怎样指导他做事”。弗洛伊德很喜爱这位保姆,她也许是弗洛伊德一生中最初向他提供《圣经》教育的一个人。
  弗洛伊德对母亲很孝顺。他在著作中提到他母亲时说,他的自信以及对事业的乐观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母亲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说:“母亲在同儿子的关系中总是给予无限的满足;这是最完全、最彻底地摆脱了人类的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的一种关系。”弗洛伊德始终热爱、尊敬母亲。弗洛伊德的朋友钟斯说,对母亲的热爱使弗洛伊德在一生中,从来都没有指责过妇女背弃了他或欺骗了他。
  从1860年到1874年,弗洛伊德一家住在维也纳利奥波尔斯塔特区的伯费弗尔街。
  有一次,当他5岁的时候,父亲给了他和妹妹一本关于到波斯旅行的书,并纵容他们撕下书中的彩图。显然,他父亲这样做是很不严肃的,尽管它带有游戏的性质,但这是一种很难以理解的教育儿童的方式。这件事对弗洛伊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弗洛伊德反而产生了搜集书籍的爱好。
 6岁的时候,他记得妈妈告诉他说:“人是由泥土做成的,所以,人必须回到泥土之中。”他不相信这件事。母亲为了证明这件事,在他面前用双手擦来擦去,接着她指着双手擦下的皮屑说:“这就是和泥土一样的东西。”弗洛伊德不禁吃了一惊。从此以后,他就在自己的脑海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回音:“你必定会死。”也就是说,母亲所说的“必定要回到泥土里去”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10岁以前,弗洛伊德是在家里接受教育的。自从弗洛伊德离开母亲的怀抱以后,负责对他进行教育的一直是他父亲。父亲的文化水平很低,他的许多知识,一部分来自犹太教法典,一部分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这就决定了他知识的有限性和狭隘性。
  但弗洛伊德有天赋的才能,他对父亲教给他的每一种知识都能加以理解。他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在这种家庭教育中,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比以往更深了。如果说,在这以前他们之间只有父子感情,那么,此后他们就有了师徒感情。
  父亲抓紧一切机会向他传授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
  从12岁起,弗洛伊德经常陪同父亲在维也纳街边的人行道上散步。当时,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弗洛伊德父子没能进行其他形式的体育运动。实际上,在那个时候,中欧各国的中产阶级以上的居民都喜欢在闲暇时间和工作之后进行各种球类活动和体操,夏天去游泳,冬天去滑雪。而弗洛伊德只能在街边散步,有时也同父亲一起爬山。散步活动后来就成了弗洛伊德的生活习惯。他经常单独散步。
  从学会读书的时候起,弗洛伊德就对历史和文学很感兴趣。弗洛伊德能很自然地把历史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表达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他善于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抓住自己要学的重点,然后牢牢地记在心中。这种对历史的深刻了解,使他从小就能比他的同辈更敏锐地揭示事物的症结所在。
  由于弗洛伊德父亲的知识较多地来自犹太教法典和生活经验,所以,他给弗洛伊德的教育多半是与犹太教有关的历史、地理和其他知识。弗洛伊德从小打下的犹太教宗教教育基础,使他对犹太教的习俗、典礼、节日的内容、历史来源及演变过程非常熟悉。
  弗洛伊德的父亲传给弗洛伊德的性格对于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和思想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之所以能将极其复杂的精神现象分析成最单纯的“潜意识”和“性动力”,就是因为他酷爱事物的单纯化结构,并因而怀抱着某种想把一切都还原成最简单的元素的愿望。在弗洛伊德看来,不仅万事万物都是由最简单的元素组成的,而且,即使是它们的那些在表面看来极其复杂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也必然遵循着一条极其简单的规律。弗洛伊德的这种性格,在他漫长的一生中,由一种单纯的生活习惯而慢慢地发展成一种思想方法和世界观。
13:58 发表
生命的音符
&&&&&&&&&&—罗曼·罗兰母亲的教子之道
  罗曼·罗兰,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因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日,罗曼·罗兰出生于法国克拉姆西城的天主教家庭。他父亲是个公证员,母亲是一个公证员之女。对上帝虔诚且爱好音乐的母亲给了孩子很大的影响。
  罗曼·罗兰曾说过:“在我生命的历程中,音乐占有了我,它是我最初的爱,也可能是我最后的爱,我像女人爱孩子那样爱它。”
  但是他小时候想学音乐却没有老师,因为他生长在外省的一个小城市里。
  母亲发现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便尽自己的能力教他弹琴,虽然她技艺不高,但她教会了孩子很多音乐上的基础知识,这对孩子音乐天赋的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曼·罗兰十分聪明,但体弱多病。幼年时,他从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建立起对英雄人物的一种热爱之情。为了保证孩子能受到优良教育,母亲不惜代价地将家庭迁至巴黎。
  他们搬到巴黎时,母亲发现了儿子的音乐天赋。这时她很矛盾:既想发挥他的天赋,又怕耽误了他的学业,更让她为难的是,一时找不到学习音乐的专业场所,因为在巴黎,她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关系。
  但她是一位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母亲,只要一听说什么地方有音乐家,她就会千方百计地送罗曼·罗兰去学习。经过一段学习之后,罗曼·罗兰的琴艺已超过大多数教他的老师。
  这时,母亲又想起了一位住在巴黎的钢琴家,她在小时候就曾得到过她的指导,这位钢琴家就是约瑟芬·马丹。
