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个生活中用css 中括号 用法140-40÷5解决的数学问题

京版5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京版5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导学案(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导学案(1)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_学霸学习网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教案
学年度第二学期数学学科教学进度计划教科书名称 数学 周 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起讫页码 6―21 21―31 31―42 44―59 59―71 71―85 86―105 计划教 学时数 4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教学班组每周节数 14 节总课时 280 节 完成情 况 已完成章节或单元课 题 名 称 四则混合运算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有括号、有关 0 的运算顺 已完成 序 位置与方向 加法运算定律 已完成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 简便运算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生活中的小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06―124 4 课时 125―140 4 课时 ― ― ― ― ― ― ― ― ― ― ― 4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 4 课时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和特性 图形的拼组、密铺 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 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统计(折线统计图)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总复习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第九单元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二、教材简析: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 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 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 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 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 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 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 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 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 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 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 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 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实践 活动----“营养午餐”和“小管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2 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 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发展数感,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 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 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 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 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 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 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 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 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 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 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3 五、方法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 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 体差异,鼓励学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六、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 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 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 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 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 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 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 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教学重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 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 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 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 单的路线图。计划教学时数:64 节第一单元 一、教学内容:四则运算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标准》的理念与目标要求―“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 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标 准》P21),采取的是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编排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左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 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象“24-85 ×2”这样乘除在后的类型是第一次出现),并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进行 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块: 1.与解决问题相结合,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 有关 0 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 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已遇到过本单元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有很多学生已经知 道了其中的运算顺序, 本单元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教学整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其中的问题是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材创设了热闹的滑雪场情境,由 此生出一系列的情境串,引出相应的 4 个例题。每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 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 思考、归纳,主动解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的运算顺序。 借助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会用括号列综合算式。 五、课时安排:7 课时 第一课时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6 教学内容:课本 1-5 页例 1、例 2,练习一 1、2、3 题 教学目标: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用 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探索,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综合算式解应用题 教学准备:主题挂图 预习提纲: 1、自学课本第 4~5 页的例题 1、2 2、哪些运算符号是同级符号? 3、同级符号的运算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新 1、 展示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1) (1)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初步掌握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自学要求 (1)看:课本 P1-5,例 1‘例 2 (2) 图中人们在干什么? 想: “冰天雪地” 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3)做: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7 246+83-157 尝试做第 5 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 2、 3、 检查预习作业 提出不懂的问题 交流讨论357÷3×59三、关键点拨 1、自学例 1 (1)出示主题图 问:图中人们在干什么?“冰天雪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多少人?你是怎 么知道的? 