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困境,前景很惨淡吗

6,495被浏览333,949分享邀请回答20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马学转载·知乎·科研人员收入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生活供过于求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不强课题要花大量时间在与科研无相关工作】Don't Become a Scientist! 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前景很惨淡吗?
问:在基础科学应该缩小招生规模吗?问题中看到了一篇文章Don't Become a Scientist!题主比较在意的几个主要观点:1、科研人员数量过多,现今很难在大学谋得满意职位,常常接近40岁都无法成为大学正式职员。2、成为正式职员前,只能打工,无法完成自己兴趣的课题。3、成为正式职员后,科研沦为如何讨好资助者的工作。谢谢@Forsoul Coz更加准确的总结: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的课题。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这篇文章所言是真?科研工作真的如此惨淡吗?
基础科学应该缩小招生规模吗?中匿名用户已经翻译此文,十分感谢。内容如下---别从事科研!Jonathan I. KatzProfessor of PhysicsWashington University, St. Louis, Mo.[my last name]@Department of Physics你在考虑当科学家么? 你想要探索自然的秘密,通过实验和计算去探寻世界的真理么?忘了它吧!科 研确实很有趣. 探索的带给人的兴奋感是独一无二. 如果你聪明绝顶,充满雄心壮志并且勤奋努力,你确实应该本科去学学基础科学。但是你也就该读到本科为止。毕业后你就该好好面对下这个社会,而不是去考虑读 一个自然科学的硕士或者博士什么的。干点别的吧:白衣天使律政佳人或者程序猿工程师什么的都好。为啥我一个物理终身教授要劝你们别去走我成 功的老路?因为这在现在(我在1973年拿到Ph.D.在1976年拿到终身教职)根本走不通了!美国的科学界已经没有那么多有吸引力的职业道路了。如果 你进了研究生院,理想中的你下半辈子应该花在做科学研究,利用你的聪明才智和好奇心去解决那些重要而有趣的问题上,现实中的你则是等来不及转行的时候才恍 然大悟发现科研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美国的大学每年生产的博士生大概是市场需求的两倍。当这么多的博士生被倾销到市场上的时候,很自然博士 就变白菜价了。而在科学界,这种降价表现为你在拿到工作前得花许多年月在当博士后上。永久职位的工资没有变少,但是很少有人能毕业两年就拿到永久职位,更 多的人只能在博士后的职位上熬上五年十年或者一直熬下去,这几年里你还得每两年挪个地方,就为了那个遥不可及的永久职位。举个栗子,我们系 最近一个助理教授的位置招人。排在前头的两人中,排第二的那个37岁,已经毕业十年了(期间没有正式工作)。排在前头的那个人也毕业了7年,现在35岁 了,尽管我们都觉得他很聪明,他也现在才拿到固定工作(这只是永久职位的入场券,真的永久教职还得等上6年看表现才能给,不过好在总算逃出了当博士后给人 当苦力的生活).而最近的栗子是一个39岁的老候选人去竞争另一个助理教授的职位;他已经发表了35篇论文了。而稍微对比下,一个医生一般29岁开始工 作,律师25岁(makes partner at 31不知道什么翻译,出师?),程序猿27岁就能找到很好地工作(计算机和工程是为数不多业界职位需求足以供应那么多博士的领域)。任何人如果能够在科学 界闯出一片天地,那么凭借他的聪明才智,雄心壮志以及勤奋在任何其他的领域他都能成功。一般生物学博士后的年收入为$27,000,物理学 博士的好一点,能拿到$35,000(博士生津贴估计连这一半都不到)。你靠这点收入能够养家么?这只够一对年轻夫妇居住在小公寓里,好吧我认识一个物理 学家的老婆跑了就是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又要周一了!
夜深人静主播上线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6,495被浏览333,949分享邀请回答1215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为了避免误解,先澄清一下。这里提到的是南方沿海城市的高校,可能住房补助和地方补助的标准和很多学校不一样。&br&我是2011年毕业回国的,在一个985高校教书,也想把现在高校教师真实的一面透露给大家:&br&&br&&br&首先是收入部分,收入部分大约由以下几部分组成:&br&&br&1. 部属院校的基本工资:这部分由职称决定,但是不同职称之间的差别不大。2011年的时候大约为600元一个月,现在已经涨到了2000元。&br&&br&2. 学校补贴部分:这部分各个学校的偏差较大,补贴的计算与当地的经济状况相挂钩,金额大约为3000左右。&br&&br&3. 其他的补贴部分:大头是公积金部分,学校和个人分别缴纳2000多点,不知道这一块是否算作是收入。通讯医疗补贴,大约为3500元。&br&&br&4. 住房货币补贴部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金额为月工资的30%。&br&&br&以上部分为学校固定支付的金额,讲师每个月大约为16000元左右,副教授每个月为18000元。为了防止同行认为我在瞎说,贴一个公积金明细,反算一下就知道了。&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560& src=&https://pic3.zhimg.com/v2-6c98f00a077d722215ca_b.jpg& data-rawwidth=&7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6c98f00a077d722215ca_r.jpg&&&/figure&&br&&br&这个工资高吗?说高也高,说不高也不高。2011年我入校的时候工资仅仅只有7000元左右,这几年国内的发展真的很迅速,工资翻倍计划也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国家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外流问题,我相信5年之后,国内高校教师的收入还会有一定的提升,保证外部竞争力。&br&&br&以上是学校部分,是每个月的定额收入,接下来是每个月的不定收入:&br&&br&5. 学院工作量补贴:包括课酬、硕士培养的补贴,大约为500到2000元不等。&br&&br&6. 绩效收入:这个数值不定,一篇SCI大约平均4000元左右,平均到每个月大约也只有几百元,到1000多不等。13月工资,大约为15000元左右。近几年国家非常规范,以前的过节费,米、油等福利已经都停了,不再允许使用公款谋福利,所以所有的收入都写在明面上。没有年底奖金。&br&&br&7. 项目劳务报酬:和企业合作的项目,企业支付的劳务报酬,个人可以发60%作为项目劳务费。做的多的老师平均每年能拿20到40万。企业的横向课题是一个双刃剑,做多了影响科研,所以很多老师也是选择不做的。&br&&br&所以现在高校教师的收入已经在开始逐年改善了,个人年收入从15万到25万不等,项目做的多的,我也见过不少年入50万以上的。&br&&br&其次就是一些隐性福利了。高校是科研单位,有很多制度上和公务员是一致的,特别是近年来重视人才待遇之后。&br&&br&1. 医疗:当前还是公费医疗,后期可能会改善。医疗花费个人只需支付20%,学校有自己的校医院,但是水平不咋地,大病基本都会转诊到外面医院,小病有个几十块钱,也能治好了。&br&&br&2. 住房:没有太大福利,房改之后发放货币补贴了,学校的周转房虽然租金便宜,只要3元一平米,但是不能长住,因为入住期间的货币补贴将为15%。除非按照市场价租房。&br&&br&3. 子女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条龙,花费不高,而且好处是有一个独立的小生境,远离富二代官二代。&br&&br&4. 退休金:社保和公务员一样,缴纳的不多。退休后工资减少的也少。&br&&br&5. 假期:每年12周带薪假期&br&&br&说完了福利部分,也说说工作量吧。工作量因人而异,我的岗位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学校要求的最低工作量为每学期96课时,折合每周不到3节课吧,教学工作量不大。&br&&br&科研是大头,985高校的核心任务也是科研。研究生很多也越来越不靠谱,程序要我写,论文要我写,还要给人家老人家挂个大名,这心酸不提也罢。不过还好我个人的兴趣也在此,因此也不算加班,经常也会做到凌晨。&br&&br&每到项目申请的时候,就是科研人员的噩梦。每年的年关也是脱发严重的时期。。。&br&&br&暂时就这么多了,想到了再补充吧。我能想到和企业的区别就是,高校给予了科研人员最大的思考自由,你不用听老板的指挥,低三下四的面对客户。你需要做的,就是最大化自己的思维产出就好了。
为了避免误解,先澄清一下。这里提到的是南方沿海城市的高校,可能住房补助和地方补助的标准和很多学校不一样。 我是2011年毕业回国的,在一个985高校教书,也想把现在高校教师真实的一面透露给大家: 首先是收入部分,收入部分大约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 …
&p&高校老师,正规的成长途径就是拼命搞定职称,搞定职称后:&/p&&p&先把课上好,这是立身之本。但也不必多,高校老师不是初高中老师,一周上个几节课就够了。作为教授,满足每学期为本科生上一门课的要求也就行了,课时费发不了财。&/p&&p&然后多带点研究生,研究生既可以刷论文又可以做项目。&/p&&p&再有时间,出去做讲座、当评委,刷存在感。&/p&&p&最后就是多多申请项目和基金什么的。&/p&&p&以上几点做好了,既有名又有利。&/p&&p&还有时间的话,陪陪老婆陪陪娃吧。&/p&&p&&br&&/p&&p&那里还有时间去兼行政?除非是想走政途了。&/p&
高校老师,正规的成长途径就是拼命搞定职称,搞定职称后:先把课上好,这是立身之本。但也不必多,高校老师不是初高中老师,一周上个几节课就够了。作为教授,满足每学期为本科生上一门课的要求也就行了,课时费发不了财。然后多带点研究生,研究生既可以刷…
&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f96fdcd8d5c7d26d7ed30a8d244dd8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6f96fdcd8d5c7d26d7ed30a8d244dd8a_r.jpg&&&/figure&&p&我们知道阅读学术文献、管理学术文献、整理学术文献是我们跟文献打交道时的必经三部曲。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工具厉害了,它能串起这三个与文献相关的全过程,让你无论在读文献还是使用文献的过程中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p&&p&&br&&/p&&p&不夸张的说,当我们逐渐读多了文献的时候会慢慢发现,&b& literature notes几乎是文献阅读和文献管理最有效的途径,是一个学者从新手变为高手的必经之路&/b&。我有时甚至觉得,把所有学习的过程抽丝剥茧最后还原本质,可能不过就是阅读----做笔记----复习笔记----使用笔记的过程。&/p&&p&&br&&/p&&p&以下以&u&英文社科类文献&/u&为例聊一聊文献笔记这个东西。&/p&&p&&br&&/p&&p&&b&为什么非要记文献笔记?&/b&&/p&&p&最简单而又无法抗拒的三个理由:&/p&&ul&&li&&u&我们读了文献之后会遗忘&/u&。再聪明的人,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记得两年之前读过的一篇学术文章的全部重要细节。记了笔记之后我们可以随时调出来查看文章的重要内容,而不需要回去把几十页的文章重新看一遍。&/li&&li&&u&记笔记能教会我们怎么读文章&/u&。如果你能清楚哪些东西应该记在笔记里、哪些可以不记,那么你也就逐渐知道了看文章的时候要重点看什么,略看什么,不用看什么。社科类学术文章通常有其独特的”structure”, 通过多记笔记,你会大大提高自己读这类文章的效率--有如总结多了八股文的结构自己也能写得一手好八股。&/li&&li&&u&需要引用文献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u&。笔记记完了之后通过按主题分类和管理,可以大大方便我们在之后写文章时的引用效率---写作和构思中想到了哪篇文章观点、方法、结论就可以随时手到擒来。&/li&&/ul&&p&&br&&/p&&p&我的博士导师是我见过最聪明和对文献最博闻强识的人,也是我见过文献笔记记得最多、文献管理得最好的,她通过一门博士课程教会了我们几个人如何通过记笔记和管理笔记来大大提高自己读文献、用文献的效率。她说,任何一个成熟的学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文献记录和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越早建立越好。而对于我来说,这个学习和体会记文献笔记的过程远远超出了上她那门课的那个学期,甚至到了两年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她当时为什么非得要我们偏偏阅读都记笔记。