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与妈妈关系心理学总是偷窥妈妈什么心理求分析。女儿与妈妈关系心理学23岁大学毕业,从小好奇心很重自私,经常抱怨父母不关心不爱,不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
我的图书馆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
第一部分 推荐序
&推荐亲子教养好书
很高兴能当张芷华老师大作的第一位读者。以舞蹈及英语为专长,从事幼儿教育十多年
的芷华老师在《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一书中,能以她为师为母的身份,从教养
子女与教导学生的角度着手,不但面面俱到地指出现代孩子的教养问题,又能提供善法妙方
与家长们分享,真是不可多得的亲子教养佳作。相信在教养子女的漫长时日里,我们难免会
有无能、无奈和无力的头痛时刻,这时候的我通常会找个借口跟家人告假,外出缓解一下压
力,我时常不自觉地走到家附近的书店,去看看是否有适合我阅读的教育类好书。有时在教
学上碰到棘手的师生或亲子沟通问题时,我也会搭车到较远的大学书店去看书,去看看是否
有适合我阅读的教学好书,这不但能令我茅塞顿开,使问题一一迎刃而解,又能让我有更好
的教养和教学点子,也能赢得学生、家长和子女的信赖,通过努力还荣获小区模范母亲和特
殊优良教师的殊荣。通过阅读好书,我得到了许多指导和帮助,让我窒碍难行的教养教学之
路,一路走来不但没因跌跌撞撞而一蹶不振,反而能让我时时发出惊喜之感、惊艳之叹,我
常把这样的经验与家长、与好朋友分享。因为有好书的陪伴,因为有专家学者乐于将他们多
年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呕心沥血地化为精湛的文字,让我们在阅读、悦读之后,更乐为人父
母、乐为人师表。感谢芷华老师的努力投入,撰写《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这一
本脍炙人口的好书,希望她能与本人的拙作《父母的好习惯决定孩子的大未来》(2007年11
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共同协助您悠游于快乐的亲子生活中。
习惯的力量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也
在其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
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行为、思维,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小孩总是在
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男孩不服气:“您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责备我。”
“但是,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
柏拉图回答他说,“你会养成一个影响终生的坏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继续遵循这个方式生活。
19世纪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李德有一段名言:“播下你的良好行为,你就能拥有良好的习
惯;播下你的良好习惯,你就能拥有良好的性格;播下你的良好性格,你就能收获良好的命
这段名言告诉家长:一个孩子自幼养成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命运。自己从事幼
儿教育十多年,看过许许多多的家长和小朋友,也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就拿我
一个学生小志来说,他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小朋友,但同学都不喜欢跟他玩,认为他是一个坏
孩子,只因为他常常会出口成“脏”。
我知道这件事后,就私底下问他:“你懂不懂这个意思?”他总是回答不懂。我又问他:
“不懂的话为什么要说呢?”他就回答我:“每次看爸爸说的时候都觉得好酷!”
经过这件事之后,突然给我很深的感触,一个本性那么好的小朋友,只因模仿爸爸说话
就被同学认为是坏孩子,而间接的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搞不好还影响到他的未来,这是多
么冤枉的事啊!
小朋友的学习是不分对错的,他们会直接从最亲近的人当中,模仿他们的一切,因此当
他们都是看到好的事情,他们就学习做好事;当他们看到都是坏的事情,他们就学习做坏事,
所以身为父母师长的我们,怎么能不去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呢?
世界上有哪一位家长忍心让自己的孩子背上坏习惯这笔无法偿清的“债务”,并终生不
断地受其折磨呢?
全天下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心,所以必须时时刻刻督促孩子戒
除各种坏习惯。
因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而决定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习惯,则取决于每一位父母。父母
们,为了孩子的明天;为了孩子的一生,请让我们共同关心“父母的坏习惯影响孩子的大未
来”这个话题吧!
第一部分 做事情拖拖拉拉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效率是受限于父母的控制所展现的软性对抗;韧性、执拗、
不听别人的意见,则是孩子对父母硬碰硬的反抗。拖拖拉拉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孩子对父母
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
张老师的小叮咛
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改变孩子拖拖拉拉的习惯,父母首
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帮助一个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这是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
礼物,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拖拖拉拉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习惯,通常可以被改变。
你可能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总是抱怨有做不完的功课,但每次你去看,他不是在玩笔,
就是对着天花板发呆,或者玩弄直尺,根本没在做功课。
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责问孩子,因为他真的以为自己整个晚上都在做功课。
“孩子为什么拖拖拉拉?”“怎样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这是令许多父母都
头疼的问题。
其实,孩子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
孩子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画图的就是父
母。白纸上逐渐增多的图案,就是孩子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
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代表画图的人具有美感、个性开朗、拥有正向的性
情;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就显现画图的人内心的混乱、个性阴晴不定、
拥有负面的情绪。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画)成,而成人中最主
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出在“白纸”上“画图”的
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情绪抑郁所以选择灰暗色彩,还是脾气暴躁
时胡乱作画?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效率,总是任性、执拗,不听别人意见等现象彼此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联性。
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效率是受限于父母的控制,孩子所展现的软性对抗;韧性、执拗、
不听别人的意见,则是孩子对父母硬碰硬的反抗。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无论是软性和硬碰
硬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但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
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之一问题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的性质。这
个问题就是有拖拖拉拉行为的孩子,其实是用拖拖拉拉的手段,表现任性。
经常表现出“不想按照你说的那样做”的任性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
们的这种执拗个性:不是不等父母把话说完,转头就走;就是你说你的,我继续做我的,照样
拖拖拉拉;再不然就乱发脾气,或者闷不吭声。因此,孩子拖拖拉拉的性格其实也就是他们
任性的展现,孩子的任性经常用拖拖拉拉的行为来表现。
家长把孩子送来补习班无非是希望自家小孩能更具竞争力,所以老师常常会把进度落
后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留下作课后辅导,照理说都已经花比别人多的时间在复习及加强
了,对部分学生却仍不见效果。原来他们就是为了排斥被留下这件事,也清楚地知道只要时
间到父母就会来接,所以就拖拖拉拉地完成必须的进度,而导致效果不彰。
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
角度去看待思考孩子的问题,一点都不了解孩子的问题其实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
怒、失望、伤心等情绪。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限于经验和知识的多寡,很难用言语说
明清楚,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表达。
经常表现出拖拖拉拉的孩子,其实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暗藏在这种行为
背后的无声话语是:“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做才舒服!”
换句话说,拖拖拉拉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隐藏着孩
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之所以产生则来自父母在与孩子的情感互动中,鲜少甚至从没
有承认、接受、了解孩子的情绪,只是坚持己见,一味地对孩子的行为诸多干涉。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大部分的时间是跑而不是走,好动而不是安
静,吃饭时喜欢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鲜少专注地把饭吃完,镜子是用来扮鬼脸而不是为了看
是否穿戴整齐等等,能够深入体认到这点,才不至于让自己带着成人经验而无法忍受孩子的
种种行为进而迁怒自己和孩子。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拖拉拉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
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现实生活中,爱拖拖拉拉的孩子的确很常见,但除了极少数外,通常并不是因为孩子
智商低造成的。
造成孩子做事慢的因素通常有两个。
一是孩子“手拙”,即做事情时,动作不熟练,也就是“笨手笨脚”。
由于孩子的神经、肌肉活动不够协调,同时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导致他们做事
情比较缓慢。
二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情缺乏急迫感。
孩子的时间观念通常要到五岁左右才开始形成,而大约在八岁以后才逐渐稳定。如果
孩子爱拖拖拉拉是因为“手拙”,父母就要想办法锻炼他们手脚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提高
手足动作的熟练和敏捷程度。
父母可以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像比赛谁穿衣服穿得快,谁洗澡洗得快等等。
通过这些小比赛,可以在过程中随时教导孩子穿衣、梳洗、收拾玩具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
的技巧,教导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安排时间等。这些游戏玩多了,孩
子可能会感到无趣,这时,也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来肯定孩子的胜利。
如果孩子爱拖拖拉拉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那么就要尽量培养孩子如何管理时间。
此外,孩子的拖拖拉拉行为还可能与父母自身的行为有关。有些父母平时喜欢边吃饭边看电
视或报纸,有些父母也会因为疲倦或懒惰而拖延该完成的工作,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间影响
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拖拖拉拉等不良习惯。因此,父母不妨先
自我检查,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惰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拖拖拉拉。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
直到再也无法拖延时,才临时抱佛脚赶工。这种行为极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
