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让孩子玩电脑的刑事记录,会让在读孩孑本科毕不了业吗

父母们,准备好让孩子“啃”了吗?_滚动新闻_财经纵横_新浪网
父母们,准备好让孩子“啃”了吗?
.cn 日&11:06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刘燕红 任国庆 实习生 林忠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现在广州挺苦的,爸爸妈妈请再给点钱吧?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
%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
  已到就业年龄却靠父母供养的简称“啃老族”。他们或者表现得很明显,或有一些合理的原因而颇具隐蔽性。他们或是主观上怕苦怕累待业在家所以吃住都靠父母,或者是不知不觉拿父母当可以随时取现的ATM机。
  “啃老”现象并非国内独有。在美国和日本,也存在20多岁大学毕业的成年子女仍靠父母养活的现象。他们被称为“NEET族”。“NEET”(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日本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3年,日本共有“NEET”52万人。“NEET”数量的激增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在广州,随着大学的扩招和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啃老族”的队伍也在扩大。
  有学者预言,中国将在十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广州地区家庭经济生活的“第一杀手”。与此同时,“啃老族”这个群体可能引发的理财问题,也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啃老”故事
  左手“啃”书本 右手“啃”父母
  人物:齐威 广州某医院脑科住院医师
  “啃老”龄:5年(预计还得再啃2年)
  “不怕大家笑话,我确实做过三年多的‘啃老族’,甚至到现在,偶尔也需要父母接济一下。”虽然已经是广州某医院的脑科医生了,但讲起自己多年前一边“啃”书本、一边“啃”父母的经历,齐威还是觉得很难为情。
  2000年从湖北某医学院毕业时,齐威23岁。本来读医学院就比普通大学要多读一年,五年大学下来,学费加生活费至少需要七八万元(1995年的标准),作为普通工薪阶层的父母,感觉有些吃力。“因此,当时一毕业也想尽快找份工作,希望为父母减轻点负担”。
  但一踏上找工之路,齐威就被当时严峻的就业形势吓了一跳。电视、报纸上天天在宣传,学校也在教导,叫毕业生千万别眼高手低,有工作就上。其实,齐威也懂得这道理,但是当他遇上的一些工作与期望的相差悬殊时,还是承受不了。“我在想,一旦我做了,就可能永无出头之日,只能顺着那条路而去了”。
  所以,在屡次碰壁之后,他就再也不想出去找工作了,而是想到继续读研究生,也许出来后工作会好找点。而事实上,与齐威同一个班,竟然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同样的路。于是,五年的本科毕业后,齐威再次加入了学生行列,开始了三年的研究生生涯。
  “本来应该是我给父母生活费,但最终伸手的却总是我,根本就不敢抬头看他们。”齐威还清晰记得当时无望无助的感觉,一点也没有考上研究生的喜悦。看着周围已经开始工作的同学,就算现有薪水不高,但至少能养活自己,而自己却还需要靠父母的钱来读书。“虽然父母亲都说不缺我这点钱养家,但我始终觉得十分愧疚。而我能做的,也仅仅是尽量减少花销,不出去娱乐消费,把父母给的钱全部用在学习和生活上。”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面对比三年前更艰难的就业环境,已经27岁的齐威费尽周折才在广州某家不算大的医院找到了工作,成为一名脑科住院医师,总算是摆脱了“啃老”的困境。这几年来,他对辛劳的父母除了发自内心的愧疚和感谢外,最深的感受就是,如果总是依靠别人,其实是很自私的,即使是父母也一样。
  这几年,“啃”掉父母多少血汗钱?
  ★读研三年(80000元)
  当时读研究生,学费还不算太贵,每学年的花费大概需要近万元。基本生活费,每月1100元勉强够用,就是不能有任何奢侈消费。刚开始上基础课时,很多学习资料需要自己购买,一年下来也要元;后来做课题,用导师的科研经费才解决了大部分的资料费。另外,每年回家两次,来回交通费约需1500元。这样算下来,齐威读了三年研究生,至少花了父母80000元。
  ★工作两年(约15000元-20000元)
  齐威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是低年资医生,月收入也就4000元出头。因为家在外地,他一个人在广州,单位也没提供住宿,不得不在外租房居住,这笔房租占去了他收入的近1/4。加上日常的交通、通讯费,剩下的也就只够基本生活了。因此,他现在不但没多少钱孝敬父母,逢年过节时父母都会赞助齐威,每年约5000元。照目前他的工作情况看,至少还需要一两年,这种状况才有望改善。
  还得为儿子计划养老
  人物:小龙待业在家
  “啃老”龄:4年
  2002年毕业于广州某高校的本科生小龙在家已经闲了四年多了,由于感觉工作无趣,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当同学和朋友白天上班时,他就在家睡觉、上网、打游戏。一到晚上,小龙就开始四处打电话约人,吃饭、唱歌、夜蒲。
  为了满足小龙的这种生活,他的父母每个月要给小龙3500元生活费。尽管家庭环境优越,但看着一天到晚只知道玩的小龙,小龙的父母常常犯愁。他们说,虽然家里不靠他赚钱,但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离开了父母他可怎么办?
