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凤凰山庄农腾办事阵庄小学有规划吗

天气预报:
您当前的位置:
桐城市2017年度城乡规划编制项目清单
项目依据和
市城乡规划局负责编制项目
桐城市控规通则
市城乡规划局
2017年11月
1.安徽省县城规划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皖县城办〔2016〕5号)文
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桐城空间总体规划
市城乡规划局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开区,双新开发区,相关部门
2017年12月
安徽省县城规划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皖县城办〔2016〕5号)文
桐城近期建设规划
市城乡规划局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经开区,双新开发区,相关部门
2017年12月
桐城市&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桐城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城市规划区
市城乡规划局
2017年12月
2017年桐办发〔2017〕7号文
项目依据和
市城乡规划局负责编制项目
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城市规划区
市城乡规划局
1.安徽省县城规划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皖县城办〔2016〕5号)文
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年)
桐城市城市空间特色规划
城市规划区
市城乡规划局
2017年11月
安徽省县城规划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办公室(皖县城办〔2016〕5号)文
概念性详规
高铁新区概念性规划和站前起步区城市设计
高铁新区规划区,站前起步区1平方公里
市城乡规划局
东部新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市重点办
2017年10月
王墩墩塘和南山路桥及周边区域城市设计
盛唐路以东、龙眠路以南、合九铁路以西、南山路桥以西
市城乡规划局
龙眠街道办事处
2017年10月
地形图测绘
高铁新区区域
市城乡规划局
项目依据和
市直部门负责编制项目
城市排水防涝规划
城市规划区
规划局、气象局、水利局等
2017年12月
安庆市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方案
燃气专项规划
规划局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2017年12月
城镇燃气管理条例
城市地下管网(线)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区
规划局及各管网(线)单位
2017年12月
相关法律法规
抗震防灾规划()
城市规划区
市国土、住建、规划、财政、水利、气象、交通、文化、教育、人防等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桐城市城市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
城市规划区
市城乡规划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安徽省实施办法》
项目依据和
范岗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范岗镇总体规划
2017年12月
桐城市总体规划
范岗镇旅游专项规划
2017年12月
范岗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7年12月
桐城市总体规划
范岗镇村庄布点规划
2017年12月
范岗镇总体规划
新渡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新渡总体规划
新渡镇政府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
桐城市政府
新渡驻地建成区整治规划
新渡镇政府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桐城市美好办
新渡镇美好乡村规划(香山村中心村庄)
香山村中心村庄
新渡镇政府
新渡镇香山村
桐城市美好办
(正在申报省级)
项目依据和
金神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金神镇总体规划
金神镇政府
镇建设分局
桐城市总体规划
集镇建成区整治规划
金神镇政府
镇建设分局
桐美办发(2016)11号
金神龙眠河两岸规划整治
镇区龙眠河
金神镇政府
镇建设分局
杨公村安置点规划
金神镇政府
杨公村、镇公路站
莲花村安置点规划
金神镇政府
莲花村、镇公路站
草原村安置点规划
金神镇政府
草原村、镇公路站
金鹿村美丽乡村
金神镇政府
金鹿村、镇建设分局
桐美办发(2016)11号
嬉子湖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嬉子湖镇总体规划
嬉子湖镇政府
镇建设分局
2017年12月
项目依据和
吕亭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吕亭镇总体规划(年)
吕亭镇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
镇政府工作计划
吕亭镇中心规划区控制性样规
吕亭镇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
镇政府工作计划
七星鲁王乡村旅游规划
206国道以西,鲁王河、双龙河之间24平方公里
吕亭镇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
镇政府工作计划
黄甲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黄甲镇总体规划
2018年12月
市规划局有关文件要求
黄甲镇区整治建设规划
葛湾村齐老屋、齐大屋、学校村民组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文件
项目依据和
黄甲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黄铺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黄铺村栋树、大湾、黄老屋村民组
黄甲镇人民政府
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文件
修建性详规
马鞍寨现代林业生态园总体规划
石窑村吴岩、马寨村民组
安徽美尔马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森林相关法规、镇旅游规划
孔城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孔城镇总体规划
孔城镇政府
桐城市总体规划等
孔城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孔城镇政府
桐城市总体规划等
孔城镇镇区整治规划
孔城镇政府
桐城市总体规划等
&十甲文旅&特色小镇规划
孔城镇政府
桐城市总体规划等
东城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孔城镇政府
桐城市总体规划等
项目依据和
孔城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孔城镇桐梓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孔城镇人民政府
桐城市总体规划等
孔城镇清水塘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孔城镇人民政府
 清水塘村
桐城市总体规划等
孔城镇桐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孔城镇人民政府
桐城市总体规划等
大关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镇建成区整治
大关镇人民政府
市美丽办及上级文件
卅铺大道西段控制性详规
大关镇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胡埠朱庄控制性详规
大关镇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百世佳老厂区区域控制性详规
大关镇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项目依据和
大关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青龙团山省级美丽中心村示范点
团山村民组
大关镇人民政府
市美丽办、青龙村
市美丽办及上级文件
百岭方老屋中心村整治
方老屋村民组
大关镇人民政府
市美丽办、百岭村
市美丽办及上级文件
何畈小元中心村整治
小元村民组
大关镇人民政府
市美丽办、何畈村
市美丽办及上级文件
甑山美丽乡村
畈庄村民组
大关镇人民政府
国轩集团、甑山村
国轩集团资助
青草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青草镇总体规划
青草镇人民政府
青草镇环境保护和规划建设管理分局
永庭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永庭村中心村庄
青草镇人民政府
青草镇环境保护和规划建设管理分局、永庭村
美丽乡村建设资金
项目依据和
唐湾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项目
唐湾镇总体规划
唐湾镇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
桐城市城乡规划局
地址:安徽省桐城市自来水公司同康路办公楼三楼  电话:  传真:
&& & & & & & &技术支持:桐城镇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桐城镇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地处南部。沿同蒲铁路南下,过临汾、侯马即可进入桐城镇境内。桐城镇面积约为140.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93127,下辖65个行政村。这里山河雄伟壮丽而多姿多彩,层峦叠翠,林啸水吟,孤峰独标,平坦富饶。这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矿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桐城镇简介
桐城镇柯岭村昭明寺塔
桐城历史悠久,地杰人灵,这里有新时代、仰韶、龙山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春秋战国、汉、唐、宋、清等时期的古墓群。有后稷教民稼穑、董文奉帝使豢龙的传说,有一门世代出将相,名扬中外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有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的全国植棉劳模吴吉昌,纵览古今,这块沃土,英才迭出。
