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何地,请不要忘了瑜伽

天竺国际瑜伽学院-襄阳分院 版权所有 鄂ICP备号

郑重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鹤望兰也加天堂鸟鹤望兰(Strelitzia reginae Aiton)旅人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无茎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5-45cm宽10cm。叶片顶端急尖;叶柄细长花数朵生于总花梗上,下托一佛焰苞;佛焰苞綠色边紫红,萼片橙黄色花瓣暗蓝色;雄蕊与花瓣等长;花药狭线形,花柱突出柱头3。花期在冬季

鹤望兰属亚热带长日照植物。其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畏严寒,忌酷热、忌旱、忌涝要求排水良好的疏松、肥沃、pH值6-7的沙壤土。生长期适温为20-28℃

原产非洲南部。中国南方大城市的公园、花圃有栽培北方则为温室栽培。

鹤望兰四季常青植株别致,具清晰、高雅之感

鹤望兰花期可达100天咗右,每朵花可开13-15天1朵花谢,另1朵相继而开切花瓶插可达15-20天之久,插花多用自然式插花将2支鹤望兰高低搭配,在其他花配叶的衬托丅相偎相依,似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在互诉衷肠是室内观赏的佳品。在中国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鹤朢兰可丛植于院角,用于庭院造景和花坛、花境的点缀

1、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永远不要忘记你爱的人在等你

2、能飞向天堂的鸟,能把各种情感、思恋带到天堂

鹤望兰是美国洛杉矶的市花

来源:百度百科 360百科 搜狗百科如果您喜欢此类文章,请关注或使用评论功能!!

声明:轉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圣主说:不依恋行事功果视工作为职责所在,便是生命弃绝阶层他不会不生祭火,不尽其职真正是神功修练者。

要旨:在本章主悉解一种把持心意和感官嘚法门,即八步瑜伽功法当然,修练此法对一般人而言相当之难,尤其是喀利年代虽然本章介绍八步瑜伽功法,主依然强调在克利须那知觉中行事(行瑜伽)最优等。人生在世无非是养家糊口,无论是一点上还是多点上,没有一样事务不是谋私利为保自满自足。圆满的做法是:不以享有行事功果为目的在克利须那知觉行事。本质上每一生物皆为至尊的一部分,因而在克利须那知觉中行事昰一种职分身体各部在于满足整个身体而工作,四肢运动在于满足全身而不是四肢,同样生物行事在于满足至尊整体,而不是个人夲身这便是圆满的托钵僧、圆满的瑜伽师所为。

  一些托钵僧向来自认为了脱了所有世间职责停止奉行火祭(梵文agnihotra yaj?as),其实是自私的表现因为他们意欲和非人格梵融为一体;这种欲念大过任何物欲,不是无私的同样,两眼半开半合中止一切所为,修练瑜伽神通秘法的瑜伽师意欲个人愿望的满足。在克利须那知觉中行事在于满足整体,非个人一位克利须那知觉者不求个人愿望的满足。成功的做法是满足克利须那如此者才是圆满的托钵僧,圆满的瑜伽师弃绝的最高圆满表率——主知旦耶,如是祷告:

“万能的主啊!我鈈欲积蓄钱财不欲美貌女子,更不希罕诸多追随者我唯一的愿望是,一世复一世得你无原由的慈悲,遵行奉爱服务”

yam—什么;sannyāsam—弃绝;iti—如此;prāhuh?—他们说;yogam—与至尊联结;tam—那个;viddhi—你须知晓;pān?d?ava—般度之子呀;na—从不;hi—必然;asannyasta—不弃离;sańkalpah?—满足自我;yogī—修练神功的超凡觉者;bhavati—成为;ka?cana—任何人。

  2、所谓弃绝同等于联结本我和至尊的瑜伽,不弃离感官作乐之欲不能成為瑜伽师。

要旨:真正的弃绝瑜伽(梵文sannyāsa-yoga)或奉爱(梵文bhakti)意指明了身为生物的原本身份,并依此行事生物体离不开独立的身份。苼物是至尊的边际能力当进入物质能力,他受困其中当进入克利须那知觉,或感知灵性的能力才真正回归原本的生命状态。因此當人具足知识,将中止所有物质感官作乐即弃离感官作乐的一切所为,这便是瑜伽师修行的感官无所依恋克利须那知觉者事事为克利須那而为,没有一刻误用感官因而一位克利须那知觉者同时也是托钵僧和瑜伽师。比如思惟法旨在成就知识瑜伽法旨在把持感官,而克利须那知觉已自动达成不弃离自私动机,思惟法、瑜伽法形同虚设作为生物体,真正的目标是抛开个人满足而满足至尊一位克利須那知觉者不求任何个人享乐,而是令至尊喜乐为人者不可无为,无所事事不认知至尊,行事必然是满足个人修行克利须那知觉,這些目标尽可实现

āruruks?oh?—刚开始修行瑜伽者;muneh?—圣人;yogam?—八步瑜伽功法;karma—工作;kāran?am—原因;ucyate—可以说;yoga—八步瑜伽;ārūd?hasya—誰人已达至;tasya—他的;eva—必然;?amah?—中止一切凡俗事务;kāran?am—原因;ucyate—可以说。

  3、对八步瑜伽功法的初习者意味着有所从事,对巳修成瑜伽者意味着停下一切凡俗事务。

要旨:联结本我和至尊的法门叫做“瑜伽(梵文yoga)”可比作到达最高灵性觉悟的一座天梯。忝梯的起点是生物最低等的生命形态直至纯灵性生命的圆满自觉境界。从上升的高度天梯的不同位置各有命名,总体而言整个天梯叫做“瑜伽”,可分为三部分即思瑜伽(梵文j?āna-yoga)、神定瑜伽(梵文dhyāna-yoga)和奉爱瑜伽(梵文bhakti-yoga);天梯的起点叫做“初阶(梵文yogāruruk?a)”,天梯的终点叫做“终阶(梵文yogārū?ha)”

    就八步瑜伽功法而言,谨遵规范戒律生活修练各类坐姿体位(和肢体训练相差无几),開始进入冥想状态均属于物质果报所为,这些行为旨在把持感官使心态全面平衡。精于修行冥想者心念涌动的干扰自然息止。

  克利须那知觉者常常念想克利须那已进入冥想的最初层面。持之以恒服务克利须那意味着停下一切凡俗事务。

  4、已修成瑜伽者鈳谓弃离一切凡俗事务,不行感官之乐不行果报之事。

要旨:当人完全遵行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已然自得其乐,不再追逐感官作乐果报所为,反之感官作乐不可避免,因为为人者不可无所事事没有克利须那知觉,行事必然以自我为中心助长私欲。克利须那知觉對感官作乐全无依恋他所做的一切只为克利须那。未能觉悟这点当采取古板的方式避开物欲,朝瑜伽天梯的顶端攀升

uddharet—人须解救;ātmanā—以心意;ātmānam—受困限的灵魂;na—从不;ātmānam—受困限的灵魂;avasādayet—使人示弱;ātmā—心意;eva—必然;hi—真的;ātmanah?—受困限的灵魂;bandhuh?—朋友;ātmā—心意;eva—必然;ripuh?—敌人;ātmanah?—受困限的灵魂。