问: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啸聚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2)出示例 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列分步和综合算是都可以 对比分步和综合算式 问: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运算? 总结: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2、自学例 2 出示例 2 学生读题,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8 问:3 天接待 987 人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6 天里接待多少人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学生自己尝试画图,组内交流 学生在画图的基础上解答问题 全班交流 问:你是怎么解答的?每一步计算结果表示什么实际意义? 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总结: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 四、随堂练习 1、第 5 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订正时说明解题思路和运算顺序。 2、巧开智慧锁(连线,全体学生必做) 145÷5×6 58+79-29 13×24÷12 135-72+28108 五、达标检测2617491(一)计算(全体学生必做) 192+8-157 45×30÷54 600÷50×91 72÷8×95 980-436+75 291-68+951(二)解决问题(1、2 全体学生必做,3、4 选做) (1)左海总站上车的有 24 人,到了屏山车站下车 4 人,18 人上车。现在车上有 多少人? (2)打字员 8 分钟能打 960 个字,照这样计算,30 分钟能打多少个字?9 (3)一箱“伊利”牛奶 24 盒零售价是 48 元,如果小命买 8 盒要多少钱? (4)图书馆有故事书 78 本,上午三年级还回 37 本,下午四年级借走 28 本。现 在图书馆还有故事书多少本? 五、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 (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一 1-3 题做到大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2.“冰雪天地”3 天接待 987 人。照这 样计算,6 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2)6÷ 987 3× =2× 987 =1974(人)1.滑冰场上午有 72 人,中午有 44 人离去, 又有 85 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72-44+85 =27+85 =113(人) (1)987÷ 6 3× =329× 6 =1974(人)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内容在上个学期已经提了一些,学生对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都已经知道了,所以这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也很主动,可是学生的口算能力不 是特别好,口算经常出错,这方面还要不断加强。 第二课时 含有两级运算 教学内容:课本 6-9 页例 3,课后“做一做”,练习 1 第 3-9 题 教学目标:10 1、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混合运算 的运算顺序。 2、通过尝试自学掌握新的运算顺序。 3、通过尝试,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例题板书 预习提纲: 1、自学课本第 6 页的例题 3,课本第 7 页做一做第 1、2 题 2、哪些运算符号是不同级符号? 3、同级符号的运算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新 1、展示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1、2) (1)熟练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掌握没有括号的乘除、加减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尝试自学掌握新的运算顺序。 2、自学要求 (1)看:课本 6-9 页例 3 (2)想: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 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11 (3)做:脱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467-240+129 尝试做第 7 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学习例 3 出示挂图 问:图里有哪些信息?什么是半价?该怎样解答? 强调列综合算式 问:你是怎样列式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总结运算顺序: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么?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答。 2、检查“做一做” 第 1 题:学生说明运算顺序 第 2 题: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时说明解题思路,并说明运算顺序。 四、随堂练习 填空(全体必做) 1、计算 582-18×10 时,应先算( )法,再算( )法。12624÷3×2 2、计算 68×10+582 时,应先算( 四、达标检测 (一)计算 (全体必做) 192-45×4 72×5÷36)法,再算()法。360÷5+32×5(二)列综合算是计算(1 必做,2 选做) (1)停车场上,车牌号是单数的有 46 辆,车牌号是双数的车比单数的车 3 倍多 15 辆。车牌号是双数的车有多少辆?(2)一瓶药有 80 片。如果一位患者一天吃 3 次,一次 4 片,吃 10 天,这瓶药够 吃吗? 五、课后作业 练习一 4-7 题做到大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24+24+24÷ 2 =24+24+12 =48+12 =60(元)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是乘除混合的运算,教学内容是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导 学生列出算式,算出得数,着重在于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先算乘除理解,学生可以 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决,要先出哪一部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 算式的解读和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这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还是比13(2)24× 2+24÷ 2 =48+12 =60(元) 较薄弱的,这方面还要加强。第三课时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 10 页例 4,第 5 页“做一做”,练习二 1-3 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 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提纲: 1.认真读题,你有几种方法解答这道题? 2.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答方法你想到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两种方法在计算上有什么区别? 4.尝试完成教科书 P11“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新 1、出示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能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 果却不一样,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14 2、导入新课提出自学要求 ①看:课本第 10 页例 4 ②想:60 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 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 5 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③做:尝试做第 11 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学习例 4 出示例 4,学生读题 问:60 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 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 5 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5 2、检查“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 用小括号。 四、随堂练习 想一想,不改变计算结果,哪些小括号可以不写,在题的前面画“√” (全体必做) (205-101)÷8 (235÷5)×8 720+(3×2) (98×4)-198 563-(98-27) (150+50)÷40四、达标检测 (一)青蛙算数(视各小组学生视度由小组内独立完成) 36÷9×5 (48-43)×3 32÷8+56÷7(68-28)×(12+28)15×4+16(二)解决问题(1 全体必做,2 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1)张华家离学校 780 米,他每天上学要走 12 分钟,照这样的速度,他去离他 家 1040 米远的陈均家,要走多少分钟?(2)希望小学三年级共有 3 个班,平均每班 45,共为学校搬砖 4320 块,平均每 人搬砖多少块?课后作业:练习二 1-3 题写在大作业本上16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 180 位,下午有 270 位。 如果每 30 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 员,下午要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 30-180÷ 30 =9-6 =3(名) (2) (270-180)÷ 30 =90÷ 3 =3(名)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同学能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探索解题思路并正确列出式子, 同时掌握有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掌 握括号的用处。第四课时 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内容:课本第 11-13 页例 5、第 12 页“做一做”,练习二第 4、5、6 题。 教学目标: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提纲: 1、自学课本第 10、11 页的例题 4 2、算式中有括号先算什么?再算什么17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新 1、出示学习目标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良好习惯。 