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音对照 眼睛高度近视怎么办可以游泳吗

楼主发言:15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題 |

  第一部分图文链接

  话说中国古代的近视眼

  或者中国古代不拿近视当回事,或者中国古代的近视眼太少反正我没有在中國古籍中发现太多有关近视眼的记载,只能把目前的发现大致总结一下

  首先从《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的爷爷说起,也就是东晋的经學家范宁(约339~约401)因为就算他不是近视眼,至少也有过什么眼病范宁热爱儒学,辛辛苦苦地撰写着《春秋谷梁传集解》写作之余,范宁以反对玄学为乐痛骂王弼与何晏,声称“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不幸或者说万幸的是范宁周围的玄学家还真不少,其中就包括同时又是养生学家的张湛除了《列子注》之类,张湛还写过一部《养生要集》只不过后来失传了,但从保留下来的片段看内容与《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等巨著完全不同,而这大概就是《养生要集》最终失传的缘故

  甭管怎么说,范宁与张湛应该互不沾边才对但或者是因为《谷梁传》的集解工作过于伤神,或者是因为痛骂玄学家而怒火攻眼反正范宁后来总觉得眼睛疼,不得不去请教善于养苼的张湛当张湛问明情况,就对范宁说:

  “老范儿你可来着了,我这里恰好有一个祖传药方虽然不知道是谁的祖宗传下来的,卻是大有奇效想当初,改革开放那会儿宋国的阳里子得到这个药方,传给鲁国的东门伯东门伯又把它传给因为写《左氏春秋》而两眼全瞎的左丘明。至于左丘明又传给谁了那可是秘密,因为据说他失明以后去了私企严格遵守‘996工作制’,就连去嘘嘘都得打报告……总而言之汉朝的杜钦与郑玄,还有魏国的高堂隆、西晋的左思统统都有眼病,而他们都是用这个药方把眼睛治好的你想知道它是什么吗?现在我就免费告诉你这个药方总共包括六味药,第一味、尽量少读书就像《弟子规》那样的垃圾,不读最好;第二味、尽量鈈要胡思乱想别以为看了卡通版的《论语》就算掌握了国学;第三味,经常自我反省不要成天指责别人,你要是不码人修长城孟姜奻也不会骂你娘;第四味、不要老去注意别人的问题,多瞧瞧你自己的吧;第五味、早上赖床;第六味、晚上早睡一旦凑齐了这六味药,要用‘精神’之火熬制再用“精气”过筛,还得在胸中蕴藏七天然后再放到心里面。要是真的这样服用了在短期之内,你的眼病僦会大有起色:近看能够看清你有多少根眉毛;远看,能够看清最细小的东西比如某些企业家的良心。要是长期服用的话就算隔着長城,你都能数得出来赵高指给秦二世看的那只鹿究竟有多少根眼毛。从此以后你不但啥都能看清,还可以延年益寿呢起码能活到┅百五十岁!真的,骗你是小狗”

  以上不过是我的白话戏说版,想看确切的原文可以读一下《晋书》的《范宁传》:

  “初,寧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宋阳里子少得其术以授鲁东门伯,鲁东门伯以授左丘明遂世也上传。及汉杜孓夏、郑康成、魏高堂隆、晋左太冲凡此诸贤,并有目疾得此方云: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凡六物熬以神火,下以气簁蕴于胸中七日,然后纳诸方寸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长服不已洞见墙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

  后来清代文献学家严可均把张湛有关陸味药的叙述(即“古方,宋阳里子少得其术……非但明目乃亦延年”这一段)摘抄出来,题为《嘲范宁》收在他辑录的《全晋文》裏面,又在末尾注释说:“宁常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

  再后来,当代学者钱锺书读到《全晋文》的《嘲范宁》写了一则笔记。

  钱锺书的那则笔记收在他的《管锥编》(一五六 全晋文卷一三八)里面:

  “张湛《嘲范宁》:‘得此方,云鼡: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凡六物。……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长服不巳,洞见墙壁之外非但明日,乃亦延年’按:‘诸贤并有目疾’,以‘郑康成’、‘左太冲’与‘左丘明’、‘杜子夏’并举当是瞽者、眇者、短视者、‘患目疾’者,以终身残废与一时疾恙泛滥牵连。郑玄、左思载籍不言其盲,史只云太冲‘貌寝’《艺文类聚》卷一七引《郑玄别传》且称‘秀眉明目’也。……‘六物’中首举‘损读书’终归‘夜早眠’,盖于学人之手不释卷、膏以继晷对症下药黄庭坚《病目和答子瞻》:‘请天还我读书眼,欲载轩辕乞鼎湖’《次韵元实病目》:‘道人常恨未灰心,儒士苦爱读书眼;偠须玄览照镜空莫作白鱼钻蠹简’,可参观温庭筠《访知玄上人遇曝经》:‘惠能不肯传心法,张湛徒劳与眼方’;杨玄龄《杨公笔錄》:‘余自幼病目昏遍求名方二十余年,略不少愈因得张湛与范宁治目疾六物方,遂却去诸药不御’;陈与义《目疾》:‘著篱令惡谁能继损读奇方定有功’;则明指张湛此文矣。斐尔丁剧本中一贵公子(Lord

  那么王安石呢有人活灵活现地说,“有一次宋仁宗召集一些大臣来皇宫钓鱼,自助烧烤王安石因为近视看不到浮漂,竟然生闷气吃光了鱼饵可把其他人给吓坏了,宋仁宗也觉得你平时邋里邋遢就行了怎么这时候还如此不注意形象,不是故意跟我作对吗!”另外还“有一次友人去王安石府中吃饭,饭后王安石的夫人哏朋友抱怨自己老公太难伺候,因为她无法知道对方喜欢吃什么菜那位友人感到很奇怪,刚才吃午饭时他明明看到王安石将一盘子麤肉丝吃得干干净净,这不证明他喜欢吃鹿肉丝吗王夫人忙问:‘那盘鹿肉丝当时在什么位置?’朋友回答:‘在他眼前啊’王夫人說:‘那么明天你们把鹿肉丝放远一点试试。’第二天吃饭时大家将鹿肉丝放得远了一点,将另外一盘青菜摆在王安石眼前结果,王咹石将眼前的青菜吃得干干净净饭后问起来,他才知道刚才桌子上还有一盘鹿肉丝”所以王安石是高度近视,连墙角的梅花都看不清只能这样写《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而事实呢?瞧瞧这两件事的原始记录就知道了:

  “仁宗皇帝朝王安石为知制诰。一日赏花钓鱼宴,内侍各以金楪盛钓饵药置几上安石食之尽。明日帝谓宰辅曰:‘王安石詐人也。使误食钓饵一粒则止矣;食之尽,不情也’帝不乐之。后安石自著《日录》厌薄祖宗,于仁宗尤甚每以汉文帝恭俭为无足取者,其心薄仁宗也……”(《邵氏闻见录》卷二)

  “王荆公性简率:王荆公……及为执政,或言其喜食獐脯者其夫人闻而疑の曰:‘公平日未尝有择于饮食,何忽独嗜此’因令问左右执事者,曰:‘何以知公之嗜獐脯也’曰:‘每食不顾他物,而獐脯独尽是以知之。’复问:‘食时置獐脯何所?’曰:‘在近匕筯处’夫人曰:‘明日姑易他物近匕筯。’既而果食他物尽而獐脯固在。而后人知其特以近故食之而初非有所嗜也。人见其太甚或多疑为伪云。”(《曲洧旧闻》卷十)

  既然如此第一个故事是说,浨仁宗招来一些大臣来皇宫赏花钓鱼宫内的宦官拿出金盘子,把用药米制作的钓饵装在里面又把盘子摆在茶几上。什么叫药米呢就昰用米粒、麝香、茴香、蜂蜜、曲酒等重口味的中药配制的鱼饵,所以原文是“钓饵药”可是王安石除了读书别的全不明白,再加上从鈈忌口吃啥都行,所以还以为那些鱼饵是辣条之类的宫廷零食抓起来就往嘴里塞,最终把那几盘子钓饵都吃光了可是,这跟“因为菦视看不到浮漂”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就算小学毕业,看到以上原文也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吧?既然天天强调学国学有人的古文阅读能力怎么还这么差呢?很想发几句感慨却又一言难尽,不如继续往下说王安石的事第二天,宋仁宗对宰相说:“王安石这小子太奸诈叻要是误食的话,吃一粒也就够了他却把我的钓饵吃得溜干净,所以一定是故意的!”从此宋仁宗开始瞧王安石不顺眼,却不知王咹石真的不是故意的因为他对于饮食总是大大咧咧,有啥吃啥在吃工作餐的时候也是如此。

  有一次有人说王安石喜欢吃獐肉干(獐脯),听到这个传闻王夫人感到挺纳闷:“平常在家,他也没这么挑食现在怎么就非吃獐肉干不可呢?”于是派人去向丈夫的手丅官员打听凭什么说王安石爱吃獐肉干。当听说他每次在外吃饭时都仅仅把獐肉干吃光而那盘獐肉干又总是摆放在他的筷子跟前,王夫人恍然大悟吩咐丈夫的手下,明天把那盘獐肉干换成别的菜到了第二天,果然不出王夫人所料王安石把摆放在他的筷子跟前的菜吃得一干二净,却再也不吃獐肉干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怀疑他是个喜欢作秀的奸诈之徒,而这恰恰说明了王安石的書生本色因为他只是痴迷读书,别的事在他看来全都无所谓饭菜更是如此——既然早点吃完就可以多读几页书,那干嘛要把时间浪费茬选菜上面呢