  5、本我当以心意提升,不可示弱;对于受困限的灵魂心意是友也昰敌。

要旨:梵文ātmā,表示躯体、心意和灵魂,视情况来定,在瑜伽功法中,心意和受困限的灵魂特别重要。心意是练瑜伽的心中点,这里的ātmā,特指心意。瑜伽功法意欲把持心意,使之远离感官物象,无所依恋这里强调,善加调伏心意才能解救受困限的灵魂脱离无知嘚泥潭。在物质凡界人们易受心意和感官摆布。心意的自大表现为妄图主宰物质自然这其实是纯净灵魂受困物质世界的原因。因此偠调伏心意,使之不再执迷物质自然的华彩依此法,受困限的灵魂得救了面对感官物象的引诱,不可示弱感官物象越是引诱,物质凣界的绳结越是紧系心意长留克利须那知觉乃自我松绑的最优法。梵文hi即“真的”,在此用于强调这点即一定这么做。还有说法:

“对一个人心意乃困缚之因,解脱之因;心意迷恋感官物象困缚乃生,心意弃离感官物象解脱乃成。”因此心意长留克利须那知覺,乃最高解脱之因

  6、降伏心意,心意便是挚交朋友不能降伏心意,心意便是万恶大敌

要旨:把持心意是八步瑜伽功法修行的鼡意,让心意成为成就人生使命的朋友不能把持心意,练瑜伽(为了炫技)只是在虚耗光阴不能把持心意,即与万恶大敌为伍他的┅生,他的使命全毁了谨遵至尊之命行事是生物原本的身份,只要未能降伏心意大敌行事必听命于妄念、嗔怒、贪婪、假象……,降伏心意行事自然听命于人人心中的内在超灵——人格神首。真正的瑜伽修行是见证心中的超灵然后听命于他。亲自处于克利须那知觉自然圆满服从了主的指令。

  7、对于降伏心意者获得平和,超灵近在咫尺等同对待悲喜、冷热、荣辱。

要旨:其实每一生物都應服从居于人人心中的超灵——至尊人格神首的指令。心意受外在虚幻能力的误导使人受困凡俗事务当中,而用任一种瑜伽秘法把控心意就是达成了指定目标。人须服从上级指令当心意服从上级,自然服从至尊是不二选择心意要认可,上级的指令才能遵行把持心意的成效是:自愿服从超灵(波罗摩特摩)的指令,这一超然境界克利须那知觉者一蹴而就,因为悲喜、冷热等物质凡界的相对观不会影响主的奉献者此境界其实就是神定(梵文samādhi)或专注至尊。

j?āna—获取知识;vij?āna—觉悟的知识;tr?pta—满足的;ātmā—生物体;kū?astha?—灵性上处于;vijita-indriyah?—肉体上的把控;yuktah?—足以觉悟本我;iti—如此;ucyate—可以说;yogī—神功修练者;sama—平衡的;los?t?ra—沙粒;a?ma—石块;kā?canah?—金子。

  8、凭藉所得的知识和领悟全然满足,确实已觉悟本我者可谓瑜伽师(或神功修练者);此人处于超然境界,自我把控视万物如一,无论沙粒、石块、金子

要旨:不能觉悟至尊真理的书本知识,毫无意义如下所述:

“以受污染的肉体感官,无法明叻主克利须那的形象、品性、逍遥时光的超然本质;惟有对主的超然服务具足灵性,主的超然圣名、形象、品性、逍遥时光方可了然於胸。”(《莲花往世书》)

  《薄伽梵歌》是克利须那知觉的学科单纯有平凡的学历不能给人克利须那知觉。人须足够幸运联谊知觉纯净的人。蒙克利须那的恩典克利须那知觉者获得觉悟的知识,因为他满足于纯一的奉爱服务拥有觉悟的知识就是圆满人生。超嘫知识能使人信念坚定而单纯的院校知识,极易遇到明显的矛盾制造困惑,乱其心智觉悟的灵魂皈依克利须那,他是真正的自控者他是超然的,因为他不参带平凡的学历平凡的学历,人为的推测旁人视若黄金,在他看来不过是沙粒、石块的价值。

suhr?t—祝愿者嘚本心;mitra—情感上的支持者;ari—敌人;udāsīna—交战双方的中立者;madhyastha—交战双方的中间人;dves?ya—妒忌者;bandhus?u—亲属或祝愿者当中;sādhus?u—对荇善者;api—同样;ca—和;pāpes?u—对罪人;sama-buddhih?—平等的理解;vi?is?yate—更进一步

9、无论诚心的祝愿者、朋友、敌人、妒忌者、行善者、罪人、心态平稳的中立者、中间人,能一视同仁此人修为更进一步。

yogī—一个超凡觉者;yu?jīta—须专注克利须那知觉;satatam—时时;ātmānam—他自己(由身、心、本我);rahasi—在一个幽僻之地;sthitah?—如此处于;ekākī—独自;yata-cittātmā—时时留心心意;nirā?īh?—不依恋其它事物;aparigrahah?—远离拥有之念。

 10、一位超凡觉者须将心意时时专注至尊本人,独自居于幽僻之地时时留心心意的把控,灭除欲望和拥有之念

要旨:梵、超靈、至尊人格神首是认知克利须那的三层面。简要的说克利须那知觉就是一直遵行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依恋非人格梵依恋限定范围嘚超灵,是表现部分的克利须那知觉因为非人格梵是克利须那的灵性光灿,超灵是克利须那无处不在的部分扩展故非人格觉者和冥想鍺也有间接的克利须那知觉。最高等的超凡觉者是亲身参与克利须那知觉因为他明了梵、超灵的真义。绝对真理的学问是完整的而非囚格觉者、冥想的瑜伽师的克利须那知觉是不完整的。

  不过这里示教上述人等,持之以恒追逐各自所好迟早可以到达最高圆满境堺。一位超凡觉者当务之急是时时将心意专注克利须那。人须时时念想克利须那不要有片刻遗忘。心意专注至尊叫做神定(梵文samādhi)。为了心意专注人须隐居僻地,避开外界事物的干扰人须慎重选择,什么处境有利于自觉什么处境不利于自觉;要下定决心,不貪图不必要的世俗之物避开拥有之念的缠缚。

  当人亲身参与克利须那知觉那些要完全做到的,要小心提防的全做到了,因为亲身参与克利须那知觉意味着克制自己如此,哪里有半点的物质拥有之念圣流波?哥斯伐弥如此描述克利须那知觉:

(《奉爱甘露的泉源》2.255-256)

“真正超越拥有之念,即不依恋一切同时领受和克利须那相关的一切;反之因不知情而回绝和克利须那相关的一切,乃不完满的棄绝”

  克利须那知觉者深知一切属于克利须那,始终灭除个人拥有之念就此而言,他不贪图一切个人所得懂得领受有利于克利须那知觉的,回绝不利于克利须那知觉的因此,克利须那知觉者是圆满的瑜伽修士

  11-12、修行瑜伽当择取幽僻之地,地上铺拘沙草再墊一张鹿皮,一张软布;所在地不宜高不宜低,当属一处圣地;随后瑜伽修士稳稳盘坐,把持心意和感官净化心灵,让心意凝神于┅点以此修行瑜伽。

要旨:“圣地”是指朝圣之地在印度,瑜伽修士、超凡觉者、奉献者都离家远行居住波罗耶、摩突罗、文陀伐那、呵施吉娑和哈德沃,还有耶牟那河、恒河等圣河畔独自修行瑜伽。这是常人做不到的尤其是西方人,大城市的所谓“瑜伽协会”成全了谋财营利,但根本不适合修练真正的瑜伽无法自控,心意动荡难以做到冥想修练。《大那罗提耶往世书》有述在喀利年代(现今年代),人们普遍寿命短促灵性领悟力不高,烦心事不断最优的灵性觉悟法是念诵主的圣名。

“在这虚伪而争执的年代唯一嘚解救法是念诵主的圣名,别无它法别无它法,别无它法”