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推拖,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成为一种根深蒂固
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
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少之又少。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力时,或要做出抉择时,总会为自
己找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点。
有些孩子深陷挣扎泥沼,在主动性和惰性间相互拉扯,不知所措,时间也就这样一分
一秒地浪费了。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有效率地做每件事情,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如何做事
情,避免孩子养成拖拖拉拉的习惯。
&日常生活上的事,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逐
渐学习快速地穿衣服、吃饭、准备上学的东西……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父母态度耐心的等
待,并且对事情的困难度给予一些正面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要做好
这个模型的确很困难”等,这些持正面肯定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效用。
如果孩子成功做完这件事情,他们就会知道有一件很难的事情被自己解决了,因而会
产生满足感;如果孩子没能顺利完成这件事情,也会知道父母了解这件事很难完成,因此而
感到被了解的安慰。因此,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用成人观念去看待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
或孩子没在她规定的时间内做某件事情时,就不停地唠叨和一脸不满意的态度,不停数落、
要求孩子(此时的孩子,会感觉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从不允许或聆听孩子说出他们的想
法。如果这种亲子相处模式不断地重复,会加深孩子的无能感,进而导致退缩行为。
换句话说,有习惯做事拖拖拉拉的孩子,一定是因为父母用成人要求的效率方式来对
待、训练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以对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为效率对
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对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价很高,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
抑制兴趣,可能会造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
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着给他们时间),需要
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所以,大多数孩子的动作慢,就是被大人对效率的一味要
要想改掉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首先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关注和要求。
例如孩子在吃的方面出现问题,通常是因为父母太关注所造成。父母在孩子的饮食口
味上总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唠叨地吩咐孩子“应该吃什么”“多吃什么”“快点吃”
之类。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选择的判断能力,制约他们味觉和嗅觉的神经感受,而不能品
味食物的美味,慢慢地,孩子会以厌食方式对抗父母的关注。
父母最好的态度是,一贯地采取合理提供用餐内容、用餐时间、向孩子表现出愉快而
津津有味地享用食物的榜样即可。
其次要提供给孩子判断和选择的机会。孩子之所以依赖、无助、拖拖拉拉,主要是因
为父母完全左右甚至取代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能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
学会自己作选择。例如,在穿衣、玩耍、写家庭作业等事情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
母就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我们提供了很多选项,决定怎么做(或什么时候做)是你
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对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唠叨不休,拼命命令要求,甚至使用“罚你写十篇
生字”的处罚手段,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对抗、利用父母。
再次是要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并一贯坚定地执行规范。
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判断标
准。当他们知道允许的行为界限时,他们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
我们应该清楚知道,父母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情绪。对于
孩子的愿望、感受、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应该接纳并获得理解和尊重,而消
极的行为则可以加以限制和纠正。
以培养准时为例,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将守时的责任交给他们,像“离上学
还有十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就可以看卡通直到我们吃晚饭”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
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孩子才能有所了解、
掌握准则,知道该怎么管理时间。
另外父母也可以尽可能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自由负责。必要时候,
也要用心设计一套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计划,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惰性和欲望。
父母不仅要要求孩子,自己也要亲身参与,至少在孩子面前应该表现得富有自制力,
固守承诺,充满责任感。
习惯便利贴
1.不要打!再多责备、惩罚无法改变孩子拖拖拉拉的习惯。
2威权恐吓孩子改掉拖拖拉拉恶习,不如聆听他们的愿望和情绪,并适时加以满足。
3.3.给孩子机会做判断和选择,培养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
第一部分 自私自利
产生自私自利的原因,一方面是因孩子有天生的利己倾向,另一方面是因父母在孩子
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造成。自私的孩子,其行为对谁都有弊无利,父母应予以重视,及
张老师的小叮咛
孩子自私的表现是孩子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
切以满足自己为主。自私自利的观念对孩子影响很大,要及时纠正。只要让孩子学会付出,
学会帮助他人,就能克服自私自利的现象。
嘉明在家非常任性,全家无论什么事情都得顺着他,对于家人的管教,他根本不予理
会。如果有什么事不顺他的心,就闹个没完没了。他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也不好,常为一些
小事与同学互不相让,闹得彼此都不愉快。
嘉明的这种表现就是自私自利。
孩子自私自利,往往表现在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所谓“各人
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性格特征。或者在金钱和财物上吝啬贪婪,自己的东西不
愿与人分享,而别人的东西却拿得越多越好。
这样的孩子常常令人生厌,不易与人相处,因此也很难交到知心朋友。过分自私自利
的孩子,还会在父母有事情的时候,因为自己被冷落而对父母发火,使父母伤心流泪。这样
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
产生自私自利的原因,一是缘于孩子天生的利己倾向。
在孩子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期,其往往单纯地认定“我即世界”,这种以自我
为中心的想法虽然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逐渐成为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的行为,但仍固执
己见,不能接受公正、正确的意见。于是,孩子衡量外界的标准便是“是否有利于自我本身”,
相应的行为也是如此。
二是因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致。
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反复无常、表里不一,当孩子犯错时,便加以嘲讽、鄙视,
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变得只能自我封闭,尽量不与他人接触,躲到自己的小天地里,
结果必然导致孩子自私。
此外,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万般宠爱、处处迁就,
造成孩子从小就有“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得不到只要大哭大闹就能得到”的想法。于是产
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处处都要别人迁就,常常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自私的孩子,对谁都有弊无利,父母应重视,提早预防。
父母应该给孩子积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树立孩子正确的物质观念,让孩子学会与朋
友分享,感受给予和付出的快乐。平时父母要适当地训练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别让孩子
有“事事都依赖父母”的观念。
这时要教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体谅父母的辛苦,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帮忙
洗碗、扫地、擦桌椅等。在吃东西方面,还需告诉孩子一定要把食物分成三份,一份给自己,一份留给爸爸,另一份留给妈妈,不要独自享用。
如果家里还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应该将食物平分,让每人都能享用;家里若有
客人,父母更要让孩子学习如何招待客人。吃饭时,不要只吃自己爱吃的,并将自己喜欢的
食物放到面前挑来挑去;当别的小朋友来玩时,要鼓励孩子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喜爱的玩具
父母还能利用“演戏”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心态。
通过孩子与父母亲之间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孩子认识到人际关系。经由这些游戏,孩
子首先会意识到经常接近的成人和自己的关系,例如,爸爸妈妈怎样爱护自己,然后意识到
周遭人们之间的关系。又例如,老师怎样爱护和教育小朋友,司机怎样有礼貌地对待乘客,
医生怎样关心、照顾病人等等。孩子通过体会他人感受,就会从以自己为中心转变成从他人
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为他人着想。
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安排一些情景,直接教导孩子应该如何关心
别人,如果父母亲出现生病等情况时,孩子就会懂得如何去做。这不但有助于训练孩子克服
自私自利的不良特性,还可以培养孩子为他人着想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榜样。父母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
的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以及对社会的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使他们也关
心别人。切记,自私的父母只能造就自私的孩子,别指望他会替别人着想。
是否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年人站在一座高高的吊桥上,桥下是湍急的河水。他点
上最后一根烟,因为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他曾经是一个富翁,如今却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体验过各种不同的生活,也曾经纵
情感官享受,四处游荡,寻找刺激,酗酒和吸毒,而现在他却遭逢生命中致命的打击———
婚姻失败。没有一个女人能与他相处超过一个月,因为他的要求太多,却从不付出。或许河
水是他最好的归宿。
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人经过他身边,看着站在黑暗中的他说:“给我一块钱吧,先生。”
他在阴影中笑了起来。“一块钱?一块钱能做什么?没问题,我这儿有一块。老兄,我的钱还
他掏出皮夹。“在这儿,拿去吧!”皮夹里大概有一百块钱,他把钱都拿出来,塞给那个
“这是干什么?”流浪汉问。
“没什么,因为我要去的地方,用不着这个了。”他往下瞥了一眼河水。
流浪汉拿着钞票,不知所措,好一会儿,才对他说:“不行,先生,你不能那么做。我
虽然是个乞丐,却不是懦夫,我不拿你的钱。你带着你的脏钱,一起跳河吧!”
他把钞票丢过栏杆,钞票一张张随风飘动,纷飞四散,慢慢地落进了黑漆漆的河水中。
“再见,懦夫。”流浪汉掉头就走了。
想自我了断的富翁,这时如梦初醒,他突然希望流浪汉能得到那些丢掉的钱,他希望
付出,可是却办不到!