  约瑟芬不仅认识著名的作曲家肖邦,她还有一套独特的演奏技巧,罗曼·罗兰在她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音乐知识。
母亲总是精打细算省下钱来,每星期为他买一张夏特音乐会的门票,让他去听音乐家巴德、科洛纳的演奏,听拉穆勒的演奏。
  母亲让他拥有了音乐会这令人陶醉的三个小时,使他忘却了巴黎并超越了时间。
  在罗曼·罗兰的音乐之路上,母亲给了他最大的帮助和支持。虽然罗曼·罗兰后来一头扎进了文学创作的圈子,并且有了成就,但音乐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始终是他钟爱的艺术。即使他最后未能成为音乐家,但也掌握了很多音乐技巧。
  在罗曼·罗兰的私人档案中,人们发现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小纸条,上面写着:“我向妈妈保证,尽一切力量考取高等工艺学校。罗曼·罗兰。”这个写于全家迁到巴黎后不久的便条说明,年幼的罗兰肩负着父母多少沉重的期望。
 & 1886年,20岁的罗曼·罗兰三次投考高师获得成功,开始了自己在人文领域的探索。
  在巴黎高师,罗曼·罗兰师从加比里亚·莫诺,专攻历史,1889年获学士学位。在高级师范学校的时候,罗兰失掉了对宗教的信仰,又发现了巴鲁哈·斯宾诺莎和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巴黎文化的浅陋物质主义感到沮丧的罗兰写信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充满友爱的回信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罗曼·罗兰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903年到1912年,罗曼·罗兰埋头创作,使长达十卷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以每年一卷的速度陆续问世。这部宣扬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思想作品的发表使罗曼·罗兰成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3:59 发表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
  &&&&&&&&
—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作为普通的母亲,居里夫人又是怎样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足1岁时,就让她们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们广泛接触陌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们与猫玩;让她们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们到水中戏水,使她们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孩子的性格。
  在丈夫皮埃尔去世以后,居里夫人开始一人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当时她经济上拮据,还得补贴一部分给科研。有人建议她卖掉与皮埃尔在实验室里分离出的那1克镭,这在当时价值100万法郎。居里夫人则认为,不管今后的生活如何困难,决不能卖掉科研成果。她让女儿从小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居里夫人毅然将镭献给了实验室,把它用于研究工作。后来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一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再次做出一项重大的决定:将诺贝尔奖金献给法国政府,用于战时动员。居里夫人还亲自带着X光机上前线服务,并带着伊伦娜随同前往帮助检查伤病员。战争结束时,法国政府向伊伦娜颁发了一枚勋章,这对年轻的姑娘来说真是极大的荣誉。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
  (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着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后来,她的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尤其是伊伦娜夫妇,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也继承了他们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14:01 发表
做孩子最贴心的朋友
&&&&&&&&&&&&&—高尔基与他的外祖母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高尔基的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外祖母便成了他“最贴心的朋友”。外祖母年轻时,做过乡村织花边女工。那时候,女工为了出名,不仅要有娴熟的手艺,还要善于唱歌。外祖母的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诗歌。外祖母那亲切动听的歌声,驱走了高尔基的孤独和忧愁,抚慰着他那满是创伤的幼小心灵。
  外祖母和高尔基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边唱边讲圣母怎样遍访人间救苦救难,告诫女盗延加雷契娃“公爵娘娘”不要杀戮和抢劫俄罗斯人的诗歌;关于天之骄子阿列克塞和武士伊万的诗歌;关于聪颖的瓦西丽莎的故事和公羊神甫与上帝教子的故事;关于女寨主玛玛弗、强盗头子乌斯塔婆婆、埃及有罪女人玛丽娅和关于强盗妈妈的悲哀等令人可怕的童话……迷人的歌声,把高尔基带到了一个神奇的境界。他常常张开想像的翅膀,翱翔在那五光十色、充满魅力的天地里。于是,他忘却了痛苦和烦恼,在困境中得到了解脱。
  后来,高尔基在自传体小说《童年》中,特别记述了外祖母唱的一个歌儿。这是一个关于伊凡柯勇士和米罗那隐士的“美妙故事”,在任何书籍中部没有见过:
  从前有一个凶恶的督军高尔将,
  他有一颗石头心,龌龊的灵魂黑似漆,
  他灭绝了真理,折磨着老百姓,
  他好比住在树漏里的泉,满心都是环主意。
  他最恨的是哪一个?
