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研究 综合天地慈靠谱吗 有用吗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诗歌的审美化教学策略
作者:张青云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特征。正是诗歌的这些特征,使它非常适宜作为现代人个性、情感的涵养和智力的培育。相应地,现代诗教学必然要改变过去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诗歌教学的现代形式――审美化教学。
  一、什么是审美化教学
  审美化教学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体验诗歌情感之美、德性之美、智性之美、艺术之美。审美化教学以兴趣的激发和情感体验为中心,它有别于传统道德教化,也有别于“应试教育”和“唯理智教学”。
  传统诗教的道德教化形式有值得借鉴传承的一面,比如记诵,“口而诵,心而惟”。韩愈说:“口咏其言,心惟其义。”一面读,一面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述的当时学生逃学的情况便是形象的证明。传统诗歌教学局限于“尊孔”、“读经”,思想囿于朱熹等人的注解,教法是完全强制性的接受学习,不允许学生的个性体悟、思维发散,不利于学生心智发育。
  “应试教学”是新时代的科举,以升学就业为目标,肆无忌禅地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考试负担,造成学生死气沉沉地被动学习和发展,只突出智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应考知识的传授和智力训练,忽视其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学方法倚重于“注入式”(填鸭式)、单调的题海战术及频繁的考试。“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形象注解。
  “唯理智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互缠绞在一起的两个概念。“唯理智教育”中是知识而非情感受到了极度的重视,整个教育活动以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为中心加以组织,而且把这个过程变成一个赤裸裸的知识的转移过程。再把这个过程细化为不同环节,一环一环,让学生觉得透不过气来,应接不暇,高度紧张。“唯理智教育”会使学生失去对知识的兴趣,情感压抑,最终得不到和谐发展。
   二、如何进行审美化教学
  (一)重视原初感受,寻求感性契合。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诗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诗人通过对生活原型的梳理、分类、选择,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构成精彩的诗歌形象。作为优秀的诗歌作品,它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
  传统的诗歌教学,教师往往是以权威的身份解读诗歌,学生作为文本接受者的创造性被湮没了,作为教学的主体性地位被取消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无从产生。
  寻找契合点,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优秀诗歌的丰富内蕴与学生浅短的阅历之间总是有隔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相通点,使两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感性的契合,以便能深入体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感性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诗歌的意味、意境、理趣。
  一般来说,学生在接触任何诗歌时都会有一种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正确,也可能离题万里,但不管哪一种感受都是真实的,是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是学生走向诗歌中超感性境界的跳板,教师应十分珍视这一原初感受,这是寻求感性契合的基础。
  感性契合的途径是多样的,较常运用的有朗诵、演唱、游历、想象等。
  教师通过感性契合的途径,使学生亲近诗歌,初步体验阅读诗歌所获得的情趣、意味、诗思等。为进一步拓宽诗歌意境、玩味诗歌理趣、咀嚼诗歌蕴含做好铺垫。
  (二)深层对话,完整把握。
  感性契合是初步导人,使学生产生进入诗境的兴趣,是诗歌的丰富性与学生个性丰富性的初步吻合。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难免使教学浮光掠影,在肤浅的平面上滑行,同时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也将被阻塞。因此我们还应进行深层对话,完整把握。
  1、深层对话。
  深层对话是为了挖掘诗歌意蕴,拓宽诗歌意境,收获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而进行的心灵碰撞和交会。深层对话应建立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不应以术语套话插标签,或者进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八股式的机械小结,而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灵活自然的穿插点化来实现。
  进行深层对话具体途径有艺术还原、比较联想、主客相生、品味诗眼等。
  艺术还原主要是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把握诗歌形象,从情感、历史、风格流派的具体分析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情感的美丑。
  比较联想是指通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作的相关点作内容和形式的比较,使教学往深层发展。联想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元素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再造诗歌形象。
  主客相生是说在诗歌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情感共鸣,使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地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这就要求教师富有敏感的角色意识,即在必要时使自己幻化成作者或与作品相关的人物,去充分地感受其声光形色,体会其喜怒哀乐。
  品味诗眼。诗眼是指可统摄全篇或使全篇生辉的字句。许多优秀诗作往往别具诗眼。由这些诗眼可窥全诗精髓。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诗眼为“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中的一系列祝福和描述均可由这一句得出答案,那就是对现实的悲观和对超现实理想的向往。
  当然深层对话的途径是很多的,上述几项只是其中的几个例子。
  2、完整把握。
  完整把握诗歌的含义有两层:第一,一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肢解;第二,一首诗极易造成肢解,这是由诗歌的构造特征决定的。
