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验血液化验单怎么看结果血酸高达120,是什么原因

请根据下面血液化验报告单的化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始兴县人民医院血液化验报告单 NO:0050898姓名:李滨 年龄:58 性别:男 科别:急诊项目测定值正常参考范围红细胞总数4.37X1011个/L(4-5.5)X1012个/L血红蛋白135g/L(120-160)g/L白细胞总数5.4 X1010个/L(4.0-10.0)X109个/L血小板总数2.53X1011个/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请根据下面血液化验报告单的化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6分)始兴县人民医院血液化验报告单 NO:0050898姓名:李滨 年龄:58 性别:男 科别:急诊项目测定值正常参考范围红细胞总数4.37X1011个/L(4—5.5)X1012个/L血红蛋白135g/L(120—160)g/L白细胞总数5.4 X1010个/L(4.0—10.0)X109个/L血小板总数2.53X1011个/L(1.0—3.0)X1011个/L(1)请你做个小医生,通过看化验单结果,帮忙诊断一下:①在化验单中,他的化验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是异常的。②诊断他可能患的病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2)贫血的话,应多吃含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丰富的食物。 
(1)①红细胞 白细胞 ②贫血 炎症(2)铁 蛋白质【解析】试题分析:(1)①通过对比化验单的数据,发现红细胞的数目比正常值要小,白细胞的数目比正常值要大。②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红细胞的数目明显低于正常值.李滨同学可能患有贫血.白细胞具有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作用.白细胞的数目高于正常值.说明李滨同学可能炎症(2)在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气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的功能是运输氧.当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时,就会出现贫血的症状.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人体缺铁会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发生障碍,从而使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导致贫血.所以贫血的病人还应注意吃含铁多的食物.考点:血常规化验单。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广东省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连线题
连线题将左右两部分相关的内容用线连起来。a、缺维生素A ①、脚气病b、缺维生素B1 ②、夜盲症c、缺维生素C ③、佝偻病d、缺维生素D ④、坏血病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广东省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6分)眼和耳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请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青少年如果患了近视眼及时配戴_________加以纠正,才能使物象成在_______上。(2)如果眼睛在白天看物正常,傍晚时看不清东西,是由于食物中缺乏___________ ,多吃胡萝卜也起作用,因为_________________。(3)小洋同学过年时放鞭炮,不小心右耳失去听觉。他的教训告诉我们,遇到巨大的声响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刚的眼睛里被称为“黑眼珠”的部分是指       ,称为“白眼球”的部分是       。(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在不同的光线下,人的瞳孔大小怎样变化?                      。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广东省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呼吸系统的结构中,有清洁、温暖、湿润吸入气体作用的器官是( )A. 气管 B. 咽 C. 鼻 D. 支气管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广东深圳龙岭学校初一下期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当有病人需要大量输血,应该注意的原则是( )A.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B.AB型可以接受其他任何血型的大量血液C.输同型血D.输入亲人的血液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广东陆丰内湖中学初一下期期中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有(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A.③⑤⑥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广东省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世界卫生组织号召普遍使用铁制的炊具,是因为(    )A.铁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部分
B.铁有利于蛋白质的形成C.铁是维生素C的重要组成部分 D.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广东省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消化道的某一部位内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其中的脂肪类物质还没有被消化,蛋白质却已被初步消化,那么该部位应是(  )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肠 
科目:初中生物
来源:2016届广东省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又不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
)A. 白质 B. 水 C. 维生素 D. 类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当前位置: >>
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一般检查红细胞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red blood cell)起源于骨髓造干细胞,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等 作用下分化成原始红细胞,再经过数次有丝分 裂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晚幼 红细胞已丧失分裂能力,经过脱核而成为网织 红细胞。此过程约需72
h。网织红细胞再经过 48h左右即发育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红 细胞和部分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入血后红 细胞平均寿命120d。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 坏,分解为铁、原卟啉和珠蛋白,分别参与铁、 胆色素和蛋白质代谢。 ?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生成破坏在红细胞生成素及其他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 保持动态平衡,血中红细胞数量相对恒 定。一旦这一平衡被除数打破,红细胞 可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 疾病。红细胞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其携带O2和CO2的生理功能是通过其内 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 ?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即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其方法有显微镜计数法及血细胞分析仪 法本节主要述及显微镜计数法。 ? 红细胞显微镜计数法指用等渗稀释液将 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后,滴入改良 Neubauer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 范围内的红细胞数,经换自即可求得每 升血液中的红胞数。 ? 红细胞稀释液有:①Hayem液:由NaC1、Na2SO4、HgCl2和蒸馏水组成。它们的作用分 别是调节渗透压,提高比重防止细胞粘连及防 腐。此配方的主要缺点是遇高球蛋白血症患者, 由于蛋白质沉淀而使红细胞易凝集。②枸橼酸 钠稀释液:配制简单,由枸橼酸钠和甲醛及水 组成,此液可使红细胞在稀释后较长时间保持 正常形态并且不凝集,故此液应用较广。③普 通生理盐水或加1%甲醛的生理盐水:急诊时如 无红细胞稀释液可用此液代替。 ? 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 ×5×10×201×106 ? ? ? ? ? ? ? ?【测定方法及评价】同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年男性 (4.0~5.5)×1012/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质量控制】 1.计数误差 同白细胞计数。 2.白细胞的影响 经红细胞稀释液处理后,白细胞与红 细胞同时存在,通常在计数时把白细胞也计数在内。 但在一般情况下白细胞较少,仅相当于红细胞的 1/500~1/1000,实际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但如遇 白细胞过高者(一般WBC&100×109/L),做红细胞计 数时,则应将其扣除。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病 人红细胞数减去白细胞数。 ? 如某病人红细胞数为2.6×1012/L,白细胞数为200×109/L,则病人实际红细胞数为 2.4×1012/L。另一种方法是在高倍镜下注 意识别,计数时勿将白细胞计入。在高 倍镜下,白细胞体积常比红细胞略大, 中央凹陷,细胞核隐约可见,无黄绿色 折光。 ? 【临床意义】 见血红蛋白测定。 二 、 血 红 蛋 白 测 定?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由珠蛋白(blobin)与亚铁血红素(heme)组成。每个 血红蛋白分子有4条珠蛋白肽链,每条折叠的珠蛋白肽 链包裹一个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按不带氧计算,分 子量为64458。 ? 珠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每个珠蛋白分子含有2条a链 和2条非a链。正常成人的Hb A包括含α2β2珠蛋白肽链 的HbA(占90%以上),含α2δ2珠蛋白肽链的HbA2 (占2%~3%)和含α2r2珠蛋白肽链的(占2%以下)。 新生儿和婴儿的HbF含量显著高于成人(新生儿HbF占 HbF总量的70%左右),1岁后降至成人水平。 ? 亚铁血红素无种属特异性,即人和各种动物者皆相同。它由2价铁和原卟啉组成。铁原子位 于卟啉环中央,具有6条配位键。其中4条与原 卟啉中心的4个吡咯氮原子连接。另2条配位键 与血红素分子平面垂直,其中1条与珠蛋白肽 链F肽段第8个氯基酸――一组氨酸的咪唑氮原 子连接;另一条为Hb呼吸载体,与O2结合时形 成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HbO2), 如此配位键空着,则称还原血红蛋白(reduced hemoglobin ,Hbred)。 ? 如Fe2+被子氧化成Fe3+,则称高铁血红蛋白(hemiglobin,Hi)或正铁血红蛋白 (methemoglobin,MHb)。如与O2结合的配 位键被CO、S等占据,则形成各种血红蛋白衍 生物,分别称为碳氧血红蛋白(BbCO)、硫 化血红蛋白(SHb)等。 ?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血红蛋白主要为HbO和 平共处Hbred,以及少量HbCO2和Hi。在病理 情况下,HbCO和Hi可以增多,甚至出现SHb 等血红蛋白衍生物。 ? 血红蛋白测定,即测定血液中各种血红蛋白的总浓度。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有多 种,目前常用的是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 定法和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血红蛋白 测定法。 ? 【测定方法及评价】 ?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 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 (Hi),Hi再与试剂中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 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最大 吸收波峰为540mm,波谷为504mm。在特定条 件下,其毫摩尔消光系数为44L/(mmol? cm)。 故根据标本的吸光度,即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转化液有多种配方,1983年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会议推 荐采用文齐氏(Van KampenZijlstra)液, 其主要由K3Fe(CN)6、KCN、 KH2PO4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组成。此 液特点是pH7.2+0.2,Hb转化快,5min即 可完成,且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后能 较好地防止混浊。 ? 此法是ICSH和WHO推荐的参考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除SHb外其 它Hb衍生物均可检测、读取吸光度后可直 接定值等优点。计算公式如下: ? Hb(g/L)=××251=A×367.7 ? 式中为测定管吸光度,44为毫摩尔消光系 数,为1mmol/LHb溶液中所含 Hb克数,251为稀释倍数。值得注意的是 用此式直接计算必须使用符合WHO标准的 分光光度计,否则需使用定值的HiCH参考 液通过计算K值或制作标准曲线才能得到 结果。 ? 该法致命弱点是试剂中含剧毒药氰化钾,使用处理不当可造成严重公害。废液处 理,首先以水稀释废液(1:1),再按 每升上述稀释废液加次氯酸钠(安替福 民)35ml,充分混匀后敞开容器口放置 15h以上,使CN-氧化成CO2和N2挥发, 或水解成CO32-和NH4+,再排入下水道。 此法不能测定SHb,对HbCO转化较慢, 遇高球蛋白或高白细胞血症试剂易混浊。 ? 2.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血红蛋白(SLS-Hb)测定法 除SHb外,血液中各 种Hb均可与低浓度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 钠(SLS)作用,生成SLS-Hb棕红色化 合物。SLS-Hb最大吸收波峰538nm,波 谷500nm。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 确认因此不能用吸光度“A”值直接计算 血红蛋白浓度。只有借助于经HiCN法定 值的抗凝血或溶血液,制备标准工作曲 线,间接得到血红蛋白浓度。 ? SLS-Hb突出优点是试剂无毒性,目前血红细胞分析仪测定Hb多采用此法以代替 HiCN法。但其摩尔消光系数还未最后确 定,故其需依赖HiCN法间接得到结果。 另外SLS会破坏白细胞,不能用此稀释液 做白细胞计数。 ? 3.碱羟血红蛋白(AHD575)测定法准确度、精密度均较高,可用氯化血 红素作标准品。但该法反应产物的吸收 峰位于575nm处,溶液中碱性较高,目前 血细胞分析仪均未采用。 ? 4.叠氮高铁轿红蛋白(HiN3)测定法 与 HiCN相似,准确度、精密度较高,试剂 毒性比HiCN低,但仍存在公害问题。 ? 5.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蛋白测定法 该法试剂溶血性强又不破坏白 细胞,可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可用于 血细胞分析仪自动检测Hb和白细胞。缺 点是对Hb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略 低于以上各法。 ? 6.血细胞分析仪法: 近年来,Hb测定逐渐以仪器法取代手工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 同时可以获得多项血细胞参数。但由于各型号 仪器使用的溶血剂不同,形成Hb的衍生物也不 同。某些溶血剂形成的衍生物稳定性较差,因 此要严格控制溶血剂加入量及溶血时间,特别 是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有些溶血剂内虽加入 了KCN,但其衍生物并非是HiCN,而是氰化 血红蛋白,仪器需经过HiCN标准液校正后, 才能进行Hb测定。 ? 另外,在有些情况下,如低色素性贫血、某些肝病等病人的红细胞具有抵抗溶血 剂作用,导致红细胞溶血不完全而影响 Hb的测定。 ? 【参考值】 ? 成年男性 120~160g/L ? 成年女性 110~150g/L ? 新 生 儿 170~200g/L ? 【质量控制】 ? 1.技术误差 手工法和半自动分析仪法稀释倍数尽量准确,分光光度计的波长、光缝、比色杯 光径需经常校正,以尽量减小技术误差。 ? 2.HiCN转化液 应置于棕色玻璃瓶内,不得使 用塑料容器,以防CN-丢失。 ? 3. HiCN参考液 是制备标准曲线、计算K值、校 正仪器及其它测定方法的关键物质。ICSH已公 布了制备方法和严格的规格,国内已有一些单 位参照ICSH要求生产供应。我国HiCN部级参 考品质量标准下:①图形扫描符合ICSH文 ? 件规定:即波峰540+1nm,波谷504~502nm。②Q=Aλ540nm /Aλ540nm=1.590~1.630; Aλ750&0.002。