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学实习生

医学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
【 liuxue86.com - 实习自我鉴定 】
  小编特别推荐   |
|   实习是每个医学生必要不可缺少的学习阶段,作为一个在临床经验上十分欠缺的初学者,除了自己的带教老师外,病房其他的医师、护士和患者本人都是值得请教的老师。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医学实习生,欢迎阅读。
【医学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一】
  转眼间实习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我进行学习,回想起实习的日子,收获丰富,特别感受到以下是本人此次学习的一些。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认真履行医生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热爱儿童事业,全心全意为患儿着想。同时要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多说&对不起&,是家属也理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儿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
  特别是对于小儿头皮针的穿刺技术,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的认真学习和经验,能勤于、善于观察患儿病情,从而及时地掌握病情变化,作出准确判断。总之我觉得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长,真做一名默默歌唱、努力飞翔的白衣天使
  1.实习前对心内科的一些基本操作要掌握,如做心电图、测血压、心脏的体格检查等,不要小看这些,以最简单的测血压为例,很多人都没有规范的掌握。
  2.搞熟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书本知识,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然后再在临床上将上级医生的诊疗方案与书本相对应,看看如何与患者个体结合,不懂就问,水平会提高很快。
  3.学会一些急诊处理,如高血压急症、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等,急诊的东西会处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着急,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呵呵!
  4.还有就是,医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还要很好的,与患者、与同事,平时多学学上级老师的沟通、谈话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会很快上手。
【医学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二】
  我在急诊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实习态度端正,实习动机明确,工作主观能动性强。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严格&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现已了解了预检分诊和院前急救的流程,熟悉了急诊常见疾病的护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配合,掌握了洗胃、心肺复苏、除颤等急诊专业技术和xx急救仪器的操作、维护
  在急诊的这一个月实习中,无论是在前急诊,还是在后急诊,所学的知识是受益匪浅的,急诊科的工作是悠关病人生命的第一线,尤其是在抢救室的工作。当病人被从120的车上送往抢救室时,这时提高十二万分精神是万倍的,高度的出国留学网投入对病人的抢救之中,在此,我亲眼目睹了在抢救室里抢救过好多个生命危在旦夕的病人,如心脏骤停,室颤,脑出血等患者,总之,总结一句,急诊科的工作是千钧一发的事情,你速度的敏捷意味着病人的一条生命呐!
同样,在预检台的工作,初步学会了对何种病人进行何种分诊,在监护室的时候,跟着陈老师学会了如何抽血气,并实践的了解了静脉血与动脉血的区分,在急诊科的工作中,也使我掌握了最基本的抢救病人措施以及洗胃技术的流程,拉心电图等。各种仪器的使用,如除颤仪、呼吸机的使用、吸痰技术及人工呼吸机的使用,胸外按压等。
  离实习结束还有短暂的四个月,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给各位老师及病人们留下更好的印象,希望我能达我所愿。
【医学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三】
  在内科这两个多月中,在带教老师的悉心与耐心带教下,我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不曾懂得的东西。在实习的日子中,我了解到收治病人的一般过程:如测量生命体征;询问病人病史、过敏史等,认真写好护理记录,同时观察病人的病容,配合老师的指导,了解抗生素对各种消化系统的基本应用。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各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同时坐到了理解家属,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能做好解释与安慰工作,多说对不起&,是家属也理解护士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过激行为的发生。
  心内科以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见,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及基本操;微笑迎接新病人并做好入院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规范记录;正确采集血、尿标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认真执行静脉输液&&在工作的同时我也不断的认真学习和总结经验,能勤于、善于观察患者病情,从而及时地掌握病情变化,作出准确判断范文。这段日子,虽然liuxue86时间不长,但是我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不了解的专科知识和技能,重新拾起了很多操作技术,例如无菌原则,氧气的应用,以及抢救车的五定等。
