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周岁的女生跳绳减肥成功案例因为一直复读都不成功,结果终于复读成功考上了北大,,大家有什么感觉

大风号出品
史上最牛复读生:高考七年,非清华北大不上
牙套仔参加了六年高考,在第七年,和同样复读的我成了“忘年交”。这是真实故事计划的第 164 个故事一第一次高考的那年,可能是我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所以发挥很正常,甚至在邻桌的友情助攻下超常发挥,考了三百多分。我父母一致认为,我应该去复读。“不去,打死也不去。”我粗脖子红脸地和他们争执。“我们没有和你商量,你得搞清楚。”父亲平静地看着我,“如果你想去读个什么野鸡大学,我不会提供学费。你已经十八岁了,我没有义务养一个不听话的儿子。”骨瘦如柴的母亲拎着一个与体型极其不相称的大包包,走到门口,回头指着我说:“听你父亲的话,不要浪费时间。”然后悻悻然地去打牌了。就这样,2014年秋天,我来到一中复读。一中是我们县城的名片,连建筑也是县里的地标。一中只招收复读生,每年大概一千二百人参加高考,七百人能过二本分数线,三百人能上一本。这样的成绩放到长沙不值一提,放到我们县城就是教育神话。入学第一天,一中的招生老师看了我的成绩单后,就再也没有正眼瞧过我。学费交了三千五,一分不少。如果分数超过四百五,学费就是三千,过了二本线只要二千,过了一本线则完全免费,学校还会派面包车接送。我所在的班级有一百二十人,座位从前门排到后门,学生之间最常见的冲突是抢地盘。喜欢赌博的母亲在视察了我的学习环境后,敲开了班主任办公室的门,五分钟后,母亲走出来,钱包里少了五百块。当天第三节课上课前,我的座位调到了三排正中间,和牙套仔成了同桌。牙套仔是我们学校最负盛名的男人。在进入这个学校前,我就听说过他的丰功伟绩:参加过六次高考,明年将迎来第七次。我想六次考不上大学的人一定是个傻逼,就算以后考上了也是个傻逼。对于我这种花钱解决困难的人,他既没有表现出如其他同学般的鄙夷,也没有谄媚的热情,他两手扶着太阳穴,专注地看着数学试卷,时不时用笔在草稿纸上打草稿。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在男生的作业本上看到过这么漂亮的字迹了,从这一点我就能判断出,我和他不是一路人。上课的老师都是全县城的精英教师,不过直到我毕业他们也没能交给我什么有用的知识。老师们上课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快。他们要在一个学期内上完三年的课,然后用剩下的一学期把三年的课程复习三遍。对于一个考了三百分还含有水分的人来说,这样的速度与光速无异。三天后,我终于选择放弃跟随老师的节奏,独自踏上复习的征程。随后,我发现默不作声的牙套仔也早已脱离老师,和我一样孤军奋战。我因为发现境遇相同的人而欢欣鼓舞,于是主动搭讪:“牙套仔……不,同学,你叫什么名字?”牙套仔吃惊地看了我一眼,好像在看一个他从未见过的路人,然后极快地低下头,陷入了自己的世界。我因为自己的热脸贴了他的冷屁股而怀恨在心,接下来在长达一周的时间里,都以一张冰冷的面孔出现在他面前。他对此视而不见,保持着以往的风格。高考冲刺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了解到牙套仔对外界的漠不关心是一种常态。事实证明,他不是我想的那样:是一个考不上大学的傻逼。无论什么课程,当老师提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时,他会稍稍抬一下手,不等老师点名,快速地讲解答案,然后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低下头,沉浸在他的数学世界里。有一次,我因为不会解一道地理题,急得抓耳挠腮。他递过来一张纸条,等我看向他的时候,他紧张地别过脸去,我能感受他眼角的余光在不时闪烁。纸条上的答案清晰明了,而且方法很取巧,显然,他不是个愚蠢的人。后来我经过多番打听,才对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参加了六次高考,两次考上中南大学,一次武汉大学,三次考上普通二本,据说他非清华北大不读。对于我这样一个连二本都奢望的学渣来说,实在难以理解他的行为。在一节英语课上,我按捺不住好奇心,给他写了一张纸条:“听说你考了六次大学。”他看了看纸条,迅速对我瞄了一眼,又赶紧把头转回去。我不死心,又给他写了一句话:“听说你以前考上了中南大学?”这次他看了纸条后,有点不耐烦地朝我点了点头,但还是没有说话。我没有放弃,继续写:“你真的只读清华北大吗?”当我把纸条硬塞到他眼皮底下时,他有些恼火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挠挠头皮,舌头舔了舔牙套,拿起了纸条:“下课再谈好不好,我在解题。”