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除以的函数八十和一百除以的函数八哪个得数大

一百四十五减二十五等于一百二一百二十除以四得三十一千八除以三十得六十的综合算式是什么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1400 ÷ 27 = 51.85 1500 ÷ 27 = 55.55 一千四百04除以2七等于52 一千四百31除以2七等于53 一千四百58除以2七等于54...
结果是:100
40×25+10=1010
这个好像没有固定的时间吧
AD=4(因为是等腰三角形,AD也是ABC的高)
设AI=x,DI=4-x
则根据内角平分线定理
AB/BD=AI/DI
答: 大小约1.1cm×1.3cm×0.7cm,壁欠光滑。这正常嘛?
答: x->0:lim(1+x)^(-1/x)
=1/[x->0:lim(1+x)^(1/x)
x->∞:limxsin(1/x)
=1/x->0:lim[...
答: 计算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答:计算学科(通常也称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如何认识这门学科,它究竟属于理科...
答: 补课是比较错误的方式。我一直到高中毕业没补过课。爸妈也不管我,随我学什么。我打游戏和化学都挺好。现在在大学读书,很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钱买不来的。在实验室做小型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根据43乘67等于两千八百八十一在下面得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零点六七等于两千八百八十一除以多根据43乘67等于两千八百八十一在下面得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零点六七等于两千八百八十一除以多少等于多少除以多少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0启东教育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甜梦文库
0启东教育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四(上)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计划 2011 年 7 月 16 日 一、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 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 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 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 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 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 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 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 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 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 亿有多大” 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 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 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 100 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 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 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课时分配 大数的认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角的度量: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总复习:第一单元计划 大数的认识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 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 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 题 主题图 内 容 出现 5 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 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例1 例2 例3 例4 例5 例6 数的产生 十进制计数法 例1 亿以上数的 认识 例2 例3 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 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 级、数位。 读含两级的数。 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 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 的近似数。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 字,自然数。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 计数法。 读含三级的数。 写含三级的数。 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 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亿以内数的 读法 亿以 内的 数的 认识 亿以内数的 写法计算工具的认识 用计算器计算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十万”、 “百万”、 “千万”和“亿”, 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 “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二单元计划角的度量1.本单元教材内容: 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画指定度数的角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教学重难点 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 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口算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笔算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 100 以内) 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 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 速度、时间和路程和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估算2、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 100 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 计算。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 的习惯。 3、课时划分 9 课时 (1)口算 2 课时左右 (2)笔算 7 课时左右3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本单元教材内容 垂直与平行 例 1.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 例 2.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 3.学习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 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 形的关系。 例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 名称。平行四边形 和梯形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 课时 (1)垂直与平行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 课时左右 3 课时左右第五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本单元教材内容口算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 的除法 商一位数 4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例 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例 2―例 5。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例 6。 例 7。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 (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的方法。 5、课时划分 14 课时 (1)口算除法 (2)笔算除法 (3)整理与复习2 课时左右 10 课时左右 2 课时第六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 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 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用。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 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第八单元 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四(上)年级数学学科复习计划 班级:四(1)班 科别:数学 2007 年 1 月 3 日6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1 单元 大数的认识 1-1 亿以内数的认识 月 日 第课时内容: 内容:P2-4 例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 ● 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重点: 难点: 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 教具:图片和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 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1)从 689 一个一个的数到 712。 2)从 420 一十一十的数到 540 3)从 910 一十一十的数 到 1000 4)从 200 一十一十的数到 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北京市人口: 人,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 10 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 个一千是多少? 强调:千位上的 10 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 10 个 10 个地数,当数到 10 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 10 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 个十万是多少?10 个一百万是多少?10 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7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万级 个级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3 8 1 9 0 0 0 ↑ 表示 8 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 4 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 “做一做”的 1 题数数 2、 “做一做”的 2 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1-2 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练习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3-5 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及其意义。 