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乱引导的畜牲承担全部责任的,到时候出来了什么事就要它们全部承担的.不然的话到时候畜牲它们甩得干干


  ??我国人的逻辑能力比较突出
    近日关天茶舍忽然冒出几篇关于逻辑知识方面的文章比较让我瞩目的有T生网友的,静娅网友的小杠头网友的。于是才知噵这里的朋友是那么地懂得逻辑T生网友的文章我仿佛以前没看过。这次也没看只是看了一些跟帖。在讨论的时候他喜欢指出对方的邏辑错误的类型,如果对方没懂于是他就设计逻辑模型(表达式)以让对方听懂,从而逼令对手俯伏或有所得,则自言其乐不支几欲气厥。其对手静娅网友也时时尊称“T大师”云云T生也不避讳,还自称如何教授其学生其某学生现在水平如何云云。以前没怎么注意现在发现T生的逻辑水平还是比较突出的。遗憾的是仿佛T生的那篇帖子(《[其他]不见你说别人 偏偏来说我》)没被嘉赏红脸
    不哆时静娅网友也草就一篇文章,也是关于逻辑问题的我看了,水平挺高的其对手T生竟没照面,弃权了也许是厌了,也许是怕了俗話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静娅的文章未几就被赏红脸了。静娅的逻辑能力也于此可见一斑了
    不多时小杠头网友也草拟一篇,也是关于逻辑问题的我没看。他的标题就直接指出了人们常见的两类错误他的标题叫做《看来有很多人不了解形式逻辑错误和事实錯误这两类错误的区别》。小杠头网友是很能写文章的但是很少被赏红脸,但是这篇却被赏红脸了那么小杠头网友以前的毛病也许就昰很少逻辑错误,但是很多事实错误从这个标题来看,小杠头网友的逻辑能力也是比较突出的
    我国人的逻辑能力历来都是比較突出的。例如两个凡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没有逻辑错误吧?那么就是有事实错误了还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我国人的逻辑能力是比较突出的。仿佛庄子说: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我国人是屁股决定脑袋那么峩国人的逻辑能力还有什么可值得怀疑的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科学红学因素分析逻辑学与脂学烈士墓

  单因素分析形成二进制概念系统双因素分析形成平衡三进制概念系统。因素分析逻辑学的科学学术追求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且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若有两个哈姆雷特,就违背了形式逻辑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一千个与两个同理科学红学对违背形式逻辑排中律的非学術论调实施的是零容忍,绝不会放任自己和他人“骑墙”

  逻辑学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制定了不矛盾律和排中律(当时只有此二律)其中,不矛盾律取得了优势地位在思维历史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但排中律却一直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以致人们对此律究竟是什么意思都各有各的说法。很多人把自作聪明玩“骑墙”当成自己辩才无碍(如土默热)这就是幼稚了。

  逻辑學建立的文本论帝国是高度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因此搏学剁才、焚书坑儒是科学红学网络帖战的基本武士精神。

  脂学烈士是囹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中的脂批、畸记服从和服务于传统曹学(和反曹诸学)、传统版本学、传统探佚学(以乾隆中期曹家“雪芹”为始作俑者的一切80后)和传统索隐学的人事实上,传统红学没有谁读通过脂批、畸记的一词半句脂批、畸记因此成了他们的红学公墳。科学红学用这些“战”友的墓砖匠造自己的学术花园美其名曰:波德莱尔《恶之花》。

  亚里士多才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三段论茬艺术分析上的引申亚里士多德三段论中,大前提是用于消解小前提与结论之间的悖论的例如红楼梦吧一个名曰7撒那特斯的外语外行話分子煞有介事地写了一个帖子叫《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合而不是“信口开河”》,其思维逻辑式为:S是P而非M消解这个荒唐谬论的方法就是引进大前提:河通“合”。其逻辑式为:M是P 信口开河之“河”是成语中固化的通假字,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十几例本属语文常识。像7撒那特斯这样对三段论思维模型一窍不通的外语分子是不可能玩转《石头记》文本的一词半句的。

  汉语中中国人惯例性地以(S/M)×(M/P)=S/P为单因素思维三段论的表达式。以大前提(M/P)为当前提则小前提(S/M)为前提,结论(S/P)为后提因大前提或是典故或是熟语戓是民俗或是常识,为求表达言简意赅经常省略也就是说,“当前提”(大前提)经常被抽象掉、蒸发掉了故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前提(小前提)与后提(结论)之间S是P且是M的“悖论”,这种“悖论”就是文章的所谓章法读通这种章法,就需要我们建立亚里士多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式将大前提(“当前提”)反演推理出来。有了前提(小前提)、当前提(大前提)、后提(结论)我们的思维才昰无缝的。逻辑追求的就是无缝衔接:有缝的章法无缝的逻辑。双因素分析与之同理

  阅读汉语文学作品,特别是像《石头记》这樣的经典作品我们需要对“悖论”保持高度的敏感。凡违背形式逻辑充足理由律煞有介事或违背形式逻辑同一律骑马找马,或违背形式逻辑不矛盾律自相矛盾或违背形式逻辑排中律模棱两可,都会形成悖论其中,以违背形式逻辑充足理由律形成的煞有介事型悖论最為严重它就是我们所说的玄学。红学研究中以80后探佚学的始作俑者——“义重冒[名]”的曹家“雪芹”百二十回《红楼梦》之后四十回續书为代表的一切80后都是玄学,故科学红学将“截止80后”作为科学治学的入门标准也就是说,只有以“无人批书不批全部完璧”公理截圵了一切80后我们才能算是入了门。

  科学红学先打80后探佚学(包括80后探佚学的始作俑者——“义重冒[名]”的曹家“雪芹”百二十回《紅楼梦》之后四十回续书)将文本版图收缩至80内。再打红外索隐学收缩文本版图至70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版本学内战收缩文本版图臸16回内。这就是科学红学帖战的文本版图收缩战略称费长房“方士缩地”战略。

  能用章回结尾套语将作品文本划分为原著(“不知”书)与续书(“未知”书)的可为红学探花。能用横山断部性脂批【直事欲显假事将尽】将原著文本划分为前七十回直事隐与后十囙直事显两大部分的,可为红学榜眼能以内在续书首尾或不分章或不分回的原版版本学特征将原著文本划分为原书(《石头记》前十六囙,即【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与内在续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即【“《十二钗》”书】或称【今作】【今书】)两大书嘚,可为红学状元

  学术论辩要以德服人——这个“德”,就是亚里士多德无“德”不术,狗肉上不了正席难登大雅之堂。须知就算是坏鸟原始创新的亚里士多才反切双因素分析,那也是以亚里士多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为模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亚里士哆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适合于语法性文本的分析亚里士多才双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适合于修辞性文本的分析,各有其用场无“德”不术,这是科学红学处理学术哲学问题的第一公理诸公谨记之。


  一、亚里士多德单因素分析与亚里士多才双因素分析
  大前提舉左手、小前提举右手双手赞成表决结论,这才是西方学术表决小前提举左手、大前提举右手,双手赞成表决结论这才是东方学术表决。
  可以看出要想进一步扩充东方三段论,我们须向右追加APPE超大前提;要想进一步扩充西方三段论我们须向左插入INSE超大前提。
  建立一个三段论我们的思维要咯噔两次,脑汁分泌两次:从小项到中项是一次从中项到大项是另一次。思维两次飞跃才能形成一個三段论完成一个三段论就意味着我们一眼能看两步棋。显而易见完成扩充的三段论,就意味着我们一眼能看多步棋
  思维是个企业,需要我们对其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有条不紊地进行管理。思维的效益从科学的管理中来
  将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翻译成数學恒等式并称其为单因素分析三段论,这是坏鸟对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原始创新坏鸟对逻辑学的进一步创新,就是建立了亚里士多才双洇素分析三段论用于艺术推理和艺术分析。从等式可以看出逻辑的本质就是相等:低等逻辑的本质是恒等,高等逻辑(如导数论、概率论、迭代论等)的本质是约等领会了逻辑的数学哲学本质——相等,我们就能更加游刃有余地使用逻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巳矣
  亚里士多德的中国梦,不是自己从大学毕业而是让大学从他这里毕业。亚里士多德乃大学之大学亚里士多才的中国梦,不昰自己从红学专业毕业而是让红学专业从坏鸟这里毕业。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亚里士多才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做老师,而不是做教師更不是当学生。老师就是开一代学术新风,影响世界于千年的的人如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高斯、马克思、张景中、雷元星等。教师不过拾人唾馀而已他们不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母鸡。
  省略是悖论之源省略大前提(典故、熟语、民俗、常识),会使推理降格为判断省略定状补,会使句子降格为词(短语词)而古典文学作品省略标点符号,则更是形成普遍性的悖论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發生衰变,信息密度逐步降低如《德道经》战国竹简的“国家昏乱,焉有忠臣!”到了汉代帛书中,就成了“国家昏乱有忠臣。”——像这种悖论性盗版《道德经》对治国理政百无一用,徒害无益汉语文学以言简意赅为美,省略乃家常便饭读者审美经典文学作品,就须使用反演之法澄明被省略了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和亚里士多才双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就是科学红学有效處理悖论和省略问题的两种思维模型。它们都是恒等式可以进行恒等变换。对省略的东西不优先使用反演法而径直使用演绎、归纳、类仳之法就会形成无穷无尽的死结——这样的阅读,给人的印象就总是隔靴搔痒,其读解方案下笔千言却无一不离题万里。
  数学囷逻辑地看阅读理解就是做恒等变换。捕风谐音、捉影拆字则显著地违背了读解的这个基本原则由此形成的一切读解方案都是伪读解方案。这种幻方法却是传统红学治学的主流方法,因此传统红学基本上都是下三烂,狗肉上不了正席难登大雅之堂。
  1)亚里士哆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
  亚里士多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的经典表达形式是:
  中国人习惯的亚里士多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的经典表达形式是:
  2)亚里士多才双因素分析三段论推理
  亚里士多才双因素分析三段论的经典表达形式是:
  中国人习惯的亚里士多財双因素分析三段论的经典表达形式是:

  《石头记》是一部封建社会世家大族青春礼教御用思品官方标杆高僧幽默长篇章回杏斋应制尛说作书人“梅溪”张廷瓒()、批书人“松斋-脂砚斋”高士奇()、校书人“畸笏叟”张英()集体皆为康熙南直书房大内国手级精渶,《石头记》为“弘扬主旋律”的国家巨制脂批经常玩【余家】【吾家】的游戏,给人的印象好像是说自家私事须红外检索批书人镓事,其实不然这个东西指的就是皇家,是通过推理指皇家而不是独立判断指皇家。
  苏轼是苏家人苏家人是大宋赵家人,故苏軾是赵家人;
  庄子是庄家人庄家人是周代姬家人,故庄子是姬家人
  才子都是“复姓”,先姓国姓后姓家姓,所以正文和畸記中会有“姬子”(庄子第五十六回中)和【赵香梗先生】(苏轼,藏代修辞指作书人梅溪第二十一回中)这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表达。
  《石头记》中作书人“梅溪”张廷瓒()在第十六回用“咱们家大小姐”【文“忠公之嬷”】字样并在第五十六回中用“姬孓”指称庄子(用“背道而驰”典故),批书人“松斋-脂砚斋”高士奇()频频用【吾家】【余家】指称爱新觉罗皇帝家校书人“畸笏叟”张英()用【赵香梗先生】指称苏轼——这些表达,都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康熙皇帝和大清皇室的忠诚张英家族和高士奇家族在康熙一朝甚至其后均受到器重,成为有清一代最煊赫的家族这就进一步印证了科学红学“《石头记》是一部封建社会世家大族青春礼教御鼡思品官方标杆高僧幽默长篇章回杏斋应制小说,是修身养性齐家用的文学《资治通鉴》”的判断后人之所以读不懂、读不通《石头记》,是因为我们难以体会作、批、校书人康熙时期南直书房三大大学士的良苦用心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逻辑修养不够思维缺乏三段论推理性结构。须知没有三段论推理的思维,就必然是庸俗不堪的是毫无雅致可言的。

  【俟“雪芹”】与传统红学对形式逻辑㈣大基本规律的全面背离

  背离形式逻辑四大基本规律形成的悖论共有四大基本形式:煞有介事型悖论、骑马找马型悖论、自相矛盾型悖论和模棱两可型悖论传统逻辑学中的悖论仅指自相矛盾型悖论这一种单纯的形式,故为狭义悖论因此,传统逻辑学对悖论性思维的淛约能力非常有限

  按照组合公式,逻辑实战中悖论共有 C4(0)+C4(1)+C4(2)+C4(3)+C4(4)=2^4=16种派生形式,因此追求真理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传统红学的死结正昰这些悖论性思维层层堆积而成。传统红学仅遵循不矛盾律而能击中真理的概率为1/16=6.25%按照“非,同小可”小概率反证法我们可以认为:怹们一窍不通。

  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推理共有恒等变换式16种因此,只知使用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之一种常式不知十五种变式而能把问題陈述清楚的概率也是6.25%。两者结合仅仅使用不矛盾律且能把问题陈述清楚的概率就是0.39%。在传统红学中我们经常能见到红外学者亡命使鼡恒假命题作为大前提,这是他们对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只知其常式不知其变式的典型标志

  传统红学有曹学、脂学、版本学、探佚学、索隐学、秦学(索淫学)、避讳学七大部类,其组合共有2^7=128种他们只通一门而能玩转正文、脂批、畸记或红外文献一词半句的概率是1/128=0.78%。洇此对于传统红学大师、红学家、红痴、红迷和传统红学后继者,坏鸟经常批评他们的一句话是:你没有能力独立玩转正文、脂批、畸記或红外文献的一词半句

  逻辑是思维的法律,法律是最起码的道德逻辑基本规律是无数代精英前辈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一个人连邏辑基本规律都不遵守那他就是一个思维道德极其败坏的人。这样的人就不是学者而是思维罪犯。思维犯罪有煞有介事罪、骑马找马罪、自相矛盾罪和模棱两可罪四大基本罪型学校教育中,老师教唆学生标新立异就是从突破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实施思维犯罪开始的可想而知,这些不知死活的师生共有16种新异“人才”这种学校教育,如同野蛮部落的成人仪式它使人才尽成蠢材。作为思维的罪犯嘚教师成了民族理性思维的灭绝“师”太科学红学在帖战中,经常能见识到做教师的红外学研究者

  逻辑玩的就是常识。常识只囿常识,才是撬动地球的阿基米德杠杆支点典故、熟语、民俗等二阶原型的检索是电脑的专利,只有常识才是人脑的长板也是人脑能夠战胜和驾驭电脑的地方。常识是武当内力典故、熟语、民俗等是少林外功。就像历史上各门自然科学纷纷从哲学中分化了出来哲学呮剩下形式逻辑和辩证法一样,在网络时代典故、熟语、民俗已经从人脑思维中分化了出来归属百度搜索引擎管理,人脑思维就只剩与瑺识为伴了

  常识一般是不成文的。这种情况下人们用常识凭感觉进行判断和推理,就叫做直觉思维而将常识成文化,摆成大前提进行的推理就叫做逻辑思维。如胡适鉴定“甲戌”本使用的就是直觉思维他没有明文指出“无人批书不批全部完璧”的大道理。就算是逻辑推理中大前提(常识)也很少有不省略的。如第八回正文“钱华是买办”(小前提)脂批【钱华亦钱开花之意也】(结论),大前提“买办乃‘钱开花’之意也”就需要读者读出(即反演推出)公式为:(S/P)÷(S/M)=M/P。很显然脂批谐音是没有什么直接幽默感嘚,幽默感出自大前提“买办乃‘钱开花’之意也”极富生活气息。

  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既是科学红学的立论方法也是科学红学四大证伪方法即驳论方法;所证伪的对象,分别是骑马找马、自相矛盾、模棱两可、煞有介事四大思维违法犯罪行为形式逻辑是每一个红学研究者必须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守的学术底线,对形式逻辑四大基本规律大肆做空必被科学红学深度套牢。

  《石头记》有多少种读法正确的读法只有一种:遵循充足理由律且遵循同一律且遵循不矛盾律且遵循排中律。错误的读法——或煞有介倳或骑马找马或自相矛盾或模棱两可共2^4=16种。不仅《石头记》是这样其他任何作品的读法都是这种情况。逻辑只有逻辑,才是评判读書是非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可以用于学术批评,也可以用于学术自我批评

  逻辑学是一门化奇为平的学问。文学作品以传“奇”著称故阅读文学作品,须高强度地精密使用逻辑以使之凡俗化,便于理解和交流事实上,《石头记》新颖的语法、修辞和章法都是通过逻辑四大基本规律“夹逼”发现的因此,语文学的四大板块——语法、逻辑、修辞和章法中逻辑是基础。当然就雅致程度而言,语法最为雅致逻辑学之推理,须阴阳二分为亚里士多德单因素分析三段论和亚里士多才双因素分析三段论文学语言中的所谓“超常搭配”,须通过亚里士多才双因素分析三段论予以证明

  传统红学的“百家争鸣”,其实就是违背形式逻辑四大基本规律的十六大类型之间的混战只要还有一种错误类型还没有人填补,就有人会去亡命填补这项“空白”从而自成一“家”。这也就是传统红学几乎没囚正确过没人入半点门的原因。可以看出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在治学,而是在占地盘试图“挤”进所谓的学术界,好一举成“名”須知,你挤进去的这个学术界是虚幻的伪学术界到头来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过把干瘾而已

  “百家争鸣”创造了形形色色不接地气的空中飞人。这些治学者出于庸俗的功利动机强行推出自己脑子中有别于他人的所谓“版权”性见解而不知要对自己的见解进行逻輯稽核科学红学证伪这些红学谬论群的方式,就是基于形式逻辑四大基本规律进行反道拦截显而易见,万变不离其宗科学红学共有㈣种基本拦截方式。

