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x丫是脚丫长痣代表什么东经和北伟度吗?求解

北京地理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西部的和。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详细/北京地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古城。位于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410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为1492.7万人。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有、等多种和、等优良建筑材料。
北京地理北京市境处于与、的交接部位。东距150公里。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市界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9”26’至41”03’,东经115”25’至 117”30’。北京市区坐标为:北纬39.9”,东经116. 3”。各郊区、县的地理坐标为:房山区,北纬 39. 6”,东经115.9”;门头沟区,北纬39.6o”,东经115.9;大兴县,北纬39.7”,东经116.3”;通县,北纬39.8”,东经116.6”,顺义县,北纬40.l”,东经116.6”;平谷县,北纬40 1”,东经117.1”昌平县,北纬40.2”,东经116.2”;怀柔县,北纬40.3”,东经116.6”;密云县,北纬40.3”,东经116 8”;延庆县,北纬40.4”,东经115.9”。
地理地貌: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土地面积:北京全市土地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38平方公里,占38.6%。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4%。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北京地理历史概况/北京地理
北京地理北京市(包括郊区、郊县)位于东经115o20'至117o33',北纬39o23'至41o05'之间。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西临黄土高原,北接内蒙古高原,在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交接处。古人云:“北倚山险,南控江淮”,“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描述的就是古代北京的地理形势。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就有上之一——“北京人”在今北京地区生活。根据历史传说,北京在颛顼时代称幽陵,尧时称幽都,舜时称幽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秦置蓟县。战国时燕国以蓟为都城。唐属范阳郡,“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在此称燕帝,以蓟为燕京。辽、金为、,辽曾改南京为析津府。元明清三代为首都,元蒙统治者恢复燕京之名,后改称中都,扩建新城后叫做大都,明改为北平府,迁都以后,又改称顺天府,清为北京。民国时为北平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北平为北京,以北京为首都,至今。从的蓟城到清代的北京,历代城郭的位置都有所变更。最早的城市蓟,位于今北京西南隅,据考证在今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牛街北口一带,地下出土的文物也证明这一带有过宫殿建筑。以后蓟城的范围不断扩大,幽州城已具有相当规模。辽代南京城利用唐代幽州城旧址建立起来,范围有所缩小。有八个城门,对应城门之间有大道,城内主干道为“井”字形。大道围成的地区,沿用的居民区格局,划分坊、里,坊间小道称为巷。金把燕京升为国都,将燕京城进行了改建、扩建,打破辽各坊的围墙,只保留象征性的坊门。到元大都时,坊由若干条邻近街巷组成,完全是开放状态的,街巷名称也改为“”,有所谓“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明军攻克元大都时,为剪除元帝国的“王气”,防其复兴,朱元璋下令将大都城垣和大部分元宫拆毁。所以,明王朝迁都北京时,重建北京城,分内(北)外(南)城,街道整齐方正,形同棋盘,据《》记载,内城有900多条胡同,外城有300多条胡同。清都北京,称京师,仍维持内外城格局。增建宫殿坛庙府邸,重点在西郊兴建“三山五园”(、、,、、、、)。取消了“坊”制,晚清时,用“区”指称相当于“坊”的地区。
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北京地理
是建立地理位置坐标与给定地址对应关系的过程。主要纪录了北京市各类地址的标准名称、空间坐标和唯一编码。是沟通抽象数据与真实空间的桥梁。
通常所说的"80%的数据与空间位置相关",而这些数据的空间属性都是以地址的形式体现的。通过地理编码数据库,能够将工商、税务、信用、规划、建设等经济社会部门的资料和数据库中的地址描述转换为真实的地理坐标(经纬度),并映射到地图、遥感影像上,实现地址名称与空间信息的整合,进而可以完成对经济社会信息的分析、统计、管理、制图和可视化表示,为所有的部门提供实时、准确和权威的集成与融合工具,以支持政府的管理和决策。
利用地理编码软件我们能对空间信息进行简单的查询和检索分析,通过集成这种功能的与位置相关的服务,如LBS、智能交通、移动梦网、影像数据库的查询等,普通百姓也能得到很多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定位服务,满足日常出行的需要。
北京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北京地理
指的是作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生活依托的自然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时空”中的“空”。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在这种变化中,有自然界本身的作用,如引起的地裂、地陷,引起的地形变化等,但是这种不是因为人的活动而引起的周围地理环境的变化总体来说是非常缓慢和微少的。而引起地理环境变化的,主要还是由于人的劳动生产不断加工于自然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且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而生产力则可以理解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历史时期这种由于人的活动而带来的北京地理环境的变迁及其与北京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就应从五十多万年以前“”生活的地理环境讲起。
北京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北京地理
即自然界,主要是指地形、气候、植被、河流、湖泊等作为人类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
周口店山前自然景观示意图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北京地区的地形基本和现在一样。西部与北部为山地,中部与东部为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自西、北和东北三面怀抱北京城所在的小平原。故有“北京湾”或“北京小平原”之称。
这种地形奠定于约6700万年前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在地质学上被称为“燕山运动”。虽名为“燕山运动”,但并非只限燕山地区,而这次运动实际上奠定了全中国现代的地形轮廓。只是因为以燕山一带地形表现最典型,故名。到了更新世中期,地壳运动相对稳定下来,山区发育有许多石灰岩洞穴。而龙骨山的洞穴则为北京人提供了天然安身之所。
“北京人”生活时代的气候,曾有过冷暖交替的变化,但总的说与今天华北地区气候接近,属于温带气候,四季明显。但湿润程度比现在要好。地表植被和动物则比现在要丰富的多,山区丘陵有松、杉等针叶林,也有榆、栎等落叶阔叶林,草原有茂盛的草木和水生植物,动物种类也很多。这些为北京猿人采集植物果实、根茎和猎取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中发现有大量的籽以及100多种动物化石,其中哺乳动物就有99种之多,有、、、等。
当时,山区、平原地带有纵横密布的河、湖、沼泽。目前仍见的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泃河等在北京猿人生活时代均早已存在。周口店遗址附近的周口河、娄子水及沼泽则成为北京人依赖的主要水源。其中周口河泛滥,曾水淹过后来猿人居住的洞穴,其沉积物将洞底填平,即形成第一地点的第14—17层沉积,北京人即在此堆积面上开始生活(北京人堆积物在1—13层)。周口店山前自然景观、图片
应该说,比较良好的地理环境为远古的“北京人”以及后来世世代代的北京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历代北京人在不断生息进步中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就在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着变迁。这种变迁包括气候、植被、地貌、河道、湖泊等诸多方面,这里仅从两点上说明这种变迁。?