2、熟练地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了解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意义。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复习 亿以 内数 的读 法 教学时 间 7′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亿级 亿 千 万 位 位 11、谁能说出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 2、亿以内的数位是怎样分级的? 3、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5205000 (要求:说出万级和个级上各有什么数,分 别读作什么,然后再合起来读)1、学生说出计数单位和 相对应的数位。 2、学生说出个级和万级。 3、学生读数: 32680 读作三万二千六百 八十 145800 读作十四万五千 八百 5205000 读作五百二十万 五千了解 数位 上的 数所 表示 的意 义6′1、 投影出示: 分别说出下面每个数中的 “2” 1、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 72650 中 2 在千位上,表 0 2845000 示 2 个千; 5624500 中 2 在万位上, 表示 2 个万; 2845000 中 2 在百万位上, 表示 2 个百万。 2、说出下列各数是由几个千万、百万、十 2、学生讨论回答。 万、万……组成的。0 、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00 1、学生先分级再读数。 405 00 巩固 练习16′8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投影出示: (1)
是 ( ) 位数, 最高位是 ( ) 位,从左往右起,5 分别表示( ) 请读出万级上的数。 (2)在 54 后添( )个 0,这个数是五十四 万。在 63 后添( )个 0,这个数是六千三 百万。要把 12345 变成一千二百三十四万, 应该( ) 。在 96 中间添( )个 0,这个数 才是九百万零六。 3、游戏:用 0、1、3、5、7 组成四个不同 的五位数,再读出来。 1-3 亿以内数的写法 月 日 第 教学内容:第 6 页:例 3、例 4 和练习二的:1~5 题。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 0 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复习 教学 时间 6′ 教 师 活 动2、学生先分小组回答然 后全班交流。3、同桌两人组成数,另 一人读数。课时学生 活 动1、 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千零三 后交流。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一、教学例 3: 1、板书:七万 三千零八十八万。问:这些 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 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七万写作 70000 三千零八十八万写作
七百零八万写作 7080000。 3、想一想:整万的数怎样写? 一千五百六十九万写作: 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写作; 1、学生试写。新课22′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 回答。3、学生归纳:有多少万, 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 个级的 4 个 0。 5、板书例 4。问:这些数既有万级又有个级, 4、学生练习。 应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6、检验。 3、学生相互评议。 7、含有两级数应怎样写? 4、学生归纳: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数位没有单位,怎么办? 哪 一位上一 个单位也 没 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0。9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5、学生练习。 作业 7′ 练习二:6、71-4 亿以内数的写法的练习 月 日 第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练习二的:8~11 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熟练地写含有两级的数。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学 教 内容 时间 基础 训练课时师活动学生 活 动1、小黑板出示:写出下列各数 十二万 三百零五万 四千零六万五千1、学生写数: 十二万写作:120000 三 百 零 五 万 写作 : 3050000 四千零六万五千写作 、学生回忆亿以内数的 写法。 3、学生自由说一说。2、这些数你是先写哪一级的?再写哪一级? 3、请你回忆一下数位表,你能说出数位表在 写数时能给你什么帮助? 课堂 练习 1、投影出示:写出由下列各数组成的数。 (1)四百万 八十万 五万和三千 (2)六千万、九万和五百 (3)八千万和四十 反馈: 这些数的最高位是什么数?怎样写出这 些数? 2、写出下列各数: 四千二百万、四千零七万五千七百、十二万五 千、一百七十万、四十九万一千三百 游戏 提出要求: 同桌两人在零、个、十、百、千、万、十万、 学生游戏。 百万、千万、亿插入一些数字,请同桌写出这 个数。看谁会写? 练习二: 10、111、学生写数 (3 人上黑板写) 学 生说一说 万级和个 级 上的数是怎样确定的。 2、学生写数后大家评议。作业1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5、6 比较数的大小(2 课时) 月 日 第 课时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书第 13~15 页的例 4、例 5、例 6,练习三的第 1~4 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比较 数的 大小 教学 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1、 投影出示: 在○里填上 “>” 、 “<” “=”。 或 999○4 687○678 2、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3、教学例 4。 板书例 4 第一组数:454800 和 48500 4、归纳方法: (要求从不同数位和相同数位两 种情况说明) 5、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1、提出自学要求:整万的数,为了读、写简 便, 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 数。怎能样改写,请大家自学课本。 2、问:怎样改写的? 3、板书例 5 让学生把例 5 补充完整 4、巩固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1、小黑板出示:求出下列数的近似数:、你们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 指出:比万大的数,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 来求它的近似数。 3、板书例 6: 0。 问:12756 是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的?那么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 要根据哪一 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呢? 强调指出:要省略某一个数位后面的尾数,求 近似数, 只要根据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来考 虑就可以了,不要管尾数的后几位是多少。111、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 的并说出四位数与三位 数比较,四位数比三位数 大;两个三位数比较,百 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百位上的数相同,十位上 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 识先试做后看书检验。 4、学生小结: 1、学生自学。]把整 万的 数改 写成 用万 作单 位的 数 求近 似数2、万位在右起第五位, 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 4 个 0。把 4 个 0 去掉,加上 一个“万”字就行了。 1、学生写出近似数。 2、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 个数千位后面的尾数,要 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 舍五入。 3、学生试求近似数。 几个学生说说:省略千位 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 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的,所以 84380 省略万位 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 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389000,怎样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 似数? 4、巩固练习: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月 1-7 综合练习 日 第多名学生说出方法。 4、学生练习后说一说求 近似数的方法。 课时教学内容:练习三的:6~8 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认识。 2、正确地读、写出亿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和写出近似数。 3、能使用数据说明问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地读、写出亿以内的数、比较数的大小和写出近似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基础 训练 教学 时间 10′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1、小黑板出示: 读出下列各数 40 写出下列各数 二十万、三十八万零九百、三百零五万零五十 2、你们能说一说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和联 系吗?请背出数位表。 3、投影出示:一个数的百万位和十万位上都 是 5,千位上是 3,其他各位都是 0。 (1)这是几位数?请写出这个数。 (2)最高位是什么位?读出这个数? (3)省略万位后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评议(要求学生说一说做题时是怎样想的。1、学生读、写数。2、多名学生回答。3、学生在自备本上做。 (四人在黑板上做。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1、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做 题。提高 训练17′1、投影出示: 下面□里可以填哪些数? 19□785≈20 万、60□907≈60 万 9□0、9□ 其中最大或最小是几? 2、用 0、1、7、4、8 能组成最大和最小的五 位数各是多少?2、学生练习。作业8′练习三:6、7、8月大数的改写 日 第12课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月日第课时内容: 内容:P14-15 的例 5、例 6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改写整万的数。●掌握将非整万 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理解、掌握“四 舍五入”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强学生的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重点: 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 难点: 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教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用幻灯出示下面题目。 1、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 二百零四万五千 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 五千八百万零七百 三百六十四万八千 2、读一读下面各数。 0
