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质怎么湫变成灵婆的样子这个样子了,性能没问题

用久了的相机画质会下降吗?——身经百战对幼稚天真
我的图书馆
用久了的相机画质会下降吗?——身经百战对幼稚天真
前言自从2008年出品的佳能EOS 5D Mark II带火了单反相机拍视频开始,“视频机”就成了囊中羞涩试图购买二手机身的人眼中的一道坎,在某著名二手交易app上,搜索“5D2”之类的关键词,大多数卖家都会标明诸如“没拍过视频”、“基本只用来拍照”之类的关键词:其实倒不是因为拍视频本身是什么“十恶不赦”的行为,对于“视频机”的传闻,一般来说都是出于这样子的一个推理而得到的结论:大前提:CMOS长期工作会导致老化影响画质小前提:拍视频需要CMOS连续工作,实际负载远高于拍照结论:大量拍摄视频的机器画质不好,不能要这个推理,“小前提”部分没有什么问题——对于单反相机来说拍照的时候CMOS只会在快门打开的时间内工作,而拍摄视频的时候是全程工作,从时间上来说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但是,这个大前提是真的吗?CMOS长期工作导致“老化”,真的会影响画质吗?这个,当然还是要测试来进行说明啦。不过本次的主角不是佳能5D2,而是一部近年的新品——索尼A7R2。缘由是因为最近有一位粉丝托管了一部全新的索尼A7R2,而索尼A7R2上市到现在已经快两年了,并且身为一部视频功能强劲的无反相机,CMOS的实际负载要高于5D2之类的单反。并且对于出租的机器,大家也普遍不会节省快门,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实际损耗相比个人手里用了2年的机器来说应当还要大,是个极好的验证新旧差异的样本:上面的那一台索尼A7R2可以说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购于2015年6月,为首发入手进行租赁的两部索尼A7R2之一,伴随着我们和用过它的客户们经过了整整两年的风风雨雨,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见得相当多。底下的索尼A7R2是今天(日)顺丰送到我们手上的奶油小生,封条都没有拆,打开之后可以闻到新机特有的电路板味道,可以说是相当的幼稚天真了。虽然我们出租的相机会标配皮套,贴上胶布,但是两年的风风雨雨下来,旧的索尼A7R2磕伤、碰伤、磨损的部位也不少,尤其是边边角角。正面也是同样的,新鲜热辣vs饱经风霜。由于托管客户要求我们不升级ver 4.00固件,所以采用统一的3.30版本固件进行测试。好在固件版本只要相同,具体是哪个版本对于我们今天要做的测试并没有影响。理论画质测试对比对于一部身经百战的相机来说,大家可能会担心它的哪些画质受到影响?经过调查,大部分人担心的项目,包括下面这几点:坏点增多高ISO画质变差色彩变淡快门速度不准对于坏点这个,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担忧。而且很多证据都证明随着时间推移坏点会增加——所以现在的相机都加入了re-mapping的机制,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检测CMOS上的坏点并加以屏蔽(其实无论是出厂的新CMOS,抑或是带相位检测点的CMOS,都不可能做到每一个像素都完好无缺参与成像。这部分像素屏蔽之后实际上对画质影响微乎其微)。所以对于坏点,不进行相关测试。而且即使是怀疑有坏点,拿到维修站去,他们也只是会给你屏蔽一下而已。后面这三个,就让具体的画质测试来说话吧。Dynamic Range&动态范围按照动态范围定义(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零输入响应)对两款机身的理论动态范围进行测试。在像素、量子效率和画幅相同的前提下,动态范围和实拍宽容度存在很好的正相关。由于并非性能测试,没必要做全范围,只做ISO100-6400的动态范围测试已经足够反映问题。短曝光下的动态范围方面,全新索尼A7R2和2015年购买的索尼A7R2并没有什么一致性、显著的差异,甚至ISO800~6400之间,老旧索尼A7R2的动态范围还要高于新索尼A7R2——这个应该是来自于传感器的体质差异。都是超大规模数字电路,CPU有雕有雷,CMOS也是一样的。