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成中文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语句的pm缩写的中文意思

&p&某日下午,我来到月巴克,点了一杯豆腐脑(原文咖啡),坐在一边静静的玩手机。&/p&&p&忽然,一群老外闯了进来,要了几杯豆腐脑之后,开始大声叫嚷:&/p&&p&你这个豆腐脑馆怎么不提供牛奶,&/p&&p&你这个豆腐脑馆怎么不提供糖。&/p&&p&连甜面酱都没有你在做什么生意?&/p&&p&关上了手机,我看向了那群人。&/p&&p&因为我从没有在这家几乎都是熟客的月巴克见到这些人,很显然,他们是第一次来。&/p&&p&但是他们却丝毫不胆怯,避讳自己是新人,反而大声叫嚷着自己的需求。&/p&&p&虽然我不知道豆腐脑加糖味道如何。&/p&&p&但是我注意到店内的不少熟客都向这群人投来了不友善的目光。&/p&&p&毕竟虽然他们偶尔也抱怨今天的豆腐脑似乎不好喝。&/p&&p&盐加的过量了或者豆腐脑的量不够了。&/p&&p&不过他们不会去质疑,为什么没有盐和醋,也不会考虑怎么会没有豆瓣酱。&/p&&p&毕竟在他们看来,以前没人质疑的事情,以后,也应该不会有人质疑才对。&/p&&p&更何况,如果你想要糖或者甜面酱,你可以和老板提意见,而不是这样大叫大嚷的质疑。&/p&&p&然而,就算熟客们投过去再多鄙视,不友善的目光,这群人,依旧我行我素。&/p&&p&并且,在之后的时间中,这类人的数量越来越多。&/p&&p&一部分豆腐脑店,因为他们的大吵大闹而关门歇业。&/p&&p&另外一部分豆腐脑店,则推出了加糖豆腐脑,加甜面酱豆腐脑——虽然那群大吵大闹的也不一定会买。&/p&&p&但是总之,他们在改变着这个市场。&/p&&p&改变着我们熟悉的这个市场。&/p&&p&————————————————————&/p&&p&多日之后,我本以为在我记下这些文字后,会引来熟客们的鄙夷。&/p&&p&毕竟在熟客们看来,那些人的叫嚣,是不会引起豆腐脑店们改变的。&/p&&p&可没成想的是,熟客们没有鄙夷,叫嚣的人先开始抨击我了。&/p&&p&原来如此,我明白了。&/p&&p&虽然我并没有和别的熟客一起向他们投向鄙夷的目光。&/p&&p&但是我却因为没和他们一起要求加糖,所以在他们眼里,我也是熟客中的一员。&/p&&p&甚至于,因为没有和别的熟客们一起静静的鄙夷,而是记录下了他们的行为,就引来这么浓烈的敌意。&/p&&p&这真是我始料未及的。&/p&&p&(删了一些无意义的嘲讽内容,上面原文是咖啡加盐和咖啡加醋,不过可能一部分人对于咖啡有着别样的感情,不允许我用盐和醋“糟蹋”咖啡,我就用豆腐脑好了。)&/p&&p&————————————————&/p&&p&另外一个版本:&/p&&p&一群人在一个洋老外开的咖啡店里面一边交钱,一边跪着请求洋老外赏赐点咖啡渣嚼着吃。&/p&&p&忽然,一群伟光正的人冲进来,将钱拍在柜台上,大声喊道:&/p&&p&咖啡加奶,没有就差评。&/p&&p&接着,那群跪着的人就用嘲笑的目光看着那群伟光正,并且幻想着这群人会被洋老外嘲笑,无视。&/p&&p&然而洋老外们却将咖啡端上来,并且笑眯眯的服务着这些伟光正。&/p&&p&于是跪着祈求咖啡渣的人受不了了,开始叫嚣这些人是小白,是破坏餐厅环境,是触怒洋老外。&/p&&p&然而洋老外们并没有理会这群人,而是搓着手,笑眯眯的服务着这些人,并且时不时的嘘寒问暖,唯恐这些人喝不好就差评。&/p&&p&于是乎,这群人玻璃心碎了,上了知乎,提了一个问题:&/p&&p&为什么有些洋大人开的咖啡馆的顾客对部分小白顾客的特殊要求感到厌恶?&/p&
某日下午,我来到月巴克,点了一杯豆腐脑(原文咖啡),坐在一边静静的玩手机。忽然,一群老外闯了进来,要了几杯豆腐脑之后,开始大声叫嚷:你这个豆腐脑馆怎么不提供牛奶,你这个豆腐脑馆怎么不提供糖。连甜面酱都没有你在做什么生意?关上了手机,我看向…
这个,还真没什么好回答的啊……懂点英语,喜欢翻译点东西,就这样呗。这个名字背后的人怎么样,并没有太大关系吧?至少,我觉得不应该有什么关系。&br&&br&我看到关于 &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谷大白话是谁?&/a& 的问答,应该有些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还是比较关心和英语学习相关的一些内容。英语学习的问题非常大,我只能说对我自己来说感受最深的一点:&b&不要怕麻烦,不要图轻松。&/b&&br&&br&&br&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答案,相信大家也都早就听过无数遍类似的话。我大概整理一下现在自己在遇到一个陌生的词汇/词组/句子时,大致是怎么查询的(前三条的顺序不固定,也不一定每条都用上):&br&&ul&&li&用&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ordreference&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www.wiktionary.or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ktionary&i class=&icon-external&&&/i&&/a&等词典查询释义、相关词、例句等。&/li&&li&用&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kipedia&i class=&icon-external&&&/i&&/a&看详细的介绍。当然,有些词没有。&/li&&li&用&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oogle图片搜索&i class=&icon-external&&&/i&&/a&相关单词,看下它是什么东西。直接用&a href=&///?target=https%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oogle&i class=&icon-external&&&/i&&/a&进行单词、词组、句子的搜索,看它通常如何使用,以及用在哪里。&/li&&li&用&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爱词霸&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海词&i class=&icon-external&&&/i&&/a& 等英汉词典,验证它的中文说法。必要时,在&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百度&i class=&icon-external&&&/i&&/a&里搜索英文原词和中文词的信息。&/li&&li&有些少见的词汇(比如各种专用名词),在词典上得到的中文翻译我觉得把握不大或是不够精确的,我会再通过英文词+中文词搭配的方法,在谷歌和百度上搜索。有时我会比较一个英语单词和不同中文翻译搭配时得到的谷歌/百度/微博搜索条目数量,以此来确定哪个才是更常用或更适合的译法。&/li&&/ul&原本我也是用过比如说 &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灵格斯词霸&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类的词典软件的,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我发现不管设定几个牛津高阶、双解、英英,说到底查起来还是太方便、太轻松。(划词翻译这个功能就更是从来都没有用过)&br&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是一个懒人,如果&b&查起来太轻松,就容易产生依赖心理&/b&,觉得自己不记住也问题不大,反正一两秒钟就能有答案,于是就忘得非常快。&br&我非常庆幸自己在早年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喜欢用实体词典而没有使用电子词典。当初在高中时对着英文游戏,几乎每几分钟就要拿出《新英汉词典》来找词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我总有一种感觉,如果一项新知识的获得充满艰难(搬出词典、翻到相关页面、检索到词条、阅读词条和周围内容),那我就会更容易把它记牢。&br&&br&这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对我来说,正是这样的笨办法,成就了我的英语。如果你想知道fall_ark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或许是你想要看到的答案。&br&&br&(我并不懂日语,曾经做过一些日语作品的汉化,比如&a href=&///?target=http%3A//www.sosg.net/%25E9%25AD%%25B3%%25B0%%25A5%25B3-h473855.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阿里嘎多☆Q贝》&i class=&icon-external&&&/i&&/a&,依靠的是在别处网站看到的英文翻译,以及中日一衣带水的渊源——很多觉得英翻不靠谱的句子,我会用平片假名的软键盘打出日文原文,然后用多个在线翻译对比及搜索来寻找正确的答案。当然,最后还是找了几位懂日语的朋友来校对、验证才完成。这种方法还是不要学习的好,请引以为鉴。)
这个,还真没什么好回答的啊……懂点英语,喜欢翻译点东西,就这样呗。这个名字背后的人怎么样,并没有太大关系吧?至少,我觉得不应该有什么关系。 我看到关于
的问答,应该有些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还是比较关心和英语学习相关的一些内容。…
最近,一本日语轻小说在网络上火了&br&火的原因并不是其内容有哪些亮点,因为刚开始连载,还完全看不出其剧情好坏。&br&&br&火爆的原因只有一个,它的名字——&br&《通常攻撃が全体攻撃で二回攻撃のお母さんは好きですか?》&br&&br&这个名字我直译过来的话因该叫:普通攻击是全体攻击加两次攻击的妈妈你喜欢吗?&br&&br&不过我这个翻译实在是太烂了,不便于记忆不便于传播也不给力……于是看了一下中国各路翻译大神的在线讨论……给跪了orz&br&&br&&br&&br&&br&&br&&br&&br&&br&&br& 《你妈平砍连击带顺劈》
最近,一本日语轻小说在网络上火了 火的原因并不是其内容有哪些亮点,因为刚开始连载,还完全看不出其剧情好坏。 火爆的原因只有一个,它的名字—— 《通常攻撃が全体攻撃で二回攻撃のお母さんは好きですか?》 这个名字我直译过来的话因该叫:普通攻击是全…