桐城镇建置沿革
位置境域与建制沿革,桐城镇地处东经111°26′29″——111°36′20″,北纬35°25′31″——35°34′1″,东与东镇、侯村乡接壤,南与河底镇、裴社乡、夏县相邻,西与郭家庄镇、神柏乡连接,北与凹底镇、阳隅乡、薛店镇毗邻。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11公里,国土面积140.3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780亩。建国初期为第一区公所驻地,1953年区下设乡,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即城关镇人民公社,1984年更改为城关镇人民政府,2001年撤乡并镇组合西官庄乡、下阳乡、岭西东乡,并改名为桐城镇人民政府,下辖西社、东官庄、南关、李家庄、坡底、东社、乔庄、下邱村、岭东、黄花岭、下阳、上邵王、桃园、上白土、五里头、新生、上邱村、曹家庄、邱家庄、山家庄、姚村、吴家房、韩家庄、中社、冀鲁、岭西东、东宋、金家庄、新仪张、下邵王、东吴、任村、张石沟、北薛庄、梨凹、仪张、赵家岭、王村、店头、香山庄、下白土、王顺坡、七里店、文生、西邱村、王家房、李家房、南宋、程家庄、丁店、上郭、岭西西、新李房、峪堡、邱家岭、西官庄、东河口、东薛庄、家坪、柴庄、赵家庄、西城庄、西吴、冯家庄、东庄共65个行政村,含78个自然村。9个社区。[1]
桐城镇环境资源
自然环境与资源,桐城镇域北依峨嵋岭,南依鸣条岗,中部狭长,两端宽阔,呈亚铃形,境内地形多样,河谷,塬地,丘陵,山地共存,由涑水及其支流藕河冲积而成的涑水河谷盆地。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平均降水量506mm左右,年平均气温8~14℃。
桐城镇人口
全镇属汉族聚居区,1949年有1人;1964年有16766户,79346人;1990年有28227户,113235人,现有人口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万人)。
桐城镇交通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大运高速路、二级路,南同蒲铁路大西高速铁路穿境而过,65个村村村通油路。
桐城镇桐城特产
桐城土特名产丰富,运销国内外。闻喜煮饼为山西八大名点之一,曾受到鲁迅先生赞誉;北垣柿饼,肉质如枣,汁丰味甜;董泽白莲,质细孔多,故有“闻喜莲菜-眼儿多”之谚语;峪口紫皮蒜,质优个大,味浓辛辣;焦山矿泉水,以微量元素含量高,健体养身而驰名中外。来到闻喜县桐城镇,请您品尝这些名优产品,您一定会赞叹不已。
桐城镇发展情况
闻喜县桐城镇多业并举,发展势头强劲。农业粮、果、菜、牧已形成产业化链。蓬勃发展的工业也成为闻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培育出钢铁、镁业、化工、建材、机械、瓷业、玻璃、汽车配件、食品加工等生产基地。
闻喜交通发达。南同蒲铁路、大运路、太风路穿境而过,闻垣、新闻二级公路已开通。通讯、电力设施先进。是中西部很具发展潜力的一方热土。
桐城镇行政辖区
桐城镇辖:西社村、中社村、东社村、西城庄村、南宋村、韩家庄村、吴家房村、李家房村、上郭村、黄花岭村、西邱村、上邱村、南关村、新生村、王家房村、新李房村、五里头村、桃元村、王村、东宋村、姚村、王顺坡村、东河口村、岭西东村、岭西西村、岭东村、店头村、张石沟村、七里店村、下白土村、上白土村、山家庄村、北薛庄村、坡底村、家坪村、下阳村、乔庄村、李家庄村、仪张村、丁店村、东庄村、冀鲁村、程家庄村、冯家庄村、薛庄村、任村、峪堡村、曹家庄村、新仪张村、文生村、西官庄村、东官庄村、下邵王村、上邵王村、西吴村、东吴村、柴庄村、梨凹村、香山庄村、邱家岭村、邱家庄村、赵家庄村、赵家岭村、金家庄村、下邱村等。
桐城镇经济发展
桐城镇科技与企业
该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不懈狠抓科技调产,使全镇粮经比例由6:4调整为5:5,特别是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建成万亩优质小麦、万亩蔬菜、万亩花椒、万亩药材四个万亩基地。店头村农村沼气的推广、养殖小区的建设,东吴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兴起,李家房胖仔奶业的带动,使该镇的农业生产初步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农民收入逐年稳步增加。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红星汽车配件公司半轴套管生产线建成投产,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利税800万元,总资产2600万元,成为我国最大的汽车后半轴及半轴套管专业生产厂家,名列全国半轴行业前五强。第二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日产千吨熟料新型干法回转窑生产线建成投产,固定资产近亿元,年生产能力提高到65万吨,年产值超亿元,利税1000万元,成为运城市水泥生产企业中的龙头厂家。英发玻璃器皿公司改土炉为节能环保全煤气马蹄焰池炉,开全省先河,成为科技兴企的典范。全镇有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非农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
在推进城镇化上,该镇以晋都、城西、城南、城东大街为依托,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西社农贸市场、鸿泰商贸城、东升家具商厦、东方建材市场等几大批发市场建设,启动实施中社大众市场、西社西湖市场、西城庄综合大楼的改造工程,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随着桐城一条街的规划实施,桐城正在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小集镇。
桐城镇教育
桐城还是一个教育大镇。镇内有中心校一所,初中5所,小学36所,其中15所学校装备了多媒体教室,35所学校接入远程教育网络。在校学生1.6万人,教师810人。特别是城关、城镇、官庄三所初中和东街、西街、道北三所小学为省市级示范学校和全县名校。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以及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全镇学校的硬件设施又有了很大的改善,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由教育大镇向教育强镇的跨越,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桐城镇是在2001年撤乡并镇中,由原城关、西官庄、下阳、岭西东四个乡镇合并组建的一个新镇。全镇辖65个行政村,249个居民组,镇直单位20多个,93127口人,国土面积140.39平方公里,
耕地127625亩,基层党组织86个(其中1个党总支,85个党支部),党员2276人(其中农村党员2042人),是闻喜县乃至运城市最大的乡镇。大运高速、二级路、南同蒲铁路穿境而过,65个村村村通油路。
2006年全镇粮食总产34794吨,农村经济总收入9.6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2.6亿元,实现利税2.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64元。
桐城中心校在镇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连年创佳绩,深受群众好评。
桐城镇社会状况
全镇完成“六个全覆盖”工程。改造硬化村通道路103.7公里,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3处,改造校舍危房3780平方米,新建村级卫生所49个,农民参加农村医疗保险63600人,占99%以上,完善配套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8个,新建群众性文体活动场地38处,配备文件活动器械304件,建立农村图书室32个,农民书屋13个。目前,镇卫生院4所达到甲级标准,村村有卫生所,农家书屋,有文化活动中心,有健身院,有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全镇共有中心校一所,初中5所,小学36所,其中15所学校装备了多媒体教室,35所学校接入了远程教育网络,在校学生1.6万人,教师810人,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桐城镇名胜古迹
本镇历史上多名门望族,代有人才。三国魏大将毌丘俭、西晋文学家郭璞、戊戌六君子的杨深秀故里均在该镇。古遗址有5处,古墓葬有6处,古建筑有位于县城东的文庙和姚村的魁星楼。金石有吕祖造像碑位于岭西东巷口墙上,世界著名文物有上郭村出土的刖守囿六轮挽车。[1]
.阳光农廉网[引用日期]桐城名人录(桐城人物志)
桐城人物志(转自桐城县志)
    朱邑(?—前58),字仲卿,庐江舒人。
    汉宣帝时,朱邑任桐乡(今桐城)啬夫,管理地方诉讼和赋税。因办事公正廉明,爱民恤民,被举贤良,任大名府农丞,继升北海太守,再以“治行第一”,选拔入京,任大司农。他虽位居列卿,身为近臣,但生活节俭,常以俸禄周济贫民。晚年病重时,曾嘱咐其子:“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我,不如桐乡民。”逝世后,汉宣帝刘询下诏称赞说:“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无疆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悯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奉其祭祀。”其子遵朱邑遗嘱,扶柩南归,安葬于桐乡西廓外石井铺(今范岗镇朱公村)。
    唐元和八年(813),重新修墓立碑,书法家李邕书写碑文。明代桐城主簿夏仲寅于墓旁建“朱大司农祠”,并镌石作楹联曰:“云横墓首山生色,露滴碑旁草亦春”,横额书“循良事业”。历代诗人多有吟咏。今朱公墓尚存,而祠已圮。
    曹松(约830—903)字梦征,舒州人(清《一统志》注桐城人,一说潜山人)。晚唐著名诗人。
    曹松生活的年代,战乱迭起,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又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漫长的流浪生涯,激起他对故乡山水无限眷念,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留异乡所产生的思归之情。
    曹松诗作,风格似贾岛,工于铸字炼句。因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故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憎恶战争。他在《己亥岁二首》诗中写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论者谓此诗精炼隽永,超过了前人同题材诗作。
    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应试,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终因风烛残年,不久谢世。遗作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录其诗140首。