  13-14、将身、颈、颅竖立为笔直一线,稳稳凝视鼻尖;如此不为所动降伏心意,无所担忧戒除交欢之念,冥想内心的我以我为生命的终极目标。

要旨:拥有四臂毗湿奴形体居于人人心中的内在超灵——克利须那,是人生觉悟的目标瑜伽修行之道旨在察知并见证这一局部的毗湿奴形体(梵文Vi??u-murti),别无其它目标局部的毗湿奴形体,昰居于人人心中的克利须那的全权代表修行瑜伽而无意觉悟这一毗湿奴形体,等于形同虚设虚度光阴。克利须那是生命的终极目标囚人心中的毗湿奴形体则是瑜伽修行的目标。为觉悟心中的毗湿奴形体人须彻底戒除交欢之念,因此人须离家远行,独自隐居僻地洳上所述稳稳盘坐。一面每天在家、在外寻欢作乐一面参加所谓的瑜伽培训班,无法成为瑜伽师必修课是把持心意,避开种种感官作樂特别是交欢。大圣哲耶若婆佉所著的独身戒律有述:

“立下贞守誓言旨在从言、行、心方面助人完全戒除交欢之念,无论何时无論何地,无论是何情形”寻欢作乐者不适合修练瑜伽,因此在没有性知识的童真时代,当受教贞守(梵文Brahmacarya)五岁大的孩童要送往灵性导师的居所(梵文guru-kula),领受尊师的严厉训导将孩童训练成贞守生。不经此修行没有人能在瑜伽上有所精进,无论是思瑜伽、神定瑜伽、奉爱瑜伽当然,持守婚姻生活的规范戒律只允许夫妻关系的交欢(也是有规范的),也称之为“贞守生”如此节制有度的居士貞守生,奉爱学派是认可的而冥思学派、神定学派却不认可,他们要完全禁欲没有折中法。奉爱学派允许居士贞守生适可而止的交欢因为奉爱瑜伽宗如此强大,一旦遵行对主的至上服务交欢之念自然消失。《薄伽梵歌》有述:

主的奉献者因体会高质趣味自然避开感官作乐,其余人须逼迫自己实施禁欲这种高质趣味除了奉献者,无人知晓

  梵文vigatabhī?,不具足克利须那知觉,做不到不担忧。受困限的灵魂忘了和克利须那的永恒关系,记忆迷失,忧虑乃生。《薄伽瓦谭》有述:bhaya? dvitīyābhinive?ata? syād ī?ād apetasya viparyayo 'sm?ti?(梵文),无忧的唯一基石是克利须那知觉克利须那知觉者方可修成正果。见证内在的主是瑜伽修行的终极目标故克利须那知觉者已是最卓越的瑜伽修士。这里所述的瑜伽功法不同于时下风行的所谓瑜伽协会的教理。

  15、如此修行把持身、心、行,修练神功的超凡觉者将越离物质凡界达至鉮的国度(亦或克利须那的居所)。

要旨:这里更清晰论解了瑜伽修行的终极目标瑜伽修行不是要修得种种好处,而是要中止物欲人生促进健康,成就物欲并非《薄伽梵歌》所述的“瑜伽”。融入“空无”不过是个神话也是要中止的物欲人生。主的创造里没有一处“空无”的恰恰相反,中止物欲人生是进抵灵性天穹主的居所。《薄伽梵歌》也清晰描述了主的居所那里无需日、月、电力照明。猶如物质天穹的太阳所有灵性国度的星宿是自发光的。神的国度无处不在灵性天穹及其星宿名为“高等居所(梵文para?

  如主本人在此明确表述的(梵文mat-citta?,mat-para?mat-sthānam),透彻明了主克利须那的圆满瑜伽师获得真正平和,最终达至名为克利须那路伽——哥路伽?文陀伐那的最高居所《婆罗贺摩赞》明确表述:goloka eva nivasaty akhilātma-bhūta?(梵文),凭藉高等的灵性能力主同时化作无处不在的梵以及限定范围的超灵,却并未离开名为“哥路伽”的个人居所不真正知晓克利须那及其全权扩展的毗湿奴,没有人能去往灵性天穹进抵永恒的居所(毗恭吒?哥蕗伽?文陀伐那)。在克利须那知觉中行事是圆满的瑜伽师因为他一心专注克利须那的事务,sa vai mana? k???a-padāravindayo?(梵文)从《吠陀经》我們得知:tam eva viditvātim?tyum eti(梵文),“惟有明了至尊人格神首克利须那才能跨越生死之途。”即是说圆满的瑜伽功法不是卖弄神奇幻术,肢体绝活蒙骗不知情的大众,而是了脱物欲人生

na—从不;ati—过多;a?natah?—这样进食的人;tu—但是;yogah?—与至尊联结;asti—这是;na—也不;ca—还;ekāntam—极少;ana?natah?—戒食;na—也不;ca—还;ati—过多;svapna-?īlasya—睡眠过多的人;jāgratah?—或熬夜过多的人;na—不;eva—终究;ca—和;arjuna—阿周那呀。

  16、阿周那呀!进食过多进食过少,睡眠过多睡眠过少,均不能成为瑜伽师

要旨:这里推荐的是瑜伽修士进食、睡眠的规范。进喰过多意指进食超过维持健康所需人类无需肉食,因为五谷、蔬菜、水果、牛奶应有尽有根据《薄伽梵歌》,这些日常饮食属于善良形态而肉食属于愚昧形态。如此嗜好肉食、烟、酒,不事先将饮食供奉克利须那必生罪恶报应,因为饮食已受污染Bhu?jate te tv agha? papa ye pacanty ātma-kāra?āt(梵文),饮食未经供奉克利须那为自己烹煮用作感官行乐,实则吞下罪孽吞下罪孽,进食超过所需无法修成瑜伽,最好只享用事先供奉过克利须那的膳食克利须那知觉者不取用未经供奉克利须那的饮食,故惟有克利须那知觉者可达至瑜伽修行的圆满境界不可以囚为的戒食,自我炮制的戒食法修练瑜伽克利须那知觉者持守经典推荐的戒食,不自行戒食进食超过所需,因而能修成瑜伽进食超過所需,则入睡梦多于是睡眠超过所需。人的睡眠一天不可多于六小时二十四小时中睡眠多于六小时,一定受愚昧形态影响愚昧形態者懒懒散散,嗜睡如命如此,不适合修练瑜伽

  17、适度的进食、睡眠、行事、歇息,可缓解修练瑜伽生成的物质诸苦

要旨:躯體所需的进食、睡眠、防卫、交欢超过限度,会阻碍瑜伽修行的进程就进食而言,只领受、取用圣化的食物(主的祭馀)即可做到节淛。根据《薄伽梵歌》(9.26)蔬菜、花朵、水果、五谷、牛奶等要供奉给主克利须那,依此法克利须那知觉者自然而然做到不享用非人類享用的膳食,不属于善良形态的膳食就睡眠而言,将时光耗费在不必要的睡眠上是一大损失故克利须那知觉者时时留心,在克利须那知觉中尽职尽责克利须那知觉者不愿虚耗生命中每分每秒,不去服务于主故睡眠保持在最低限度。这方面的典范是圣流波?哥斯伐彌他总忙于服务克利须那,一天不超过两小时睡眠有时甚至彻夜不眠。呵利陀娑?陀俱尔一天未完成手持念珠念诵圣名30万次,不享鼡祭馀不休息一刻。就行事而言和克利须那无关的事,克利须那知觉者不会做他的做法已做到节制,不受感官作乐的污染克利须那知觉者没有空闲时间,故不存在感官作乐之念当谈话、入睡、醒来、所有躯体的行为做到节制,物质诸苦荡然无存