那么CMOS用久了,会不会发热量增加影响本来散热就不算太好的索尼A7R2的长曝画质呢?我们继续往下看:趋势跟1/60s短曝光动态范围类似,ISO100~400之间新索尼A7R2略胜于旧索尼A7R2,而ISO800~6400旧索尼A7R2略胜于新索尼A7R2,并且反复测试都是如此,并非由于测试误差——看动态范围的变化趋势也可以注意到索尼A7R2为了兼顾高低ISO的画质采用了多段放大,ISO800前后正好是一个拐点。产生这种微妙结果的原因,也应当是个体的体质差异,使用时间反倒是一个无关变量。High ISO&高感画质高ISO画质以各个感光度设置下的“平场有效像素”作为评价标准,有效像素的意义与前面“暗部有效像素”当中的一致。ISO800以下两部机身均可跑满42MP,故忽略。高ISO画质方面终于有那么一点点差异了,但是这个差异放到实拍照片里哪怕AB对比都是看不出来的(只有2~3%,比A9切换12/14bit的差异还小)。而且查看灯箱测试图,这个差异基本来自同光圈快门速度下实拍出的亮度差异(同样镜头设置距离参数拍摄灯箱的同一格,输出亮度旧索尼A7R2是2103,新索尼A7R2是2188),由于多次拍摄均有如此差异故推测并不是因为用久了导致快门速度不准,而是因为时间和环境关系造成PD(光电二极管)表面CFA(色彩滤镜)或者微透镜材料老化,稍许影响通光量——但是这个影响,讲真,跟“拍视频”这件行为并没有什么卵关系,尤其是对于无反相机,你敞着盖子放那里放两年,自然老化跟光照老化也是会一样发生(跟OLED那种发光材料老化是本质不同)。但是,猜想归猜想,也不能完全排除这两台索尼A7R2当中至少有一台快门速度本来就不准的可能性——等有机会,会再次寻找另外两台出厂时间差异较大的机身进行验证。Shutter Speed&快门速度将两部机器对着灯箱都连拍10张照片,读取输出图片的10次亮度,判断用久了的机器快门速度是否存在较大误差。索尼A7R2的“电子前帘快门”功能设置为关闭,拍摄所用快门速度为1/500s。相比于全新的索尼A7R2(十次拍摄亮度值的标准差为1.72),用过2年的索尼A7R2在快门速度的误差值上确实会大一点(十次拍摄亮度值的标准差为2.20)。但这个影响并没有非常显著,变异系数都在万分之7到万分之10这个范围之间,并不会对正常拍摄造成什么影响——虽然快门组件磨损应该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过考虑到索尼A7R2标称的快门次数有40万,虽然不能查快门次数但是租赁2年的索尼A7R2就算有一半的时间在外出租(租出去365天),每个人都是连拍狂魔每天要拍500张照片,也才18.2万的快门次数。而快门寿命说的就是快门可以工作在正常速度误差限度内的寿命,这个限度内快门速度基本准确也是厂商的义务。不过对于已经,或者即将超出快门限制寿命的相机,还是需要留个心眼连拍一堆照片对比一下亮度是否有细微的差异,实在不放心就去换个快门,几百块而已。Color&色彩校正过曝光和白平衡之后的色卡图叠合之后,两台相机的结果只有非常微小的差异,可以忽略,并没有哪种颜色偏色或者饱和度降低的情况发生。总结严格来说这篇文章的作用主要在于“证伪”,对于“证真”(完全坐实长期使用对于相机画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显然有一个样本容量不足的问题,两年的时间也不算特别长。我们后续也会多选几组相机来进行测试,在更大的范围内来验证这个命题的真假。但是至少,就这两台相机而言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两年的高频率使用,哪怕是拍视频加取景都需要主CMOS参与工作,负载比单反大很多的无反相机,也不会由于“CMOS老化”而对画质产生什么显著的影响。相反对于动态范围之类的取决于电路层的参数,个体的体质差异反而比是否长时间使用的影响要更大。实际上,“相机长时间使用会影响画质”这种印象,应该有一部分是来自于CPU/GPU这种长时间高负荷使用会造成“缩缸”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但有个问题是本质上的不同,CPU/GPU的长时间使用缩缸,表现是在给定的电压和频率下无法正常工作,而不是说某电压下能上某频率但是跑分降低——也就是说集成电路这种东西,寿命到期之后一般都会表现为彻底挂掉不能用,只会有能用和不能用两种状态,没有又不是不能用这回事。