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在哪儿买登山包们,登山跑步徒步要选择什么样的护膝

护膝的分类及使用--看资深驴友们对护膝的看法
  护膝分为四类:
  1、预防期:指部位没遇到伤害,预先的保护;  2、急性期:指组织刚受损,日常活动受限;  3、亚急性期:指恢复中,无法剧烈运动;  4、复原期:指已恢复,可进行激烈运动;
  装备者2010:以前戴的尼龙护膝属于第一类产品,如果膝盖没事,可以在爬山中起到保护作用;第4类的产品有助于膝盖已经感觉不适的情况。我以前用普通护膝,感觉还可以,但后来也不起作用了,说明膝盖的问题严重了(运动多的代价,没辙),再用上好点的护膝才能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另外,看到网上的医生建议1周内爬山的次数应小于2次,而且应做一些膝盖康复的动作来缓解已受损的膝盖。
  老T:我以前用普通护膝,感觉还可以,但后来也不起作用了,说明膝盖的问题严重了(运动多的代价,没辙),再用上好点的护膝才能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我个人建议适度锻炼,关节对护具类产品的依赖和眼睛对近视镜片依赖的相似的。依赖性越大身体机能退化越快。
  赚钱给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帖子很重要。我用的788ca,这次小五,膝盖倒是不疼,倒是膝盖2边疼,有米建议733ca,不然以后说不定真要做轮椅。
  zhouxu50473:如果你非常有钱,并且舍得,就买BAUERFEIND的;如果你比较有钱,而且舍得,就买MCDAVID或者MUELLER的;如果你不是很有钱,但是非常舍得,就买LP的。以上四个品牌的运动护膝的品质都相当的好,其中第一个品牌是的,这四个品牌的运动护具也是当今NBA球星们常用到的,其中MCDAVID的使用尤为广泛,热队的当家球星韦德为其品牌代言人。最后,如果伤得很厉害,在下劝你还是等到伤愈后再重返球场,因为没有哪个护膝能够真正的取代膝关节的运动能力!
  thelegendof1900:其实 好点护膝 主要是 3点 比较不错 第一点& 越是专业的& 对膝盖的支持力度 就分类相对更加细,同系列的 也有不同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需要;第二点,相对有比较好的材质或者 特有的卖点,比如 MUELLER的 HG 80 系列;第三点& 就是 品控和设计,选材,总体的品质 较好。
  MHW:不管牌子是国内、国外,还是火星来的,能不用最好不用。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原本身体没有问题,却裹了一身的护具出门。到底是出去玩呢?还是出门让别人瞻仰木乃伊。如果已经受伤,处于康复期间时,护具确实有其必要性。此时不用护具对伤处加以辅助固定,可能会使伤处再次受损。但是,没伤的时候滥用护具,就好比没病的时候乱吃抗生素。不但没有任何保护效果,反而会对健康组织造成慢性伤害。人的身体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很多损伤都可以自行修复。需要锻炼自身的免疫和康复机能,而不是把原本应该自身承担的责任甩给装备。那样的话到头来还是自己吃亏。这也正是我前面所说的“能不用就不用”的意思。
  AeoNight:关节护具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下肢关节。玩的,常年负重行走爬上爬下,很少有下肢关节完好的,多少都有些问题,髋关节还好,膝关节和踝关节损伤是咱们这个人群最常见的问题。所以选用一些固定/支撑类的关节护具,在需要的时候使用(比如下山、负重长途等),不是“滥用”,而是“以防万一”,总不能因噎废食吧。的确人体可以自我修复,但是关节软骨的自我修复能力是非常差的,伤筋动骨还一百天呢,如果伤了软骨那就不是一百天就恢复的事儿了。
  chenli780104:,还是需要防护的,毕竟有些路线强度高,地形复杂,而且时间长。看那些山区的老百姓,很多老年人长期负重爬山,很多人都驼背,脊柱弯的厉害,身体都变形了,虽然他们的身体是不错,但是有些病痛,我们也许不去了解,是不知道的!