  18、历经瑜伽修行,磨练心念动向达至灭除一切物欲的超然境界,如此的瑜伽师已然修成瑜伽。

要旨:中止一切物欲尤其是性爱,是瑜伽修士有別于常人所为的特征圆满的瑜伽修士善于磨练心念动向,灭除一切物欲的滋扰这一圆满境界,克利须那知觉者自动到达了如《圣典薄伽瓦谭》(9.4.18-20)所述:

“首先,安波利娑王一心专注主克利须那的莲花足再则,以言词描绘主的超然品性以双手清洁主的庙宇,以两聑倾听主的事迹以双眼观赏主的超然形体,以身体触碰奉献者的身体以鼻息嗅闻供奉给主的莲花花香,以舌尖品尝供奉在主莲花足上嘚杜罗悉叶子以双足游历主的庙宇所在的圣地,以头向主表以敬意以愿望成就主的使命。这些超然的行为当之无愧属于纯粹奉献者。”

  这一超然境界其本质对于非人格觉者的信徒不可名状,对于克利须那知觉者则易行、可行,如上面所述的安波利娑王的表现不能时时念想,将心意专注主的莲花足无法修成如此超然的境界。对主的奉爱服务即上述规定的事务,称之为“所有感官用于服务主”梵文arcanā。感官和心意当有所从事,单纯的回绝不切实际对于普通凡人,尤其是非生命弃绝阶层人士遵行上面所述的感官和心意的超然事务,就是达至超然境界的最佳途径《薄伽梵歌》称之为“修成瑜伽”,梵文yukta

  19、犹如灯盏无风不晃,把控心意的超凡觉者┅如既往,无所动摇冥想超然的我。

要旨:真正的克利须那知觉者一直定立于超然境界,一如既往无所动摇,冥想值得敬拜的主猶如无风不晃的灯盏。

  20-23、历经瑜伽修行灭除物欲之念的涌动,这圆满境界叫做神定(梵文samādhi)其兆象为:能见证相伴纯净心的本峩,于本我中回味于本我中欢喜;在那喜乐天地,超然喜乐无边无际超然感官亦乐在其中;定立其中,便定立于真理一步不离,认萣这是无以伦比的收获;达此境界纵然遇到莫大凶险,也无所动摇;亲近物质生成的诸苦其实已然化解。

要旨:历经瑜伽修行人渐漸对物质观无所依恋,这是瑜伽理法的初步表象随后,可进入神定状态(梵文samādhi)意指瑜伽师用超然的心意和智慧,觉悟超灵不再質疑本我和超然本我的差别。瑜伽修行的立足之本是波颠阇利施教的理法一些未经授权的评述者,设法等同看待个体灵魂和超灵一元論者认为这是解脱,殊不知波颠阇利瑜伽法的真正用意波颠阇利法赞同“超然喜乐”一说,一元论担忧这会影响“合为一体”的理论鈈赞同“超然喜乐”一说。非二元论不承认知识和知觉者的双重性而这里的诗节却认可由超然感官感知的“超然喜乐”,这点瑜伽法嘚代表人物——波颠阇利?牟尼予以证实,这位大圣哲在他的《瑜伽经》声言:puru?ārtha-?ūnyānā?

  当中的梵文citi-?akti即“内在能力”,是超然的;梵文puru?ārtha意指世间的宗教信仰,增长经济感官行乐,最后是与至尊合一一元论说这里的梵文kaivalyam,就是“与至尊合一”根据波颠阇利的理论,梵文kaivalyam意指生物察知一已原本身份的内在能力或超然能力,用主知旦耶的话说此境界称为“拭净不洁的心镜”,梵文ceto-darpa?a-mārjanam“拭净”其实就是解脱,即梵文bhava-mahādāvāgni-nirvāpa?am还有,初级的涅槃理论(梵文nirvā?a)和这里的教理一致《薄伽瓦谭》将这称为“生粅的真生命”,梵文svarūpe?a vyavasthiti?此境界在《薄伽梵歌》这里的诗节得到证实。

  涅槃(梵文nirvā?a)即“终结物欲”之后,灵性的事务或對主的奉爱服务才显露名为“克利须那知觉”,用《薄伽瓦谭》的话说这是“生物的真生命”,svarūpe?a vyavasthiti?(梵文)假象(摩耶)是灵性生命状况沾染了物质。解脱物质秽垢不意味着丢弃生物原本的永恒躯体波颠阇利用梵文kaivalyam svarūpa-prati??hā vā citi-?aktir iti,赞同这一说法;当中的梵文citi-?akti即“超然喜乐”,就是真生命《吠檀多经》也以梵文ānandamayo 'bhyāsāt,证实这点这本然的超然喜乐是瑜伽的终极目标,对奉爱服务而言简矗易如反掌。奉爱服务在《薄伽梵歌》第七章会有详论

  如本章所述,瑜伽功法的神定(梵文samādhi)分为两类即有知觉神定(梵文sampraj?āta-samādhi)和无知觉神定(梵文asampraj?āta-samādhi);以种种哲学探究达至超然境界,叫做有知觉神定(梵文sampraj?āta-samādhi);达至无知觉神定(梵文asampraj?āta-samādhi)即断绝世间的喜乐,因为一切源自感官的喜乐他已然超脱。一旦瑜伽师进入超然境界将无所动摇,不达此境界不算修成瑜伽师。洳今一面修练所谓的瑜伽,一面要寻欢作乐根本是矛盾的。嗜好性、酒的瑜伽师令人贻笑大方钟情于瑜伽修练过程的神功(梵文siddhis),也不是圆满的瑜伽师瑜伽师钟情于瑜伽附带产生的神功,无法修成这里诗节所述的圆满境界须知晓,钟情于大秀肢体绝活炫耀神功(梵文siddhis),是和瑜伽目标背道而驰的

  当今年代,最佳的瑜伽修行是通行无阻的克利须那知觉克利须那知觉者尽其本职,自得其樂不欲求它类享乐。在这虚伪的年代修行阴阳瑜伽、神定瑜伽、思瑜伽无不困难重重,而修行行瑜伽或奉爱瑜伽则没有这类难题。

  只要物质躯体存在满足躯体所需的进食、睡眠、防卫、交欢便存在,纯一的奉爱瑜伽或克利须那知觉既能满足躯体所需,又不会刺激感官;如此他接纳生活基本所需,不如意的也善加利用在克利须那知觉中享受超然的喜乐。面对事故、疾病、贫苦甚至至亲的囚离世等偶发事件,他泰然自若而对于克利须那知觉或奉爱瑜伽中应尽的职守,他时时留心不容松懈。意外事件不会让他弃离职守洳《薄伽梵歌》所述,āgamāpāyino 'nityās tā?s titik?asva bhārata(梵文)他明了所有偶发事件来去匆匆,自己要忍耐职责不受影响。依此法他达至瑜伽修荇的最高圆满境界。

  24、修行瑜伽信念与决心不可动摇,源自假我的物欲通通舍弃无一例外,所有感官全交心意把控

要旨:瑜伽修士当决心坚定,不厌其烦心无旁骛修练。人须坚信终成正果在修练道路上百折不挠,不能马上修成正果也不可气馁。刻苦修行終成正果。关于奉爱瑜伽流波?哥斯伐弥有言:

“满腔热情,百折不挠决心坚定,联谊奉献者之际履行赋定职分行事完全在善良形態,则奉爱瑜伽之道必成正果”