2、导入新课提出自学要求 (1)看:课本第 11 页例 5, (2)想: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3)做:尝试做第 12 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 5 (1)42+6× (12-4) (2)42+6× 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 (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18 学生独立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说明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板书) 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2、检查“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 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1、小结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 有括号的最先算。 四、随堂练习 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1-111÷37)×5 1000-(280+650÷13)(95-19×5)÷74(270+180)÷30-15)19 四、达标检测 1. 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000÷ (16+832÷ 13) (326+95× 25)÷ 37(7236÷ 18-228)× 28(4275-24× 75)÷ 252.解决问题 (1)水果店运来苹果、橘子各 8 箱。苹果每箱 25 千克,橘子每箱 20 千克。一共 运来多少千克水果?(2)张老师要批改 58 篇作文,已经批改了 22 篇。如果每小时批改 9 篇,还要几 小时能批改完? 课后作业:练习二 4-6 题写在大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四) (2)42+6× 12-4 =42+72-4 =114-4 =110(1)42+6× (12-4) =42+6× 8 =42+48 =90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 法统称四则运算。20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并总结出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在 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 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 里面的。但有一小部分同学计算时不够熟练,运算顺序又混淆了。第五课时 0 的运算 教学内容:P13 例 6(0 的运算) 教学目的: 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 0 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 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借助故事引起学生对 0 的有关知识的回忆,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教学重、难点:0 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重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小组准备一副扑克牌。 自学提纲: 1、看课本第 11~13 页的例题 5 和例题 6 2、你知道哪些有关 0 的运算呢? 3、在计算有 0 的运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新21 1、出示学习目标 (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 0 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整 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借助故事引起同学们对 0 的有关知识的回忆,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2、自学要求 (1)看:课本第 13 页例 6, (2)想:你知道哪些有关 0 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做:(1)100+0= (4)154-0= (7)0÷ 76= (2)0+568= (5)0÷ 23= (8)235+0= (3)0× 78= (6)128-128= (9)99-0=(10)49-49= (11)0+319= (12)0× 29= 二、自学检查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 0 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 0 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 0 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 0 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 能否做除数?22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 不能做除数。如 5÷ 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 0 相乘得 0 到 5.0÷ 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 0 相乘都得 0。 0 四、学生小结关于 0 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总结有关 0 的运算 问:你知道哪些有关 0 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关于 0 的运算。 重点讲解 0 不能作除数 出示 5÷0 和 0÷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 说明:0 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 0 不能作为除数。 五、随堂练习 脱式计算 400+612÷12×4 480-(32+32÷4) 118+153÷17×9 (374-265+238)×6六、达标检测(一、二全体学生必做,第三题做做题速度快的学生做。) (一)列式计算 1、82 与 15 的差,乘 32 与 18 的和,积是多少? 2、1650 除以 5 的商,加上 16 与 8 的积,和是多少? 3、25 与 16 的积,减去 756 除以 4 的商,差是多少? 4、720 与 160 的和,除以 84 与 40 的差,商是多少? (二)解决问题 (1) 小红 5 天看了 100 页的书, 照这样的速度, 她要看一本 400 页的 《故事大全》23 需要多少天? (2) 高师傅每小时做 45 个零件, 朱师傅每小时做 51 个零件。 两个各做 8 个小时, 朱师傅比高师傅多做多少个零件? 课后作业:第习二 7-9 题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0+319=319 0+568=568 99-0=99 154-0=154 0× 29=0 0× 78=0 0÷ 76=0 0÷ 23=0 49-49=0 128-128=0 一个数减去 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乘 0 或 0 乘一个数,还得 0。 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 ,还得 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 一个数加上 0,还得原数。 0 能否做除数? 0 不能做除数。教学反思:算,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期中都已经学过,但是还没有综合探讨关于 0 的运算。学生可能对于关于 0 的除法的解释会更加困难一些,所以在探讨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自己主动探讨研究。学生的论证更具说服力,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具体 的事件上,而且能够根据一道算式来说明。第六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 7-17 题 教学过程:24 一、课前整理 1、预作:练习二 7-17 题 2、想: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出四道混合运算,说明运算顺序(题目自拟)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师引导归纳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 7 题 可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审题后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 己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 8 题 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路――观察比较表中数据变化这一过程,加深对路程、速 度、时间三者关系的理解。 3、练习二第 9 题 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 4、练习二第 10 题 启发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题意, 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想法。 5、练习二第 11 题 先让学生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作后组织全班25 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 6、练习二 12、13 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7、练习二第 14 题 引导学生明白不同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弄清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启发学生用 代换方法进行思考 五、总结全课:今天有什么收获?第七课时 检测内容:第一单元过关冲刺单元检测检测目的:通过检测及时掌握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存在的问 题及时查漏补缺。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 体的位置。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 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6 3、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 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 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 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 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 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五、课时安排:5 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 P17~18 教学目标:确定物体位置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自学提纲:27 1.