换句话说,因为老化造成可以正常工作但性能下降的例子在数字集成电路当中非常罕见。但是模拟/光学部分要咬死说绝对不会因为老化影响性能倒也未必,刚刚提到的CFA/微透镜材料老化算一个,长时间连续高温工作导致电子迁移影响配线电阻可能会影响动态范围(但是很少有相机会像加压超频的CPU一样长时间工作于高温高负载状态下),而且就本次测试结果来看,这种情况,暂时也只是存在于理论当中。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会对出厂时间和使用情况差距更久的其它型号进行相关测试,以就这个问题给大家一个相对准确的答案,欢迎继续保持关注。▼兰拓技术交流群专注讨论器材知识加微信“Reinhard”注明“技术交流”▼兰拓微课堂每周听免费摄影课程加微信“Reinhard”注明“微课堂”▼兰拓租赁30元代金券兰拓相机租赁品牌(iRentals),作为国内最大、最专业的摄影器材租赁品牌,经营4年来已经向5万多人·次 提供了实惠方便的相机、镜头租赁服务。旗下兰拓相机评测(iRentals·Test)是兰拓科技于2015年携手美国Imatest LLC成立的高标准的光学质量检测实验室,向广大摄影爱好者提供专业、严谨、权威的相机产品性能评测和查询服务。 &
馆藏&15201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谈谈初学者如何保证照片的画质_摄影攻略_摄影知识_摄影信息_百度攻略
相关攻略推荐
当前位置: > 文章阅读页
一张好照片应满足多个要素,取景构图、主题立意、美学艺术,这些主题太庞大不是我的水平能讨论的,就想说说“画质”。 这对很多初学者来说是个门槛,很多人对此没有头绪没有章法,可能会削弱对摄影的兴趣导致迟迟进不了门。 当然不同人对画质的看法不同,有的人不在乎画质,是有的题材无需太讲究画质,摄影比赛什么的也不大看重画质,画质差不妨碍出好作品,有的人还喜欢重口味、怪口味,这里面有个人喜好的问题,有人看重片子的内容有人喜欢漂亮的画质。我觉得画质是基本功,对初学者来说主要是熟悉机器、搞清各种参数、术语、然后就是保证画质。这样算是入门了,以后你再选择自己擅长的题材、走什么风格路线、再追求“好照片”所要求的各种要素…….。一、 最基本的东西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1, 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各种参数、术语的理解了,这不用多废话,你看《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就好了,这书再版过尽量看新的,后半部分看不看在你兴趣,前面的都是基础知识必看,类似的教程很多了不再列举。你要是连光圈快门景深都懒得了解干脆别玩,我觉得想学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东西你要能静下心啃书,比关注各种窍门好。好在这些基础知识内容不多,有一会就看完了。2, 熟悉自己的相机,多摸、多用、多实践。我觉得每经历一次拍摄就有收获,哪怕这次没出值得留的片子总会有经验教训,日久天长也是个积累,不要小看“重复”的力量。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3, 题外话,要问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兴趣!没兴趣说啥都白扯,有兴趣他自己就会推动自己进步。接触的人里有七、八位摸相机的,真有兴趣的极少。85%不是真有兴趣,这是我接触到的比例。
有的是三天热度,有的是看别人买就买没主见冲动消费,有的是想学但脑袋和手都不愿意动,不付出只想回报,不停埋怨为什么我的片子不行。有时我想帮一把,后来发现对于没兴趣的人外力是帮不了的,人家兴趣不在这。奉劝没兴趣的不要为难自己,趁早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玩别的。天赋、后天各方面修养不是我要讨论的,对很多初学者来说目的很简单,就是娱乐性与实用性,能自娱、能给朋友家人拍点不错的片子就是很多人的目的。只要有兴趣就能让你达到这个目的。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二、 器材的选择1, 我是用尼康的,关于尼康佳能的论战我没啥可说的,佳能用的极少,我说了肯定不会客观全面。