③无菌试验:普通培养和厌氧 培养阴性。④精密度:随机抽样10支测定, CV&0.5%。⑤准确度:以WHO提供的HiCN参 考品为标准进行测定,测定值与标示值之差& +0.5%。⑥稳定性:3年内不变质,测定值不变。 ⑦应分装于棕色安瓿内,每支不少于10ml。⑧ 标签应写明产品名称、批号、含量、有效期、 生产日期、贮存法等。 ? 4.质控物 开展室内质控是提高Hb测定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常用的质控物有:①ACD抗凝的全血:4。C可保 存3~5周,可用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白细胞 计数的质量控制。②进口的全血质控物:用于多参数 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红细胞参 数测定和白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但价格昂贵,开瓶 后不可久存。③醛化半固定的红细胞:4。C可保存 50~60d,适用于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 制。④溶血液:性质稳定,只适用于血红蛋白的质量 控制。⑤冻干全血:可长期何存,加蒸馏水重建后可 用于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 ? 【临床意义】 ?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成年男性RBC &6.0×1012/L,Hb & 170g/L;成年女性RBC & 5.5×1012/L,Hb & 160/L,为红细胞和血红蛋 白增多。 ? (1)生理性增多 多由于机体缺氧而使红细胞 代偿性增多,如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的体 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成年男性比女性高, 可能是由于男性雄性激素水平较高,而睾酮与 促进红细胞造血作用有关。 ? (2)病理性增多 ①相对性增多:由于大量失水、血浆量减少而使血液浓缩所致。 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 排汗过多和水摄水量严重不足的患者。 ②绝对性增多: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 病,由于长期组织缺氧,诱发红细胞代 偿性增生,形成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即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系原因不明的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 红细胞可达(7~10)1012/L。 ?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的下限,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通常称贫血。 ? (1)生理性减少 ①6个月~2岁的婴幼儿由于生 长发育迅速所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及血容量的 增加所致。②妊娠中、晚期,为适应胎盘循环 的需要,容量明显增加而使血液稀释。③老年 人造血功能逐渐减退。以上几种情况所致的贫 血统称为生理性贫血。 ? (2)病理性减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 骨髓转移等。②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 引起的缺铁性贫血、缺乏VitB 12或叶酸 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③红细胞破坏 增加:各种溶血性贫血。④红细胞丢失 过多:急、慢性失血。 ? 血红蛋白是成熟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当红细胞数量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发 生相应的变化。但在各种贫血时,由于红细胞 内血红蛋白含量不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程度可不一致。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者的 Hb往往较RBC下降更明显,而大细胞性贫血患 者则相反。血红蛋白测定可以用于了解贫血的 程度,如需了解贫血的类型,则还需作红细胞 计数等其它与红细胞相关的指标。 三 、 红 细 胞 形 态 检 查? 贫血是血液携氧能力降低的一组疾病。贫血是一种症状,除了红细胞、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 的下限外,某些类型贫血的红细胞形态会产生 特殊的变化。所以在贫血的实验室诊断中,不 仅要重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变化,还必须仔 细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从染色血涂片红细 胞的大小、形态、染色及异常结构等观察,结 合红细胞的其他参数综合判断才能准确地进行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并初步推测贫血的病因。 各种红细胞形态(彩图1-11)。
? (一)正常红细胞形态? 经瑞氏或瑞吉氏等染色后,血涂片中正常的成熟红细胞呈淡红色圆盘状,直径 6.7~7.7μm,平均约7.2μm,向心性浅染, 中央有一苍白区,其直径约为红细胞直 径的1/3。除健康人外,有些类型的贫血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和 白血病等患者的红细胞亦呈正常形态。 ? (二)异常红细胞形态 ? 1.大小异常 ? (1)小红细胞(microcyte) 直径小于6μm。常见缺铁性贫血和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如 地中海性贫血。常伴中心浅染区扩大,提示血 红蛋白合成障碍。由慢性炎症引起的继发性贫 血常呈单纯小细胞性,而无中心浅染区扩大。 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红细胞,生理 浅染区消失。 ? 2)大红细胞(macrocyte) 直径大于10μm。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前者因缺乏叶酸或 VIT B12,DNA合成障碍,细胞不能及时分裂所致。后 者可能与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增多有关。 ? (3)巨红细胞(megalocyte) 直径&15μm。常见于巨 幼细胞性贫血,有时甚至可见直径&20μm的超巨红细 胞。此类体积较大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高,中心感 染区常消失。 ? (4)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指红细胞之间直 径相差一倍以上。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在重症 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显著,第骨髓造血紊乱所致。 ? 2.形态异常? (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 直径小于6μm,厚度增加大于2μm,无中心浅染 区,形似球形。常见于遗传性红细胞增 多症,血涂片中此类细胞高达25%以上。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 及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等可见 少量球形红细胞。 ? (2)椭圆形红细胞(elliptocyte) 红细胞呈椭圆形、杆形,长度可大于宽度3~4 倍,最大直径可达12. 5μm,横径2.5μm 。 因红细胞膜缺陷所致。此种红细胞置于 高渗、低渗溶液内,其椭圆形保持不变, 但幼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均不呈椭圆形。 正常人血涂片中此类细胞约占1%;严重 贫血患者可增多,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可 高达15%;超过25%对遗传性椭圆形红细 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 ? (3)靶形红细胞(target cell) 红细胞中心区和边缘染色深,其间为不染色的苍白环,形如 射击之靶。有时不典型,“靶心”呈半岛形。 靶形红细胞直径可稍大于正常红色细胞,但厚 度小,细胞扁而薄。可能系Hb含量不足又颁布 不均衡所致。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多见 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轿(如地中海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红细胞常占20%以上。 少量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溶血性贫血等。 应注意与在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时固定所致的改 变相区别。 ? (4)镰形红细胞(sickle cell) 红细胞形如镰刀状。