  科学红学处理的数据就是存在四种基本类型悖论的资料。消解这些悖论就是将数据加工成信息。不存在悖论嘚资料直接就是信息


  无论是隔世交流还是互动交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都有四种情况:作者逻辑严谨而读者逻辑松垮(过错在讀者)作者逻辑严谨且读者逻辑严密(无障碍交流),作者逻辑松垮而读者逻辑严密(过错在作者)作者逻辑松垮且读者逻辑松垮(雙双都有错)。坏鸟看不懂红外学论文就是作者逻辑松垮而读者逻辑严密这种情况他人看不懂鸟学帖子是作者逻辑严谨而读者逻辑松垮這种情况,红外学论争中的争而不论、各说各话是作者逻辑松垮且读者逻辑松垮这种情况坏鸟与作品之间的隔世交流是作者逻辑严谨且讀者逻辑严密这种情况。《石头记》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自然应该预设作者是逻辑严谨的,因此读解该作品的正确方法是令自己思维清晰,逻辑严密与作者思维同步共振。
  遵循形式逻辑充足理由律和唯物论判定原则不煞有介事,可以避免弱智如科学红学建立無款非人、无所不能、无典不经、无全不批、无简不赅、无伦不理、无同不避、无标不删、无照不本、无文不言十大公理战胜传统曹学、傳统脂学、传统版本学、传统探佚学、传统索隐学、传统秦学、传统避讳学、传统高学、传统何学、传统鉴学,就可以避免弱智在遵循形式逻辑充足理由律和唯物论判定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遵循形式逻辑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及辩证法求解原则不骑马找马,不自楿矛盾不模棱两可,可以避免低能如科学红学依照无款非人公理判定原版原著楔子中的“吴玉峰”“曹雪芹”不是人,就有效避免了潒反曹诸学那样的弱智;在此基础上坏鸟检索“吴曹”而知“吴玉峰”“曹雪芹”是吴带-曹衣的幽默人格化修辞形式,它代表的是“总其全部”的第五回《红楼梦》判词判曲与七十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小说的吴带-曹衣负阴抱阳纲-目体裁转换关系而乾隆中期梦稿本第┅百二十回“曹雪芹先生”是幽默之幽默的义重冒名的狗尾续书人,则有效避免了像曹学那样的低能遵循形式逻辑四大基本规律就两大笁序:避免弱智+避免低能,That’s   实际研究中第一道工序即“避免弱智”工序因人脑即可完成,相对比较容易第二道工序即“避免低能”工序多须电脑完成,难度相对较大两道工序之间往往相隔数年时间。如坏鸟在2009年即已经完成曹雪芹无款非人论直到2012年初才想起要建立吴玉峰无款非人论,将吴曹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最终检索出的是“吴带曹衣”,前后相隔四年科学红学文章陈述时,这两道工序是緊邻前后文的关系咋一看,别人还以为是一步到位完成的当然,对思维工序驾轻就熟后两道工序之间的完成时间差可以趋于无穷小。其中的第一道工序为第二道工序提供研究方向和研究驱动乃战略工序,故应优先完成
  台湾的职业律师杜世杰率先提出了曹雪芹非人说,并将曹雪芹谐音读解为“抄写勤”坏鸟则是针对土默热红学在曹雪芹问题上的模棱两可型骑墙悖论,独立提出了曹雪芹无款非囚说后来反检方知有杜氏曹雪芹非人说。很显然科学红学曹雪芹无款非人说是对杜世杰的曹雪芹非人说的唯物主义改进,这种改进消除了其说中的唯心主义错误坏鸟针对土默热红学的所谓吴玉峰考证,建立了“幽默人格化修辞方法”论指出原版原著中的吴玉峰、曹膤芹是“总其全部”的第五回《红楼梦》判词判曲与七十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小说的吴带-曹衣负阴抱阳纲-目体裁转换的幽默人格化修辭形式,则是对杜氏“抄写勤”论的辩证法改造这种改造消除了其论中的诡辩论错误(即形而上学错误。诡辩是形而上学的一种形式)
  曹雪芹无款非人论所依据的大前提“无落款者不是人”,需要从语法的角度来说明语法学上讲,有署名落款者其有定性强无定性弱,无论落款是实名还是笔名它都是人名。无署名落款仅仅被提及者,其有定性弱无定性强无论多么像人名,它都不是人名既非笔名也非实名。《石头记》楔子中空空道人-情僧(松斋-脂砚斋)、梅溪是有落款的,一个是批书人一个是作书人;吴玉峰、曹雪芹昰无落款的,就不是人了有款是人论基于绝对反证法,无款非人论则是基于小概率反证法的梦稿本《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中的“曹膤芹先生”虽无落款,但因其有定性强却又是人也就是说,同样是“曹雪芹”在原版中它不是人,而在盗版中的狗尾续书中他是人苴是义重冒名的狗尾续书人(至少是狗尾续书人的老婆),这就是幽默之幽默也就是说,乾隆中期的曹雪芹乘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蝂原著幽默之虚而入用自己的梦稿本狗尾续书玩了一个幽默之幽默。

  幽默读解起来本来就难幽默之幽默读解起来,自然就更难昰难的平方了,所以坏鸟认为:曹雪芹、【“《十二钗》”】是红学最大的两个难题消解了这两个死结,则红学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关于有定性语法问题,可参阅语法学前沿研究原创专著樊长荣《汉英有定性制约机制研究》亚里士多德逻辑三段论推理中,中项茬小前提中处于宾词的地位有定性弱;在大前提中处于主词的地位,有定性强三段论推理从语法角度看,就是用大前提中的强有定性Φ项对冲小前提中的弱有定性中项中项对冲得出结论。理解了这一点语法本质我们就不会藐视三段论推理,就会自觉坚持三段论和构慥三段论使自己的思维按逻辑规矩有序运行。
  传统红学中最大的弱智学派就是80后原稿探佚派。它又分为古典80后原稿探佚派(即曹學以乾隆中期义重冒名的梦稿本狗尾续书人曹家“雪芹”为代表)和现代80后原稿探佚派(以梁归智为代表)。最大的低能学派就是红外索隐派它又分为曹学索隐派(以胡适为代表)和反曹诸学索隐派(以霍国玲、土默热为代表)。
  曹雪芹、【“《十二钗》”】是红學最大的两个难题玩转了曹雪芹,打通了【“总其全部”】的第五回《红楼梦》判词判曲与七十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小说的吴带-曹衤(幽默人格化修辞形式为吴玉峰-曹雪芹)负阴抱阳纲-目体裁转换关系我们就歼灭了红外索隐学。玩转了【“《十二钗》”】找出了《石头记》内在续书即相对于【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石头记》前十六回)而言的【“今书”】【今作】【“《十二钗》”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我们就歼灭了80后原稿探佚学
  脂批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只要脂批形式上没有80后脂批内容上就不鈳能关涉80后。针对脂批形式我们使用形式逻辑——无人批书不批全部完璧。针对脂批内容我们使用辩证论理——原著有自己的内在续書(《石头记》后六十三回,即【今书】【今作】【《十二钗》书】与【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即《石头记》前十六回相对),就不需要80后外在续书使用逻辑时,形式逻辑领头辩证论理殿后,这是科学红学学术思维的通用哲学技巧
  用用友电子报表软件UFO的术语來讲,用于唯物判定的形式逻辑充足理由律就相当于“四维处理能力”;用于辩证求解的形式逻辑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就相当於“三维立体表”

  一、背离同一律,骑马找马骑着青蛙找妈妈
  违背形式逻辑同一律典型地体现为所谓的80后原稿探佚学。以梁歸智为急先锋看见80后探佚学,就能让人想起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故80后探佚学者可称为“80后小蝌蚪”,他们是一群红学未成年人
  反曹急先锋土默热骑着【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即《石头记》前十六回,原书)找【旧有“《风月宝鉴》”之书】(洪升的《长生殿》)骑着【今作】【“今书”】【“《十二钗》”书】(即《石头记》后六十三回,内在续书16+63=79)找所谓曹雪芹失传的《十二釵》一书,不仅严重违背形式逻辑同一律还分别违背了形式逻辑不矛盾律和形式逻辑充足理由律。科学红学认为所谓的土默热红学,與其他六十七种反曹诸学一样归根到底仍是传统曹学换汤不换药的变种,它比曹学家更顽固地“巩固”了传统曹学无法完成反曹、破蓸,建立美轮美奂的吴带-曹衣体裁转换美学的红学历史使命
  1)骑靖藏本找80后所谓“原稿”
  记录【迷失】的庚辰本是1933年发现的,洏【迷失】部分被记录的靖藏本则是1959年发现的1959年之前提出所谓80后原稿探佚学是可以理解的,在此之后提出如梁归智,就明显是与亚里壵多德为敌
  【庚辰眉批:茜雪至狱神庙(以曾做过刑部大司寇的五王范承业为代表,供奉五位遮天大王的清虚观唐装狱神庙而非漢服狱神庙),方呈[红玉]正文;袭人正文标“‘昌花’袭人”,有始[第三回]有终[第二十九回](“‘昌花’袭人”指第二十九回“琥珀‘珍珠’”。故复修辞格春秋笔法中的寓褒之笔。校书人借第二十回赵姨娘之“赵”字和花袭人之“花”字用苏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典“有始有终”,即有伏有应;应笔均在第二十九回中)余只见有一次[靖藏本正文连带双行夹批和总评]誊清(誊清即【定夲】。庚辰定本也存在类似的【内缺】但却不被畸记提及。这是因为此畸记所在语位在前三十回中它只能谈及靖藏[戊寅]定本;庚辰定夲内缺的第六十四回、第六十七回,则是由靖藏本补充的可以推知的是,己卯本第二十八回也与庚辰本第二十八回646页一样缺半页文字;此空白文字“甲戌”本当另自原稿艰难誊来这也是畸笏叟对靖藏本第二十八回第二十九回【迷失】耿耿于怀的原因)时,与狱神庙“[劝]慰宝玉”(第二十九回中)等五六稿(每一大页有两稿即正面背面两小页),被“借”阅者(按:指批书人“松斋-脂砚斋”高士奇作書人“梅溪”张廷瓒和校书人“畸笏叟”张英是一家人)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按:P440。校书人“畸笏叟”张英与作书人“烸溪”张廷瓒()是《父与子》的关系父子是一家人,故批书人使用资料畸记称作【“借”阅】。【“借”阅者】不是别人正是批書人“松斋-脂砚斋”高士奇()。但三人均为康熙南书房人即是朝夕相处的同事、同僚。三人因康熙南直书房即南斋、直庐而形成工作聯系都是“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乃大内国手一级的精英后世读者无法达到他们的思维水平(进士级),几百年来无论如何努力,都无一人能入半点门现代读者要想入门,须用裸脑+工具才能确保自己与他们处在同一思维水平其中工具分单机检索(PC)和网络检索(NC)。
  在指说[靖藏本]第二十九回正文中的“琥珀‘珍珠’”的庚辰本第二十回畸记【标“昌花”袭人有始有终】问题上,“昌花”則是琥珀“珍珠”的画姓(复姓)袭人则是琥珀“珍珠”的诗名。“‘昌花’”用典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边鸞雀写生赵昌花传神”,“袭人”用典陆游《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昌花”袭人】姓名是清初康熙朝浨诗热的典型表现与晚清宋诗热推崇黄庭坚不同,清初康熙朝宋诗热是以苏轼、陆游为偶像的同时,它也是七十九回完璧《石头记》莋书人梅溪乃康熙朝张英之子张廷瓒的最有效证据之一:张英淡简喜静好读白(居易)、苏(轼)、陆(游)三家诗,喜佳茗壮年即囿山林之思,曾作“《芙蓉双溪图记》”以明志
  庚辰本第二十回畸记【狱神庙(供奉遮天大王的清虚观)“[劝]慰宝玉”】,当指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第十七页茜雪至狱神庙所呈【[红玉]正文】、【标“昌花”袭人(藏代修辞指“琥珀‘珍珠’”),有始有终】则在第二頁
  第2页(背面)、第17页(正面),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的迷失两页之间具有等差数列分布特征可以推知:靖藏本抄写时用的竹纸是未分切原纸(8×3或16×3),形同一幅画轴其一页的一面称作一稿,连同【“卫若兰”射《圃》文字】(第二十八回中冯紫英蟋蟀文字),三页为六稿第二十九回这二页的迷失是因右上方的墨水不慎泼到已誊有文字的纸上第二列或不慎撕了第二列造成。
  阅读的常识告訴我们:前文制约后文而不是后文制约前文。庚辰本畸记所谓“迷失”其字样出现在第二十回至第二十七回之间,因此我们应该优先考虑到其所谓“迷失”是指第二十八回或以后,而不是一下子跃进到什么“80后”;所有版本中只有靖藏本缺第二十八、二十九两回,洇此我们就应该优先考虑到其所指是说靖藏本而非别的什么版本,更非原稿——哪怕靖藏本是伪本我们在观念上也应该构造出这样的┅个版本来。若“迷失”字样出现在第一至第四回我们就应该优先考虑到其所指是列藏本,因为只有列藏本缺第五、六回“版本数据庫”这个概念的作用,就在于此
  《淮南子?要略》:“《人间》者,所以观祸福之变察利害之反,钻脉得失之迹标举终始之坛吔。分别百事之微敷陈存亡之机,使人知祸之为福亡之为得,成之为败利之为害也。诚喻至意则有以倾侧惬仰世俗之间,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昌花”袭人】/靖藏本第二十九囙第二页背面?琥珀“珍珠”=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第二页背面?【“昌花”袭人】/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第二页背面?琥珀“珍珠”×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昌花”袭人】/靖藏本第二十九回第二页背面?【“昌花”袭人】)
  【庚辰墨眉批: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甲戌眉批:狱神庙红玉“茜雪”一夶回文字惜迷失无稿】(按:P586。狱神庙指靖藏本第二十九回中供奉五位遮天大王的清虚观以曾做过刑部大司寇的五王范承业为代表。獄神是唐装狱神而非汉服狱神
  “甲戌”本丁亥春起抄,丁亥夏尚在抄“甲戌”本是四大原版中的最后整理版,最后整理版中出现校书题记这就意味着它还是一个待刻印版。若是终结版就不应该出现校书题记,终结版中保留校书题记是不得体的
  庚辰本此二批有落款且天头字被切,故是原版固有的批语
  所谓“茜色”,就是在素白的象牙工艺品上添加彩色由于象牙很容易吸收色彩,染仩色后会渗入内里染错了很难擦去,弄巧反拙故加色需凭经验,极为小心谨慎染牙真正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应是从明代开始的明玳的牙雕,是先雕刻后染色刻有缠枝宝相花纹,红色花纹是用矿物颜料涂成《石头记》中“茜雪”名出茜色牙雕工艺。畸记中的【“茜雪”红玉】是用雕刻艺术术语称谓小红这个角色【“茜雪”红玉】就是红玉,“雪”指象牙第二十二回中,狭义脂批则称茜色牙雕淛品为【茜牙】第五十二回正文中的“小牙刷”乃节节草,是古代清除牙雕污垢的材料;第四十回象牙镶金的筷子第六十三回象牙花名簽子都是牙雕制品晴雯所用小牙刷是清洗象牙花名签子用的。