这种记学术笔记的方法虽然在读文章的时候会耗去一些时间,然而放长远来看会让一个学者受用无穷。&/p&&p&&br&&/p&&p&&b&无论你是不满于自己现在的文献阅读速度,还是苦恼于文献读不懂,抑或是读了之后不知道怎么用------我都建议你从现在开始首先练习用有效的方法做文献笔记。&/b&所有的文献笔记都不是白记的,慢慢的你会发现最“笨”的办法才是最有效的办法。&/p&&p&&br&&/p&&p&&b&文献笔记不是什么?&/b&&/p&&p&&br&&/p&&ul&&li&&u&文献笔记不是机械的抄写。&/u&我小时候做的最多的作业就是抄写(如“回家把每个生字抄写10遍。。。”),所以当我导师告诉我们每周要把所有reading都做出literature notes的时候,我看着我美国同学痛苦的表情,心想这有什么难呢?不就是把里面的一些章节段落节选出来抄写到literature notes table 里吗?然而按她的要求做起来才发现可真耗时耗力啊!----她给我们的文献笔记打分时既关注我们是否涵盖了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又会看是不是记了太多不重要的内容(于是要分清什么是“重要”啊!),同时,还看我们是否记录了自己阅读时相关的思考和评价。 比如,某个作者在某篇文章里面使用了factor analysis, 你同意应该使用这种方法吗?你觉得有更好的方法吗?作者的某个结论,让你想起了哪篇别人的什么文章吗?这两篇文章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吗?哪些文章会反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呢?如果是你来做这个研究,你会把这个research design设计的不同吗?---只有这样的记笔记方式才能锻炼我们的文献阅读能力。&/li&&li&文献笔记不是记给别人看的。记文献笔记可能有时候是为了交作业,然而最终它是为了自己而记的,使用者和受益者都是你自己。所以记笔记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格式、缩写、和语言,怎么好用怎么记,只要自己将来能看懂就行。&/li&&li&&u&文献笔记不是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u&。虽然说记笔记的时候要适当记录自己当时的想法,然而记笔记并不是让你花过多的时间去synthesize, 否则重点就不是在阅读上了,就变成了写一篇文献综述了。&/li&&/ul&&p&&br&&/p&&p&&b&文献笔记应该记什么?&/b&&/p&&p&&br&&/p&&p&在开始记笔记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清手里的这篇学术文章是一篇&b&theoretical paper (理论性文章)还是empirical paper (实证性文章)&/b&,两者一般结构会很不同,记笔记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p&&p&&br&&/p&&p&&b&&u&理论性文章&/u&&/b&没有数据,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出一个概念性的观点或搭建理论框架,而不是去验证某个假设是否真实---换句话说作者只是过来跟你讲个构想,至于是不是真的就撒手不管交给其他做empirical studies的研究者了。这类文章我们在记笔记时一定不能错过的部分有:&/p&&ul&&li&&b&Primary thesis (文章主旨---文章想说啥?如果不明显就自己去总结)&/b&&/li&&li&&b&Critical components of the argument that support the thesis (文章通过哪些支持性的的论述去argue 这个主旨?)&/b&&/li&&li&&b&Basic propositions/elements of the theory or framework (文章中理论框架的核心组成都有什么?基本的命题假设有哪些?)&/b&&/li&&/ul&&p&&br&&/p&&p&&b&&u&实证性文章&/u&&/b&则是通过数据去验证某个或某几个实证假设------文章的目的不是给出一个全景,不是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构建理论框架,而是只关注某一个假设问题去验证,只关注某一个或某几个dependent variable (因变量) 和 independent variable (自变量)。这一类文章,我们记笔记的时候要记录:&/p&&ul&&li&&b&Research question(s) (文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通常好的实证研究都有非常具体的研究问题,我们要把它拎出来)&/b&&/li&&li&&b&Hypotheses (文章的实证假设是什么?---一般会非常显眼得列在文章里:Hypothesis1, Hypothesis 2…)&/b&&/li&&li&&b&Methods/measures used (该实证研究用了什么方法收集数据、测量变量、分析数据?)&/b&&/li&&li&&b&Key findings (该研究发现了什么研究结果?哪些假设被支持,哪些并没有成立?)&/b&&/li&&/ul&&p&&br&&/p&&p&无论是理论性文章还是实证性文章,我们都应该在文献笔记中记录的是:&/p&&ul&&li&有哪些重要的观点你想要记住,或是将来可能会引用到 (key citations);&/li&&li&有哪些结论你将来可能用到;&/li&&li&有哪些方法你将来可能用到;&/li&&li&文章在研究设计上有哪些不足?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li&&li&文章让你想到了哪些观点类似或者完全不同的其他文章? &/li&&li&你对文章中观点、论述、方法、讨论等部分有什么想法和critique? &/li&&/ul&&p&&br&&/p&&p&&b&文献笔记该使用什么结构?&/b&&/p&&p&&br&&/p&&p&记文献笔记的软件工具有很多不同种类----Word和Excel是常见的记笔记途径,也可以使用Evernote或其他很多做笔记的软件--- 其实形式上万变不离其宗,你自己用着好才是真的好。&/p&&p&&br&&/p&&p&文献笔记的结构也常常依研究者的偏好而异----是使用表格式还是段落式,大家可能各有所好。需要注意的是格式是为了目的服务的,你可以尝试不同的格式摸索出你自己使用最方便、看起来最清晰有条理的格式 。无论是哪种结构,一般一篇文章的文献笔记控制在3页Word纸内为宜。&/p&&p&&br&&/p&&p&以下是一个使用&b&段落式记文献笔记&/b&的例子,供大家参考:&/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c9ac4f7bfda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428& data-rawheight=&20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2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c9ac4f7bfda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15aaa8a8de9ecafd6b72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430& data-rawheight=&20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3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15aaa8a8de9ecafd6b722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758e8df646aeffdbf75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428& data-rawheight=&20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2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58e8df646aeffdbf752_r.jpg&&&/figure&&p&&br&&/p&&p&以下是使用&b&&u&表格式做文献笔记&/u&&/b&的例子,供参考:&/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5d980ae9bcff135c338901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20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5d980ae9bcff135c338901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19eb65edaa1b1d9b356f2d0b3402cec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594& data-rawheight=&20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9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19eb65edaa1b1d9b356f2d0b3402cec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ccdcf202f39d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594& data-rawheight=&20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9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ccdcf202f39d_r.jpg&&&/figure&&p&&br&&/p&&p&随着文献阅读量不断增加,我们还需要把不同主题的文献笔记分门别类,把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到一份笔记之中,以方便查找。以后写文章的时候想使用哪个主题的quotes就可以直接把该文档调出来,然后搜索你要找的关键字即可。&/p&&p&&br&&/p&&p&此外,有的时候为了综述某一主题现有的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你也可以用下面这种结构来对比和归纳相关主题的不同研究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自变量(IV),因变量(DV),以及研究结果的关系 (positive/negative/nonsignificant)。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一目了然的对比不同实证研究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结果。&/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815ddd59d6d03cc66c37efc96013dc2_b.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856& data-rawheight=&9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5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815ddd59d6d03cc66c37efc96013dc2_r.jpg&&&/figure&&p&&br&&/p&&p&关于文献笔记的记法其实要说的就这么多,更多的则在于action, action, action,如果你还没有开始记文献笔记,那么现在就开始动手吧,认认真真地记几十篇文献笔记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已不是从前的自己,从阅读到写作能力都会有不小的飞跃。&/p&&p&然而读文献和记文献笔记是一个researcher 的终身事业,我们永远都在路上。&/p&&p&以上抛砖引玉。&/p&&p&十一假期即将结束,祝愿大家吃好玩好做好笔记。&/p&&p&&/p&&p&&/p&
我们知道阅读学术文献、管理学术文献、整理学术文献是我们跟文献打交道时的必经三部曲。今天要介绍的这个工具厉害了,它能串起这三个与文献相关的全过程,让你无论在读文献还是使用文献的过程中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不夸张的说,当我们逐渐读多了文献的…
&p&建议看看下面这篇论文,讲解的非常清楚。Elena D. Kallestinova. How to write your first research paper. 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1-190.