一、森林破坏与永定河的变迁
北京地理永定河是流经北京地区最大的一条。它起源于三条河流,即洋河(发源于内蒙古兴县内)、桑干河(发源山西宁武县管涔山北麓)、妫水河(发源于延庆县黑汉岭西北)。三水在河北官厅汇入官厅水库。水库以下称永定河。永定河自官厅沿怀来县、门头沟区的山峡蜿蜒东南行,沿途接纳了湫河、清水河等水,在门头沟三家店地区出山进入平原。又经丰台、房山、大兴等区县,在大兴县万佛寺(北京市最南端)附近流入河北省。最终经海河流入渤海。形成北京西部地区重要的水系——。
远古时代永定河已形成出山后的基本流向,但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与河流从上游夹带的泥沙淤积河床等原因,造成河道迁徙。大体以出山口三家店为基点,在北起今天的清河,西到小清河、白沟河的方圆百里范围内摆动,形成广阔的冲积扇平原,并且留下几十条故道。有些故道的余脉变为山泉或湖泊,有些转为地下水。为北京远古先民提供了水源,使他们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甚至北京城也建在永定河冲积扇的脊背部,故有北京的“摇篮” 之称。
但近几百年来,永安河又以“害河”之名闻名于世。它水性浑浊,暴涨暴落,雨季时更是激流震荡,浸蚀堤岸,决口泛滥,致使河道迁徙无常。因而有“小黄河”之称。但考察一下历史,永定河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在汉晋时北京地理期,它尚有“清泉河”、“ 清泉水”的美称。如《晋书·王浚传》载:其部下和演“与浚期游蓟城南水上”。可见,当时水质还是很好的。由此可证,当时水质仍是很好的。至隋唐以后称卢沟水,“卢”意为黑色,说明水质已开始变黑。元明始称浑河,又因其河床改道无有定时,故名无定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命巡抚于成龙对无定河大加疏浚,并在卢沟桥下筑起长堤防水,并钦定赐名为“永定河。”希望横行难驯的无定河从此以后固定河床,安定下来。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如果从史籍记载中看,永定河直到五代后期,泛滥改道并不常见。相反,它不仅灌溉之利绵延相继,而且还可用于航运。建在水上的和引儽水东流的车箱渠就是极好的例证。但自辽开始,永定河的泛决改道日趋严重。有人统计,辽代平均每九十四年泛决一次,金代平均二十二年,元代约平均七年,明代西山皇陵、寺庙较多,森林局部恢复,平均十三年泛决一次,到清代则平均每三年就泛决一次。其中在七年(1668)和嘉庆六年(1801)有两次洪水还涌入北京城。史料记载:1668年“浑河水决,直入正阳、崇文、宣武、齐化诸门。午门浸崩一角。五城以压死人数上闻,北隅已民亡140余人。”()
辽以后永定河日趋严重的泛滥,除其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夹杂泥沙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辽、金、元、清几代对西山森林破坏而引起水土流失造成的。辽、金两代是北京地区森林开始遭受大规模破坏的时期。这时由于北京城地北京地理位的快速上升,人口数量增加,展拓需要砍伐和消耗大片的天然森林。加之辽、宋、金之间的战争,特别是帝王宫室的兴建,也对森林造成浩劫。据卷108记载,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北京后,为南伐南宋,命右丞相李通在燕山督工匠打造兵器,又遣工部尚书苏保衡等在通州督造战船。这无疑都会消耗大量的木材。当时人曾有诗记录道:“坐令斩木千山童,民间十室八九空。老者驾车去,壮者腰斧从鸠工。”诗中虽不免有渲染,但也很能反映出当时对森林的砍伐程度是很严重的。到元代,大都城的新建,对木材的需求量无疑是非常大的,而这些木材绝大部分来自西山,从而极大地加剧了西山森林的破坏。真可谓是“西山兀,大都出”。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幅元代无名氏所绘的《卢沟运筏图》,图中描绘了卢沟桥上、下游运输木材的情景,而木材之来源显然是西山森林。(《卢沟运筏图》)
由于过度砍伐超过了森林自然更生的能力,使得史籍中所谓的“幽冀之区,郁郁葱葱”、“峰峦秀拔,林木森密”的景象。变成明、清以来的千山童童,幼树稀稀。到1949年,北京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1.3%。西山森林的破坏造成大量水土流失,而直接后果就是加重了永定河的淤塞、泛滥和改道。成为威胁京城安全的主要水患。
二、城市发展与水源匮乏、水质恶化
今天北京市境有大小河流200多条。它们分属于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除上面提到的永定河水系外,还有西部的大清河水系(是由大清河的支流拒马河及大石河、小清河等组成);中部的温榆、北运河水系(温榆河是北运河的上源,发源于本市昌平县,是发源于本市唯一的一条较大河流,东南流至通州北关以南称北远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东部的潮白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主要是由潮河和白河组成,两河在密云水库汇合后称潮白河。东南流经顺义、通州境内。蓟运河水系主要由州河和泃河两大支流组成。位于北京平谷县境内。在天津宝坻县九王庄以下称蓟运河。(图) 这些河流除人工运河外,在古代大多都早已存在。
此外,在古代北京地区还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加之地下水源丰富,溢出地面形成许多泉水。由于地下水层较浅,凿井便利,水质清洁,因此历史上北京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六、七十年代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现的几十座东周到西汉的陶井,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所以应该说历史上北京很长一个时期不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但随着北京城市地位的不断上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西山森林和平原植被的不断破坏,昔日的湖泊泉水、瀑布等也就随之消失或减弱、五大水系的水量也在不断减少。元明以来,北京已成为一个缺水的城市,且饮用水往往又苦又涩。这说明当时的地下水质已经恶化。元人(音运)卷三十六《新井记》就记载:当时城中由于人口密集“渗漉之余,……水率咸苦。井而得美泉者,百一、二数”。明人刘若愚《酌中志》则更记载:“京师井水多苦,而居人率饮之。茗具三日不试,则满积水碱。”到清朝则出现“京师各巷有汲(甜水)者车水相售”的现象。(谈迁《》)直到现在,北京仍然是严重缺水的。