  总之我觉得在这段实习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很多,虽然我还只是学生,也许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用我的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
  希望能用我的微笑送走病人健康的离去,渴望在学习中成。这只是实习之初,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一定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下一实习科室,并牢记老师的教诲,不断地学习进步。同时,我要感谢本科室的患者,他们很配合的让我做治疗,俗话说,病人就是老师。希望下一站,一切顺利。
【医学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四】
  外科实习期间我保持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加病房所有的学习、医疗、讨论等活动,从最基本的查体、病程记录做起,逐步磨砺自己。
  在进入icu前带向我讲解icu内管理和消毒制度,并介绍icu环境,使我对监护室有所了解,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特别安排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即对胸心外科常见病的介绍,使我对胸心外科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术后监护。此外,还进行基础护理方面带教,如对病人术前教育、护理和生活护理。
  首先使我了解中心静脉测压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是直接反应左心功能和衡量血容量的客观标准,指导补液速度和评估血容量。影响中心静脉测压值的因素:①零点的测定;②卧位腋中线的第四肋,半卧位腋前线的第四肋;③病人必须在安静下测压;④测压管必须保持通畅,确保导管在腔静脉或右心房;⑤应用呼吸机peep时,必须减去peep值,才是真正的中心静脉压。同一时间由老师和我分别测压,对比我测量的准确性。注意无菌,避免从测压管注入血管活性药物,并确保管道通畅在位。
  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我往往把学习重心放在了操作上,而对理论学习和临床思维的训练有所放松,在胸心外科尤其如此。胸心外科病种多、手术多,我极易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手术操作上。所以我把多上手术、多练手作为实习的主要目的,手术后的病理生理会发生很大改变,我必须全面准确的综合病史、体征、病情程保留此标记度、手术方式等多方面考虑,方能准确掌握要害所在,看清本质,理解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制定正确的处理措施。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方能逐步提高其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一个月的实习,使我对胸心外科术后监护有所了解,基本掌握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微量泵等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并能独立完成中心静脉压的检测,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出入量的总结等监护技能。最后均能通过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先进电子仪器在临床的普遍应用,这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学习重症监护和重症监护的技能。
  我在胸心外科重症病房的实习中掌握重症监护和重症监护技能,对临床护理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有所提高。实习过程中,我了解操作的目的、意义,操作注意事项和操作不当的危害性,其次才知道有的操作必须亲身体验,才能掌握技巧,熟练掌握方法和技巧后才能在病人身上进行操作。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多和同学交流经验,多向领导请教,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医学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五】
  转眼为期两月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实习是将理论用于实践,用于临床所迈开的第一步,在这短短两月的时间,我与病人建立了良好的感情,让我离开真有点不舍的感觉。走出病房以后,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温暖,少了一份担心。在这里,我不仅真正学到了知识,还明白了一些: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
  在医院里,我看到了许多生老病死,也看到了许多癌症末期的病人不断的在与病魔缠斗,很多病人乐观的心情以及积极想要活下去的那股意志力令我动容,医院志工们对于病人的亲切服务也让我印象深刻。
  在实习之后,我再回去阅读课本,我发现自己比以前还没实习时更能体会书上所要表达的意思,我想这就是实习最大的功用吧!让我们了解理论与实务的差别,也让我们从实务中学习如何去连接理论。