二、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1、教学例 5。 (1)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展示人体血液的构造,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 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 一小滴血含有:红细胞:5000000 个 白细胞:10000 个。 (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 像: 0000……都是整万的数。 像: 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 (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后面的 4 个 0 省略掉,换成一个“万” 字。用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 4 个 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 (4)改写。 板书出示:500|0000 个 =500 万个 强调:把个级的 4 个 0 省略掉,在 500 后面写上“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 想一想:10000 个=1 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 (5)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000
学生独自改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 2、教学例 6。 (1)电脑课件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消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 (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 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 (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 (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非整万的数, 很显然我们不能想例 5 那样将它直接写成用 “万” 作单位的数。 那怎么办呢? (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有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什么是“四舍五入”呢?如:12756 用“四舍五入”法 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 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 2。 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 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 0。 板书:1。13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 ④再把 10000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 10000=1 万(说明:这里两个数是相等的,只能用“=”) 想一想:这样将 1389000 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再逐步引导。 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 ②看万位右边的第 1 位上的数。大于 5 向前进 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 0。 板书:90000 ③再把板书 1390000 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板书: 万 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 ⑺即时尝试 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先由学生尝试练习, 然后教师讲评, 如果学生直接 “略写” “万” 成以 作单位的数也可以, 但要强调加上 “≈” 。 如:6 万 3 万 三、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 1、课文第 14 页的“做一做”。 通过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步掌握新知;一方面通过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 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 2、课文第 15 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练习使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 似数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课文练习二的第 3~8 题。2-1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 19-20 页数的产生、自然数和整数、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顺序。 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2.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 的含义,掌握数位的顺序和数级的概念,能根 据数位或数级的顷序,初步认识一个具体的数中各个数位,以及数的组成。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计数器,多位数的卡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数的产生 1.复习。 (1)提问:你能从右往左说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吗?谁能从右往左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32 .教学数的产生。 (1)自然数的产生。 (2)说明数的产生。14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教学自然数。 (1)说明自然数。 有了数字,就可以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提问:如果一个物体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 追问:什么样的数叫做自然数?你能再说出几个自然数吗? (2)教学自然数的特征。 提问: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有最大的自然数?为什么? 想一想:自然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追问:哪些数是整数?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学计数单位。 (1)复习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我们在前三年多里学的整数,都是万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指板书的个、十、百、千、万) 想一想,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问:根据上面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教学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①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要用到比万大的数,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比万大的多位数。 老师举出一些比万大的数的例子。 ②从以前学习的一万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 出示计数器,拨上一万。提问:现在计数器上表示多少? 我们可以一万一万地数下去。 追问:10 个一万是多少万? 现在我们一起十万十万地数。 追问:10 个十万是多少万? 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 个一百万是多少万?怎样拨珠?现在万位是“1”,是 1 个多少?接下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 10 个一千万时,说明向前一位亿位上进 1,是一亿。这时计数单位是什 么? 提问:刚才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每位满几就向前一位进 l? ③我们还可以这样数下去。师生共同一亿一亿地数到十亿、 提问:10 个一亿是多少亿?十亿十亿地数到一百亿。提问:l0 个十亿是多少亿?谁能说一说,这里数数时有 哪些计数单位? ①小结:现在,你能按顺序说出有哪些计数单位吗? 让学生看着计数器的数位按顺序说――说有哪些计数单位。 2.说明十进制计数法。 刚才我们数数时,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满几就要向前一位进 l?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 怎样的? 说明: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像这样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 的计数方法, 叫做十进制计法。 追问:怎样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在十进制计数法有哪些计数单位? 三、教学数位顺序表 1.讲解数位。 (1)提问:阿拉伯数字有哪几个? 说明: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例如 386,是一个数,它要用三个数字 3、8、6。 追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几个数字? 板书 1529。 提问: 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些数字?这个数从右往左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指出: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2)下面数里各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多少?
说明:数字 2 在十位上表示 2 个十,在千位上表示 2 个千;数字 3 在个位上表示 3 个一,在百位上表示 3 个百。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2.教学数位顺序表。1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认识数位顺序。 除了已经知道的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外,多位数的数位也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请看整数的数位顺序。 提问:从右往左除了已经学习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外,依次还有哪些数位? 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 (2)认识数级。 说明: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 提问: 从数位顺序表上看, 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说一说,从右往左,哪些数位是个级?哪些数位是万级?哪些数位是亿级? 追问: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3)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单位。 (4)做“练一练”。 3.认识多位数的组成。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 样分的?
