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语名字 名是俊奇,中文比较像是,谐音像英文的公司名字

[如何给孩子起名]怎样给孩子起名字 如何给孩子起名
前 言人名是人际间的代称符号,伴随着人的一生,甚至人逝名存,千古流长。然而,一对夫妻生育小宝宝之后,究竟怎样给孩子起名字?而且还要取个琅琅上口,响亮悦耳,寓义深长,家里屋外、亲朋好友都叫好的名字,这是许多小夫妻的难题,生活中上演过而且今天还在上演着无数的得子求名难为人的故事,笔者于80年代初就是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才决心写一本关于怎样给孩子起名字的书,以此给天下为人父母者解决最初的难题提供帮助和参考。当时,笔者单位上有一位长者兼好朋友的名叫周忠德,他也有此意,于是我们合作编著了这本小册子,谁知要想发表很是艰难,这家出版社要你出了书包销,那家出版社要你买了书号自已印刷,只怪笔者眼高手低气量小,最后只好搁在家里压箱底。不曾想这一搁就是15年过去了。好在互联网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不指望靠出书赚钱,也不希望出了书赔血本,仅仅期望义务为社会奉献一点微力的人,也能够充分享受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的滋味。拂去书稿上的尘埃,毕竟15年过去了,虽然是第一次与世人见面,却总还是显得叙述不很严密,文字不够活泼,思路不够开阔等等,因此,笔者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缩水处理,同时也在因特网上寻找了一些资料进行了增删。尽管如此,书稿中不成熟之处仍然随处可见,希望网友们读过之后给予批评帮助,本人将不胜感激!所采用的资料来源很宽泛,编著过程中也没有一一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作者:陈建明2001年5月目 录第一章 人名是人的生命旗帜第二章 起名字的讲究第三章 单字名、双字名和词性第四章 小名、学名、字号及其它第五章 给男孩子起个响亮的名字第六章 给女孩子起个美丽的名字第七章 人名中的姓名索味第八章 人名中的韵律美化第九章 人名中的形貌特写第十章 人名中的暗寓艺术第十一章 人名中的生地纪念第十二章 人名中的录序与排行第十三章 人名中的合璧艺术第十四章 人名中的时辰定格第十五章 人名中的厚望寓义后记第一章 人名是人的生命旗帜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人人都需要名字,人人都应该有名字,当我们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侯,长辈们在喜庆之余的第一件大事便是琢磨应该送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终生礼物——名字,然后拿这个礼物去公安户籍管理职能部门登记出生,宣告这个世界新成员的来临。为孩子起名费脑筋的故事很多。据报载,家住哈尔滨市平房区的刘女士的女儿出生1个多月,该报户口了,可名字还没选好。小孩的奶奶自孩子出生以后,几乎天天翻阅为起名买的书《万年历》、《姓名新编》等。从孩子的生辰八字到五行配置、从字的笔划到含义反复推敲,累晕了几次。小孩的爸爸出个主意,把每个人想好的每个名字写在一张纸上,抓阄决定。最后由刘女士一抓定乾坤,才勉强给小孩定了名。人的姓名就是这样的一个代称符号,它表明一个人的存在或者曾经存在,它的概念定义是:用一个字符或者几个字符,跟姓氏结合在一起来代表一个人,以区别于其它的人,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的记号。一个人姓什么叫什么?喊什么应什么?乍一听似乎无碍大事,其实不然,姓名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人身基本权利之一。日,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法律是这样规定的,但是,不谙世事的婴儿需要他的监护人帮助其享受姓名权。从姓名对孩子今后生活的重要意义看,做长辈的也有义务给孩子取个好名字,无论从那个方面说,长辈们都应该把自已孩子的名字起好,因为人类创造了世界文明,人是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主角,离开了人的名字,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无从说起。说人间是人名的运动,这话儿虽然有夸张之嫌,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三分道理,试想,假如你手头有一本《中国人名大辞典》,那么只要你随便翻阅一下就会有这种体会:历史上的人名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状况,比那一种大的或小的百科全书都更具体、更生动、更贴切。姓名是人的生命旗帜。人的姓名是人生的标记,假如把人的一生比喻为一部长篇鸿著的话,那么人的姓名就是这部醒目鸿著的标题,假如把人生看作一个奋斗过程的话,那么人名就是这个奋斗过程的旗标。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产生过无数优秀的科技知识分子,像蔡伦、祖冲之、贾思勰、郭守敬、李时珍等等,当我们在数说华夏神州的历史辉煌时,总是会想起他们的名字,因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级级阶梯,就是他们这 一类优秀人物的名字铸成的。我们平凡的人,虽然没有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但是,我们也都有自己一生的工作、生活和爱情,有我们全体中华民族共同的富民强国和个人向往美好生活之梦境,我们任何一个人也都需要有一面鲜艳的生命旗帜追随一生。在这面旗帜下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那是另外一回事,这世上还没有谁能够准确判断一个婴儿的一生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会对人类社会有多大的贡献,但是,有了人的生命就应该有人的名字或称谓,这是我们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姓名是人际生活的代称符号 。姓名的用途和最初的起源都是因为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实际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人名出现的前提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强化,没有自我意识的观念,也就不会有人名的出现。传说早在人类进入群居生活的时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最初就出现了亲人之间的特定呼唤。这种特定的呼唤似乎就代表着特定的人。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大分工等三项大的社会变革,氏族的公共财产已有盈余,部分在氏族组织中占据了好的岗位的人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积蓄了私有财产。当时的人们一看这种情况,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于是乎,在氏族社会中谁的本事大、能耐高,能够贪污侵占搞强权,谁的私有财物就多,一般的人、随大流的人,私有财物就少一点,另外那些一点私有财物也没有的人,也会因为利益的关系强化了自我意识。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人人都要为维护自已的权益而启用具有个人标签成分的名称,用于标明属于“我”的概念而区别于其它的人。我们揣摩一下,假若一个人的权益没有了,也就是说他的自我意识自然地或者人为地消失了,他还有使用名字的必要吗?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只有那些脱离人际生活的人和那些生活在人间最底层的人才没有名字,或者说不经常使用名字。今天的人类社会,社会化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尤其是现代交通工具和现代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识随着时代的前进向我们蜂涌而来,联结世界每一个地方的互联网络,使人们相互之间的交际更加广泛了,人类生活的地球被形容为一个小村落。今天,我们每个人的权益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姓名早已经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时刻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一位无名无姓、没有任何代称符号的人能够在现代人际生活中涉足?!名字的产生是长辈们人生理念和知识水平的集中体现。瞻前顾后,从古至今,我们每一个人最初的名字选取,总是长辈们越俎代庖。做长辈的有什么样的人生理念、思想水平、文化水平,总会在给孩子起名字时给孩子的名字染上某种特定的色彩。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一些体力劳动阶层的人们,由于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较低,层次不高,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偏僻农村,他们常常给自已的孩子取一些表面上很卑贱的名字,如:狗娃儿、小马儿、猫子、石头儿、二牛等等,这类名字甚至在现阶段的某些地方还没有绝迹。常听人解释说,只要喊得应就行了,美其名曰:取个贱名泼实些!我们中国的书香门第,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孩子,长辈们在给孩子命名上就十分讲究文彩,传统的子女命名习惯讲究音形义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喊出来响亮,听起来顺耳,写出来好看,想一想有味道。给孩子选取这类名字的长辈,一般说来都能够对孩子名字的选取说出几条道理来,而且理由常常是很充足的,他们在讲述那种起名依据和来由时,常常是洋洋得意的表情不言自喻,因为在为孩子命名的过程中,他们倾注了许许多多的心血,这个命名的过程,是他们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据人们传说,毛泽东主席与贺子珍大姐的女儿之所以起名为李敏,是因为李敏出生时,恰恰是1947年国民党军队胡宗南率部进攻我陕北延安之危难时刻,那个时候毛泽东同志化名叫做李德胜,取“离开陕北就能够取得胜利”之意,毛泽东主席很喜欢这个谐音名字,觉得它隐含了十分丰富而且大吉大利的政治哲理,就此给女儿选姓为李、起名为敏。敏字的含义,毛泽东同志的说法是:取自中国古典名著《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想一想李敏这个名字的由来 ,一个敏字,把毛泽东同志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的综合素养表露无遗。