我对他做出OK的手势。下课后,他放下笔,严肃地看着我,气氛怪异,我有些紧张地问:“怎么?”“你不是有问题吗?”他语气冷淡,像一个不讨人喜欢的长辈。“哦,是这样的。”我顿了顿,“我想我们是同桌,应该相互了解一下。”“我已经了解你了。”他说。“是吗?”“你不喜欢英语课,你最喜欢历史课,语文课上你喜欢发呆,数学课你只学简单的基础,地理你应该是下功夫最多的,政治你好像学的还不错。”他一口气说完,静静审视着我,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我想他一定有些得意。“嗯,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以为你眼里只有数学题。”我有些不自在地耸了耸肩膀说,掏了掏耳朵,“我以为你在认真学习呢?”“我确实在认真学习啊。”他认真地看着我。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话题,找了个借口走了出去。他的目光一直跟着我,即使当我背对着他的时候,我仍然能感受到那如影随形的目光。高三考生三大约从那天开始,我们变得亲密起来,上课的时候频繁地传纸条,有时候会用口语交流。他告诉我,他曾经去中南大学和武汉大学呆过几个月,但是找不到感觉,就又回到了这里。他说自己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清华北大才是他最为理想的大学。我问是不是家里人给他的压力。他绕开了这个问题,每当碰到他不想回答的问题,他就生硬地绕开。他喜欢诉说,需要一个沉默的倾听者。有时我忍不住谈谈自己的看法,他就充耳不闻。对此我有过抱怨,可他置若罔闻。也许他在我心目中本就是个奇怪的人,我也没有太多反感。有一次一起上厕所,他在抖尿的时候,突然看着我说:“你是个好人。”当我回过神来想说些什么的时候,他已经提好裤子走人了,留下我望着长满黄垢的尿槽发呆。他就是这样,突然说出一句不合时宜的话,让你摸不着头脑。在一节数学课上,当他成功解决一个众人无能为力的难题后,微笑地看着我,像在等待我的嘉奖。那笑容是真诚的,只是,我认为一个成年的男生露出这种笑很别扭或者说难为情。整整一节课,我都没有瞧他一眼。下课后,我说出去走走,他抬眼瞪了我一下,目光重又回到数学试卷末尾那些我看都不会看的难题上。他的行为透着一股诡异,却又令我着迷。他的情绪在绝大多数时候是内敛的,有时候也会突然爆发,让人猝不及防。在一个天气转凉的下午,母亲找到我。她上午手气不佳,输了三百多后离开赌桌,因为无聊与冷飕飕的凉风,想起了我这个在复读学校受苦受难的儿子。她带来了一袋子苹果,两个煮熟的鸡蛋,和辛辣的、我最喜欢的爆炒牛肉。在和我谈论了父亲最近有几笔钱去向不明后,她接到了牌友的电话,然后手忙脚乱中给我塞了五百块,乘车离去。牙套仔拿着苹果咬着鸡蛋,抱着我泪流满面,不能自已。我十分尴尬地拍了拍他的背:“兄弟,没必要这样。”他把我推开一点,哇哇地说着什么,泣不成声,碎蛋黄混着口水喷到了我的脸上,我索性又把他抱到了怀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能接受这样一个矫情、孤僻的人,他像一个孩子,很少有人会讨厌一个孩子。或许那次我突破了他的心理防线,他对我敞开胸怀,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明白,这个世界上也许不存在所谓孤僻的人,他们只是在提防着我们。而我们需要做的是举起双手告诉他们,我们没有恶意,然后再深深地拥抱他们。四我和牙套仔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我的成绩在他的帮助下有了较大进步。就在我以为时光要这样平稳往前流动的时候,校园里一具尸体,不,应该说一具将死的躯体陈列在我面前。我的脚下是死者破碎的眼镜,他趴在地上,粘稠的血液缓缓地从嘴里挤出来,就像一包开口的番茄酱。他的手指动了动,努力地睁开眼睛,眼珠子在滑动,最后眼皮无力地耷拉着。一声尖叫,让这个高三学生自杀的消息得到了快速传播。一个生命的凋谢让更多的生命得到了一天的自由。牙套仔吃着华莱士十五块钱一只的烤鸡,兴奋不已:“该来的总该来了。”他看着学校门口哭泣的家属,就如看待一场演出热闹的演出。“死亡在这里是不可阻挡的。”他向我解释,“不断重复。”他吸了一口果汁,眼神虚无,好像这世间的一切都将随之消失。我曾经试图打探他的家庭情况,有时候据他的描述,他的父亲在浙江开了一家工厂,可有时候在他嘴里父亲又是个溺爱他却贫困的建筑工人。有一次他自豪地告诉我,他有个正在读博士的姐姐,然后当我问他姐姐在哪里读博士的时候,他又变得支支吾吾,最后不了了之。他还告诉我,他的母亲在县城里开了一家服装店,可是三天后,他又声称他的母亲在深圳打工。最令人称奇的是,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奶奶来看他了。