感兴趣的文章
查看更多评论
武功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中西部,属罗霄山脉北支,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4° 10′ -114° 17′ 和北纬27 °25′ -27° 35′ 之间,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自江西萍乡市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宜春市袁州区,绵延120余千米,总面积约970平方千米。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是海南岛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也是海南省中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船底顶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的船底顶山海拨1586米,是曲江的最高峰。船底顶山有草地,石坡,溪谷,湿地,悬崖,丛林,山脊等等,风光特别。
十八重溪在距福建省福州约20公里的闽侯县南通镇境内,发源于县南古崖山尾东麓,为大樟溪下游
十八重溪溪水
十八重溪溪水
南岸支流。流域面积约62平方公里,其间水平长度500米以上的溪流有24条,取名“十八”,形容其多。
口碑排行榜户外登山活动如何保护膝盖? - 知乎197被浏览16626分享邀请回答膝关节结构复杂,运动幅度大,在下肢的支撑、蹬地等活动中承受挤压、拉伸、旋转、剪切等多种负荷,易产生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在需要克服复杂多变地形的户外活动中,膝关节受伤的可能则更大。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下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膝关节。 消失的软骨膝关节上下的骨头被软骨所包裹,这些软骨起到了缓冲和润滑的作用。当弯曲或扭转腿部时,因软骨的保护,膝关节上下的骨头会平滑的进行相对运动。刚接触户外的山友,由于处在身心兴奋期,行山烈度高而频繁,是最容易对膝盖造成不可逆损伤的人群。图片来源:长期且频繁的腿部运动,会让膝关节上下的骨头遭遇不断的摩擦和挤压,导致保护它们的软骨发生轻微错位。此时,膝关节润滑性下降,一旦其上下的骨头进行不规则的相对运动,软骨将承受几倍于之前的压力,逐渐磨损殆尽。这个过程是不可逆,且永久性的,曾经就发生过一个典例:刚刚过完45岁生日的张凡,是有着近20年爬山史的资深山友。秦岭72峪早已被他征服,外省的很多高山也被他的双脚丈量过。用他的话来说,爬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么多年来,他几乎每星期都要爬一次山。他看起来身强体壮,每次体检各项指标都在允许范围之内。但最近几个星期,他却明显感觉到膝盖出了问题,“膝盖莫名疼痛,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时间正常走路都困难。”不得已,最近几个周末他暂停了爬山。之后,他在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给膝盖拍了片子。“医生说我的膝关节软骨全部磨光了,需要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才能解决(信息来源:)。”有了装备、时间、体力,却没有一个好的膝盖,是任何山友都不想遇见的情况。正确使用它,保养它,为它储备相应知识,无疑是必要的。脆弱的膝盖人体最复杂的关节——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构造最复杂,损伤机会较多的关节。有关膝关节的医学研究颇具规模,是一门专业的学科。对山友们来说,了解关于膝关节的基本知识便足以做好相关养护与预防。最基本的膝关节解析图,真实的结构更为复杂。图片来源:大腿骨、胫骨、腓骨:主要承重部位,由于其结构的稳定性,在没有强物理冲击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损伤。