这绝对不是作者牵强附会,有人说,给孩子命名的问题,检验其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有没有理由和说法,而且这说法还要见过的大多数人都说好,这才是真切的好。细细地想一想,这话也许真有三分道理。名字是时代前进的标志之一。生活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可以看一看人类历史上各个地方的人物,他们的名字总是打上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烙印。上古时期,在我们中华民族生活的这一方土地上,据传说,当时的有钱财、有地位的人都有名有姓,可是绝大多数奴隶们却有名无姓,即使有姓名的奴隶,他们的名字用字一般也多是最贱的最不入流的,奴隶们的名字究竟是爹妈起的还是奴隶主起的,作者也不敢臆测,但那名字的用意和作用或许就是喊得应和区别彼此,这一点是无疑的,它也就使用了名字的最基本的功能。据史料记载,春秋末年,我国北方地区曾经出现过一支9000人的奴隶起义队伍,领导这支队伍的将军曾经是一位奴隶,他的队伍给了当时的奴隶主社会阶层以沉重打击,据称他的名字叫做“跖”,这个“跖”字是脚掌的意思。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达2300多年,封建文化和道德的影响根深蒂固,紧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人名也就在封建文化的发生发展、波澜起伏中被封建意识的思想潮流所溅湿,那个时期的人们起名用字取义于天干地支、四书五经、仙家宗教的很多,象“孝、顺、富、贵、荣、禄、仁、义、礼、智、信”等等这一类的人名用字,几乎在有人群的地方都有,无论是知名人物还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这种人名用字几乎到了滥用的地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人们的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做贡献的理想信念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所以说,这个时期人名的时代标志性就更为明显,也更为人们所熟悉。比如共和国诞生前后出生的人群,很多人起名为:援朝、爱华、建国等;1958年前后,大跃进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全国人民都满怀信心准备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人群中起名为“跃进、红旗、建社”之类的人特别多;1966年到1976年,在这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十年动乱期间,人们的思想观念受到空前绝后的禁锢,满世界都是单调的颜色、盲从的信念,这个时期起名为“卫东、爱军、立新、为民”之类的就更多了。近些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审美情趣的变化,使大家在为孩子起名字的问题上的文化理念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多元化倾向,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我们中国新生代的名字吹得雅致了。但是,这种改变依然是时代的标签显示,依然展现着时代车轮碾压的痕迹,这方面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比比皆是,像作者这种人名艺术的著述,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出版几本,当今因特网上起名字的网站,起名字的软件,比比皆是,足见人名艺术的时代新要求有多么强烈。第二章、起名字的讲究有句俗话说,没有规矩难于成方圆,还有一说是“不怕生错相,就怕取错名”,这都是说,给孩子起名字也是有一定的要求和原则的,这原则不是什么专家学者硬性规定的,而是人民群众大家在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不过,这些要求和原则都是很有一些说法的,你若是不遵循这些原则,也就会在给孩子所起的名字上产生出这样或者那样的人们觉得不妥当的问题,比如说,因同名重名产生误会,因谐音不当而被居心不良之人取笑,因用字太生僻难写难认等等,诸如此类不能一一而述,这类名字一旦选取,一般常常会给孩子将来的社会生活带来许许多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孩子是末来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花朵,是我们成年人生命的延续,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人们对孩子的事情都是重视的。在为孩子起名字的问题上也不例外,最典型的是我国 封建王朝时代,给孩子起名字有许多讲究,清规戒律极多,有走极端化的倾向,那些时代的人名用字,这也不能选,那也不能取,人为地制造了一些起名的框框。比如说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名叫申纟需的人,他总结了六条当时人们人名用字的规范:一是国君的子孙不以国为名,以国为名会败坏国家的长治久安;二是做官之人不以官为名,以官为名则废官;三是不以山川为名,以山川为名则废主;四是不以隐讳 为名,以隐讳为名则不吉祥;五是不以畜牲为名,以畜牲为名则有辱祖先;六是不以祭祀器物为名,以祭祀器物为名则废礼。鲁国申大夫的这六条人名用字原则,是从当时人们的思想道德规范上讲的,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或许十分可笑,但是,当时因受时代的限制,士大夫们都认定这些原则很有道理,并且严格按照这些原则来给孩子起名字。人们遵循这些原则,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统治阶级也做了许多推波助澜的事;比方说,封建时代的臣民起名字首先要讲究避讳,若有触犯皇家忌讳的,轻者坐牢,重者杀脑壳。宋朝太祖赵匡胤登基当了皇帝后,他要办的重大事情之一就是给他的弟弟赵匡义赐名为“光义”,他和他的朝臣们都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兄弟在人名用字上也要避皇帝的讳,不然不成体统。又如,宋朝宋徽宗时在一次进士及第的名单上,宋徽宗发现有叫吴定辟和魏元勋的,按古汉语的说法,辟通君,吴定辟有重定君主 之意,魏元勋有做开国元勋的意图,宋徽宗嫌兆头不好,叫他们改名并贬了职级,把两人整治了一回,他们不敢怨皇帝办事不讲理,只怪爹妈早年给他们起错了名字,使他们因名而获罪。这类事情在封建社会时代是很多的,据报载,明朝有个文学家叫李梦阳,做过户部朗中这一级的官,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平民百姓与他同名,也叫梦阳,认为是对他很大的侮辱,就让人家立即改叫别的名字了。那种年头,只许特权阶层要脸,百姓只好避讳,就这样子还让你没处告,没处说。封建时代,人名起好了也有占了大便宜的。清朝乾隆年间,有个考进士的举人名叫胡长龄,文章做得并不是很出众,但他的名字好,正对了阅卷的皇帝的心事,胡长龄有胡人[即满族人]长寿的意思,预示皇帝长寿、满族久安。于是本来只能屈居第十名进士的胡长龄,竟然被乾隆皇帝钦点为状元,后来他官至礼部尚书。今天,封建时代的清规戒律早己被时代前进的车轮碾压过去了,我们 劳动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人的尊严都是平等的,重名虽然不好,但换句话说,重名了也就是重名了,没得说谁还敢逼着人家改名字的。不过,古代的有些命名规矩,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也有许多优秀有益的成分被人们有选择的继承下来了,有的甚至发展了,重点表现在人们对人名用字音、形、义三个方面 的要求上。这些好的方面,对我们今天的人名用字的选取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姓名的专指专用原则。姓氏是家族的代表符号。名字是某某人的代称符号。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姓氏的选取是有限定的,一般来说,不随父亲的姓,则随母亲的姓,例外极少,常听说古代有因需避难而改姓的,也有因皇帝恩宠赐姓而改姓的;不过我们现在的汉族人改姓的情况不多,虽说有的地方时兴招女婿改姓的,但这都是例外的情况。人们的习俗还普遍认为,改变姓氏是对祖宗八辈的大不敬,视改变姓氏为奇耻大辱,任何一个人,只要不到实在没有办法的地步,他是不会改姓的。与姓氏相比较,人们对名字的选取却是极其广泛的,初生时节、上学报名等重要时刻,起名改名是常有的事,但是有一点,名字一旦选定,因为使用对象是专一的,他总要用上一个时期,以区别于他人。这就是起名的首要原则:姓名的专指专用。同名同姓在今天是不罕见的,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地区,有几十上百个同姓名的人是很普遍的,新中国的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早己说明了这一点。同名同姓是个让人烦恼的事,本来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称呼,却成了几十上百人甚至成千上万的人们的共用称谓。同姓名或同名的现象古来有之。毛遂自荐的故事一般人都耳熟能详,其中就说了一个同姓名的故事。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名帮闲食客,他曾自荐陪同平原君出使楚国,按剑劫楚王,促成了赵、楚两国联盟抗击秦国的条约签字。平原君很器重他,称赞他的三寸不乱之舌强过百万雄师。有一天,因为毛遂有事出门不在平原君家里,平原君却听人说毛遂跳井死了,他很难过,就放声大哭,伤心极了。过了一段时间,毛遂回到了平原君家里,平原君才晓得死者与毛遂同名同姓。造成同姓名的原因很多,其合理解释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轻易不会改变姓氏,若是改变姓氏,会被人们视为奇耻大辱,而随着时代的前进,同姓氏的人口越来越多;尤其是张、王、李、赵、陈、刘这一类的大姓,人口众多,中国汉字常用字就那么五、六千个,重名就不可避免了。如“王国维”这个名字,比较著名 的就有几个,有一个是明代安邑人,做过兵部主事这个级别的官儿;还有一个 是民国宁海人,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对戏曲、小说、甲骨文、金文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不了解具体情况的读者,根本分不清谁是谁。著名人物尚且如此,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容易重名的第二个原因是一般人都喜欢用吉祥色彩的字眼给孩子起名字。