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关于论文写作和修改的文章,每次写文章之前我都要重读一遍。至于你提出的问题,作者当然也回答了。主要是说要划出固定的时间用于写作,比如每天早上七点就来到实验室,然后写作两个小时再开始做实验。这里需要注意,作者的母语是英语,所以没有关注语言问题,也没有关注其他答案中所说的收集信息的问题。作者可能没有考虑过这些,这是我们这些初学者及知识积累不够的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你觉得还不够,那就看这个网页:&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fedit.net/newsletters.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an Francisco Edit&/a&。这是一个国外的学术论文写作编辑团队写的一些经验,参考一下吧。另外,我最近还发现了这样一个网站&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abacus.bates.edu/%7Eganderso/biology/resources/writing/HTWtoc.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ow to Write A Paper in Scientific Journal Style and Format: Table of Contents&/a&,这简直就是文章新手的福利。
下面给出一些关于科技论文写作的资料,时间仓促,只给标题,自己谷歌吧!
Getting Your Writing Published.
The Most Common Habits from more than 200 English Papers written by Graduate Chinese Engineering Students.
最近在学习Angelika H. Hofmann的《Scientific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papers, proposals, and presentations》,感觉这本书不错(耶鲁大学的科技论文写作教材),所以做一些笔记供大家参考。&/p&&p&&b&序(Tahia Thadddeus Reynaga, Ph.D.)&/b&
在给作者的写作建议中,下面这个是频率最高的:将你的所思所想写出来。然而,它是基于这样一个共识:清晰的表述依赖清晰的思维。那么我们就有两个核心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清晰的思考以及如何将它们表述出来。简单的说,这需要教育和练习。然而,仅仅靠教育和练习还不足以让你获得基金资助或者打动同行。如果你不能学会为读者写作(write for the reader)而仅仅停留在向读者写作(write to the reader),你就只能制造平庸的作品来减损自己的学术贡献。
看过这本书的目录你一定会爱不释手。在你的整个学术生涯中,这本书应该成为你桌上的标准工具书。
&b&第一部分 科技写作原理 风格与组成
第二章 单词 (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词语及辨别近义词)&/b& &i&Writing principle 1: Write with the reader in mind.&/i& &i&Writing principle 2: Use precise words.&/i&
Science is quantitative. A quantitative detail is much clearer than a qualitative term.
&With& is one of the vaguest and most ambiguous terms in English. Because &with& can mean so many things, it's clearer to use a precise term whenever possible.&/p&&p&&i&Writing principle 3: Use simple words.&/i&
Scientific writing has many technical terms. Therefore, to keep your writing from being too heavy, choose simple words for the rest of the sentence.
Writing principle 4: Omit unnecessary words and phrases.
Avoid any verbosity and wordiness by omitting unnecessary words and phrases and jargon (一个科技或专业群体内部使用的行话,不同于普遍使用和接受的术语).比如20+就是一种jargon的表述,应该使用at least或者more than之类的代替.
&i&Writing principle 5: Avoid too many abbreviations.&/i&
在一篇十页的手稿中出现超过十次的术语可以用缩写代替。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多次的词语也可以用缩写代替,但是要注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的缩写词不能超过四到五次。另外还要注意在一句话中不能使用过多的缩写而导致这句话无法被理解。
一些来源于拉丁文的缩写经常在科技领域被使用且必须使用斜体,但是一下这些由于使用频率太高一般不斜体:
e.g. = exempli gratia-for example
et al. = et alia-and others
i.e. = id est-that is
&i&Writing principle 6: Use correct nomenclature and terminology&/i& &i&Special cases: Watch out for misused words.&/i& &i&Special cases: Avoid sexism.&/i& &b&第三章 词序(关于单词在句子中位置的问题)&/b& &i&Writing principle 7: Establish importance&/i&
You should know what's important, what's less important, what's not important. In general, the end position in a sentence is more emphasized than the beginning position, and the main clause is more emphasized than the dependent clause.
&i&Writing principle 8: Place old, familiar, and short inform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 in the topic position&/i& &i&Writing principle 9: Place new, complex, or long information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in the stress position&/i&
按照这两条原则,基本的段落结构有两种:即承上启下式和中心分布式。前一种类似于下面这段话: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后一种就是所有的句子都已某个主语开始,所有新的内容全部放在句子的后半部分。当然,这两种结构可以结合使用。
&i&Writing principle 10: Get to the subject of the main sentence quickly, and make it short and specific. If possible, use central characters and topics as subjects.&/i&
快速进入主句的主语,不要在主句主语之前放过多介绍性语句或使用很长的主语。如果可能的话,主语最好是这句话或者这段话的中心议题。
&i&Writing principle 11: Avoid interruptions between subject ans verb and between verb and object&/i&
不要破坏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连贯性,也不要破坏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连贯性。
&b&第四章 句子(关于语法)&/b& &i&Writing principle 12: use the first person.&/i&
It was once fashionable to avoid using &I& or &w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s because these terms were considered to be subjective, whereas the aim in science is to be objective. However, science is not purely objective. Writing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 or &we& is appropriate in a scientific research paper wherever judgment comes in. Although in most of the sections of a scientific document, the use of first person is preferred, this use is more controversial in the Materials and Methods section. Therefor , in the Materials and Methods section, use of third person is usually preferred. In certain fields, such as in ecology, however, many journals require the use of first person and active voice even in the Materials and Methods section.
&i&Writing principle 13: use the active voice.&/i&
Use the active voice rather than the passive voice. If the passive voice is used excessively, writing becomes very dull and dense. However, don't remove the passive voice completely. Use the passive voice when readers don't need to know who performed the action.
&i&Writing principle 14: use past tense for observations, completed actions, and specific conclusions.&/i& &i&Writing principle 15: use the present tense for generalizations and statements of general validity.&/i&
The Abstract, Materials and Methods, as well as Results sections should employ past tense as they refer primarily to your own work. However, most of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es previously established knowledge in present tense. The discussion relates your work to previously established knowledge. This section is the most difficult to write as it includes both past and present tense (Tense can be mixed in the same sentence or paragraph). Note that generally, remarks about the presentation of data should be in present tense, and descriptions of assumptions and theory should also be described in present tense in your paper.
&i&Writing principle 16: write short sentences. Aim for one main idea in a sentence.&/i&
Short, simple sentences tend to emphasize the idea contained in them. The longer a sentence gets, the more difficult it is for the reader to identify what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Writing a short sentence that highlights the main topic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ction or paragraph.
What scientific authors should be aiming for is an average sentence length of about 20 to 22 words. This means that some sentences will be longer and some shorter, but the average number of words per sentence overall should be around 20 to 22.
&i&Writing principle 17: Use active verbs.&/i&
Verbs are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n English sentence. With strong and active verbs, your writing enlivens and energizes. Avoid using weak verbs.
Abstract nouns derived from verbs and adjectives are called nominalizations. For better scientific style, avoid nominzlizaitons-use active verbs instead.
&i&Writing principle 18:Avoid noun clusters &/i&
Noun clusters are nouns that are strung together to form one term. In English, nouns and adjectives can be used to modify other nouns. However, when nouns appear one right after the other, it can be difficult to tell how they relate to each other and what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cluster is. Avoid clusters of nouns, especially if there are more than two or three nouns in the cluster. These noun clusters are awkward and sometimes downright incomprehensible.