半月板:缓冲关节震动和保护膝关节的主要部位,行山中膝盖最容易发生的软骨磨损,就是这一部位出了问题。它由2个纤维软骨板构成,分为内外侧半月板。半月板上的软骨磨损,通常发生在背上背包与上下坡过程中。前者会瞬间产生负重,导致膝盖受损(与人辅助上包道理在此);后者则是因上下坡时始终用同一姿势进行承力,会对特定部位的软骨加速磨损。软骨磨损,是不可恢复的。图片制作:雪线之上交叉韧带:位于关节腔内,前后各一条,连接并稳固着着股骨和胫骨,防止它们过度位移。交叉韧带也是行山时膝盖发生不适较多的部位。弯曲或扭转腿部时,交叉韧带会绷紧,当进行剧烈的腿部弯曲或扭转运动,比如重装上坡行进速度过快时,它很容易拉伤,甚至断裂。这是由于膝关节在承受巨大垂直压力时,任何横向撕扯都需要韧带用极大的力度来校正,这时它也最易受伤。一旦韧带损伤,引发关节内炎症,导致积液或积血,则有发生滑膜炎的危险。关节滑液:关节滑液是含有类似粘蛋白物质的透明粘质,对关节有润滑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滑液分泌能力会自然地下降。如若膝盖的滑膜功能出现异常,便会导致关节液无法正常生成和吸收,致使膝关节积液。对于一些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他们的关节液分泌不足,关节的润滑性大大降低,加剧了骨头之间的摩擦,产生膝盖损伤。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液分泌能力也会下降。图片来源:关节肌群:这部分未在图中展现,事实上它们就是包裹在你膝关节周围肌肉的总和,既能负责关节的屈伸,又能充盈在关节间,对关节各部起承托与缓冲作用。如果腿部某些肌肉群欠发达,那么当你弯曲膝盖时,膝关节上下骨头的活动轨迹就更容易偏离正常轨道,引发膝盖问题。图片来源:腓侧与胫侧副韧带:关节外起稳定作用的主要韧带。其稳定原理有二:一是通过韧带内神经纤维及反射弧,引起相应的肌肉收缩,防止膝关节超范围活动;二是当肌肉力量不足以防止关节超范围活动时,侧副韧带则机械性地起到限制作用。髌骨:又叫膝盖骨,具有保护膝关节,维持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超越体重的承力——人体之所以能在各种动静转化中安然无恙,全靠关节的缓冲,关节因此也承载着巨大的冲击,其中膝关节承力最巨。下列简表显示了膝关节在不同情况下承力与人体重量的关系。例如一个体重50kg的人,每上一个台阶,膝盖就要承受约200kg的重量。伤病隐患自检为各位介绍几种非专业人士可简单完成的膝盖监测,优点是简单易操作,起一个自我预警的作用。膝盖长期有问题的山友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腿型测试:测试你的膝盖是正常膝,外翻膝或者内翻膝。具体操作如下:拖鞋平地站立尽可能使踝关节与膝关节并拢正常情况膝关节能够并拢,双踝约4-6厘米间距。外翻膝(X型腿):膝关节能并拢,但踝骨间距很大。内翻膝(O型腿):膝关节不能并拢。O、X腿型属压健康腿型,可到专业医院进行校正。图片来源:测试意义:内翻膝(O型腿)+膝关节外侧疼痛,提示“外侧半月板损伤”。外翻膝(X型腿)+膝关节内侧疼痛,提示“内侧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检查(研磨试验):这种方式两人互测更方便。在提拉与按压两种状态下:外翻膝关节,若出现膝关节外侧间隙性疼痛,则说明外侧半月板损伤;内翻膝关节,若出现膝关节内侧间隙性疼痛,则说明内侧半月板损伤。图片来源:被测试者屈膝90°向上。动图视频来源:Physical Therapy Nation前抽屉试验(测试韧带,两人方可完成):被测试者平躺,屈膝90°,检查者坐在被测试者脚上以固定住踝骨。双手握住小腿上端,向身体方向拉胫骨。如果拉动距离超过5mm,则表示韧带有一定程度损伤。动图视频来源:Knee Anterior Drawer Test & Posterior Drawer Test减缓膝关节冲击路面选择——避免长时间行走在坚硬的地面,柔软的土路与丛林能让膝盖轻松不少。有时使用交通载具并不是一种示弱,很多情况下,在人造的基础设施上消耗自身的体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长线重装,避开公路等人造设施,或选择乘坐载具,是许多山友多年经验后的习惯,为的就是那副金贵的膝盖。图片来源:支撑装备——登山杖与护膝是山友最熟悉不过的装备。前者分散了部分承于膝关节的重量,后者则通过紧固膝关节结构,减小各部滑动,从而减少磨损。