这些都是与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甚至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了解和研究北京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及规律,对于今天北京的建设发展无疑能提供很多借鉴。当然,也不是说为了不破坏地理环境,人类就应该束缚手脚、什么都不要干。那样人类社会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恰恰相反,北京自然地理环境对于北京社会的发展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这就是我们第二节要讲的内容。
北京人文地理环境发展/北京地理
所谓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各种活动的地理表现,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历代疆域、政区的形成、发展)、城市地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经济地理(工农业区的分布变迁和水陆交通的发展)、军事地理(军事设施的产生及发展)等。北京政治地理在上一单元已经讲过,本节主要以北京城区的兴起和发展来阐述北京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
一、蓟城的兴衰
北京地理北大先生曾经考察过年以前北京地区的地形、交通与城市诞生的关系。(太行山东麓地形图)他认为当时中原与北部地区之间,西边是高山深谷,东边有星罗密布的湖泊沼泽。唯一的通道是沿太行山东麓一线的高地北进,穿过几条大小河流,最后越过永定河,从古代永定河渡口(在今卢沟桥附近)进入北京小平原。然后分成三股道:一条往西北通过南口,穿过一系列山间盆地,直上;另一条往东北出古北口,越过丘陵和山地,通向松辽平原;还有正东一条横过北京小平原,沿着燕山南麓直趋海滨,出山海关到达辽河平原。反之,若从北部山区往中原,也必须经过这几条道路,汇集在永定河古代渡口,再沿太行山东麓南下。所以永定河的古代渡口就成了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而位于这个古代大路分歧处附近的原始聚落也便成为当时沟通南北交通的枢纽。
按说这个枢纽地带的原始聚落应是最容易发展为的。但是,由于永定河自出山以后,流域面积广阔,河道时有变迁,太靠近永定河古渡口的聚落由于会受到的威胁,反而不具备发展成为城市的条件,只有距离渡口较近而又不会遭受洪水威胁的聚落,才有可能在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促成下逐渐地发展起来,成为一座城市。这个最恰当位置的聚落就位于今卢沟桥东北方约10公里的广安门一带,这里后来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即后世通称的蓟城。从自然地理位置上讲,蓟城正好处在古代永定河冲积扇脊背的一侧,这里地势平缓,土壤肥沃,又正当地下水溢出带,西侧就是地下水溢出汇积而成的莲花池。而且水源丰沛,也便于凿井汲水。正是在这个地理位置上,当地的原始部落发展起来,出现蓟城,并代替了永定河古渡口,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
不过,由于文献资料记载不详,考古上也没有重大发现,因此春秋以前古蓟城的定位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通过考古证实的蓟城则是春秋以来的蓟城,其方位一般认为是在今北京城区宣武门至和平门一线以南,即今北京城区西南部。也有的书上做了更具体的推测,认为的南垣大致在宣武区白纸坊地图出版社、法源寺以北一线;北垣可能在西长安街以南一线;东垣当在和平以东不远之南北一线;西垣则无从推测,依据就是自1956年以来,在这一区域中发现了200多座战国至汉代的古陶井,有些地区陶井遗址密集,甚至有一处在6平方米内有4处古陶井遗址存在,这表明此地居民很多,而居民集中在当时恐怕只有在城市中才会存在。据文献记载:战国时的蓟城内有燕王宫,太子的东宫,国相的公府等宏大建筑。还有碣石宫,是燕昭王专为师事齐国贤士邹衍而筑的。城中人口繁盛。据记载:前314年,子之之乱时,“构难数月,死者数万。”可见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城市。
秦时,蓟城一度遭到极大破坏。公元前215年,下令毁坏城郭,蓟城城池当属被拆毁之列。但到秦汉之时,由于此地的军事地位重要,城池又被修复。
这座修复的蓟城一直延续到两汉时期,地址未变。先后成为秦广阳郡,两汉燕国、、广阳郡等的治所。根据文献记载,汉时蓟城的城墙是以桩木为墙,筑有城门和城楼。城里建有王宫,还有宫墙环绕。宫城里修筑有万载宫、明光殿等不少宫殿。此外,城里还设有铸造兵器的工场。屯驻有车骑、材官等部队。可见,它的规模也是相当可观的。
东汉末年至曹魏时,由于儽水(永定河)从蓟城北改道至蓟城南。在这一过程中,蓟城东部被冲毁,所以魏晋以来,蓟城城址向西移动。西城垣移到今白云观以西100米左右南北一线,蓟城西北角大体在今军事博物馆对面会附近。
这座东汉以后的蓟城新址,历经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辽金各朝,延续1000多年未再改迁。始终在今北京城区西南的广安门一带。当然城的名称曾数度改变,北朝以前仍称蓟城,隋唐五代时通称幽州城,辽代名南京(燕京)城,金代称中都城。同时城区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内布局、设施也在不断更新。
但遗憾的是及以前的蓟城的城垣、宫殿建筑大都未保存下来,只在今白云观以西历史上称作“蓟丘”之处地下发掘出一段古城垣遗址,被认为是西晋蓟城遗址。
辽代皇城与宫殿建筑也没有保存下来。保存至今的只有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此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建于辽末天祚帝天庆9年~10年(公元),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的地上建筑。
金中都城墙遗址目前在马连道仓库、凤凰嘴村一线还能看到西城垣遗址,凤凰嘴村往东还可见一段南城垣遗址。
而有关金中都最重要的遗址就是1990年10月在右安门外玉林小区发现的中都城南城垣下水关建筑遗址。所谓“水关”是古代城市城墙下供河水进出的水道建筑。这处的发现明确了金中都城内河流的进出走向,即西湖(莲花池)从中都城西北进入城内,经鱼藻池(宣武门青年湖)向东南从此水关下流入城外护城河。1995年4月,北京政府在此建成“辽金城垣博物馆”,主要围绕“水关遗址”和“辽金时期的北京城”这两个主题开展展览。
