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从业者怎么看待近年来在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和治疗中十分流行的沙盘(箱庭)疗法?

流行在国内的神秘沙盘疗法,借助昂贵仪器进行心理分析
心理学从业者怎么看待近年来在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十分流行的沙盘(箱庭)疗法?
王怡蕊,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博士, 注册临床心理学家
今天是Good Friday,不用上班,专门写个回答。福尔摩斯刚出场不久就说过这样一段很拽的话:&一个逻辑学家能凭一滴水推测出大西洋或尼亚加拉瀑布的存在,即使他并没亲眼见过。&小时候看到这里,佩服的五体投地。但如果现在还有人跟我提类似的观点,我顶多报以&呵呵&。其实柯南道尔的想法很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从一件微小、普通的事情分析出一整个世界,听上去奇妙又浪漫。精神分析学家们从沙盘的摆放、墨迹的挥洒推测出大脑中不为人知的潜意识世界,也是其中一个美好的故事。但要清楚,这只是一个故事,类似于幻想或者设想,把它当真理就有点可疑了。虽然人类的很多幻想最后是会实现的,但很有意思的是,实现的方式,往往离最初的设想有着相当的距离,不是么。精神分析和沙盘疗法的基础是潜意识。要回答如何看待精神分析及沙盘疗法这个问题,那么很自然会产生三个问题:
潜意识到底是什么?潜意识的世界怎么影响现实的世界?
随便堆个沙子摆弄点塑料玩具就能推测出一个人潜意识的世界么?
怎么才能知道根据沙盘推测出的结果是准确的?
以下针对这三个问题一一讨论。
潜意识存不存在,存在于人体哪个部位,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目前的科技手段回答不了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暂且放在一边。
在潜意识理论未被证实之前,试图通过沙盘这个工具来描绘一个人的潜意识,是一种积极地尝试。但这自然就导致了问题3非常难回答。
传统的沙盘疗法有个致命的缺陷。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可以推断每一个人应该只有一个潜意识,那么两个咨询师应该能沙盘的摆放推测出相同,至少是相似的结果。然而事实上,同样一个沙盘,各个咨询师给出的结论可能千差万别,这个分析的过程非常主观,就连从事沙盘疗法的人自己都接受不了。
现代的沙盘疗法是不分析、不评价的。自此,对沙盘测量存疑的人不能再拿它的主观性、不一致性说事了,因为它根本就不测量了。于是这个致命的缺陷被蛮横地堵上了。但随着而来的问题就是,那大家还花那么多钱去摆它干嘛?于是有人说,沙盘反应潜意识,摆沙盘的过程本身就是有疗效的。姑且如此吧。那么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ta画画或者写作,应该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没道理只有沙盘才能反应潜意识,画画写作就不受潜意识影响了?心晴还提到了沙盘的优势是它是三维的还可以加上时间这第四维,那么我觉得雕塑(土一点的捏泥人)什么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到&四维&的。当然,如果不想考虑背后的逻辑,只考虑实用也是可以的。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那么,精神分析、沙盘疗法是好猫吗?很遗憾,这类疗法虽然有细节美妙动人的个案案例,虽然有天花乱坠的各种段子,但一直没有拿得出手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英美体系国家(欧洲大陆国家不清楚)大多盛行认知疗法,比如传统的认知行为疗法和新兴的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澳大利亚的医保系统确实只承认有大量实证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因为作为一项医疗手段,没有实际效果怎敢让纳税人掏钱?与此同时,注册的心理学家是不能使用循证疗法以外的疗法,但是可以择情使用其它疗法中的有些技术。违规的话初犯可能会被警告。其实,临床心理学的博士硕士入学面试时就会问你是否能保证遵守只使用循证疗法这条规定,如果不能遵守的话,压根就不会录取你。知乎心理学群里有人说这些都是人本主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之间的纷争的延续,是门户之争。这一点我明确反对。
首先,人本主义()根本就不是一种疗法,它和后面两种心理疗法根本没有可比性。
其次,对人本主义和认知行为疗法真正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认知行为疗法融合了非常多的人本主义精神。这两者不仅不互相排斥,相反,人本主义的以个人为中心、真诚一致、同理心的理念根本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其他的主流心理学疗法)的基本守则。认知行为疗法并不强调人本主义中的无条件的正向关怀,但也并不反对。