付出!对了,就是这个!他以前从来没有试过这个,付出!就能快乐!他向河水看了最后一
眼,然后离开那座桥,去追赶那个已经远走的流浪汉。
不懂得付出,对孩子来说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因为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是直观的,是
以自我为中心的,没有主观的责任感,这时的孩子很少会考虑到别人,更不可能设身处地客
观地看待问题。这是孩子的正常特点,不能以成人的道德标准评价。
但有些孩子在三岁以前会表现得大方慷慨,其实那不是真正的大方慷慨,孩子的自私
里往往有其正当的理由,而在慷慨中则往往包含着性格怯懦的一面。
如果父母不明白这点,而强迫孩子大方慷慨,甚至完全无视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
用“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不懂事”“不乖”“不听话”等话来说服孩子,这样做表面上是为了教育孩子能为他人着想,实际上这种以不尊重孩子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做法,根本无法培养孩子真正的道德观念。
孩子可能为了让父母高兴或避免被父母惩罚而服从命令,但是心里必然怀有怨恨、委
屈、不满的情绪。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会导致孩子产生对他人的愤恨、不满情绪或攻
击行为,有的还会让孩子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变得怯懦、退缩、依
附,从而失去自信心和自主性。
要想改正孩子自私自利的观念,父母和老师就要从多方面,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有效
一、教育孩子不自私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父母耐心等待孩子身心的成熟和自我意识、社会认知能力的
提高。但这并不代表只要父母慢慢等待,孩子会在某一天突然就不自私。父母仍需要把握机
会教育孩子。
有教育家主张首先要教孩子“把东西分一半给别人”,这个“一半”并非指数量上精确
的二分之一,而是让孩子逐渐懂得世界上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的存在;自己有各式各样
的需要,他人也有各式各样的需要。一旦孩子有了这种观念,他们就会比父母对人还要大方
慷慨,自私自利的毛病自然也就没有了。
二、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比较高远的理想
当孩子有正确的理想与目标后,也就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也要让孩子知道,想要完
成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可以问他:“你见过像你这样天天发脾气
的企业家吗?”“你见过像你这样整天只想着自己的科学家吗?”等等,借此激发他改正自私
的内动力。
三、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孩子已经能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是非与好坏,已经有
了好恶情感;同时,情感的稳定性也在逐渐增加,控制能力也不断增强,并且还逐渐学会了
控制自己的冲动。此时,父母可让孩子思考一些问题,例如:“乱发脾气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别人会如何看待你?”“如果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你会有什么感受?”等等,让孩子意识到要学会自我控制,改正不良行为。
四、疏导叛逆心理
孩子因为受叛逆心理的影响,容易产生与大人的对立情绪而走向极端。有时,他们会
故意和父母唱反调。其实形成叛逆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希望自
己的独立意识得到大人的认同。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待人处世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
发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思考,让孩子设想“假如自己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
别人着想”,以此来疏导孩子的叛逆心理。
五、批评与表扬
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批评与表扬的作用。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批评的约束和表
扬的激励,来使孩子逐渐意识到该不该做、怎样去做。在批评、表扬孩子时,应当向他们指
出批评的理由、改正的方法。当孩子做得好时,应适时予以表扬鼓励。
六、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的依赖性
孩子自我中心过重的主要原因就是从小父母包办所有的事情、过分地照顾保护和娇惯
迁就。对于很多事情,孩子既不用想也不用做,久而久之,孩子的依赖心理就产生了。这时,他们会觉得一切都是很容易得到的,因此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容易任性,这就应该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使他们产生独立自主的意识,教导他们要自强自立。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帮助孩子建立有秩序的生活规范,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七、鼓励孩子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如果别人有事相求,孩子又可以帮得上忙,就让孩子学习帮助别人。如果经济条件允
许,父母还可以教导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捐款活动,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培养乐善
好施的高贵品德。通过现实生活的锻炼和父母的指点,孩子就会克服自私自利的习惯。
八、父母必须改变盲目溺爱、一味地娇惯孩子
对孩子的要求需分清楚是否合理。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应予以明确拒绝,
并对孩子耐心地讲解道理,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
当然要孩子一下子就能接受是不可能的,这期间必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对于孩
子的哭闹,父母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盲目迁就,不要因为孩子的哭
闹而大发脾气。给孩子一个冷静空间,让他们意识到哭闹无法解决问题。
“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私的人只会把路走得越来越窄,直至陷入绝境。人要学会付出,
才能活得有意义;能够付出爱和宽容的人,总能找到一片广阔的天地。
习惯便利贴
1.利用“角色扮演”方式,让孩子可以设身处地了解自私自利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2.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就大发脾气,或者盲目迁就,而是有条件地加以引导、劝阻。
3.透过批评和赞美,让孩子了解自私自利的弊端、乐善好施的喜悦。
第一部分 抱怨他人,爱挑剔
真正伤害别人的往往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言语。当你向别人发脾
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
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张老师的小叮咛
抱怨、挑剔就像是长在人身上的一个毒瘤,必须拔掉。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可能是
你自己出了问题。孩子对自己的抱怨和挑剔可能并不自知,需要父母帮助他克服。
从前,有个小男孩脾气很坏。
一天,他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都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
栏上钉一个钉子。
小男孩共在栅栏上钉了十七个钉子。过了几个星期,由于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每
天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次数越来越少,并且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在栅栏上钉钉子容易多
了……最后,他终于变得不爱发脾气了。
小男孩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父亲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
从栅栏上拔下一个钉子。”
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男孩拔掉了栅栏上所有的钉子。
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钉
子在栅栏上留下那么多的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
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你的言语就像这些小孔一样,会留在人们的心中,同时还会留下
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
“无论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言语对人们造成的精神伤害与伤害
人们的身体没什么两样。”
真正伤害别人的往往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厉害的东西———言语。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否则,这样的“刀子”太伤人。
这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用独特的方式告诉孩子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危害程度有多
大。实际上,面对一个不容易自我控制情绪、容易心理失衡、喜欢挑剔的孩子,我们要做的
事情首先应该是理解,不是对之不闻不问,然后才是去了解形成这种习惯的成因。
爱挑剔的孩子虽然总是批评别人的缺点,其实我们很清楚,他们的内心可能受了什么
委屈或伤害,因此试着和孩子沟通找出问题的症结会比指责他们更有意义。
一个毫无教养的人,可能仅仅因为一个路人踩了他一脚,就把这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恶
最卑鄙的坏蛋。然而,拔除挑剔者心中的刺,比起对他们的指责来得有意义。
有学生向老师抱怨班里有某人很讨厌,总喜欢跟他比较,影响他的情绪。
老师问这学生:“你喜欢吃苹果吗?”
学生愕然但仍答道:“不喜欢,但喜欢吃梨。”
“你不喜欢吃苹果?”
“那有没有人喜欢吃苹果?”
“当然有!”
“那你不喜欢吃苹果是苹果的错吗?”
学生笑笑:“当然不是!”
“那你不喜欢他是他的错吗?”
“你喜欢吃梨?”
“如果你的好友来了,你会请他吃吗?”
“你怎么知道他爱吃呢?”
“我会问他!”
“那还好,但很多人就不是这样,觉得自己喜欢的别人也会喜欢。”
自己喜欢梨,以为鱼也会喜欢,所以把梨当作鱼饵放在钓钩上去钓鱼,鱼儿总是不上
钩,于是埋怨:这鱼儿怎么回事?
当你抱怨别人的时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问题。
身为父母,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总是抱怨别人,成为爱挑剔的不受欢迎者。就像我们
不愿意自己身边的同事或者上司是个爱挑剔的人一样。这样的人在他周围的人际关系中得到
的评价肯定是非常不好的。
美语班的捷宏今年已经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在班上却是不受欢迎的人物,甚至连分
组玩游戏都没有同学愿意跟他同一组,原因是捷宏总是对身边的同学十分敏感及挑剔,只要
有小朋友围在一起讲悄悄话,他总是自行对号入座且很愤怒地来对老师抱怨说大家都在说他
的坏话,还曾经因为同学传考卷给他时不小心掉到地上,他都觉得那是故意的,也因为如此,
其他小朋友自然就不敢靠近他了。
既然抱怨和挑剔有这么严重的危害,作为父母,应有责任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出抱怨的
陷阱。当听到你的孩子又在挑剔别人时,你可以顺着他们的意思往下说,然后在下结论时检
讨。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让他们自己来下结论,例如,孩子抱怨衣服洗得不够干净,那么就
不要再为他们服务,让他们亲自动手体会“说比做容易”。
在一段时期内,如十天内,天天挑剔孩子。例如:“看看你的语文成绩,虽然得了九十
五分,可是我觉得你的作文还是写得太差了!尤其这一段,太糟糕了。”接下来的十天,每天
给他鼓励,让孩子在两种态度的对比反差中理解挑剔别人的坏处。
你还可以把孩子常常抱怨、挑剔的话用醒目的颜色写在很多小纸条上,贴在他的卧室
和洗手间里,提醒他注意改正自己的坏毛病。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抱怨、挑剔、议论某人的缺点等等,殊不知,很多时候是
我们自己出了问题。我们习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把自己的喜好当作别人的喜好,制造
了许多不和谐。放下偏见,正视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变得轻松而美好。
习惯便利贴
1.孩子爱抱怨、挑剔可能来自父母过度宠溺,娇生惯养之故。
2.提醒孩子“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对于抱怨、挑剔的事情,要找出方法做改变。
3.利用小纸条,醒目写出孩子的抱怨、挑剔,提醒他们不要陷入光说不练的困境。
第一部分 不断说谎
说谎是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就相当顽固,不易改正,孩子由于道德观念模
糊,生活经验缺乏,极易受到成人语言的暗示,说谎也就在所难免。而且说谎在现实生活中
又相当普遍,形成了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因此矫正孩子说谎非常重要。
张老师的小叮咛
说谎是指诉说与事实不相符的行为,虽然说谎行为在各个年龄层都有,但孩子说谎行
为的表现尤其突出,危害也比较严重。诚实是做人的首要品德,诚实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说谎。
小波是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但他有个坏毛病,就是喜欢说谎话。
他曾经因为旷课编造生病的谎言,为了得到变形金刚将考试成绩由五十六分改成了八
十六分。爸爸妈妈知道后非常烦恼,不知道如何教育小波改正这个坏毛病。
其实,孩子说谎类型有很多种,父母要冷静地进行分析了解,找出说谎原因,针对具
体情况解决处理。
一、暗示型说谎
这是一种由于成人语言暗示而引发的说谎。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型的谎言屡见不鲜。例
如,见到孩子衣服弄脏了,老师质问:“是不是某某人弄的?”;看到教室里的玻璃破了,就责
问孩子:“是不是某某人打坏的?”等等。
成人不正确、过于武断或直觉的判断,容易有偏颇的思想导致有些孩子不能冷静、公
正客观地看待事实,并通过言语表达。
而孩子由于道德观念模糊,生活经验缺乏,极易受到成人语言的暗示,说谎也就在所
难免。我们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发生上述情况如果改口问:“怎么弄脏衣服的?”“谁弄破玻
璃的?”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二、幻想型说谎
孩子兴趣广泛并且不稳定,认知活动和思维发展都不够成熟与完善,容易混淆自己想
象的世界与现实生活,说出一些与事实不相符的异想天开的话来。
例如,有些孩子听别人说昨晚做了一个梦,就说自己也做了梦,而且还能绘声绘影地
描述出来,事实上他根本没有做梦。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老师就不应该把这些天真幼稚的
想象斥责为说谎。
另外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量不足,往往对事物缺少正确的判断与理解,也容易导致
他们说出与事实不相符的话。
例如,有个父亲让儿子去看看炉上的水是否开了。
儿子跑去一看,听见水正呼呼地响,就回来说:“水开了。”
谁知父亲跑去一看水并没有“开”,就生气地训斥儿子:“你怎么骗我?还学会了说谎,
水根本就没开嘛!”
实际上这个孩子不是有意说谎,而是由于不知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的生活常识
而导致判断的失误。
三、自卫型说谎
有一个五岁的男孩将妈妈才买的模型汽车玩具弄坏了,就随手丢进垃圾桶里。
几天后,妈妈发现孩子没有玩模型汽车,就随口问孩子:“你的玩具呢?”
孩子说:“坏了,扔进垃圾桶里了。”
妈妈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立刻厉声追问了一句:“你说什么?”