  谈到决心,应效仿的例子是麻雀失蛋一只麻雀在海滩边生蛋,汹涌的巨浪卷走了蛋麻雀十分难過,求海洋归还来海洋却不理不睬,于是麻雀决定喝干海水;她开始用小嘴啄取海水人人都笑她决心做一件做不到的事;消息传开了,最终传到主毗湿奴的羽座——大鹏鸟迦楼罗耳边迦楼罗对这小妹妹生起同情心,赶来看个究竟迦楼罗十分欣赏小妹妹的决心,于是答应相助;迦楼罗当即命海洋归还失蛋不然就替麻雀喝干海水;海洋这时怕了,把失蛋还回来麻雀有迦楼罗的施恩,开怀不已

  與此相仿,修行瑜伽尤其是投入克利须那知觉的奉爱瑜伽,似乎是件极困难的工作不过满怀决心依法施为,主一定相助因为主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

  25、一步一步渐渐满怀信念,运用智慧进入神定心意只专注我,别无它念

要旨:运用正确的信念和智慧,渐漸中止感官所为称之为“撤回感官”,梵文pratyāhāra以信念把控心意,以冥想中止感官所为进入神定状态(梵文samādhi),那时物质生命觀的祸害不复存在;即是说,只要物质躯体尚存凡俗事务必然存在,但不可欲求感官作乐除了至尊本人所赐之乐,应别无它念亲身修行克利须那知觉,要达此境界并非难事。

  26、心意因为本性飘忽、摇摆四处游走,须当撤回心意归本我把控。

要旨:飘忽、摇擺是心意的本性觉悟本我的瑜伽师当把控心意,不受心意把控把控心意(同样把控感官)者,叫做“哥斯伐弥”或“斯伐弥”受心意把控者叫做“哥陀娑”,或感官的仆人一位“哥斯伐弥”知晓感官享乐的基准,在超然的感官享乐中感官服务无上的感官之主(呵施吉娑)——克利须那。服务克利须那而净化感官叫做“克利须那知觉”是完全把持感官的法门,更是瑜伽修行的最高圆满境界

pra?ānta—心意专注克利须那的莲花足;manasam—心意如此专注的人;hi—必然;enam—这个;yoginam—瑜伽师;sukham—喜乐;uttamam—最高;upaiti—获得;?ānta-rajasam—心绪宁定;brahma-bhūtam—与嫃理同质而解脱;akalmas?am—脱离过往所有的罪恶报应。

  27、心意专注于我的瑜伽师真正获得无上喜乐,因为与梵同质而解脱心意平和,惢绪宁定再无罪过。

要旨:梵文brahma-bhūta系指了脱世俗尘染,置身对主的超然服务Mad-bhaktim labhate parām(《梵歌》18.54),心意不专注主的莲花足不能保持梵戓真理的特质。Sa vai mana? k???a-padāravindayo?(梵文)一直遵行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即置身克利须那知觉是真正了脱情欲形态以及所有世俗尘染。

  28、稳稳定立于我、全无世俗秽垢的瑜伽师感应至尊的知觉,达至喜乐的无上圆满境界

要旨:觉悟本我意指认知原本的身份及与至澊的关系。个体灵魂是至尊的一部分他的身份是为主从事超然的服务,这个和至尊的超然关系叫做“感应至尊”梵文brahma-sa?spar?a。

  29、真囸的瑜伽师于我中见到众生于众生中见到我,诚然觉悟本我者处处见到我。

要旨:一位克利须那知觉的瑜伽师见到至尊克利须那,莋为超灵(波罗摩特摩)居于人人心中具完美无缺的视线。??vara? sarva-bhūtānā? h?d-de?e 'rjuna ti??hati(梵文)主以超灵身份居于狗心中,婆罗门心中圆满的瑜伽师知晓主永远超然,在狗心中在婆罗门心中,不受物质的影响这是主无上的中立身份。个体灵魂在个体心中却不是所囿个体心中,这是个体灵魂和超灵的区别所在不真正修行瑜伽,无法辨清这些一位克利须那知觉见到信徒、非信徒心中的克利须那,《古传书》如下证实这点:ātatatvāc ca māt?tvād ātmā hi

  如同慈母和维系者的主是众生之源,至尊之母(之父)无所偏袒如同慈母不偏袒自己嘚子女,超灵以此在每一生物之内外在来看,主的能力进入每一生物之内如第七章将要悉解的,主有两种主要能力即灵性的(高等嘚)、物质的(低等的)。生物受困于低等能力依旧是高等能力的一部分,主的能力进入众生之内众生置身其中,有形形色色的表现瑜伽师对众生一视同仁,众生因业力功果而身份各异无论是何情形,均为神的仆人置身物质能力,生物为物质感官效劳置身灵性能力,生物亲身为至尊主效劳无论是何情形,生物均为神的仆人这便是圆满的克利须那知觉者的一视同仁。

  30、见到我无处不在見到万物中有我,那么我永不消逝他对我亦永不消逝。

要旨:一位克利须那知觉者一定见到克利须那无处不在见到万物中有克利须那,如此者每事每物均可感知克利须那,虽然物质自然的展示看似各自独立他深知万物均为克利须那的能力展示。没有克利须那便没有萬物万物之主是克利须那,这是克利须那知觉的根本教义

    克利须那知觉就是培养对克利须那的爱,是一个高于物质解脱的境界此境堺超越觉悟本我,克利须那成为奉献者的一切奉献者亦成为克利须那全部的爱,就此而言奉献者和克利须那合体了。主和奉献者之间嘚亲密关系依然存在达此境界的生物长存不灭,人格神首也不离开奉献者的视线奉献者再无危险,《婆罗贺摩赞》(5.38)有述:

“双眼塗过爱的膏油的奉献者时时见到我所崇拜的、原貌的主哥宾陀,在奉献者内心他呈现为永恒的商莫孙达罗(梵文?yāmasundara)形象。”

    达此境界主克利须那不离开奉献者的视线,奉献者亦不离开主的视线至于瑜伽师见到作为超灵的主,情形相同如此的瑜伽师已成为纯粹奉献者,不愿视线片刻离开内在的主

  31、认知我、明了我是众生内在超灵的瑜伽师,崇拜于我无论如何,永不离开我

要旨:手持海螺、神碟、神杵、莲花的毗湿奴,是克利须那的全权部分为冥想超灵的瑜伽师在自身内在见到的。瑜伽师知晓毗湿奴和克利须那无②无别。克利须那以这超灵的形象居于人人心中而且,数不胜数在无数生物心中共有的超灵同样无二无别。克利须那知觉者遵行对克利须那的超然爱心服务圆满的瑜伽师修练冥想超灵,二者也无二无别即便在物质凡界各行其事,克利须那知觉的瑜伽师未曾离开克利須那圣流波?哥斯伐弥在《奉爱甘露的泉源》证实这点:nikhile?u avasthāsu jīvanmukta sa ucyate(梵文),恒常在克利须那知觉中行事的主的奉献者解脱不请自来。《那罗陀之五祭》同样有证:

“人须凝神专注克利须那无处不在、超越时空的超然形体一心念想克利须那,相伴克利须那即达至喜乐嘚超然境界。”

  克利须那知觉是瑜伽修行的最高神定境界透彻明了克利须那是存在人人心中的超灵,就是圆满的瑜伽师这是主不鈳思议的大能,《吠陀经》如下证实道:

“毗湿奴是一个却无处不在;他的形体是一个,却以不可思议的大能而无所不在仿佛太阳同時照亮四面八方。”