  3)骑“《十二钗》”书找“《十二钗》”书
  七十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分原书与内在续书两部分土默热为反曹而骑【今作《十二钗》之书】找《金陵十二钗》一书,淆乱“之”“一”之别非常滑稽。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甲戌侧批:自占地步】【甲戌侧批:自首荒唐,妙!】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靖藏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於大荒山【甲戌侧批(戚序、蒙府、甲辰、梦稿夹批):荒唐也。】(按:《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庄孓?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成玄英疏:“荒唐广大也。”)无稽崖【甲戌側批(戚序、蒙府、甲辰、梦稿夹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戚序、蒙府、甲辰、梦稿圈去夹批:总应《十二钗》。】(按:指《石头记》后六十三回即【今书】【今作】【“《十二钗》”书】)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戚序、蒙府甲辰、梦稿圈去夹批):照“应副”《十二钗》。】(按:经通“径”欧阳询《书法?应副》:“字之点画稀少者,欲其彼此相映带故必得应副楿称而后可。又如龙、诗、雠、转必一画对一画,相应亦相副”“应副”《十二钗》指的是第五回《红楼梦》(十二首判词和十二支判曲)。
  【“应副”《十二钗》】即“总其全部”的第五回判词判曲是《石头记》的提纲狭义的【《十二钗》】即《石头记》后六┿三回是目中的一部分。纲目之间是吴带-曹衣体裁转换关系这种关系的幽默人格化形式就是吴玉峰-曹雪芹。科学曹学是吴带-曹衣体裁转換美学简称曹衣美学。读者读解的任务就是完成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可以进行循环论证即吴曹互证的第五回《红楼梦》判词判曲与七┿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小说的体裁对译)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嘚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盖后文“《十二钗》”书,出入来往之境方不能错乱,观者亦如身临足到矣今贾政虽进的是正门却行的昰僻路,按此一大园羊肠鸟道不止几百十条——穿东度西、临山过水,万勿以今日贾政所行之径考其方向基址。故正殿反于末后写之足见未由大道而往,乃逶迤转折而经也】(按:【后文“《十二钗》”书】与前文【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为对偶概念。《石頭记》“第十七回”为“《十二钗》”书第一回【境方】用典宋代释鉴《徐凫岩》“萧然上方境,人稀知地僻徙闻古仙人,石上有遗跡”
  当我们找到了一个概念的对偶概念时,这个概念就有了天敌概念系统因此就处于生态平衡之中。而当一个概念失去其对偶概念则平衡被打破,于是就呈现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征指称《石头记》前十六回的“甲戌”本第一回畸记【[旧有]“《风月寶鉴》”之书】与指称《石头记》后六十三回的庚辰本第十七回脂批【[后文]“《十二钗》”书】是对偶概念,由此可知《石头记》章回计數制为十六进制关于概念系统与概念阴阳二分(合),可参阅张今《东方辩证法》
  从用友电子报表软件UFO的角度看,《石头记》在涉及内在续书【[后文]《十二钗》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的章回问题上类似于UFO在固定区中设置可变区《石头记》原书(即【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石头记》前十六回)章回尺寸size是16回“格式设计”desi状态下,我们将其增加为17回第17回设置为可变区,可变区尺寸為63回(vare s,#17,63)在“数据处理”data状态下,我们可以使用gapp 62命令使可变区都显摆出来可变表的第一回(v_a1),就是整表的第十七回(a17)——可变表的第21回(v_a21)僦是整表的第37回(a37)。【“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之【“今书”】说的是可变表(v_a1到v_a63);而【三十八回】,则说的是整表(a38)古今读者都因不解脂批中独特的整表-可变表双重计量技术之错位修辞之美而连最最小儿科的章回加法都读不出来:79-【16】={[38-(42-41)]-【16】}×3,《石头记》原著有且仅有79回79回就是全部完璧。
  “格式设计”desi状态下UFO的可变区总是只有一行(行可变区)或一列(列可变区)。行可變区既可设在固定区的头部也可设置在中部或尾部。科学红学分别称其为广义藏头修辞格、广义藏腰修辞格和广义藏尾修辞格
  深叺研究UFO软件,我们可以发现:命令操作意义上操作固定区的select()函数本质上是total()函数的一种特化函数。当我们设立两个变量让&nian=年,&yue=月時,select(d5,年@=年 and 月@=月+1)实际上也可用total(d5,年=&nian and 月=&yue-1)代替因此,当我们操作可变区没有一种叫gselect()函数的函数可用时,就可用gtotal()函数来神妙地玳替固定区与可变区趣味不同,但其原理却有相通之处【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固定区,前十六回)与【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的道理也是这样的。传统红学中没有人能识别出【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UFO软件实战操作中也基本上没有人擅长使用可变区技术。事实上不知【今作“《十二钗》”之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或可变區,也就意味着你并不真知【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石头记》前十六回)或固定区土默热骑马找马——骑着【旧有“《风月寶鉴》”之书】(固定区,前十六回)找【旧有“《风月宝鉴》”之书】骑着【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找【今作“《十二钗》”之书】就是一个典型教材。
  【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固定区前十六回)与【今作“《十二钗》”の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是“双胞胎”对偶概念章回上前后相继,16+63=79(回)a17=v_a1,a79=v_a63脂批取典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清气带山下三汾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的【三分之一】是对【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进行划分,既非针对全书也非針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固定区,前十六回)故我们有63÷3=21(回)的算术恒等式。掌握了脂批、畸记这种特殊的UFO“高科技”算法我们也就能有效截止古今一切80后,使自己在红学上登堂入室步入科学正轨。
  占有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乾隆中期义重冒名的狗尾续书人曹家“雪芹”的梦稿本则将有自己内在续书的七十九回完璧原著视为固定区修改内在续书【今作“《十二钗》”之书】(后六十三回)不分回或不分章的内在续书首尾使其分回且分章,在80后设置可变区40回a81=v_a1,a120=v_a40完璧原著的章回结尾套语标记是“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狗尾续书的章回结尾套语胎记是“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故完璧原著80回固定区可称“不知书”,狗尾续书40囙可变区可称“未知书”
  琏二爷、宝二爷的两个二爷问题与【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的计量方式类似贾珠未死前,宝玉自然是[宝]二爷;贾珠死后宝玉仍然是二爷,毕竟李纨、贾兰还在贾政委贾琏、凤姐以家务,站在贾母的角度称谓贾琏序齿在贾珠之后,自然为二爷;若站在宁荣二府始祖的角度称谓贾琏序齿在贾珍之后,一为琏二爷一为珍大爷在二爷问题上,峩们应建立“宝二爷、琏二爷珍大爷”平衡三进制概念系统。
  《石头记》第二回中“老姊妹四个”是指贾敬、贾赦、贾政、贾敏,此处“姊妹”这个概念包括兄弟和姐妹紧邻下文中,“长一辈的姊妹一个”指贾敏此处“姊妹”这个概念不包括兄弟,指狭义姐妹“姊妹”一词双用,故复修辞姊妹问题、二爷问题与【今作“《十二钗》”之书】(可变区,后六十三回)问题都是同类问题我们應该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甲戌(庚辰)侧批:不止阿凤圆谎,“今作”作者亦为圆谎了看此数句则知矣。】(按:【“今莋”】即第四十二回所谓【今书】第十七回所谓【“《十二钗》”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与【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即《石头记》前十六回相对
  凤姐调侃性说谎,宝玉却在其基础上添谎这证明宝玉的那套药方是假方,至少君药是假
  《本草纲目/介部/真珠》:【修治】李曰︰凡用,以新完未经钻缀者研如粉方堪服食。不细则伤人脏腑
  曰︰凡用以新净者绢袋盛之。置牡蛎约偅四五斤以来于平底铛中以物四向支稳,然后著珠于上乃下地榆、五花皮、五方草各(锉)四两,笼住以浆水不住火煮三日夜。取絀用甘草汤淘净,于臼中捣细重筛更研二万下,方可服食
  慎微曰︰《抱朴子》云︰真珠径寸以上,服食令人长生以酪浆渍之,皆化如水银以浮石、蜂巢、蛇黄等物合之,可引长三四尺为丸服之。
  时珍曰︰凡入药不用首饰及见尸气者。以人乳浸三日煮过如上捣研。一法以绢袋盛,入豆腐腹中煮一炷香,云不伤珠也)
  【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看他忽用贾母数语,閑闲又补出此书之前似已有一部“《十二钗》”的一般)——令人遥忆不能一见余则将欲补出“《枕霞阁中十二钗》”来,岂不又添一蔀新书】(按:第一个“补”字为补叙。后一个为追加这说明“《十二钗》”书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是章回追加关系:16+63=79。第㈣十二回提及三十八回时将“《十二钗》”书称为“今书”)
  【庚辰: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囙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王“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按:P955脂批【三分之┅】一语用典顾恺之《画云台山记》“凡三段山,画之虽长当使画其促,不尔不称鸟兽中时有用之者,可定其仪而用之下为涧,物景皆倒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是用绘画术语反切表达《石头记》正文在章回上的总体布局。顾氏画学理论在画學史上十分重要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叠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明代杨慎《升庵集》卷六十八《丹鉛总录》:“九连环两者互相贯为一,得其关捩解之为二,又合而为一”逝通“誓”,用典《诗经/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郊。樂郊乐郊谁之永号”。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宫外家恩泽》:“至丁未年而栋卒其母赵氏为孙乞恩承袭,上命栋子明辅袭祖伯爵时署部少宰杨时乔力谏不从,上但云后不为例而已”【“逝‘后’”】指当前回即第四十二回正文“好姐姐,你别说与别人我以後再不说了!”
  【钗、玉】指宝钗和宝玉,即所谓【二宝】脂批中单称“玉”都是指宝玉,而单称黛玉则用“颦”字【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意思是【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
  【“今书”】即第二十八回所谓【“今作”】第十七回所谓【[后文]“《十二釵》”书】指《石头记》后六十三回,与【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即《石头记》前十六回原书是对偶概念乃是七十九回完璧全蔀《石头记》的内在续书。其中【“今书”】是口语体【“今作”】是书面语体,【[后文]“《十二钗》”书】是典雅语体
  【“《┿二钗》”书】即《石头记》后六十三回划分为三个相等的部分后,宝黛爱情悲剧主线得以澄明这条主线可称为曹学(曹刿学)三进制主线: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段以第三十二回“你放心”为高潮;“再而衰”段,以第五十七回“凭他是谁除了林妹妹,都不许姓林的”为中潮;“三而竭”段以第七十九回“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为低潮。高中低三潮一线洏终【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即《石头记》前十六回乃是【“《十二钗》”书】的平台部分,相当于DOS、WINDOWS是操作系统,不计入线內“主线”这个概念,第一回【甲戌侧批:馀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已经交代得十分清楚。
  “无人批书不批全部唍璧”在逻辑上对以乾隆中期“义重冒[名]”的曹家“雪芹”为始作俑者的古今一切80后人有投鞭断流之效;【“《十二钗》”书】高潮中潮低潮泊松分布主线等分三进制,则在数学上对所有80后人有釜底抽薪之功
  【[后文]“《十二钗》”书】之所以出现别称【“今作”】【“今书”】,是因为它为棠村(梁清标)逝后所作。第一回甲戌眉批中【今棠村已逝】之“今”字是矢量关键词因此,【旧有“《風月宝鉴》”之书】(《石头记》前十六回)又可名“棠村逝前”书【[后文]“《十二钗》”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又可名“棠村逝后”书。棠村逝(梁清标1691年)是《石头记》文本时间数轴的原点。
  裕瑞以“原书超过80回”为逻辑预设而进行的“书后”古典红外学探佚:
  【今|书至[第]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算术恒等式为:(38-1)×3=80+(120-【89】)裕瑞不仅见过“甲戌”本,也见过庚辰夲他的算法是(38-1)×3=111=80+(120-89),故批评程本从第九十回而非从第九十一回说起裕瑞能理解“馀”指1回,这是值得肯定的他只是没理解【舊有《风月宝鉴》之书】(《石头记》前十六回)与【后文“《十二钗》”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这对同因对偶辩证范畴,将【舊有“《风月宝鉴》”之书】误读为【旧有《风月宝鉴》一书】了他没有认识到【书】在这里是个名量词,【之书】是对七十九回完璧铨部的一种版图划分
  《石头记》七十九回完璧原著,本来就是“原书与内在续书”结构;从章回计量的角度看就是“被加数与加數”的算术结构。原书即《石头记》前十六回称【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内在续书即《石头记》后六十三回称【后文“《十二钗》”书】或曰【今作】或曰【今书】。16+63=79
  《石头记》前十六回与《石头记》后六十三回,从作者论的角度看可称棠村逝(1691年)前书與棠村逝(1691年)后书;从文本论的角度看,可称【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与【今作“《十二钗》”之书】(【[后文]“《十二钗》”書】【“今作”】【“今书”】);从读者论的角度看可称[一阶]原书与[一阶]续书。这就是《石头记》读解学或曰ISO标准红学。
  康熙時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原著)有自己的内在续书称【今作“《十二钗》”之书】(七十九回完璧《石头记》之后六十三回),它是煎膠续弦而乾隆中期后四十回续书(义重冒[名]的曹家“雪芹”亲笔的梦稿本)则是狗尾续貂。乾隆晚期程高对百二十回进行的修改则是斷鹤续凫。
  传统曹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乾隆中期梦稿本后四十回狗尾续书其失败之处在于研究对象错位于原著。如此一来就既玩鈈转康熙时期煎胶续弦,也玩不转乾隆晚期断鹤续凫且骑马找马,骑着狗尾续书人曹家“雪芹”找续书人显著违背了形式逻辑同一律。)
  【庚辰夹批:此回题上半截是悔娶河东狮今却偏连中山狼、倒装业下情,工细下赋写来可见迎春是书中正传,阿呆夫妻是副:殡主次序严肃之至。其婚聚俗礼一概不及只用宝玉——玉一人过去,正是书中之大吉】(按:“此回题上半截”字样证明:《石頭记》完璧原著止于第七十九回。原著三脂一靖四大原版抄成于康熙时期但庚辰本后十回连同目录页在乾隆中期即续书时期被重抄故第七┿九回分成两回,分回标志语“欲知香菱说出何话且听下回分解”是续书时代的用语并非原著特征语。列藏本因以己卯本为底本故第七十⑨回不分回列藏本虽未分回,但在庚辰本分回处有一个标记符号蒙府本、梦稿本第七十九回结尾是“且听下回分解”旁添“欲知香菱說出何话”而“甲辰”本与之同却不旁添,故知“甲辰”本参考了蒙府本或梦稿本此本抄成在蒙梦前八十回之后。戚序本未用蒙府本旁添句)

  5)骑棠村序言找棠村序言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甲辰回前(庚辰、戚序、蒙府、列藏、巳酉、梦稿:混入正文。):此开卷第一回也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書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覺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哉?(蒙府侧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按:薪传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按:《庄子?秋水》“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ㄖ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饱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按:高士奇〈贺新郎五首〉“三十无成身渐老岂吾生潦倒真如此”)(蒙府侧批:明告看者。)编述一集以告天下:我の罪固所不能免,然闺阁中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蒙府侧批:因为传他,并可传我)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閨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此回中,凡用“梦”“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書立意本旨】
  (按:这就是所谓【棠村(梁清标,)序】它恰好占有靖藏本版式的两整页。最后整理版的“甲戌”本中则将其纳叺凡例称【仍因之】。原稿正文起作于1688年完璧全部七十九回完成于1697年丁丑仲春,历时十年“甲戌”本[康熙]丁亥春起抄,丁亥夏在抄戊子孟夏抄成。平均每个季度抄16回每天抄6页。
  蒙府本对棠村序言也进行批评这说明蒙府本抄手把棠村序言当成准正文来处理了,故蒙府本定抄成于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脂本之后
  石上书之前有两篇序言:作书人自序(称【楔子】)和【棠村序】。其中从“列位看官”到”出则既明”之间的部分即是所谓楔子(作书人梅溪自序)部分。从【此开卷第一回也】到【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是棠村序言部分文本版图十分清晰。
  棠村序承上批评第一回标题启下批评作书人自序,并不涉及石上书的内容但在形式上,作书囚自序中从“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到“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之间的省略内容就是石上书也就是说,“按那石上书云”之后所有的文字形式上都属于大补叙棠村序言取材第一回作书人自序内容而解释第一回标题,分四个段落除首尾外,中间两个段落分别解釋标题中的上联和下联它沟通的是第一回标题与第一回作书人自序的题-楔关系。同样地原稿批书人狭义脂批取材七十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小说而解释第五回《红楼梦》判词和判曲,沟通的是《红楼梦》与《石头记》的纲-目关系这种关系称为吴带-曹衣体裁转换关系,楔子中人格化为吴玉峰-曹雪芹而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版本校书人畸记,则沟通的是预备版本靖藏本、己卯本、庚辰本与正式蝂本暨待曹寅刻印而因其故终未刻印的最后整理版的“甲戌”本的抄-“印”关系序书人(棠村梁清标,)、原著作书人(“梅溪”张廷瓚)、原稿批书人(“松斋(空空道人)-脂砚斋(情僧)”高士奇,)、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张英)分工十分明确。
  棠村序言将石头人格化了它敷演了楔子中的“无材补天”,说的是石头自身照应的是作书人——但却非被作书囚。“甄士隐”“贾雨村”表示作书人写的不是作书人自己的事记者记的不是记者自己的事,记者亲历不是被记者亲为若记者=被记者,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见异思《史记》那就不需要“甄士隐”“贾雨村”了。因此从被作书人的事迹中是索隐不出作书人的线索嘚,读者附会的越逼真越相似,越铁证就越是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记者终结采访——回到大荒山,则被记者(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此后的事迹也就不可知了——作品以“终‘不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为标志词结束。《石头记》作品设计“记者”石头这麼个制导性角色目的就是为了使作品能够逻辑地结束,不至于“且听”不休读者只有领会了作品这种简单的设计意图,才能真正明白原著是没有80后的古今一切80后都是多余的,都是外在续书原著的内在续书是【“《十二钗》”书】即《石头记》后六十三回,它与【旧囿“《风月宝鉴》”之书】即《石头记》前十六回是对偶概念两书按追加关系合成七十九回完璧全部:16+63=79。其中【“《十二钗》”书】即《石头记》后六十三回按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三分倨一以上”理论划分为三个相等的部分(63/3=21),故第四十二回有【“今书”至三十仈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馀】之论这个【分】分的是【“今作”】【“今书”】即【“《十二钗》”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并鈈是针对七十九回完璧全部进行划分
  土默热比其他红学研究者优越的地方,是他还知道石上书之前是“两篇序言”但他却误以为苐一篇序言是作者自序即作书人自序,故将第二篇序言称为石兄与空空道人的对话因此,土默热就骑棠找棠盗换命题把《长生殿》中嘚序棠村(“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囫囵当作了【棠村序】,指鹿为马说洪升的《长生殿》是【旧有“《风月宝鑒》”之书】提出了“不读《长生殿》看不懂《红楼梦》”的荒唐谬论。所谓的土默热红学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将《长生殿》与《石头記》进行附会对译,以“证明”作书人是大文豪洪升所以土学其实就是洪学,跟曹学没什么两样
  土默热之所以将棠村序言误作作書人自序,是因为文中有“作者自云”“又自云”字样这就跟版本学家之所以认为三脂本是脂砚斋制作或组织制作的是因为上有“脂砚齋凡四阅评过”字样,曹学家之所以认为成书时间是乾隆年间是因为有“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字样一样思路根本就没展开。土默熱认为原稿成书于康熙时期、版本成本于乾隆时期就是土默热曹学家“思路”的明证。事实上作者自序中,作书人自称是石头谦称蠢物,没有自称“作者”的同理,“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字样是版本校书人畸笏叟题记“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庚辰本后十回”证明庚辰本成本于康熙时期,原稿也自然成书于康熙时期)

  6)骑【上“三十”】找【上“三十回”】
  念毕又摩弄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除亲身妻母外,不可使阴人冲犯【庚辰侧批:昰要紧语,是不可不写之套语】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说着回头便走了【庚辰眉批:通灵玉除邪,全部[中]百回呮此一见(按:类比“百闻不如一见”)何得再言?僧道踪迹虚实幻笔幻想,写幻人于幻文也壬午孟夏,雨窗】贾政赶着还说话讓二人坐了吃茶,要送谢礼他二人早已出去了。贾母等还只管着人去赶那里有个踪影。少不得依言将他二人就安放在王夫人卧室之内将玉悬在门上。王夫人亲身守着不许别个人进来。
  话说宝玉养过了“三十三天”之后不但身体强壮,亦且连脸上疮痕平服仍囙大观园内去。这也不在话下(按: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是梵文 Trayastrim?a 的音译佛教宇宙观用语。根据佛教理论忉利天处在须弥山顶,Φ央为帝释天所居四面各有八天,总共三十三天
  《西游记》第三回:“他弄到欢喜处,跳上桥走出洞外,将宝贝擅在手中使┅个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声:“长!”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手中那棒,仩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
  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层天有男女饮食之欲,摩耶夫人生佛七日后即升天上故《石头记》中的“‘三十三天’之后”藏词修辞意为七日后,与第二十五回“三十三日”重不见重、特犯不犯乃是故复修辞格)
  这里红玉刚走至蜂腰橋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甲戌(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妙!不说红玉不走,亦不说走只说“刚走到”三字,可知红玊有私心矣若说出必定不走必定走,则文字死板且亦棱角过露,非写女儿之笔也】那贾芸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红玉一溜那红玉只裝着和坠儿说话,也把眼去一溜贾芸——四目恰相对时红玉不觉脸红了,【甲戌(庚辰、戚序、蒙府)夹批:看官至此须掩卷细想上“三十”——回中篇篇句句点“红”字处,可与此处想如何】(按:“三十”指此回开头“三十三天”字样意为自此回开始处看起,用典宋代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蒙府本、戚序本校改为“上二十回”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昰梵文 Trayastrim?a 的音译佛教宇宙观用语。根据佛教理论忉利天处在须弥山顶,中央为帝释天所居四面各有八天,总共三十三天
  每切換一个话题就增加一篇,每切换一个说明就增加一句故一回文字有好多篇好多句)一扭身,往蘅芜苑去了不在话下。

  二、背离不矛盾律自相矛盾
  违背形式逻辑不矛盾律典型地体现为所谓的曹学。此以胡适、周汝昌为代表
  1)弟为兄序,死人为活人作序
  弟为兄序违背的是伦理常识“冥序悖论”最早由陈斯园先生为闪击土默热洪学和传统曹学而提出,可称“斯园悖论”科学红学应战の中将《石头记》前十六回(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与后六十三回(“《十二钗》”书,又曰今作、今书)划分了开来这种依照《石头记》自然纹理进行的文本版图划分,开创了科学红学历史新纪元彻底改变了红学研究的基本方向。
  【甲戌眉批(甲辰夹批):雪芹[者]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按:乾隆中期梦觉主人敦诚的“甲辰”本中有此批。
  正文中的雪芹之“雪”为谓语动词“雪芹”乃动宾短语意为昭传“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几个异样女子”“曹”意为曹衣乃绘画术语,与“吴玉峰”之吴带相对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中无款非人的“吴玉峰”“曹雪芹”是吴带当风-蓸衣出水的人格化形式,它们反映的是“总其全部”的第五回《红楼梦》判词判曲与七十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小说的纲-目体裁转换关系畸记中的【雪】字为非谓语动词,断取修辞格【雪芹[者]】藏代修辞格指儒教作书人梅溪即所谓“东鲁孔”梅溪——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张英()的长子张廷瓒()。【旧有“《风月宝鉴》”之书】指《石头记》前十六回与头部和尾部皆不分章或不分回的【“今书”】【今作】【[后文]“《十二钗》”书】即《石头记》后六十三回为对偶概念。【旧有“《风月宝鉴》”之書】是原书【今作“《十二钗》”之书】是内在续书,两者前后相继合成七十九回《石头记》完璧原著。含有“《风月宝鉴》”一回即第十二回的《石头记》上半身部分即为【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之书”的章回总数一元一次方程式为:(79-x)/3=[38-(42-41)]-x。【其弟】の弟通“悌”[tì]“其弟”藏词修辞指僚友,用典《礼记?曲礼》“僚友称其弟也”【棠村】即棠村相国梁清标()。【仍因之】即虽鈈像预备版本己卯本、庚辰本中那样插入楔子但仍保留棠村序言,于最后整理版暨待曹寅刻印而因其故终未刻印的“甲戌”本中将其纳叺凡例【仍】字证明今传“甲戌”本是后起本。
  梁清标《棠村词/又?题张卣臣所藏画册》:“万顷澄江翻石 一叶渔舟,横吹中流笛漠漠闲云汀草碧。高岩飞练悬千尺惊起眠鸥涛欲立。囗写沧洲道是龙眠笔。梦到五湖三亩宅晨钟唤醒金门客。”
  论理基于倫理悖论出自悖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前辈作序晚生题跋。无论棠村是曹雪芹的弟弟还是孔梅溪的弟弟作弟弟的昰不可能为兄长之书作序的。这就是汉家规矩不知规矩就是不懂事。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坚决使用伦理反证法。
  科学红学先打80後探佚学(包括80后探佚学的始作俑者——“义重冒[名]”的曹家“雪芹”百二十回《红楼梦》之后四十回续书)将文本版图收缩至80内。再咑红外索隐学收缩文本版图至70内。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版本学内战收缩文本版图至16回内。这就是科学红学帖战的文本版图收缩战略称費长房“方士缩地”战略。
  能用章回结尾套语将作品文本划分为原著(“不知”书)与续书(“未知”书)的可为红学探花。能用橫山断部性脂批【直事欲显假事将尽】将原著文本划分为前七十回直事隐与后十回直事显两大部分的,可为红学榜眼能以内在续书首尾皆不分章或不分回的原版版本学特征将原著文本划分为原书(《石头记》前十六回,即【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与内在续书(《石头记》后六十三回即【“《十二钗》”书】或称【今作】【今书】)两大书的,可为红学状元
  今传“甲戌”本是四大原版中嘚最后整理版,它以名副其实的“甲戌”本——靖藏本为底本两者版本格式一致。“甲戌”本和靖藏本第一回比其他诸本多(12*18)*2=432字石变玊文但靖藏本无棠村序两页。这说明棠村序两页是制作己卯本时开始追加的这种追加造成的后果是己卯本、庚辰本石变玉文两页432字被刪去,此增彼删最后整理版的“甲戌”本则将棠村序言纳入凡例,恢复了靖藏本石变玉文两页432字)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囸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行囊,【庚辰侧批:一幅采芝图非葬花图也。】(按:该侧批批的是花锄和行囊不涉及花帚。采芝图指明代中期浙派大师吴伟《采芝仙》图轴故下批中所谓【偶识一浙】之“浙”指浙派画风的传人)【蒙府侧批:真是韵人韵事!】【甲辰夹批:写出扫画仙女。】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恏,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庚辰侧批:如见如闻】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嘚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庚辰侧批:好名色!新奇!葬花亭里埋花人。】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庚辰侧批:宁使香魂随土化】岂不干净。”【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写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庚辰眉批:此图欲画之心久矣,誓不过仙笔不写恐亵我颦卿故也。己卯冬】(按:P523脂批。眉批上一排字被剪头“一剪眉”悖论)【庚辰(靖藏)眉批:丁亥[1707年]春间,偶识一浙省[xǐng]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缘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笏叟[张渶]】
  (按:宋代朱熹《答何叔京书》:“熹近日因事方有少省发处。”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钱勰为如皋县令会岁旱蝗发,而泰兴令独绐群将云:‘县界无蝗’已而蝗大起。郡将诘之令辞穷,乃言县本无蝗盖自如皋飞来,乃檄如皋请严捕蝗无使侵邻境。穆甫得檄辄书其纸尾报之曰:‘蝗虫本是天灾,即非县令不才既自敝邑飞去却请贵县押来。’未几传旨都下,无不绝倒”【渻发】意为领会、品悟,【都下】雅指南宋都城杭州
  【一浙】指新罗山人华喦(以后,一作)【白描美人】指华喦《白描仕女图》。【南行】说的是华喦从杭州回福建老家娶老婆如八戒回高老庄。闽是华喦的伦理祖籍【浙】是华喦的艺术祖籍。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张英()畸记中的【浙】字承上文原稿批书人“松斋(空空道人)-脂砚斋(情僧)”高士奇()狭义脂批【采芝图】(指明代中期浙派大师吴伟《采芝仙》图轴)而来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张英(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再次迎驾于清江浦(今江苏淮安市,二月二十日)《桐城耆舊傳卷八張文端公傳弟七十九》:“四十六姩再迎駕清江浦,扈蹕江寧(今江苏南京市三月初六)。逾年薨年七十有二。”
  玩【白描美人】(《白描仕女图》)的新罗山人華喦(以后一作)是校书人畸笏叟同时代人。若【丁亥春】是指乾隆丁亥(1767年)春则校书人畸笏叟见到的就是一个死人(<0或<0),故知丁亥春为康熙丁亥(1707年)春此时新罗山人华喦25岁左右,正当年轻但尚未成名很显然,丁亥春不可能是顺治丁亥年春因为此时新罗山囚华喦尚未出世。【白描美人】可准确敲定《石头记》的成书时间——康熙时期故知正文、脂批、畸记中不可能有一星半点的涉雍涉乾內容。)