有说尼康低端设备可玩性不错,佳能尽量玩它的高端,不展开说这个了,这主题也太大我说不好,涉及接口、镜头群,感觉佳能拍视频能力比较强,玩转接比尼康方便。低端尼康器材用过一些,谁有兴趣可细聊,具体到尼康的低端机型我觉得有讲究,很多人看重参数,我觉得除了参数也得上手试试,我个人没法跨越机型的障碍,各位应该掂量下自己是否能跨越。有的机器我拍不出自己看得过去的画质,尽管它的指标、销量并不低。2, 任何事都得辩证的看,不能鼓吹器材无用,也不能唯器材论。太偏激的结论指定是错的。当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然了,屁股决定脑袋,位置决定立场。我是刚入门的阶段玩的都是中低端器材,以我的自身定位————我觉得财力不充裕的话尽量买好的器材(废话),太好的器材没意思,原因有二:首先消费大大超越消费能力带来的恐怕不是乐趣。其次,从低端玩起慢慢往高处走乐趣挺大,把现有器材玩到极致是件有趣的事,往往乐趣存在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中。3, 有人说一步到位最节省,我反对。首先什么叫到位,这玩意就很难有到位。其次,一步到位不是全无道理,对部分人来说是正确的,但对于自己都不知道在摄影这条路上能走多远的人来说一步到位是节省?很多时候自己并不了解自己,要试过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玩这个,能玩多久、玩多高自己都不知道,新鲜劲一过把设备束之高阁的不在少数,这节省么?4, 我的建议是,经济不紧张的尽量买好点的,经济紧张的买二手低端货足够你练手、出好作品。对于绝大多数经济中不溜的我这样说————可以买个口碑不错的二手中低端,用用你自会有体会,是到此为止?是继续升级?怎样升级?你自己会有体会,不必请教别人。我觉得这是最经济最稳妥的。
对于经济充裕的人捡好的买就是了不必听我瞎说。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5, 我不反对玩器材的,玩器材也属于正当爱好,对于不富裕的玩家还是走技术路线乐趣多,也更持久。6, 镜头,简单说几句,别太相信测试拍砖墙、报纸这些,我用17-55和18-55严谨上架拍楼群画质没啥区别,可实际拍摄中差别很大。18-70和17-55在同光圈同焦距上架拍夜景画质差距明显,这些都是我实践过的,别的测试我也做过一些,器材对画质的影响还是挺大的,有的人热衷于抬杠、打嘴仗,任他去说无需解释。有的人喜欢拿高级器材装,也有人喜欢拿低级器材装。信自己,找最适合自己的。三、 拍摄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1, 拍摄环境很重要。经常有人野外随便掐一张就问我为啥不出彩?这问题不好回答,我觉得换谁也没法出彩啊。你要随便掐一张就出彩那才是个事儿。我不知道是否有高人能跨越拍摄环境的限制,即使有也不在我的讨论之列,我就说适合普通大众的例子不说极端的。 环境是要讲究的,野外呢,尽量选好天,一早一晚较好,光线的角度、强度、色温还有地域、季节、天气的影响。。。。。说不完请参考专业书籍。
室内呢光线得软硬合适,混沌一片全部是漫射光不好弄,中午窗口太阳直射也不好弄,最好是部分漫射光,部分是有方向的光。。。。。总之这得自己揣摩,我玩的时间少实践机会更少,尽管如此也体会到这玩意玩多了会有感觉,玩多了你按快门次数会减少,会知道什么时候根本不能出片子。不能出片子的场景你就别为难自己非得要出片子。2, 熟悉自己相机。不仅是相机的功能、性能、按钮。你还得摸清相机的脾气,比如曝光的倾向性,色温的倾向性,动态范围、噪点等。就说颜色的倾向性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爸玩摄影我兴趣不大,他的器材我很少摸别提用了,我那时候主要玩数码设备掌上电脑啥的。一次单位组织旅游去桂林,我找我爸要来相机,临出门的一刻我还犹豫带不带嫌累赘。结果决定带!这一用就从此开始有兴趣,很多人提到单反首先想到画质好,而我对单反最初的感受是适用性好。尽管重、大但顺手很多,当时我爸玩这D80几年,这机器在他手里那画质不说惨不忍睹吧也足以让我提不起对摄影的兴趣,后来我给他买了D7000淘汰下来的D80我拿来用,我上网做了功课,对机内颜色(优化校准?)