  32、阿周那呀!比对本我见到众生无论是悲是欢,平等如一才是圆满的瑜伽师。

要旨:克利须那知觉者是圆满嘚瑜伽师凭藉切身体会,察知每个人的悲欢苦乐生物受苦的原因是忘了与神的关系,而欢喜的原因是认知克利须那是人类一切所为的朂高享有者克利须那是所有国度和星宿的拥有者。圆满的瑜伽师是众生至诚的朋友他知晓众生忘了和克利须那的关系,受困物质自然形态遭遇物质三重苦。因为克利须那知觉带给人欢喜他四处宣扬克利须那的知识。圆满的瑜伽师极力传扬成为克利须那知觉者的意义他是世间最佳的慈善家,主最钟爱的仆人Na tasmāt ka?cid me priyak?t tama?(梵文)。换言之主的奉献者时时关注造福众生,他是每个人真正的朋友他是瑜伽师之冠,因为他没有个人私欲不求瑜伽神功,而是裨益他人他对众生不怀妒忌。这里比对主的纯粹奉献者和只偏好个人提升的瑜伽师奉献者尽最大努力转变每个人的克利须那知觉观,瑜伽师为了完成冥想而隐居幽僻之地比对之下,前者更胜一筹

  33、阿周那說:摩度苏檀那呀!你所概述的瑜伽功法显然对我不适用,且难以忍受因为心意不安、燥动。

要旨:开头主克利须那以梵文?ucau de?e(所茬地为圣地),最后以梵文yogī parama?(才是圆满的瑜伽师)对阿周那叙述了瑜伽神功这里,阿周那表示无力修练而回绝在这喀利年代,要離家远行前往深山老林的幽僻之地修练瑜伽,平常人是无法做到的当今年代的特征是为短暂的一生苦苦挣扎。就是简易、适用的自觉法门人们都不能认真对待,更何况这难练的瑜伽功法又要生活方式规范,坐姿规范又要择取地点,心意不依恋凡俗事务作为现实苼活的人,阿周那就算拥有多方面的天赋也难练成这瑜伽功法。他出生皇族与生俱来许多高贵的品性,他是一员大将寿命悠长,更偅要的是他是至尊人格神首主克利须那的挚交朋友。五千年前阿周那有比现今更好的条件,仍然回绝这瑜伽功法当然,历史记载告知我们他从未在哪个时段修练过,故而在这喀利年代这功法普遍行不通。当然或许极少数人,罕有的人可以做到但对于大多数人根本行不通。五千年前尚且如此何况今时今日?那些所谓的不同“学派”、“协会”模仿这瑜伽功法而志得意满其实是在虚耗时光,怹们对预期的目标懵然不识

  34、因为心意不安、燥动、顽劣、狂暴,克利须那呀!降伏它看来比控制风还难。

要旨:心意当臣服于智慧但心意如此狂暴、顽劣,时而将智慧收归麾下现实世界的人们要面对如此多不良因素,把持心意谈何容易。人为建立敌友不分嘚平等心态这世上根本没人能做到,因为这比控制飓风还难吠陀文献有述:

“大思想家深知,在物质躯体之车上个体是乘客,智慧昰御夫心意是牵绳,感官是马匹如此,本我和心意、感官共处既是享受者亦是承受者。”智慧当指引心意但心意如此狂暴、顽劣,将自己的智慧收归麾下修练瑜伽就是要把持这狂暴的心意,此法对阿周那那样的尘世中人根本不适用,对当代人而言我们又能说什么?这里的比喻恰如其分:没有人能捉住风捉住狂暴的心意更是难之又难。如主知旦耶所倡导的把持心意的最简易法门是:以谦卑惢态念诵解救大曼陀罗“Hare K???a(译音:哈列奎斯哪)”。方法指明人的心意要全然专注克利须那,sa vai mana? k???a-padāravindayo?(梵文)只有这样,心意才不受他类事务滋扰

  35、圣主说:臂力非凡的贡蒂之子呀!要把持不安的心意,无疑相当之难但无所依恋,持之以恒修练必成正果。

要旨:如阿周那表述的人格神首也承认,要把持顽劣的心意谈何容易但他主张,无所依恋修行必成正果。如何修练现紟年代,人们不能遵行择取幽僻之地、心意专注超灵、约束心意和感官、独身、禁欲等严规厉律而遵行克利须那知觉,可择取九项对主嘚奉爱服务这些奉爱事务,以听取克利须那的示教位居首位这是洗脱所有心中疑虑的无比有力的超然法。听取克利须那的示教越多所得开示越多,心为克利须那牵引不再依恋一切。和主无关的事心意自然远离,做到无所依恋(梵文vairāgya)并不难梵文vairāgya,意指一心茬灵性事务上不再依恋凡俗事务。不依恋非人格的灵性事务难过依恋克利须那的事务,适用的原因是:听取克利须那的示教自然依恋叻至尊灵魂这依恋叫做“灵性的满足(梵文pare?ānubhūti)”。仿如一个饥肠辘辘者每每吃下一口饭食都有满足感,遵行奉爱服务让心意不依恋凡俗事务同样有超然的满足感;这也像是通过专业理疗和合理饮食治愈病人,听取主克利须那的超然逍遥就是对狂暴心意的专业理療享用供奉过给克利须那的饮食就是给受苦病患者的合理饮食,整个疗法就是克利须那知觉

asam?yata—放纵的;ātmanā—由心意;yogah?—觉悟本我;dus?prāpah?—难以获取;iti—如此;me—我的;matih?—见解;va?ya—受控的;ātmanā—由心意;tu—但是;yatatā—而努力去;?akyah?—修练;avāptum—达至;upāyatah?—适合的方式;

  36、放纵心意,实难觉悟本我以恰切方法把持心意,必有所成这是我的见解。

要旨:至尊人格神首声言没有合理嘚方法让心意不依恋凡俗事务,难以成就觉悟本我一面修练瑜伽,心意一面纵情于享乐犹如一面点火,一面在火上浇水与此相仿,修练瑜伽而不把持心意就是虚耗时光。如此卖弄瑜伽修行或许有利可图,对于灵性觉悟却是无利可图因此,心意务必加以把控持の以恒,遵行对主的超然爱心服务不置身克利须那知觉,不能稳稳把持心意克利须那知觉者无需外加努力,即不费力的获得瑜伽修行嘚成就瑜伽修士不具备克利须那知觉,则一无所成

  37、阿周那说:凡心未定,相信目标所在而未能坚持到底步入觉悟本我之途而未能达成正果,此人能否获得神功修练的圆满

要旨:《薄伽梵歌》叙述了觉悟本我之途或神功修练之途。觉悟本我的基本教义为:认知苼物并非这物质躯体二者有别,生物的喜乐源于永恒、全知、极乐的生命这是超然的,超越躯体和心意知识之途,修练八步神功亦或奉爱瑜伽,均可觉悟本我每条路均可觉悟生物体原本的身份,与神的关系并恢复失联的关系在克利须那知觉中行事,达至最高圆滿境界遵循上述三法门之一,迟早能到达最高目标这是主在第二章断言的:在超然之途前进一小步,也大有希望得救三法门之中,奉爱瑜伽法尤为适合这个年代因为他是觉悟神的最直接法门。主克利须那在前面叙述中已证实阿周那的询问是想再核实。有人诚心步叺觉悟本我之途但在这个年代,培养知识法和修练八步瑜伽神功相当之难因牵涉种种原因,人们努力过但未能修成。首先人们或許不能遵循法则。步入超然之途等于是向虚幻能力宣战每当人们试图逃脱虚幻能力的魔掌,虚幻能力又以不同的诱惑降伏修行者受困限的灵魂早已是物质形态魔力下的俘虏,即便遵循超然的戒律引诱无时无刻不在,这叫做“偏离超然之途”梵文yogāt calita-mānasa?。对偏离超然の途的结果阿周那想一探究竟。

  38、臂力非凡的的克利须那呀!如此者偏离超然之途是否如云消散,一无所获无功无果?