  李公麟
    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北宋舒州人(康熙《安庆府志》注属桐城人,一说潜山人,又说舒城人)。著名现实主义画家,世称“宋画第一”。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中书省下级僚佐等。五十二岁,辞官还乡,隐居桐城龙眠山,时称“李龙眠”。
    李公麟画学各派,但独创一格,自立门户。我国“白描”画法,始出其手。笔法行云流水,意态生动传神,山水、人物无所不能,鞍马佛像尤为精通。评者谓:鞍马逾韩干,佛象过吴道子,山水似李思训,人物如韩滉,潇洒之处如王维。《宣和画谱》载,仅出自其手的宫廷藏画即达107幅,最著名的有《五马图》等。晚年所作《龙眠山庄图》,尽收桐城龙眠山响水岩、垂云沜、媚笔泉、雨花崖等胜景,亦为画中珍品。友人苏轼曾为《龙眠山庄图》作跋,苏辙亦赋《龙眠山二十咏》以赠。
    李公麟创作宗旨是“立意为先,以喻世教”。评者称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协调的统一,具有“形神毕现”、“天人合一”的特点,故被称为“天下绝艺”。苏轼曾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为画肉兼画骨”。李公麟对那些附庸风雅、求画不已的人,曾深深叹道:“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为画马,他曾潜身马厩,涉足牧场,观察马的生活习性和体形神态,常终日不去。晚年回乡,患病卧床,“犹仰上画被”,作挥毫落笔之状。家人戒之,他才恍然笑道:“余习未除,不觉至此”。
    李公麟长于考古,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测款识,闻一妙品,虽捐千金不惜。”(《宋史·李公麟传》)一次,朝中得玉玺一枚,让群臣鉴别,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以。李公麟则从玉质、玉色以及玺上的字形刀法,判断出是秦玉玺,为李斯所刻,众皆信服。
    李公麟晚年隐居的龙眠山庄,位于桐城县城7.5公里西龙眠山李家畈,今属龙眠乡双溪村。
    王胜(?一1363),字均德,元末人。
    王胜少时,武勇矫健,胆略过人。元末社会动荡不安,义军蜂起,王胜应时举义,远近青壮年多来投靠,结队练武,保障一方,有“大刀王胜”之称。元至正年间()朱元璋起义军自和州强渡长江,王胜率桐城义军一千余人投奔,被委任为右副元帅。后转战南北,屡建战功,成为朱元璋的一员骁将。
    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江州,因王胜英勇善战,赐其金带一条,良马一匹,以示嘉奖。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战前招募一批敢死勇士诈降,进入敌营作内应。王胜与枢密院同知丁普郎等35人毅然应募。朱元璋预告:“此去恐不生还!”王胜回答:“应死募,岂有生心乎?”王胜等诈降陈营后,按约定日期,于黑夜纵火焚烧陈营,朱元璋率部乘火攻击,大获全胜。而王胜等35人全部殉难。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全军覆没。朱元璋在鄱阳湖中部的康郎山建立庙宇,奉祀35名死难者,王胜名列第三,追赠为怀远大将军,封太原侯。在王胜故乡赐封土地,名“养马圩”(孔镇白兔河边),遗址今存。
  钱如京
    钱如京,字公溥。明代官员。
    钱如京父钱应祥,工诗,常以诗勉励如京勤学进取,慎守情操。如京受家教熏陶,矢志攻读,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授海盐知县。他勤于职守,勇于自责。一次酒醉鞭挞一胥吏,醒后追悔不已,闭门自责。不久,擢监察御史,迁副使,充天津兵备道。后升任右副都御史、保定巡抚。时值旱灾,如京奏请朝廷发放国库钱数万缗,赈济灾民。继转兵部左侍郎。一夕,大同府兵内讧哗变,竞相逃遁。如京镇定自若,下令大开城门,军士集体出逃不予阻拦,单独行动者擒拿究讯。夜半,官兵见通行无阻,并无擒杀之意,情绪逐渐安定,集体离营者相继返回。次日,只轻惩出城士兵二人,其余概不追究。因功兼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所辖土官,多相仇杀。左右要求出兵征剿,如京开导说:“夷性不常,徒驱良民于锋镝,彼朝服暮叛,可胜诛乎?”奏请朝廷,对制止械斗的土司首领委以重任,对为首聚众械斗者免职,允许其立功自赎,结果不费一兵一卒,械斗渐趋平息。由此政声益著,迁升南京户部尚书,旋改刑部尚书。逢皇室宗庙失火,军士入院清除瓦砾,于灰烬中拾得金珠,被缉拿下狱,以盗窃皇室祭品论处。如京判曰:“金非器,器非珠也,拾与盗同罪,不亦谬乎?”一律从轻发落。少数宦官据此恶言中伤,谓如京一贯轻刑,意在笼络人心,居心叵测。如京乃连上六疏,请求休官归里。
    钱如京返回桐城后,简居县城桐溪塥畔,觞咏自娱,不履公门,著有《钟庆堂集》传世。卒后,加太子少保衔,与夫人合葬于县城西门内山坡东麓。
  齐之鸾
    齐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明代官员、文学家。
    齐之鸾九岁在村塾读书时,适逢乡贤袁宏(进士,官太仆)过塾中,诸生皆惊避,唯之鸾朗诵如常,袁宏笑问道:“客至而倨,礼乎?”他回答自如:“奉师命读书,不奉命揖客。”袁宏暗暗称奇。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改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他身居谏职,敢于直言。正德十一年,武宗朱厚照受权奸诱惑,准备在京城开设娼优馆舍,供群臣游乐,消息传开,朝野哗然。之鸾上疏,剖陈利弊,武宗遂止此事。中官马永成生前即为其兄弟子侄谋官争禄,死后,武宗诏授其家族官爵达90余人。之鸾上疏直言:“永成何功?不宜恩滥至此,臣恐天下闻而解体。”力主裁减马门官爵。宁王朱宸濠仗势骄横,造龙舟于江南,邀武宗驾临,图谋弑君篡位。之鸾与御史萧淮首察其奸,力阻武宗南巡。正德十四年,朱宸濠果然起兵南昌,声言直捣南京。朝廷命张忠等统兵,武宗御驾亲征,之鸾以从军纪功随行。未至,南赣巡抚王守仁已率部破叛军并生擒朱宸濠。然朝廷奸臣嫉守仁之功,竟无中生有,诬王守仁与贼同谋。之鸾以全家性命担保,力白其冤,王守仁得以免祸。张忠等搜捕朱宸濠逆党.株连无辜甚众,之鸾据理力争,多为开释。平乱后,武宗仍迷恋江南,不思返都,之鸾屡请还宫,并作《回銮赋》以谏。
    正德十七年,世宗(朱厚熜)即位,之鸾上疏,论及前朝弊政在于奸佞专权,建议清除奸党,广开言路。之鸾因逆权贵被降为崇德丞。后迁长兴知县,青州同知,转南京刑部郎中。嘉靖八年(1529),改陕西、宁夏佥事。当时,宁夏南山口花马池一带,城堑久废,边防松驰,之鸾奉命督修。因其地缺水,土质坚硬,工程极为艰巨。之鸾亲临现场,反复勘察,掘得泉水,用木枧引泉水润解坚土,加快工程进度,边境城堡复修一新。巡抚胡东皋极为赞赏,大力推荐,调补河南副使,后改山东临清兵备副使,再擢河南按察使。后病死任所。
    齐之鸾学识渊博,文辞宏丽。开桐城士子由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之先例。著有《蓉川集》7卷、《奏疏》2卷、《南征纪行》、《入夏录》等传世。
  盛汝谦
    盛汝谦,字亨甫,号古泉。明代官员。
    盛汝谦为诸生时,即关注国计民生。青年时代在白兔湖畔一私塾读书,有一官员乘船夜泊河岸,问:“此间有佳士能共饮乎?”汝谦登舟叩见,评谈海防、盐铁、丝麻、交通、贸易之事,眉飞色舞,深夜不止。该官甚是惊奇,说:“君学究时务,异日必为国士。”嘉靖二十年(1541)中进土,初授行人,继为御吏,奉命巡陕西少数民族茶马贸易,适逢关中大旱,灾民迫于生计,啸聚山林,相互掠杀。汝谦目睹惨状,喟然感叹:“治,孰有急于民命者乎?”将巡视茶马贸易搁置一边,部署当地官员,每三十里设一厂,熬糊煮粥赈济灾民。继而巡案畿辅,又遇灾年,上疏请求朝廷发放国库储金6万两,购粮赈济,累万灾民得以度过饥荒。外巡归京后,迁光禄寺卿,每年裁减皇室开支银十数万两。奸相严嵩专权时,汝谦不与同流合污,请假归里。有人劝他:“相公(严嵩)甚贵公,顾一出其门,华朊可立致。”汝廉回答:“丈夫具须眉,肯为此邪?”拂袖而去。直至严嵩倒台后,才肯入京做官。历任南太仆卿、操江佥都御史。其时,沿江地带,峰障水阻,芦柳丛生,盗贼出没。汝谦上任后,洞察官匪一家之弊,制定官员失事连坐之法,设置哨船,分段防守,收效显著,被提升为户部右侍郎。时汝谦已七十高龄,辞官归里。
    盛汝谦晚年生活简朴,同乡学者方学渐常造府拜访,每次留餐,不外半碗萝卜,几块咸鱼。冬天,身披三十多年前出巡陕西时的破羊皮袄,迎风兀立,宛如老丐。但对家乡公益事业,则尽力赞助。桐城城墙,旧为土筑,历经兵燹雨蚀,圮塌破损,不堪防卫。明万历四年(1576),汝谦不顾年迈体衰,与知县陈于阶及其他乡贤一起,日筹夜划,募银二万一千余两,起窑四十余处,将土城建成砖城。无为州土桥河与桐城接壤,驻兵防守,桐城每年纳俸银700两,随赋征收。后土桥河划入无为州境,但征银已成定例。对此,汝谦多次具文,备述原委,终免征俸银。卒后,乡民感其德,镌万姓碑于县城东门外。
    阮鹗,字应荐,号耦峰,南乡藕山(今属枞阳)人。明代著名爱国将领。
    阮鹗少有大志,推崇王阳明学说。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寻改浙江提学副使。时浙江倭患严重,阮鹗上任后,督诸生、士人习弓矢,练阵法,准备进剿。不久忽传寇警,杭州戒严,城门紧闭。十数万民众拥至城外,要求进城避难。杭州守城官员惧敌乘机侵袭,不敢开城门接纳。阮鹗愤然说:“为官本在为民,奈何坐视而不救?”遂执剑督开武林门,令辎重在左,妇孺在右,依次而入。命士卒跑马传餐,争取时间,以防不测。如此四日。百姓全数进城,无一受害。不久寇至,阮鹗率诸生、壮士出城迎击,斩杀甚众。朝廷嘉其功。升浙江巡抚兼理福建。是时。徐海、陈东等贼魁率寇三万余围攻乍浦,阮鹗募勇土突围破阵,并潜兵夜袭嘉兴临平山,乍浦之围遂解。贼众转移至桐乡围攻县城,阮鹗先敌驰入,与知县金燕死守,相持四十余日。总兵胡宗宪从容施计,将徐海、陈东诱杀。阮鹗督兵乘胜追击,收复仙居,雪夜奇袭舟山岛,重创海盗。
    阮鹗兼任福建巡抚时,沿海海盗啸聚,活动猖獗。为保障省城福州安全,阮鹗移师洪山桥,坚垒防守。其时闽军闻寇丧胆,临阵即溃。阮鹗上任伊始,重振军威尚待时日,故不轻战。御史宋仪望据此弹劾阮鹗懦怯畏敌,图谋不测。朝廷轻信谗言,阮鹗被去官下狱。后经闽浙仕民多方营救,幸免一死。不久离京归里,在桐城东乡聚徒讲学,年老不倦。著有《礼乐要则》2卷、《枫山章文懿公年谱》2卷。隆庆间长子阮崙以父冤上疏朝廷,但未获准。万历间,次子阮自华再次泣血疏陈,终被诏复官爵,赐祭葬。
    胡瓒,字伯五,号心泽。明代学者、水利专家。
    胡瓒自幼好学,手不释卷.为诸生时曾工笔抄写《通鉴》全书。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曾授都水司主事,掌管南旺司,兼督泉闸,驻济宁,主管山东全境河流水利事业。
    山东泗水上游的金口坝,地处要冲,每年雨季,沂河、泗水交相冲刷,常致堰塌堤崩,洪水泛滥。为使民众生命财产免遭威胁,胡瓒首先率民培高加固金口坝堤坝,开河分流,减轻洪水对堤坝的冲击,继在汶上县设置渡船,在宁阳架设桥梁。水利、交通同时并举,收事半功倍之效。
    万历二十六年,黄河决口,单县黄垌一带运河被泥沙淤塞,漕运受阻。朝廷派工部左侍郎兼佥部御史刘东星为河漕总督。在商讨治河方案时,胡瓒建议疏浚贾鲁河故道,治理汶河、泗水间几百条山泉,汇入鲁河故道。为了制订实施方案,他不畏辛劳,爬山涉水勘察这些河流的来龙去脉,著成《泉河史》15卷进献。
    胡瓒主张不同地形采用不同治理方法。他认为,济宁以西地势较高,蓄水难,泄水易;济宁以东地区地势低洼,泄水难。蓄水易,宜蓄宜排,要因地制宜确定治理重点。施工方法上,他主张工程简便的疏泉、挖渠,实行包干;工程浩繁的开河、筑堤等,则集中民工,划好地段,统一调度指挥;寒冬季节,水冷草枯,不宜举办水利工程,以养民力。胡瓒因疏浚运粮河有功,被提升一级俸禄。不久,奉命督修琉璃河桥,升虞衡员外。三年桥成,节约工程费用白银7万余两。