孩子一看母亲由晴转阴的脸色,一时之间,只能无所适从地改口:“不知道……”
这个小男孩就是在“说真话要吃亏和受惩罚”的片面认知影响下,为了逃脱责任,进
行自我保护而说谎的。
四、模仿型说谎
有些孩子说谎,其实就是父母和老师教导的。例如:带孩子乘车,为了省下车票钱,故
意让孩子变得“矮”一些;有客人来电话,父母因故不愿应酬,就让孩子回复不在家,于是
就有了那句可笑而又诚实的谎言:“我爸爸说他不在家。”
有的老师一高兴,就许诺某日将带学生去郊游,学生欢呼雀跃,可是真到了那一天,
却又找借口不去了。这时孩子心中就有了不平衡感,自己一向尊敬的师长也会说谎,久而久
之,这种想法也渐渐影响自己的言行。
五、品质型说谎
这类孩子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编造谎言,企图蒙混过关,骗人相信。
例如,一位女孩在邻居家玩耍时,看上邻居一只精致的发饰,想将它占为己有,于是
趁别人不在时就偷偷地将发饰拿回家去,却对妈妈说发饰是从地上捡到的。
这是由于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又克制不住
自己的占有欲,于是便用谎言来逃避父母的责备,达到占有这种东西的目的。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说谎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很盛行,要使儿童不看到不听到
别人说谎非常困难。孩子经常看到、听到别人说谎,又怎么会不学?”
因此,我们父母和师长应以身作则,切不可为了达到某种暂时的目的而欺骗孩子,对
孩子说谎,处理事情时应对孩子说真话,耐心地讲解道理。
此外,对孩子许下的诺言要实现,做到言而有信。万一忘记或无法实现时也应该向孩
子道歉并说明原因,这样对改正孩子的说谎行为才有帮助。
从前有一位贤明而受人爱戴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
国王只有一个女儿,她已到了结婚的年龄,于是他决定,在全国中挑选一位女婿,培
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国王选女婿的标准很独特,给适合人选的青年们每人发一些花种子,宣布谁如果用这
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那么谁就成为他的女婿。
青年们领回种子后,开始细心地培育,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谁都希望自己
能够成为幸运者。
有个名为汉生的青年,也整天细心地培育花种。但是,过了十天、半个月、一个月,
花盆里的种子连芽都没冒出来,更别说开花了。苦恼的汉生去请教母亲,母亲建议他换掉泥
土,但依然无效,母子俩束手无策。
国王决定的观花日子到了,无数个穿着整齐的青年们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鲜
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缓缓巡视的国王。
国王环视着争奇斗艳的花朵与英俊的青年们,但却没有像大家想象中开心。忽然,国
王看见端着空花盆的汉生。他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垂头丧气,国王把他叫到面前,问他:“你
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
汉生难过地述说自己如何细心栽培,但种子怎么也不发芽的经过,还说,他想这是报
应,因为他曾在别人的花园中偷过一只苹果。
没想到国王的脸上却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并且高声说:“孩子,我找的人就是你!”“为
什么?”大家不解地问国王。国王说:“我发下的种子全部是煮过的,根本就不可能发芽开花。”
捧着鲜花的青年们都低下了头,因为他们全部另外播下其他的种子。
孩子的谎言的确让父母和老师伤透心神却又备感迷惑,因为我们总是把“不能说谎,
要做诚实的孩子”作为基本道德来教育孩子,尽管“狼来了”的故事早已为孩子所熟知,但
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
其实只要我们稍作留心,就不难发现孩子说谎往往有着不同的动机,因而要区别对待。
孩子撒谎并非“心怀鬼胎”,如果谎言只是无伤大雅的玩笑,爸爸妈妈可以一笑置之,不必
过于苛责或是附和。
任何苛责或是附和的行为都可能强化孩子对谎言的印象,从而使得孩子以后将撒谎作
为取悦他人的手段。但是另一方面,对孩子说谎的次数要加以注意。
如果孩子频频撒谎,就要警惕不要让他形成撒谎的习惯。
如果谎言能换回利益,相信很多人会选择说谎。如果受金钱和权力驱使,以虚伪和欺
骗构建地基,那么穷尽一生所建筑的华丽大厦,必将因为谎言的拆穿而在瞬间倒塌。
有些父母发觉自己的孩子小小年龄就会说谎,他们为此十分担忧。将来孩子长大了会
什么样,其实对年纪小的孩子的说谎行为要认清差别,有些是某个年龄心理发育的一种反应,
而另一些则可能属于说谎。
只有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教育措施,才有益于纠正孩子说谎的不良倾向。
当发现孩子说谎后,父母要保持冷静。一味地打骂、斥责,只会将孩子推向更不好的
方向。当然,大部分的孩子并不会真的撒下什么了不起的弥天大谎。譬如佩珊在我们安亲班
(父母亲因工作托付孩童的场所,大部分安亲班会利用托付时间督促小朋友把功课做完)里
是个文静内向又长得一脸无辜的小可爱,任谁都不信她是个会说谎的孩子,但她却不时发生
作业未完成的状况。
这下不得了了,孩子在安亲班未完成作业,除非有特殊原因,不然安亲老师绝对难辞
其咎,所以安亲老师只好着手调查,先询问学校老师,再与家长取得联系,几经查证才得知
原来佩珊认为学校老师出的作业太多,所以回到安亲班时就偷偷把联络本上抄好的功课擦掉
其中几项,难怪会有没写到的作业。
对孩子的话不能偏听偏信,必要时应该调查、审核。有不少孩子是发现自己做了错事,
又怕被父母责备才说谎的。如果父母再一味地打骂,反而适得其反。
当怀疑孩子说谎,就要分析前因后果,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这样就能制止孩子
一再圆谎。在纠正孩子说谎时,父母应循循善诱地向孩子指出说谎的危害性,让孩子在内疚
中知错,在鼓励中改错。
孩子认知狭窄,爱幻想,常将幻想与现实混淆,分不清事情的真假,其实这只是一种
说谎的假象。
对待孩子的这种“吹牛”,父母应该善于利用,首先鼓励、表扬他们创新的想象力,抓
住机会,通过一些小故事以及身边的客观事物。例如,通过书籍、电视等一些直观手段,让
孩子取得正确的知识,让他们从小能比较正确、公正、客观地看待事物。
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有虚荣心和自尊心,他们由于不具备道德评价能力和应有的社会
价值观,因此,免不了使自尊心转变为虚荣心,从而导致说谎。
因此从小要培养孩子正确健康的竞争观念,通过平时的言传身教,讲故事,分析身边
小事,说明一些做人的道理,从平时的一些小事严格要求,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
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做错事会对自己、对别人产生不良影响与后果。让孩子明辨是非,不应该做的事不做,
不诚实的话不说。当孩子无意中做错事,要教育他懂得诚实是一种美德,知错能改才是好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与说谎的孩子相处会染上说谎的恶习,所以要教会孩子选
对于那些习惯说谎和有意说谎的顽固孩子,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惩罚。
有些孩子已经习惯说谎话,屡教不改,甚至有损人利己的行为,态度还极为恶劣。对
于这种孩子,大人除了严厉地批评之外,还要施行适当的惩罚,戒除孩子的恶习。
例如孩子又一次因为沉迷电动游戏而没有做功课还谎称做完。父母发现后,首先要求
孩子做完功课,然后处罚孩子一周内不准玩戏,或者规定几天内不能出去玩。
但是父母惩罚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惩罚既要让孩子感到痛苦和了解事情的严重性,又
不能让孩子的身体受伤,那种打孩子或者要求孩子下跪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无益,更会
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当孩子重复犯上相同的过错时,如果能诚实主动地告诉父母自己所犯
的错误,那么在指责过后,一定要对孩子的诚实作出肯定,并适当减轻惩罚。
另外,在平时与孩子相处时,父母还要注意自己对待孩子的说话方式,注意不提供有
利于说谎的机会,也不叫孩子回答一些带有一定强迫色彩而孩子又不得不用谎话去为自己辩
护的问题。
平时鼓励孩子说真心话。有些父母听了好听的真心话,就很高兴,而听了令人不悦的
真心话就会生气,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了事,做父母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打孩子,恐惧
会打击他们承认错误的勇气,使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因为说真心话会挨打,所以他
们就用说谎来进行自卫。
因此,作为父母就应在鼓励孩子说真心话的同时,做到“既能听得进令人愉快的真心
话,也能听得进令人不悦的真心话”。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他们崇拜的对象。父母的一切言行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重
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用良好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只有父母心灵丰实,
才有可能培养一个心灵丰实的孩子。
习惯便利贴
1.通过“华盛顿砍倒樱桃树”故事,让孩子知道说谎无益,理解勇于认错的可贵。
2.父母自己要做到言出必行,“食言而肥”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谎言。
3.“善意的谎言”终究是谎言,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诚实待人。
第一部分 虚荣,爱出风头
虚荣心是追求个人荣耀的一种欲望,它不以现实为基础。虚荣心越强的人偏离现实就
会越远。虚荣的一种表现就是沽名钓誉,喜欢追求表面上的东西。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
自己,不能以华而不实的东西作为追求的目标。
张老师的小叮咛
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虚荣,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
心,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敏感等,这些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有一个京官要到外地任职,临行前,向老师拜别。
老师说:“外地的地方官不容易当,你要小心谨慎为好。”
京官说:“老师放心,我准备了‘高帽'一百顶,逢人便送一顶,这样,应该不至于会有
什么问题。”
老师听了很生气,当场训斥他:“吾辈为官,不可搞邪门歪道,哪有像你这样办事的?”
京官说:“老师这话很对,不过当今这个世界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能有
老师听了,转怒为喜,点点头说:“你说得也对!”