二、元大都城 元代大都城的规划与建设在北京城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城址选择与规划布局方面,为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奠定了基础。
决定定都北京后,即废弃中都城不用,而于中都城的东北郊外另建新城——元大都城。忽必烈之所以放弃中都旧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都城主要的水源莲花池水系已难以满足需求。中都城的东北郊,由永定河故道而演变成一区湖泊沼泽,这就是今积水潭,、北海和中海的前身。而且这些湖泊是与自西来注的高梁河相连通的。这样可以把瓮山泊(今昆明湖前身)、玉泉和西山山麓众多泉流汇纳在一起,注入这些湖泊。然后通过人工开凿的河道(即后来的通惠河)引水东流,与通州的白河相连,接通大运河,使漕船由通州直驶大都城内。因此,元大都城址的选择与高梁河水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其重要意义在于为日后北京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水源,使北京城的持续有了最基础的条件。
元大都城是在至元四年(1267年)旧历正月开始兴建的。主要工程分为宫殿、城池、河道三项,初期主要进行宫殿建筑,年间,基本建成皇城和宫城。1283年建成大城。整体竣工在1285年。1293年最后完成通惠河工程。
大都有三重方城。最外是大城,是一座南北略长的城垣。记载“城方六十里”。经实际勘测,北城墙长6730米,东城墙长7590米,西墙长7600米,南墙长6680米,周长为28600米,折合为57.2里。南墙位于今东、西长安街南侧,修建大城时,庆寿寺正好位于墙基线上。史籍记载寺西南十武(一武半步)处有名僧海云、可庵的基塔(位于今电报大楼处)。忽必烈诏令:“远三十步许,环而筑之”,故此段南墙在此稍向南弯曲,略成弧形。双塔直到解放初期还保存,1955年在展宽长安街时被拆。北墙在今德胜门、安定门外小关一线,(现在此处有“北土城遗址公园)。东、西城墙大体在今东、西二环路上,其中西墙在今黄亭子至政洪大学段残垣还保存着,“蓟门烟树”。碑就树在这里。1969年修建地铁工程时,在西直门箭楼下发现被明城墙包筑在内的元方城西墙上和义瓮城城门遗址,城门残高22米,门洞长9.92米,宽4.62米。但可惜的是,也被随明城墙一起拆毁了。大城四面共辟有十一座城门,南墙三个门,正中为丽正门,(今正阳门北天安门以南,纪念碑处)、东为文明门(又称哈达门,海贷门,今崇文门北东单)、西为顺承门(今宣武门北西单)。东墙三个门,南为齐化门(今朝阳门)、中为崇仁门(今东直门)、北为光熙门(今北京东城区和平里东广熙门);西墙三个门,南为平则门(今阜城门)、中为和义门(今西直门),北为肃清门(今海淀区学院南路西端小西门,邮电大学西侧);北墙两个门,东为安贞门(今安定门小关,南现有三环安贞桥),西为健德门(今为德胜门小关)。
大都城墙是用筑成。墙基底宽24米。底宽,墙高和顶宽比例为3∶2∶1(24∶16∶8)为了加固城墙在夯土中加了(竖柱)和紝木(横柱)。城墙顶部还按有半圆形瓦管,供防雨排水之用,而且还采用苇编蓑城的方法防止雨水对土墙的冲刷,但是元代中期以前,正好赶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中的第四个温暖期(年)的后期,这时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对方郝土城墙是极为不利。所以中记载,仅在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到三十年(1293)间就修缮过八次。大城四角建有角楼,今天建国门外古观象台就是大都东南角楼的旧址。城外四周有护城河环浇。元朝末年,为了防范农民军攻打大都城,在各个城门外加修瓮城。使大都形成了非常坚固的防御体系。有一点要注意,就是元大都建成之后,金中都并未完全荒弃。而是以北城、南城相称。当时在春秋两季,大都城的人习惯去南城游览。聚居在南城东北部的居民也与大都城往来频繁,所以在大都城的丽正门与中都城的施仁门(在今虎坊桥附近)之间出现一些东北、西南走向的斜街,如杨梅竹斜街、樱桃斜街、棕树斜街、铁树斜街。至今仍存。金中都城直到明嘉靖、万历年间修筑外城时,才被毁掉。
第二重城垣是皇城。位于大城的南部正中。皇城城墙叫萧墙,又称红门阑马墙。史籍记载“周回二十里”。实际周长大约是18.7里。其四至:东墙在今东城区南、北河沿大街西侧之南北一线;西墙在今西城区西皇城根大街之南北一线;南墙在今东、稍南之东西一线;北墙在地安门大街(平安门大道一段)南之东西一线。皇城城垣亦为黄土夯筑。其规格远逊于明清北京皇城。皇城正南门称灵显门(棂显门),遍漆朱红(其他皇城门也是红门,故民间有红门阑马墙之称)。其位置在今故宫午门附近。入门数十步远有金水河,由西向东流,河上架设三座白石桥,名周桥。形别类似故宫太和门前的金水桥(是五座桥)。皇城愉包括三组建筑,即太液池(今北海、中海)东过宫城;西边的隆福宫和兴圣宫。
宫城位于皇城东部,南北距离1000米,东西轴距740米。宫城南面正中为崇天门,相当于今故宫太和殿的位置,其形别为倒凹字形,犹如今北京故宫午门,北门称厚载门,大体位置在今景山公园少年宫前。东门称东华门,西称西华门。宫城内分为南北两组建筑。南面以大明殿为主体的建筑是前朝,北面以延春阁为主体的建筑是后寝。延春阁和大明殿整体建筑构成“工”字形格局。这是元宫殿独特的形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都城的所有城垛者是白色的,特别是皇宫内的城垛和矮墙也是白色的。这表现了蒙古族独有的民族特点审美观。
从大都城平面规划来看,宫城的主要建筑位居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南起丽正门,北至中心阁。太庙和社稷坛分别建在齐化门,平则门内。北面是繁华的商业区。只是衙署公布较散(如翰林院德楼以北,今德胜门外)。
元朝大都城街道分为50坊。街道几乎都是东西南北向笔直的(以东西向为主)相对的城门之间都有干道相通。中轴线上亦有一条主干道,是御道,宽28米。其余干道25米。干道西侧又等距离排列着许多街巷和胡同,一般胡同宽6—7米,总之,整座大都城“如同一棋盘”。(马可波罗语)。
古今,北京还存留着元代一部分建筑遗迹,如团城的仪天殿;妙应寺白塔,西四万松老人塔,孔庙、国子监、柏林寺等。其建筑历史均可上到元代。
三、明北京城?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它自外至里有四重城垣,即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
外城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在内城以南加修的。原来计议环绕内城四周加筑外垣,后因财力困难,只加筑了南城垣后就停工了。结果北京城的平面图就形成一“凸”字形,此城东、南、西三面城墙总长1.54万米,约合30里,共有七座城门。南墙正中为永定门 ,这是明北京城中轴线南面终点。东为左安门(俗称江擦门),西为右安门(俗称南西门),正东为广渠门(俗称沙窝门),正西为广宁门(俗称彰仪门),东北隅为杀便门,西北隅为西便门。