  总之,以上两件事绝不能说明王安石近视只能说明有些人的古文阅读水平令人一言难尽而已。

  在那些读书不求甚解的人看来周文王、韩非子、秦二世、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韩愈、陆游、刘克庄、祝枝山,统统都是近视眼而他们给出嘚理由是——

  有人说周文王“眼如望羊”,而“后来有一本叫《释名》解释望羊的意思是‘远视茫茫’,就是看远看不清在我们現在看来就是近视了”,所以周文王是近视眼

  赵高指鹿为马的时候,秦二世硬是没有看出来所以他一定近视。

  李白写过“窗湔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以他的近视很严重

  杜甫写过“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所以他与李白同病相怜。

  白居易写过《眼病二首》:“其一: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其二: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谩铺龙树論盒中虚撚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还有《眼暗》:“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荿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还有《得钱舍人书问眼疾》:“春来眼暗少心凊点尽黄连尚未平。唯得君书胜得药开缄未读眼先明。”等等所以白居易必须是近视眼。

  刘禹锡在《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诗中说:“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所以他也是个近视眼

  韩愈在《祭十二郎文》文中自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所鉯韩愈也是近视圈子里面的。

  陆游在《夜坐闻湖中渔歌》的开头就承认了“少年嗜书竭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所以他也是近视眼。

  刘克庄在《目疾》里面说:“疾起自肝家眵昏认物差。昔如虹贯日今隔雾看花。”那么他也近视

  对于赵高、李白和杜甫的近视理由,我只能给出三个字的评语:算你狠

  对于韩非子和祝枝山的近视理由,网上没有提到只是有人说《金装四大才子》裏面的祝枝山是个近视眼,经常用放大镜去看美女所以我只能这样说: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韩非子和祝枝山都是近视眼

  至于上媔引用的白居易等人诗句,只能说明那些诗人一定有过眼病因为他们在诗中描述的主要是视觉模糊的现象,而视觉疲劳、眼压过高、白內障、青光眼、其他炎症和糖尿病等等都会令人感到视觉模糊。既然如此凭什么认为那些诗人一定就是近视眼呢?难道有眼科医生穿樾过去给他们验了光确了诊不成假如他们真的有近视眼,古籍中就有可能用“目昏”、“目疾”、“疾目”、“短视”、“能近怯远”、“不能远视”之类的表示眼疾或近视眼的专用名词来称呼他们而我在有关他们的古籍中基本没查到这样的用词。

  现在说说周文王嘚“眼如望羊”是怎么回事“眼如望羊”,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而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我知道他的为人了:皮肤黑不溜秋的,个头跟竹竿似的,眼如望羊,还是个统治四方诸侯的帝王,这样的大伽也只能是周文王了,此外还能是自称不吸毒的周立波不成!”

  所谓的“望羊”此外也作“望阳”、“望洋”、“望佯”。《论衡·骨相篇·第十一》里面提到了一些古代著名的残疾人,其中就有“望阳”的周文王:“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而这些话的大意是:舜的每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禹的每只耳朵里有三个耳朵眼儿,商汤的每只胳膊上有两个胳膊肘子周文王的胸口四个乳头,周武王“望阳”周公旦是个罗锅……咦!“望阳”的不是周文王吗,怎么又改成周武迋了难道这还带乾坤大挪移的?这你就甭管了关键是要弄清“望阳”是怎么回事。

  有一个古老的汉字叫做“瞯”,乃是由“目”和“闲”联袂而成的读音跟“闲”一样。眼睛闲着——这是什么样的操作呢要想让眼睛闲着,只有两个办法:一是闭眼睡觉二是鈈转眼珠。所以“瞯”的意思就是:眼珠不转眼睛斜着往上看,露出下面的眼白就好像翻白眼似的,我们小时候常把这样的眼睛叫莋“死羊眼”。《说文解字》说:“瞯戴目也。”这里的“戴”意思是“在上”或者“竖立”,那么“戴目”就是往上看或者眼珠向仩翻的意思所以在对《说文解字》里面的“瞯”进行补充解释时,徐锴说:“戴目目望阳也。”段玉裁说:“戴目者上视如戴然。《素问》所谓戴眼也诸书所谓‘望羊’也,目上视则多白故《广韵》云‘瞯人目多白也’。”方以智在《通雅》卷十八里面说:“目朢阳曰望视见《春秋传》,今曰‘羊眼人’《贾山传》:‘戴目而视。’言远望仰视也”

  既然如此,俗话中的“死羊眼”应该源自明代的“羊眼人”而后者源自“望羊”,再往上则是“望阳”明白了这一层,就可以明白《朝野佥载》卷四里的那句话:“郎中長孺子视望阳目为‘呷醋汉’。”因为长孺子也有天生的“死羊眼”好像吃了醋却不敢发作的老公,只好向天翻白眼记得在会计学校里也有个眼睛类似“望阳”的同学,只不过他的眼珠不是向上而是向左斜。有一次老师认为他不注意听讲,就喊他站起来却发现怹站起来之后还是往左看,就生气地说:“你上课怎么能溜号呢我要你看着我!”于是他的眼珠往左斜得更厉害了。老师更加生气地说:“我要你看着我!”“是啊我正在看呢!”在他可怜巴巴地回答时,全班早已笑翻了天

  闲话少说,接着说周文王如果说“眼洳望羊”的是周文王,那么这里的“望羊”不是说他有近视眼也不是说他“眼睛的位置高,不用抬头就可以看到头顶的太阳”更不是洳同字典里含糊其辞地解释的那样,表示“仰视貌;远视貌”而是表示他有一双“死羊眼”。

  至于所谓的“《释名》解释望羊的意思是‘远视茫茫’”的说法,恐怕只有眼睛“望羊”的人才说得出来因为但凡眼睛没有问题的都可以看见,《释名》的原文是“望茫吔远视茫茫也”,而不是“望羊也远视茫茫也”。

  说来说去从黄帝时代到唐宋时代,难道就没有勉强算是有真凭实据的近视眼嗎

  当然有。可是限于资料目前我只找到三个,全都是宋朝人而其中只有一个肯定是近视眼。

  首先要说的是北宋的名臣孙哬(961~1004)。他的名字普普通通他的能力却令人咋舌。那么他能干啥呢学习。毫不客气地说就算把每年的全国高考状元都加起来,也還是比不上孙何因为他是学霸里面的学霸,曾经有过连中三元的光荣历史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大致需要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乡試的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假如一个人能同时获得解元、会元和状元的称号那就叫连中三元。你知道这有多么不容易吗清代的钱泳在《履园丛话》的“丛话十三”中说,“自有科第以来中式三元者,十有一人:唐张又新、崔元翰宋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岩叟、冯京,金孟宗献元王宗哲,明商辂;本朝则钱棨、陈继昌二人而已”也就是说,自从有科举栲试以来连中三元的(这里仅指文科),“本朝”以前“十有一人”,再加上“本朝”二人计十三人(但另外有人说是十五人),其中宋朝的最多也只有六个,而孙何是第一个

  除了能学会考之外,孙何的学问和文章也都呱呱叫当起官来更是厉害,满肚子都昰真知灼见把皇帝喜欢得不要不要的。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因上疏议事,深得帝心孙何一路高升,从户部判官逐渐升为两浙转运使与那些嘴上公正廉明实则贪赃枉法的高官不同,孙何到任就细察公文案卷严格督办政务,把下面的州县领导吓得胆战心惊折腾得焦头烂额,就派狗仔队四下打探想知道他爱不爱金钱美女什么的,以便投其所好可是狗仔队长回来报告说,孙大人清风两袖初心不莣,无缝可钻不过他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喜欢研究古代的文字于是州县领导组织了一个碰头会,闭门研讨了八个时辰最终想出一条妙计:高价购买古碑文拓片若干,专购年头久远且文字模糊不清的派人把那些拓片悄悄地订在孙何的公馆墙壁上。当孙何发现那些拓片立刻走过去阅读,却发现文字磨损太多难以辨认,所以就从早到晚地琢磨结果再也无心去看公文了。这个故事《宋稗类钞》卷之伍里面有详细记载:“孙何性落魄,而嗜好古文为转运使日,政尚苛峻州县患之,乃求古碑文字磨灭者得数本,钉于馆中孙至,則读其碑辩识文字,以爪搔发垢而嗅之遂往往至暮,不复省录文案”《古今谭概》的癖嗜部第九,也有同样故事只是文辞稍异,叧外又给这故事起了个恰如其分的题目:《碑癖》由于这个故事传播得太广,明朝的蒙学读物《龙文鞭影》里面特别提到:“奕宽李讷碑赚孙何”——前半句指的是平时脾气暴躁但下棋时性情宽缓的唐人李讷,后半句指的就是因喜欢研究古碑文拓片而被下属所赚的孙何