  感谢胜浦吴淞卫生所给我实习的机会,也感谢带教老师在工作忙碌之时,还要带领实习生,教导我们正确的方向;也很高兴与其他实习生,在紧凑的实习生活中不但互相学习,并且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虽然实习时间持续不长,但这段时间却给了我无比大的收获,除实务工作上的学习外,人际关系的拓展、职场文化的百态、还有一些活动的参与都让我获益良多,这样充实的生活,我想会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时光。我将继续努力,牢记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医学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六】
  为期十个月的实习生涯转瞬已经停止,时光过得真快。实习是咱们将实践转化为才能,迈向临床的第一步,在实习期间我受益匪浅并将毕生受用,我下面对本次实习期间的表示进行实习的自我鉴定:
  XX年x月份我到桂林市人民医院实习,按医院跟学校的要乞降划定,我分辨到了急诊、骨伤、内、妇、儿、外、五官等7个科室学习,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照医院及病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轨制,遵纪遵法,尊重师长,团结共事,严厉律己,做到了不迟到、不迟到、不旷工及擅离工作岗位。对病人仔细照料,和颜悦色。努力将理论联合实践经验,在实习进程中我还一直总结学习方式和临床教训,尽力培育本人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破工作的能力,实习生活也造就我全心全意为国民服务的高尚思维和医务工作者必需具备的职业素养,经由将近一年的实习实际我纯熟控制了病程记载、会诊记载、出院记录等所有医疗文件的书写;把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色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畸形值和临床意思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紧迫处置。较好地实现了各科室的学习义务,未产生任何医疗错误和医疗事变。
  此外,作为一名准备党员我与实习医院的党支部坚持接洽,在分开了学校持续接收党组织的教导,时刻保持与党中心决议思惟一致,努力向党组织聚拢,十个月的实习我踊跃加入了实习医院及各科室组织的政治运动努力使自己思想道德更好。
  在实习医院学习将要结束的这个时候,我对自己实习期间的表现仍是较为满足的,并且学校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在实习医院的实践经验让我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充斥了信念,更鉴定了我成为一个杀人如麻的好医生意愿.真挚恳求学校和医院引导给我提出可贵的批驳倡议,改正存在的过错,辅助我成为一个及格的医务工作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医学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七】
  时光飞逝,转眼间五个月的实习就要结束了,在实习期间,在&崇德和合,博学敦行&八字校训的鞭策下,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进取、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积极向临床各科上级医师学习医学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不断地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在各科室带教老师的教育和鼓励下,我不断努力下,
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虽然仅仅五个月,我深深地感受到,理论知识与临床相结合的重要;学校给了我知识的源泉,是我步入了医学事业的阶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深奥,我逐渐了解了了医学事业的重要性。
  我在曲靖市第一人医院实习期间,医院使我对医学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的提高,在&万民厚重、大医仁心&的院训下,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解除病人之病痛,使之有一个完美的健康,我将在以后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做一名合格的好医生。
  推荐阅读: |
  想了解更多实习自我鉴定网的资讯,请访问:
本文来源:
忙碌的试用期就要过去了.在即将成为正式员工的你将如何自我评价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出纳新人转正自我评价”,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文章在
忙碌的试用期就要过去了,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出纳人员试用期转正自我评价”,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文章在出国留学网自我鉴定栏目,希望您关注
忙碌的试用期就要过去了,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出纳员试用期转正自我鉴定”,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文章在出国留学网自我鉴定栏目,希望您关注与
很多朋友,在写求职简历过程中,经常为自我评价进行发愁。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教师求职简历自我评价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文章在出国留
两学一做党员个人自评评语大全【一】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
医学实习生自我鉴定范文在哈佛医学院做实习医师的点滴感触(一)
已有 65802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哈佛,医学院,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神外,教育,临床,医学|