京官向老师告别后,笑着对人说:“我的一百顶‘高帽',如今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虚荣,因此爱慕虚荣的人最愿意让别人戴高帽,让别人奉承他。还
有些人,别人奉承他,他居然听不出是讽刺,还信以为真,这样的人最可悲了。
有相关报道指出,独生子女的虚荣心都比较强,在被调查的独生子女中有20%存在较
强的虚荣心。
虚荣心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其他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敏感等,这些都会阻碍孩
子的发展。
据报道,某市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偷窃案,作案者是两个学生。他们为了追求物质享
受,向其他的同学炫耀,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偷拿了自己家中的十万元,在短短的三天之内,
花光了所有的钱。
他们买名牌的衣服,到高级饭店吃饭,住豪华旅店,并且还专门包下一台车带着他们
四处享乐,真是奢侈之极。
其中一位学生张逸德,其实家中环境并不宽裕,爸爸失业后改做小生意,妈妈的身体
一直不好,所以逸德从小几乎没有得到过母爱。
虽然家庭环境不好,但爸爸从来不让逸德在生活上受委屈,凡是别的孩子有的,逸德
都会有。他觉得孩子已经缺少了母爱,如果在物质生活上再比别人差,那就太可怜了。
所以爸爸平时总是省吃俭用,而对逸德提出的要求却从不拒绝,因而让他在同辈之中,
总有“走路有风”的帅劲,为此他也十分得意。
再加上从小学到初中,逸德的学业成绩一直很好,在爸爸和老师的眼里,逸德始终是
一个好孩子。
但是自从逸德上了高中之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中同学的家境和他初中、小学同学落差很大。现在同学的父母都是高收入者,花钱
如流水,身上穿的都是名牌,用的也是精品,相较之下,逸德显得非常寒酸,以前的优越感
再也没有了。
由此,逸德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心理,他不甘心落于人后,于是他每次回家都向爸爸要
很多钱,来满足他的虚荣心。起初爸爸总是大方地给他,但后来爸爸实在负担不起,好几次
都拒绝了他。
逸德知道父亲再不能给他什么,所以就动起了歪脑筋:“别人有的我为什么不能有,这
不公平。”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逸德开始偷同学的钱,好几次都没被发现,这更增加了他的侥
幸心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他越陷越深,最后伙同另一同学作案,被警察查获,受到了法
律的制裁。“逸德事件”发人深省,他为什么会从一个听话的孩子变成一名罪犯呢?
仔细分析一下,主要是虚荣心作祟。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的自我意识。具有
虚荣心的人,往往会用扭曲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他们所追求的其实只是表
面和形式上的光彩,觉得面子高于一切,不顾自身条件和现实去追求虚假的声誉。
孩子虚荣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来自家庭。
由于现代家庭孩子少,父母怕孩子受委屈,于是总对孩子有求必应。不管是自己孩子
穿的,还是戴的,都不能比别人差,别人的孩子有的自家的孩子也得有,于是在父母这种无
意识的纵容下,孩子的物质欲望无限地膨胀。
另外,独生子女的父母还会因溺爱孩子,在别人面前总是爱讲孩子的优点,掩饰他们
的缺点,甚至在亲朋好友面前常常夸耀自己的孩子聪明、成绩好等,而对别人的孩子往往擅
由于孩子对自己客观评价的能力不足,而父母本身具有绝对权威性,慢慢地孩子就从
父母眼里的“十全十美”变成自己心中的“十全十美”,再也容忍不了别人比自己优越。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虚荣心是种追求虚荣的性格缺陷,是种被扭曲的自尊心。虚荣心
强的人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是企图通过贬损别人、打压别人的方式来获得成功。
用跑步比赛做比喻,虚荣心强的人并不愿意真正与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较高下,
他总是企图通过一些不可告人的方式让自己的对手因为各种的“意外”原因而无法参赛。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要追求的事物,目标也不一样。有些人追求事业成功,有些人追
求物质享受,有些人追求精神满足,还有些人追求虚荣。
虚荣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东西,有虚荣心的人总想凌驾他人之上,并在虚荣心的驱使
下渐渐迷失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进入青春期以后,儿童时代比较稳定、笼统的自我概念开始
逐步被淡化,随之而来的“我”被分裂成两个:一个为主体的我,即理想中的我;一个为客体
的我,即现实中的我。
由于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评价能力不足,为了表现自我,获得他人尊重,往往会自觉
或不自觉地淡化现实中的我而去强化理想中的我,因为自尊心作祟,怕被人瞧不起,就使用
假我掩饰真我,便形成追求虚荣的心理障碍,于是变得信口开河、胡乱吹牛。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虚荣心,这是正常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渴望自己被他人尊重、被
人敬仰,都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更完美。但是,如果虚荣心太重,就会影响到心理的健康,
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虚荣心太重的人往往活得很累。
这是由于他们不能展示真我,不能依照自己本来的面目生活,而需要在别人面前精心
打扮来表现自己。另外,有虚荣心的人虽然在别人面前显得很有自信,但他们自己心里并不
轻松,尤其是当他们独处时,便会感到更加的自卑,因为他们骗不了自己,更明白自己的真
真相和假相的反差很容易使青少年内心空虚、失落,最终导致心理颓废,爱慕虚荣,
不求上进。
孩子过强的虚荣心在日常生活中总会不经意展现,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察觉,那么就可
以立刻采取相应的对策教育和开导他们。
孩子过强的虚荣心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
常常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优点和成绩,被人表扬就得意非凡,而面对批评则不以为
然,更有的还拒不接受。
二、常在同学和伙伴面前夸耀自己父母的地位或者家境的富足
借此用来突显出自己的优越感,并且装阔气赶流行,特别注重穿着打扮,不关心衣服
是否适合自己的气质,只关心衣服是不是名牌。
三、不懂装懂,喜欢班门弄斧,自以为是
如果别人纠正他的错误,就恼羞成怒,拼命狡辩。
四、从不称赞别人的才能,反而还会鸡蛋里挑骨头
对他人总是说长道短,搬弄是非。
虚荣心强的孩子在人格成长过程中,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为了满足自己的
虚荣心而常常说谎、情绪不稳定、不认真学习、缺乏意志力等。虚荣心强对孩子来说无疑是
一种可怕的坏习惯。人不可能一点虚荣心都没有,但是当虚荣心超出一定限度就有百害而无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过强的虚荣心时,千万不要急躁、说教或者以命令的方式禁止。这
些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应该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纠正,以身作则,不要和别人
比较,以免孩子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所以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
良好的榜样。
一、要调整自己的态度
不要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盲目地与他人比较,也不要总是买东西或送礼物给孩子,
因为如果一旦养成习惯,孩子就会认为这些礼物是应得的,而且还会变本加厉地要求,这会
使他的虚荣心不断地膨胀。
二、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经常讲解爱慕虚荣可能导致的后果,让孩子可以有更清楚的价值观。有些父母为了让
孩子不受委屈,往往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有些则对孩子采用先打后问的方式。其实,最好
的办法是多讲道理。告诉孩子,拥有名牌并不意味拥有较高的地位,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而
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三、教导孩子依自己的需求购买东西
让孩子知道不要为了要和他人比较,买自己所不需要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理性的消费,
也可以让孩子知道家中的收入、支出状况。
四、制造机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力获得想要的东西
如果孩子的要求合理,那么可以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靠自己的劳动所赚的钱购买需
要的东西。例如,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分担些家务,然后从中取得回报。一分耕耘一
分收获,一滴汗水一点回报,让孩子了解不断地向父母索求,这不仅不光彩,而且还行不通。
五、以客观的态度评价自己的孩子
身为父母不应该过分夸大孩子的优点,也不要掩饰孩子的缺点。
对那些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父母应给予表扬,但应适度,因为经常性的表扬会使孩
子认为这些并不是他应该做的,一旦这样做了,便能得到奖励,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虚
荣的坏习惯,而且越来越严重。对于孩子的缺点要及时指出,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并鼓励其
渐渐克服。
所谓虚荣,就是追求虚假的、事实上不存在的荣誉。
虚荣心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基本目的大致相同,即否定现实中的真我,编造出
一个幻想中的假我,从而抬高“我”的身价,使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受到别人尊重。
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障碍,往往与自卑和自负同时存在,对孩子健康心理的成长有害
习惯便利贴
1.以身作则,让孩子明白朴实生活也能充满喜乐。
2.鼓励孩子打造专属自我的独一无二风格,让他们感觉比跟风时尚流行名牌更特别,更
3.不要让孩子有求必应,以有条件的奖励方式满足他们。
第一部分 过分依赖他人
孩子过分依赖他人,就不容易融入社会,会妨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凡事都依靠父
母解决、越俎代庖的孩子,永远长不大。父母应适时地纠正孩子过分依赖的习惯,尽可能让
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
有依赖心的孩子,究其根源,就是懒惰。大多数有依赖心的孩子都是没遇过挫折,而
且娇气,所以有很多事情都不会做。帮孩子创造有益的生活条件,可以改变他们的依赖性,
首先可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做起。
天空中飘飞着几只五颜六色的风筝,鸽子们看了很害怕,不敢出去,于是向老鹰求助,
请它当保镖,然而老鹰进入鸽舍后,灾难发生了。
短短的一天之内,老鹰咬死了许多鸽子。
这时鸽子才知道,风筝虽然看起来可怕,却不会伤害它们。
鸽子想依赖老鹰保护,却没想到竟成为老鹰的食物。由此可见,自立自强最重要,外
力不值得完全依赖。
靠外力的保护,的确能有一定作用,然而这种力量有时也是一把双面刃,帮助自己的
同时也可能伤害自己。
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几代人的关心与爱护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因此
许多孩子都有依赖的心理。
在家里,没有大人一口一口地喂饭,孩子就不肯自己吃;没有人陪着睡觉,就又哭又闹
怎样也不肯上床;就连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也要人陪;还有早晨起床后总不叠被子、吃完饭也
不懂得帮忙洗碗;上学忘了带文具也要责怪是父母没有提醒他们。
如果孩子有这些类似的问题,父母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赖性是否太强了。依赖性强
的孩子,大多数缺乏责任感,遇到一点困难就全丢给父母替他们解决,这种依赖心理对孩子
的成长非常不利。
父母感觉孩子站在自己面前,个头甚至比自己还高大,可是依然像个刚出生的小鸟离
不开父母,更谈不上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了。
孩子的依赖性是如何养成的呢?一般来说与父母有着密切的关系。
孩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
家庭教育对孩子独立性的形成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来说,父母包办的事情越多,孩子的依赖性越强。相反,父母如果鼓励孩子自己
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赖性将会大为减少。
有一位读小学二年级的男孩,习惯赖床。每天早晨,妈妈好几次叫他起床,他总是不
情愿地说:“再等会儿。”结果当然也就经常迟到,还不住抱怨是妈妈没把他喊醒,才害他被
老师责备,弄得大家都很生气。
这类事情周而复始,几乎天天上演,爸爸眼看事情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他告诉儿子:
“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从明天开始,自己起床。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床,没有人会叫你,
一切自己负责!”
