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是说加强员工培训的意义意义还是提高意义还是什么

本月排行TOP10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加强工作纪律的重要性
一、用纪律约束自己和别人的重要性
毛主席曾经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社会上也流行一句“纪律是块铁,谁碰谁出血”的说法,这些都说明了纪律的重要性。
1、加强工作纪律是维护条令权威性的需要
所谓纪律就是党政、机关、部队、团体、企业等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它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行为准则,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落实到纪律上。严格按照纪律办事、按照纪律做人、按照纪律当官。在抓纪律上,容不得每一个人打半点折扣!如果我们不执行和遵守它,那还谈什么令行禁止呢?所以说,用纪律约束自己和别人是维护纪律权威性的需要。
2、加强工作纪律是机关工作人员人生发展的需要
做为一名合格的国家机关工作工作人员都要做到“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有”不但在机关中是做合格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上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纪律显得尤为重要。谁能用纪律约束自己并能用纪律约束别人,谁就能为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家都知道,烈火英模邱少云的精神实质是:纪律重于生命!他所在的连队几十年来,也将“严格遵守纪律”作为连魂来要求和约束官兵。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载了对邱少云生前所在连复转官兵的调查,情况是这样的。调查人数 1200多名官兵,其中:各级劳模 207人 占17.25% ;厂长、经理 123人 占10.25% ;科级干部 216人 占18% ;学者专家 3人 占0.25%;共计成才人数 549人 占45.75% 。
请大家注意:这次统计只到科级。为什么邱少云的战友这么受欢迎?这组数据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社会需要遵守纪律的人! 守纪律的人到哪都吃香! 大家说,难道用纪律约束自己和别人不是军人人生发展的需要吗?
3、加强工作纪律是提高干部队伍战斗力的需要
拿破仑曾描写过骑术不精但纪律严明的法国骑兵和当时最善于格斗但纪律松弛的马木留克兵之间的战斗: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三个法国兵;一百个马木留克兵与一百个法国兵势均力敌;三百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三百个马木留克兵;而一千个法国兵则总是能打败一千个马木留克兵。这充分揭示了纪律对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作用。就我们单位来说,自沙书记、王乡长到位以来狠抓建章立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每个干部职工严格遵守、认真执行,从而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工作人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用纪律约束自己和别人是提高干部队伍战斗力的需要。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用纪律约束自己和别人的重要性。那么,应当怎样用纪律约束自己和别人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二个大问题。
二、如何用纪律约束自己
1、纪律记心中,每日省自身
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是用纪律约束自己的根本。不学习规章制度你就不知道其内容,连内容都不清楚还谈什么遵守纪律,约束自己呢?如果谁能做到不知纪律而能遵守纪律,那恐怕就是:此人只知天上有,人间未曾一次闻。在熟知纪律的基础上,按纪律去做人、做事,这就是用纪律约束自己。同时,我们还应当象孔子那样“每日三省吾身”,一遍一遍的检查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够的地方,确保经常用纪律约束自己。
2、 自律要持久, 慎独莫侥幸
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为什么呢?主要就是因为我们的纪律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纪律,不象其它国家那样,强调的是盲从纪律或强制性纪律。因此,我们要用纪律来约束自己,重要的是要做到自律和慎独。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慎独,就是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做违反道德和纪律的事。在遵守纪律上,一时遵守纪律容易,遵守几条纪律容易,但长时间的遵守所有的纪律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当前,在我们干部队伍中间主要有抱两种错误观点的人。一种是认为“不算事”观点的人,这种人认为:只要我不犯大错误,不违法,小来小去的不守纪律不算什么事儿。另一种是抱着“上得去”观点的人,这种人认为:关键时候我能上得去,平常稀拉一点没啥。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表现在一些骨干身上。要克服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在对待纪律的态度上,必须象《诗经》上所说的那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二是在行为上,要努力做到“四个一样”:
(1)行为与纪律一个样;
(2)单位内外一个样;
(3)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
(4)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
3、正己不自傲,守纪做表率
这一个问题主要是对干部骨干讲的,我们的一些干部骨干居功或者居职自傲,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己要求松。觉得自己在单位很多年了有功劳,资历又老有苦劳,自己放松一点,在纪律上打点折扣不算什么大事,只要把下属、要求严就行了。当这样的干部骨干去管理别人时,腰杆能硬起来吗?假如同志们反问一句:“你自己带头违反纪律,还有什么资格说别人?”恐怕您是很难作出理直气壮的回答的。所以说“打铁先得自身硬”,“欲正人,先正己”,在用纪律约束自己方面,“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们只有在守纪的过程中提高正己的自觉性,只有并且只有正己的过程中才能取得正人的发言权。
三、如何用纪律约束别人
讲到用纪律约束别人,我想起曾经有一位同志对我说:领导,那是您们当上级的事儿,我们作下级的,遵守纪律就行了。真是这样吗?不是的。这位同志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准则,那就是: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无论领导干部还是士兵,无论上级还是下级,无论领导还是部属,无论同级还是普通同志,无论年龄多大,无论资格多老,在遵守纪律上,都不能讲一点价钱,打半点折扣。大家能唱出“遵守纪律人人要自觉”,那么,“互相监督切莫违反了”也不能忘记呀。因此,用纪律约束别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克服凑和的思想
我听说过这么一个真实故事,时间是1996年8月有名解放军战士叫赵利,因为他收到了军校的录取通知书,非常高兴,准备和另外两名老乡到部队旁边的小吃部庆贺庆贺,三次请假领导都没同意,这几名战士便偷偷地跑出去了。虽然很快就发现他们不在位,但是那位领导又一想:算了,马上就要上军校了,平常表现都不错,睁只眼闭只眼得了,半个小时不回来我再去找。正是由于我的这种凑和思想害苦了自己的下级。半个小时后他们回来了,不过却是让人抬着回来的。赵利让人打破了头,那两个也是混身挂彩。看见他们这个样子,那位领导的心一阵紧缩,深愧自己的不负责任。由于这件事情的发生,领导连年底没能评上先进,经上级研究,取消了赵利的入学资格,年底处理复员。分别时,那位领导一直不敢面对赵利那无可奈何又略带怨恨的眼神。因此,在用纪律约束下级时,一定要牢记“严是爱,松是害”,切不可抱着凑和的思想。
2、克服感情的影响
古人云:世间万物皆有情。确实,同事之间、同级之间、同乡之间、朋友之间……,亲情、友情、乡情、父子之情、手足之情、夫妻之情……,我们就生活在感情的世界里,如果什么情都不讲,那就不近人情了。问题是,在用纪律约束别人时,感情与纪律势必发生冲突,那么,这个时候,谁该服从谁呢?正确的选择是:感情服从纪律。为了维护纪律的尊严,什么样的感情都应该往后放。有时候,感情是很难割舍的,它需要我们作出牺牲,需要我们痛下决心,需要我们有股子“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劲头。史书记载:“谡才术过人,亮加器重。每于谈论,自昼达夜”。这说明了二人有很多共同语言并且私交甚厚,但当马谡违犯纪律时,诸葛亮不听劝阻,严格的执行了纪律。可以说,当任何一个人看到、读到、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对诸葛亮都是怀着深深的敬意的。敬的就是他既有情有义(挥泪),又能严格执法(斩)。作为新时期的我们,更应该着眼全局,以单位的整体利益为重。对感情的“无情”就是对纪律的有情,对感情的“无义”就是对单位的大义。这才是:看似无义却有义,道是无情胜有情。
3、克服“特殊”的观念
用纪律约束自己从道理上和行为上都好说、好做,可是如果让大家用纪律约束领导,您能做到吗?至今我也没有听说过一般同志用纪律约束领导干部的,这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悲哀呢?请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三十年代的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将军叫黑格,有一次他命令所属部队禁止蓄长发,可他自己却留着长发。有一天,一名蓄长发的士兵受到连长处罚后不服气,把黑格将军蓄长发的照片贴在连长门上并画上箭头:“请看他的头发!”连长看到后将箭头画向肩章上,也写了一行字:“请看他的肩章!”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在美军中,上级和领导在纪律面前可以“特殊”,他们可以少受或不受纪律的约束,更不用说受下级的约束了。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机关干部是不允许任何人在纪律面前搞特殊化的,特别是当下级用纪律来约束上级时,能不能执行、能不能愉快的执行是检验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气度、胸怀的最基本标准。群众才是连队真正的主人,当您们发现上级违反纪律时,要克服“上级可以特殊”的观念,主动的用纪律去约束干部骨干,端正我们风气,创造遵守纪律的良好氛围。
【字体: 】【】【】【】
上一篇:没有了!
