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之许衡不食无主之梨以俟者的之用了什么方法

【小学文言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僧伽斯那)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不韦 撰)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觚人也。
开皇初。授散骑常侍、秘书监。弘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上纳之,于是下诏,献书一卷,赉缣一疋。一二年间,篇籍稍备。进爵奇章公。
(弘)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手不释书。弟弼,好酒而酗,尝醉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宅,其妻迎谓曰:“叔射杀牛。”弘闻,无所怪问,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wěi)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cù)踖(jí)。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 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追者之众 一作:追之者众)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 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 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吕不韦 撰)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吕不韦 撰)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有医者, 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官,跪而请酬。裨将曰:“镞在膜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之事,不意并责我。”裨将曰:“呜呼,世直有如是欺诈之徒。”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邯郸淳 撰)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子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女 通:汝)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瓮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为忧,无计可施。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忧,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主人以为妙,即依其语,以刀斩驼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女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曩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患之。有一老父来语之曰:“女莫愁,吾教女出,女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复破瓮,如此痴人,世人所笑。
(刘安 撰)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刘向 编)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庞葱 一作:庞恭)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于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Copyright & 2016 - 2017 www., All Rights Reserved.09-1409-1409-1409-1409-1409-1409-1409-1409-1409-14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2013中考语文备考:第六单元试卷7(九上)
2013中考语文备考:第六单元试卷7(九上),中考语文
- 普洱中考语文 】2013中考语文备考:第六单元试卷7(九上)
  为方便2013年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资料以供参考: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以数谏故( ) 上使外将兵( ) 休祲降于天( ) 先主遂诣亮(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辍耕之垄上( ) ②会天大雨( )
  ③寡人谕矣( ) ④引喻失义( )
  3.填空。(5分)
  ① ,载不动许多愁。
  ②《陈涉世家》一文中陈胜、吴广&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的目的是 ;为突出起义的正义性,采取的办法是 。
  ③《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 &两句意思一致。
  4.问题探究。(4分)
  《陈涉世家》一文中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一句,查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断句更好??
  二、现代文阅读(13分)
  走是灯笼(刘金生)
  总也忘不了小时候的那次经历。
  离开姑妈家的时候还是响晴毒日的,走了不到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开始还不觉什么,等雨大了才知道情况的严重。
  路边全是庄稼地,没有人家,连一棵树都没有,避雨,是妄想。脚下的土路变成了泥路,每向前迈一步都得做出一个奋力拔腿的姿势。虽然是夏天,浇在身上还是凉凉的,接着就是从心里往外冷。天变暗了,路上没有行人&&也许有行人看不见,脸上流着的雨水和眼前的雨幕使我只能看清脚下的一小片地方。还有六七华里的路程。当时的我还只是个身小力薄、刚满13岁的孩子!
  我又冷又怕。我想回姑妈家,但想到经过努力才换来的行程再用同样的努力倒回去,我实在不甘心。我想停下来。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等是窟窿。&我不知道爷爷说的&窟窿&指的是什么,我甚至记不清爷爷是不是这么说的,我只知道,此时的我如果等,所面临的就是窟窿&&我将坠入困苦的深渊!&等是窟窿&这句即时得来的警语,在我的几乎空白的大脑里竟成了惟一的意念。它警示我,不论多么艰难,也不能停下向前的脚步。
  记不清摔了多少跤,也记不清是怎么回的家,但在雨中跋涉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等是窟窿&这句话,已经和这个情景凝为一体,成为一条活生生的哲理融进我的生命。它让我明白,不论是顺利的时候还是不顺利的时候,都不能消极地等待,更不能自甘堕落,都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不&等&的经历多了,再回顾当年的情景,在&等是窟窿&之上又多了一层人生的感悟:走是灯笼。是的,当年在雨中的&走&是灯笼,后来所有的决不消沉的&走&也是灯笼。这灯笼就是在朦胧或昏暗中亮在我眼前的希望。
  5.文中说&等雨大了才知道情况的严重&,有哪些严重的情况 请简要作答。(3分)
  6.&我&在又冷又怕的时候,有过哪些想法 (3分)
  7.怎样理解&等是窟窿&这句话 (3分)
  8.标题&走是灯笼&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这个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4分)
  三、文言文阅读(40分)
  (一)(10分)
  昔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
  9.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10.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将军岂愿见之乎?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12.你认为这个小中的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是什么?(2分)