其实爸爸心中有数,孩子只会跟父母撒娇,在老师、同学面前还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
怎敢老是迟到。
果然,第二天早晨,闹钟一响,儿子就立刻起床,至今五六年过去了,孩子起床上学
再也不用父母催了。
有时候,父母还在睡觉,他已经骑车上学去了。
我们从这个男孩的变化可以得知,孩子的潜力其实很大,他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
父母的溺爱剥夺了他们自立的能力。譬如,孩子的学习也是他们自己的事,靠自己认真听讲、
认真思考、认真复习和预习,独立完成学习课业,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
大人陪读陪写甚至帮忙写作业,都是在帮倒忙,是在辛辛苦苦地培养懒惰的孩子。当
然,如果孩子很勤奋却仍不清楚课题,一起讨论或者请家庭教师都可以,但必须以孩子独立
学习为前提,切忌包办所有的事情。
孩子从小独占父母给他的爱,也就是中国父母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制
造了一个个家庭“小皇帝”“小女王”。当孩子渐渐长大,毛病突显时,弄得父母们焦急万分,
其实只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开始。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曾说过:“教育上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药一
样,第一次弄错了,无法重来,因为已经吞进肚子里,它们的影响是终生的。
一般任性、有依赖心的小孩,在日常生活中时好时坏,反复无常。父母需要有打持久
战的心理准备,同时要有耐心、毅力、信心,不能表现出无可奈何、唉声叹气的模样,另外
还要制定有效措施,坚定不移地执行。
人非草木,孩子的可塑性很大,只要能根据孩子各自的特点,教导有方,“成龙”“成
凤”的愿望也能实现。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1927年就提出:“凡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做;
凡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这是符合教育原则的至理名言。
有依赖心的孩子,首先是娇气,所以有很多事情都不会做。父母发现孩子过分依赖时,
就要采取行动对孩子进行教育,但一定要耐心教导孩子做事情。
父母可从简单的事教起,例如教孩子洗手,先把手打湿,再抹上香皂,两手搓揉,最
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开始时即使简单的步骤也要一步一步地教。类似的事情,如刷牙、洗手
帕、洗澡等都要先教步骤,也可先做示范,再让他们亲自练习。
此时,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因为孩子动作慢或做不好而生气地帮他完成。我们知道,
有依赖心的孩子,多数是在优裕的生活环境养成。帮孩子创造有益的生活条件,可以改变他
们的依赖性。
首先要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做起。例如,孩子很喜欢模型,可以买飞机、轮船模型之
类的材料让他们组装。假日外出游玩,出发前让孩子准备用品,在旅行过程中,自己想办法
克服遇到的困难,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孩子有依赖心,究其根源,就是懒惰。父母可以让孩子在做家事中克服懒惰的心理。
例如洗碗、洗菜、倒垃圾等,尽量让孩子独立去做。有些家事也可以让他们跟着大人做,例
如收拾房间、整理桌面等,还可以让孩子帮忙买调味料,既加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又可培养
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有依赖心的孩子,大多数都是没遇过挫折的。由于父母凡事包办,凡事都是顺利的,
因此让孩子遇到适当的挫折很重要。例如在与亲友聚会时,可以举办一些有奖竞赛的活动,
刻意地制造一些困难和障碍,也可以选孩子较弱的项目,让他们在挫折中了解依赖性的危害。
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的原因,多数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所致,应该让孩子在这种环境
中得以改变,家庭的各种竞赛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如猜谜、唱歌、画画、游戏、运动、
智力等比赛,在竞赛中设法让孩子有获胜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做事获得成功的快乐。
另外还要常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例如带孩子参加假日
球赛、文艺表演、有奖征答等活动,或带孩子到集市、商场逛逛,到图书馆、博物馆参观,
让孩子从中理解自立的重要性,并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父母也应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里自由发挥。
每一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父母可利用这一点,经常鼓励孩子:“别人能做的事,
你也能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不必要替孩子包办一切,该放手的就放手,相信孩子
对于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开始也许还不太习惯,做事会丢三落四,没有规矩,父母
可别着急,千万不要替孩子去做,而应该教他们怎样做,一旦孩子有了进步,就应及时赞美
“你真棒”“我们的孩子真厉害”,让孩子时时体会到亲自做事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尽可能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帮
忙做家事,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而使他们变得独立。不过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的时候,要按照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能力要渐渐培养,循
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可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避免感到挫折而导致自信心的丧失。
当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许多事,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从而减少对父母
的依赖心理。
运用特定的方法改变孩子已形成的依赖心。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
地纠正。首先要了解孩子依赖心形成的原因,
以此为基础,使用特定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发展依赖于成年人,又独立于成年人;也就是说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不能充当
保姆、“作业工具”等“拐杖”性的角色,而是要当向导,帮助孩子增强自我意识,激发孩
子的主动积极性,为孩子制造各种独立处世的环境,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他人、面对学习
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增长智能与能力,由孱弱的小鸟长成可以展翅翱翔的雄鹰!
习惯便利贴
1.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完,不要因为孩子动作慢或没做好,父母就自己揽下做妥。
2.孩子无法做好的事情,要有耐心教导,直到他们可以做好。
3.让孩子习惯挫折,失败再重新开始,不要依赖别人代劳。
第二部分 做事情冲动,不考虑后果
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有时不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当他们
想往哪里跑或者想碰一下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们就凭着本能行动。
孩子做事冲动、不计后果是普遍现象,父母不要大惊小怪,而应持正确的态度,帮助
孩子纠正这种不良习惯。
张老师的小叮咛
孩子要克服做事冲动,除了需要父母的辅助,自己也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父母会对
过分冲动的孩子大发脾气,这是因为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所致。身为成人,要更懂得自我控制,
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自我表现能力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品格。
有一块美丽的大石头,被山涧的激流冲洗得十分光洁。一天,激流开始变小,冲力也
渐渐减弱,最后,一滴水也不剩了。这样,石头就在陡峭的山坡上显露出来。它正好在一座
小树林的附近,那里恬静而又美丽。山坡下是一条石子路。光洁的大石头占有特殊的地势,
可以浏览风景。在这长满青草、开遍鲜花、充满芳香的地方,照理说,它应当感到非常幸运。
一天,它望着道路,发现人们在铺鹅卵石,使路面变得更坚硬。突然,它产生了一个
疯狂的念头,要到下面的道路上。
它对自己说:“我在这儿和青草在一起做什么?我应当和兄弟姐妹们生活在一起。我觉得,
这样做是最正确的。”
它在冲动之下,开始行动。没有靠任何人的帮助,就开始往下滚动。刚好一直滚到路
中间才停下来,四周全是和它类似的、曾经吸引它的鹅卵石。
“好极了,我就待在这儿!”
这是一条交通十分繁忙的道路。大货车从它的身上辗过,马匹强有力的马蹄铁践踏着
它,还有穿着有钉靴的农民和成群的牲畜都经过它。过了不久,美丽的石头开始遇到了许多
麻烦。有些打击它,有些践踏它,有些则削去它身上的石片。在灰尘、泥土和牲口粪便的掩
埋下,它几乎都认不出自己的原貌了!