内城周长2.2万米,约合44里。东西宽约7000米,南北长约5700米,今二环路即为内城的四周重围,南墙在今前三门一线(较元大都南城垣南移一里多),北墙在今德胜门、安定门东西一线(较元大都北垣南移五里);东、西墙与元大都东西城垣重合。内城共有九座城门:南墙正中为正阳门(前门),东为崇文门(文明门、哈达门),西为宣武门(顺承门、顺直门)。东墙有朝阳门(与元齐化门重合)、东直门(与元崇仁门重合)。西墙有阜城门(与元平则门重合),西直门(与元和义门重合)。北墙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内城的西北角是一个斜角。一般认为是受到积水潭水域的限制而形成的。也有认为,按五行之说,而北方为乾位,有“天门”之谓。城在此成一斜角,即象征开一“天门”能使天过通达。
皇城位于内城中央偏南,周长18里,四面开门,正南有三重门,最南边是大明门,位于今毛主席纪念堂处,第二重门是皇城正门——承天门。承天门前有金水河浇过,河上建石桥五座。皇城南面第三重门是端门。皇城北面是北安门。东西两侧分别为东、西安门,东南隅有长安左门,西南隅有长安右门。?
宫城,即大内,或称紫禁城。中天子居住的地方。位于全城的中心偏东。沿用元大内宫城旧址,稍向南移。城周6里,南北长960米,东西长760米,墙高10米,有宫门四座,南面是午门。为宫城正门。北面是玄武门。东西两边分别是出西华门。宫城四角各建一座角楼,宫城以外亦有护城河环绕。
明代的这四重城垣都是用黄土夯筑成墙心,内外两侧包砌城砖而成。外墙皮包砖两层,里层砌筑元代小砖(是永乐时所砌),外层砌的是明代大砖(也是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时所砌)。内墙皮只砌一层明代大砖。
在内外城十六座城门之外,都加修瓮城和箭楼,墙隅筑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河上初架木桥,正统年间内城护城河上一律改筑石桥。
总之,有明代的北京城垣,城池修建得极为坚固,多重环绕,层层设防,目的在于保卫天子的安全和封建君主的统治。
宫殿建筑主要集中在宫城之中,宫殿布局依然遵循前朝后寝的原则。前朝部分以三座大殿为主体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嘉靖四十一年之前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后寝部分的主体建筑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也是皇帝召见臣僚,处理日常朝政的处所。坤宁宫则是皇后居住之所。
紫禁城内其他殿宇以六宫殿为中轴,呈对称形布局。如内廷乾清宫、坤宁宫东西各有奉先殿,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等。屋宇达9000余间。被称为“宫殿之海”。
另外,明政府还在皇城,外城,及郊区分别建造了太庙、社稷坛,天坛,山川坛(先农坊),地坛,月坛等坛庙。
明皇城内还有一外御苑,西苑太液池或南海子。是在元大都万岁山(今北海琼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是,明初在元太液池南端又开凿一个小湖,称南海,与中,北海合称太液池。沿太液池岸边修建亭台楼阁,是皇家游览休闲之所,在北海与中海之间有一座石桥,嘉靖年间在桥的东西两端各建一座牌坊,西名金鳌,东名玉蝀,故此桥称金鳌玉蝀桥,北平解放以后,为加宽桥面将碑坊拆除。
四、清代的北京城 
清代,北京内外城垣没有进行大的修建工程。只是在道光登基后,把广宁门改为广安门。在皇城方面,主要是1651年(顺治八年)改建承天门和工程,并如“天安门”。重建后的天安门有城门五阙,楼高33.7米,东西宽9间,南北进深5间,取《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之意。乾隆十九年(1754)改皇城北门北安门为地安门。宫城北门玄武门改为神武门。
由于明末李自成起义退出北京时放火焚烧了宫室。所以后又一一重建,也增建了一些宫殿。并且有些改变了名称。如外朝的皇极,中极,建极三殿依次改称为太和、中和、保和殿,文昭阁改称体仁阁等。内廷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则未改名称。
清代在城池上大多承袭明代。而对京城建设的突出成就集中在修建皇家园林上。清代的皇家园林主要修建于康、雍、乾三朝。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西山一带建造的五座行宫,通称“三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和清漪园(瓮山)。
五座行宫中,规模最大的池居圆明园,圆明园包括圆明长春、万春三园,占地5200余亩,周长20余里。此园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营建,前后历经150年。
圆明园的特点之一是宫殿与园苑建筑相结合。园内仿紫禁城,也呈前朝后寝的布局,前面建有“正大光明殿”为主的一组建筑,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后面以“九洲清晏殿”为主的一组建筑。是帝后居住和宴饮的处所。全园共有殿宇140多座,有水的山峰200多座,引玉泉山水造成“福海”,在湖光山色中分布100多处园景。这其中既有江南的奇园秀景。也有传统的亭台楼阁,还有西洋的宫殿建筑。实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精粹。
总之,三山五园的建造是清代前期鼎盛时期的产物,它标志着我国园林建筑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五、北京的长城和运河 
1、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在中国古代,长城的修筑主要集中在四个时期,即春秋战国、秦汉、北朝隋朝、明朝。其中,除秦汉长城未经过北京地区外,其他三朝的长城都有段落经过,有些甚至是以北京地区作为起点。
燕北长城是战国时期燕国为抵御北方胡人而修筑的。《史记·匈奴列传》就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朝鲜列传》亦有记载)
对于燕北长城,以往的观点认为它是西起河北张家口,东到朝鲜半岛清川江北岸的博川。但现在北京史学界有人对其西端起点提出新的观点。其依据主要有二:一是认为造阳就是沮阳,因为“造”和“沮”在古音中是可以通假的。而沮阳是上谷郡治,地点就在今河北怀来县小南大古城村北。二是近年在大古城至延庆西拨子一带发现一段南北向的古长城,长约100华里。而且从走向上看,可能是继续向北,经过延庆西部,再复入张家口境内,至赤城、沽源一带,再东折进入蒙古草原。据此,有学者认为燕北长城的西边起点是在上谷郡,且经过北京地区。由此也打破了北京地区“北魏以前无长城”的说法。把北京地区修筑长城的历史上推了700多年。
但这种观点最大的缺陷是没有考古实物(如古兵器、生活用品等)的支持。只能算是一家之言。