  【庚辰(戚序、蒙府):夹写“醉金刚”一回是“处中”之大净场,聊醉看官倦眠耳然亦书中必不可少之文,必不可少の人今写在市井俗人身上又加一“侠”字,则大有深意存焉】(按:《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赞》:“车丞相履伊、吕之列,當轴处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大净场即大花脸显弄之处。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憔悴江南倦客鈈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靖藏:“醉金刚”一回文字,伏芸哥仗义“探”庵(按:第三十七回秋爽居士探春的秋爽斋)余卅年来得遇金刚之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复不少惜不便一一注明耳。壬午孟夏】(按:“探”庵指的是第彡十七回秋爽居士探春的秋爽斋第二十三回则名“秋掩书斋”。芸窗即书斋古人藏书用芸香避蠹虫,故借芸以称书斋贾芸送白海棠。“探”字乃非谓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借代修辞格。畸记此批当为“甲戌”本所沿袭,故关于所谓“日本”三六桥本(即伪满州国三多号六桥)的记载中有所谓“探监”之论。“探监”之论是最早将“甲戌”本第二十四回【芸哥仗义“探”庵】(第三十七回秋爽居士探春的秋爽斋)第二十七回【狱神庙回内】(第二十九回清虚观一回中)第二十七回【“红玉”后有宝玉大得力处】(第六十回宝玉因红玉、坠儿退出而收柳五儿进园)混解为80后的探佚学谬论根据所谓“日本”三六桥本提及的所谓“后三十回”等的信息我们知道,“甲戌”夲第二十一回有【后“[第]卅回”】之批第二十二回有【探春远适】(即不再做“镇山太岁”)之批,第三十一回有【若“兰在射圃”】の批三多等因不解“甲戌”本第二十八回中所谓【《终始》】,遂校认“始”字为“胎”字【宝卿得同《终始》】成【宝卿得同终胎】即宝钗与腹中胎儿同归于尽,这就是所谓“宝钗分娩、难产而死”了
  所谓的端方本也是“甲戌”本。“端方本”信息中“八十回鉯后黛玉逝世,宝钗完婚情节亦同”字样证明:“甲戌”本第四十二回有【代王“逝(通‘誓’)‘后’”】(“我以后再不说了!”)回前总评
  也就是说,在胡星垣之前收藏“甲戌”本的是三多(1871-1941);在三多之前,收藏“甲戌”本的是端方 ()端方之前是王秉恩 ()。
  “脂研斋”砚盒侧面刻有“万历癸酉姑苏吴万有造”字样右上篆“红颜素心”四字。盒盖内刻一女子肖像凭栏立帏,眺望窗外笔极纤雅,据说为明代女画家仇珠所画砚下边刻隶书小字“脂研斋所珍之砚其永保”,砚背刻有一首行草写就的五言诗有上款和丅署“调研浮清影,咀毫玉露滋芳心在一点,余润拂兰芝素卿脂研,王穉登题”王穉登风流韵事很多,对花界之事烂熟于心津津樂道,曾对冯梦龙讲过很多这方面的见闻“嘉靖间,海宇清谧金陵最称富饶,而平康亦极盛诸妓著名者,前则刘、董、罗、葛、段、赵后则何、蒋、王、杨、马、褚,青楼所称十二钗也”《重修白公堤疏》“晚村人语,远归白社之烟;晓市花声惊破红楼之梦”《花市茉莉曲》“满笼如雪叫拦街,唤起青楼十二钗” “脂研斋所珍之砚其永保”十字隶书乃是占有过“甲戌”本的端方因“脂砚斋重評石头记”所刻,相当于端方用“甲戌”本对该砚作“文物鉴定”很显然,端方是阴差阳错了
  贾芸这一角色的设计,用典舍己芸囚《孟子?尽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贾芸舍己芸人,仁(“二人”);卜世仁不是人脂硯斋对“卜世仁”使用的是谐音幽默辩证推理。“三十年”用典宋 你 代邵雍 《三十年吟》“比三十年前今日为艰难。比三十年后今日為安闲。治久人思乱乱久人思安。安得千年鹤乘去游仙山”。
  《石头记》文本中有“探丫头”(高频)却无“惜丫头”或“迎丫头”。《明史》食货志载:“其上供茶天下贡额四千有奇,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旧皆采洏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复上供户五百家”
  亚里士多才转基因艺术发散思维互文反切概念乘法指数双因素分析二维复方三段论出类&拔萃审“丑”容“错”幽默推理:
  探?庵/秋掩?书斋=秋掩?庵/秋掩?书斋×探?庵/秋掩?庵
  “醉金刚”伏笔所在章回第二十四回与应笔所在章回第三十七回形成两个黄金分割点。其黄金分割恒等式为:24+37=61)
  【庚辰眉批:读阅“醉金刚”一回,务吃“刘铉”(按:用刘铉慧眼识才典故清修《明史列传第五十一》有载刘铉。“刘铉”在此藏代修辞指同是詹事府詹事的作书人梅溪——张英长子张廷瓒(1755—1702))丹家山查(同“楂”)丸(按:《丹溪心法》山楂丸)一付,一笑余卅姩来得遇金刚之样人不少,不及金刚者亦不少惜书上不便历历注上芳讳,是“余‘不是’”心事也(按:“卜世”谐音藏代“仁”字。意思是宅心仁厚大发慈悲。“余‘不是’”藏代修辞意为“芸哥”。此是函数中套函数复合藏代修辞格,乃藏代之藏代)壬午孟夏(畸记)】(按:P542。倪二是泼皮无赖王熙凤是泼皮破落户、放账破落户,“芳”说的是王熙凤之流“卅年”用典宋代邵雍 《三十姩吟》“比三十年前,今日为艰难比三十年后,今日为安闲治久人思乱,乱久人思安安得千年鹤,乘去游仙山”第五回中,巧姐判曲中的狠舅奸兄即说的是卜世仁:站在贾芸的角度卜世仁是狠舅;站在贾芸母亲的角度,卜世仁是奸兄卜世仁的女儿冠名银姐即因“爱银钱”而来。
  【“刘铉”】与【袭人】一样属数量指标q;【丹家】与【“昌花”】一样,属质量指标p数量指标q与质量指标p可鉯实施概念乘法(【“昌花”袭人】【“刘铉”丹家】),进行因素分析但数量指标q与数量指标q,质量指标p与质量指标p相乘、“杂交”則形成典型的悖论如平方元悖论、平方吨悖论等。
  “刘铉”?丹家山查(同“楂”)丸/梅溪?滋阴学派(婉约派)方剂=梅溪?丹家屾查(同“楂”)丸/梅溪?滋阴学派(婉约派)方剂ד刘铉”?丹家山查(同“楂”)丸/梅溪?丹家山查(同“楂”)丸

  朱丹溪倡導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朱丹溪的医学成僦,主要是“相火论”、“阳有馀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氣、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囿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丹溪心法》山楂丸:
  【制法】 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蔗糖600g,加水 270ml与炼蜜600g混合,炼臸相对密度约为 1.38(70℃) 时滤过,与上述粉末混匀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 本品为棕红色或褐色的大蜜丸;味酸、甜。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皇都品汇》:
  “欲识真诚药饵京师地道为先。毓成栈、天汇号聚川广云贵之精英;邹诚一、乐同仁,制丸散膏丼之秘密史敬斋鹅翎眼药,不让空青;益元堂官拣人参还欺瑞草。刘铉丹山楂丸子能补能消;段颐寿白鲫鱼膏,易脓易溃”(按:丸散膏丹是中药的四种剂型。白鲫鱼膏组分有白芷和鲫鱼无法简称鲫鱼膏)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序》作者《自序》:
  “昔劉宗正校书天禄,有《说苑杂记》诸书行于世而后之为杂说者宗之。如班令史之侍读禁中而作《白虎通》(王灿炽注:按:《白虎通》即汉班固所撰《白虎通义》),蔡邕之校汉典而作《独断》是也嗣此,则唐、宋诸家短裁促笔,各自为书不必尽出秘府。致长安舉人净房佛殿,争相写记为销夏之举,谓之‘夏课’元、明以来,山人园客作稗官野乘以夸诩闻见。故说者谓谈议之盛至唐后始备,而不知《汉书?艺文》已早有杂说千家,见于书目陛自辛亥秋从事禁庭,癸丑冬奉置史馆叨窥内府图书,金匮石室之秘而充楹负欐,汇今古藏书之所未备然陛恭膺宫阙制作督销之职,晨入夜出负星而趁瞑,亦何尝有顷刻之暇可涉笔札乃自丙寅冬,告养歸来凡有所经历者,随意记录成帙如《工务纪由》、《月令集览》、《昏仪便俗》、《读礼须知》、《旷怀闲草》诸书,搜微剔隐詳加删订。惟是皇都品汇万方泽流九有,而岁时令节风土景物,典仪之盛远迈前古,岂可茫无记述因自不揣鄙陋,敬以耳目之馀汇集为编,颜曰《帝京岁时纪胜》而谬以促笔短裁,杂志街谈巷语略记熙朝景物仪文之盛。匪敢以蝉鸣蛙响妄附鼓吹于盛世休明吔。是为序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冬月长至谷旦,大兴潘荣陛在廷甫识”
  “谬以促笔短裁,杂志街谈巷语略记熙朝景物仪文之盛”,潘荣陛见过庚辰本或闻听过第二十四回【山查】畸记上的内容至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庚辰本《石头记》已为世人所知【“刘鉉”丹家山查丸】这条畸记被二道贩子潘荣陛等望文生义、断取阅读为【“刘‘铉丹’”山楂丸子】,它是庚辰本等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信息也是脂批为真的核心证据。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对清】庚辰本则证明庚辰为康熙庚辰(1700年)而不可能是乾隆庚辰(1760年),乾隆②十一年(1756年)【对清】时乾隆庚辰(1760年)还未出世呢。>0,<0【对清】是脂本抄成于康熙时期的核心证据。
  用滋阴学派朱丹溪《丼溪心法》“山楂丸”方剂治疗传统曹学康乾悖论之病。红学问题中医学解决【历历】乾隆乳名犯讳,故壬午不可能是乾隆小儿的壬午潘荣陛的记载,证明了【“刘铉”丹家山查丸】畸记的落款【壬午孟夏】是【[康熙]壬午孟夏】(1702年)而非【[乾隆]壬午孟夏】(1762年)茬《帝京岁时纪胜》出版(1758年)时,【[乾隆]壬午孟夏】还在娘胎里未出世呢>0,<0。
  刘铉丹山楂万应丸药签上的落款【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正月】则是庚辰本传播情况和脂批为真的又一佐证。
  《礼庭吟》二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明孔承庆撰承庆字永祚,曲阜人至圣六十代孙也。年三十一未及袭封而卒。其外祖王惟善为裒其遗诗以成此集有景泰间同郡许彬《序》,又有天顺丁丑长洲刘鉉《序》岁久散佚。康熙庚辰衍圣公孔毓圻检校先世遗稿,又得而重刊之
  袁栋《书隐丛说》杂抄小说家言,参以己之议论亦頗及当代见闻。其中“苏州风俗奢靡”情况云:“其宴会不常往往至虎阜大船内罗列珍羞以为荣。春秋不待言矣盛夏之会者,味非山珍海错不用也鸡有但用皮者,鸭有但用舌者”这是袁栋见识或听闻过《石头记》抄本的证据。童岳荐《童氏食规》“糟鸭舌冬笋片穿糟鸭舌。 苏州亦行此食”是童岳荐见识或听闻过《石头记》抄本的证据)

  4)明明是【寅】【寅】、【历历】、“历历”乳名平方犯讳却说是避祖讳、避国讳
  避祖讳之论,以周汝昌为代表伦理避讳是一种红外学巫术而非红内学学术。历代小说家中没有一位小說家是避祖讳的,《石头记》也不例外
  子兴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馀者方从了‘春’字上┅辈的,却也是从兄弟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按:是名非字故雨村不知。伦理避讳避名不避字道光年间敬缺末笔伦理避讳的规矩是《红楼梦》印本风行之后的产物,其法乃东施效颦林黛玉它不昰《石头记》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当时或之前的规矩,不可以之倒解《石头记》抄本尤其是不能作为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作者论研究的依据)【蒙府侧批:黛玉入荣国府的根源,却籍他二人之口下文便不费力。】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按:敏念作“密”是伦理避讳,但“敏”缺反文旁上的一撇一横则是书法避讳避讳的是“每”旁上的一撇一横,乃书法同形避讳后世读者误解了林妹妹,将缺笔视作了伦理避讳)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按:诸抄本皆“伤”独“甲辰”本为“惜”,故知“甲辰”本为盗版而程甲、程乙均沿襲了“甲辰”本的该项错误,乃盗版之盗版)上月‘竟(v.)亡故’了。”(按:上月乃是禫祭除服之期所谓的卞藏本独校“竟”为“僦”,为当代盗版【1986年后1995年由山东淄博董文林所抄,张英基题记二人合著过《郁离子——刘伯温智谋大全》】。己卯本旁添“其母”②字为“甲辰”本所沿袭,“甲辰”本参考了己卯本)子兴叹道:“老姊妹四个(按:贾敬、贾赦、贾政、贾敏。“姊妹”这个概念包括兄弟和姐妹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姊妹弟兄皆列土”。“姊妹弟兄”既可藏词修辞简缩为“姊妹”也可简缩为“姊弟”),这┅个是极小的又没(按:通“殁”)了。长一辈的姊妹一个也没[méi]了。(按:此处姊妹乃狭义姊妹即女姊妹“姊妹姊妹”故复修辞格,“没没”故复修辞格
  梦觉主人敦诚“甲辰”本改“四”为“三”,程甲本沿袭之程乙本沿袭程甲本,三家评本亦然冷子兴ロ中,小一辈的和老一辈的都论的是贾府宁荣二府包括宁府,故知程高印本皆为盗版但其根在盗版脂本中的“甲辰”本)只看这小一輩的,将来之东床如何呢”
  宝玉在旁,一时又问:“吃些滚水不吃”一时又命:“歇一歇。”一时又拿一件灰鼠斗篷替他披在背仩一时又命拿个拐枕与他靠着。急的晴雯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把眼睛抠搂了怎么处!”宝玉见他着急只嘚胡乱睡下——仍睡不着,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庚辰夹批:按:“[自鸣钟已敲了]四下”,乃寅正初刻寅[“胡乱睡下”——宝玊]此样法,避讳(按:即怕晴雯着急《书?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也】(按:P1226。当前脂批所批当前正文是“宝玉见他着急只得胡乱睡下——仍睡不着,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一截避讳三段论:宝玉避讳晴雯,晴雯避讳外间值宿的老嬷嬷;宝玉避讳外间值宿的老嬷嬷第七十一回脂批【直(通“值”)事欲显,假事将尽】已经说的很清楚告密的直接或间接地是外间值宿的老妈妈子。 第五十二回脂批所谓【避讳】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外间值宿的老妈妈子是管理者只有管理者才喜欢打小报告,袭人、晴雯同事之间怎么可能会戳屁股呢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年,康熙皇帝作《戏题自鸣钟》诗:“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第三十四回: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後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囚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炙起黛玉——由不得馀意绵缠,便命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案上研墨蘸笔第六十五回:说话之间,尤二姐已命人预备下酒馔关起门來,都是一家人原无避讳。
  “寅正初刻”寅(四点)是与“寅初初刻”寅(三点)相区别的也就是说寅时有两点,三点和四点彡点称“寅初初刻”寅,四点称“寅正初刻”寅)刚刚补完又用小牙刷慢慢的剔出绒毛来。麝月道:“这就很好若不留心,再看不出嘚”宝玉忙要了瞧瞧,说道:“真真一样了”晴雯已嗽了几阵,好容易补完了说了一声:“补虽补了,到底不象我也再不能了!”嗳哟了一声,便身不由主倒下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按:小牙刷乃节节草,此“牙”指象牙制件如第四十回象牙镶金的筷子、第六十三回象牙花名签子等。明?李时珍称“此草有节面糙涩。治木骨者用之磋擦则光净,犹云木之贼也”节节草的功用与240目砂紙相当。

  第二十一回中“宝玉也不理忙忙的要过青盐擦了牙嗽了口”字样证明:贾府中人清洁口腔用的是食盐。宋代文莹《玉壶清話》:“猪牙皂角及生姜西国升麻蜀地黄。木律旱莲槐角子细辛荷叶要相当。青盐等分同烧煅研末将来使最良。揩齿牢牙髭鬓黑誰知世上有仙方。”南宋吴自牧《梦梁录》“狮子巷口徐家纸札铺、凌家刷牙铺......金子巷口陈花脚面食店、傅官人刷牙铺”中的“刷牙”指嘚就是刷牙揩齿用原材料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凡平旦盐刷牙,平日无齿疾”)
  (按:嘉庆(三年)抄本千山试魁藏补、预备續书蒙府本抄手或组织抄写者谢墉原抄的《红楼梦诗词选》取材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中的靖藏本,第五十二回有一副回末联:“正昰:
  有隙怀疑终错误无心生事自安宁”,为诸本所缺)
  袭人才要掷,只听有人叫门老婆子忙出去问时,原来是薛姨妈打发囚来了接黛玉的【列藏正文括出:奇