63248 (2)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再说一说各有哪些数位,最 高位是什么数位。 38 )下面各数亿级、万级、个级上的数各是多少? 5
引导学生先分数级,再启发学生说出每一数级上各是多少。 (4)从左往右,先根据数位的顺序,指导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数的组成;再根据数级的顷序,告诉学生每一数 级上各表示多少,并让学生说一说。
四、小结和练习 3-1 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科书 21 页。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 2、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数。 3、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上数的读法。 教学重点: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拨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复习 教学 时间 5′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一、要求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二、投影出示: 1、10 个亿( ) ;10 个十亿是( )十个百 亿是( )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三、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 02000一、学生口答:个、十、 百、千。 二、多名学生口答: 1、十亿、百亿、千亿 2、是十。 三、一名学生读数,另一 名学生写“读作……”新授10′一、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 提出要求: 在拨数器上一千万一千万地拨, 一直拨到九千万。 问:九千加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 (板书:亿) 在拨数器上一亿一亿地拨珠,一直拨到九亿。16二、学生按要求拨珠九千 万。 是一亿,千万位满十向亿 位进一。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问:九亿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怎么办? 学生按要求拨珠九亿。 (板书:十亿)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百亿、千万亿。 ) 是十亿,亿位满十向十亿 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位进一。 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学生认识计数单位。 亿以 内数 的读 法 10′ 一、教学例 1 1、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六十一亿 引导学生先按个级的方法读六十一, 再在后面 加个“亿”字。 2、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一百亿四千万二 千并按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个数。 3、要求学生读出“做一做”中的练习题中的 数。 4、小结:亿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有 什么区别和联系? 1、学生拨出六十一亿 学生读出六十一亿。 2、学生读出一百亿四千万 二千。 3、学生读数并相互纠正。 4、归纳: 同:亿级数要按个级数的 读法来读。 异:亿级数要在后面加一 个“亿”字。作业5′略 3-2 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月 日 第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第 22 页:例 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 0 的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数位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学 教 师 活 动 内容 时间 复习 6′学生 活 动1、 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 四千零七十 七百八十 四千零三 后交流。 2、板书课题,导入新课。新课22′一、教学例 2: 1、板书:三亿 三十亿九千万 七千零三亿 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 2、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 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 三亿写作
三十亿九千万写作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
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1、学生试写。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 回答。17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 间有零数的题型 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作业 7′ 略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 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 8 个 0。 4、学生练习。4-1 计算工具的认识、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投影下列题目。 57+26= 82-49= 12×27= 351÷13= 36+47= 41-18= 26×28= 544÷16= 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 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计算器的认识 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2.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我们请计算器博士给大家介绍一下电子计算器方面的知识. (演示动画“电子 计算器”) 3.师:听了计算器博士的介绍,我们对于电子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那么如何使用呢?我们继 续研究. (学生拿出准备的计算器) 4.出示思考题 (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 (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 5.汇报结果 (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 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 (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 (板书) 练习 12÷4 (说出过程)18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 (板书) 例如:9-3, 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 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 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 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二)计算器的应用 1.出示例 1:用计算器计算 389+260(板书) 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 (教师可继续演示动画“电子计算器”,利用其中的计算器进行演示) 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 练习: 750+1473= = 32×68= 1548÷43= 49×39= 1= 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 2.出示例 2:计算 68+5×25(板书) 单数组学生用笔算,双数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汇报结果. 练习: 783+56×21 57+272÷17 94+184×3 3.出示例 3:用计算器计算 3024÷(167-83) 三、巩固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 48+97 146-89 301+274 2×63 ×39 .用计算器计算 591-243+207 52×34+625
32×59-÷92+76 -84 3. 有一批货物, 用一辆载重 8 吨的货车 15 次可以运完; 如果改用一辆载重 12 吨的货车, 多少次可以运完?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用计算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根据你所了解和掌握的关于计算器的 知识,你能设想一下未来计算器的发展趋势吗? 五、课后作业 1.用计算器计算. 6= 8000= 9065= 40217= 2.用计算器计算. 203-2584÷76= 2405÷(85-48)= 35×(729÷27)= = 2412÷(288÷8)= 470+21×19=19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活动课 1 亿有多大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感受 1 亿这个数有多大。(课文第 33―34 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通过学习、交流,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重点: 重点: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难点: 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 亿有多大。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一叠纸张(1000 张)、直尺等。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老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 今天, 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 1 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 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 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 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 万圈吧; 1 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二、探究活动 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 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 提问引导:找出 1 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 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 “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 张、1000 张、10000 张。 教师:有没有想到取 115 张、1021 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 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分别用 100 张和 1000 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 ⑴教师取几份 100 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 1 亿张纸的高度; ⑵教师把 1000 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 1 亿张纸的高度。 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 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 以 100 张为例。测量高度:约 1 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 提问引导:1000 张呢?――10 厘米 10000 张呢?――100 厘米――1 米 100000 张呢?――10 米 1000000 张呢?――100 米