进行了设置,加上对很多细节比较在意,慢慢的这D80的优点被慢慢发掘出来,拍了不少自认为颜色舒服的片子。具体哪个细节最重要没法说,我觉得画质是个系统工程,单纯一点是不够的。就说这机内设置就作用较大,我也是从无忌影友的发帖得到的经验,我加以总结归纳重新整理发到自己常去的论坛,其中有一个人回帖我不爱听,他说这设置没用,就是个人喜好问题。我觉得这话不在理,对有些水平的人任何机内设置都可以后期做到,但后期工作量大了,对于初学者后期找回来的难度就更大,对于玩“直出”的更是不好找回。修正机器本身的倾向性我觉得是该做的事,至少对初学者来说。任何设置都也不能适应各种环境,但不代表你就该用默认机内设置。有人甚至喜欢标榜我是“直出”,我是机内全都“默认”,这代表你没做假?诚实?默认不代表最优,最优不代表普遍适用。我觉得初学者可以研究下自己相机的机内画质方面设置,高手们可以随意。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3, 佳能的机器我不了解,我用过的尼康机身好几个都有默认设置对比度有偏高的倾向,很多人喜欢机内设置默认为“标准”觉得字面上“标准”就是很标准了。而我喜欢用“自然”因为这确实接近自然。我的意思不是让自己的尼康机器都改成自然(不同时期的叫法不同),而是说不要觉得默认机内设置就是最优秀最权威最普遍适用。看到网上很多尼康机器的片子很“老气”,颜色差、过渡很不细腻,画面很糙很脏,大多是对比度过高所致,加上饱和度过高、色温不准,那烂画质有人还称之为“厚重”我无法接受。厚重就是“糙”?这审美有问题。四、 后期1, 首先你要用RAW格式,还用JPG没前途,你买单反的优势发挥不出。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2, 先说简单的吧,后期软件的选择,无忌上有大规模讨论的我不再重复,人家说的更细更好,我现在用一个软件觉得不错——DxO OpticsPro新版10.0只支持64位系统,老版有9.5支持32位系统,我都传到百度网盘,在坛里发了分享帖。软件的操作要有点章法,起初我自己摸索没人指点,瞎弄没法达到理想效果,那时候我主要用尼康NX,看过无忌介绍的操作流程后照着做觉得大有改观,从此摸着点门道,再用别的软件也不再是瞎调了。从此算是入门了,后来调的片子多了经验又在增长。3, 要说在软件操作上有什么独到的见解、窍门,我还真说不出。我现在的水平和全不懂的人比是入门、有点章法了,和水平高的比还属于“瞎调”。因为我的办法很笨,就是不断尝试,愿意花时间尝试。我拿到一个片子思路也不是特清晰,但毕竟有思路和想法,只是实现的途径比较“笨”。我经常在一个片子上花挺长时间,对各个选项仔细斟酌,尽量接近预想。我的软件操作上没有过人之处,高级的操作技巧也一概不会。粗修做的比较细,精修做的比较粗,因为我没有技术做到很好的精修。我觉得我的长处是有想法,对片子要弄成什么样有想法,我会根据片子的主题内容、前期缺陷等决定最终成品的样子,这想法基于正确的审美,我觉得不是很容易的。容易的是软件的操作,操作不熟练可以用时间弥补,对颜色、影调没有正确的认知没法弥补。(所说都针对初学者的基本操作,软件的高级操作笨办法也无法弥补)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4, 强调一下,对于初学者,想法比实现更重要。没有对影调、颜色的敏感,没有正确的审美你软件技巧再高也没用。年轻人操作个软件智商都够用,你想修成什么样——这想法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不是说软件玩精很容易,更难的还是之外的那些东西。五、 缩图网上分享对我来说拍的照片基本都留电脑里,发给身边人、发到论坛,冲洗的极少。这就涉及到缩图。关于缩图我可试过不少软件,有专门干缩图的,也用常见的后期处理软件缩图,效果很一般。也试过PS里复杂的方法————分次缩图分次锐化,可能因为手艺不行效果很差。尝试了一圈都不理想,最后看见无忌里一个帖子,说截图的画质,原帖做了很多对比论述,我看后实践了一下确实不错,缺点也有,首先EXIF信息丢失,其次有时候产生摩尔纹。还有可能产生物体边缘的锯齿,不过我感觉锯齿这东西和图像浏览软件是有关系的。原帖说他用光影魔术手放图片再截图,甚至说某个版本的光影魔术手。一直以来觉得这软件很业余,我这入门初级的都不屑用,我还是照做了,懒得和别的几个图像浏览软件比较,反正觉得用光影顺手,画质不错,就这么一直用了。我觉得你要是没有更好的软件,没有更高级的手法,就先用截图的方式吧,这是我目前发现画质最好,图像文件体积最小的最优方式,谁要知道更好的请告知。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