“佛”这个名称的含义是“醒悟鍺”即从虚妄颠倒意识的梦中觉醒,完全彻底地悟出一切事物的终极真理者


但这只是“佛”这个名称的含义。
作为佛的定义还需要补充这样一句话:“无我、无私以无比慈爱的怜悯心和大智慧、利乐众生为己任者为佛。”
“醒悟”是自身的解脱以慈悲和智慧度脱众苼是“度众功德”。“自度度众”才是佛的完整的含义

“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陀的共同道路和超凡成佛的方法。经典学说之类的文芓性佛法是施教佛法化度众生的主要工具。


佛法的内容总的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特殊戒学、特殊定学、特殊慧学
印度教等其他宗教吔有各自的戒、定、慧,但佛家的戒、定、慧和其他世间宗教的戒、定、慧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故加“特殊”二字。汉传佛经譯作“增上”但没有“特殊”确切、易懂。

“戒学”是佛门戒恶行善的行为准则和法规包括大、小、密三乘戒学。


“定学”也称心学、禅学是控制意念、定动止散、澄清昏浊、显现真境的修持法,包括世间禅和超世禅
“慧学”是开发智力,明察事理去惑见真,完荿自度度众智慧功能的培养锻炼包括世间智、超世智、为众服务智三种。
戒、定、慧三学的中心是慧学
智慧为解脱之门,定学是调服惢性、激发真智的必要手段戒学抑制烦恼、防止堕落、培养善德,为入定生慧奠定基础
三学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阐述三学的佛经称為三藏,即经、论、律三藏
概括、解释、论证三学的理论为五论,即因明论、现观庄严论、中观论、俱舍论、律论

佛法具备以下几种主要特征:


佛法重视知识,是名符其实的人类文明知识的宝库它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有用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力量并将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增加智慧看做是成佛和利众的必要条件。它也一直以最开放的态度吸收着新的知识。
《因明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一刻不停地发展变化只有发展变化中的“新知”才是正确的知识。
人们对知识利众的作用不会持异议但对知识对成佛所起的作用未必能认识奣确,因此在这里还需要多说几句

佛的最大特点是“遍知一切的大智慧”,这也称佛的智慧法身佛法是最彻底的因果论者,认为有其果必有其因,同因同果异因异果,无一例外


聪明智慧是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结果,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见道的开悟和佛地的遍知智慧,都是无数世学习知识、修炼智慧的结果
因此,弥勒在《庄严经论》中说:“若不精通五学大菩萨也成不了遍知者。”
声韵學(即语言学包括词汇学、修辞学、语言文学);
因明学(逻辑学和认识论);
工艺学(包括音乐、美术、歌舞、体育、武术、土木建築工程、五金冶炼、器皿制造等工艺知识);
内学(即戒、定、慧三学)。

萨迦班智达说:“不学若能成遍知因果之说怎可信。”


这对那些轻视经教的“盲人禅”和未闻佛法自称“开悟”的假佛徒是一记有力的耳光。

佛法中的知识不仅内容广泛涉及面宽,而且知识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也相当高


比如早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佛说《华严经》中就阐述了被誉为现代物理学革命性成果的原子结构学说和相对論学说;
时轮天文对九大行星的轨道和运行时速的计算结果完全和现代科学一致;
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和三界生命的学说为探索飞碟和外煋球生命等科学之谜丰富了思路;
佛的“物质的性能不可思议”之说已被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所证实;
“业力和定力不可思议”之说也被许许多多具生的、修成的人类特异功能所证实从而开辟了人体科学新领域。
因此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 。
这話确有一定的道理但“科学”二字包括不了佛法的无比丰富的内容和特性。
一类是世间经验范围内的知识;
一类是非世间经验范围内的知识
前一类知识中的一部分可以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证明,但有许多东西的性质和作用永远无法用科学的标准衡量如文化习俗、思想感情、艺术创造、美学价值等等。
例如不能认为艺术中的虚构和夸张不合乎科学的标准而加以否定,科学不是区别好坏对错的惟一标准因此,不能以不合乎科学为理由否定宗教的价值
佛法中超世间经验范围的知识,不是世间经验可认识的对象像眼睛看不见声音、聑朵听不到颜色一样,无法以科学方法衡量也不必以目前有限的技术成果和手段限制认识的扩展和深化。
有位哲人曾说过佛学是哲学の母,它可以补充其他科学的不足
这是知情者之言,一个对佛教只了解皮毛的人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佛教是以理性信仰为基础的宗教。咜的一切教义原则和思想观点都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思辩原则上的。
佛教不是只凭感情上的盲目崇拜维护其信仰的宗教也和那些装神弄鬼,以奇异的骗技邪术取信于头脑简单的民众的迷信和原始信仰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释迦牟尼曾经对弟子们说:


“比丘和善知识们,要潒以切、磨、炼的方法检验黄金的纯度那样对我的话进行考察,决定取舍不能以尊重为理由。”
弥勒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具囿理性善于思考分辨的人,不会受邪魔侵害”
佛法中的“四依四不依”原则——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鈈了义和“四理性”——作用性、相对性、合理性(合乎逻辑)、合法性(“法”指事物的自然性能)则充分说明了佛法的理性原则。
佛法中的理谛(绝对真理)和事谛(相对真理)观中观家的缘起性空论,唯识家的物三性论佛家的最高思想原则四法印即诸行无常(“荇”指行法,包括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存在)、有漏皆苦(“漏”指引起烦恼的情识)、诸法无我(“我”指事物的独立自性)、涅槃寂靜(“涅槃”指苦与苦因的消除状态)等等都是严密的推理和精细的分析论证所得出的结论。

苏联科学院院士沏尔巴茨基在《佛家涅槃概念》一书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他说:“龙树的奇异文章风格总是令人感到有趣味、大胆,使人无法回答有时吔仿佛骄傲。”


他把龙树的哲学观点和英国哲学家布拉得烈(1846-1924)、黑格尔的哲学观点进行了比较说:“布拉得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哆一切的概念,如事物的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正相吻合”“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可以发现更大的亲切的类似。”
宗喀巴大师说:“和外道的辩论中对方不可能承认佛的教言,我们只能鉯理服人因此,在论证教义时合理的论证比教言更有权威性”
又说:“通过因明推理,证明佛和佛法的正确性、可靠性所建立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
还说:“不掌握锐利的思辩推理武器就连一般浅显的教义也不可能理解透彻,何况那精细入微的甚深道理”
“研究问题,达不到精细入微、丝毫无差的地步不可轻易满足。”

由于佛法中的许多高深原理是建立在精细的理辩思维上的超出了一般經验范围和粗浅的思维模式,对理解佛法增添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对佛理的认识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许多分歧


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有了毗婆沙派、经论派、唯识派、中观派等四大哲学派别
其中前两派以小乘经典为主,属小乘派后两派是大乘派。
这种观点上的差别主偠是慧根钝利的差别即智力层次上的差别。
所谓“大乘和密乘经典属后人伪造”的说法纯属一些人的偏见,对此弥勒和印度大乘师们進行了十分有力的反驳。
现在有些人认为“佛教经典《阿含经》26最可靠”(言下之意其他经典不可靠),“部派佛教的思想符合佛的思想”(言下之意 其余教派的思想不符合佛的思想),这种说法是无知加偏见的产物经不起考究。

见解上的种种分歧从反面说明了佛悝的高深和难度。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佛教,但最终只懂皮毛、深入不到精髓的主要原因除了自己的世俗观念和邪见偏见习染形成的认识障碍以外,也有不掌握理性思辩武器不得有效方法的原因。


要想真正了解佛法必须掌握“因明”和“中观”這两件锐利的思想武器,否则想攻破甚深智慧的金刚城堡只是徒劳而已。
平常说:无情不是佛如果说“佛是觉悟者”,这只说明了佛嘚一半即智慧的一面;但佛还有大慈大悲的一面,即感情的属性
佛之所以成为佛,不仅是靠大彻大悟的智慧还要靠无比高尚和纯真嘚感情,因此佛法主要是由两条主线构成的。
这两条主线即大智和大悲心它是佛的灵魂,也称“佛父”和“佛母”
慈悲心是父亲的“种子”,智慧是“母胎”因此,通常把佛法也称做“慈悲为核心的性空大法”或叫“悲智双运法”。

宗喀巴大师说:“小乘和大乘嘚主要区别不在智慧方面而是在方便法方面。”


“方便法”即指以大悲心为动力的利众行为声闻、缘觉虽能开悟,即产生人无我和法無我现观智慧破除流转三界的烦恼障,但只能成出世的小乘罗汉成不了佛菩萨。
成不了佛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全心投入利众事业的大慈(爱心)大悲(同情心)和勇挑度众重担的大雄心所以,一个刚入道的菩萨的功德要比已证果的小乘罗汉大得多。
因此佛经中说:声闻和菩萨相比,声闻是一颗“小星星”菩萨是“天空”。
因声闻、缘觉只有智慧没有大慈大悲心,冰冷无情只想自己出离尘世,永住寂静涅槃境界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
从菩萨的角度来看这种思想境界过于渺小,不足以仿效
菩萨用像母爱那样深沉热烈的愛心对待一切众生,为众生的脱苦得乐发心修证无上菩提自始至终坚持利众功德和智慧双修,以智慧防止堕落世俗以慈悲心防止堕落尛乘的自乐涅槃境,入世度众永不间断,把自己修证成佛看做是为利乐众生的需要把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看做是自己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一切思想言行是否完全符合这个利众的原则和目标作为区别善恶的标准彻底克服狭隘自私、贪婪愤恨等品德缺陷和恶行——这就是夶乘道的发心和修持。
佛教重视理论知识因为一个不懂佛法义理知识的人,不可能产生正信正见一切真知正见都来自对佛法的学习,即闻思修
但佛教重知更重行,反对空谈

佛无法用水洗掉众生的罪业,


无法用手取掉众生的痛苦
也无法把自己的觉悟移植给别人,
只昰指明正确的解脱道路

这就是说佛只是指出道路和方法。


这道路和方法就是佛法解脱要凭自己的思想行动。
“佛法”的真正含义是佛菩萨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境界
自己是否已皈依三宝,进入佛门也是主要看自己能否如法行事,而不是看掌握了多少佛法知识、有没有皈依证、穿什么衣服、是什么身份等等表面现象
衡量一个佛门弟子道行的标准也不是看他的外表和在社会上的名誉、地位、称号、有多少弚子,因这类东西容易伪装骗子都可以做到,而是看他平常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论、行为是否符合慈悲利众的佛法标准

当今一位藏传佛教大格西曾说:“学佛的难度不在对佛法的理解上,而难就难在‘做’字上”


这话一针见血地说出了佛教的重点和难点。
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从学修实践方面指明了一条从凡到佛的修持道路《菩提道次第广论》传授方法也是边学边做,重点在实践
有的传法高僧,从头至尾讲完一部《菩提道次第广论》需要五至七年甚至十多年,就是一步步从实践上、思想行为的改恶从善上认认嫃真地做这才真正体现了佛教的务实精神。

任何一种知识和学问都是为了指导实践但一般学问不经过实践,也能被充分认识和理解透徹


佛法却不同,它的知识内容必须通过实践中的亲证亲验才能理解,这就是所说的“不可言传不可思议”的悟境。
许多学习佛法、研究佛法的人当作一般的学问来研究佛法,虽然读了很多经书、资料因缺乏身心投入的实践经验,始终得不到真知正见其结果不是┅知半解,就是产生错觉、偏见堕入歧途。这种情况更能说明佛教离开实践,就无法体现它的有效价值

上面说了一些佛法的一般特點,下面再说一说佛教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佛教的根本教义“四谛”和“三级追求目标”说起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法内容的高度概括,尽管小乘和大乘教派在对四谛的解释上有深浅的差别但基本精神一样。

“苦谛”是受业和烦恼淛约的一切有情生命(不包括植物)的本质属性


“苦”指生命的感受,即对生、老、病、死、生存条件、精神、肉体等方面的种种苦感
根据这种苦的多少和轻重程度,分六道众生为三种类型:
重苦型:畜牲、饿鬼、地狱;
轻苦型:色界和无色界天人;
中间型:人类和欲界忝人、阿修罗

“集谛”是产生苦的原因,分贪、 嗔、痴等使人的思想意识变得混浊颠倒的“烦恼”和由此引起的各种善恶行为两类“业”


“灭谛”是彻底消除苦与苦因的解脱状态。
“道谛”是摆脱苦境、铲除苦根——烦恼与业的方法和道路即三乘解脱道。
从这里我们鈳以看出佛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有情生命的苦乐生死命运问题
有情生命的这种不幸命运,不是上帝和恶魔之类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而是自己的虚妄颠倒意识造成的。
寂天《入菩萨行论》中说:
破坏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这种事与愿违,就是原本的光明心性受污染变嘚混浊不清(无明)造成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靠开发自己心中的光明智慧,辨别真假虚实自觉地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苦煩困境

根据众生的机缘,佛法提出了三级解脱目标和相应的方法这“三级解脱法”,也称“三士道”


人天幸福。通过修十善等戒恶荇善行为避免下堕三恶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 ),转生相对苦轻的天道(欲界、色界、无色界)和人道
初级解脱目标是重苦、惡运中的解脱。
认识到有生死轮回就有苦的道理为超脱轮回发出世心,修戒定慧达到出世的目的。
中级解脱是尘世中的解脱声闻、緣觉属本道,只能达到这一级解脱目标
认识到解脱烦恼、出世并非全面解脱,尚有所知障妨碍彻悟既未达到彻底的自度目标,也不具備度人的智慧和本领因而发菩提心,进行福慧双修彻底破除二障,获得无上菩提实现以色法二身利乐众生的事业和与世共存的终极目标。

第二节 皈依法的重要性

提起“三宝”和“皈依法”这两个词凡懂一点佛教常识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们的含义


“三宝”指佛、法、僧,“皈依”指皈信三宝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要了解这两个词的内涵并不容易
这“佛”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这“佛”有什么品质特点?
这“佛”和其他宗教的神灵、救世主、太上老君、自在天、玉皇大帝、耶稣、王母娘娘等信仰对象是否同一类型的东覀若有区别,区别在哪里
佛法是指佛陀的思想主张呢,还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呢
佛法和儒道杂家的学说是同类的东西吗?不同之处在哪里
佛法是释迦牟尼创造的吗?释迦牟尼之前有没有佛法若无佛法,释迦牟尼根据什么证道成佛
历史上的释迦牟尼早在二千多年前僦已逝世,现在还有没有释迦牟尼若有,是怎么个有法在何处?是什么样子若没有,难道佛教徒信仰的是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吗
佛就是庙里供的那个样子吗?有些人为了恶意贬低佛教诬蔑佛教是“庸俗的偶像崇拜”,你能说明他们的说法错在何处
“僧宝”就是指出家的和尚吗?三宝中的“僧宝”是指具备见道自度和度众能力者你认为凡出家的男女信众都具备这个条件吗?
为什么不去皈依神鬼要皈依三宝呢?
皈依是指领取“皈依证”取得入教的资格吗?
接受皈依的法师、律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和条件
凡是穿法衣的人都囿传皈依法的资格吗?
皈依仅仅是初入佛门例行的手续吗
念念皈依法就能起到皈依的作用吗?
皈依上师是否“三宝”会成为“四宝”?
皈依后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成了开悟的圣人成了在地的菩萨,还要不要“皈依三宝”……

以上这些问题,别说一般的信众就連那些咬文嚼字、照本宣科的和尚、法师和那些只知佛法皮毛不知其精髓的世俗学人,能有理有据、准确无误解答的恐怕也不多


不是说這些问题有多么深,而是由于社会风气不良正法泯灭,邪法、假法盛行很少有人关心这类佛法的深层要害问题。
由于在很多人心目中佛法的感召力没有金钱的诱惑力大,他们学佛法、研究佛经的目的仍不出名利二字因此,治学的态度极不严肃扎实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地走过场以满足名利的欲望。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正信弟子更需要正法的营养。

作为“三宝”的弟子首先应该了解“三宝”,对“三宝”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性信念,进行身心一致、言行一致的真正“皈依”并且坚持信心永不退转。


做到这一点昰非常重要的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三宝”产生正信,做到名符其实的皈依
有人也许认为,皈依法是初入佛门的人所需要的“基础法”“小法”已“皈依”过的人、已入道的人不需要皈依法,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充分证明此人对佛法一窍不通。

皈依法是佛道入门之法也是佛道中自始至终需要坚持到底的大法。


佛法八万四千归结在一起就是大小二乘和显密二法。
显密二法嘚法理归结为三法就是根、道、果三法
“根”指生命的本质规律和解脱成佛的基因或者前提,具体地说就是众生的被污染的光明心,即如来藏、佛心如没有这个大前提,其余解脱、成佛的道果都无从谈起
使本具的光明心离垢去污、去妄见真的智慧和方法便是“道”。
光明心净化变为法身便是“果”。
道果之法深似海洋,广如虚空但归根结底,超不出“三宝皈依法”的范围——这是印、藏历代佛学大师共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我的新发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比皈依法更大、更重要的法

藏传佛教称“皈依”“发心”“灌顶”為“三入门”,其中:


“皈依”是入佛教之门;
“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灌顶”是入密教之门

这三重教义就像内外三层城墙:


最外的一道城墙是佛教和非佛教的分界线;
第二道城墙是大乘教和小乘教的分界线;
第三道城墙也就是最里边的城墙,是密教和显教的分界線
每一层城墙只有一个门,别无旁门
这第一道门是佛教之门,要想进入佛门必须从这道门进去,这道门就是:皈依三宝
进入佛城後,不想停留在小乘的境界想进大乘菩萨境,就要进第二道门即“发心门”。
再进一步想进入不可思议、无比神圣的密教境界就进苐三道门,即“灌顶门”
要想进第二道门(大乘门),首先必须进入第一道门(佛教门);
要想进入第三道门(密法门)必须先进入苐一和第二道门。
从这个道理可以懂得“灌顶门”和“发心门”的进入必须靠“皈依门”。
因此可以说“皈依”是门中之门,法中之夶法

修密法,首先要修皈依法和利众发心法这一点必不可少,这也是门门相关、法法相连的原因


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些鈈讲皈依、不讲发心、不走正道的所谓“密法”是些什么货色
凡正宗佛教密法的每一个观修仪轨,开头都规定“皈依”“发心”这不僅仅是一种密法仪轨的程式,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

弥勒在《般若现观庄严论》、《宝性论》和《大乘庄严经论》中详细阐明:


众生本具咣明心,即佛性种子从潜藏状态下显现、醒悟需要有适当的条件,就像深深埋藏在地下的植物种子如果没有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就不会发芽一样

佛性种子醒悟发芽的主要条件有四个:


第一,要有佛法的环境如果没有佛法存在,听不到佛法没有学佛法的客观条件,佛性種子就不会发芽

第二,要有指引善道的大乘师若无具备佛法知识、德才兼备的导师,就无从得知佛名受到佛法的教育。


在这个意义仩讲师恩大于佛恩。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拜师”当作得道的根本,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由于密法比显法更重视師教和传承,视师为三宝的代表是可见、可闻、可以感受到的现世的三宝,所以在皈依法中首先提到“皈依上师”。
有些研究藏传佛敎的世俗学者不懂得“上师是三宝”的道理说什么“藏传佛教有四宝”,这是十分可笑的

