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的看法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402)
我的图书馆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402)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派的自强运动有两层含义:就阶级意义而言,它寻求的是在农民起义打击下王朝的自我振兴;就民族意义而言,是图强御侮,增强抵御列强入侵的能力。洋务运动进行了30多年,从总体上看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这是封建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的新的生产力,这就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同时兴办洋务,引进外国的科技书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了一批科技、外交人才,也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提供了一定条件。民用工业的兴办,对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也多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洋务派所倡导并推行的洋务运动所包含的各项内容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西文先进的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所承载的却是西方的文化。因此,这种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同时也是一场西方文化的移植。而西学的引入必然会涉及与传统文化及价值观念等的关系问题。而且随着文化交流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加深,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就成为提倡西学的洋务派不得不正面做出明确阐述的重大课题。反对学习西方的守旧顽固派以捍卫传统名教、恪守祖制为立论根据,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艺”,西学的引入将破坏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危及大清王朝。他们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及纲常伦理作为华夏文明的精髓这种中国人奉为信条的观念为依据,所以他们在态势上是占有优势的。而洋务派从本质上说也是传统孔孟之道的信徒,他们不可能从正面政府传统的中学,只能论证中学与西学互不矛盾,而且二者具有互补性,可以相辅相成,引进西学对中学有益而无害。证明西学与中学可以相容、可以互补的最简便方法就是利用“西学中源”说。守旧派为了贬低西学,认为西方学理技艺均是剽窃于中国,这些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学问。实际上“西学中源”说并非始自晚清保守派,早在明末徐光启、方以智等人在关注西方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把由于自然科学的普遍性、相通性而表现出来的中西科学认识的某些相似相通之处,一厢情愿地解释成西方的科学认识都来源于中国,“皆圣人所已言”。保守派重提“西学中源”说是想说明,既然西方一切先进的科学都来源于中国,中国的“正学”是“西学”的本原,而本原必定更博大精深。既如此,我们何必舍本逐末地去学习“西学”呢?只要从“中学”中认真寻找就足够了。但是,“西学中源”说具有双重效应,洋务派则反其道而用之,用之证明西学之可用。西学既然是中国古书有之而后传到西方去的,可见西学本来就是中学,可见西学不是异端,不是与华夏文明相异类的夷狄之学,因此学习西学其实就是学习中学,其实是继承祖宗事业的一种途径。这样洋务派不但可以堵住守旧派的嘴,而且不用背负“用夷变夏”的罪名了,而且在与守旧派的争论中,“西学中源”说成为洋务派手中一种非常犀利的武器:被守旧派指为“奇技淫巧”的西学都是载在中国古籍之中的,守旧派反对西学,证明他们孤陋寡闻,未能通晓中国典籍而已。这样,提倡西学也可以理直气壮了。
洋务派的“西学中源”说所举论据多为福话、传闻等未经证实之言,缺乏可信确切的考究,思维并不严密,时常做出绝对化的判断,把西学说成在中国古籍上都可以找到,这种诊断也反映了他们对西方文化几乎接近于无知。过于强调文化的传承关系,忽视或根本不懂得经济社会状况对于文化发展程度决定性影响。即使能够证明西学确定源自于中国,也解释不了为何现今西学如此先进,中学如此落伍的原因。
“西学中源”说虽然论证了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交流,但是西学进入中国后两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两种文化在交流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等,这是洋务派必须回答无法回避的问题。只靠“西学中源”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简称“中体西用”。
它最初是由苏州人冯桂芬在1861年写成的《校邠庐抗议》一书中首先阐发的,他在书中明确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认为对西方国家“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止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他还提出一条兴办洋务的宗旨,即“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一宗旨,不仅成为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而且成为后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滥觞。此后,洋务理论家们又反复用不同的言词和概念继承阐述这一思想,如薛福成主张“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郑观应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1895年4月,上海中西书院掌教沈毓桂在《万国公报》上以“沈寿康”的笔名首次明确概括出“中体西用”的说法:“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这一思想表述最为全面的是吏部尚书孙家鼐,他认为“今中国创立京师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也强调“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虽然不同的人使用的概念不同,但他们都是把西学置于附从的地位,在他们的思想里,“西学”是为“中学”服务的。可见,“中体西用”是以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为主体,以西方近代文化为辅用,它具有保存中学和提倡西学的双重性质。一方面,洋务派反对传统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跨出了提倡西学的第一步,不仅主张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声光化电,设工厂、开矿藏、造轮船、筑铁路,而且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商务、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另一方面,洋务派始终坚持“中学为体”,说明他们利用西学的根本目的,乃是为了更有效地维护清王朝的反对封建统治这个“体”,这就注定洋务派不能担负起使中国真正富强的历史使命。
中体西用最基本的特征是:在中学和西学兼收并蓄的文化结构中,以突出中学的主导地位为条件,确认西学的辅助作用之价值,换句话说,这个“中体西用”论式的问世,是在信誓旦旦地确保“纲常名教”所代表的既有政治秩序和伦理信念不变的前提下,主张破除成见,采用西方近代文化成果,成为富强之术。形式上重点是强调中学之为“体”,事实上的重点却在强调西学之需“用”。两派的分歧点在于“西学为用”,也就是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举办机器制造工业,以资求强。