而我国人口居世界第一,约占全人类的五分之一,而孩子又占了三分之一,特别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里,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的人口聚集在一起,同名同姓因而司空见惯。据报道,在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上海市叫王小妹的人多达13000多名。第三个原因是单字名造成的重名率高。有的因为按辈分起名,能选择的字儿范围太小。还有不少原因,留待后文叙述。同姓名的问题,很早就有人研究。满清有个叫刘长华的人编撰过《历史同姓名录》,共计23卷,选材于上古到明朝的经籍史传,旁及子集杂说,辑录了同姓名人氏2594个,涉及8010人,能入他这册子的,当然都是成名成家的人物,而且明代以后还没有归辑。那些同姓同名的老百姓还不知有多少哩,更莫说仅仅同名的人们了。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人口的膨胀,历史上这种同姓名的现象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更多了。众多的同姓名现象,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使人们不得不在社会生活中,给同姓名者在姓前冠于“大、中、小”或者“老、少”或者“甲、乙、丙、丁、、、、、、、”等等年龄序号、形象序号加于区别。于是就有了众多的“甲援朝、乙援朝”、“大跃进、小跃进”、“高卫东、矮卫东”这样虽不恰当但又无可奈何的名字。当然这是时代烙在人名上的痕迹。想像一下,也真是的,有人真诚地热爱祖国,就必然 会有人给孩子起名为“爱国、卫国、建国”等等,有人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然会出现众多的“社”字辈的名字。这类名字虽然是人们无意的偶合,但却都是他们心灵的共鸣,也正暗合了所谓同床异梦的道理。同姓名给人们的生活会带来很多问题。同一个单位、同一个事件中的两个人,姓名相同而具体的人物并不相同,很难加于区别,假如同姓名的人性别不一样,常会闹出一些误会;假如跟别人同姓名的你到银行去存储资金,会不会出差错?假如邮寄信件,会不会被邮寄失误?这些“假如”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过实例的事情。所以说,要起好名字首先在起名之初就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重名的问题。首先一点是不能明知故犯,人家已经有了的名字,就不能再用,尤其是名人的名字尽量不要用,例如中国目前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姓李的孩子就最好不要以李鹏为名,姓张的姓王的,那就无所谓了。前面我们讲了一些造成重名的因素,起名时就应当尽量注意这些问题。简洁地说,要少用一些吉祥色彩的俗套字眼,多花一点时间去选取一个满意的名字;最好不取单字名,单字名重姓名的可能性比双字名造成重姓名的概率大得多;起名的时候应为今后着想,不要等到同姓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方便的时节,再去考虑改名的事,当然也不是说改名有什么不好,既然要改名,那就肯定有改名的理由和益处,但是,起名慎重为上策,吃后悔药总不是好事情。[二]、名字的声韵悦耳原则。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名字的解释有这样一段叙述:“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通俗地说,是指在夜色昏暗之时,你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你,两个人相遇了,两者都弄不清楚谁是谁,就互相说出自己的名字来,于是才知道对方是谁。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名字最初是用来呼喊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人名的出现比文字的发明要早得多,从现在来看,人名的语言形式和书写形式虽然相辅相成,不可缺少,但是人名的语言形式总还是比书写形式使用的频率要高出许多倍,既便是一个扁担搁在地上也不知道是个“一”字儿的人,他的名字也要被人喊上一辈子,而写名字的时候总没有喊的时候多。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尤其要注重人名的音节美,尽可能地做到所起名字声韵悦耳、音调优美畅顺响亮,铿锵有力,琅琅上口。要做到人名声韵悦耳 ,首先就要注意人名声韵不悦耳的几个原因。人名中声调不顺,让人听起来别扭的情况有以下几种:(1)谐音误解。这是指人名用字与其它字同音不同字,使人们以为此就是彼,这就是那,产生不协调的误解,发生错觉。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姓的谐音误解。姓吴的人,起名有才,用意明了,但与姓结合就不妥了,“无有才”,让人误听为反义了。姓严的姑娘,起名严彩花,有让人误听为“腌菜花” 之嫌,听的人或许不知是喊人还是要菜,易于混淆,虽无伤大雅,总难免惹人发笑。姓夏的起名夏马威、姓万的起名叫万岁等等,很容易被学校或单位上的同学们、同事们取绰号,搞一些善意的恶作剧。二是对名字的误解。据说鲁迅最初还有个名字叫豫山,因为“豫山”和“雨伞” 谐音,后来又改为“豫才”。 鲁迅这样改名,是否也是因谐音误解被小伙伴们起绰号,造成不必要的事端才改名的,今天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改名总是有道理的。(2)多音乱读。我们汉字的多音字是不少的,仅就《新华字典》上就有四百五十多字,占总字数的万分之一点七,占常用字的约百分之五,多音字如果被取为人名用字, 会形成几种读法,别人以为是正确的人名读法, 不一定与你认定的人名正确读法相吻合,这样就会给孩子往后的生活平添许多询问插曲。比如说“茜”字既读“歉”又读“西”音,“拓”字,既读“踏”又读“唾”音,这样的字做名字就难免造成乱读现象。这不能怪读错了的人们,谁让你取了多音字做名字哩?多音字用作人名的问题,还有一说,就是在字典中,有些字是专门作为人名用字而存在的。还有些字是只在作为人名用字时才有异读,比如“冒顿”作为汉匈奴的一个君长名时读为“沫独”。(3)音近绕口。孩子的姓字读音,如果同名字读音相近,就会出现绕口难读难听的现象。姓何的人,起名国,姓名结合为“何国”,就难读了。我们汉语中有许多绕口令,就是利用声音的相近似来组合,但无意之中把绕口令的原理用在起名上则大为不妥了,也的确应该避免这种情况。(4)洋名中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酷爱浪漫,喜欢标新立异,偏爱外国的人名,觉得外国人的名字新奇有味。作者并不是讽刺他们会认为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而是说在给孩子起名的问题上洋为中用确实是不恰当的。如给孩子起名叫“玛丽”、“大卫”、“扎西”、“燕妮”、“马基斯”、“维奇”等,家长以为喊起来好听,其实,只是稀奇古怪而已。有些名字让人考究起来,还会产生难堪。象“维奇”这个译音,在俄语中是“儿子”的意思。孩子取了这个名字该多不好?我们要考虑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能脱离中国的人文环境,洋名中用,首先是发音上与我们社会生活环境不相符合,说不定有人听了你的名字而认为你是一个外国人。虽然说作者看不惯这种起名方式,但生活中许多人认为这种起名的思路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起洋名的孩子,在村头街道人们还时常听说。有人说,给孩子起个洋气的名字好得很,取个洋名不俗气,是家长观念新,勇于接受新生事物;给孩子取洋名并不是崇洋,而是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快速度的情况下,批驳洋名中用是观念陈旧的表现。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但这确实是一种学术说法。 我们了解了形成名字声韵不悦耳的原因,就应尽可能避 免这些情况。没有了这些形成名字声韵不悦耳的现象,我们所起的人名也就必然声韵悦耳了。(三)名字的形体合理原则。名字不仅是说的,喊的,而且很多场合还得写出来,仅仅强调喊的功能而忽视写的问题是不全面的。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所以,人名又要说也要写。既然不是一说一了,而还要白纸留字,那么,在字的形体上就要求简便易写,笔划结构匀称大方,好认好读,这样叫人们看起来也是美观的。这种用名字的形体要求是指在用字形体上不能够生僻,不能叫人认不出究竟是啥字;而且也不能够笔划太多,使人写起名字来费劲;常用汉字也就6000多个,从一划到几十划的都有,人名用字笔划多了,不仅自己写起来麻烦,人家写你的名字也很麻烦,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在给孩子起名字时,就不要做让自己孩子麻烦而人家也麻烦的事。有的给孩子起名用生僻字的人,说其人名用字的理由是避免雷同,也有说是引人注意,标新立异。说避免雷同的如:“哲”字写作“吉吉”之类,其实这是字的古写,现在许多人不知道这类字的过去用法,你给孩子起的名字让人家都不认得,你这个名字的一半用处就消失了。这种做法并不妥当,避免雷同的用心或许是好的, 但好心人办错事也是不应该的。至于为引人注意出风头、标新立意而取这类名字,只会令人不敢赞同而不是欣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即唐朝的武则天曾给自己专门造了个人名用字就是 “照”,先前没有这个字,她制造这个日月明空的字,以显示其与芸芸众生不同。我们现代人如果也这样做,给自己或自己的孩子生选一个字来做名字,那么不仅必然会被人们所不承认,而且还会被人当做笑料。 人名用字眼笔划太多实在是不便书写,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写起来都会很费事。如“瀛”“徵”、“谶”这样的字眼做名字,写起来很麻烦是不言而喻的。生活中有很多人起名时就专门避开了这种多笔画的繁字。历史上有个和尚叫“了一”,这个名字即有佛理含义又简单好写。老舍有三女一子。大女儿在济南出生,起名舒济。因为济的繁体字不好写,孩子上学时写起来很费劲。于是,二女儿出生后,老舍决定用笔画少些的字,起名舒雨。他为儿子起名舒乙,乙字只有一笔。小女儿起名舒立,立字5笔,好写好记。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老人,原名叫谢婉莹,她在发表处女作《两个家庭》时,起名冰心。她认为,“冰心”这两个字既有“莹”的含义,笔划又简单好写。但是笔划太简单了也不一定绝对好,要注意把握好度。俗话说得好:曲高和寡,你偏要去寻求冷僻字,那就难免会被人们所不理解,闹不好的话,说不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问题。有一则故事,说某某基层单位上报了两名干部人选,当上级机关开党委会讨论 的时候,因为某一个人的名字用字生僻,大家都认不出,但碍于面子,这些当官做老爷的人们又都不讲自己不认识这个人名用字,于是,会上就一致通过把一顶官帽给了那个人名用字不生僻的人。过了若干年,参加会议的某一位领导退休后,说起这件事,同事们还为其大呼冤枉 。