    胡瓒注意减轻农民徭赋负担,敢于仗义直言。在济宁时,当局曾动议通过加征赋税解决水利经费问题,胡瓒力排众议,据理争辩,终于停止实行。他还建议减免南旺、平东两湖芦课,认为此地芦草除用来繁衍鱼类外,未见它用。既已征收鱼课,复又征收芦课,不合情理。晚年官至江西布政司参政,年老乞归,卒于乡里。著述除《泉河史》外,尚有《禹贡备遗增注》2卷、《解温堂集》、《尚书过庭雅言》各若干卷。
  方学渐
    方学渐,名达卿。明代著名学者。
    方学渐幼读经史,十岁能文。汉阳张甑山为桐城教谕,十分器重方学渐,曾向主试官推荐,对此,方学渐不以为然。及至应试,避而不就,并说:“因人诡遇,吾不为也。”后与邹东郭、吕新吾、冯少墟、顾泾阳、高景逸等名士交游,学识益进,以布衣主文坛讲席二十余年,并在桐城县城北门创办桐川会馆,邀教谕张甑山,桐城学者何唐为主讲,开桐城设馆讲学之先河。
    方学渐曾出游各地,四方讲学。著有《东游》、《北游》、《南游》等书。出游讲学时,每逢地方官员迎送,必事先派人谢绝。他淡泊守志,喜善规恶,崇尚礼仪,所著《祠规》、《饮酢诗歌》记述了当时族祭、婚嫁、吊庆应遵循的礼俗。对家乡建庙宇、修桥梁、办塾学、修家谱都尽力资助,热情参与。还捐资置义山于县城外西山之麓,用以埋葬无主尸骨。年75卒,学者私谥明善先生。遗著主要有《易蠡》10卷,《孝经绎》1卷,《心学宗》4卷,《桐彝》3卷、续2卷,《尔训》20卷,《崇本堂稿》22卷、续2卷,《别稿》4卷。
  何如宠
    何如宠(),字康侯,号芝岳。明代官员。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何如宠与兄如申同举进士,未廷对,因病回家。后授庶吉士,复因父病还乡。父殁服孝期满回京,改编修。后兄弟轮流奉养老母,又告假回桐城。三十九年,复出为官,升中允,迁右庶子。天启初年,升礼部左侍郎。时阉党魏忠贤专权,东林党人士杨涟、左光斗等遭陷害。魏忠贤心腹魏广微上疏弹劾何如宠与左光斗同为桐城人,交谊笃厚,因被夺职。
    崇祯即位后,授如宠吏部右侍郎,赴京途中,再拜为礼部尚书。上任后,每日黎明起身理事,至漏尽不休。守关兵士缺饷鼓噪,大学士刘鸿训请发储金30万,与崇祯皇帝意见相左,退朝时叹曰:“主上毕竟年轻”。崇祯皇帝更加恼怒,必欲置之死地。如宠甘冒风险,上下斡旋营救,终使崇祯稍有宽容,改死罪为流放。后清太宗据关外施反间计,谋害兵部尚书袁崇焕,崇祯不察,一怒之下,决定处袁磔刑,抄家灭族。如宠知其冤,冒死为袁氏家族三百余口苦苦求生,崇祯终于收回灭族成命。按照旧例,宗室子孙的命名及婚嫁,须经朝廷钦准。官吏趁机勒索,设置关卡,以致死而未名、白发未婚者甚多。如宠向朝廷直言此弊,革除旧例,得嫁娶者达六百余人。
    何如宠襟怀坦荡,操行谦雅,在朝数十年,累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崇祯四年(1631)春,奉旨助周延儒总裁会试,事毕,请求归休,九次上书获准。回家后,想到崇祯性狭多疑,忠奸不分,深感不安,仍上疏进言。六年,首辅周延儒被温体仁排挤,召如宠回京接替。如宠素知温体仁阴险狡诈,料不相容,赴京途中,六次上疏坚辞不就。十四年,卒于金陵官邸,年73岁。南明福王时赠太傅,谥文端。著有《奏疏》3卷,《后乐堂稿》若干卷。
    左光斗(),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明代官员,著名水利专家,东林党主要成员。
    左光斗少时家境不裕,兄弟九人,靠其父左出颖一人维持生计,故深知民间疾苦。万历三十五年(1607)中进士,四十七年任左佥都御史。天启元年(1621),领直隶(今河北省)屯田事,亲自考察全境,目睹“荒原一望,率数十里,高者为茂草,洼者为沮洳”的荒凉景象,忧心如焚,向朝廷呈《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提出北方仿效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的主张。并制订浚川、疏渠、引流、设坝、建闸、设陂、筑堤等十四种具体方案。实施时,他“亲巡阡陌,督官吏教民种植桑麻蒿桔”,招南方农民到北方教耕种。仿汉代开“力田科”,使不能中进士的文人勘测水系,从事农垦。鼓励勋贵、富商投资兴办农业。提出选拔地方官的标准:“既不扰民,又可劝农。”由于左光斗极力倡导和躬亲力行,所辖地区“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天津兵备副使王祖宏感慨地说:“向之一望青草,今为满目黄云,鸡犬相闻,鱼蟹降网,风景依稀,绝似江南。”
    天启四年,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左光斗大力支持,并独自一人弹劾魏忠贤三十二该斩罪。结果遭到魏忠贤及其阉党残酷迫害,与杨涟、魏大中、袁化中、顾大章、周朝瑞等六人被捕下狱,于五年七月摧残致死,成为历史上重大的“明末六君子”冤案。
    左光斗不仅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而且知人善用,为国举贤。在任京城学政时,他见吏可法年轻才高,爱之如子,极力向朝廷推荐,委以重用。左光斗被诬下狱后,史可法冒死探监。左虽身处危难,却不以己为念,教育史可法应以国事为重,不要作无谓的牺牲。史感动涕零。后来,可法不负恩师厚望,勤于治军,为国辛劳,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左光斗秉性爽直,少时好读节义传记,后精研程朱之学。他洞悉世态炎凉,为人不易,故名桐城县城住宅为“啖椒堂”。他在桐城被捕时,家乡父老头顶明镜,手端清水,拥马首嚎哭,“缇骑亦为之涕零”。崇祯帝即位,左光斗冤案得以昭雪,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忠毅”。其父出颖时年八十四岁,接旨后,端坐瞑目,不语不食而亡。为褒扬左光斗一生业绩,后人在县城北门内建“左忠毅公祠”,与“啖椒堂”邻近,遗址尚存,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左光斗墓位于桐城县西北10公里处的左家大墓山(今吕亭乡松鹤村)。著有《易说》、《左光斗奏疏》、《左忠毅公文集》等。
  方维仪
    方维仪(),女,字仲贤。明末著名女诗人、画家。
    方维仪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方学渐,明代著名学者,父方大镇万历间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维仪幼承家学,博学多才,工于诗画。年十七,嫁同乡文士姚孙柒为妻。不久孙棨病故,维仪便请归娘家,守志“清芬阁”,孤灯只影,潜心诗画。恰逢堂妹维则亦十六岁孀.居,归宁后同病相怜,过从甚密。大姐孟式常回娘家探望,维仪胞弟方孔炤之妻吴令仪及其胞姐吴令则皆喜好诗词。方、吴姻亲中五位年轻女诗人常常会聚“清芬阁”,吟哦推敲,往来唱和,皆尊维仪为师。令仪不幸早逝,其夫方孔炤又宦游他乡,于是方维仪便担起教养侄儿方以智的重任。
    方维仪诗风或细腻,或激昂,或悲楚。她在反映北方战事的《老将行》中写道:“绝漠烽烟起戍楼,暮笳吹彻海风秋。关西老将披图看,尚是燕云十六州。”在《从军行》中写道:“玉门关外风雪寒,万里辞家马上看。哪得沙场还醉卧,前军已报破楼兰。”明崇祯十二年(1639),清兵攻入济南,维仪之姊如曜夫张秉文(任山东布政使)战死,如曜投大明湖殉难。爱侄方以智又远走闽、粤。维仪年近花甲,饱尝了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孤独伶仃,身心交瘁。她在一首自叙身世的五言诗中说:“昔闻生离别,不闻死别离。无论生与死,我独身当之。北风吹枯叶,日夜为我悲。上观沧浪天,下无黄口儿。人生不如死,父母泣相持。黄鸟各东西,秋草亦参差。余生何所为?死亦何所辞。日日复如此,我心徒自知。”
    方维仪精心考究文史,收古今名媛诗作,编成《宫闺诗史》一书。她的诗文《清芬阁集》,载《明史·艺文志》。此外著有《静志居诗话》,对诗歌理论的阐述也颇精辟。绘画与伯姊孟曜齐名,尤擅长绘释道人物,其《观音大士图》师法李公麟的“白描”手法,形象生动,神色俨然。
    孙临(),字克咸,改字武公,兵部侍郎孙晋之弟。明末武官。
    孙临少时丧父,从其兄研读书史。他性格豪爽,善言谈,通晓声律,擅长吹箫奏曲。时中原地区义军四起,东北边陲清军压境,松江府夏瑗公、陈大樽等结几社,讲求治乱御侮之道,与东林党复社相呼应。孙临与他们交往甚密。从此,谈兵法,习武功,穿胡服,骑战马,插弓矢,驰骋于逼衢广野,自号“武公”、“飞将军”。孙临岳父方孔熠巡抚湖广,遭谗下狱;兄孙晋督师北疆,边事不利。孙晋致函告诫孙临:不宜妄谈兵事。孙临谈兵尚武之气稍有收敛,但又纵情声色,盘桓风月场中。客居金陵时,钟情于才艺双全的秦淮名妓葛嫩。遂娶为闲房,恩爱相处。
    崇祯十七年(1644),福王于南京即位,马士英专权,重用逆党。孙晋奉母避仇于浙江仙居,孙临亦偕往,并与陈大樽等共谋举兵反清,未几兵败。其时,苏松(今江苏)巡抚杨文骢募兵于龙泉山中,孙临应召入军,授副使,为监军。顺治三年(1646)七月,清军破南京攻福建。杨文骢军守浙闽间的仙霞关,孙临随至浦城(仙霞关南翼)。清兵一到,孙临自知仙霞关不保拔簪与妻方氏决别曰:“吾义不令杨公独死,汝自为计,归报太夫人矣。”遂策马出营,清兵阻问,他大声回说:“我监军副使孙某也!”广遂被清军俘虏,葛嫩亦被俘。清兵主将见葛嫩姿色美妍,企图侮辱,葛嫩咬碎舌头,含血吐向清兵主将,主将怒不可遏,手刃葛嫩。孙临目睹葛嫩壮烈死去,仰天大笑说:“孙临今日登仙矣!”与杨文骢全家同日殉难于浦城。其妻方氏随一老婢藏匿荒草间。得免一死,二年后归里。
    孙临与杨文骢同死,横尸路旁,邻近百姓将其就地合葬。并在冢边一大树上写明官爵、姓氏。数年后,其侄孙韦至浦城,依树求尸,但无法辨别孙临和杨文骢尸骨.遂并裹两具骨骸归桐城,台葬于北乡枫香岭(今龙头乡百岭村),人称“双忠墓”。著阼有《肄雅堂诗选》10卷。
  方以智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法号弘智,字无可,号药地。明末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十月,方以智出生于县城东门凤仪里廷尉第(后称潇洒园)。曾祖父方学渐为著名理学家;祖父方大镇为明万历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及户部主事;父方孔炤亦为明万历进士,官右佥都御吏;母亲吴令仪工诗善画。方以智九岁能文,十五岁博览经、史、子、集,二十岁著书数万言。以文会友,与陈贞慧、侯方域、冒襄等交往密切,议政论文,是为著名的“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可出入禁廷,尽阅内府文献典籍,常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讨论医学、天文等科学。后因受人中伤,愤然离去。十七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以智被捕后乘间逃出,五月抵南京。不久,受南明马士英、阮大铖迫害,化名改装逃出南京。后远走闽、粤,以卖药为生。清顺治七年(1650)在广西平乐为清兵逮捕,清帅马蛟腾以冠服置于左边,刀剑置于右边,威迫方以智降清。以智引颈就刃。马蛟腾为方以智浩然正气所惊震,离坐亲释其缚。以智获释后,脱离宦海,削发为僧,云游各地,著书立说。