由于红细胞内存在异常Hb(HbS),其 对氧亲和力显著降低,致使细胞缺氧。主要见 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 (5)口形红细胞(stomatocyte) 红细胞中心 苍白区呈扁平状,形如一个微张开的鱼口。正 常人血涂片偶见此类细胞(&4%),遗传性口 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常达10%以上。弥散性血 管内凝血(DIC)及酒精中毒时可见少量此类 细胞。 ? (6)棘形红细胞(acanthocyte) 红细胞表面有刺状突起,其间距不等,不短不一。主要见 于遗传性β脂蛋白缺乏症,也可见于脾切除术 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素症等。应注意与皱 缩红细胞区别,皱缩红细胞周边呈锯齿状,突 起排列均匀,长短一致,涂片上分布不均。 ? (7)裂片细胞(schistocyte) 为红细胞破坏后 的碎片,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边缘不规则。 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2%,在微血管病性 溶血性贫血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此类细胞增 多。 ? (8)红细胞形态不齐(plikilocytosis)红细胞形态发生多种明显改变,可呈梨 形、泪滴形、新月形、三角形等。最常 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因贫血严重 且缺乏造血原料,骨髓粗制滥造;也可 能因红细胞膜脆性增大,在推片时碎裂 所致。 ? 3.染色异常 ? (1)低色素性(hypochromatic) 红细胞生理浅染区扩大,甚至呈环状红细胞,系血红蛋白 含量降低所致。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 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2)高色素性(hyperchromatic) 红细胞生理 浅染区缩小乃至消失,系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 量增高所致。苦红细胞体积减少,则为球形红 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若红细 胞体积增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 (3)嗜多色性(polychromatic) 红细胞呈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较大。属尚未 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除Hb外,还残 存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质(核酸及核糖 体),有人认为其本质就是网织红细胞。 嗜多色性细胞增多,提示骨髓内红细胞 生成活跃,见于各类贫血(再生障碍性 贫血除外)和白血病,尤以溶血性贫血 最为多见。 ? 4.结构异常 ? 正常成熟红细胞内无光镜可见的结构,病理性成熟红细胞内有的可见内容物。成人周围血中 红细胞内凡有结构者,均属异常红细胞。 ? (1)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 位于成 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的紫红色小体,直径 1~2μm,1至数个不等。已证实为核的残余物。 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见于溶血性贫血 及脾切除术后。 ? (2)卡-波环(Cabot ring) 呈紫红色线圈状或8字形,存在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 胞质内。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脂蛋 白变性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并存,见 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时。 ? (3)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 stippling cell)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一、 数量不等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属未完全成熟 的红细胞。正常人血涂片中罕见此类细胞(约 占0.01%)。在铅、铋、锌、汞等重金属中毒 时增多,为铅中毒的诊断筛查指标。它可能是 由于红细胞膜受重金属损伤后,其胞质内核糖 体发生变性聚集的产物。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 多亦可见于重症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髓纤维化 等。 ?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正常成人骨髓中, 出生1周内新生儿外周血涂片可见少量, 成人外周血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属病理现 象,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白血病、 红白血病等。 四 、 血 小 板 计 数? 血小板(platelet) 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而来。外周血中血小板 的数量受血小板生成素的调节,后者能 刺激定向祖细胞生成原巨核细胞,并促 进其胞质成熟和血小板的形成。全身约 有1/3的血小板滞留于脾窦和脾髓的细胞 间,血小板在脾内滞留的这种现象称 “脾池化”,脾池中的血小板与循环池 中的血小板可互换。血小板的寿命约为 7~14d。 ? 通过血小板所含的多种因子及其所具有的粘附、聚集和释放等多种功能,其在止血、凝血过程 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或PLT)即测定单位体积血 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 由于血小板体积小,易粘附、聚集及破坏,因 此尽管计数方法很多,但结果都不甚理想。目 前临床上常用的血小板计数法有普通光学显微 镜计数法及血细胞分析仪法。本节仅介绍显微 镜计数法,血细胞分析仪法见本章第四节。 ? 【测定方法及评价】 ? 1.显微镜计数法 显微镜下计数血小板的方法分为间接计数和直接计数两大类。间接法指在血涂片标本上计 数一定数量的红细胞,同时计数红细胞之间观察到的 血小板,求出其相对于红细胞的比例然后从另外计数 的红细胞总数换自出血小板数,本法概念基本上是合 理的,但临床应用较少。目前临床常用的是直接计数 法,即用血小板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使红细 胞破坏,混匀并滴入改良Neubauer计数板中,在普通 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血小板数,经换算求得每 升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相差显微镜下血小板的形态易 于辩认,准确性高,但由于所需仪器昂贵,故临床不 常用。血小板稀释液的种类很多,国内目前常用的有 草酸铵和复方尿素两种。 ? (1)草酸铵溶血直接计数法 此法对红细胞的破坏力强,血小板形态清楚。1983 年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会议及《全 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均一致推荐此法 为显微镜计数常规方法。由于血小板体 积小,易粘附、聚集及破坏等,同时受 操作者水平的影响,故结果不甚理想。 ? (2)复方尿素溶血直接计数法(许汝和法)此法优点是稀释后血小板胀大易辨 认,但有时不能完全溶解红细胞,反而 使血小板计数发生困难。且尿素不易保 存,易分解,故一次只能少量配制或先 配好不含尿素的原液,每天临用前按比 例加入尿素。因此,此法使用受到限制。 ? 2.血细胞分析仪法 此法具有可同时测定PLT、MTV及PDW等多个指标的优点,且快速,适用于临床应用。 但由于血细胞分析仪不能完全将血小板与其它类似的 小物质,如红细胞或白细胞碎片、灰尘等区别,致使 计数误差大;采用EDTA抗凝时,如采血后搁置,血小 板会形成凝块,体积明显大于血小板,仪器不能辨认, 血小板数呈现低值,称为假性血小板减少,所以当既 往无血小板数量异常的病倒,出现意外的低值时,必 须以显微镜计数法重新计数。 ? 近来,国际推荐参考方法是利用血小板膜上所特有的 CD42a或CD61a抗原,将荧光标记的CD42a或CD61a单 克隆抗体与其结合,置流式细胞仪上计数。 ? 【质量控制】 ? 1.器材 所用仪器必须标准化,如吸管、计数板及盖片均需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且器材必须 清洁干燥。 ? 2.计数时间 混悬液滴入计数池后必须静置 15min后再计数,并在采血后1h内计数完毕。 因为若时间过短,血小板未完全沉下;时间过 长,则血小板可能破坏,致使结果偏低。 ? 3.镜下观察 光线要适中,不可太强。并且注意 与细胞碎片、灰尘、微生物等杂质鉴别。 ? 4.血涂片观察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临床上血小板计数低于60×109/L时,应观察 血小板在血涂片中的颁布情况,如果血小板有 3~5个成群分布,则血小板数一般不会减少。 ? 