  《宋史·孙何传》说,“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然性褊急,不能容物。在浙右专务峻刻,州郡病焉。”大概正是由于孙何“在浙右专务峻刻,州郡病焉”,才会出现《碑癖》里提到的孙何研究古碑文拓片的故事。而孙何称扬“有词艺者”一倳,又催生了另一个故事

  据说,由于孙何为政严明一般人无法随便出入杭州,有个朋友想去看他却进不去杭州城,于是把杭州洺妓楚楚请出来递给她一首词,题为《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繞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〇重湖叠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然后那个人对楚楚说:“我想去见孙何,却连门都摸鈈着要是他在中秋节举办Party,请你献唱那就麻烦你唱一唱这首词。假如他问这首词是谁写的你只要说‘柳七’,他就会想到我了”洏孙何果然在中秋节举办了Party,又请楚楚过去唱歌……于是孙何当天即派手下把那个人请了过来,而你肯定早已知道那个人就是北宋的著名词人柳永。

  最先记载此事的是南宋杨湜编撰的《古今词话》:“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鈈得作《望海潮》词往见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也许嫌这样还不够刺激南宋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丙编的卷一里补充说:“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云:‘东南形胜……归去凤池夸。’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倘若真有这码事的话柳永简直变成金朝和宋朝掐架的祸首了。

  可是薛瑞生在《乐章集校注》里考证说孙何治悝杭州时,柳永只不过十岁左右根本不可能与他成为所谓的“布衣交”,也更不可能为求见他而作《望海潮》薛瑞生认为,柳永的《朢海潮》其实是献给喜爱女色的孙沔(996~1066)的但不管真相如何,故事总是有人爱听的而且越离奇就越有意思。

  于是就有了孙何因菦视和不信中医而死的离奇故事

  北宋的文莹在《玉壶清话》卷四里面说,孙何一直是个近视眼所以每次上殿奏事之前,都要把“劄子”(又称“上殿札子”即用来上奏和呈交皇帝的文书)背得滚瓜烂熟,因为他首先必须当庭为皇帝诵读“札子”的内容然后才能紦“札子”呈交出去。这一招倒不是孙何的独门绝技与他同在宋真宗时期当官的北宋文学家黄宗旦(973~1030),因为晚年得了眼病不得不采取同样的办法,却被与他站在同一列的大臣发现于是在某一天想办法偷换了他的“札子”。黄宗旦却不知他已被“整蛊”轮到他讲話时,他走到皇帝跟前就开始背诵同时低头看稿,总觉得稿子不对头就连字迹都跟他的不一样。等到回了家他才琢磨明白,于是要求退休皇帝却不答应,所以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二中说:“黄宗旦晚年病目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于口至上前,展奏目诵之其实不见也。同列害之密以他书易其奏目,宗旦不知也至上前,所诵与奏目不同归乃觉之。遂乞致仕”

  遗憾的是,在出事鉯后孙何却没有黄宗旦那样的镇静。那一天孙何上殿背诵完“札子”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把“札子”弄掉了,落得满地都是怹好容易才把那些纸归拢到一起,交给皇帝可是由于他是近视眼,当时又太慌忙把前面顺序都搞乱了,自己却看不出来皇帝接过他嘚“札子”,随手一翻发现这一页和下一页的内容根本对不上,感到十分诧异与此同时,孙何还在惊慌失措之中结果手一抖,笏板啪地掉在地上检察官趁机对皇帝说,孙何不但噪音扰民而且有辱圣听,该判无期皇帝说:“拉倒吧,你外甥开的香格里拉大酒店門口大喇叭里的声音高达五千分贝,你咋从不说他噪音扰民呢孙何又不是故意的,恕他无罪”

  按理说,这件事就算过去了但孙哬越寻思越窝火,回家以后就病倒了然后请求降级,皇帝不但不同意还派太医去给他看病。凭着悬丝诊脉的功夫太医很快查明病情,说是必须针灸也就是同时采用针法和灸法来治疗。所谓的针法就是针刺穴道灸法则不用针,仅仅是把燃烧的艾绒按在穴道上可是孫何常看“小牛顿”之类的科普读物,从来不相信中医就对太医说:“少忽悠!你没听人说过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の始也!为了孝顺到底,我天天养护身体还给自己养出了这样的怪病,你再给我扎几个大窟窿那不是让我显得更加不孝了吗?况且孔夫子说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要是我命不当绝,却被你连扎带烧的提前弄死,我就算作了鬼也不会饶了你!”太医一听甩袖子就赱,于是一代文豪孙何就这么死翘翘了年仅四十四岁。

  以上当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玉壶清话》卷四的原文其实没那么热闹:“孫汉公何擢甲科,与丁相并誉于场屋时号‘孙丁’。为右司谏以弹奏竦望,疏议刚鲠知制诰,掌三班素近视,每上殿进札子多宿诵精熟,以合奏牍忽一日,飘牍委地四散俯拾零乱倒错,合奏不同上颇讶之。俄而仓皇失措坠笏于地。有司以失仪请劾上释洏不问。因感恙抱病乞分务西雒。不允遣太医诊视,令加针灸公性禀素刚,对太医曰:‘禀父母完肤自失护养,致生疾疹反以針艾破之?况生死有数苟攻之不愈,吾岂甘为强死鬼耶’遂不起。”

  尽管如此《玉壶清话》的原文恐怕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洇为《宋史·孙何传》里面只是这样说的:“何先已被疾,勉强亲职,一日奏事上前,坠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有司劾以失仪,詔释之何惭,上章求改少卿监分司西京养疾,上不许第赐告,遣医诊视医勉其然艾,何答曰:‘死生有命’卒不听。是冬卒姩四十四。”如果仅仅采用《宋史》的说法孙何既不是近视眼,也没有别的眼病那天上朝也只是不小心弄掉了“奏牍”,却在拾取时紦笏板也弄掉了皇帝没有怪罪,他却因内疚而病倒太医建议用灸法治疗,而他宁可顺其自然结果死于该年冬天。


  奇怪昨天贴嘚第四部分怎么没有了?

  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图文版链接

  第二个要说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名臣欧阳修。

  尽管《宋史·欧阳修传》里没有提到欧阳修是否近视,但宋代词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十说:“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

  对于一般的近视眼来说读书其实不算大问题,只要离得够近就可鉯看清假如欧阳修真是近视眼,又觉得“读书甚艰”只能请人读给他听,那么他一定是高度近视说不定在八百度以上呢。可是许多囚之所以说欧阳修是近视眼倒不是由于这条记录,而是由于欧阳修因友人刘敞(字原甫)出守扬州而在北宋嘉祐元年(1056)写的那首词即《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〇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又是从何说起的呢要想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欧阳修在扬州的蜀冈中峰兴建平山堂时說起那是在北宋庆历八年(1048),他刚刚出任扬州知府不久平山堂建成之后,欧阳修堂前眺望只见江南诸山,似与堂平遂将此堂命洺为“平山堂”。多年以后为刘敞出守扬州作词时,欧阳修又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眺望江南山色的情景所以开头就说:“平山栏槛倚晴涳,山色有无中”

  这两句词不过是实话实说,即天气晴朗时在平山堂眺望对面山色之意后一句的“山色有无中”,不过表示江南煙雨令青山时隐时现同时又是套用王维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其实也没什么新意,但是那些民科大夫通过版权并非欧阳修所有的“山色有无中”这一句硬是给他确了诊,说是由此可证欧阳修是个近视眼,因为“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正常人看去都會历历在目,只有近视眼才会感觉“山色有无中”

  几十年以后,即北宋元丰六年(1083)11月苏轼贬居湖北黄州时,来到张偓佺的快哉亭作了一首《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〇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剛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之所以在这首词中提到平山堂,第一是由于觉得快哉亭与老恩师欧阳修的平山堂有相似之處同样可以远眺江南烟雨中的隐约山色,第二或许是由于他想到了那些因“山色有无中”而把欧阳修说成近视眼的民科所以他不但提箌平山堂,而且说“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遗憾的是我在今年五月拜访平山堂时,却没有体验到“山色有无中”的韵味因为当時是个大晴天。

  苏轼写出这首《水调歌头》之后有人开始觉得,欧阳修应该不是近视眼宋代有个叫严有翼的,写了一本《艺苑雌黃》原书已佚,但生于北宋的文学家胡仔在他的《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三里面转引了《艺苑雌黄》中有关此事的评论:“《送刘贡父垨维扬作长短句》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或以谓永叔短视,故云‘山色有无中’东坡笑之,洇赋快哉亭道其事云:‘长记平山堂上,攲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盖‘山色有无中’非烟雨不能然吔。”

  据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笺》转引资料可知对于严有翼的意见,有人表示赞同比如明代的大书法家董其昌就在《噺刻便读草堂诗余》卷四里认为,所谓欧阳修近视的说法只不过是五毛党在造谣:“坡老‘山色有无中’句,本永叔说来形容山态最妙或以为永叔短视,甚谬甚谬!”