查找相关资料,举例说明什么是“定向运动”。 2.你认为确定 1 号检查点的关键在哪里? 3. 对于 1 号检查点的位置还可以怎么描述?你认为确定位置必须具备什么条 件? 4.动手在平面图上标出例 2 各建筑物的位置,说一说有哪些步骤? 5.尝试完成教科书 P18“做一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 P17~18 (2)你能回忆哪些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说一说。 (3)根据教材介绍,你了解到什么知识?有什么困惑?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出示情境图28 (1)他们在干吗?(定向越野运动) (2)你知道什么是公园定向运动吗?(出示资料) (3)你们想去参加定向运动吗?如果你想去参加定向越野运动,首先就必须准确 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样才能赢得比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确定物体的位置” 。 2、下面是一次定向运动的地图,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例 1 图) (1)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 (3)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4)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5)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 (6)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 (7)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8)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 30°,那可以用北偏东 60°这样表示吗?为什么? 小结: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 ――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 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 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 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 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四、随堂练习 1.完成书上 21 页 练习三的第 3 题 2.生介绍自己家在学校什么方向?距离多远? 3.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29 五、达标检测▲ ○◎ ? ◇□ ? ●1、你能填一填吗? (1)◎在?的( ?在◎的( (2)△在?的( △在●的( (3)?在( )方向上, )方向上。 )方向上, )方向上。 )的正北方, ( ) 。 )方向上。 )方向( )米处,也可以说在小红家( ) )在?的正北方。 △(4)?的南偏西是( (5)▲在?的( 2. (1)超市在小红家( 方向( )米处。(2)小红家在超市( 方向( )米处。)方向()米处,也可以说在超市()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快速地确定物体的位置吗?说说看,怎样才能快速准确 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 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 课后作业:练习三 1-3 题用铅笔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30 确定物体的位置 确定物体位置两个条件 1、确定角度 2、确定距离 教学反思:是学生在学习了东、南、西、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基础上 学习的,学生对于前面的学习掌握还可以,但是这节课主要在于怎么确定位置, 由于复习所用时间太多,造成后面的时间很紧,所以第二节课我就直接开门见山, 学生出示了三种说法:东北、东北偏东、东偏北。然后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比 较合理?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第一种说法不是很准,第二种说得很麻烦, 第三种比较合理、准确。 “那这样说就能找到吗?”学生指出还要量出角的度数, 从而进一步引出距离,学生就明白了能够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第二课时《绘制平面示意图》 教学内容:课本 P19 例 2 教学目标: 1.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 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 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 趣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自学提纲:31 1.完成例 3 的空白处,想一想: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它们的 方向和距离呢? 2.根据例 4 的路线图,把“校园定向运动”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说给 家人听。 3.尝试完成教科书 P22“做一做”、P23“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 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同学们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 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同学们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同学们学好 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2、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 P19 例 2 (2)你了解到哪些知识?说一说。 (3)你知道绘制平面示意图有哪些要求吗?说一说。 (4)有什么困惑? 你能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吗? 1.风筝博物馆在文化广场的北偏东 45 方向 1000 米处。 2.图书市场在文化广场的正东方向 2000 米处。 3.移动营业厅在文化广场的西偏北 30 方向 2000 米处。32 4.贸易大厦在文化广场西偏南 60 方向 2500 米处。 5.鹿园在文化广场的东偏南 15 方向 1500 米处。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师: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 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 150 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 35 度方向 150 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 40 度方向 200 米处。 2、新知学习 A、.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B、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 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 150 米, 200 米和 50 米?从而帮助 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 小组合作完成, 可以怎样分工, 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 C、 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33 D、.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 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 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 1 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四、随堂练习 1、做一做: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这两块内容是对本单元所学 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让学生小组内活动。 2、练习四的第 3、4、5、6 也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五、达标检测 你能根据下面的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吗? 1.风筝博物馆在文化广场的北偏东 45 方向 1000 米处。 2.图书市场在文化广场的正东方向 2000 米处。 3.移动营业厅在文化广场的西偏北 30 方向 2000 米处。 4.贸易大厦在文化广场西偏南 60 方向 2500 米处。 5.鹿园在文化广场的东偏南 15 方向 1500 米处。六、课堂总结34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上节课是给出地图,说出位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出了方向和距离, 我们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课后作业:练习三 4-7 题独立完成做在书上板书设计: 绘制地图 1、 2、 教学反思 教学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 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 题:方向角没有找准,量角器用不好,个别学生分不清内刻度线外刻度线,不能 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 观测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 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明白;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1、确定观测点和方向标,选定单位长度线 段所代表的距离。2、确定各物体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3、以选定的单位长度计 算出图上距离,然后在射线从观测点开始量出图上距离,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写上物体名称。 