  最恨的就是那个隐居的老人米罗那,
  米罗那是个暗中维护真理的人,
  为了给人们做好事他什么都不怕。
  督军叫来了忠实的奴仆——
  勇敢的勇士伊凡奴什柯:
  伊凡柯,你去杀死那个老头子,
  杀死那个骄傲的老隐士米罗那!
  接着,长诗叙述了伊凡柯思想上的矛盾,以及他如何说服自己仍旧去行凶的情景;又叙述了机智的老人米罗那如何同伊凡柯作斗争,并且取得胜利的经过。
  高尔基对童年时听到的这首诗歌,记得如此清晰、完整,可见外祖母的歌对他影响之深。外祖母唱出的诗歌,不仅温暖了童年时高尔基的心灵,而且使他受到了最初的文学教育。高尔基的脑子像蜂房装满了蜂蜜一样,装满了外祖母的诗歌。以至他思考问题,好像也是在用她的诗歌形式。等到高尔基识字以后,便产生了想把书本上的诗歌改变内容和形式的强烈愿望。爱好文学的种子,就这样在总共只上过一年小学的高尔基身上萌发了。
高尔基非常爱自己的外祖母,而外祖母的诗歌表达的对世界无私的爱,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这使他“为迎接以后艰苦困难的生活积蓄了坚实的力量”,同时,也使他后来的文学生涯同民间创作中诗意的形象和深刻的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
14:03 发表
“玻璃瓶是我打碎的”
&&&&&&&&&&&&&&—列宁的成长故事
  列宁于1870年俄历4月10日(公历22日)出生在伏尔加河岸的辛比尔斯克城,即现在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是一位具有***进步观点的中学教师,后来成为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厅的视察员,因多年从事国民教育并成绩突出,晋升为省国民教育总监,并曾获得贵族称号。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结婚前住在农村,虽然只受过家庭教育,但由于她勤奋好学,后来仍然通过考试获得小学教师的称号。她读过许多书,并擅长外语和音乐。她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品德教育,终日为他们操劳。
  乌里扬诺夫一家有六个孩子。列宁的哥哥叫亚历山大,姐姐是安娜,妹妹奥里娅,弟弟德米特里,最小的妹妹叫玛丽娅。
  列宁的爸爸妈妈将六个子女培养成为有崇高理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个都成长为杰出的革命家。
  要使每一个孩子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是列宁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实践中遵循的重要原则。
  他们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智力发展,从五岁开始就教孩子读书。当每一个孩子刚一学会俄语(说、读和写),妈妈就马上教他们学习外语;而3到10岁的小孩子最容易记住单词和学说话,这个年龄只要半年最多一年就能学会用外国语讲话。
  他们力求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爸爸向孩子们提供了适合不同年龄阅读的书籍,订阅了各种儿童刊物。他们的家庭图书馆有很多藏书,孩子们还从市图书馆借阅各种书籍。书是他们促使孩子智力发展的最主要的手段,它以各种各样的新知识丰富了孩子们的头脑。
他们总是十分注意使孩子们对学习发生兴趣。因为兴趣是促使孩子自觉主动地好好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幼小的孩子,母亲在教他学习外语时总是一边玩一边学,把学和玩结合起来。空闲的时候,还和孩子玩猜字谜、做答题游戏,以增强学习兴趣,促进动脑能力。父亲还很关心培养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和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当他发现二儿子过于轻松就学会了所有的功课,反而十分担心,生怕这样会妨碍他刻苦勤奋学习的品德和应有的学习责任感。于是便带他去参加一个小学的毕业典礼,给一个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奖状,让他看一看毕业典礼的庄严场面,学习那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顽强学习的精神。