相似攻略推荐共 3 页/3条记录首页
From Software在过去几年对待PC版的态度一直在进步。《黑暗之魂3》,PC版优化表现如何,下面来看下DSOG的性能分析
Software在过去几年对待PC版的态度一直在进步。《黑暗之魂》第一代PC版简直是主机版的赶工移植,很令人失望。不过《》就好多了,尽管PC版仍然受主机所限。至于《》,PC版优化表现如何,下面来看下DSOG的性能分析。
测试平台:
CPU:i7 4930k
显卡:GTX 980Ti和GTX 690
系统:Windows 10,64位
驱动:WHQL最新版
首先测试的是老GTX
690双芯卡。外媒称690在最高画质1080P分辨率下没有遇到任何性能问题。SLI效率很高,没有任何的卡顿。此外,外媒表示2G显存就足够了。
再测的是GTX 980Ti。外媒称GTX
980Ti在1080P和1440P最高画质下稳定60帧都没问题。只不过分辨率换成4K,980Ti就有压力了。尽管4K下能稳定30帧,不过外媒表示帧数达到60才能及格,因此对4K游戏热衷的玩家就需要组SLI了。
模拟的双核CPU在关闭超线程下未能达到60帧。当开启超线程后,双核CPU威力就上来了,大部分时间是60帧。部分场景有时候会掉到50帧。因此双核CPU玩家在玩游戏时会遇到帧数下跌的问题。
奇怪的是,模拟的四核和六核CPU,在开启超线程后上述掉帧问题仍然会有。然而当关闭超线程后,四核和六核CPU却能稳定60帧。因此,外媒建议如果你的CPU是四核或以上,那么在玩《黑暗之魂3》时记得要关闭超线程,而双核玩家则要开启超线程。
那么为什么多核CPU开启超线程后会降低游戏帧数呢?外媒分析《黑暗之魂3》主要是一个单线程游戏(如上图),而超线程的意思是为每个CPU核心开启两个线程,因此,一个单线程游戏如果开启了超线程,那么帧数肯定会受到影响。
《黑暗之魂3》画面要比之前的游戏好多了,毕竟这是一个为次世代硬件开发的,From
Software加入了环境几何,大量可破坏的物体,增加了所有角色的多边形数量,并加强了游戏的光照系统。此外,本作有些场景确实很震撼,氛围极佳。
遗憾的是,PC版画面仍然有重大的LOD细节问题。即便是最高画质下,画面和最低也没有太大区别。而且很多光源并没有投影,对于一个2016年的游戏来说这点确实不应该。
Software这一次给PC版加入了大量画质调节选项。可调选项有材质贴图品质,屏幕空间环境光遮蔽,景深,动态模糊,阴影,光照,特效,,水面反射和Shader。另外PC玩家也可以开启或关闭抗锯齿。只不过FromSoftware使用的抗锯齿会让画面很模糊,因此如果你想获得明亮点的画面,外媒建议玩家关闭抗锯齿和景深特效。
另外《黑暗之魂3》在实际操作时仍然有不人性化的地方。尽管PC玩家可以自定义所有的按键和按钮,但是FromSoftware还是只使用了按钮提示。按钮提示典型的是主机上的东西,但这是PC版,因此当你使用键鼠操作时你还得花时间瞎摸索然后记下来对应的按键。其实这是老问题了,《黑暗之魂1》和《黑暗之魂2》都有,结果3代仍然没有改。
除了上面的按钮提示外,PC版使用键盘和鼠标操作还是很完美的。通过鼠标移动就可以很快地转换视角。由于《黑暗之魂3》游戏很难,有很多陷阱,你需要不断地转移镜头来获得一个更好的视角来审视周围和敌人。PC版鼠标操作很流畅,没有出现鼠标加速或问题。
《黑暗之魂3》经过最近的补丁,PC版已经非常完美。目前游戏最大的缺陷是屏幕上提示是手柄按钮,和PC版格格不入。不过一旦你记住对应的按键后,在实际体验上就很流畅了。
980Ti和GTX 690都能在最高画质下达到稳定60帧,CPU方面则需要一个四核CPU。
测试截图:
更多精彩尽在 专题:
共 3 页/3条记录首页
您可以使用“←
→”键快速翻页&>&&>&&>&正文
GTA5 PC版高低特效画质对比 画面设置心得
11:34:06 来源:3DM论坛 作者:cp296633/zctang304
第1页:全部特效最低
  不管入正还是免安装,大部分玩家都已经开始GTA之旅了吧,不过要发挥自己电脑的最大能力,达到最佳的游戏体验,游戏中画面的设置还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些玩家亲自测试的GTA5 PC版特效画质对比,相信对大家进行画面设置优化很有帮助。