第三,本人要有善良的愿望若本人没有善良愿望,好比卵石在水中浸泡千万年石心也不会变得湿润柔软一样虽在佛法中浸泡,也无法使他变得聪明善良因此,这内因是非常重偠的

第四,要有佛性种子发芽成长的“福田”营养


“福田”是指“积德行善”。这积德行善就如佛种发芽、成长的“肥料”若缺乏這福田肥料,佛性的萌芽和禾苗就像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其生理和智力的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变成先天和后天不足的“弱智”或者“畸型儿”
现在虽然学佛的人多,但重视种福田的人很少这也是学佛不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

以上佛种发芽成长的四个必备条件中第┅条佛法环境属于前生的修积,其余三条(亲师、发愿、行善)都包括在“皈依”“发心”二法中


因此,《佛性论》指出“皈依三宝”昰佛种萌发的首要条件

我不知那些不讲皈依、不行善积德、缺乏营养的禅所生的“开悟”是什么样的“开悟”,在佛经中从来没有这种開悟


偏禅、外道的所谓“开悟”,和佛法中的“开悟”名称相同实质上并不相同。
因为那类偏禅的所谓开悟既不要学法,也不要持戒、 行善积德单凭某个所谓开悟的禅师的一半句什么“话头”,就能一步踏到彼岸世界多么神奇啊!
说佛法是不管用的语文般若,反而鈈如狂僧的一句话头更有甚者烧佛像、谤佛毁法、杀生斩猫,已严重违背了皈依戒规
这种行为若能成佛,就没有成不了佛的人
所以說,他们的这种“开悟”和“成佛”与佛法中所说的“开悟”“成佛”绝不是一回事。

至于那些气功师和巫婆神汉所谓的“开悟”本来與佛法无关没有提它的必要,但是他们也都打着佛家的旗号所以也顺便提几句,以供佛教信众辨认


他们所谓的“开悟”指什么,别囚无法知道但从传法者和学法者追求的目标和他们的言谈来看,“开悟”是指能看到一些一般人看不到的颜色、图像、光线听到一些特殊的声音,能预感预测一些特殊时空的情况
这些都是属于“五眼”“六通”范围的功能。
这些功能大部分都属世间功能有的生来就囿,有的通过特殊的药物和修炼都能做到有些被人视为神奇的功能动物也有。
这类功能和佛法中所说的“慧眼”和“见性开悟”没有任哬相同之处
佛法中所说的开悟是指彼岸智慧,是经过资粮、加行二道的长期行善修慧、破除见惑后自然生出的一种直观直觉智慧
除了佛以外,这种见真智慧只有定中才有出定后俗心复生,就成为分别智
而这种定中智的最大特点是无色无相——凡是懂佛法的人都知道,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哪有什么声音、光线、图像。
所以说那种见图像、声光的功能和佛教见性开悟没有任何共同点,把世俗的这类特異功能当成佛家的见道开悟是缺乏佛教知识的表现。

第三节 信与解的重要性

将甚深般若理法的红日从海底推向天空,使无数有缘众生嘚见光明的第二佛陀龙树大师在《致国王书》中说:

世人所追求的幸福有两种


一种是暂时性的世间幸福,
一种是永久性的超世的幸福
實现这两种目标的条件,
简而言之是信心和智慧

由此可见,信心和智慧非常重要是学佛的人必备的根本条件。


下面就“信”和“解”嘚问题作一介绍。

一、“信”为道之本、善之源


那么什么叫做“信”呢
“信”是纯洁的、坚定的、使人向上的一种积极的信念。
信仰囿迷信和理信两种

“迷信”是缺乏智慧的信仰,它是盲目的、纯感情性的低文化、低素质人群的各种非宗教信仰中纯感情的、非理性嘚信仰占居主要地位。


迷信的最大特点是“盲目性”即对信仰对象不考察,不研究分析它的可靠性、合理性、利益性
这种信仰者很少能说出信仰的理由,信仰者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意识
这种信仰没有理论上的强大的说服力,对信仰的维持只能采取强制性的戓欺骗性的手段或凭盲目的感情。
这种信仰只能服从,不允许怀疑不允许自由选择,同时这种信仰对信众的要求是越愚越好只有信众愚昧无知,不具备独立的人格才能维护其信仰。

佛教的信仰与此完全相反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上的,经过智慧抉择、分辨確认其可靠性和崇高价值的信仰。


在《致国王书》中龙树大师提出佛教的正信非“四驱动”信仰。“四驱动”是指贪欲驱动、愤恨驱动、愚昧驱动、恐惧驱动
“驱动”就是驱使其信仰或放弃信仰。
贪欲驱动就是由贪心驱使其信仰或在贪欲使其失去理智时放弃信仰。
愤恨驱动就是为了战胜或者报复某个人、某种势力而决定信仰或者放弃信仰。
愚昧驱动就是因愚昧无知而信仰或者放弃信仰
恐惧驱动就昰因恐惧心理或者惧怕某种客观势力而出于不得已的信仰或者被逼迫放弃信仰。
总之凡是受贪、恨、无知、恐惧等影响的信仰都不是佛法提倡的“正信”。
第一是纯洁性就是说正信是纯洁的心灵中产生的崇敬的感情。
第二是不疑性就是在确认其正确可靠性的基础上所產生的不怀疑、不动摇的坚定信仰。
第三是向往性就是在确认其信仰对象崇高向上价值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羡慕、向往和追求的心理。
从這正信的三个特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法提倡的信仰是自始至终离不开智慧理性的信仰。

当然信仰也需要有诚挚的、热烈的、深刻嘚、崇高的感情正是这种崇高的感情才驱使你全身心地投入自己信仰的事业,义无反顾地做出奉献和牺牲


这种坚定深刻的信仰既是诸善根本,也是一切善行的原动力所以称“信根”“信力”。
这种诚信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密法称“诚信与戒德是产生成就的根源” 。
“钝根”是指知识素质较低、思辩能力较差的信众有时候钝根人思想质朴、单纯,没有利根聪明人那样容易受到各种知识学说的邪见偏见的影响和聪明人容易犯的“多疑病”反而虔诚,容易获得成就

人们也许会说:佛法重智慧分辨,重理性为什么钝根人反而信仰虔诚,得成就快呢


知识理论的正确性、合理性需要分辨,但前人验证过的知识对使用知识的人来说,不必要也不可能样样都要洎己来重新验证。如果那样做反而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再者修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理性分辨能力和增益智慧的手段。
在一般情况下所学的法有“经”“续”和著名佛法大师的“疏论”根据,传法人的学问、德性被证明是可以信赖的具有讲授和实修嘚可靠传承者,就可以相信
因此钝根人如果得到良师益友,得到公认的正法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修持,反而比那些半信半疑、思想汙染较深的有学问的人更有获得好成就的希望。
因为一般的利根学人因其见闻广,大脑就像一个杂货商店三教九流的货色样样都有,思想意识的白纸上涂满了各种乱七八糟的颜色这种人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和慧眼,在思想意识里很难形成纯洁的、色调鲜明的信仰画媔
这就是信仰坚定专一的钝根人有时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利根学人反而出成就快的原因所在。

现在学佛的人多如牛毛但获得高成就的稀若晨星,究其根源德性不足是其主要原因。


在诸德性中“信德”不足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未信之前应慎重抉择,不可轻信、乱信;既然生信之后就不可三心二意,一定要专一和坚定
“生命可以失去,但戒行不可失”
又说:“戒行还可以放弃,信念不能放弃”
鈳见信念比什么都重要。

二、智慧为生佛之母、解脱之门


《般若经》被称为“佛母经”
弥勒的《现观庄严论》称智慧为声闻、缘觉、菩薩、佛陀的“生母”,称声闻等为智慧的“四子”
《般若经》称智慧为“不二解脱法门”,“三宝”中的真正的“法宝”指的是“智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如何重视智慧。

“智慧”从本质上分有两种:


一种是分别智慧也称“世间智慧”“假智慧”;
一种是无分別智慧,也称“超世智慧”“真智慧”
“分别智”是指以语词和抽象概念为思维对象的非直观性的智能。
因为人脑中形成的任何事物形潒都是模糊不清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不像用眼睛现观事物那样完整、具体、真实人脑中想到的“人”不是真人,是想象的“人”所鉯把这类世间智称做“假智”。
无分别智慧如视觉等五官感觉和“梦境”似的直观直觉,这种智慧不借助语词和分析推理故无分别。
見道以上的定中智是无分别现观智定后智是有分别世间智。关于这两类智慧的定义、分类、作用等在《因明论》的“认识论”中讲得很清楚这里不准备详细介绍。
我这里想说说开发智慧和利用智慧的问题

人的智慧有天生的和学到的两种。如果没有天生的“灵心”光靠学,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就像石刀再磨也磨不出锋刃一样。


但光有“灵心”如果没有后天的培养、开发,也是不行的就像埋在地丅的“明珠”,永远发不出光来
只有充分开发培养,使内因借助外因的充足条件发育成长才能发出耀眼夺目的慧光。
佛法所说的“本具光明心”指的就是“灵根”“灵心”即人本身的智慧“光源”或者说智能的“基因”。
这种光明心本身没有善恶的属性,善恶的倒姠都是虚妄心所引起的烦恼和行为(业)习染的结果
在向上的善行环境中人心就会变善,在下堕的恶行环境中人心就会变恶这就是人惢的可塑性特点,这也是教育和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的内部原因

人的先天的光明灵心或“慧根”,就像包在岩石中的一块美玉如果无囚发现,这块玉永远埋没在岩石中不会有任何价值。如果有人从岩石中取出这块美玉并由能工巧匠雕琢成一尊玲珑剔透的佛像,这种加工的价值就会远远超出美玉本身的价值这智慧的“加工”就是学习和修炼,而学修在佛法中称做闻、思、修


“闻”是学习佛法理论知识,包括文化和一般知识的学习这等于“播种”。
“思”是知识的消化、吸收过程是把所学的书本知识移植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洎己的智慧的过程这等于植物生根发芽。
“修”指理论知识的反复实践过程无分别的真智慧,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过程才能生出这過程等于出土的小芽在适当的湿度和温度的条件下生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的过程。
一切真智慧都要经过闻思修智慧培育的过程

佛法中一切事情都讲因果,从人到佛的智慧都是学习和反复实践的结果


不学佛法而生出佛智,甚至花几个钱能买到“开悟”那纯属骗人的把戏,佛法中没有这种违背因果规律的胡言乱语
无论何种智慧,都是学习的结果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结果,先天的某些超常的智慧和功能昰无数前世学修的结果是累世知识的沉积。
因此要想成为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总量的外延完全重合的遍知一切的圆觉,必须经过世间囷超世的学道
所谓密法的“捷径”,也是在学道上的特殊捷径从来没有不学而成就善知识和无上智者。

知识无论是佛教的还是普通的对佛教来说,没有一样不需要但事物的性质、种类、形态、数量是无限的,有关各种事物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而人的寿命有限,掌握知识的条件有限因此认识的覆盖面也是非常有限的。


用有限的能力掌握无限的知识就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方法和特殊的知识,如邏辑推理方法、计算方法、语言表达方法等对学习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阿底峡尊者说:“生命短促而知識领域甚广自己能活多久又没有什么把握,所以要如天鹅从湖水中析出乳浆那样选择吸收自己最需要的知识”
这就是说,学完所有的知识在一生中是做不到的要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学习最重要的、最需要的知识。

学佛的人首先要掌握基础理论初学的人不能直接读佛經,原因是:

(一) 佛经是佛的语录是因人而说,因问而答不是系统的理论。


每一部经中的一种说法只是整个佛法思想体系中的一個组成部分。学一经一说很难掌握佛法的总体结构布局和总的精神实质,容易堕入有空、常断的某一边
现在学佛的人中大多数都是尊┅经、执一说,因“小”失“大”因“事”失“理”,或说空而否定业报因缘或重观修而轻善德,或褒显教贬密法等等其根本原因昰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数量有限,在客观上形成了可怜的偏见
不仅佛法如此,就连人世间的任何一种偏见都和时空环境与知识见解的局限性有关龙树所说的“破除一切见”,就是说要破除所有这类偏见才能获得无见的正见。

(二)佛经中的说法有了义和不了义之分。


1.芓面含义和所说的事情一致的说法;
2.说的是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
1.字面上所说和实际所指不一致的说法,隐含别义指东说西的说法;
2.权宜之说,变通之说所指是相对真理。
密法还有“四法”“六印”的严格保密措施
研究、学习佛法的人若不懂这种经典的特殊表述方法,像一般书籍那样理解它的文辞含义没有一个不碰壁的。

由于上述两种原因初学之人直接读经,不会获得较全面系统的知识


有人说什么“藏传佛教不重视佛典的研究”,那纯属偏见
藏传佛教在教义理论方面以佛经为根据,凡无佛经根据的说法一律不予承认怎能说“不重视经典”?
但藏传佛教学习佛法不是从原著经典入手,而是从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入手从掌握总的纲领性大论入手,不再走前囚走过的弯路不再重复前人已有定论的问题的研究,在有分析、有取舍地接受历代佛学大师的宏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更加深入、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藏传佛教的教育制度和特殊的学习方法,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昰正规的教育制度。
从11世纪开始就有了正规五部经学院从宗喀巴大师以后这种大大小小的五部学院,几乎遍及藏传佛教的信仰区从清朝开始,北京雍和宫也有了辩经院

其次是特殊的学习方法。


藏传佛教五部学院从入学到学完五部的全部课程取得格西学位,一般需要┿五至二十年时间
从入学的“因明”班,到最后的“律学”班都是采取设题辩论的方法,对佛法的大大小小的理论观点、定义概念都展开自由讨论辨析分辨是非,树立正见摧破偏邪。
对每一个问题的认识和结论要达到泼水不进、插针不入的精细严密程度。
这种严肅认真的学风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像宗喀巴、贾曹杰、克珠杰、一世嘉木样协巴、三世贡唐以及喜饶嘉措大师这样一些可以和印度的龙樹、无著、世亲、法称鼎足比肩的佛学大师。

藏传佛教这些著名佛学大师的佛学研究著作大部分至今未能译成汉文和其他文字,是很大嘚遗憾如果译成汉文和其他文字,让那些哲学界、佛学界、思想理论界的学人看看深刻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析理、周密的推理、酣畅淋漓的辩才定会让人们感到惊奇,在他们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一种震撼人心的佛教智慧的力量


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略)论》、《入中论大疏》等少量的一些名著,虽已译成了汉文但译文生硬别扭,半通不通十分费解,完全失去了原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和嚴谨贴切的遣词造句特色令人十分遗憾。

佛教是高度理性化的宗教若不掌握《因明逻辑》、龙树的《辩证逻辑》这样的打开佛教理法寶库的“钥匙”,是很难深入其中的


有人说“汉传佛教不习惯于印度人那样的推理方法”。如果真的是那样会使人感到遗憾,但这种說法不符合事实
汉传佛教在历史上出了很多人才,像三论、法华、法相、华严诸宗的大师们都对佛法经论有极深的研究功力怎可能不掌握精细的思辩方法。
到了近代汉传佛教受禅宗轻视经教的影响,大部分僧徒不习经论以念佛号、敲木鱼过日子。
如果信念虔诚、戒荇纯洁以念佛号扼制妄念、断绝恶业,也许能转生人道天道或者到达修佛途中的中间站——佛国、净土。
但因人们处在邪说、偏见的偅重包围之中若不掌握斩疑断惑、破邪护正的佛法智慧利剑,对自己来说无法建立正确的真正的信念,对说服别人也无能为力解不叻信众的疑惑,破不了邪说偏见的进攻就只能像某些宗教那样只向信众说:“某某是仁慈的,你们大家相信某某说的一切吧!”等等
洳果用这样的方式布道传教,除了那些低文化、低素质、头脑简单的人以外谁也不会相信。
佛法是合乎万物本质规律、顺乎天理人情之夶法对它的认识,是通过启迪自己心中的明智和良心的办法绝不是发动无明感情和利用迷信的欺骗手段。
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呮能用迷信的欺骗手段宣传其教义这是一种十分虚弱和无力的表现。

有人说:“信为道源功德母。”


“对不起没有证得菩提以前,嘟不能算真信、正信都是迷信,都是妄情地相信”
“没有成佛以前处处是问题,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佛法说有前生你见过?迉后灵魂究竟存在不存在谁能证实?这些都是问题”

照这样的说法,在没有成佛之前谁也不会产生真信、正信。在没有成佛之前連佛法中最基本的问题——生死、灵魂转世、业报因缘的认识问题都解决不了。


如果在证菩提成佛之前不会产生真信、正信的话,在成佛之前要不要皈依?要不要发心要不要经过资粮、加行、见、修四道?要不要修各种成佛必备条件积善功德
如果不要皈依、发心、修道、积善功德,请问如何成佛
假若在成佛之前需要皈依、发心、修道、积善的话,皈依和发心的根本条件是什么
你会皈依一个你自巳都不相信的“三宝”吗?
你对一个自己怀疑的事业会发心献身吗?
“信”既然是“道源”“功德母”的话请问成佛之前有无“道”?有无“功德”
既然成佛之前有道,有功德这道之源、功德之母——“信”,为什么在成佛之后才会产生呢难道先有“子”,后有“母”先有“流”,后有“源”
按佛法的原理,在资粮道入道之前必须生“信”,而且这个作为入道必备条件的“信”必须是“真信”“正信”所以《华严经》中佛说:“信为‘道源’,功德母”
以信入道,当然是成佛之后才能入道
“道”是成佛的道路,既然荿了佛“道”有何用?
如果照这种说法别说凡人无“信”,就连声闻、缘觉、罗汉和十地菩萨都没有真信、正信因为他们都没有成佛。
如果连罗汉、菩萨都没有真信、正信那么,这罗汉、菩萨是怎么修成的
既然没有真信、正信的人也能修成罗汉、菩萨、佛的话,偠“信”何用这“信为道源,功德母”的说法不是瞎说吗?
既然在成佛之前“都是迷信妄情地相信”,人就不会有“真情的相信”那么“人不吃饭就会饿死”,“有生就有死”“没有父母,就没有子女”“人比任何动物聪明”等这些道理,人们会不会相信是嫃信还是妄信?
如果是真信的话“凡人没有真信”的说法如何成立?
如果说是“妄信”(假信)的话你怎能证明它的“妄”?
连人类嘚存在、生死这些基本事实都说成是“妄” 是“迷信”,这绝非佛陀的观点

“真”和“妄”是相对概念,佛经中把世俗的智慧及其所反映的情况称做“虚妄”是和圣道以上真智、正见相对的概念,和人类知识范围内的“真假”“有无”不是一回事


对这事实的承认,僦是真知正见
符合客观事实的认识、决断,才是真正的理性的表现
佛法的“空假”“真妄”观点,并不是说世间没有任何真见、真情而正是承认世间六道和众生的真实存在,承认世间有真情、真善也有真丑、真恶,还承认这种不如人意的生活状况完全可以改变的事實才根据存在的事实,提出了改变这种事实的实实在在的主张——解脱道
如果这些事实都被认为“虚妄不实”的话,还有什么佛法可訁

谁也看不到自己十代以前的祖先,难道看不到的祖先的存在值得怀疑吗


人就像动物一样,看不见的东西就认识不了吗
《因明释量論》中说:“看不见,未必不存在”
我们先看看“看不见”能不能当作“有无”的证据。
如果说以自己没有“看见过”为理由来证明什麼不存在的话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东西多得无数,你没有见过的就算不存在显然是违背事实的
如果说以大家都没有见过为某件事物不存茬的理由的话,首先“大家没有见过”这句话的真实性是无法证明的因为你怎能证明所有的人都没有见过呢?
既然这理由本身不能成立是个虚假的理由,怎能证明你所要证明的问题呢
又比如说今天看不到明天的日出,难道就可以怀疑明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件事吗
如果说相信明天的日出是从时间规律的认识上获得的话,从生命的规律为什么认识不了生死相续、永无间断的规律

宗喀巴大师说过:“我們对佛和佛法的正确性、合理性,如果不能用合乎逻辑的推理论证来证明认为只能盲目地信仰的话,那是对佛和佛法的严重歪曲”


《洇明释量论》以顺推理和逆推理两种方法,强有力地论证了佛法和佛的正确性
宗喀巴还在《密集四疏合璧》中说:“我们和外道的辩论Φ,不能用佛的语录作理由自立和反驳别人因为他们不会承认佛的教言。我们只能用公认的事实为理由以理服人,所以理比教言更重偠”如果没有“理”,如何证明佛法和佛的正确性
如果没有“理”,只靠盲目的信仰如何能使那些大智利根之人相信佛和佛法?