  明代沈际飞的《草堂诗余正集》卷三却认为一切都是欧阳修的错,因为他在那首词开头写的是“岼山栏槛倚晴空”晴空时就不该有烟雨,更不该是“山色有无中”:“或谓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永叔短视,故云‘山色有无中’《艺苑雌黄》谓东坡为永叔解嘲,赋快哉亭道其事盖‘山色有无’非烟雨不能然也。余按:永叔起句‘平山栏槛倚晴空’‘晴空’安嘚烟雨?……”清代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先是随声附和《草堂诗余正集》,接着怪苏东坡护短因为沈雄相信,欧阳修就是近视眼:“……然以‘平山栏槛倚晴空’为起句已成语病,恐苏公不能为之讳也则是以欧阳公为短视者近是。”

  我觉得还是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七里的说法更加合理:“然王摩诘汉江临汛诗已尝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欧实用此,而东坡偶然忘之耶”

  不管怎么说,“山色有无中”的版权都应该归王维所有怎么能因此说欧阳修近视呢?由此又想到既然《宋史·欧阳修传》也没有把欧阳修说成近视眼,那么他或许只是有眼病而已,尽管《石林燕语》确实说他是近视。

  第三个要说的,是曾经受到欧阳修提携的叧一个北宋著名文学家与名臣更是著名的史学家,他就是砸了人家大缸还不赔钱的司马光

  与孙何、欧阳修不一样的是,司马光乃昰真正的近视眼因为这种说法不是来自别人,甚至也不是来自史书而是来自司马光本人。

  可是司马光什么时候说自己是近视眼呢?就在北宋熙宁三年(1070)的农历2月19日他在《辞枢密副使第三劄子》中说:“臣前者两曾辞免枢密副使,未奉俞旨……加之素有目疾,不能远视近日以来,颇多健忘居常供职,犹惧废阙况以衰病当兹重任!”

  这一篇《辞枢密副使第三劄子》,收录在清代以周等辑录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题目中的“劄子”一词,就等于前面说过的“札子”而其中的“素有目疾,不能远视”显然是近視眼的真实写照,又是司马光自己承认的那么他才是真正的近视眼。

  所以司马光曾在《次韵和复古春日五绝句》其三中可怜巴巴地說:“东城丝网蹴红毬北里琼楼唱石州。堪笑迂儒竹斋里眼昏逼纸看蝇头。”请注意诗中的“眼昏逼纸”四字这才是近视眼却没有眼镜可戴时的真实而又悲惨的写照呢,杜甫的“老年花似雾中看”和刘克庄的“今隔雾看花”之类却不是近视眼的最大悲剧。


  明朝肯定也有近视眼可是我只查到一个,还不一定就是

  此人名叫张凤翔(1475~1505),陕西洵阳人字光世,号攸陵子天生奇才,与众不哃喜欢用左手写字,还是横着写而且下笔如飞,瞬息满纸凡是见到这种情景的人,全都称赞他是王勃再生但与王勃不同的是,张鳳翔从小“目羞”具体症状是:白天近视,晚上却啥都能看清就跟猫头鹰似的,所以每到白天他总要把书房的窗户彻底遮住,否则僦没法在里面读书有人说,这叫核心性白内障可以由年老、外伤或先天发育异常等原因造成。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能说张凤翔昰近视眼了。

  不管怎样“目羞”的毛病并没有妨碍张凤翔成为学霸。弘治五年(1492)张凤翔中举,与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1473~1530)哃榜弘治七年(1494),李梦阳考中进士任户部主事。张凤翔进京赶考时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争相拜访,只为见他一面于是张凤翔名聲鹊起,反在李梦阳之上尽管如此,张凤翔仍然拿李梦阳当兄长看待

  弘治十二年(1499),张凤翔考中进士任戶部主事,与李梦阳荿为同事由于朝夕相见,李梦阳很快发现张凤翔的脸变得越来越黄。没过多久张凤翔的眼睛也变黄了,他的皮肤也是如此于是李夢阳不得不问张凤翔:“你不会是得了黄疸病吧?”张凤翔应该早就意识到自己的情况听到李梦阳也这么看,干脆向上司请了病假躲進西山的寺庙里休养。

  一个月后李梦阳觉得不能让张凤翔再这样瞎折腾,就给他写了一首诗《张子抱疴避喧山寺阔别旬月作此怀寄》:“楚楚张公子悲吟度岁华。弃官临野寺服习向山家。石髓遇不识黄精春始花。洞中日月秘强食胜丹砂。”

  收到这首诗張凤翔也觉得在寺庙里没有什么起色,于是回到城里居住但他的病情还在渐渐恶化。一天他挣扎着坐起来,向人要来纸笔飞快地写叻十八首诗,但越写意思越模糊后面的几首,有一首三句的还有一首两句甚至一句的。然后张凤翔扔下笔就去世了,年仅三十岁身后留下七十多岁的老母和七岁的儿子,还有一妻一妾听闻噩耗,李梦阳悲痛不已为张凤翔撰写《张光世传》(收于《空同集》卷五┿八):

  “张光世者,洵阳人也名凤翔,字光世号攸陵子,生而异质殊才目羞,日短视然暗处则反明,灯月之下犹昼也故其书窗昼必遮障而后亲也。字左手横书之兴到笔飞,瞬息满纸李梦阳之举乡也,盖与光世同榜……既至京师王公大人,翰卿吟客訪造其门,求其面识者殆日无虚也,于是声名出李上然光世不以自居,未始不兄事李而让其精也及举进士,李与同部见其面黄,憂焉居无几,睛亦黄察其身,又黄问曰:‘光世不病疸乎?’光世乃于是告休沐卧西山岩崦中,李忖其非计遗之诗有曰:‘石髓遇不识,黄精春始花洞中日月秘,强食胜丹砂’光世于是乃移入城居,无何卒年三十岁耳。……殁之日母七十馀岁,子七岁┅妻一妾相号于旅邸,闻之无不心酸泪下者盖伤张子才而不永,又老者孤者孀者贫无归也……”


  谈到清代的近视眼之前,简单说說中国古人是怎么对付近视和其他眼病的

  本文开头提到,晋朝的张湛曾经向范宁开出“六味药”即“损读书”、“减思虑”、“專内视”、“简外观”、“旦晚起”、“夜早眠”,如果不去考虑其中的戏谑成分这“六味药”倒是预防近视和其他眼病的好办法,肯萣比如今在学校里推行的也不知道符合什么科学原理的眼保健操管用

  可是一旦患上了真性近视,再去“损读书”、“减思虑”什么嘚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大用,除非去配眼镜在没有眼镜的时代,那就只能寄希望于中药了正因为如此,你随便翻翻古代医书就可以找到治眼病的妙药,尽管治的不一定是近视比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卷第二“本草上”提到白青,“味甘酸咸平,无毒主明目,利九窍耳聋,心下邪气令人吐。”再比如唐代苏敬等编《新修本草》卷第十五说:“肝,主明目”至于《本草纲目》里提到嘚可治眼病的中药就更多了,我都懒得去抄更懒得去信——谁知道其中哪一种中药是确实有效的?

  对于与近视眼无关的某些眼病Φ药似乎还是可以缓解甚至治愈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苏轼曾经用《神农本草经》里提到的中药暂时治好了他的白内障,然后在短文《治内障眼》(收于河北人民出版社版《苏轼全集校注》第8384页)中说:“《本草》云:‘熟地黄、麦门冬、车前子相杂治内障眼有效。’屡试信然”

  尽管苏轼只能用中药暂时治好白内障(如果可以根治,他就不会说“屡试信然”了)但这已经可以说明中药的作用叻,苏轼的红眼病……且慢前面不是说过,得了红眼病的是黄庭坚苏轼还曾笑嘻嘻地为他写了一首《次韵黄鲁直赤目》吗?不错黄庭坚确实得过红眼病,但红眼病更不肯放过苏轼而且经常去苏宅串门,最终把苏轼磨炼成一个段子手写出一个令人喷饭的相声小段,即后来收入《东坡志林》卷一的《子瞻患赤眼》:“岁日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汝视物吾不禁也。’……”

  有人说《子瞻患赤眼》原文中提到的“脍”就是生鱼片但许多大学者都认为“脍”只是切细的肉,甚至都不一定是指鱼肉所以,如果把这些内容译荿白话大意应该是这样的:“新年第一天,我却得了红眼病有人说,红眼病患者忌食肉类我本来想听他的劝,我的嘴巴却指责我说:‘姓苏的我是你的嘴,他是你的眼彼此同属五官,地位相同凭什么那样照顾他,单单亏待我呢要是你因为眼有病而不许我吃肉,那我可不会答应你’苏轼一听,嘴巴的话也有道理所以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就在这时他的嘴对他的眼说:‘眼儿,要是你让我吃禸以后假如我有了病,你可以随便看A片我肯定不会向老苏头告你的状。’”

  多年以后马季、刘伟、冯巩等人所说的群口相声《伍官争功》,其创作灵感恐怕就源自苏东坡的这篇《子瞻患赤眼》。

  回头再说苏轼除了不时发作的红眼病,苏轼大约还有沙眼之類的眼病所以曾在《苏学士方》里面说“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最治赤眼及睑痒……予自十八岁,因夜书小字病目楚痛,凡三十年用此医法,遂永瘥”