“中体西用”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洋务派,尤其最早期洋务派的价值观念及其对西方认识水准的制约。洋务倡导者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是在维护统治、捍卫名教的名义下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但是,他们同时认为中国的纲常名教,典章制度等都是先进的,并不需要进行改变。另一方面,“中体西用”的提出,未尝不是洋务派策略上的考虑。“中体西用”之说,是在提倡西学和反对西学的论点中形成的,是争论的产物。提倡西学者,之所以要借助“中体西用”文化观定式来抬高中学之地位,并在形式上适当压低西学之作用,恰恰是为着防卫对手的攻击,减少由于重视西学所招致的重大阻力。
以后,随着洋务派对西学认识的加深,“中体西用”的内容也有所发展,分析论证也越来越细密周详,当着他们明白了西方富强之因是由于实行“重商富民”政策,并建立了相应的法度时,他们心目中的“中体西用”论式中之“西用”,无疑已迥然不同于当年所说之洋器洋技之长。
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体西用”起过很积极的作用。相对于对外来事物深闭固拒、对西方世界懵然无知、顽固坚持“夷夏之防”、坚决反对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守旧思想,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承认西方国家不同于以往的夷狄,有优于中国的长处,值得中国学习效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的西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也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为中国近代化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旨在提倡西学的独特的文化观念形态。综观它在洋务运动的全程中所起的作用,“中体西用”论无疑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它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着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着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因此可以说,“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的是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
但是,“中体西用”论自身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本来,“体”和“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封建主义有封建主义的“体”和“用”,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的“体”和“用”,洋务派却硬要把资本主义的“用”移植到封建主义的“体”上,用资本主义的“用”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注定是不会成功的。随着眼界的扩大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不少洋务派人物逐渐认识到了“中体西用”论的自身矛盾,认识到西学自有其“体”“用”,如淮军大将张树声在遗折中明确指出:“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批评洋务运动是“遗其体而求其用”。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废止“中体西用”的口号,但是事实上已经在冲击着“中体西用”的藩篱。到19世纪末,“中体西用”理论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化进一步深入的阻力。
事实证明,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起了积极作用的“中体西用”文化观,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型的文化观念体系。这也恰恰表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造一种既符合时代进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化观的时代使命,已经提上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日程。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1、它第一次把向西方学习由思想主张变为大规模的实际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步。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就提出“师夷长技”的主张,但并未有大规模的实际行动,洋务运动实践了林则徐、魏源的主张,从此,“师夷长技”成为一股时代思潮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中国近代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近代化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潮流之一。
2、它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带动了民间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和企业经营方式,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培养了第一批具有新知识的近代化人才,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中国是在被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自主产生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已不存在,在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禁锢双重挤压下,民间资本主义的萌芽极端困难。正是洋务企业的开办,把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生的冻土顶开了裂缝,示范并带动了民间资本主义工业的发生和发展,而民间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3、它为中国近代化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化有经济技术、制度和文化心理三个层面,在中国近代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洋务运动是其中第一个发展阶段。如果没有洋务运动,就不会有中国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自然也不会有追求政治制度近代化的戊戌变法运动、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更遑论文化心理近代化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化一步步向纵深发展,没有洋务运动奠定基础显然是不可能的。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1、作为由封建官僚发动和主持的运动,其中充满着浓厚的封建性。从其指导思想看,它“借法自强”的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至于其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封建性。
2、缺乏统一规划,洋务派官僚各自为战,显得零乱而没有系统。洋务运动不是清中央政府主动发动并有计划组织的运动,自然不会有统一部署。洋务派不是有统一纲领统一组织的政治团体,他们缺乏合作和协调,甚至互相拆台,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性。