  首先,诗歌是完整的。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说:“诗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是感情,而是经验。”“只有当回忆化为我们身上的鲜血、视线和神态,没有名称,和我们自身融为一体,难以区分,只有这时,即在一个不可多得的时刻,诗的第一个词才在回忆中站立起来,从回忆中进发出来。”这两段话意思是说诗人的经验深入到人的感情世界中,一旦被特定情景激发,诗人就有可能创作出诗歌来,当然诗人否认感情与诗的关系是其现代派诗人的角度决定的,应当作特殊情况理解,没有普遍意义。但诗人强调了诗人创作时经验的重要性。这就说明,诗人对所写的情与景往往是成竹在胸的,他们在创作时,其思维一般是高屋建瓴、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这就要我们的诗歌教学讲究完整性。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说过这样的话:
整理者:绝情谷&&2009年3月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我的图书馆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作者:周淑珍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想想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历程,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良好的语文习惯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现在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粗浅地谈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培养学生多翻工具书的习惯      对于初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字词的音、形、义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重点,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势在必行。我规定每个学生应配备《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两本工具书。学生借助工具书能把握生字的音、形、义以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这在课文预习和课外阅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还指导学生把自己利用工具书查到的生字、生词整理到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中,教师定期检查督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使学生对查阅工具书不觉得乏味,我在班上经常举行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查字典大赛,消灭错别字比赛等。学校举行的各种语文知识大赛,我班学生获奖人数最多,这就是最好的说明。      二、培养学生多向社会学习的习惯      语文学习并不是死读书本,只要多留心生活、多观察社会,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到处是语文学习的领空。在家里,大部分学生喜欢看电视,为了使学生的普通话更标准,我指导学生在电视中向主持人学习普通话,向电话剧中的演员学习普通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普通话进步很大,在一次班上举行的模仿秀中,对于罗京、王小丫等一些著名节目主持人的模仿非常成功。广告中的病句是普遍存在的,我要求学生细细“品味”一些广告词,发现其中的错误。大街上的宣传语、广告牌上有许多繁体字,指导学生把这些字抄下来,然后还其庐山真面目等等。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      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点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要激活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有的问题可以查工具书解决,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怎么办?我的做法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遇到问题,老师不要轻易抛出答案,要在互相讨论、共同思考中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话比学生的话讲得要少,在教一篇课文中,学生的问题比我的问题还要多。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每人至少要提出3—6个问题写在预习本上,等上课时来归纳讨论,最后一起解决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很大。      四、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      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命根子,要学好语文,平时善于积累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如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校园生活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培养学生用发现美的双眼,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点一滴的积累下来,何愁语文学不好?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是写作文,而写作文又是提升语文水平的重要因素,多年来困扰学子们的作文写作确实是一块心病。其实,如果善于积累,写作文并不难。广泛阅读是积累知识的好途径、好方法,广泛阅读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每逢假期,我都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书籍来丰富自己,例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自然与科学》、《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华罗庚的故事》、《青年毛泽东》等励志故事。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学好语文、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每次举行作文比赛,我班都有学生获得好名次。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语文教学的一贯做法,因为我知道,好的习惯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主办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主  编:剑男刊  期:月刊开  本:16开邮发代号:38-59
联系方式:
单  价:10.00定  价:120.00国内统一刊号:42-1016/G4国际标准刊号: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期刊简介:《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师范大学主办,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每月出版三种版本,上旬为教师版《教研天地》,中旬版为大众版《综合天地》,下旬为学生版《读写天地》。  《综合天地》创版于2003年,突出大语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以“关注语文现状,传播研究成果,促进语文发展”为宗旨,创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语文工作者的一致好评,发行量逐年攀升,并被广大语文教师誉为教研中的好伴侣,教学上的好帮手。  主要栏目有:佳作欣赏、理论阐释、方法探寻、阅读指津、写作导引、考试指南、文教随笔、百家争鸣等。
2013年 第09期目录