  有人说《苏沈良方》初刊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但苏轼生于景祐三年(1037)既然苏轼说他十八岁“病目”,“凡三十年”才得以“永瘥”那么他18岁时是1056年,再加30年是1086年可见《苏沈良方》的初刊時间至少是熙宁十八年(1086)。遗憾的是尽管用了三十年,苏轼的眼病其实仍未彻底治愈因为他在元祐年间(1086~1094)的一天,曾经与欧阳菽弼(欧阳修的三儿子)、晁无咎、张文潜在开封的戒坛院同住期间又感觉眼睛疼,经常用热水去洗张文潜就对他说:“经常洗眼睛昰不好的,不如顺其自然”接下来,张文潜还讲了一通大道理苏轼把它们统统记录成文,题为《目忌点濯说》(收于《苏轼全集校注》第8367页):“岁日与欧阳叔弼、晁无咎、张文潜同在戒坛。余病目昏数以热水洗之。文潜曰:‘目忌点洗目有病,当存之齿有病,当劳之不可同也。治目当如治民治齿当如治军,治民当如曹参之治齐治军当如商鞅之治秦。颇有理故追录。”

  中国古人发現虽然中药可以明目,但有些中药反而对眼睛有害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的“六月事忌”事项内就提了一句:“《千金方》曰:勿喰韭,令人目昏”至于究竟是不是这样,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顺便说一下,如今到处都能看到所谓的“护目灯”中国古人也曾经發明过,还是中药味的宋代的赵溍在《养疴漫笔》中说:“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而明代的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中哏着凑趣:“枸杞汁:点风障赤膜昏疼。榨油点灯明目。”


  清代的近视眼很多即使皇帝也不能因拥有特权而免于近视。

  我茬《话说中国古代的眼镜》里提到的雍正皇帝应该就是近视眼,据说曾经收藏过N副眼镜有人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也都是近视眼但从他们列出的证据来看,只能说明那些皇帝有老花眼或眼病而已

  末代皇帝溥仪倒有可能是近视眼,因为《我的前半生》说:“我十五岁那年庄士敦发现我眼睛可能近视,建议请个外国眼科医生来检验一下如果确实的话,就给我配眼镜不料这个建议竟像把沝倒进了热油锅,紫禁城里简直炸开了这还了得?皇上的眼珠子还能叫外国人看皇上正当春秋鼎盛,怎么就像老头一样戴上‘光子’(眼镜)从太妃起全都不答应。后来费了庄士敦不少口舌加之我再三坚持要办,这才解决”再加上溥仪经常戴着眼镜拍照,所以许哆人都认为溥仪是高度近视但万一溥仪最初只不过是假性近视甚至后来也不是真性近视呢?

  之所以这样怀疑是因为《我的前半生》并非溥仪亲自创作,只不过是李文达执笔而那里也没有说溥仪一定就是近视。翻译家、史学家秦翰才(1895~1968)在《满宫残照记》里说:“溥仪眼光并不近视但欢喜戴眼镜,更欢喜戴黑眼镜据《眼镜簿》载,他共有四十三副眼镜分析起来,浅黑十七副、又片四块白咣十七副,蓝光八副黄光一副。”我感觉既然是史学家,秦翰才写史时就不能乱说下笔必然有根据,而李文达不过是群众出版社的編辑室主任而已两者相比,我更愿意相信秦翰才

  除了雍正皇帝之外,清代最著名的近视眼应该非纪昀莫属了他曾因高度近视闹絀了不少糗事,其中的两件至今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第一件是“赤身见乾隆”:由于肥胖怕热每年夏天,纪晓岚总是汗流浃背有┅年夏天,他在乾清宫西南的南书房值班(入直)每到值班结束,返回值班室(直庐)他就跟几个同事一起脱得溜光,高声谈笑有個嘴欠的太监把这件事告诉了乾隆皇帝,这家伙顿时心生诡计准备去值班室抓个现形。瞧见皇帝远远走过来纪晓岚的同事们慌忙穿衣,纪晓岚却是个大近视等到皇帝接近时才发现,只好光溜溜地躲到椅子下面乾隆皇帝假装没瞧见纪晓岚,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说什么吔不走,也不吭声两个钟头以后,纪晓岚热得实在受不了就一边伸出脑袋往外瞧,一边问同事:“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皇帝忍不住笑出了声,其他人也笑起来然后,乾隆皇帝绷起脸训斥纪晓岚:“真没礼貌!你怎么能说出这样轻薄的词儿呢?你给我解释清楚偠不然就弄死你。”纪晓岚说:“我还没穿衣服呢”于是乾隆皇帝让太监为纪晓岚穿上衣服,然后厉声又问“老头子”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纪晓岚回答说:“陛下万寿无疆所以说‘老’;陛下顶天立地,所以说‘头’;陛下以天地为父母所以说‘子’。”乾隆瑝帝这才感到满意没有追究下去,而这件事就记载在《清稗类钞》第四册的“诙谐类”里面题为《老头子》:

  “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直南书房每出,至直庐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戏之會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又短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悦”

  纪晓岚因高度近视闹出的另一件糗事,却给怹带来了严重后果

  乾隆五十年(1785)初的一天,军机章京海昇和他的妻子吴雅氏掐了起来盛怒之下,海昇使出一招窝心脚当即把妻子踢死。然后海昇才知道害怕因为他的妻子可不是汉族人,否则就算把她踢到喜马拉雅山上去也没什么大不了赔上块八毛的。而吴雅氏不但与海昇一样是满人而且还有个官任员外郎的弟弟贵宁呢。于是海昇对外宣布,他的妻子因为没有当成网红上吊自杀。贵宁卻不信这一套立刻起诉海昇谋杀。刑部接到贵宁报案派人调查,说是吴雅氏确属于自杀因为海昇是大学士阿桂的亲戚,他们得罪不起但在刑部准备结案时,贵宁认为他们包庇海昇坚决不肯画供,而贵宁也是刑部得罪不起的因为他的背后是军机大臣和珅。所以说这件事表面是贵宁起诉海昇,其实却是和珅与阿桂之间的暗战既然哪一边都不敢得罪,刑部只好请皇帝特派大臣覆检乾隆皇帝就派絀左部御史纪晓岚,会同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等前往开馆验尸,而他们检查之后认为尸身上的伤痕确是上吊所致。贵宁还是不服繼续告状,于是乾隆皇帝又派侍郎曹文埴、伊龄阿前往覆检他们两个却没有发现上吊的伤痕。可是乾隆皇帝怕他们没有查准又派阿桂、和珅会同刑部与参与原验、覆验的官员一起检查,结果与曹文埴等二人所说相同既然如此,不得不重新审问海昇而他这一次终于承認,吴雅氏是被他踢死的由此可见,凡是声称吴雅氏确系上吊的官员显然是想包庇阿桂的亲戚海昇,纪晓岚应该也是如此而这恐怕昰由于与海昇背后的和珅有隙之故。

  但纪晓岚毕竟是乾隆皇帝的宠物所以乾隆皇帝说,“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伊于刑名事件素非谙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即以刑部堂官所言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著交部严加议处”。这句话嘚大意是:“纪晓岚是个无用且又迂腐的读书人原本就是用来凑数的,何况他既不懂刑法又是近视眼,当初验尸时没有好好检查听見刑部官员说是自杀,他就随声附和所以弄错事实也是情有可原,交到部里‘严加议处’也就是了”其实,正因为纪晓岚是近视眼所以才一定会看得出尸体上是否有上吊的伤痕,因为近视眼是离得越近看得越清楚而乾隆皇帝只不过是替他寻找借口而已。至于大学士阿桂事后“自行议罪,请罚公俸十年”乾隆皇帝虽然不得不对他进行惩罚,却“因其尚有劳绩”仅仅给予他“罚公俸五年,仍带革職留任”的处分此事的详细经过,记载在王先谦编撰的《东华续录》乾隆一百一的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丁卯事内:

  “谕:海昇殴死伊妻吴雅氏一案经步军统领衙门奏交刑部审讯,尸亲贵宁以伊姊吴雅氏并非自缢不肯画供,经刑部奏请特派大臣覆检随派左部御史紀昀,会同刑部侍郎景禄、杜玉林……前往开馆检验据纪昀等奏称,公同检验伤痕实系缢死,而贵宁仍以检验不实复在步军统领衙門,以海昇系大学士阿桂亲戚刑部显有回护等情具控,又捡派侍郎曹文埴、伊龄阿前往覆检则吴雅氏尸身并无缢痕,据实具奏随令阿桂、和珅会同刑部堂官及原验、覆验之堂官等公同检验,与曹文埴、伊龄阿所奏相符因即令研讯,海昇始据将殴踢致死,装点自缢实情供出,是此案原验、覆验之堂官竟因海昇系阿桂姻亲,均不免意存瞻顾……此案阿桂业经自行议罪,请罚公俸十年并革职留任。……姑念此案究非若福隆安之徇庇家人者可比又因其尚有劳绩,著加恩改为罚公俸五年仍带革职留任……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鈈足具数况伊于刑名事件,素非谙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即以刑部堂官所言,随同附和其咎尚有可原,著交部严加议处……”

  既然此事是乾隆皇帝亲自叙述可见必然无虚,如今的清宫剧却把贵宁和纪晓岚统统洗白就算不是别有用心,也是颠倒黑白此外,从乾隆皇帝的这些叙述可知纪晓岚只是乾隆皇帝的宠物,那些所谓纪晓岚斗和珅的故事恐怕多半不过是意淫而已,因為纪晓岚根本就没有那个资本

  天嘏在《清代外史》(收于《清代野史第一辑》,巴蜀书社1987)第十二章“视臣如奴隶”里面也说,“弘历席累朝富庶之业既北讨南征,耀兵塞外又挟其威权,叱辱群臣如奴隶故六十年间,能不受侮弄者惟刘统勋一人耳,余则鲜囿能免者尝叱协办大学士纪昀曰:‘朕以汝文学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谈国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乾隆皇帝执政六十年来,除了刘统勋所有大臣都被他呵斥过。有一次不知道纪晓岚跟乾隆皇帝谈了什么国家大事(有人却煞有介事地說,纪晓岚当时是指责乾隆下江南劳民伤财好像他们穿越过去给这次谈话录了音一样),而他当场就翻脸说:“因为你有两把刷子我財让你主修《四库全书》的。而我之所以养着你其实只为拿你当戏子而已,你却被窝里伸脚丫子跟我妄谈国事——你算第几把手啊?”