3、布新而不除旧,影响了运动的发展。洋务运动中引进的机器生产、军事技术、科学教育等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全新的事物。但是,洋务运动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它是向充满着封建旧物的杂草丛中移植全新的花草树木,为了能使新事物扎根、成长,必须要对旧事物有所革除或改造,对此,洋务派并非完全没有认识,例如他们曾反复多次提出改革旧式军队,但是,由于洋务派职责所限,清政府不被动应付,不愿或不敢大举改造或破除旧物,就使得洋务运动不能顺利、快速、更大规模地发展。
馆藏&43047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什么-历史趣闻网
昭人类社会之兴衰,究古今往事之踪迹
当前位置:>>>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5:05:46字号: |
[导读]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是近代的一场自救活动,那么洋务运动简介是怎么介绍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的呢?洋务运动图片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和自强运动,是晚清(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
洋务运动简介洋务运动是近代的一场自救活动,那么洋务运动简介是怎么介绍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的呢?洋务运动图片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和自强运动,是晚清(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所发生的一场运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前期,创办近代的军事工业,它打着自强的旗号,取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在创办军事工业上,江南制造总局和副州船政局都独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成为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个大造船厂。军事工业所生产的机械,不计成本,也无利润可存,不外销,因而缺少发展空间,它受到封建统治。从洋务运动简介可以看出在后期也就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以求富为路线,开始创办民用工业。这些工业的成立,一是为了适合军工所在工业所用燃料、材料的需求。二是为了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求富。洋务运动举办的军用的工业以后经常的经费不足,连年的国内国外战争,使得民穷财尽。洋务运动的支持者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来源是不行的,他们看到洋买办的财气,让他们诱发分洋商之利,这就形成了他们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洋务运动的第一个民办企业,是由在上海开办的第一家招商局的轮船公司,李鸿章的公司效益很好赚取很多钱财。一八七四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海军正式开始建立,北洋海军为最大的一支海军,其次是南洋和福建海军,公三支海军力量,然而洋务派建立海军的目的也是为了取利。一八六二年洋务派创办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主要以教育外语翻译和对外交际,这所学校让的教育打开了西方文化流入中国的一扇窗口。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出现的一场运动,所以洋务运动的背景就涉及到了两个方面——国内和国外。洋务运动图片首先来分析一下洋务运动的背景中的国内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部看到了自身的问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开始反思,开始结合先进的学者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进行改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和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例来跟西方列强谈条件,同时农民战争进入低谷,所以国内出现了短暂的“稳定”局面。也就是常说的“中为和好”的“和局”。就李鸿章、等执掌大权的洋务派人士而言,他们在“和局”期间,并没有放松对农民运动的警惕,甚至借助西方列强的侵略用以剿灭当时轰动一时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 简单来说,国内的背景就是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在国内环境“和局”的状况下,谋求中兴,并且打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是从十三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业以及手工业者经过长期的劳动,积累经验,从而改进了生产工具。纺织业和冶金业等开始出现机器生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等级的分化。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资产阶级的改革,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洋务运动发生时,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初步完成。世界局势开始向整体化迈进,属于守旧行列的中国则是被动的卷进了整体化的局势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在公元1861年至公元1895年,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爆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洋务运动。该运动以“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它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便维护清王朝的统治。那么,洋务运动的作用是什么?洋务运动动画图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的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残酷局面。洋务派的一部分人在朝廷担当要职,他们经常同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打交道,因此思想比较开明,能够很快的接受国外的一些先进知识和技术。19世纪60年代他们开始打着“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模仿西方制造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在朝廷官员曾国藩、等人的带领下他们创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近代企业,譬如:安庆内军械所、湖北织布局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王朝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62年,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创设洋炮局,他与曾国藩等人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当时的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看到这一场景,认为清王朝懂得西方技术的人很是稀缺,决定专门派人员到国外学习。洋务派也组织人翻译了一系列西方书籍,供人们学习。