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一7水平脊髓外硬膜发炎下囊性占位,该怎么治疗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c3f9a7e61b24370-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髓外硬膜外肿瘤
髓外硬膜外肿瘤
(C)2017 列表网&琼ICP备号-12&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脊髓硬膜外血肿:个人经历及超过1000例的文献回顾
Domenicucci M, Mancarella C, Santoro G, Dugoni DE, Ramieri A, Arezzo MF, Missori P.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review of more than 1000 cases. J Neurosurg Spine. ):198-208. Epub 2017 Jun 2. Review. PubMed PMID: .
目的:本文献的目的为探讨急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相关病因、年龄、位置、临床表现和治疗后的结果和长期随访结果。
方法:作者回顾了自年间治疗的15例SEH的个人经历,另外,作者还回顾了从1869年(SEH第一次被提及)至2012年间的总共1010例病例。作者统计分析了959例(95%)能有效评估年龄、性别、血肿位置和入院时临床症状的病例,并将以上因素与治疗后的结果相联系。同时也对720例(71.3%)病例形成脊髓硬膜外血肿的病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凝血功能障碍、外伤、腰椎穿刺、怀孕及多因素致病。使用NG评分分别对每个组入院时的临床症状以及长期随访中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评估。
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97岁(0-91岁),且男性(60%,P&0.001)多见,在已报导的病例中20代和60代分别为其患病率的双高峰分布点。42%的SEH病例的病因未报导,病因主要分为医源性(18%),如凝血功能障碍或腰穿;非医源性(29%)如遗传学或代谢性凝血功能障碍、外伤或怀孕以及11.1%病例的病因为多因素致病。脊髓硬膜外血肿最常见发生的节段为C6(n=293,31%)和T12(n=208,22%),最常见的发生节段长度为6个椎体,有720例(75%)。入院时,806例(84%)有中度神经功能障碍(NG 2或3);仅腰椎硬膜外血肿初始神经功能障碍较轻(NG 0或1)。767例(80%)病例接受了手术治疗。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死亡率明显较高(9%,p&0.01)。性别不影响以上任何一项结果(p&0.05)。
结论:发生急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原因包括医源性、非医源性及多因素致病。手术是治疗的一种选择,而治疗的结果则受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年龄以及血肿累及的椎体影响。
spin pregnancy
脊髓硬膜外血肿(SEH)是一个虽然少见但致残率极高的疾病,由Jackson在1869年第一次提及。现有的文献研究中,仅有数量极少的病例被报道,难以进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统计数据。也曾有过多次文献回顾。
在此,我们报导了我们治疗的一些SEH病例以及SEH的系统文献回顾。我们回顾了超过1000例病例并统计分析了一般流行病学资料、病因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长期预后。
我们回顾了从1995年至2012年间的罗马Sapienza大学神经精神部的神经外科部门诊治的15例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的各项数据。另外,我们还利用Pubmed对1869年至2012年9月间的病例进行了MEDLINE(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计算机辅助检索,检索关键词为“脊髓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限制条件为使用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和西班牙语讨论的人类范围内的脊髓硬膜外血肿,使用其他语言(如汉语、韩语)报导的病例除摘要为英文的报导外,其余均不包括在统计分析的综合数据内,此外,那些以组为单位而没有进行个别描述的病例也未包括在内。我们总共找到除去肿瘤术后和动静脉畸形所致以外的1010例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
表1总结了1010例病例(包括我们的病例和文献里的病例)的有效临床数据。统计分析了959例病例的年龄、性别、血肿的解剖位置和节段、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表2和表3),51例病例由于数据不完整而被排除。除了各个椎体的评估外,我们还将脊髓硬膜外血肿位置分为5段:颈段、颈胸段、胸段、胸腰段、腰段。