&p&&strong&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大玉话外语”,《做翻译给我带来了什么》&/strong&&/p&&br&&br&&figure&&img data-rawwidth=&767& data-rawheight=&1024& src=&/v2-1060acb97fd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7& data-original=&/v2-1060acb97fd_r.png&&&/figure&&br&&p&在香港,与德国议员夫妇&br&&/p&&br&&p&&strong&一. 金钱&/strong&&br&&/p&&br&&p&立足之本,排在首位。&/p&&br&&p&在过去几年职业生涯当中,虽然每个月都有固定的薪水收入,但是工作两三年之后,平时的花费很少需要动用工资,平常的兼职所得基本可以支付我日常的衣食住行花销。我也一直努力自我训练,让我跟客户之间的合作成果无可挑剔,后来每当我有需要大额花销时,比如出国旅行,或者费钱费脑子的出书,也总是能够来几笔及时雨项目,弥补亏空。&/p&&br&&p&比如我上次的德国之行,呆了三周,四个城市,五个地方,回来之后,好多人问我,要花不少钱吧,三万够不够,此时我就带着迷之微笑回复,边花边挣,感觉我的准备金一分都没动。在德国期间有两笔项目收入,还谈妥了一个回国之后的三天项目,整体算下来,挣的比我花的多。&br&&/p&&br&&p&我有一本新书《窃听》已经在17年初付印完毕,歌德学院赞助提供稿费,价格是市场价的二倍有余,北京三联负责出版。最终我用稿费付完几万几万的各种费用后,赔了五千。个中理由等我新书上市的译后感里再细表。合着我搭了一年多的时间、精力后,一分没捞着,还花了五千。这事儿哪能忍啊,怒而接兼职,没想到,口碑起了一臂之力,两个多月项目隔三差五,也就是那时我才相信,自由翻译做到月入三五万人民币并不是梦。人就是这样,当你有能力做某件事的时候,便觉得挑战不复存在,所以我没有接着干下去。主业选择了挣钱相对较少,而成长性相对更高的。但若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恰巧需要翻译,欢迎与我联系,我若没时间,也可以给你推荐人选。如有外语学习方面的疑问,也可以留言或私信。&/p&&figure&&img data-rawwidth=&539& data-rawheight=&783& src=&/v2-db7c8a21f4c99b96f7edaad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9& data-original=&/v2-db7c8a21f4c99b96f7edaadd_r.jpg&&&/figure&&br&&p&新书《窃听》,讲述德国战俘在美国集中营的被窃听记录。当当有售&/p&&br&&p&&strong&二. 视界&/strong&&/p&&br&&p&从行业来看,这几年翻译过的行业涉及图书出版业的艺术史、文学作品、历史著作(我的图书作品汇总:&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1NzQ1ODQwM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ffac163af0fbb1f2edc90a%26chksm%3Dea1668cbdd61e1dd37a060d17c9f2bfbdce4f72e5ba8e5af7db05dae1da4df8bbca%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玉著合集&i class=&icon-external&&&/i&&/a&),家具,汽车,游艇,化工,轨道交通,法律,金融,医药,科技,外交,政务,电影。&/p&&br&&p&熟知了外文图书从版权引进到最终出版的一系列流程,也发现图书出版从业人员有那么一批值得致敬的人群,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做好书。如果顺便能多做一些码洋,增加一些利润,那天底下简直没有比这再美好的事情了。&/p&&br&&p&家具领域我曾在一家德国高端实木家具公司就职,在德国单件几千欧的家具,到中国来之后,摇身一变,十万以上一件不在话下;有些子品牌设计源自德国,实际生产制造在中国珠三角,中国生产再走一趟海运进口过来,是为德国进口高端家具。在欧洲出差或游玩时看到的质感厚重、设计简约的实木家具,让我确定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装修时的风格,虽然房子不贵,但是家具地板一定要贵。&/p&&br&&p&在北京奔驰亦庄大工厂就职时,陪同德国专(ji)家(shu) 走完GLK 260 的PT1阶段,也是在那时决定,以后买的第一辆车一定要是奔驰,如果为了代步,就买GLA或C系,如果哪天发了一笔横财,就买改装G系列。后来又为引进德国《Auto Zeitung》的《汽车风尚》定期兼职翻译最新期刊文章,才发现还有那么多酷炫的奢华车型,自己还可以出品如此专业的宣传稿,专业到以至于一段时间之后跳脱出来,回头再看已出版发布的译文时,竟然有点儿不相信这中文版的车评出自我之手(一篇译文示例:《豪华混动,巅峰对决》,参见公众号链接)。&/p&&br&&p&其他各个方向的翻译工作,让我见识了不同的场面,各种豪华酒店,颇负盛名的政府/外交会议室,从整洁有序到杂乱无章的各式工厂,刚铲除杂草的奠基地皮上;也认识了不同的人,中德/奥国家、州、市级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影视明星,技术专家,产线工人,有的儒雅谦逊、彬彬有礼,与之相处就像在呼吸饱含负氧离子的空气,沁人心脾,有的则属顽劣分子,一副街头小混混模样,走痞子步伐,讲黄色笑话,只能假装自己外语太烂听不懂。&/p&&figure&&im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src=&/v2-a804ff0abd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a804ff0abd4_r.jpg&&&/figure&&br&&p&在德国驻上海使领馆,为布兰登堡州代表团做翻译&/p&&br&&p&&strong&三. 细节&/strong&&/p&&br&&p&举两个例子。&/p&&br&&p&谈判现场,我与德方代表及其中国合作方一起面对客户的挑战性问题,他们问德国有没有先例,具体情况如何,我翻译给德国人。德国人明确跟我说,没有。中国合作方在我身边小声说,你翻译给他们说有。我一边听着一边观察现场,对方又不傻,肯定能看出来德国人摇头,而中国合作方借我之口给出肯定。截然相悖的答案,此时我作为谈判发言枢纽,必须迅速反馈,并给出完美答案。又自行用德语多跟德国人交流确认了一下没有先例你们也可以做吧,他简单介绍了一下技术可行性。于是,我对谈判桌另一侧的人说,德国那边虽然没有你们明确说的这种先例,不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而是因为德国那边不需要,国家没有这个规定,但是他们在中国是完全可以这样操做来满足国家标准,只要你们提出具体要求,他们就会给出解决方案,他们自信具备这个实力。&/p&&br&&p&后来,中国合作方说谈判现场我的很多表现他们都非常满意,并邀请我加入他们。&/p&&br&&p&兼职做到极致,就是别人想拉你做全职,这样的情况出现过好多次。&/p&&br&&p&苹果起诉亚马逊售卖山寨苹果配件的诉状,英语翻译成德语,源语言1000多英文单词,我跟中介公司约好报价,接了下来,实际花费了十来个工时,远超出我的预期。懂法律的肯定知道,法律语言的严谨程度比德语还甚,一个标点或者and/ or这样的小东西说不定也会影响判决全局,所以,我反复揣摩,字斟句酌,花了比我计划多一倍的时间。交稿后,对方很满意。我说,我不满意,虽然给你的这次报价是我有史以来德英翻译最高的报价,但是相对于我的付出,还是低了,以后或许考虑不用字数而用工时报价了。对方说,我再看一下稿件回复你。我就没有在意,谁知第二天他说,稿件确实难度大,这次预算有限,只能在你的现有报酬上加倍了。于是,他又给我打了一笔同等金额的款,并留言,感谢你的付出,下次继续合作。&/p&&br&&p&不止于翻译,于细节处见真章。&/p&&figure&&im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79& src=&/v2-a5b3f53f7d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a5b3f53f7dd_r.jpg&&&/figure&&br&&p&毕业之后的第一个兼职,居然是北京电影节,还是和英国巴斯海归,法国海归,北外教师,刚从北外考入外交部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法、西、俄、葡译员共事,二本非外语院校毕业的我,顿时觉得自己水平似乎还可以,一下子自信心倍增,从此走上了兼职翻译之路。&/p&&br&&p&&strong&&strong&四. 疲惫&/strong&&/strong&&/p&&br&&p&你以为作品是好出的吗?你以为那么多本书真的只是因为我的翻译水平还可以吗?错!我那时拼的是体力啊,翻译是个体力活儿,刚毕业时熬通宵都没什么感觉,到了二十五六岁,一觉睡晚了第二天就内分泌失调冒痘,多个几日连着晚睡或少睡甚至都会影响生理周期,不值当,所以我的口号就是:美容觉!美容觉!美容觉!&br&&/p&&br&&p&经常出差的人都知道,奔波太劳累。以前我看到一些职位,最后一条写着,男士优先,还觉性别歧视,现在全然不会这么想了,毕竟男人身体抗造。女本柔弱,体格体能上差太多,有时候我妈看我都快心疼哭了,说,你若是个男孩子就好了,随便你上山滑雪,下海潜水,反正我不用担心。但当我对着电脑处理文件一下午之后,我妈会跑来说,你累不累啊,要不要休息一下,不如去做做饭换换脑子。亲妈,没毛病。&br&&/p&&br&&p&所以我健身、跑步、打球,避免身体被掏空。&/p&&br&&p&但是,你有没有体验过脑袋被掏空的感觉?脑子假如是一台机器,高速运转后,里面的零部件已因此而变得通红,迸发出灼热的温度。那时,你就想拍桌子,摔电脑,出去跟人干一仗,脾气暴躁,用鼻孔睥睨一切。或者想找张床,只有睡觉才能救命。&/p&&figure&&img data-rawwidth=&833& data-rawheight=&960& src=&/v2-d695be187cffa45c14d9e1c7a04b1e8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3& data-original=&/v2-d695be187cffa45c14d9e1c7a04b1e80_r.jpg&&&/figure&&br&&p&我最好的状态,就是这张照片,感觉自己像一条鱼,畅游在大海。&br&&/p&&br&&p&&strong&五. 格局&/strong&&/p&&br&&p&当你结识了那么多人,见识了那么多事儿,去到了那么多地方之后,你会发现,心胸变大(不如胸变大),世界变小。很多在以前可能要气得跺脚的事情,现在顶多摇摇头,叹息一下其格局的不开阔,也只能如此了,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罢了罢了,何必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在不值得的人和事儿身上呢,前方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等我去发掘,必须得大踏步,不回头,挥一挥衣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p&&br&&p&当你明白了,所有事情最终都逃不脱人性和心理学的范畴,那么很多之前看不惯、猜不透的事情也都释然了。从这个角度出发去分析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你就会豁然开朗,原来ta这个行为的背后是这么想的,原来这件事的幕后推手是这个人,ta的目的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就好像一个侦探破了一桩案,特别有成就感。&/p&&br&&p&而“看破”只是格局提升的一小部分,更大的还是对自我成长的帮助。它能让你专注于自我本身,拉长时间跨度、扩大空间维度地给自己定位,发现事物的本质,丰富自己的认知体系。当你走到岔路口,有点迷茫时,不妨回顾以往,再向前展望,去咨询前辈们,无非是在唤醒或者确认自己最心底的渴想,然后,要选择哪条路,答案明了。&/p&&br&&p&格局越是提升,视界越是开阔,世界越是缩小,生命越是精彩。&/p&&br&&p&不论哪行哪业,哪怕无业,愿你我都拥有美丽人生。&/p&&br&&p&P.S.还是想买G55&br&&br&&/p&《同传揭秘及外语学习》进我的Live&br&&a href=&/lives/555392&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lives/8256575&/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br&&br&&br&&p&更多与翻译相关的文章,请看下面的链接,如想了解其它方面,请留言。