  他们还很注意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母亲给童年的列宁安排了一张书桌供他学习之用,后来又给了他一个书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一个学习的天地。那里非常整洁,所有的书、文具、作业本都放得整整齐齐。这也是学习好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由于无休止地寻找乱放的课本、笔记本、钢笔、尺子等等,就容易使孩子情绪烦躁,影响学习。
  列宁的父母相亲相爱,家庭气氛和睦快乐,他们热爱孩子尊重孩子。孩子们也深爱并尊敬父亲母亲。这样优异的学习环境,对孩子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孩子们爱劳动的习惯是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养成的。母亲从小就从玩玩具做游戏开始,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小人书,当然也让他们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稍大一点就教育他们帮助做家务,照顾小弟弟小妹妹。
  父亲本人能够很好地使用木工具和镟工工具。他教孩子们学习手工劳动,男孩子稍大一点就教他们使用刨子、锯子、凿子和其他工具。男孩子们用小锯锯出相框、盛面包的盘子,用硬纸壳、木头、锡和箔制作玩具,几乎所有玩具(极少数例外)都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成功使孩子们感到劳动的愉快,也更热爱劳动。
  每年,母亲都要和孩子们一起用硬纸板和彩纸为新年松树做装饰品。在制作五彩缤纷的装饰物的过程中需要互相帮助、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好,这里还包含着劳动竞赛,看谁手更巧,更有创造性,制作更精美。集体劳动的方式很多,如帮助大人打扫屋子、打扫院子、整理果园等等。整理果园的劳动更具有乐趣,孩子们在这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昆虫的生活习性。各种各样绿色的果树、彩色的花朵,使孩子们心旷神怡。所有的孩子都参加为树木花草浇水的劳动,用木桶在井里打水,提着喷壶将水送到指定的地方,既快又好,谁也不叫苦,谁也不甘落后。
  多才多艺的妈妈从小就教孩子们唱歌、欣赏音乐、学钢琴。他们会唱许许多多的歌曲,夜晚在家里尽情地唱,假日去森林河岸郊游时还组织二重唱、三重唱。女孩子都学会了钢琴,常常在唱歌时伴奏。
  爸爸妈妈还鼓励孩子们学习绘画,亚历山大和奥利姬最有兴趣,也画得最好。
  全家常常一起到伏尔加河岸、到森林中旅行,观看远近的白色浮冰,金色和绯红的日出和日落。父亲和母亲希望孩子们和他们一样在大自然中得到美的感受。
  他们还非常重视体育。
 孩子们很小就开始学习游泳,每一个孩子七八岁时就能游过一条不太宽的小河,第一次横渡小河时总有一个大人陪同。以后,孩子们要逐渐学会一动不动地仰在水面上;抱着头朝下跳入水中;潜入水底并摸上一团水藻;一只手举着袜子或鞋子过河,不能弄湿;一鼓作气游到小河口(差不多有一公里)。于是,每到夏季,孩子们晚上临睡前都要到河里去游泳。
  冬季,每天午后,孩子们都要一起去滑冰,把小妹妹玛利娅放在圈椅里在冰场上推着走。他们还在自己院子里斜坡上泼水修了一个人工冰山,然后躺在自制的小雪橇里往下滑,往往大家一起落入雪堆中,于是院子里便充满了快乐的笑声和喊声。
  春天,孩子们自己糊成各式风筝,放上天空。平时,他们还一起玩打棒球、打台球,做各种游戏。爸爸妈妈还和孩子们一起钓鱼、划船,养成各种体育爱好。也许健全的神经和健康的体魄是使孩子们长大后具有永不熄灭的乐观精神、惊人的工作耐力和能够在革命斗争中经受住生活波折的原因。
自觉遵守纪律。孩子总归是孩子,活泼而淘气的列宁、奥利亚、德米特里常常要做出各种各样使人操心的事情。例如,爬到桌上碰倒花瓶,用脚踩坏地上报纸……有一次,列宁独自跑到街上,坐在马路当中,一匹马冲过来,险些撞倒他。其他的孩子有时也会像公鸡一样争斗,或者男孩子不止一次欺侮女孩子,有时又互相逗弄,妨碍彼此学习。
  父母怎样才能在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影响发展孩子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来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呢?