  (二)多多益善①(12分)
  上②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③。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注释】①本文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②上:指汉高祖。③差(cī):高低。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
  ②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 )
  ③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 )
  14.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B.如我能将几何
  C.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D.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5.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2分)
  (1) 通 义:
  (2) 通 义:
  16.翻译下列句子。(2分)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17.不善&将兵&的刘邦最终擒获了善&将兵&的韩信,为什么 (2分)
  (三)(18分)
  〖甲〗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曰:&先帝未半而中道崩殂&&&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8.比较阅读两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①甲文中的主要事件可用乙文中的& &这句话来概括。
  ②&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体现了诸葛亮一贯的外交,《隆中对》中有一句话可以为证: 。
  ③甲文中的&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的史实,乙文中是这样表达的: 。
  ④&寄臣以大事&、&必能安国,终定大事&,两文中的所谓&大事&指的是 。(用乙文原句回答)
  19.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6分)
  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 ②臣敢竭股肱之力( )
  ③以俟大举( ) ④夙夜忧叹( )
  ⑤当奖率三军( ) ⑥庶竭驽钝( )
  20.下列加点的词用法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咸决于亮 其秋悉平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此臣所以报先帝
  咸来问讯 悉以咨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1.翻译句子。(2分)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22.问题探究。(4分)
  ①所选的两段文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体现了诸葛亮的一片赤忱忠心。你认为选文中的哪些话最能体现他对刘备刘禅父子的忠心?
  ②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忠&相当狭隘,是一种愚忠,并不值得盲目推崇。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四、写作(3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学习过的许多课文都表达着、表现着作者对&美好&的&感受&。春的温馨,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纯洁;白杨的力争上游,紫藤的万花灿烂,鹤群的团队精神,斑羚的飞渡壮举;三峡的奇丽,石潭的清幽,西湖的朝烟夕岚,满井的山光水色;心中的藤野,冰心笔下的纸船,莱蒙托夫的孤帆,玛丽&居里的信念;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毕淑敏的提醒幸福,白求恩的高尚纯粹,邓稼先的忠诚奉献&&这一切都融入了我们成长的历程。
  现在,请以&感受美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也让我们来表达对&美好&的&感受&吧。
  要求:注意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自选内容,自拟文题,字数不少于550。
  第六单元B卷
  一、1.shu&;ji&j&n;y& 2.①停止;②适逢,恰巧遇到;③明白,懂得;④、恰当 3.①只恐双溪舴艨舟 ②先威众耳;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③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4.后者较好。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说明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
  二、5.无处避雨;路难走;天气冷;天变暗;路程远;年纪小。 6.想回姑妈家,但不甘心;想停下来,但忽然想起爷爷说过的话。 7.不能消极地等待,更不能自甘堕落。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否则将坠入困苦的深渊。 8.比喻。灯笼是朦胧或昏暗中亮在行人面前的希望,当人陷入困境的时候,只有不停地&走&下去,才会给你带来希望。
  三、(一)9.①使,派;②才;③自己,指吴起;④诚信,讲信用 10.D 11.老朋友到了傍晚还不来,吴起没有吃饭等他(来) 12.诚实守信
  (二)13.①曾经;②被;③带领;将官、将军 14.C(其他词的古义是:A.在闲暇时;B.多少;D.&&的原因) 15.①&不&通&否&,否定副词。②&禽&通&擒&,擒拿,活捉。 16.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17.韩信善&将兵&却不善&将将&,而刘邦不善&将兵&却善于&将将&。&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三)18.①临崩寄臣以大事;②外结好孙权;③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④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9.①通&嘱&,嘱托;②辅佐;③等待;④早;⑤鼓励,勉励;⑥平庸的才能 20.C 21.政事不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处理裁决。 22.〖甲〗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乙〗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四、23.略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想了解更多关于普洱中考语文网的资讯,请访问:普洱中考语文
· 2017普洱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普洱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016
· 2016年普洱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16普洱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 2016普洱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普洱2016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14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无题》
· 2014中考语文闯关精讲:信息提取题
· 2014中考语文生词识记(七下)
· 2014云南思茅中考语文名句默写练习
【推荐】下载出国留学网的快捷方式到桌面,以便下次使用。
城市推荐:
普洱中考语文编辑推荐文章
普洱中考语文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自清不食嗟来之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