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变化,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发展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简析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易发表网提供各学科期刊论文下载、毕业论文...|
总评分0.0|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3高三《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教学案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013高三《生活与哲学》二轮复习教学案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61次
资料类型:复习学案
文档大小:5.95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高三政治复习学案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复习目标】:复习唯物辩证法部分,要掌握以下哲学范畴和原理
1、一个核心与实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主要包括以下原理:矛盾的概念(对立统一及对立与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坚持全面的观点),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善于抓重点、关键,并统筹兼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看主流、性质,也要全面),两点论与重点论。
2、一种精神,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从本质上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3、一种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创新的社会作用。
4、两个总特征,联系观与发展观。联系观的原理主要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法。发展观的原理主要包括: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5、两个环节,辩证否定观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考纲细化抓基础
一级 二级 三级 考点具体内容 联系实际知识运用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坚持用矛盾(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日本地震给全球经济核安全等带来连锁反映。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网络问政;高铁及石油天然气管道的修建的作用。
联系的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表现为直接和间接、内部和外部、本质和非本质、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传统经济模式到循环经济。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全面小康与经济、政治、教育、科技、外贸、社会稳定等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有序安排各科的学习做到系统优化,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我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多难兴邦。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脚踏实地,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矛盾的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即对立统一。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统一体转化)。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义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中美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理论依据,科学工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先试点后推广。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发展为第一要务。发展经济与社会稳定、医疗、教育等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是不平衡的。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反之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政府工作报告分析2010年我国所取得成就,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改革开放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量体裁衣,因地制宜。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
辩证否定观 辩证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同时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树立创新意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科学技术的发展。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片面的。
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两者紧密联系。要求: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邓小平首创“一国两制”理论。又好又快的发展。
创新的社会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②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使生产关系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网络构建提能力
真题训练找规律
1、(2012浙江文综,29)建设民生工程,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又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要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
①既要着眼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
②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有待于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
③既关注民生中的普遍问题,又不忘其中的特殊问题
④提升民生工程质量,需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以“整体与部分和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有关考点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审题时抓住题干中“既要……又要……还要……”等,“惠及全民”强调全局和矛盾的普遍性;“困难群众等”强调矛盾的特殊性,①③正确;②中“社会改革的整体推进”题干中没有涉及;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012北京文综,27)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
①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 ②把握了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统一
③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 ④强调了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③ B.①④
【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以“城市设计规划”为切人点,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有关考点的能力。【解析】审题时抓住题干中“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全面协调……”等,前者强调抓住主要矛盾,后者强调系统优化的方法,①③是正确的;②④不符合题意,不选。故选择A。
3、(2012江苏单科,30)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A.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多样化的
D.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是人为联系,是客观存在着的,说明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故选D,B不选。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强调的是客观性,而不是普遍性、多样性,A、C不选。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出“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4、(2012江苏单科,31)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发展的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析】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选C。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A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前进性,B与题干的意思相反。题干没有涉及存储介质的内部结构问题,D不选。
5、(2012江苏单科,32)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答案】 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化的多样性,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析】中外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体现了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也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①②应选。题干没有体现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不选。④错误,文化的多样性不等于文化的同一性。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传统风俗习惯文化的丰富程度,是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文化的同一性即同质性、共同性或统一性,同一性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存在于多样性之中。
6、(2012福建文综,36)图l、图2蕴涵的哲理有
①图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图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图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以两幅图——―幅是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另一幅是收入与环境污染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不能说量变过程就是质变过程,所以②说法错误;图2中可以看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是在图1上没有体现,所以③不选;A、B、D都错误,故选C。
7、(2012四川文综,27)观察右图。右图蕴含的哲学寓意不包括
A.顺应发展趋势,转变思维方式B.承认因果联系,增强科学预见
C.分清主流支流,辨别事物性质D.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漫画为切人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漫画的解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规律、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注意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漫画中的文字“不要总去追赶太阳,能转过身来待上一会儿,太阳就会和你撞个满怀。”反映了遵循客观事物发展规律,顺应事物发展趋势,转变思维方式。A强调要符合事物发展趋势;B强调了要科学预见,正确把握因果联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D符合漫画寓意;漫画的寓意不涉及事物的性质,故C没有揭示出图蕴含的哲学寓意。
8、(2012重庆文综,27)从我国国情出发,探讨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方案,需要
①具体分析每一个家庭的收人状况
②合理的想象和创新思维
③在分析不同方案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④运用系统综合的思维方法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和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的理解,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析】联系实际,“从我国国情出发,探讨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方案”需要运用系统综合的方法,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把握。“具体分析每个家庭的收人状况”的做法缺少综合把握,①不选;合理想象和创新思维有助于人们认识能力的发挥,有利于改革方案的制定,②入选;③④是运用系统综合的方法制定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方案的具体体现,都入选;故选D。