登山杖对膝关节的保护显而易见,研究报告显示,下坡时若不使用登山杖,膝关节受力将多出22%,大腿肌肉耗能则会增加21%。此外,登山杖应双杖同时使用,非平衡的支撑力量会让肌肉与关节产生额外的校正消耗。腕带的作用不仅是让登山杖不脱手。腕带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缓冲支撑点,即让杖身冲击力首先作用于腕带。基于此,腕带应随时被压在我们手掌下用作支撑,而手只需轻轻抓住把手。登山杖看似简单,事实上其使用颇需技巧与练习。首先是长度调节问题,当我们的大臂与小臂形成90°时,手掌与地面的高度即为最能发挥登山杖效能的高度。基于这个省力角度的考虑,上坡时需要调短登山杖,同理,在下坡时则需要加长登山杖。90°的定高原理在于它保证我们使用时手肘角度始终处于70°—90°之间,这是人体关节自然弯曲限度。动图来源:Rick Deutsch挥舞登山杖的角度不同也会影响其效能,在保证平衡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它们的摆角,这意味着行山时我们基本不需要作出让杖前探的动作,如下图所示:四脚动物采用交叉的方式行进,这同样适用于使用了双杖的山友们。正如上文谈到,这是一种平衡,而不平衡的行进方式会增加肌肉与关节的校正消耗。动图来源:Basic Techniques and Tips下坡推荐将杖头按于掌下的方式,这能最大发挥登山杖的下降支撑性能,减少关节缓冲。杖头先触底,身体可微倾,这需要练习与适应。动图来源:Rick Deutsc除了适当使用登山杖,还可选择合适的膝部防护装备。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下主要的护膝(广义)分类。 普通护膝:筒状带弹力以及一片式粘扣,是山友们普遍的装备。它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弹力固定,活动受限;对整个膝盖进行包裹,保护性相对一般,优点则是方便,不用考虑太多,带上就行;价格便宜;全面支撑。筒状护膝,夏季穿戴时非常炎热,而冬季被很多人用来保暖。图片来源:有孔护膝:它的出现,最初只是用于解放关节(膝盖骨)。膝盖解放后,保护功效仍在,但活动范围大了许多,只是散热仅得到了缓解。膝盖骨的解放让腿部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几乎不会对行山造成应力阻碍。图片来源:髌骨带:其只针对于预防或减轻“髌腱炎”伤痛这一个问题,就是膝盖骨正下方疼痛的问题,其他膝关节伤害穿戴此种护具的用处不大。不过因为覆盖面小,散热特别不错。髌骨带针对性很强,许多山友的伤痛部位也适合使用髌骨带。图片来源:足部装备——传统的重装徒步鞋,高帮与硬实的设计为足踝提供了保护,根据出行所可能经历的地形、天气等情况,还可选用添加缓冲鞋垫或厚实的袜子,进一步为膝关节提供缓冲。技术缓冲鞋垫,为你的登山鞋塞入它,能获得不错的缓冲性能提升,从而保护膝关节。图片来源:后跟先行触底的方式在慢跑中经常使用,但行山,特别是下坡建议前脚掌先触地,给膝盖更多缓冲。动图视频来源:轻量化——按低于身体体重1/3的标准进行背负,采用一切可能的办法减轻重量:轻量装备,DIY,紧凑的清单等等。这需要我们每次户外活动后的细细总结与思考。预防与养护 运动计划——肌肉是核心,利用大腿和小腿肌肉,分散重力和制动,让力量均匀地分散在腿部肌肉中,可大量减少膝关节的压力。行进中,特别是下山落脚时,腿部不要完全伸直,而是留一点弯曲度,让腿部像一截弹簧。想着去适应地形而不是对抗。动图来源:chase Tucker要做到以上,我们需要强健的腿部肌肉。一般因为走山太多而膝盖受到损伤的人,很多是腿部肌肉不够发达,力量不够强的人。增强腿部肌肉并不难,可以适度进行器械训练,或通过下蹲起、高抬腿等训练强化。如果长时间不运动,又有重装计划,恢复训练是必要的,不光是体能问题,更和膝盖耐受性有关。途中喊退的山友往往不是因为体力不支,而是膝盖疼痛得难以接受。靠墙蹲练习,每晚做6组,每组持续时间60秒左右,每组之间间隔30秒-1分钟休息。这是健身圈很普及的一个护膝动作,方便个人独立地操作。室内练习对场所要求很低,形成习惯对膝盖受益匪浅。图片来源:在进行靠墙蹲练习时,要求我们的膝盖不向内翻动并基本保持与肩同宽,可用膝间夹球的方式来规范姿势。图片来源:TipiWarrior食物选择——食用特定的食物,对膝盖有额外的呵护作用。