这类事也并非仅此一件,这些年来,县市区人民代表选举时,许多人选的知名度不高,是靠组织推荐上去的,不少公民在投选举票的时候,凭据印象,看名字用字是否顺眼,顺眼了就给他投一票,这都是常有的事。(四)名字的内含新颖原则。人名用字的选取, 无论是避免雷同也好,音调顺畅悦耳也好,还是形体合理也好,都与人名的内含分不开。它们是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任何形式的名字,都是有一定内容的。反之,任何内含的人名又都是有一定形式的。所以,音、形、义和专指作用俱佳的名字,才能称得上是个好名字,特别是人名的内含美,是决定人名好差的重要因素。起个好名字,让人叫出来、写出来都是一种精神享受;起个不好的名字,人家喊来,听到不啥服,心里总归是个疙瘩。起名有义这句俗话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哩?笔者认为思想性是首要的。头一条就是要抛弃封建的资本主义的糟粕。新社会在意识形态上总遗留着一些旧世界的痕迹,假若这些痕迹印在孩子的名字上是不文明的表现。象“富、贵、财、宝、福、禄、寿、喜”这类带有旧思想的字眼,最好不要做名字的中心词,而且这一类的俗气字眼,很多人都喜欢用在给孩子起名上,非常容易造成重名的问题。二是不要违背法律法规及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比方说,在生活中,有些人对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暂时想不通, 就给孩子起名为“强生、苦生、金生、银生、钱生、超生、钱换、多余、两千、三千”等等,以此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这对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会产生不良影响。三是所起名字最好能跟随人的一生,终身适应。有些人名适应孩童,却不适应成年人,更不适应老年人。孩子小时起名为“丹丹” ,喊起来很亲切,能表达抒发长辈的情感。但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等其年长以后那人名就可能有失大雅,试想,你对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喊一声“丹丹”,岂不真有点滑稽可笑?四是子女名字相连不成反意。记得“文革”中,湖北省宜城县朱市公社有位出身地主的农民,他先后给自己的三个儿子起的名字分别为“爱国、爱民、爱党”,有人说他给孩子起的名字寓义是爱国民党, 为此他被批斗、游乡、戴高帽子、坐飞机,吃了不少苦头,到如今还有人为此争辩,有说他真是为发泄自己对共产党分他田地共他产的不满,也有说他用意是好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们且不去分辨判断,毕竟那样的动乱时期已经过去了。但还是应注意一下为好,比方说我们给孩子起名字时顶好不要取象“醉”、“生”这类相连成反义的名字。(五)名字的男女有别原则。我国传统的五行学说认为:男为阳,女为阴,也就是说,男人像太阳那样充满刚正之气;女人象月亮那样具有柔软的气质。这是长期的儒教文化社会遗留给我们的观念,这种观念同样反映在用名的原则上。儒教文化社会是男人的社会,社会生活中男人主宰一切,所以,男孩起名一般用刚健有力的字眼,多以国家社会、山岳川河、圣贤豪杰事业功绩为孩子取字命名;女孩子起名则一般选用雅致隽永的字眼,多以金玉器玩,花卉草木,妇德妇容、闺阁女红为孩子选字起名。这也是所谓的环境影响给予人名的烙印的又一个佐证。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尽管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的进步,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取得了与男人同等的地位,与男人共同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不少的人大声疾呼,女人不是月亮,这呼声反映在人名上就出现了女名男化的倾向。但是社会上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女名采用阴柔的字眼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女性以温柔、俊秀、善良等构成东方女性独特的性格, 受到全世界各民族的爱慕。这种起名原则不应该被取缔,应该继续沿用。 现实社会生活中曾经出现过许多男人女名或女人男名而产生的街头笑谈。有一则故事,说某某单位一个叫李春红的同志到省城去参加商品交易会,会前只用电话给接待单位报了个名字,负责接待的同志听了这个带红字的人名,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个女同志,就把李春红与另一名参加会议的女同志安排在一个寝室里住宿,还打印了会议代表住宿安排表。等到会议报到的时候,才发现李春红原来是个男同志。这件事被同事们作为笑料说了许多年,至今还有人常常说这事儿。还有一位姑娘起名叫个张小龙,初生的时候,她的父母期望生个儿子,谁知孩子一落地却是个女儿,因当年是龙年,起名为小龙,给她起了个男性化的名字,当时确实满足了父母想要儿子的虚荣心。谁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别人介绍了一个对象,男方家的父母一听这名字就以为姑娘的性格肯定不温柔,就不同意这门亲事,后来很费了一阵子周折,男方家的父母才知道,人家姑娘的性格很好,并不是人如其名。 男女有别的起名原则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并不是严格的一成不变,也有许多的变格,如女人男名,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有女名叫小虎。男人女名,《宋太宗纪》西族有个首领起名罗妹,其实是个男子,旧世道尚且如此,现代社会则见怪不怪、屡见不鲜了。不过,男女有别的起名原则仍然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需要,据说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赞同这个观点,不论是谁,给孩子起名之前,总是要先弄清是男是女?问清了才好定夺,这就是起名男女有别的约定俗成。有时候,我们一听说某某人的名字违背了这个原则,常会说,怎么起个名字也不分男女呢?这种问题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起名的讲究还有很多:有说名字不要俗气。要有一定的内涵,这是中国人起名的传统。有说名字不要含义不好,要用规范字,不能用自造的字。过去有人用自造字起名字,在铅字时代影响还不太大,可如今是计算机时代,有些字在字典里找不到,计算机里更没有,如果用这些字起名字,以后会带来不便。有的说别叫“姐”和“妹”。简单来说,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才能称姐或妹,遇见你自己大的叫姐,遇见比自己小的人叫妹,可是名字叫什么姐或什么妹,对一个比自己小的人叫姐,心理肯定不平衡;对比自己大的人叫妹,好像也别扭。可见起名还是不用姐或妹为好。有的说起名应避免意思消极和忌意思肤浅,缺乏涵养和意境,初见其名,给人一种一般无变化的感觉。有的说起名不能按“俗套旧规”,套用“俗语”,体现落后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是“俗”的表现。有的说起名应趋全避残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听到或见到一些人叫某个残疾者“陈歪嘴”、“王瘸子”、“李半瞎”、“张二拐子”等诸如此类的绰号,或戏谈别人的生理缺陷。家长若随意给孩子起了这类名字,日益成长的孩子在与同龄人做比较时,会因此而在心理上自卑、失落,这给原本伤残的身体中注入更多的刺激,使之深陷痛苦与孤独之中无力自拨。还有的说起名时忌“赚人便宜” 。明显的某某叫庞德公,或陈大仁(人)等等,甲呼之,他应答,于是一呼一应中他便赚了人家甲的便宜。第三章 单字名、双字名和词性我国的汉字有它固有的特点,一字一旨,一音一义。单字单用,一般都能表达寓义;双字构词,就更能够表达丰富的含义。所以,目前我国汉族人名体裁单名、双名参和,以双名居多。历史上汉民族的人名体裁却并不是现代的这种情形。先秦时期,人们命名取字,多以单名为雅正之名,凡有文化教养的人,都以双字名为耻,几乎形成全社会清一色的单字名。公元八年,东汉王莽废西汉刘氏皇朝,建立新朝。他崇尚周礼,要求人们起名以先秦时代为样板,禁止使用双字名,只允许人们取单字名,这种皇权高压手段,效果颇佳,开始人们有意见不敢说,只有按照朝廷的要求去做,便逐渐形成了人们单字起名的习惯。以至后来,王莽政权被推翻以后,单字名的习惯仍然在很长时期是人名体裁的主要形式。我们在阅读王莽以后的东汉至三国时期书籍的时候,细心的读者都可以发现, 这个时期的人物几乎全是单名。如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董卓、鲁肃、张飞、周瑜等都是取单名。一直到宋代以后,单名一代一代减少,双字名才逐占主导地位。单字名被双字名逐渐取代,应该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因为儒家文化的渐渐发达,人们需要表达对孩子的厚望,特别是封建宗族思想的帝固根深,促使这种在子孙的名字上寄托寓望的感情愈加强烈,而单字名又不便于充分发挥,所以,双字名体裁就缓慢地占据了人群的各个角落。充分地表达着人们对孩子所寄托的感情。单名和双名是人名体裁的两种形式, 究竟那种形式更好一点呢?单独分析,两两比较,笔者认为,看待这个问题,不能单纯从形式上而论,若从形式上看,千百万人会有概率相等的两种看法。我们应该从内容上看这个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反映。我们看人名体裁,不仅要看怎样才能确切地表达长辈对孩子的感情,更要想到孩子一生一世好使好用。倘若单名或者是双字名,能移确切地表达这种情况,那么选择那一种人名体裁都是正确的。这里,我们对单名和双名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单字名。单字名,往往就是一个单词,这种现象很普遍。我们现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年轻人,都很偏爱单字名,据《解放日报》介绍,解放初,我国的单字名只占全国人口的十四分之一,到一九八三年止,单字名已约占社会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九十年代以前,我国人名体裁的发展趋向是单字名。究其成因,有两条:其一,单名易于重叠。同字相叠,喊起来动听、顺口,能够充分表达长辈对孩子亲切的感情。如:冯艳艳、陈芸芸、褚兵兵、卫晶晶、蒋苹苹、沈卫卫、韩笑笑、杨蕾蕾等等。喊声好听,说起来有情,想起来有味,叠字以后,加上儿化音或不加,都能使人觉得亲切、悦耳。这种现代的叠字名与先秦时期的单名是有区别的,目前还没有证据说明春秋战国时代也有现在的单名叠字现象。在现代,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也是在知识分子家庭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家庭。“文革”前,这种现象也有,但没有现在这么普遍。