至于精神分析和前两者之间的门户纷争,精神分析早就退出主流心理学的舞台了,还有什么可争的?详情见精神分析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比起其他疗法来,缺乏有效性的证据,它也没有去争的资本啊。如果你连证据都不讲,那我们不讲同一种语言,没法交流。
心理学家和咨询师的责任是帮助他人。我们是&医生&,不是&哲学家&,我们的工作不涉及太多形而上的价值观、世界观。对于&治病&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我认识不少岁数比较大的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和咨询师,在他们受训的年代,精神分析疗法是绝对的主流,所以他们职业生涯的早期都是使用精神分析的,这也许就算是所谓的&精分派&?但随着这半个多世纪心理学爆炸式的发展(据说现在在美国每年PhD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就是心理学),开发出了非常多门类的心理疗法。其中认知类的疗法,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得到了很多研究证据的支持。于是他们很多人都学了不少新的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更是必学。所以, 现在的很多争执,与其说是门户之见,倒不如说是部分人抱陈守旧、固步自封,拿&门户之见&给自己找借口吧。
具体来说,精神分析有没有价值?据博士阶段的老师说,精神分析疗法除了历史价值以及移情、反移情这两个词比较好用之外,实在没有什么其他的用处了。虽然精神分析疗法也在试图改变,但总的来说,它能做到的,其他疗法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耗时更少。沙盘疗法有没有价值?沙盘疗法同样缺乏有力的临床证据。它最大的贡献除了历史价值,恐怕就是沙子本身作为一项游戏的意义。澳洲小孩最常玩的游戏之一就是沙子,海滩有沙子,大部分公园里也有沙子,还有玩沙子的工具。于是澳洲小孩非常喜欢、非常习惯玩沙子。内陆地区的小朋友们,即使日常生活中沙子玩的没有那么多,估计也不会讨厌沙子这种可塑性如此之强的玩具(回想下小时候对面粉的爱),以及沙盘中无数可选的迷你小玩具。沙盘作为一项游戏,很容易让小孩放松心情、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作为一种疗法,沙盘疗法缺乏实证,早已淡出主流心理学。作为一项游戏,沙盘就更不划算了。绝大部分游戏都不用上万块那么贵,而且各个小孩喜欢的游戏不同,有些小朋友不喜欢玩沙子的。你可以鼓励小孩子通过画画、写作、捏泥人的方式表达自己。有人坚持说沙盘表达性强,这我同意。对于非要沙盘才能表达的儿童(其实真正离不开沙盘的是咨询师吧),完全可以自己在超市里随便买个盒子放点沙,再买点各种各样的塑料小玩意,放点小石头小贝壳啊什么的,一样可以让小孩直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就认识两个这么干的咨询师。【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我改天可以请他们拍几张放上来。】
既然咨询师不评论、不分析,那么为什么非要使用昂贵的标准化设备?自制的沙盘一样可以满足儿童创造性表达的需求。儿童心理治疗的用具,我个人觉得最为有效的是心理治疗专用的贴纸、填色、卡片、桌面游戏、活动。这些材料,针对不同性别、各个年龄段(幼儿至成人)、各种家庭文化背景(比如针对父母离婚的儿童,住在寄养家庭的儿童,澳洲土著人等)、各种问题(比如多动症、愤怒控制、自制力培养、社交困难、bullying、性侵犯、测量培训父母的育儿方式等等)。这些材料用具,有的是根据认知行为疗法设计的,有的从resilience、 skill building 的角度出发,有的考虑夫妻、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等等。 写到这儿, 顺便介绍一款我比较喜欢的桌面游戏,名字叫做&Impulse Control&,是专给ADHD的小孩用,这个游戏棋盘好像大富翁强手棋那样,我和小孩(也可以是多个小孩)轮流扔骰子,也有机会卡,运气卡。有的卡片摸到了,要让拿到的人做些奇怪的动作,但更多的卡片是治疗性质的。机会卡片帮助小孩思考控制自己的impulse的意义,比如如果你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冲动,老师会怎样怎样。运气类卡片问,如果你在电影院里面看电影,前面的人挡住你了,请给出2-3种解决方法。我的那个小孩给出的回答是,踹他椅子。我于是问他这样会有什么后果,这种行为合适不合适,他想了想说不合适,然后给出了第二个解决方法,站起来。小孩如果给出了合适的答案,就可以摇一个特殊的骰子,只有1-3点,然后可以拿到与骰子点数相应的分数。答案不合适(踹别人椅子那种),不能摇骰子,不得分。得分最高或者最先到达终点的人赢。这个游戏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则,帮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贴三个卖这类资源的网站,