(本文不转载) & 今年3月、4月我在学校的支持下,参加了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交换实习项目。在波士顿短暂的两个月里,既经历了神经外科这样每周100小时高强度的严酷训练,也亲身参与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这样全民动员的危机事件,还和美国同行、协和校友、台湾的交换生们建立起合作与友谊。两个月的生活,满满当当,连周末都没有空下,但给我带来无数美好回忆。 庄严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是美国医学生心中的殿堂
点滴感悟——分享一些在Harvard Medical School“最有感触”的时刻 1. 最意料之中——我们的时钟和正常人不同! & & & & & & & & & & & & & & & & & & & & &We are on a different cycle!
& &由于我在去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神经外科做过见习医师,对美国外科医师工作时间已经有相当的了解,所以刚开始到来的时候,对于每周100小时以上的工作,是有一定心理准备的。在美国,神经外科是外科领域最吸引人的专科,工作的技术性强,挑战最高,成就感大,收入也远高于其他专科,所以每年录取住院医师的时候都是百里挑一,这些人的能力与特点各不相同,但是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愿意承担长时间高强度的日常工作。 & & & &去年在UCSD的时候,我们医学生基本上每天3:30AM起床,吃过早饭之后3:45AM出门(搭当地医学生的顺风车),4:00AM之前到达医院,开始Pre-Round,4:30AM早查房之前准备好全病房病人的信息,包括夜间的生命体征,意识状况,入出量和引流,静脉注射的液体和药物,以及基本的电解质情况(多数都是神外ICU护士记录好的,不用自己量,只需要填在早查房表上,查房的时候用英文报出来就可以了)。在波士顿没有能开顺风车搭我的同学,所以必须得搭早晨四点多第一班公交,这样等到MGH的时候住院医都快写完病历了。因为早晨出门早,所以傍晚回家就只能赶紧休息了(刚去的时候加上时差,有两次连晚餐都没吃,外套也没脱就累得睡着了,真是深刻的体验!),工作日一般都会在10点之前准时休息,保证第二天工作的精神状态,外科住院医的生活就是这样,清苦而自律。 清晨4点在路上的,十有七八都是医生,剩下的就是医学生,即便这样的下雪天也不例外,走在路上能认识很多MGH的同事。
& &在医院里,上级医师们经常会和我们讲“If you are in the lowest rank of the team, you should be the first to know everything happened.”意思就是作为小大夫,在团队中必须勤快,态度端正,如果你对病人发生的状况自己不了解,而等着上级医师告诉的话,就会难堪一些。当然也有很多同学有志于做其他的相关领域,例如神外的麻醉,他们如果轮转神外的话,第一天可以和神经外科的教育处主任协商,不一定需要参加早查房,省下的时间老师可能会安排做一些文献阅读、文献汇报这样的工作,或者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要求会高一些。总之一切合理的要求都可以协商,学校鼓励不同人在自己感兴趣的不同方向上做到最好,这样能让更多毕业生成就一番事业,而不是所有人都走一样的路,只有少数人受到较多的关注,得到奖励,实际浪费了许多人力和人才。 & &对我而言,最喜欢的方向是神经外科,自然没什么好挑剔的,基本上和住院医师保持相同的时间,所以每天搭波士顿早晨的第一班公交车(我出门的时候地铁还没发第一班车,必须搭汽车),再转两次地铁,才能赶在最早到达医院。这早晨4点多的第一班车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医院的外科大夫或者实习医生,到了麻省总院之后几乎都会下车,而且很多医生路上直接穿着刷手服,所以公车上一片浅蓝,这趟车也被人称为Boston Medical Train,上面可以认识各个科室的医生和实习生,聊起天来也很有意思。 & &医生可以说是美国社会中“勤奋”,“博学”,“有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美好词汇的代言人,而但是看一眼美国青年医师所付出的时间,就知道这样的尊敬来之不易。每次早查房时病人们感叹医生来得好早时,我们常笑笑说“We are on a different cycle!” 外科医生加班加点工作时家常便饭,但是麻省总院将给医生的待遇和福利很好,不论何时下手术,病房都有牛奶、酸奶、面包,来不及吃饭的时候还有肠内营养素——“Ensure”(其实就是国内的安素,非常难喝,但是很有能量和营养)
2. 最没想到的——外科住院医训练量远大于协和 & & & &在中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以医院庞大的患者数量而在外人面前略显自豪,于是也形成一些印象,比如说外国医生看病人不多也很悠闲,但这种印象和北美实际是有很大偏差的,尤其是住院医培养阶段。在麻省总院神经外科实习时,每周轮换一个不同的病区,但是每个病区主管病人的都只有高低年资搭配2位住院医师,1位像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实习大夫,而这样一个小小的团队,居然要负责整个病区25-35个住院病人,这还不包括每天5-10个在留观室的急诊病人(当然在神外ICU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护士,也会帮很多忙),要参与病区的所有手术,相当于在协和整个病房的工作量,而这些工作在北京大约是7-8位住院医师加上2-3位实习医师来完成。 & & & &所以虽然协和的病人总数多,但是按照医生人均管病床的数量来说,麻省总院外科住院医师的人均工作量是协和的4倍左右。这里有一部分是成本控制方面的考虑,因为在哈佛医生的劳动力极其昂贵,雇佣10个辅助人员也比1个医生便宜,所以会降低效率的杂活是绝对不会让医生来做的,主要由工资相对低的助理来帮助解决(例如医生写病历和手术记录只需要说,有专门的打字员帮助打字,或者用昂贵的语音识别系统,但再贵也比医生便宜)。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住院医师管理病人经验的积累,人均参与的手术量也大了许多,虽然辛苦,但成长很快。在国内由于医师的待遇,以及医院的辅助团队达不到美国这样富足的程度,所以很难苛求医师付出美国这样的努力和动力,但管人均病人数量不多,住院医参与手术量小,外科的人均锻炼量不足,是我们不愿承认的事实。 & & & &在麻省总院神外,与国内不同的是,主治医师不参与早查房,主要由住院医师负责。两位住院医会一起看全病区的25个病人外加5-10个急诊留观,平均下来每个病人用3分钟时间,有时还需要解答患者自己查《新英格兰医学周刊》产生的问题,30个病人加起来就要查将近2小时。这就是为什么每天早晨5:00AM前就必须开始查房的原因,这样在7:00AM之前查完病人,一边吃早餐一边向主治医师分别汇报他们自己的病人情况和存在疑问的地方,7:30AM一般都要开始第一台手术。主治医师在白天会抽时间去看自己的病人,做一些大的决策,而不用所有人在一起查房,这种设置是非常注重效率的。我们在协和的时候,曾有外科主任提到人力资源方面有极大的浪费,许多年轻人的时间和能力没有被完全发挥和利用起来,也有许多空余的时间和设备,本来可以创造更大的临床、科研价值,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而协和依靠的是富集了华北地区的疑难病例,有利于青年医师经验积累和成长,所以我们还保留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和特色,允许医师同时有着相对较好的工作周期,虽然比其他行业辛苦,但和美国比比就很幸福了。