  为了保障小龙的未来,小龙的父母从小龙大学毕业后就为小龙交纳养老保险,除此之外还为小龙日后的养老购买了一些商业险。
  2002年7月起,小龙的父母定期为小龙交起了养老保险。“他现在没工作的时候由我们交,等到将来找到工作了,单位给交的话更好,如果单位不给交养老保险的,那我们就一直给他交。”小龙的爸爸说。
  “我们只有这么一个孩子,想想我们小的时候吃了很多的苦,所以现在我们不想让他过得那么束手束脚。尽量给他一个好的环境不压抑他的个性,但是我们也会担心他的独立性问题,毕竟他以后也要成家的。这只是暂时的做法。”小龙的爸爸也明白太过溺爱小龙。
  就业储备金成为家庭理财关注点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和齐威一样大学毕业后“啃老”的年轻人如今越来越多。
  国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沦为“啃老族”,许多家长除了在给小孩筹备教育金的同时也开始操心“就业储备金”(大学本科毕业后到经济完全独立期的花费)。
  45岁的芳姨的儿子今年刚考上大学。两年前她曾和先生计划等儿子考上大学就退休。现在她告诉记者,她外甥女从美国留学回来还在“啃”父母的钱,所以她还是再挨几年等小孩大学毕业后工作稳定下来再考虑退休的事情。儿子上大学的这几年,她则准备筹集小孩的“就业储备金”以备不时之需。
  记者获悉,“就业储备金”并非一笔小数目。大学本科生在国内读研究生,学费和生活费大概需要5万元左右。到工作完全稳定下来,经济上可以独立,家长可能需要给小孩准备大约10万元左右的“就业储备金”。如果小孩大学毕业后到国外留学,费用更高。对此,专业人士建议,一个家庭为了避免出现家有“啃老族”而使得生活质素下降的现象,可以在小孩上高中时就有意识着手准备小孩的“就业储备金”。譬如可以选择定期定额购买基金,或者是尝试房产方面的出租投资,用租金收入弥补小孩每月“啃老”亏空。
  被“啃”者说
  “啃”我?不怕,我有投资!
  如果根据孩子大学毕业就必须就业的观点来说,蓝妈妈可能会变做一个被“啃”者,因为她家的宝贝是个好学生好孩子,大学毕业继续求学的可能性很大。说起被“啃”,她并不担忧。
  ☆怜爱观☆
  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15年前,蓝妈妈摸着日益膨大的肚子,喃喃说:“宝贝,没有经过你的许可,只是为了满足我想爱你的愿望就诞生了你,让你受苦了,对不起!我会尽力爱你的!”
  14年后,宝贝在生日PARTY上说:“妈妈,谢谢你把我生下来!”
  14岁的宝贝,在获得瞬息的快乐之后将快乐传递给妈妈,回头戴上近视眼镜,继续埋入书堆。做妈妈的,双目被这浓烈的甜与酸刺激得浊泪横流。
  未来等待着她的宝贝的将是更加艰苦的人生―――中考、高考、就业、全方位责任……
  蓝妈妈自己的愿望是什么呢?前几年“生活顺利些”,近一点“早点退休”,再近“能周游列国”,最近“想睡就能睡”。看得出来,她是个小富即安的人,不会要求自己(更不会要求蓝宝贝)做个事业型女人,叱咤风云。
  ☆人生观☆
  蓝爸妈一直对蓝宝贝说:人生最大的乐事无非是跟最爱的人在一起,做最喜欢做的工作。
  蓝宝贝能找到自己最爱的工作吗?如果找不到,蓝爸妈准备被“啃”吗?
  蓝爸妈对宝贝说过:只要你想一直念书(到博士后),我们一定支持你;如果你想大学毕业就工作,我们一样支持你;如果你和未来夫君经济条件不够好,住家里没有问题,能付房租就付,不能就算。
  ☆钱途观☆
  被“啃”是需要钱的,钱从哪里来?且蓝爸妈准备在4年后蓝宝贝上大学的同时退休,这更要问:钱从哪里来?