总之,由于血小板计数误差大,质量控制特别 重要,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尽量减少误差。 特别是血细胞分析仪法,PLT影响因素很多, 要注意观察直方图,一旦直方图发生异常,提 示此结果不可信,必须用显微镜法重新计数后 方能出报告。 ? 【参考值】(100~300)×109/L ?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之内可有6%~10%的变化。一般早晨较低,午 后较高;剧烈运动及饱餐后较高;妇女 月经初期较低,经期后逐渐上升;妊娠 中晚期限及新生儿较高;静脉血比毛细 血管血高。 ? 2.病理变化 ? (1)血小板减少(thrombocytopenia) PLT低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①血 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 的骨髓浸润或化疗、放射性损伤、急生白血病 及SLE。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如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输血后血小板减 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③血小板 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输入大量 库存血或大量血浆)。④先天性的血小板减少, 见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 ? (2)血小板增多(thrombocytosis) PLT超过400×109/L称为血小板增色多。引起 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有:①原发性增多, 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②反应性增多,如急性化脓性感 染、急性大出血等。 五 、 血 小 板 形 态 检 查? 血小板的形态和功能密切相关,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员经瑞氏或瑞-吉氏染色的血涂片中血小 板的形态和分布,对某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 断及发病机制的控讨,有一定参考意义。 ? 为了防止血小板离开血管后的变形,可采用 EDTA抗凝的静脉血,因为钙离子被EDTA螯合 后可阻止血小板聚集,推片时血小板均匀平铺, 显微镜下易于对血小板进行观察评价,而且作 全血细胞计数常用EDTA抗凝血,所以标本易 得。 ? 涂片宜薄,制好的血膜应尽快吹干固定。如用手指血,可在消毒后滴0.6mol/L硫酸镁1滴于指 尖腹部,然后在滴有硫酸镁处穿刺,使血液自 然流出后立即与硫酸镁混合,减少血小板的聚 集与裂解,待血液与硫酸镁的比例达2:1时, 取混合液推制薄片,快速吹干染色。先用低倍 镜,选着色及分布良好的部位,转汕镜观察。 观察要点:①血小板的大小是否一致,有无巨 大或小型血小板出现。②血小板的形态有无改 变,胞质的染色、颗粒的有无、多少、粗细、 分布情况,有无空泡等,且应估计正常和异常 血小板的数量。③血小板的分布情况。 ? (一)正常血小板形态? 血小板胞体很小,直径仅2~5μm,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呈淡蓝色 或粉红色,中心部位有若干细小的紫红 色的颗粒,称颗粒区,其周围部分为透 明的胞质称透明区;无细胞核。每堆血 小板多少不等,常3~5成群聚集成团,散 在血小板极少见。 ? 二)异常血小板形态 ? 1.大小异常 血小板明显的大小不均,血小板直径&7.5μm,称巨大型血小板,常 见于脾切除术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 2.形态异常 ①幼稚型:大小正常,边缘 清晰,胞质呈淡蓝色或淡紫色,颗粒少, 无空泡。②老年型:大小正常,边缘不 规则,胞质呈红色,颗粒粗而呈离心状 分布,常有空泡。 ? ③病理幼稚型:体积较大,胞质淡蓝色,几乎无颗粒。④病理刺激型:体积增大,形态不一,胞质呈蓝色、 紫红色,颗粒多且大小较一致。⑤退化型:大小及形 态不一,胞质呈质灰红色,有大空泡,常不见颗粒或 颗粒聚集一侧。正常人外周血中血小板为成熟型,也 可见少量异常形态的血小板,但所但比值一般少于2%。 由于影响血小板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 血小板病以及强化疗或放疗1周内的患者。幼稚型血小 板增多见于急性失血后,病理幼稚型增多见于特发性 和反应性血小板病。在ITP出现血小板减少危象和粒细 胞性白血病时,可见到大量蓝色的巨大血小板。 ? 3.分布异常 ①血小板不聚集:血涂片中血小板散在分布,少见成堆出现的血小 板,见于血小板无力症。②血小板过度 聚集:每堆血小板数量太多,有时甚至 多达几千个,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症,骨髓纤维化等。 第 三 节?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 ? 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是介于晚幼红血 液 其 它 检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平均需2d才能 发育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此期间胞质中尚 残留部分嗜碱性物质(核糖体和核糖酸),可 被某些染料(如新亚甲蓝、灿烂甲酚蓝、中性 红等)活体染色成蓝色网状或颗粒状结构,故 名为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通常较成熟红细胞稍大,直 径8.0~9.5μm。HeiLmyer根据网织红细胞的形 态特征和成熟程度将其分为五型:O型(花冠 型)、I型(丝球型)、II型(网型)、III型 (破网型)、IV型(点粒型)(彩图1-12)。 近年ICSH和美国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 (NCCLS)对网织红细胞的定义是:网织红细 胞是已不含有细胞核的红细胞,但用新亚甲蓝 染色法,尚可查见含胶相当于核糖核酸的颗粒 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按照上述定义,网织红 细胞分成I~IV型更为适宜,因为O型是有核红 细胞,不应归入网织红细胞。 ? 正常情况下,I型存在于骨髓内,II型在外周血中也极难找到(0.08%),III型在 外周血中少量存在(0.15%),IV型在外 周血中多见,占网织红细胞的60%以上。 【 测 定 方 法 及 评 价 】? 1.显微镜计数法 网织红细胞经休外活体染色,网织红细胞内RNA的磷酸基带有负电荷,能与 新亚甲划、灿烂甲酚兰(煌焦油蓝)和中性红 等碱性染料带正电荷的有色反应基团结合,使 RNA胶体间的负电荷减少,分子间斥力下降失 去分散力,形成核酸与碱性染料复合物的多聚 体,呈深染的颗粒状或彼此联缀成网状结构。 凡含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具有线网状结构的 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通过光镜检查 可得网织红细胞在RBC中的相对值(%)和绝 对值(×109/L)。 ? 绝对值的计算需在计数红细胞的同时做网织红细胞计数(同一标本),计算公式见实习指导。 相对值计数结果受成熟红细胞浓度的影响大, 红细胞计数减低时,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偏高, 故国外学者主张用绝对值报告。用于网织红细 胞体个活体染色的染料种类较多,WHO推荐 使用新亚甲蓝染色液,因其对网织红细胞染色 力强且稳定而被首推。灿烂甲酚蓝染液应用历 史长、范围广,但易产生沉淀为之不足。 ? 该法是当前国内计数网织红细胞的主要方法,无需昂贵的仪器,操作简单昆曲 用低廉是其主要优点,但工作效率不高, 实验精密度低,批内重复CV可高达20% 以上。近年来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ICSH)推荐用Miller窥盘检查网纳红细 胞涂片,其CV值在10%左右。 ? 用于网织红细胞显微镜计数的涂片制备有两种方法:①玻片法和试管法。玻片 法容易使混合血液中水分蒸发,造成涂 片困难,再加上染色时间短及染料沉渣 的干扰,使计数结果不准确。②试管法 克服了上述缺点,并且可以重复涂片复 查,故被更为手工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的 推荐方法。 ? 2.网织红细胞仪器测定法 目前,国内外逐步使用仪器法测定网织红细胞,一般 采用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仪法是将红 细胞经特殊荧光染料染色后,使含RNA 的网织红细胞被计数,进而得出网织红 细胞的百分率和绝对值。同时还分出荧 光强、中、弱的网织红细胞。仪器法的 优点是测量细胞多、避免主观因素、方 法易于标准化。国外已广泛推广应用。 【 质 量 控 制 】? 1.用煌焦油蓝乙醇染液时,应待乙醇完全挥发干后方能加入血液,否则可使血液凝固。染色 时间一定要充足。 ? 2.染色时温度控制在37。C为宜。从前对网织 红细胞体外活体染色时的温度多不加控制,近 年来多有网织红细胞恒温染色的报道。指出不 论使用何种染液,室温(25。C)以下染色的 网织红细胞检出率均明显低于37。C恒温染色 的结果(P&0.01),提示37。C恒温染色是必 要的。 ? 3.试管法测网织红细胞染液与血液的比例以1:1为宜,严重贫血时,可适量增加 血液的比例,制片时血膜不宜太薄或太 厚,否则会造成网织红细胞分布不匀。 ? 【参考值】 ? 相对值:成人:0.5%~1.5% ? 新生儿:2%~6% ? 绝对值:成人(24~84)×109/L ? 【临床意义】 ? 1.