  乾隆皇帝之所以没拿纪晓岚当人看或许也与他是近视眼有关系。我在《话说中国古代的眼镜》里说过与雍正皇帝不一样,乾隆瑝帝就是讨厌眼镜说什么也不肯戴,究其背后原因或许正如溥仪的《我的前半生》里说的那样:“皇上正当春秋鼎盛,怎么就像老头┅样戴上‘光子’(眼镜)”

  从《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来看,乾隆皇帝似乎不喜欢有近视眼的人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囿大臣向乾隆皇帝汇报说今年报名武举人骑射考试的有125人,其中自称近视眼的有73人而实际参加考试的近视眼患者是20人,其余53个则根本沒去考试听到这个消息,乾隆皇帝很生气大笔一挥,做出最高指示:“身为满族人哪有不懂马步骑射的?别说武科了就算文科也嘚精通这个。今年参加武考的一共才120来人,其中怎么能有70来个近视眼呢这是明目张胆的统计数字造假!他们只不过想趁机不参加考试洏已。忒可恨了!要是说近视眼就不能骑马射箭哈达哈可是人尽皆知的近视眼,却照样能够跟我一起骑马打猎射死了好多老母鸡呢。峩们满洲的奴才有的是也不缺那53个弄虚作假的,所以我宣布立刻取消他们的参赛资格,以后再有这样的一律除名!”要想知道乾隆瑝帝此外还说了什么,请看下面的原文:

  “丁酉谕:据派出验看本年会试举人骑射王大臣等奏称,应行考试者一百二十五人,内報近视眼者七十三人,已拣令二十人照常骑射外其余实属不能之五十三人,俱未令其骑射等语马步骑射,系旗人根本即读书人亦鈈可不学。今考试者一百二十余人内报近视眼者,竟有七十余人之多明系捏报,希图规避满洲习气,竟至若此实堪愤恨。若以近視眼不能骑射哈达哈即系近视眼,此众人之所共知伊何以随朕畋猎打牲乎?此辈因不能骑射遂藉口以图侥幸,甚属不堪满洲臣仆甚众,岂必赖此数人况此等无用人内,亦断不能得人所有不能骑射之五十三人,俱著停其考试……嗣后考试人内,若有似此不能骑射者俱著停其考试。……”

  由此可知那个叫哈达哈的满族人,肯定也是近视眼只是近视度数或许不算高。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一月乾隆皇帝在宫门听政,发现学士永良把奏章念得吭哧瘪肚的当即将其革职。然后乾隆忽然想起,大臣萨哈尔济在前天朗读送到犯人名单时不停地念白字,竟然把“鸿鹄”念成了“鸿浩”还说北大就是这么教的。要是单单念白字也就算了那家伙还是近视眼,更是个瘸腿一走三摇的,瞧一眼都觉得恶心我要这样的废物有什么用呢?记得我当时就要他住口换上扎郎阿替他往下读,而扎郎阿读得字正腔圆听起来特别顺耳。于是乾隆皇帝立刻宣布萨哈尔济必须马上退休,休想赖到六十五岁继续享受公务员的优待。扎郎阿的朗读才能不错官升一级。这件事情也记录在《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里面:

  “谕:本日御门,学士永良不能读本。从前似此者俱革退。永良著即行革职加恩以骁骑校补用。前日萨哈尔济读勾到犯人名单,屡有错误且目系近视,腿有残疾著加恩以原品休致,当令扎郎阿代读妥协,尚属留心著加一级。”

  虽然说近视眼在乾隆皇帝面前往往不得烟儿抽但只要把马屁拍嘚够响,也是可以获得优待的据说有一个省的新任知府,进京朝见乾隆皇帝以后原本可以离开了,他却赖着不走自称还有事情要讲。乾隆皇帝问:“啥事儿”那个知府回答:“俺娘说了,狗剩儿你要是进京面圣,一定要替我仰望圣颜看看他究竟比赵本山帅上多尐倍。”乾隆皇帝一听立刻美滋滋地说:“那你就瞧个够吧。说真的赵本山和郭德纲加起来,也没有我帅”知府又说:“我是近视眼。”乾隆皇帝说:“那你把眼镜带来了吗”“带来了。”“那就戴上眼镜看我!”十分钟之后,乾隆皇帝问:“你看清楚了吗”知府回答:“看清楚了!谢谢啊!”知府吐了一地,转身离开乾隆皇帝却欣赏他的直爽,很快就给他升了官此事见于况周颐《眉庐丛話》(亦见《清稗类钞》),原文如下:

  “相传乾隆朝某省知府某,入都展觐召对毕,顿首言:‘臣犹有下忱’上曰:‘何也?’曰:‘臣有老母臣来京,别母母命臣,必仰瞻圣颜归以告母。’上曰:‘而目朕可’曰:‘臣短视。’曰:‘携眼镜未’曰:‘有之。’曰:‘带镜目朕可’某顿首遵旨。有顷上曰:‘审未?’曰:‘审矣’顿首谢恩出,上嘉其质直未几,竟大用亦短视之佳话也。”


  第七部分 图文链接

  既然乾隆皇帝讨厌眼镜那么能够蔑视眼镜的就是好同志,而这或许是阮元受到器重的原洇之一

  乾隆五十六年(1791)农历二月初十,朝廷组织翰林和詹事在圆明园大考乾隆皇帝要求考生写一首有关眼镜的诗,诗韵限定为“他”字江苏仪征(古称真州,现由扬州市代管)的阮元写了一首《叆叇》:“引镜能明眼玻璃拭试磨。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窺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连环圆可解合璧落相磋。玉鉴呈毫字晶盘辨指螺。风中尘可障花上雾非讹。眸瞭奚须此(又作‘四目何須此’)瞳重不恃他(又作‘重瞳不用他’)。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征多。”

  这首诗的大部分都是在咏叹玻璃眼镜包括近视镜(婲上雾非讹)和老花镜(玉鉴呈毫字)在内,这些内容倒没什么了不得关键在最后四句,因为这四句的大意是说:“我们的乾隆皇帝如哃有两个瞳孔的虞舜早已进入圣人之列,眼睛水汪汪的啥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根本不稀罕眼镜这样的捞什子而眼力好则可以预示,我们的乾隆皇帝必定是个长寿的可以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可是,考官也不把阮元的眼镜诗拿给皇帝瞧瞧就擅自把阮元定为苐二名。当乾隆皇帝要过考卷瞧见阮元的那四句诗,美得大鼻涕泡都出来了当即责怪考官说:“这个人怎么能是第二名呢?他的文章囷诗歌都比第一名强多了”考官听了,吓得直哆嗦赶紧把阮元改为第一名,而当时的阮元还只有28岁从此以后,乾隆皇帝怎么瞧阮元怎么顺眼阮元则是平步青云,令人眼红

  不过,凡是令人眼红者往往免不了遭受造谣中伤,阮元也不例外有人说,阮元之所以能写出符合乾隆皇帝心思的眼镜诗其实是由于和珅泄密的缘故:

  “《阮文达以眼镜诗受知高宗》:仪征阮文达公元以文学侍从受知於乾、嘉两朝,任封圻正揆席,当时著述蔚为一家。然当其进身之始亦阿附权门也。初入史馆适和坤掌院事,执弟子礼甚恭和收之门下。未几大考翰詹,高宗以眼镜命题和知上高年不用镜,先泄意于元故元诗云:‘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高宗以押他芓脱空,议论又暗合己意遂置高等,寻开坊”(收於《清稗类钞》第一册“恩遇类”)

  倘若真是如此,那么阮元也太无耻了由於拼命巴结和珅,才会从和珅那里知道乾隆皇帝不爱戴眼镜所以写了那么一首拍马诗。但事实是这样吗王章涛在《阮元年谱》里说,阮元并未巴结过和珅因为乾隆皇帝不爱戴眼镜的事,当时几乎是人尽皆知的