    顺治十二年,方孔炤病故,方以智回桐奔丧,结庐服孝。其间,他撰有《医学会通》、《药集》等专著,并向其子中德、中通、中履讲授经史、数学、医学、音韵学等,后其子各有建树。服孝期满,便禅游庐山各名寺,后任江西青原山净居寺主持。他在讲法之暇,倾心书画,娱情于山水之间。清康熙十年(1671)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七日,由庐陵押赴岭南途中,船至万安惶恐滩,卒于舟中。以智逝世后,衣钵留在青原山佛寺,爪发归浮山华严寺建塔,肉身葬于浮山北麓。浮山方以智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方以智在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天文、地理、律学、医药、物理等方面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他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物理)、社会科学(宰学)、哲学(物之至理)三大类。在哲学上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的见解,明确提出空间和时间彼此依存,整个宇宙是物质的这一辩证的唯物观。在《东西均》中第一次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多次揭示事物的对立统一运动规律,强调哲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即名“寓通几于质测之中”。此外,还以批判的态度吸收西欧的科学知识。他与西欧传教士利玛窦展开关于太阳中心到地球中心距离的辩论,以非凡的智慧指出了利玛窦的讹误。他的分光实验比牛顿从事这项工作早30余年。在文学上,他主张端本于经,练要于史,修辞于汉,析理于宋,对后来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方以智博极群书,考据精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考证奥博,明代罕与伦比”。著有《通雅》、《切韵源流》、《浮山文集前后编》、《五言古诗》、《学易纲宗》、《诸子燔有》、《物理小识》、《药地炮庄》等五十多种、百万余言的传世之作。
  钱澄之
    钱澄之(),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
    钱澄之父名志立,明万历间诸生,聚徒讲学为业。澄之幼从父读书,博览群籍。稍长以名节自勉。崇祯初,有御史巡按至皖,护从甚众,仪仗威赫。拜谒桐城孔庙时,诸生列队出迎,澄之突然挡住车驾,揭开帷幕,当众痛斥该御史勾引奸党、贪赃枉法的劣迹。该御史确系漏网阉逆,慑于众怒,不敢发作,忍辱而去。其时,阉党余孽阮大铖死灰复燃,东南名士结成“复社”与之斗争,钱澄之系皖中主坛者之一。他还与陈子龙、夏允彝结“云龙社”应和“复社”,接武“东林”。南明福王称帝南京,阮大铖等专权擅政,迫害复社文人,澄之遂化名潜往浙江武水。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陷南京,福王政权瓦解,澄之参与起义失败,妻方氏及女殉难,他与长子法祖逃入闽中,后辗转入桂,为桂王朱由榔的庶吉士,制诰文字多出其手。时同僚金堡因直谏下锦衣狱折断左肱,使他对南明小朝廷丧失信心,于是脱下朝服,间道归里,结庐先人墓旁,闭门著书。
    钱澄之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清初学者唐瓯称他的文章“如泉之流,清莹可鉴,甘洁可饮,萦纡不滞,以达于江海,使读者目明而心开。”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钱澄之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著有《庄屈合诂》、《田间易学》、《田间诗学》、《藏山阁文存》、《藏山阁诗存》、《藏山阁尺牍》等传世。
  姚文然
    姚文然(),字弱侯,号龙怀。清初名臣、文学家。
    姚文然出生于仕宦世家,父孙棐,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文然幼承家学,崇祯十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明亡归里,隐居桐城小龙山。清王朝初建,下诏求贤。顺治三年(1646)经安庆巡抚李犹龙荐举赴京,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十年迁兵科给事中。不久,请求辞职归养。康熙五年(1666)诏回京师,起补户部给事中,寻迁副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十五年升刑部尚书。
    姚文然对施政利弊,吏治得失,民生休戚,事无不察,察无不言。因与魏象枢敢于直谏而时称“魏姚”。顺治八年,苏、浙、皖水灾严重。文然上书要求灾区漕米减免和改征折色(货币),折色多寡,视灾情轻重而定。为防止实物与货币重征,地方官员从中牟利等弊端,他还要求将改折办法公布于众,并“请敕漕臣密察严劾。”顺治纳其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民的痛苦。康熙六年,四川、湖广等地官吏,借京都工程采木之机,搜刮民间木材,村旁墓边,无树不伐,民不堪其苦。文然愤然具疏揭发,要求严加禁止。
    姚文然任刑部尚书时,正值清廷制定刑律条例。他以明季阉党、镇抚司草菅人命,酿成后祸为教训,积极主张废止酷刑。常说“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在审理案件时,他细密慎重,发现冤情,虽平民亦予平反;无冤,虽权贵亦不轻饶。京都副都统张所养弹劾将军柯永蓁循私纵欲一案,经文然审理,证据确凿,遂按律将柯去官坐罪。晚年重病卧床,犹念及所定律法条文失准,乃口授疏清廷更定刑律二例。
    姚文然为政清廉,居官时拒绝一切贿赂,退居乡里,衣食几不能自给,日以诗文自娱。卒后,赐祭葬,谥端恪。著有《奏疏》8卷、《虚直轩文集》10卷、《诗集》12卷、《白云语录》6卷、《杂著》12卷行于世。
    潘江,字蜀藻,号木崖。明末清;防文学家、诗人。
    潘江父潘金芝,早卒。母吴氏,贤慧能文,著有《松声阁集》。潘江幼承母教,博览群书,尤专于诗、古文。后游历齐、岱、京、楚等地,与海内名流以诗文相交。明亡后,潜归桐城,隐居县城西龙眠山之河墅,吟诗著文,娱情山水。康熙十八年(1679)荐举博学鸿词,以母亲年老辞去。其后清廷两次征用隐逸名士,潘江有名在册,皆托故不就。仍然长期隐居乡里,奖掖后学,培育人才。见人有一韵之工,便赞不绝口,对同乡戴名世尤为器重。其时戴家贫穷,无钱买书,潘江拿出家中所有珍藏书籍,供戴名世博览,并细心引导。戴名世对潘江学识情操殊为钦佩,尊为导师。
    潘江热衷于乡土文献的发掘和整理,采录明清两代五百余名乡贤先辈的诗作,辑成《龙眠风雅》正续集计92卷。与同里何存斋共同采录明代至清初桐城古文家主要著作,辑成《龙眠古文》24卷,编写《桐城乡贤录》1卷。另著有《木崖诗文集》、《六经蠡测》、《字学析疑》、《诗韵尤雅》、《记事珠》、《古年谱》等共40余种。其著作多数对明亡寄予伤痛,被清廷列为禁书,屡遭查毁,存世极少。民国时,潘江后裔潘田,搜集其佚作,辑成《木崖集二卷附笺二卷》、《木崖考异集二卷附卷末一卷》、《木崖文钞》和《木崖遗文》各1卷,付印未半,因抗日战争爆发停印。
    潘江卒于康熙四十年前后,享年约八十四岁。同乡大学士张英题其墓碑:“大诗伯河墅先生之墓”。
  方中通
    方中通(),字位白,号陪翁。清初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
    方中通系方以智仲子,与兄方中德、弟方中履均能秉承父学,尤好天文历算。他初学于汤濩(圣弘),尽得师传。顺治十年(1653),探亲至南京,与梅文鼎、薛凤祥等数学家结为师友,并向西欧学者穆尼阁问律算,得火星法。后以数学原理解析《河图》、《洛书》,认为勾股出自《河图》,加减乘除出自《洛书》。十六年,前往北京,与钦天监正汤若望论历法,并吸收中国古代算术,诸如《周髀算经》、程大位的《算法统宗》、顾应祥的《测园算术》及《弧矢算术》等,二十七岁完成他的巨著《数度衍》。
    《数度衍》涉及古今中外知识,“方圆纵横,穷极其变”,堪称数学大全。在这本书里他还论及了“对数”,是我国探讨“对数”第一人。《数度衍》首卷是“几何约”,内容是明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的节本。这是方中通接触西方数学之后的著作。其他各卷,如笔算,采用帆船法的竖式,开方用格位加点法;筹算,采用《崇祯历书》中《筹算》一书,为后来梅文鼎研究西方筹算,提供了借鉴;尺算,介绍了欧洲科学家伽俐略发明的“比例规”,并对此作了详尽的研究。其著作尚有《揭方问答》、《音韵切衍》、《篆隶辨从》、《心学宗续编》、《陪翁集》等传世。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清代名臣、文学家。
    张英幼读经书,过目成诵。康熙二年(1663)中举人,六年中进士,适父秉彝卒,乞假归桐城。十二年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后升任侍读学士。十六年奉命入南书房,随从康熙帝晨入暮归,殷勤供职,凡民生利弊,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康熙日益器重,称赞他“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每次出巡,必命张英随从。一时典诰辞章,多出张英之手。二十年,以葬父再次请假归里,筑墅桐城龙眠山,居四年召回京师。迁兵部侍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官。二十八年,任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再调礼部尚书,兼官如前。编修杨瑄撰写都统一等公佟国纲祭文措辞失当,被罢官流放,张英以“未评审”遭牵连,革尚书之职,但仍掌翰林院、詹事府,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官,相继任《大清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等总裁官。三十六年任会试正考官。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四十年以衰老再次请求休归,获准。次年二月离京南归桐城,次子廷玉奉旨护从。四十四年康熙第五次南巡,张英到淮安迎驾,随从至江宁(南京)。当时总督阿山拟加征钱粮耗银供皇帝南巡费用,江宁知府陈鹏年持议不可。阿山素怨鹏年,欲借此加罪。康熙随从及侍卫人员,多谓陈鹏年谩诽游巡,罪在不赦。及张英入见,康熙问及江南有哪些人是廉吏,张英首举陈鹏年。陈由此得以免罪并受康熙重用,后成为名臣。
    张英淡简喜静,好读白(居易)、苏(轼)、陆(游)三家诗,喜佳茗,壮年即有山林之思,曾作《芙蓉双溪图记》以明志。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及归里,冬季居县城,春夏秋多在龙眠山双溪山庄居住,徜徉山水,咏吟自娱。在山庄草堂悬一联:“白鸟忘机,看天外云舒云卷;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乡居七年,从不干涉地方政事。四十七年六月,卒于县城府第,享年72岁。赐祭葬加等,谥文端。世宗即位,赠太子太傅。雍正八年(1730)入祀贤良祠。乾隆初年,加赠太傅。张英墓位于桐城龙眠双溪“金鸡地”,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作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书经衷论》、《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产琐言》等行于世。
  戴名世
    戴名世(),字田有,一字褐夫,号南山,别号忧庵。清代文学家。