每天早晨6:45查完房,天刚蒙蒙亮,波士顿这座城市才刚刚苏醒,而医生们已经忙完所有事情准备开始一天的手术了。 查房之后,我们回到办公室,由住院医师向主治医师汇报病人情况,一起做一些决定,旁边的女士是执业护士,会帮我们落实所有事务性的工作,不需要医生操心。
白天的手术量很大,有的主治医师一个人甚至要排6-7台手术,这就需要强有力的住院医师,协助完成主要的操作,主治医师在一旁指导和教学。没有这些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住院医师,他们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手术量。 值夜班的晚上是完全不能休息的,不仅要管住病房,还得不断收急诊的专科病人,因为麻省总院是转诊的最后一线,不能够向外推病人,所以急重症在这里很多。每天晚上平均收12-15个病人,大多数是急性的脑出血和外伤。
3. 最五味杂陈的体验——在美国了解协和 在BWH的神外手术室里,给我最多触动的,不是世界颅底外科巨头Al-Mefty教授,而是旁边的总住院林宁。
& &这次因为机缘巧合在手术室里碰上了华人大夫林宁。他在北京长大,高中到美国读书,在Duke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考进哈佛大学医学院,现在已经是哈佛大学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神经外科总住院医师(Neurosurgery Chief Resident),即将完成历时7年的神外住院医师训练。以前有朋友和我讲过在美国神经外科这个高强度,快节奏的领域,华人医师很少,而林宁医师一定是里面的佼佼者,他的成长是美国梦的典范。 & &当我告诉他我是来自PUMC的交换生,他马上开心地说起自己与协和的渊源。原来8年前他在哈佛做医学生的时候,也来到协和交换,轮转了神经外科。那期间他总结了协和神外用神经导航辅助进行垂体手术的特点,以及治疗Mccune Albright综合征的经验,在王任直教授、窦万臣大夫指导下,写成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上,是神外在那时候少有的高水平英文文献,协和神外的老师们至今为止都对这个“孩子”记忆犹新。 & &后来在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年会上,我又遇到了做汇报的林宁医师,最后一天晚上我们专门坐下来聊到十一点钟,说起神外住院医师的生涯与成长,感慨良多。其实协和有着在美国难以企及的疑难病例总数量,但是我们并没有像他们那样珍惜到将每一份标本都拿来仔细研究对比,每个病人都好好做一些随访和观察。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在协和轮转一年,其实英文水平也并不差,但很少潜下心去总结资料,做这样的工作,也缺乏类似的意识与动力。我们常常把一些协和的客观条件作为借口,例如工作太忙,工资少,自己更喜欢多看病人,影像和病理资料不好要……等等等等,而一个美国的学生在中国短短一个月时间,利用者和我们同样的条件与环境,却就能有这样的工作,不能不说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够好好利用起来协和这座百年老院的资源,换句话就是我们在吃协和的老本而没有为她增光。
& &降临在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为了教会我们一些什么,只要我们不停留于浅表,去思考和探究,那么交流带给我们的思考与转变,可能超过学到的知识本身。有时候就像《围城》里面描述的故事那样,我们都将目光寄于外面的世界和未得到的东西,憧憬那样的生活和工作,却忘记了我们身边其实也有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更好的人与环境,只是我们一直都没有睁开眼睛懂得珍惜,直到出去看过才知道原来轻易拥有的那些东西是多么宝贵,只是来得太容易,甚至没能理解它的分量,这也是我们这些所谓“好学生”的不成熟之处,而看到林宁大夫在协和的工作,我能感到脸上一阵火辣,心中一缕愧疚。 & &人在协和的时候,我没能如此深入了解协和这座“宝库”的意义,并幼稚地认为是客观条件限制了我们思考和总结知识、做到最好的能力,而在美国从哈佛学生的经历中了解协和,让我知道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是我们的自信与勇气,在大洋彼岸在更好地了解协和,真是五味杂陈的体验。和林宁医师的交往让我学到很多,他后来也给了我许许多多宝贵的建议,希望我在接下来的神经外科住院医阶段有更多收获,并和他们保持联系。 4.最深的感触:我们真的……没有他们努力 & &当我和导师王任直教授提起林宁大夫,导师赞不绝口,并要我向这位比我高8届的大师兄好好学习。他的成长,是典型美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的成长轨迹,读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医学院,在最好的医院做住院医师,丰富的临床研究经历,在哈佛神经解剖系的教职,当然还有幸福的小家和孩子。但这些背后,有多少辛苦的工作,多少奋斗的日夜,才能够让他在这个代表医学领域皇冠上明珠的神经外科领域站稳脚跟,在这个白人绝对强势的领域成为Chief Resident,并将继续下去。 & &没错在北京的临床任务的确很繁重,但在这里更甚,ACGME网站上,我们能够看到林宁大夫这7年神经外科住院医期间(其中第五年和第六年为科研训练很少做手术),作为一助或者主刀完成的所有手术记录,共约1900台。美国要求一个合格的神外住院医要在7年的培训期间完成1500台以上的手术,才能够顺利毕业,否则将延期,如果希望申请好的次专科训练,例如功能神经外科,一般在1750例以上会有优势。当我把这些数字拿给我们的总值班包新杰大夫看时,我们都唏嘘不已。美国全国联网的住院医师工作量登记系统ACGME resident case log system,记录了每个外科住院医的所有手术情况,是进一步申请Fellowship的重要参考,所有的Case需要上级医生认证,比较客观公平。北京的住院医师只有一个纸质的本子填写类似信息,但是由于缺乏后续培训项目,没有人参考,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流于形式。