&/p&&p&喜欢请转发,查看一手推送请关注公众号。&/p&&p&公众号二维码见下&/p&&br&&p&&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1NzQ1ODQwM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5a687cefe9fb87achksm%3Deae1de8849b61bad799a865e5e8c00d81d243aa09eb5e75e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翻译炼成记(1)&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1NzQ1ODQwM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ca623ac46e973f04f2ff%26chksm%3Deae1c3d379f4dd99ee1bdab45d3ea04c03abd02aea8bd396f4c6a14460bcdfd5a3%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翻译炼成记(2)-如何找活儿&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1NzQ1ODQwM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8a7cb92e7ecb6bddc37445%26chksm%3Dea16682edd61ec1fe35e17fd1ca6abca731a43dc9b8d64d859cce7%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翻译炼成记(3)——口译速记符号,普适大小语种&i class=&icon-external&&&/i&&/a&&br&&/p&&p&&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1NzQ1ODQwM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62e39a944cd5a37d89fb674eb69cb59a%26chksm%3Deae1be19f7a0652af86fcd8ed5a512f402b5446b9cbb5fec5a2b785f308fa4345f%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什么是同传?怎么成为同传?&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target=http%3A//mp./s%3F__biz%3DMzI1NzQ1ODQwM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75b800fda97ab0fd0046%26chksm%3Dea16684bdd61e15da673ea049df6d89e97e9ae58ff20c599d7fcbcc26eca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什么是同传箱?——中国和德国的同传箱&i class=&icon-external&&&/i&&/a&&/p&&p&用外语打开世界,请关注公众号“大玉话外语”&/p&&p&&a href=&///?target=http%3A///r/NzkCGvLEt6-IrbZ592w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r/NzkCGvL&/span&&span class=&invisible&&Et6-IrbZ592w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二维码自动识别)&/p&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大玉话外语”,《做翻译给我带来了什么》 在香港,与德国议员夫妇 一. 金钱 立足之本,排在首位。 在过去几年职业生涯当中,虽然每个月都有固定的薪水收入,但是工作两三年之后,平时的花费很少需要动用工资,平常的兼职所得基本可以…
谢邀。&br&&br&挺大的话题……&br&&br&大体上,中文翻译外文,是有顺序的。最早年间,纯是音译。比如印度sindhu翻译作身毒,改成天竺,字眼上好看一些了。&br&&br&后来中国人客气了,知道要给外国人翻点好听的;外国人也晓得,要入乡随俗,把名字译得合我中华上邦的意思。比如吧,Matteo Ricci,一个意大利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起个汉名。若按当今新华社译法,该叫&b&马特奥·里奇&/b&,但自己就起个汉名叫&b&利玛窦&/b&;又比如被成吉思汗干掉的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b&摩诃末&/b&Alā al-Dīn Mu?ammad;若按现在译法,该是阿拉丁·&b&穆罕默德。但因为这俩译得太早,没法从坟里爬出来改户口本,只得罢了。&/b&&br&&br&&p&乾隆爷写诗的臭德行天下皆知,但他有首赞美外夷乖乖来上寿的诗,头两句倒有趣:&/p&&p&&b&博都雅&/b&昔修职贡,英吉利今效其诚。&/p&&br&&p& 博都雅是什么呢?嗯,我们现在知道的&b&葡萄牙&/b&Portugal。这译名其实雅而好听,可惜没沿承下来。&/p&&br&&p&19世纪中期,英国首相全名Henry John Temple Lord Palmerston,按现在新华社译法,该叫亨利·约翰·坦布尔·帕尔默斯顿子爵。清朝就管人家叫巴麦尊:还特意称个“尊”呢。大国译名,也好听之极。英国叫英吉利,法国叫法兰西,意大利、美利坚、德意志、瑞典、荷兰,这些清朝就定下来的译名,字眼都挑得堂皇典雅。其实按读音较真的话,法国按英语读音是弗朗斯、法语读音更接近弗航斯;意大利也大可以叫伊塔利,但意思就不那么吉利了;美利坚这名,最初不过是阿美利加·韦斯普奇先生远航到彼,马马虎虎,拿自己姓氏定的名,哪里承想就意思丰富,美而且利,还坚起来了!瑞士、瑞典如果搁到今日,如果按英语音译成斯维策兰、斯维登,那么早先的祥瑞典雅意境,那就荡然无存。又比如,华盛顿这名字华贵繁盛,如果按音翻成沃辛顿,立刻就像个塑料制品厂。&br&&/p&&p&但小国家就比较惨,比如Mocambique,现在新华社管叫莫桑比克,旧译是莫三鼻给。我一个朋友说:不知者乍看莫三鼻给这四字,还真以为一人姓莫,排行第三,被行了割鼻子的劓刑呢——好好一个国名,都给译出故事来了。&/p&&br&&p&&b&民国时候,官定译名范围还不够宽广,所以大家经常私拟译名。&/b&有些来华办事的,会起一些好听的名字,以便打入人民内部。雨果Hugo在鲁迅笔下,被呼做“嚣俄”。20世纪30年代有报刊为显得风流雅驯,热心的把托尔斯泰译成陶思道,把果戈里译成郭歌里——不知道的,真以为前者是饱学宿儒,后者是风流诗人,两个地道书香门第中国人呢。傅雷先生总把提香译成铁相。《茶花女》男主角Armand Duval,现在流行的译法叫阿尔芒·杜瓦尔,听着洋气。然而林琴南先生当年写《茶花女遗事》,给人定译名就格外霸道:男主角叫啥?哼哼,亚猛著彭!而且之后叙述台词,一口一个“亚猛道如何如何”。本来清秀痴心一男生,被叫了个亚猛,忽然就蓬头粗服、猛汉一条了。&/p&&p&于是也就产生了许多好听的译名,作为习惯,一直流传。比如枫丹白露——读音其实更接近“封太纳布勒”,如此译出,虽然意思大变,但文藻上看,实是神来之笔。比如徐志摩将佛罗伦萨译做翡冷翠,逸清沁碧,绝妙好词。所以说,想给自己找好听雅驯的汉译名,真得趁早。斯嘉丽奥哈拉被译作郝思嘉,瑞德巴特勒被译作白瑞德,就是老译本的功劳。跟洪秀全探讨过基督教的伊萨卡·罗伯茨(Issachar Jacox Roberts)先生,汉名罗孝全,真是十全孝子的大好名字。&/p&&br&&p&但把&b&外语名中文词藻化&/b&,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即,&b&当时中国人民,还很难接受外国名字,记不住&/b&。这问题到现在还是,你让一个老大妈来记骆家辉,保证记住;你让她记加里-费耶-洛克,老大妈恨你一辈子。实际上,晚清时,把拿破仑译做拿破轮,还出过考试题:《项羽拿破轮论》。有士子不通外务,真以为让项羽去拿个破轮子,上来就想当然发感慨:&/p&&p&“以项羽拿破轮,是大材小用,其力难施,其效不著,非知人善用之举也! ”&/p&&br&&p&后来,大陆有了新华社译名了。对比一下吧:&/p&&p&看清朝与民国时,法国驻华公使名字罢:&/p&&p&Julien de Rochechouart。译名叫做罗淑亚——体现淑德,亚字还表谦逊呢,真谦谦君子风。&/p&&p&Marie Joseph Claude Edouard Robert de Semallé,译名叫做谢满梁——王谢堂前,燕子满梁,这名字如果住南京朱雀桥乌衣巷,尤其有王谢旧风。&/p&&p&Aime Joseph de Fleuriau,译名叫做傅乐猷——乐于以道而谋大事,真是好名字。&/p&&p&作为对比,20世纪60年代往后,法国公使们的名字已被定成:&/p&&p&Lucien Paye叫吕西安·贝耶。?tienne Manac'h叫艾蒂安·马纳克。Claude Arnaud叫克劳德·阿诺。&/p&&br&&p&&b&简单来说,老译法是让外国人入乡随俗;新译法是给了外国人一个身份标签。&/b&&/p&&br&&p&香港人和台湾人,相对比较按音译些。比如香港人管Beckham叫碧咸,字眼很怪,但用广东话念,音还原是最精准的;台湾人会管埃塞俄比亚叫衣索比亚,管巴赫叫巴哈,其实也是民国年间老译法保留。&/p&&br&&p&&b&至于说哪种译法最好,这其实看面向对象不同,以及习惯问题。清朝时需要把帕尔默斯顿译成巴麦尊,是因为那时候国人都还不习惯英国人姓氏;但现在你如果非要把比尔-克林顿译成毕克临,把乔-约翰逊翻成朱张声,大家估计也会犯愣。&/b&&/p&&br&&p&&b&翻译惯例化、统一译名和名从主人,是很容易丢失些神采,但便于交流。这里还有个因素:&/b&&b&各国语言不同,译名不统一,读音就难定。&/b&比如巴黎Paris,按法语读音,说是“巴黑”也无妨;按英语读音,就是“帕里斯”;又比如伦敦London,按英语读音叫朗登也行,按法语写法Londres,那就是老实不客气:“聋的呵!”何况许多词写法还不同,法国人写希腊词爱把末尾的“斯”字去掉,比如阿喀琉斯在法语里正经就读“阿泻”。&/p&&br&&br&&p&&b&所以:&/b&&/p&&p&&b&如果面向对象是有外语根基的人,直接不翻译,给出来。&/b&&/p&&p&&b&如果面向对象是习惯中文媒体且阅读范围比较单一的人,按新华社译名——虽然这确实没神采少味道,但是最通俗易懂的。&/b&&/p&&p&&b&如果面向对象是私下里的活泼好动型,那就随便玩语言游戏吧——把Sheldon翻成夏侯惇、把Lebron James翻成雷八龙战士,都无所谓,大家听得懂就行。&/b&&/p&&br&&p&&b&关于多译名针对不同对象,我有一个很好的例子:&/b&&/p&&p&&b&英语里有Elliot这个姓氏,比如鸦片战争时英国驻华商务总监就姓这个。&/b&&/p&&p&&b&清朝时,把他译做义律,乍听以为是个中国老爹给孩子起名,劝儿子要讲义气兼自律——因为那时候还是旧文化时代。&/b&&/p&&p&&b&后来翻成了艾略特。新华社译法又出来了埃利奥特。现在一般对普通的Elliot就译成埃利奥特了,也便于懂;但针对TS ELLIOT这个诗人,就名从主人,还是叫艾略特。&/b&&/p&&p&&b&钱钟书开过个玩笑,在《围城》里扔给他个译名,叫爱利恶德,字眼大不好听,但这是文艺创作,随便玩。&/b&&/p&&p&&b&香港大学有个Elliot Hall,按新华社译法,就该叫埃利奥特礼堂。可是香港读书人聪明劲一犯,就有创意了:仪礼堂。即切音,又有意思,这才是老派翻译雍容高华、书卷满腹的玩法——但这也是在香港玩法,而且有特指,就无所谓了。&/b&&/p&