先确定角度 再确定图上的距离35 第三课时《看地图》 教学内容:课本 P22 例 3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 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 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自学提纲: 1、自学课本 P22 例 3 尝试解决 P22 做一做 2、 说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位置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位置上?你发现什 么? 3、两个相对的事物相对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4、你有什么困惑?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新 1、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同学们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同学们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36 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导入新课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 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 30 度的方向上。 以上海为观测点, 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 30 度的方向上。 ) 3 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 了的老师解答。) 四、随堂练习画一画37 1.航天博物馆在广场的正北方向 3 千米处。 2.海月电子城在广场的正南方向 2 千米处。 3.图书大厦在广场的东偏北 250 方向上,距离 4 千米处。 4.剧院在广场的西偏南 400 方向上,距离 2 千米处。5.急救中心在广场的东偏南 300 方向上,距离 4 千米处。五、达标检测 1、反馈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2、完成练习四第 1、2 两题 3、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 900 米。 )(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 六、课堂总结38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练习四 1-4 题独立完成,并用铅笔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看地图.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学习方向知识为主,学生对各个位置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进 行了生活实际操作,达到了预定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祖国的伟 大,祖国人民的伟大。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第四课时 《描述并绘制简单路线图》 教学内容:课本 P23 例 4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自学提纲: 1、自学课本 P23 例 4 2、例 4 和例 3 有什么不同点?说一说。39 3、你会用学过的知识描述每一段赛程吗?(小组内说说)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自学目标 自学课本 P23 例 4 2、例 4 和例 3 有什么不同点?说一说。 3、你会用学过的知识描述每一段赛程吗?(小组内说说) 4、有什么困惑? 尝试解决 P23 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教学例 4 1、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3)描述行走路线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40 2、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 、在起点的东偏北 40°方向距离 350 千米的地方是点 1 (2) 、在点 1 的西偏北 25°方向距离 200 千米的地方是点 2 (3) 、终点在点 2 的西偏南 20 °方向距离它 300 千米的地方 3、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度方向走 偏 度方向走 偏度方向走 km 到点 1,再向 km 到终点。 偏km 到点 2,最后向300千米20 °千米 25°千米 40°4、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做一个定向运动员应该具备的方位知识,不过,真正的定向运动还需要强健的体魄和无畏的精神。在平时,我们要加强锻炼,等 你觉得准备得比较充分时,就可以参加这样富有挑战性的刺激的活动了。 四、随堂练习 1、谁来说说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 老师给知一个方向 (邮局在百货大楼的东面) 学生说出其他的 3 个方向。 ,41 3、看图说方位:出示挂图,同桌互相说说谁在谁的哪一边。 4、分组活动:送...回家(用东西南北卡片) 五、达标检测 根据玲玲的描述,把她行走的路线图画完整。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作业:练习四 5-9 题独立完成,并用铅笔做在书上。 板书设计: 绘制线路图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 、在起点的东偏北 40°方向距离 350 千米的地方是点 1 (2) 、在点 1 的西偏北 25°方向距离 200 千米的地方是点 2 (3) 、终点在点 2 的西偏南 20 °方向距离它 300 千米的地方 教学反思: 学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从以往学生反馈的情况看, 出错的地方主要是 方向上的表述(方位和角度) 。今天,我上本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每天上 学的路线,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又是一个难题,因为课堂上学的是平面图,而这 是实际生活,又是立体的,通过引导后逐步弄清了,在此基础上,我出示路线图,42 让学生先尝试说(先请优秀学生说,再请中等学生,最后请后进生说) ,然后结合 学生的描述进行评点。整堂课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描述为主轴,对正确评点 的学生给以鼓励。整堂课气氛较浓,学习热情较高,避免了满堂灌,学生处于被 动的学习状态。一堂课中 100%的同学参与了,作业反馈的情况也很乐观。第五课时 检测内容:第二单元过关冲刺单元检测检测目的:通过检测及时掌握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存在的问 题及时查漏补缺。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 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 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 初步发展符号感, 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知识基础: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43 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 知基础。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 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采取的措施: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 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3 课时第 1 课时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P28/例 1(加法交换律) P29/例 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4 自学提纲: 1.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 点呢? 2.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发现。 3.除了教科书上的 3 种方式,还有其他方式吗?这些方式都有什么特点?你 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尝试完成教科书 P28“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 P27~29 例 1、2 (2)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它们分别是什么? (3)你能举例证明加法运算定律的成立吗?(举例) (4)你有什么困惑?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自主探究45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教师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 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 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 +28、 (172+28) 155+ 69+ 、 (145+207) 、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 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四、随堂练习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75+( )+( ) ) 36+( A+( )=64+( )=12+( ) )4656+44=(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280=280+390 (10+30)+50=10+(30+50) 30+(A+50)=(30+A)+50 A+40+60=40+60+A 20+50+30=20+50+30 B+900=900+B(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5+( 56+44=( )=75+( )+( ) ) 36+( A+( )=64+( )=12+( )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280=280+390 A+40+60=40+60+A(4)雄城商场 1―4 季度分别售出冰箱 269 台、67 台、331 台和 233 台。雄城商 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5)第三小组六个队员的身高分别是 128 厘米、136 厘米、140 厘米、132 厘米、 124 厘米、127 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0+30)+50=10+(30+50) 30+(A+50)=(30+A)+50 五、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4720+50+30=20+50+30 B+900=900+B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千米? 40+56=96 (千米) 56+40=96(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88+104+96 =192+96 =288(千米)104+96+88 =200+88 =288(千米) 40+56=56+40 ┆ (学生举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教学反思: 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简单的加法口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自然的知道两个加 数位置调换计算结果不变这道理来总结出加法交换律。