  列宁的父母从来不体罚孩子,但也使用过某些处罚。例如有哪个孩子过分淘气做了不允许做的事情,那就把他带到父亲的书房里,让他坐在一张大皮圈椅上(孩子们都把这张椅子叫作黑椅子),好好想一想自己的行为。有时候也训诫犯有过错的孩子。这种训诫,既是一种严厉的处罚,同时又是一种唤醒良知的教育。不过,处罚只占次要的地位。对小孩子最通常的方法是诱导。母亲常常把淘气得厉害的孩子领到餐厅去,坐下来弹钢琴,和他们一起唱歌或做游戏,然后说说为什么不能这样淘气。
  培养孩子自觉遵守纪律的主要方法是提出严格的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要求。不管孩子做出了什么不好的事,父母从不大声呵斥、指责甚至辱骂;也不管孩子的任性使他们感到如何气愤,他们总是善于克制自己,找到合理的办法说服孩子并坚持自己的要求,毫不妥协。
  周密地安排好家庭生活有助于进行纪律教育。孩子除上学外,在家中,绝对准确地规定好起床、吃饭、睡觉、做作业、玩耍、劳动的时间,从小养成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一年一年地下去,这种习惯就会逐步成为一种自然的行动准则。
家里还规定了“肃静时刻”。在这个时间里,大家同时工作或阅读,父母孩子都一样。谁要打破这一时刻是绝对不允许的。德米特里回忆童年时代每到晚上的情景:到处是一派工作的气氛,父亲在书房里办公,两个哥哥在阁楼上看书,母亲坐在餐厅的大桌子旁做针线活,两个姐姐坐在母亲旁边做作业,我和玛利娅两个小一点的也坐在一边悄悄地玩着什么,严格禁止喧哗或妨碍大人们做事,规矩是很严格的。
  这种“肃静时刻”使孩子们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尊重家庭中其他成员和自我克制的习惯。
  家里还规定了三条不可更改的规则。第一条:凡是不该做的事就是不能做,决无让步可言。第二条:要求孩子们应当明白为什么有些事情不可以做的道理。第三条: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同样遵守规定的制度。
  但是孩子们的自由是很多的。有时孩子们在家里玩老鹰抓小鸡、捉迷藏、猫捉老鼠,弄得凳子哗啦响,大喊大叫,哈哈大笑,整个屋子闹哄哄。如果这时家里没有人工作、学习或者休息,就没有人来制止。因为这是有益于孩子身心发育的运动,也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不仅是禁止做什么,而且要允许做什么,这对遵守纪律都是有意义的。
  崇高的理想。当孩子们年龄稍大一点,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了提高,父亲和母亲就注意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造就一个有理想的人,这是他们对子女教育要达到的坚定的目标。他们常常用俄国进步社会活动家的崇高理想和生活榜样教育子女,用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革命精神教育他们,讲述那些生动的事迹,而不是进行枯燥的说教。
  他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进步作家的文学作品,一起朗诵被沙皇处以绞刑的十二月党人的诗歌。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作品,有不少都能背诵下来。
  他们还把爱国英雄、伟大的科学家和作家作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并且为孩子们订阅抨击腐败、残暴和愚蠢的讽刺刊物《星火》,让孩子们懂得不仅要赞颂祖国一切美好的事物,还必须揭露和批判实际存在的一切丑恶的东西,应当使自己成为为人民的幸福而斗争的战士。
  他们鼓励孩子们参加社会活动。因为仅仅从书本中懂得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学习。可是,那时候参加社会活动就被认为是造反,是反对沙皇。即使如此,他们尽力支持孩子们去参加。
  了解和理解孩子。爱孩子,就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只有了解孩子才会理解孩子,也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这是列宁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的。
他们懂得,孩子们之间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孩子总归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父母并不事事都去干预,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是如何表现出他们的优劣品质、兴趣、志向、才能和性格,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样地,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孩子在某种事情上不听话、淘气、惹是生非,而是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出了什么,是缺乏同情心还是性情急躁,是随便任性还是顽皮,是没有道理的固执己见还是一种意志力?父母首先应力求弄清这些行为的实质和动机。
  一般来说,当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孩子们总要叙说各自的事情。这是了解孩子最好的时机。当孩子有了越轨行为,如果有勇气,自然会说的;如果不说,就说明勇气不足。如果孩子把自己的越轨行为忘记了不当回事,那么正说明这种行为的严重性。