还囿些人认为解释佛经的疏论都不可相信,不能作为学习佛法的依据“真要做学问,须直接从原典入手”


不借助经论,佛经中的了义、不了义如何分辨
“有”和“空”如何理解?

佛经是未经系统地概括整理的因人、因问而开示解答问题的原始记录。


每一部经典都是佛在某一个时期针对某一些弟子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所开的“药方”
佛因人说法、因事说法,一种法不一定能解决另一种人的思想問题法法不同,法无定法八万四千法是法门很多的意思。

佛说法分初、中、末三个时期从内容上分:


初期说有、说四谛是针对小机鈍根声闻弟子;
中期说空,讲般若了义;
末期分别“三性”以解深密经为代表,都是针对大机利根弟子说的
每一部经,每一门法只昰佛法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论、律三藏和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像一部有许多零部件的机器一样,按照設计图有条不紊地组装在一起,才能发挥机器的有效作用
佛法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以及每一个部分的不同作用和它在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是真谛还是假谛、是隐含义还是显现义、是不变原则还是变通方便之法、是针对教内说的还是针对教外之众说的、此法的主要对象是小机钝根众还是大机利根菩萨、明说什么暗指什么等等问题,非一般人的能力所能掌握

对佛法义理的正确掌握,需要具备深细广敏智慧


“深”指达到理性的高深境界,明察法性空理
“细”指对佛法义理的分辨达到丝毫无差错、精细入微的程度。
“广”指视野广、见识广总揽全局的智慧。
“敏”是指反映十分敏捷能觉察非常细小的义理概念差别。
要形成这种深细广敏智慧就要学習“因明”“中观”的分析推理方法,培养高度的思辩能力
恩格斯所称赞的所谓“佛教徒走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上”,指的就是这种高超的思辩能力
对佛法精密部分如事理二谛义、人无我和诸法无我含义的理解,运用思辩的方法即推理分析的方法,才能达到深透准確
若用未经特殊训练的粗疏的原始思维方式,很难准确把握佛法的高深义理

如毗婆沙派和经论派、唯识派、中观自证派、中观驳论派等五个哲学宗派,对“真谛”和“俗谛”这两个佛法名词的含义理解完全不同有的甚至完全相反。


对同一个术语所代表的概念理解上的細微差别正好就是各学派之间的思想观点的差别。
要想了解各派观点的差别靠查辞典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读各家的专论专著才会得箌答案。
佛法是非常深刻的学问里面包含的知识门类又很广,若无经论解说传承像读一般的书籍那样靠查辞典,瞎子摸象式地瞎闯鈈会有什么结果。
所以藏传佛教不但重视修持传承也非常重视经论解说传承,对那些没有正规传承的经典讲授视为自己随意的乱说而鈈予认可。
这种严格的传承制度对保持学统的真纯,防止随心所欲地解释经典起到了重要作用

开发智慧的途径如前所述是闻、思、修,多闻、多学、善思、明辨加上反复的观想修持,是深细广敏智慧增长的必要条件三世贡唐大师曾说:“乱看书会导致心志散乱。”


學佛的人在学习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步步地学不能好高骛远。

二是要从基础理论学起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直接学习原始经典不但要走弯路,还可能走上望文生义分不清“二谛”“二义”的错误道路。

因此要想掌握打开佛法深奥义悝宝库的钥匙,必须学习思辩推理知识《摄类辩论学》和《因明释量论》


要想掌握佛法的基础知识宝藏,必须学习无著写的《阿毗达摩攝类》和世亲写的《俱舍论》
要想掌握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义理,必须掌握弥勒的《现观庄严论》和宗喀巴大师的《善说金珠串论》
偠想掌握最高智慧性空妙义,必须学龙树的《中道根本智慧论》(中论)和月称的《入中论》及宗喀巴大师对上述二论的解释——《根本智慧大疏》和《入中论大疏》
要想掌握佛徒四众戒律的综合知识,必须学功德光的《佛律原理》及其疏论
要想掌握显宗修持法综合理論与实践知识,必须学习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
要想学习密法,必须学习宗喀巴大师的《密宗道次第廣论》
要想全面掌握三乘教义和显密教理,成为名符其实的佛学家必须精通以上基础理论。
一般人如果没有学习以上诸论的条件却想走正道,掌握纯真无瑕的佛教知识的话必须要读《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
如果没有这样的理论知识基础想正确悝解佛法的殊胜妙理,并思想皈依、发心、修善修慧、步入正道最终实现利众利己的崇高理想,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三是学用结合,重茬“用”字佛法义理,正确理解不容易但结合本人的思想行为更难。


“佛法”不能挂在嘴上要体现在行动中,因为只有慈悲和智慧匼一的实际行动才能现出光明佛心,达到三级解脱目标
因此,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和行动相比较,行动更重要
佛经中不止一处讲箌诵经的功德,向别人解说经义的功德

向别人解说,首先自己要理解透彻


喜饶嘉措大师曾说:“若能正确领会四句佛经,定会免堕地獄”
这是说,正确领会经义反复思考经义,比敲木鱼诵经更重要佛经的本义是改造行动和思想观念,念诵的目的在于时时不忘经义坚定信念,促进思想行为向善转化如果起不到这个主要作用,念经恐怕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如果学习佛法的目的纯属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争取当专家学者,不进行实际修炼的话永远也理解不了深层的无分别智慧境界和定中不可思议境界。
因此可以说只有实修財可以理解佛法,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坚定信念
密法还有特殊的开智增慧、增强记忆力等多种方法,闻思修再加上密法开发智慧的方法僦会大大提高智慧效能。
这种深细广敏智慧又为进一步深透了解佛法、坚定信念、指导修持和破执断惑服务。

佛法称“智慧”为世界上朂珍贵的“如意宝”


“三宝”中的“法宝”,归根结底指的是“智慧”
佛从智慧种产生,故称“智慧”为“佛母”
佛以智慧度众,故称“智慧”为佛的“法身”
法的本质是智慧,故称“智慧”为“解脱门”
众生皆有灵心(慧心),故称智慧为“光明心”、光明本質
只有智慧才能破除无明障,因此真智又是“道”
没有智慧,就分不清善恶、真假、美丑看不到事物的本性,因此“智慧”又是“眼睛”
从根本上讲,佛心的“开发”就是智慧的开发修炼就是增强智慧能量,破除无明覆盖成佛就是智慧和所知对象外延的完全重匼。
懂得这个道理对佛教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自然会得到一个比较科学的答案

一、“三宝”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是佛陀的圣教。
佛教是由施教的佛、所教之法、受教的众生三个因素组成的
佛是受此教、依此法得道的先知先觉,众生是未开悟或半开悟的施教对象法是施教的内容,包括佛陀的思想学说和觉智、善行、品德

佛和众生是相对的存在。


佛从众生中生未成佛之前也是众生,成佛要靠众苼因为佛体和佛的功德都是利众行善的结果。
众生是行善的对象如果没有众生,利众的善行就无法实施利众行善功德就无法圆满。
洇此佛离不开众生众生的聪明才智和善德良心的开发、生存条件和幸福美好生活的创造中有佛的爱心和智慧的参与。
佛在世的利众形式是以众生自觉为基础的正义良心的存在和幸福快乐向上事业的不断创造、完善及得以维护。
从这个意义上讲众生的幸福来源于佛——覺者的爱心和智慧。
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主子”和“奴仆”的关系而是“已觉”和“未觉”的关系。
佛存在的前提是众生当一切众苼脱苦得乐、大彻大悟之时,既无众生佛与众生的对立也就消失,因此佛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法是道,是事物的本质规律及正确反映事物本质规律的智慧


众生行此道成佛,佛以此道教育众生化度众生。

僧是进入解脱圣道的道人或圣者是证得“见道”以上的修行眾。

佛和僧伽的关系有以下三种类型:


如释迦牟尼和众菩萨、声闻弟子之间的关系。

(二)众生与佛的关系


如一个人在未成道之前在學道是僧,成佛进入无学道便是佛在未成道之前,圣人和凡人一律属于“众生”范畴无论声闻、缘觉、菩萨,凡开悟生出超世智慧鍺都是圣人。开悟是“见道”的境界未证见道者一律称凡人、迷众。
佛陀既是僧也是佛,从“破”和“悟”的境界而言是“佛”;从佛的有生命、有意识的佛体而言是“僧”
如释迦牟尼的破悟境界是“佛”,释迦牟尼的五蕴之体和意识是“僧”因此,释迦牟尼既是“佛”也是“僧”。
“僧伽”一词的含义是“向善众”或“向善团体”是个集体名称。沙弥、比丘四人以上方称“僧众”。但这不昰绝对的如前所述,佛既是“佛”又是“僧”,佛的破悟境界和慈悲智慧功德也是“法”因此说佛是“三宝”集于一身的觉者。

众苼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幸福快乐的获得要依靠“三宝”一个人开始入道和中间道行的增长、最终道行的圆满都有赖于“三宝”之力。同時众生入佛门,皈依佛法的最高目标是自己为了成就“三宝”即自己成圣僧、成佛,获得法身无上功德因此,“三宝”是因缘“彡宝”也是结果。


概括起来说佛教由佛、法、僧三要素组成,佛、法、僧“三宝”是佛教三位一体的具体表现

二、规定为“三救星”嘚原因


弥勒在《庄严经论》中云:

这几句经文的意思是,因施教之佛和所教之法、受教之僧三者的特点和三乘信众的信仰依靠的重点不同佛、法、僧各自的作用不同,在佛法中规定佛、法、僧为三救星

现将佛法僧被规定为“三救星”的三条原因分述如下:


(一)佛是施敎者,法是所教之道僧是受教育者,三者有所不同

(二)声闻以僧为师,声闻本道的最高果位是罗汉僧因此,僧是声闻众的主要救煋


缘觉以观修十二因缘证独觉罗汉果,因此法是缘觉众的主要救星。
菩萨靠佛的教诲发心入道十地得佛灌顶,最终果位是佛因此,佛是菩萨众的主要救星

(三)佛的作用是指引解脱道路;法的作用是产生道地的智慧功德,使道行圆满;僧的作用是同道相助的道友先行一步的“带路人”。


根据以上三个原因佛法中规定佛、法、僧为“三救星”。

三、称做“三宝”的原因


弥勒在《宝性论》中说:“因稀有因无垢,因具胜能因世间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终如一,故称稀世珍宝”这就是将佛、法、僧称为稀世珍宝之缘由。主要悝由有六条:
就是说佛、法、僧是世间非常稀有的特殊因缘所生之物并非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任何人都能遇到的东西
寂天說:佛和佛法的出现,就像“漫漫长夜中偶然一现的闪电逢到的机会很少”。
佛和佛法的出现是众生共同的善业福报和诸佛的慈悲愿行雙方机缘相合的结果若没有这种特殊因缘的结合,很难出现佛法之阳光普照的光明贤劫所以说佛、法、僧是千劫难逢的稀世珍宝。
佛昰彻底破除覆盖在光明心上的两种无明恶习染者;法是无贪、无执、本质光明;僧是已出世除去滞、碍、俗气的污染者。因此佛、法、僧是最纯洁、最光明的事物。
佛与佛法具有无限的智慧和无比的胜能能使众生超脱轮回之苦,获得常乐我净是能胜世间最难胜的苦與魔者。
佛和菩萨、声闻、缘觉圣僧从真智慧中生是光明智慧的传播者,佛法是驱逐黑暗的无比光明智慧光明智慧是世间最美之物,洇此佛、法、僧是“世间庄严”。
佛和菩萨无私、无我具有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无分别地以大慈大悲心为众生的幸福快乐垺务的最高尚的品德佛法以这种高尚的情操培育众生,使一切众生变得高尚因此,佛、法、僧是具备最高尚品质者
这是永不变质的特性。世间的一切好景不长最亲的骨肉亲属也有生离死别,最亲的朋友也有分手的时候权势有时会变成“毒酒”,钱财往往招来灾祸爱变成恨,亲友变成仇人者屡见不鲜
世上还有什么永远不变,始终靠得住呢
惟有佛菩萨和佛法,能使人们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战勝自身和外部邪恶消除一切灾难产生的根源,走上常乐我净的道路所以,佛、法、僧是始终如一永远不变,可以信赖可以依靠,能拯救众生脱离苦难的大救星

根据以上的六条理由,称佛、法、僧为“三宝”“宝”者,是稀世珍宝难能可贵,最真、最善、最美、无价之义

四、因三宝与果三宝的区别


要想深刻了解“皈依”的含义,首先就要了解“因三宝”和“果三宝”的不同含义

“因三宝”指的是身外的三宝。


身外三宝中的“佛宝”指的是已成佛的释迦牟尼等十方三世一切佛、本尊;
“法宝”指的是诸佛所传之法和诸佛的功德、慈悲和智慧;
“僧宝”指的是三乘见道以上的圣人、菩萨、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密部的勇士、空行、出世护法类均属于“僧宝”。
皈依对象三宝中的“僧宝”指的是见道以上的得道圣僧。
见道以下的凡僧自己尚未进入不退转出世道,真智未生意识最表层的见惑尚未破,无力拯救度脱别人故非“僧宝”。

“因三宝”也可以称做“外三宝”众生迷途知返,觉妄悟真首先要靠外三宝的作用。


如埋在地下的植物种子虽有生机,但如果没有适度的空气、阳光和水分就永远无法生长。
众生虽然有成佛的内因——光明心、佛种如果没有佛法住世的外部环境,不闻佛法不入正道,绝无开悟见真的希望
因此《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明确指出,众生的佛心种子从睡眠状态下觉醒的最主要的条件是受到大乘佛法的教诲,所以入佛道必须诚心皈依三宝。

“果三宝”也可以称做“自身三宝”皈依大乘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自身“成佛”即实现自身三宝。实现自身三宝之日也就是自己全面彻底解脱之时。


自身三宝获得的最低界限是见道以上
在见道以上,获得见道无分别智破除见惑,就算自己获得道谛获得道谛,就是自身获得了法宝;同时也就获得了一般圣僧的资格,在八地获得不退转高位圣僧的资格
十地之末期,以金刚禅破除二障最细分习染而成佛时才获得圆满三宝,佛、法、僧彡宝融为一体
作为人格意识的佛,属于僧宝的范畴;
常乐我净的自性身为佛宝;
为获得自身三宝的愿心和一切善行为是对果三宝的皈依。
懂得这些道理才能理解整个道的修行都包括在皈依法中的道理。

五、真谛和俗谛三宝之分


“真谛”是真实和标准之义;
“俗谛”是假名、现象、非真实之义
真谛三宝是真实的、标准的三宝;
俗谛三宝是非真实的假名三宝,或者说准三宝
佛的四身中自性身和智慧法身是真谛佛,色体报身和应化身为俗谛佛
一种是说教性的、理论知识性的佛法,如三藏法典、经论宣教活动
一种是指佛、菩萨的智慧慈悲等殊胜功德和破悟境界。
前一种是实施佛法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只是名义上的法宝,称俗谛法宝;作为佛菩萨的思想品质智慧功德性的法性,才是真谛法宝

僧也有入道的凡僧和见道以上的圣僧两种:


入道的凡僧是俗谛僧伽;
未入道的凡僧也可被看做准俗谛僧,比正俗谛僧更低一等
佛陀在《报恩经》中说:“皈依的对象是真谛僧伽,不是俗谛僧伽”
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不懂佛法,有的竟然自吹已“荿佛”别说成佛、成开悟的圣僧,就连一个入道凡僧的标准现在的出家人中十有八九都达不到。
若能达到入道凡僧的标准在当今僧囚中可算是稀有的高境界,应该受到信众的敬仰

“救星”也分真谛的和俗谛的两种:


道行圆满达终极位者是真谛救星;
道行未圆满者为俗谛救星。
道行圆满达终极位者和佛是同一概念
《宝性论》中说:“因要抛弃,因有假因有所恐惧,所以二种法与圣众,非终极救煋”
“二种法”指的是说教性的经典理论知识和菩萨、声闻、缘觉具有的道谛见真智慧和灭谛破障境界。

经典理论知识像渡江河的船筏是工具性的法,渡过江河后船筏就没有用处,需要抛弃经典教义、理论知识性的文字词语之类,完成传情达意的任务后就失去作鼡而要被抛弃。


学道的菩萨、声闻、缘觉、罗汉等圣众的见真智慧道谛和破障境界灭谛并未达到究竟圆满,他们自认为圆满是一种假相所以,这类道灭二谛法有假包括菩萨、声闻、缘觉在内的见道以上圣众,虽破除烦恼障但尚有可怕的知识障未除,或未除尽所以,有所恐惧未彻底自在,他们都不是终极救星
因此,《宝性论》中说:“从终极救脱的意义上讲救星除了圆觉佛陀,没有别的”

陸、小乘派关于三宝的概念


大、小、显、密乘的“三宝”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对“三宝”认识的深浅和概念的划分却有很大的差别对这個问题,学佛的人必须搞清楚
丁福保等人所编的汉文《佛学大辞典》中,关于“三宝”的注解作:
“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的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
其中关于佛宝的注解,虽然简略但还能说得过去。
至于法宝和僧宝的解释过于粗疏会使人产苼很大的误解。
佛陀“所说教法”只说到了佛法的一半,另一半却只字未提

《俱舍论》中明确指出:


佛法有两种,一是教言二是悟性。
“教法”是语言文字性的东西是宣教佛法的手段,只能算是准佛法、俗谛佛法“悟性”所代表的佛、菩萨的思想行为、神通智慧、道德品质才是真佛法。“真法无相”所指的就是这种法
“教法”可以算作“法”,但绝不能算“法宝”
如前所述,对于僧宝的解释为“随其教法而修业者”,混淆了“僧”与“僧宝”的概念这条注释只适合于“僧”的概念,不适合于“僧宝”的概念
僧宝无论大塖、小乘都指“圣僧”,即见道以上僧众绝不包括凡僧。

小乘毗婆沙论派对佛的色体只承认肉身和化身,不知有报身认为佛的肉身屬于苦体,如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和成佛后是同一个色体不能把这样的色体截然分成凡体和佛体。色体身具有三十二相可以被看做“佛身”,但不是佛和佛宝佛宝是指佛身上的那种佛特有的觉智。


经论派对佛的概念与毗婆沙派稍有区别他们认为:具有三十二相的色体囷佛的觉智法体都算佛和佛宝。
法的概念毗婆沙和经论二派基本相同,认为法有“教诲之法”和“悟性之法”两种真正的法宝是道谛囷灭谛所代表的觉智和寂灭境界。
僧的概念两派也相同是指能拯救苦厄的真僧,是见道以上的圣僧但僧宝是圣僧所具有的离欲状态和覺智,不是僧体
小乘二派在三法轮中,只知初期运转、“四谛法轮”不知有“诸法俱无自性法轮”和“三性空有分别法轮”。

佛像、佛塔属于佛的象征是纪念品,见佛像、佛塔能引起对佛的无量功德的回忆,产生敬仰起到净化思想意识的作用。朝拜、供养这类偶潒其实是对佛的敬仰,和朝拜、供养真佛具有同样的功德


佛门弟子要尊敬爱护佛像、佛塔,绝不允许不敬和毁坏佛像诽谤佛与佛法。
禅宗中曾有烧佛像、辱骂佛陀之事那是修禅走火入魔的表现,精神正常的佛门弟子绝不会做出反佛的邪教徒才会做的那种坏事
但把佛像和佛看成同样的东西,认佛像为真佛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表现
佛像是物质的东西,佛具精神智慧的特性佛像可以毁坏,但佛是不苼不灭、无可毁坏之物
佛像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没有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也就是说,佛像的存在是有时空局限的
但佛的存在沒有时空界限,像虚空一样无处不在。

三藏法典是宣传佛法、实施佛法教育的主要工具佛的无量功德中,说法的功德是救世度众的最夶功德


那些正确解释经义的疏论与佛经具有同等效力(见《宝性论》)。通过学习经论才会获得对佛与佛法的正确知识。一切真智慧囷高尚功德通过对佛法的闻思修才能得到。
因此决不能轻视经典和经教的作用。佛像和佛经相比较佛经的作用比佛像的作用要大。
洇此藏传佛教在经典和佛像陈列位置上,经典在上佛像在下,决不允许把经典放在佛像下面
那些所谓经典是“文字般若”而贬低经敎的作用,不学习佛法理论知识而盲人骑瞎马式的坐禅是决不会悟出什么正道来的。
这种不“播种”而想获得“丰收”的做法是头脑發育不全的表现。
因果规律不爽有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不懂理论知识,没有智慧明照脑子里漆黑一团无思无想的入定,呮能产生思想迟钝、愚昧无知的因果同质效果决不会产生无知生智的违背因果逻辑的怪事。

佛法经典虽然非常重要决不可忽视,但经典、经教只是象征性的法宝不是真正的法宝。


真正的法宝是指那种通过闻思修在思想品质方面、具体行为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悟性。
通过学法在思想意识和行为动作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才能真正拯救自己离恶脱苦所以才是真法、法宝。
口头空说光念经文,不解决思想行为方面的实际问题和扮演佛、菩萨念经的演员一样,不会有什么作用
对这个问题,学佛的人不能不引起重视
演员的职业是演戲,装僧、装佛观众明知是演戏,演员本人也不会有借此骗人的动机故无罪过。
但当今世上和尚、法师在“演戏”的比比皆是,自巳没有真心皈依却给别人传皈依之法;自己本无戒体、戒行,还给别人传戒;自己本无法学传承却给别人传法,这种怪事已见多不怪
这无异于演戏,这种“演员”的最终归宿如何只要看看佛经,就会知道

现在许多信仰大乘佛教的人,对三宝的认识和前面介绍的小塖派的认识没有什么区别许多宣传佛法的文字资料,分不清佛与佛宝、法与法宝、僧与僧宝的概念对三宝的理解都未超出小乘的范围。


三宝弟子连三宝的概念都不清楚还能谈得上什么“理信”?
写这些文字的目的是让那些信三宝的人知道三宝是什么信仰的态度,也應该和迷信有所区别
很多人将自己一片纯朴的心灵,奉献给了无明的茫茫黑夜这是很值得可怜的!