通过学生自己控讨,很自 然的就知道了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反应很好。再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a+b)+c=a+(b+c) (88+104)+96=88+(104+96) (69+172) +28=69+ (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第 2 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教学内容:P30/例 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48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举例等活动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实例的验证引发对规律的认识。 自学提纲: 1. “李叔叔三天一共骑的路程” 求 的两种算法中, 为什么第二种会比较简便? 2.你能用简明的方式来表示这个简便算的定律吗? 3.尝试完成教科书 P31“练习五”第 4 题。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2、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自主探究49 出示:例 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 A→B 第五天 城市 B→C 第六天 城市 C→D 第七天 城市 D→E A→B 115 千米 B→C 132 千米 C→D 118 千米 D→E 85 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 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四、随堂练习50 我能填得又快又对。 a+(b+c)=(□+b)+c □+235+65=78+(235+□) (28+36)+64=28+(□+64) 182+18+276+24=(182+□)+(□+24)(1)独立完成习题,并说说分别运用了哪些加法运算律? (2)讨论:四个数相加,结合律还可以用吗?更多的数相加呢? (3)尝试归纳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数相加时的结合律。 (如果出现要使用交换 律、结合律的,暂不研究) 五、达标检测 1、我能很快比较它们的大小。 (63+25)+35○63+(25+35) (33+232)+2+3768) 讨论:怎样比较更快?我请谁帮忙?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91+89+11 168+250+32 六、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51a+(b 十 c)○(a+b)+c 418+(56+82)○(418+82)+4378+46+154 85+15+41+59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课后小结: 在这节课中, 本节课抛弃教材中考中枯燥无味的数字,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中提炼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利用知识的迁移,教 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时把学生的思考放在第一位。通过老师的引导, 让学生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 高度集中。教学时,通过口算检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引出定律,为新课铺垫。 口算也叫心算,它是不借助计算工具,依靠大脑思维记忆直接算出结果的一种计 算方式。学生进行口算时需要数字的特点,然后在心里以灵活简便的方式,迅速、 准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心口合一,又快又准,日积月累,计算的能力就不断提 高了。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第 3 课时 练习内容:课本 31――32 页 练习目标: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2 练习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难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自学提纲: 1.在计算过程中,你运用了哪些的运算定律? 2.你认为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尝试完成教科书 P30“做一做”。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53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 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 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 137 千米, 天津到济 南 的铁路长 357 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 400 千米,还有 260 千米没有修,这条 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 1 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 2 题先用加法交换 律把 75 和 480 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 325 和 75 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 (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54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168+250+32 78+46+154 85+41+15+59计算:480+325+75、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第 4 课时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课本 34 页例 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 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 算。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反应用。55 自学提纲: 1.请你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乘法运算定律。 2.比较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你能发现什么? 3.尝试完成教科书 P35“做一做”第 1、2 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入 1、 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 算。 (2) 培养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 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同学们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2、 出示自学要求(1)自学课本 P33~35 例 1、2 (2)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它们分别是什么? (3)你能举例证明乘法运算定律的成立吗?(举例) (4)乘法运算定律和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共同点? (5)你有什么困惑? 二、自学检查 自学反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56 25×7×4= (60×25)× (125× )×××7=60×(25×8) =125×(4×19)(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 4×5=2×10 A+B=B+A A×B×C= A×C×B 1×2+3=1×3+2 4×6×25= 6×(4×25)1+4+6+9=(1+9)+(4+6)(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 三、自主探究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578×(25×15)8×5×125×40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 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 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 (25×5)×2 =125×2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四、随堂练习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6=16× 25×7×4= (60×25)× (125× × ×7 25×(5×2) =10×25 =250(桶)=60×(25×8) )× =125×(4×19)58 五、达标检测 (1) (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运算定律? 4×5=2×10 A+B=B+A A×B×C= A×C×B 1×2+3=1×3+2 4×6×25= 6×(4×25)1+4+6+9=(1+9)+(4+6)(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说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92×5×2 六、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七、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 负责挖坑、 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5×4=100(人) 4×25=100(人) ×2) 25×4=4×25 25 ┆ (学生举例) (25×5)×2=25×(5×2)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598×(25×15)8×5×125×40(2) 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5)×2 25×(5=125×2=10×=250 (桶)=250 (桶) 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教学反思: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 