谢邀。 挺大的话题…… 大体上,中文翻译外文,是有顺序的。最早年间,纯是音译。比如印度sindhu翻译作身毒,改成天竺,字眼上好看一些了。 后来中国人客气了,知道要给外国人翻点好听的;外国人也晓得,要入乡随俗,把名字译得合我中华上邦的意思。比如吧…
先简单说一下中口考试。中口分笔试和口试,笔试一般通过都不成问题(一是因为确实不难,二是因为考方要赚你口试报名费嘛- -...),但是到了口试的时候通过率就会小很多,所以好好准备口试很关键。当然也不能因此就忽略笔试,因为&u&好好准备笔试也有利于口试的通过,尤其是笔试的听力部分&/u&。&br&&br&&br&&b&1)准备材料:&/b&&br&官方教材一共有5本,听力、阅读、翻译、口译、口语,都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但绝对用不着全买。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两本:&u&听力教程(绿皮)和口译教程(蓝皮)&/u&;&br&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两本书:&u&新东方的《中高级口译口试备考精要》(紫皮),以及新东方的《中级口译真题汇编》(紫皮)&/u&。&br&&br&&br&&br&&b&2)怎样准备:&/b&&br&既然屯了一堆资料,那就要完全利用起来,所以我就从资料的角度来具体建议一下准备方法。&br&&br&先说官方那本听力教程。练习听力是参加中口考试的基础,因为听力除了在笔试时候占的比重不小之外,在二阶段考试,也就是口试的时候,直接关乎到你能否准确接收语段信息然后进行口译——只有先把内容听明白你才有可能准确把段子译出来。练习听力最重要的是坚持,如果可以要做到每天都听。针对这本听力教材的话,也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做的,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两部分:&u&spot dictation(就是抠掉单词叫你填的那部分)&听译(句子听译*5,段子听译*2)&/u&,其他部分和常规考试相差较小,所以可以视自身情况而选择性练习,但这两部分绝对要认真做,而且是&u&精听精练&/u&。如果一遍听不明白就反复听,要做到每一个单词都能听出来。但也不能让自己真的无限次听下去,因为到了考场上都是放一遍音,所以要慢慢训练自己听到后来一遍就能搞定(刚起步的话听个两三遍或者更多都没问题)。做听译这部分包括之后的口译,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用符号)做笔记,去网上学习一套系统笔记符号或者以自己喜欢觉得顺手而且看得懂的方式来做笔记都行,这里就不详述了。&br&&br&新东方的真题汇编到了笔试前两三周做,一天一套练手。阅读翻译什么的我当时基本没有准备,就考前做了下真题,但听力真的有很重视而且很认真的准备,这到后来对我的口试帮助也很大。&br&&br&然后是口译教程。口译教程的话每年的口试都会从里面挑文章出来考,所以准备一下很有必要。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的话,这都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说很多人都是笔试结束甚至笔试成绩出来才开始准备翻这本书,我比较建议笔试结果马上开始用这本书或者比这更早。口译教程会有很多很长而且难度也不是很低的课文,这个时候一定要耐心练习。养成边听边做笔记的习惯很重要,但不要一味记笔记,因为这会导致忽略听力播放内容,比较好的方式是70%听30%记。当然了,这样一本比较厚的书全做完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可以自己搜罗下重点篇章然后保证把比较重要的看完。&br&&br&最后是中高级口译口试备考精要,这本书非常非常重要。里面有一部分是&u&“中级口译必背88篇”&/u&,这部分一定要一篇不落地做完背下来,有必要的话可以反复练习。首先它基本是模仿考试的模式,其次它的内容都是比较重要比较精简而且很多时候会被放进考试的,很有价值。你可以不看完教程但一定要看完这本的88篇(其实就22个单元,不是很多)。&br&&br&然后,重中之重,在练习口译的时候,&u&一定要开口练习,一定要听译,千万不要视译&/u&。看着中文或英文进行翻译和脱离文本进行听译是完全不一样的。口译也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练习。&br&&br&&br&3)网络课程我不了解,不过如果你去买淘宝上买十几块一本的中高口教材的话店家都会在光盘里送你xdf的网课(在淘宝上买教材挺划算的,店家在光盘里送的内容超多),你可以自己试听看看,根据课程内容决定听或不听。&br&&br&在这里我也推荐一下【大家论坛】,这个论坛应该挺有名的。可以去里面的中高级口译板块转悠转悠,那里有海量电子资源和经验贴。这个网站一定要利用起来,内容非常有价值。&br&&br&最后祝考试顺利。
先简单说一下中口考试。中口分笔试和口试,笔试一般通过都不成问题(一是因为确实不难,二是因为考方要赚你口试报名费嘛- -...),但是到了口试的时候通过率就会小很多,所以好好准备口试很关键。当然也不能因此就忽略笔试,因为好好准备笔试也有利于口试的…
转贴一个回答,这才是令人发指:&br&&figure&&img src=&/7fbab9f754ec31f388d6c54_b.jpg& data-rawwidth=&588& data-rawheight=&4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8& data-original=&/7fbab9f754ec31f388d6c54_r.jpg&&&/figure&&br&有人问这种翻译怎么能过得了出版社那关……这方面我有一点靴微的心得,抖落出来吐一吐好了。这种翻译作品能顺利进入市场,过程大致是这样的:&br&1、出版社拿到了作品的中文版授权,开始找人翻译【游戏开始】;&br&2、出版社懒,不想自己出去广撒网多筛选,但是又非得拿着身段不肯屈就,所以专门去挑在与本作品相关的专业领域内比较有建树的(比如心理咨询师、程序员等)或者现有译作比较多的(质量不论)【水平不错但是刚出道的新人翻译全数阵亡】;&br&3、报了稿费,千字多则80块,少则30出头,相当一部分候选翻译表示你给我滚犊子【水平不错但是不做亏本生意的翻译被逆向淘汰】;&br&4、经过地图炮决和择优枪毙两步之后,出版社从剩下的候选翻译里挑一个看起来很敞亮,最关键是报价也相对比较低的。排除译者纯粹为了对作品的爱而甘当老黄牛的少数情况,此时入围的译者大概分两种:(a)在其他领域已经有建树了,希望借这个机会出本书给自己简历上添一份风雅,不差钱儿;(b)水平很差但是不要脸,从屎里也能榨出二两油,使用机翻,或者把项目转包给千字20都肯做的第三方,不管他是只求攒经验的大学生还是什么,反正眼不见心不烦,到时间弄出来那么大一堆字儿就有钱挣,质量好坏跟我无关;&br&5、到时间,交稿。出版社编辑拿过来一看脑袋嗡一下就炸了。我操这也是人说的话?下一步路线出现分歧:&br&6.1.a、责任心不是那么强的编辑就假装没看见,原样把屁稿交上去了。如果上头看也不看就放行,跳到步骤7;&br& 6.1.b、如果上边没瞎,说你丫给我拿回去想办法修一修,则转入6.2;&br&6.2.a、如果编辑责任心强,或者被领导劈头盖脸一顿日,此时应该拿着那部乱七八糟的译稿重新跑回市场上找人擦屁股,名义是“润色”或者“稍微改一改”;&br& 6.2.b、报价,比上回还低,因为“这书翻译稿费我才给了6000,润色给你2000就不错了,你还要啥自行车,最多给你额外挂个名算是共同翻译”【某些屎烂译作偏偏还有两位译者,其实元凶只有一个,另一个是揩腚+背锅侠】;&br& 6.2.c、一部分对自己的服务价值有清楚认识或者之前吃过亏的翻译表示你给我滚犊子,另外一部分不求质量只要给钱就干或者刚刚入行欠缺斗争经验的翻译慨然入彀;&br& 6.2.d、出版社从这帮人里选一个,扔出译稿。“润色员”拿过来一看我日你个飞妈,这玩意儿只能烧了重译,你让我怎么润?&br& 6.2.e、既然已经答应人家了,只好硬着头皮上吧。至少先把明显的语病都改一改,如果良心账户还有余额,就看看有没有过于耸人听闻的错译和漏译,捡最严重的补一补;&br& 6.2.f、润色员把稿子交给编辑,编辑往上层层递交。这次上边不太可能有意见,因为虽然成稿质量还是极差,至少比上一版有所改善,而且都花了两拨钱了,也不想再来第三轮。放行。&br&7、下厂,印刷,交付,开卖。一本带着油墨芳香的屁译(如是经过步骤6.2来的则应称之为“不那么屁译”)到了您手中。&br&追究责任的话这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一方的错。出版社预算就是不宽裕,再加上盗版猖獗出了书也卖不出太多钱,能将就则将就。这个稿费绝大多数要钱又要脸的翻译无法接受,要脸不要钱的翻译数量极少可以忽略,只能交给要钱不要脸或者不要钱也不要脸的。这其中大部分是要钱不要脸的,不管你给的稿费多低,最后人家总有能耐挣上百八十块,然后靠走量盈利。在这种恶性竞争之中翻译报价越压越低,出版社看见报价都这么低当然很高兴降低预算。读者买了正版以后发现质量烂如屎很伤心,往后学乖了先弄个盗版瞧瞧啥样再说。弄盗版的多了出版社就进一步削减预算。所以我觉得这是个可以自我维持的恶性循环,所有人都有责任,但是又无解,大环境如此、谁先改革谁吃亏。&br&总之就是这样了。如果对外国文学有兴趣,这年头最靠谱的做法其实是自学外语看原版。&br&—-&br&为啥转专业了我。市场对翻译的需求和翻译专业的学生上课所学的内容根本不对等。学校教你如何精益求精如何考虑所有浅层深层的语言转换,而大部分的市场要求是快、便宜。低价找非专业翻译快速大量翻书,然后读者骂翻译,出版商更压价,恶性循环,锅全是翻译背。&br&小时候看书,隐约记得人民出版社的哈利波特系列中有一本读起来硬是怪怪的,后来一看,翻译跟其他几本不一样,那是第一次认识到翻译的质量对作品的影响。 &br&朋友接过万字80元的润色校对,就是把已经翻译好的文字改通顺,不需要懂翻译前的那国语言。那些所谓翻译好的文字基本全是上边这个水平,根本不通顺的。我们估计其实就是先机翻,机翻后找个懂语言的万字&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XX&i class=&icon-external&&&/i&&/a&元校对有没有单词译错。最后再找个中文水平好的,把意思改通顺。一下就省了好多翻译费 &br&不用分析这么多,核心就两字“钱少!”,1999年我是个破研究生,翻译书稿最低都千字40了,17年过去物价收入翻了很多番,翻译酬劳不升反降成千字30了。谁会认真搞啊,在翻译软件基础上改改得了。
转贴一个回答,这才是令人发指: 有人问这种翻译怎么能过得了出版社那关……这方面我有一点靴微的心得,抖落出来吐一吐好了。这种翻译作品能顺利进入市场,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出版社拿到了作品的中文版授权,开始找人翻译【游戏开始】; 2、出版社懒,…
&a data-hash=&b2ab66adae48a& href=&///people/b2ab66adae48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李淼& data-hovercard=&p$b$b2ab66adae48a&&@李淼&/a&&br&在李老师说的基础上,我又考证了一下。&br&感谢李老师给与的启发。&br&&br&我觉得,听错这个当个梗来说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出于还原历史的角度是不严谨的。&br&因为我查询了中国对于美国的译名的历史以后发现,中国也忽略掉了 亚米利加 的 亚&br&&br&显然两个国家同时听漏掉American 的第一个音节这种事情是难以置信的。&br&&br&&br&&br&niconico 百科显示&br&&br&American 的音标 是