在以往的其他文献里,病例的最初临床表现和后续随访均用改良Neuro-Grade (NG)评分。这个评分将临床症状分为4个阶段:0级,无症状;1级,背痛和轻度感觉运动障碍和/或括约肌障碍;2级,截瘫或四肢轻瘫;3级,截瘫或四肢瘫痪。这种简化的评分既可以使临床数据标准化,又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而治疗措施方面则分为两种,手术治疗(用来血肿减压的椎板减压术或其他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从病因学方面来说,病例根据易感因素可以分为三类,医源性(药源性凝血病和腰穿)、非医源性(继发于创伤、遗传代谢性凝血障碍和怀孕)和多因素致病性。特发性病例是指明确无任何与脊髓硬膜外血肿发生密切相关的疾病或事件发生。病因学的统计分析包括除290例(29%)数据不完整的病例以外的720例(71%)病例(表4)。详细记录了病例入院时和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症状,包括216例凝血病病例中的195例(90%)、224例外伤病例中的196(87.5%)和90例腰穿病例中的62例(68.9%)。
有下列血液指标明确异常的患者,病因考虑为凝血功能异常:国际标准化比率&1.2、部分凝血酶原时间&50s、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3s和血小板&150000/ul。已接受高分子抗凝治疗的患者即便上述血液指标无异常,也包括在内。已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但血液学指标无异常的病例则分开讨论。血液学指标或抗凝治疗未详细描述的病例则排除。
腰穿病例组包括所有对脊柱进行的操作,如椎管或硬膜外麻醉、诊断性腰穿或置入硬膜外导管。脊柱损伤的病例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造成脊柱严重损伤后果的大损伤和由于本身无害的日常行为造成的小创伤加重。
为了评估流行病学意义,我们使用P值对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我们使用非参数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来比较两个独立组别间的结果。
脊髓硬膜外血肿在发布年份的分布曲线是双曲线,从脊髓硬膜外血肿1869年第一次被提及以来,一半左右的病例是在前123年(年),而另外一半则在接下来CT和MRI被作为常规临床检查后的19年里被报导。
年龄和性别:
本研究包括573位男性(60%)和386位女性(40%)(p&0.001,表2),平均年龄为47.97岁(0-91岁),男性的平均年龄为47.59岁(0-91岁),女性的平均年龄为51.04岁(0-90岁,与男性相比p&0.05),患者的年龄曲线分布高峰为20代和60代。因此,我们将患者分为两组:0-40岁和41-91岁。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
每个椎体水平均有脊髓硬膜外血肿的病例报导,发生率的分布曲线有两个峰值,一个发病率高峰为C6(n=293,31%),另外一个为T12(n=208,22%),并且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p&0.05)。有720例病例血肿位于1-6个椎体节段(75%),有347例病例血肿位于2或3个椎体节段(36%)。脊髓硬膜外血肿主要位于胸椎(n=254,26%)。44例病例血肿位于全椎管水平、骶骨或独立椎骨。
临床表现:
本研究总共959例有效数据,22例(2%)病例的NG得分为0,806例(84%)病例的NG得分为2(n=385,40%)或3(n=421,44%)。仅有少量病例的NG得分为0(有显著意义,p&0.05),大量病例的NG得分为2或3。根据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以40岁为中止点时,NG得分与性别和年龄无关(p&0.05)。
基于Kolmogorov-Smirnov检验,根据血肿部位对临床情况进行评估,与其他位置相比,位于腰椎的SEH病例(133例)NG评分为1的比例(n=56,42%)与其余部位相比有显著差异,而NG评分为3分的比例(n=22,17%)则较低。
按治疗措施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手术组767例病例中有6例病例的NG评分为0(1%)、83例病例的NG评分为1(11%);非手术组192例病例中有16例病例的NG评分为0(8%)、47例病例的NG评分为1(24%)。手术组病例的NG评分为3的比例为49%(n=373),比非手术组NG评分为3的病例(25%,n=48)比例高。两组间的NG平均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NG评分为2的手术组病例数为304(40%),而非手术组的病例数则为81(42%)。
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总数为767(80%);未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总数为192(20%)。此外,79%(n=453)的男性和81%(n=314)的女性接受了手术治疗。另外,79%(n=261)的低年龄组的病例和81%(n=506)的高年龄组的病例接受了手术治疗,病例选择接受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p&0.05)。