  先来看看i7+GTX970,GTA5画面选项效果对比
  配置:i7 2600,8G RAM,GTX970。CPU是老了点,内存也小了点,但是实际测试下来基本没有什么大问题。
  游戏方面,我会用1080P作为测试分辨率,毕竟现在用这个分辨率的还是绝大多数。游戏内有四个画质选项是需要重启游戏的:纹理品质,着色器品质,粒子品质和草地品质。因为重启很麻烦,所以我这里主要测试草地品质,着色器和粒子一个几乎不影响效能,另一个比较难测试。需重启游戏的项目我会放在最后做。(本次测试都是1080P窗口模式下进行,全屏下帧数还可以提升)
GTA5画面特效介绍
  GTA5的图形设置相当丰富,涵盖了所有主流的图形效果设置,还有一些进阶和人性化的设定。
  分辨率、显示模式、比例、DirectX版本不言自明,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的运行帧数有所浮动的话,建议使用窗口模式或者无框线窗口模式,在窗口模式下Windows会自动为画面使用三重缓冲,可以减少帧数浮动时产生的画面撕裂现象。
  FXAA:目前最为常见的后处理抗锯齿,速度极快,几乎没有性能损失,效果就只能说是一般了,建议开着,没有坏处;
  MSAA:显存消耗的大户,在1080p分辨率下关闭和2X的显存消耗接近200MB之多,建议3GB以上显存的中高端显卡开启,3GB显存以下的就不要凑热闹了;
  TXAA:NVIDIA显卡专属的后处理强化抗锯齿,只有在MSAA开启的情况下才能启用,如果你打算打开MSAA,这个也可以打开;
  垂直同步:开启之后帧数上限会锁定到显示器的刷新率上限,对大多数玩家来说都是60,开启即可;
  人口密集程度和人口多样化程度的作用很好理解,这二者的性能冲击主要在于CPU与内存占用,有i5和同等性能CPU的玩家可以开到最高,i3等中低端CPU用户建议调低;
  纹理品质:显存占用的最大头,如果没有2GB显存就只能老老实实选择普通了,高设置会立刻突破2GB显存的上限;
  着色器品质:光照、反射等核心特效都由它控制,达到官方推荐配置的显卡就可以放心选择高或者非常高;
  阴影品质:不言自明,达到官方推荐配置的显卡就可以放心选择高或者非常高,它本身并不是多占用资源的东西;
  反射品质和反射MSAA:前者高与非常高差距很小,后者的画质提升不值得那点性能消耗,关闭也没什么问题;
  水波纹品质:主要占用GPU运算资源的一个选项,中低端显卡建议调低;
  粒子品质:同上;
  草地品质:对CPU的压力要更大一些,双核CPU建议调低;
  柔和阴影:真正让阴影成为帧数杀手的设置,NVIDIA显卡可以选择专属的PCSS,不过性能损失也是巨大的;
  动态模糊强度:不是特别钟爱动态模糊的话关到底就好了……
  景深效果:建议开启,性能影响不大
  各向异性过滤(AF):建议开启到X16,对性能的影响非常低,但对纹理的观感有极大的提升;
  环境光遮蔽:影响光照的散射效果,显卡达到官方推荐配置用高即可;
  曲面细分:GPU资源大户,中端以下显卡优先调低;
  在进阶设定中还有几个高端显卡专属的强化设置,对显存占用和GPU资源都有很大的压力,只建议R9 290/GTX970以上的高端显卡用户开启。
全部特效最低
  先看所有选项全部是最低效果的时候游戏会占用多少显存(粒子和阴影似乎不消耗显存),进阶影像里也是关闭或者最低。
  可以看出基本上也就占用1G左右的显存,大部分市面上的DX11显卡都可以胜任,那么画面会是什么样呢?
  出乎意料的,从宏观的整体角度看并不算太差,说明游戏引擎的底子很不错。
《GTA5》精华文章推荐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责任编辑:Agent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本文是否解决了您的问题
文章内容导航
第1页:全部特效最低
用手机访问
扫一扫,手机浏览
相关攻略:
游戏制作:Rockstar Games
游戏发行:Rockstar Games
游戏平台:PC/Xbox360/XboxOne/PS3/PS4
上市时间:
单机游戏下载
综合热点资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画质变成清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