「?mérik?n」&br&&br&? 这个音在日语里面是没有的,所以音译成 &a href=&///?target=http%3A//dic.nicovideo.jp/a/%25E3%%25E3%2583%25AA%25E3%%25E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メリケン&i class=&icon-external&&&/i&&/a& 不能算错,只能算不准确。&br&&br&&br&先说一下日本对于美国译名的变迁&br&&blockquote&ペリー提督が開国を迫って寄港した1854年の瓦版には&br&ペリーの似顔絵に「米利幹(メリケン)」と注釈され、1862年の幕府文書では「亜米利加」と表記され、&br&1871年の木戸孝允渡航日記には「米国」&br&1878年の報告書には「米欧回覧実記」と記され、&br&1905年明治天皇がルーズベルト大統領に送った書状の宛名が「北米合衆国」と記されるなど&/blockquote&&br&第一次黑船事件的时候,是称呼美国为 &b&米利幹(メリケン) &/b&的 &br&&a data-hash=&1c9c560e3ab& href=&///people/1c9c560e3a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五小毛& data-hovercard=&p$b$1c9c560e3ab&&@五小毛&/a&
提到的书是这本
&a href=&///?target=http%3A//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search.php%3Fcndbn%3D%%8a%25b2%97%25ac%258b%254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米利幹漂流記&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这是当年某位不小心上了美国人的船的渔夫写的,他被带到美国以后看到了美国的社会种种,返回日本以后就写了这本书&br&&br&请注意这个时候的时间 &b&1854年&/b&&br&八年后,在幕府的正是公文中 译作 &b&亚米利加&/b&&br&也就是说,亚米利加 这个称呼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是在 &b&1862年&/b&&br&&br&也就是说日本在第一次接触美国的时候就使用了 米 这个字&br&同时1862年的音译应该是比较完整地音译了America这个单词&br&&br&到了1871年,基本上米国这一个名字已经确定下来了。&br&&br&&figure&&img src=&/52eceb32f88fc3f7bc6e_b.jpg& data-rawwidth=&542& data-rawheight=&6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2& data-original=&/52eceb32f88fc3f7bc6e_r.jpg&&&/figure&&br&&br&&br&&br&&br&&b&我们倒回来看中国&/b&&br&&br&&br&&br&&blockquote&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以中文所撰的《职方外纪》一书称其为“亚墨利加”&br&&/blockquote&&br&注意点,第一音节是有的&br&&br&&figure&&img src=&/dddcd63c5a1e5_b.jpg& data-rawwidth=&624& data-rawheight=&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4& data-original=&/dddcd63c5a1e5_r.jpg&&&/figure&去掉口字旁,我们可以还原出 我国在1805年的时候就已经把美国翻译成 &b&米利坚&/b&&br&&b&这个几乎和 &/b&&b&米利幹(メリケン) me li ken 的发音一模一样,同时字也有两个是相同的,但是早了整整50年&/b&&br&注意点:第一音节又没有了&br&&br&&figure&&img src=&/9a64f4e8fca_b.jpg& data-rawwidth=&627& data-rawheight=&2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7& data-original=&/9a64f4e8fca_r.jpg&&&/figure&后来,1820年左右,亚米利加(美洲)这个词首次出现了,虽然和亚米利加(非洲)搞混了,&b&但是我们很明确的得知,中国使用亚米利加比日本早44年&/b&&br&注意点:第一音节又出现了&br&&br&&figure&&img src=&/d3deeb9faf9d1dc1d117f_b.jpg& data-rawwidth=&614& data-rawheight=&2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4& data-original=&/d3deeb9faf9d1dc1d117f_r.jpg&&&/figure&可以看到在1844年的时候,美国人自己对自己的国名的翻译很在乎,没有认可了“米利坚”这个翻译,认可了音译&b& 亚美理驾&/b& ,同年签署的 &b&中美望厦条约 &/b&显示,美国已经承认了 &b&美&/b& 这个词是作为了America合众国 的缩写的。(但是同时请注意,这个时候还是 有第一个音节和去掉第一个音节的两个音译并驾齐驱 即 &b&米利坚&/b& 和&b& 亚美理驾&/b&)&br&&br&&br&&br&&figure&&img src=&/5fe9da6e79de52c_b.jpg& data-rawwidth=&626&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6& data-original=&/5fe9da6e79de52c_r.jpg&&&/figure&这一段,大家如果想全部看完的话也可以,但是请抓住一个重点,美国和亚美理驾合众国这两个名字是并驾齐驱的(也就是说对于第一音节的保留我们一直挣扎),&b&同时 米 这个 美 的替换词 也没有消失&/b&。&br&一直到民国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这个名字才正式被确立。&br&&br&&b&所以为什么第一个音节没有了?&/b&&br&&b&我的想法是这样的&/b&&br&&b&保留第一个音节和不保留 两种翻译一直在并存(在很长时间内)&/b&&br&&b&但是美国在公文中 承认了 第二个音节作为自己国家的简称&/b&&br&&b&所以逐渐的,不保留的翻译使用的多了&/b&&br&&b&紧接着,保留的翻译就消失了。&/b&&br&&b&最后 亚美理驾合众国 就变成了 美利坚合众国&/b&&br&&br&&br&&br&&br&看到这里,大家知道我要说什么了么?没错,日本人对于美国的 米国翻译 是从中国学过去的。&br&过程是这个样子的&br&&br&中国人造了 米利坚 这个词&br&日本人抄去。&br&中国人造了 亚米利加 这个词&br&日本人抄去&br&&br&经过演化后来日本人就取了 米 这个字作为 美国的简称(前面中美签订条约的时候,美国接受了中国采用America的第二个音节的音译作为本国的缩写,理所应当日本的音译虽然不同但是也是采用第二音节,所以也是认同的)&br&&br&&br&&br&&br&&br&那么有人问了,为什么后面一个用美一个用米了呢?&br&&br&&br&答案在这里:&br&&br&&b&倒幕运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潮,明治维新的开始在1868年,自此之后日本正是停止了向中国学习。(其实之前十几年学习已经很少了,但是交流没断,这也是米国这个翻译能够传过去的原因)而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美正式替代米的过渡阶段。&/b&&br&&br&中国当时和美国关系还不错,于是就换米为美。&br&日本一直比较敌视美国,就没有做美化工作。&br&&br&&br&&br&&br&&br&&br&&br&&br&&b&从一个译名的变化,我们也可以深刻地见证到清王朝的衰败。从一个译名的变化,我们也可以深刻地见证到一个忠厚老实的学生向能够对老师下狠手的犯人的转变。&/b&&br&&br&&br&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中国知网购买以下的论文自己考察。&br&就冲我为了这论文花的五块钱,给个赞吧。&br&参考文献:&br&从“花旗国”到“美利坚合众国” —— 清代对美国国名翻译的演变考析
在李老师说的基础上,我又考证了一下。 感谢李老师给与的启发。 我觉得,听错这个当个梗来说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出于还原历史的角度是不严谨的。 因为我查询了中国对于美国的译名的历史以后发现,中国也忽略掉了 亚米利加 的 亚 显然两个国家同时听漏…
&p&虽然和该问题下多名米粉有深厚友谊,然而作为一个材料方向的在读学生不得不站出来说两句…&/p&&p&ceramic不仅没毛病而且是最准确的,而且真的不应该用china指代陶瓷材质&/p&&p&在学术上,陶瓷,尤其是纯作材料学指代时,ceramic是最标准和精确的用法,这不是跪不跪洋大人的问题,几位朋友真的把这个问题放大了。china在目前英文语境下已经越来越少和陶瓷相关,最多也仅仅被用于代称瓷器尤其是艺术品。&/p&&p&从MIX系列到米5/6,还有之前的一加X等产品,都曾部分或全部用到过陶瓷作为后盖或边框,这仅仅是材料学上指称区分于玻璃金属等材质而已,而这些手机,并不能被用作瓷器。&/p&&p&学术是学术,他有他的严谨性&/p&&p&爱国是爱国,理解你的拳拳之心&/p&&p&如果硬要这么要求别人,那不就和清朝皇帝接见马戛尔尼时强制下跪一样了么,除了让别人笑话咱,没别的好处。&/p&&p&各退一步,没必要打架的&/p&
虽然和该问题下多名米粉有深厚友谊,然而作为一个材料方向的在读学生不得不站出来说两句…ceramic不仅没毛病而且是最准确的,而且真的不应该用china指代陶瓷材质在学术上,陶瓷,尤其是纯作材料学指代时,ceramic是最标准和精确的用法,这不是跪不跪洋大人…
谢邀!&br&&br&被吓尿,被吓尿,被吓尿→吓尿别人。&br&&br&其实好多感受都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网络字幕组成员的工作动力是什么?网络字幕组真的从来不盈利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a&里了,这里再写点新的段子。&br&============================================&br&进组之前我觉得自己还是挺牛逼的,偶尔还能给别人翻的字幕挑个错什么的。抱着这种心态申请了字幕组,邮审比较轻松地过了,然后进了考核群进行下一步的考核。&br&&br&第一次考核蛮顺利的,校对说我翻得挺好,下部片子如果没什么大问题就可以通过考核进组了。当时觉得很开心,但是没想到这种自满导致了拖延症,下一部片子我拖到DL前半天才开工,没有细看,好多词也没有仔细查,翻得各种坑,校对略失望地说你再翻部片子看看吧。。&br&下一次测试我没有让人失望,顺利通过考核,进了电影组。&br&那时我还是抱着自己好牛逼的心理,在群里说话都想尽办法弄得high context以此来秀逼格和内涵。我的运气比较好,正式翻的第一部片子就遇到了当时的头牌(最起码那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她,网上还有各种人问她究竟是谁为什么在哪都能看到)校对,我跟头牌抖了个机灵没想到正好抖中了地方,跟她开心地聊了聊之后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br&&br&但是杰克苏之后是当头棒喝,第三部片子我的拖延症就又犯了,翻得略坑,我还记得我把pot翻成了壶被校对语重心长地教育了好久。当时的我被吓尿了,天空都灰暗了起来,雨一直下,我觉得我可能在组里混不下去了。