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 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 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 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 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 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 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第 5 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 37――38 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60 50×2=10050×20==300 25×40=100025×4=100 25×8=200 125×8==200125×24==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 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 1 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 乘, 就可以使计算简便; 2 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 4 放在前面, 25 与 4 相乘, 第 使 或把 25 放在 43 的后面,使 25 与 4 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 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 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4×39×256168×125×8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第 6 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 36 页例 1、2 教学目的:乘法分配律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2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自学提纲: 1.比较观察这两道算式的特点和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把你 的发现表述出来。 2.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算一算,比一比,试着把你的发现用字母 来表示。 3.尝试完成教科书 P36“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入 1、 出示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出示自觉要求(1)自学课本 P36 例 3 (2)通过自学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3)你能举例说说吗?(举例) (4)你有什么困惑? 二、自学检查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思考问题。63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 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三、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 (4+2)×25 =6×25 =150(人) 4+2 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 25 就算出 25 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 表示 25 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 表示 25 个小组 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64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四、随堂练习 根据运算定律在 (43+25)×2= 8×47+8×53=( 3×6+6×7=( 8×(5+9)= 五、达标检测 解决问题: 1、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进行大型团体体操表演,一共有 8 个方阵,每个方阵有 20 行,每行有 25 人,一共有多少人? + × 上填上适当的数。 × + + )× )× + × ×2、两个工人加工零件,甲每小时加工 24 个,乙每小时加工 26 个,每天工作65 8 小时,两人一天能加工多少个零件?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五、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 (4+2)×25 =6×25 =150(人) (2)4×25+2×25 =100+50 =150(人) P38/1-4(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 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 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 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66 第 7 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 37、38 页 教学目的:乘法分配律的应用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 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自学提纲: 自学课本 37 页例题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入 1、 出示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 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 2、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67复习导入 100-64 8×9×12564×1(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 (2000+3)×14=2000×□+□×□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自主探究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 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 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 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 (100+2)×43 (2)102×(40+3)68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 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 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 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 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 ×的形式, +、 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69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 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 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四、随堂练习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 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讨论:2、3 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 形式,应该怎么改? 五、 达标检测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 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70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2、3 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 形式, 应该怎么改? 六、小结 谈收获。 七、作业:P38/6―8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02×43 =(100+2)×43 =100×43+2×43 =4300+86 =4386 教学反思:课始通过复习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填空 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及特点,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 9×37+9×63 =9×(37+63) =9×100 =90071 理解。分类型进行练习。采用边讲边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专项练习进一 步巩固每一类型题目。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 a×(b+c); 第二类是 a×b+a×c;第三类是 a×b+a;第四类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个 数。整体教学就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其中的变式练 习,然后再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第 8 课时 练习目的:乘法运算定律的练习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 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72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 9 课时 减法性质、除法性质教学内容:课本 39、40 页例 1、2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 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 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自学提纲: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求“四本书中,哪三本书的总价在 100 元左右”? 2.要求“付 100 元,买两套书,找回多少元?”你有几种方法呢?想一想: 这些方法都有什么特点? 3.通过以上两个例题的解决问题过程,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73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 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同学们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3)培养同学们的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出示自学要求 (1)自学课本 P43 例 3 (2)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什么? (3)在哪种减法算式中,可以运用简便计算呢?举例说明。 (4)连除算式中的简便计算和连减算式中的简便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 点? (5)你有什么困惑? 二、自学检查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思考问题。 一个电脑桌 497 元,一种电脑椅 203 元,另一种电脑椅 235 元。带 1035 元买 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74 (1)