我们对959例有效病例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了评价(表3)。总共579例病例(60%)的最终NG评分为0或1;311例病例(32%)的最终NG评分为2或3;69例病例(7%)死亡。高年龄组病例死亡率为9%(n=56),明显高于低年龄组(4%,n=13)。NG评分的分布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发病初期的神经功能评价中,152例病例的NG评分为0(n=22)或1(n=132),其中13例病例在接受治疗前后NG评分均为1;384例病例的NG评分为2,其中301例病例(78.4%)治疗后NG评分改善为0或1,死亡率为3.12%(n=12);在385例NG评分为2的病例中,手术组的死亡率为1.64%(n=5),非手术组的死亡率(8.64%,n=7/81)明显较高(p&0.01)。 NG评分为0或1的两组病例临床症状的康复率类似(分别为60.1%和75%)。在420例NG评分为3的病例随访中,124例(29.5%)恢复为NG评分0或1,;119例(28.3%)NG评分依然为3;56例(13.3%)死亡。在NG评分为3的病例中,手术组的死亡率为9.9%(n=37),而非手术组的死亡率(40.4%,n=19)明显较高(p&0.01)。
与病例血肿位置相关的预后中,在随访中结果最好的是133例腰椎脊髓硬膜外血肿中88例(66%)在随访中的NG评分为0,仅有7例病例(5%)的NG评分为3。根据等比例测试,血肿位于腰椎的随访结果最好(p&0.05),而与其他位置相比,血肿位于胸椎的的随访结果最差(p&0.05),在254病例中,有52例病例的NG评分为3。
表4分析了脊髓硬膜外血肿的病因学。290例病例(29%)的数据不完整或报导未提及;剩余的720例病例分为:医源性致病因素(如药物或腰穿)185例(18%)、非医源性致病因素(如遗传或代谢性凝血功能障碍、创伤及怀孕)292例(29%)、多种综合致病因素108例(11%)。135例病例(13%)的病因文献中未提及,这些病例归类为特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无任何一种病因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病因。
凝血功能障碍:216例(21.4%)凝血功能障碍病例中:90例(41.7%)由药物治疗引起;47例(21.8%)由非医源性原因所致;19例(8.8%)为原因不明的凝血功能障碍;60例(27.8%)凝血功能障碍病例同时还伴随其他致病因素,如腰穿(n=39,18%)或创伤(n=21,9.7%)。48例(4.8%)病例的唯一致病因素为抗血小板治疗,且血液学指标正常。
凝血功能异常的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的年龄分布与一般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显著不同(p&0.01):18例(8%)病例年龄在0-40岁之间,198例(92%)病例年龄分布在41-91岁之间。在47例有遗传和/或代谢性血功能障碍病例中,男女间有显著差异为36:11(p&0.01),男性的平均年龄为30岁。除去这一小部分病例,伴凝血功能障碍的脊髓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比例、性别及血肿的位置与一般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在NG评分、死亡率和随访结果分布相似。
外伤:我们将224例(22.2%)病例分类在创伤后脊髓硬膜外血肿,114例(50.9%)病例为大创伤组,76例(33.9%)病例为小创伤组。21例(9.4%)病例伴随凝血功能障碍,4例(1.8%)病例则曾接受过腰穿,9例(4%)病例的外伤史不明确。与女性相比,男性以168(75%):56(25%)更常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1岁,与一般病例的47.97岁相比明显较低(p&0.01)。创伤后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在发病初期和长期随访中的疾病特征与一般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类似,并且大创伤组与小创伤组无明显差异。
腰椎穿刺:在113例(11.2%)曾接受过腰穿的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中,47例(41.5%)病例的唯一病因为腰穿;39例(34.5%)病例伴凝血功能障碍;4例(3.5%)病例伴外伤史。血肿在腰椎段和胸腰段最为常见(n=69,61%),其次为胸椎段(n=30,26.5%),这两者与一般脊髓硬膜外血肿的位置分布有明显差异(p&0.05),14例(12.4%)病例血肿位于颈椎。入院时,胸椎段硬膜外血肿病例的NG评分多为3(67%,n=20),而在后期随访中,9例(30%)病例的NG评分仍为3,其余11例虽仅有2例(7%)病例的NG评分为0,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腰椎段及胸腰段共69例病例中有26例(38%)病例在入院时的NG评分为3,但后期随访中,所有病例的NG评分均恢复为0。
怀孕:33例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是怀孕状态,并且是其中27例(82%)病例的唯一易感因素,除了1例病例的血肿位置在颈椎外,其余病例的血肿均位于胸椎。6例(18%)病例曾接受过腰穿。入院时情况较好的病例(NG评分为0[n=0]或1[n=4]),治疗后NG评分均为0,3例NG评分为1的病例接受了手术治疗;入院时NG评分为2的8例病例,治疗后NG评分均为0,其中7例接受了手术治疗;入院时NG评分为3的21例病例,治疗后仅有10例(48%)病例结果较好(NG评分为0或1)。此分组内没有病例死亡,而一般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的死亡率为7%。