&br&少男总是多愁善感的,我的第四部片子是部钙片,Howl。刚好赶上那时的前任组长,一个高能腐女校对。我几乎是一刻不停地完善自己的稿子,把所有典故都查了个遍,诗歌也认真琢磨了好久。最后被校对夸了,然后顺利通过试用期转正,当时感觉自己萌萌哒。&br&&br&然后刚好赶上头牌要带一个新开的剧,我跟组长打了个招呼就去美剧组打工了。那是我翻的第一部剧,剧情简直坑到无边无际,但那部剧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跳板,让我进一步接触并了解了美剧以及真人秀的制作流程。我接了金球奖和奥斯卡的翻译,遇到了各种当时的大神校对,听他们熟练地讨论字幕翻译制作以及美剧八卦,觉得好牛逼啊我也要这样。我还接了格莱美,不过赶上那天是2月14号,于是跳了票。&br&我还遇到了真爱《火线警探》,虽然是半路被拉过去救火的。我被拉过去时已经是第二季了,由于是救火,我没有任何准备就直接开翻,结果这剧难得一B,加上不了解剧情,简直要把萌萌哒我逼哭了。不过不服输哒我决定征服这座高山,于是下了第一季开始补,结果S1E1刚看完就差点哭出来(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在那一刻,我知道我爱上了这部剧。&br&《火线警探》是相当难的一部剧,那时候不到200句的任务我能做两天,还有各种看不懂听不出来的地方需要校对帮忙。后来看了校对稿觉得校对真的好牛逼啊居然全翻出来了。当时还有另一个翻译跟我一起做《火线警探》,我记得她总是第一个交稿,后面还开始校对,我听不出来翻不出来的东西她都弄了出来,不过翻完第二季她就不翻了,理由是爱得不够深。&br&当然,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我和这个翻译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br&&br&也大概是在那时候,我开始校对电影。本来48小时翻译300句对于那时拖延症中晚期的我已经够痛苦了,48小时校对1000+句话简直是要了我的命。哦对了那会我还是处女座。&br&做了一段时间觉得有点累了。看别人仿佛很轻松地完成翻译/校对,自己做的时候却像蒙上眼睛乱撞一样抓不到要领。我还记得《洛杉矶之战》就是我校对的,当时由于片源帧数问题+翻译水平问题+我自己水平的问题狠狠地坑了一下,被那几天的代理组长,也就是头牌狠狠地批了一通。当时的我又吓尿了,我的天空又灰暗了起来,雨一直下,我又觉得我可能在组里混不下去了。&br&&br&然后过了一段懵懵懂懂的时期,我感觉自己的水平仿佛有了进步,但是又不稳定。有时候能翻得非常简洁准确,有时候又莫名其妙地犯错,抓不到要领。我又跳了一次格莱美的票,又吓尿了一回。&br&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了12年5月。那会我参加了个演讲比赛被个有RP口音的妹子虐了,于是下定决心变口音,然后开始疯狂地搜英剧。刚好碰到一部Wallander,看到英剧+侦探觉得应该跟卷福差不多于是二话没说就全下载回来了。看了之后发现居然完全不是一个风格,这剧的节奏缓慢得很,剧情也非常沉重,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几乎没怎么看懂。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部剧的翻译。基本上看到每条字幕,我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对啊为什么这么翻,转念一想又发现意思并没有错,句子还更简洁了。我把第一第二季看了一遍,觉得自己仿佛领悟到了什么新的东西。&br&然后我突然意识到,卧槽这是去年跟我一起翻《火线警探》的那个人啊。&br&&br&接下来我去翻了唐顿,不过大表哥死了之后就弃剧了。还翻了《大西洋帝国》,另一部真爱。还赶上《纸牌屋》第一季开播,不过由于个人原因没能参与翻译。不过我还记得当时片源一下子全放了出来,但是没有英文cc。网上无数人在求成品,连YDY的某同学都看不下去了说别求了没英文字幕宇宙组也做不出来成品的。可是女王不怕呢,一晚上就把第一集的英文字幕听写了出来,第二天就发了成品,打脸啪啪啪。&br&听写cc比翻译还要难一点,也更耗时间。我在&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字幕组能以一种超越职业化的高效率持续稳定产出?从中能得到什么管理经验? - 知乎用户的回答&/a&里说过翻译经常会遇到无关紧要却非常难翻的台词,听写的时候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有不少句子就算给你英文你都不一定知道怎么翻,更不要说不给英文要你自己听写了。好多人觉得不靠任何字幕就能看懂剧情很厉害,但是在翻译/听写的时候,难住你的往往是不影响剧情,经常被你忽略的台词。&br&&br&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原因,有大半年的时间都没怎么做字幕,只是偶尔露露面刷个存在感防止被踢。&br&到了13年10月,工作上的事少了许多,我又重新拾起了这项爱好。搁置了一段时间再拾起来,我仿佛又有了新的体会。我做起翻译来更快了,犯的错误更少了,甚至传说中的语感都更好了呢。同时我也开始接触到翻译之外的流程,比如中转调轴压制等等等,遇到了各种问题,也主动犯了各种错误,好在积累了许多经验。&br&&br&到了13年底,四毛哥的DVDScr片源突然出现了。按照意外之旅的尿性,我知道cc是会比片源晚许多天的,因为没有官方cc只能等国外热心网友听写。我下了片源看了几段之后觉得仿佛不是很难听清,于是做了个比较大胆的决定,萌萌哒我不等网友了,我要自己听写cc呢。&br&虽然我之前没有听写过cc,但我当时估计到了难度,后面的实践也证实了我的估计是比较准的。我花了24个小时,去掉吃饭睡觉的话大约15个小时不到完成了听写。我还记得听写完后我休息了四五天才缓过神。不过当时工作上也没什么事,而且这段经历的确收获不小,我学到了好多之前不认识或是见过却不知道意思的单词。里面还有些精灵语,于是我花了点时间自学了点Sindarin把cc里的精灵语也补全了(只是夹杂在对话里的词组,完整的Sindarin句子还是听不懂的)。我还记得我听写完之后三天a7上才有国外友人发布的英文字幕,当时又感觉自己萌萌哒。后面我去影院刷IMAX的时候几乎可以把所有台词都背下来,包括精灵语,弄得旁边跟妹子讨论甘道夫和邓布利多的小哥沉默了好久没有说话。&br&&br&接下来的一年我的精力更多的集中在如何组织动员色诱(划掉)大家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这期间翻了几部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但我更满意的是自己对制作流程的理解,以及对大家积极性的把握。我用自己之前积累的经验,成功地0day了两部电影,虽然感觉自己萌萌哒但是还是略耗费精力,0day电影神马的还是能不试就不要试。&br&也是在这一年,我突然觉得特效其实不是很难呀于是开始学习特效。由于手里资源比较多,我可以随便找素材练手。我还记得自己每天都边查代码边在aegisub里敲。现在虽然特效水平算不上一流,偶尔救个急或是应付一下简单的特效还是没问题的。&br&然后我突然回过头去,想想把自己吓尿的那些大神,觉得我仿佛也做到了他们能做的事情,甚至更多。这个时候,我的天空亮了起来,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在组里能混下去鸟。&br&==============================================&br&现在的我有时候还是会(跟小伙伴一起)做些吓尿别人的事(三天十三集神马的呀),偶尔遇到喜欢的片子/剧还会打个酱油。最近莫名爱上了听写,听了王男人还不够还听了一点点开膛街呢。&br&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不会熟练快速地用软件调时间轴(别跟我扯软件卡比手写轴生硬,就特么那么几个数字,用软件卡的生硬纯粹是不会用软件好吗),校对的时候会忽略一些低级错误,偶尔会犯拖延症,越来越傲娇,脱衣服容易穿衣服难。&br&请自动忽略最后一句。&br&&br&回头看看,觉得这段经历还是蛮值的。&br&&br&自己专栏的广告:&a href=&/knowthyself& class=&internal&&知乎专栏&/a&
谢邀! 被吓尿,被吓尿,被吓尿→吓尿别人。 其实好多感受都在里了,这里再写点新的段子。 ============================================ 进组之前我觉得自己还是挺牛逼的…
问题挺深的。我试着讲讲,不一定能讲明白。&br&&br&的确,&b&「あすか」这个词最常用的两种汉字表记就是「明日香」和「飛鳥」&/b&。&br&&br&其中「明日香」很容易理解,因为大家都知道「あす」=「明日」、「か」=「香」;但&b&「飛鳥」&/b&这两个字简直是八杆子打不着,凭啥也读作「あすか」呢?应该念「とぶとり」才对啊?&br&&br&这事又得追溯到古时候了。&br&&br&日本这个国家的文化是从&b&近畿地方&/b&(也叫&b&关西&/b&)发端的,也就是下图深绿色的这一块。&br&&figure&&img src=&/e1bfafcd83df_b.pn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45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图源:&a href=&///?target=https%3A//ja.wikipedia.org/wiki/%25E8%25BF%%2595%25BF%25E5%259C%25B0%25E6%%23/media/File%3AJapan_Kinki_Region_large.p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近畿地方&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这其中有一小块很重要的地方,太小我就不标出来了,叫做「あすか」,即「明日香」或「飛鳥」——也就是说这本来是个&b&地名&/b&。&br&为什么说这个地方重要呢?日本历史上的&b&「飛鳥時代」就是以飞鸟(明日香)地区命名的&/b&。从592年推古天皇即位到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这一百多年间,皇宫大多建立在飞鸟地区,例外的只有大阪难波宫(孝德天皇)和滋贺近江宫(天智天皇、弘文天皇)共计15年。换言之,当时日本的政治兼文化中心就是飞鸟地区。这个时期的日本,从隋唐大量学习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发生了众多革命性事件,例如颁布了基本法『大宝律令』,最终&b&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蜕变&/b&。因此人们说日本国的起源就在飞鸟,这么讲并不过分。&br&如今的飞鸟地区叫做&b&明日香村&/b&,是著名文化遗址,在&b&奈良县&/b&中部,顺带一提奈良县就是上图深绿色中间形状很像麦乐鸡块的那个(笑)。&br&&br&说回来,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br&&br&&b&第一,「あすか」(ASUKA)这个发音是怎么来的?&br&第二,「飛鳥」这个汉字表记又是怎么来的?&/b&&br&&br&关于这两个问题,在明日香村的官网上有一番介绍(&a href=&///?target=http%3A//www.asukamura.jp/kids/yomoyama_yurai.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明日香と飛鳥あすかの由来|あすかの?よもやま話?