Note that not all sequences of nouns are noun clusters. Some noun pairs and clusters--such as &water bath&, &cell wall&, &egg receptor& and &sucrose density gradient&--are recognized as single words and accepted terms.
&i&Writing principle 19:Use clear pronouns&/i&
It is essential that you use clear pronouns. Unclear pronouns ar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roblems in scientific writing. If the pronouns that refers to a noun is unclear, the reader may have trouble understanding the sentence. Be sure that the pronouns you use refer clearly to a noun in the current or previous sentence. If there are too many possible nouns the pronoun can refer to, repeat the reference noun after the pronoun.
&i&Writing principle 20:Use correct parallel form and arrange ideas in a list to read from shorter to longer&/i&
Lists and ideas that are joined by &and&, &or& or &but& are of equal importance in a sentence and so are ideas that are being compared. These ideas should be treated equally by writing them in parallel form. To write ideas in parallel form, the sam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are used. These grammatical structures can be single words, prepositional phrased, infinitive phrases, or clauses. If parallel ideas are written in parallel form, the reader does not get distracted by the form but can concentrate on the idea.
&i&Compare这个词,每篇论文都会用到,比如在结果和讨论中经常见到compared with 或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笔者的经验是,用comparedwith,不用compared to。
在比较两者时,compared with是最普遍的用法,也最安全,着重的是两者的不同点,compared to则意在强调相同点。在论文中我们通常着重的是不同点,因此应该用compared with。
&/i& &i&Writing principle 21:Avoid faulty comparisons&/i&
Aside from maintaining parallelism in your comparisons, you should avoid grammatical and logical problems when writing comparisons. These problems result in faulty comparison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roblems in scientific writing. Faulty comparisons can arise because of ambiguous comparisons and incomplete comparisons. Faulty comparisons may also be due to the ouveruse of &compared to.& Use &than& not &compared to& for comparative terms such as &smaller&, &higher&, &lower&, &fewer&, &greater&, &more& and so forth.
&i&Writing principle 22:Avoid errors in spelling, punctuation and grammar&/i& &b&第五章 Special ESL grammar problems (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读者需要注意的)&/b&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 speakers not only have to formulate their research papers and talks in English, they also need to realize that the English language is a living thing deeply influenced by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also in science.
&b&Guideline: Use correct prepositions.&/b&
Prepositions are little Words that link nouns, pronouns and phrases to other Wordsworth in a sentence, indicating their temporal, spatial, or logical relationship to the rest of the sentence.
Most verbs can be used with more than one preposition, but you should be sure to choose the preposition that reflects your intended meaning. If you are unsure which preposition to use, consult a dictionary. However, be careful: the meanings of corresponding prepositions in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do not always coincide. Even native speakers are prone to incorrect use of prepositions.
A f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need special attention:
1. Compared takes the preposition to when it refers to unlike things. It takes with when two like things are examined.
2. Do not use different than when you should use different from.
3. Do not use following as a preposition.
4. The most commonly (mis)used prepositions in scientific writing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connection with, in contrast to, similar to, compared to/with, correlated with, analogous to
5. use,utilize 和 using
许多人喜欢用utilize 代替use 表示“用”的意思。但是这两个词有明确而不同的定义,不能混用。use是最普遍的用法,可以表示一切“用”,但多指用其本身的用途,比如use 血压计量血压。而utilize是用其本身没有的用途,比如utilize 钥匙开瓶盖。因此,在科学论文中utilize几乎没有机会使用到,而用use始终正确。Using也经常被误用:QoL was evaluated using Hamilton scale。此处语法上不正确,正确的用法是前面加个“by”: QoL wasevaluated by using Hamilton scale。
6. due to 和 because of
用due to代替because of在笔者编辑过的论文里也非常常见,但这是错误的。Due to的意思是caused by,做形容词用,修饰的是名词,而because of做介词用。比如:He died from pneumonia due to (caused by) a severe infection 是正确的,due to a severe infection形容pneumonia。而 He was hospitalized due to a severe infection 是错误的,此处应该用because of。
7. before 和 prior to
越来越多的人用prior to表示“在之前”来代替before。而实际上,prior to只表示重要性,而非时间上的“在之前”,因此许多时候应该用before。但是prior to现在已变得非常普遍,有些编辑也把它当做正确用法了。
8. after 和following
虽然用following表示时间上紧接着发生很常见,但following是形容词,不能代替after,所以这句话语法上是错的:angiography was conducted following a MI.
&b&Guideline: Use correct articles.&/b& &b&Guideline: Use correct plural and singular verb forms.&/b&
两个不可数名词用and连接后为复数
&b&Guideline: Use correct form of irregular verbs.&/b& &b&Guideline: Do not omit endings of verbs.&/b&
ESL speakers who do not pronounce endings of words fully often omit endings of verbs in writing as well. Do not omit &-s&, &-es&, &-ed& or &-d& endings to use the third-person ending of a verb form or to express the past tense or past participle form of a verb.
&b&Guideline: Follow a verb with the correct gerund or infinitive form.&/b& &b&Guideline: Distinguish between adjective and adverb.&/b&
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和代词。通常被置于名词和代词的前面。形容词也可置于连接动词(linking verb)的后面修饰主语。(连接动词用于表达状态和感情,不表达动作)
副词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通常被置于句首和句尾。副词也可置于动词前面或后面,还可置于辅动词和主动词之间。
&b&Guideline: Ensure that every sentence has a subject.&/b&&/p&&br&&p&&b&Chapter 8 参考文献和剽窃
你的研究是建立在已有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这决定了你需要参考文献。虽然在科技论文写作中很少直接引用,但重新表述(paraphrase)非常普遍。引用是对他人贡献的评判,也可以让感兴趣的读者找到更多的阅读材料。另外,编辑也可以从参考文献的作者中找到合适的审稿人。
1. 选用直接相关的参考文献并且将参考文献的数目控制在20-40条(过多的参考文献会使读者不知所措);
2. 确保精确;
直接引用原文中的语句要使用引号且确保每一个单词和标点都相同,重新表述要确保含义相同。确保文本中的每一条引用都出现在参考文献列表中,确保参考文献列表中的每一条引用在文本中都出现了。
3. 使用&b&EndNote&/b&或者Reference Manager管理你的参考文献;
4. 对照“Instructions to Authors”来设置参考文献的格式;
&b&参考文献包含两部分:text citations和reference list。&/b&text citations常见的格式有三种:“(author,year)”,“(number)”和“(number)”。
If you cite abstracts for meeting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or unpublished data in the text, you should give a publication status in parenthesis. Following are a few sample wordings for indicating publication status: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
(manuscript submitted)
(manuscript in press)
(data not shown)
(unpublished data)
(personal communication)
5. 将text citations放在正确的位置
&b&首先需要注意在摘要中不能有参考文献。&/b&一般而言,text citations可以放在ideas的后面或者作者的后面,这取决于你强调的对象时science还是scientist。但是text citations不能出现在idea的中间或者一般无关短语(如in a recent study,has been reported)的后面。这并不是说参考文献只能出现在句尾。当你的idea和其他人的idea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时,恰当的放置text citations可以使二者区分开来。当一句话中引用多篇文献时更不能将它们全部列在句尾。
&b&6.引用他人工作时要保持礼貌,不要侮辱其他作者。&/b&
7. 不要剽窃
Plagiarism includes:
Quoting material without acknowledging the source. (This is the most obvious kind of plagiarism.)
Borrowing someone else's ideas, concepts,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nd passingthem off as your own without acknowledging them-even if these ideas have been substantially reworded.
Summarizing and paraphrasing another's work without acknowledging the source.
需要注意陈述一般性常识不需要引用。
8. 关于重新表述(句子或者段落会变短)
Paraphrasing means taking another person's ideas and putting those ideas in your own words. This is the skill you will probably use most when incorporating sources into your writng. Although you use your own words to paraphrase, you must still cite the source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text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or idea. It is important that you distinguish between paraphrasing and plagiarizing. Changing a word or two in someone else's sentence or changing the sentence structure while using the original words is not paraphrasing but plagiarizing.