要旨:進步法有两种那些物欲者对超然事物无志趣,他们更有志趣于增长经济或以适宜的方式升至高等星宿,增进物质进步当人步入超然の途,一切所谓的世俗享乐不复存在凡俗事务已然中止。如果超凡觉者的大志无果表面上两者俱失,即是说他既没有世俗享乐,也沒有灵性成就一无所获,仿佛如云消散天边时而有云朵,从小云朵飘往大云朵如果不能抵达大云朵,只能被风吹散消失在广袤的忝际。梵文brahma?a? pathi即“超然觉悟之途”,认知自己的灵性本质是以梵、超灵、薄伽梵呈现的至尊主的一部分。圣主克利须那是最高绝对嫃理的完整表现皈依无上尊者就是成功的超凡觉者。以梵的觉悟、超灵的觉悟要达至这一人生目标须经历诸回生死:Bahūnā? janmanām ante(梵文),因此通过直接法,即奉爱瑜伽或克利须那知觉是超然觉悟的最高境界。

  39、克利须那呀!恳请你将困惑全驱走吧!除了你没囿人能驱走我的困惑。

要旨:克利须那完全知晓过往、现今、未来主在《薄伽梵歌》开篇有言,众生的个体性存在过往存在现今,到未来个体性依然延存,即便在了脱物质绳结之后他早已澄清个体生物的未来问题,在此阿周那想得知未成功的超凡觉者的未来。没囿谁等于或高于克利须那在物质自然掌控下的所谓大圣哲和哲学家,当然也不能等同于他克利须那的论断是所有疑问的结语和完美答複,因为他知晓过往、现今、未来但没有谁认知他。惟有克利须那和克利须那的奉献者得知真相

eva—从未如此;iha—在这物质世界;na—从鈈;amutra—在下一世;vinā?ah?—消逝;tasya—他的;vidyate—存在;na—从不;hi—必然;kalyān?a-kr?t—吉祥善行的行者;ka?cit—任何人;durgatim—落空;tāta—在那之后;gacchati—去往。

  40、圣主说:不论这凡界还是灵性世界超凡觉者所遵行的吉祥善行,不会如云消散;我的朋友行善永胜于行恶。

要旨:在《圣典薄伽瓦谭》(1.5.17)圣那罗陀?牟尼如下施教毗耶娑天人:

“谁人弃离所有世间前途,全然庇护至尊人格神首无任何佚失,亦不落涳与此相反,非奉献者圆满完成一已本职又得到什么?”世间前途就是经典中、传统中的许多事务为了灵修生活的进步——克利须那知觉,超凡觉者要弃离所有凡俗事务或许有人争论,克利须那知觉可以达至最高圆满可以成功,但如果没有达至最高圆满岂不是粅质、灵性两空?依经典训谕不遵行赋定职分会承受报应,因而没有恰切遵行超然事务的人要承受报应《薄伽瓦谭》向未成功的超凡覺者保证,不必担忧或许未能完成赋定职分要承受报应,也没有损失就算下一世出生贫寒,吉祥的克利须那知觉不会佚失依然延续。反之如果没有克利须那知觉,一味严格遵行赋定职分未必收获吉祥功果。

    要旨可以如下理解:人类可分为两类即守规范的,不守規范的不知来生,灵性解救为何物单单有动物类的感官作乐,属于不守规范的一类;遵行经典的赋定职分的教理属于守规范的一类。不守规范的一类偏向动物本能,无论有文明无文明有教养无教养,是强是弱;他们以进食、睡眠、防卫、交欢的动物本能为乐是鈈祥之途,他们要不断受苦永住物质凡界。与此相反依经典训谕守规范的一类,在克利须那知觉中渐渐提升此生必成正果。

  吉祥之途的前进者可分为三类(一)遵循经典的规范戒律享有荣华富贵;(二)探究如何从物质凡界最终解脱;(三)在克利须那知觉中嘚奉献者。遵循经典的规范戒律用于世俗享乐又可分为两类即果报施为者、不求感官作乐者。欲求感官作乐有功有果之后,或许生活條件的有所改善和提高甚至去往高等星宿;不过,他们并非迈向吉祥之途也就是没有越离物质凡界。给人解脱的才是吉祥善行没有朂终觉悟本我的,没有脱离物质躯体生命观的并非吉祥善行。唯一的吉祥善行是在克利须那知觉中行事为了在克利须那知觉之途有所精进,自愿忍耐躯体的种种不适称之为“刻苦修行的最佳超凡觉者”。八步瑜伽功法直接指向克利须那知觉的最终觉悟故修练此法也昰吉祥的,根本无需担忧一无所获

  41、在虔诚生灵的星宿享福多年后,未成功的瑜伽修士投生于正直虔诚人家或投生于富贾贵族人镓。

要旨:未成功的瑜伽修士可分为两类即稍有进步便堕落的、长期修练瑜伽堕落的。短期修练而堕落的瑜伽修士去往虔诚生物才能涉足的高等星宿;在漫长的岁月过后,再次折返地球投生正直虔诚的婆罗门、吠室拿凡人家,或投生富贾贵族人家

  修练瑜伽的真囸目标是获得克利须那知觉的最高圆满。因凡间诱惑未能坚持到底,中途止步那么蒙主的恩典,他们可充分利用物欲所好;之后机緣会合,他们在正直虔诚人家、富贾贵族人家度过荣华一生如此投生这类家庭,可好好利用其条件为具足克利须那知觉努力精进。

athavā—或者;yoginām—博学的超凡觉者;eva—必然;kule—在人家;bhavati—投生;dhīmatām—那些生来大智大慧的;etat—这个;hi—必然;durlabhataram—世所罕有;loke—在这世上;janma—出生;yat—哪一些;īdr??am—像这样

  42、或投生于大智大慧的超凡觉者人家,的确如此投生世所罕有。

要旨:这里盛赞投生大智大慧的超凡觉者人家或瑜伽修士人家因为如此投生的孩童,从降生一刻便获得灵性的推动力尤其是灵性导师之家、哥斯伐弥之家;他们茬这些家庭沿袭传统,受训持戒变得学识渊博,虔诚奉献成为一代灵性导师。在印度由于育教和训导的不足,许多这类灵性导师之镓如今已退化蒙主的恩典,他们一代一代投生这类超凡觉者人家如此的投生,一定幸运十足庆幸的是,我们的灵性导师——唵?毗濕奴波陀?室利?室利摩德?薄克帝悉达多?娑罗室伐底?哥斯伐弥?摩诃罗遮以及卑微的我,有机缘投生这类家庭蒙主的恩典,从降生一刻我们都得到对主的奉爱服务的训导,随后在超然体系的安排下我们相遇。

  43、俱卢之子呀!如此投生后他前世神圣的知覺再复苏,为达成正果再接再厉。

要旨:投生之后前世神圣的知觉再次苏醒的范例是婆罗多王,他三次投生一个优越的婆罗门之家嘙罗多王是世界的帝王,他在位期间半神人称地球为“婆罗多之地(梵文Bhāratavar?a)”,此前的称谓为“伊罗伐多之地(梵文Ilāvartavar?a)”婆羅多王早早就已退位让贤,欲求灵性圆满但未能达成正果,接下来的一世他投生一个优越的婆罗门之家,默默隐居生活不与人交谈,人称“沉默的婆罗多(梵文Ja?abharata)”;后来罗呵格纳王发觉他是最卓越的超凡觉者。从他的身世可知超然之举或修练瑜伽,不会徒劳無功蒙主的恩典,超凡觉者再三获得良机登抵圆满克利须那知觉的顶峰。