  有一次,列宁把别人刚刚送给姐姐的尺子折断了,他自己马上把这事告诉姐姐,并表演了他是怎样在膝盖上把尺子折断的。姐姐非常生气,可是妈妈却提醒她要看最本质的东西。这件事就这样了结了。第二件事是打碎了舅妈家一只长颈玻璃瓶,母亲已经猜到是8岁的列宁打碎的。使她伤心的是儿子没有承认这一点。舅母问:“是谁打碎了玻璃瓶?”所有的孩子都齐声喊道:“不是我!”列宁也跟着喊“不是我”。这样一来,事情就复杂了,要么承认打碎了玻璃瓶,要么承认是说谎话。最简单的办法是揭穿谎话并给以处分。但是做母亲的没有这样做。在她看来,重要的是儿子是不是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是否为自己的不诚实感到难为情。她希望帮助儿子发展自己的良知。母亲耐心地等待着,悄悄地察看儿子的动静。凭着母亲的辨别力,她觉察到儿子在受良心的谴责。终于有一天临睡之前,她走到儿子面前对他表示爱抚,儿子突然大哭起来:“我骗了舅妈,说玻璃瓶不是我打碎的,可它是我打碎的!”这时,母亲笑了,她感到高兴的是,在儿子身上发生的精神搏斗中,诚实的因素取得了胜利。看来,他既有勇气又有良知。
  父母作为教育者,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能够了解和理解孩子,察觉孩子心灵中出现的最微小的变化。列宁把自己的一条裤子送给了班上最贫穷的同学穿,母亲没有因为丢失了裤子而责备他,而是看到了儿子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列宁还常常把母亲为他装在背包里的早点送给吃不饱的寄宿生,母亲也没有抱怨儿子反而赞扬了他。她高兴地看到儿子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家长的称赞和支持可以推动这些优良的品质进一步发展。
  列宁的父母观察到孩子们各有不同的性格和个性,这就要求以不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使每个孩子顺其特点自然发展,凡是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好的品质都会得到支持和发扬,加以限制的只是坏的东西。而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总是会受到爱惜和保护的。尊重孩子是父母教育子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
14:07 发表
丘吉尔的父母的教子经验
温斯顿·丘吉尔,出身于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是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是19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尔兹伯里内阁的财政大臣。
  然而,幼年时的丘吉尔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但他不做坏事。他经常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自己充当小头头,向其他人发号施令。有时向小伙伴们讲述自己从大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官场上的大人们都说丘吉尔是个有个性的孩子,将来或许有些作为。他的父母看到丘吉尔的所作所为,并不担心什么,因为他从不损坏别人和自己的东西。
  上学时的丘吉尔,学习成绩出乎意料的差。他没有耐心来啃那些枯燥的拉丁语和自然科学的公式、定理,但他在学习本民族语言方面却有着特殊的兴趣,并表现了出众的能力。在历史和哲学方面,他学得饶有兴趣。后来,他以勉强及格的平均成绩挤进了哈罗公学(专门培养英国贵族和有钱人家子弟的学校)。以后,依然故我。因此,他被列为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好在哈罗公学强调英语写作,这才勉强允许他把本校的课程学完。
  丘吉尔的学习成绩差,曾引起学校老师的多次警告。而他的父母认为,丘吉尔的智力是优良的,英语写作和演讲也非同一般,分数并不能说明什么,假如专业与他的特长相符,兴许会好起来的。他的父母丢掉贵族家庭的包袱,送他进了桑赫斯特军校,当了一名骑兵士官生。桑赫斯特军校是一所极普通的士官学校,有身份的人的孩子一般是不会到这所学校的。正是在这个上流社会子弟们瞧不起的地方,丘吉尔如鱼得水。军校毕业时,丘吉尔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毕业后,丘吉尔以一家报社记者的身份前去遥远的古巴,采访和报道当地叛军与殖民地当局之间的游击战争。不久回国,又被派往印度服役。他善于支配时间,善于自学。在这期间,母亲从英国寄去一部年鉴。这部年鉴收录了有关英国政治及世界情况的丰富材料。丘吉尔每天都津津有味地研读,并认真记笔记,从中掌握了大量有用的知识。特别是对那些重要的议会辩论文章,他不但反复揣摩玩味,还把自己对有关问题的分析、评论与议会讲演人的观点对比,有意锻炼自己的雄辩能力。
  在印度服役期间,他写了一本有浪漫情调的小说,在伦敦和纽约同时出版。三个月后,他又出版了一本有他自己冒险史的描写南北战事的畅销书。几本书的连续问世,使他名声大噪,一时成了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1899年,丘吉尔从印度退役回国,开始投身于他向往已久的政治生活。他竞选成功,在下议院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由于他的贵族家庭门第以及他的浪漫冒险史,使他这个下议院中最年轻的议员成了备受欢迎的政治新星。他那出类拔萃的演讲才华,充满激情的创造性见解,优雅果决的翩翩风度,使议会大厅里的听众屏息静气,心驰神往,把千百人弄得如痴如狂。几乎没有一个政界人士不认为这个年轻人将会鹏程万里,前途无量。丘吉尔本人似乎也对此深信不疑,一副踌躇满志的派头。
  果然,几经波折,终于如愿以偿。33岁的丘吉尔登上了内阁大臣的宝座。
就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认为你的孩子不行,但身为父母的你却千万不能这样认为,历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可以佐证这一点,丘吉尔的成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父母的宽容和理解,以及对家庭、对事业的责任感,给他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树立了奋斗目标,也培育了他对祖国的历史责任感,这些成为丘吉尔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