北魏南长城 
又称“畿上塞围”。这道长城修筑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446),《魏书·世祖纪》载:“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所谓畿上塞围,顾名思义,就是围绕京城地区修筑的防御体系。当时北魏都城是平城,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魏上谷郡治在,就在今北京延庆县界。“起上谷,西至于河”,显然是东起上谷,西到黄河。具体走向是:长城从延庆县趋向西南,经河北蔚县和涞源县之间,入山西灵丘县,又经过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关西达河曲县黄河东岸。这道长城横亘于平城之南,显然是为了防御南朝进攻平城。
北口至恒州长城
北齐时,由于北方的柔然、突厥不断南下侵扰,再加上要防范西部的北周,所以北齐政权大力修筑长城,其规模仅次于秦汉时期。其中与北京有关的即所修的夏口至恒州长城。《北齐书·文宣帝纪》载:“发夫一百八十万人垒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筑城九百余里。”夏口即今居庸关南口,恒州即大同。其具体走向是从今昌平南口北上,经延庆县到达河北赤城,折而西行,经宣化,山西天镇县北,到达大同市以北地区。
明、宣府镇长城
明朝是在北京地区修筑长城的第四个朝代,也是工程最大,布局最完善的时期。明代把长城划分为九个防御区,称作九镇,或九边。北京地区长城大部分属于蓟州镇管辖,今延庆县内有一部分归宣府镇管辖。
蓟州镇总兵府驻蓟州,即今河北遵化县东的三屯营。所辖长城东起,西至。其在北京的段落东边从平谷县将军关附近进入北京市界,不久即向北折,经过密云县墙子路一带,北进至黑峪关折而西行,经司马台、金山岭到达古北口,再西南行而达怀柔的慕田峪。从慕田峪再西南行经黄花城到达居庸关。居庸关以下还有从到沿河城一线的长城,是属于内长城的一段。
另外,从处向西北经延庆四海治等处还有一道长城,即属宣府镇管辖的段落。
所谓运河,就是为了交通运输而疏凿的自然河道或开凿的人工河流,它是为了补充自然水道的不足而开凿。(用以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的人工河水道。除航运外,运河还可以用于灌溉、分洪、排涝、给水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在中国古代,人工开河的起源很早,在远古传说中就有大禹治水的记载,《史记·河渠书》“禹以为河水从来者高,水,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不是历史事实。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真正开凿人工河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而具体到北京地区,见于记载最早的开河历史是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上谷郡太守王霸开浚温水(今温榆河)以通漕运。到曹魏期间,由刘靖主持修建的人工灌溉工程——戾陵堰、,是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以后随着北京军事、政治地位的不断上升,不少中国历史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是以北京为终点的。如隋朝大运河北段的永济渠、元代京杭大运河等。另外,北京地区金代以来也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如金代开凿的金口河、元代开凿的通惠河等。这里主要介绍几条在北京开凿的运河。
由于北京地区各水系都具备北方河流的典型特征,即年内径流分布严重不均,季节性强,加之河道坡降较大,河水含沙量较高。仅依靠自然水系和地下水无法解决城市及农业用水问题,必须修建水利工程,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而北京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是与各水系紧密相连的。主要分布在永定河、高梁河水系和温榆河水系等。
(1)、戾陵堰与车厢渠
戾陵堰与车厢渠建于公元250年,由曹魏征北将军刘靖主持修建。戾陵堰,又称戾陵遏、戾陵堨,是座拦河坝,建于梁山(石景山)南麓的水之上,据记载:“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为一丈,东西长30丈,南北宽70余步,实际上是一条滚水坝,当河水泛滥的时候,可以从大坝的顶部漫过东下,而平流时,则可截水经水门导入车厢渠。车厢渠是从石景山与鬼子山之间向东开出的一条引水石渠,它将所引之水由今八宝山以北流向蓟城西北,注入高梁河上游,这就是今紫竹院湖泊的前身。它们的功能主要是灌溉农田,可灌溉2000余顷农田。
到(魏景元三年),又由樊晨扩建。重修了戾陵堰,“更制水门”,使车厢渠的流量加大。同时又在高梁河上游向东开了一条水道,过今和平里东入温榆河,再东注潞水(今潮白河),从而沟通了蓟城东西两大水系。这条水道遗址近年来在北护城河流经地域有所发现。而车厢渠遗址在石景山发电厂及石景山以东、八宝山以北也有发现。今天的永定河引水工程就是沿着这个大渠道的北岸平行开凿的。
坝河属于高梁河水系东段,最早就是开车厢渠时下游的一条支渠。到金代开始用于通漕运,但由于高梁河水源不足,这条河道并不通畅。元初,郭守敬引玉泉水济之,后来扩建成著名的坝河。坝河得名于河道上建有七座坝闸,与通惠河并列为大都至通州的南北两条重要运道。其西边源起积水潭,向东流经安定门外、和平里、酒仙桥、西坝村、东坝,至朝阳区沙窝以南地区入温榆河,接北运河。这条水道是元代重要的运粮道,南来的漕运船只可以从北运河沿上述河道到达积水潭。即使后来通惠河的开通,也没有影响这条水道的作用。明清北京水源只剩下玉泉山一处,坝河因来源匮乏而湮废。今天则成为北京东郊的一条排水干渠。
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自通州到大都仅靠坝河运量有限,大部分漕粮只能陆运到大都,损失很大。因此,从1292年开始,在郭守敬主持下开浚了通惠河。这项工程首先是引大都城西北的神山白浮泉水,西折东南行,沿途接纳温榆河上源的其他泉水,如玉泉山泉、虎眼泉、马眼泉等,又汇合玉泉山诸水流入瓮山泊。从白浮泉至瓮山泊一段多开渠筑堰,称白浮堰。然后再从瓮山泊疏浚旧渠道,通过高梁河,从和义门水关引水入城,汇入海子(积水潭),再由海子出万宁桥(后门桥),沿皇城东墙外南下,经过东不压桥,出丽正门东水关,转向东南至文明门外,与金旧闸河相接,至通州高丽庄入潞水,再与大运河相通。这项工程全长164里140步,为了调节水量便利行船,从城西引水渠起至通州沿途共设20座水闸。1293年秋,忽必烈自上都还京,“过积水潭,见,大悦”,遂改名“通惠河”。今天的通惠河则成为北京的一条排污干渠。