&b&然而,在材料与方法这部分使用高度相似的词汇或者句式不算做剽窃。所有不要绞尽脑汁在这里浪费时间。&/b&&/p&&br&&p&&b&第九章 图形与表格&/b&&/p&&p&1. 先决定以何种方式展示结果&/p&&p&图形与表格虽然极具吸引力,但是它们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而且一篇文章中的图形与表格并非越多越好。所以写作者最好用最少的最具视觉效果的图形与表格来讲述“故事”。&/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4cfeaf73f4eecf2675fb9bdbdde3cb83_b.jpg& data-rawwidth=&959& data-rawheight=&3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4cfeaf73f4eecf2675fb9bdbdde3cb83_r.jpg&&&/figure&&br&&br&&br&&p&2. 图形与表格必须自成一体
换句话说,将文章中的任何一个图形或表格单独拿出来给读者看,他们必须能够看懂而不需要翻阅文本。
3.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图形来展示结果:显示趋势、关系或者希望强调它们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表格来展示数据:显示精确的数值信息或者已有数据不足以作一张令人满意的图形
4. 图形包括:相机或显微拍摄图片(聚焦良好,对比清晰,标记相关结构)、手绘图和示意图(突出重点,忽略不相关结构)、图表(包括线图、散点图、条形图、饼图、箱线图等)。用线图展示动态变化,用散点图表示相关关系,用条形图比较组间关系,用饼图说明部分不整体的关系。
5. 对所有图形:自变量在X轴,因变量在Y轴。X轴标签居中首字母大写,Y轴标签自底向上首字母大写。X轴和Y轴的刻度线向外突出。不要使用网格线。图例的使用遵循以下顺序:filled circles&open circles&filled and open triangles and squares...但是不要使用X、+、*或者0作为图例。
6. 对表格:将熟悉的内容放在第一列,重要的内容放在第二列到最后一列。将自变量放在行标题中,将因变量放在列标题中。
7. 方程和等式是文本的一部分,所以也要使用标点符号。
8. 切记不要试图用不正确的图形与表格误导读者&/p&&p&&b&第十章 The Introduction&/b&&/p&&p&Introduction Guideline 1: Interest your audience and provide context.&/p&&p&Introduction有两个目的:一是吸引读者阅读全文;二是向没有阅读过相关文献的读者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Introduction部分通常会与摘要部分由重复,这是允许的。&/p&&p&Introduction Guideline 2: Follow a &funnel& structure.&/p&&p&Generally, readers expect the parts of the Introduction to be arranged in a standard structure: a &funnel&, starting broadly with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then narrowing to what is the question of the paper. Introductions for research papers should contain the following elements:&/p&&p&Background &/p&&p&Unknown/Problem&/p&&p&Question/Purpose of Study&/p&&p&Experimental Approach&/p&&p&Optional: Results/Conclusion/Significance&/p&&p&Although not an absolute necessity,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recommends including main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s well as to state the overall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to round up this section.&/p&&p&Introduction Guideline 3: Keep the Introduction short.&/p&&p&Ideally, an introduction of a typical journal article should be one to two double-spaced pages (about 250-600 words). &/p&&p&Check the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of your target journal to ensure that you are within the set word limits for the Introduction.&/p&&p&Introduction Guideline 4: Provide pertinent background information, but do not review the literature.&/p&&p&Note that you should not review the topic when you are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A summary pertinent to the research you are presenting in the paper should suffice.&/p&&p&Introduction Guideline 5: State the unknown or problem. The unknown is clearest if &/p&&p&you signal it by stating it directly, for example, &X is unknown& or &Y is unclear.& You can also use other phrases to state the unknown outright: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or &has not been determined.& Alternatively, you can imply rather than state the unknown by using a suggestion or a possibility (&Previous findings suggest that ...&).&/p&&p&Introduction Guideline 6: State the central point (question/purpose) precisely.&/p&&p&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n a research paper is the research question or purpose of the work. THe question/purpose is the &central point& of your Introduction and of the paper as a whole. It therefor needs to be worded very carefully. If the central point is stated precisely, the reader immediately has an idea of what to expect in the paper. Furthermore, the reader can read the paper in a directed way &/p&&p&rather than blindly, and the experiments make more sense.&/p&&p&The research question/purpose of a research paper should name the &/p&&p&variables studied as well a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study. Note that the question/purpose is usually not written in the form of a question but as an infinitive phrase of as a sentence, using a present tense verb, as in the next examples: &/p&&p&a To determine if the triggered cellular processes affect the rRNA structure and folding dynamic in vivo, ...&/p&&p&b Here we asked &/p&&p&how rheumatic fever influences heart rate.&/p&&p&Introduction Guideline 7: State the experimental approach briefly.&/p&&p&In general, the experimental approach is short--usually one sentence, at most, two or three sentences.&/p&&p&After the experimental approach, you may briefly state your main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lthough their inclusion is not a must, know that readers like to read about the main results and conclusion of your work in the Introduction.&/p&&p&At last, consider stating why your findings are important. If you state the significance or implication at the very end of your Introduction, it not only rounds up this section nicely, but also provides the overall perspective of your work for the reader.&/p&&p&Introduction Guideline 8: &/p&&p&Ensure good cohesion and coherence.&/p&&p&To ensure good flow or continuity, that is, to ensure that the overall story is clear, you should use all the technique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presented in this book.&/p&&p&Introduction Guideline 9: Signal all the elements of the Introduction.&/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24ea095e9c23e8151cfc2f24e128829f_b.jpg& data-rawwidth=&2313& data-rawheight=&6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31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24ea095e9c23e8151cfc2f24e128829f_r.jpg&&&/figure&&br&&p&Important writing principles for the Introduction
在Introdcution中可以使用混合时态,甚至是
在一个句子中。
报道背景信息用一般现在式。