“文革”中知识贬值,这种单名叠字的起名方式曾经受到过批判,被激进的狂热分子斥之为“小资产阶级情调”。使这种现象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单名叠字普遍被人们所接受,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因为单字名造成的同姓名很多,有许多人呼吁不能取单字名,也有人呼吁要进行立法,不能让人们取单字名,有的地方公安户籍部门对取单字名的新生人口不给予户籍登记,以此来限止单字名的产生,目前社会生活中也因此有逐步地消除和减少单字名的趋势。其二、单名叫起来易加词缀,听起来虽然俗气,但顺口,能够贴切地反映孩子在家庭里的排行顺序,或男女性别,深受通俗文化结构的家庭欢迎。词缀名分前缀名和后缀名两种:前缀名体现孩子在家庭里的排行顺序:如朱老么、秦阿三、许大明、许小明等。后缀名容易体现孩子的男女性别,体现男性的如:何猛子、吕喜娃;体现女性的如:旋瑞妞、张英娘等。词缀名过去比较多,解放初期这类名字几乎在有人群的地方随处可见,近年来因为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幅度提高,这种加词缀的人名,仅仅常于小名,用于大名的有消除的趋势。(二)双字名。双字名,是当今汉民族四分之三的人所采用的人名体裁。这种体裁的显著特点是寓义普遍较单字名丰富。运用好这种形式的关键是单字组词的合理性。双字名作为专有名词,其内部结构有不可分的理由。但仅把它作为词汇来说,也可分为八种类型:第一,单纯词双字名,即由一个多音节语素构成的双字名。如:杨玲珑、许蝴蝶、李维娜、陈玛丽等。1987年,有人在新闻媒体上呼吁人们不要给孩子取音译外来单纯词双字名,如李维娜、陈玛丽,认为起这样名字的孩子长大后,万一有资格上报刊,读者会猜谜,是洋人呢?还是同胞?叫人弄不清究竟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取了个中国人的名字。因为社会生活中,一些外国朋友因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面,常常取一个这样的名字,尤其是这两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人民涉外婚姻逐年增加,来中国做生意的商人、外国公司等也几乎各地都有,这些情况都使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他们取个这类中国人的名字是常有的事。第二,联合型双字名,即人名双字意思相同或相近。如李秀丽、张明亮等。第三,偏正型双字名,即人名双字中,前字修饰后字,以后字为主。如:陈香梅、黄秋收等。第四,补充型双字名,即人名双字中,以前字为主,后字补充说明前字。如郑慕高、冯得才等。第五,述宾型双字名。即人名双字中,前字表示行为,后字表示事物。如:梅笑雪、李振国等。第六,主谓型双字名,人名双字中,前字表示事物,后字陈述前字。如:王桂芳、张字清等。第七,词缀型双字名。我们在谈单字名时谈过词缀名,那是从单名口语化附加上讲的, 假若把词缀固定下来就成为双字名了。如罗小双、李小龙等。第八,叠字型双字名。即单名叠字固定化。周萍萍、陈丹丹等等。(三)人名词性。人们重视人名体裁的选择, 但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更重视人名用字的词性选择,因为词性用好了,能够贴切表达长辈的意愿。名词性的人名用字。如:雁、雪雁,河、银河、湘、湘河,晨、晨阳等。用这些事物寄托人们对孩子的期望寓义十分明显。动词性的名字。如:飞、飞腾、进、跃进,传、传兴等。动词做人名有其特殊的韵味。古人作文做诗讲究炼字,经常炼的就是动词。一个动词用得恰其分,为全篇增色不少,人们的名字也是这样,姓名中的一个“笑、飞、报、慕、济、思”等动词,能使人名平添秋色。形容词性的名字。如:伟、勇、聪、秀丽、甜、红、青、兰、紫等。它能够体现长辈希望孩子将来具有某种品德和气质,是人们常用的人名用词。数词性的名字。如:大、二、三、四、五等,伯、仲、叔、 季等。这类名字常常是按孩子的排行顺序所取。简单明了,望名知底,望文知义。量词性的名字。 如:斤、斗、寸、亩等,如徐六零、张九斤、钱五斗等。副词性的名字。如:而复,竟然、叮铛、越、得、之等。这类名字文雅,很受知识型家庭的喜爱。其它词性的词,如代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等,这类词性极少被人们选为人名用词。第四章、小名、学名、字号及其它 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名字,一般都不止一个,刚出世的孩子, 有乳名;稍大后又有小名;上学读书时,又有了学名,大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还有笔名;从艺的人有艺名;夫妻间或许还互称别名;危难之时还有化名;当干部做公务员的还有“官”名。其他如职业名,学位名等等。名字的种类繁多,但我们却不感觉繁琐,因为这些名字各派各的用场,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名字,这说明我们中国汉民族文化错综复杂。比如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小名叫乐益,大名叫贤琼,入学时改名叫用威,参加革命后才又更名为董必武。一个人虽然有许多的名字,但每个名字都有其来源,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个人常用的,都有不可缺少,别人强加的,那又是一个说法。我们拣其常用的种属,进行探究,大致上有以下几种。(一)小名。小名也叫乳名,奶名,是孩子小时候取的非正式的,长大后在长辈或同辈亲友口中还沿用的名字。孩子取小名,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三国时曹操小名阿瞒,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叫阿斗。在农村,还有小五子,大狗,二狗,猫子,和尚这一类的小名。我们不少人不也有老大、老二、老三这样区别排行的小名吗? 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在起小名时还要举行仪式。在四川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彝族人在婴儿出生后5天(也有的为7天或9天),由产妇怀抱婴儿出大门,请巫师宰杀羊或鸡、念经、赶鬼、驱邪,然后大摆酒席,以羊或鸡肉宴请亲朋好友。席间,巫师洗净双手,然后手持法刀,为婴儿剪去后脑胎发,并为其取小名。在起名前,巫师得先看婴儿及其母亲的命相,如果婴儿命宫不佳,则向牲畜敬酒肉并起诸如"牛儿子"、"青马儿"、"小狗儿"、"猪女"等名字;如果生母命宫不佳,为预防婴儿夭折,乃用"毕母子"、"叫化子"、"小偷儿"等名字,或者用汉族军官的职衔,如"司令"、"军门"等名字。早年给男孩起大名,一般都讲究光耀、吉利,所以叫“来福”、“长贵”、“有财”之类的特别多,起小名的,多有叫“狗蛋”、“尿壶”甚至“小婊子”的。迷信的说法认为叫这些名字的孩子没有灾星好养活。 小名的特点就是这样越俗越好。它与绰号不同,绰号常常是有意挖苦讽刺人们的特征缺点,而小名则不然,他是家族中亲切的呼唤,一般不会出现有意挖苦讽刺人们特征的问题,要说难听,其难听之处正洋溢着长辈亲友之间的真情爱意。但在旧中国封建士大夫中,许多人视小名不登大雅之堂,羞于启齿,有些当了官的人,小名常常废弃不用,就是未当官的人,在正式场合也是不用小名的。若违背了这一点,会被人们认为是十分丢脸的事情。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大泽乡起义称王以后,故乡的贫穷朋友听说他称了王,都想去沾点光,就特地去看他,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还以为陈胜仍然是跟他们在一起时的陈胜,没有做到也没有想到要在称呼上与他拉开心理距离,大家当着陈胜王的许多部下的面儿,仍然喊他的小名,弄得部下笑出了声,陈胜当场就嫌丢了脸,当了王还有人敢于喊小名,搞得陈胜王心底里极其不痛快,就当场下令把那些敢于直呼其小名的贫穷朋友拉出去砍了脑壳。这样的事不是绝无仅有的,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也有一些人,听人叫起小名,象是揭了伤疤似的红了耳根吗?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小名虽然俗气,但其正说明了亲友之间的爱意,登大雅之堂也未尝不可。孩子成人以后,小名留在家庭中呼唤,另取大名以应酬社会交际,一旦交际圈中知道了你的小名,也不必枉生烦恼,不理他就是了。据报道曾有一位女大学生,生性要强,其母到大学探视。叫其乳名,本无恶意,谁知她竟然羞愧得自杀身亡,这虚荣心真害死人。几千年来,小名就这样一代代地延续使用。你认为它俗气、贻笑大方也好,难登大雅之堂也好,它终归还会继续使用下去。(二)、学名。学名,又叫大名,是指人们的正式名字。旧社会的孩子长大了,该上学读书启蒙的时候,由长辈或教师给这孩子取个正正规规的名字,以备在学堂这样的正式场合使用。也有因为其它原因请人起大名的。如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凤姐女儿巧姐的大名是这样取的,刘姥姥游大观园,来到凤姐屋里,凤姐说:到底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我们大姐时常有病,不知是什么缘故,你就给她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庄稼人到底贫苦些,你给她起个名字,只怕压得住。刘姥姥说:“不知姐儿是几时养的?” 凤姐回答:“正是养的日子不好,正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巧姐好”!巧姐的大名就是这样取的,旧社会的人们也真是讲究多。一般说来,给孩子取大名,总得有点依据,这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依据说出来要叫人服气。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教授,以名节高亢,刚直不阿著称于世。他一生不向反动势力低头的气节深受人们敬重。在1948年病重逝世前,他还嘱咐家人,宁死也不领美国鬼子的“救济面粉”,他就认为,多年来美国鬼子害我中华民族之心从来就没有消停过,毛泽东同志曾赞扬他有不食“嗟来之食” 的气节。他的名字“自清”,据说出自“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一语,意思是要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大名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在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场合使用,在一个人的所有名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大名。也有小名转变为大名的情况,比如说,假若一个人的小名经常使用,固定下来,这小名也就升格为大名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小名就叫秀,因为西汉末期,民间流行的歌谣有刘秀做皇帝的话,使用这个小名有利于巩固帝业,所以后来他就没有另取大名。