北京地理信息中心/北京地理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选址图是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直属机构,1994年由北京市编办正式批复组建。地理信息中心成立十余年来,积极开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在提供基础测绘信息为首都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开创北京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基础。随着近几年来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力度的加大,逐步建立了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生产、更新、建库和分发服务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开发与完善了规划测量数据的建库与更新技术,逐步实现城市基础测绘数据产品的生产、管理与服务的产业化运行体系,以适应北京城市信息产业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为“数字北京”的建设打造基础设施平台。近年来,地理信息中心积极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研发开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北京市地下管网图形数据库系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关系等研究项目分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完成了“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单位工程”的建设,全面完善和加强了软硬件配套设施。形成了一支能承担系统设计和开发、数据获取与处理、、产品应用和分发服务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技术队伍。完成了一系列数据标准规范的编制和修定,包括《北京市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标准》和《北京市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交换格式规范》等,并进行了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技术、GIS数据加工入库、数据库数据更新机制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完成了1:500、1:000地形图数据库系统的建设,建立了地名数据库、规划道路、拨地数据库等。在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开发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数据增值业务,先后承担了北京市通州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北京市海淀区危改信息系统、北京市西城区市政管委城管信息系统、北京公安电子地图系统及市交通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等的建设。向全市百余家用户提供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其中包括市政府各委办局、北京市奥组委、及数十家区县政府职能部门。
地理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建库、更新、维护和管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开发;●为社会各界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的建设、安全维护;内、外网维护与更新;●进行测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加速传统测绘技术改造,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上级部门和院下达的科研课题,做好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工作。组织结构
北京市地理信息中心内设办公室、技术研发室、应用开发室、数据库管理室、计算机网络管理室等部门。 部门职责和业务范围 办公室:行政管理、事务管理&技术研发室:制定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标准、数据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技术的研发、跟踪GIS领域前沿技术的发展。应用开发室:承担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项目的开发工作。数据库管理室:负责数据库更新、维护、管理和数据分发服务工作,负责管理中心数据成果、项目开发成果及文件资料,确保数据、资料提供的及时准确。计算机网络管理室:负责全中心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日常维护;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数据存储介质的安全;负责数据备份和网络管理。负责全院内、外网日常维护和管理。&
人力资源:中心目前在职人员3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8人,大学本科毕业生14人。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12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员总数的95%。国家测绘局系统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
设备资源全院网络拥有多台交换机和路由器设备。全院的核心交换机Cisco4006一台,带有三层路由模块。各个楼层交换机:Cisco Catalyst2948G 3台,Cisco WS-C2950 8台,Cisco Catalyst3550 2台,Cisco Catalyst3524 1台。宽带接入设备:Cisco2611路由器,光电转换器;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NIDS网络入侵监测、安全评估系统、主机监控系统、Power CA认证系统。地理信息中心的服务器设备: Sun5500企业级服务器一台,挂接Sun T3阵列;Dell 16台,Dell PowerVault 220S阵列1台,NetApp FAS270阵列1台,IBM IA架构服务器6台,Sun工作站2台,STK L80中型磁带库一台(双驱动器),磁带机3台,大功率APC UPS两台;中心机房安装有电子指纹门禁系统。