9、(2012重庆文综,32)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好的解释,旧理论就需要修正。科学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与观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保持一致,这并不是他们的弱点,相反,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这说明
①科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科学认识随着客观规律的发展而发展
③科学家的信念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②观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科学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发展;③错误,“信念”、“科学”都属于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等信息主要体现了科学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入选;“科学家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信念,并与观察、实验中获取的数据保持一致”等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④入选;故选B。
10、(2012天津文综,3)中国古人用“五行”说来解释世界。如图所示,“五行”相生相克。“生”即产生、滋生、促进。“克”即战胜、排斥、克制。该学说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①事物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联系
②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④发展的过程是一事物否定另一事物
【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古人用“五行”说来解释世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相关知识。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不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所以③的说法错误,排除。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不是对另一事物的否定,所以④的说法锆误,故选A。
11、(2012广东文综,33)“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做到完美无瑕。这体现了
A.系统优化的方法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变世界的转变
D.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以“苹果之父”乔布斯为背景材料,意在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从根本上讲,乔布斯的观点说的是产品通过实践制造出来,从而影响世界,属于唯物主义观点,B错误;真正改变世界的是人的实践,实践基础上制造的产品仅仅是影响世界,C错误;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完美无瑕,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A正确。
12、(2012大纲全国,28)物联网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换、共享。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②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因具有“人化”的特点而具有主观性④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A.①③ B.②③
【命题立意】本题以物联网为载体,考查学生辩证地考查事物、运用判断比较等方法探讨问题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等。通过物联网将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定位、跟踪、控制和信息的互联、共享,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也深刻地说明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并使这种联系带有“人化”的特点。但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尊重联系的客观性为根本前提的,绝不是主观愿望的创造结果,因此也就不具有主观性。
13、(2012大纲全国,30)某饭店老板请来许多一流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探讨如何扩建狭小老旧的电梯。他们一致认为:饭店必须停业半年才能扩建好电梯。饭店一位清洁工说:“要是我,就会直接在屋外装上电梯。”根据清洁工的建议,新电梯很快安装好了。这是建筑史上第一次把电梯安装在室外。这一案例表明
①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②丰富的实践经验必然促进思维创新 ③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首要环节 ④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A.①② B.②③
【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以情境故事为材料背景,意在考查学生提炼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学科知识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析】本题考查创造性思维等知识。创新思维属于主观认识层面,因此其源泉只能是生活和实践,而不可能是知识和理论,故①错误;清洁工能创造性地提出安装室外电梯的建议,充分地表明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对创新的重要意义,但②中用“必然″一词夸大了经验的作用;创新不仅要以既有理论和实践为前提,更要有所突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④符合题意;③表达了正确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创新的重要意义。
14、(2012四川文综,39)材料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着眼于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结合材料,说明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的。
【命题立意】本题以“农业科技创新”为背景材料,注意材料中提到的有效信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做到“顶天立地”等。【解析】审设问可知考查范围:哲学生活中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主要涉及:发展、主要矛盾、两点论、矛盾的特殊性等有关知识。接着带着这些原理去解读材料,看材料有无体现以及怎样体现。
【答案】⑴“顶天”和“立地”是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⑵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既要立足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符合农民实际需要,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把农业科技创新看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⑶在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中,“顶天”与“立地”各有侧重,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以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这体现了矛盾的观点,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5、(2012新课标全国,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为什么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
【命题立意】本题涉及的考点: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中辩证的否定观。以我国科研人员研究中医药文化为背景,要求我们运用辩证的否定的知识对科研人员能够成功开发龙脑进行“论证和探究”。
【解析】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先回答出关于“辩证的否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联系材料,从“批判继承”和“实践创新”两个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观要求立足实践、不断创新。科研人员批判地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从而取得成功。
16、(2012山东文综,30)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阐释材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命题立意】本题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为背景,考查考生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析】回答该问要把材料划分层次,根据“相互依存、曲折发展、机遇和挑战”等信息,归纳出辩证法的基本知识,做到材料和哲理相结合。
【答案】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17、(2012海南单科,7)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链条表明 ①人们可以在实践基础上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为联系是人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主观的 ③人们建立人为联系的活动都是有条件的 ④人为联系的本质在于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A.①②
【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联系的观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解析】农业产业链的建立,体现了人们可以通过改变事物的联系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①正确;联系具有条件性;③正确;②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④说法错误,人为联系的本质是改变事物的联系状态,而不是事物的属性。
18、(2012海南单科,23)有人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发挥优点,而不是克服缺点。”
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对此加以辨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矛盾的观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辨别和运用能力。
【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辨析题。做此类试题要么先指明自己的观点,要么最后给出观点。本题需要注意设问的限定条件是矛盾的基本属性,考生应围绕这一知识点进行分析判断,切不可答非所问。
【答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优点与缺点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发挥优点有利于扬长避短,取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具有合理性;不克服缺点,就不可能真正发挥优点并取得成功,从这个角度看,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
排查检测大提分
一、知识排查(重要的概念、规律、理论判断正误)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 )。
2、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并不是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联系具有条件性。
3、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任何部分离开整体,它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
4、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
5、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
6、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另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8、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 )。
二、能力排查(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大盘点)
1、联系、发展和矛盾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动力。
2、联系具有多样性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整体功能始终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吗?