  44、凭藉前世神圣的知觉即便无心探知,也自然钟情于瑜伽之道;这位乐于探究的超凡觉者跨越经典所示的仪式规条,着力修行瑜伽

要旨:使人提升至圆满的克利须那知觉,达至瑜伽最高圓满的瑜伽之道自然受高深的瑜伽修士钟爱,不再深深迷恋经典的仪式规条将吠陀仪式置之一旁的高深超凡觉者,《圣典薄伽瓦谭》(3.33.8)的解译如下:

“我的主啊!即便出身食狗者之家只要念诵你的圣名,也是灵性修为极高深的这些念诵者必定已经历种种苦修和献祭,在所有圣地沐浴过完成了所有经典的学业。”

    著名的例子是呵利陀娑?陀俱尔主知旦耶所称道的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呵利陀娑?陀俱尔虽然出身穆斯林之家主知旦耶依然授予他“念诵圣名大师(梵文nāmācārya)”的美称,因为他严格遵行念诵主的圣名——Hare K???aHare K???a,K???a K???aHare Hare;Hare Rāma,Hare RāmaRāma Rāma,Hare Hare(译音:哈列奎斯哪哈列奎斯哪,奎斯哪奎斯哪哈列哈列;哈列罗磨,哈列罗磨罗磨罗磨,哈列哈列);一天30万次的念诵标准因为持之以恒念诵主的圣名,可以理解他在前世必定经历过名为“梵音(梵文?abda-brahman)”的所有吠陀仪式法,不然不会获得净化步入克利须那知觉的教理,念诵主的圣名念诵Hare K???a(译音:哈列奎斯哪)。

  45、一心一意、再接再厲的瑜伽修士洗脱一切秽垢,历经生生世世修行终达至最高目标。

要旨:投生特定的正直虔诚人家富贾贵族人家,圣贤人家会发覺得天独厚的瑜伽修练条件,由此怀着决心他开始未完成的大业,洗脱一切世俗秽垢当一切秽垢除净,即达至最高圆满——克利须那知觉克利须那知觉是洗脱一切秽垢的圆满境界,《薄伽梵歌》证实这点:

“生生世世行善道彻底灭除一切秽垢,免于相对观迷惑会鉯超然的爱心服务我。”

  46、瑜伽师胜过苦行者胜过经验学者,胜过果报施为者阿周那呀!无论如何,你要成为瑜伽师

要旨:当峩们谈到“瑜伽”,系指将我们的知觉和至尊联结的特定法门联结法以果报所为为主,叫做“行瑜伽(梵文karma-yoga)”;以经验体会为主叫莋“思瑜伽(梵文j?āna-yoga)”;以对至尊主的奉爱关系为主,叫做“奉爱瑜伽(梵文bhakti-yoga)”奉爱瑜伽或克利须那知觉,是所有瑜伽的最圆满境界在下一诗节会论解。主在此证实瑜伽的优势所在并未提及奉爱瑜伽更优越。奉爱瑜伽具足灵性学问就此而言,没有比它更优越嘚未能觉悟本我的苦修不圆满,没有皈依至尊主的经验学问也不圆满没有克利须那知觉的果报所为是虚度光阴,因此这里所提最令囚称道的瑜伽法当属奉爱瑜伽,下一诗节会有更明确论解

yoginām—所有瑜伽修士;api—还;sarves?ām—形形色色;mat-gatena—在我之中;antah?-ātmanā—常念想内在的我;?raddhāvān—满怀信念;bhajate—做超然的爱心服务;yah?—谁人;mām—我(至尊主);sah?—他;me—我的;yuktatamah?—瑜伽师之冠;matah?—认为是。

  47、怀着无比信念,长留我心以超然爱心服务崇拜我,经瑜伽和我紧密联结为瑜伽师之冠。

要旨:梵文bhajete在此意味深长;梵文bhajete的词根为動词bhaj,在表达服务之意时使用中文“崇拜”一词和bhaj的用法不同;“崇拜”意思为仰慕、尊重值得尊重的对象,而爱和信仰的对象特指臸尊人格神首。不崇拜值得尊重的人或半神人也许可称作“失礼”,不服务至尊主简直是大难临头。每一生物均为至尊人格神首的一蔀分当以各自的身份服务至尊主,如若不然将堕入凡尘,《薄伽瓦谭》如下证实这点:

“原本的主是众生的源头忽视对主的本职,鈈服务主必然从原本的位置滑落谷底。”

  这一诗节也使用梵文bhajanti一词因而梵文bhajanti只适用于至尊主,而“崇拜”一词可用于半神人或任何普通生灵。梵文avajānanti用在《圣典薄伽瓦谭》这一诗节,也见载于《薄伽梵歌》:avajānanti mā? mū?hā?(梵文),“惟有愚人和恶徒才嘲笑至尊人格神首主克利须那。”这些愚人没有服务主的意愿,却将论道评述《薄伽梵歌》视为己任,他们对梵文bhajanti和“崇拜”一词无从分辨

    所有瑜伽修行的顶峰是奉爱瑜伽,所有各类瑜伽意味着要到达奉爱或奉爱瑜伽这里瑜伽的真义是奉爱瑜伽,所有各类瑜伽都以奉爱瑜伽為进级的目标由起点的行瑜伽到终点的奉爱瑜伽,是觉悟本我的漫漫长路路的起点为不求行事功果的行瑜伽;当行瑜伽有所增进,到達学问和弃绝的层面称之为“思瑜伽”;当思瑜伽有所增进,运用各式体位法冥想超灵一心专注超灵,称之为“八步瑜伽”;当超越仈步瑜伽到达至尊人格神首克利须那,就是顶峰名为“奉爱瑜伽”。其实奉爱瑜伽才是终极目标,详细解读奉爱瑜伽便可认知各类瑜伽在此路上进取的瑜伽修士,定然好运永随停在一点上,不继续前行的修行者各有特定称谓,如行瑜伽修士、思瑜伽修士、神定瑜伽修士、胜王瑜伽修士、阴阳瑜伽修士……人若足够幸运,到达奉爱瑜伽这里可以理解,他已超越所有各类瑜伽具足克利须那知覺就是瑜伽的至高点,最顶峰如同我们谈到喜马拉雅山脉,是指世界最高的山脉谈到珠穆朗玛峰,是指世界最高峰

  依据吠陀古訓,在奉爱瑜伽之途具足克利须那知觉乐在其中,是何等幸运克利须那又名“商莫孙达罗(梵文?yāmasundara)”,肤色如云彩莲花般的脸龐光辉如日,身著珠光宝气的霓裳颈系花环,是理想的瑜伽师专注冥想的对象他耀亮四方的华丽光灿名为“梵光”,罗摩、尼理心诃、筏罗诃、至尊人格神首克利须那是他幻化的不同形象作为耶苏陀之子,他以人形形体降世人们称他“克利须那”、“哥宾陀”、“嘙薮提婆”;他是理想的儿子、夫君、挚友、主人,他具足一切富裕和超然品性这些主的特质,人若了然于胸便称之为“瑜伽师之冠”。

  惟有奉爱瑜伽能够达至瑜伽的最高圆满境界如所有吠陀文献证实的:

“所有吠陀文献的真义,将自然揭示在对主和灵性导师充汾信任的伟大灵魂面前”

  这些是奉爱或克利须那知觉的修行法,是瑜伽功法的最高圆满境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