& & & &在研究方面,我在后面也列出了林宁大夫最近几年发表的外科手术文献,如此多的数据资料,专业的写作,工作量一定不少。说起这些,我们就不能再把国内临床任务重当做借口了,更多的还是因为我们缺乏类似的意识,俗话说或“脑袋里还没有这根弦”,环境上也没有他们那样的压力。 & & & &美国神经外科的医生并不是一定智商很高,但看到每天3点半起床工作的他们,才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他们为何能有这样的行动力,把临床、科研、教学和自己的生活安排好,才能有最大的收获。想想自己曾经抱怨这儿条件不好,那儿条件不好,在国内当医生辛苦等等,忽然一阵脸红。 & & & &阅读这些文献,我也看出美国典型神经外科大夫所做的科研,和科学界提倡的“转化医学”其实并不是一回事。林大夫的研究,更多还是来源于临床问题,例如Moyamoya病患者脑室-腹腔引流(V-P Shunt)周围侧枝血管形成的现象,关于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形态学数据对破裂概率的影响,统计分析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患者医疗保险水平与患者神外手术后康复情况的关系,肿瘤性脑膜炎患者行V-P shunt及鞘内化疗的收效,分析统计美国对破裂或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方法的变迁,报道一个小儿患者椎间盘囊肿的表现和进展,分析功能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在先蝶鞍上方生长特性的不同,报道血栓外渗作为微血管再通的新机制,用生物光学进行神经功能的无创监测等等(详见后附资料)。 & & & &对美国外科医生而言,他们同样有着做科研和发表的压力,但是如何选择参与临床医学的研究与进步,或者是基础研究的工作,医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在医院里,绝大多数的外科医师,尤其是年轻外科医师,以临床或者手术的进步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一方面因为他们毕业于医学院,专业方向和兴趣都在此,每天面对很多值得研究的临床难题值;另外一方面专攻手术与解剖的进步,并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对他们的临床经验积累有直接帮助;而且更符合临床医师工作时间长,业余可支配时间少的特点。
& & & &这与国内的现状有很大不同,在中国的基础研究领域,已经有大量受国外培训的高水平学者回国工作,可是由于体制不接轨,临床医师很少有机会到国外参与临床工作和研究,造成两个领域发展的不平衡。大家心目中的“医学研究”比国外范围小很多,思路比较窄,主要指的就是“生物技术研究”,但这些研究不是临床医生的特长,距离临床实际也很远,所以国内当前的SCI考核压力使许多基层医院的外科医师对于临床得过且过,手术和病人只要“大致过得去”,就得赶紧去操心基础研究的问题,体现不出“科研促进临床”的初衷。如何将中国医生参与研究的动力和精力,合理引导在他们更擅长,更需要他们的领域上,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问题,那些很少人去关注“医学科学研究”以及更广泛的“流行病学研究”,可能是今后中国医学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这里附上林宁医师研究方面的介绍
林宁医师的履历和publication(基本上都在神经外科领域最好的Neurosurgery和Journal of Neurosurgery上) Chief Resident of NeurosurgeryJuly2012 – Present (11 months) ResidentJuly 2006 – June2012 (6 years) Post-doctoral FellowJune 2009 – June2011 (2 years 1 month) Instructor for Human Neuroanatomyand Neuroscience courseAugust 2009 – June2010 (11 months) Research AssistantSeptember 2003 – April2005 (1 year 8 months) Ning Lin's PublicationsLin N, et.al.Differences in simple morphological variables in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J Neurosurg. 2012 N 117(5):913-9. Lin N, et. al. Angiogram-negativ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eeding pattern and clinical outcome. Neurocrit Care. 2012 J 16(3):389-98. Lin N, et. al. 55-year-old female with low back pain. Brain Pathol. 2012 M 22(3):427-8.Ropper AE, Lin N, Gross BA, et. al. Rotational angiography for diagnosis and surgical plann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spinal vascular lesions. Neurosurg Focus. 2012 M 32(5):E6.Zenonos G, Lin N, Kim A, et. al. Carotid endarterectomy with primary closure: analysis of outcom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Neurosurgery. 