这一举措既传播了先进的知识、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又直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甲午中日战争后,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不可否认的是,洋务运动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使中国历朝历代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冲击。洋务运动的评价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有很多,其中有关于它好的评价,也有关于它不好的评价。评价洋务运动的时候要综合来看,汲取优点,摒除不足,才能吸取教训。下面就来总结一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图片首先,给定洋务运动的一个定性是,它是一场由晚清政府或者说是由封建统治者领导而一场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发生的时间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有一下几点:一、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民族资本主语的产生;二、由洋务派引领的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入;三、洋务运动建立了三支水师,促使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同时他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派遣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但是洋务运动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证明洋务运动存在局限性,这便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不好的方面。首先洋务运动缺乏完整的计划,没有进一步革除封建制度的弊端,同时也因为官僚封建体系的腐败,还有守旧人士的反对和阻挠。 洋务运动虽然打着“自强新政”的旗帜,但是就根本而言,他们还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并没有真正的想要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是简单的照搬西方的器物,甚至反对多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尽管是有必要的改革。也正是因为这些弊端的存在,导致他们在列强的强烈进攻下,只能节节败退,最终以失败收场。以上便是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
责任编辑:guanhuimin
与运动相关新闻
日(距今122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向警予诞生。向警予是湖南溆浦人,土家族。
“破坏圣像运动”是由尼德兰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发动的反对天主教会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人民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农历庚子年,一场“扶清灭洋”的爱国运动在山东、直隶至京城陷入狂热。
五卅运动又名五卅惨案,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青岛、上海等地工人游行抗议日本棉纱厂非法开除及殴打工人所引发的流血镇压事件 ,英国巡捕竟开枪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知识点 & “(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习题详情
25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0.8%
(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广东卷带解析)
分析与解答
习题“(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考查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纯粹的课本基础知识问答题,难度不大,属于送分题,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发展。(2)本题考查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两位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学生要从材料中提取两个人的不同观点加以分析;刘锡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的封建卫道士,思想看法比较保守;郭嵩焘是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强思想;两个人物显然形成了对比。(3)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史的时代特征,结合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特征组织答案即可,政治上“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上改革开放;文化上双百方针。(4)本题考查史学理论,角度的不同,历史时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政治局势的不同,研究方面的不同都会影响到对历史的认识【考点定位】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现代史时代特征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主要考察你对“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与“(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相似的题目:
(11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有何影响?(2分)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我们有良好的政府,我们有丰富的煤炭,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尤其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 ——1816年,英国下院议员(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主导世界市场“独特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3)有人说“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来说是推动,对欧美来说是利益,对亚非拉来说是灾难和机遇。”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评价世界市场的?(5分)&&&&
(10分)洋务派的“道”与“器”他们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晚清——政治与文化》(1)文中的“道”.“器”分别是指什么?(2分)洋务派对两者的态度如何?(2分)(2)洋务派“天将器还中国”的论述目的是什么?(2分)(3)如何评价洋务派 “道”与“器”的主张?(4)&&&&
轮船招商局创办的宗旨是:“发展中国航运事业,促进对外贸易,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等业务。”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①以发展民族航运为中心
②提供“一条龙”的业务服务③有可能与外商形成竞争
④是当时中国最早的洋务企业①②③②③④①②④①③④
“(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收。——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3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洋务运动的目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