这小名秀就升格为大名了。 、化名。化名是为了使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其实姓名而改用的名字。起化名的人总是隐逸逃藏真实身份的人,或许他是为了某种需要才起化名。一个过着正常社会生活的人是不需要用化名的。常听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因为斗争手段的需要经常要用到化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何长工同志,原名不叫何长工,1927年马日事变时,他的名字被反动派列入了黑名单。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毛泽东同志为他化名叫何长工,取意为人民当一辈子长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据说我国名将陶勇的化名是陈毅元帅起的。陶勇原名叫张道佣,1939年的一天,陈毅对当时担任新四军团长的张道佣和营政委姜茂生、副营长朱传宝三人说:现在苏北地区形势很复杂,敌、伪、顽三种力量并存......为了迷惑敌人,迅速插入敌后,顺利地开辟革命根据地,指挥部决定将你们二营改为苏皖支队,由张道佣和卢胜负责,说完这话,陈毅又转过身对张道佣说:你改个名好不好?为了迷惑敌人,我们打着苏皖支队的旗号,你再改个名,国民党就不知道是那里杀出来的队伍了。这样不易暴露自己,可以更好地开展敌后斗争。张道佣问:“改个什么名字好哩?”陈毅说:“我想起个和‘道佣’音韵相近的两个字----陶勇,姓陶名勇,乐陶陶的陶,勇敢的勇。”陶勇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象陶勇这样取化名的情况在战争年代是很多的。在现实社会中的特工人员和逃匿人员中也有不少,有的人犯罪之后,为逃避法律的惩罚,常常是改名换姓,用个化名远走他乡,到外边去做生意、打工,以生存下去。不过,我们一般公民,因为受到社会主义法律的保护,可以堂堂正正地挺着胸脯做人,没有要隐瞒真实姓名的必要,就不需要取化名。近年来也发现有些人到银行存储资金而用化名的,这些为存钱而用化名的人们,也还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据说,有的是因为钱的来路不正当,用了真实姓名会出问题,难免被追究责任。也有的人是因为家庭问题而用化名去银行存款的,比如说夫妻双方互不信任,你有需要承担经济义务的事情,对方又不同意的,或许会用化名去存款。常听说有人突然去世而家人去银行找存款而发现化名的事,涉及人们的隐私权,没必要细说下去。前不久,我国普遍实行了银行存款实名制,用化名去存款的情况相应地会减少许多。 笔 名。笔名通常是写文章的作者、作家发表作品时,因为不想用自己的真实姓名而采用的别名。不少作家著书立说时喜欢用笔名。鲁迅先生共用过一百三十几个笔名。他原名叫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第一次用的笔名,后来成为正式笔名。他曾解释这笔名的来源:一是母亲姓鲁;二是周鲁在古代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我国近代文学巨匠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19年在《学灯》副刊上发表第一批新诗时,开始用“郭沫若”这个笔名。他曾经对他日本留学的同学范允藏解释说: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的两条河,沫水和若水含拢而来的。矛盾,其名沈德鸿,字雁冰。“矛盾”这笔名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其用意是:大革命失败后感到思想矛盾,因而取笔名“茅盾”,当时的刊物不主张用假名,所以,刊物的编辑叶圣陶在矛字上加了“草”头,从此,随着沈雁冰的勤备笔耕,“茅盾”这个笔名蜚声文坛。写文章用笔名的起因,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把真名隐藏起来。冰心老人,原名谢婉莹,她第一次用冰心的笔名发表的小说是《两个家庭》,她觉得自己太胆小,怕人家笑话批评;冰心两个字是新的,人家看到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两个字和谢婉莹有什么关系。一般作家文人都有笔名,他们的笔名因为作品的传播而广为人知,但真实姓名也许比其笔名的知名度要低一些。你知道下列这些人的真名和笔名的对应关系吗?周树人的笔名鲁迅,郭开贞的笔名郭沫若,张心远的笔名张恨水,万家宝的笔名曹禺,李芾甘的笔名巴金,沈雁冰的笔名茅盾,舒庆春的笔名老舍,谢婉莹的笔名冰心,叶绍钧的笔名叶圣陶,查良庸的笔名金庸,陈哲[双吉哲]的笔名琼瑶. 字。字就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旧社会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一般人都有字,如毛泽东,字润之。过去人们取字做什么呢?原来,那时候人们起名儿是用来自称的,而取字,是用来给社会交往中的朋友们呼唤的,表示客气和尊重。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字的现象,是从周朝开始。那时人们便已很讲究忌讳了,讳名不称,命字替代很是普遍,这是加字的主要原因,后人相沿成习,流传下来了。字因为是根据人名的字义另取的别名,所以,过去人的名和字大都有一定的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同义词。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是反义词;关羽字云长,羽与云,连义推想。此外,文人还有自己起号的习俗。号是一种别名。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苏轼号东坡居士。辛弃疾号稼轩。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吴承恩号射阳山人。王夫之号南岳卖姜翁。陆游号放翁。孔子的号大成至圣先师是后人加上去的。还有别人给人起外号的,这类东西十有八九不是好名字。如有一则笑话说得是王姓八兄弟的绰号。讲有一家王姓人家,兄弟八个,求人替起名字,并求替起绰号,所起名字,还要形象不离本姓。一日,有人替此八兄弟起名曰: 第一个名唤作【王主】,绰号唤作【硬出头】的王大。(王字加一点成【主】字,故称【硬出头】)第二个名唤作【王玉】,绰号唤作【偷酒壶】的王二。(王字旁边加一点成【玉】字,故称【偷酒壶】)第三个名唤作【王三】,绰号唤作【没良心】的王三。(王字中间抽去一竖成【三】字,故称【没良心】)第四个名唤作【王丰】,绰号唤作【扛铁枪】的王四。(王字上下通出成【丰】字,故称【扛铁枪】)第五个名唤作【王五】,绰号唤作【硬拐弯】的王五。(王字加一拐成【五】字,故称【硬拐弯】) 第六个名唤作【王壬】,绰号唤作【歪脑袋】的王六。(王字上加一撇成【壬】字,故称【歪脑袋】)第七个名唤作【王毛】,绰号唤作【弯尾巴】的王七。(王字加一钩成【毛】字,故称【弯尾巴】)第八个名唤作【王全】,绰号唤作【不成人】的王八。(王字加一【入】字成古文的【全】字,而【入】字似人却非人, 同时王八也不是人,所以称【不成人的王八】)第五章、给男孩子起个响亮的名字男刚女柔、男女有别的观念是人类社会的传统意识。而且,在儒教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也普遍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妇女解放的程度逐渐提高。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同许多旧观念一样受到了必然的改变和冲击。尽管如此,当今社会上大多数人仍然认为“男人就应象个男人样,别弄成了女人形。”这种观念表现在人名用字上特别明显。已经做了爸爸妈妈的人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孩子出生以后,为了取一个好名字而向亲近的人们去征名,被征询的人首先要问一句:是“男儿公子”还是“小女千斤”?问这话的目的是便按男刚女柔的“原则”去思索给孩子的起名思路,仿佛法定了似的。这也是我国人民在起名问题上的习俗。笔者没有考证过这种习俗究竟始于那代何年,但是,考察古今的名人,男人名大多都透着一股男子汉气魄,表现出雄性的力度。现在的人名也是这样,倘若某男人名让人看不出其刚健,总会有人俏声叽嘲:某某人的名字怎么有女人味?反之亦然,女同志的名字没有所谓的女人味,也会让人说闲话的,这就是男女有别的习俗在作怪。我国早期曾经在襄樊宣传无产阶级进步思想的革命家肖楚女同志,曾经有许多人都认为他是女同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肖楚女,原名树烈,学名汝,字秋,楚女一名取自《离骚》句: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还有一个例子说明生活中人们都是按男女有别的原则来起名的。据《生活报》报道,在哈市一家电脑公司做技术总管的徐先生两口子结婚7年了,想要个孩子的决定令盼孙子心切的徐老先生欣喜若狂。孩子还没出世,徐老先生就给孩子起了近百个名字,过后又经过他的仔细推敲,确定男孩女孩名字各十余个。今年8月,孩子出生后,徐老先生列出这些名字,可儿子儿媳虽觉得每个名字的含义都不错,可读起来觉得拗口而且没有现代感。两人琢磨来琢磨去给儿子起个响亮的名字:徐昊。希望孩子将来事业能“如日中天”。结果,为孩子起名这事老爷子到现在还耿耿于怀。给男孩子起名要注意起响亮的名字,一要注重名字中要带有阳刚之气,如唐朝名将罗成的儿子罗霄,水浒好汉林冲等人名,一听就想象是个硬汉子。二是可以参考名人起名字,借其名,敬其人。三是要注重与众不同,尽可能地不要跟别人的名字发生雷同的现象。过去,男孩子起名的常用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现列述出来,或许对读者给孩子起名字有些参考作用。、男称字为名。以男性的称呼字为名或将男称字嵌入名中。以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为例:丁士美,明朝淮安清河人,嘉靖年间进士,当过史部左侍郎。卜徒父,卜姓之祖,春秋时秦国掌免卜的官,其后人以此为姓。方宝孙,宋朝人,著有《淙册读罱易记》。毛子廉,金朝长泰人,小名八十,当过宁昌军节度使。康君立,后唐人,镇压过黄巢起义,官至汾洲刺史。唐公防、汉朝城固人,据说遇仙人授药,拨宅仙去。颜叔子,战国时间鲁国人,传说有一次因下暴雨把他邻居的房子淋坏了,邻居妇人到他家躲避,他为了规避嫌疑,手执灯烛一直到天亮。王伯当,隋朝人,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的军师。欧阳僧哥、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儿子。张孟男、明朝中牟人,官至户部尚书。、志气字为名。大丈夫志在四方,为国为民为已,基于这点,从表示志气的字眼中选字命名。魏定国,清朝人,康熙年间进士,官至史部侍郎。王去非,金国平阴人,应举不得志,只好家居教授,做教书先生。贾名儒,明朝万历年进士,官至御吏。张守约,宋朝孙洲人,曾任过康洲刺吏。孙得功、清朝棕东人,游击将军。邢世材、宋朝会稽人,吕祖谦门人,后举进士得官。邵成章、宋朝钦宗朝内侍。耿鸣世,明山东新城人,进士,官至陕西参政。崔如岳,清康熙举人,著有《坐啸轩集》。