(2)5) (1)
(2)3) 三、自主探究 板书:
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 234 页,我昨天看到第 66 页,今天又看了 34 页,还剩多 少页没有看?75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四、随堂练习 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00-159-□=1000(□+441) □-(217+443)=895-□-□ 16÷2÷4=16÷(□□) 210÷(7×6)=210(76) □÷(25×7)=350(□□) 五、达标检测 (1)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64= 133-(36+64)76 3456-(481+519)= -519 35÷14 = 350÷2÷7 = 3000÷(4+25) (2)简算: (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六、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六、作业:P41/2―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
(2)5) (1)
(2)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a-b-c=a-(b+c)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a+b+c= a+(b-c) a×b×c= a×(b÷c)教学反思: 过这节课的教学, 使学生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 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在练习中,加强和生活的联系,能77 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中,还应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此类的变化 题,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第 10 课时综合运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教学内容:课本 41-42 页例 1、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学提纲: 1.怎样计算“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你有几种算法?这些算法都 有什么特点? 2.完成教科书 P44 的其他的两个问题,试着用不同的算法。 3. 请你帮忙算一算 “科考队这次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你有几种方法? ,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试着解答。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目标导入 1、 出示学习目标培养同淡定们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出示自学要求(1)自学课本 P44 例 4 (2)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用不同方法计算 12×25 吗? (3)你有什么困惑?78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自主探索 1.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 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 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 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 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 二种算法。 )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 汇报。 四、随堂练习 下列哪些算式正确: 54+32+46=100+3279 32×101-1=32×100 15×12=15×2×6 99×24=100×24-1 五、达标检测用简便方法计算: 284-16-84 12×24-12×14 150÷25÷2 六、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六、作业:P42/5―7 板书设计 综合运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 (1)
(2)5) (1)
=3) a+b+c= a+(b-c) 343+27+57 4×99+4 160÷(4×8) =5) 第 11 课时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教学内容:课本 44 页例 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80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自学提纲: 1、自学课本 P44 例 4 2、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用不同方法计算 12×25 吗? 3、你有什么困惑?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 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同学们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2、复习导入 口算 12×30 24×40 18×20 15×4015=( )×( ) 24=( )×( ) 30=( )×( ) 36=( )×( )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81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三、新课探究 出示 例 4 主题图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 12 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0(元) 第 1 种直接计算。82 第 2 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 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 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四、随堂练习 把左右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1) 47+66+53 (2) 4×5×18×5 (3) (4+18)×5 (4) 33×27―33×18 (5) 145×a (6) 58+42×7 五、达标检测 1、计算 25×36,我能用许多简便方法。 参考方法:①25×36=25×4×9=900 a×145 (58+42)×7 66+(47+53) 4×5+18×5 33×(27―18) (4×5×5)×1883 ②25×36=25×(30+6)=25×30+25×6=900 ③25×36=25×(40-4)=25×40-25×4=900 2、这些题能简算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24×125 125×(8+10)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333×774+113×666 五、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课后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3×4)×25 =3×(4×25) =3×100 300(元) 12×25 =12×(100÷4) =12×100÷4 =0(元) 12×25 (2)999×999+999 99×56 199×56+56教学反思:整节课我从“12× 25”入手,即课本第 44 页的例 4.将这道题放到小组当中进 行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计算,之所以选这道例题,是因为它的解决方法多,也可以利 用学生熟知的 4×25=100 这个特殊的算式,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可以考察学生运算定律的灵 活应用,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练习同类型的题目,包括抢答环节,在此基础上适当提 升,出示 32×25×125 与 101×36-36,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答。最后以拓展训练结束本节课。84 第 12 课时 教学内容:课本 45 页例 5 教学目标: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会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变式练习。 自学提纲: 1、自学课本 P45 例 5 2、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什么? 3、进行简便计算时可以用到哪些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4、你有什么困惑?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导入新课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85 三、课中反馈 四、目标探究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 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 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86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随堂练习 (1) 、填空 1、 )+45=55+( ) ( ,这里运用了加法( ) ,用字母表示是( 2、交换两个( )的位置, ( )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3、乘法分配律可用字母表示为( ) 。 (2) 、判断题。 1、27+33+67=27+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的小括号错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