多致病因素:在108例(11%)病例有多个可能造成脊髓硬膜外血肿的病因被报道,其中55%伴凝血功能障碍,39例(36%)病例曾接受过腰穿以及21例(19%)病例有外伤史,余下病例的致病因素是偶然且多样的。
特发性:135例(13%)病例未发现任何致病易感因素,因此,这些病例被分在特发组。其中NG评分为0(n=5,3.7%)或1(n=38,28%)的病例治疗后的NG评分均为0;NG评分为2的46例病例,其中34例(74%)病例治疗后的NG评分为0或1;NG评分为3的45例病例,其中24例(53%)病例治疗后的NG评分为2或3,8例(17%)病例死亡。总体来看,此组病例的预后与入院时的NG评分相关。治疗上来说,49%的NG评分为0的病例、87%的NG评分为1的病例、95%的NG评分为2的病例及89%的NG评分为3的病例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显著高于一般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的手术比例。
第一次提及脊髓硬膜外血肿的是Jackson。1869年,他报道了一位在尸检中发现颈椎硬膜外血液聚集的年轻女性,她表现为上下肢进展性肌力下降,最终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第一例手术成功案例是Jonas在1911年报导,虽然1897年Bain等人以及1899年Hopkins等人均与Jackson类似,也仅在尸检时发现此疾病。Jonas将手术称为将T6和T7硬膜外血肿去除的椎板切除术,他将其定义为“椎管内出血”,该病例为一个术前表现为截瘫的农民,治疗后可以在外物支撑下行走。
到1950年为止也才仅有19例病例在文献中被报导。从1951年至1970年,大约有100例病例被报导,直至2011年,大量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超过900例)均是1971年之后被报导。病例报导在年份上的分布一方面与大家对此病的关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越来越发展的影像诊断方式例如1979发明的CT及1987年发明的MRI有关。
第一次手术治疗是Jonas在1911年发表的3例脊椎骨折所致的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迄今为止数量最多最稳定的一次病例报导是2008年Liu等人的报导。迄今为止描述最广泛的报导分别是Kreppel等人在2004年报导了在总共613例病例中的461例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和Groen等人报导的548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其中64例没有进行手术治疗。
本文献是基于过往文献中报导的病例和作者自身治疗的15例病例的回顾性分析。由于本疾病的稀有性,因此此病缺乏一个系统的独特的系列,我们利用国际文献中的病例来收集足够多的可靠数据。在收集数据上最大的难点是病例入院时和随访时的数据标准化,这就是我们采用其他文献中曾用过的NG评分的原因。
脊髓硬膜外血肿在男性中较为常见(3/5),且平均年龄较女性病例大。从脊髓硬膜外血肿的年龄分布来看,20代和60代较为常见,此分布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脊髓硬膜外血肿在椎管的分布遍及所有节段,但在C6和T12最为常见,而很少涉及骶管水平,病变最常涉及的节段为胸椎,近1/4的病例病变位于此处。脊髓硬膜外血肿常涉及超过3个椎体节段,大部分病例病变水平涉及最长6个节段,病变涉及单个节段或整个椎管较为罕见。
入院时的神经功能检查发现为大部分病例为较重的截瘫或四肢轻瘫(NG评分为2)或严重的脊髓麻痹(NG评分为3);仅有14%的病例为轻微神经功能损伤(NG评分为1);极少病例仅为脊柱表面的压痛(NG评分为0)。此结果与病例的年龄和性别无关。血肿位于腰椎的神经功能结果明显优于其他节段的血肿。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手术治疗明显优于保守治疗,并且此结果与病例的年龄和性别均无关,治疗方式的选择由入院时病例的神经功能决定。未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里有1/3治疗后结果为中度致残,大约一半截瘫或四肢瘫的病例接受了手术治疗,入院时神经功能较好的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
NG评分为0和2/3NG评分为1的病例治疗后的长期随访结果良好,病例的初始临床症状、年龄、血肿位置及治疗方式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而患者的性别则不影响预后。入院时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差,患者的预后越差;大部分NG评分为0或1的患者有较好的预后,仅有8.5%的患者仍有极少的神经功能异常。有严重症状的患者(NG评分为2或3)完全治愈或遗留轻微神经功能障碍的比例分别为78.4%和28.3%。死亡率与患者的年龄息息相关,不论治疗方式为哪种,年轻组的死亡率明显较低,腰椎硬膜外血肿的预后最好,而胸椎硬膜外血肿的预后则最差,两组的死亡率则相等。