答案 整体在事物的全局和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无序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之和。
4、事物的发展与质变是什么关系?
答案 事物的发展是一种质变,质变并不一定是发展。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5、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重视量的积累吗?
答案 当我们希望事物发生质变时,必须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我们希望事物保持性质的稳定时,应该防止的量变的发生,以免引起事物的质变。
6、如何全面理解矛盾普遍性?
答案 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还指同一类事物的共性。
7、如何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问、地点、条件为转移”?
答案 唯物论角度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辩证法角度看,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认识论角度看,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8、在实际运用中,主次矛盾原理与矛盾主次方面原理有何差别?
答案 主次矛盾原理在应用时,强调做工作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但又不忽视次要矛盾,侧重于改造世界;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在应用时,强调看问题要把握矛盾主要方面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次要方面,侧重于认识世界。
9、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有何主张?
答案 事物的否定是外因作用的结果,是外力、主观强加于事物的;否定和肯定都是绝对的,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联系与发展环节的中断,不是“扬弃”。
10、创新推动事物的发展,因此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请评析这一观点。
答案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有利于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人们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规律,创新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三、应用排查(高考对接点、临场实战点大冲关)
1、宋代徐玑在《黄碧》中说,“水清知酒好,山瘦识民贫”。其中所呈现的水与酒、山与民的关系告诉我们: 答案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2、中国古人用“五行”说来解释世界。“五行”相生相克。“生”即产生、滋生、促进,“克”即战胜、排斥、克制。该学说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答案 事物之间具有多种多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建设民生工程,既要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又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还要妥善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到:答案 既要着眼于民生中的全局性问题、又要解决其中的局部性问题,既关注民生中的普遍问题,又不忘其中的特殊问题。
4、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答案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5、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6、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重点解决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创新。从哲学角度看,以上论述:答案 运用了科学的系统优化方法,坚持了重点论和两点论统一。
7、“如果继续破坏和浪费水资源,那么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提示 必须学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树立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8、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它启示我们:提示 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9、“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的这一诗句对我们的哲学启示主要是:
提示 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义乌“蚂蚁商人”的成功之道在于笃信和践行“以利小而有为,以小搏大,以小创强”。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提示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11、著名养生专家洪昭光教授提醒大家,养生要讲辩证法,要讲个性化,千万不要盲从。他说,生命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造成许多的“养生悖论”,对待养生问题要在专家的指导下给自己“量身定做”健康计划,讲个性化,讲辩证法,才是理性、科学、负责的选择。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提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2、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提示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13、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论,“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白马非马”论是:
答案 错误的,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4、人类利用能源经历了第一代薪柴、第二代煤炭、第三代石油、天然气和核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说明,我们要:答案 勇于开拓创新
四、小题巧做不失分
1、某人的做法:“抓阄看一下,哪天施工日子好!”