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网织红细胞的增减能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重要参考价值。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旺盛。溶血性贫血时由于大量网织 红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可增 至6%~8%或者列多。急性溶血时可高右20%, 严重者甚至可达40~50%以上;急性失血性贫血 时网织红细胞也可显示增高; ?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②网织红细 胞减少:表示骷髅造血功能低下,多见 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典型的病倒网织红 细胞常低于0.5%,甚至为0,绝对值低于 15×109/L常作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 标准之一。急性白血病时,由于骷髅中 异常细胞的大量浸润 ,使红细胞生成受 到抑制,造成网织红细胞减少。 网织红细胞比值?100 2? ③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另一指标为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eticulocyte production index, RPI),它代表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 人多少倍。? 其公式为RPI=(网织红细胞比值×100)/2 ×(病人红细胞比容/正常人红细胞比容)? “2”为网织红细胞成熟时间(天)。 ? 溶血性贫血时RPI明显升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减低。网织红细胞成熟时间指网 织红细胞转变为成熟红细胞的时间。网 织红细胞成熟时间长短与血细胞比容呈 负相关,如血细胞比容45%时网织红细 胞成熟时间为1d,血细胞比容15%时网 织红细胞成熟时间为2.5d。 ? 2.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观察指标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人在治疗前, 网织红细胞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轻 度减少),当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 酸治疗后,且药3~5天网织红细胞便开始 上升,7~10天达到高峰,一般增至 6%~8%,甚至可达10%以上。治疗2周左 右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尔后红细胞及 血红蛋白才逐渐升高。 ? 3.作为观察病情的指标 溶血和失血性贫血病人在治疗过程中,连续进行网织红 细胞计数,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 考指标。如治疗后网织红细胞逐渐降低, 表示溶血或出血已得到控制。如网织红 细胞持续不减低,甚至更见增高者,表 示病情未能得到控制,甚至还在加重。 二 、 血 细 胞 比 容 测 定?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packedcell volume,PCV),是指红细胞在全血 中所占体积百分比。血细胞比容的高低 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及其大小有关。 ? 【测定方法及评价】 ? 1.温氏(wintrobe)法将EDTA-K2或肝素抗凝血灌 于Wintrobe管中,在一定条件下离心得到红细胞在全血 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测定时以相 对离心力(RCF)2264g(即有效离心半径22.5cm, 3000r/min)离心30min,读取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 的高度。离心后红细胞分为五层:自上而下分别为血 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 细胞层及带氧红细胞层。该法因无法完全排除血细胞 之间的残留血浆,因此测定值比真实值略高,残留量 一般认为可达2%~3~,再加上所用标本较多,耗费时 间较长,目前已逐渐为微量法所取代。 ? 2.微量(microhematocrit) 微量法系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毛细玻璃管(管长工75mm,内径约 0.8~1.0mm,壁厚0.20~0.25mm)。用抗凝的静 脉血或用肝素化的干燥管(每支含肝素2u)直 接采集毛细血管血,以相对离心力 RCF&10000g离心5min。取出后用尺量取血液 总长度和血细胞层的长度,或用微量血细胞比 容测定读数器报告结果。该法由于相对离心力 较大,血细胞间残留血浆量较温氏法低(结果 平均低2%)而且标本用量小,简便、快捷,被 WHO作为首选推荐方法。 ? 3.电阻抗微量比容法 该法是利用血浆是电的良导体,而相对血细胞是电的不良导体,根据已 校正血细胞含量的血液阻抗值与血细胞相对浓 度的对应关系,可以检测血液阻抗值计算出血 细胞比容。目前,国内外已有商品化的微量血 细胞比容仪。电阻抗微量比容法自动化程度高, 15~30s报告结果,操作简便,便于推广。但血 样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或患者血 浆中有异常蛋白质时会引起测量误差。 ? 4.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法 目前,绝大多数血液分析仪使用电阻抗法进行细胞计数 和血细胞比容测定。原理是当细胞通过 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 多少即为血细胞的数目,脉冲的高度代 表血细胞的体积。通过MCV和RBC即可 求得血细胞比容。由于结果是仪器测定 数万个血细胞体积产生的脉冲叠加后换 算而来的,避免了血浆残留引起的误差。 ? 5.其它方法 血细胞比容测定除以上方法外,尚有折射仪法、粘度法,比重测定 法和放射性核素法,后者被ICSH定为参 考方法,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一般实验 室尚不能常规开展。 ? 【参考值】 温氏法 男:40%~50%;女: 37%~47 ? 【临床意义】 ? 1.增高见于 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②原发或继发性红 细胞增多症: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 ③新生儿。 ? 2.降低见于 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但减少的程度并 不一定与红细胞计数相一致。血细胞比容只能反映血 液中红细胞的浓度,不说明红细胞的总量,如失血性 休克伴血液浓缩时,HCT可正常甚至增高,但实际总 量红细胞减少,因此,失血及输血后仅根据HCT来判 断贫血不可靠。②充血性心力衰竟,妊娠和输液过多 等稀释血症。 ? 3.可用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临床输血及轮渡治疗疗效观察的一项指标。 ? 4.可用作计算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的基础数据。这两项参数常用于贫血的 形态学分类。同时也是影响全血粘度的 决定因素之一。 五 、 嗜 碱 性 点 彩 红 细?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因某些重金属中毒,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变性沉淀而形成 的。经瑞氏染色后,可见红细胞的粉红色胞质 中有粗细不等的蓝黑色颗粒;如用碱性美蓝染 色,则点彩红细胞的胞质呈淡蓝绿色,而颗粒 为深蓝色,色泽鲜明易于识别。常规涂片以甲 醇固定和碱性美蓝染色后,按网织红细胞计数 方法,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所见到的嗜碱性点 彩红细胞数,以百分数报告。 ? 【参考值】&0.03% ? 【临术意义】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增多常见于铅、汞、铋、硝基笨、笨胺等中毒 的病人,在职业病防治中常用以判断铅、 汞等重金属中毒情况。此外在溶血性贫 血、恶性贫血、白血病、恶性肿瘤、疟 疾等也可增多。? 六 、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直? 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百分率较低,通过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换算而来的绝 对值误差较大。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嗜 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应采用直接计数法。 ? 【测定方法及评价】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系选用适当的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破 坏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染 色,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内,计数一定体积内嗜 酸性粒细胞数,即可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 细胞的数量。 ? 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多为低渗溶液。其中多含有保护嗜酸性粒细胞不受破坏的 成分(如乙醇、乙二醇、丙西酮等)和 染色成分(如伊红、甲酚紫、石楠红 等)。在众多西方中Hinkelman液是较为 理想的稀释液,它可在室温保存较长时 间。其它配方因含有丙酮、乙醇等挥发 性物质,故不能长期保存。 ? 【质量控制】 ? 1.血液稀释后应在0.5~1h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 ? ? ??胞逐渐破坏或不易辨认,使结果偏低。 2.嗜酸性粒细胞在稀释液中容易发生聚集,要及时混匀。 混合过程中不宜过分振摇,以免嗜酸性粒细胞破碎。 3.住院病人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尽量统一采血时间, 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4.若使用含丙酮、乙醇等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的稀释液, 应随时注意浓度的变化以防嗜酸性粒细胞破坏,使结 果偏低。 【参考值】(0.05~0.5)×109/L ? 【临床意义】 ? 1.生理变化 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情况下,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通过下后脑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肾上腺皮质 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止 骷髅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 细胞向组织浸润,从而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 细胞减少。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 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 ? 2.病理变化 ?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反应性疾病:①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 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②寄生虫病:尤其是 肠道寄生蛔虫、钩虫、绦虫等,血中嗜酸性粒 细胞明显增多。其它如感染肺及虫、包虫、血 吸虫、丝虫等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某 些钩虫病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时,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时90%以上 为嗜酸性粒细胞,呈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样 反应,但细胞均属成熟型。随着治疗好转及感 染消除,血象则逐渐恢复正常。 ? 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肤病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 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少量的晚幼及中幼嗜酸性 粒细胞。⑤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的恶性肿 瘤,如何奇金病。以及某些上皮恶性肿瘤,如肺癌、 宫颈癌、鼻咽癌等,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 在10%左右。⑥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一般急性传 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减少。唯独猩红热除外, 反而增高。这是由于该病致病菌(I型溶血性链球菌) 所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成分(C3a、C5a),其趋化作 用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⑦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脑 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①见于伤寒、副伤寒、大手术后。②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 激素,嗜酸性粒细胞常减少。 ? 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它应用 ? (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提高机体的应激性,促进机体抗感染的作用。 因此当急性传染病(伤寒)时,肾上腺皮质激 素分泌增加,血中嗜酸性粒细胞随之减少。如 嗜酸性粒细胞持续下降,甚至完全消失,说明 病情严重恢复期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又逐渐增多。 若临床症状严重,而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 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 (2)观察大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 大手术后4h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甚 至完全消失,24~48h后逐渐增多,增多 的速度与病情的变化基本一致。大面积 烧伤病人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 失,且持续时间较长。若大手术和大面 积烧伤后,病人嗜酸性粒细胞不下降或 下降很少,均认为预后不良。 ? (3)肾上腺皮质功能测定 由于ACTH能刺激皮肤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 素,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因此,可根 据ACTH注射前后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 变化情况,来反映肾上腺皮质功能。方 法:用药前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随即 矶注或静滴ACTH25mg,直接刺激肾上 腺皮质或注射0.1%肾上腺素0.5ml,刺激 垂体前叶分泌ACTH,间接刺激分泌肾上 腺皮质激素。 ? 肌注4h或静滴8h(从滴注开始时计时)后,再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判断:①正常情况 下,注射ACTH或肾上腺素后,嗜酸性粒细胞 比注射前应减少50%以上。②肾上腺皮质功能 正常,而垂体前叶功能不良者,注射ACTH直 接刺激时下降50%以上,注射肾上腺素间接刺 激不下降或下降很少。③垂体功能亢进时,直 接刺激或间接刺激均可下降80%~90%。④垂体 前叶功能正常,而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良者,无 论直接刺激或间接刺激,下降均不到50%。艾 迪生(Addison)病,一般下降不到20%,平均 仅下降4%。 七 、 红 细 胞 沉 降 率 测?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rate,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 降速度,简称血沉。正常情况下,血流 中的细细胞因胞膜表面现象的唾液酸所 具有的负电荷等因素而相互排斥,使细 胞间距离约为25nm,故彼此分散悬浮而 下沉缓慢,在许多病理情况下,ESR由 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可明显加快。ESR也 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一项常用指标。 ? 【测定方法及评价】 ? 1.魏氏(Westergrem)法 将一定量的抗凝血置于特制的血沉管中,垂直于血沉架上,观察红细胞在一守时 间内沉降的距离,以mm/h报告之。该法是国血液学标 准化委员会(ICSH)推荐的血沉测定方法。 ? 红细胞沉降率的快慢,取于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 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的比重,在重力作用下,产生 自然下沉浸沉力。但在红细胞下降的每一瞬间必须与 红细胞等体积的血浆发生位置交换,这就形成了一个 向上的阻逆力。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下沉力与血 浆阻逆力相差不多,因此血沉很慢。影响血沉快慢的 因素很多,现分别叙述如下: ? (1)血浆因素 一般认为,血沉加快主要是血浆中各种蛋白质成分比例的改变,而与总蛋白 的浓度无关。清蛋白带负电荷,纤维蛋白原、 球蛋白带正电茶。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所带 的正负电荷呈平衡状态。