报道已经完成的研究用一般过去式,但如果其结论仍然正确,陈述研究结论时用一般现在式。
陈述研究目的用一般现在式。
描述实验方法用一般过去式。
下面是一个使用混合时态的例子:Herbert et al (9) found that peanut butter can be contaminated with Salmonella.&/p&&p&附赠几篇科研相关技能学习的文献供大家参考:&/p&&p&1. S. Keshav. June 26, 2012. How to read a paper.&/p&&p&2. How to read a research paper.&/p&&p&3. How to reply to referees' comments when submitting manuscripts for publication.&/p&&p&4. The top ten worst graphs.&/p&&p&5. Geoff Cumming et al. 2007. Error bars in experimental biology.&/p&&p&6. 研究基因功能的”四大绝招&。&/p&&p&7. Celia M. Elliott. Acknowledgments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Presentation.&/p&&p&8. Neidhard Paweletz. Walther Flemming: pioneer of mitosis research.&/p&&p&9. 如何研究-以博士论文为例(作者为金融相关专业博士)&/p&&p&10.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EST OF HBR 1998. What Makes a Leader? &/p&&p&11.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EST OF HBR 1999. Managing oneself.&/p&&p&12. Biology statistics made simple using Excel.&/p&&p&13. 学术会议高手速成之七种武器。&/p&
建议看看下面这篇论文,讲解的非常清楚。Elena D. Kallestinova. How to write your first research paper. Yale Journal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1-190.
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关于论文写作和修改的文章,每次写文章之前我都要重读一遍。至于你…
&p&本人来强答。&br&本来我也不会写论文,写出来的东西都和shi一样。&br&后来碰到一个这辈子不会再见到比他更好的老师手把手教写论文(简直要跪下来唱征服)。&br&我也承认,格式什么的很重要,但是那不是重点,只要你愿意,一天就能弄好。&br&&b&重点是思维的过程&/b&,很多论文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看完了完全是过眼云烟,个人觉得这种情况不是内容过于老套就是没有逻辑,完全跟教科书一样的照本宣科。&br&我的方法是:&br&&b&首先你得把你要写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然后用一句话来回答它。&/b&&br&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你的论文就是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所有的论证都是环环相扣的来证明你的回答的。(个人很不喜欢点与点之间毫无联系的那种,最好是所有的论点之间都是有逻辑可言的)因为我是学的电影研究,但是我主要做的是历史研究,一般论文的结构都是:&br&某个时期的大致情况--你对这个时期的解读(包含你的观点)--案例分析(印证之前的情况和你的观点)--然后分析结果&br&一般这样的论文就是还可以的论文了,如果你要做到更好我个人感觉有两点,&br&1)不要说别人已经说过的观点,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或者在别人的观点之上进一步完善,(但是我老板有说过,新手做研究要模仿别人的研究,不是要你抄啊,主要是要模仿别人的分析和思维过程)&br&2)有内在深刻的逻辑过程,这个比较困难,这需要看很多书查很多资料才能完成。例如上学期我们写『是什么让声音出现在电影里?』,大部分同学都是从艺术的角度写的,写的是艺术表现的需要,我写的是从经济的角度,电影公司,投行和科技公司的相互斗争和妥协,其实这两个角度都可以写,不过我的论文老板说内在逻辑不够深刻,然后发了我60页他还没出版的书,我发现他跟我做的几乎是同题研究,但是在分析完了斗争和妥协之后写的是资本流动的逻辑......&br&3)关于查找资料,大部分的研究新手都会从二手资料开始,小论文也是学习怎么做研究的过程,看别人如何解读数据和一手材料,然后渐渐过渡到一手材料的使用。大部分人开始都会发现资料很难找,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看别人研究材料后面的引用和参考,渐渐地你就会知道了别人是怎么搜集材料的了。&br&有赞再更!!!&br&好的 我来更新了=========谢谢大家&br&本人研究僧一只,肯定也不到学术大家的水平,但是说实话,国内的本科教育很少专门去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论文,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长期的思辨训练的过程,题主也说了自己是大一的学生,应该常常去注重自身的思辨训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br&个人感觉,好的论文应该是既有大的动向,也有小的细节,又臭不要脸的把自己之前的文章拿来做例子了,这次说的深入一点。(没办法我都是做历史研究的)&br&&b&首先,提出一个问题&/b&--『是什么让声音出现在电影里?』&br&&b&然后一句话回答&/b&(也是你要论证的主要方面)--仅仅是技术进步是不够的,重点是科技巨头,好莱坞制片厂和投资银行的斗争与妥协。&br&在这个研究中套用了科技创新理论,就是把某种科技创新从开发到市场化分为三个阶段,研发,创新,扩散。&br&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论证:&br&1 为什么仅仅技术的进步是不够的?&br&回答:很多发明已经有了技术,但是最后还是让发明公司破产了。&br&(这个问题中其实还包含一个小问题,他们是怎么破产的?具体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br&回答:没有大公司和投行做靠山--没有办法建立生产-发行-放映的网络--无法盈利--无法改进自身缺陷--陷入恶性循环)&br&2 但是这些技术的进步并不是完全没有作用,他们背后来的大公司所收购,为技术的完善铺平了道路。(研发阶段)&br&3 什么时候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创新阶段)&br&回答:当科技巨头,投资银行和好莱坞中型的生产商相互合作,巨额的资本为新科技的市场化提供了条件。(论证:他们出于什么动机这么做,相互能给对方带来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全局性的,列数据说明,例如为什么投行要投资电影行业?因为当时的电影行业非常有市场潜力,例如......数据数据数据)&br&4 用一个案例来论证上面的关系 例如华纳兄弟电影公司,AT&T以及高盛的关系,这一部分需要很多的事实细节来支持。&br&5 概述一下其他的成功案例&br&6 在成功了之后是什么因素导致大规模的使用,以至于完全进入有声电影时代?(扩散)&br&回答:好莱坞大型制片厂的介入,大量发行有声片。(论证论证论证)&/p&&p&这就是一个论文的整体框架,逻辑是连贯的,而不是在在回答有声电影的出现的时候既说『声音在电影中的艺术价值』又说『声音的出现是背后产业链发展的产物』等等,很多人喜欢在解释为什么的问题上说1.2.3.4.。。但是这些点都毫不相关,给人感觉整个文章好像是毫无关联的论证拼凑起来的。而且我觉得对于一开始做研究的新手来说,在一个研究上深入探讨比一个研究覆盖很多点要重要的多。&br&但是,在上面框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逻辑不够深刻,例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回答更多的问题,为什么大的制片厂在一开始不愿意和科技巨头们进行合作?这个地方可以联想到创新性毁灭的理论,因为他们当时生产规模很大,几乎在好莱坞处于垄断地位,靠默片的发行就能吃饱喝足了,不希望进行如此危险的投资,而中型的制片厂在还没有达到垄断的情况下,最希望的事情就是扩张,在这个方面多想想就可以理解资本在背后的运行逻辑。&br&欢迎大家讨论~有时间就更~&br&==================更新=====================&br&有童鞋问 是不是论文只能写一个方向呢?可能大家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我是说不要列举完全没有关联的点,要整篇文章是一个整体,逻辑推进,细节深入,(Details, and the logics it embodies, are the way forward--我导师名言),在这个逻辑之下你会找到看似不相关的点,但是你必须解释清楚他们是怎么运行的。比方说我刚刚提到的文章里,如果讨论『声音在电影中的艺术价值』,很可能要用到的是文化研究的理论,结构主义,现代主义等等理论,这些理论往往集中在『上层建筑』中,但是讨论『声音的出现时背后产业链发展的产物』,很可能要用到的是经济或者资本逻辑和理论,而这些理论集中在『经济基础』上,如果两个并行你很可能会发现,结构是混乱的,中断的,就好像两篇论文,更不用说你在找更多其他的点了。&br&&b&但是你也是可以并行的&/b&,比如说,在这一时期明星制的产生改变了电影的叙事风格,但是为什么改变了呢?因为声音让观众更容易记住其中的一个演员,制片厂为了赚钱就开始改编剧本来迎合这种模式,这么一来,声音的出现就改变了电影的叙事模式,为电影增添了艺术价值,但是你会发现,这个逻辑还是资本的逻辑,在这里我们将艺术价值纳入资本逻辑的范畴了,把它看做资本逻辑的副产品,所以重点是,&b&多少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逻辑必须保持一致&/b&。&br&论文中要保证结构完整,说白了就是要建立一个自洽的逻辑。(当然,这是论文,不是雅思托福作文,因为那个不要求学术水平,雅思托福只要有基本的逻辑就可以了,所以很多时候写雅思托福作文想出来的点就算毫不相干也没关系),这个逻辑可能会体现在很多方面,你的任务是把这些方面找出来,然后告诉读者,这些逻辑是如何体现的,最终导致了什么结局。&br&我发现很多人写论文有一个特点,表面化,问题探讨不深入,列举了很多点,但是不仅没有深入的探讨这些点和你的中心论点的联系(怎么证明的),也往往没能保持逻辑的一致性,虽然说后现代主义往往被认为标志着元叙事的衰亡(就是不再有一种逻辑或者理论能解释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但是事实上很多文化理论之间,甚至文化理论和经济理论等等之间也不是完全分散的,&b&但是如果你要用不同的点,特别是点与点的跨度比较大的时候,必须解释清楚背后的逻辑。&/b&&br&欢迎大家讨论~如果下一个小论文写的好的话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都是关于电影的~&/p&&p&&br&&/p&&p&我决定露个脸,谢谢大家 哈哈,啊,其实我一直很想红啊......&/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ihu.com/question/3788&/span&&span class=&invisible&&1949/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anyway,在补充一句吧,文章在逻辑框架之后,最重要的是,修改,修改,再修改。很多时候觉得写的还不错了,第二天起来看看觉得写的很shi,这样反反复复的修改,精雕细琢,才能出好的作品。&/p&
本人来强答。 本来我也不会写论文,写出来的东西都和shi一样。 后来碰到一个这辈子不会再见到比他更好的老师手把手教写论文(简直要跪下来唱征服)。 我也承认,格式什么的很重要,但是那不是重点,只要你愿意,一天就能弄好。 重点是思维的过程,很多论文…