被玷污的石头开始向上看了,它痛苦地望着它离开的地方。那里是多么绿,多么洁净,
多么芳香和美丽!石头为它失去的天堂懊恼,痛哭流涕,但一切都是枉然。
“啊,回不到山坡上去了!我永远不会再有那种安宁的日子!对我来说,幸福已经不存在
这块大石头在冲动之下想去天堂,没想到却掉进了地狱。几乎每个人都有冲动的时候,
只不过有的人能够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
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有时不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当他
们想往哪里跑或者想碰一下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们就凭着本能行动。但作为父母,却经常为
此焦躁不安,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
如果三至四岁的孩子无法静坐下来,不顾命令,抵挡不住诱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
意等待,那么他们今后极有可能会惹麻烦。学龄前儿童往往出现这种情况,但一旦给他们安
排学习课程,开始过集体生活,他们就会开始表现出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就是做事冲动,不
考虑后果。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妈妈,她总是不断地抱怨:“这孩子真令我头痛,不论是在家里还
是去拜访别人,他总是大声喊叫,跑来跑去,到处乱爬,无所不为……”
就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这五岁的小小孩已经在房间里乱转,瞪着大眼珠从桌子旁走到
窗户边,然后又跑到计算机前,想去碰计算机键盘,但突然又停住了,把双手藏到背后,接
着又转了一圈,俯身去察看垃圾桶里的东西。
其实,这五岁小小孩完全正常,只不过还没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对他这个年龄层的
孩子再正常不过了。他不属于所谓的“危险群体”,只不过是充满了活力和好奇心,这就是
他的本能特质。值得注意的是,他虽然不能控制自己,但他却没有动计算机。原来,妈妈事
先告诉过他不许碰计算机,也就是说,他还是听父母的话,也懂得最严厉的命令。
有时父母会对过分冲动的孩子大发脾气,这是因为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所致。身为成人,
要更懂得自我控制,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自我表现能力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品格,但千万不要误
认为良好家庭中的孩子一出生就具备这些品格。
从性格上来看,孩子需要很大的自由和个性发展空间,而父母的强制的教育方式却不
适合。在任何情况下这种冲突会随着时间逐渐化解。关注孩子是一门学问,对孩子的关注必
须符合孩子好玩、好奇、好冲动的天性。
小孩子的好动可以说是与生俱来。
两三个月的婴儿就能在床上不停地摆手踢脚,独自玩耍。到了五六个月时,看见东西
就要抓,抓住了就放进嘴里。再大一点,他就要这里推推,那里拉拉,不停地动来动去了。
到了八九岁的时候则喜欢玩游戏、捉迷藏。小孩子天生好动,更渴望自己的动作能引起别人
的关注,这样他们才有成功感。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这些特性去关注他们。
有一个父亲过世之后,只留给儿子一幅古画,儿子看了十分失望,正要把画束之高阁,
突然觉得画的卷轴似乎异常重,撕开一角,赫然发现不少金块藏在其间,于是立刻把画撕破,
取出了金子。但是接着看到当中有一个字条,字条上提到这幅画是古代名家所绘的无价之宝。
可惜画已经在他冲动之下被撕得破碎不堪,他后悔莫及。由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做事
冲动有多么可怕的后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行为的冲动呢?据专家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性格天生属于冲动型
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外向型,这样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活泼好动,遇到问题也易
二、行为方式后天养成
例如父母在孩子面前处理问题不冷静、太极端、冲动,孩子也会如法炮制。大多数孩
子都属于这种类型。
三、受周围环境影响
例如,居住地方周遭环境人群的说话、行为方式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四、突发事件过程中易冲动
孩子因为年龄小,好胜心强,对突发事件缺乏全盘考虑,往往就会表现得特别冲动,
不考虑后果。
五、其他相关事件影响
可能突发事件对孩子没什么影响,但与突发事件有关联的事件会让孩子产生情绪反应。
孩子在小学阶段,行为受情绪影响较多,其情绪和行为易受外界影响导致心理状态不
稳定,不能控制自己,做事往往缺乏自主性,易冲动和盲目。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学
会交往、学会面对社会的初级阶段,其行为需要通过训练来改善。
首先,父母要当孩子的模范。情绪不稳定、主观意识过强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人格健
全的孩子。父母要先学会自我调适,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坚毅沉着。
小学阶段的孩子还不能根据客观条件、场合及环境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往往会说不该
说的话、做不该做的事,其实他们并非刻意去做,只是一种冲动的表现。但父母在这种情况
下很容易生气,以强硬的方式处理。当孩子出现行为失控时,父母应该冷静地给孩子一个可
以认错改正的宽容氛围。如果自己的孩子与朋友吵架了,父母可以暂时不予理会,让孩子自
己去处理,因为他们有时也会自己和好。
如果自己的孩子出现“人来疯”(自我表现欲的无端彰显)现象,而又难以安抚时,父
母可采取冷处理,不理他们,等客人离开后,再教导他们。
如果两个孩子为争玩具而哭闹时,父母可用别的游戏转移其注意力,他们会立即破涕
再则,如果孩子出于好奇而冲动地破坏了某样东西时,父母不要打骂孩子,而要耐心
地引导,要求他们以后做事要细心、认真,告诉他们损坏物品很可惜,并启发和帮助他们对
感兴趣的事情进行研究。
孩子冲动地做完一件错事后,会有深深的悔意,非常害怕,非常自责。这时,父母应
该尊重、留意孩子的感受,分析原因,用自己的经验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危害,必要时可让孩
子承担他可以承受的责任。
总而言之,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心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成人的正确教育,孩子的自
制力会逐步加强,从而他们的冲动行为也会相对减少。
关注孩子,要掌握点,更要把握度。因为过度的溺爱,使孩子对人无爱;过度的保护,
使孩子做事无胆;过度的纵容,使孩子对人无情;过度的帮助,使孩子做事无能;过度的挑剔,
使孩子无路可走;过度的强制,使孩子被动无志;过度的加压,使孩子精神崩溃。
习惯便利贴
1.好奇心让孩子行事冲动,只要尽量满足就能渐渐改善。
2.孩子冲动做错事,千万不要打,而要让他们了解冲动造成的损伤以及该如何避免。
3.父母自己脾气火爆、行事冲动,也会让孩子有样学样,不可不谨慎。
第二部分 缺乏自制力,沉迷于游戏中
张老师的小叮咛
大多数父母总认为孩子不能自制,完全是他们不愿意和不尽力的原因造成的。其实,
这冤枉了很多孩子。孩子的自制力差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外在环境的诱惑太多,或早年未
形成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缺乏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精神以及生理因素等等,都会导致孩
子的自制力差。
管得住自己的人绝不会沦为“人渣”,而是极有可能成为“人杰”。迷恋于游戏,也是
孩子自制力差的一种表现。游戏是一把双面刃,它可以成为孩子的玩乐工具,更可以使孩子
沦为它的“奴隶”。父母必须态度坚决地纠正孩子迷恋游戏的习惯。
“我女儿今年十五岁了,可是一点自制力也没有,没有一件事能从头做到尾。看本书,
还没翻上几页,就扔到一边,硬逼她读,才眨眼间,又开始玩在线游戏。这可怎么办呢?”
许多父母常为孩子没有自制力而烦恼。确实,孩子的自制力差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生
活、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没有自制力的人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
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他们就像无舵的船一样,很难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大多数父母总认为孩子可以凭自己的能力来控制自己,他们之所以在关键时刻不能自
制,完全是他们“不愿意”和“不尽力”的原因造成的。其实,这冤枉了很多孩子。实际上,
孩子的自制力差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外在环境的诱惑太多,或早年未形成有始有终的良好
习惯,缺乏自己的人生理想、奋斗精神以及生理因素等等,都会导致孩子的自制力差。
孩子自制力差,父母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父母看到孩子辛苦一点就心疼,就承
受不了,总是嘘寒问暖,这样就导致孩子不能专心地做一件事;有些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根
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难得陪伴孩子一起游戏与交流,长期的紧张气氛,使孩子不能心平气
和地去做事,总是急着应付新的变化。
我曾经接过家长气急败坏打来的电话,想请我帮忙跟他的小孩说:“快去洗澡!别再打电
动了!”心里虽然替这位妈妈感到悲哀,更无法理解为何会让孩子沉迷电玩到此地步,很多
父母因平时忙于工作,通常对孩子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为了不让孩子在家吵闹又累到无法
陪伴,只好搪塞电玩或电视让他们自行打发时间,殊不知已经让孩子在无形中用一些不适当
的游戏及媒体荼毒了他们的自制力。
孩子自制力差的坏习惯是多种因素长时间累积的结果,所以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也
需度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目标具体化,增强它们的激励性
大部分的人很容易受短期的、较具体和明确的强化物影响,而不易受遥远的、较抽象
和模糊的东西左右。
学习虽然意义重大,能够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但对孩子来说,毕竟是比较遥
远和抽象。可是看电视、吃零食之类的事情却是十分明确的诱惑,可以使孩子获得适时的满
足,因此孩子常常不能抗拒后者的吸引。
因此父母需要想尽一切办法,使一些长远的目标具体化,以此来增强它们的激励性。
二、设法使孩子集中精神完成一件事
父母要注意孩子平时的表现,当孩子做事不够彻底时,要鼓励他们把事情做完。不管
是在孩子玩积木还是画画时,都不要把所有的玩具和用具全部堆在孩子面前,以免分散孩子
的注意力。
三、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
当孩子安心做一件事时,父母不应随意打断,改让他们做其他的事。但在完成一小部
分学习内容后,可以让孩子休息一会儿,吃点东西,玩一玩,听听歌曲,做做运动,以此作
为孩子完成一项阶段性任务的奖励,这样就不至于使孩子感到学习太乏味。
四、努力成为孩子的伙伴
父母要常常鼓励孩子,经常和孩子谈心,让孩子知道你一直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从
而使孩子产生做事的积极性。如果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事不闻不问,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失望,
而不将手中的事继续完成。
五、丰富孩子的经验,培养孩子的兴趣
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中选出一项让孩子坚持下去。因为孩子的经验不足,感兴趣的东
西不多,所以要尽量让孩子多接触一些新的事物,从中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只有感兴趣,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自制力又称自持力,即能够抑制住妨碍达到目标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个性的意志。
一个人想要成功,需要有稳定的情绪和成熟的心态。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是做事的大忌。
试想,如果你一会儿心情忧郁,情绪一落千丈;一会儿怒气冲天,使你的朋友唯恐避之
不及;一会儿又情绪高昂,手舞足蹈,谁还愿意与这样情绪不定的人交往合作?