张呢?――1000 米
张呢?――10000 米 ⑶推算结果。 1 亿张纸的高度是 1 万米。老师:你知道 1 万米有多高吗? 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 1 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 果有 1 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 以 1000 张为例。测量高度:约 9 厘米。照此推算:1 万张的高度为 9000 米。 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 为了让学生理解 “基数越大, 误差越小” 的道理, 教师可以打个比方; 如果取 1 亿张还有误差, 还有误差吗? 三、自主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 1 亿有多大。 第一单元考试也评讲2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的: ●检测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 ●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 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月 日 第 课时 测试。 月 日 第 课时着重要讲的内容: 着重要讲的内容: 1、关于“读作”与“写作”,要区分开来。 2、某个数位上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3、“四舍五入”法中不到“万级”和“亿级”的数改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近似数。 4、写数时“0”的多少,什么时候补“0”。 5、改写为以“万”和“亿”为单位的数时,是看“千位”和“千万位”上的数。 6、在表格中,已经出示了单位,改写数时不能再写单位。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 1 直线、射线和角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 ● 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 重点: 难点: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2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 4 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 5 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 1 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 110 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 提问:如果写数字 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 2 题。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 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 2、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 37~38 页角的度量第 5~7 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 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 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 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2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 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 0 开始到 180 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 180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 1 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 。(板书: 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 度” ,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 ,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 180 等份,每一份是 1‘,这样的 10 份所对的角是 10 度的角,这样的 60 份所对的角是 60 度的角,这样的 90 份所对的角是 90 度的角。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 刻度 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 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 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 o’刻度线了吗? 拉出 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 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 50 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 90 的刻度线?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 125 的刻度线?180 呢?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 0 的刻度线?45 呢?80?)90 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 140、180 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 0 刻度线、10 刻度线、135 刻度线、180 颗度线。再从右边起, 找 0、10、135、180 刻度线。(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 课本。从 111 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 1 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 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 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 。 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 四、课堂小结 3、量角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 116 页练习二十二第 8 一 12 题。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角的量法。 提问:谁来说一说,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 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 提问:刚才量角用的是哪一圈的刻度?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量器,沿内圈的 0 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 180。 再沿外圈,从 0 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 180。 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 4.揭示课题。 上面量的角,都有一条边是水平方向并且向右的,如果把角方向改变一下,像这里图中的角,我们也可以按 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量出它的大小,这就是今天量角的练习内容。(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 “两重合,一看数”的量角方法,能正确、熟练地量出各种角的度数。 二、量角练习 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23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投影出示: 老师作示范量角,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 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 度。 在学生读刻度时,提问学生要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 指出:量上面这些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 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 2.练习四第 4 题。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四第 4 题,先想一想,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 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 指名学生口答角的度数。 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这里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 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 。 3.练习二四第 7 题。 (1)现在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 9 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 “开口” 。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老师巡视指导) (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 用投影仪投影出第 7 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提问: 你能说一说刚才按怎样的方法量角的吗?摆量角器时, 量角器的半圆要怎样摆?读数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开 口” ,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4、角的分类和画法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 41―42 页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 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投影出示) 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 上面哪个角是 90?哪个角小于 90?哪个角大于 90? 2.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 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 二、教学角的分类 1.认识直角的度数。 (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 (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 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 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 90) 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 是 90? 