14:10 发表
敢于接受孩子的“离经叛道”
—伊莎多拉·邓肯母亲的教子之道
伊莎多拉·邓肯,现代舞创始人,美国著名舞蹈家,是把解释性的舞蹈提高到创造性艺术地位的先驱者之一。在表现生活艺术的舞台上,邓肯更是以奔放的情爱和强烈的母爱来体现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她使女人真正领悟到舞蹈的原意是来源于对造物主创造了女人的首肯、赞美与感激。邓肯凭其对舞蹈的意念,对原创性与自由的要求,以独创一格的舞蹈,结合后来女性主义者强调的个人表达和妇女主张的社会责任于一身。邓肯认为女人是万物之精华,是大地之母,她赞叹女人身体的精妙,为此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优雅的舞蹈,并找到了人体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形式,成为“现代舞蹈之母”。
  在20世纪初的欧美舞台上,一个身披薄如蝉翼的舞衣、赤脚跳舞的舞蹈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她的舞蹈是革命性的,与一直统治着西方舞坛的芭蕾舞大相径庭,充满了新鲜的创意。作为一个舞蹈家,她获得了成功。她成为美国现代舞蹈的奠基人,并以自己创办的舞蹈学校,传播推广了她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动作,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进程。
  她,就是伟大的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
  当邓肯还在襁褓之中时,她的父母就离了婚,由当音乐家的母亲抚养地。母亲带着四个孩子独自闯荡,家里很穷,雇不起佣人,也不能给孩子请家庭教师,因此,邓肯小时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这反而养成了她开朗、奔放的性格。
  当邓肯5岁时,母亲为她虚报了年龄,让她进了公立学校。她的倔强性格在小时候就显露出来。她的母亲相信无神论,曾向她讲过圣诞老人的秘密。有一次在学校的圣诞节联欢会上,老师向孩子们分发糖果和蛋糕,说:“孩子们,你们瞧,圣诞老人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啊?”邓肯立即站了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您说的话我不相信,根本就没有什么圣诞老人。”老师十分生气,说:“糖果只发给相信圣诞老人的小孩。”小邓肯毫不示弱:“那我不要您的糖果。”老师听了大发脾气,罚她去站墙角。小邓肯仍然回过头大声嚷嚷,“就是没有圣诞老人”,最后,老师只好打发她回家了。
  邓肯回到家后将在学校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母亲。母亲回答说:“没有圣诞老人,也没有上帝,只有你自己的灵魂和精神才能帮助你。”这件事,在邓肯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邓肯觉得上课是讨厌乏味的,而真正的教育是在晚上受到的。那就是每天晚上母亲给他们弹贝多芬、舒曼、莫扎特等大音乐家的曲子,或是给他们朗诵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等人的作品。有一天在学校晚会上,她模仿母亲背诵了威廉·李特尔的《安东尼致克莱奥帕特拉》这首诗,她的朗诵使全场大为震惊。小邓肯当时才6岁,她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了。
  邓肯小时候就喜欢舞蹈,大约6岁时,有一天母亲回家发现她召集了六七个街坊上的孩子,他们坐在地板上,这几个孩子,小的还不会走路。邓肯正在教他们挥动手臂,母亲问她在干什么?小邓肯说这是她办的舞蹈学校。母亲觉得很有趣,就坐在钢琴前面为她弹奏乐曲。这个“学校”继续办了下去,而且大受欢迎,邻居们的小姑娘都来了。她们的父母给一点钱,让邓肯教她们。到了邓肯10岁的时候,来学跳舞的小姑娘越来越多了,她对母亲说,“我已经会挣钱了,这比上学重要得多,上学只会浪费时间。”邓肯把头发梳拢、盘在头顶上,自称16岁。这时旧金山许多有钱人家都请邓肯去教舞蹈了。
  邓肯作为舞蹈教师的名声传开了。她称之为新的舞蹈体系。其实并不存在什么体系,只是随着幻想即兴表演,脑子里想出什么好点子就教什么。一到晚上,母亲就为她们弹琴,邓肯就即兴表演舞蹈。这期间,有一位可爱的老太太是她家的朋友,她说:“邓肯使我想起了芒妮·艾斯勒,伊莎多拉将成为芒尼·艾斯勒第二。”芒妮·艾斯勒是意大利著名芭蕾舞演员,曾在欧洲各大城市演出,颇受欢迎。这些话激发了邓肯的雄心壮志。这位老太太让邓肯的母亲将女儿送到旧金山一个著名的芭蕾舞教师那里去。但是,邓肯却不喜欢这位教师的课。当芭蕾舞教师让邓肯用脚尖站立起来的时候,她问老师:“这是为什么?”老师回答:“因为这样美。”邓肯却认为很丑,是违反自然。因此,上完三堂课以后,邓肯就再也不去了。她认为,自己追求的是一种与此不同的舞蹈。当然,这时她自己也说不清这种舞蹈是个什么样子,然而她正在探索着,走向一个暂时还看不见的世界,一旦找到钥匙,她就能进入这个世界。这时,她的艺术天分已经潜伏在心中,它之所以没有被扼杀,是由于她母亲的冒险精神。当邓肯成名以后,她回忆到这段情况时说到:“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要干什么事业,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的所谓‘教育’,只是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因此,邓肯对母亲非常尊敬和崇拜,为有一位这样的母亲而骄傲。
  应该说,母亲是伟大的,邓肯的母亲更是如此,何况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母亲呢?