&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先看看&b&「あすか」一名的起源&/b&:&br&&figure&&img src=&/1d3d6f1c09e30249d55d_b.pn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9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1d3d6f1c09e30249d55d_r.png&&&/figure&(图片截自&a href=&///?target=http%3A//www.asukamura.jp/kids/yomoyama_yurai.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前述网址&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可见,即使是在日本,这个问题目前也并没有公认靠谱的正确答案。&/b&有说是朝鲜语「安宿」的变音的;有说是朝鲜语「Suka」(村)前面加「ア」的;还有说是印度「アショカ王」转化的……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大概是研究不出来个准谱了。&br&&br&&br&那么&b&「飛鳥」这个汉字表记呢?&/b&&br&&br&&b&其实目前也没有特别确切的答案。&/b&最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说法是&b&「&/b&&b&枕詞由来説」&/b&。&br&&br&「枕詞」是「和歌」中的一个术语。所谓「和歌」你可以大概理解为日本的古诗词,「枕詞」通常为其中的第一句或第三句,多为五音节,用意境来引出下一句的主体(被枕詞)。枕词和被枕词之间往往有一些意义上的联系,并且存在固定搭配,形成一种日本味的含蓄感。例如「空蝉の」(うつせみの),后面跟的大多是「命」、「人」之类主题,这样的感觉。&br&&br&我这里再举个例子,这是我刚随手写的一首:&br&&br&&br&&b&アメリカの ウォーレスさんが てめらより レベル高いぞ わしとペラペラ&/b&&br&&b&おまえたち&/b&&b& いいとこもある&/b&&b& どこまでも&/b&&b& 外人よりも&/b&&b& 素早いが&/b&&b& 質問すべて&/b&&b& やすすぎる&/b&&b& 時には甘い&/b&&b& わからないのか&/b&&br&&br&有经验的人,一听到「アメリカの」,就知道后面要说「ウォーレスさん」了。枕词大概就是这种作用(大误)。&br&&br&总之,&b&「飛ぶ鳥の」(とぶとりの)这个枕词,就是用来枕「明日香」的&/b&。在『万葉集』(相当于日本的诗经)中有「飛鳥 明日香乃河之 上瀬尓 生玉藻者……」之类的记载。这个说法认为,飞鸟和明日香是这么发展成同义词的——就像「日ノ本の」(ひのもとの)是「大和」的枕词那样。&br&&br&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有一位热衷于研究日本文化历史的&b&浜田裕幸&/b&医生,曾经多次就此话题撰文。他认为「飛鳥」是源于「塔寺」的谐音,当权者为了好看而选用了「飛鳥」二字。&br&&br&具体哪一种说法是对的,超出了我的个人判断能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访问&a href=&///?target=http%3A//homepage1.canvas.ne.jp/capitalasuka/index.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homepage1.canvas.ne.jp/&/span&&span class=&invisible&&capitalasuka/index.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阅读浜田先生的研究。这里不多介绍了。&br&&br&谢谢阅读~&br&&br&—————半夜更新分割线—————&br&&br&EVA里那位アスカ,我印象里是没有官方汉字表记,但翻译时明显应当写成明日香而不是飞鸟。这个角色的名字取自和田慎二的漫画『超少女明日香』,在原梗里就是表记为「明日香」,与「今日子」形成对仗。以此推论EVA中的「アスカ」和「キョウコ」也应该这么翻译才对。天鹰版译成飞鸟是很不严肃的。
问题挺深的。我试着讲讲,不一定能讲明白。 的确,「あすか」这个词最常用的两种汉字表记就是「明日香」和「飛鳥」。 其中「明日香」很容易理解,因为大家都知道「あす」=「明日」、「か」=「香」;但「飛鳥」这两个字简直是八杆子打不着,凭啥也读作「あす…
今天下班发现这年久失更的答案突然多了好多赞,原来是被推荐了,一想到这篇答案还没写完,很惭愧,我这个周末会把它的坑填满哒~&br&&br&&br&&br&&br&以下是一年前敲的文:&br&&br&谢邀&br&单单从实务题目难度来说,二口的实战比参考书要简单,句子没那么复杂,可以参考三口复习书的难度。但是考场上容易紧张,稍有不慎漏记之后很难平复心情,所以容易发生『一个小差摔一连串跤』的状况。&br&仔细说一下复习和自学吧,希望对其他非英专的同学一些帮助。:)&br&&br&1. 背景&br&我本科学的是纯理科 - 环境科学(化学类),大一四级670六级656。学翻译是从翻译班开始入门,共考了两次二口一次三笔,之后兼职交传。由于我的专业问题,学翻译的资源较少,建议如果本科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同学考虑口译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冲击二口,个人感觉难度『二口&三口≥上海高口&上海中口』,可以先从三口考起~&br&&br&2 装备&br&速记本,每页中间竖线隔开,变成两个长方形&br&录音笔(很重要,反复听自己的声音,保持普通话标准,语音语调稳重)&br&&br&3 资源&br&长恨歌(白居易)- 别笑,练习跟读,训练短期记忆,尤其是在笔记没记全的情况下延长人脑的记忆长度。&br&大家网 - 各类资源下载&br&CATTI 官方实务和综合两本书 - 熟悉考试&br&林超伦的口译实务(教师用书)- 自己对照教师参考图练笔记&br&VOA specially English - 练习跟读,笔记入门,同传入门&br&外交部及国务院新闻发布会 - 熟悉政府工作报告词汇&br&&br&4 方法&br&4.1 跟读&br&中文:对&b&白居易的各种词&/b&进行跟读,先一次一句然后暂停,进行复述。逐渐加长句子间隔,由一句变成两句,三句,四句,直到自己瞬间记忆记不全了,再反复训练加长句子长度。在很多实战中,可靠的瞬时记忆可以弥补很多笔记的不足哒~&br&英文:&b&VOA special English&/b&,同样的方法从一句话开始进行跟读复述,逐步加长句子&br&以上过程看起来进度缓慢,甚至“我这是在干啥?”,但是打基础功还是要有些耐心,尤其是非英专非翻译系少资源少老师的同学。&br&&br&&br&4.2 听力&br&&b&精听&/b&『听写』很重要,对照CATTI课本,争取每个单词都听出来写出来(具体一句话一停一写还是几句话一停一写,全凭个人喜好,主要是有耐心听多少写多少)。听不懂的地方倒回去听,重写,过程超级痛苦,毫不夸张的讲,一篇五分钟的文章可能完全听写出来要一上午甚至半天,但是对听力帮助真的很大,而且很多地方连读听习惯了,对口语也有帮助。&br&&br&精听的基础上发展泛听,BBC 或有声小说都可以,听的时候不要因为一个或者几个词没有听出来就停顿。主要练习模糊单次之后的句子联想。每天走路坐车可以放有声书和新闻。泛听新闻的时候更注重&b&文章结构&/b&,比如听到转折词而预测下文内容,听到前两点&b&预言&/b&第三点是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哪个方向,脑内总结段落大意等等。&br&&br&&br&4.3 笔记&br&笔记我一直相信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以自己看的舒服的为主。比如我就喜欢用物理中的γ表示government,因为发音相近;或者用π表示医疗,因为长得像手术台。这些都不是口译书中所教,但是只要自己用的习惯就好。&br&初步入门的话可以从林超伦老师的书中大体训练。这套书(红白两本,教书用书和学生用书)建议自学的同学一起买。它的好处在于,比CATTI复习资料更接近实战,会有很多简化释义的地方。真正的考试和交穿中很难做到CATTI答案一样的翻译(感觉CATTI的答案大部分是笔译出来的),所以有林老师的书作为参考,不至于太失去信心。其次,教师用书中对于笔记为什么这么记都有解释,可以自己用学生用书练习,再对照教师用书更正。每篇文章可以反复练习很多遍,但不要太刻板,一切以自己舒服为主。&br&&br&有的人会疑惑,听英文的时候写中文还是英文。我个人建议是简单的句子翻译成简单的几个中文字,毕竟英语写起来又长又不好辨认。如果句子很长,就抓关键字用曲线表示逻辑关系。我觉得训练笔记的主要目的不是训练取代符号,而是找到自己舒服的逻辑连接线,哪个国家相互合作,哪个政策有冲突,发言人希望好(up)还是稳定(平线),这些地方熟悉了以后其实动词可以不翻译,结合自己的瞬时记忆,基本可以对的上号。&br&&br&&br&4.4 delivery&br&好好练普通话&br&不要追求纯美音or纯英音,以发音清晰为标准,在单词发音清晰的基础上训练句子语调,不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我觉得英音还是美音这个东西真的没必要太强调,说英语的目的是交流,翻译的目的是传达,把该表达的意思可以表达清楚了,再谈吞音连音,不要为了句子好听而故意舍音吞词。&br&另外就是录音笔了。此物算是锻炼厚脸皮的一大法宝。按下record键之后对着一坨shi一样的笔记也要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编瞎话,编的自信(在有关键词的基础上)声音平稳清晰,你的脸皮就练到家啦。当然这要在有内容的前提上,所以前文的基本功很重要。&br&tape hour 就是指你录音后翻译的小时数,每天3-4个tape hour对于备考来说算是很基础的了。我建议同一材料反复使用,每次翻译都能找出新花样来。当然这对于一些非英专的同学来说时间成本太高,我的方法(不一定建议),就是在毛概史纲之类的课上 &b&练 笔 记。&/b&找翻译本,老师讲啥你就记啥,脑海里翻译,哪怕坐在最后一排小声翻译,又签到了又备考了,笔记功底刷刷刷~&br&&br&4.5 词汇&br&很多政府工作报告看似啰嗦,其实用文很讲究。比如 『调整工业机构』&br&视译相信很多人会译为 adjust the country's industrial structure&br&但是这个adjust并不能反映国家『调整』的含义,国家『调整结构』其实是要审视现状,然后做出改善,所以用『review』更合适&br&这种细微的差别,体现在各个报告(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白皮书)里,建议每天找半个小时精读,翻译,做笔记,背诵。&br&&br&&br&待更
今天下班发现这年久失更的答案突然多了好多赞,原来是被推荐了,一想到这篇答案还没写完,很惭愧,我这个周末会把它的坑填满哒~ 以下是一年前敲的文: 谢邀 单单从实务题目难度来说,二口的实战比参考书要简单,句子没那么复杂,可以参考三口复习书的难度…