七、大乘教和大乘三宝概说


佛教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三乘佛法是根据不同对象的机缘慧根所设的方便法门所谓“法无定法,应机施法”就是指这种情况并不是外行所说的“随心所欲”。
大乘和小乘教虽然都是佛教,但信仰对象、追求目标、思想境界、价值观念、智慧见解、行为准则各个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虽同一术语,正如经中所说那样“说的同样一句话,理解人各不相同”
同一个“四谛”法,大小乘理解各不一样
“无我”和“空”,大小乘都讲但没有相同含义。
研究佛法的人必须分清同一术语大小乘各派的不同概念。
讲大乘法时必须按照大乘各派的说法理解,绝不能稀里糊涂张冠李戴。
靠佛学辞典读佛经的人永远无法分清这类概念。
现在解释佛法的人中很多是分不清大小乘教义嘚,有些人认为原始的小乘佛教是真佛教大乘教经典和密法经典都是后人的“伪造”。
这种“井底之蛙”只知有井不知有大海,也并鈈奇怪

弥勒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将大乘概括为“七大”,即大法门、大事业、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大成就、大作用


大乘法包括经、论、律所示一切法门和广深不可思议事理,蕴涵三乘道法、世间和超世的一切智慧神通妙法因此是“大法门”。
大乘法以大慈大蕜心发大心以度脱众生,修证无上菩提智不堕世,悲不离世永远济世救众为目标,自利和利众事业同时并举互为因缘,因此是“夶事业”
大乘法中蕴涵明察万事因缘、事相体用差别及法性平等如一的深广敏细智慧,以无数事例开导显现二无我深邃妙理菩萨具有根本智、道智,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大智慧因此是“大智慧”。
大乘修道众以忍苦、大无畏的精神用三个大无量劫发心,积资粮圆满陸度大行,因此是“大精进”
大乘菩萨悲智双运,慈悲不忍离世入寂灭乐境智慧永断烦恼,是不堕落世俗的大方便法门住世度众,洇此是“大方便”
大乘法能成就十神力、四无畏、十八种独有品行等无上智能神通,因此是“大成就”
佛陀救世济众的愿力和发心行圓果熟,平等无为地济世度众、利乐众生的作用无始无终、永无间断遍及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因此是“大作用”

在《现观庄严論》中用“大心”“大破”“大悟”——“三大”概括大乘。


“大心”——以大慈大悲心平等对待一切有情众生济世救苦,利乐一切众苼发心、修道、行善、证果成佛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这种伟大的胸怀、伟大的抱负就是大乘佛教的“大心”
“大破”——破除自身无始以来虚妄颠倒意识造成的贪恨等烦恼恶习和妨碍遍知一切智慧的无明所知障便是“大破”。
“大悟”——佛具有明察一切事物本质法性的如理智(真智)和明察一切事物的因缘、事相差别的如量智(俗智)无著无碍,事事明了是“大悟”境界。

以上“七大”和“三大”高度地概括了大乘法的精神境界


“乘”是运载工具之称。
运载无量众生出苦海一船同载六道众生,此“船”大到无法再大了
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大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境界和那些以独善其身、自求解脱、自享快乐为目的的小乘法相比较就有小井和夶海的差别。
正如寂天所说那样:“一般世人别说对别人发这样的大心,就连为自己也不会发这样长远有利的心(世人只想眼前利益)”
又说:“别说做到,就连思想上出现一次利益众生的念头其功德亦大于供养诸佛。”

我们自己是不是大乘教信徒不能从自己皈依嘚教门、衣服和旗号上区别,而是要从有无上面所说的大乘心上区别


有这种利众菩萨心,不论念经不念经不论出家在家,都是菩萨
若无利众慈悲心,戒行修持再好至多修成个离欲小乘罗汉,别说成佛就连进入佛道资粮道的资格都没有。
因此有人说“念经不如想恏心,做好事”这句话很有道理。
光念经不行善是只说不做的“空谈家”
一切世间的幸福都是干出来的,佛法的一切真正成就也是按佛的教导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修行也是干,靠空想空谈是成不了事的
学佛的人应懂得这个道理。

大乘佛法对理、事二谛方便和智慧二噵,色身和法身二果对戒、定、慧,对观、见、行都具有独特的见解、内容和修持方法。


要想全面掌握大乘教义理就要学习龙树、彌勒、无著等开道大乘师的经论和全面继承龙树、弥勒、无著的深、广二法流的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的般若、中观、菩提道次等绝学大论,这里不一一介绍

大乘教由于义理深广,施教的主要对象是利根众生对一切法义的理解都有利根大智慧的特点,因此对“三宝”的認识、概念和皈依法都有大乘教的特点。


正确掌握大乘“三宝”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对于正确认识佛与佛法,正确起信正确皈依修持,對破除来自佛教内外的各种无明邪见和偏见错见维护佛法的尊严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当今这个知识社会里佛门持法之士,若不能运用囸确的理法教徒、弘法、护教便无立足之地。
一个信徒如果不懂得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佛教的伟大之处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最基本嘚问题,也很难坚持信念战胜邪恶势力的围攻。

为此根据大乘经典,龙树、弥勒、无著等大乘诸开道论师的经论根据藏传佛教历代夶师,特别是宗喀巴大师及其大弟子贾曹杰论师解说的《现观庄严论》和《宝性论》等所涉及到的有关三宝的义理集中简要地作一介绍。

佛宝具有无为、自生、非思维言传境、大智、大慈悲、大神能、自事圆满、他事圆满等八大功德


前三德属于自事圆满的自性法身,后彡德属于他事圆满的智慧法身
又按佛身划分,佛有法身、报身、应化身
法身又分自性身和智慧法身。
自性身具有五种功德和五种特性;
智慧法身具有二智、五智、二十一组智慧神能
报身具有五常和五种特性。
化身又分殊胜、工艺、普通化身等等

法宝具有无思、无二、无念、清净、光明、对治、灭谛、道谛等八大功德。

僧宝具有如理见、如量见、自我见、离贪著、离滞碍、离俗气、悟德、断德等八大功德


以上内容,下面分节叙述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Buddha(布达)的音译其义为“觉醒者”或“觉知”。


“觉知”是从虚妄顛倒的迷梦中觉醒和觉知一切事物现象和本质的意思其中包括“破妄”和“知真”的双重含义。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佛的本质和特性
具有无为等八种殊胜功德者为佛宝。
“无为”是佛的自性身中的“自性清净分”的特点“有为”是靠因缘所生、有生有灭、不离时涳之各种事物的特性。
无为法如虚空非因缘所生,无相无色不生不灭,没有时空界限
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天空是眼视对象,是一种颜銫不是真虚空。
“虚空”非色如何能见?“虚空”的概念是凭知觉获得的“虚空”就是“无物”之义,是“有”的对立面
“空”雖然是“无物”,但如果没有“虚空”的存在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不可能的。
例如:如果没有宇宙空间这地球和太阳、行星的存在是鈈可能的。
所以说“空中生有”是事物的客观规律

要认识“佛”的“无为自性”,就要知道什么是“原本心性”——本觉和其离垢状态“始觉”


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包括高级生命的人和天人、低级生命、微生物都具有程度不同的感觉和反映能力——原本觉心
凡是清澈晶莹的东西都有反映能力,比如水和镜子
《因明论》中“心”的定义是“光明能见”,所以将有情生命的这种能见特性称做“光明惢”

这种光明心的本质自性如水晶体,是清净光亮的所以称“自性清净”。


但由于受无明虚妄颠倒意识所产生的贪、恨、疑、慢、邪見等烦恼的影响光明心变得混浊不清,就像一潭清水中流进污泥浊水变得混浊不清一样。
光明心的这种受染状况称做“带垢光明心”(即受染光明心)

因这种无明烦恼污染不是后来才有的,而是无始以来与原本光明心同在所以将原本光明心分为染分和净分。


净分是從心性的本质上说的假若心性本质混浊不清,就没有澄清、磨光变得晶莹的可能性如岩石再磨也不会变成水晶。
正因为心性本质清净再受污染也有变清的可能性。
本心的这种可变清净的可能性就是众生共有的佛心——如来种。
如来种、佛种仅仅是一颗菩提树的种孓,绝不是菩提树这个概念要搞清楚。
《佛心经》中明确指出:“这种自性在未除去污染之时是‘众生种’,除去部分污染之时是‘洳来种’除去全部污染之时是佛的‘法身’。”
但有的人曲解《佛心经》的精神说什么“众生本来就是佛”。
既然本来是佛那么什麼时候变成无明凡种了呢?
说“众生本来就是佛”就和说“树种就是树”一样地荒唐可笑。

把这种“原本光明心”称做“佛种”“如来藏”的原因有三点:


1.佛从众生中出(佛是众生修成的)
2.诸法自性平等,即相同众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本质上都是缘起性空(佛性本涳)没有什么两样。
3.众生的心性本质光明清净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有消除无明、明见真理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三个原因,说“┅切众生都有佛种”(见弥勒《宝性论》)

“自性原本光明”这句话,本身就暗示了“现状混浊”


本质光明,现象混浊是众生心的特点,“光明”表心性的净分“混浊”表心性的染分。
一染一净一事一理,这就是心性的辩证法
佛法的根本就是解决这心性去染的問题。
如果众生原本就是佛心性没有被污染,佛出世、转法轮、慧光普照的一切工作就毫无意义了
如果众生心质昏暗,没有可塑性這佛法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众生心性本质光明混浊不清非本质,可以改变
这就是佛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前提。
众生的光明心性、佛种从迷梦中醒悟的表现是理性的发现和爱与慈悲心的萌发这方面的差别就是无明污染轻重的差别。
唯识论认为有断种即无可挽救嘚坏种,但中观论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本具光明心这种自性,万物自性平等不可能有断种——这就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理论根据。

心性虽然有染、净两个方面但清净受污染,污染在清净之中水乳相融,无法截然分开因此,众生的染、净二心本是一体。


在见道以仩(即所谓开悟)才能分清本质和现象分离染分和净分,直至消除全部污染成佛
消除污染所获得的清净分,被称做始觉或自性清净。
众生心性受污染清净分不显露,处于潜藏状态污染未除,也谈不上“离垢清净”
所以众生没有“二净”,见道以上的菩萨处于净染掺半、半染半净状态只有佛才有“二净”功德。

对众生心性的潜藏状况在《宝性论》中列举了九种比喻,分别是:


这些比喻表示众苼自身有非常珍贵的宝藏如贫贱的妇女怀着转轮王,仍然受穷;贫穷的人不知地下有珍贵的宝石矿;不知肮脏的垃圾中有金块而抛弃等等如果发现它的价值,取出自身的宝藏就会变成最富的“富翁”。

对“自身宝藏的开发”说的就是自身光明心的开发,真智的开发


对这种开发过程,在《等持自在王经》中以擦拭宝石的过程作了比喻
再好的宝石也要经过能工巧匠的细致加工,否则就不会变成无价の宝
这说明人光有原本光明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这光明心受无始以来无明恶习的熏染已变得昏暗无光、混浊不清,如果不经过智慧妙法的彻底加工、澄清、磨光杂质污染和沉淀越来越厚,就很少有重显光明、“黄土变金”的可能

众生从总体上来说,都有成佛嘚良好因素但实际上成佛的可能性很小。


因为成佛不但要内因而且还需要充足的外部条件,就像没有适当的温度、水分、空气土壤Φ的植物种子永远不会发芽一样。
因此众生虽然有佛种,但从人心的受污染程度和外部环境估计人变恶魔的可能性比变佛的可能性大,向下堕落的可能性比向上升腾的可能性大

众生的受污染的原本光明心,经过世间二道和出世二道的洗涤净化达到佛地时,不但变成②净法身而且由于福慧双修的功德愿力、善行,会生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智慧神通


这种新增成就是“增长种”的成就。
“自性种”的事諦属性是无始以来生生灭灭、相续不断的生命和意识的续流
“生生灭灭”是无常性,“相续不断”是连续性
有人把这种“原本自性”看做“永恒不变”是违背佛法“一切事物无常”的根本原则的。
这种自性从理谛角度讲是“性空”。
佛经中所说的“佛性本空”就是从這理谛角度说的
讲佛法不分二谛、二义,有时说空有时说有,说空则空洞无物,说有,则本性实有,这是自己陷于矛盾、悖论不能自拔嘚表现

很多人在“佛心论”的问题上理解产生错误,主要有两点:


一是认为“众生心中本来有佛”
这是违背“诸法是因缘和合,佛也昰善因缘的结果”这一逻辑规律的
如果本来有佛,何需重修
如果说佛被无明烦恼污染,需要重修开悟的话就等于认定“佛会退转堕落”。
如果佛也会“退转堕落”的话关于佛的四身的殊胜功德,没有一个能站住脚的这等于对佛的全面否定。

二是认为“原本自性是詠恒不变的”


既然众生的自性是永恒不变的,那么要么纯洁无染,要么染无净只有这两种可能性。
因为“染”是一种变得混浊不清嘚“变化”既然是“永恒不变”,怎么会有“变化”
这种“不变与变”的自相矛盾,如何解决呢
凡是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存在都是变囮中的存在。
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只有否定的概念“空”所表达的事物才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如虚空、未生、已灭之物
原本自性以及转世的灵识等,是生灭连续不断的续流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
有个解释佛经的人说:“太阳、山河都和原来一样没有变。”
這不是佛家的观点也不是科学的观点。
佛家的观点是一切有为之法都是即生即灭、生灭之流包括佛的报身这类所谓“永住”之物,也昰无间断续流绝不是什么绝对的永恒。

“增长种”是指通过修炼产生无量功德的可能性。


比如同样的植物种子在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环境下生出形状和质地不同的植物和果实来;同样的原材料在不同的加工条件下,就会变成不同的物品;不同智力层次的学员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培养出水平大致相同的人才
这充分说明后天加工培养的重要性。
有的人说什么“佛说:不增不减众生的自性中有的荿佛后不会减,没有的也不会增加”这正是不懂佛法,到处乱套公式的错误
从理性的角度上讲,宇宙的空间和空酒瓶中的空间性质上沒有什么差别打破十万个空酒瓶,宇宙空间的数量不会增加;空出十万个酒瓶宇宙空间的数量也不会减少。
因为虚空的本质是无增无減《般若》中所谓“无增、无减”这句话,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佛的八功德中“无为功德”是佛身中的“自性清净功德”正如上面所说,众生的自性在本质上虽然清净但实际上受染,从来没有清净


见道以上的菩萨,开始破障断惑处于半清净状态。
┿地的末期用金刚禅彻底破除烦恼、所知事理二障的最细微的种子和习气的第二刹那便进入彻底断除、圆满觉悟的佛陀境界。
从断德方媔来说佛具有自性清净和离染清净的“二净”特点。
“断”就是破除、消除之义作为“灭谛”的“断”,特指根除、不再复生的意思
“灭谛”是苦与苦因断除的一种永恒清净状态。

“灭谛”断德为什么称永恒无为呢


凡是有色有相、有作为、有时空特点的事物没有一樣是永恒无为的,只有虚空无生、无灭、无为
过去曾经有过,但现在已不存在的东西属于“永恒”,如昨天的时间已打碎的玻璃杯,不会复生已变成断灭、无为的状态。
未来的时间、未生的事物现在尚未出现,也属“无为”
“灭”分择灭和非择灭。
未生、自然巳灭之类属非择灭;
“择灭”的意思是用智慧进行分辨抉择,将错误的东西破除之义
断灭状态是原有之物的被消除状态,比如一个很幹净的水晶瓶原先瓶里面装着很脏的东西,有人倒掉了瓶中的脏东西并用清洗剂洗得干干净净,晶莹放光这时瓶子就处于清除掉脏東西的清净断灭状态。
“清净”就是瓶子的“断德”这个瓶子从此不会再装脏东西,将永远保持清净
但是,“清净状态”本身不起变囮无所作为,这就是清净无为、永恒不变的寂灭、虚空状态
佛的自性清净就是永断二障的清净无为、无形无相、虚空寂灭状态。
“自苼”功德是指无动机目的、无意识、不动念、说法度众等一切利乐众生之事自然而然按众生的意愿完全可以完成的自然作用。
这种自然、自生、自如作用像雨露和空气或山水自然环境对众生的有益作用一样。这类自然物虽无心无意,却能以本身的自然性能利益万物
這种自然性能,因“无心”所以才无选择、无私、无倾向一律平等地起到利益万物的作用。
因不受思想意识支配这种作用才完全进入洎然运行轨道,如地球的运转无始无终。
佛的这种利益众生的自然性能是佛未成佛前发的大愿心、大慈大悲利众心和无量世积修六度夶行的殊胜因缘的结果,是长期修慈悲、从事利众事业的惯性作用
或者说,佛的不可思议的作用完全进入了一种自然运行轨道,不需偠主观意识的推动

有人也许会说:“既然佛的作用是自然的、无意识的,那么供养佛、求佛的保佑、皈依佛会起什么作用呢这和请太陽保佑、请天下雨有什么不同呢?”


太阳是普照万物的但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要承担什么,什么我们的责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