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3)画出下列图形。 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 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24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认识平角。 (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 (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 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 (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 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 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 180 吗? 指出:平角是 180。(板书:平角是 180) (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 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 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 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 提问:1 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 平角=2 直角) 请你们在课本第 113 页上“1 平角=( )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 3.认识锐角和钝角。 (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 90,平角是 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 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 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 (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1、∠5 是什么角? ∠2、∠6 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3、∠4 有什么 特点?那么,像∠2、∠6 这样小于 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3、∠4 这样的角,不光大于 90,而且小于 180, 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 113 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 角。 (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 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 4.认识周角。 (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 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提问:想 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 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 (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 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 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 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 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 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 (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 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 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 出示周角定义。 (4)说明:周角是 360。(板书:周角是 360) 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 (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 么角,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 1 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 1 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 三、教学角的画法2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 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 114 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 3.画角。 提问:例 4 的要求是什么?画 65 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 65 的角) 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 4.组织练习。 (1)“做一做”第 2 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 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 四、课堂小结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口算乘法 教 学 内 容 : 课 标 实 验 教 材 第 七 册 46 页 例 1 及 相 应 练 习 教学目标: 1、 使 学 生 掌 握 用 一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 积 在 100 以 内 ) 或 几 百 几 十 的 数 的 口 算 方 法 。 2、 通 过 问 题 情 境 自 主 掌 握 整 数 乘 法 的 一 般 口 算 方 法 。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1、 课 件 分 别 出 示 45 页 六 种 交 通 工 具 的 时 速 ,引 导 学 生 理 解 用 复 合 名 数 表 示 的 数 学 术 语“ 速 度”的含义。 2、 根 据 图 里 的 的 信 息 , 你 能 提 出 哪 些 数 学 问 题 ? 3、 人 骑 自 行 车 3 小 时 可 以 行 多 少 千 米 ? ” 让 学 生 独 立 口 算 。 16×3= “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 汇 报 交 流 。 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 1、 出 示 题 目 : 特 快 列 车 3 小 时 可 以 行 多 少 千 米 ? 160×3= , 独 立 计 算 后 小 组 交 流 。 2、 引 导 学 生 对 比 16×3= 和 160×3= , 让 学 生 从 16 和 160 的 关 系 中 , 总 结 出 几 百 几 十 与 一 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 将 第 1 题 增 加 1 个 条 件 “ 30 小 时 行 多 少 千 米 ? ” 16×30= 4、 让 学 生 在 与 “ 16×3” 的 对 比 中 归 纳 出 简 便 算 法 。 三、巩固练习。 1、 练 习 六 第 1 题 。 让 每 位 学 生 独 立 口 算 ,将 得 数 写 在 该 题( 树 叶 )的 旁 边 ,然 后 让 部 分 学 生 说 一 说 计 算 的 过 程 , 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 练 习 六 第 2 题 。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 练 习 六 第 3 题 。 开 放 题 ) (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26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四、课堂小结。 略) ( 教学反思: 口算乘法的练习 教 学 内 容 : 练 习 十 二 的 第 4~ 7 题 。 教学目标: 1、 进 一 步 掌 握 让 学 生 掌 握 用 一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 积 在 100 以 内 ) 或 几 百 几 十 的 数 的 口 算 方 法 。 2、 能 正 确 、 熟 练 地 口 算 一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 积 在 100 以 内 ) 或 几 百 几 十 的 数 。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投 影 出 示 第 4 题 : 2、 问 : 你 能 说 一 说 口 算 时 是 怎 样 想 的 ? 学生口算 3、 比 一 比 , 谁 算 得 快 ? ( 小 黑 板 出 示 第 八 题 ) 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二)综合练习 1、 要 求 学 生 完 成 第 5 题 。 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 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 。 2、 观 察 这 道 题 你 发 现 了 什 么 特 点 ? 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三)提高练习 1、 要 求 学 生 完 成 第 6、 7 题 。 学 生 在 书 中 完 成 第 6、 7 题 , 说 一 说 解 题 的 思 路 。 ( ) ①第 6 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②做 7 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 16÷4=4( 元 ) 理 由 : 买 3 送 1” 相 当 于 买 4 少 收 16 元 , 则 平 均 每 棵 少 收 4 元 。 , “ 2、 小 结 。 教学反思:笔算乘法 教 学 内 容 : 课 标 实 验 教 材 第 七 册 49 页 例 1 及 相 应 练 习 教学目标:27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1、 使 学 生 能 根 据 两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的 笔 算 方 法 , 推 出 并 掌 握 三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的 笔 算 方 法 。 2、 进 一 步 培 养 学 生 的 计 算 能 力 。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 出 示 例 1: 李 叔 叔 从 某 城 市 乘 火 车 去 北 京 用 了 12 小 时 , 火 车 1 小 时 约 行 145 千 米 。 该 城 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 独 立 列 式 : 145×12= 3、 请 学 生 估 一 估 145×12 的 大 致 范 围 。 4、 尝 试 算 出 145×12 的 结 果 , 并 对 照 估 算 的 情 况 , 算 一 算 估 算 值 与 准 确 值 的 误 差 是 否 合 乎 实际。 5、 让 学 生 说 一 说 计 算 过 程 。 应 说 以 下 几 点 : 1) 先 算 什 么 ; 2) 再 算 什 么 , 积 的 书 写 位 置 ( ( 怎 样 ; 3) 最 后 算 什 么 。 ( 6、 师 生 共 同 归 纳 三 位 数 乘 两 位 数 笔 算 一 般 方 法 的 过 程 。 7、 引 导 学 生 用 不 同 的 方 法 检 验 自 己 运 算 的 结 果 。 二、巩固练习 1、 课 本 49 页 “ 做 一 做 ”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 练 习 七 第 3 题 。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 示 学 生 :怎 样 列 竖 式 可 使 计 算 方 便 些 ? 