2012 M 70(3):646-54; discussion 654-5.Lin N, et. al. Discovery of asymptomatic moyamoya arteriopathy in pediatric syndromic populations: 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progression. Neurosurg Focus. 2011 D 31(6):E6.Li M, Lin N, Wu J, Liang J, He W.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and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World Neurosurg. 2012 F 77(2):398.E11-5.Lin N, Popp AJ. Insurance status and patient outcome after neurosurgery. World Neurosurg. 2011 N 76(5):398-400.Lin N, et. al. Benefit of ventriculoperitoneal cerebrospinal fluid shunting and intrathecal chemotherapy in neoplastic meningitis: a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led study. J Neurosurg. 2011 O 115(4):730-6.Lin N, et. al. Treatment of ruptured and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the USA: a paradigm shift. J Neurointerv Surg. 2012 May 1; 4(3):182-9.Gross BA, Lin N,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intracrani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 Neurosurg Focus. 2011 J 30(6):E24.Lin N, et. al. Present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a disc cyst in a pediatric patient. J Neurosurg Pediatr. 2011 F 7(2):209-12.Zada G, Lin N, et. al. Patterns of extrasellar extension in growth hormone-secreting and nonfunctional pituitary macroadenomas. Neurosurg Focus. 2010 O 29(4):E4.Lin N, et. al. Embolus extravasation: a new mechanism for microvascular recanalization? Neurosurgery. 2010 A 67(2):N22-3.Lin N, et. al.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neural activity with bioluminescence. Neurosurgery. 2010 J 66(6):N16-7.Lin N, Friedlander RM. Regeneration of neuromuscular synapses: action of microRNA-206. Neurosurgery. 2010 A 66(4):N19-20.Zada G, Lin N, et. al. Craniopharyngioma and other cystic epithelial lesions of the sellar region: a review of clinical, imaging, and histopathological relationships. Neurosurg Focus. 2010 A 28(4):E4.Lin N, Friedlander RM. Real-time multiphoton microscopy in moving animals: new frontier of functional imaging. Neurosurgery. 2010 F 66(2):N12-3.Lin N, Friedlander RM. T-cell activation in ischemic stroke: a new therapeutic target for delayed infarct expansion? Neurosurgery. 2009 D 65(6):N13.Dou W, Lin N, et. al. Transsphenoidal surgery in a patient with acromegaly and McCune-Albright syndrome: application of neuronavigation. J Neurosurg. 2008 J 108(1):164-9.Gaissert HA, Lin N, et. al. Transthoracic Heller myotomy for esophageal achalasia: analysis of long-term results. Ann Thorac Surg. 2006 J 81(6):2044-9.Szentirmai O, Baker CH, Lin N, et. al. Noninvasive bioluminescence imaging of luciferase expressing intracranial U87 xenografts: correlation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termined tumor volume and longitudinal use in assessing tumor growth and antiangiogenic treatment effect. Neurosurgery. 2006 F 58(2):365-72; discussion 365-7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远帆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font color="#FF
推荐到博客首页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