    其父戴霜崖,名硕,以教书为生。戴名世幼从父读书,少即忧世嫉俗,好作不平之鸣。二十岁授徒养亲。二十七岁师事桐城名师潘江。其时名世已成为时文高手,“文稿脱手,贾人随即为之刊布以售,于是天下皆诵其时文。”二十八岁补县学生员。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应乡试。二十四年,以廪生考得贡,后补正蓝旗教习,授知县,辞不就任。漫游燕、赵、齐、鲁、吴、越之间,以作幕或卖文为生。四十年,门人尤云鹗为其刊刻古文一百余篇,时戴名世已在南山买宅,欲将归隐,因名之《南山集偶钞》。四十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五十年冬十月,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奏名世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于是,“南山集”案发,名世下狱。五十二年二月论死。从弟辅世自京扶柩而归,葬于居宅之南,其墓俗称“榜眼坟”。今位于红庙乡清水村,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戴名世为桐城文派奠基人。他虽以时文名于世,但其志不在此,常说:“此非吾之文也。”进入中年更致力于古文,但亦借时文自抒抑郁,陈词慷慨激烈,泼辣锋利。名世生前与方苞过往甚密,常会聚切磋文论及创作。主张为文立诚有物,率其自然,提倡道、法、辞并重,精、气、神合一,对方苞散文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其散文创作寓雄奇犀利于简洁朴实之中,笔墨酣畅恣肆,而又不失亲切启然、古朴清幽。名世长于史,仰慕司马迁、班固之史著。常慨明代三百年无吏,恐金匮石室之藏,沦丧散失。自谓“吾胸中有书数百卷”,意在以其史家之笔、卓越之见,撰修明史,以昭后世。因死于文字狱,壮志末酬。
    戴名世著作有《四书朱子大全》、《芦中集》、《困学集》、《天问集》、《柳下集》、《岩居川观集》、《周易文稿》、《时文全集》、《意园制义》、《齐讴集》等,惜今多不存。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族裔戴钧衡搜集整理其遗文,编成《潜虚先生文集》14卷,光绪时始有刊本。
    方苞(),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文派创始人。
    方苞父仲舒,国子监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方苞幼聪颖,六岁能背诵诸经,一日,其父以“鸡声隔雾”命对,即应曰:“龙气成云”。二十四岁至北京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声誉鹊起,被称为“江东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他的文章是“韩欧复出”。三十二岁举乡试第一,三十九岁中贡士,以母病告归,未应殿试。
    方苞与同乡戴名世交往甚密,曾为《南山集偶钞》作序,康熙五十年(1711)“南山集”案发,戴名世处死,方苞被株连下狱,定为死罪。在狱中仍坚持治学,著述不已,同监夺其纸笔掷于地,责备他说:“命在须臾矣!”方苞从容答道:“朝闻道,夕死可矣!”方苞入狱两年后,因重臣李光地极力营救,康熙帝朱笔批示:“戴名世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可召入南书房。”遂免死出狱,与其强令遣京的家属族人全部编入旗籍。方苞入南书房为皇帝文学侍从。康熙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世宗嗣位,赦还原籍。雍正九年(1731)授左中允,次年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升内阁学士,十一年充《厂统志》总裁。乾隆时,授礼部侍郎,先后为《皇清文颖》、《三礼义疏》副总裁,“经史馆”总裁。七十五岁告老还乡。
    方苞治学尊崇宋儒程朱之说,治经求其义理于空曲交会之中。他将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首创“义法”说。他在《又书货殖传后》写道:“《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
    方苞散文严谨雅洁,不事雕饰。著作总名《方望溪全集》。其中有《周官集注》12卷、《周官析疑》36卷、《考工记析疑》4卷、《春秋直解》12卷、《春秋通论》4卷、《春秋比事目录》4卷、《左传义法举要》、《删定荀子》、《删定管子》、《史记注补正》、《离骚正义》各1卷、《文集》18卷、《集外文》l0卷。其中《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辕马说》、《田间先生墓表》等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所作奏疏,多为改革赋课、开水利,关切政教民瘼,且详陈良策。
  胡宗绪
    胡宗绪(约),字袭参,号嘉遁;清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
    胡宗绪十岁丧父,其母潘氏知书识礼,教子严而有方,令其专攻经史。宗绪严守母训,发愤自励,品学兼优。康熙五十年(1711)中举人,被荐为明吏馆纂修。雍正八年(1730)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迁国子监司业,立教章、严师法。其性格豪放,表里如一,诙谐幽默,谈笑风生,一时海内名流多乐与交往。
    胡宗绪与方苞、刘大櫆等为同乡好友。为文不拘泥成法,自成一家。并潜心研究天文、历算、兵法、刑律、地理、六书、九章、音韵之学,尤在天文历算等方面成就显赫。著有《昼夜仪象说》、《象观》、《岁差新论》、《测量大意》、《九九浅说》、《&数度衍&参注》、《方舆考》、《台湾考》、《胶莱河考》、《南河论》、《北河论》、《苗疆纪事》、《两界辨》、《古今乐通》、《律衍》、《&正字通&芟误》、《字典发凡》、《正蒙解》、《&大学&讲义》、《司业奏议》、《环隅集》、《梅胡问答》等。
  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清代名臣,文史学家。
    张廷玉系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四十二年起,先后授检讨,直南书房,升洗马,任右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五十九年授刑部右侍郎,不久转吏部左侍郎。雍正元年(1723)升礼部尚书,为诸皇子师,加太子太保,兼掌院学士、侍经筵,继调户部尚书。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五年升文华殿大学士,六年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八年,受命为军机大臣。时值用兵西北,羽檄交驰,政务浩繁,每天向他呈进案牍的官员常达百数十人,他一一审定,处理得当,无一事拖延。雍正誉其“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未能也。”赏轻车都尉。早年由福建、广东流入浙江衢州、江西赣州等地山区无业游民,结棚为居,号称“棚民”,性傈悍,不属州县管辖,岁月既久,生息日繁,衣食无着,乃聚众掠夺,侵扰四邻。为除此患,张廷玉主张以抚代剿,上疏请编户籍,设保甲,促其耕读,对其中有文武才略者,予以选拔录用。朝廷采纳了他的主张,棚民由此安居乐业,浙、赣之地日渐安宁。又山东盐贩王公美等以邪教倡乱,聚徒骚扰地方,巡抚李树德逮捕150余人,均拟斩杀,冤及无辜。时张廷玉为刑部侍郎,奉命会勘,改变原议,只重惩7人,戍边35人,其余一律无罪开释。张廷玉博学机敏,知人善任,历任乡试同考,会试主考,屡充朝廷阅卷大臣,为朝廷选拔人才甚众。清廷开馆编修《三朝实录》、《玉牒》、《会典》、《治河方略》、《明史》,均为总裁。尤以《明史》素为史学界所推重。
    张廷玉历事三朝,居要职50年,富贵寿考,为清一代之最。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逝世前,以廷玉“器量纯全,忬诚供职”,遗诏他日配享太庙。乾隆二年(1737)特命廷玉与鄂尔泰同进三等伯,开清廷文臣爵至侯伯的先例。乾隆十三年,廷玉77岁,以老病乞休。高宗以其受三朝厚恩,且配享太庙,宜继续效命朝廷,不应归田终老。为此双方引经据典,互相辩解。廷玉恐朝廷恼怒不敢言去。后思乡愈切,十五年再次乞归桐城,时值皇太子新丧,高宗怒其无师生情谊,取消配享,允以大学士原衔休归。不久,四川学政编修朱荃因事坐罪,荃与廷玉为姻家,曾受廷玉荐举,乾隆因此更迁怒于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之物。廷玉以老弱之躯遭此打击,日益不支,于乾隆二十年三月病逝。廷玉死后,乾隆念其为三朝元老,仍遵雍正遗诏,钦准配享太庙,谥文和。遗体与其妻合葬于龙眠双溪浦庄,距张英墓二里许,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作有《澄怀园全集》、《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行世。
  方式济
    方式济(),字渥源,号沃园。清代诗人、方志名家。
    方式济七岁丧母,依父工部主事方登峄客居金陵。幼好学,日夜攻读,稍长能诗擅画,尤工乐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发,登峄被牵连治罪,贬谪于黑龙江卜魁(今齐齐哈尔)。式济侍父出关,父子间自为师友,精研经史。式济在勤侍父亲之余,查阅大量当地文献资料,跋山涉水,实地考察,同时参考其曾祖方拱乾反映黑龙江宁古塔风情的《绝域纪略》、祖父方孝标的《滇黔纪闻》等其它有关边域之书,著成《龙沙纪略》。此书详尽记载黑龙江地区历史沿革、名山大川、民族分布、物产贡赋等,为清代名志,收入《四库全书》。学者何秋涛极为推崇,谓此书“既足订辽金诸史之伪,并可补《盛京通志》之阙。”式济之子方观承,雍正六年(1729)至黑龙江卜魁,将卜魁见闻写成《卜魁风土记》18条,是《龙沙纪略》的补遗和续本。
    方式济父子远离故土,饥寒交迫,疾病缠身。当时,方家发配边疆共四人,边帅不让住在一起。方式济为照料老父,卖尽衣物,筹送边帅银两,父子乃得相聚。寒冬雨雪,为了生火取暖,方式济顶风踏雪,匍匐荒原,斩荆棘,砍枯榛,两手冻裂,血迹殷殷。父子相视,泪如泉涌,乃以诗相吟唱,强作笑颜。穷居边塞十余年,饱尝人世艰辛,最后父子相继病死卜魁城。著作主要有《龙沙纪略》1卷、《易说》未定稿6卷、《陆塘诗稿》2卷。
  方观承
    方观承(),字宜因,一字遐谷,号问亭。清代官员、著名水利和植棉专家。
    方观承幼年随父方式济读书,聪敏勤奋,希望通过中举作进身之阶。然而,戴名世的一场文字狱,累及桐城戴、方二家三百余口,其祖父方登峄、父方式济均被流放至黑龙江。方观承与兄观永寄身于江宁缄西清凉寺。稍长,随兄步行至黑龙江谋求衣食。沿途山形水势,风俗民情,使他获得了书个上难以得到的知识。他每次途经北京,都要挥笔街头,卖字弥补路费。他的字刚劲潇洒,求者蜂至,终为清朝皇族于郡工福彭所赏识。雍正十年(1732),福彭出征准噶尔,招方观承为记室。十一年,事平,方观承升为内阁中书。乾隆二年(1737)升军机处章京,再升吏部郎中。七年,出任地方官,察勘浙扛海塘及江南水道,取得了治理水利的经验,他熟悉地形,决策正确,前后上乾隆帝数十疏,凡被采纳者都行之有效。乾隆十四年起,任直隶总督达20年之久,对境内农田水利进行综合治理,成效卓著。将直隶主要河流子牙河自杨家口至阎儿庄一段改支河为正河,扩大流量;将滹沱河自晋州张岔口改流,南出宁晋入滏阳河顺新河道流出;将漳河自临漳东南改流大名,分两支:一支出城北,一支入河间,并在河口筑堤,断水南流,以减轻洪水对东南低洼地区的压力;又疏浚易州安国河,开渠灌田。
    方观承十分重视棉花生产,认为种棉“功同菽粟”,只有使农民种棉纺织,才能使“衣被周乎天下”。“且籽可榨油,渣可肥田,楷可作燃料”。他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植棉经验,于乾隆三十年,绘成《棉花图说》16幅,是迄今已知国内外最早而较完备的棉作学图谱。每幅附解说,系统地说明了从植棉到成布的全过程,同时列出每道生产工艺及经验,呈乾隆皇帝,乾隆御笔题诗16首,备加赞许。