在病理条件下,血液 中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加或清蛋白减少,改 变了电荷的平等,致使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减 少,排斥力减弱,再加上长链状结构的纤维蛋 白原对红细胞显著的“桥联”作用,促使红细 胞聚集成缗钱状结构。聚集的红细胞团块与血 液接触的总面积缩小,受到血浆的阻逆力减弱 而使血沉增快 ? 相反,如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减少,而清蛋白增加时,血沉减慢。现已公认,血 浆中带有正电荷的不对称的大分子物质 纤维蛋白原是最强有力的促红细胞形成 缗钱状聚集的物质,其次为r球蛋白、β 球蛋白,此外,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也 有促使红细胞形成缗钱状聚集的作用。 所以高血脂的病人血沉也增快。清蛋白 质、糖蛋白质及卵磷脂等可使血沉减慢。 ? (2)红细胞因素 ①红细胞的数量:如不考虑血浆因素,红细胞数量越多下降时遇到的阻逆 力越大,血沉越慢。反之,血沉越快。因此有 人建议贫血患者血沉加快时,要作适当的校正。 但红细胞太少时,反而不易成缗钱状聚集,所 以血沉的加快并不完全与红细胞减少程度不同 成比例。②红细胞的形态:球形、镰形等异常 形态红细胞或红细胞严重大小不匀时,较不易 形成缗钱状聚集,因此血沉不快。红细胞大小 及形态变化莫测,只有在严重病例对血沉的影 响才有意义。 ? ③红细胞的聚集状态:病毒、细菌、药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改变了红细胞表 面的结构和组成,使红细胞表面电荷减 少,细胞之间的排斥力减小,红细胞聚 集体就易形成,血沉会明显增快。所以 血沉测定也是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一项 常用指标。 ? 3)其它因素 ①血沉管的位置:当血沉管垂直时,红细胞受到的阻逆力最大,血 沉较慢。当血沉管倾斜时,红细胞多沿 一侧管壁下滑,而血浆沿另一侧上升, 致使血沉加快。②温度:血沉测定规定 在18~25。C 范围内进行,超过此温度可 影响测定结果,应予以校正。 ? 2.血沉仪法 为了提高血没检验的工作效率,同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近年来国内不断生 产和引进了各种型号的血沉测定仪。该类仪器 部分依照传统魏氏法的原理,将计算机和光电 技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动态地分析血细胞沉 降的过程,由计算机处理娄据,自动打印动态 曲线和测定结果。与传统的魏氏法相比,仪器 法自动化程度不同高,具有测量时间短、重复 性好、不受环境温度影响等优点,故逐渐被更 多的实验室所采用。 ? 【质量控制】为确保血沉测定结果的准确可靠,可用质控材料按 ? ? ? ? ? ?参考方法进行校难,其95%的差值应在5mm/h 以内。 1.抗凝剂:①抗凝剂浓度准确(魏氏法采用106mmol/L、枸橼酸钠 AR级)。②抗凝剂与血液之比为1:4,控制在+5%以内。③抗凝 剂液体中不得出现常温或沉淀。 2.血沉装置:①血沉管必须干燥、洁净,内径应为2.5mm,其均 一性不得超过+0.05mm。②血沉架必须稳固,倾斜3度可使血沉增 加30%。 3.血液环境:①标本不得有凝血、溶血。②采血应在30s内完成, 标本采集后应在2h内测定。 4. ①测定温度18~25。C。②避免阳光直接照射。③试验台必须稳 固,避免振动。 【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 临床意义:血沉的改变缺乏特异性,故不能 单独根据血沉的变化来诊断疾病,但对某些疾 病的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生理性变化 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含量低,血 沉较慢,12岁以下的儿童,由于生理性贫血, 血沉略快。老年人因纤维蛋白质原含量逐渐增 高,血沉常见增快。妇女月经期限血沉增快, 可能与子宫内膜损伤及出血有关。妊娠3个月 以上血沉逐渐增快可达30mm/h或更高,持续到 分娩后3周,如无并发症则逐渐恢复正常。增 快的原因可能与生理性贫血、纤维蛋白原含量 升高、胎盘剥离、产伤等因素有关。 ? 2.病理性变化 ? (1)血沉增快 ①各种炎症:急性细菌性炎症时,血中急性其反应物质迅速增多,包括a1抗胰蛋白酶、a2巨 球蛋白、C 反应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这 些物质均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红细胞缗钱状聚集,故 在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风湿热为超敏反 应性疾病,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加速红细胞聚集体形 成,血沉明显增快。慢性炎症如结核病活动期时,血 中纤维蛋白耕牛及球蛋白增加,血沉明显增快,故临 床上常用血沉来观察结核病及风湿热有无活动性及动 态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范围的组织损伤或 大手术,可导致血沉增快,如无并发症,一般在2~3周 可恢复正常。 ? 缺血性的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时,常于发病2~3天后血沉增快,可持续 1~3周。心绞病时血沉正常,故血沉测定 可作为二者的鉴别参考。③良、恶性肿 瘤的鉴别:恶性肿瘤血沉多增快,可能 与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和贫血因素 有关;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另外,恶 性肿瘤手术切除或治疗较为彻底时,血 沉可趋于正常,复发或转移又见增快。 ? 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亚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黑热病、肝硬化、慢性肾炎等, 均可使血沉增快。⑤贫血:贫血病人血红蛋白低于 90g/L时,血沉会轻度增快,并随贫血加重而增快。⑥ 高胆因醇血症: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粘液性水 肿等,血沉均见增快。 ? (2)血沉减慢 一般临床意义较小。在红细胞数量明显 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致 血液浓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纤维蛋白南 原含量减低,血沉会减慢。 谢谢大家
血液一般检查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临床检验基础 之一血液一般检查 一、选择题 【 A 型题】(只选择一个答案) 1、下列哪项血细胞计数不属于技术误差范围 A...血液一般检测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 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血液检查 69页 2财富值 血液一般检查(2) 85页 1财富值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抗链 O) 1:400 以下 RF (类风湿因子) (一) WR (肥达氏反应) (一) WFR (外裴氏反应) (一) CEA (癌胚抗原) &5mg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血液检查正常值!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血生化正常值 1. 血糖 【正常...【临床意义】 可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一般情况:对肝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有...哪些血液检查需要空腹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哪些血液检查需要空腹 1. 肝...哪些检查需要早晨空腹去... 暂无评价 1页 免费 血液的一般检查 64页 2下载券...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查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医学检验章节复习资料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查 第一节 一、名词解释 1.靶形红细胞 2.豪焦小体 3.卡波环 4.MCH 二...临床检验基础习题 第一章 血液的一般检验单项选择题 1.成人静脉采血,采血的部位通常是 A.手背静脉 B.肘部静脉 C.颈外静脉 D.内踝静脉 E.股静脉 2.静脉采血...血液一般检查(2) 85页 1财富值 血生化检查 4页 免费 血常规检查 53页 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血液检验的一般检验技术(第一次)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血液检验的一般检验技术第一章 血液检验的一般检验技术实验一 血液标本采集 一、 皮肤采血法 【目的...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液化验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