, 不知道国内有没有类似的网站,欢迎推荐。沙盘疗法应该称之为沙盘技术
详述一下我对这句话的看法。我觉得不应该否定&沙盘疗法是一种心理疗法&的说法,就好比任何一个系统的看法都有权被称作是理论(theory)一样。但这个疗法是否优秀,是否有价值就是另一个问题了。目前为止,没有足够强有力的证据说明精神分析、沙盘疗法的有效性,所以不能说它是个优秀的理论、疗法。沙盘技术这个说法,在我看来,与其说沙盘是一门技术,不如说应用沙盘是一门技术,就像应用橡皮泥、绘画、描红、桌面游戏等等素材一样,使用者需要耐心、敏锐、积极反馈、管理儿童的行为等等。我引用为心理疗法的改进作出巨大贡献的Michael J. Lambert教授的研究。Lambert教授曾发明了OQ-45这个帮助心理治疗师监控、检测心理疗法效果的工具,该工具具有类似于医生的血压计的意义。Lambert教授的研究这个结果比较惊人。(Reference:Lambert, M.J. (2001).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nd psychotherapy outcome.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38(4), 357-361 )他的结论是心理疗法的效果:15%是来源于安慰剂效应;30%是来源于common factors(that is, variables found in most therapies),比如安全的倾诉空间,心理学家的共情能力,反馈能力等等;40%来源于心理治疗以外的因素,比如自愈、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失业的人找到工作了,孤独的人找到伴侣了)、家人朋友的支持;剩下的15%的效果来源于具体的治疗技术,这里的治疗技术指的是治疗师使用的具体疗法,比如biofeedback、催眠、系统脱敏性。这个研究也许能解释,在大家的观察中,为什么使用沙盘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对很多来访者似乎也挺有效的,这是因为具体的疗法只占到15%的效果。换句话说,如果一个治疗师本身的能力强,来访者自己的生活又有了转机,那么不管用哪种疗法,来访者的情况都会有所好转。所以,尽管使用精神分析疗法、沙盘疗法的治疗师也能够帮助到来访者,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疗法本身真的是优秀的。要证明一个疗法的价值,必须通过方法论严谨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这类研究会控制安慰剂效应、治疗师的因素和来访者生活中的自然变化的影响,然后再比较哪个疗法效果更佳。遗憾的是,在这类研究中,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精神分析或沙盘疗法。总而言之,来访者接受精神分析疗法、沙盘疗法后症状好转的个案,并不能证明这些疗法本身是优秀的。理论和理论之间、疗法和疗法之间,本就是有高下之分。心理咨询行业,不同于其他服务业,只要有人愿意花钱买你的服务就行,它更接近医疗行业。所以,在明知有更有效、更经济的治疗方法的情况下,却抱着明显落后于时代的精神分析、沙盘疗法不放,这不仅浪费了他人的钱财,还耽误了他人治疗的时机(心理疾病同生理疾病一样,也是越早治疗越好)。精神分析、沙盘和认知类疗法之间的纷争,不是门户之争,而是部分人抱陈守旧(要是诛心一点,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医德)。 这也是上面说到的,澳洲心理学协会不允许使用循证疗法以外的方法的原因。至于这些疗法在国内大张其道的理由,@李松蔚 显然了解的比我多,更有发言权。除了李松蔚提到的经济政治上的原因,我猜测大众乃至不少心理学专业人士缺乏对现代心理学测量、治疗方法的深刻理解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心理学爱好者读的书大多是精神分析甚至是伪科学方面的,接触过的现代心理学方面的书过少。即使是受过心理学基础大学教育的人,很多在大学里学的也还是老一套的知识,大学里的有些心理学老师说不定自己也没有系统深入地学习过这些知识。
李松蔚,普通的心理学工作者
我这里就说得直接一些吧:我不认为沙盘/箱庭是一种疗法,也不认为它在国内的流行与其疗效有关。关于沙盘/箱庭不足以称为一种疗法,只能说是一种工具,而且是偏测验的一种工具&&而且信效度方面的证据尚存疑。我主要想说的是,这个东西的流行,首先是因为有利可图(你想想这个卖价上万的东西成本才多少),只要有利,就有逐利之人会不遗余力地推广;其次国内主流院校也有心理学教授为它背书(而且依国内的江湖规矩,你说它好,我就不好意思再说它不好,大家你好我好哈哈哈),然后这东西本身足够大(放到咨询室里够醒目),足够贵(算到硬件设备里够突出),最后也是因为它可以缓解一些经验还不够丰富的咨询师的焦虑:如果我和来访者找不到话说,我们起码还可以摆沙盘嘛。四川震后,很多灾区中小学被援建了心理咨询室,大概是觉得光送沙发茶几显不出&专业性&,所有的咨询室于是都慷慨地配套了沙盘。