本答案仅关乎国内高校,文科科研&br&&br&文科科研前景惨淡吗?&br&这要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了,钱的话,出任总经理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是不要想了。&br&文科不比理科,就最普通的文科专业来说(不包含会计金融法律等特殊专业),一个德高望重的名校顶尖教授,待遇大概也只能达到外面公司中层的水平。某普通高校教授教龄30年手上常年有省部级项目,收入也将将能和阿里巴巴入职两年的码农持平。&br&如果求财,就别来搞科研了。&br&&br&个人发展前景呢?&br&根据专业和研究方向,情况是比较两级分化的。&br&如果是非常非常基础的专业,例如英语、中文、历史……那么别想了,你是在一个前人已经做了相当完备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除非你能够另辟蹊径,否则很难在科研上走出一条比较有前途的道路。而且这些基础专业近几年在高校里的需求是不断萎缩的,所以即便是名校博士毕业,不能在高校找到教职的也大有人在。&br&如果是比较冷僻的专业,论文、教职都还是相对比较容易拿到的。例如某博士是搞道教典籍的整理研究,这不仅需要研究者在古文、历史和中国古典哲学上都有较高的修为,而且要能耐得住寂寞,学风踏实。所以她基本是被导师一路看着保送进博士的,日后的工作也不愁。现在高校里有很多这样的老教授,他们学富五车为人正派,却因为领域太过冷僻且要求高又不来钱,找不到符合标准的学术传承人。&br&类似的专业还有中国古典音律学,由于国内大学的考学方式和专业设置,懂音乐的不懂古文,懂古文的不懂金石,懂金石的又不懂音乐,如果你恰好三样都精通并且成为了somebody的学生,那么放心吧你绝对是业内顶尖了,因为可能全国和你同辈的不超过5个人╮(╯w╰)╭&br&&br&文科科研的研究过程&br&与理科不同,文科学科搞科研,往往都能够按照研究者的个人兴趣走,并且,兴趣在文科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中可以说是最大的助动力。&br&由于文科导师和学生之间不像理科有类似于老板和雇员的关系,金钱利益纠葛少,所以师徒间的情谊更纯粹一些。这并不是说不存在导师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的事情,得看学风,例如浙江某高校的确普遍存在这种风气,而其他学校则鲜有这种情况。&br&更纯粹的师徒情谊会让导师相对更尊重学生的研究方向选择,且文科科研和理科科研那种实验结果出来就能有论文(水平高低不论)的研究方式不一样,需要研究者本人研究大量大量的文献并思考提炼,这是一个全靠自己(的脑洞)的过程,所以如果没有兴趣做助动力,很难继续下去。&br&所以如果你真的对某文科的某方向有巨大的兴趣又不差钱,那就来吧~&br&&br&下面是成为教职之后的事情&br&职业压力,得看学校和地区&br&例如某著名TOP5惨绝人寰的20%淘汰政策,即所有硕博和教师,不论成绩和科研成果如何,只要学期评分在末尾的20%以下的,走人。(也不知道他们学校行政人员适不适用这个政策╮(╯w╰)╭&br&再例如你在某985211云集的地区能够评上副教授的条件,可能在一些教育资源不那么集中的地方足够你评上正教授了。&br&所以高校教师学生每年跳楼的也有,浑浑噩噩混口饭吃的也有。&br&(这里跑题教大家一个分辨大学渣教师的标准:男、副教授及以下、学历硕士及以下、年龄45+、无任何行政职务,这几条全部满足的必渣渣,绝无例外( ⊙ w ⊙ ))&br&收入&br&因为文科不来钱,所以很少有人会去干涉一个教师的研究方向。所以,高校文科教师的科研气氛是相当自由的。&br&讨好资助者?拜托我们根本没有资助者好吗_(:з」∠)_&br&#下面的部分略有跑题,但我不吐不快#&br&文科教师的科研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各种级别的国家项目,既然是吃公家饭的,那就有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报bao销xiao&br&前段时间北方某大学老师带女儿去买数码产品,因为要求店方开具单位抬头的发票,被某网友认为是公费私用的贪污,拍照上传并惨遭人肉。这件事是典型不了解实情的外行人对行内事情做的误判,因为:&br&【重点】中国的科研经费制度,是完全不承认科研者的人力劳动的!【重点】&br&科研人员所获取的经费,必须以实物发票的形式上报再拨款,科研人员自身所付出的的劳动,不能获得任何形式的补偿。&br&这就好比请袁隆平做杂交水稻研究,但却只肯拨给他买种子的钱……呵呵(╯‵□′)╯︵┻━┻&br&所以中国的科研经费中的确存在着公费私用的情况,可如果连这点儿钱都被卡死了……不好意思就算我觉悟高爱祖国爱科研那劳资也特、么、不、伺、候、了!&br&&br&==============似乎没什么要扯的了,那就总结吧======================&br&回归题主的问题&br&1.科研人员饱和,无法取得教职&br&答:分专业,基础专业饱和,准入门槛高的专业缺人。&br&2.成为正式教职之前无法从事感兴趣的研究&br&答:个人不太理解非要挑选和自己研究方向不一致的教授做导师的行为,你痛苦导师也痛苦。但文科类导师一般不会过多干涉学生的个人研究。&br&3.成为正式教职后沦为资助者的跟屁虫&br&答:我们没有资助者,我们只是自己脑洞的搬运工& &。
本答案仅关乎国内高校,文科科研 文科科研前景惨淡吗? 这要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了,钱的话,出任总经理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是不要想了。 文科不比理科,就最普通的文科专业来说(不包含会计金融法律等特殊专业),一个德高望重的名校顶尖教授,…
&ul&&li&写在前面的话&br&&/li&&/ul&&br&这个问题是我这几年思考较多的,题目中的文章甚至在我本科毕业前就读过多遍,如今再次看到相关讨论,感慨万千。&br&&br&我想把我这两三年来的思考和观察整理一遍,供各位参考。答案免不了有主观成分,希望各位聚焦在事实部分,不要纠结于观点部分。每个科研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至于科研圈子外的,权当是看了个行业八卦好了。&b&很多事情,都是小马过河,非亲历者不足道也。&/b&有志科研的,无志科研的,都不应该被外界的说法所左右,都应该勇敢地去尝试自己的想法,不管是走进去还是走出去,我相信能正常读完一个博士学位的孩子,都有足够的执行力为自己的(可能的)错误买单,没什么大不了的。&br&&br&再次强调,这只是个人的观察和感受。下文很多涉及到的背景是基础物理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不可能代表整个科研群体,也不可能代表各个学科。我慢慢写,你们慢慢看。&br&&br&&ul&&li&关于薪金&br&&/li&&/ul&&br&科研人员的薪金低是一个长期以来的热门话题,中外皆是。这里的科研人员指的是有永久教职(tenure)的教授,研究机构的永久雇员(如国家实验室的research scientist),广大的博士后,以及更广大的研究生。后三者,是当下科研的绝对主力军。绝大部分真正的「活」(购买仪器、搭建实验、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文章、甚至撰写经费申请书等),都是由他们完成的。而第一类群体,更多充当的是领导的角色,也就是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主要负责领导该负责的东西(决定研究项目,研究方向,资源调度,成果审查,经费申请负责人,项目失败负责人等)。我们所说的科研人员薪金低,指的是中间两类。以美国为例,PI的收入是不低的,大部分出于收入中位线附近或偏上(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除外),但普遍低于工业界同等学历收入。研究生有工人和学生双重性质,不适合讨论。而广大博士后和科研雇员的薪金,是低于收入中位线的。&br&&br&补充一点,所谓的tenure,是指一旦受雇,非不端行为和主动离职,一般无法解雇,理论上光拿钱不干活也可以,工作绝对自由(理论跳实验实验跳理论随便你),是一个一直管到死的超级铁饭碗(没错,退休后工资一样)。Tenure在美国一般是指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Professor),这两个级别薪水有高低,但都是永久教职。在Tenure之前,还有一个所谓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阶段,为期最多不超过七年,期限内拿不到tenure就必须走人。这三种教授职位都可以做PI。Tenure的隐性福利还包括,享受大学的医保社保,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机会(比如上附属中小学,以及优先录取本校,优先考虑本校奖学金。如果是一个哈佛教授,你感受一下),以及一个很多人都忽略了的极高质的交际网。&br&&br&APS物理博士起薪统计:&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aps.org/careers/statistics/phdsalary.cf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ypical Starting Salaries for Physics PhDs&/a&&br&&br&我说的是总体情况,请用统计的眼光看待以上叙述。所有美国公立大学雇员的薪金全部可以公开查询,私立大学我不知道,美国之外的情况我只了解概况,大体差不多。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美国人收入中位线wiki便知,我好人不做到底。&br&&br&而我的看法是:&b&这些人的薪金确实偏低,但并没有被低估;我们为人类探索未知,在市场经济里,就值那么多钱。&/b&&br&&br&重点在「市场经济」。一般人在讨论劳动力价格的时候,总是混淆了两个概念:内禀价值,以及交换价值——我不是经济学家,术语使用可能不周,见谅。内禀价值,就是这项工作内在的价值,对人类长远的价值。内禀价值高的工作,就是科研,工业界的例子有特斯拉。而交换价值,反映的是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解决别人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别人有一个「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而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恰好能满足对方的需求,那么你提供的就有交换价值。举个很粗浅的例子,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特斯拉这么高大上的企业,市值只有300亿美元;而一个发发短信的WhatsApp,居然能卖180亿,这个世界怎么了?没怎么。特斯拉的工作固然出色,但是它所针对的问题,有很多燃油汽车解决,所谓的能源危机,只是一个未来的危机,并未实际发生在当下。而WhatsApp解决的问题——降低信息交流成本,庞大的客户群——却是实实在在的。内禀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必然一致。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作为一个内禀价值极高的行业,交换价值极低,它所解决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或「未来问题」,并非「实际问题」和「当下问题」(当然,工程学中也有很多针对实际问题的研究)。换而言之,科研天生带有公共投入的性质,因为如果没有公共投入,这个行业根本无法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只能沦为贵族和有钱人的兴趣爱好。而公共投入决定了,科研人是不可能有高薪的。&br&&br&我写这段,是写给两类人看的。第一类人为科研工作者鸣不平,明明是为全人类谋福利,为什么收入这么不公。第二类人觉得科研工作者矫情,明明饿不死却老是充低收入群体。我的看法是,科研人的确是中等偏下收入群体,但在市场经济的语境下,这个价格非常地公平,无可抱怨。&br&&br&所以,你选择了科研,也就等于选择了自己未来的收入预期。&br&&br&&ul&&li&科研是什么&br&&/li&&/ul&&br&首先要明白的是,科研的骑士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了。以前几个人单枪匹马可以支撑起一个学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偶有所见,但基本上都是大集团军作战,尤其是所谓的「大科学」、「大项目」。典型如CERN,我现在工作的地方,ATLAS实验组和CMS实验组分别有三千人左右,随便写篇文章,作者名单比正文长的比比皆是。