乐德才,梁朝人,官至江夏太守。、操行字为名。傅清,清朝满洲镶黄旗人,雍政年间任过驻藏大臣。牛德昌、金朝安定人,皇统进士,当过万泉县令。朱守谦,明朝的靖江王,小名为铁柱。白乃贞,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官至检讨。吴自守,明朝广济人。鱼思贤,唐朝开元初为任丘县令。包立身,清朝诸暨人。徐问其,宋朝潍洲人,有道术。徐公益,明朝人,有《松林集》、《世德录》。富好礼,明朝洪武年初为顺庆府同知。 、兽称字为名。任熊,清朝浙江册陕人,画家。石抹狗狗,元朝蒙古军将领。毛猛虎,后魏人,袭爵为散骑掌侍。皇犬子,梁武帝时的一名小官,原名叫太子,武帝知道以后,说了一句你是个什么东西,也敢称皇太子吗?于是给他另改了个名字叫皇犬子。朱豹,明朝上海人,正德进士,官至福洲知府,有著作《朱福州集》。徐文驹,清朝康熙年进士,有著作《师经堂集》。徐麟,明朝广济人,当过靳洲知府。于成龙,清朝山西永宁人,官至河道总督。李狸,远古八元之一。乐羊,战国时间魏国文候的大将。、猛禽字类为名。庆鸪,后汉洛阳人,官至琅邪会稽二郡太守。王鹏,元朝缑山人,有著作《缑山集》。丁野鹤,元朝钱塘人。张鹫,清朝陕洲人,任过芜湖、霍邱知县。尹鹗,前蜀成都人,仕为输林校书。吴舒凫,清朝吴县人,有《易大象说录》。莽鹄立,清朝康熙年甘肃巡抚。周恩来总理少年读书时,教历史的高老师曾给他起过一个名字叫翔宇。、兵器名称为名。连镛,明朝建安人。李毂,宋朝汝隐人。彭铉,宋朝人,任过赣洲知洲。戴铣,明朝婺源人,弘治进士,官拜兵科给事中。堇钧,后汉资中人,当过五官中郎将。张盾,宋朝进士,理学家朱喜的学生。萧锵,南齐朝高帝的第七个儿子。(七)、宗族字为名。高延宗,北齐德昌皇帝。康延孝,当过后唐梁末帝左右先锋指挥使。唐光祖,明朝金华人,教书先生。候承祖,明末上海人,抗清被杀。徐崇嗣,宋朝画家,画家派系没骨派始祖。徐世谱,陈国人,梁元帝时水军将领。柯振祖,明朝彭泽人,洪武年湖口县学训导。尤继先,明朝万历年固原总兵管,号独日将军。董孝初,明朝松江华亭人,画家。樊继祖,明朝弘治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八)、俊貌字为名。高彪,后汉无锡人,孝廉出身。袁炜,明朝嘉靖进士,管拜编修。萧伟,梁朝文帝,封建安王,官至大司马。洪俊奇,元朝龙虎卫上将军。于玉立,明朝金墩人,万历年进士出身,官至刑部元外郎。张逸,宋朝宋阳人,官至枢密直学士。邓若水,嘉定进士,为太学博士。邳丹,汉朝隐士。尹玉羽,后晋长安人,有《武库集》。邵清,宋朝古田人,民间奇士。(九)福寿字为名。范柏年,南齐梓潼人,当过梁洲刺史。苏去疾,清朝常熟人。乾隆进士,官至贵洲直隶洲知洲,有《苏园仲文集》。彭龟年,宋朝清江人,乾道进士,宁宗朝史部侍郎。高百年,北齐孝昭帝的第二个儿子,东陵王。张千秋,汉朝宣帝时为中郎将。张千载,宋朝文天祥的朋友,曾为文天祥收尸。康延寿,辽国果宋朝千牛卫大将军。王延年,清朝钱塘人,雍正举人,官至国子监司,有《补通纪事本末》。王延寿,后汉人,著作有《灵火殿赋》。黄彭年,字子寿,清朝道光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十)、气质字为名。尢烈,明朝晋江人,嘉靖进士,官至云南少参。张志宽,唐朝安邑人,里正。李至刚,明朝松江华亭人,管拜左右通政。候彦真,任为忠翊校尉付千户。班勇,后汉西域长史。邵敏,明朝湘阴人,成化进士,官至户部主事。耿豪,北周钜鹿人,官至骠骑大将军。毛锐,明朝弘治中曾出镇两广。仁积,清满洲镶黄旗人,当过甘肃提督。何道柔,梁洲人。金庸的著作家喻户晓,他的武侠小说文采丰富、有口皆碑,他著作中的人名独特超凡,飘逸脱俗。对我们给男孩子起名具有一些参考作用。如: 马五德、左子穆、段誉、龚光杰、干光豪、钟灵、容子矩、孟述圣、司空玄、葛光佩、木婉清、钟成仇、辛双清、甘宝宝、云中鹤、褚万里、傅思归、古笃诚、朱丹臣、郁光标、吴光胜、高升泰、段正淳、刀白凤、秦红棉、巴天古、段廉义、杨义贞、高智升、范骅、华赫艮、过彦之 、 柯百岁、崔百泉、慕容博、蔡庆图、丁春秋、鸠摩智、王语嫣、姚伯当、司马林、诸保昆、司马卫、范百龄、唐光雄、邓百川、包不同、慕容复、风波恶、全冠清、张全祥、乔峰、白世镜、李春来、李延宗、努儿海、易大彪、乔三槐、鲍千灵、薛慕华、游骥、向望海、单仲海、阮星竹、游坦之、苏星河、公治乾、康广陵、李秋水、武潘安、符敏仪、庄聚贤。据说这些名字在目前的户籍资料中还基本没见到,说明他在起名字的问题上是非常有办法的,不是随便用个俗语名,比有些父母给孩子起名还认真。所以金庸著作中的人名在我们给孩子起名时是个好参谋。第六章、给女孩子起个美丽的名字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女性生活总比男性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一些,就说服装吧,当你走进时装店,女装的花色品种不仅繁多,而且新颖别致,而男装与之相比,则相形见拙。人名也一样,男名多呈单色调,女名则丰富多彩,凡是美好、珍贵、鲜艳的字眼几乎皆可入名。不过,这种现象只是近百年来的事,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男名常反映出其社会责任,如显祖、定国、栋梁等。女名则常常表现出与之相应的低下社会地位。男尊女卑反映在人名用字上是十分明显的,我国历史上较长一个时期里,成千上万的妇女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她们小的时候人称小蹄子,小Y头、小妞子等,稍大一点人称大姐、二姐等,结婚了人称某氏、某某母,嫁人从夫,夫去从子。女人总是附属于男人,她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我们从名留青史的女人极少的历史现象也可以找到佐证。这样的事情是历史在人名上的深刻烙印,今天男尊女卑这种现象虽然消失了,但体现男刚女柔的起名习俗却依然存在,一般人都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习俗,大有继续发扬下去的趋势。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古往今来,男人女名,或女人男名的现象都是有的。如我国有著名乒乓球女运动员李赫男,女物理学家吴健雄等,这仅是例外情况。因为起名字的作用是便于人的交往、生产和生活,名字起得不伦不类、不男不女。客观上会给人际交往带来负面的影响。两性的自然属性在气质和性格上的表现使得女子大多用体现温柔、美丽、贤淑一类的字起名,而男子则大多用于体现刚健,旷达、刚健,雄壮等一类的字起名。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在否定女子坚强的一面和男人内心脆弱的一面,这是一种一般化的总体印象。 给女孩起名,最常见的是以美为内涵的名字。追求仪态美、风度美、气质美。女孩子名字的内涵需有新意,让人有丰富的联想。那么怎么给女孩子起个漂亮的名字呢?思路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选取女字为偏旁的人名用字,这类字一般都能很好地表现女孩子的美丽。二是注意选取形容美女或赞美女姓的词为名。三是挑选一些以王字为偏旁的字眼作为人名用字,以王字为偏旁的字眼有很大一部分含有美玉或者珍宝的意义。四是可以参考一些著名女性的起名方法。五是从自己喜爱的古诗词中取字命名。过去,女孩子起名的常用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现列述出来,以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为例,或许对读者给孩子起名字有些参考作用。 (一)、女称字为名。古有:三娘子,女,明朝顺王俺答的妻子。敕封忠顺夫人。聂隐娘,女,唐朝女侠客,员元中魏博大将军聂锋之女。贾二妞,女,清朝鹿邑人,有节义。张玉娘,女,元朝松阳人,有诗《兰雪集》。孙秀姑,女,清朝杭州烈女。孙夫人,女,三国时孙权之妹,刘备之妻。何姬,女,三国时候吴国勾察人,太子和之姬,后为皇太后。吴淑姬,女,宋朝士人杨子治妻,有词王卷,名《阳春白雪》。冯媛,女,汉朝时元帝后宫昭仪。潘玉儿,女,南齐东昏候妃。(二)、女德字为名。即按照我国传统的女性道德观念选字命名。王贞风,女,南朝宋明帝皇后。方淑仪,女,明朝福建莆田人。永乐年间以画女入宫闱。方静仪,女,清朝安徽桐城人,有友阁馈余集。王端淑,女,清朝杭州人,著词畜轩诗钞。 余静芝,女,安徽宣城人,现代画家。方循娴,女,清朝江苏武城人。丁普仪,女,清朝江西无锡人,浙西同知杨炳的妻子,著有《双清馆诗稿》等。吴静闰,女,清朝汝南人,善作画。 李素贞,女,清朝江苏杨洲诗人。(三)、神态字为名。以形容女性神态姿色的字眼中选字命名。古有貂婵,女,战国时大诗人屈原的婵女。婉容,女,清朝未代皇帝傅仪的皇后。王曼容,女,明朝书画家。孔丽贞,女,清朝山东曲卓人。王倩,女,清朝浙江绍兴人,自著有《问花楼集》。孙秀秀,女,元朝京师小旦。吴绮,女,明朝浙江嘉兴人。毛秀蕙,女,清朝江苏太仓人。祁修嫣,女,清朝浙江绍兴人,工书善画。洪静容,女,浙江昌化人,现代画家。(四)、花鸟字为名。柳依依,女,清朝江苏无锡人。秦联珠,女,清朝江苏无锡人。汪掌珍,女,清朝浙江年浦人。梁若珠,女,清朝广东顺德人,著有《饮冰室文集》。马如玉,女,清朝南京人。万双喜,女,清朝江苏苏州人。陈慰之,女,清朝江苏苏州殷萃田妻。(五)、彩色字为名。既以丰富多彩为出发点,从色彩名称中选字命名。洗彩,女,清朝浙江湖州人。林天素,女,清朝福建人,寓西湖。岳绿春,女,清朝山西文水人。陈水翠,女,现代美术家。乔小红,女,清朝江苏如皋人。汤紫春,女,清朝江苏常州人。程小白,女,清朝江苏苏州人。黄金桂,女,清朝福建永福人。蔡紫琼,女,清朝江西九江人,著有《花风楼吟稿》。缪华,女,清朝江西刘小溪妻。《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很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我们在给男孩子、女孩子起名时都可以参考。例如: 甄士隐、贾雨村、林如海、冷子兴、贾敷、贾敬、贾珍、贾蓉、贾赦、贾政、贾代善、贾珠、贾宝玉、林黛玉、贾琏、王熙凤、贾探春、贾惜春、贾迎春、花袭人、薛蟠、王子腾、贾兰、李守中、英莲、冯渊、薛宝钗、媚人、晴雯、麝月、警幻、秦可卿、周瑞、金钏、香菱、秦钟、焦大、茜雪、贾蔷、茗烟、贾茵、贾璜、贾代儒、贾代修、贾琛、贾琮、贾琼、贾菖、贾芸、贾芬、贾芳、贾芝、李执、贾元春、花自芳、秋纹、绮霰、碧痕、鸳鸯、琥珀、史湘云、紫鹃、雪雁、翠缕、焙茗、李宫裁、林红玉、佳蕙、詹光、程日兴、胡期来、冯紫英、林之孝、蒋玉菡、春纤、文杏、司棋、侍书、入画、彩屏、同喜、同贵、龄官、妙玉、柳湘莲、薛科、薛宝琴、邢岫烟、宝蟾、金桂、李绮、秋桐、甄应喜、甄宝玉。 想为你孩子起一个古色古香、高雅而不落俗套的名字吗?真可以从这里选一个字哩。 还有,琼瑶著作中的名字一般都清新玉洁、文雅高贵,据说从户籍资料上看,她起的名字重名率极低,可见其文学素养和思路。因此也可以作为我们给孩子起名字时的重要参考: 如《陌生人》沈佩容、唐国本、静如《若梅》 黄燕玲、浓若梅、孟士尧、吴德言 《桎梏》 关珩、葆如 《黑痔》 若青、朱沂、沈美琴 《风筝》 维洁、维德、任卓文、江绣怡 《迷失》 叶昶、李晓蓉、许馥云《窗外》 江雁容、周雅安、安白兰丝、何淇、康南、张子明、叶小蓁、程心雯、魏若兰、江乃、胡美纹、若素、江麟、江仰止、赵如意、江雁若 《逃避》 郑梦逸、忆陵 《黑茧》 健群、思筠、一苇 《芭蕉叶下》 思虹、美婷 《旭琴》 诗苹、李美嘉、克文、江浩、何燕珍、夏人豪、夏人杰、夏人雄 《婉君》 婉君、伯健、叔豪、仲康 《哑妻》 柳静言、柳逸云、柳静文、依依、柳绫、柳瑞雪、柳彬 《三朵花》 章念绮、章念瑜、章念琛、杨荫、唐众民、徐立群 《生命的鞭》 孟玮、胡茵茵、胡全 《归人记》 广楠、除晓晴、李若悟、美姿等等。 