他兴高采烈跑了出去,而后我看到他跑到商店买了一些食物,再跑回来将一袋子零食摆在我的课桌上,一脸幸福地向我表示:“这是我奶奶买给我的,你要一点不?”放假那天,他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在此之前,我们去了网吧,一直到晚上八点才出发去他家。他住在一个商品批发市场,房子是上个世纪的老房子,在顶楼。一打开房门,一股闷气像是潮水一样涌来,中间还裹挟着食物变质的恶臭。半个小时后,我们才走进去。拥挤的家具物件摆满了屋子,我和他清理了恶臭的源头——没有吃完的方便面,长满了霉斑的不知名食物,萎缩发黑的苹果和已经爬满了蛆的腐肉。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牙套仔很高兴地喋喋不休,谈论着未来,数学以及考试。我看了看他的卧房,床的对面摆了一张全家福,上面本来应该有四个人,可是有两颗脑袋被他剪掉了,只留下他和一个慈祥的老太太。照片的旁边挂了一副字,上书四字“勤能补拙”。“这四个字写得漂亮吧。”“漂亮。你写的?”他微笑着摇摇头:“我奶奶。”“你奶奶她……”我谨慎地问。他背过我朝厨房走去。“我奶奶死了,去年冬天死的,我回来的时候她躺在客厅里,尸体都硬了。”那一晚他睡隔壁,让我睡在他的房间他的床上,潮湿的被褥,发臭的枕套,滴水的天花板。我做了一个冗长的噩梦,梦里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太太从地上爬起来,嘴里发出可怕的喘气。时光似乎被无线拉长,最令人惊恐的是,此时我是清醒的,我的眼睛是睁开的。墙上的“勤能补拙”变成了红色,并且正在渗血。一个黑影在门外窥视我,锋利的牙齿泛着寒光,恶毒的怨恨的眼神在门缝外时隐时现。噩梦在脑海里侵蚀着我的精神防线,黑影在门外徘徊着伺机作恶。我在疲倦中醒来,满头大喊,全身酸软。高考加油五那一晚之后,我开始抗拒他的诡异行为,并且意识到他身上潜伏的危险。我开始疏远他,正好当时与我关系较好的一个女孩或直接或间接地向我表示爱慕。我顺水推舟,将交际的重心放到了她的身上。一次,在我和我的女朋友林中幽会回来后,牙套仔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你们有没有做爱?”我一脸震惊地望着他:“你在想些什么?”“我在问你们有没有做爱。”他又问我。我无奈地摇了摇头。不过,三天后,在一节体育课上,趁着四下无人,他再一次问我:“现在呢?”“什么现在?”“当然是你们有没有做爱啊。”他理所当然地看着我。我由之前的震惊变得惊恐,神情严肃地告诉他:“以后不要再问这样的问题,这让我感到冒犯,你知道吗?”他睁大眼睛,愣住了,一言不发地转过身去,走了几步回头,发现我正盯着他。他做贼心虚般快速把脑袋转过去,慌慌张张地离开了。我以为我们的关系就此破裂,至少他以后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对我纠缠,可谁知道,大约一周后,他凑到我的耳边,神秘兮兮地问我:“现在呢?你有没有和她做爱?”他问我时的神态和第一次问我时的神态如出一辙。我惊恐万状地望着他,他露出无辜的笑容,银白色的牙套上冒着阴森森的亮光。我颤抖着扭转身姿,端视前方,故作镇定。下课后我回家请母亲出山,换了座位,换到了远离他的角落。可是,即使在上课的时候,我也能感觉他眼角的余光落在我身上,当我注意到的时候,他阴恻恻地笑,带着黏液的舌头在牙套上舔舐。好在一切都没能摆脱时间的控制,我的复读时间在惊恐不安中结束了。这回我还是没考上二本,但态度坚决地向父母表示:“打死不复读。”我的父母对视一眼,默认了我的决定。此后,当我回忆起可怜又可怖的牙套仔时,还有一些害怕和焦虑。听说那年他数学缺考,但最后还是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我松了一口气,至少在我以后的回忆里,他走出了噩梦。可就在今年5月1日,在一中门口,我看到没有戴牙套的牙套仔,腋下夹着书,走进了校园,就像从前很多次复读那样。记忆深处,那个恶狠狠的声音又在我脑海里复活了:“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原来,他还没有走出梦魇。作者宁迪,自由职业者编辑 | 王大鹏微信公众后台回复关键词【网管】,可查看985.211高校毕业生毕业当网管的经历,美其名曰,我在互联网公司上班。本文选自真实故事计划。真实故事计划是由青年媒体人打造的国内首个真实故事平台。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zhenshigushi1,这里每天讲述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真实故事计划两学霸清华北大退学后复读再考北大:马云都考3次_社会新闻_大众网
新闻>社会新闻' />
  记者:如果这次考不上北大怎么办?