  蓝家有证券投资数十万元,近年年平均收益率大约20%左右;80平方米大小的房子三套,出租获利约可有1500元/月/套。蓝爸妈退休后,享有一定的社保,并购有一定的商业保险;届时将全部金融资产划成三部分―――股票长线投资1/3,购买开放式基金1/3,购买投连险1/3;并拟出租两套房子获得教育、生活、旅行费用。
  如果蓝宝贝大学毕业后留在广州工作,且希望与爸妈同住,那么将收回一套房子给蓝宝贝居住;否则,同样出租两套房子,但蓝爸妈或会离开广州,去消费水平较低的城市与老朋友合租一套大面积住房,集体养老。
  解决自己的养老问题,也是减轻蓝宝贝负担的最直接的帮助。
  如果蓝宝贝一直找不到工作(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8年后,金融资产大约会有百万元吧?年综合投资收益约10%,那么每年也有10万元的投资收入,加上社保、房租收入,总收入大约有15万元,每月1.25万元三个人用,应该连国内旅行费用也足够了。即使投资收益率只有6%,年收入也有约11万元,每月9000元也可以维持较好的休闲生活。
  万一……万一蓝宝贝不想就业(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蓝爸妈会建议她跟随周游全国,反正他们准备自驾游,多一个人根本不形成大支出。
  蓝宝贝从小拥有一些保险,大致是:到宝贝55岁退休时,可以每月领取1500元的退休金。
  有此一说
  有社会学家认为,“啃老”和生活的大环境有关。“啃老”大多出现在经济条件较为富裕的家庭。父母“啃”得起,也乐于让孩子“啃”。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认定“父母挣的钱就是我的”,他们不会担心吃穿问题,没有就业的渴望,正是因为这种想法,才会有父母给子女交纳养老保险这种颠覆传统观念的现象产生。然而,此举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让孩子感觉老有所养,磨灭了斗志,无法正常“断奶”,这不应该被提倡。
  “啃老族”说
  ■豆豆龙口述
  我为父母做的养老方案
  我的老爸老妈都在广州某高校工作,他们绝对比我有钱。老爸每月8000多元的收入,我老妈也有每月6000多元。我换了三四个单位,现在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收入是3000元,所以每月会剥削一下老人家。不过我计划3年内改变这一现状。
  谈到养老,我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协助我父母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借自己买房的机会向父母贷款。我准备近期买房子和女朋友一起住。我不会向银行贷款太多,准备向父母借20万付首期,剩下的15万向银行按揭。我会明确向他们表示,将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还款。我知道我的老爸老妈肯定会说不用还利息,只需还本金,但我一定坚持要还利息。这样做有好处的,一是把父母的积蓄借到自己手中,免得他们花费掉,或者去做些收益没有保障的投资;二是按银行利率还利息,他们每年固定有一笔收入,现在花不着,但是攒着可以留以后用;三是整个家族还可省一笔向银行贷款式的手续费。你说是否三全齐美?
  编感:的确三全齐美!
  第二,我会劝我父母卖掉现在的房子换成两套小房子。我们家现在的房子很大,120平方米左右。如果我买了房子搬出去住,家里肯定大很多。我们家现在的房子住5楼,父母年龄大了后,肯定也爬不动,所以会劝我父母将现在住的房卖出,后加上几万元去换成两套面积小一些的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租出去。这样,家里既投资了一套商品房,父母也可住上新房,日后他们可以用房租补充自己的养老费用。
  编感:蓝家就是这个格局啊!
  第三,我会尽量回家“吃饭”。这可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我想也有用的,当作我“啃老”的贡献。我带女朋友在家天天和父母吃饭,想想我父母两人在家吃饭比4个人在家吃饭,成本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人多了他们多做一些好吃的,也算给改善了伙食。当然,我和女友也会给一定的伙食费,这不就省下来了?
  编感:可别每天回家吃饭,给老人多点自由吧?
  说实话,父母的养老根本不用我操心。我们的养老也不是问题。我只是在学习中,我会给自己三年的时间把工作稳定下来摘掉“啃老”的帽子。只要我动脑筋,父母的理财都不是问题,我比他们要聪明也灵活,只是我现在需要他们的支持而已。编感:好孩子!
  “啃老族”众生相 六种“啃老”人
  ★应届毕业工作不好找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生,大多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一直在漫长的找工之路上徘徊着。但是,日常的衣食住行却样样都要花钱,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又向父母开口。
  ★大学毕业后继续考研
  就像齐威一样,本科毕业后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便加入了考研的行列。就这样,父母每月按时寄生活费,子女便开始了衣食无忧的“读研生活”。也许他们心里也明白,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可能更艰难,但他们还是不愿放弃那一线希望。
  ★“理想型”的青年人
  也有不少具有“远大理想”的青年人,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明确目标,或缺乏真才实学。屡屡尝试,总是不成功,却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最终的结果就是,多年来不仅没有挣到钱,还要时常找父母借钱生活。
  ★工作不适应而离职
  对从事的工作不满意,经常在职场上跳来跳去。这类人也许干了很多种工作,但总是觉得有种种不如意。于是,不是被老板炒鱼,就是自己不干了,最终“漂”到无事可做。甚至连基本生活都要靠父母接济。
  ★文化低、技能差的人
  另有一些没考上大学、也没掌握太多工作技能的人,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找些苦脏累的活来干。时间长了,有些娇生惯养的人就叫苦怕累,索性呆在家算了,也沦为靠“啃”父母生活的一群人。
  ★家庭条件好,恋吃现成饭
  有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子女的基本生活也有保障。不管是因为子女贪恋现成的生活,还是父母过分心疼孩子,都有可能演绎成事实上的“啃老”―――子女完全不用正经工作、只靠上一辈人的供养而生活。
  (金陵/编制)
【】【】【】【
】【】【】【】
 滚动新闻 相关链接
 金羊网-新快报其他文章
热 点 专 题
电话:010-4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不努力让孩子努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