以至于诺贝尔奖在粒子物理实验(对撞机实验)领域基本是个笑话——根本没办法把一项杰出的工作浓缩到三个人头上。所以2013年物理学奖给了理论学家(但也名正言顺),规避了这个问题。当一个人身处如此庞大的项目之中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产业工人」感。我们所做的,不过是一个庞大项目中小小的一部分罢了,所谓的「全景图」(big picture),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做过科研的都知道,科研,尤其是实验科研,必须掌握一切细节和这些细节所针对的目的。从原理,到仪器的组成,到算法的实现,到每一行代码,到作图,到其反映的科学意义,等等等等。每多一个遗漏,就多了一份产生错误的潜在危险。科研需要极强的自洽和自我审查。但是身处大项目中,工作中所涉及的海量细节,不是一个普通人在合理的时间内能掌握的。你所能做的,只能是依赖于集团军,依赖于别人的工作,然后做好你手头的事情,然后期望在日后的漫长岁月里,把落下的部分,一点一点地吃回来。&b&科研,其实是一件有工序的、按部就班的事情&/b&,虽然它鼓励灵光一现,但那是建立在你熟练掌握全景图的基础上的。更多的灵光一现,不过是更好地实现某道工序的灵光,切勿产生自己有机会迸发出类似古典大师般灵感的浪漫期待。往往你会失望的。&br&&br&我知道其他学科的情况没有这么极端,但是,随着学科的细化和探索的问题的复杂度的上升,这是一个趋势。请用全局的眼光看待这个陈述,我不排除个例。&br&&br&其次要明白的是,「科研」是个大而化之的概念。实际上各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使用的方法,都千差万别。实际上研究所用的手段和方法论的风格,对从业者影响很大。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对有些人来说甚至并不重要。有些学科需要整天编程,有的需要纸笔演算,有的需要整天螺丝扳手,有的甚至要跑到荒郊野岭风餐露宿。你要明白你喜欢的东西,到底是问题本身还是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些方法很形式化(formal),有些是靠大量的编程模拟,有些则简直跟穷举一样简单粗暴。这些内禀的气质,一定会跟你本人的性格和口味产生契合,甚至影响你在这个领域呆下去的决心。&br&&br&所以,选择科研,哪怕是在某一个学科内选择科研的方向,要像选择工作和行业一样细心,别以为科研都一个样。&br&&br&&ul&&li&回到问题&br&&/li&&/ul&&br&我之所以写那么多跟问题关系不大的东西,是想厘清定义:我们到底讨论的「科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做过科研的相信明白定义明晰的重要性。&br&&br&其实我觉得,提问者对文章总结的三点都不太到位。我自己的总结如下:&br&&br&&ol&&li&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li&&li&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li&&li&得到永久职位前,在PI的影响下,要做很多跟兴趣相关但并不直接相关的课题。&/li&&li&得到永久职位后,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与科研无直接相关的工作上。&/li&&/ol&&br&我一个一个分析。&br&&br&&i&1. 科研人员的薪金收入和工作性质不足以支撑有质量的家庭生活。&/i&&br&&br&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同观点的分水岭,在于你有没有恋爱或结婚,有没有一个经济独立的小家庭。当你从单身变成有一个或几个想拼命保护的人时,你之前的观点甚至能被自己全部推翻。当然,也有些人本质上天生爱自己,或者有志同道合的伴侣,或者有甘愿奉献的家庭,或者能安心啃老。总之,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但不同的家庭和经济状况,极大地影响着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要为科研献身可以,但搞清楚这个「身」是你自己的,还是包括了老婆孩子父母的。&br&&br&博士后,几乎已经成为了走学术道路的科研人的标配。大部分人在找教职前,都会做一期到两期博士后,时间从一年到六年不等。少数领域如粒子物理,两期六年博后才是标配。这意味着从本科毕业到寻找教职,中间有个长达7到12年的培养周期。这是一段不短的人生。&br&&br&我们来看看一个典型的美国博士后生活图景。一个典型的博士后,领着税前$35,000 - $50,000 的年薪,绝对买不起房,只能租价格中等偏下的房子。这个收入是大学行政低级雇员(如教学秘书)的收入级别。博士后一般在28岁到40岁的年龄区间,大部分已婚,小部分已经有孩子。如果妻子不工作,这份收入绝对要领政府低保才能保证孩子的基本生活和教育。好学区基本无缘,从幼儿园到小学只能上公立(熟悉美国国情的都知道,大部分公立学校就是个坑,坑孩子的坑)。旅游只能穷游,车子基本二手。而最要命的是,博后的合同一般是一到三年,而且下家的位置并无规律可言,找到哪家是哪家,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家庭问题:夫妻两人面临长期两地分居,甚至是两大洲分居。业内通称为Two Body Problem。有家庭的人都明白,分居对夫妻感情和孩子的成长是个多么严重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准单亲家庭。要避免分居,只能是夫妻其中一方牺牲自己的事业,每两三年就连根拔起一次,孩子转学,房子重找,然后一切重来。这种居无定所的漂泊感,和收入所带来的拮据感,以及对家庭众多亏欠所带来的负罪感,无一不折磨着广大已婚博士后。就我所知道的这类家庭,往往都过得不是很幸福,离婚率很高。当然,单身率更高,无暇无精力使然。所以能坚持下来到tenure的,都不是一般人和一般家庭。&br&&br&至于欧洲粒子物理博士后,情况更惨。除了少部分富裕国家,大部分欧洲学校给博士后的行情是税前一个月2000欧元左右,福利保险另算。以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税率和消费,这个钱仅仅够养活一个人,多一辆车都不行。所以找博后,大家还是挤破头往美国跑。&br&&br&感谢&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www.zhihu.com/people/c8b5e9627& data-editable=&true& data-tip=&p$b$c8b5e9627& data-hash=&c8b5e9627& data-title=&@锡安& data-hovercard=&p$b$c8b5e9627&&@锡安&/a& 在评论中指出:&br&有一点与作者商榷:据我了解,在欧洲,2000欧的博后工资养两个人,甚至于一个小家庭,也是可能的。我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欧洲社会的高福利政策,另一方面则和当地知识分子的传统消费观念有关。——注意,我在这里所指的“欧洲”,是以欧洲大陆主要城市(如巴黎、柏林、罗马、阿姆斯特丹等)为代表的地区;其生活水平无疑是较其他地区为高的。事实上,就我个人经验而言,2000欧在欧洲属于中低收入没错,但作者忽略了其社会中占比巨大的失业和低收入人群。总之,现实情况就是,博士后的工资足以使其过上较为体面(但是绝对称不上富裕)的生活。&br&&br&你想想,同样是28到40岁,仍无一个稳定职位,生活没有稳定预期,家庭孩子跟着自己颠沛流离,而同龄同学历的人大多数都已经是公司中层或者小老板了,家人孩子至少衣食无忧、教育尚佳、其乐融融。自己苦无所谓,但是带着家庭一起受苦,能不能过自己这一关?这种取舍,是十分令人痛苦的。&br&&br&稍微好一点的是科研雇员,他们往往受雇于一家固定的单位,但只是长期合同,并非永久职位,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如grant中断),仍然要面临下岗的威胁。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合同期限长一点的博士后。&br&&br&有人争论,别的行业也有这种现象。那问题就简单了:吃的苦一样多,收入却差至少一倍,少掉的这些收入,以及它所意味的给家人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你用来换了什么?它值得吗?它道德吗?&br&&br&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而博士后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干脆不拿教职不恋爱不结婚,有的实质上是吃软饭(靠对方收入支撑家庭),有的把孩子扔给父母带,有的做科研外还搞搞投资,有的干脆quit。更多的,是隐忍下来,暂时不去思考未来,两个人苦苦支撑,也许守得云开见明月,也许撑到哪天算哪天。&br&&br&在这种长期的、慢性的压力下,我们慢慢学会了自嘲,和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乐观。结局不一定是悲惨的,但过程绝对不轻松。选择科研,就意味着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你的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必须依靠个人或者家庭的共同牺牲来帮你度过。只有你拿到永久职位或者在工业界找到工作,才是上岸的那一天。&br&&br&如果你觉得科研不应该是这样子,完全不介意低收入给你和家人带来的后果,坚持要做下去,那很好。如果你觉得科研对个人生活前景影响太大,想退出,那也很好。坚定要继续的,动摇要退出的,这对科研和科研人都有好处。我写到这里,目的不过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这条道路的代价是什么。至于愿不愿意付,以及怎么付,是你自己的事情。&br&&br&所以,&b&科研,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本质上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项。&/b&&br&&br&&i&2. 科研人员供过于求,谋得永久职位的概率不大。&br&&/i&&br&供过于求这么显然,甚至都不用论证了,以至于有阴谋论者指出,「博士后」这个职位阶层的创建本身,就是为了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同等的科研产出,本质上是一种劳动剥削。话固然极端了点,但看看事实就知道并不轻松。Katz教授指出&&i&American universities train roughly twice as many Ph.D.s as there are jobs for them&/i&.&——注意,文章写于1999年;2014年的情况,还要惨烈得多。而且我坚信,Katz教授已经把博士后算作了&jobs&。具体的统计数据,如果是物理的,各位可以参考APS网站这个统计:&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aps.org/careers/statistic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atistical Data&/a& 其中的每一个报告,都值得深入读一读,至少把表格看一遍,自己体会一下现状到底如何,我就不做分述了。总结起来就是,大部分拥有高等学位(硕士及以上)的人,最终拿到永久职位的比例非常小,最终大部分人都转去了工业界。「最终」的意思是博士后算作临时性过渡工作。如果你需要具体例子,我所在的CERN,绝大部分的博士后最终都去了工业界。&br&&br&很多人误解了教授在科研行业中的地位,继而误解了获得教授职位的难度。他们以教授的收入做判断,认为教授可以类比为工业界中的普通职员或者项目经理,都是本行业的中级职位。其实,做到教授级别,正确的类比是VP,甚至CEO。你可以去咨询公司问问,离职的教授愿意加入咨询公司的话,起薪是多少,职位是什么。从研究生到教授的职业道路,实质上就等同于你进入一家公司,从基层做起,一直做到高管。这种类比才是恰当的。博士后拿不到永久教职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不可能每一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础科学研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