  邹英杰:实在考不上,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再考研。
  记者:你觉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邹英杰:没有捷径,努力是唯一出路。
  记者:你觉得花时间重考值得吗?
  王琛琪:值得。马云、俞敏洪都考了三次呢。
  2013年9月,新洲一中邹英杰以664分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精密仪器和技术专业。两年后,因对专业不感兴趣,2015年3月,毅然交了退学申请。今年,他再次踏入高考考场,以总分705分的新洲状元身份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同样,邹英杰复读时的同班同学王琛琪,2015年9月以678分的成绩考入北大医学部,上学不到一个月,因所选专业不合适,选择退学返回母校就读。今年高考,王琛琪以681分成绩再加上北大博雅计划20分额外加分,以701分的总成绩再次考入北京大学,准备就读数学或者信科专业。
  两学霸双双回炉重造,并取得骄人的成绩。昨日,两名学生在接受楚天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退学原因不为其他,只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专业。
  邹英杰:只想换个喜欢的专业
  “如果继续就读,养活自己没有问题,但是想在这一行有所发展,就很难了。我不愿意这么将就。”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邹英杰如是说。
  邹英杰告诉记者,2013年,他被清华大学录取时,给他选择的只有五六个专业,他挑了精密仪器和技术专业。大一学的是基础课,成绩在年级排前十,可到了大二,开始接触专业课,他发现与自己的兴趣差得很远,越学越没有劲。他跟老师和辅导员谈了几次,老师劝他再坚持一下,去年3月实在坚持不住了,于是向学校提出了退学申请。
  “当时只想重新考试,能多个选择。”邹英杰告诉记者,当时他决定退学时,家人不理解也不支持,但经过反复做工作,父母终于同意他回校重考。“爸爸妈妈一直在广东打工,我决定重新高考后,他们也决定回家打工陪着我。”
  “回校后,当时还是有点心理压力。但第一次摸底考试,拿了班级第一,压力就减轻了许多;加上老师和同学很支持我,所有的精力也就投入到学习中了。”邹英杰告诉记者,当时重新高考,他没有太在意别人的想法,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次高考,自己还是发挥出了正常水平”。
  王琛琪:高分考入北大本部
  “去年高考,考了678分,进入了北大医学部。”王琛琪告诉记者,报志愿的时候自己就很纠结,因为从小一直就没有考虑过要学医。去年第一志愿填的清华,所以第二志愿不够北大临床,但是不想放弃北大,就去了医学部,选了药学。但开学一个月后,就觉得自己不适应这个专业,同时自己高考分数又达不到北大规定的换专业条件,于是选择了退学。
  “孩子大了,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想重读,我们也支持他。”王琛琪妈妈告诉记者,当孩子告诉家人退学决定时,家人全力支持。据了解,王琛琪的老师和同学也很支持他重新考试。“高考前,他把自己的数学题型归纳了一下,给我们班级所有同学,其中有两道题出现在了高考试卷里,有17分。”王琛琪的同学、今年考入清华的吴世勇说。
  网友:近三成支持学霸复读
  昨日,武汉ZAKER发起关于600多高分的考生该不该复读的调查。截至昨晚8时,有6000多名网友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5.45%的网友表示看情况,如果跟自己平时成绩差距太大,可以复读;27.27%的网友表示有必要复读,未来发展空间会更大;9.09%的网友表示没有必要复读。
  “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最重要。”网友自由者表示,即使考上了好的大学,但如果专业不喜欢,宁可自己复读。对此,网友飘然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重读风险太大,心理压力也大。”
  专家:选专业要考虑孩子兴趣
  “这两个孩子学习成绩不错,考出了好的成绩;但如果这次没有考好,那么就得不偿失,因此,不提倡也不建议高分考生复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范先佐老师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范先佐老师表示,两个学生都是因为专业不好而重新回校,这说明现在大学里面的选择专业机制不够灵活。“大多学校在专业的调剂上有多个限制条件,学生们如果上不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要么碌碌无为,要么就只能走复读这条路。”
  “两个孩子的例子,充分说明在选择专业上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兴趣。”范老师提醒,在志愿选择上,不要太顾及名校名专业,一定要多和学校招生部门沟通,选择孩子喜欢的专业。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雅淇
今天上午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千呼万唤民法总则草案终于出炉。针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草案特别增加了“修复生态环境”这种新的责任承担方式,而不像过去只靠赔偿了事。
06-28 09-06人民日报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国内最快时速的大编组地铁--深圳地铁11号线今天上午11:18分将开通试运营。深圳地铁11号线起于福田枢纽站,止于莞深交界碧头站,正线全长51.9公里,共设18座车站,其中地下站14座,高架站4座。
06-28 11-06央广网
“我现在对毒品只有恨!”57岁的李福(化名)讲起往事仍然眼眶泛红,嘴里不断重复着这句话。他在事业有成时却染上毒品,从“万元户”堕落为“瘾君子”、妻离子散,16年间不断戒毒又不断复吸,直到2004年他离开劳教所后进入社区康复,至今12年里终于彻底戒断毒瘾,做...