主要成果北京地理信息中心积极开展地理信息系统-G1S技术在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随着近几年来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力度的加大,逐步建立了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生产、更新、建库和分发服务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开发与完善了城市规划测量数据的建库与更新技术,在提供测绘信息产品为首都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进一步开创北京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基础,逐步实现城市基础测绘数据产品的生产、管理与服务的产业化运行体系,以适应北京城市信息产业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为“数字北京”的建设打造基础设施平台。目前,基础地理数据已经应用于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数字绿化隔离带”、“数字中关村”、“数字西城”、农业土地利用、水利防洪、气象与大气环境污染、公路养护建设、北京市交通智能管理、地下人防等管理系统。 几年来,完成了《香港地籍图》、《东方广场》、《公路局1:2.5万地形图数据加工》、《北京市地区燕化石油汽长输管线建立》、《北京市地区1:1万DEM等高线建库》、《北京市二环路改造》、《北京市地区农业土地利用规划平台建立》、《北京市规划建设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关系研究》、《1:2000地形图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建立》、《北京市1:500地形图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的建立》、《东城区1:500地形图mapinfo数据加工》、《西城管委数据加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交通及场馆设施分布图》等工程加工任务。 还为北京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化社区等建设提供了地理空间基础数据保障。
相关文章/北京地理
朱大可:关于北京地理的六种隐喻
底,从往京城中央扔出了一块改革开放的石头,此后,它的涟漪一直在向外扩散,变得经久不息。经过二十余年的岁月,北京出现了六个涟漪圈,上面行走着大大小小的汽车,人们管它们叫“环线”。它是一个强大的能量振荡圈,从最高当局的写字间,有节律地把中心的能量(人口、资源)推向外缘。借助动态的时间逻辑,我们可以洞察到这种都市变革的戏剧性脉动。
而在静态的时间逻辑里,这些涟漪则固化成了北京历史的年轮。在其中心,岁月的容貌无限古老,拥有自明成祖建都以来600年的悠远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忽必烈所建的元院、胡同和大杂院等等。但它的外缘却是高度年轻的,露出了全球化资本的时髦嘴脸。根据传媒所发布的消息,它将由内向外逐层出现央视的“巨环”大楼、“鸟巢”体育馆和“水立方”游泳馆等等,加之各种中产阶级社区、大型公共建筑、SOHU商务区,集权逻辑正在逐步向资本逻辑过渡。坚硬而衰老的木质中心,被年轻而柔嫩的树皮所包裹,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建筑变法景象。
“胡同”一词源于,其原始读音是“Hottog”,意为“水井”或“居民聚集地”,对它的另一种阐释是“胡人之同”,即言明它是蒙古人聚结同处的水源,与汉人无关。这一元大都时代的建筑遗产,而后化为满人的温暖家园,最终才变作汉满杂居的地点。但胡同不仅是居住之地,更是穿越之地,作为一种狭小的马路,它要向马车、轿子和行人提供出路。它在现代化进程中繁殖出六条超级胡同,有序地环绕着中心,构成互相递进的回型道路,仿佛是中央政府的六条腰带,在白昼里高声喧哗,而在黑夜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它的拥堵和流畅,都是胡同本质的一种夸张流露。
北京的中轴线和六道环线的复合体系,拥有无可争议的大地型地图的特征,与上海和广州截然不同的是,在北京开车无需地图,也无需职业引路人的帮助。它的六道环线就是最鲜明的地理标志,仿佛是一些粗大的经纬线,为驾车人定位和指示方向。
从另一视角加以观察,六道环线犹如六座以车流构筑的红墙,拱卫着明成祖遗留的瑰丽宫廷。环线的这种墙垣特征,为圈地运动的历史做了见证。六道路墙,恰好留下了六次圈地浪潮的明晰踪迹,并成为土地价值标定的界线。它是地方政府出售地皮和房地产开发商进行标价的标准,同时也是阶层分野的界限。随着环线的外推,北京地皮的价格逐层下降。环线就是地价的核定者,以及核定的地理依据,向市民宣示着各级城区的至高利益。
越过朝阳门、宣武门、复兴门和安定门,北京城市地界在不断扩大,但它的中心却永恒不变。它坚硬地伫留在旧皇城的领地,构成一个强大的时间幻象。北京的城规格局,就是用六层现代化的“环线”包布,依次裹住了古老的内核。这种“包布效应”维系了旧国家美学的理念。但令人惊讶的是,国家大剧院“巨蛋”方案破坏了传统游戏规则,它仿佛是一个隐藏在中心的美学炸弹,以解构置身于中心的宫式建筑。
上述关于北京的六种比喻,向人们描述了这个地理学的父权体系。我们看到,城市坐落在家族空间道德秩序之上,它一方面由中心向外扩张,一方面却高度内敛和自我投射,维系着水泥意识形态的强大引力,也标定了贵贱、尊卑、远近和亲疏的人际关系。按照旧帝国空间逻辑,它只能拥有一个不朽中心,聚集着行政管理的最高威权;它既是城市生长的起点,也是其功能指向的终点。这与布尔乔亚梦想不谋而合,却与晚期资本主义的信念相悖。但北京的同心圆环线是难以无限增长的。它的牛顿引力体系已经濒临破裂边缘。地理扩张将加大离心力,并分裂出四五个新的功能中心。它们将沿着各条环线分布,以购物、商务、体育和文化的名义组合,有效地分解建筑的中央集权,并最终实现梁思成所指望的新空间革命。
【来源:】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46:38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脚丫长痣代表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