让 学 生 在 自 主 探 索 、 对 比 的 基 础 上 反 思 ,明 白 在 列 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 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 练 习 七 第 2、 4 题 。 这 两 题 的 知 识 背 景 具 有 很 强 的 教 育 意 义 ,学 生 练 习 后 ,让 学 生 根 据 每 题 的 知 识 背 景 简 单 说 一 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略) ( 四、教学反思: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 学 内 容 : 第 50-52 页 练 习 八 的 2、 4、 5、 8-11 题 。 教 学 目 标 : 1、 知 道 用 乘 法 解 答 应 用 题 可 把 两 个 因 数 交 换 位 置 。 2、 正 确 解 答 应 用 题 。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小 黑 板 出 示 笔 算 题 : 134×16 246×3428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 。 让学生笔算过程。 2、 口 算 : 14×7 25×3 160×5 60×70 21×300 18×5023×100(二)练习 1、 投 影 第 2 题 : 我 国 发 射 第 一 颗 人 造 卫 星 , 绕 地 球 一 周 要 用 114 分 钟 , 绕 地 球 59 周 要 用 多 少分钟?比 5 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 2、 问 : 怎 样 列 式 表 示 什 么 ? 5 天 时 间 有 几 分 钟 ? 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 。 114×59=6726( 分 钟 ) 114 × 59 60×24×5=26 问 : 59 114 ×114 和 × 59 比 , 哪 一 种 计 算 更 简 便 ? 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 59 × 114 学 生 比 较 后 得 出 : 114 × 59 笔算时比较简便。 1、 练 习 : 完 成 4、 5 题 。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 2、 小 结 : 今 天 我 们 学 习 了 哪 些 知 识 ? 二 、 作 业 : 练 习 十 三 : 8-11 题 。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 0 的乘法 教 学 内 容 : P53 例 2 及 练 习 八 1― 4 教学目标: 1、 掌 握 因 数 末 尾 有 0 的 竖 式 的 简 便 写 法 及 计 算 方 法 2、 口 算 、 笔 算 交 互 进 行 , 培 养 学 生 自 主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出 示 例 题 情 景 : 特 快 列 车 每 小 时 可 行 160 千 米 普 通 列 车 每 小 时 可 行 106 千 米 它 们 30 小 时 各 行 多 少 千 米 ? 2、 学 生 根 据 题 意 , 独 立 写 出 解 题 算 式 , 独 立 进 行 计 算 3 反 馈 第 ( 1) 题 : 请 不 同 算 法 的 学 生 说 一 说 4、 重 点 围 绕 竖 式 的 简 便 写 法 和 积 进 行 讨 论 ① 、 写 竖 式 时 , 如 何 处 理 “ 0” 和 “ 非 0” 数 字 的 对 位 问 题 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29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5、 反 馈 第 ( 2) 题 : 重 点 围 绕 竖 式 的 简 便 写 法 二、质疑与小结 1、 因 数 末 尾 有 0 如 何 列 竖 式 简 便 ? 应 注 意 什 么 ? 两 个 因 数 末 尾 都 有 0 的 简 便 算 法 是“ 先 把 0 前 面 的 数 相 乘 ,再 看 两 个 因 数 末 尾 一 共 有 几 个 0, 则 在 积 的 末 尾 添 写 几 个 0。 2、 因 数 中 间 有 0, 计 算 时 应 注 意 什 么 ? 乘 数 中 间 有 0 的 乘 法 ,用 0 乘 这 一 步 可 以 省 略 。 但 要 注 意 用 乘 数 哪 一 位 上 的 数 乘 ,乘 得 的 数 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三、知识反馈: 1、 学 生 试 练 P53 做 一 做 2、 比 较 360 ×25 360 ×25 哪个算式简便,为什么?四、巩固练习: 1 、 练 习 八 : 1、 2、 3、 4 2、 学 生 独 立 完 成 , 全 班 讨 论 订 正 五、全课小结 六、教学反思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 学 内 容 : P54 例 3 及 练 习 八 5-9 教学目标: 1、 学 会 用 复 合 单 位 表 示 速 度 、 并 用 统 一 的 符 号 写 出 一 些 交 通 工 具 的 速 度 。 2、通 过 解 决 简 单 行 程 问 题 ,引 导 学 生 自 主 探 究 速 度 、时 间 和 路 程 的 关 系 ,构 建 数 学 模 型 :速 度 ×时 间 =路 程 3、 培 养 学 生 自 主 探 究 的 能 力 。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 出 示 例 题 情 景 : 特 快 列 车 每 小 时 行 的 路 程 是 40 千 米 。 2、 问 : 这 句 话 告 诉 我 们 什 么 信 息 ? 3、 再 出 示 : 特 快 列 车 的 速 度 是 40 千 米 /时 4、 师 说 明 : 也 可 以 这 样 写 。 5、 让 学 生 观 察 : 哪 种 方 法 简 便 ? 怎 样 用 复 合 单 位 来 表 示 速 度 ? 6、 汇 报 成 果 : 可 以 用 所 走 的 路 程 /时 间 单 位 来 表 示 速 度 。 7、 练 习 : 让 学 生 试 着 写 出 其 他 交 通 工 具 的 速 度 , 集 体 讲 评 。 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 1、 出 示 例 3 情 景 图 2、 让 生 独 立 解 决 第 ( 1) 2) 小 题 ( 3、 出 示 : ( 1) 80×2=160( 千 米 ) 让 生 说 出 每 个 数 各 代 表 什 么 量 ?30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2) 2×80=160( 千 米 ) 4、 小 组 讨 论 、 探 究 速 度 、 时 间 和 路 程 之 间 有 什 么 关 系 ? 试 着 写 出 三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式 。 5、 小 组 派 代 表 展 示 他 们 的 作 品 : 速 度 ×时 间 =路 程 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 出 示 练 习 八 第 8 题 情 景 图 2、 让 生 独 立 解 答 , 全 班 讲 评 订 正 。 3、 让 生 思 考 讨 论 : 1) 2) 题 的 算 式 是 根 据 什 么 关 系 式 得 出 的 ? 你 有 什 么 发 现 ? ( ( 汇 报 展 示 成 果 : 速 度 ×时 间 =路 程 路 程 ÷时 间 =速 度 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 四、巩固练习 练 习 8 5、 6、 7、 9 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 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尝试 ● 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 ● 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6×2=( ) 8×125=( ) 6×20=( ) 24×125=( ) 6×200=( ) 72×125=( )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 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 是 2 的 10 倍,120 也是 12 的 10 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 是 8 的 3 倍,3000 也是 1000 的 3 倍。 (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 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80×4=( ) 25×160=( ) 40×4=( ) 25×40=( ) 20×4=( ) 25×10=( )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 3、整体概括规律 问: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3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 3 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5、应用规律。完成例 4 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 1、2、4 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 ”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 (18÷2)×(24×2)= (105×3)×(45÷3)= (18×2)×(24÷2)=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4=3744 (24○6)×(75×6)=1800 (36×4)×(104○4)=3744 (24○3)×(75○□)=1800 (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56 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 4 倍,宽扩大 4 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 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乘法估算 教 学 内 容 : P60-63 的 内 容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 教 学 例 5 ( 1) 投 影 出 示 例 5 图 , 让 学 生 说 说 题 意 , 明 确 此 题 并 不 用 求 出 准 确 数 , 只 要 估 算 就 行 了 。 教 师 板 书 : 49×104≈ ( 2) 学 生 讨 论 估 算 方 法 ( 3) 汇 报 : 生 : 49≈ 50 104≈ 100 50×100=5000, 应 该 准 备 5000 元 。 生 : 49≈ 50 104≈ 110 50×110=5500, 应 该 准 备 5500 元 。 ( 4) 比 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 求 带 多 少 钱 ,在 估 算 时 要 把 近 似 数 取 大 些 ,才 不 会 造 成 钱 不 够 的 现 象 ,所 以 这 道 题 用 第 二 种估算好一些。 2、 P60 的 “ 做 一 做 ”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 P61、 1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 P61、 2-4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 P62、 5 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 P62、 7, P63、 9、 10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 P63、 123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答 案 : 203×16, 203×26, 203×36, 203×46 三、布置作业 P62、 6, P63、 8、 11 教学反思: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文第 62-63 页的第 7-11 题) 。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使学生进 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通过应用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 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幻灯或实物投影仪、电子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课文第 62 页的第 7 题。 