没有相关内容全球政党大会:中国共产党如此成功的秘诀和世界意义都是什么?
全球政党大会:中国共产党如此成功的秘诀和世界意义都是什么?
导语长安君(ID: changan-j):11月30日至12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举行。对话会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为主题,来自120多个国家的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共600多名中外方代表与会。会上,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不约而同关注的一个命题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如此成功,其成功的世界意义是什么?12月1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世界意义》的文章,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建国、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7年召开十九大,已经执政68年、实行改革开放39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治理绩效让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羡慕不已。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共的成功,不仅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共的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终结了西方文明模式“元叙事”的论调,同时向世界提供了应对发展困局、破解治理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尤其在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方案。为世界提供“政党治理”的中国经验中国政党治理的重要经验,是不断提高政党的制度化、组织化程度,持续加强和改善执政党的领导,以有权威的党中央,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组织,实施强有力的社会动员能力,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对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或地区来说,一党制和多党竞争制究竟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就政治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制度的力量和适应性。”然而,纵观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不少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政党模式,过于追求政党数量和政党竞争,结果造成政治动荡、社会不稳、经济凋敝,最终害苦了本国人民。相反,中共自执政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推行协商民主,避免过多的牵扯。同时,在党内积极推行民主集中制等改革,制度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开放和变革的姿态,不断提高其执政能力。无论是古代传统治理经验,还是西方现代治理经验,凡是有利于执政党治理国家,凡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中国共产党都积极接纳吸收借鉴。这样的开放性和谦逊姿态,在世界政党中少见。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持续保持强大自主性,不受任何利益集团羁绊、左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本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为人民担当,打破各种利益集团阻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效能达到一个全新高度。对部分正面临政党治理难题的国家而言,如何与时俱进地发展并完善适合本国国情的政党体制,是政党治理成功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的政党治理经验提供了一种有益参考。为国际提供“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在西方选举政治落入“民粹主义”泥潭、政党政治陷入“否决政治”怪圈、西式民主面临“治理无力”的困境时,中国实现了有效治理和良政善治,形成“风景这边独好”的政治局面。中国国家治理的核心智慧,是走适应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国情发展的治理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层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最佳平衡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中国经济治理的奇迹在于,它既避免了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放任无序,又避免了苏联后期经济发展道路的封闭僵化。政治层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实行协商民主,发展基层民主,注重下情上传和民意反馈,不搞盲目民主化、过度福利化的民粹主义。社会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文化层面,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层面,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此外,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还要与此相适应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改革。这五年,社会主义“中国之治”与资本主义“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国家治理能力。国际社会尤其是一些正处于发展困惑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向东看”,从中国治理中汲取有益经验。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在当前逆全球化浪潮泛起、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稳定性和确定性,为人类社会追求美好未来注入强大正能量。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对人类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构想和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核心观念和伟大愿景,“一带一路”建设是载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是奋斗过程。无论是传统的“天下”观,还是当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彰显中国的国际主义情怀。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意识形态分歧、价值观念差异、文明模式冲突、社会制度矛盾。今年3月,这一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这是中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标志性事件。五年来,“一带一路”从倡议转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为国际社会提供世界公共产品,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盛世谱华章——中国已经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相信新时代的中国必将为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声明: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ID:xuexixiaozu),在此致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长安论剑,习武修文。安邦护民,德成郅治。
作者最新文章浅议从小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浅议从小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浅议从小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2 浅议从小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摘要】:从国家教育部到学校基层都提出了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说明全民认识了教师的师德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及对学生的成长的影响非常巨大。本文学习了师德的定义、内涵和外延;强调了教师的师德水平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分析了现今社会的师德现状及社会提出加强师德建设的背景;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从小事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师德& 建设& 小事& 重要性& 必要性
一、什么是师德?