    方观承善书法、工诗,著有《宜田汇稿》、《问亭集》、《述本堂集》及杂记直隶事凡数十卷,并行于世。乾隆三十三年卒,谥“恪敏”。
  刘大櫆
    刘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清代著名文学家,桐城派三祖之一。
    刘大櫆出身于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幼年,从父读书,雍正时两举副贡生。乾隆时应博学鸿词科,未就。终身以授徒为业,晚年任黟县教谕,不久去官归桐城,著书立说,不复出仕。
    雍正四年(1726),刘大櫆初至京师,年富才盛,文动京师。方苞得其文,常与人说:“如方某何足算哉?邑生刘生乃国士耳。”其时,方苞负海内重望,后生以文求见者不轻面许,独赏识、器重刘大櫆。清代著名文人陆续铬说:“我朝自望溪方氏别裁诸伪体,一传而为刘海峰,再传而为姚惜抱。”歙县程晋芳、历城周庶昌亦说:“昔有方侍郎(苞),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刘大櫆是继方苞之后推动桐城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其弟子以桐城姚鼐、王灼,歙县吴定、程晋芳,常州钱鲁斯最著名。钱鲁斯、王灼又以刘大櫆之学传诵于阳湖恽子居、武进张皋文,恽、张遂弃考据、骈俪之学,从事古文写作与研究,传人日众,世称“阳湖派”。
    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清《国史·文苑传》说:“大櫆虽游学方苞之门,所为文造诣各殊。方苞盖取义理于经,昕得于文者义法;大櫆并古人神气音节得之,兼及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其气肆,其才雄,其波澜壮阔。”所著《论文偶记》,既肯定内容的重要性同时注重法度、技巧。他继承归有光将小说、戏曲描写手法用于散文写作的创作手法。强凋字句、音节之妙,风格、意境之美,较之空谈“文以载道”是一大进步。
    刘大櫆继承荀卿、王充、刘禹锡、柳宗元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道浑然无知”,“人之穷通寿夭”以及家之殃庆均与天无关。他的关于“理欲观”的议论与戴震近似,主张“本人情以通天下之和”,承认人的合理欲望,使“天下之民,有以各安其生,复其得于天固有。”他认为君臣只是“共事”关系,指出婚姻要“恩合”。故清末民国初著名文人刘师培说在桐城派作家中,“惟海峰较有思想”。
    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善言谈,喜饮酒,好吟诗。虽蹇于仕途,但不以为意。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诗集》6卷、《论文偶记》1卷、编《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纂修《歙县志》20卷。
    余霖(约1725—?),字师愚。清代名医。
    余霖少业儒学,博览群籍,然屡试不第,遂弃儒攻医。乾隆年间,瘟疫流行,老少同病,诸医按张仲景之法治疗,或以吴又可之方医之,均不见效。时余霖客住中州(今河南),其父在家亦染疫而故。自此,他激愤攻读医书,掌握了生石膏治“热疫”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每获奇效。数年后至京师,又逢暑热,瘟疫大作,清廷显贵冯应榴之妾亦患此症,呼吸将绝,余霖以大剂量石膏配药,应手而愈。由此,医名大振,求医者终日不绝。
    余霖在学习前人成果并总结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制了含大剂量石膏治疗热疫之名方“清瘟败毒饮”,制服热性瘟疫成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疫症的治疗方法。以后“踵其法者,活人无数”。晚年,他将自己30年刻苦钻研医术的成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著成《疫疹一得》一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刊行于世。书中列举了瘟疫52症状,72条款,将此症发病原因、症状、治疗方法作了详细说明,还特别介绍了“清瘟败毒饮”的配制。并根据疫疹不同的病状,分为大、中、小三种配方,设立了此方的52种加减法,验之于临床,至为切用,受到当时及后世医家的重视。清代四大瘟病学家之一的王孟英,赞誉《疫疹一得》时说:“独识淫热之症,别开生面,洵补昔贤之未逮,堪称仲景之功臣。”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学者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三祖之一。
    姚鼐高祖姚文然,康熙间官至刑部尚书,曾祖父姚士基曾知湖北罗田县,父姚淑,终身未仕。姚鼐少时体弱多病,然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学,又从刘大櫆学古文。刘大櫆后在《寄姚姬传》诗中说:“我昔在故乡,初与君相识。君时甫弱冠,已具垂天翼。”乾隆二十五年(1760)姚鼐中江南乡试,越三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十一年,散馆改主事,后历授山东、湖南副考官。三十八年,《四库全书》开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后辞官归里,以授徒为业,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直至八十高龄仍诲人不倦,热心教育,经常靠在床上为弟子批改文章。其弟子甚多,其中著名的有管同、梅曾亮、刘开、方东树、姚莹、陈用光、鲍桂星等。他们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故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余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之说。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根本,故批评拘泥于考据的汉学家为舍本求末,但他无门户之见,不废汉儒治经之长。因此,姚鼐的创作和学术成就在桐城派诸家中是无与伦比的。首先他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较之方苞、刘大櫆的文论主张,具有较为完整的系统性和周密的理论性。姚鼐在文论上另一个重大贡献是将千姿百态的文风归结为“阳刚”、“阴柔”二端,指出了文章的风格与作者个性间的关系。用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涵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这一理论对后世桐城派作家影响很大,曾国藩、张裕钊等人均以此做为品评文章的纲领。
    姚鼐在创作中实践自己的文论主张。他的散文以“醇正严谨”著称,言辞简练而记事明晰,深得雅洁之美;序跋墓志也写得跌宕有致,富于韵味;一些评论说理文章更是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富有文学性。姚鼐的翰墨亦为世人所推重。包世臣将其草书、真书列为妙品和逸品。姚鼐一生著述极丰,主要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
    吴鳌(),字龙海,号漪澜。清代西乡(今练潭)布衣诗人。
    吴鳌幼聪颖,六岁从师,渎私塾三年,家贫废学,从师学理发糊口。余暇读唐宋及当时名流诗著,依声立格,喜作“近体诗”自娱。知己慕其才思,劝他应试,他奉答一联云:“无须应试,我行我素;何必求官,吾爱吾庐。”自嘲“浮生不学林和靖,鹤子梅妻累尚多。”地方官员闻其名,招入幕,固辞不就。他毕生不仕,终身不娶,构居于横山练水之间。嘉庆四年(1799),知己索观旧作,遂集成《爱吾庐诗钞》。评者谓吴诗“笔秀词清,老于声律,如寒潭之贮秋月,微风之拂河汉,朝岚夕翠之掩映于高林古木,而羁禽野鸟之翔于风雨中也”。其诗集不求付梓传世,自叹“既不求于生前,复何望于身后”。嘉庆六年,濬县周光邻始刊于贵池。翌年,潜山熊宝泰再刊于潜山。抗日战争期间,县人第三次重印。
    吴鳌一生桀骜不羁,得钱沽酒尽醉,醉则高卧长吟,终以饥寒交逼、贫苦无依而卒于茅屋中。其弟吴鲸借资营葬于今练潭乡磨基山麓。前竖“诗碑”一方,碑额横书:“吴漪澜之墓”,碑中竖行楷书阴刻自挽诗:“生前一醉浑如死,死去还如大醉眠。落日苍山烟雾里,乱坟荒冢不知年。”1985年9月,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吴鳌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汪志伊
    汪志伊(),字莘农,号稼门。清代西乡(今双铺乡)人,官员、文学家。
    汪志伊少读经史,融会贯通。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顺天试,充《四库全书》馆校对。历署武乡、交城、武寨等县事,叙补山西灵石知县,于田赋征收有所改进,刻印赋额清单,依次传递,使民众知所纳赋额多寡,胥吏无从舞弊。代州人孟木成杀人一案已成定案,其弟闯堂呼冤,巡抚命汪志伊前往复查,汪推翻原判,办案人不服,拒不执行,并诉之于大臣。汪志伊据理力辩,毫不退让,孟木成终得免死,由此声名大振。旋调榆次县,迁霍州知州。不久擢江苏镇江知府,后调苏州粮道、按察使。乾隆五十八年迁甘肃、浙江布政使,时浙江漕粮积弊甚多,附加繁重。汪志伊上任后,裁减附加,严订课征条例,减轻民众负担。嘉庆元年(1796)因所属杭州、乍浦驻防营三月未发给养,汪志伊被弹劾,拟降二级调用。次年清廷诏示汪志伊平日操行尚好,加恩授江西按察使,后任福建布政使,数月后,升任福建巡抚。时海盗蜂起,汪志伊疏陈水师人才难得,副参以上人员可在本省选用,副参以下两省统筹调用,诏允行,对控制沿海盗贼颇著成效。嘉庆十一年,擢工部尚书,未几,授湖广总督。当时环洞庭湖数州府常有抢劫、凶杀之祸。汪志伊派精干官吏乔装侦破,迫使为患者纷纷倒戈悔过。滨江地带,自乾隆末大水湮没,民田未复,汪志伊亲驾小舟,实地勘察,建二闸于茅江口、福田寺,因时启闭,使数百万亩水淹田得以避灾保收。
    汪志伊洁身自好,世论毁誉参半。布政使李赓芸,为官清廉,汪志伊推举为监司。龙溪知县朱履中因渎职受弹劾,传讯中,他反诬李赓芸有勒索行为,因无佐证,朱已承认为诬告,本可结案。汪志伊却因李赓芸为己所荐,意欲追查,福州知府对此案又操之过急,致使李赓芸自杀身亡,一时舆论大哗。嘉庆二十二年被革职回乡。当时的社会名流,念其功勋业绩,写了不少颂词,镌刻于石碑上,嵌砌于汪氏宗祠旁。
    汪志伊著述主要有《西湖诗》1卷、《登岱诗》1卷、《稼门文钞》7卷、《稼门奏稿》12卷、《官鉴辑要》13卷、《汪氏家范》1卷、《近腐斋诗文集》17卷、《湖北水利》2卷、《荒政辑要》10卷、《养正诗》4卷、《节韵幼仪》1卷行于世。
  龙汝言
    龙汝言,名澄,字锦珊。一字子嘉,号济堂。清代南乡(今罗岭乡)人,状元、画家。
    龙汝言幼孤贫,及第前曾在满洲一都统家做塾师。嘉庆寿诞,朝中大臣都要撰庆寿诗进献,都统将此事交龙汝言办理。龙汝言从康熙、乾隆、嘉庆御题诗抄本集句百韵,进呈御览。嘉庆阅后大悦,尤其得知是桐城龙汝言所作,更加欢欣,说:“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读先皇诗,此人熟读如此,足见其爱君之诚。”嘉庆十三年(1808),以寄籍廪生应天津召试,赐举人。次年,会试落第,嘉庆不悦。十九年会试,主司接受前科教训,将龙汝言试卷以一甲第一名批进(状元)。嘉庆拆封看到“龙汝言”三字,喜不自胜,说:“朕所赏之人,果然不谬。”授修撰,纂辑《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篇。二十一年任湖北正考官,二十四年任会试同考。不久,参与修高宗实录,因校字不慎被革职。道光元年(1821),起用为内阁中书,授兵部主事,进兵部员外郎。著作有《赐砚斋集》12卷传世。