06-28 08-06云南网
来自重庆市沙坪坝区公安分局消息: 6月25日14时30分,沙坪坝110接警称餐馆老板去送餐,男子确认订餐后却玩起躲猫猫,老板无奈接警求助。民警第一时间联系报警人并赶赴现场。
06-28 08-06华龙网
冯德莱恩表示,很难预测哪一方会对北约发起攻击,但是北约和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冲突可能激化。冯德莱恩还表示,北约和俄罗斯应该公布各自军队的真实调动和人数,她支持北约回应俄罗斯的“侵略”,但是也指出必须改善同俄罗斯的关系。
06-28 11-06中国青年网
据韩国《朝鲜日报》6月28日报道,韩国国务总理黄教安26日起对中国进行为期5天的访问。黄教安也将成为首位访问中国东北地区的韩国总理。韩国国务总理室介绍说,原本韩方对提交的东北访问提案并未抱很大期望,但中方很痛快地答应了。
06-28 11-06中国青年网
Copyright (C)
&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主办 Email: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  新疆网讯 辽宁本溪的刘丁宁同学,一直以考上北大中文系为理想,在2013年中,她考出了668分,成为辽宁省文科状元,结果被香港大学录取。但开学不久,刘丁宁选择回到本溪复读,希望明年考上北大中文系。(《辽沈晚报》10月11日)  在号称“神州第一考”的高考战役中,这位同学成了今年辽宁省文科高考状元;然后她不但被香港大学录取,还获得香港大学72万元全额奖学金;但开学没多久,她有选择“休学”回辽宁老家复读,准备明年报考北大。“高考状元”、“香港大学”、“复读报考北大”这些关键词叠加在一起,自然成了一条很吸睛的新闻。  但从另一方面看,即便每年高考批量生产“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加分状元、裸分状元,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乡状元,各搞各的,皆大欢喜,“状元”毕竟只是极少数“学霸”们的专利;文科状元成功赢得港大全额奖学金,就更是凤毛麟角;然后又选择“休学”去复读报考北大,就更是一件小概率事件了。  对于这样的“小概率事件”,我们其实并不需要过分加以解读,因为这样的个案其实并没有什么代表性,并不能提供在方法论上合理的关于一般性质的结论。不论这是有心人的刻意炒作,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这终究只是刘同学的个人选择,属于她的私事,并不需要我们去评头品足一番。  美国有一句谚语说,“得A的学生最后会为得C的学生打工”,言下之意就是,考试能力不代表社会更需要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仅满足于状元的一时荣耀,只能是一种陷阱。“高考状元”仅仅是一次考试的成功者,具有偶然性。社会各界不应让其保持“高曝光率”,更不应该用状元来谋取私利。  网络上有句流行语叫“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我们不妨说,一个“文科状元”从港大“休学”回家复读改考北大中文系,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这样的选择固然值得尊重,但这样的选择对很多人来说实在太遥远,这样的“成功”实在很难复制,这样的“样本”也就没有太多的意义而言。让隐私的归隐私,无奈也好,追求理想也罢,都属于刘同学本人。我们与其在一旁“风言风语”,倒不如为她鼓掌、给她加油,并祝她早日成功!  作者:汪忧草来源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13-10-12·
13-10-12·
13-10-12·
13-10-12·
13-10-12·
13-10-12·144被浏览45,546分享邀请回答743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1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女生孩子成功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