   1、师德的定义:师德是什么?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它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
   2、师德的内涵:师德已经成为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要符合社会规范,又应该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其内涵包括有思想品德、知识学术、教学技能、行为师表、奉献精神等等内容。
   3、师德的外延:另外,对于师德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比较朴素的说法: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华民族的教育实践有绵长的几千年历史,有人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很多关于优良的师德的精辟说法,比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教学相长”; “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4、师德的发展变化的动态变化:师德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是对过去师德的继承和发展。师德一方面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被提炼出来的,另一方面必然要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特征。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教师必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风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师德必然赋予新的内涵。今天的教师,不但应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的道德意识。
二、师德水平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教师可以改变一群学生的生活道路,一批优秀的教师可以改变和影响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文明进程。在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教育磁性的作用下,学生亲其师、敬其德、信其道,对教师有一种几近天然的追从、敬慕、爱戴和景仰的心理倾向,正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1]。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 “为人师表”则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凡地位。教师的世界观、学识和言行,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而竭力模拟。教师的师德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三、师德的现状:
   现在,社会大力提倡要加强师德的建设。有人说,社会提倡什么正说明这个社会缺乏什么。那么,我们的社会正面临师德师风的沦丧吗?
   君不见,有在学生身上公报私仇的;有参与社会赌博影响教学工作的;有大难来临却丢下学生独自逃生反而还大言不惭的;有丧尽天良,猥亵学生的;……如此种种,人们开始怀疑,开始反思:师德丧尽了?
   其实,师德没有丧尽。我们提倡加强师德建设并不是意味着师德丧尽了。这只是教育建设的内容之一。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影响到亿万青少年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师德建设是教育建设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君不见,有的老师为了学生,舍小家不顾;有的老师为了台下求知若渴的眼睛,边打吊针边上课;有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上学方便,放弃原来的优越的教学条件,上山办教学点,一办30年;有的老师在房屋倒塌的瞬间仍然是想着先救学生,为了挽救学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的社会当中,虽然不时有关于师德沦丧的新闻报道,但是更加不乏师德之光的闪耀。绝对是后者占主流。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一个都不能少》和《美丽的大脚》,里面两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农村老师,类似的教师形象绝对不在少数。尤其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农村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还急需改善。对于长期坚持在老少边穷地区奉献的自己一生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品德是高贵的,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四、提倡加强师德建设的背景
   在中共教育部党组的《人民教育 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的经验中提出“必须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 [2]。要“强师”不单只是学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提高。加强师德建设就是注重提高教师精神层面的建设。
   因为,在日益经济化的社会中,所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都开始受到经济的挑战。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和经济挂钩。所有的东西最终都可以用钱来衡量。作为人民教师,曾经是安于清贫,执着于传授知识和学问研究的一群,现在也纷纷在经济社会中开始浮躁不安了。曾经是被尊重的一群,在经济的社会中,尊重老师的风气正在很多人心中悄然改变。失去尊重令老师们的自我价值受到伤害。受伤害的自我如何保持高尚的品德和风骨?好在国家不断地改善老师的经济收入,提高老师的地位。所以,现在老师职位成了香饽饽,众人趋之若鹜。因此,也造成了这个队伍中的成员良莠不齐。这里所说的良莠不齐并不是指知识水平上,而是指当老师的动机上。也所谓的动机不纯。国家在老师准入过程中可以审核个人的资历,但是无法保证思想层面的师德。加强师德的建设是保证教育事业顺利、高效、稳定发展的有利保证。
五、加强师德建设,从小事做起。
   (一)、小事造成大差别:
   有的时候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的疑惑:我很努力地备课,很认真准备、教具,认真上课;但是学生为什么就是不愿意学习?我很耐心地和他们谈心,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但是为什么他们就是不接受呢?正确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为什么他们就是屡教不改呢?但是我们经常有疑问:另外的疑问就是:为什么有的老师就是备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好像也没见他们怎么特别啊?而有的老师在学识水平各方面可能更好,为什么就是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呢?问题是一堆一堆,疑惑也一筐一筐。
   究其原因的话,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老师个体的师德差异对学生的影响力不同。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生如是说》当中,小学生认为有四个因素妨碍他们的学习取得成就,其中之一就四“老师的不良行为”,包括有外表、习惯、言语和情绪等[3]。
   因为,现在作为老师已经不是仅仅拥有知识就行了。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并不是老师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观点,更加相信自己看到的,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更相信自己的结论。对于一个老师的评价也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灌输,还有课堂之外的行为表现。如果说,一个老师在课堂的教育和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的,那么,在课堂之外的老师不自觉的行为影响就可以说是无意识的影响。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无意识影响有还是无、强还是弱,这个要取决于老师的个人师德内涵的修为深浅,包括知识水平和个人言行的综合。老师个人的知识水平是可以胜任教学的,一般学生不会有异议。但是最吸引学生的往往会是一个老师内在的个人师德修养散发出来的光芒。“有人说,魅力是一种对良性影响力的最大释放,而教育魅力则是一种高质量、高品味的德才感染力(毛志成)”[4]。教育的魅力的散发,除了有丰富的学识水平外还必须有良好的个人内在师德修养。
   但是个人的内在师德修养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形成的个人的品德修养。虽然小事是平凡的、具体的、零散的,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会面、……小事很小,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有些小事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二)、小事,似小非小: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单单是学高并不全面,还要身正。这样才算是合格的老师。而身正就是指师德,可以指身教。这个更加要体现在小事上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试想,一个老师上课迟到,你怎么有说服力的教育学生不要迟到;老师都讲粗言秽语,你怎么要求学生要讲文明;一个老师都不分场合地抽烟,你怎么能使得学生相信吸烟有害健康;老师在升旗仪式都不严肃认真,你怎么能跟学生讨论爱国主义精神;……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教育无小事。任何的小事都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必须要做到的,我们老师都没能做到的话,情何以堪!更加别谈教育学生了。如果是酒后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上课时还抽空到走廊抽烟;上课过程中使用通讯工具……这样的行为就更加不能容忍了。“唯有教师人格的高尚,才可能有学生心灵的纯洁。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我们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5]。教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小事成就大事,老师的每个细小的行动都是无声的教育,它远比豪言壮志语更行之有效。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当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就应当积极备课,教学认真负责。总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说服力。也才有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三)、小事,彰显重要:
   “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 [6]。
   其实,很多的优秀老师,并不是他们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功绩。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踏踏实实的工作,做好每一件事,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所以社会提倡要加强师德建设,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那么神秘、空乏和夸夸其谈。师德建设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可以体现在老师的日常生活的一切言行当中。“以管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往往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洞察秋毫,从而感悟到一个人的内在精神。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可以在平时的生活小事中体现出来,我们不用太多的豪言壮语,学生自有他的感觉和领悟。因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老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心灵的健康和成长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 [7]。老师的个人范例就是要体现在日常的所有行为当中,所以,行动是远比长篇大论更有说服力的。