    胡虔,字雒君,号枫原。清代著名方志学家。
    胡虔家贫,不能继学,少时即设蒙馆教书为生,后流落至广西教学,为巡抚谢启昆赏识,召入幕。他工古文,精考据,尤长于方志之学。乾隆五十三年(1788),谢启昆总纂《南昌府志》,召胡虔为协纂,从征集资料,到分类撰述,一年成书。此志共76卷,内容有图说、沿革、疆域、建置、山川、民赋、学校、武备、祠祀、名迹、封爵、职官、选举、名宦、人物、艺文等,体例完备,内容宏博,被誉为名志。
    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体云阁大学士朱珪、阮元等人,特为推荐,但辞谢未就。嘉庆五年,谢启昆主修《广西通志》,聘胡虔为总纂,又以神速著称,一年成书二百余卷。此志典、略、录、表、传齐备,凡一省之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人物无所不载,尤以设置前事略、谪官录、土司传最能体现历史和地方特色,颇有新意。时方志学家阮元仿此纂《广东通志》。后世学者梁启超誉《广西通志》为省志楷模。嘉庆七年,又纂成们《临桂县志》32卷,亦为清代方志佳作之一。
    胡虔于方志理论造诣颇深。认为“府县志体例,本于史部之地理,而附益以传记”。方志发展历经“合诸书体例成一书,又分诸书以还各体”。主张方志宜分图、表、录、传。既奏一方全史,又要义例分明,与一地大势相应。
    胡虔文史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西魏书》、《小学考》、《&战国策&释地》4卷、《诸吏地理辨异》6卷、《汉南·江夏·豫章三郡沿革考》3卷,皆他人主名,惟自刻《柿叶轩笔记》、《识学录》各1卷。
  方东树
    方东树(),字植之,晚号仪卫。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文论家。
    方东树曾祖方泽,雍正、乾隆间以优贡生充八旗教习,诗文闻于乡里。父方绩,工诗。东树少承家学,聪慧过人,十一岁作《火树》诗。二十二岁入县学,补弟子生员,但科举连连失意,遂绝意功名,专心治学。乾隆六十年(1795)赴江宁(南京)就学于姚鼐,遍览秦汉以来诗文子史乃至佛老诸书,学识大进,其文史成就奠基于此。中年以后治经史,于文论亦有研究。相继任庐州、亳州、宿松、廉州(今广西合浦县)、韶州(今广东韶关)等地书院讲席。常常鸡鸣即起,午夜不眠,潜心思考。每有所得,便随手记录下来,结集成百余卷的《待定录》。
    方东树师事姚鼐,与梅曾亮、管同、刘开并称“姚门四杰”,他通过著书讲学,继承和阐发了桐城派文论。他笃信程朱道统,注重考据辞章,为文有物有序,讲究经世致用,师古而不袭古,议论词达意尽,酣畅淋漓,对桐城派后期的余波蔓衍起了重要的作用。乾隆、嘉庆间,汉学盛行。被汉学家奉为宗主的阮元总督两广,在广东设立“学海堂”,同道者趋集门下,声势显赫一时。东树客居其间,另辟蹊径,独树一帜,著《汉学商兑》一书,坚持桐城派文论观点。此后,阮元等汉学家著作中,竟出现了调和汉、宋的观点。近代学者梁启超称编著此书是“一种革命事业”。
    鸦片战争时期,方东树客居广东,著《匡民正俗对》,陈禁烟之道,著《病榻罪言》,论御敌之策,主张坚决抗英,指出英人入侵中国,“不在近年之禁烟缴烟也。盖由于不肖洋商之污辱自蛊,各前督之姑息养痈,内地奸民之贪财卖国,积弊久矣。”表现了爱国思想。另著有《昭昧詹言》、《书林扬觯》、《大意尊闻》、《向果微言》、《仪卫轩文集》等十余种近百卷书籍传世。清咸丰元年(1851),卒于皖南祁门东山书院。其墓位于桐城挂车山吴家嘴(今汪河乡汪河村)。
  姚元之
    姚元之(),字伯昂,号荐青,又自称竹叶亭生。清代官员、著名书画家。
    姚元之出身书画世家,曾问学于族祖姚鼐,父姚原绶任六安州学政。姚元之自幼受家学熏陶,嘉庆十年(1805)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十三年,历陕甘、顺天、江西乡试、会试同考,督河南、浙江学政。十四年入直南书房。十七年,武英殿刊刻乾隆《圣训》有误,姚元之负有失审之责,降勾编修。他受挫不馁进取之志,二十年,连上数折,奏请禁止书坊刊刻《类典》之书,杜绝士子在科考时模仿抄袭;密奏陈州、汝宁治安混乱,盐运梗塞等情,受到朝廷赏识。道光二年(1822)升咸安宫总裁,三年充文渊阁校理,以纂修《嘉庆实录》告成,升任右春坊右中允,充日讲起居注官。不久转左春坊左中允,升司经局洗马。六年升翰林院侍讲,转侍读。七年迁右春坊右庶子,升翰林院侍讲学士。十三年升工部右侍郎。疏陈台湾营务有窝娼聚赌,械斗杀人,操练雇人代替等积弊,清廷诏示闽督严加整顿。姚元之又获升迁,擢左都御史。十八年,江西巡抚陈裕泰弹劾南京知府张寅一案,姚元之上疏,言陈裕泰有挟私嫌疑并贬低其政绩。诏斥姚元之冒昧,降二级调用。鸦片战争中,姚元之疏陈扭转广东局势,抵御外侮,必须加强战备,以武力抗强暴,不被清廷采纳。二十三年,以年衰休致,归桐城县城故居(今北街小学内),添置馆舍,修建亭台名“竹叶亭”,著书、吟诗、作画于其间。
    姚元之文章淡雅,书画并工。《枕经堂题跋》称其书法是“波撇神风”、“今人不让古人”。其八分书类汉《曹全碑》,世人尤珍,所作《乔松图》、《蔬香图卷》,被列为中国历代绘画精品,载入《宋元明清画家年表》。《多子图》、花卉吊屏及立轴,分别由省、县博物馆珍藏。著有《竹叶亭杂记》、《荐青诗文集》、《小红鹅馆集》等。
    徐璈(),字六骧,号樗亭。清代名士、学者。
    徐璈父之柱,禀性刚介,耕读传家。徐璈自幼天资敏悟,勤奋好学,通晓经史,尤重经世致用之学。嘉庆十九年(1814)中进士,授户部主事。道光四年(1824)选授山西阳城知县,以迎养老母调授浙江寿昌知县,旋迁临海知县。母卒仍回山西任阳城知县,居官6年,引疾归里。
    徐璈为官清正廉平,所至访民苦,求民隐,顺民意,兴利除害,政绩斐然。尝告诫左右说:“去其太甚,毋为已甚;勿致废事,不可多事。”主张务实求稳,一切从有利于民众出发。在寿昌任内,督民垦荒,垒石造田,开渠植树,兴办教育,政声卓著。在阳城,时值蝗虫蔓延,害虫每来,遮天蔽日,禾苗草木噬食殆尽。当地民众奉为“神虫”,不敢扑灭。徐璈每到一地,当众吞食蝗虫,以示害虫并非神灵,动员群众扑灭。阳城属太行山区,深谷荒原,人烟稀少,常有虎狼伤害人畜。徐璈发动民众并村联防,组织青壮年练习弓箭刀戟,与猎人混合编成狩猎队,捕杀野兽,其害渐绝。
    徐璈生性直率,心胸坦荡,与上官争是非,尝致对方面红耳赤而不顾,自谓“性不随俗,才不周务,不堪世用也。”后辞官从教,历主亳州、徽州书院,奖掖后进,识拔人才。喜游风景名胜,娱情山水。热衷于收集整理乡邦文献,所编《桐旧集》42卷,选录乡贤先辈1200余人、共7700余首诗作,为研究明清两代桐城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徐璈善诗工文,一生纂述不倦。除《桐旧集》外,著有《诗经广诂》30卷、《牖景录》6卷、《河防类要》6卷、《黄山纪胜》4卷、《樗亭文集》4卷,《樗亭诗集》8卷行于世。
    刘开(),字方来,一字东明,号孟涂,孔城。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
    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十四岁,以文章拜会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遂收为弟子,授以诗文之法。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刘开生平以教书为业。授课之余,潜心散文创作与文论研究,主张“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周末诸子”,“然后变而出之,用之于一家之言”。(《与阮云台宫保论文书》)他还提出:“夫文之本出于道,道不明,则言之无物;文之成视乎辞,辞不达,则行之不远。”(《复陈编修书》)刘开的这些主张和见解,进一步阐发了方苞、刘大櫆、姚鼐诸前辈的文论,对当时的散文创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刘开虽尊崇桐城家学,但不“拘于绳尺”,而能“取精汰粗,化腐为奇”,“集众家之美”,“而得其天然”。他的散文明白晓畅,动宕恣肆,才气俊逸。其诗文多反映贫民疾苦,暴露官场黑暗,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如《食蕨叹》写道:“昔闻力田能免饥,今见老农愁不死。出门回望面石灰,十户七闭三半开。亲里相见各无语,但问何处多野菜。”早年曾游历广东、浙江、泰山、黄山等风景名胜,写下了不少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著有《刘孟涂诗文集》14卷、《骈文》2卷、《广列女传》20卷、《论语补注》3卷。
  姚柬之
    姚柬之(),字佑之,号伯山,又号且看山人。清代文学家。
    姚柬之出生官宦世家,系开化府同知、著名书画家姚文燮六世孙,少受学于姚鼐。其体貌魁伟,性格恢奇,出言爽直,妙语连珠。少游京师,应天文试,定亲王奇其体貌,召前问姓字,他睥睨答道:“江南姚柬之也”。定亲王笑道:“狂生耳!入之。”命录为天文生。不久弃去就科举,中道光二年(1822)进士,选临漳县知县。后母亲病故,回家守孝,期满改知广东揭阳县,迁连州绥瑶厅同知,主管肇庆府。又由大臣推荐升贵州大定府知府。因负才敢为,与上官不合,遂弃官归里。
    姚柬之为官政绩颇著。初署临漳,正值漳卫、洹荡水涨,漳水东流,漫淹卫县,酿成巨灾。柬之不待上报批准,即运粮救济,有人担心他因此丢官,他说:“弃一官,可全万人命,吾何悔?”后抚军对此举表示嘉赏,命承办灾务。他亲涉灾区,且勘且赈。其时大学士戴衢亨勘察漳河,有恢复黄河故道之议。柬之考察临漳全境均属黄河故道,改河易道,一县之地全废。因著《漳水图经》,力陈民生不可夺,故道不可复之理。广东揭阳县械斗仇杀时有发生,其中强者抗赋税、勒商贾,以致商不敢设铺,民不敢赴集。柬之上任后,立下教条,当众宣誓:“吾治斯邑,不爱官,不爱钱,不畏死,有梗吾治者锄之。”乃亲入险境,查办首恶。不法之徒受到震慑,抗税者照章纳税,仇杀者互弃前嫌,市肆兴盛,四境安宁。姚柬之由此威名大震。在署连州绥瑶厅时,由于清乾隆时始设官,置域不清,难以治理,因著《绥瑶厅志》4卷,明析了治理范围、权限和制度。
    姚柬之工诗词,通古文。曹述除《漳水图经》、《绥瑶厅志》外,还有《易录》7卷、《且看山人文集》8卷、《且看山人诗集》10卷行世。
    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幸翁。姚鼐侄孙,清代官员、文学家。
    姚莹于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先后任平和、龙溪、台湾、武进、元和知县。后由两江总督陶澍、江苏省巡抚林则徐推荐,任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道光二十(1840)至二十二年,姚莹与台湾总兵达洪阿合作,率领台湾军民先后五次击退英舰进犯,炮毁英舰3艘,生俘英军150余人,缴获大批装备。清廷以台湾抗英有功,下旨赏姚莹二品顶带,赐予云骑尉世职。二十三年,清廷与英议和后,英人谎称并非战败,而是遇风触礁船毁。姚莹遂以“冒功”罪入刑部狱。刑部要姚莹与台湾俘虏的英人对质时,他严词拒绝说:“我作为一个国家大臣,岂能穿着囚服和被俘夷人对质?我不做这有伤国格的事。”六天后,道光帝将其释放,贬往四川、西藏。其中两度赴西藏乍雅处理两呼图克图(即喇嘛)间的争端。咸丰元年(1851)始,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咸丰三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桐城凤凰山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