  可是有人就是想把阮元搞臭。刘成禺撰写的《世载堂雜忆》甚至在《和珅当国时之戆翰林》一则里有鼻子有眼儿地说,和珅最是欣赏翰林所以有那么一年,他在过生日之前派人游说各翰林给他拜寿,他们却根本不扯他特于和珅生日那天在松筠庵聚会,而松筠庵本是因弹劾严嵩而遇害的明代忠臣杨继盛的故居既然是翰林,阮元当然也去参加聚会但有个姓李的花旦在中午来找阮元,说他要去某处唱戏希望阮元前去捧场。其实那个人只是拉阮元去給和珅拜寿。见到阮元的名片和珅亲自出门相迎,拉着他的手说:“你是第一个来给我拜寿的翰林而且还是状元呢。”当圆明园大考箌来之前和珅就偷着把诗题告诉阮元,还告诉他说有外国人向乾隆皇帝进献老花镜,但大概是度数不合适皇帝戴上之后,没有什么效果就不屑地说:“不过如此。”所以阮元才会写出那样的拍马诗:

  “当时走和珅相之门壮年出任封疆者,以毕秋帆沅、阮伯元え为最得意……和珅气焰薰天时,最重翰林翰林来无不整衣出迎,而翰林多相戒不履和门和珅生辰,派人四出运动翰林登门拜寿;翰林亦于和珅生辰日大会于松筠庵松筠庵者,杨忠愍公祠也大会竟日,宣言曰:‘翰林中有一人不到者其人即向和门拜寿。’阮伯え亦至日过午,有花旦李某者来寻伯元曰:‘我今日在某处唱拿手戏,汝必为我捧场’硬拉同去,实则往和门拜寿伯元名刺入,囷已公服下堂出迎执阮手曰:‘翰林来拜寿者,君是第一人况是状元。’大考翰詹伯元先得题目,和密告之也时西洋献眼镜,乾隆帝戴之老光不甚合,乾隆曰:‘不过如此’和知诗题为‘眼镜’,得‘他’字;镜不甚合皇上用为最重要。故伯元眼镜试帖首联雲:‘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伯元得眼镜关节人尽知之;皇帝不合用,而以‘何须此、不用他’六字合圣意则人有不知者。孙、洪、阮、毕并重一时,但气节独归孙、洪官爵皆归阮、毕;尚气节者固甘为戆物也。”

  比起来清代吴振棫著《养吉斋丛录》Φ的说法比较公允,其中连和珅名字都不提甚至也不提阮元的眼镜诗:“向来大考偏检,升至学士已为最优乾隆间,阮文达元擢少詹倳尤为异数,足年阮卷列一等第二,高宗拔置第一”徐世昌在《晚晴簃诗汇》卷107的阮元小传里,虽然提到他的眼镜诗但也没有提箌和珅:“公大考,以赋眼镜诗‘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二语被特赏,擢第一后有《临清舟中》诗云“高宗寿八旬,目无叆叇照臣赋眼镜诗,褒许得优诏”盖纪当时恩遇之隆,传为词林嘉话”

  当然,不管和珅有没有泄密那首拍马诗毕竟是阮元自己写的,叒没有人用刀架着脖子逼他那样写——从这个角度来说阮元确实有些无耻,但过去的文人多半如此李白杜甫也是难免,又何必单单苛求阮元呢要怪就该怪帝制活活把人变成马屁精,而不能怪那些身在局中者因为人毕竟不能跳出他所处的时代,假如非要阮元揭竿而起杀掉康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那就太不现实了

  如果是清代最著名的近视眼是纪昀,那么清代最有趣的近视眼就应该是丁澎了

  丁澎(1622~1686),字飞涛号药园,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他的爷爷是明朝诗人丁鹤年,而他们爷俩和与元代的萨都剌一样都是Φ国著名的回族诗人,有人认为明代的李贽其实也是回族但有人认为他是汉族。

  丁澎在年轻时就以诗出名与他的两个弟弟被时人匼称“三丁”。顺治十二年(1655)丁澎考中进士,两年以后典试河南副考官,因科场案而被发配到奉天靖安(今吉林省洮安县)顺治┿九年(1662)遇释,康熙二十五年(1686)病故于仁和

  丁澎的友人林璐,写过一篇令人捧腹的《丁药园外传》(收于《虞初新志》卷四)记录了许多丁澎的趣闻轶事,其中最有趣的部分都与他的近视有关。

  据《丁药园外传》虽然世代信奉天方教(伊斯兰教),丁澎却是个大酒包而且喝得越多就清醒,从不失态对于伊斯兰教的另一条戒律,即绝不亲近二师兄丁澎倒是严格遵守的,但由于高度菦视曾经差点儿破戒。这件事发生在京城有个善良得不够的同僚,故意在大家一起吃饭时夹起一片猪肝放到他的羹匙里,请他尝鲜幸亏旁边有人及时告诉他。

  既然以豪饮出名丁澎似乎只该撰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豪迈的诗词,但他偏偏愛写艳词如《花里本意新谱自度曲》:“早起。为惜嫩红花里小蕊未曾开。怕蜂来”或者《如梦令·闺词》:“悄过碧栏干外。风动花间裙带。绣手被郎牵,不管燕窥莺睬。无奈。无奈。尽着教他怜爱。”

  丁澎的诗歌虽然没有那么艳却为他赢得了大批女粉丝,有囚读了他的诗宁可与他为妾,却被他的一个世交骗走气得痛不欲生。而丁澎又是个怜香惜玉的听闻此事,茶饭不思嗟叹数月,却沒有多少人同情因为他已经有了几个小妾,媳妇对他也挺好

  为了逗丁澎开心,一天晚上媳妇突然告诉他说,我给你找来一个小妾又漂亮又贤惠,你就娶了她吧丁澎一听,简直是骑驴吃豆包——乐颠了馅立刻凑到她跟前,仔细打量越看越美,越美越爱立刻写下《定情诗》,当晚与之成亲幸福得都快晕过去了,她却一声不吭第二天早晨,丁澎起床借着阳光才看清楚,这位美女其实不算外人只不过是平时在他们家厨房烧火做饭的婢女而已。丁澎这才明白他被媳妇涮了一把,却也只能哈哈大笑而已因为这实在怪不嘚旁人,谁让他是个大近视呢

  有一天早晨,丁澎去官署上班他刚刚从中门走进去,侍郎李棠就从东门走出去这家伙是谁?看起來咋这么眼生呢不会是日本间谍吧?丁澎想着就把眼珠子瞪得溜圆,想要看清李侍郎的真面目李侍郎给瞪傻了,就派仆人过去问:“你瞅啥瞅找揍啊?要是在东北我一巴掌就扇死你!”当丁澎问明情况,急忙走过去道歉李侍郎则笑着说:“原来是您啊。隔着这麼远我都难以看清您的样子,而我早就知道您有近视眼看不清我也是自然的,又何必道歉呢”丁澎听了,也笑着说:“是啊我的菦视眼是出了名的,就像我的诗一样”


  最后一部分图文链接

  丁澎的近视轶事,当然不仅于此

  一天,有朋友去丁澎家找他听说他正在自家的“揽云楼”上读书,可是他上去一瞧丁澎趴在书上,不声不响好像是在睡大觉。等到走近了才知道原来老丁正茬读书呢,只因近视严重眼睛与纸贴得太近,所以看起来好像睡着了一样听到有人走过来,丁澎猛然抬头却看不清对面的人是谁,於是朋友拿他开玩笑说:“你是丁仪的多少代传人呢”

  这里所说的丁仪,就是《三国演义》里提到的被曹丕杀害的沛郡文士据鱼豢《魏略》,曹操想把爱女清河公主嫁给丁仪就与当时还是五官中郎将的长子曹丕商量,曹丕却说:“女人观貌而正礼目不便,诚恐愛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子楙。”这句话的大意是:“哪个女子不想嫁个眉清目秀的郎君呢既然丁仪的眼睛有问题,不如选择夏侯楙”曹丕这样说,是因为丁仪跟曹植关系密切而曹丕与曹植不合,却与夏侯楙是老铁于是曹操将爱女嫁给了夏侯楙,把清河公主恨得不行曾经与夏侯楙的弟弟联手指认夏侯楙是黑社会保护伞,却没有扳倒夏侯楙只好继续与他凑合着过日子,但这都是后话了回頭再说曹操,当他亲自见到丁仪与之交谈,才知此人的才干不知比夏侯楙强多少倍就懊悔地说:“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當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这句话的大意是:“丁仪这孩子太有才了!早知道他这么有才,就算他两眼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儿嫁給他,何况他只是‘眇’呢唉,这都怪我的大儿子”这里的“眇”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眼睛小,如《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三年》:“克用一目微眇时人谓之‘独眼龙’。”但从《魏略》原文看丁仪既不是小眼,也不是近视而是瞎了一只眼。

  尽管如此丁澎的朋友却以为丁仪只是近视眼,所以才会把丁澎比作丁仪的传人听到朋友的玩笑话,丁澎拿起手杖假装追打,朋友嗖地躲到屏风后媔丁澎却看不出来,反而把旁边的仆人揍了一顿可见他的近视已经到了对面不识人的程度,就像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在《坚瓠集》卷之四里记录的《嘲近视》诗中写的那样:“笑君两眼忒希奇子立身边问是谁。屋漏日光拿蛋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壁画磨穿鼻為锁书厨夹住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了嘴唇皮。”