(2) (2) (2) (3) (3) (3) 文学视野(6) 盛可以(12) 王海燕[1]理论阐释(13) 李翠芹方法探寻(14) 王隽(16) 张运颜(18) 吴月春(19) 李艳(20) 陆小芹(21) 宗有斌(22) 唐正明(23) 吴建华(24) 葛怀法;杨凤鹤(25) 李进(26) 万银萍(27) 戴军(28) 隋梦霞(29) 孙益智(30) 孙霞;李伟(31) 秦海燕阅读指津(32) 谢赟(34) 黎殷(35) 胡彦科(36) 于爱水(37) 范海荣(38) 宗洁(39) 房济民(40) 陈荣华(41) 朱爱华(42) 李正良(43) 蔡敏(44) 江庆佳(45) 张健(46) 生长广写作导引(47) 王意龙(48) 王庆宇(50) 韩志(52) 王玉芹(53) 许兆燕(54) 丛海霞[1](55) 罗希良(56) 徐萍;相锋(57) 张彦斌(58) 王均强(59) 张一芳(60) 娄红玉(61) 邵革林(62) 王倩(63) 张蓓课堂教学(64) 吴晓娟(66) 庹毅(68) 姚平[1](70) 姜福亭(72) 彭加莲(73) 潘瑾(74) 陈洪桂(75) 王晓华(76) 安海艳(77) 严慧(78) 周桂香(79) 韩香荣(80) 费颖(81) 俞琴(82) 钟玮(83) 董庆祥(84) 颜军岳(85) 吴再勇(86) 徐乐(87) 邬春教材解析(88) 许峰(90) 文多华(92) 孙立(93) 曹成玉(94) 刘永杰(95) 李舒平编者推荐(96) 李耀伟[1]实用案例(98) 龙蜜梅(100) 严兵(101) 胡青松;张艳丽(102) 吉国善(103) 谭星艳语言学习(104) 赵金祥(106) 王幼中(107) 颜世昌;郝秀丽(108) 石亚荣(109) 曹玉婷课题研究(110) 毛三艳[1](112) 王丽文学欣赏(113) 吴舒青(114) 郭爱莲(115) 朱淑荣(116) 蔡颖探索争鸣(117) 马俊良作家作品(118) 李见文教随笔(120) 蒋金涛(122) 粱义勇(123) 刘东辉;冯辛林(124) 黄士华(125) 王燕创作园地(126) 秦晓燕[1]校长论坛(127) 明道树[1,2,3]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b95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新问题
作者:张和芬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茶的开展,但其间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体悟的层面不同,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现分述如下:
  一、合作讨论无实效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了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随着美好愿望而来的是讨论形式化:为听课而讨论,为课改而讨论等,主要表现为:
  (1)讨论内容不科学。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考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讨论了,结果造成时间的浪费。
  (2)讨论契机没有把握。我们目前的合作讨论学习主观随意性太强,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讨论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讨论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
  (3)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
  二、课堂表演作秀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构建,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获得其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而大量教学现实中,教师的设计活动却是为装潢门面,大都让学生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老师,主要表现有:
  (1)表演不适合中学生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的现象很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语文课被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地,种了别人田”。
  三、多媒体使用华而不实
  新课程标准要求多媒体技术要与学科相整合。许多教师很想在课堂上体现这一精神,更觉得这才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标志,于是将所有的环节,所有的生字,所有的问题。全做在多媒体上,课前老是在琢磨怎样把多媒体做漂亮。上课时学生就只能围着多媒体转,绝不能越雷池半步。碰到多媒体出错,教师就束手无策。只差呼天喊地了。确实,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生动、形象。但多媒体有一定的使用原则:在教学的难点之处、在文字所无法表达之处、在创设情景感染学生之处。多媒体的使用还须优化组合,切忌华而不实。
  四、评价滥用赏识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这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但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也随之产生了: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对”、“不错”、“好”、“太棒了”、“你真棒”等等。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教师应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过程和表现等,客观评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五、教师地位表现尴尬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和传统的师道尊严是相对而言的,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学习的共同体,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1)教师满堂发问。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通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糊糊、晕头转向。“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还要分出“主问”和“次问”。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提问题,在学生发现不了问题的地方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价值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或是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2)教师满堂游动,不敢讲授。在新课程下,教师都能走下讲台,展开教学,这是可喜的进步。但是,讲台是学生最容易关注的地方,关键问题、难点问题,教师最好还是站在讲台讲效果更好。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有放任自流,死授教案,装腔作势等。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要改变以上这些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张和芬,教师,现居浙江嵊州。
整理者:绝情谷&&2009年3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地慈靠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