14:11 发表
罗斯福所受的家庭教育
富兰克林·D·罗斯福,美国第32任总统,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过法律,又经过商,很有钱。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相差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可是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幼小的罗斯福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
  母亲为小罗斯福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跟家教学习二三个小时,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休息(自由活动)。
  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去理他,并坚持让儿子道歉。结果,小罗斯福认输了。
  严格的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特别是要成就大事业。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更不能为社会献身,为他人造福了。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会成熟。
  罗斯福的家庭是***的。小罗斯福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自由”一天。到了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这一天儿子去干什么了呢?母亲没有过问。
  关于罗斯福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那便是父母对他集邮爱好的支持和培养。
罗斯福集邮是从8岁开始的。当时,他在邻居罗杰斯家的小班里就学。在那里,虽也有良好的家庭教师,但罗斯福早期教育的大部分则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的。从父亲那里,他得到了关于动物、土地和树木的知识,学会了一些体育运动,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勇敢、坚毅、不怕艰苦的良好品德;从母亲那里,他又学到了艺术欣赏这种高尚的生活趣味。此外,娱乐活动是他获得知识的又一重要来源。他喜欢收藏,而他最先收集的就是邮票。进而,他又收集飞鸟,他的飞鸟标本足有三百余只。又收集各种船舶模型以及旧船上的测航仪器、海图、有关航海的图书、绘画等等。后来,他又爱上了航海。这一切与他收集邮票互为补充。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邮票大开了小罗斯福的眼界,他不仅熟悉了那些陌生国家难记的名字,还熟悉了它们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邮票所涉及的种种事件和人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集邮中他开始了解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家以及她古老的文明。他9岁生日的时候从舅舅弗雷德·德拉诺那里得到一份厚礼——一册传了十年的、珍贵的集邮簿。里面有不少寄自中国的邮票。
  这本珍贵的集邮簿的开山祖是罗斯福的妈妈。不过,她开始集邮时,还是萨莉·德拉诺小姐。那时,她的父亲——罗斯福的外公——正在远隔重洋的中国。父亲频繁的中国来信给她带来了莫大的喜悦。中国的一切对于她都是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了解到无数有关中国的故事,培养起对古老中国的感情是她得到的无形的收获;而寄自中国的种种邮票则是她得到的具体成果了。她把这些邮票精心地陈列在这本集邮簿中。
  后来,萨莉把集邮簿送给了弟弟弗雷德。经过他十多年的努力,集邮簿里又充实了不少新内容。当他看到小罗斯福入迷地翻弄少得可怜的邮票时,就动了恻隐之心。他把小外甥逗得垂涎三尺,终于在小罗斯福9岁生日之际赠送了他的全部宝藏。从此以后,罗斯福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成为他一身的精神伴侣。
  日,罗斯福突然染上可怕的脊髓灰质炎。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他独自一人躺在病床上望着空荡荡的天花板之际,恐惧和空虚就无情地袭来了。他努力镇定自己,让思维转移到别的什么东西上。于是,他思考历史,从中获取有用的东西;他思考政治,从中找出问题的所在;他思考经济,从中寻求发展的出路。实在想不下去了,他就拿出那珍贵的集邮簿,在那些包罗万象、趣味无穷的邮票中,他逃脱了恐惧和空虚的折磨,慢慢恢复了内心的宁静。
  罗斯福从邮票中得到了不少力量与智慧,邮票也成为了他重要的精神寄托,帮助他克服困难,走出阴影,走向胜利。直到逝世,罗斯福一直将这套集邮簿珍藏在自己身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俪女儿唱歌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