我也算入门当了快1年的翻译,虽不敢说已掌其中要领,但也算管中窥豹。这里抛砖引玉,望各位前辈予以指导。&br&作为一名翻译,我平时的工作自然被分为笔译和口译这块。两块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互为弥补,对我这样的经常即席翻译者来说,确实缺一不可。&br&&br&笔译:&br&① 讲究耐心,初入时必定发现与学校所学完全不同,文法词汇统统不足,专业术语望之弥高——&b&但是,笔译往往是对口译最大的练兵场,是口译的材料仓库。常常为口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觉枯燥,请挪步。&/b&&br&&br&② 俗话说行有行话,一个圈内往往有固定的用语。一个词的意思其实翻译并无错误,但是行内就不这么叫。该情况在口译时尚无大碍,口译对象还可以领悟;但在翻译时,常常会吃力不讨好,耗费大量精力体力仍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所以笔译时须尽可能地收集材料,而这些材料往往是在平时,特别是口译时与行内人交谈时所获得的。&b&——如不愿花费时间收集材料,请教圈内人者,请挪步。&br&&/b&&br&③ 翻译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尤其在笔译时不仅考验自己对外语、母语的领悟能力,更考验的是对文字的把握能力。中翻外时,外语词汇、文法、固定用法掌握不扎实?嗝屁。。。外翻中时,对中文的文字驾驭能力不足,词穷,文不达意?嗝屁。。。——翻译是杂家,需要平时的大量积累,任何材料,不仅要吃进去,还要能吐出来。不仅要懂得如何吃进一只白切鸡,还要懂得如何吐出一只蘑菇炖小鸡。(对不起,这个比喻确实恶心了点
XD &b&我想厚积薄发,用在翻译这个行当实在再恰当不过了。——所以,如果平时不愿多读书,多看一些互译文章,请挪步。&/b&&br&&br&&br&口译:&br&① 其实很多时候我更觉得,比起翻译,口译才是体力工作。特别是每次会议动辄两、三小时。期间唇枪舌剑,好不热闹。但通译往往只有一个(┬_┬),会议完后,必是满面通红,满脸洋溢着努力工作之后的幸福感?﹏?。&b&——所以精力不足,嗓门不够大者,请挪步。&br&&/b&&br&② 很多国人对外语,就好似外国人对螃蟹,不知如何开口。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口语只在乎开口的时间多少。剩下的实际上只是本能性将它转化为母语罢了。&b&——所以,无勇气者,请挪步。&br&&/b&&br&③ 口译,特别是会议翻译,有很多专业术语,所谓隔行隔山,这不是一天两天能练成的。实际上对这个问题,我目前能做的也只有平常注意积累,毕竟专业术语就那么几个,我相信记一个就少一个。另外掌握口译对象的用词习惯非常重要,一个词可能有N种说法,1000个人也不可能是1000种说法 XD。极力去适应,去接受。对于不懂的要大胆请教,不方便时也要先记下来,事后去搞懂。我经常留着几个不懂的词,逮着一个老外有空就把它攻克了。毕竟,辞海虽无涯,凡人所用,也不过一瓢罢了。&b&——在此,无恒心者,请挪步。&/b&&br&&br&④ 口译翻译技巧上,我实不敢在此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之家。但作为一个交替翻译,平常翻译时的节奏我觉得还是相当快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把握一个&b&节点&/b&,何时插入才能既不打断讲话者的思路,也不至于让听讲者无聊?这个实际上是非常微妙的,有时候讲话者会留出口译空隙,但如果他没有。就需要口译来把握了,比如适当的一个眼神,碰一下;甚至在一段话结束时强行插入。很多时候讲话者会说上一段话,口译者会表示记不住。这时怎么办——速记?开玩笑,我没见过哪个口译真的去速记的。我通常的做法就是一边听一边脑中不断整理,绝不一字一句地译,而是梳理成一段自己能表达的语句,然后顺理成章地表达出来。而这一段“外语——整理——中文——表达”都需要在几秒钟之内完成,且完全可以在训练后达成。而我想这比起Cindy姐的同传,恐怕还差上十万八千个档次吧。—&b&—所以,精神抗压较低者,请挪步。&/b&&br&&br&以上,是我今年的初入翻译这行的小小感概,称不上诀窍,但若能各位所用,不胜荣幸。&br&谢谢
我也算入门当了快1年的翻译,虽不敢说已掌其中要领,但也算管中窥豹。这里抛砖引玉,望各位前辈予以指导。 作为一名翻译,我平时的工作自然被分为笔译和口译这块。两块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互为弥补,对我这样的经常即席翻译者来说,确实缺一不可。 笔译: ①…
约克(York)是我家乡。&br&&br&York是罗马人在英国建立最早的城市之一(只有巴斯和伦敦建立更早十年)。&br&&br&当年约克与伦敦都是罗马的省会。&br&&br&罗马人走了之后,约克也是历史很悠久的独立国家,这六百年历史先不仔细说。&br&&br&重点是英国最后只剩一个英格兰王国和一个约克王国。南边英格兰国是撒克逊人。北边约克国是盎格鲁人及维京人。约克王国最后被英格兰吞并了,这也是约克人至今难忘的大辱耻,呜呜呜。&br&&br&历史这里先不多说,就说约克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吧。。。&br&&br&罗马人之前:Iburakon(土著含义是:&b&红桑之地&/b&)&br&&br&罗马过来之后:Eboracum(&b&伊佛韦昆&/b&,或者,伊波韦昆)&br&这是土著地名音译过来的,听起来一样。至今约克的正式机构都用+Ebor签字,比如市长。&br&&br&盎格鲁人过来之后:Eoforwick(&b&伊佛韦克&/b&)&br&大概是之前的名字,但是把拉丁语cum(之地)改成日耳曼语wick(之河湾)&br&&br&维京人过来之后:Jorvik(&b&约韦克&/b&)&br&地名缩短了&br&&br&被英格兰侵略了之后:York(&b&约克&/b&)&br&又缩短了&br&&br&所以现在的York大概还是之前的&b&“红桑之地”&/b&或&b&“红桑之河湾”&/b&的含义。虽然缩短了一些。&br&&br&---&br&&br&为什么纽约这座城市叫New York?&br&&br&这是因为约克公爵在1660年左右,把在美洲的荷兰人打败了。占领了该城市。&br&&br&因此重新命名为&b&“新约克”&/b&(New York)。&br&&br&其实美国历史跟约克也有些渊源。最早的一批美国人(Mayflower那艘船),领袖(主席)也是一名约克人,William Bradford。&br&算是美国最早的白人祖先之一,为了逃避英国霸权,就逃亡去了美国。&br&&br&原来的“约克”在英格兰北部。过去地位都很大。著名玫瑰战争也是一约克皇室与英格兰皇室撕逼的故事。(权力游戏的背景)。现在也是英国最大的行政区,“夏”:“约克夏”。后来在工业革命,就确实失去了之前的地位。约克夏已经出现了五六个比传统约克更大的城市。但是美国“新约克”那一点遗产地位还是有的。。。&br&&br&所以New York的真正含义大概是&b&“新桑树之地”?&/b&&br&&br&&br&&b&---&/b&&br&&br&&br&中国网络上说New York是新乡的意思。约克哪里是乡?真的很难理解。以后有时间一定把约克历史讲清楚;这就知道了约克的重要性。
约克(York)是我家乡。 York是罗马人在英国建立最早的城市之一(只有巴斯和伦敦建立更早十年)。 当年约克与伦敦都是罗马的省会。 罗马人走了之后,约克也是历史很悠久的独立国家,这六百年历史先不仔细说。 重点是英国最后只剩一个英格兰王国和一个约克王…
之所以将此文的作者称为某作者,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关注“翻译”这件事本身。但结果显而易见是徒劳的。这个时代里,一个人一旦被人们贴上某个标签,就怎么甩也甩不掉了。“惯性”才是此世间最大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大多数时候都在把人们往错误的方向推。&br&==================================&br&特此申明:下文经作者本人同意引用。&br&==================================&br&或许能被称之为经典的只有原著本身。&br&放一篇某译者在上海书展时的演讲,也许能说清一些事情。&br&&br&————————傲娇的分割线————————————&br&&p&(有删减)我曾在出版社工作过,接触到许多所谓名家的译稿。译稿跟读者看到的书稿是不同的,因为中间会经过编辑的加工。有些译者名气和年纪都很大,但交过来的译稿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有本小说叫做《在路上》,译者也蛮有名气,可是读者的反馈很糟糕,你到亚马逊上看,平均评价只有三点七星,这个评分系统的满分是五星。谈到这本《在路上》,有的读者比较客气,说“翻译得不够好”,有的不太客气,说“翻译很烂”,还有的非常不客气,说“翻译得真像一坨屎”。当然我不提倡后面这种说法,实在是太粗鲁了。但这些读者可能不知道,他们看到的,已经是编辑花了很多心血加工后的成果。我是看到编辑稿的,改得密密麻麻,简直是怵目惊心。如果那些读者看到译者的原稿,也许会说出更加难听的话来。不只这本小说,很多译著的情况都是这样。&/p&&br&&p&回到刚才说的名著翻译质量普遍很差的问题上来。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我最早发现的。大家知道,有位翻译家叫傅雷,是南汇人,搞法语翻译的,很有名气。有人把他谈翻译的书信和杂文编成一本书,叫做《傅雷谈翻译》。这本书收录了傅雷在日写的一封信,信里说到当时出版的译著:“破除了情面,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翻译书都要打入冷宫。”傅雷这句话虽然是在六十多年说的,但对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名著译本来说也是适用的。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应该像傅雷那样,责怪以前的翻译工作者“十分之九点九是十弃行,学书不成,学剑不成,无路可走才走上了翻译的路”吗?我们应该去嘲笑他们水平低下,或者甚至像在亚马逊上发表评论的读者那样,对他们破口大骂吗?其实原因不在这里。如果只是一两本名著的翻译很糟糕,其他的都很好,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说是个别译者的问题。但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每一种名著译本犯下了大量的错误,主要原因肯定不在那些翻译工作者本身。&/p&&br&&p&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时代的限制。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名著译本,大多数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或以前翻译的,比如说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在1949年就出版了,傅惟慈翻译的《月亮与六便士》,第一次出版是在1981年,吴劳翻译的《老人与海》,上海图书馆收藏着1987年的版本。这些名著的出版日期决定了它们是过时的,是错漏百出的,是不符合这个时代需要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p&&br&&p&首先,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和外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交流特别少,这导致以前的译者无法彻底理解外国名著中涉及的器物、制度、风俗、地理和思想观念。在以往的名著中,这几个方面的错误译法或者说过时译法比比皆是。比如说在《月亮与六便士》第三十四章,毛姆写到主角在巴黎,早餐吃了croissant,喝了cafe au lait。因为现在像上海、北京、广州这种大城市到处都是面包房和咖啡厅,所以我们很容易知道croissant是羊角面包或者说牛角面包,café au lait是欧蕾咖啡,它们对法国人来说,相当于中国人的油条和豆浆。但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西餐厅是很罕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m缩写的中文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