浆果类食物:浆果类食物如草莓、葡萄,富含抗氧化物花青素和鞣花酸,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骨质直接接触易引发炎症),可以缓解膝盖疼痛。浆果类食物不易保存,可作为平日保养食品。图片来源:坚果:坚果富含有益脂肪酸和抗氧化剂,可以抗击和修复关节损伤。坚果类食物是山友们行山时的最爱。图片来源:橙色蔬菜:橙色蔬菜(胡萝卜、南瓜、红薯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β胡萝卜素和隐黄素,可以抗击炎症相关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图片来源:应急手段——行山时若不可避免地发生膝盖疼痛,可运用以下方式缓解:RICE法:即休息(Rest)、冰块(Ice)、冰敷( Compression )及抬高(elevation)。具体方法为立即休息疼痛部位,用冰块冰敷,并抬高患部20-30 分钟。RICE 膝伤急救法。图片来源:How to Correctly R.I.C.E. an Injury膝关节受伤后48小时内,冷敷可消肿并减轻疼痛,比如将随身头巾打湿捆绑在疼痛部位。72小时后,可通过在患处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内用药:含有布洛芬的药物,是针对膝关节最好的消炎止痛药物。可以作为备用药。减震防护、健康饮食,针对性锻炼,合理计划。一副好膝伴将你走遍绿野群山。————————————————————————————————————————(全文完)文章原载于公众号“雪线之上”36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3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户外徒步登山,应该具有哪些基础的装备? - 知乎3392被浏览291730分享邀请回答Mountaineers.org俱乐部出版的。该组织成立1894年,根据地在西雅图,是非盈利的公益组织,我有幸也是该俱乐部成员之一。该组织致力于推广科学的登山方法,这本书是全世界所有的登山爱好者公认的该领域圣经。该组织也大力推崇环境保护,不过这里就不展开了,专就我这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对基础装备做介绍。最基本的装备应该是保证安全的。没有安全什么都白说。每次户外活动都应该带齐的有10件,叫做Ten Essentials.维基百科上也有介绍,定义为户外活动为保障生存和安全建议必备的十件基础装备:“The Ten Essentials are survival items that hiking and scouting organizations recommend for safe travel in the backcountry.”导航设备。比如指南针,地图,GPS。防晒装备。防晒霜,墨镜,帽子,和国内流行的皮肤衣。保暖衣服。衣服裤子,帽子鞋子。而且要特别考虑意外和极端情况,比如突然降温,大风,降雨等。照明设备。头灯,电筒,额外的电池。急救药品。防蚊,外伤处理,绷带,便携简易骨折甲板等。生火设备。防风防水火柴,打火机。简易工具。螺丝刀,瑞士军刀等。足够食物。至少比计划多带一天的口粮。足够的水。至少比计划多带一天的水,大概2L这样。过夜装备。考虑到意外发生时不得不在野外过夜的情况,根据季节考虑睡袋,垫子帐篷等。目的地和具体活动所需要的额外安全装备。(这个是我自己加的,不在官方的Ten Essentials以内)这上面的每个类别如果要展开讲都可以单独开一个话题。考虑到题主应该是户外远足为主,而非专业登山,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介绍一些。导航设备非专业人士还是推荐GPS。指南针需要和地图结合使用,要学会看等高线,学会矫正指南针。国内估计没有专业准确的等高线地图,那就还是GPS吧。如果带上手机,有可以记录线路的app最好,最好带上备用电池或者充电宝。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识辨地形,了解常识。别看到有沟还去沟里搭帐篷,结果晚上被山洪冲走。如果是男生,最容易忘记的可能是防晒。防晒不单是皮肤晒伤晒黑,更恐怖的是防止雪盲。我第一次上雪山的时候路上把墨镜弄丢了,自认为没事裸眼上山。后来雪盲,失明四十八小时,非常痛苦。还好我是滑雪下山,所以在潜伏期内我已经下山了。