  (四)、小事,成就事业。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一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表”并不是单纯的课堂上的表现,还会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小节上。很多时候都是小事决定成败。试问,学生是喜欢朝气蓬勃的老师还是暮气沉沉的老师?试问,学生是喜欢谈吐优雅风趣的老师还是言辞粗俗无味的老师?试问,学生是喜欢穿着得体赏心悦目的老师还是邋遢不修边幅的老师?答案是很明显的。这些都是好像与教育无关的生活细节,但是就是这些细小的东西影响着一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喜不喜欢你,就意味着学生喜不喜欢你的课,接不接受你的思想观念。他们只有接受你,喜欢你,才会接受你的教育,而你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老师也应该在简单平凡的教学中作出不简单不平凡的举措,这样才能算是“为人师表”。
   (五)、小事,持之以恒就是质的飞跃。
   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七个烧饼”的想必很多人听过:说的是有一个人买烧饼,吃了6个没饱,当吃到第七个时饱了,他觉得前面6个烧饼的钱都白花了,早知道如此,只要买第七个烧饼不就成了吗?这里面的哲学思想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许有些人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来阐述这个事实,但大家都明白,如果没有前面6 个烧饼垫底,又怎么会有吃第七个烧饼就饱的结果呢?所以,作为老师也要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地将小事做好就能够成大事。当你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了的却是高耸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小事的重要。只有坚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才能够最终形成光辉的个人形象,在一言一行当中折射出每个教师人性的光辉。只有成就自己光辉的个人魅力才能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受学生爱戴和尊重。
   (六)、小事做好,必须慎独: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8]。
   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做到“慎独”。作为老师,必须做到慎独。因为老师的职业是特殊的职业,以教育人为本,行为必须得符合规范,更高要求的话就得是示范了。但是通常是别人记得老师,老师自己却不认识别人。如果有了什么不良的行为的话,以为只有天知地知谁都不知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不能说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大义凌然,但是平时就是另外一回事。这样的话,就根本难以令人信服,也无法获得尊重。所以时时刻刻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在没人的时候(你真的以为没人吗?)也要像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样。这就是所谓的“慎独”。 但是,坦白说,要时时刻刻都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在大是大非上是很容易坚持立场的,生活小节上就会比较容易放松警惕。其实别说“慎独”,有很多人在显而易见的情况下也是没办法做到自己该做的或者说该表现出的样子。更加别说独处的时候了。但是只有做到慎独才能不让人有诟病的地方,这样教育起学生的时候才能更加有底气,更加理直气壮,没有犹豫,没有羞愧感,正气凌然。
六、加强师德建设,必须要求教师从小事做起。
   从古至今,教师享有了无尽的美誉,如“渡人的小船、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穷的美誉彰显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实际上,教师确实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要靠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道德行为相结合才能达到目的,因为教师的理想信念、敬业态度、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世界的前沿科技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用自身的德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所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我们教师就要努力加强个人修养,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完善自己&。只有做好了自己的本分,注意了个人的一言一行,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使自己的所有言行都符合社会的言行规范的要求,符合教师道德标准,塑造出高尚的个人形象,“以不可抗拒的磁性与魅力所产生的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使学生在接收教育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心灵的震颤、感情的共鸣。在震颤与共鸣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上的教育、灵魂上的净化、素质上的提高,最终体现出教育的成功” [9]。
[1][4][9]孙勤东,教育的诗性、理性和磁性。世界教育信息[J].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05,(5)38-39.
[2]中共教育部党组.人民教育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11B):4-5 .
[3]陈学民译,影响学习的因素――学生如是说。世界教育信息[J].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05,(5)57-57.
[5] [6] [7]中共教育部党组.人民教育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9,(11B):6-8.文章来源 莲山课件 w w w.5 Y K&j.Co M 2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强党建工作重要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