而且,情绪不稳定的人对于自己确立的目标也常常不能坚持到底,做事容易情绪化,
朝三暮四,高兴了就做,不高兴就扔在一边,缺乏计划和毅力。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现在,沉迷于电玩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多,以致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迷恋于
游戏,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一种普遍现象。
当然,孩子自制力差的表现还有很多,例如,学习仅靠“三分钟热度”,做事没有耐性,
好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等等。
多年前,有则新闻提到一个中学生刘文斌伙同同学李光力,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文斌原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迷恋上电玩游戏,学业成绩就直线下滑。
母亲知道后,就减少他的零用钱,想借此阻止他,而他也真的因为口袋里没有钱,而
无法继续常常玩电玩游戏,于是就开始偷,凡能得手的地方,他从不放过,无论是自己家、
亲戚家,甚至同学家,手伸到哪就偷到哪。
母亲又急又气,经常打他,为此他对母亲怀恨在心,于是趁着母亲熟睡之际,杀死母
这类由在线游戏而起的家庭悲剧,还远不止一件。
有一年春天,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任教于偏僻乡镇的中学刚过而立之年的许老
师,为了找到溜出学校到网吧玩在线游戏的两名住宿生,不慎跌进了五米深的水沟里,不幸
噩耗传来,全校师生悲痛万分。悲痛之余,他们作出了很多假设,如果网吧不要彻夜
营业,如果两名学生不沉迷在线游戏,准时乖乖熄灯就寝,如果许老师只是恪守自己的职责,
第二天再来处理此事。
有无数个如果,但结果却只有一个老师为了寻找深夜外出玩在线游戏的学生,不幸牺
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线游戏,单纯的娱乐工具,却成为点燃死亡的导火线。
玩在线游戏对儿童发展有害无益。现在的电玩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被动的游戏。过
去孩子玩的汽艇、飞机模型、积木等都是孩子自己动手组装甚至自己制作的,有的能在空中
飞行,有的在水中流动,孩子非常喜爱,也能培养孩子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研究精神。
而现在的电玩游戏都是现成的电子产品,怎样处理电子信号成了孩子感兴趣的内容,
孩子完全不知道游戏程序的构造,只是以一个小小的模块为对手,并被这个模块发出的信号
所左右,所以这种游戏方法极为被动,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动手能力发展毫无益处。
市面上许多电玩游戏的内容充满着色情与暴力,儿童不宜。而充斥网吧的在线游戏大
多有赌博嫌疑,儿童更不宜涉足,否则贻害无穷。迷恋电玩游戏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专家
警告迷恋电玩游戏可能导致儿童神经紊乱症,眼睛疲劳,造成近视;经常玩电玩游戏的人容
易喜怒无常,身体无力,精神萎靡不振。
由于孩子的自制力差,所以不能抵抗来自游戏的诱惑,以致上瘾而耽误了身体和学业。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的自制力可以自己培养,但自制力的形成并不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要
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沉迷于电玩游戏中而乐不思蜀时,父母必须采取恰当措施帮助孩子
摆脱来自电玩游戏的诱惑,克服沉迷游戏的习惯。为了阻止孩子玩游戏,首先就要控制孩子
的零用钱,孩子口袋里的钱少了,去外面打电玩的机会也就相对地少了。
给孩子买电玩游戏机或计算机,有利于父母掌握孩子玩电玩游戏的情况。如果父母有
时间,不妨与孩子一起玩,并适时地引导孩子改正对电玩游戏的态度,同时规定孩子玩游戏
的时间,让孩子平衡学习和游戏的关系。
面对诱惑时,最有力的抗拒力量来自于自己,内心坚定的自制力是抵御引诱的有力武
器,它使人从无能为力的受迷惑状态中解脱,恢复控制自我的能力,重新主宰自己。
一个有自制力的人都会有很强的独立性,有自己的主见,不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左
右。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自制力。
习惯便利贴
1.为孩子设定长期、不容易达成的目标,可以让他们较容易学会做事有始有终的自制力。
2.控制孩子的零用钱,可让他们逐渐减少电玩游戏的诱惑,再以零用钱奖励他们。
3.找出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陪着他们一起参与,可以培养专注的自制能力。
第二部分 挑嘴、偏食、爱吃零食
挑嘴、偏食是孩子饮食习惯中常见的现象。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而人体
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又来自各类食物。如果孩子长期挑嘴、偏食就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引起
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问题,也会出现相应的疾病。
孩子出现的某些异常情绪或行为,除了疾病方面的原因外,还可能与挑嘴、偏食等不
良习惯有密切关系。由于偏食或挑嘴,会造成孩子体内某些营养成分过多或不足,最后可能
导致他们生理或心理产生异常现象。
孩子可能喜欢吃一种食物而不爱吃另一种,有些是因为不喜欢某些食物的味道或者只
是习惯性的不爱吃。孩子对食物的不同喜好因而挑剔、拒吃,状况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孩子
的健康和发育,我们通称这种状况为挑嘴和偏食。出现挑嘴、偏食的情况,一般与以下原因
一、受大人的饮食习惯所影响
孩子的少年时期是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在饮食习惯、饮食行为成形的过程中,主要
是模仿家中成年人的饮食行为和饮食习惯。如果家中成年人有挑嘴、偏食的习惯,孩子自然
很容易养成同样不良的习惯。有时候父母不经意说出自己不喜欢吃什么食物,仅仅是这种说
法就可以对孩子的饮食习惯造成影响,对大人所提及的这些食物,产生同样不喜欢的想法。
一旦发现孩子有挑食的倾向,父母就要加以教育和引导,否则孩子的饮食行为就很容
易进一步形成挑嘴、偏食的习惯。要教导孩子对每一种食物都要吃一些,避免不爱吃的食物
吃得少,爱吃的食物吃得多。
二、饭前不要让孩子吃零食
饭前吃零食会影响到孩子吃饭时的食欲和胃口,这也是养成挑嘴、偏食的一个因素。
三、饭前或者在吃饭时不要喝过多的果汁或含糖饮料
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影响孩子,教导孩子如何安排吃零食
的时间、数量,以及在饭前或吃饭时不要喝含糖饮料,养成孩子定时吃饭的习惯,不要强迫
孩子吃某种食物。
在合理的时间内,可以允许孩子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在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
习惯过程中,切记,千万不要用威胁或者哄骗的方式,否则有可能导致反效果。另外,需要
注意的是,有些孩子之所以挑嘴、偏食也可能是因为感冒发烧,或患有缺铁性贫血或体内缺
少铁、锌等元素所造成的。因此,如果孩子挑嘴或偏食的情况过于严重时,也可以先带到医
院做检查,排除可能由疾病所引起的挑嘴、偏食习惯。
由均衡饮食的原则中得知,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来自各类食物,想让孩子可以正常
地成长发育,就要让孩子摄取各种食物的营养,挑嘴、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很容易造成营养
素不足,严重时还会出现营养缺乏症,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
有一些孩子喜欢哭闹、躁动不安且任性、闹脾气,原因除了父母的娇惯、溺爱和教育
方式不当外,还与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关。孩子食用过多的糖类,大量的糖在体内代谢,需要
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1。体内一旦缺乏维生素B1,会蓄积丙酮酸、乳酸等代谢产物,特别是
在脑组织内蓄积过多时,就会出现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好哭闹、脾气躁动等莫名其妙的乖
戾行为,也就是一般俗称的过动儿。
过动儿现象主要发生在五至七岁的男孩身上,任性、好动、爱说话、注意力不集中等
为特点,让父母十分苦恼。专家学者研究发现,食用过多含有酪氨酸、水杨酸盐以及大量调
味品、人工色素和铅污染的食物,会让具有过动症遗传因子的孩子发生过动症或使症状加重,
但只要限制这类食物的摄取,便可以逐渐好转。
因此,有过动症的孩子应该忌食含有酪氨酸的面食、糕点及乳制品,不吃含有甲基水
杨酸盐成分较多的西红柿、苹果、橘子等水果,也不要在食物中添加过多的辛辣调味料,更
不宜多食贝类、大红虾等含有铝成分及铅污染的食品,平时可多吃含锌、铁较多的食物。
有些孩子平时只吃肉类,很少吃蔬菜,会对情绪和性格造成不良影响。专家学者发现,
游牧民族比其他民族好斗,其实与生活饮食习惯有关。他们以肉类食物为主食,因而血中儿
茶酚胺浓度变高,这种物质浓度变高,会使脾气暴躁。相反地,出家人多半性格温良,少思
寡怒,与世无争,这虽与身心修养有关,但长期素食也是主因。
长期吃素可导致血中血清胺(5羟色胺)浓度变高,使人心境平和,性情温顺。由此可
见,偏爱吃肉类的孩子同样会产生暴躁易怒、好动、爱打架、不听劝阻等不良表现,饮食应
以荤素合理搭配为宜。
此外,贪睡不醒、整日昏昏欲睡,有可能是因为过分爱吃咸食所致,饮用太多的咖啡,
则会让体内累积过多的咖啡碱,因而引发沮丧感。因此,排除某些可能的疾病和遗传、环境
因素后,父母不妨以调整饮食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教育、纠正孩子挑嘴、偏食的习惯,逐步
改善这类异常的心理状态,进而改变行为模式直到消失为止。
父母不仅应及时发现孩子是否有异常心理状态或行为,还应时常变化家庭食谱,借此
纠正孩子偏食、挑嘴的习惯,细心安排日常饮食,以利于孩子健康的身心发育。
孩子们有吃零食、挑嘴、偏食的习惯,一方面与他们自制力不足有关,同时也与父母
溺爱、缺乏营养知识以及父母忽视教导孩子营养知识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对食物的味道、温度、色彩、形状等有了喜欢或不喜欢的
自我主张,对于食物本身的喜好也不断在改变,这正是他们自主意识的开始。
但很多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饮食习惯及内容改变常感到不知所措,甚至自己的饮食模
式及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孩子却还不自觉。为避免孩子的偏食,父母需注意自身的行为,以免
影响孩子正常的发育和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两岁时就已开始学习周遭人物的行为举止。偏食、不良
的饮食习惯和用餐礼仪,往往可能就是在他们不自觉的耳濡目染过程中所养成。基本上,饮
食是一种学习经验。父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偷窥妈妈和叔叔在卧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