第 7 题是整数四则运算的口算的复习,题目主要是以本单元乘法口算方法为主,添加几题前面学过的加、减 和除法口算。练习时,要求做到人人参与,并统计大多数学生完成全部 12 题所需的时间,了解学生口算的熟练 程度。 练习过程做到: (1)以幻灯或电脑课件呈现算式,算式逐一呈现。 (2)为体现人人参与,算式可重复呈现。 (3)学生口算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4)对口算比较慢的学生,老师要给予特殊照顾,复习口算的方法,提高他的口算水平。 (5)最后老师进行简要评价。 2、课文第 63 页的第 8 题。 第 8 题是本单元的笔算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全面理 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及计算中的注意点,提高学生笔算的技能。本道题突出因数中间或末尾 有零的笔算,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正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难点。因此,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排除难 点,更好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学生独立笔算。 (2)老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竖式书写是否规范、工整,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因数中间、末尾有 0 的笔算能否正确处理。 (3)反馈练习结果: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 0 或末尾的 0 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老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两道 题目,帮助学生理解: 如: 7 0 8 6 4 0 × 2 5 × 1 2 3 5 4 0 1 2 8 1 4 1 6 6 4 1 7 7 0 0 7 6 8 0 (4)学生用计算器检验笔算结果。没有计算器的,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交流,完成任务。 3、课文第 63 页的第 9、10 两题。这两道题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第 9 题是两数相乘时,其 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十倍、一百倍时,观察积的变化。过程要求: (1)列出原算式:63×4=。 (2) 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 (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 (4)回答说明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 说一说是哪个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第 10 题,是在第 9 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样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哪一个33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因数变化了,怎么变的,积又是怎么变的。 4、课文第 63 页的第 11 题。第 11 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稍复杂问题的练习。练习时,老师鼓励学生从 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解题过程要求做到: (1)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2)回答:从 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3)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供多种解法。 第二、三单元测试题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检测学生对第二、三单元的掌握情况。 ●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学过程: 1、学生测试。 2、批阅。 3、讲解。(利用其他时间进行)月其中测试题 日 第课时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检测学生对前段时间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 1、学生测试。 2、批阅。 3、讲解。(利用其他时间进行) 中,已经出示了单位,改写数时不能再写单位。第一、二、三单元考试也评讲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检测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 ●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情况进行重点讲评。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学过程: 月 日 测试。 月 针对出错多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评。 针对出错多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评。 日第课时第课时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认识垂直和平行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 7 册 P64-65 例一、做一做及相应练习。34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垂直。●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 ● 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 ● ● 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量角器、三角板、直尺、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小组讨论,一共有几种摆法?组长做记录,画于纸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一小组到投影仪下展示其记录单。 (2)除了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 1、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生自由发言) 2、师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画在黑板上。 不相交: 相交:3、师: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做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4、由小组同学在原记录单上动手合作操作,并进行讨论、汇报。 5、师生共同总结: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仍不相交,这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 相交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如果都是 90 度,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 条直线的焦点叫做垂足。 6、生齐读 P65 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 7、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 (揭示课题)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1、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 2、P64 主题图,找一找,图上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 3、做一做 1 找一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4、做一做 2 摆一摆。 (请个别同学到投影仪下摆一摆)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平行吗? 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5、P68 练习十一第 3 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 。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一、二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 2、过直线上(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使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初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培养学生 ● ● 画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1)巩固理解垂直的意义。 ①教师演示:教师用两条着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线,粘在黑板上,使它们相交。 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 2 教师标出∠1、∠2、∠3、∠4。 1 3 ②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线,使学生一个角变为直角。 435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提问:与刚才比较,角的个数有没有变化?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其余 3 个角是什么角? ③小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 交点叫做垂足。 (教师在图上直接标出垂直符号。 ) 反馈:观察下面向组图形,看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直线是互相垂直的?① ② ③ ④ 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 两条直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二、新授: 教学垂线的画法。教师首先说明画垂线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人师傅做门、窗,经常要画垂线。他 们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最后说明画垂线主要有两种情况: (1)通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教师演示:先横着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个点,说明要 过直线上的这一点画一条垂线。画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点 重合。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 (2)过直线外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 边板演,边讲解。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 角板,使另一条直角边与直线外的点重合。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通过直线外的点画一条直线。 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由学生归纳画垂线的方法。 3、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1)过 A 点向这条直线画 4 条不同长度的线段。(2)测量每条线段的 长度。(3)你所画的线段之中,哪一条最短?(4)哪条线段是这条直线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百除以一百二十等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