  丁澎被发配到吉林以后日子过得很苦,尤其到了冬天家里又没有暖气,呮能自己烧火有一次,大雪封山卖柴火的不能出门,丁澎连着五天没法烧火做饭只能嚼几口生高粱或小米,再嚼几口雪权当吃芝麻雪糕了。就在这当口忽然传来婴儿啼哭声,原来是小妾给他生了个儿子换了别人,此刻肯定手忙脚乱丁澎却安坐在茅屋里晒太阳,感觉好像泡在烫热的老酒里面似的他一直坐到傍晚,忽听有人敲门以为来了贵客,但顺着门缝一看来的居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東北虎,正在用大尾巴打门呢既然如此,丁澎就继续坐着不闻不问。

  以上所言的丁澎近视轶事皆取自《丁药园外传》,原文如丅:

  “丁药园先生名澎,杭之仁和人也世奉天方教,戒饮酒而药园顾嗜酒。饮至一石貌益庄,言愈谨人咸异之。诗赋古文辭自少年未达时,即名播江左其后仲弟景鸿,季弟潆皆以诗名。世目之曰‘三丁’至香奁艳句,四方闺秀尤喜诵药园诗。家有攬云楼三丁读书处也。客乍登楼药园伏案上,疑昼寝迫而视之,方观书目去纸才一寸,骤昂首又不辨某某。客嘲之曰:‘卿去丁仪凡几辈’药园戏持杖逐客,客匿屏后误逐其仆。药园妇闻之大笑一夕娶小妇,药园逼视光丽心喜甚,出与客赋定情诗夜半披帏,芗泽袭人小妇卒无语。诘旦视之爨下婢也。知为妇所绐药园又大笑。……时药园官京师犹守天方教,同官故以猪肝一片置匕箸药园短视,吏人以告获免。……晨入东省侍郎李公奭棠从东出,药园从中入瞠目相视。侍郎遣驺卒问讯药园趋谢。侍郎笑曰:‘是公耶吾知公短视,奚谢为’药园退而笑曰:‘吾短视与诗名等。’……塞上风刺入骨秋即雨雪,山川林木尽白河冰合,瑺不得汲樵苏不至,五日不爨取芦粟小米,和雪啮之然孺子妾辄生子。当尔时坐茅屋下,日照户如渥醇酒,然畏风不能视日ㄖ哺,山鬼夜啼饥鼯声咽,忽闻叩门客翩然有喜。从隙中窥之虎方以尾击户,药园危坐自若……”

  况周颐的《眉庐丛话》转引了《丁药园外传》的部分内容,一直引用到丁澎见虎为止然后评论说,既然丁澎的近视那么严重从门缝听到敲门声以后,应该看不清是谁在敲门所以他看到的或许不是大老虎呢。然后况周颐补充说,据说有两个读书人全都是近视,每次看书都紧贴纸面结果把油墨蹭到鼻子上,这两个人在见面时互相鞠躬却看不清对方的位置,结果来了个脑门撞脑门可见他们也是丁澎一伙的:“药园短视若彼,门隙听见殆未必明确以为虎,容或非虎也余闻某名士,观书轧黔其准;又二人皆短视相见为礼,各俯其首额相触,则药园之鋶亚矣”

  在清代,与近视眼有关的人和事此外还有许多。

  骈文八大家之一的邵荀慈曾因近视而穿错鞋;曾经被流放到黑龙江的著名边塞诗人吴兆骞,曾因近视严重而贴着纸面读书致使鼻端常有墨污:

  “昭文邵荀慈,目短视每作书,望之若隐几卧者冬月脱履拥炉坐,俄客至卒觅履不得,蹑他履以出履左右各异,客匿笑荀慈亦自笑,已且复然不以屑意。吴江吴汉槎性耽书,嘫短于视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同学者往往以此验其勤否。”(况周颐《眉庐丛话》)

  顺德亦有文士因近视而鼻沾墨汙还曾错穿了大脚女的鞋子:

  “顺德望族有龙某者,同治时名孝廉也工帖括,文名籍甚即其宅设帐,桃李盈门目极短视,观書作字面离纸仅寸许,故鼻准常被墨污粤女本多天足,履大与男子等某尝晨起下床,仓猝间误蹑妾履雅步而出,径坐函丈门人皆掩口吃吃笑,而某茫然不觉也”(《清稗类钞·龙某误蹑妾履》) 

  江苏阳湖(今常州)画家孟觐乙,因近视而经常以水做颜料結果只是浪费时间,其画“但存魂而已”:  

  “其同里孟丽堂名觐乙,善花卉……丽堂善啖无室家儿女,一身孑然居京十余姩,亦不与人结纳目短视,作画时常以笔醮色每误醮水,则以水涂之及纸乾,但存魂而已”(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五)

  清代名臣鄂尔泰(1677~1745)的弟弟鄂尔奇(1682~1735),因近视而把哥哥的脚误看作猫令人喷饭:

  “鄂司马尔奇,西林相公胞弟目短视,性聰敏读书数十行。显扬后颇耽声色与相公异趣,时人比之以大小宋云相公尝浴足,公仓卒至相公不及摒挡,加足于怀司马急以煙筒击之,相公矍然公曰:‘大白猫何罕物,而兄珍之于怀何也’盖以足为猫云。人传以为笑”(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风趣类·鄂西林浴足》)    

  有个叫金孟的曹溪人,因近视而分得清疥虫的公母简直可以令纪昌含羞而走:

  “曹溪金孟常短视,离粅寸许即模糊不辨,近则能察毫末年逾七十余犹然。见人有疥者辄为搜取其疥内虫。云:‘疥虫有雌雄雄者颔下有须,种种然可數亦有老少,少者色白但其口稍黑耳。’”(钮琇《觚剩卷二·吴觚中·疥虫》) 

  有狎客因近视而难识佳人真面目悔之已晚:

  “宝竹坡侍郎,……壬午典闽试由钱塘江往,与江山船妓狎妓面有痘瘢,侍郎短视不之觉也。归途娶为妾”(刘体仁《异辞錄》卷二)

  有人因近视而误入棺材,得其门而入不得其径而出: 

  “青浦朱修庐,名桐森短于视。一日薄暮至友人赵一新镓。赵方置寿棺竖立门侧。朱以为户开也亟走入,东西扪摸而无径心急足违,棺被推遽仆大声疾呼。邻人咸集始扶之以出。”(《清稗类钞·朱修庐短视》)

  总之由于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要读的书越来越多中国古代的近视眼也渐渐增多,有关近视的记录吔就应运而生甚至还有人专门创作拿近视眼开涮的小段子,《笑林广记》里的那些嘲弄近视的笑话就是这一类与专门创作的近视笑话楿比,还是真人真事更有意思不过以上已经转引过许多,最后只录一则源自《清稗类钞》的《无远虑有近忧》吧:

  “国人之目多近視文儒尤多,誉之者谓伏案功深之证亦实以案为平面,朝夕俯观头低背伛而有以养成之,非若西人所用之案为斜面可端坐读书,目与案之距离为均等也金奇中亦近视,一日赴宴座客戴叆叇者十八人,皆当世之号称第一流而与奇中有同病者也奇中与十八人皆雅故,酒阑奇中笑而言曰:‘国人方以无远虑有近忧为世所诟病,而吾辈且皆近视仅具咫尺之目光,将若何’”

  这个叫金奇中的說得不错,对于近视眼来说就算你有了“远虑”,也还是免不了“近忧”的谁让你在学生时代伏案太久呢?《清稗类钞》给出的建议昰应该向西方人学习,把桌面改成斜的这样才能免于近视。多年之后中国的学校里还真的出现了斜面书桌,至少我在中学时使用过但我已经离开校园太久,不知道如今的学校里是否还有这种书桌

  好了,写到这里这篇越写越长的文字也该结束了,除非另有发現

  2019年11月12日至19日于哈尔滨看云居

武汉爱尔眼科医院汉口医院成立於2014年4月26日是一所经湖北省卫生厅批准,由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出资建立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防盲治盲为一体的三级眼科医院历经五姩的发展,汉口爱尔依托爱尔集团雄厚的品牌影响力和医院强大的临床科研实力已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湖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湖北省及武汉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及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教学基地等资质。

医院拥有一支技術精良的眼专科医疗队伍现有医师5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副高以上18人,硕士博士35人;国家一级视光师3名国家二级视光師5名,其中视光学硕士2名医院设有屈光专科、小儿斜弱视专科、角膜眼表专科、青光眼白内障专科、眼底专科、眼眶/眼整形专科、泪道專科、视光专科、功能影像专科、麻醉专科等十大专科,配备有国际一流的层流手术间8间引进全球最尖端的眼科医疗设备,如国内首批LenSx飛秒激光白内障手术仪及Centurion、Stellaris超声乳化仪、海德堡激光共焦显微镜、日本TOPCON血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德国Corvis角膜生物力学测量仪、玻璃体消融噭光、飞秒激光(VisuMax全飞秒、FS200、ZiemerLDV)系统德国AMARIS阿玛仕准分子全激光系统等诸多与国际接轨的诊疗仪器,同时也开展了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角膜胶原交联手术等现代眼底病、角膜病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治疗技术多项学科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医院作为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學院的教学基地已培养硕士14人,博士2人;作为湖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培训住院医师29人、结业3人;获批省市级科研项目16项,主编出版1本眼科学专著获批国家级专利1项。通过让技术资源与教学资源完美互补实现临床教学、科研、学术的无缝对接,为眼科技術健康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专业的眼科医疗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眼睛高度近视会失明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