第七章、人名中的姓名索味 我国的姓氏起源大约是在上古时期的黄帝时代。通常我们说的所谓姓只是某一族的称号,当时一说起姓,并不是某个单独的“家庭”或个人,而是指的有血缘关系而又组织在一起的某一群人。随着子孙的繁衍,一个家族又分为许多支新的家族散居到各地,每个新家族又得有个称号,这称号便谓之日:“氏”,氏比姓低一等级,原来氏又分出新支,新支又分别支,层出不穷,到分不清的时候,姓氏便连为一体了,谁也不比谁高贵。我们现在说姓氏就是笼统地指姓。旧时有启蒙教材《百家姓》,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正文〉是: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卻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後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6363个姓,其中最常见的还是《百家姓》中收集的408个单姓和60个复姓,还有些古姓现在都已失传了。这么多的姓统辖着中华大地十多亿人民以及世界各地的千百万华侨,而运用姓字的字体分含,迎合人们的好奇心理,表现起名者才智的人名,自宋代以来,成为人名艺术中别具一格的技巧,许多文人学者都有意运用这一方法,或起名、或取字、或取号,逐渐演绎为我国汉民族传统起名方法之一。姓字索味起名,强调了姓字,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重有很大关系。传统文化不容许人们割裂与祖辈的关系,在社会上层,达官贵人处处强调遵循古制,祖宗没做过的不敢做,办大事一般都要到祖宗那里去寻找该怎么做的依据。既使是生活在社会下层,儒教文化也要求人们要讲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为人子,姓氏第一,旧社会做上门女婿而改名换姓,虽然是无可奈何的事,但终究是被人所不齿的事儿。所以,强调姓字的起名方法,虽有文字游戏之嫌,由于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一)、以姓为名。以姓为名,即姓什么就叫什么。如卫卫、苗苗等。现代文坛上有一女小说作者叫方方。夏朝未年有伊伊,辅佐商汤灭夏,是上古有名的贤相。姓为名的起名,在日常生活中是常用呼喊为别名代称的。许多社交场合,大家在一起谈论时,说到某人并不说名,而单说一姓字,如说到台湾的“陈”,大家都知道是指台独分子陈水扁,说到某小单位的负责人“张”大家都晓得这是张××。平时相见,大都不说名字而称姓,若是姓“李”的,年轻的,人家称你为小李,人过中年,人家称你为老李。像这一类的事,每个人都有所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以姓为名,以姓代名,只是没有用于大名而已。(二)、仿姓字人名。所起名字的字形与姓字的字形相仿,用这种方法取的名字,叫仿姓字人名。如姓岑的起名岑吟,姓常的起名常海棠,名字中都有部分笔划与姓字相仿,这种名字,取其方便好写。为什么呢?困为不论取什么名字,一般情况下,姓总是不变的。出身不由已,姓氏常不变,写出姓的时候,名字也就基本上出来了。假若姓氏可由自已做主的话,单讲笔划好写那就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取仿姓字的名字了。宋代有和尚叫 “了一”,这笔划好写,而且含有出家人一了百了的超俗意识。但其姓氏没有了,传统文化中的宗族思想也随其思想的解脱而消失了,这并不是一般人所欣赏的,姓氏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人的血缘关系的延续,子孙是自己生命的复制,所也常人都不愿自已的姓氏不能一代代地传送下去。(三)、嵌姓字人名。有些姓氏的笔划很少,可以做名字的偏旁或者是名字字形的一部分,把姓字嵌在名字的起名方法,谓之嵌姓字起名法。如姓王的起名王玉环,姓金的起名金小钓等等。这种人名,有嵌全字的,古有农民起义领袖王匡,近代有著名的国民党元老于左任笔名于吁。还有只嵌姓字一部分的,如唐代有个御使大夫叫阳景。姓字嵌在字中间,喊起来或写出来的时候,也就隐隐地暗寓着其人的姓氏了。(四)、叠姓字人名。字与字相叠可以组成新的字, 尽管这样的字不多,特别是姓氏中的这种字,但是,倘若你的姓可以这样做,那真令人玩味无穷。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中有一位姓牛的,其名就是三个牛字相叠,其真实姓名叫张学景,1937年生,农历丁丑年,也是牛年,三个牛字相叠为奔字的古写异体字。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这类名字还有石磊、金鑫、水淼、林木森、吉吉吉[双吉为哲字古写]、吕品等等。(五)、省姓字笔划人名。我们汉字中的偏旁部首形声合成字相当多,约占通用汉字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绝大多数姓字若拆开后,仍有一半或两半字的意义能够成立。利用汉字的这种特性,把姓字拆开、取其一部分作为人名,是人们常用的起名法之一。宋代时有人名陈东、现代有作家盛成、张弓、著名音乐家子聂耳等等,都是用这种方法起名的范例。(六)、回文人名。回文倒读,是我国历代文人常用的文字游戏之一。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的对联,“楼外楼”的酒家店名等等。这种文字不论是顺读还是逆读,都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把它运用到起名上,能够平添春色,横生妙趣。如唐代有名将雷万春,回文即为春万雷,春秋时的卫国有大夫宁喜,回文为喜宁,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回文即为多一闻,这些回文人名其令人难以忘却,即使其人不是名流,也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七)分姓字人名。这种名字与省姓字笔划人名的显著区别是它把姓字的笔划不省不添地用在所起名字上,大都是拆开姓字,作为两对半,而且两半都有意义,如姓章的取章早立,姓雷的起名雷雨田,姓江的起名江水工等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原名叫舒舍予,著名作家张长弓等等,笔者有儿子起名为陈公羽,因其母亲姓翁,拆母姓为名,也还是饶有趣味的。生活中还有拆职业字为名的,如有警察给孩子起名为敬言的。(八)名姓同偏旁人名。这类名字较多,有人有意,也有人无意巧合地按照姓氏的偏旁部首,取同偏 旁的字做人名。如蓝芳芸、洪海涛、汪泽、蒋萍、肖光、孟孝孔等等。[ 九] 借姓立意人名 在我国的姓氏中,有的存在明显的意义,所以在起名时有借姓立意的方法和许多例子。姓氏中有意义的字有这么几类:(1)意义明确型。如:王、陈、周、徐、孙、高、何、郭、罗、谢、萧、程、傅、丁、余、戴、夏、姜、范、方、陆、孔、崔、康、史、顾、万、段、汤、黎、易、常、武、乔、贺、赖、文共37姓。其中王、孙、罗、郭、谢、萧、傅、姜、段、易、赖等姓起名通常不借用姓氏的语义。(2)语义不具体、不明确、不易把握类。 如胡、唐、曹、袁、邓、许、曾、彭、吕、苏、卢、蒋、魏、阎、杜、任、寥、邹、邱、邵、尹等。(3)形象具体、鲜明型。 如:李、张、杨、黄、朱、林、马、叶、钟、海、汪、田、牛、石、熊、金、钮、粟、白、毛、江、龙、雷、钱等姓。其中的“毛”、“熊”等姓,通常不按其形象起名字。(4)起名时通常可以用谐音转化意义的形式出现的类型。如:刘——留、流,宋——送、颂,赵——照、兆、罩,吴——无、毋、梧,梁——粱、良、凉,冯——逢,于——鱼、余、娱,沈——沉,贾——甲、价、假,潘——盼、攀,姚——遥、摇,谭——谈、弹,郝——好,秦——勤、擒,孟——梦,薛——雪、学,郑——正、诤,韩——寒、含,龚——共等19姓。 这些姓氏的谐音、转化意义往往灵活多变、丰富多彩,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兴趣进行选择。谐音型姓氏的构词能力显然不比以上两类姓氏,而且它们的实际使用意义、转化意义往往具有不稳定性,有时用谐音转化意义,有时又用本义或另一种谐音转化意义。使用时应该把握时机,不要太死板。如梁丰,显然是取谐音“粱”或“粮”,有粮食丰收之意,而“梁之栋”的“梁”,是取其本义,是“栋梁”之“梁”。梁家民,则显然是取“梁”的另一个谐音:“良”,有“良家百姓”之意。再如吴垠,是以“吴”为“无”,取“一望无垠”之意,而吴忘我,则是以吴为“毋”,意为“毋忘我”,这类姓氏在起名字时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要求表意明确,容易引起歧义的字最好不用,以免带来混乱。语义不明晰型的姓氏,一般只用一个音节与后面的名字相配合,三个字的姓名实际上只有两个字的意义,内容显然简单,起名字时的构思也相对容易些。不过,这类姓氏中的一些姓氏,有时候也会显示出一定的语义,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如:胡、董、彭、杜、贾等姓氏。“胡风”的“胡”姓就有一定的构词能力,“胡”指塞外、边疆一带古时的少数民族,后泛指北方,因而“胡风”一名就有了北风、朔风之音,又因“胡马依北风”之典而意丰。“董民声”中的“董”氏,则取“懂”之义。借姓字立意人名在生活中是很多的,有一则故事说明了这件事儿。说得是有一家父母给他们的孩子起名叫事儿的故事:故事说事儿这个名字是事爸起的,虽然她背上了事妈的恶名,但是念在事儿这个名字还算好使, 也就认了。名字是在怀孕前就起好的。事的妈妈总埋怨事爸: 你要是姓董, 多好, 咱们孩子就是董事, 说不定还能当董事长, 最起码他也懂事儿。姓丁也行呀,他还能顶事儿。后来她又苦思冥想,想给孩子起小名叫晨晨或森森都不错 事爸坚决不同意。因他不巧姓了殷(阴)。她家有个好朋友姓成,孩子比事儿小三个月,还没出生。谈到名字,她说简单点儿,我们的改名叫殷梁,你们的叫成梁。事爸又跳出来反对,凭什么让你们孩子乘我们孩子的阴凉呀!她劝解说如果是小妹妹,人家还未必肯乘咱们的阴凉呢。事妈的外甥,四岁的事儿哥哥,也张罗着给弟弟起名字,第一个名字是小土豆,事妈称赞不错。过两天又打电话,嗲声嗲气的,小姨,又给小弟弟起个名字,叫毛毛球。我问,他叫毛毛球,那你叫什么?外甥回答,我叫毛毛虫。至于大名,更是费尽心机。有两个不错的名字送给姓殷的朋友:女孩叫殷雨晴,男孩可以叫殷特网。这也是笑话一则。 还有一个姓迟的人家给她的儿子起名迟乘的。她是这样说的:儿子终于在初春一个下雨的清晨出生了。那天天很凉,坐在医院的床上,怀里抱着柔嫩的婴儿,我一下子想起了“雨晨”这两个字,然后很坚定地定儿子的名字为“迟雨晨”,还自我感觉挺不错的。可大家对此名字并不认同,只是不便明说,老人就说孩子命里缺水,但不能明着补水,言下之意是不应有这个“雨”字。朋友们则告诉我谁谁邻居家的孩子叫什么雨晨,某某单位有个小伙子叫什么雨晨。直到有天我翻看一张报发现该报的某个记者叫什么雨晨,报中又报道的有个极凶恶的犯人叫什么雨晨!“雨晨”如此之多!于是放弃! 妹说:“你和姐夫是同一天的生日,你儿子刚好比你俩晚一天出生,就叫迟一天吧。”这名字的确有意思,但总感觉寓意太少而且又是“迟”了一天!也不是我这个做妈的取的,就算了吧 。直到儿子都快半岁了,必须得上户口了,“迟乘”这个名字才定下来。一为“驰骋”的谐音,想让儿子的人生自然健康,顺利成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语日常用语中文谐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