我至今仍然定期在灾区某地做督导,从我督导的观察来看,对高中生的咨询中几乎不会用到沙盘,对小学和初中生的咨询倒是常用,但我并没有看见对疗效有什么促进。没有案例概念化思路的咨询师,让来访者摆完沙盘后也还是没有。最多,咨询师借着沙盘找到话题聊天,来访者也不至于那么尴尬,时间很容易就被填满,咨询关系稍微亲近了点,双方都没那么紧张了而已。因此就我看到的而言,沙盘即便说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使用(此处仍然存疑),在目前使用沙盘的尤其是中小学老师当中,也并没有发挥它在这方面的效果。我觉得这种工具在国内的流行,主要是搭着各种天时地利的因素,将来恐怕还会流行下去,但效果上总是让人担忧的。心理学从业者怎么看待近年来在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十分流行的沙盘(箱庭)疗法? - 知乎1601被浏览151184分享邀请回答1414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心理学从业者怎么看待近年来在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十分流行的沙盘(箱庭)疗法? - 知乎1601被浏览151184分享邀请回答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心理学从业者怎么看待近年来在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十分流行的沙盘(箱庭)疗法? - 知乎1601被浏览151184分享邀请回答1353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我想找一个适合的心理医生,但觉得在我的城市很难,该怎么办?-ZAKER新闻
线下咨询想找适合的心理咨询师,推荐上「简单心理」app 或网站,有国内各地最靠谱的咨询师,可以依据你所在的城市搜寻喔!线上咨询如果您所在的城市咨询师比较少或是没有合适的,您也可以考虑用线上咨询的方式。延伸阅读推荐:从一些心理咨询师的资讯或平台数据大致推估,真的以心理咨询为主业丶较为活跃的咨询师约有 1/3 在一线城市,城乡落差大。(这只是我个人很粗略地推估,因为取证不代表执业,精细的统计数据难以取得,只能由一些平台上能看到的数据以管窥天,若有不同数据或见解也请不吝批评指教。)互联网的兴起,让时间空间阻碍变小,身处於二丶三线城市的咨询师也能透过网络向全国的来访者提供服务,若咨询师在网络上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其在二丶三线城市的名声与专业形象也会提升,甚至可以跻身当地的一线专家;当然,二丶三线城市的来访者,也能够过视频的方式找到理想的咨询师,不再受限於小城市选择较少。以我自己为例,虽然我多半在一线城市活动,但我居无定所丶全国到处跑,因此我主要以视频的方式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视频咨询和传统的面对面咨询很不一样,有些人可能会质疑效果,对我来说我觉得最主要的差异在非语言讯息的捕捉,在远程咨询中咨询师要捕捉来访者的非语言讯息难度远高於面对面,以及透过网络要与来访者建立信任的关系会比真实见面来的困难。我的经验是,做网络视频咨询需要更高的敏锐度跟专注力去捕捉来访者全方面的讯息,若咨询师能克服因为远程产生的隔阂感,视频咨询的效果并不会比面对面差太多,而且我有些来访者以前可能需要开车单程两小时才能进城里找到靠谱的咨询师,透过互联网,他每周都能省下四小时的舟车劳顿和额外开支,对来访者的体力和生活稳定度都有正向帮助。美国全国合格谘商师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Certified Counselor, NBCC)在 1995 年便指派了一个任务小组对网路谘商可能涉及的问题加以研究,该委员会虽不鼓吹网路谘商,也明了此种做法在学界仍存有争议,但为因应日益增多的网路谘商服务发展趋势,希望能减少此等服务型态所可能带给谘商员与当事人的冒险与危险,因而先是制定了指导方针(guidelines),後又将之发展成伦理守则(Bloom, 1997),NBCC 所制定的网路谘商伦理守则(Standards for the ethical practice of WebCounseling, 1998)共有 13 条,有兴趣者可以到 NBCC 的网站上查询,篇幅太多在此不多加赘述。来源:知乎 作者:【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此问题还有 延伸阅读:
相关标签: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排版
互联网新闻5小时前
互联网新闻4小时前
互联网新闻5小时前
互联网新闻4小时前
互联网新闻6小时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1小时前
亿欧网59分钟前
蓝鲸TMT网44分钟前
互联网的一些事57分钟前
36氪1小时前
36氪1小时前
蓝鲸TMT网1小时前
亿欧网2小时前
亿欧网2小时前
砍柴网2小时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