①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属于主观臆造联系 ②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否定了矛盾的特殊性
③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④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属于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解析】施工前先抓阄,是一种迷信的思想,属于主观臆造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不属于联系的普遍性,①正确,②错误;其做法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犯了唯心主义错误,③说法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④不合题意。
2、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再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这就是物联网。这表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B.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使物体具备意识
C.人为事物的联系并不具有客观性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应用。【解析】A项忽视了意识作用具有双重性,本身错误;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B项说法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的物联网是人类借助无线网络技术和微型感应芯片而建立的人和物之间、物和物之间的新联系,故D项说法正确。
3、2011年发生的“7?23”甬温线动车追尾特大事故,给我们的高速铁路发展敲响了警钟,但这阻挡不了我国高铁前进的步伐。未来30年,仍是我国高铁发展的黄金期。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③事物发展是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④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答案】 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发展观点。【解析】“7?23”甬温线动车追尾特大事故警示我们要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②正确;这次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但阻止不了我国高铁前进的步伐,这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正确;材料中未体现量变与质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③④不合题干主旨。
4、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针对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关键性技术问题展开集中攻关。本次成功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阶段的重要一步,为后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我国的航天工作者
①把握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性质 ②注重量的积累,为质变准备必要的条件
③集中优势力量解决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
④把握固有联系,努力避免主观臆造性联系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辩证法矛盾和发展观点。【解析】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个阶段逐一开展技术攻关,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符合题意;针对不同阶段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体现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③符合题意,答案选B。①④不符合题干要求。
5、纳米技术给医学、环保、国防等领域带来突破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对纳米技术可能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抱有严重担忧。这说明
A.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B.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D.任何事物都具有优点和缺点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矛盾观点。【解析】纳米技术给医学等带来突破,但也可能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风险,这说明事物具有两面性,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不合题意;D项不属于哲学观点。
6、下列是我国近七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7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08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增收;2010年:统筹城乡发展;2011年:加强水利改革发展;2012年: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近七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精神的确立,告诉我们
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②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矛盾
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转化
④同一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矛盾观点、发展观点。【解析】材料中我国近七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确立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①符合题意;不同事物存在不同的矛盾,材料中未体现,②不合题意;主次矛盾的转化在材料中未体现,③不合题意;我国近七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目标,体现了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符合题意。
7、郑辛遥的漫画《回避?遇见》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各有其特点
③矛盾具有客观性。要正视和解决矛盾 ④矛盾有主次之分,要善于把握重点
【答案】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解析】回避与遇见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但却在一定条件下达成了统一,体现了①,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选③;②④与材料无关。
8、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是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目标。依次从50米到1109米,再到3759米,再到5188米,再到成功完成7000米级海试,技术的不断进步,纪录被不断地刷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是
A.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
C.借助外力实现的变化
D.实现持续量变的过程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辩证的否定观。【解析】纪录的刷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反映了事物发展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B项说法正确;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A、C两项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引起质变,最终通过质变实现的,不仅仅是量变的过程,D项说法错误。
9、科学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存在味觉丧失现象,猫对甜味无知觉,有些海洋肉食动物对甜味和香味没有知觉,这与这些肉食动物的猎食习惯有关。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③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④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联系的观点。【解析】某些动物丧失味觉与它们的猎食习惯有关,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①符合题意;科学研究发现了某些动物味觉丧失现象,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②符合题意;③④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
1O、201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改革之所以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要树立创新意识 ④要创新就要敢于否定一切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创新意识。【解析】“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的实质是创新,因此本题考查创新的依据,①②③均符合题意;创新不等于否定一切,而是辩证否定,④错误。
五、大题精做限时限字练
1、2012年,备受社会关注的“PM2.5”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其直径小于2.5微米。因为这些颗粒物太轻,很难沉降到地面上,而是长期漂浮在空中,不仅小到看不见,更小到可以直接进入肺泡。从某种程度上说,叫它“凶手”并不为过。
PM2.5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说明了国家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表明了政府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决心。PM2.5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也表明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PM2.5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还表明,环境问题是民生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结构问题。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PM2.5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所体现的哲学道理。(限时12分钟,500字)
【解析】题目要求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分析材料体现的哲理,首先要考虑从联系、发展、矛盾等角度来分析,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提取,最终可确定从矛盾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发展是普遍的、主要矛盾原理、创新意识五个角度来分析。
【答案】(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国家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表明了政府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决心,这是政府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的表现。
(2)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说明中国政府看到了人民健康、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并着力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3)发展是普遍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表明中国政府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
(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正是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表现。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PM2.5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人们对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提出了新思路,确立了新观念,树立了创新意识。
2、当前,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田临一定的困境。架在脖子上的“五把刀子”和勒在脖子上的“一根绳子”就是对其现状的形象比喻。“五把刀子”即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土地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环保约束加大。而“一根绳子”就是资金短缺。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知识,为小微企业摆脱困境提出合理化建议。(限时10分钟,350字)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分析法。首先要把握知识角度,然后分析材料确定知识点。小微企业要摆脱困境首先要正视并分析解决矛盾,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看到企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企业发展要考虑内外因素,体现了内外因的统一;企业的发展要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知识点分析材料即可。
【答案】(1)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小微企业应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企业实现科学发展,这才是正确面对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态度和方法。
(2)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小微企业既要重视目前面临诸多困难等不利因素,又要看到政府采取有力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化不利为有利,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这就坚持了两分法。
(3)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因,(也可表述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小微企业既要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扶持的有利条件。
(4)矛盾具有特殊性,小微企业应立足本企业的具体实际,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有利政策,面向市场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开拓国内市场,这就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