研究病例里大约1/10为特发性,在很多病例一般都能找到主要致病因素,例如大的创伤、腰穿或凝血功能障碍等,或者有明确的易感因素如小的创伤、怀孕或抗血小板治疗。然而,在这些致病因素或易感因素里没有一项患病率高于其他。我们分别研究了这些病因的特点,我们没有将任何病例分类为“自发性”组里,因为在文献里,“自发性”用来描述特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例如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孕妇、抗血小板治疗患者、血管畸形或者结合了多种情况的患者,导致了术语间少许混乱。我们同意Lonjon等人认为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说法是模棱两可的,而使用“非创伤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说法也同样令人困惑,因为其并不排除血液疾病和血管畸形的患者。因此,我们使用“特发性”作为对没有潜在病因或易感因素的脊髓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描述。
SEH与凝血功能障碍:
本组SEH患者的血液学指标改变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等医源性疾病患者,也包括代谢性疾病如严重肝病和遗传性凝血因子VIII不足。1995年,Sawin等人描述了在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溶栓过程中发现的第一例SEH。本组少数患者(&5%)虽虽接受了抗血小板治疗却无任何血液学指标改变。伴凝血功能障碍的SEH在年龄大于40岁组的患病率几乎(超过90%)均与成年期和老年期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有关,这些患者的临床或治疗的入院情况和长远预后与一般SEH患者的部分相同。遗传代谢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男性居多,且年龄较小,原因可能为遗传性疾病的发病较早。
SEH与外伤:
文献对于大创伤与小创伤或评价他们可能存在的临床差异上没有清晰区别。根据Foo和Rossier的说法,我们主要根据创伤造成骨韧带损伤的能力或日常活动如牵张训练、日常工作或脊椎手法治疗等造成的动态应力将脊椎的外伤分为大创伤或小创伤。在非医源性病因组最常见的病因是外伤,超过2/3的患者为外伤致病。本组患者男性居多且平均年龄小于女性,可能原因为男女间日常工作及体育活动的差异。
SEH与腰椎穿刺:
据报道腰椎穿刺作为诊断性或治疗性操作或者腰麻大约占SEH总数的1/10,不管伴不伴硬膜内或硬膜外导管的放置。腰穿或椎管内导管放置一般倾向于选择腰椎或胸腰椎,因此腰椎段和胸腰椎段发病率高于其他节段。不论是接受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位于腰椎节段的脊髓硬膜外血肿入院时和长期随访的神经功能均优于其他,而位于胸椎节段的脊髓硬膜外血肿患者入院时和长期随访的神经功能均是最差的。
SEH与怀孕:
怀孕第一次作为SEH的病因在1966年被Bidzinshi报导后,怀孕作为SEH的一个罕见病因迄今为止只有33例病例报导。我们同意Wang等人认为具体原因尚未明确的说法。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其中主要的易感因素可能是在费力呼吸时胸腹部压力的改变导致硬膜外血管丛的静脉出血。这个推论是基于血肿大部分位于胸椎段、脊髓硬膜外血肿出现于怀孕的最后一周,此时的腹腔压力最大且无其他致病因素的事实。治疗方式的选择不仅与患者的初始神经功能状态有关,还与胎儿的成熟度有关,且必须为多学科合作治疗。除1例病例以外,其余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
特发性SEH:
大约十分之一的病例在入院时未发现致病因素。回顾性分析发现这组病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比例较大,且与患者入院时的NG评分无关。由于在治疗上无病理学禁忌症,因此大多数为手术治疗。然而,与一般SEH的数据和结果相比无明显差异。
多致病因素与SEH:
大约十分之一的脊髓硬膜外血肿的形成是多种病因的综合结果。五分之三的病例为伴大或小创伤和腰穿的凝血功能障碍。腰穿后的脊髓硬膜外血肿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并发症。Manchikanti等人报导了为降低抗凝治疗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的出血风险而制定的指南和推荐。
一个罕见的在孕妇腰穿后形成SEH的原因:6例病例均为产妇在生产时的麻醉造成,血肿的形成可能原因是血管充血及凝血功能改变,尤其是足月妊娠时。
SEH的罕见病因:
文献中提及的SEH的一些罕见而特殊的病因包括食用大量大蒜、吹小号、脊柱推拿治疗、针灸、可卡因滥用、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hangman骨折固定、滑膜囊肿或蛛网膜囊肿的破裂及假性痛风。这些均与我们考虑的致病因素类型相关:凝血功能障碍、外伤、腰椎穿刺和代谢性疾病。
具有争议的SEH:
在极少数病例,血肿的形成与病因是具有争议的。23例慢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报导里描述了血肿手术时肉眼可见的特征,并且经常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里形成。此外,慢性SEH位于腰椎段的预后最佳。文献报导了慢性SEH的诊断主要靠手术发现,在最近的研究中,即便可能改变诊断也尚未对血肿的组织学进行研究。Gundry和Heithoff报导了18例伴腰椎间盘突出的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其中有14例呈胶囊状,作者描述了具有长期临床病史甚至超过一年的慢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然而,没有一例病例进行过囊肿的组织学检查,据描述,囊肿是附着在椎间盘或韧带结构上,由于这些脊髓硬膜外血肿病例的病因学未知,因此也有可能是慢性出血性滑膜囊肿,因此这组病例不包含我们研究中。关于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第一例报导,例如凝血因子Xa抑制剂,由于其血液学指标的变化不确定,因此这组病例不包括在凝血功能障碍组。
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脊髓硬膜外血肿的治疗还是具有争议的。病因,尤其是凝血功能指标在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时有重要影响。在已检查的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有高出血倾向,治疗选择上更应慎重。出血风险必须于药理学上纠正。对于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手术时最好的治疗方法,尤其是NG评分为2或临床症状恶化的患者,这些患者,以及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在随访中均应仔细观察其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数据。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但凝血参数正常的脊髓硬膜外血肿患者的治疗是一个两难抉择的问题,这些患者不能归类在凝血功能障碍组,但除非未来的研究排除这一前提,此类患者必须持续接受治疗因为会有潜在发生凝血缺陷的可能。
由于信息的不完整和难以收集到有意义的数据,我们省略了对手术时间、血肿的轴向延伸及出血位置以及腰穿造成血肿的针的粗细等的评价,同时,由于在我们回顾的头几年不允许长时间对同类数据进行收集,因此我们没有机会进行特别详细的研究。本研究的最大限制为研究是回顾性的,而且我们回顾的病例报导也有发表在其他专业杂志上,如外科学、麻醉学及血液学。这个因素可能会扭曲了数据真实性,尤其是脊髓硬膜外血肿的病因学和手术治疗比例。未来只有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才能证实或打破已报导的数据。
脊髓硬膜外血肿是一个少见疾病,但在每一个神经外科医生和脊柱外科医生的临床生涯中至少都会碰到一次。尚未有过单一机构进行数据足够大的临床数据收集,我们需要回顾已发表的病例来收集足够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该病的病因、治疗和结果。
支持脊髓硬膜外血肿发生的病因可以为医源性如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腰穿、外伤或者遗传性凝血障碍,并在患者的治疗选择上和长期随访结果中有重要意义。少数尚未找到病因的病例称为特发性,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治疗结果受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状况、年龄以及血肿的位置影响。未来更大规模的文献研究可能会得到相同或不同的结果。
---------------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颈椎C6一7、C7一丅1椎间盘突出,压迫同水平硬膜囊及C6一7颈髓需手术吗?_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颈椎C6一7、C7一丅1椎间盘突出,压迫同水平硬膜囊及C6一7颈髓需手术吗?
男51岁|科室:外科
兴隆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技术服务站
你好,这个建议CT检查看看是不是严重。&br /&&br /&治疗一般需要可采取按摩,牵引、针灸、理疗、服中药和练功等保守治疗。严重时可以小针刀手术治疗或者微创手术治疗。 服用药物颈复康颗粒有帮助。
拇指医生提醒您: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原因比较清楚了,平时一定注意,不要久坐,不要长时间弯腰低头,可以牵引、按摩、针灸...
对呀,你现在这个问题,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是明确诊断了,那你这个情...
问题分析:
你好,这种情况一定要多休息,不要太过劳累,不要长时间同一个动作,注意保...
通过检查看有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可以理疗,按摩,必要口服药物治疗
颈椎间盘突出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可以考虑保守治疗,睡觉睡颈椎枕,平时做颈椎操或者小燕...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向医生提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髓外硬膜内肿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