如果是徒步下山,在途中失明,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衣服这方面很多朋友都提到,千万不能棉质衣服,千万不能牛仔裤。出汗后贴身失温就特别恐怖了,如果遇上刮风下雨冷出生命危险是分分钟的事情,如果没有同伴帮忙失温加迷路就要命了。如果有钱能上高档装备,比如带高档防水透气涂层的冲锋衣是最好。穿衣服的诀窍是多穿几层,比如内衣,加抓绒,加轻便户外羽绒,加户外轻便棉袄,加冲锋衣。感觉要出汗了就赶紧脱,感觉要冷了就赶紧穿,别怕麻烦。因为有很多层,所以组合方式很多。别怕麻烦就带一件很厚的羽绒,到时候脱也不是穿也不是。捂着出了汗就很痛苦。如果不小心弄丢或者弄湿就要命了。鞋子分类也很复杂。普通常见的就是hiking shoe。如果专业一点的就带mountaineer shoe,专门用来登山。高大上一点还会准备approach shoe。这样不同场合可以换鞋,根据目的地具体情况做合理选择。袜子也很重要,避免棉袜,因为出汗后贴在脚上容易起水泡。如果是多日徒步,每天晚上注意检查下脚上有没有水泡,注意鞋子袜子每天晚上尽量烤干,没有条件的就多带几双袜子备用。急救药品最好让有经验的领队在出发前做统一的介绍。户外发生崴脚,骨折,摔伤等是常见的。一个队伍里面应该有位受过专业培训的带头人。比如摔倒后如何检查脊椎是否受伤,如何移动伤员等是很讲究的,否者小伤乱弄就会搞成残废。如果发生骨折,简单的固定,如何就地取材,如何使用绷带也是要了解的。否者小问题会带来终生遗憾。水和食物准备起来不难,但这里强调的是额外的水,食物,照明和过夜工具。在户外永远都要做好被迫过夜的情况。天气,身体和队伍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如果没有额外的准备,心慌起来就会出昏招。食物的话带点高能食品。水的话如果去的地方不缺水源,那就带净水器。过夜装备简单的就是雨衣加上睡袋了,把自己裹起来过一晚上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回顾很多事故,都是晚上回不去了,着急,然后找救援,然后摸黑操作,结果意外发生。如果能安心过夜,救援留到白天,事故率就会少很多。额外安全装备是我自己加的。比如去淌水,那就带好救生衣。如果去探洞,那就带好头盔。头盔其实是安全装备里面最管用的。如果意外摔跤,头碰到石头上有头盔就不会死。如果有陡坡,前头的队友踢石头下来砸到头,没头盔就头破血流。探洞,速降等,难免下落过程中会碰到岩壁,没头盔就很危险。就算在下面等,抬头看队友下来的时候,难不成也会掉石头掉装备下来砸到自己。以上,便是户外徒步,登山的最基本装备。迈过这一步,又有哪些基础装备可以很好地提升户外活动的体验呢,我个人经验:准备一双轻便的手套。我平时上山必带一副农夫手套。就是几块钱一副,手掌面是塑料涂层防水,手背透气。在户外很多地方需要抓树干,扣石头,摸脏东西等。带上手套就是无忌惮了。和高山手套相比农夫手套轻便舒适,丢了破了也不可惜,随便放兜里也很容易。准备一副高级个人坐垫。我自己用的是Therm-a-Rest Z-Seat Camp Chair。轻便,隔热,高科技。任何地方随地一放,坐多久都不冷。无论是看风景,等队友,等天气,都是必备。否者要休息的时候就要到处找石头,然后用背包当垫子,很麻烦。湿巾如果有空间有体力而且需要过夜,带上湿巾会感觉卫生条件上来很多。吃饭前可以擦手,睡觉前可以擦身,脚臭可以擦脚,队伍有妹子的话带上这个瞬间变男神。准备一款高能高山炉,和空矿泉水瓶。如果上海拔4000米,带上这个生活品质乘10,几乎可以保证随时有热水。在苦寒之地,热水就是爹娘,有热水就什么都不怕。而原产于西雅图的MSR Reactor Stove高山炉是全世界登山者的首选,加热性能是其它高山炉的3倍。虽然价格比较贵,但是可以少带气罐,可以快融雪加热,好过一切。如果有队员病了,热水;队员冷了,热水;饿了泡面,热水;晚上进被窝灌好热水在矿泉水瓶里面带进睡袋,刮风下雪都不怕!再往上谈装备就有点看专业了。比如专业登山和攀岩的就的带绳子。上雪山的就得带冰斧等。最后找到一张图,是我平时爬山时候的典型状态。雪山上带了简易手套操作单反都没有压力。3624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K9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5 个回答被折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驴友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